庙会情结抒情散文(精选7篇)
一路堵车,乡间小路上,窄窄的,只容两辆汽车并排行驶,会车时大家都格外小心。其实我们为了赶时间,拐进更窄的一条土路,只容一辆车驶过,绝对不可以会车。心中自然更是堵塞。
以蜗牛的速度前行,真的还没有步行快。放眼四望,一片碧野。这里都是麦田,空空旷旷,只在小路上是迤迤逦逦的各种各样的车辆,远望竟如一串串省略号一般,从天边一直点到眼前,一幅绝美的农村风光水墨画。
心情有所好转,所有不快也得以缓解。怪不得古人能寄情于山水,忘怀得失。这一刻,我是深深体会到了,不必奇山异水也无需天下独绝,仅眼前这一片这一片平原就足够了。
不愿意赶庙会还有一个原因,那是多年以前的故事了,不愿意再提起。过去的时光过去的日子已然过去了,总是在告诉自己该忘记就忘记该舍弃就舍弃吧。而那过去的时光就是一个美丽的剪影,只是青春年华的一个片段而已。
十六年前的这个日子和爱人手挽手十指相扣,还是这个村子,只不过这里那时是一片梨树林,绵延数十里。风风雨雨十六载,不离不弃十六载。看看眼前的孩子,最小个头也蹿到我的肩膀了。
日子就是在这么不咸不淡中一天天滑过去了,有时又有做梦一般的感觉,只是慨叹时光的流逝是如此飞快!
我没有权力剥夺孩子们的快乐,也不可以把自己的情绪转嫁在孩子的身上。还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把自己有限的时间花在陪孩子身上,也是一件乐事,还有什么理由不开心。
到了,车还没有停稳。俩个孩子如离弦之箭直奔庙会。
村子主街上是一顶顶布篷,卖吃穿用品。村北入村口处是一个巨大的充气城堡,俩个孩子早已脱了鞋,玩了起来。我只有气喘吁吁跟着跑掏钱的份。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里儿子竟然碰到他的同学了,这是外县的村子啊!俩个小男孩又说又笑地玩了好大一会儿。
玩痛快了,孩子们喊叫着去赶庙赶庙,是的,到现在还没有走到庙会上呢!庙会真热闹。比集市还要热闹。卖衣服鞋子的,卖锅碗瓢盆的,样样俱全。但是庙会上特有的东西不得不记。
玩具是必不可少的。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女孩子只瞅各种发饰配男孩子喜欢刀啦枪啦和各种玩具汽车。充气的氢气球也是庙会必有的,儿子选定的是海蓝色鲨鱼气球。俩人还各要一个"发泄果"。就是一种摔在地上还可以恢复原形的胶状玩具,大小如鸡蛋一般。卖"发泄果"的特别会叫卖"走过的,路过的,瞧一瞧,看一看。吆喝,摔坏了!吆喝,弹回来!"引得众人纷纷围观,小孩子们各个都买。
玩乐的游戏是必须的。充气城堡,旋转木马,是大型玩具。其他的套圈的,扎气球的,掷沙包的,应有尽有。
特色小吃层出不穷。最有特色的当属棉花糖,只摊位就有十几个。电机开动,"呜呜"之声不绝于耳。两三勺子白糖放进去,一丝丝一缕缕,很快成为一团。卖棉花糖的用一个竹签,左缠右绕好了。一个白白的胖胖的棉花糖就完工了,令人垂涎欲滴!
其实庙会上也无非就是这些,在我眼里本来就是如此。然而欢乐是孩子们的,从他们洋溢的笑容的脸足以看出。
饭后,爱人说带你们出去走走,于是来到村外。忙忙碌碌中我很少走出来,很少有时间和自然亲密接触。孩子们更是撒腿就跑。这里只有麦田和菜地,没有任何建筑物,空气出奇的好。
一路小跑一路追赶,爬坡上坎。在一处高坡背风向阳的地方,刚好有一个做好的土灶,看得出来是有人在这里烧烤过了。爱人玩性大发,从菜地拔了三棵胡萝卜,带领孩子们烧烤,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捡柴火。胡萝卜还没有烤好,小脸都是黑黑的印痕,堪比京戏里的大花脸。裤子上鞋子上沾满的是带刺小草的草籽,活脱脱一个小刺猬。很快闻到香味了,熟了。拨拉出来,黑乎乎的就像黑炭块。削掉黑皮,咬一口,热乎乎软乎乎,瞬间融化,唇齿留香。
烧烤,野外烧烤。你,有没有品味过?
周村的庙会是和周村的商业同步发展兴盛的。起自于明末清初,终止于1950年代初。兴盛延续300余年。
周村庙会既有其它地方庙会的共同特点,更具有周村地域文化特色,那就是浓郁的商业色彩。周村民众信仰多元,一年四季庙会不断。
正月十六祭祀嫘祖:正月十六是嫘祖生日,嫘祖为黄帝夫人。据说嫘祖发明植桑养蚕,教给人民丝织穿衣。周村为丝织发达之地,对嫘祖特别信仰,尊奉其为“蚕神”。每年的正月十六是周村民众盛大的节日。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在南下河洗刷养蚕的竹帘子,认为这一天洗刷竹帘子可以杀虫灭菌,养蚕成活率高。又有商会组织商家举行扮玩活动,延续正月十五的挂灯、踩高跷、玩龙灯、出芯子等节目表演。每条街上人山人海,万人空巷。人们集中到妈祖庙、三皇庙隆重祭拜嫘祖(周村人认为妈祖嫘祖为一个神)和黄帝。同时在玉皇阁祭拜玉皇大帝。庙宇内外张灯结彩,锣鼓喧天。这一天家家吃水饺,养蚕、织丝人家在家里设祭坛,供奉嫘祖和黄帝,祈求一年五谷丰登,养蚕丰收。
二月初二和六月初六龙王庙会:阴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而六月初六为天贶节,都与水有关,周村人在这两个日子里对龙王进行隆重的祭拜仪式。遇上天旱之年,在六月六还要进行祭天祈雨活动。每逢祈雨,要把“刘大王”请到龙王庙,祈求显灵上天行云布雨。
三月初三和三月十五王母娘娘和泰安奶奶生日庙会:据说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生日,周村人每年举行庙会祭祀。而三月十五是泰安奶奶(碧霞元君)生日。泰安奶奶本是周村人,每年三月十五周村人民都要举办盛大庙会把“老奶奶”(周村人对碧霞元君的昵称)请回家为她过生日。由于这两个日子隔得很近,就连起来一块举行。
从二月中旬开始,在玉皇阁前扎起大戏台子,请来戏班,三月初三开始唱大戏,周村头面人物和执事人等,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玉皇大帝也跟着沾光,同时接受祭拜。祈求王母和玉帝保佑周村民众平安商家发财。初三之后,就进入为泰安奶奶过生日的筹备阶段。这是最为周村人重视的一个节日。据说大司寇李化熙的母亲信仰泰安奶奶,自她开始倡导为老奶奶庆祝生日,得到儿子李化熙的支持,相沿成习成为一个固定节日。
这个节日程序繁琐,仪式隆重到无以复加。先是去泰山接驾。以每条街道为单位,有的特别信仰的甚至三五家为一个单位,举行接驾祭拜活动。早在若干天前,要选拔德高望重儿女双全魁梧有力的壮年男子两名,提前三天,熏沐斋戒,禁止房事准备去泰山接驾。三月十二夜间,二人徒步去泰山,带纸钱供香五牲大礼,一人背老奶奶画轴。到得碧霞元君祠,在塑像前,将画轴铺展,虔诚祭拜,并祷告:老奶奶,今天我们受乡亲委托,请您回家过生日。然后小心将画轴卷起,认为泰安奶奶之灵已经附在画轴内。连夜回赶。
周村方面则派出人员探视消息,最远的到达博山青石关。探视人员和接驾人员碰面后,急速跑回家,家中组织人众举行盛大隆重的迎驾仪式。迎驾队伍由68人组成,36人抬着芯子,芯子前面8人高擎伞盖旋罗,24人组成锣鼓乐队、灯笼彩旗队伍,浩浩荡荡,威严肃穆。在南门外举行迎驾仪式,然后进城。将附有老奶奶灵魂的画轴请进早已准备好的庙宇或搭建的临时神舍内,再举行祭拜仪式。往往是公祭以后每家每户都要祭拜,祈求老奶奶保佑全家平安。
从三月初三到三月十五,每天唱戏说书,街上人头攒动,扮玩杂耍队伍接踵而至,周围百里百姓扶老携幼进城一睹为快。据李忠俊讲,民国初年周村曾出到72抬芯子接驾。可见规模盛大。
四月初八观音阁庙会:
四月初八是观世音生日,这一天在观音阁和杆草市街举行隆重的法事。周村人礼仪好客,即使是为观音祝寿,也不会冷落其他神灵。届时在杆草市街边搭建起神棚若干,用轿子到各个庙宇把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佛祖、关帝、老君、三皇五帝、妈祖娘娘、泰安奶奶、眼光奶奶、炉姑、财神赵公明、土地爷爷夫妻、孔圣人、天官地官、托塔李天王、地堂老母、大白金星、三莲姑、落花圣母等等一干神灵全部请到,各就各位,唱戏的,说书的,买吃的,买用的,几万人汇集而来。请来道士和尚,做延经法事,打谯,一般都要延续七天时间。祭拜上供的商家、社会各色人等络绎不绝。各位神灵各取所需,尽情享受人们朝拜和香火。虽是王母生日,凡请来神灵一样待遇。神舍门口一律贴有大红对联。
王母的对联为:高迁上品天仙位名列云班宝中。
玉皇大帝的为:金阙银銮驾紫府玉簪珠履绶金章。
泰安奶奶的为:统摄岳府神兵消尽瘟癀遍察人间善恶驱邪除灾。
观音菩萨的为:落伽人紫竹林修仙悟道出南海驾祥云普度众生。
西天佛祖的为:灵山凤鸣天下瑞宇宙传经雷音大鹏喷紫焰佛光普照。
三莲姑的为: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药鼎高低铸?良医世间人。
炉神姑的为:自朝至暮焚顶烧指素味仙花人罕见烧炼丹汞泰极万方香茶异合得长生。
从这些对联中可以洞察人们对神灵的需求寄托。
庙会演出的剧目为《大劈棺》《劈山救母》等。民国初年到上世纪30年代初期庙会操办者为下河街长孙元臣以及头面人物徐方梓、徐方桐、卜其昌等。
五月十三关帝庙会:周村人信奉关帝由来已久,全城大小关帝庙宇不下百家。五月十三,周村人认为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过去周村有句俗语: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杀吴三。
平常的日子,商民和百姓祈求关老爷保佑平安发财,这一天却又赋予他行云布雨的`重任。若果天旱无雨,人们就会搭台请出关老爷神灵祈求下雨。届时,各个关帝庙前热闹非凡,请来戏班,大唱三天关公戏,一般剧目为,《古城会》《过五关斩六将》《斩华雄》等为关公歌功颂德的剧目,让老人家高兴,多为百姓办好事。同时,高大姑、炉神姑、荷花姑等各路神仙跟着沾光,神像前香火盛极。
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后稷:七月十五是周村人祭祀祖宗的节日,但是同时还有祭祀后稷的风俗。据说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原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故又名弃。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这一天,周村人要到三皇庙(三皇庙里有后稷神位)举行祭祀仪式,同时有风俗,从庄稼地里拔来几棵长的瘦弱的庄稼扔到大门口,然后把后稷神灵请到家里,摆上祭品香火,磕头祭拜,念念有词说:后稷老爷请您看看,今年的庄稼长得不好,请您老多多保佑今年丰收,请您吃包子喝面条。认为后稷老爷看到瘦弱的庄稼会信以为真,回去显灵叫庄稼长得更好。
另外,七月初七乞巧节,九月九日重阳节,周村人也会到北极阁、三星庙祭祀,唱戏《牛郎织女》《天河配》等。
一个没有月光的夏夜,我回到了一别数年的故乡——河南省镇平县马庄乡的某一个村子,此时泥泞的村路热情粘住了我的双脚,听到村子里晚睡乘凉人们的交谈声,是伴我三十年的乡音,蜜拌出来的甜蜜,看故乡夜里的点点灯光,是浓浓的期盼,长长的等待,深深的牵挂,粘稠粘稠的思念。
我家小院门前,轻轻的叩门声,惊喜的母亲,颤抖地呼出:“刚娃,回来了……”母亲的唤儿声,仍是童年时母亲唤儿的声音,擦干了我在外拼搏的苦涩。我深情而呜咽地问母亲:“妈,您好吗?”母亲同样以哽咽对我。
家中,昏暗的灯光下,堂屋、桌椅、斑驳的墙壁,破烂了的顶棚依旧,一切的一切依旧,是那样的熟悉而又亲切。伸手拉亮院中的灯,看到冬青树、葡萄树、长大了许多,茂盛而肃然地注视着我。院中,压水井依旧。手握压杆,压出甘甜清冽地地道道的故乡水,咕咚咕咚喝一大碗。啊,他乡的自来水怎比得上故乡地下甘泉的水,她甜、醇、凉、滑。再压一大盆,通身上下洗一把,好爽啊,数年的拼搏漂流,数年的酸涩苦辣,数年的忍辱负重,数年的思念牵挂,都被这故乡凉爽的泉水涤散……
不可否认,在我被迫离开家之前二十几年的日子里,曾被故乡的风浸蚀;曾被故乡的土地苛刻债难,毫无情份地枯萎我的热情;曾被故乡的人讥讽、排斥、讹诈、屈辱;曾被故乡的情折磨、尴尬,毫无理由的剥夺我对爱的执着。
这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根铸就的我,必须在外拼搏的基因,才有了漂泊流离,才有了故乡,才有了异地他乡的思绪里无法割舍的留恋,尽管身在故乡时故乡是那样的刻薄待我。
这就是我,不单是我,无论是谁,在异乡思念故乡的天性无法改变。
随着在异乡的时间越长,在故乡的那些不愉快就越淡,最后,连那些不愉快慢慢地也变成了美好的回忆。虽然,好多事情在当时确实令人气恼,可是离开故乡的时间越长,那些气恼就越无所谓,因为故乡里必定有好多好多是我刻骨铭心所留恋的,必定是我在欢乐多于气恼中长大的,是在众多慈祥和期待的目光中成熟的,我没有理由忘记他们,抛弃他们,一至我这一生。
数年来,第一次披上故乡赠给我温暖的晨光。走在熟悉的村道上,故乡曾经给我的隔阂没有了,换来的是我在异乡无法享受的.甜美乡音的问候,如涓涓溪流,冲刷着故乡曾给我心上重创伤痕的烙印。
感谢我的拼搏、漂流,感谢他乡,更感谢我坎坷的人生,要不,蜗居本土,老死家门到田地的方寸间,哪来的故乡?
在家月余,不得不继续我的拼搏,因为舛运注定我要远离故乡。
准备好行囊,故乡难舍的情绪撕扯着,每挪动一步,都必须割舍我对故乡的留恋以及故乡挽留的情意。
难忘泣不成声而无可奈何的母亲、难忘父亲六月天满身的鸡皮疙瘩望着我上车时痛哭失声,汽车远去,老父亲呆呆的站着一尊雕像,永远耸立在我的记忆里,难忘故乡送别的乡亲泪滴衣襟,簇拥相送的热情。后悔当时没有了胶卷,无法定格震撼我一生的一幕幕。
别了,我亲爱的父母亲,别了,我故乡的亲朋好友,别了,我的庭院,我庭院中的冬青树、葡萄树,别了,故乡的霞,故乡的云┅┅
近日,我又梦回故乡(远在100里外---内乡县七里坪乡二道河村),又见到了家乡的那盘古老的石磨来,那悠悠作响的声音又在我的脑海里飘荡起来。
石碾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们二道河组有两个生产队,当时只有180余人。我家位居村正中间,那盘石碾就在我家的门口。村里20多户人家吃粮饭都是靠这盘石碾来碾的,凡是能供乡亲们食用的麦子、玉米、高梁、大豆、谷子所有的粮食都要在碾砣滋滋有味的转动中被碾磨后才可以食用的。因此,我家的门口经常是人不断,语不止,热闹非凡。我家的东西几乎成了公用的,母亲一有空闲总是给碾粮的乡邻们端茶送水。
乡亲们把石碾当成宝贝,用它磨粮,还用它“避灾驱邪”。特别是年岁大的人,每当家里有难时总是在碾砣上系根红绳。王大奶的三媳妇生儿子时难产,血从里间流到了院里,最后,孩子生了,可大人却因失血过多而死亡。王大奶包好孙儿,颠着小脚跑到石磨旁,把孙儿放在石碾上,不停地给石碾磕头烧纸,还把孙儿起名为石头。说也真怪,小石头一天天长得壮壮实实,很少患病。后来,村里叫“石”的孩子越来越多,石柱、石娃、石盘……
石碾和山里人一样,很少有空闲的时候,它总是在为乡邻们忙碌着、奉献着。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这盘石碾,白天几乎十二个小时都在不停地转着。石碾是由最坚硬的两大块青色石头构成,祖辈们不知花费了多少功夫才雕凿而成:一个圆形的青石雕刻成厚厚的圆圆的平平的碾盘,上面是一个粗壮的圆柱形的青石大碾砣,盘身有2尺来高,碾盘正中间打成一个孔,用来安装碾轴;在碾砣的两端各打一个浅孔用来安装外框和推杆,再将外框一端安装在碾轴上。石碾非常沉,推杆是一个木柄,推起来吱吱扭扭地响。推碾时,碾砣在推杆的作用下,围绕着碾轴一圈圈地在碾盘上转动,人们把要碾的粮食放在碾盘上,经碾砣一碾压,就会发出舒缓低沉的声响。
乡亲们推碾的样子在我眼前总挥之不去。最初是人推得多:推碾一般需要两个人,外边的人两手握着碾杆用力向前推,里边的`人则是一边用力推一边用笤帚摊匀碾盘上的粮食,碾碎的粮食再一遍一遍地过筛过箩,直到不剩下粮食渣子。特别是到大小节气,那小小的碾盘很少停过。每逢我们放学或过星期天,我家门口就更加热闹。我们或在一旁耍笑,或被大人们叫去帮助他们推碾。男人推碾,女人箩面。后来,集体的牛分到各家各户后,再推碾时大多就用牛推了。先把牛和推杆系好,再把牛的双眼用布蒙住,然后只需一个人在牛后面用笤帚摊匀碾盘上的粮食就可以了。这样就省了一个劳力。一头壮牛来推磨是比较轻松的。那吱悠悠的石碾声,牛不时仰天的叫声,伴着庄户人推碾、箩面时的欢声笑语,汇成一曲曲清醇而涩楚的乡村歌谣。
??石碾在我们山里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驻足了多少岁月的印痕,给我们留下了多少童趣、快乐和满足。我们的童年绝大部分就是在圆圆的碾盘上度过的,它简直就是我们山里孩子们的乐园。上学之余,我们都会在碾盘旁玩各种有趣的游戏。碾盘的侧面栽有一棵桃树,一棵枣树,春天满树清香四溢的花儿在村子的上空弥漫;夏天,我们总是踩着老碾盘、碾砣爬到树上乘凉消暑;桃子、红枣成熟的季节,我们一个个像猴儿一样在树上乐滋滋地采摘着喷香脆甜的桃子、红枣解馋。刚懂事时认为推碾是个好玩的游戏,和大人抢着推,但到了十来岁,真正能帮父母推碾的时候,往往又怕被逼上碾道,枯燥乏味的去转一个永无休无止又让人精疲力尽的圈圈。
1977年,为家乡几代人辛劳过的石碾,几十年如一日为乡亲们出力的石碾,终于停下了忙碌的身影,无情地被省时省力的水磨所代替。乡亲们从村后的大河边修了一条两米宽的水渠,把水一直引到村西头,在一个一丈来高的石档上面,挖了个六间房子大小的土坑,专门蓄水。在档上的水坑边修了两尺来宽的闸门,不用时塞紧木闸,用时抽开厚厚的木闸门,那喷着白沫的水浪使石磨快速转动起来。在石档的下面盖了一大间草房,全村所有的劳力出动,把大队里的一盘石磨移到了里边。这盘石磨分三层。最下面是盛粮食的圆道道,有小多半尺宽,上面两层是两块圆圆的石轮,磨粮时上面的那块转动着,磨粹的粮食沿着四周落下,经过几轮筛、磨,直到磨得满意为止。乡亲们从此彻底地告别了人、牛推磨的岁月,用起了水打磨。哪家磨粮,只要头天晚上在磨眼里扣个粮瓢,其它的户家就不会再去争着磨了。
有了水磨,我们的乐趣就更多了,它解放了我们(家长们不再拉我们去帮他们推碾),我们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在母亲磨粮的同时,有着男孩子一样性格的我总是在磨房旁边的水坑里逮鱼捉虾。记得有一次,我照例用两只小手在一个石头下逮鱼,不一会儿,就觉得手里的东西涩凉涩凉,当我好奇地拽出来,原来逮住的竞是一个尺把长的小青蛇。调皮、大胆的我把蛇装进小袋子里拿进磨房让妈妈看。妈妈惊得大户小叫,急忙看我是否被蛇咬过。幸好,这是一条无毒蛇,妈妈一番训斥,说蛇有灵气,千万不能伤害它,赶紧让我把蛇放进了水里我。
1984年,我们那个小山村终于通上了电。东队聪明的王大叔便买来了电磨。才开始,只有少数人家去用电磨,可是,半年以后,看到电磨这么方便、省劲,就是掏上几角钱,人们也不再用水磨了。笨重而费力的石磨,又被乡亲们逐渐冷落掉,它已赶不上人们的生活节拍了。冬去春来,岁月悠悠。石碾和石磨,在历经了沧桑岁月之后,已变得风烛残年,它在乡亲们生活水平渐渐提高的同时终于被歇息下来。几年过去,它们寂寞地安静静地躺着,固守着自己的岁月,受着日月的磨炼和风雨的洗礼。经历了风霜雨雪的侵蚀,它们变得衰老,失去了往日的生机,碾台周围生满了青苔,磨房里失去了昔日的繁忙和热闹,碾棚也在一天天破败下去,没有人记得去修葺一下,圆形的碾盘卧在地下,仓痍满目的碾砣蹲在碾盘上,没有了往日的平滑和光泽,灰乎乎的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它们静静地坐着,默默注视着生活越过越有滋味的人们,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它往日的辉煌和经历的沧桑,又仿佛在向人们表示它无限的祝福。
? 1980年,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儿时朝夕相处的石碾和石磨,先后到村里、乡里、县里求学。1987年学校毕业后在远离家乡100多里的县城工作,转眼就了。尽管每月领着上千元的工资,住着高楼,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石碾和石磨带给我的记忆却越来越深刻。尽管古老、凝重的它们早已停止了它的歌唱,但我对它们的感情却越来越浓。每次回家,我总是悄悄地走近它们,深情地望着它们,轻轻地抚摸着它们,好像见到了久别的故友。此时它们赐与我的只有沉重而苍老的无奈的叹息。而我内心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岁岁年年月相似,年年岁岁花不同。妈妈在这儿磨粮的情景又历历在目。物虽在而人已去。过度地劳累,使年仅49岁的母亲在1987年的秋天就离我们而去,她的一生像它们一样,有的只是辛劳和沧桑,美好的生活无缘享受。
凄凉的石碾(磨)呦,你们其实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的一部斑驳陆离的沧桑历史;你们终于成为一代人遥远的梦,被现代文明彻底挤出了历史舞台。你们像沉重有力的车轮,在我的记忆深处经久不息地转动着;你们像一部耐人寻味的童话,永远回响在我温情脉脉的心灵深处。
故乡的石碾(磨)哟,你们可知家乡的巨变啊!过去的山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一直通到了家门口,家乡的几道翻水桥,有国家投资上千万,修建了两座高十几米,可以并排行驶两辆汽车,雄伟、壮观的大桥。县委、政府又开发了家乡的景点---天心洞、七星潭。一年四季,游人不断,特别是一到两个黄金周,游人更是川流不息,络绎不绝。景点的开发,游人的增多,活跃了乡亲们的思维,卖茶、卖山货、家庭宾馆,鼓起了乡亲们的钱袋子。以前那低矮、破旧的茅草房早已被规划整齐的新平房、楼房所代替;村里小伙子取的媳妇一个比一个漂亮,还有不少大城市里的姑娘,前不久,家乡又建起大型水电站,并且入网,统一调度……
故乡的石碾哟,故乡的石碾哟,想起你们,就想起了故乡,想起了那苦涩的沧桑岁月。你们虽然被乡亲们当作垒档石倒竖在档子里,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可你们记载着我们童年的欢声笑语,映现着你们曾经的辉煌,你们伴随着村里的野事趣闻、纯朴乡情、田间农事,伴随着世世代的乡亲们度过的困苦难捱、艰辛、沧桑岁月将永远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因为你们验证了在这方水土上生活的山里人走过的历史足迹,目睹了这里的盛衰与兴亡。
爱家人常爱家。
这天,我女儿因暑假补习英语需要,想买一本英汉词典,走遍县城几个新华书店门市部,女儿都因价格原因没能如愿。
“到爱家量贩看看吧。”我告诉女儿,“爱家图书也是一流的。”鉴于常年与爱家量贩西平店的交往,我总是喜欢爱家量贩的商品。
我陪女儿在爱家量贩图书柜组查阅后,就买下了一本新版的《英汉词典》。回家后,女儿查阅单词时却意外地发现了书中有一页字迹模糊,印刷着墨不均。我规劝女儿:“算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有些印刷模糊,但丝毫不影响阅读。”
“还是到爱家量贩调换一本新的吧。”女儿告诉我:“爱家的信誉一流,这本书的瑕疵可能是装订工人一时疏忽,爱家进货时也不可能一页页都翻遍查看;当然责任也不在爱家量贩。我想,我们去跟爱家领导汇报一下,他们一定会负责的。”
“那好,我们把问题反应给爱家领导后,领导可以反应给图书供应商。这也是对爱家量贩工作的一种促进。”和女儿意见达成一致后,我们就来到了爱家量贩西平店。我们把事情的经过向爱家量贩西平店李经理汇报后,李经理很是认真地说:“你们的较真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支持,也为我们今后进货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天,我们一定给你换一本新的《英汉词典》,同时,报销你们这次的往返路费,以此算我们对客户损失的小小补偿。”
“调换一本新词典就行,路费就免了吧。”我和女儿笑笑告诉李经理。毕竟当时买书时,我们做客户的也有检查不到位的责任。
李经理笑笑告诉我们:“不满意便退换。这始终是我们爱家量贩向客户做出的郑重承诺。信誉是爱家人的生命线,口碑是爱家人的发展动力。今天,我们不但给你们换书,一定要补偿由此给你们客户带来的不便。”李经理说完,硬是把我们来往的车费塞到了我们的衣兜。临别,李经理还一再鼓励女儿好好学习,来年考入理想的大学,同时,闲暇时间多到爱家量贩观光、购物、指导工作。
这天晚上,我看到女儿拿着崭新的`《英汉词典》,在灯下认真地吸吮着知识的甘露,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多数商家不顾顾客利益,把赚取客户最大经济利益作为经商目标,丧失了最起码的经商道德;而爱家量贩西平店却反其道而行之,始终把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视信誉如生命,把客户当上帝。爱家量贩今天在西平商界一步步的发展壮大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其经商之道真让有些商家汗颜!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窥一斑可见全豹。今天爱家量贩李经理用爱心和诚意,不但帮我们换了一本新的《英汉词典》,更给了我们对爱家量贩一次全新的评价。这真是:词典有价、真诚无价。车费有价,信誉无价!
女儿看书的当儿,我悄悄地问:“为啥总是喜欢到爱家买书呀?”
“顺心呗。”女儿笑笑,“爱家人常爱家。我们都是‘爱家’的人,为什么不能喜欢‘爱家’呢?这——,就是我们的爱家情结。”
朋友说,我有旗袍情结。
一点没错,打开淘宝网,服装里最喜欢看的就是旗袍。一直固执的认为,旗袍最能体现女人的风韵。那小巧的立领环绕着纤柔的颈项,遮住白皙的玉颈,凹凸有致的流畅线条紧贴着挺拔的身躯,开叉的下摆伴着轻盈的步履款款摇曳,纤纤玉腿若隐若现,十足的性感里带有三分的柔软和引诱,仿佛是一件陶塑艺术品,全身上下显得精致,典雅,温柔,飘逸。
年轻未嫁的时候,家里条件差,看着大街上年轻女人穿了旗袍从身边路过,总是忍不住回头张望,心里充满无限的神往和喜欢,发誓结婚以后,一定要买很多很多的旗袍,来满足内心里想要的感觉和惊艳。
结婚那天,我如愿买到一条黑色的金丝绒旗袍,用它做自己的婚服。那黑透着亮,它寂寞的挂在那里,不豪华,不张扬,没有金碧辉煌的压力,与我的气息十分的兼容,领口镶嵌着红边,前胸着一朵手工做的玫瑰花。长度到脚踝,它的腰围恰如其分的围着了我的腰,穿上旗袍的那一刻,我惊觉自己是妖娆的,心狂跳着,仿佛这条旗袍就是专为我设置的,穿在身上,竟显得风情起来。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旗袍的魅力。让我一下子想起《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那妖精一样的女人,有着窈窕的身段,眉眼间透着无尽的风情,影片中有二十多套变化莫测的旗袍,每一件穿在她的身上,都充满着无穷的诱惑,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充满着古典气质的东方美女。
张爱玲也极钟爱旗袍,死时仍着一袭朱红色旗袍,看过一张张爱玲年轻时的照片,冷削的腮頰,尖尖的下巴,眉梢高吊,幽咽的眼,穿着一件短旗袍,那时的张爱玲才华漫顶,心比天高,目下无尘,有几丝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旗袍穿在她的身上,有着绝决的姿态。
旗袍的魅力可以迎合不同年龄的女人。七八岁的小女孩,穿上旗袍,调皮中不失可爱,安静却又流露出活泼。十六七的少女,着一袭旗袍,朝气却有些羞涩,热情也有些矜持,二十多岁的女人,再穿上旗袍,退去了青涩,展现的是干净,典雅,贤淑,三十多岁的女人,换上旗袍,经过岁月的积淀,满身的成熟,高贵。四十多岁的女人,倘或穿上旗袍,成熟中多了知性,高贵中多了稳重。五六十岁的女人,在旗袍的映衬下,有说不出的妩媚,道不尽的风韵。即使是七八十岁的女人穿上旗袍,也会绍华虽尽,风韵犹存
正如朋友说的,我是有旗袍情结的。从年轻到老,一直一直都喜欢,衣橱里有近二十条不同季节的旗袍,包裹对岁月的眷恋、感怀和抑止于内心的浪漫。
月亮光光
把老牛幺到梁上
梁上没草
幺到沟老
沟老捡到一个瞎核桃
……
每到花好月圆之夜,看着苍穹里的那轮明月,奶奶的歌谣就在我的耳边回响着、回响着……我哼着这首歌谣,眼睛睁得大大的,仿佛又在找寻那头老牛……
记得小时候每年夏夜我和奶奶坐在院子一边乘凉,一边听奶奶不紧不慢地讲着好听的故事。
夏天的夜晚特别凉快,晚风吹拂着树木,发出沙沙的声音;蛐蛐蝈蝈唱着悦耳动听的歌谣;月光洒满小院,也洒在树枝上,树影婆娑。那时那刻,邻居的谈话声、小孩的嬉笑声以及驴子骡子的嚎叫声都交织一起,像一首月光曲,整个人儿陶醉在乡村夜晚的美景里,睡意全无。
奶奶讲完故事后,就教我数天空中的星星。看着密密麻麻的星星,我一颗又一颗地数,从南到北,从北到南,数啊数,怎么也数不清!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天上的星星是数不清的,你找最亮的一颗,那就是你的心!”我顺着奶奶的手指,找啊找,璀璨星空里真有一颗最亮的星。之后,每有明亮的夜空,我都会寻它找它,而它一眨一眨的眼睛也似乎给我说着什么。
我好奇地问奶奶:“那颗最亮的星星给我说什么呀?”
“乖孩子,它说你长大了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啊!”
奶奶接着指着那一轮明亮的月亮说:“月亮每月十五圆一次,你细心看,上面有一位老人正在给牲口拌草,他驼着背,用棍子搅来搅去,多像你爷爷的背影啊!”
我强忍着眼泪随声应和着,心却在滴血。多少个圆月夜,奶奶都会这样望着天空,说着说着就发呆了……
我偷偷地看看奶奶,她泪眼朦胧,目光僵成了一条直线。我偎依在她的身边,凝望着月亮,生怕它飞走了。
奶奶和爷爷两人相濡以沫、恩爱一生,他们一生两个男孩,没有女儿。我就不解地问:“在那个年代其他人家都是四五个孩子,为什么你们只有两个呢?”奶奶告诉我,在父亲两三岁的时候家里闹饥荒,爷爷就去陕西讨口粮。我白天在农业社种工分,晚上出去挖野菜、打槐树叶、煮玉米芯,就这样早出晚归,独自一个人养活着一家人。”
有一次,看着面黄肌瘦的二叔饿得哇哇大哭,奶奶想到了白天农业社收的萝卜在场里堆着,晚上没人看,可是那里传说鬼很多,平时一个人都不敢去。为了可怜的二叔,她只好硬着头皮去偷萝卜。晚上两点钟,奶奶蹑手蹑脚地往场里走去,边走边看,生怕被人发现了。她走进场里,忙拾了些萝卜,吃力地背着往前走。走着走着,实在走不动了,就靠在墙上歇息一下。突然,看到对面山上鬼火滚来滚去,时远时近,奶奶冷汗淋漓,浑身发麻,脚腿也不听使唤了,但又立刻镇定了下来,继续往前走,走到古崖底下,看到远处一个高大的背影,若影若现,时高时低,奶奶以为是看萝卜的人在追她,就不敢动弹了。过了一会儿,硬着头皮往前走。忽然,这个人转过了身,跟在奶奶的身后,走起路来没有声响,轻飘飘的。奶奶魂不守舍,她偷偷地转身看了一眼,天啊!满脸血迹斑斑的,是不是传说中的鬼啊!我今晚肯定要被鬼捉了,可怜的孩子咋办?她发疯似地背着箩卜一口气跑回了家。
回到家后,奶奶把箩卜藏在炕根下。看着熟睡的孩子,看着皎洁的月亮,想起了乞讨的爷爷不知身处何处,有没有吃的……想着想着,她呜呜地哭了……
哭顶什么用,人得生活啊!奶奶寻着最亮的一颗星星,祈祷:“没吃没喝,孩子们快饿死了,求求老天爷给我生活的勇气吧!让我度过难关吧!”霎时间,她发现月亮更亮了,星星也更亮了。
这岂不是“叫天天灵,叫地地灵”吗?感谢上苍啊!奶奶惊喜地寻思着。
听着奶奶的诉说,我泪眼朦胧,脑子里不时地浮现出奶奶偷萝卜的背影,浮现出那个血迹斑斑的背影,是不是有什么在庇佑着奶奶?是不是命运给奶奶开了个玩笑?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
在缺衣少吃的那个年代里,可怜的奶奶恓惶地熬了几十年。她是如何的艰辛,如何的坚强,真不敢想象。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农村情况日渐好转,爷爷回家了,父亲和二叔上学了,一家人日子总算平静了下来。不幸的是,在父亲十二岁的.那年,奶奶却病倒了。她肚子上生出一个疙瘩,越长越大,他们四处求医,仍不见效,医院最后下发了病危通知书。奶奶回家后,无奈地等待最后的时光。她躺在炕上,看着窗外的月亮,忍受着病痛的煎熬,默默地流着泪……
每晚,她都会寻找天空中那颗最亮的那颗星星,并把对家人的牵挂全都装进了月光匣里……
也许是奶奶的善良感动了天地,也许好人一生平安吧,她肚子上的疙瘩破了,血水四溢,她感到轻松多了。在药物的配合下,奶奶的病竟然奇迹般好了!
从此以后,奶奶就把月亮作为自己的知己。奶奶深爱着月亮,我深爱着奶奶,也深爱上了月亮。每到有月亮的晚上,我就坐在小板凳上仰望着天空,静静地看着那轮月亮……
那最亮的一颗星,它是奶奶的眼睛,给了我温暖和力量。高考落榜后,每晚向月亮诉说心中的痛,月亮好像抚摸着我的头,给我擦干眼泪,给我勇气和信心;当我走上补习之路时,每晚在学校的操场上,我与月亮对话,思念在外打工的父亲,思念爷爷奶奶。我下定决心:吃尽苦中苦,争做人上人。开弓没有回头箭,一路向前,绝不回头,最后终于榜上有名!
从那时起我就把月亮作为我的红颜知己,与它分享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有月亮的夜晚与子女一起赏月,讲述奶奶的故事……
【庙会情结抒情散文】推荐阅读:
清溪情结抒情散文06-23
我的野菜情结抒情散文06-11
女人情结散文07-12
草根情结散文01-09
莲的情结优美散文06-18
节日情结10-29
乡土情结学案09-29
水之情结作文10-22
《大河情结》阅读答案11-06
庙会策划案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