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通用8篇)
为规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近日,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财科教〔2016〕113号,以下简称《办法》)。为了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办法》,财政部科教司、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对《办法》进行了解读。
一、关于《办法》制定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动了一系列重大科技体制改革举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学术环境,完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和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破除了一系列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国发〔2014〕64号,以下简称64号文),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系统重构科技计划体系,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其中明确提出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中央财政科技计划进行整合归并,形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集中力量解决国家重大战略科技问题。经过2014-2016三年改革过渡期,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相关科技计划整合工作已经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经启动实施,有必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包括资金管理办法在内的相关管理制度,为重点研发计划顺利实施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和支撑。
为了规范科研项目资金管理,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以下简称11号文);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和创新科研资金管理和使用方式,促进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以深化改革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这两份文件聚焦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关键环节以及科研人员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要求。与此同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对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不断提出了新要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新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财政科技投入的重点之一。根据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迫切需要出台资金管理办法。
二、关于制定《办法》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制定《办法》的总体思路是:以支持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资金效益”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和项目资金管理改革精神,力求适应科研活动规律、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遵循这一思路,在制定《办法》过程中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任务。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支持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重大国际科技合作。二是坚持遵循科研活动规律。按照科研活动规律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明晰各方职责,优化管理流程,改进管理方式,建立科学的、有利于促进创新链与资金链相互融合的资金管理模式,满足重点研发计划全链条一体化组织实施需要。三是坚持“放、管、服”结合。进一步简政放权,扩大承担单位资金使用自主权。强化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营造良好科研环境。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三、关于《办法》的适用范围和主要内容
按照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精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行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单位自筹资金等。其中,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式包括前补助和后补助。《办法》适用于中央财政安排的采用前补助支持方式的重点研发计划资金。对于后补助支持方式,财政部、科技部已于2013年印发了《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规定》。下一步,两部门将根据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进展和实际需要,适时研究完善后补助支持机制。
《办法》共8章57条,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特点,从预算编制到执行、结题验收到监督检查,全过程、全方位地提出了资金管理的要求,明确了《办法》制定的目的和依据、重点研发计划资金支持方向、管理使用原则和适用范围,就重点专项概预算管理、项目资金开支范围、预算编制与审批、预算执行与调剂、财务验收、监督检查等具体内容和流程、职责做了明确规定。
四、关于《办法》的主要变化内容
与原科技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相比,《办法》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是建立了适应重点研发计划管理特点的概预算管理模式。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若干目标明确、边界清晰的重点专项组成。重点专项下设项目,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下设课题。在重点专项层面,实行概预算管理;在项目层面和课题层面,实行预算管理。按照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的要求,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负责具体项目预算管理,政府部门只核定批复重点专项概预算,不再核定批复具体项目预算。
二是遵循科研活动规律,落实“放、管、服”改革。适应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的特点,《办法》坚持简政放权,简化预算编制,下放预算调剂权限。将会议、差旅、国际合作交流费合并为一个科目,该科目支出预算不超过直接费用预算10%的,不用提供编制测算依据。完善了燃料动力费管理要求,取消了单独计量的限定条件。大部分直接费用科目调剂,由课题承担单位受理批准。完成课题任务目标并通过财务验收,且承担单位信用评价好的,结余资金在财务验收完成后两年内由承担单位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同时,坚持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明确了相关主体的管理责任,并要求承担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科研财务助理制度,为科研人员在项目预算编制和调剂、资金支出、财务决算和验收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
三是突出以人为本,注重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更加注重发挥科研项目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健全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提高了间接费用的比例,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比例上限,由原来的20%、13%、10%提高到20%、15%、13%。取消了间接费用中的绩效支出比例限制。明确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以及项目聘用的研究人员、科研辅助人员,如项目层面聘用的财务助理等,均可开支劳务费。劳务费预算据实编制,并不设比例限制。
在《办法》制定过程中,一些单位建议制定统一的间接费用管理使用细则,考虑到承担单位的性质和特点不同,不宜“一刀切”、制定统一的政策标准,根据《若干意见》精神,由承担单位切实履行法人责任,结合单位管理需要和实际情况,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合理制定间接费用管理办法,处理好分摊间接成本和对科研人员激励的关系,安排的绩效支出应与科研人员在项目工作中的实际贡献挂钩。
五、关于如何推动《办法》有效落实
《办法》对加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科技创新供给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推动《办法》尽快得到准确理解和全面落实,相关部门、项目承担单位需要共同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责任,狠抓落实。为了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办法》明确了各方管理职责。财政部、科技部负责研究制定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制度,组织重点专项概算编制和评估,组织开展对重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相关主管部门应当督促所属承担单位加强内控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建设、落实重点专项项目资金管理责任;专业机构是重点专项资金管理和监督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重点专项项目预算申报、评估、下达和项目财务验收,组织开展对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承担单位是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责任主体,负责项目资金的日常管理和监督。相关方面应按照《办法》要求,履职尽责,规范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
二是组织宣传和培训。财政部、科技部将组织开展宣传培训,指导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学习,全面提高对《办法》的认识和理解,为政策执行到位提供保障,同时两部门将密切关注《办法》发布后各方反应,认真研究处理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相关部门(单位)也应加强宣传培训,确保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科研财务助理对《办法》理解到位。
2016年2月19日, 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启动项目申报工作, 其中包括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研制以及中国标准“走出去”适用性技术研究等重要领域标准项目19个。
国家质量基础 (NQI) 最早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 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 (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 共同构成, 现已被国际公认为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其中, 标准作为国家质量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成为国际通行的“技术语言”, 是促进互联互通的桥梁和纽带, 更是“十三五”时期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据悉,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是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 (专项、基金等) 管理改革的大背景下, 由科技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其他12个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提出的, 执行期为5年。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 专项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 (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 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了11个重点任务、35个子任务。其中, 标准方面涉及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3个重点任务、10个子任务。这些任务预期支持研制我国优势特色领域国际标准200项以上, 推动超过100项中国标准“走出去”, 研制基础通用、社会公益和产业共性国家标准1 000余项。预计到2020年, 在专项的支持和带动下, 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占同期国际标准总数的比例将由“十二五”时期的0.7%提升到1.5%, 我国技术标准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都将有明显提升。
2014年底,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启动后,着力解决制约我国科技计划引领带动创新发展的深层次重大问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构建新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体系框架和布局方面,原有的近百个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被优化整合为五大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
据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主要领域的重大科技瓶颈问题。作为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重中之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肩负为其他四类计划的优化整合和管理改革“架桥铺路”的重要使命,其启动实施集中体现了改革进行至今各项工作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各重点专项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的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组织实施,加速基础前沿最新成果对创新下游的渗透和引领。
(科技日报)
新计划首批重点研发专项发布 解决原科技计划体系重复分散等问题
据新华社电“973计划”“863计划”即将成为历史名词。昨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重点研发专项指南发布,这标志着整合了多项科技计划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从即日起正式启动实施。新计划整合了原有的“973”和“863”等计划,目前形成了59个重点专项的总体布局和优先启动36个重点专项的相关建议。
原有科技计划体系存重复分散等问题
为解决原有科技计划体系的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等问题,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国务院于部署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计划在底前完成改革主体任务,将原有的100多个科技计划整合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五大类。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五类计划中启动最早的一项改革。
整合成新科研计划共95重点优先专项
科技部副部长侯建国介绍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整合了原有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发改委、工信部管理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及有关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内容。
主要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领域中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国际科技合作等。形成了59个重点专项的总体布局和优先启动36个重点专项的相关建议。
参与方案编制专家不得申请相关项目
据悉,今后,由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等31个相关部门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将负责审议重点专项的布局设置;由科技界、产业界和经济界高层次专家组成的特邀咨评委,对重点专项的布局设置和任务分解等提出咨询意见,为联席会议决策提供参考;7家具备条件的科研管理类事业单位被确定为首批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试点,负责各重点专项具体项目从受理评审到验收的全流程管理。
记者还了解到,特邀咨评委委员及参与重点专项咨询评议的专家,不能申请本人参与咨询和论证过的重点专项项目;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和年度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请和评审相关的重点专项项目;项目评审专家在遴选和具体评审中也严格执行相关回避条件和要求,“运动员”和“裁判员”将彻底分开。>>链接·“863”和“973”
“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高技术发展计划。这个计划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一些有限的领域为研究目标的一个基础研究的国家性计划。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和朱光亚极力倡导下,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3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朱光亚是863计划的总负责人,参与了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2016申报指南
本专项重点针对人与动植物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生物技术谬用、外来生物入侵、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及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等国家生物安全关键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实现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的突破,推动我国生物安全科技支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按照全链条部署和一体化实施的原则,本专项设置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等三项任务。2016年拟启动13个研究方向,具体指南如下:
1.生物安全防御前沿基础研究
1.1 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发生与播散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起源、演化与传播扩散的生物学基础,及其鉴别的分子标记。
考核指标:明确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的发生机制;阐明其群体遗传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重要特征,获得其传播力、致病力、耐药性等关键生物学参数;阐明其传播模式与扩张机制,建立其遗传进化与生物学特性演变的关联机制;发现可用于其鉴
别的分子标记。
1.2 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宿主适应与损伤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适应宿主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致病机制。
考核指标:针对5~8种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发现其适应宿主并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的若干关键因子,阐明其作用机制;建立其与易感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调控网络;明确其侵染致病的重要机制;确定若干新的干预靶点。
1.3 主要入侵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入侵生物入侵致害相关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鉴别其分子标记以及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考核指标:明确主要入侵生物的形态结构、入侵、定殖、扩散、致害等关键生物学参数,分析其入侵风险,发现可用于鉴别的分子标记和可用于防治的生物学靶点。
2.生物安全关键技术与产品 2.1 生物安全监测网络系统集成技术
研究内容:从数据标准、转换、获取、整合与分析等关键环节,开展各生物威胁监测网络的升级优化和系统整合,搭建国家生物安全监测网络技术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及数据整合与转换技术,整合国家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主要入侵生物、人群敏感指标和环 — 2 —
境、动物本底等相关监测数据信息,构建数据多模式采集、多通道监测、多样性时空分布、多功能分析等监测预警算法模型和集成技术,完成国家生物安全监测网络的支撑技术与产品,并进行应用模拟。
2.2 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防治、处置技术与产品
研究内容:研究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及其宿主和媒介的防控与应急处置新技术、新产品及相应评估技术,优化免疫保护产品高通量制备工艺,建立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与规范。
考核指标:建立针对大规模人群的群体性应急免疫预防技术和评估方案;研发不少于4种针对外来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与产品;研发相关产品的评估技术与方法;建立3套以上针对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并经职能部门采纳或认可的应急处置方案与规范。
2.3 主要入侵生物防制技术与产品
研究内容:研究主要入侵生物扩散阻截和生态修复调控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策略;研发针对重大生物入侵事件的应急处置技术与产品,制定相应的技术方案与规范。
考核指标:研发不少于5种针对主要入侵生物的快速识别、环境友好型灭除、生态修复与调控等新技术与产品,形成重大生态入侵危害并经职能部门采纳或认可的技术方案与规范。
2.4 突发生物危害事件评估决策及应急处置集成优化 研究内容:针对突发生物危害事件,开展模型演算、威胁评
估、辅助决策等可视化研究,开展应急处置技术应用评价与集成优化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3种以上不同尺度虚拟环境、危害发展模型、干预措施模型等,形成不少于2套针对不同类型突发生物危害事件的威胁评估和辅助决策可视化信息平台,建立不少于3种采样识别、威胁消除、修复调控等现场应用与评价技术,实现应急处置技术的集成优化。
2.5 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技术与产品 研究内容:针对建设国产化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重大需求,研发国产化的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初级屏障、气密防护、高效过滤、消毒灭菌等关键技术与产品。
考核指标:自主研制手套箱式生物隔离器等生物安全初级屏障装备,穿墙密封装置等气密防护产品,双级过滤高效空气过滤装置等高效过滤产品,汽化过氧化氢消毒机等消毒灭菌设备,通过有国家认可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性能验证,达到实用化水平。
2.6 迁徙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传播风险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野生动物迁徙、活动规律、生物安全相关重要疫源疫病传播规律和风险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重要野生动物迁徙、传播与疾病传播预警信息库,以及实物资源库,囊括至少20种野生动物及20种动物源性病原体,样本量不少于2万例;建立重点区域野生动物疫源疫 — 4 —
病预警技术与示范。
3.典型应用示范 3.1 人类遗传资源库建设
研究内容:建设统一标准与规范的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共享网络与信息化平台,研究相应的标准规范、质量控制体系等,研究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分析、挖掘与利用技术,研究海量人类遗传资源信息表述、索引、存储、集成与可视化技术等,支持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可管、可控和可溯源。
考核指标:建立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共享体系,包括省(市)级中心样本库、卫星样本库等实物资源库,以及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管理、共享与分析平台。至少覆盖3省以上多家法人主体建立的中心样本库,每个中心样本库辐射由若干法人主体建设的卫星样本库;中心样本库保藏不少于500万份符合质量标准的样本,每个卫星样本库保藏不少于100万份符合质量标准的样本。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管理和分享平台具有管理亿级样本信息的能力,支持千人以上并发访问。形成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共享标准规范。
3.2 野生动物和媒介的病原微生物本底调查
研究内容:开展我国重要野生动物、媒介等携带的病原微生物种群、分布特征、发生规律和生态环境特性等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我国重要野生动物、媒介携带病原微生物的本底信息库和电子图集;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共享信息平台。
3.3 主要入侵生物的动态分布与资源库建设
研究内容:针对主要入侵生物,开展系统本底调查,了解其生态分布、致害程度、环境适应性、扩散风险等关键信息,并鉴定其重要的溯源标识物;开展我国现有入侵生物样本库的建设、升级、集成和整合研究,研发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数据信息标准化、集成、检索与综合分析技术。
考核指标:掌握主要入侵生物的生态分布及危害本底,绘制我国主要入侵生物电子图集;建立相关数据整合与分析共享信息平台;建成囊括重要入侵生物及其媒介与寄/宿主的实物资源库和配套信息数据库。
3.4 国产化高等级病原微生物模式实验室
研究内容: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国产化集成及模式化示范,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与运行管理规范化。
考核指标:实现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关键技术设备的国产化集成与升级配套,开发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建立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实验、中试及生产等活动的风险评估体系,建立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网络协同和模拟培训体系。
有关说明:申报单位须具备开展相关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三级或四级实验室,或具有农业高级生物安全隔离实验室等基础设施条件。— 6 —
申报要求
1.2016年拟启动13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原则上支持1~2个项目。
2.针对指南支持的研究方向,要求相关单位跨部门、跨学科进行优势整合,以项目的形式整体申报。项目应根据考核指标提出明确、可考核的预期目标。项目执行期一般为3年。
3.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0个,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参加人员不超过50人,其中,主要学术骨干不超过20人。
4.开展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病原微生物管理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并具备从事相关研究的经验和保障条件。
根据市政发〔2016〕23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和晋中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以及寿阳县经济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将原有的工业攻关计划、农业攻关计划、社会发展计划合并为重点研发计划。现就组织实施2018寿阳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支持领域和方向
(一)工业方面
1、现代煤化工、新能源应用、先进制造、新材料四大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
现代煤化工领域,重点支持煤层气、焦炉煤气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低阶煤利用技术研发;甲醇及其下游产品开发技术。
新能源应用领域,重点支持太阳能光优发电设备的研发;煤层气、光伏、风力、生物质能等能源电力项目方面的研发。
先进制造领域,重点支持智能化、高性能、高端煤机设备的研发;高端石油钻具的研发。
新材料领域,重点支持高品质特殊用途纸的研发;新型建筑保温材料、高性能防水材料、新型建筑涂料等的研发;纳米新材料的研发。
2、在战略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的技术转让和技术研发项目。
(二)农业方面
1、地方常规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杂粮品种、特色大田作物品种、畜产品、林产品。
2、功能农、畜、林产品的开发。
3、设施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技术开发,包括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发、设施农产品无害化利用支撑技术研究、特色经济作物种苗脱毒快繁技术集成应用研究、设施农业智能化控制及远程监控技术研究。
4、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野生道地中药材生长环境的研究。
5、有机、无机、菌肥的开发利用与大田秸秆利用的研发。
6、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包括地方特色产品、酿造产品、杂粮产品的加工技术研发。
7、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开发,包括小型、山地、精准、多样、智能农机具的研发,设施农业专业机具的研发应用。
8、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
(三)社会发展方面
1、资源环境方面,重点支持围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2、生态建设方面,重点支持生态修复、产业循环、绿色开发技术研发。
3、医疗卫生方面,重点支持地方病、多发病、慢性病防治技术 研发;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开发;重大医疗器械的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攻关。
4、公共安全方面,重点支持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
二、申报要求
(一)工业方面
1、项目申报单位须为在寿阳县域范围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
2、项目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的研发基础和生产条件,项目负责人需具备相应技术职称。
3、奖励性后补助项目,优先支持近3年完成的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项目,且未获得县级科技计划资助的。
(二)农业与社会发展方面
1、在寿阳县域范围内注册,主要从事科研、生产和技术服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财务制度健全且信用良好的企事业单位或专业合作社。
2、项目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的研发基础和生产条件,项目负责人应具有相应技术职称。
3、重点扶持玉露香梨园、核桃园、葵花园、五谷园“四大园”种植区实施的技术开发类项目。
4、优先支持有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的科技特派员及团队申报的项目。
三、申报材料
(一)工业方面
1、事前资助
(1)《寿阳县重点研发计划(工业)项目申报书》。(2)可行性研究报告。
(3)《寿阳县科技计划项目情况简介表》。(4)相关附件:
①项目单位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
②项目负责人职称证明材料。
③特殊行业须提供符合该行业管理规定的相关证明材料(资质证书、产品认证、市场准入证明、安全检测报告等)。
④相关的其他证明材料或文件等。
2、奖励性后补助
(1)《寿阳县重点研发计划(工业)——奖励性后补助项目申报书》。
(2)项目完工和取得的技术成果证明。(3)《寿阳县科技计划项目情况简介表》。(4)技术合同文本。
(5)项目完结的财务审计报告。
(二)农业与社会发展方面
1、《寿阳县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社会发展)项目申报书》。
2、可行性研究报告。
3、《寿阳县科技计划项目情况简介表》。
4、相关附件,主要包括:
(1)申报单位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2)项目负责人技术职称证明。
(3)产学研合作项目需提供技术合作协议。(4)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等其它必要的证明材料。
四、申报方式
(一)申报方式
申报单位将项目申报纸质材料一式两份直接报送县教科局。联系人:
工业、软科学:赵君飞(116房间)0354-4600203 *** 农业、社会发展:许月玲(306房间)0354-4606168 ***
(二)申报时间
2018年4月1日起至2018年4月30日止
(三)申报要求
2016年10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首批三个项目在北京召开了启动会。作为目前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中唯一定向委托企业组织实施的专项,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是我国首个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也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次积极探索。中国中车作为首家试点单位,由科技部定向委托组织实施10个任务中的7个,此次率先启动的“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技术”、“时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速客运装备关键技术”和“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3个项目,是其中之三。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中国中车成立以总裁奚国华为组长、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专项管理领导小组,以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为组长,原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为副组长,11位院士、4位管理专家组成的咨询专家组,以中南大学副校长陈春阳教授为组长、北京交通大学贾利民教授为副组长,31位技术专家和财务专家组成的总体专家组,以及专项管理办公室,为确保项目目标实现奠定了管理基础。
(征求意见稿)
1.心血管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动脉瘤、外周血管病等心血管疾病,开展适合我国人群更为特异的早期诊断技术以及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的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2.眼病治疗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糖尿病眼底病变、黄斑病变等常见视网膜疾病,病理性近视及其并发症,视神经相关疾病,以及角膜病、葡萄膜炎、青光眼、眼眶病等重要眼科疾病,开展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新技术,精准治疗新方法和损伤后功能外观完整修复新途径研究。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损伤后功能外观完整修复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眼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致盲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3.中医辨证治疗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基于中医辨证论治和治未病的理论,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阻肺、慢性肝病、风湿免疫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重要常见疑难疾病以及机体亚健康状态,开展符合中医辨证科学内涵的证候诊断技术研究及亚健康状态的微观辨证研究,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性,采用中医药新方案、新技术开展临床研究。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且适宜推广的中医药辨证(微观辨证)或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案、新技术;通过本项目的研究,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改善症状、体征或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降低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的不良反应,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4.生殖健康、生育安全及出生缺陷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早孕期自然流产的防治,重大胎儿疾病宫内诊断和治疗,遗传性疾病的辅助生殖技术,重大出生缺陷筛查、早期诊断、精准干预,开展能明显提高临床诊治效果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开展常见生殖功能障碍的诊治新技术研究。考核指标: 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新指标、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提供质控标准,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5.高发恶性肿瘤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胰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鼻咽癌、脑肿瘤等常见、高发恶性肿瘤,研究能使确诊时间明显前移或其他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和早期诊断方法;研究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精准诊断和治疗、复发转移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策略,包括基于影像学、内镜、分子标志物以及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消融治疗、手术治疗等筛查、诊治和干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有效率,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6.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肥胖等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重点研究新型诊治与干预技术和方法;开展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预防和降低严重并发症的研究。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7.精神、神经及脑血管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抑郁症、自闭症、神经发育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神经退行性病变、难治性癫痫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重大精神与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动脉瘤、脑动脉狭窄、动静脉畸形等脑血管疾病,开展诊治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提高识别和诊断水平,增强疗效,降低毒副反应。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神经心理、神经影像、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神经介入、神经微创等关键技术方面和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8.感染性疾病防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区霍乱、出血热、登革热、流感、感染性腹泻等重点传染性疾病,开展临床诊治新技术研究,提高有效性和安全性;开展耐药菌感染防治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开展新突发传染病快速智能诊断和病原分析新技术研究,提出疾病防控策略和方案。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治疗、防控新指标、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或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发病率、病死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9.耳鼻喉及口腔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先天性、迟发性、进行性儿童耳聋,老年性耳聋,耳鸣,先天性耳畸形等不同病因引起的听力损失,针对喉神经麻痹、环杓关节病变及声带息肉等重大嗓音疾病,以及常见的颞下颌关节疾病、颌面部发育畸形、无牙颌种植牙、颌面部损伤后的组织缺损,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症等口腔颌面重大疾病和牙周病引起的牙龈退缩和牙槽骨等疾病,开展明显提高疗效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研究。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10.肾脏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膜性肾病、狼疮性肾炎、IgA肾病等重大肾脏疾病,开展早期诊断、智能快速诊断和治疗新技术、预后处置技术研究;开展终末期肾病患者肾脏替代、急性排斥预警诊断和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新技术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和改善整体预后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11.儿童常见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感染、恶性肿瘤、器官功能障碍等儿童常见疾病,针对颅脑损伤、颈部及脊髓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四肢及骨骼损伤等儿童多发严重创伤和创伤性凝血病、创伤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开展快速准确智能诊断新方法研究和精准、疗效明显的治疗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适宜推广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和减少并发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12.老年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衰弱症、肌少症、老年营养不良、失能等老年综合征,开展早期诊断方法、精准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好转率或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13.妇科常见多发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受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等常见、多发妇科疾病,开展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新技术和精准治疗新方法研究。实施目标: 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且适宜推广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14.免疫与基因治疗新技术研究及药物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白血病、淋巴瘤、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以及遗传性疾病、罕见病等,在经评估安全有效的前提条件下,依法依规开展免疫和基因治疗新技术的临床前研究和/或临床研究,优化免疫和基因治疗方案(研究需在具备开展临床研究条件的机构开展)。依法依规开展免疫治疗、基因治疗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建立安全有效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明显的免疫和基因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相较于传统疗法,要求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治疗靶位、靶序列、抗体有效部位基因序列、细胞株、细胞与基因扩增技术等相关资料和研究报告等。涉及药物开发的项目,要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完成临床前研究工作,获得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批件。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
15.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技术研究及药物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心血管疾病、血液病、骨与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不孕不育、重要器官退行性病变及脏器功能衰竭等,针对与衰老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抗衰老技术,在经评估安全有效的前提条件下,依法依规开展干细胞及其衍生物治疗新技术的临床前研究和/或临床研究(研究需在具备开展临床研究条件的机构开展)。依法依规开展干细胞治疗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并提供相关研究报告等;提供相关种子细胞和用于鉴定和质量控制的标志物;建立干细胞或其衍生物规模化制备技术,建立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涉及药物开发的项目,要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完成临床前研究工作,获得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批件。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
16.细胞(基因)储存、制备等关键技术研发及配套产品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针对重大高发疾病、难治性疾病、罕见病、遗传性疾病等,围绕细胞与免疫治疗临床转化及相关药物开发需求,依法依规开展细胞(基因)储存、制备、各类基因载体生产等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培养基、培养设备等配套产品开发。实施目标: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过程规范、安全有效,具备细胞(基因)制备和各类基因载体生产的条件,符合细胞治疗药物开发及相关技术临床使用需求,确立自主研发产品的优势,成本相比国外同类产品明显下降。相关技术及产品应在细胞治疗临床使用及药物开发过程当中得到实际应用。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产学研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牵头。
17.候选药物研究与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基于新靶点、新技术、新策略发现新化合物或新活性物质,在具备一定研究基础的前提条件下,开展药效学研究,进行药代特性和安全性早期评价。实施目标:获得创新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经成药性评价的的候选药物,包括化学药、中药、生物药、海洋药物等,明确阐明成药性特征,经评估生物有效性和安全性基本明确,为后续规范的药物临床前研究奠定基础。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18.化药新药临床前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对具有新结构、新物质、新配方、新制剂或新用途的化学新药开展临床前研究。重点支持通过新靶点或多靶点、分子靶向或信号网络机制产生药效的新化学实体,以及临床亟需、短缺的通用名化学药研究。实施目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批件。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
19.化药新药临床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对具有新结构、新物质、新配方、新制剂或新用途的化学新药开展临床研究。重点支持通过新靶点或多靶点、分子靶向或信号网络机制产生药效的新化学实体,以及临床亟需、短缺的通用名化学药研究。实施目标:完成所有临床研究工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审批受理号,优先支持已完成Ⅰ、Ⅱ期临床试验且结果较好的新药。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20.新型生物药物临床前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以“精准治疗”为导向,研发具有新结构、新作用靶点、新作用机制的生物药物,包括蛋白类药物、核酸类药物、新型疫苗以及其它生物大分子药物。实施目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批件。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
21.新型生物药物临床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以“精准治疗”为导向,研发新型的蛋白类药物、核酸类药物、新型疫苗以及其它生物大分子药物,具有明确的分子结构、作用靶点、作用机制,以及新配方、新剂型或新用途等。实施目标:完成所有临床研究工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审批受理号,优先支持已完成Ⅰ、Ⅱ期临床试验且结果较好的新药。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22.中药创新药物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多发病和常见病,对临床急需且与西药相比优势较大的中药创新药物开展临床前或临床研究。优先支持基于中医典籍的经典名方开发中成药。实施目标:现代医学适应症明确,生产工艺符合绿色环保节能和工业化大生产要求;完成所有临床前研究或临床研究工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批件或国家新药审批受理号。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其中,开展临床研究的项目要求企业牵头。
23.智能化制药装备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化学制药过程、生物制药过程、中药制药过程中的新装备,体现装备的集成化、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并安全可靠、绿色节能。实施目标:智能化制药新装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中试或工业化生产线,在制药领域示范应用5家企业以上,明显提升制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能耗和三废均减少50%以上。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
24.药物的生产技术提升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的生产技术提升研究,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工程创新研究,实现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制造过程重构、替代和强化以及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集成和应用,实现绿色、安全、节能、高效生产。实施目标:建立节能、绿色、高效的制药新工艺和新技术。制药工艺符合国际制药行业的最新标准,三废排放和产品成本显著下降,产品质量达到中国药典、USP及EP最新要求。经技术提升后,单个药物的年销售额提高30%以上。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25.先进医学影像设备及人工智能影像分析系统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发高端数字化医学成像设备。开展基于医学影像(含病理图像)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疾病早期精准诊断分析技术和系统开发。实施目标:研制超分辨显微成像系统、多模态分子成像系统、新型光声及激光扫描内窥镜系统、新型电阻抗成像系统等;研发融合医学影像精确诊断、放化疗计划与疗效评估的智能化系统、病理图像智能诊断分析系统、新型早期筛查与监测分析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和软件著作权。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的项目。
26.智慧医疗与养老技术及系统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医养结合等需求,研发面向老年人群和慢性高发疾病监测、监护和管理的新型低功耗生物医学传感器以及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康复、治疗、疾病预防、行为与认知干预技术、器械及系统。针对用户的关键生命体征监测和呼吸暂停综合症等健康状况评估,研究非接触式、连续性、便捷化监测智能终端,实现智能感知或识别用户的事件状态、活动能力、活动规律和趋势判断。研究实时监测大数据分析处理和快速响应技术,实现自动分级分类和针对用户的差异化和针对性服务。实施目标:研制新型医养结合的人体状态监测医用器件和装置、智能化健康和行为监测管理平台和系统,构建物联网智能健康养老监护应用服务平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系统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或使用该装置、器件的产品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研究成果在多个省内社区或养老机构示范应用。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的项目。
27.新型体外诊断试剂及医学检测仪器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发用于重大高发慢性疾病早期诊断的新型体外诊断试剂和试剂盒、医学检测仪器及快速诊断系统(POCT);研究可实现快速、即时、高灵敏检测的生物传感技术、新型标志物检测技术、医用质谱技术等。实施目标:研制高灵敏度无创生化指标快速检测系统、医学检测试剂和仪器;研制新型免疫类和分子诊断类体外诊断试剂及配套检测新方法和仪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的项目。
28.生物医用材料技术及高端植入、介入产品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 研发心脏瓣膜及修复材料、人工关节、人工器官、组织工程皮肤、可控降解心、脑血管及腔内支架、植入式骨科产品、牙种植体、骨诱导修复材料、糖尿病治疗产品、载药缓释医疗产品、新型植入式电磁治疗、调理产品等高端植入性产品;研发新型的介入诊断、治疗等产品;研究植、介入产品表/界面生物功能化及改性、材料制备、组织工程等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技术。实施目标: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植入/介入产品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或使用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技术的产品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的项目。
29.手术、康复及专科医用机器人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开发和集成医用机器人技术,开展运动、视觉、听觉的捕获、控制、协调和反馈分析技术研究;开展医学人工智能技术、机械臂运动控制和定位技术、协调控制和安全评价技术等研究;开展运动意图识别、人机交互、外骨骼柔性控制、不同适应症运动模式优化、手术控制和伺服反馈等技术研究。实施目标:研制手术规划和实时精准导航一体化的智能手术机器人。研制智能康复机器人、医用外骨骼系统、多模态康复轮椅、智能助行系统等。研制骨科、心脑血管、神经、口腔、眼科、护理抽血和麻醉科等各种专科用的智能医疗机器人产品。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的项目。30.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和多学科远程联合会诊系统研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推荐阅读:
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06-13
国家高新技术重点领域10-06
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12-03
合同管理重点10-19
服务重点工作计划06-11
会务重点工作计划11-28
物流管理重点05-29
薪酬管理重点知识06-06
5 绩效管理重点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