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之读书笔记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孙子兵法之读书笔记(精选11篇)

孙子兵法之读书笔记 篇1

-----《孙子兵法》在商业中的运用

兵书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数量很大,粗略统计,先秦到清代,有四千多种。《孙子兵法》就是其中一本兵书,但不是一般的兵书,《四库全书总目》说它是“百代谈兵之祖”,它是讲有战略高度,带有哲学色彩,侧重于运用之妙的兵书,在兵书中地位最高,是经典中的经典。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春秋末期吴国将军、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曾率领吴军大破楚国军队,占领楚的国都郢城,几乎灭亡楚国。内容共13篇,包括计篇、作战、谋攻、形篇、势篇、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书中探讨了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种种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以朴素的哲学辩证思维研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逻辑缜密。

中华文字深奥而有哲理,与西方文字有很大的不同,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人生若想出类拔萃,就必须灵活运用前人的智慧,中国古代的智慧,今日仍有参考的意义。所以,当今社会有有很多商人,投资者和管理者都热衷于研究《孙子兵法》中蕴含的道理,将这些兵法智谋运用到实际中,使得做起事来更加得心应手。

在《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名言就是出自《孙子·谋攻》第三段。这一名言中的“殆”字应该解释为“疲惫不堪”。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贻。意思是说,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判断仗能否打会胜利;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会胜利;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会胜利;以充分准备战毫无准备会胜利;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会胜利。这五样就是获胜的方法。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这一思想论述了对待敌人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够做到百战百胜。而在商场中面对不同的竞争对手,同样要应该对竞争对手作充足的了解,然后再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事实上,中外众多知名企业,都是极度善于运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谋略典范。“己”,主要是指经营者自身所属的各种因素,“彼”就是指消费者。最常用的的方法就是认真细致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香港富豪街市大亨周起鸿,正是巧妙利用了这一点,他经营米店时,从自己的店开始,找来调米师傅用吹米机吹去杂物,改善米的质量,成色,使米店的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在经营螃蟹的时候也是如此。到了他在街市经营上初露锋芒时,更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经过认真的研究调查,改变了过去的旧的经营模式,将生意打理的红红火火。乘热打铁,周起鸿又先后承包了置富花园街市,沙田马鞍台街市,恒耀街市,半佳街市,成为声名显赫的“街市大亨”。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战术在商战中同样被广泛应用。这种思想的核心是“奇”,也就是要在突破人们常规思维的情况下出奇制胜。当然这种“奇”既指出奇的经营思想、出奇的产品,也包括出奇的销售方式等等。总之,在商战中要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以求达到最佳的商业效果。13年前濒临破产边缘的苹果公司,现在市值比因特尔和微软加起来更多。这是由于乔布斯出奇制胜的11条妙计,其中之一就是在1997年在苹果已经亏损了12年的情况下选择和它的敌人 比尔。盖茨合作以获得资金。随后的十年,他推出了改变世界的一系列苹果产品:iMac一体电脑、iPod一代和iPod二代、iPhone 3G、iPhone4及iPad平板电脑,2011年,乔布斯宣布辞职,这时的破苹果已经把诺基亚打压得半死不活,毫无疑问,苹果改变了手机的概念,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孙子兵法之读书笔记 篇2

《论法的精神》研究指向的是什么问题, 或者说, 孟德斯鸠在该书中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这也是我写这篇读书笔记所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接下来, 我将对本书中的几个重要的观点加以阐述。

一、政体决定法律

在孟德斯鸠的思想中, 对法律影响最大的是政体。孟德斯鸠把国家政体分为两大要素:政体性质和政体原则。在政体的两大要素中, 对法律影响最大的是政体原则。

(一) 政体性质决定基本法律

在孟德斯鸠的语言中, 所谓“政体的性质是构成政体的东西”。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政体性质就是指国家权力结构和行使的最基本现象, 或最本质因素。

孟德斯鸠将政体按照传统的方法划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体。共和政体的性质就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共和政体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民主政治—由全体人民握有最高权力;另一种是贵族政治—有一部分握有最高权力。君主政体的性质是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的政体。专职政体的性质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的政体。

(二) 政体原则决定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 政体的原则不同于政体的性质。政体的性质是“政体本身的构造”;政体的原则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的感情”。同时, 孟德斯鸠强调, 所谓政体的原则, 不是说各种政体中已有的或现有的东西, 而是应有的东西, 即“应该要有这些原则, 否则政体就不完全。”总的看来, 孟德斯鸠所说的政体的原则主要是指处于某一政体中的人们的思想、品质、情感、观念之类的主观精神状态。简单的说, 孟德斯鸠所谓的“政体的原则”是一种政体中的主导性群体所应当具有的精神、观念、情感、意识等。

二、对安全的追求决定法律

(一) 为保障国家安全、防御外敌而采取的措施, 决定相应的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 “政治法都是从同一个原则出发, 就是:‘人民的安全就是最高的法律’。”对安全的追求, 是一个国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保障国家安全的办法。共和政体从本质上说, 并不安全、稳定。他认为, “一个共和国, 如果小的话, 则亡于外力;如果大的话, 则亡于内部的邪恶。”无论是民主制的共和国还是贵族制的共和国都不能避免这种弊端, 以至它们都容易被君主专制所取代。专制国家通常用荒废边境部分土地以便与外界隔离, 或者设置藩镇以便与外敌隔离的办法来保障本国的安全;君主国家通常用设置要塞、驻扎军队的办法保障自己的安全, 这些都分别表现为相应的法律规定。

(二) 为自卫而攻击、征服他国后所采取的统治被征服地居民的措施, 决定相应的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 就像公民拥有自卫权一样, 国际法也规定国家有进行自卫战争的权利。孟德斯鸠甚至认为, 如果一个民族预见到他民族可能会发动旨在灭亡自己的攻击行动时, 就可以主动攻击该民族。不同政体的国家对被征服地会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这会决定被征服地的法律。一般来说, 征服国对待被征服国有下列四种统治方式:“ (一) 按照被征服国原有的法律继续治理其国家, 而征服国则仅仅行使政治及民事方面的统治权; (二) 在被征服国建立崭新的政治和民事的治理机构; (三) 毁灭这个社会而把它的成员分散到其他的社会里去; (四) 把它的公民全体灭绝。”

孟德斯鸠指出, 根据自然法, 万物莫不力求保存其种类, 可以推论出, 政府是为了取得, 包含着保存和使用, 而不能是破坏。传统上认为征服者在征服之后可以屠杀被征服者的权利是不存在的。同样, 有杀人权引申出的奴役权也是不存在的。如果一个民主共和国征服了其他国家, 应当将被征服国纳入民主范围;应当尽可能地以良好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来弥补征服统治的弊端。

(三) 对自由的追求, 决定了国家政体和相应的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 自由是人们珍视和重视的东西。对政治自由的追求, 可以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的目的。围绕着实现政治自由这一目的, 对一个国家有关政体的法律和有关公民行为的法律都形成一些原则性要求。

孟德斯鸠首先着手阐明自由的含义。孟德斯鸠认为, 尽管不同的人对自由有不同的理解, 但确切的说, “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是从人人都认为它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 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 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三、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或影响法律

孟德斯鸠在人类思想史上率先从自然条件的角度看待法律问题。他认为, 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对法律的产生、发展有重大影响作用, 甚至可能有决定作用。

(一) 气候条件对法律的影响作用

孟德斯鸠认为, 法律在最初产生时, 受人们的精神气质、内心感情的影响相当大;而人们的这种精神气质、感情因素又受到气候条件影响和作用, 因此, 处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不同民族因情感、气质因素的不同而创造出的法律各不相同。炎热的气候条件下, 人们大多表现为懒惰、怯懦、心神不定, 这种气质适合于暴君统治, 而暴君统治又必然制定较严酷的法律;寒冷的气候条件下, 人们意志刚强、勇敢、自信、豪放, 这种气质的人们珍视并善于捍卫自由, 所以适合于建立共和国, 并产生出维护自由的法律。他认为, 亚洲多专制政体, 欧洲多共和政体, 主要是气候条件所决定的。

(二) 国家的地理条件对法律的影响和作用

孟德斯鸠认为, 一国的地理条件也对政体、法律有着重大影响。一般说来, 土壤肥沃、地势平坦, 国家不易防守、易被征服, 容易使人缺乏毅力、眷恋生命。于是, 在这种地理环境条件下适合于专制政体, 且法律简单、残暴。相反, 地貌多山、土壤贫瘠, 国家可以据险防守, 人们勇敢善战, 崇尚自由。于是, 在这样的地方容易建立共和制度, 且法律倾向自由。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 篇3

在文言文中,“火”既可以做名词,又可以做动词。为什么呢?

我认为,火是被人们使用于战争的最佳自然力量!在古代人看来,火是能够运动的,将“火”作为动词,能够完美的诠释出火的猛烈与毁灭,可见人们对火的畏惧。火极难控制,因此运用火攻之术作战,固然可以助兵之力,但在使用前一定姚注意火攻的外部条件,例如风向、放火地形等。倘若一个不小心,自己的军队就会葬在火的无差别攻击下,这也是人畏惧火的原因之一。

那么,既然火如此的不可控,为什么火攻之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作战方法、被很多人所用呢?我认为,主要是受时代的局限。古代没有大范围杀伤的武器,只能借助可能造成规模性伤害的自然力量,如台风、洪水、雷电、地震等。地震无法预测、雷电无法被人吸引、台风无法人为操控,这些自然力量极可能未伤人先伤己,于是便只剩下了水、火二者。

水的可控性相对火而言更高,可以通过蓄水、放水以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但水的局限性较火而言更强。只有敌人在低洼处、且我方蓄了足够的水量时才能奏效,而且除非敌人并未提前防备,否则会有足够的时间上船逃跑,因此水在大多数时候只能达到“奇袭”、“困敌”的辅助作用,相对火而言温和的多。火的可控性虽然比水低,行进方向会被风控制,但可就地取材,且具备远距离和大规模杀伤对手的能力,因此火攻作为一种特殊有效的进攻手段,作用十分明显。实际上,现代人在作战中仍常用火攻、兵器也多于火有关。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 篇4

易经难读难懂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因为易经不是纯粹的文学,要想真正读懂易经,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要由术数入理,对占卜不深入研究一番,空谈易经的哲学,就好比雾里看花,水中捞月,海市蜃楼而已;二是需要个人生活经验的长期积累,阅历越丰富,对于理解易经越有用。

孙子兵法也难懂,虽然文字比起易经来要好理解的多,但要把握住它的本质,也并非易事。一是孙子兵法是本高度概括战争规律的书,一般人哪里能够有实际观摩甚至是操刀战争的机会;二则读孙子兵法不是为了读兵法,而是要透过兵法读出人生之战法,这种间接的联系方式,一般人要构建起来有难度,三是对孙子兵法的解读数不胜数,但高质量的仍然是少数。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这本书,可以说对孙子兵法进行了一次非常高质量的解剖,一句一句,从逻辑到论证再到举证,非常接地气又相当到位。如果已经对孙子兵法烂熟于胸,有个基本的整体架构,再来读这本书,一定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读完之后,以下两点对当下的自己非常受用。

其一,孙子兵法是等待之法。打得赢才打,打不赢就等待。我们往往会忽视等待的力量,等待什么呢?等待自己变强大,等待敌人出现破绽,然后发动致命一击,这就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战法。

但是人容易焦虑啊,一焦虑就忍不住,忍不住就想搞事情,东搞西搞不如不搞,经常性的功亏一篑。不说那战争的案例,现实中人就是这样啊,越是困境之中,大部分就越容易焦虑。老想着怎么自己就这样那样,别人就那样咋样的,不行,自己得搞点事情,结果不认真分析大方向和基本面,眉毛胡子一把抓,东搞西搞,也不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准备,到头来鸡毛都没捡到一根。

但等待就是坐在那里啥事都不干吗?当然不是。其一,要想办法让自己变强大,得修道保法,要先为不可胜。其二,除了等待敌人自身出现破绽,还要想办法多方以误敌人,诱导它出现破绽。

其二,孙子兵法是不战之法。孙子兵法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讲的不仅是要打得赢才打,而且是打赢要有性价比,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兴师十万,日费千金。你天天百战百胜,结果最终来一个失败,一切都化为乌有了。关羽在荆州可谓是百战百胜了,最犀利的时候,水淹七军,魏国大将于禁都投降了,真个是威震华夏了。可是没有用啊,被吕蒙、陆逊一搞,一战失败,头颅都断了,荆州失了,开启了桃园三兄弟走向死亡的序章。

人也如是,不要表面的虚荣搞了一个又一个,看起来是个机会就去追逐,把自己搞疲倦了,等到真正的机会来临,反而没兴致去追逐了。得去识别机会,越是危机之中越要思考,一切没有那么糟糕的,静下来,慢下来,用智慧战胜焦虑才行的。

要点还有很多,读了这本书在认知上一定会有质的飞跃,确实是非常棒的一本书。还有一本书叫《搞定孙子兵法》,写的也相当不错,幽默诙谐,看起来十分有趣,读起来也非常轻松。这两本书读一读,对理解孙子兵法是大有裨益的。

兵法著作《孙子兵法》的读书笔记 篇5

《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短短十三篇,却是孙武呕心沥血地花十年创作而成,给后代的我们留下一大笔财富。

作战讲究的是战术,《孙子兵法》开篇第一章为计篇,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正是出于此篇。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真是不变的真理。战场,要分胜负,考场,要分输赢;官场,要论升降;职场,要论得失。当今的商场不正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如果拼的只是老本,只是旧定式,那么很快就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所以说很多企业便在创新及高科技领域展开了新一轮的争夺。就学习而言,难道不需要多变的计策吗?自学的时间多了,老师也不会像高中那样压着你,看着你,于是乎有人开始遨游在游戏之中,有人却在暗自奋斗;有人很快就能掌握好新的知识,有人却绞破脑汁还是一知半解。沉迷游戏者忘记了虚实,自己的能力和目标,只图一时的.快意,孙子的作战篇和形篇,不正是告诫我们要运筹帷幄,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道理吗?第八篇——九变,讲的是随机应变,出神入化的观点。孙子曾得出这样的结论——通于九变之利者,只用兵矣;讲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在孙子看来“通变”的重要性不言可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用计,又要变通,好的学习方法胜过埋头苦干,在用知识全副武装自己的同时又要学会寻找通往成功彼岸的捷径。

孙子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患等。《孙子兵法》认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关键在于正确地认识战争情况。

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强调在敌对双方激烈对抗的战争中要取得胜利,作战指导必须建立在对彼己双方情况的全面了解之上。说明了只有了解敌人的情况,才可以找到方法去对付。如果只是有勇无谋,那么只会是杯具。古有项羽对刘邦,赤壁之战,都是以弱胜强的鲜明例子。

2、“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即善于根据战场敌情的变化,去运用适宜的战法。为此,作战必须要预有准备,“先为不可胜”,但决不能墨守成规,一切都要以敌情的变化为转移。

3、“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孙子》认为:“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两军相争,双方都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危险的一面。聪明的战争指导者应该把利弊俩方面都考虑到,而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或有害的一面。

4、要善于观察敌人并了解敌人行为的本质内容。

《孙子》认识到既要了解战争中的现象也要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但是要了解本质通常要费一番功夫。“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它强调认识战争情况必须把一切不易注意到的细微现象都收集到,全面了解敌情,并且要对收集到的情报“微妙”一番,即经过认真的思索,以抓住本质,抓住敌人的真实意图。

文章里说过“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指的是民心。“天”、“地”则强调作战的天时、地利条件。“将”指的是作战的谋略和领导能力。“法”强调法规纪律。“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在古代,将领只要熟知上面五点作战的时候就可以取得胜利。

班级管理之兵法 篇6

俄罗斯著名的思想家乌申斯基说:人的好习惯就是在银行里存入了一笔钱, 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 享用一生。3岁~6岁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最佳期, 我们从生活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小事着手, 让孩子从文明上下楼做起, 因地制宜, 及时施教。

案例:上楼与下楼

情景回放:开学后第一个出操日, 大班孩子准备上楼, 这时, 中班孩子正好下楼, “狭路相逢勇者胜”, 几个孩子乘机拥挤, 楼梯上陷入混乱, 势单力薄的中班孩子摔倒在地。

情况分析:这种情形类似“人来疯”, 一些幼儿在人多的时候情感上常常表现出近似胡闹的异常兴奋, 自控能力差, 攻击性行为多。即使在楼梯上, 他们也会见缝插针, 丝毫不考虑结果的危险性。

创新举措

1. 事例说服。“楼梯”事件发生后, 我马上找来几则“楼梯踩踏”惨案的报道, 事实胜于雄辩, 孩子们睁着惊恐的眼睛, 内心被震撼了。大家一起分析惨案起因, 有的说:“因为有人推挤。”有的说:“上楼的人和下楼的人碰头了。”还有的说:“他们没有靠右走。”于是, 在孩子的讨论中, 上下楼梯的规则产生了。

2. 舆论监督。在我们倡议下, 孩子们互相提醒、互相支持, 在班级形成了热烈的上下楼梯“攀比”气氛, 个别散漫的孩子也随大流自我“改造”了。

3.君子协议。对于教师的建议, 孩子也很想做到, 但忘性大, 走着走着就跑起来。我们的做法是强化孩子的记忆, 和孩子约定:如果能文明上下楼, 就奖励听一次故事或者做一次游戏, 反之, 则重复练习上下楼梯。慢慢地, 孩子们养成了文明上下楼的习惯。

行动感言:寻常小事, 不寻常教育,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 由小见大, 相信一定能达到“促其思, 晓其理, 激其情, 导其行”的教育效果。

兵法二:贴近家长, 架起合作的桥梁

为了保证我们班家长工作的顺利开展, 真正做到家园合作, 实现家园共育, 我们认真做到“五个一”:建立一套班子、开好一次家长会、公开一次半日活动、办好一次家长助教、搞好一次亲子远足。

案例:家长会

情景回放:坐在自己孩子上课的座位上, 听教师讲孩子的事情, 教师是家长会的主角, 孩子被排斥在家长会之外……父母们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怀:既盼着开家长会, 好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又害怕开家长会, 惟恐自己的孩子哪些地方不行, 落后于人。家长会在单调沉闷的气氛中进行着……

情况分析:这是极为普遍的“家长会心态”, 家长会成了一件被家长们广泛议论的事情。“家长会也该改改了!”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愿望。那么家长会该怎么开呢?变一下观念, 换一种思路, 用一些巧妙的办法, 前面就是一片新天地。

创新举措

1.别样邀请。“尊敬的家长:您好!您的孩子来到大二班, 有什么变化吗?他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吗?欢迎您本周四来我班坐坐, 看看孩子们的表现, 与老师和其他家长谈谈您的困惑、您的教育体会和您的经验。”这是一份面目全新、带着几分温馨与体贴的家长会通知。把家长会的内容告诉家长, 让他们有备而来。

2. 多元表达。由以往教师当“家长的家长”、一个人口干舌燥唱“独角戏”, 到教师、家长或孩子合唱一台戏;开会时不再是教师坐台前, 家长坐台下, 而是围成一圈, 相邻而坐。孩子也不再被一概排斥在家长会之外;家长会的形式也日渐丰富:故事讲述式、头脑风暴式、联谊式、展示式等。

行动感言:如果把孩子比作跳动的小音符, 把家园比做五线谱, 那么教师就是充满爱心的乐手, 相信我们会弹奏出更加美妙动人的乐章。

兵法三:贴近孩子, 培植真爱的土壤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孩子大班情感丰富, 情绪善变, 我们应更多的给孩子情感支持, 建立双向接纳, 以缩短彼此的距离。

案例:知恩与感恩

情景回放:为了丰富图书角, 每个孩子要带一本图书。已经第三天了, 邬子豪依旧忘记, 他满脸委屈:“都是妈妈, 她又忘了。”话音刚落, 邬子豪妈妈满头大汗地把书送来了, 她说:“这孩子, 给他准备好了, 临走又忘了。”看着妈妈急匆匆去上班的身影, 邬子豪嘟哝着:“怎么不早点儿送来。”

情况分析:现在的孩子, 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老师、同伴和社会的关爱:当老师给她们梳头、当阿姨给他们换洗衣裤、当同伴帮他们拣起积木……他们觉得理所当然。学会知恩、懂得感恩, 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回报他人, 这也是我们开展主题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的初衷。

创新举措

1.爱心口袋。透明的保鲜膜, 缀上美丽的图案, 这就是我班孩子的爱心口袋, 当你帮助了别人, 当你做了一件好事, 你就能得到一朵红色小花, 谁的小花最多, 谁得到的祝福也最多。自从出现爱心口袋, 孩子们开始抢着搬小床、抢着整理橱柜……不文明的行为越来越少了。

2. 感谢日。每周我们都有一个感谢日, 手语歌曲《感恩的心》是活动的序幕, 只要打开音响, 孩子们一定双手合拢、神色虔诚, 边唱边表演的模样让人感动。听听他们的心声吧!巫锦韬:感谢厨师, 他给我们做出美味的饭菜;孙坚乔:感谢大树, 它给我们带来凉快;陈莹恬:感谢幼儿园, 让我有了这么多朋友……

孙子兵法之读书笔记 篇7

有的道路不宜通过,有的敌军不宜攻击,有的城邑不宜攻占,有的地方不宜争夺,不合乎上述“九变”的,即使是国君的命令,也可以不执行。

所以,将帅能通晓九变好处的,就懂得用兵了,将帅不通晓九变好处的,虽然知道地形情况,也不能得地利。指挥军队而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避免。

能使诸侯屈服的,是用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它;能役使诸候的,是用危险的事情去困扰它;能使诸侯归附的,是用利益去引诱它。

所以用兵的法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打,而要依靠自己严阵以待,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充足力量和办法。

《班主任兵法》读书笔记 篇8

文中和平先生虽然把师生关系看作是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与反斗争的“敌对”身份,然而其中却蕴涵了很多发人深思的教育策略,这些策略虽然是以看似冰冷的“兵法”形式出现,但却也映照出了和平先生对教育的深度反思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无限关爱。我真的感动了!文中说了很多很多的教育策略,每一个策略都看得出和平先生对学生心理是如此之“了如指掌”,也都看得出他的教学经验又是如此的丰富。

在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教学事例被万老师用非常生动诙谐的语言细细陈述,娓娓道来,让我在每读一个故事时仿佛身临其境,在每读完一个故事后都会很有感触,有时又感到对万老师的种种招数由衷地佩服。在这本书里,万老师没有自封为“教育专家”,摆出一副权威面孔对教师们进行说教,而是通过真实的抒写,坦诚地表现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成功或是失败。把这些心得和论点都写到我们这些教育同行的心坎里去了。比如他公开承认:“教师与学生之间永远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与反斗争的问题,把学生看作对手,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表现。”儿时“园丁与花朵”般的师生关系,正悄然发生改变,而要不要将学生作为对手,竟然成了一个争论的话题。这一点我想在一线做教育的老师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触:现在的学生和我们小的时候不一样,那时外界媒体少,传递的信息也少。孩子比较听话,个性张扬比较少。

一般说,来自家长和学校两方面的声音,是主要的教育来源。现在的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接受信息量非常大。学生的思想成熟早,强调自我意识,想什么,想干什么,会按照自己的判断去决定。他们还会按自己的想法对老师提出要求。因此,在与学生的“交战”之中,要让学生服你,就要靠老师的智慧了,如果能够智胜一筹,以智取胜,学生会甘愿做你的“手下败将”的!既然要以智取胜,我们就不能不依靠军事思想,军事思想中有大智慧啊!

书中有一些提示比较实用,如:“更多的体罚只能使学生情绪更加对抗,心理更加逆反”,“表扬与批评就是一个很好的心罚工具”,所以“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敌退我追,就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情况之下,不能放过,要一追到底”;“教师要琢磨学生的心理,然后经常给学生一些意外”。我们经常会碰到脾气特别倔的,软硬都不吃的学生,当这样的学生范了错,那么你一定要注意平静下来,不能和他对着干,如果他正在火头上,你还去批评他,骂他,就等于火上浇油,就算他知道自己有错,也不会承认;如果他在课堂上违反纪律,故意惹恼你,想让你注意他,我认为这时事情如果不是很严重就不要理会他,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只要过一会儿,自然会平淡下来,他也无心再去闹了,等下了课,老师再单独找他处理,这样就不会影响到上课。

好的班主任应该是刚柔并济的。该刚的时候要刚,该柔的时候要柔。他可以为维护教师自身的权威而对班级不良风气进行大刀阔斧的处罚,也可以在学生情绪激烈之时审时度势,稍作退让。而总体来说,我认为班主任对待学生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既有要求又宽大为怀。班主任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要体谅学生的难处,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生犯了错,要尽量原谅他,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进步,要有耐心,永远给学生机会。这样的班主任学生自然信服。但是宽容并不等于放纵,该严厉是还是要严厉,绝对不能违反原则。否则将因为自己的过度宽容,而使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得寸进尺,以至于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以为教师软弱可欺。

班主任的工作不仅需要言教,更需要身教。有些班级卫生工作不好,班主任带头拿起扫帚做值日工作,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之后,班级学生自然被带动起来,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辅之以一定的制度管理,卫生状况自然大为改观。学生组织的活动,也特别希望教师的参与,如果教师能和学生一起打球,和学生一起搞联欢,甚至一起表演节目,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一定有一个大的提升,对学生的影响力也一定会有增强。班主任的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做一个好的班主任也非常不容易。有人说,一个没当过班主任的教师是不完整的教师,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做班主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向自我挑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自我素养的过程,有时候它是痛苦的,但同时也是极有价值、极有意义的。

在《班主任兵法》中提到,“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万老师只所以能有那么多精妙的结论和事例,就是在工作中注意收集,提炼,思考,整理。我们班主任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找出更容易贯彻班级指导思想的办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时有效地变更方法,以达到更人性化的管理,我们的教育方法一定可以获得不断的创新和提高。

读完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要做好老师,做好班主任,首先就必须对教育事业,对学生非常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爱心是教师情感的核心。面对有待培养的一个个如此年轻蓬勃的学生们,教师要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情绪、情感、思想一天天的变化和成长,精心呵护,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如果没有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爱,热爱教育事业是无从谈起的。爱心是教师职业道德不可或缺的情感。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热爱和关爱尤其重要。作为班主任,平时要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都能够比较清楚地掌握,要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全班每一位学生多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沟通。同时,班主任还应对学生以诚相待,把班级管理的问题和困难告诉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谅解、支持与信任。

孙子兵法之读书笔记 篇9

——浅谈新教师如何与学生和谐相处

郑丹敏 澄华中学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我担任澄华中学初一(5)班班主任已将近有一年时间了。对于去年刚刚大学毕业,走出大学校门,同时又迈入中学校园的我而言,最困难的莫过于角色的转换与定位,一方面自己还尚未摆脱学生的稚气,思想仍不成熟;另一方面又要以一名教师的身份重新走进校园,踏上讲台,担负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任,在完成这个角色的转换时难免会产生困惑和问题。但这一年在学校领导与老师们的帮助下,也总算是在“艰苦奋斗” 中顺利度过了。回想起自己读书那会儿,总觉得教师的工作是那么的轻松与悠闲。然而,这一年来的经历才使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教师的工作并不轻松,它需要的是你的细心、耐心、爱心。

踏上教书育人这条道路,注定与“忙”字共同进退。忙里偷闲地,我总喜欢翻看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开学不久,办公室的老师给我介绍了这本书 ——《班主任兵法》,细细品读一番后,果真收获不小。

《班主任兵法》是万老师的教育手记,该书以兵书的口吻,不乏诙谐地道出了他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心得与感悟。读着万老师的文章,一句、一段话、一个故事,常让我有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感觉。

文中万老师写道学生对环境适应之后,师生关系马上进入第二个阶段,而他将这个阶段称为“黔之驴”阶段。意思是说此时学生开始试探老师了。而这个阶段对于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来讲,无疑是个极大的考验。万老师诙谐地讲道“黔本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老虎从前从没见过驴,结果初次见到驴的时候疑为庞然大物,驴打了个喷嚏老虎也要没命地逃窜。后来时间长了忍不住要去试探,试来试去发现驴子根本就是废物一个,于是驴子的末日来临。”万老师将新教师与学生刚刚相处的这个阶段用“黔之驴”形象生动地做了比喻,这也让我明白了刚刚来到学校时老师们都告诫我可别对学生太“友善”,否则会“后悔莫及”的。因为新教师还没来得及把握教育的规律,再加上年龄的影响,会与学生走得较近,这也就容易成为新教师在教学道路上的绊脚石。因为离学生太近,被学生一眼就看出“虚实”,他们

就会知道你这个新教师很“容易”,从此对你“没大没小”,甚至“称兄道弟”,这对新教师树立威信可是弊大于利。

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是绝对不会让学生靠得很近的。学生对他们可谓既敬且怕,一些平日里不苟言笑且对学生冷若冰霜的教师偶尔露出一点笑容,学生就会感觉特别温暖,甚至在作文中一提再提。而新教师即使对学生笑得再灿烂,学生都不一定会“买账”。

师生之间的距离相当于战壕,教师可借以藏身,一旦消除这个距离,那就是与学生短兵相接了,这个时候其他武器可就失去效用了,就得靠教师的真功夫了。

古人都讲为人师表,这也是教师这门职业的特殊性。既然选择了教师这条路,就得注意自己的言行。我们教育学生读书必须先学会做人,那么,我们自己得先会做人,而且得做给学生看;比如要是你自己整天穿着拖鞋到教室里教书,那么就别去勒令学生不准穿拖鞋,否则,你要是强制执行下去,你自己就会被这个规定所伤。

那么,新教师该如何与学生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关于这一点,我也在万老师的书里找到了答案,结合这一年的教书经历,谈谈我的看法。

既能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又能与学生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教师,通常都是有一些“绝活”的。关于这一点我在办公室的同事身上,也得到了验证。如果一个教师学识渊博,循循善诱,学生总是很崇拜的。例如:数理化等教师能够在上课时体现自己的“神机妙算”,学生也许就将你当成神一样的崇拜了。语文教师如果写作水平尚可,大可以“下水”与学生同游。英语教师如果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美式英语,那基本就高枕无忧了,学生就会和别班的学生吹,我们班英语老师那口语啊,说得比外国人还标准呢!政史教师要是能在课堂滔滔不绝,给学生讲述古今中外的名人名事,甚至与学生交流当前社会的“潮流事件”,那学生上你的课可就更加“享受”了,而不是听到一首首的“催眠曲”。

除了在专业上镇住学生之外,教师的幽默感也是倍受学生关注的。懂得幽默且不失正经的教师通常都很受学生的欢迎。学生每天上课读书写字复习也够辛苦的,若是碰上一个上课乏味的教师实在没劲,如果这教师还经常在课堂上批评学生,那学生就更没有学习这科目的兴趣了。所以,既然学生们都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那我们就得努力培养自己的幽默细胞。

如果你的幽默感实在不行,还有一个办法,且简单易行,就是多参加体育活动。要知道,凡是初一的学生,都爱体育,都喜欢运动,爱屋及乌,他们也会对喜欢体育的教师特别有好感,所以一般而言,学生是最喜欢上体育课的。所以,如果你的羽毛球、毽球,打得好或者踢得棒的话,不妨露两手,学生也会崇拜你的!因为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只要教师有一点点值得“崇拜”的地方,学生都会百分之百把您当成“神”来看待!因此经常参加学生的体育活动,同样也是一个既能拉近师生关系,又不失威信的良方。

真正懂得处理学生关系的教师,会非常重视师生关系。这也是一切教学工作的根本。有时为了一件小事,而把师生关系破坏了,是得不偿失的。为了师生关系,该忍的时候还是要忍一忍,该退的时候还是要退一退。有诗为证: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因此,绝对不能做体罚学生的傻事。作为一位有素质有涵养的人民教师,首先得懂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好,《教师法》《教育法》也罢,都得研究研究。不然,你体罚了学生,哪怕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一些家长也会选择投诉。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可不像我们小时候那么普遍地和蔼可亲了,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很强。因此,作为教师,有勇无谋是不可取的,得智勇双全,这也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党员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之《白说》 篇10

特地去书店买了这本书,在接触传媒行业后,一直视白岩松为自己的偶像,他身上有很多值得传媒人和个人学习的东西。他说:读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乍看,有些懵懂。但当你静下来,慢慢去思索和品味之后,那种顿悟和与作者的契合会让你热血沸腾。我眼里的白岩松理性而有温度。无论面对自己,还是社会上众说纷纭的社会现象,他从来不会简单地定义好与坏。而是用理性的眼光、客观地笔触来描绘。透过他的文字,你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和他一起思考,然后获得前行的力量。他的每一篇演讲稿,正如他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讲故事说道理”“没有细节就没有公信力”,避免了他批评的主持人大赛中“流畅的废话”的误区,他用自己的实际作为践行着柏拉图的名言: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他深知:公众总是喜欢用感性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理性的知识,因而每一次的演讲,他都根据受众的不同职业和地域,讲与内容相关的故事和细节,让人在细节中、在故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他的想法。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太纷乱,也太功利。很多时候会让人惶惑不安,缺乏安全感。而白岩松的文字犹如一剂安神药,让你瞬间沉静下来,并有了前行的希望和动力。因为他是真的有远见。他说:包容是阅读的另一种趣味。我喜欢并认同这样的观点。在这个时代里,认为受到委屈或不平待遇的人太多,所以人们心烦气躁,所以意乱情迷。对于此,只有先去理解和包容,才会获得情感的共鸣。待情绪归于平静,再细细研磨,然后终会明了:受到委屈或不公平的待遇,别着急,把它留给时间,不要总是当下见。读书笔记()当你以积极的情态去面对之后,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和收获。其实,人生的大道理,认认真真去做就好了,没必要去争。白岩松的语言和文字,给我的感觉就是在讲故事,用感性的方式传达理性。作为一个媒体人,他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播,传播理性,传递思考,传达一种精神和信仰。都说,如今的中国人最缺少信仰。不太认同。我觉得不是缺少,而是信仰得太肤浅和功利。但不管怎样,信仰是不应该缺的,因为有信仰才会有敬有畏。这本白岩松起名为《白说》的书籍,多多少少让我看到了作者的一种调侃,但更多的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走走停停,提醒我们为什么前行和怎样前行。他的文字中,一直有一个声音提醒我: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吗?这是一种思考,也是一种声音。他告诉我们,唯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才会更强大,更富有,我们也才会更幸福。“幸福”是当下我们谈论最多的字眼。但诚如白岩松说得那样,“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黄金,没有绝对的抵达,但是可以无限靠近。

读书笔记之七 篇11

一、思想解放运动和伤痕美术

二、多元并存的美术

三、新的感觉经验和新的探索

四、港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美术

小结篇

1.思想解放运动和伤痕美术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新中国初期建设社会主义参照苏联模式对旧体制实行改革,社会主义体现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性,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有了保证。

不久由于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和全盘苏化,加上浮夸风冒进的作风,改造中的消极影响渐渐显露出来。虽然曾采取一系列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从而加重了这些不良影响,最终导致文革的十年**。在这期间社会主义的声誉被败坏,民心涣散,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到“文革”后期,造反派的理论再难蛊惑人心,改变这一状况成为社会共识。所以1976年“四人帮”垮台,文化大革命结束。

“四人帮”垮台之后,中国的发展仍没有进入正常轨道,在政治上仍凭着惯性行前滑行,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邓小平同志挽救了危难中的国家。掀起了一场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打碎了苏联模式和极左思潮束缚人们头脑的锁链,吹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号角。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平反冤假错案,让人们精神上得到解放,从而激发了人们对新中国历史、党的历史进行反思,恢复了对社会的信心,人民的民主精神得到张扬,批判能力空前提高。

从1976年到1980年,是在邓小平领导下中国人民拨乱反正的时期。“反思”是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的特点,在文化艺术创作上的表现就是所谓的“伤痕文艺”,这个名称得自1978年青年作家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还有《人到中年》、《枫》等,这些作品也成为艺术家们的创作题材。虽然这时代的美术创作仍沿着现实主义方向,仍属于主题性创作,但主体的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着重于对文革错误的反思、批判和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怀念。在伤痕美术方面,文革重灾区四川表现最为突出,当时推出的作品主要有罗中立的《1976年的天安门》、《父亲》,高小华的《为什么》等。此外以伤痕文学作品为题材创作的连环画,如尤劲东的《人到中年》,陈宜明、刘宇廉、李斌的《枫》等使轰轰烈烈得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传播到社会基层。

伤痕文艺预示着文艺春天的到来。

2.多元并存的美术

在人民批判“四人帮”、封建主义和极左思想,反思历次政治活动的过程中,思想解放运动以一种向前看的姿态,积极思考中国发展之道,全方位地开放有了更多地参照对象。随着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深化如允许私有制存在等,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可以说邓小平同志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国经济高速发展列车的火车头。

进入80年代,党的工作重心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方面外部的科技文化纷纷引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人走出过节去领略世界,开始了新一轮的留**。在国际交流的背景下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激发了一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

在文艺界,随着随着苏联现实主义开放体系的介绍进来,西方现代人文学科、美术著作大量译介,一时间,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现象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解释学、后现代主义、意识流等成为最时髦的话题。有此引起引发一场新的中西之争,给未来的发展开辟道路。美术方面,改革开放初期,苏联现代主义开放体系传入并发展,美术创作渐渐走出现实主义单一化的瓶颈,向现实主义开放体系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思想的逐渐解放,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恢复,人的个性受到尊重,文艺创作获得空前的自由,自我表现、意识流、心理分析以及朦胧诗、形式美、裸体艺术等以往被批判和紧急的创作手法得以通行无阻。

西方思潮的传入,和新思维的激发,使得各艺术门类之间、各种流派之间、各个艺术家之间,既相互借鉴又保持区别,呈现出一种既分化又综合的态势,各种风格渐渐显露出个性,多元并存。

3.新的感觉经验和新的探索

1990年代开始,对外来形式的借鉴和新语汇的创造则是渐渐的发自内在的需要。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腾飞之后,社会的急剧变化不断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感觉经验,而新的观念和经验必然会呼唤出相应的新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巨大的经济成果和丰富的物质生活,大大刺激了人的五官感觉。“与国际接轨”中国步入了一个国际化、标准化的时代。此外冷战结束后趋于多元化的国际格局和经济全球化极富挑战性。当今种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困扰着人们。

人们新的感觉经验发生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时空感觉,衡量时空感觉的三个主要尺度是:空间、时间、速度。

空间可以划分为距离、形式、方向三个量。现代电讯、现代工具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距离感,使世界变小了,“不出门可知天下事”。此外航天、高层建筑,以及极地考察、海底钻探等,给人以新的形式感和方向感。国际方面,冷战后的格局和新的地缘政治也会带来新的外交空间意识。

时间可以划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量。新时期人们对时间的观念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时间就是金钱。

速度是一种运动感,是时空感觉而结合,对速度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进取精神。80-年代起中国人对速度有了全新的感受。对社会速度的感觉,对办事效率的敏感,“效益”这个词最能说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巨大变化,新的感觉经验、新的感受方式、新的行为方式、新的价值观念,构成了当代艺术思潮的基础。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中国美术从单一的现实主义发展为多元并存的局面。在否定或批判以前的模式的同时,如何确立有各自特色的创作方法就放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因此这个阶段体现为一个实验性艺术的时期。

油画的教学和创作在批判了从前的苏联模式或写实主义模式之后对历史画、故事画、人物画的传统创作观念进行了反思,强调绘画的本体性,并开始了抽象绘画的实验,在各种实验中,还包含着纯艺术与设计艺术的融合。

4.港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美术

政治的因素深深影响着港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艺术风格。1949年之前,台湾地区的本土画家,较多受日本艺术的影响,画风接近日本大和绘。另外也有一些按照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流行方式作画的画家。自1949年后国民党撤退到台湾,一批正统画家也来到台湾,其中张大千、溥儒、黄君壁等都是我们熟知的。概言之,台湾地区第一代学院艺术家的创作特点,主要是保持传统和引用西方传统技法。

1950年 代在欧美流行的非具象、非客观艺术渐渐受到印度、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观众的欢迎,渐渐吸引了大批年轻艺术家。自60年代起中国台湾开始接受抽象艺术或非具象艺术。美国盛行的抽象表现主义的引进,为中国画技巧与新艺术形式的融合奠定了基础,创造出一种国际的艺术语言。受地理位置影响香港澳门的美术呈现多元性,又因历史上战乱影响呈现移民文化的特点,可以贴切的说是一种过境文化。这种边缘化的地位只是到了80年代初,就随着港澳回归而日渐明朗了起来。

海外华人艺术家介于两种文化之间兼有二者优势,但又都以“他者”的眼光冷眼旁观两种文

上一篇:日语学习资料下一篇:教学研讨简报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