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背景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自由主义背景(推荐8篇)

新自由主义背景 篇1

1.凯恩斯主义面临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吸取了30年代的大萧条的教训,依据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实行了促进高水平的需求和就业的经济与社会政策。特别是1950-1973年间,西方各国不仅经济迅速发展,而且失业率也普遍较低,同时由于各国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干预,经济波动的剧烈程度也减轻了。但是,在进入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了。更严重的是,在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失业增加的同时,还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方面供给严重超过有效需求,库存增加、生产下降,失业率增高,另一方面物价不仅不下跌反而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局面,形成了“滞胀”型的经济危机。凯恩斯经济学也“失灵”了。

2.全球经济联系的增强 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方面,美国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

随着商品贸易、直接投资、国际金融活动自由化的推进,以及服务业、信息业和农业贸易的自由化的推进,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也日益加剧。在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使资金流入了少数石油生产国,而后又通过购买武器和存款的方式流进了发达国家的武器制造商和银行中,变成发达国家新的投资资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发达国家在南欧、拉丁美洲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通过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来降低成本,从而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由于全球经济联系的增强,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现象的发生,以至于人们开始用“全球化”来形容世界经济格局的这种变化。

3.社会结构的变化 由于国内外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世界各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战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西方国家曾出现过劳动力短缺问题。那时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一是大量吸收女性劳动力,二是接受从外国来的移民。妇女就业的增加和外来移民的增加不仅改变了劳动力结构,也改变了社会成员的构成,影响了家庭关系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的进展,跨国公司为了寻找廉价的劳动力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一些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行业从发达国家转向拉美、亚洲等地区。于此同时一些在研究、开发中要投入大量资金的高技术产品的生产则主要留在了发达国家。结果,自从70年代以后包括研究开发和新兴服务业的第三部门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的变化即导致了就业结构的变化,同时还导致了就业方式的变化。而且随着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办公自动化的实现,职业结构还进一步分化为核心岗位和边缘性岗位。4.福利国家面临的困境。

新自由主义背景 篇2

一、新媒体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一)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的出现之所以会给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带来更好的传播机遇,主要是因为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接收对象广,传播用时短。历史虚无主义者抓住了这一特点,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找到了便捷的通道。第二,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内容种类众多,信息面大。历史虚无主义者可以给历史虚无主义穿上不同形式的“外衣”,在新媒体空间里大肆传播,对大家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多对多的传播,具有互动性。整个世界因为网络连接融合在了一起,它的辐射面广,并且大家可以在网络世界互相交流,加大了信息的传递量。第四,言论自由、开放的特点。这些特点都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和传播打开了通道,堂而皇之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二)新媒体如何帮助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传播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新媒体广泛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历史虚无主义也以一种非传统历史虚无主义的方式侵蚀着我们。第一,借助新媒体的文字载体编写所谓的“解读历史进程”。贬低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他们批判中国的革命是错误的,认为进行改革才是正确的。第二,借助新媒体的视频载体传播。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暴露社会黑暗面的视频,并在微信、微博中疯狂转载。表面看来,这是网站为获得点击量、谋取利润而为,其实背后也渗透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它根据大众的喜好,加上网络制度的不完善,以哗众取宠等方式进行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第三,以论坛等形式提供大家交流的场所,零星、片面地抛出一些抹黑社会主义、歪曲历史、丑化领导人的话题。这些话题在网上最容易引起热议,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

二、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影响

(一)妖言惑众,影响社会稳定发展

历史虚无主义颠倒历史的黑白,大力渲染社会主义制度的黑暗面,以党内少数人的贪污腐败来否定中国共产党,使一批批愤青产生。他们在新媒体成为主流的背景下,通过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导致民族不满情绪高涨,进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砍人、火杀公交车等恶性案件都与此脱不了干系。它使人们对中华民族丧失信心,此趋势发展下去是极其可怕的。

(二)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虚无主义代表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它所攻击的对象直接为社会主义制度。它通过大力宣扬资本主义的富强、民主来斥责社会主义的“霸权”,说社会主义制度腐朽不堪,宣扬社会主义制度带来不平等、贫穷、灾难等,进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历史虚无主义者以这一点片面地说中国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传播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通过新媒体,历史虚无主义者试图否定中国的指导思想,颠覆人们的思想,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之基。

(三)抹黑我国的传统文化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的重要标志。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腐朽论,抹黑中国文人只会咬文嚼字、没有实际用途等,否定历史文化和历史人物,降低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导致人们缺乏信仰和归属感,人心涣散,最后达到他们的狼子野心。

三、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和影响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网民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之所以有可乘之机,主要是网民为它买单,它说什么,大众就信,并且大肆转载、宣扬。这体现出国人在是非判断能力上的缺失。当务之急是加强网民教育,传播正能量,使其认清事实真相,抵制这种歪曲的事实。要坚定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信仰。

(二)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电影、电视内容与体裁

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主要突破口。由于中国普及互联网的时间比较短,网络立法还不是很全面,历史虚无主义抓住这个机会肆意妄为。因此,要加强网络立法,减少不良言语、文章和视频的传播,进而减小其带来的影响。例如,《走进共和》、《大国崛起》等都多多少少传递出这一思潮,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加强网络立法和影视内容选材规范势在必行。

(三)抓住网络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信息获得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历史虚无主义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进行思想的传播,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宣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建设,建设安全可靠的意识形态宣传网络,加大其宣传力度。抢占网络这个快捷方便的制高点,对我们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有极大的作用。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思潮的样式也丰富起来。历史虚无主义不单单是歪曲了历史、丑化了伟人,更对我们年轻一代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树立科学的认识方法,正确运用新媒体,建立理性全面的思维方式,是我们应长期坚持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习主席讲话: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N].法制晚报,2014-9-26.

[2]欧阳恩良.谈谈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N].光明日报,2015-11-25(14).

新自由主义背景 篇3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从此,海南成为我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的教育也随着海南省的建立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海南民族地区的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特别是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海南省各级教育部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发展海南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特别是在省长卫留成的带领和关心下,海南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局限,海南民族地区教育仍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要全面了解海南民族地区的教育现状并对其进行研究,以加速海南民族地区教育的健康发展。以下是笔者对海南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的分析:

一、海南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海南省处在中国的最南端,虽然毗邻广东省,面向东南亚,但是因为建省时间晚,经济相对落后,教育基础薄弱,少数民族较为集中,所以海南省的整体发展较为滞后。尤其是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则更为落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仍有危房存在

自建省以来,海南省民族地区教育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据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34名学生中,有86.36%的学生认为他们所在的学校是楼房,8.25%的学生认为学校是平房;有83.52%的学生说学校有围墙,11.64%的学生说学校没有围墙。另外,在273名学生中,有69.03%的学生认为学校桌椅黑板完好,有8.52%的学生认为学校桌椅黑板不合标准;63.35%的学生说学校照明条件良好,5.68%的学生说学校照明条件欠佳。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我们明显感觉到海南民族地区教育设施在逐步完善。但仍未彻底摆脱教育设施整体落后的状况,校舍面积不足,危房问题仍然存在。从全省的校舍来看,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人均面积都低于国家标准,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我们走访了海南省民族地区的很多学校,感触最大的是教学楼仍有破败现象,危房仍然存在。从各市县来看:五指山市现有危房1.1万多平方米;乐东县现有危房3.50万平方米;琼中县现有危房0.99万平方米;保亭县现有危房2.80万平方米;昌江县现有危房1.1万多平方米;东方市民族乡镇有危房0.3万多平方米;儋州市4个民族乡镇现有危房0.74万平方米。 其他市县和民族乡镇都还有一定数量的危房,全省中小学危房数量共计约10万平方米。

(二)教师缺编缺额现象得到较大改善,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学校仍然有师生流失现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衰,教师为本。海南民族地区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缺编的问题。全国小学的师生比例为1:19.4,初中师生比例为1:17.8,但是海南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师生比例却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例如,海南省五指山市太平村小学,近30名学生,却只有1名教师,师生比例达1:30。二是教师缺额的问题。由于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条件差、待遇低,教师缺额现象严重。据调查显示:教师住房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受访学生中有33.23%的学生认为教师住房条件较好,有10.79%的学生认为教师住房条件较差。尽管各项条件都有较大改善,但仍然很难留住教师,凡有机会、有条件的教师基本都选择离开,本地教师进不来,外地教师留不住,留下的教师心不安,教师走教、跑教的现象较为普遍。据统计,60.51%的学生反映教师队伍稳定,11.36%的学生反映教师队伍不稳定。有28.69%的学生反映学校有师生流失现象。教师的整体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学学历占教师总数的22.15%,大专占8.23%,中专占9.65%,初高中占0.28%。但是仍有部分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工作培训,很多教师甚至缺乏一颗热爱教育的心,爱岗敬业的思想亟待提高。他们只是把教学当作换取报酬的一种方式,往往把精力投入到教学以外的其他方面(如经商)。在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学校,30.39%的教师来源于海南本地,只有1.70%的教师来源于大陆,3.40%的教师来源于全国各地。由此可见,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虽有较大的改善,但是住房条件、工资的发放及教师队伍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始终是海南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问题刻不容缓。

(三)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仍略显不足,办学资金相对紧缺

海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财力有限,依靠自身仅有财力难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虽然每年国家都会拨款用于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是,杯水车薪,始终不能彻底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问题。因此,教育经费问题导致了民族地区学校无论是学生人均事业费,还是公共经费,都远远低于全国和周边地区的水平。据我们问卷调查显示,很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经济困难,教育支出捉襟见肘。甚至一个家庭负担一个子女的教育费用都比较困难。经我们调查发现,还有8.80%的学生不能及时交纳学费。这势必影响海南民族地区教育的整体发展。所以,解决经费投入问题是解决海南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关键。

(四)农村学校布局得到调整,但教学点分散,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

海南省作为一个岛,其自身的地理因素导致了学校的布局分散。民族地区农村山高坡大、居住分散。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学校必须设置半径和师生比,因此许多农村学校被撤消,造成一部分小学低年级学生上学难。为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地方只好设立教学点,聘请代课教师。五指山市很多村镇属于这种情况,有的村落很小,为了满足教育的需要,设立了很多的教学点,仅五指山市太平村附近就有几个教学点,导致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占18.46%的学生需要乘坐汽车上学。而每个教学点只有10-30名学生,不仅分布散,教学更散。据了解,太平村小学的学生每周周五要徒步前往其他学校上课,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一个考验。正是因为这种分散的教学,导致了教学整体水平下降,教学效果受到限制。

(五)教育资源分配仍有不平衡现象,结构不合理,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导致文化层次差距过大

海南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紧缺,教育结构不合理,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因此,在海南民族地区,我们常常看到,很多适龄上学的孩子,被迫外出打工,为生活奔波。

因此,推进海南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工作任务之重、难度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可谓任重道远。但是在新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海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我们要抓住国家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机遇,在推进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中,进一步深化对民族教育重要战略地位和全局意义的认识,从实现民族平等目标的高度,高度重视、大力加强、积极扶持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落实和完善一系列特殊政策措施,推进海南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逐步稳定向前发展,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尤其是农村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的权利。

二、对海南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针对海南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现状,国家民族工作部门在长期的工作中,总结出了适合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工作措施。可以归纳为:抓重点、抓特色、抓难点、抓政策。所谓抓重点就是指把民族地区教育的工作重心转移到解决民族教育的特殊问题上,把扶持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抓特色就是指根据海南民族地区的特点,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可以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抓难点就是指结合海南民族地区的自然和历史等方面的条件,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民族地区教育基础差、发展不平衡、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据了解,很多民族地区的学生不懂汉语,在交流上有障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想办法抓住难点问题,解决交流上的问题。抓政策就是指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民族地区的教育政策,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努力让少数民族享受到公平的、充分的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海南省委省政府也制定了两项措施。一是面向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的地区实施就地整合,将优质的师资力量集中起来,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资源得到良好配置。二是针对一部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基础设施较不完备的偏远山区实施“教育移民”,也就是把边远山区的小学生集中到镇上的学校,由政府财政拨出专款进行“三包”,即“包吃,包住,包学杂费”,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则集中在县上的民族中学。不但解决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因路途遥远而导致入学率不高的难题,也从客观上解决了困扰已久的师资问题。通过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努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相信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一定会蒸蒸日上,站在全省教育的前列。

为了进一步推进海南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结合海南民族地区的教育现状,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认清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树立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同样,海南的发展壮大,也要靠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更加离不开教育。海南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要想提高,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确实把教育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带动全省的发展,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的飞跃。

2.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原则,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经调查显示,海南民族地区由于受行政区划、投入体制以及群众就地入学习惯的影响,基础教育系统中的小学规模小、布点散、效益低、数量多、教学质量受限、办学质量较低等都是民族地区存在的问题,所以为了加快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合理调整城乡之间的布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抓住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加速发展海南民族地区的教育。

3.制定、落实相关政策,指导和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加速海南民族地区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就应该制定符合海南实际的相关政策,在政策的指引下,才能够解决海南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加强师德建设,切实保障教师的利益,要让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我们不但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让每个教师都愿意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就业。而且要倡导教师刻苦学习营造新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的业务素质,为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必须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努力改善教育环境和教学设施,为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必备的条件。

6.利用多渠道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不足是影响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单纯地靠国家给我们提供资金,最主要的是能够从多个渠道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7.采用多种远程教育模式,加强教育管理与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远程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要使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运用。可以说,远程教育模式已成为巩固和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有效途径。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新要求。

总之,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海南教育的重点、难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海南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只有全面了解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找到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这面大旗的感召下,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相适应,与海南省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相适应。只有把海南民族地区的教育放在一个关键点上来考虑,才能为海南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提供良机,真正实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海南民族地区的教育一定会蒸蒸日上,创造辉煌,书写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齐见龙,范高庆,陈宇明,陈立浩.五指山基业[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2008年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课题:“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背景下的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研究。(项目编号:Hjsk2008-87)

新自由主义背景 篇4

发展的自由与自由的发展--论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发展特性

市场经济时代作为人的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人的自由意志得到空前伸张.但是人的自由性在市场经济时期仍然是有历史局限性的,这表现为从人身依赖关系转化为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人的自由形式表现为物的形式,人的自由本性受到物性的制约与羁绊.今天我们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发展应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在新的社会关系指引下的有自己特色的人的.发展理念.

作 者:蒋学杰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32刊 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8(1)分类号:A81关键词:物化 社会关系 人的发展 自由劳动

新自由主义背景 篇5

展的新气象,也创造了一系列科学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如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除毛泽东思想外,后几者统称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思想不仅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促进

了中国的各方面快速发展,为快步前行的中国注入了蓬勃朝气,也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

要而形成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总是和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紧密相联的。一

一一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

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7年10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

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 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把握新的时代要求,密切结合时代

特点,立足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

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取得的丰硕理论成果,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

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

识、把握和运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

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

历史条件。[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1、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整个世界发生着大变动大调整,这种变动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

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

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

分化和组合,大国间关系不断调整,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使世界各国经

济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合作和竞争更加复杂,国与国之间经济实

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 来了极大的推动。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明 的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也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2] 邓小平曾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国际背景。这一主题造就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

展。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

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

更为激烈。另一方面尽管人们极力倡导和平发展,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

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落,世界还很不安宁。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

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一些国家的发展弊端暴露出来。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

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

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

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

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3]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

出来的。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的国内氛围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

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判断和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

论基础。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制定

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时期我

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党的十三大系统阐

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不断增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自觉性。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

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必须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 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

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

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

据。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指引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它牢牢立足于这一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之上。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的实践依据。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回首30年来,改革开放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我

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广度深度不断拓展的壮丽场景。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0

年来,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一路高歌行进: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领域改革

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从经济特区的兴办、沿海城市的开放到沿江沿边和省会城市的开放,从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到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

工程„„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

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可以说,改革

开放每一步发展都推动了理论创新,党的理论每一次创新都推动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天

地。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党在新时期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共同推进的历史,就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人是生产

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

成功探索和新鲜经验都来自于基层,来自于人民群众。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总结经

验、汲取智慧、寻找路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同志讲过,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我们的功劳是

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江泽民同志说过,好办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

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来自于人民群众实践。胡锦涛同志指出:“尊重人民实践、从

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思想营养并上升为理论,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改革

开放30年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无不显示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智慧和活力。我们党始终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

慧和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

线,热情支持、鼓励、保护、引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深刻总结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

产生的丰富经验,从中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

动性、创造性,从人民群众中凝聚力量、汲取智慧而形成和发展的。[2]

3、建设社会主义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提供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和汲取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

验、认真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2]新中国成立

初期,中国经济一片混乱,工业百废待兴,思想亟待整顿,但就在这重要的时期,由于领导

人的错误判断,发动了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这一事件使中国的思想理论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很多极端的思想,使国家也处于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无法恢复,人民生活无法得

到很好的保障。这样关键的时刻,以邓小平为领导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及时结束了这种混

乱状态,他们总结前人在后期建设时所出现的思想认识、方向上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才是

硬道理”的口号,实行了改革开放,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伟大理论成果,使中国迈开了

走向小康的步伐。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逐步走向小康,经济形势、结构,发展模

式也随之变化,在这种快速发展的情况之下,中国急需一套理论来引导其继续发展,于是“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在中国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党

总结实际所得出的重大科学理论。这些理论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都来在于中

国发展的实践经验。三

三三三、、、、结束语

结束语结束语

结束语

当今,中国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发展是中国的关键点,而理论则是指导发

展的航标和灯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是中国永远的指向标。四

四四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一)作者 罗尚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新自由主义背景 篇6

殊途同归——论凯特肖班《觉醒》和《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女性主义观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老友记》的幽默效果-以菲比为例 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看美国个人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从女性主义探究《榆树下的欲望》中的爱碧 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好人难寻》的分析 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比较中西方魔幻影视中英雄观之异同——以《哈利波特》与《西游记》为例 《傲慢与偏见》中不同人物的婚姻观分析 《愤怒的A》中海丝特研究

《皮革马利翁》和《芭芭拉少校》中两位父亲形象的对比研究 《喜福会》中母爱的文化诠释

反奴隶制视角下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体态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男性角色分析 《接骨师之女》中的历史与虚构 林黛玉与简•爱人物性格的比较分析

死亡的焦虑和生活的书写——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研究 美国的动画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威胁

论《无名的裘德》中裘德人生悲剧的形成原因 浅析《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反讽的运用 香港小学英语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从美国节日文化对中国青年的影响看全球化下中国青年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缺失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会话幽默的语用分析 从目的论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哈伯•李《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二元对立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呼啸山庄》中超自然元素运用的研究 小说《飘》与改编的电影的主题差异

归属与自由——从女性主义角度看《蒂凡尼的早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时代女性爱情的分析 论《弗兰肯斯坦》中的性别隐喻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广告英语中的双关语 《水浒传》中人名的英译分析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自我追寻的心路历程 不屈的反抗,悲剧的结局——蓓基和嘉莉妹妹的命运对比 从功能对等角度谈张培基译《西欧的夏天》 《荷塘月色》三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查尔斯狄更斯的《艰难时世》 迷茫时代的悲伤--菲茨杰拉德小说主题透析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美健康公益广告文化差异对比研究

文化适应性和翻译策略--《西厢记》两个英文译本的比较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高中英语教师用语的语用分析 浅析《飘》中独特的瑞德巴特勒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英式幽默多分析 从文化视角看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

弗罗斯特的诗歌中的哲学思想——以《雪夜林边驻脚》和《未选择的路》为例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写作技巧分析 浅析《天黑前的夏天》中的意象运用 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浅析《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的陌生化手法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作用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品牌名称翻译所反映的英汉文化差异 《小妇人》中乔的性格及成因分析 英文歌曲赏析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文化角度看政治术语的汉英翻译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义

语篇分析在中学英语课文教学上的运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商务英语函电翻译中的应用

中美电视剧差异的跨文化研究--以《读心神探》和《别对我说谎》为例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告语的词汇分析及其翻译技巧 乔治爱略特作品中的牧师形象解析 外交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论莎士比亚《麦克白》中人物悲剧性 《紫色》中的彩色世界 旅游游景点名称汉译英研究

理想与现实的挣扎—探索E.B.怀特的文学世界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异化形象 《福尔摩斯探案集》空间描写分析

浅析虚构手法在《乌托邦》与《桃花源记》中的运用 论《终结的感觉》的叙事时间艺术

世纪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运动的积极作用

从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看环境如何影响人的性格 浅论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

汉英广告翻译的跨文化视角研究 面子理论在英汉称谓语中的应用 英语商业广告的翻译方法和特征 《安娜卡列尼娜》的圣经原型探究 论商标汉译英中的“变通” 论《小伙子布朗》中人性的黑暗

黑人女性的成长——《宠儿》中丹芙的成长解读 透过影片《金刚》看美国的浪漫主义 《紫色》中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从《绝望的主妇》看美国女性的婚姻家庭观 90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91 汉英禁忌语在语言学上的异同分析

论翻译中信息走失及文化补偿的原则及策略 93 电影《天伦之旅》中的中美家庭观差异分析 94 西方吸血鬼文化与中国僵尸文化的异同比较 95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人性与无人性

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中莉娜的女性主义解读

从《简爱》看批判现实主义的形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98 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现象解析

新自由主义背景 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一体化,文化发展

实现农村文化长效发展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任务, 同时也是改善农村整体文化环境的重要措施, 是农民接受基础教育的有效途径。其有利于扩大我党的执政基础, 推动新农村建设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是提升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物质文明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当前的农村发展要求, 农民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 因此为了促进农村地区发展, 繁荣农村地区文化市场, 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精神养分, 就需要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概述

(一)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新农村文化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核心指导理念, 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融入到建设指导方针中。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该不断事先基础体制改革, 增强对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依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结合当地农村文化市场发展情况, 健全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 真正切实保证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权利。加大市场督查力度,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充分发扬农村的优秀健康文化。做到有选择的继承, 摒弃不良文化, 如封建愚昧思想等。

(二)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 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之间相辅相存, 相互促进, 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囊括了农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的建设需求,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主要包含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要求同时也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作用, 为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长效发展提供充足的依据与重要支持。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实践

(一) 强化农村文化管理阶层建设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改革红利所带来的机遇, 强化农村文化管理阶层建设, 不断实现文化管理阶层的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督的有效结合。针对现有的文化管理机制进行改革, 发挥出农村文化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使其能够有效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 以保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高效性与有效性。强化文化激励机制建设, 增强各文化主体的文化建设积极性, 使得农村文化建设能够真正成为同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工作。各级政府应该大力极大对于农村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 通过下拨专项资金, 为这些地区配备相关的文娱器材以及文化设施。同时提高文化人才奖励力度, 大力提倡创新人才进入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 转变新农村文化建设模式, 充分发挥出各级政府部分的文化建设作用, 以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发展。

(二) 加强农村文化教育

首先, 学习其他优秀农村的文化模式, 把这些村子作为潜在的竞争对手, 以不断超越, 不断完善自我。其次, 坚持不懈, 在理论学习的同时, 将职业道德、奉献、敬业、诚信、团结、合作等思想融入到村民的价值观。三是要加强对村民的业务, 大力推进教育培训, 技能大赛, 积极鼓励新型农村人才,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村民的业务能力。四是建立农村模范人物, 用先进人物来树立榜样, 激发村民的主动性与发展性。五, 强化基础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为村民自主行为的健康发展, 激发村民的内在动力。

(三) 不断丰富农村文化市场

农村文化市场是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中, 应该充分发掘当地农村文化元素,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扶持那些积极向上, 阳光健康的农村文化社团, 带领村民抵制低俗、落后的文化市场。充分发挥乡镇文化事业站所作用, 通过不断加大监管力度, 不断规范和整顿不合理的文化市场。对于那些无证经营, 涉嫌传播色情、暴力、凶杀等违反精神文明建设的市场要坚决予以取消。加强对于农村文化市场的检查监督, 对于那些严重损害违反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问题要及时予以整治。加大“扫黄打非”整治力度, 对于那些非法传播各种反社会谣言、色情、暴力、迷信等书籍、影碟等要予以销毁, 对于相关责任人要坚决予以惩处。同时对于农村文化市场存在的各种违法盗版书籍、光碟、影像资料等要坚决予以打击, 从有效实现农村文化市场的良性发展, 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作品。

农村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村文化现状的关键环节, 也是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的重要方式。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端挂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基地, 另一端抢占先进文化和社交中心,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发展, 有利于全社会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娟.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 2007.

[2]李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8, (4) .

[3]马永强.王正茂.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视域[J].甘肃社会科学, 2008, (6) .

[4]张苏敏.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 2010, (3) .

[5]朱晓春.实施“种文化”工程助推新农村文化建设[J].大众文艺, 2011, (4) .

[6]秦海燕.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0, (3) .

浅析后现代主义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288-01

二战之后,世界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局部的战争及分裂很大的影响着你们的生活,人生观世界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范围内都处处洋溢着分裂的气息。而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的本身之上增加了装饰和修饰性效果,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互相依存而又各成整体。现代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源泉,后现代主义是以另类的角度观察问题让现代主义得到不一样的扩展。它不在乎自身理论的完整性,而更倾向于将前人完整的理论破坏得支离破碎,然后无序的表达出来。

(一)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进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时期,人类靠着科学文化知识不断的扩展着自己的眼界,充斥着未知的知识领域。二战后不久,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局部战争频繁,西方社会充满了不对称的生活状态,人们在悲观绝望中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对人生失去了目标,对国家失去了信任,面对生活的无奈无从解决,面对战争的威胁毫无办法,一种不负责任疯狂荒诞的价值观开始蔓延,多种价值准则充斥其中,从而形成了多元的价值准则。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的言语行为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科技成果的积累慢慢解决解释了以往各种不可以解释的现象及事物让人们开始相信科学的力量。信息革命时代科学技术完全成为其中的主宰,后现代主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茁壮成长,直接影响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形成它独特的文学特点。后现代主义是工业浪潮的直接产物,科学成就深刻的规范和影响着当时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里作用。后现代主义文学不是某个具体的作家或作家群体,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继承和拓展,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依靠迥异的写作方法和离谱的文学指向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后现代的怀疑与反思让一切价值标准都指向荒谬,其实质是各种思想的大融合,人們在当时混乱的环境中对未来充满了怀疑与否定,当时动荡的环境直接影响了当时文学的写作风格,就像当时的环境一样,充满了变数和动荡。

(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工业社会的后期遇到瓶颈,人们内心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由于世界动荡不安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人们精神世界空虚无序,信仰也不见踪影,贫瘠的精神世界让人们对现实充满了怀疑,充满了否定,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内心世界的需求,背离现实基于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文学适时产生。

1.非理性主义哲学

二战后非理性主义哲学在西方社会大肆流行发展,这对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和发展有直接的导向作用,为其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然而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学说来自不同的学者和领域,二者互相依存并互相影响着彼此的发展,在互相发展的道路上与后结构主义产生强烈的共鸣。现代主义的先期发展已经形成一定基础的影响力,但后现代主义则与生俱来的混乱表达破坏了其内在,并把价值的多元化扩展到世界范围内,极大的扩大了影响,反映了西方现代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困惑与当代社会混乱不堪局面的担忧,世界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被人们重新认知,人们在理性和非理性当中慢慢摸索着、困惑着。后现代主义深受各种非理性主义的影响,否定了历史和真理等看似永恒不变的东西,推翻了几千年来西方传统的哲学观念,在文学上则是用自己的语言在文章的范畴内重新构建一个新的结构。

2.后现代主义文学

工业社会发展的后期,社会秩序越来越混乱,传统文化的发展遇到瓶颈,而人们内心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念发生急剧变化,失去了信仰的人们精神世界空虚无序,对现实充满了怀疑、否定的态度,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内心世界的需求,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其作品里描述接近甚至超越现实世界的荒谬本质,揭示人们身边生活的荒诞,极大的冲击了人们传统的认知与观念,给人们以怀疑的态度去冲破传统世界的束缚,借此来宣泄内心因混乱世界所造成的恐惧情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又无法摆脱眼前困境的无奈,在认清眼前困境的基础上展现消极的态度,给人前后矛盾毫无头绪的感觉。在语言的运用上,后现代主义大玩文字游戏,大规模的在文中使用反意义词,使用反语,描述自相矛盾的场景,夸大事实的严重性,让作品充满了矛盾,使人不可捉摸。后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现代主义的一些特性,但绝大部分的表现并没有什么大的关联,后现代主义文学充满了批判、矛盾、不确定性,对现实处处束缚自由写满了憎恶,对荒谬的环境充满了怀疑,对人性进行深刻的批判,对现实进行客观的描写,总之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鲜明,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性。

3.黑色幽默

作为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代表,黑色幽默是是指从现实的残酷中找寻乐趣所在的病态幽默,荒诞而又真实,通过内容上描写喜剧的方式来从侧面反衬社会的病态,以及刻画出现实人性的丑恶形象,突出整个现实世界滑稽荒诞的写作效果。作为一种美学形式,黑色幽默利用喜剧的写作手法将一幕病态的悲剧呈现给广大读者,我们可以将黑色幽默理解为利用喜剧外壳体现悲剧实质的手法。悲与喜这两种审美特征相互交融,喜剧的形式和悲剧的实质又形成强烈的反差,令读者不禁想要重新审视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家,通过描写荒诞世界对个人的压迫,揭露的滑稽世界对人们生活的一种讽刺。现实世界里人们在一种扭曲的社会里生存,并畸形的发展,最后被社会同化扭曲,最后在窒息般的嘲讽中死去,小说里则继续夸张的描写,对这些荒谬的场景加工扩展,放大社会与人们之间日益紧张的矛盾,嘲讽当代社会的丑恶形态。面对这些无奈的场景,人们只有选择接受,并默默的以黑色幽默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嘲讽的态度看待现实的世界,以扭曲的价值观对待现实的荒谬,在虚无的黑色幽默里得以实现人生价值的安慰。

参考文献

[1]常文革,张芮.黑色幽默的典范-约瑟夫·海勒的《第22条军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

[2]宋德发.《黑色幽默的前世今生》[J].《世界文化》,2008年(1)(P48-49).

[3]邢广域.幽默美学品格[J].文学研究,1989(6)

[4]玛格丽特.A.罗斯.后工业与后现代[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丁力(1992-),女,汉族,山东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上一篇:少先队队室简介下一篇:2022年文明礼仪主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