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课总结(共11篇)
作为老师,培养优秀的学生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有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虽然有家长的不配合,更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是我们都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尽管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引导、教育、反复训练巩固,滴水穿石是习惯行成的关键。但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注重阅读方法指导,重视阅读兴趣培养,就一定会让孩子们逐步养成阅读习惯。
一要重视阅读兴趣培养。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情趣、动机、兴趣等也都直接起着调节作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激发兴趣开始。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是离不开课内的指导的,我开展了评比与展示阅读笔记;展评手抄报;讲评优秀作文;讲故事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因为自己丰富的知识,出色的表现,带来了他人的赞许,由此就可能产生主动阅读的动力。
二是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实现自能阅读的目标。我认为读书的方法主要来自课内,来自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老师能注重利用教材中的“金钥匙”,因为它几乎包含了小学阶段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揣摩、总结,在阅读课外书时自觉地运用,也就是“得法于课内,得道于课外”。首先,要求学生读书时要注意力集中,边读边想,遇到生字生词能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寻求答案。其次,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勤动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书中圈圈点点,摘录好词句及精彩的片断。还要向学生介绍读书的顺序,拿到一本书应该先看什么,后看什么,那些精读,那些略读等等。
三是榜样促进习惯的养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教授说得好:“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这个点灯人最重要的是把孩子带入儿童文学的情境中去,让他们沉浸其中,陶醉其中,这样学生就成为了阅读习惯的奴隶,时刻听从它的指挥。因此,我常常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让孩子手里都有一本相同的书。这书我提前阅读后,以讲故事方式带他们一起阅读,并不断在过程中设置悬念,以引领他们继续深入阅读,在情节最紧张时故意停顿下来,让学生的想象自由发挥后再阅读。学生在这样精彩循环的往复中,欲罢不能。在课堂上,我还有意识地让一些阅读好的学生像老师一样带领学生阅读,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继而,我又由朗读示范,讲自己的读书故事到学生朗读示范,学生讲自己的读书故事等。将学生的阅读兴趣继续提高,并将阅读需要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永久地保留下来。在这一榜样示范中,我还穿插了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辅助阅读,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同时引导怎样爱书、护书,注意阅读卫生等。
丰富多彩的评比、展示、激励活动,让已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向更高效的阅读推进,让正在形成阅读习惯的学生从成功的体验中获得阅读快乐,从而形成稳定的良好阅读习惯
朱世鹏
一、提高认识,做好引导
高中语文教师应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重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引,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充分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应认识到选修课不是必修课,也不是课外阅读,应正确处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是共存的, 凡是必修课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都适用于选修课,但应认识到选修课内容侧重点和培养目标与必修课不同,所以教学设计思路应有所区别。如必修课中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这首词的重点在于理解诗意,品味意境,感受诗人豪放之风。而选修教材中选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与必修课中所选词作风格迥然,是婉约风格的代表。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苏轼的词作风格,从而拓展学生知识面。这就要求教师认识两者的关系,融合选修课教学与必修课教学,充分发挥选修课的灵活性。
二、激发兴趣,合理取舍
对于选修课教学,教师不必局限于选修课的编排体系,应结合课程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灵活处理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删、改、增、合等,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内容与顺序,从而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民主、开放的课程观念。选修课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模块,或者在同一选修模块中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等选择不同的方向学习,教师支持学生的选择。如唐诗宋词选读,可以在 《唐诗三百首》中选择部分诗词作为教学补充。再如《史记》选读中安排《太史公自序》,编写此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过程的艰辛,学习司马迁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而坚韧追求的精神。但这篇文章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即使花费许多时间也很难彻底理解。 教师教学时应灵活处理,只要让学生能感悟作者的伟大精神,有自己的理解就行,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学习。 而对于一些容易理解、较浅显的文章,如《李将军列传》 等可以指导学生详细阅读,仔细揣摩,用必修课所学知识解决选修课问题。
三、创新教法,呈现多样
选修课程有很多模块,每个模块又有自身的特点, 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教师应结合实际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学习、讲授式、辩论式、论文式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以《史记》 选修课为例论述教学方法。首先是讲授法。选修课中的《孔子世家》《太史公自序》等涉及的文史知识较复杂, 语言较晦涩,学生自主学习难度大,可以由教师讲授; 《刺客列传》等知识较浅显,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设计教案,选出最佳教案,由小组推荐代表讲授。其次选修课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研究资料、书籍、网站等,学生先自主阅读、探究,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讨论、合作等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给出话题让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再次结合影音资料进行教学。《鸿门宴》《刺客列传》等故事,可以让学生欣赏相关影视片段,然后对比剧本与原著的不同。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苏教版选修课安排了很多同体裁文章,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如传记选读中,可以选择两到三篇主人公经历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并适当地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触类旁通。
四、丰富活动,力求实效
新课改最大的创新就在于凸显了活动体验的作用, 并且成为有效的教学形式之一,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教学能力的体现。语文选修课中开展活动的方式是多样的,如读书报告会、角色扮演、专题研究、辩论会、剧本创作等,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活动。一是开展读书报告会。选修课教学中可以进行读书报告会,如以“《孔孟选读》对我的启示”为题,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二是进行角色扮演。教师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如教学《鸿门宴》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片段,加深学生理解。三是开展专题研究。 为了拓展学生视野,选修课可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写成调查报告,提高学生能力。四是组织辩论会。 选修课中找一些话题让学生分为正方、反方进行辩论。 如《淮阴侯列传》中,以“韩信是谋反还是被陷害”为话题展开辩论。五是创作剧本。教师选择一些精彩片段让学生改写,创作微电影剧本并表演。如创作“霸王别姬” “鸿门宴”等片段,不仅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语文选修课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教学中应结合新课改要求不断探索、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作用。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苏教版高中语文进行了深度改革,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成为一大亮点,丰富的课程资源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语文选修课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为其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带来的新变車
更新教育理念,重构课程文化。语文教育的着眼点是由知识本身转变为人的发展。“所谓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或社会集团。”学生主体意识表现在选课的自主性方面,教师主体意识表现在参与课程开发方面。教师参与专业培训、参与课程开发,与学生对话、与专家对话,加快了专业发展。教学反思日记就是教师自主参与研究的表征。随着语文选修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对话文化”“学习文化”正在逐步整合成“语文选修课程文化”。
更新教材内容,建构教材体系。新课改引入了后现代课程理论,语文教材编写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新教材可分为两大类型:必修教材、选修教材。选修教材按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选读五个模块并分解为若干个子模块。以散文诗歌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发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江苏教育出版社开发了《唐诗宋词选读};语文出版社开发了《中外现代诗歌鉴赏》《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山东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也都开发了相应的诗歌选修教材。从语文选修教材编排体系看,“文选系统、知识系统、助学系统、巩固系统”四维系统已被打破。语文教育工作者正在探索建构学习目标体系、学习内容体系学习评价体系、学习指导体系、实践活动体系,这些将共同构成立体的、开放的、多元的语文选修教材体系。
转变教学方法,重构方法体系。“教学方法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它是教学中旨在实现课程(学科课程)所计划的教学目标,旨在接受一定教学内容(教养内容、教材),师生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性的步骤。”教育家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朱熹的“有疑无疑法”,陶行知的“小先生教学法”,叶圣陶的“精读略读法”等。这些教学方法无不凝聚着先贤们的智慧,至今仍有实践价值。
2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产生的困惑
语文选修课程是国家课程还是校本课程。“所谓选修课程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这类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教师,选修课程是与必修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对应的。然而语文选修课程的目标究竟如何定位?这又成了语文选修课程实践的焦点问题。
如何克服语文选修课程资源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课标要求。学生可以在第一阶段的五个系列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这种限制性的选修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共性基础。学生可以在第二个阶段的若干门课程中任选3门,这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课程资源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和学校文化资源。学校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难以改变。而最具活力的因素——教师在开发课程时又面临许多困难。首先,教师课程理论知识的欠缺将影响课程开发;其次,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将影响课程开发;再次,经费短缺也将成为课程开发的障碍。
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践引发的反思
语文选修课程应该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何种空间。课标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必修课要完成培养共性的任务,选修课程更多的是要完成个性发展的任务。“个性发展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个体能力、动机和价值的独特模式的确立,它使个体事先倾向于以独特的方式,对各种情境和环境刺激做出反应。”人的个性发展受先天条件、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总结我们实施(语文)选修课的经验,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四个学习和两个探索,即:认真学习课标、系列目标和要求、教科书说明和课本,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方式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办法。认真学习、努力执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立语文教育新理念;
1、语文教育目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三个能力和两方面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2、语文教育内容:
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
高中语文课程,无论必修还是选修,其内容和目标要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手段也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文化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看着打印出来要交到教务处的成绩表,心里不免有些感叹。
趁着成绩表还没有交到教务处,将一些统计结果记录于此。
桥牌选修课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分别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这个学期桥牌选修课学生共80名,成绩如下:优秀12人,占12%;良好30人,占37.5%;中等18人,占22.5%;及格6人,占7.5%;不及格14人,占17.5%。
关于成绩的评定方法和进行的一些微调,后面再做说明。
并且,我将对我的第一次桥牌选修课(不能说是湖南工业大学的第一次,因为听教务处老师说,以前也有老师开过)各方面做一个总结,敬请期待。
(6月2日晚)
现在我来对成绩的评定做一个说明。
我的本意是让选修了这个课程的学生都过,但事实却是残酷的,不点名的做法使得坚持来上课的学生平均保持在12个左右,最少的时候只有8个,最多的时候就是第一次,有40来个人,其余时间多的就16个。
因此,在设置期末考核时,我要求所有学生提交作业,作业内容为一个桥牌做庄练习的经典软件bridge master 20xx,里面的牌例共分为五级,一、二、三级的牌例加在一起有252个,我要求学生做level 1, 2, 3里的牌例,但并没有硬性规定要做完多少。
最后的考核标准就是只要尝试做了的,基本上都可以。
综上所述,成绩的评定标准就出来了,只要提交了作业,完成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就算通过了,但这样仍然14个学生没有提交作业,也是平时不来上课的,于是就怪不得我了。
另外,我考虑到选课的学生中有少数几个08级的,他们面临毕业,因此,怕担心他们学分的问题,我没对这几个学生做过多要求,基本上也是放行。
按照上面的标准,得到了这个学期桥牌选修课的最终成绩。
后面将总结开设桥牌选修课的经验和教训,敬请期待。
现在我要专心看李娜大战莎娃了。
(6月3日中午)
下面来说说收获。
一个学期桥牌选修课下来,其实最大收获的竟然是我!这是我开始没有想到的,具体来说,收获有以下几点:
1、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查阅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包括国内的桥牌教材、教学资料,世界桥联的官方培训教材、ACBL的教材等,最终选择了ACBL的learning to play bridge 1&2做为上课的内容,这个过程和做科研查文献一样,过程痛苦,但收获很大;
2、由于ACBL中的learning to play bridge中介绍的叫牌体系为自然体系(modern america with 5 hige card bidding system),而我以前从没有系统地学习和使用过自然体系,仅从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大概了解了自然体系的开叫和应叫。
显然,用这些片面的知识去教学生使用一个经典的体系是不可行的。
于是,我自己又从头到尾的学习了一遍自然体系,以learning to play bridge介绍的叫牌体系为突破口,将自然体系系统地梳理了一遍,现在虽然说自然体系用得好,但对自然体系的内部逻辑可以说是大大地加深了理解,并能够正常应用,这真是一个大的收获;
3、learning to play bridge中涉及的内容很多,前面是桥牌的基础知识,其后是基本的做庄打法,再后面是叫牌,learning to play bridge 2中则涉及防守、信号和常用约定,由于课时的限制,只能在选修课中给学生介绍learning to play bridge 1的内容,即基础知识、基本的打法和叫牌。
但自己却要将learning to play bridge 2中的防守和信号详细阅读了一遍,这使自己对防守和信号的掌握又有巩固和提高,这也是一大收获;
4、通过一个学期的选修课,虽说不点名的做法使得到课的学生人数偏少,但也发现了那么10来个坚持来上课的学生,最终在征求他们自己的意愿基础之上,确定了10个有兴趣坚持桥牌运动的学生,并以他们为班底成立了湖南工业大学学生桥牌队,这是我非常满意的。
因为他们并不是因为我的强迫或别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自己对桥牌感兴趣而选择了继续打桥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希望他们坚持下去,同时,我也相信,他们能够坚持下去,而且桥牌运动会陪伴他们以后很长的时间!这个桥牌队的收获是我当初决定开选修课的唯一目标,现在看来,完美的实现了!下一步将是组织日常训练,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出去比赛,这个在后面的长期规划中再详细论述。
好了,今天写到这里,我要去吃饭了。
敬请期待后续的经验总结。
(6月13日)
最近事情蛮多,先去了武汉参加同窗的聚会,回来后又是本科生的毕业答辩,又是自己教的一门课程的期末考试,然后就是改试卷,记分,到上午才稍微轻了一口气。
下面来做一下简单的经验总结。
1、这次桥牌课选定的教材不错,但整体连续性太强,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一次不来上课,可能就会错过很多内容,从而影响到后续知识的学习。
这个问题应该用调整上课内容的方法来解决。
但桥牌的性质决定了课程间的相关度很高,想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不太现实;
2、理论讲解时间拖得有点长,实践引入得过晚。
应该在以后的选修课中尽量想办法让学生尽早的参与桥牌实践,这样能够提高他们对桥牌的兴趣。
(在写这点时,我心里又有点觉得上个学期的安排还算比较合理,毕竟同时组织30、40个学生一起打牌,工作量和压力都太大了点。)
好了,写了这么多,也该告一段落了。
多样的自主选择来提高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给予了学生开放的空间, 广阔的天地, 优越的条件, 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差异与个性发展的尊重, 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高中语文选修课自主选择个性发展
语文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增设了选修课。选修课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它是语文课程结构的突破与超越, 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它与必修课共同构筑了高中新语文课程。但两者的教学层次不同。必修是基础, 选修是归纳与提升。中学选修课重在唤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又是对必修知识的一个提升, 在必修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 发展学生的思维, 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 让他们有的放矢地选择
老师对学生进行详细、充分的选课指导是选修课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老师要对课程作详细解读, 使学生了解选修课程的内容、结构特点, 并对学生提出各个选修系统的学习要求, 使学生充分了解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具体性。让学生认识自己, 根据自身的语文习得实情, 以及学习兴趣, 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 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 进行科学、合理的潜修, 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效果。
在高中开设选修课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很好的课程设计,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动力, 是学生扩充知识面的重要途径。所以在选修课开设之前, 最好先关注学生的兴趣, 了解学生的爱好。同时由于学生对课程、自己人生规划等缺乏了解, 选课中常常有盲目性, 有随大流的趋势, 所以要做好选修课的指导工作。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来选择课程。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长与兴趣, 以及发展意向引导他们有选择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均衡、可持续性发展。
二、要适应转换角色, 发挥主导作用
开设选修课, 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 由必修课的讲授转变为选修课的指导。我们不需要篇篇串讲, 只需精讲示例, 发挥教师主导, 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在教学中我们对选修课的定位要准, 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用好教材和教参;注意指导学生去读, 不要一味的讲读。课标的“教学建议”要求“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 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 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也由于此, 课标关于文学作品的教学特别强调“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教学中, 首先通过扫读速读, 准确及时的“面试”, 力争第一时间第一印象的整体把握,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的意义和作用, 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采用“整体感知-局部阅读-整体深化-训练迁移”的教学方式, 使整体把握实施于阅读教学, 提升整体感知能力。其次深入文章, 研习探究, 抓重点, 突破难点。关键处不厌其烦, 让每一个学生, 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其三讲求方式方法, 教学有层次, 研讨有角度。指导学生审视文后的赏析文段, 理清思路, 分清赏析角度, 学会欣赏别人的赏析文章, 通过学习, 学会闻一而知十。
三、处理好选修与必修之间的衔接与拓展
在具体的选修课系列中, 拓展性的目标会各有侧重。要注重选修课与必修课的衔接, 关注学生必修与选修的平稳过渡和顺畅连接。同时也注重选修的适度深化, 达到拓展与延伸。
大部分的选修课教材在“课文”、“探究讨论”后有相关链接。有的是对创作背景缘起的介绍, 有的是后人对选文的相关评述, 这与必修课程明显不同,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拓展延伸, 深挖教材内涵, 学会比较赏析。
选修课与必修课是紧密联系的。如在高中必修课中摘选了《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篇文章, 语言简洁精练, 容易理解。选修课《〈史记〉选读》模块中相关篇目, 可以拿来作为那两课的拓展和延伸, 老师就可以指导学生, 认真研读, 仔细揣摩, 触类旁通, 以求用必修课上所学的知识来为选修课服务。
选修教材在课的安排中有许多同体裁题材文章的比较阅读, 这也是要求我们在必修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特别是比较阅读能力, 老师要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式方法, 授之以渔。
选修教材中, 有许多新选篇章, 教师参考书中很多也没有阅读指导、译文, 且目前市场上也没有相关资料, 老师和学生都有一些疑惑, 怎么办, 教会学生上网, 介绍一些中文实用网站、网络字词典, 文言文翻译网站等。使用网络,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 同时也拓宽了学生视野。
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选修课程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虽然近年来人们批评考试制度, 但是很少有人怀疑考试评价的公平性。课标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 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这些要求没有错, 专家们提出的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过程评价等方法正逐步推行, 评价正在走向多元化。比如“现代诗歌的鉴赏与写作”选修课程中可以要求“背诵10首诗歌, 了解10位现代诗人, 创作一首诗歌”, 显然, 这些属于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还可以非量化评价指标, 即“言谈、举止、态度、习惯等”。广大教师要努力用多元评价的方式评价学生。
教师应提前规划设计好每个模块的评价选题。评价选题应照顾到不同兴趣爱好、不用智力水平的学生, 让学生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形式, 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从而用评价促进学习。由于个性差异, 教师要对薄弱学生放宽标准, 不“一刀切”,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被奖赏的快乐。还要鼓励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 确保语文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 提高评价的实效性,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来自多方面的肯定性评价, 为他们的个性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五、结语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19
高中语文选修课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进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呢?
一、提高认识,做好引导
高中语文教师应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重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引,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充分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应认识到选修課不是必修课,也不是课外阅读,应正确处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是共存的,凡是必修课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都适用于选修课,但应认识到选修课内容侧重点和培养目标与必修课不同,所以教学设计思路应有所区别。如必修课中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这首词的重点在于理解诗意,品味意境,感受诗人豪放之风。而选修教材中选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与必修课中所选词作风格迥然,是婉约风格的代表。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苏轼的词作风格,从而拓展学生知识面。这就要求教师认识两者的关系,融合选修课教学与必修课教学,充分发挥选修课的灵活性。
二、激发兴趣,合理取舍
对于选修课教学,教师不必局限于选修课的编排体系,应结合课程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灵活处理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删、改、增、合等,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内容与顺序,从而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民主、开放的课程观念。选修课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模块,或者在同一选修模块中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等选择不同的方向学习,教师支持学生的选择。如唐诗宋词选读,可以在《唐诗三百首》中选择部分诗词作为教学补充。再如《史记》选读中安排《太史公自序》,编写此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过程的艰辛,学习司马迁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而坚韧追求的精神。但这篇文章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即使花费许多时间也很难彻底理解。教师教学时应灵活处理,只要让学生能感悟作者的伟大精神,有自己的理解就行,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学习。而对于一些容易理解、较浅显的文章,如《李将军列传》等可以指导学生详细阅读,仔细揣摩,用必修课所学知识解决选修课问题。
三、创新教法,呈现多样
选修课程有很多模块,每个模块又有自身的特点,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教师应结合实际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学习、讲授式、辩论式、论文式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以《史记》选修课为例论述教学方法。首先是讲授法。选修课中的《孔子世家》《太史公自序》等涉及的文史知识较复杂,语言较晦涩,学生自主学习难度大,可以由教师讲授;《刺客列传》等知识较浅显,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设计教案,选出最佳教案,由小组推荐代表讲授。其次选修课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研究资料、书籍、网站等,学生先自主阅读、探究,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讨论、合作等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给出话题让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再次结合影音资料进行教学。《鸿门宴》《刺客列传》等故事,可以让学生欣赏相关影视片段,然后对比剧本与原著的不同。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苏教版选修课安排了很多同体裁文章,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如传记选读中,可以选择两到三篇主人公经历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并适当地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触类旁通。
四、丰富活动,力求实效
新课改最大的创新就在于凸显了活动体验的作用,并且成为有效的教学形式之一,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教学能力的体现。语文选修课中开展活动的方式是多样的,如读书报告会、角色扮演、专题研究、辩论会、剧本创作等,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活动。一是开展读书报告会。选修课教学中可以进行读书报告会,如以“《孔孟选读》对我的启示”为题,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二是进行角色扮演。教师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如教学《鸿门宴》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片段,加深学生理解。三是开展专题研究。为了拓展学生视野,选修课可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写成调查报告,提高学生能力。四是组织辩论会。选修课中找一些话题让学生分为正方、反方进行辩论。如《淮阴侯列传》中,以“韩信是谋反还是被陷害”为话题展开辩论。五是创作剧本。教师选择一些精彩片段让学生改写,创作微电影剧本并表演。如创作“霸王别姬”“鸿门宴”等片段,不仅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语文选修课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教学中应结合新课改要求不断探索、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作用。
本学期,我十分幸运的选到了足球课。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十分喜欢踢足球,但是很遗憾没有专门系统的学习过这项世界第一大球。以前看英超、德甲、欧冠时,我常会因为精彩的进球或者国人而激动不已,也经常熬夜看比赛。现在,我终于如愿以偿的较为专业的系统的学习了这项运动。
通过此次学习,我了解了最基本的一些足球动作,初步体验身体对足球的控制,对足球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是当我看到我的足球技术日渐提高时,我的自信心大大增加,我在场上的表现比以前更好了。这令我欣喜万分。
课堂上,我们学习了脚弓传接球,一拨一扣,脚背外侧踢球,脚内侧接球等。接着又教了我们运球过障碍。老师循序渐进的上课,这对我们是非常有好处的。一节课中,我们先做热身运动,然后再做一些简单的动作,之后教我们新的踢球的方法,并且每节课都会给我们留出足够的时间让我们自己练习。正是由于这种教法,使我们的球技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的团队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不仅对于我们踢足球,而且对于以后的生活也有重要的意义。
足球是一门很锻炼身体运动,虽然有时会感到累,但我也确实感受到了足球的魅力。当看到足球在自己的脚下随着自己的意愿移动时,当自己带球过人最后将球射进球门时,心里便有了几分的满足和快乐。与此同时,大家的默契和友谊也不断的加深,踢友谊赛时,我们队凝成了一个集体,每个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我现自己比以前对足球的理解更深刻了,也更加喜欢足球了。
我虽然对足球已经有了更深的了解,但现在的技术还与自己的目标差的很远,因此我以后还会坚持练习踢足球,当自己心情压抑时,踢踢足球,自己的心情就会愉快了。在踢足球中快乐,在快乐中踢足球。
王帆 10071123
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回顾这四个月来的“乐呵英语”选修课,给同学们带来的更多是快乐与满足。本学期选修课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学习兴趣,注重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练习英文歌曲,观看英文原声电影,排演英文话剧,练习英语绕口令等课程内容的设计,培养同学们在英语方面的兴趣及爱好。同时,考虑到部分孩子对语言有着极大的兴趣,在本学期的选修课中根据学生情况,挑选出部分熟悉除英语外的其他语种的学生讲授简单的小语种语言,如韩语、日语、法语、德语。通过此活动学生的反映情况,学生表现出了对语言极大的兴趣和爱好。
另外,本学期的选修课活动主要包括两个重大活动,第一,是在11月第四个星期四举办的感恩节活动。此次活动的全过程用英语组织,从活动设计之初到活动进行过程,都体现了课改的理念,由学生自主组织,协调,各位老师只是起指导作用。此次活动的举办极为成功,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感恩节的各种知识及英语国家的文化,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时时刻刻不要忘记对关心、照顾以及帮助过自己的人说一句------Thank you!
除此之外,另一个更为重大的活动是12月24日圣诞活动,并且,本学期“乐呵英语”所有选修课内容也在此次活动的举办上告一段落。12月24日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圣诞节,在国外,这个节日就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在响应新课改的前提下,各位老师统一思想,认为有必要让学生在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环境下感受一次西方的节日。总结感恩节活动的经验教训,此次活动的举办让各位老师信心倍增。并且,我们更有信心将本次活动教给学生全权负责。从活动的策划以及会场布置,再到学生主持全场及活动过程中的节目编排,都由学生自己组织。可见在此次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人翁作用。本次活动的举办相当成功,赢得了领导、各位老师以及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基于这个目标,高中语文选修课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大系列若干个模块,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选修课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具体表现为:
1.选修课成为选择性必修课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选修课应该是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之后,根据学习需要自主选择至少三个模块进行学习。但就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无法真正做到选修。在高考这个教育评价体系不变的现实背景下,选择教学内容必然与高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学校教学行为中出现的凡考则教、不考不教、为考而教的局面决定了选修课不选修,选修课开设全由高考说了算,而不是由课标、课程计划来决定。”[3]学校的课程选择只能在高考框架下进行学生“必修”的选修课教学,学生则丝毫没有选择的余地。
2.教材内容繁多,教学时间不够,教学过程只能是蜻蜓点水
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全书六个单元,包括三个诗歌单元和三个散文单元,其中诗歌30首,散文18篇,除去推荐作品(诗歌15首,散文6篇),还有作品27篇(诗歌15首,散文12篇),如此多的内容要在一个学段(按新课程标准规定是36学时)内完成,只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进行,即便是有些学校将语文课的教学时数增加到每周6课时,也要将节假日算在内,否则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必要的教学时间做保证,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走过场、赶进度的选修课,谁还会重视?
3.教材处理难度大。
如前所述,既然教学时间不够,那就只能在教材的处理上下功夫。但对教材如何处理呢?《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界定,只用了五个“不能”做了模糊的说明:“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不能因其设置灵活而凌乱随意,漫无计划”,“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不能单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4]既然如此,唯高考马首是瞻的中学语文教学,只能从历年高考新课标卷中找答案。但遍翻全国高考试卷,只找到“必答题”和“选答题”的分别,“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除此而外,找不到与选修课教学内容有关的东西。于是,哪些内容该保留,哪些内容该舍弃,哪些内容该重点讲,哪些内容让学生自主学,真的让教师辗转踟蹰,左右为难。
4.单一模块内容的学习,易产生审美疲劳
和以前的教材内容相比,这次新课改另一大变化便是教材内容的调整——教材分必修和选修,和必修教材相比,选修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明显单一。以《中国小说欣赏》为例,教材分为“历史与英雄”、“谈神说鬼寄幽怀”、“人情与世态”、“从士林到官场”、“家族的记忆”、“女性的声音”、“情系乡土”、“人在都市”、“烽火岁月”九个单元,节选了18篇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尽管教材所选小说,都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篇,但在长达36学时甚至更多的时间之内学习体裁单一的小说,学生还是会产生审美疲劳的。
正因为教材的繁难、教学时间的紧张、教材处理的为难、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使得高中语文选修课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语文选修课如何上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在当前现有的条件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整合课程资源。学生学习一门独立的课程需要一定的巩固消化时间,要克服课时紧、课程多这个困难,主要还是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上下功夫。吃透《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课程资源大胆取舍,合理剪裁,将教学和考试要求结合起来,重组课程内容,突出重点,使学生在有限课时内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样,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
2.整合师资力量。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无论教学思想还是教学策略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本+教参”
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因此,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积极“充电”,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整合师资力量。面对内容繁杂的教学内容,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学校应当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加大学校教学硬件配置和校本师资培训力度,让有限的教学资源最大化。
3.改变现有的教学评价方式。“语文教育评价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别重视考试的国家,它起着调解语文教学的作用。好的教学评价能引导语文教学走上正确的轨道,反之,会影响语文教学的效率。”[4]因此,不能将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特别是对选修课的评价,应该将学生参与的所有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演讲活动、诗歌朗诵、小组讨论等内容都作为评价的内容。因为在高中教育尤其是语文学科,学生在知识面、阅读条件、阅读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尊重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杜绝一视同仁地开展教学和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唯其如此,选修课才会有“源头活水”。
作为新课改试验田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没有可资借鉴的范本,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潜力,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和生机。
注释: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王建明.台湾普通高中最新语文课程纲要评述[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4).
一.坚持多样性原则
选修课教学的多样性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方式的多种性两个方面, 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影视名作欣赏》的教学中, 可以利用《三国演义》《魂断蓝桥》《城南旧事》《音乐之声》《海底总动员》等影视名作, 指导学生展开影视艺术欣赏探究活动。可以采用整部作品欣赏与课文阅读相结合、片段欣赏与重点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对精彩对白进行朗读和表演, 对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进行研读和分析, 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例如:学习《三国演义》时, 首先让学生对作品有个整体把握, 认识到《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 描写了许多场的战争, 构思宏伟, 手法多样, 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惊心动魄;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和转化, 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 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其中最为鲜活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全书文不甚深, 言不甚俗, 语言简洁明快, 气势充沛, 生动活泼。在对三国历史的态度上, 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 以刘备集团为描写的中心, 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 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其次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失街亭》的阅读, 进行重点探究。《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 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其深谋远滤, 以及他严明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评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通过学习要让学生领悟作品是如何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情节、细致的心理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应该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这一事件。这样以来, 学生不仅对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有了理解和把握, 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的第八单元是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作品共三幕, 依次截取了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三个时期的横断面, 采用人物带故事的写法, 通过裕泰茶馆由盛而衰的变迁, 以及在茶馆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的生活变迁, 反映了前后半个世纪的社会风貌, 展示了人们与旧时代之间的矛盾冲突。面对这样一部代表了作者创作最高成就的现实主义杰作, 可以采用“经典导读———课堂讨论———体会表演”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理解戏剧是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也让学生感受到作品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诗歌散文篇章, 感悟深思, 激发兴趣, 强化体验, 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 应重视对作品的鉴赏和探究活动, 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 提倡合作探究,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努力提高审美能力。同时, 要养成诵读的习惯。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都是现代抒情诗歌作品, 《贺新郎》 (毛泽东) 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依依柔情, 更表现了作者献身革命的激情。《也许》 (闻一多) 表达了对早夭女儿的刻骨的爱, 以及失去女儿的无限痛苦。《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以及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秋歌》 (痖弦) 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至诚至柔。《妈妈》 (江非)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歌颂和热爱, 情感至纯至真。这些诗歌都以情动人, 非常适合诵读。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 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 感悟现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坚持基础性兼顾的原则
虽然说, 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 但就高中阶段而言, 它们又都是基础性课程。如果不把握基础性这一点, 很可能使高中语文的选修课, 失掉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 最终失去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因此, 我们在选修课的教学中, 既要坚持多样性原则, 同时, 还要坚持基础性兼顾的原则。例如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时, 要在发展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 也要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落实。这个系列的课程内容, 从深度和广度上都超出了以前学过的内容。但是, 这些内容,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过去知识的梳理和整合。所以, 我们要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正确读音、正确书写汉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熟语 (包括成语)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等等。这些回顾对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和培养新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另外, 选修课的文章都是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 我们应将文学欣赏和基础积累“齐抓共管”, 让学生从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等诸多方面去学习、积累和提高。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 诞生过无数优秀的诗人, 从屈原、陶渊明、到李白、杜甫, 灿烂如星辰;留下了无数的优美诗篇, 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 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 它们一脉相承, 而又风格迥异, 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欣赏这些诗篇, 对于成长中的高中学生来说, 具有陶冶性情, 提升审美品位, 培养艺术鉴赏力的作用。因此, 在进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系列的选修课教学时, 对于《六国论》 (苏询) 、《伶官传序》 (欧阳修)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虞美人》 (李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蜀相》 (杜甫) 等经典作品, 我们既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成长背景、人生经历等情况, 又要注重督促学生字句落实、反复诵读。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知人论世, 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 进入作品所创造的境界, 感受古典诗歌艺术魅力。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诗歌《蜀相》时, 我们既要引导学生了解:诗题“蜀相”指诸葛亮,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国号蜀, 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所以称为“蜀相”。诸葛亮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辅佐刘备兴复汉室, 建立蜀汉政权, 后又辅佐刘备之子刘禅, 多次出师北伐, 终因身心交瘁, 积劳成疾, 死于军中, 完成了他那“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 赢得后世景仰。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蜀相》是作者在游武侯祠之后写的, 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但仕途坎坷, 壮志难酬。创作本诗时, 安史之乱尚未平息, 国势危难, 生灵涂炭, 而自身又请缨无路, 报国无门, 因此对开创基业的、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所以, 全诗的主旨就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 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同时, 我们还要注重督促学生对基础知识也要逐一落实。比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领会: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或古风。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 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 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 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押韵较自由, 按照诗句的字数, 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另一类叫近体诗或今体诗, 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近体诗分两种, 一种称绝句, 一种称律诗, 律诗在形式上和格律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既发展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又实现了基础知识的落实。这样以来, 在选修课的教学中, 我们既坚持了多样性原则, 同时也兼顾了基础性的原则。
【语文选修课总结】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选修课策略11-17
我们怎样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06-01
高中语文选修散文10-14
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12-18
高中语文选修(一)文言文译文05-31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07-01
高中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 苏教版选修10-28
快乐英语选修课总结10-16
思修课学生自我总结06-17
生物选修1知识点总结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