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精选8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篇1

1、学生在认识整万数和掌握万以内数读写法的基础上,认识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的数。

2、学生能联系现实生活以及有关的操作活动,感受大数目的意义,进一步培养数感。

3、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万级和个级末尾、其它数位有关0的读法、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搭桥铺路。

出示反映今年春节黄金周太姥山旅游情况的数据信息。

1、今年春节,仅大年初一太姥山接待游客达9000多人次。

2、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共有4603辆车辆进入景区,其中浙江车辆有辆。

学生读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有关0的读法:末尾的0都不读,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认、读不含0的数。

(出示情境图)

(1)师:今年“五一”小长假,尽管受到雷雨天气影响,我市旅游依然火爆,据统计,三天来,我市实现旅游收入约这么多元。(课件出示计数器和数据39560000)

(全班读)(课件出示读法)。

师:这四个0在什么级上?3956在?(万级上)

师:万级上的3956是表示什么意思?(课件出示:3956个万)

(2)数据3956。(出示空的计数器)

师:如果把这些珠子拨到个级上,这个数是多少?(出示3956)

师:个级上3956表示什么意思?(课件:3956个一)

(3)说数的组成。(课件演示合并两个计数器成39563956)

师:(课件演示合并两个计数器)组成的这个数谁会读?

师:谁发现了我们刚才是怎样读这个数的?

(4)区分个级数和万级数读法的异同。

师:谁发现我们在读个级数和万级数时有什么不同呢?(多了个万字)

(5)读的顺序。

师:我们读这个数时,是先读哪一级,再读哪一级?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读写方法。(出示课题:认数)

3、教学认、读含0的数。

(1)强调“每级”。

师:同学们,在这巨额的旅游收入中,其中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门票收入大约是这么多元(在计数器上出示算珠3205000)

师:请个同学帮忙摆这个数?

师:再请个同学给这个大数分分级?

师:你能看出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指名说组成)?

指定几名学生读一读。

师:我知道这3个0在末尾,末尾的0不读,(指着板书说),而320这个0怎么也不读?它在万级的什么位上?(万级末尾的0不读,)

(板书每级。)

生齐读。

(2)万级数中间0的读法。

师:老师来变个小戏法,给数字搬搬家,大家认真看,老师把哪些数字搬家了?(交换数字卡片,成:3025000)(拿走计数器)

师:哪里变了?

师:你会读吗?请你读。

师:前面这个0不是不读吗?现在怎么要读了?

师:看来万级数中间0的读法和万以内数中间0的读法是一样的。中间的0要读。

生齐读。

(3)刻画“其它数位”,突破连续0的读法。

师:我们再来给0搬搬家,认真看,这次又是哪些地方搬家了?(再次交换数字卡片的位置,成:305)

师:哪里变了?

(多请几名读)

教师遮住万级,问:我们来看看这些0都是在个级的中间吗?这个0是在个级中间吗?(是)也就是不在末尾要读零,这个0呢?(是)不在末尾要读零。这个0也是在个级中间吗?(个级的前面)

师:这个位置虽然很特别,但是我们发现它与中间的0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0都不在末尾。为了方便,像这样,凡是不在每级末尾的0,就叫做其它数位的0,(指着数字3020008中其它数位的0,让学生说,强化其它数位的0的认识。)要读出0.(板书:其他数位)

全班读?(多请几名读)

教师快速交换数字卡片成:300,3020800生齐读。

师:刚才这几个数的其他数位上0的个数都不同,为什么你们都只读一个0.

师:这就是含有万级和个级数有关0的读法。

师:它和咱们以前学的知识差不多。会读了吗?全班读。

(4)加强0的读法练习。

问:谁也能做小老师,改变0的位置考考大家?

如:学生出示30000280。

师:你想请谁读?他读对了吗?他读出了几个0,请你指出来。追问:后面“0”要读吗?为什么?(末尾的0不读)

快速交换几个学生读。

师:我们读了这么多数,都是先读哪一级,再读哪一级?(板书: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4、教学写数。

师:随着福鼎旅游业的发展,其它产业产量也随之提高。

(1)八千六百万四千。

师、福鼎是中国的化油器生产基地,占全国化油器产业的“半壁江山”,化油器的产量是八千六百万四千台。

师:它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师:如果我请2名同学合作写这个数,你觉得应该怎样分工?

生写。

(2)四百零二万零七。

师:福鼎也是中国的白茶产区和出口基地,福鼎白茶的年产量达4020007千克。

师:它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生写万级,师写个级成:40207。

生1:7要写在个位上。

生2质疑:中间添2个0。

师:为什么要添2个0,

问:我们在写数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要分级写数,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要写0占位。)

师:我们读数时是先读万级,再读个级,那写数呢?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读数练习。

师:同学们真聪明,做为福鼎的小主人,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福鼎的其它信息吧?

(1)福鼎白琳玄武岩的储量为38029000立方米;

(2)20福鼎水产品总产量达210300万吨。

师:看到大数目,要想读得准,读得快,咱们可以在心里给它们分分级。

2、写数练习。

请你拿出练习纸,把看到的数据记录下来。想一想,写数前我们应该先观察什么?

课件:福鼎市人口普查总计五十八万一千三百二十三人;581323

全市耕地面积二万零九十公顷;0

海水可养殖面积九千一百零七万八千公顷。91078000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电脑核对,课件预设2090,让学生找错误。

四、游戏。

1、游戏。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学得真认真,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玩个游戏,拿出老师发给你的小卡片。首先观察一下你卡片上的数有什么特点?数一数有几个5和几个0?

下面与你的同桌相互轻声读一读,看看你读出了几个0.

师:我们来看屏幕,我们把上面不停滚动的编码看作我们今天学的数,你们说停,老师就让它停。如果谁手中的数与电脑上显示的数一样,说明你是今天的幸运之星。只要你能正确地读出这个数,就会得到老师的礼物。

第1次:教师抽奖。55005500。

大家欢迎第一位幸运之星上来领礼物。

第2次:学生喊“开始与停”。50055500。

师:他读对了吗?

2、听令就坐。

师:还想玩吗?请再次将你手中的数读一读,看看你读了几个0,记在心中。

师:好了吗?请问你读出了几个0,你呢?全体起立,现在我们改变游戏规则,听口令坐下,看谁反应快?手中的数一个0也不读的请坐下,同桌看看他坐对了吗?

师:只读一个0的请坐下,举起手中的数,让大家检查一下坐对了没有。

师:读2个0的请坐下,自己再读一遍,看看坐对了吗?

从剩下站着的小朋友中抽一个,问:你是读几个0的?

师:你能想象出这四个0分别在哪些数位上吗?自己动笔先写一写。(请读出3个0的坐下。)

师:谁来摆一摆这两个数。

师:要想读出三个0,咱们得把3个0或四个0放在什么位置?

师:孩子们真棒,不仅会读会写大数目,而且会创造大数目,

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篇2

考试作为一种以抽样方式实施的学业测量, 其结果 (分数、等级) 只能是对考生学业水平的一种可能性表达。因此, 我们应力图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尽可能客观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个衡量有效测评考试的标尺就是:教学与考试 (测评, 即目标引导教学———教学落实目标———测评检测教学) 是否构成了一个整体?根据这一标尺, 命题时应严格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内容上:依“标”据“本”, 突出重点

“标”即语文课程标准, “本”即教材。依“标”据“本”即在命题时必须始终紧扣课标, 依据教材。

如:根据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和一年级上册教学内容, 应将一年级上册的考查重点确定为:识字 (包括汉语拼音) 、写字、朗读和词语理解, 适当体现阅读和写话。各板块比例大致可确定为:

(以上仅为笔试板块的参考分值, 可根据学情适当调整。)

二、形式上:摒弃单一, 走向多元

如将期末测试与日常评价相结合, 笔试和口试相结合, 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 (闭卷) 主要检测书面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口试 (开卷) 则重点考查学生认字、朗读、背诵及口语交际的能力。如一年级上册开卷测评:

一、检测内容:

(一) 识字与写字。

1.我会认。

“认字表”中的400个生字, 你全认识吗?请到认字组长那里测一测。 (也可利用由生字组成的短文让学生认读。共提供短文8篇, 每篇短文均含所学生字100个以上, 学生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读哪一篇, 可参考人教社一上测评意见, 见人教网。)

第一次 () 个

第二次 () 个

第三次 () 个

组长签名____

2.我会写。

(1) “写字表”中的100个生字, 你全会写吗?请听写组长帮你检查。 (可以对照你平时的听写本进行评价, 平时听写正确的字免测, 期末重点检查平时听写错误的字。)

平时能听写 () 个

期末又听写 () 个

组长签名____

(2) 请将下面这句话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提供6份测试卷, 每份测试卷由书写难度大体相当的8个汉字组成。学生随机抽取其中的一份, 在田字格中抄写。)

组长签名____

(二) 朗读与背诵。

1.我是朗读小明星。

请你从本册课文中,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 还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表情哦。请朗读组长检查。

很棒 ()

还不错 ()

要加油 ()

组长签名____

2.我是背诵小明星。

(1) 翻开课文, 请背诵组长检查你背诵课文的情况:要求背诵的12篇课文, 你能背 () 篇;“读读背背”中的5首诗你能背 () 首。

组长签名____

(2) 课外我还背了 () 篇优秀诗文。 (检测内容参考《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中1—6年级必背的70篇优秀诗文)

组长签名____

二、检测方法:

1.提前两周把检测内容告诉学生。

2.给学生两次或多次检测的机会。

3.人人参与评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设认字、写字、朗读、背诵组长各一名, 负责本组成员的检测。若本班学生检测有困难, 可请家长或培训若干名高年级学生帮助检测。

思考二:一份优质的一上测评 (笔试) 试卷应该做到什么?

一、求“实”:夯实基础, 落实目标

一年级上册不仅是第一学段语文学习的基础, 更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启蒙。因此, 要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考查作为重点。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一、听辨和听写。

例1:我会听, 我会写。

(听写内容:p、q、ui、iu、东西、飞鸟。教师用中速朗读三遍。)

这道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容易混淆的声母、韵母以及常用词汇的听辨和拼写能力, 旨在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听辨、听记能力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形成敏锐的听辨能力。

二、识字和写字。

例2: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我要把字写漂亮。

本例题看似一道看拼音写词语的传统命题, 但因为在题目中增加了“我要把字写漂亮”的要求, 就不仅限于考查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 而且将“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要求渗透在试题中, 体现了语文命题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识字写字的考查还应包括汉字的笔顺笔画, 偏旁部首, 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等等。

例3:数一数, 把汉字送回家。

例4:我能照样子给它们变一变。

加一笔:十——— (土)

木 () 日 ()

减一笔:子——— (了)

去 () 自 ()

例5:我会选。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飘 (2) 漂

火红的枫叶一片片从树上 () 落下来, 好 () 亮啊!

(1) 园 (2) 圆

果 () 里的果树上结满了又红又 () 的苹 (píng) 果。

三、词句的积累。

在语境中理解和积累字词是测评的重点, 包括教材中涉及的反义词、量词、形容词等等。

例6:把能做朋友的词语连起来。

蓝蓝的 墙|一头 鱼

青青的 天|一把 牛

白白的 草|一条 刀

捉 皮球

拍 国旗

升 小鸡

例7:我会把意思相反的词连起来。

四、阅读和写话。

一年级上册作为阅读和写话的起步阶段, 要求不宜过高。阅读的重点是把词句读通、读懂, 明白文章表达的主要意思, 在读中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 以教材上的课文阅读考查为主。课外阅读篇目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宜选择富有童趣、浅显易懂的阅读材料。如课内阅读考查:

例8:认真读句子, 对的打“√”, 错 (cuò) 的打“×”。

(1) 夏天, 雪人挺 (tǐng) 起了大肚子。 ()

(2) 爷爷爱小树, 小树爱爷爷。 ()

(3) 猴 (hóu) 子的尾巴短 (duǎn) , 兔子的尾巴长。 ()

(4) 下雪天, 青蛙 (wā) 睡 (shuì) 在洞里。 ()

例9:根据课文内容连一连。

早晨 没有砍树造房 送给妈妈

小熊一家把 生日礼物 一直住在山洞里

小燕子 阳光 冬瓜皮上有细毛

雪地里 发现 画枫叶

小云 小鸭 跳进了我的家

例8重在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9则重点考查对课文内容的记忆以及语言的积累。

写话的重点是建立句子概念, 能够写完整的句子就达到要求了。可以采用看图写一句话、把句子补充完整的形式来考查。

例10:看图写一句话。

提示:用上“什么时候, 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

1.____2.____

例11:我能将下面的句子写完整。

(1) 我爱____。

(2) ____多可爱。

(3) ____有____。

基础较好的学校或班级, 可以适当提高要求。如根据提示看图写话, 将图意用几句话写下来, 或结合阅读题进行写话, 等等。

例12:我能读懂这段话。

小公鸡和小鸭子是好朋友。有一天, 他们走进草堆里。小公鸡找到了许多虫子, 吃得很高兴。小鸭子找不到虫子, 急 (jí) 得直叫唤 (huan) 。小公鸡看见了, 把捉到的虫子给小鸭子吃。

1.这段话一共有 () 句话。

2.第2句话中的“他们”指的是谁? (选一个答案打“√”)

(1) 小公鸡 ()

(2) 小鸭子 ()

(3) 小虫子 ()

(4) 小公鸡和小鸭子 ()

3.写小公鸡找到虫子多的词是 () 。

4.用“____”画出小鸭子捉不到虫子很着急的句子。

5.你喜欢小公鸡吗?为什么?

二、求“活”:加强整合, 体现综合

语文命题要加强整合, 改变以往一道题只能考查一种知识或能力的单一功能, 在有限的试题中注入多元的考查功能, 扩大试题的信息量和考查范围, 以综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知识的综合。

例13:我会选一选, 圈一圈。

(1) 荷叶圆圆, 是 (春天、夏天) 。

(2) 冬冬拍皮 (qí、pí) 球。

(3) 您带我去好 (马、吗) ?

(4) (他、她、它) 是小花狗。

二、能力的综合。

例14:我会读儿歌, 做一做。

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3~9单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13-10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整体感知

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基础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根据1~5各数的特点和儿童的生活经验,把1~5集中学习,使时间大大缩短。从“1~5的认识”——“1~5的加减法”——“0的认识和加减法”,分散了写字的难点,便于学生掌握数的概念,使学生在认数的时候,有比较多的时间练习写数字,更好地掌握数字的写法。把加减法计算结合,有利于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

数的概念教学基本结构是:基数(数数)、数的顺序、写数字、比多少、序数(第几)、组成(合与分),在数数、认数、读数、写数的过程中,重视学具和实物操作,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含义。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认识数的过程,不只是单纯认识数字符号,而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师要综合考虑数、数量、数量关系等要素,结合学生学习的特征设计和组织相关内容的教学。通过数量的感知、数字的认识、数字的大小比较以及数的运算等,逐步抽象出数的概念和数的运算。这个过程是数学基本思想——数学抽象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一个从具体事物和数量抽象为数的过程。

(一)1~5的认识(基数)(在教材中没有出示名称)

第一,引导看图感知数量,说一说图中各种数量(一位老奶奶、一只狗、两只鹅、两个箩筐、三只喜鹊、三盆花、四棵向日葵、四只小鸡、五个南瓜、五个玉米),可以把看到数量尽可能地表达出,建立实物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了解实物的个数可以用数量表示出时,是用数量刻画事物,把事物的个数与相应的数量建立联系。物化出相应的小棒根数(1根小棒、两根小棒、三根小棒、四根小棒、五根小棒),同时渗透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将数和形适当联系,直观反映出某些图形的特征。通过以上由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用一句完整的话,表示一个数字。如:我有一只铅笔,我有两只手,我家有三口人,我有4个本,我有5元钱……

第二,从数量抽象为数。从一位老奶奶,一只狗,一根小棒,到数字1;从两只鹅、两个箩筐、两根小棒到数字2;……从数量到数的抽象。教学中应当把数量为1的事物放在一起,把数量为2的事物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感受这些数量可用数表示1、2、3……

(二)数的顺序

是由数字——动态演示——点子图组成。

学生认识了1~5后,在计数器动态拨珠,着重说明:1就是一颗珠子,2就是先拨1颗珠子,再添上1颗珠子就得到2,……。使学生从实际操作中逐步认识到,后面一个数是由前面一个数添上1得到的。

然后让学生摆点子图,从整体上掌握1~5各数的顺序:1后面一个数是几?2前面一个数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各是几?5的前面有几?

(三)写数字

要重视书写,分散难点。先教学1、2、3的书写(一笔),再教学4、5的书写(两笔)。

教师示范数字的写法,从哪起笔,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停笔,并说明每个数字在格中的布局。然后让学生按着笔顺进行书写练习,或在桌子上用手指比划。接着在书上的练习格里描写,注意学生的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寸、一拳、一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最后在空格中独立书写。1~5这5个数字在一节课内大约用25~30分钟的练习时间。

(四)比多少

本单元的“比多少”,将实验教科书中的比大小和书写“>”“<”“=”合并在一起教学。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的。比多少按照实物、数量和数的抽象过程,感知数量的多少和数的大小。比较多少要比较数量的多少,比较大小是比较数的大小。比较数量的多少应当是将同样的东西进行比较,不能说3个猴子比2个香蕉多,只能说猴子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只有抽象为数的时候,才能比较大小。无论是3个什么,都抽象为数字3,无论是2个什么,抽象为数字2,这时可以把两个数进行比较,3大于2,2小于3,再用符号表示3>2、2<3。教学中始终把不同层次的抽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断感悟数量、数及抽象的特点,逐步形成数学抽象思想。

(五)第几(序数)

自然数有两方面的含义,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叫基数。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时,称为序数。教材通过排队购票图,引入序数的含义。实验教科书是给出第1和第3,填第2、第4、第5,新教材给出第2,充分把基数与序数结合比较,理解序数含义。有5人排队,叔叔排在第5,都用了数字5,其含义不同。还有小孩前面有□人,穿裙子的阿姨排第□,她后面有□人。

教材还设计了从图中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用来发散教学的思想?如阿姨买了票后,小孩排第几……

自觉排队,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教学时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

(六)数的组成(合与分)

在实验教科书称为“几和几”,本单元称为“分与合”。

数的组成知识是学习加减法的基础。教材从“4、5”的组成为例,通过实践活动直观了解5以内数的组成。

P21页主题图,教学“4”的组成,4个向日葵放到两个筐里,有几种情况。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用学具把4个向日葵分成两堆,说一说,把4分成几和几。然后引导学生把分的过程和结果归纳总结:○○○○4个向日葵,先往右移1个,○○○ ○,说明3和1组成4(4分成3和1);接着向右再移一个,○○ ○○,说明2和2组成4(4分成2和2),最后再向右移一个,○ ○○○,说明1和3组成4(4分成1和3)。写出分析式,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比 4 4 ,让学生理解两种分法是一样的。

做一做:1是3的组成,2是2、3、4的组成。

P22页主题图,教学“5”的组成。把5个玉米放在两个盘子里,有几种放法?联系4的组成操作过程,动手操作,然后总结,把5分成两堆的几种不同分法,并把几种分法填在书上。然后将5的分析式进行整理,使学生明白 5 和 5 5 5 是一样

的,只要知道4和1组成5就想到1和4组成5。

做一做:通过操作和实践,以不同的方式表示5的组成,加深对5的组成的理解和记忆。

(七)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按加法、减法,分别进行初步认识和计算两部分来编排的,更加突出加减法的含义,计算中呈现不同思维水平的算法。

1.加法。

加法的含义:主题图是一手拿着3个红气球,一手拿着1个蓝气球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个气球?表示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3个气球用数字3表示,1个气球用数字1表示。把3个气球与1个气球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算式是3+1=4,“+”叫加号,算式读作3加1等于4。认识加号及加法算式的读法。然后增加了点子图,利用集合圈,更明确地表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之更抽象。然后通过做一做,在操作中逐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说出加法算式。

加法计算:根据儿童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突出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通过3个学生计算3+2=□,体现不同的学生在计算上存在明显差异,尊重学生的想法,逐步体验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一是点数:1、2、3、4、5;一是接数:从3接着数4、5;一是想组成:3 2,3和2组成5,所以3+2=5。

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只要有道理就可以。

2.减法。

减法的含义:教材的编排与加法的初步认识类似。一个小朋友手中拿着4个气球,飞走了一只,手中还剩几只气球?接着出示了点子图 〇〇〇〇

〇〇〇 〇 〇 表示去掉,从4个中去掉1个,用抽象的点子图,把事理表示出来,还剩几个?去掉要用减法计算,4个气球用数字4表示,1个气球用数字1表示,从4个中去掉1个,用减法计算,算式是4-1=3,所以认识“-”减号,读算式:4减1等于3。

减法计算:通过2个小朋友计算5-3=□的思考过程,尊重学生的思考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一是倒着数,从5开始,去掉3个,也就是去掉5、4、3,还剩2只;一是想分成 5 逐步体验哪一种算法更简便。

做一做的练习,通过5-1=□、5-4=□,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的关系。

在学习加减法时,第一要读懂图意,知道图意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会用三句话描述图意,也就是注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训练。如p25页主题图:树上有3只松鼠,又跑来了2只松鼠,一共有几只松鼠?p27页做一做1:地上有5个苹果,拿走1个,还剩几个?第二,要理解图意,也就是分析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计算。如加法:一共有几只松鼠?就是把树上的3只与又跑来的2只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减法:地上有5个苹果,拿走1个,是从5个中去掉1个,还剩几个?用减法计算。第三,用自己理解的算法进行计算。所以在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对学生说理的训练,不要求学生说得完整,但必须要引导学生说。

数学是很讲“道理”的科学。数学为什么是科学,就是它得结论的过程是有逻辑的。不要责怪学生能力太差,要注意从小就培养学生“讲理”。要读懂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题意(分析问题)、抽象出数字进行计算(解决问题),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八)0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部分教材与实验教材相比变化不大。

教材通过三幅画展示小猴逐次把桃吃光的过程:

盘里有2个桃 盘里有1个桃 盘里没有桃

说明“没有”用0来表示,0表示“没有”的含义。

出示直尺,左端的起点是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

然后学习0的写法。

教材通过3只小鸟全飞走,两片荷叶上青蛙和小朋友思考5-0=□的图画讲述有关0的加减法,明白其含义。

(九)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比实验教科书增加了一个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安排了“整理和复习”,是学生入学来第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数学知识。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知识的整理,使知识形成结构和网络;另一部分是供练习用的习题。

整理是将教材中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些题目,以这些题目为整理知识的线索,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索再现“1~5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所有知识,另一方面根据这些线索将分散学习到的“数和加减法计算”综合起来,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整理和复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要明确整理和复习的任务。这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学习,但不是重讲。这种重新学习并不是对已学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它更多的是一个加深理解,扩大联系,进一步提高掌握水平的过程。

(1)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不同数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2)引导学生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识掌握水平。(3)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弥补知识、技能掌握上的某些缺陷,查缺补漏,全面落实知识技能掌握的教学目标。(4)经历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5)进一步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所学数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数学知识的复习整理过程,就是对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整理和复习”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其次,启发、激活学生头脑里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方式对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形成知识结构;最后,将重新组织的知识内容,应用于新的情境,进一步发展数学能力。

3.精心设计练习。整理复习离不开练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复习课中的练习不能简单重复新课学习中的习题,避免简单机械重复的无效劳动,既要重视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又要注重综合性的练习。练习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挑战性,也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通过整理和复习的过程有很大的提高。P32页 (1)是对第一、二、三单元知识、数数、写数、比较大小的整理。(2)是对2、3、4、5的组成整理。(3)是5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系统整理。

教材按照纵、横两个维度对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进行有序的排列,要求学生探究、发现算式的排列规律。

提出了“任意指一道算式很快说出得数”的要求,表明在单元学习结束时,对加减法计算速度提出了要求:计算第一列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说明0的加减法的特殊性。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的各数,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的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会区分基数和序数。能用5以内的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组成。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3.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本单元教学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注意数和图形适当联系,一方面结合认数和加、减法计算出现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实物教具(学具);另一方面尽可能直观地反映出某些图形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符号感。

2.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思想,但不讲集合、统计、基数、序数等名称。

3.重视学生操作和语言表达结合,创设情境,直观教学,通过操作建立表象,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加强数学意识。

4.在计算过程中,鼓励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差异,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本单元教学时间:10课时。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在儿童生活中有较多的关于图形感知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形成初步的几何概念,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材料等,形状是物体的一个主要特征。儿童在认识物体时,首先感知的就是物体的形状。因此,形状知觉在儿童对物体的感知发挥主导作用,它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增加而逐步发展。

本单元主要讲“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比实验教科书降低了难度。儿童生活中直接接触的大多数是立体图形,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本单元只认识立体图形。

立体图形的认识,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摸一摸、摆一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和用数学思维、语言交流的能力,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悟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材是按知识引入(创设情境)——知识的教学(探究建模)——知识的应用(解释和应用)编排的。这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由实物——实物图——几何图形,使学生由直观形象形成表象,逐步抽象出概念的认知发展过程,让学生亲自感知,丰富自己的智慧。

本单元适合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探究、相互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创新意识。

做一做1: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通过观察、操作,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圆柱、球容易滚动,球在地面上还能转动。长方体、正方体有平平的面,不易滚动,只能推动。圆柱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侧面是曲面,球的表面是曲面。搭物体时,两个平平的面搭在一起不会倒塌;感受平面和曲面的区别。做一做2,通过游戏,按指定形状摸实物,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经历在各种形体中观察、交流、活动的过程,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各种实物,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滚一滚,摆一摆,搭一搭,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3.教学中主要通过观察和操作实物(或学具),使学生对这些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建立空间观念,知道他们的名称,能辨认就可以了,不要提高要求。

4.教学中注意图形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学生的交流表述不一定规范,也可能说出暂时学不到的其它知识,教师要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其他同学都会说。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2课时。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的编排与实验教科书基本相同。

教材结构

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有机地结合。数的认识、数的概念形成和学习思路与“1~5数的认识”一样。引导学生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序数的含义——写数字——数的组成,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形成数感。加减法计算,直接出现“一图四式”,到“10的加减法”过渡到“一图三式”。随后教学连加、连减、混合运算,充分用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及计算方法。

本单元安排解决问题,是为了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46页~47页、P57页,第一次接触用加减法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材中用: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用图画形式呈现解题的三步过程。在加法和减法中学生已经学了说三句完整的话,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到:图中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要读懂题,说明题中有几个数学信息,都是什么?(发现问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解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列式解答并且进行检验(解决问题)。6、7题是用图画呈现故事情节,8、9题用简单的文字呈现情境。但6、7是认识大括号“ ”和问号“?”,用大括号表示总数(或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在问题情境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并用语言描述出来,让学生获得解决简单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今后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到学习了“8、9的加减”后,第二次学习了解决问题。主题图中有三幅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通过小鹿图,我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进一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根据情境所表示的数量关系,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自己是选用什么方法计算和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方法计算,选出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出算式并计算。教材还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三步过程,更深刻地感受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一) 6和7的认识与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包括“6和7的认识”,有关“6和7 的加减法”和“解决问题”三部分,与实验教材基本相同。

1. 6和7的认识。主题图是关于6、7的数数,将人物图用点子图表示并抽象出数,认识6和7,摆小棒,使每一环节对应编排,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发现6和7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计数器和直尺图,以及点子图直观的说明,5添上1是6,6添上1是7,抽象出6比5大1,7比6大1,直观地发现5和6、6和7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还安排了鱼缸和鱼的图,不仅安排了6、7序数意义,同时要求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第七缸和7条)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一。写数字,也是先示范,然后按虚线描数字,最后独立写数字。6和7的组成,与实验教科书相同。先通过涂一涂、填一填,感知6的组成,让学生有序地填出6的组成,帮助学生掌握6的组成。7的组成只出示了三种分法,其余三种分法让学生去联想前面的分法而自己得出。教材还提出了“看到每一组,你还能想到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联想,去发现另外几种组成。教材还增加了“做一做”的练习。

2.有关6、7的加减法。先学习6的加减法,再学习7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与实验教科书比较,有很大的改变。改变了“一图二式”的过程,直接过渡到“一图四式”(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注意把数的组成和计算练习紧密结合起来。

练习九中1~4题是数的认识的练习,5~12题是加减法的练习,第12题是一道开放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P45页下图内容是生活中的数学,介绍了生活用数字的语言表述,教师要重视这方面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训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中包括基数和序数的训练,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我在一年级四班是否是序数的训练?)

3.问题解决。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初步了解解题的一般步骤。P46页是加法,p47页是减法。每个内容都是用一幅画呈现故事的情境。在加法中,首先要看懂图意,图中说的是有两组小兔,左边有□只,右边有□只,这叫两个数学信息。如果有数字就直接用,如果没有数字,要从图中数一数,用数字表示出来,使学生逐渐明白,从物体个数得到数量,从数量抽象出数字。要说“ ”大括号和“?”问号的作用,用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用语言表述就是一共有几只?这样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将所学数学知识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把左边的4只兔子和右边的2只兔子合起来),分析数量关系,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把分析的过程写出来,就是4+2=□,想组成,4和2组成6,所以4+2=6(只),通过分析问题而解决问题,这就是第二步,做得是否正确,数字是否写得正确,通过反思和检验,最后回答答话,学习填写答话,把计算的结果写在答话中,这是第三步。这样就把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呈现出来,久而久之,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技能。例题下面的做一做,引导学生仿照例题:理解题意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计算方法——列式计算,并检验,回答答话。

在减法中,同样呈现解题步骤。所不同的是大括号 表示已经是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是多少,从7只中跳入水中2只,表示从7只去掉2只后,荷叶上还剩几只,用“?”来表示。因此,学生就能准确用语言表述图意:荷叶上一共有7只青蛙,跳走了2只,荷叶上还剩几只?明白了题意,就会找出两个数学信息和一个问题,表示从7只去掉2只用减法计算,列式为7-2=5(只)通过检验后,回答答话,填写答话。

做一做:还可仿照例题,先理解题意,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然后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计算方法,列式解答、检验,填写答话。

在初学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中,一定要启发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按照解题步骤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体现转化思想。不要求学生说得严密,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特别是让学生多说一说,启迪他们的思维。注意解决问题,先不要求学生写出单位名称和答话,可以先讲加法,再讲减法,然后再混合练习。

(二)8、9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包括“8、9的认识”,有关“8、9的加减法”和“解决问题”三部分,和实验教材基本相同。

1. 8、9的认识:主题图是关于8、9的数数,将人物图用点子图表示,并抽象出数字,认识8和9,摆学具,使每一个环节对应编排。通过计数器和直尺图,以及点子图,直观地说明7和8、8和9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然后教材安排了十二生肖中的9种动物图安排了8和9序数的意义,这与实验教科书对比,改变较大。十二生肖应是12种动物,因为现在只学到9,所以只出示了9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同时又分别将8、9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加以区别(8只和第8只),这也是难点之一。写数是先示范——描虚线数字——独立写数字。8和9的组成也比6、7的要求高一些,编排上与实验教科书相同,要求学生去分、去摆8和9的组成,只给出了一部分,另一部分通过学生联想去推出,特别是9的组成,看到一组组成(如9 )马上想到另一组组成( 9 )。

2. 8、9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比实验教科书改变较大。先学习“8的加减法”,再学习“9的加减法”。用“一图四式”(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表示算式,注意把组成和计算练习结合起来,经历根据一图写出四个算式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一图四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练习十一中的9,是抄写算式并计算,引导学生正确、工整地抄写算式,教师要讲抄写的方法:一个数字、一个符号占一个田字格。养成书写的良好习惯。

3.解决问题:这部分教材改变较大。由于学生在6和7中已经了解了解题步骤,本节是根据图画加简单的文字呈现问题,进一步体验解题的过程;知道题中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有哪几个数字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

主题图出示三幅情境图。第一幅图中,用文字给出了一个数字信息,用图画表示出第二个数字信息(跑走了3只小鹿),给出了问题。第二幅图中,用文字表示了第一个数字信息,用图画表示出第二个数学信息(大树右边有2个蘑菇),自己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蘑菇)。第三幅图中,用图画呈现了两个数字信息,给出了问题,这部分教材主要说明:一道解决问题,必须有两个数字信息,和一个数学问题。数学信息有的用简单的文字表示,直接用;有的用图画表示,必须通过数抽象出数字再用;如果没有问题可以提出问题,使之呈现出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所以在主题图下又呈现解题的一般步骤,让学生自己看图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部分教材包括“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比较实验教科书删去了“填未知数”这部分内容。

“10的认识”编排同“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数数——点子图——抽象数字——操作学具、摆一摆——计算器(10的产生)——直尺图(顺序)——点子图比较大小——组成——写数字。在p60页下方第一次呈现了数学背景知识——算筹,用“你知道吗”介绍数的产生。

10的加减法:由“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因为一图可以表示两个加法,而两个加法算式,只是变换了两个数的位置,和是一样的,所以写哪个加法算式都可以,因此,今后只写一个加法算式就可以了(实际渗透了加法交换律)。这样大大降低了计算的难度。

关于“解决问题”只在练习十三中10题出现,巩固解题步骤,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解决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四)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是本单元的又一难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是两步计算的初步接触,要分两步进行口算,第一步计算结果记在心里,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为加减或被减数进行计算。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到第一步的得数而想不起来,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在计算前各安排一幅插图(与实验教科书相同),用小鸡的走来和离去的过程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根据直观图意感受连加、连减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此,在教材中算式用连线的方法标明计算顺序(注意减法带有箭头),并注上得数,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这种方法,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计算顺序而采取的特殊措施,不要求学生计算时这样注明。

教学时可把例题的情景图制成课件或图片,根据画面上的动态过程理解算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使同学思考:连加中图上的小鸡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从左到右的顺序列出算式,算出第一步算式后,提醒学生第二步应是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和第3个数相加,从而排除学生计算第二步时由于看不到第一步的得数而无法进行的障碍。同样连减也是根据动态的画面理解连减的计算顺序。

(五)加减混合

这部分教材在编排上与连加、连减基本相同,配合例题各安排了一幅情景图,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同时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和第一步算出的得数。所不同的是第二幅图中的第一步算式的得数没有标明,留给学生自己填写。第一幅图是先加后减,而第二幅图是先减后加。

(六)整理和复习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内容包括本单元所学习的“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部分是对知识的整理,另一部分是练习题。在知识的整理中将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些题目,以这些题目为整理的线索,再现“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所学的知识,将分散学到的数和加减法计算知识综合起来,沟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这部分内容有:“基数和序数的整理”、“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整理”、“解决问题和连加连减的整理”。

练习十六,1题是组成的练习,2题是10以内的计算,3、5题是解决问题,4题是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6、7题是拓展性的练习。

P72页,以“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数学背景知识——象形数字,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P72页下方,呈现了本单元的数学评价,“你想说什么”启发学生自己总结表述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绩等。

本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数数的过程,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6~10各数。会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各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掌握6~10各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比较熟练地运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4.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参与观察与操作活动的过程。注意把操作和观察与思考、语言表述结合起来。

2.引导学生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自我评价,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4.计算要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理念,尊重学生的选择,在计算中逐步掌握其它计算方法。

5.教学要把握好教学目标,不要随意增加教学难度。要关注学困生,多给他们练习和表述的机会,使之更快地进步。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20 课时(6、7 5课时;8、9 5课时;10 4课时 连加 4课时;整理2课时)。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由一位数扩展到两位数,是学生认识上的飞跃,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操作活动,使所要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单元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认识十位、个位;能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并能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并认识加法,减法中各部分名称,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本单元内容结构

数数→数的组成→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数位→写数→10加几→和相应加减法→加法;减法各部分名称;解决问题。

(一)11~20各数的认识

教材在p73页展现了一幅图画,图中有水果,一个梨,一个菠萝,一个柿子,两个桃子,两个苹果,两个香蕉,两个石榴。通过数数,复习了10以内的物体个数的数数。然后通过数11个正方形、15个球、20个小棒,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

例一:突出以数单位“10”为基础,认识11~20以内的数。

首先,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10个一就是1个十(也为满十进一做了铺垫),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直观了解到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其次,通过操作,在数的组成的基础上,用小棒摆数时,10根小棒一捆,就是一个十;几根小棒就是几与前面的小捆小棒放在一起就是十几,二捆小棒就是二个十,也就是20。使学生会读11~20各数并了解11~20各数的意义。

例二:数的顺序。把直尺上的数读出来,重点是11~20各数,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多练习一些接数。

例三:在计算器上直观地认识数位:十位和个位。利用小棒图和计算器说明计算器的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子的数的不同,初步了解进制。写数时从十位写起,十位上有几个珠表示有几个十,用几表示,抽象出数字十位写几;个位上有几个珠,表示几个一,用几表示,抽象出数字,个位写几。

读数时只要求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读法来。写数时,每两个数之间要适当留开一些不要连在一起,写20时不要把0丢掉。

在p76~77页练习十七中3、4题,丰富了学生数数的经验,数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地数(3题),还可以5个5个地数(4题)。7题的三幅图,每幅的左边都是“十”,第一幅图10本,再接着数2本是12本;第二幅图10支铅笔再接着数3支是13支;第三幅图中是10个球,再接着数6个球是16个球。都是加深对“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的体会。

(二)11~20的加减法

本节分两个内容:“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同时介绍加法、减法各部分名称,这部分内容与实验教科书相同,不同的是做一做中1题,不要求学生写“一图四式”,而是“一图三式”。

学习“10加几”,一方面巩固了11~20各数的认识,也为今后的进位加法做了准备。学习“相应减法”,看到了加减法的关系。

学习“十几加几”和“相应减法”,实际上是简单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但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的数,也为今后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做准备。但这不作为基本内容,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不作为考试内容。主要是认识加法、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解决问题

如例6,是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数字比较小,画图比较方便。

如: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可以数(接数)小丽10,11、12、13、14、15是小宇。中间有4人。

可以画图:小丽▲ 小宇▲, ▲ △ △ △ △ ▲,

第 10 第15 10 11 12 13 14 15

中间有4人

如练习十八例5、6题。

例5题:今天星期一,推迟3天星期几?

3天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

例6题:从10页读到14页,读了几页?

10页、11页、12页、13页、14页

5页

P81页下方,呈现了本单元的数学评价,“你想说些什么”,启发学生自己总结表述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四)数学乐园

数学乐园是教学实践活动。

“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主要途径。针对问题情境,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及其它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课标”还指出: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教材p82~83页的“数学乐园”,是将学过的数学知识,以问题的方式串起来,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

教师可以事先做成卡片①2个②3个③4个④5个⑤4个⑥3个⑦2个,分组活动。

这种类型的课程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经历正确数出在11~20的物体各数的过程,感知这些数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感知“十位”“个位”,初步了解进制,能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3.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加强表达能力,加强对数的理解。

2.增强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加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3.读数只要求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来。初步了解进制,引导学生感悟,不是讲解十进制关系。

4.写数时要求整齐均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 5 课时。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认、读、写整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本单元比实验教材降低了难度,只讲“认识整时”。

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认识钟面:时针、分针、12个数字;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练习巩固中渗透一些知识,介绍了钟表的背景资料。

P84页主题图,介绍钟表表面有12个数,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时;电子表,表面上有两个点,点的左边是几,点的右边是“00”就是几时。

P85页通过小明的一天生活,说出每幅图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时间。同时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要转两圈,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晚上等,用“小明9时在做什么?”说明有上午9时,还有晚上9时。通过一天的作息时间,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学习,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在p87页6题中快8时了,快12时了;10时过一点,8时过一点,渗透看时间不但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怎样表述。练习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弹性,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除了基本练习外,8题稍难一点,要求学生根据前4个时间排列的规律,判断第5个钟表的时刻是几时,并画出时针和分针,填写时针、分针指向几。

P85页下图介绍了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和铜漏壶的钟表背景资料。

P87页下图是本单元的教学评价,用“我会什么”?“我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自己总结表述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本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和操作过程,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时间比较抽象,教学时结合操作学具,亲身经历、亲自实践,摸一摸、拨一拨,建立时间观念。

2.结合教学渗透思想教育,珍惜时间。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 2 课时。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1~20各数”的基础上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减。本单元编排与实验教科书相比有些变化。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本单元知识结构

20以内进位加法

“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做一做”中专门安排了练习题。“凑十法”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捷等特点。在以后学习中经常会用到。“凑十法”本身包括了多种方法,如“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等,其中“拆小数,凑大数”比较简单,因此, 先教学这种方法,在掌握了此种方法的基础上,再教学其它方法。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为了使计算达到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教材中适当安排了练习题。注意变换形式,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通过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一)9加几

通过一共有多少盒的情境图,用对话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接着数”:箱内有9盒,从9起接着数,数出结果。“凑十法”:箱内有9盒,先放进1盒凑成10,10加3得13,画面上“你是怎样算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

为了强化凑十法,“做一做”1题通过摆一摆,操作学具,感悟凑十的过程,配合图在算式下面注出了凑十的过程,把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这样,便于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凑十法”,也为学生脱离实物通过思考算出得数打下基础。

教材增加了一组对比练习题,“做一做”2,沟通两个算式的联系:9+1+2= ;9+3= ,进一步强化了凑十的过程。练习二十四的1、4题,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9加几”的数学问题。

(二)8、7、6加几

如例2,从主题图中取出一幅情境图,在上节教材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加法的方法与上节相同。在情境图下方出现了点子图,渗透了集合的思想,从物体抽象到点子图,由物体个数抽象出数字计算,给出了算式,把凑十的过程留给了学生,学生不依靠实物,自己想一想 ,及时抽象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的方法,加深对凑十法的算理的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做一做”1,类推7加几、6加几的凑十法,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完成凑十的过程,再算出得数。“做一做”2,是8加几、7加几、6加几的对比练习,进一步沟通两个算式的联系,强化了凑十的过程。

再如例3,教材编排与实验教材相同,只是在三种算法下,加了一句“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做一做”的练习,比以前更抽象了。学生用哪种计算方法都可以。“做一做”的3题,练习二十八的8题,启发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练习二十一的6题,从图和算式都是填未知数的形式,这里不是讲填未知数,可以用数的组成填写算式,既巩固已学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又为学习减法做准备。

(三)5、4、3、2加几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本节“5、4、3、2加几”,都是与前两节内容相关的小数加大数的题,都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算。教材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完成这些计算。从编排上看,与实验教科书相同。只是在练习二十二2题,渗透了统计思想。4题是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解决问题

本节教材注意呈现形式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情境图,为学生学习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资源。要求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数据,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得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由于寻找信息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运用数学知识,体会加法的含义。

例5,教材还是呈现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用“知道了什么”提出信息和问题;用“怎样解答”分析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计算,列式解答;用“解答正确吗?”检验计算结果,填写答话。并启发学生“他们的解答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1)按群计数(前排7人,后排8人);(2)按性别计数(男生9人,女生6人)等等,体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算理。

例6用画图的方法和对话表示领走的7个和还剩下5个,要求原来有多少个?就是把领走的7个和剩下的5个合起来,用加法计算。通过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进一步掌握解题的方法。

(五)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掌握解题步骤。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应该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计算能力要从一年级开始做起。在正确的基础上,提高计算速度。

2.教学中要创设生动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

3.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4.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效果好的练习方法,讲究实效,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14 课时(9加几 3课时;8、7、6加几 4课时;5、4、3、2加几 2课时;解决问题 3课时;整理2课时)。

第九单元 总复习

整体感知

本单元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小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总复习,就是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建立知识网络。回顾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拓展。通过集中复习,使学生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

本单元重点复习“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以及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编排与实验教材有很大改变。教材以学生自我回顾为出发点,对“20以内的数”的一些基本知识,“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认识钟表”,知道整时,“认识图形”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为主线,通过一些多形式的练习题目,把复习串起来。最后又通过“学习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图形变化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P105页1题,由填写图表引发问题:数的大小比较——基数、序数、数的组成——数的顺序——数位——数的排列特点——结合认数,认识钟表。

P106页2题,“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3题认识图形。

P107页练习二十五中,1、2、3题是数的概念练习;4、5、6题是数的计算、比较大小练习;其中3题结合钟表对钟表整时的认识。6、7、10、11,是解决问题。11~14题是认识图形。9题以填未知数的形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也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做了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的准备。如用“凑十法”计算进行加法,还可以用“接数”和数的组成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一种重要的思维策略。这种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想加算减的过程。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个数,会读写20以内各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会区分几个或第几个。掌握20以内各数的组成。

2.知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名称,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及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比较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能根据数量关系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钟表中的整时。

4.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整理与复习,以学生为主,多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不要做为新知识来讲授。

2.整理和复习,可以对教材进行加工、再创造,以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不要机械、枯燥、重复地抄写,以免加重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

3.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使知识进一步掌握,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

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篇4

学校:泾口乡东风小学

姓名:邓学柳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能确定“左右”的位置,并用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突破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左右”的含义,能正确描述物体“左右”的相对位置。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左右“的空间观念,体会左和右的相对性. 突破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左右”的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初步认识左和右.

(一)活动一:认识汉字“左、右”.

1.教师:老师早知道你们没上学的时候就认识好多的字,对不对?

出示汉字:左右

2.教师:谁认识?都谁认识左和右?把手举得高高的.

3.教师:你们真棒!那么多同学都认识!你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那只手呢?你用右手做什么?(强调“右手写字”、“右手拿筷子”)

(二)活动二:通过左和右介绍自己

1.教师提问:谁能把你的手举得高高的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哪是你的左手,哪是你的右手?你的左手和右手可以帮你做什么?

2.教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的身上还有没有这样成对的好朋友,想不想向同学们介绍介绍?(眼、耳、脚......)

(三)活动三:找朋友游戏.

1.教师:我们的身上有那么多的好朋友,下面咱们就来找一找这些好朋友,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

2.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我一说左手,你立刻把左手举起来,一说左腿立刻指左腿,说哪指哪,看谁反应最快,指得最准确.

3.放“找朋友”的音乐,慢到快,由有规律到无规律:右手、左手、左腿、右腿、右肩、左手(空)摸左耳,右手(空)摸左耳......(四)活动四:找位置.

教师过渡语:爱吃水果吧?桌面上每个袋子里都装了一些水果,轻轻倒出来.

1.看见什么了?

2.请像我这样摆上三种水果.(苹果、桔子、梨)

教师提问:最左边是什么?最右边是什么?

3.拿出香蕉,把香蕉和苹果挨着,放在苹果的右边.再拿出西瓜,西瓜和梨挨着,你们说放在哪儿?桔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4.盖住三个水果贴在右边,告诉学生从右数梨是第四个,能猜猜白纸后面藏着几个水果?为什么?现在一共有几种水果?

(五)活动五:找同学家.

教师过渡语:左和右的用处太大了,你们看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1.出示图片:找朋友

教师:小龙到好伙伴小明家去玩.只知小明家在左边,到底是几号呢?他犯难了,你们能不能帮帮他?

二、进一步认识左和右,使学生明白左和右是相对的.

(一)活动一:讨论.

1.指定学生和老师一起玩.

2.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右边正好反着,到底谁做错了?

3.把你们的右手举起来,判断一下我们俩谁做得对?

4.怎么办?

教师:由于老师与你们站的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咱们的右手刚好相反.(玩拍手游戏.)

(二)活动二:帮一帮.

1.出示图片:上学路口

教师:小明上一年级了,他想我都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要自己去上学,于是,妈妈欣然同意了,妈妈把上学的路线告诉了小明.到了路口,可把小明难住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2.找人来指一指.像小明这样站好指右边.

(三)活动三:上下楼梯.

1.出示图片:少年宫

1.教师提问:这些小朋友是靠右边走的吗?

2.展开讨论.

3.学生体验.五人模仿上楼,五人模仿下楼.想想靠哪边走.中途停.

(1)老师提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老师提问:(亲自体验上下楼的同学)你们是靠右走的吗?

那你的右边怎么一会儿在这边,一会儿又在那边呢?

4.除了在楼道里行走时我们要靠右行之外,还有干什么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靠右?

三、巩固本节课知识

游戏:找球.

游戏规则:找一个同学被蒙上眼睛,再找一个同学拿好奖品站在教室的某一个位置,游戏开始,全体同学开始告诉被蒙眼睛同学的行走路线,如果你们把行走路线告诉得特别清楚,他就能找到球,我就把球送给你们.

四、小结.

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并结合生活经验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活动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钟表

(一)听音乐《在钟表店里》

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好像是敲钟的声音。

生:是寺庙里和尚敲钟的声音。

……

师:我们听到的是钟表店里的声音,这节课我们就来和钟表兄弟们交朋友。

板书:认识钟表。

(二)看主题图,感受生活中的知识应用

师:听完了音乐,我们去小红家看看。

(课件展示:时针和分针走到7点整,小女孩起床了。)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小女孩起床了。

生:我发现墙上的钟滴答滴答到7点时,小女孩就起床了。

生:早上7点时,妈妈就催小红起来上学了。

师:小红每天早上都在7时准时起床,在数学里,我们通常把7点说成7时,我们也要学习小红,遵守时间,按时起床、上学。

二、认识钟面

(一)看钟面

(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每组一个实物闹钟。)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看钟,知道小红是7时起床,那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钟表兄弟的脸上到底有些什么呢,请组长拿出闹钟,我们一起来观察钟面。

(二)说钟面

生:我们看到有三根针在工作,我们还知道它们叫时针、分针和秒针。

(请这一组到投影仪下指出三根针)

师:那谁能告诉大家三根针分别是怎样的?

生:短短胖胖的是时针,再长一点的是分针,最长的走得最快的是秒针。

师:哦,今天我们得委屈一下秒针弟弟,我们暂时不去理他,先来和时针和分针交朋友,好吗?

生:我还看到钟面上有12位数字宝宝。

生:老师,我们组发现钟上有一格格的东西。

归纳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长长的针叫分针,短短的叫时针。

(课件画面钟的12个数,时针、分针闪动。)

三、认识整时

(一)会看整时

1.教师在钟上拨一个时刻5时。

师:你知道这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看的?

生:5时,我看到时针在5上嘛。

生:他讲得不好。先要看分针指在12上,然后我发现时针指着5,就说明是5时。

师归纳:很多小朋友都会看,真能干!

当长长的分针指12,时针指5,就是5时。

(教师贴上5时的钟面,板书:5时)

2.巩固:教师拨2时、12时,分别问学生表示几时。

(二)会拨整时

1.师:我们每天在上午10时开始上第三节课,请你在自己的学具钟上拨出10时。

(反馈:投影下展示操作结果。)

师:你是怎么拨的?

生:我先把分针拨到12上,再拨时针指着10。

2.师: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个拨,另一个说出是几时;也可以一个小朋友说自己喜欢的时刻,让另一个小朋友拨一下。

反馈,抽2对同学展示活动过程。

(三)会认电子表

1.创设生活情境。

师:今天早上老师要在7∶00上班,到校门口时看了一下手机(课件显示手机“7∶00”闪动),你知道老师有没有迟到?你是怎么想的?

生:没有迟到,刚刚好。

生:没有。手机上说现在就是7时。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中间两个小圆点,后面有两个0,说明是刚刚好,没有多出来,前面是7,就是7时。

师:你的意思是说小圆点后面两个0,是表示整时,对吗?

生:是的。

师:这位小朋友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对的。我们在看手机上这样的时刻时,中间有两个小圆点,如果后面是“00”,那么前面写着几就是几时。

板书:7∶00 7时

(课件显示电子表 11∶00 1∶00)

师:你知道这表示几时?

2.联系生活。

师: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这样表示时间的?

生:我的电子表上。

生:我爸爸的电脑上也有。

师:老师在生活中也发现了许多这样表示时间的。

(投影展示一些票据如船票、超市收银单、银行结账单等)

四、结合87页6题说说你一天中的这些时间在干什么?

师归纳:一天里时针要走两圈,有上午的8时,然后到了中午、下午、傍晚,又有了晚上的8时。想想,冬冬的日记上还应该补充一些什么?在下课后把它完成。

五、总结,实践应用

(一)知识梳理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钟表兄弟在嘀嗒嘀嗒地跑步,时间就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再也不回来了,我们从小要珍惜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二)学以致用

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篇6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在拼、摆、搭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的直观体验,并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显著特征。

3、在对生活中的实际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对立体图形的感性认识。

2、会正确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4-p38认识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实物图到一般模型的抽象过程。

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具准备:

1、每小组自备形状各异的实物、积木等。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小叮当图,问“小朋友们看,这是谁?”

“小朋友们喜欢小叮当吗?小叮当有许多小宝贝,你们都认识吗?”

(教师出示几样物体,学生辨认)

二、操作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一分:可是这些小宝贝太乱了,小叮当想让能干的小朋友们帮帮忙,每个小组都有一篮子小宝贝,它们都混在一起了,有铁做的、塑料做的,大的小的,花的绿的等等。和小组小朋友讨论,你们认为哪些是相同的分成一堆,看看能分成几堆?一堆堆整理放好。

2、议一议:小组里的小朋友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3、指名汇报讨论情况:“其它组小朋友要注意听他们是怎么分的,待会给他们提点建议。”

“你们同意他们的分发吗?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4、再分一次:这组小朋友把小宝贝分得很清楚,他们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了一起,分成了4堆,你们也会和这组小朋友一样,按形状来分吗?现在请小朋友们再分一次,分完的小组可邀请别组小朋友参观,介绍一下你们怎么分的。

5、再指名几个小组汇报。

6、出示课题:小朋友们真厉害,把原来乱七八糟的物体都分好拉。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

教师板题:认识物体

7、起名字:才小朋友们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分成了4堆,可是他们都还没有名字呢!小朋友们都有好听的名字,小叮当的小宝贝也想有个名字。谁能根据他们的形状,给每一堆物体起个名字呢?

(教师用展示出平面图,并配以名字)

正方体

长方体

圆柱

8、认一认:大家起的名字真好!现在请小朋友们在小脑袋里记下这些图形和名字。每个人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拿在手上,仔细看清它们的样子。

拿了正方体的请举起来,是长方体的请举起来,你认为是圆柱的举起来,拿到球的小朋友举高点!

9、操作感知各形状物体的特征:好啦!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这些物体的形状,现在请小朋友拿出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摸一摸它们的面、边,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和小组小朋友说一说(指名汇报,如果有必要可伺机让学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兄弟长得太像了,老师都把他们两搞混了,哪个小朋友能干!有什么好办法能认出他们呀?”教师拿出模型让学生区分两者)

再拿出一个圆柱和球,玩一玩,摸一摸,滚一滚,和小组小朋友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指名汇报)

10、教师举物体,全班一起说是什么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好!现在请小朋友们轻轻地把东西放回篮子里)

11、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瞎子摸鱼”,教师找个学生示范,请一个小朋友蒙上眼睛,教师拿出一个物体,学生摸摸后并说出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小组内玩这个游戏)

“小朋友们太聪明拉,一下子就猜对拉,现在我们换个玩法,这回是老师说物体形状的名字,请你摸出一个这个形状的物体来!”(小组内再一次玩“瞎子摸鱼”的游戏)

12、联系生活:游戏好玩吗?下课以后小朋友们再继续玩好吗?

(教师出示室内图)现在请大家看,这里有幅图,画的是哪里呀?(家里)

那有什么东西是今天我们学过的形状?(指名回答)

那么你们在家里、教室、学校、大街上还看到过什么东西是这些形状的啊?(先指名说,在和小组小朋友说)

四、课中休息:

小朋友们真能干!帮小叮当整理了百宝袋!小叮当高兴得唱起了《小叮当歌》,我们一起唱好吗?(教师放歌,学生跟着边唱边跳)

五、巩固练习:

1、搭一搭:小朋友,你们当过设计师吗?那我们现在就来当当小小设计师,用桌子上的物体搭一搭,摆一摆你自己喜欢的东西。

2、指名汇报:“说说你用什么图形摆了什么?”

3、思考题:说说下图由几个正方体搭起来的?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图形?

小朋友们真能干,认识了那么多种图形!回到家里把今天学到的告诉爸爸、妈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主备人:马玲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触摸、拼摆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本单元所学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初步体会图形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师和学生各准备一些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教师还要准备几个其他形状的实物,如棱柱形铅笔,三棱柱积木等。

教学过程:

一、介绍“找物品”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把课前准备好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拿出来,同桌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收集的实物的形状。

同桌学生互相介绍完后,让他们把自己的每种形状的实物各选一个,集中起来放在一个大桌子上或地上。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4组,每组同学各管一种形状的实物,把这些实物分一分类。管正方体的要把正方体的实物归为一类。分好类后,各组同学摸一摸、说一说本组那类实物的形状,再选两个代表在班里说一说实物的形状。对于非本单元所学形状的实物,可以归为一类,交给教师,教师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体不是我们这一单元所学的,但是它们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以后我们在中学会学到。

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分好类的物体收拾好,以便在下面的活动中使用。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做“摸实物”、“搭积木”、“随意拼”三种游戏。

二、介绍“摸实物”的方法

1.准备实物

教师从“找物品”的活动收集起来的实物中,选一些形状稍大的便于确定形状的实物(包括棱柱形实物,如棱柱形铅笔,三棱柱积木)放在地上。

2.摸实物

把做“摸实物”活动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请一小组作示范说明游戏规则:先让一个同学拿出一个立体图形(如圆柱)给另外两个同学看,看清后把这两个同学的眼睛蒙上,然后让他们从桌子上摸出这种图形,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如果摸错了,可以让他们继续摸,直到摸对为止。然后再给蒙上眼睛的同学各拿一个立体图形,让他们摸一摸,说出拿出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这样做两次后,让进行判断的同学来出题摸实物。

三、介绍“拼积木”的方法

1.教师示范

教师用积木边拼边说:“我用4个大小相同的长方体可以拼一个大的正方体,还可以用2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

2.学生拼积木

师:请同学们自己拼一拼,看能不能用几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一个大的正方体或长方体,能不能用大小相同的长方体拼一个大的正方体或长方体?

学生拼的时候,教师注意巡视。集体订正时,从用几个长方体拼成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用几个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拼法中各选一种展示出来,让学生说一说拼成后的立体图形各用了几个什么形状的积木。

四、介绍“随意拼”的方法

1.带着拼

教师边拼边说:这里老师用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和两个圆柱拼了一辆汽车,同学们,你们也能拼一辆汽车吗?

让学生自己拼,教师巡视,如果学生拼的汽车的形状、大小和教师拼的不一样,只要能看出是汽车就行。

2.随意拼

师:同学们除了拼汽车,还会拼其他东西吗?

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拼摆一些东西,拼摆用的实物可以是积木,也可以是其它东西,例如拼坦克,可以用长方体的饮料盒作车身,用易拉罐作车轮,用圆柱形的积木作炮筒。学生拼好后,教师选几件有趣的东西展示给全班同学,让拼的同学告诉大家拼的是什么东西,各用了什么形状的物品。

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篇7

《比尾巴》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同时儿歌形式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设计理念]

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通过“比识字”“比朗读”“比写话”“比背诵”“比写字”,营造比赛氛围,拓展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云、公”两个字。认识1个笔画“撇折”和两个偏旁“八、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答句。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走进比赛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参加一场比赛,你们想知道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吗?让我们一起读课题。(板书课题)

2.小朋友,读了题目,你知道这是一场什么比赛啊?(生:比尾巴比赛。)尾巴是轻声,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个读、齐读)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尾”字的下面是个“毛”字,好多动物的尾巴都是毛毛的。“巴”字中的竖弯钩像一条翘起的尾巴)

(课始以教师带领学生去观看一场比赛导入,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接着,揭示课题,教“尾”和“巴”两个生字的读音,牢记“尾巴”字形,知道我们观看的是“比尾巴”比赛。给孩子们创设情境,孩子们学习兴趣十足,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读词语,比识字

那么到底有哪些动物参加比尾巴比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比尾巴比赛吧!请小朋友们先自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学生读后交流)

1.小朋友知道参加“比尾巴”比赛的都有哪些选手啊?

2.出示生词: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3.我们不仅要会读这些可爱动物的名字,还要把这些字都记住。

4.偏旁认字:猴鸭公

(1)猴是什么偏旁?我们上节课还学过哪个字也是反犬旁?(狗)

(2)公鸡的“公”,是上面是个什么字?所以我们称它为“八”字头。

(3)鸭子的“鸭”我们怎么记住它?(右边是“鸟”)这也是我们今天要新学的偏旁“鸟”字旁。

(认识了动物名称中的生字“猴、松、鼠、公、鸭”;运用偏旁识字法认识“猴”,并通过回顾旧知,加以巩固。鼓励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学生发现“公”字上面是个“八”,教师乘机教授“八字头”;“鸭”字右边有个“鸟”,教师教学新偏旁“鸟字旁”。让孩子在发现学习中获得快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了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和信心。)

5.讲“鼠”故事。因为古代的人非常痛恨老鼠牙齿,所以把鼠字的牙齿特别突出,下面是鼠的两个前腿、两个后腿和尾巴。

(利用“鼠”字象形字的特点,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想象中认识了“鼠”字。)

6.教学“伞”字。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伞”字的模样与我们生活中用过的“伞”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伞”字上面的“人”就像伞的顶部,像伞打开的样子。

师:(相机画出其形状)你们看,上面的“人”真像伞打开的样子。谁来说说下面的部分像什么?

生:中间的一点、一撇、一横就像伞的骨架,那一竖就像伞杆。

(汉字原本就是一幅含义深刻的画,让孩子感受汉字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中国字的博大内涵。)

7.动物们都急着要去参加比赛了,哪位小广播员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小老师读带有生字的动物名称)

8.比尾巴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哪位小广播员能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

参加比尾巴比赛的动物有()、()、()、()、()和()。

(本课有12个认读字,如果集中在一定时间反复读,学生定会感到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足。采用随文识字,可以使一年级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增强学习汉字的兴趣,同时在语言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字义。)

三、比朗读

(一)比赛读好问句

1.那么比赛的项目有哪些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去找找答案吧。

2.“谁的尾巴长?”(板书:长?)这句话有个问号,有问号的叫问句,问句的最后一个字读的时候要上扬。(标上上扬记号)

3.谁想来露一手读读这个问句?(个读,齐读)

4.“谁的尾巴短?”(板书:短?)“短”这个字,小朋友谁有办法记住它?给它找几个朋友。长短是一对反义词,你还知道哪些反义词?(个读、齐读)

5.“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板书:一把伞?)这个“把”字,小朋友怎么记住它呢?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伞”字的模样与我们生活中用过的“伞”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除了说一把伞,还能说一把什么?(一把尺、一把刀、一把扇子、一把椅子、一把枪……个读,齐读)

(用给字找好朋友的方式,不仅让学生识记了“短”字,还扩充了词汇量,一举两得。在“把”字的教学中,通过加一加的方法认识“把”字,再用“一把______”的拓展练习对“把”字加以灵活运用。)

6.比一比谁是最佳小播音员,把这三个问句读好。

(二)比赛读好答句

1.那么比赛的结果到底是怎样的呢?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吧。

2.师问:谁的尾巴长?—生答:猴子的尾巴长。(黑板上贴上猴子图片)

猴子的长尾巴有什么作用呢?猴子的长尾巴能钩住树枝,让猴子在林中自由穿梭。还能采摘树上的果子,非常方便。谁能读出猴子尾巴的长?

3.师问:谁的尾巴短?—生答:兔子的尾巴短。(黑板上贴上兔子图片)

兔子的尾巴短小、轻便,能让它灵活地逃开捕食者的捕捉。用处真大!谁能读出兔子尾巴的短?

4.师问: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生答: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黑板上贴上松鼠图片)

为什么说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看松鼠跳下树的动画演示)松鼠的尾巴能帮助它在跳下树的时候平稳着地,起到降落伞的作用,所以说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松鼠的尾巴多有意思啊!谁想来读读这句话?(个读,齐读)

5.哪位小播音员想来读读这比赛的结果啊?(个读、齐读)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一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在这一朗朗上口的课文中,有为正音而读,有为比较而读,有为理解而读。这里抓住一年级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在比赛朗读中,达到正音、比较和理解的作用。)

四、比写话

小朋友们读得真不错,现在就让我们也来比比谁是我们班的小作家。

猴子的尾巴长,好像()。

兔子的尾巴短,好像()。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抓住低年级孩子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让他们在有趣可爱的比喻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

五、比背诵

同桌比,男女生比,小组比。

六、唱歌曲:《比尾巴》

领略了小朋友们朗读比赛的精彩,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比尾巴比赛,感受比赛的快乐吧。

(通过课文写的歌曲将愉快的学习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在歌曲中快乐地唱着歌,这比全班齐背效果来得好。)

七、比写字——“云”“公”

感受完比尾巴比赛的快乐,让我们再学会写几个生字宝宝吧。我们来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写字大王。

1.指导书写:比一比“云”“公”两个字哪里是一样的。(都有笔画”撇折”和“点”)

2.写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哪位小朋友能提醒大家?

3.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4.师生讨论评价,选出写字大王。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目标达成的前提,真正落实还需教师在课中通过调控让全体学生有效习得。在写字练习中,发现问题,适时指导,保证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八、小结

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篇8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空(每空0.5分,共17分)

1.3除以11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为(),得数保留三位小数,约等于()。

2.王老师的身份证号码是330724198009300011,我们可以知道王老师的生日是()月()日,今年王老师()岁了。

3.《哈利波特》一书一共有a页,小红每天看x页,看了3天,一共看了()页,还剩()米。甲、乙两地相距86千米,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x小时,86÷x表示()。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6cm和8cm,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dm,和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5. 3米5厘米=()米 0.6平方米=()平方分米

720000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6.在○里填上“<”、“>”、“=”。

9.3×0.95○9.310.5÷2.5○10.5÷1.25

4.95×99+4.95○49.5×102.3×4.6○0.023×46

7.口袋里有红球1个,绿球2个,黄球3个。任意摸出一个球,红球的可能性是(),绿球的可能性是(),黄球的可能性是(),黑球的可能性是()。

8.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8÷0.4=()÷43.5÷0.007=()÷7

9.一根彩带长6.4米,每1.4米剪一段,这根彩带可以剪( )段;60升油装入容量为7升的油桶中,需要( )只油桶。

10.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顶角的2倍,那么它的顶角是()度,底角是()。

11.粗心的小明计算一道乘法题时,把因数4.2错写成了42,结果得158,正确的得数应该是()。

12. 阴影部分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周长是()。整个图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

13.在□里填入相同的数,使等式成立。

2.4×□-□×1.5=1.8

二、仔细推敲,认真判断(每题1分,共6分)

1.无限小数一定大于有限小数。()

2.5.010010001…是循环小数,0.7777不是循环小数。()

3.观察一物体时,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

4.2a×a>a。()

5.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6.一个整数除以一个小数,商一定比这个整数小。

()

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第1、2、3题每题3分,第4、5、6、7、8题每题5分,共34分)

1.妈妈带了50元钱到新世纪商场买25千克大米,钱够吗?(列式解答)

2.妈妈买了3千克橘子和4千克苹果共用27.60元,已知每千克橘子的售价是3.20元,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多少元?

3.一只鲸的体重比一只大象体重的37.5倍还多12吨。已知鲸的体重是162吨,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吨?(用方程解)

4.一个梯形果园,它的下底是240米,上底是180米,高是60米。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棵果树占地9平方米,这个果园共有果树多少棵?

5.学校买来的桌椅一套需要140元,桌子的价钱是椅子的2.5倍,桌子、椅子各需多少钱?

6.张大伯用篱笆围一块梯形的菜地(如下图,一边靠墙),篱笆长80米,求这块地的面积。如果每平方米收菜10.2千克,这块地共收菜多少千克?

7.某地通讯公司通话的收费标准有两种:

(1)月租18元,通话费每分钟0.18元;

(2)无月租,通话费每分钟0.22元。

若张老师每月的通话时间为150分钟,他选择哪种标准比较省钱?为什么?

8.五年级有14人分两组举行踢毽子比赛,成绩如下:

甲组:55,37,25,5,46,12,9。

乙组:31,36,34,15,21,34,18。

(1)请分别求出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这两个组中,哪个组的成绩更稳定些?为什么?

七、选做题(共10分)

1.规律填数:1+3、2+4、3+5、4+6……第100个算式的和是()。

2.韩旺在计算一道小数除法算式时,把除数的小数点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8.4。已知被除数是210,正确的商是()。

4.妈妈到粮食店买米。如果买20千克大米,所带的钱还剩5.5元;如果买同样的大米25千克,则差7元。妈妈带了多少元钱?

上一篇:《坚定理想信念》心得体会下一篇:余秋雨《文化苦旅》简介及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