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第三单元教案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下第三单元教案

四下第三单元教案 篇1

语文

数学

英语

证。

3、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由浅入深,注重习题的实效性、趣味性。(教学挂图出示)首先让学生计算课前所剪圆形学具的实际面积,与估算结果相比较。然后设计了基本练习题和基本应用题。最后设计了趣味性较强的题:“早上,妈妈让聪聪上学时把牛拴在草地上,下午放学的时候再把牛牵回来,拴牛的绳子长4米,牛吃草的面积有多大?如果牛每小时吃草约8平方米,那么等下午聪聪回来的时候,牛会不会挨饿?如果牛挨饿的话,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呢?”故事一出,学

生便主动思考,想办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把知识进行了延伸与拓展。

4、巩固自学,提高能力

在完成练习题后,让学生们看教材68——69页的内容,把不明白的内容和同桌互相探讨,共同解决。

5、总结提高,小结全课。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这节课同学们真不简单,我们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自己发现、推导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大家的合作探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小结既注重知识技能的总结,注重了学习方法,转化思想,独立思考,群体合作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结。整个教学内容,我本着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互相合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设计,孩子们易于接受,学习气氛良好。加之老师制作的教具和挂图的配合,相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圆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感性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理性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感受到圆的美。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因为这是今后系统地学习“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画、折、量等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转化为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认识圆的特征,探索求圆的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闭眼联想)八月十五,中秋,全家人团聚一起,品月饼,赏圆月当空。门前是一片平静的湖面,一滴水从上面滴入后,在水面上荡一圈圈水纹。在这一句话中你感觉到这些景色美吗?那些事物与景色与本节课内容有关?

1、初步感知圆

首先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让学生初步从生活中感知圆,培养空间想像能力, 形成正确

表象——圆是一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二)、初步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1)找

圆心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亲手操作后,发现所有的折痕都会相交于一点。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数学上把这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有意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认识半径、直径,采取学生独立与文本对话,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关键字眼的方法进行。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对话文本能力。(3)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分组讨论利用“研究发现单”定出研究目标,在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通过测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关系。得出d = 2r与r = 2/d的字母公式,并在练习中通过填表强调了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对应关系,还要求学生在圆内一些线段中,找出半径和直径。设计意图: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三)多层训练,深化理解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这一部分可通过一些拔高练习达到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有机地配合新知的学习,讲练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习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1、课后作业88页1—4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经过圆心的线段都是直径。()

所有连结圆上两点之间的线段中,直径最长。()直径是4厘米的圆比半径是2厘米的圆大。()

3、猴子造车,一辆轮子是方的,一辆轮子是圆的。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知识要提出来?”来使学生进一步内化所学的知识,自主地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用字母“O”表示。

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用字母“d”表示。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用字母“r”表示。在同一个圆里 d = 2 r 或r = 2/d 圆的周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2—63页。圆的周长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掌握长(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又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

法的开始,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通过圆的周长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圆周长的知识在几何初步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根据以上结构特点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在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总结和运用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圆周率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另外,通过对有关资料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学生以合作实践,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究圆周率的含义。关键: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教学具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型圆,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形,线、直尺等。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1)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突破了“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发现规律,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老师给予点拨引导,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2)巧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丰富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这节课在学习探索圆的周长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测量的方法--“绕线法”“滚动法”以及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直观动态的演示,使学生获得了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为准确测量、实验发现、公式的推导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同时也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3)

小组合作、实验发现法。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我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测量、计算的实验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争议,有所创新,互助互学,构建活动化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2)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当今数学教学提倡的学习方向。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5大环节。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利用“课件”演示唐老鸭和米老鼠在公园里跑步的情景。瞬间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说明:他们刚刚跑完一圈,就争吵起来了,都说自己跑的路线长。那么,到底是谁跑的路程长呢?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正方形的什么?怎样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知识。接着提问:如果要求米老鼠所走路程,实际就是求圆的什么呢?从而引入课题:圆 的周长(板书)

可是,圆的周长现在我们还没有学,无法算出米老鼠跑的路程,我利用这个问题设下了认知障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㈡引导探索新知 ⒈直观感知,认识圆周长。

我让每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先摸一摸圆,初步感知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然后通过电脑屏幕上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再次感知了“圆的周长”后,我设计了2个问题:围成圆的这条线是一条什么线?学生回答“曲线”(板书)我又问:这条曲线的长就是圆的什么?学生回答“圆的周长”(板书),最后问学生: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吗?揭示圆的周长概念(并完善板书)。培养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了学生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并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揭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后,我以一个实物圆,问学生可以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引导学生说出用绳子绕圆一周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并演示 “绳测法”让学生观察。接着又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测量吗?”引出“滚测法”,并观看课件演示,教师指导操作要点,充分认识了圆的周长。⒉揭示矛盾,产生探索新知欲望。

我利用课件出示“摩天轮”图片,以及(演示)小球的运动轨迹甩出一个圆,显然,用刚才的“绳测法”、“滚测法”都无法测量,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去探讨求圆周长的

一般方法的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⒊操作实验。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分成3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观察猜想。(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得出: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第二层次:验证猜想。

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先测量,再填表: 圆的周长(cm)圆的直径(cm)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cm)

通过测量,指名学生汇报,并板书一组由学生测量、计算出的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比值”,并逐一把这些比值写在黑板上。3.18、3.17、3.15、3.14、3.19,(板书)让学生观察数

据,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三层次:演示课件

对于学生的发现,我并不急于表态,而是演示用“滚测法”测量圆的周长的动画过程。进一步突出“3倍多一点。得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本节的难点。

通过以上这3个层次的教学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⒋介绍圆周率

①首先介绍“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并介绍π的读写法。

②其次介绍“周髀算经”这本书和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③最后指导看书P63页第一自然段,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根据圆周长与它的直径关系,通过思考学生独立地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为C=πd或C=2πr(板书)。这样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6.实践运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如何运用我们本课所学的知识呢?我安排学生解决以下3个问题。①第1

个问题:你现在能求“摩天轮”的周长了吗? ②第2个问题:你会求这个“圆”(演示)的周长了吗? ③第3个问题:你能解决米老鼠和唐老鸭的争议问题吗?

学生利用周长公式很快就解决了课前所无法解决的3个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㈢初步运用新知

在学生初步感受成功的快乐时,我又安排了3道习题:进一步巩固新知,形成熟练技能。

1、判断题。

(通过判断,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2、看图题。

3、求半圆的周长 由于本课是“圆的周长”的第一课时,所以这3道题的安排以基础练习为主,适当补充了提高练习。㈣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圆的周长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知识,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重点。㈤课后作业

布置了一道课后习题:过了一个星期,米老鼠和唐老鸭又在公园里见面了,这一次米老鼠沿着红色的大圈跑,唐老鸭沿着蓝色的两个小圈跑,这一次到底是谁跑的路线长呢?要求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完成。

围绕米老鼠和唐老鸭再次跑步问题,进行课后讨论,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首尾照

应,并使整堂课在温馨的故事中开始,在故事中结束。

《折扣》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折扣》是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第五单元中的一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使学生理解折扣意义,懂得求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打折的含义,进一步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法;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与策略的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的要求和目的,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折扣的含义,并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难点是弄清原价、现价、降价对应的分率。

二、说学情

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事物,直观认知能力较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多采用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会,多让学生动口讨论等方式来进行教学。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传授本节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依据教学规律,我采用了“指导——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四、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桥梁”的教学思想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学生自学、练习等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知识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突破重点、难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成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引入:用我星期天上街的情境来切入课题,进而导入到课本中的例4。既

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道理。第二环节是例题教学: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学课本,明确折扣数的意义,在学习的基础上,独立解答例4。掌握了已知原价和打几折,求现价的问题。接着,通过计算买随身听的原价是160元,打九折后,便宜了多少元的问题,让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解答。进一步巩固百分数的知识。

第三环节是拓展延伸:学生已经学会了已知原价和打几折,求现价的问题了。还要让学生学会已知现价和打几折,求原价的问题。我设计了一组对比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比较出每两道题的异同点。会求原价是多少钱?”继续拓展求打几折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原价,现价,降价,及对应的分率。对三种量举一反三。

第四环节是归纳小结:通过与本节课所学的“折扣”比较,其它几种促销方法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哪种获得的实慧更多呢?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

六、本节课的教学理念

四下科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篇2

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有所了解,但涉及食物营养知识的内容相当丰富,本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知道各种营养对人体所产生的作用,同时认识一些富含这些营养成分的食物,为学生科学饮食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促进个体生命更健康的成长。

本课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字材料和插图,让学生细读文字,细看插图,可以获取很多感性的材料,通过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与同伴的交流相联系,可以与新的知识产生连接,同化新知,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我充分运用教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与谈论,要求学生自习阅读教材,仔细观察插图,交流各自课外搜集的材料。重点思考3个问题: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分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在哪些食物中得到这些营养成分。小组讨论热烈,集体交流踊跃。

有了这一基础,再与一天的食物相联系,学生对自己记录的卡片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了交流,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他们也没有什么大的困难。接着让学生思考,“从再次分类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食物是丰富的,营养是丰富的,讨论同样是丰富的,“我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含有许多营养”,“我发现每天吃的食物中糖类食物比较多”,“每一种食物中都含有好几种营养成分”,“一种食物不可能含有全部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多种食物”„„学生这些发现,都为后面的均衡膳食概念的构建作了准备。

《营养要均衡》教学反思

怎样搭配膳食才能获取均衡的营养呢?课本给我们呈现了一幅膳食宝塔图,读懂这幅图的含义,是学生活动的基础。因此,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让孩子们通过看书阅读理解图义,辅以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均衡营养的认识。由于宝塔中营养搭配是一天中食物营养标准,具体到各餐中该怎样搭配呢?在搭配膳食营养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一天中食物搭配与均衡膳食宝塔进行整体比较,关注每一餐是否也注意到各种营养均衡了。比如:早餐很多同学是米粉+肉,通过比较反思,发现营养不均衡,缺少维生素,应补充蔬菜或水果。通过阅读讨论膳食原则,同学们对均衡膳食有了一个新的理解,我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学习活动,改变自己不好的饮食习惯,从小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

本课我首先我利用了已发霉的面包激发孩子的兴趣。通过观察,孩子们自然而然会有一个个的疑问:面包上怎么会有霉菌?霉菌是怎么样的?霉菌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的观察活动就是围绕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的。怎样才可以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呢?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他们会提出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这是有目的的研究,是借助工具进行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对细微部分进行观察的能力。而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将霉菌的特点记录下来,也是有目的的。科学地记录观察结果是这里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方法比知识重要。在学生研究完霉菌之后,我要求学生一定将双手洗净。其实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观察完面包上的霉菌后,学生自然会想了解:霉菌的生长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就需要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展开讨论。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需要孩子们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由于实验操作无法在课堂内进行,所以实验设计是这课活动的重点。学生设计实验,能使他们的研究热情高长,增加学生研究的兴趣。同时,也不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学习的依赖性。

教材47页给学生提供了四种实验方法。我在教学中没有用,只是在学生设计并汇报了设计方案后提出,可以阅读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也可以补充修改自己的设计,使之更完美的见意。其实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思考、去补充修改,同时也让他们经历实验设计失败的这个过程。

引领学生们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后续活动。所以我会在课后督促和激励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坚持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并引导他们分析和整理自己的记录。

因为这课教材上的重点有两个,虽然课前我对原教材作了一些修改,但由于在把握上处理不好,所以一堂课下来问题颇多。

作为科学教师的角色还没有扮演好。在整堂课上我只扮演了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合作观察发霉的面包、组织学生将观察到的霉菌画在黑板上、组织学生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并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然而另一个引导者角色却根本没有体现出来。特别是在学生汇报小组设计的实验的时候,学生设计了很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我只想到了让他们汇报出来注重了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当学让提到用两个面包同时做实验,这时教师就应及时的提出对比实验并复习其特点,而我却是一句话代过;教师的语言导入不好,行体手段较差。不过,整个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的自主性体现的较好,而且课堂上教师对各小组的评价较为及时。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经历探究包装食物的信息这一过程,学会收集相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以达到研究的目的。为此,应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研讨材料是学生自己平时常吃的食物包装袋或盒,充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并为学生科学地选择食物进行了针对性教育。在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问题,再通过比较观察,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从中解决他们的问题和困惑。

认真阅读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参阅了网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其中有亮点,也有不足。

这节课我主要从三个层面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一、收集信息、筛选信息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有很多,但是你知道多少呢?本课一开始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现学生的前概念。通过比赛,激发学生想要继续观察的兴趣,这个时候再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食物包装,他们的观察热情就会更高,收集到的信息也就更多,更完整。

但是对于这么多的信息我们需要一一研究吗?那么你觉得哪些信息比较重要呢?说说理由。通过启发性地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筛选信息这一环节都是老师在做,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只会收集信息,但是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欠缺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研究有价值的信息

食物的保质期和配料是学生最关心的信息,于是课上我们确定研究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考虑到时间关系,我引导学生同时开展这两项研究,即6组同学随机抽取要研究的项目,并根据研究表格的提示进行一步步的研究。研究结束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其他小组分享,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也使探究的内容变得更丰富。同时由于记录单的提示,学生的观察和思考活动能够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效率。

三、信息的整合运用

本课最后,我设计了帮忙选食物的环节,旨在考察学生对研究得到的信息的运用情况。主要涉及到了两个知识点(保质期、配料信息的运用):1.在不浪费金钱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保质期短的食物。2.老年人应少摄取高糖、高脂的食物。这个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意识,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更科学地选择食物。

四下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 篇3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要求:

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辩论、寻常、解答、信奉、容许、违背、曾经、拖住、解释、教授、宣布、固执、胆大妄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4.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读题。简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比萨斜塔 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

伽利略 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发明了用以测定合金成分的“液体静力天平”,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二、学习课文。

1、范读课文。学生找出生字词。

2、学习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理解词语: 信奉:信仰敬奉。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胆大妄为:形容一个人胆量大,胡作非为。

磅:英制质量单位,1磅合0.453 6千克。

4、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积累。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文内容,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层:(1)写了伽利略在读书的时候就经常提出一些不寻常的问题。第二层:(2-3)写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关天两个铁球落地的妯点产生疑问。第三层:(4-6)写伽利略在比萨城斜塔上用试验证明自己的结论是对的。

三、理解课文中句子,学习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1、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伽利略在经过严密的推理和反复试验后证明自己是对的,才向学生宣布结果,并要在比萨城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主要目的是打破当时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形成科学的态度。

2、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事实胜于雄辩。伽利略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使人们转变了观念: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结: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

四、概括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五、课外拓展。

收集你喜欢的科学家的故事,介绍给同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积累与训练。教学过程:

一、学生独立练习。《家庭作业》练习题。

二、解答学生作业练习中的疑难。

1、按要求写句子:

(1)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改为陈述句)(2)他向学生宣布了实验的结果。(改为“把”字句)(3)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缩句)

2、伽利略认为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一个10磅重的铁球的一个1磅重的铁球拴在一起,从高处落下,就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是两种什么结果?

三、小组交流:

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喜欢提问

伽利略 质疑权威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试验证明

教学反思:

26* 全神贯注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板书课题,读题。说说“全神贯注”的意思。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下来,再联系实际说说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体会。

2、学生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

2、读一读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

3、说说自己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体会?

这句话是茨威格对这件事的感触。他亲眼目睹了罗丹对艺术的执著和浑然忘我的工作态度,深受启发,进而明白了人类的一切工作要想做好,都应该像罗丹一样全神贯注。在学校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但要想把工作做好,获得成功,还要靠这种持之以恒,不懈追求的精神。所以茨威格说比许多年在学校学到的还要多。

四、积累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运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体会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个人或小组分段诵读。

二、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文中指罗丹在修改女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如痴如醉、浑然忘我的工作状态和执著精神。

端详:仔细地看。文中指在茨威格拍手叫好,认为是杰作的情况下,罗丹仍对自己的作品仔细地观察,找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仪态端庄:一个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端正庄重。文中指罗丹塑的女像令人欣赏。径自:自作主张,直接行动。文中指罗丹在修改完塑像后,完全忘记了茨威格的存在,更加表现出了他工作的全神贯注。

三、找出描写罗丹认真工作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从“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到第4自然段,作者细致刻画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再现了罗丹从开始的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到精益求精、反复推敲修改方案;从长时间专注投入地工作到终于满意、忘记客人的存在,充分表现了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状态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在对人物的描写中,作者善用比喻和联想,如,“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写出了罗丹修改作品时的情绪变化,对工作逐渐痴迷,浑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四、练习作业。完成《家庭作业》练题。

板书设计:

全神贯注

修改女像 忘了朋友 朋友感悟 做事要全神贯注

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要求: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栏杆、罢了、境界、绣花、厂徽、聋哑人、清澈见底、赏心悦目、一丝不苟、融为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衩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鱼能游到了纸上吗?为什么?

二、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画出生字词。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给课文分层次。

3、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感人?

三、汇报交流。

1、读一读生字词。说说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泉白如玉:泉水像玉石一样晶莹清澈。这也是玉泉得名的原因。一丝不苟:形容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苟,苟且,马虎。融为一体:融合在一起。文中用这个词突出表现了青年人观鱼、画鱼时的忘我。

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

工笔: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特点是用笔工整细致,与“写意”相对。

速写: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现场以简练的手法,把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动态描写出来的绘画。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课文描写一位聋哑青年星期天到玉泉画鱼的事情。课文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写“我”在玉泉的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二部分:(5-8)写出了鱼缸边挤满了人,都来看青年人一丝不苟地画鱼。

第三部分:(9-14)写“我”从与聋哑青年的纸上交谈中,得知他爱画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四、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思考:哪些句子写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读一读:

栏杆、罢了、境界、绣花、厂徽、聋哑人、清澈见底、赏心悦目、一丝不苟、融为一体

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

2、体会理解句子:

①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当时青年人的忘我状态。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了因为他是个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画,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都是鱼,好像和金鱼融合在了一起,才把鱼画活了。

②鱼游到了纸上。

这句话既是文章的题目,在文中又出现了三次,一次是女孩惊奇的赞叹,一次是作者的描写,再一次是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这是对聋哑青年所作的画的最高赞赏,赞其画技高超,画的鱼栩栩如生,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而之所以画得像活的一样,正是他专注认真、坚持不懈的结果。

3、了解课文写作方法: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4、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和动作,表现了他爱鱼成癖,观鱼似醉,画鱼如生,表达了“我”对他勤奋执著的赞美之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再抄写下来。

四、完成《家庭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27 鱼游到纸上

认识爱画鱼的青年(1-4)

众人看青年画鱼(5-8)

与青年纸上交谈(9-14)

教学反思:

父亲的菜园

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执著和勤劳。教学重难点:

理解“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课文以“父亲的花园”为题,写了父亲什么事?表现了父亲什么?

二、阅读课文。

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在父亲开垦花园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三、交流汇报。

1、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

2、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3)写了新修公路把“我”家菜园占了,父亲克服种种困难开辟了一块菜地。第二部分:(4-5)写暴雨冲毁菜园,父亲没能 气馁,又重新建了菜园。第二部分:(6-11)写父亲精心照管的菜园给我们带来了丰硕的收获。

四、积累 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父亲的艰辛与勤劳。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二、交流讨论,体会父亲的艰辛与勤劳: 在父亲开垦花园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1)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写父亲这样一天天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三四分黄土地,可见父亲的辛苦与勤劳。(2)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父亲为了护田,不顾暴雨淋湿,冲出家门。这种执着精神令人佩服。(3)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脚板也磨起了泡。

——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挑上山去,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这种顽强的精神开辟了一块菜园。

(4)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父亲对这片来之不易的土地不仅了解,而且热爱,用“难为”和“拼了命”,说出了这块菜地的贫瘠与荒凉,所以父亲才不顾眼前利益,决定把这一季豌豆翻进土里,育肥土地。

三、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

在对父亲一言一行的描写中,都表现出了这位普通农民勤劳朴实、执著自信的品质,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

四、积累与训练。完成《家庭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28 父亲的菜园

新开菜园—暴雨冲毁菜园—重建菜园—料理菜园—收获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七

教学要求:

1、发现身边具有执着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2、交流并写一写自己身边敬佩的人。提高口语、书面表达能力。

3、进行“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训练。教学重难点:习作指导。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发现并说说身边具有执着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教学过程:

一、读题。

回忆本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这些课文都写了一些具有什么优秀品质的人? 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伽利略 全神贯注、工作认真——罗丹 勤奋专注、画技高超——残疾青年 艰辛努力、执着勤劳——父亲

二、思考:

我们的身边最令你敬佩的人是谁?他为什么值得你敬佩?选择一两件事来说说,表达的敬佩之情。

三、小组交流:

小组同学,互相说出自己想说的人的事。

四、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分别发言。

2、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是否表达出敬佩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习作训练,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明确题意:

本次习作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通过具体事例,把自己所敬佩的人物的精神风貌写出来。

二、指导习作:

1、回顾口语交际课的内容:

谁说的人物令人肃然起敬,是怎样说的,指导学生弄清题意,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

2、明确习作要求:

第一,要通过具体事情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第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第三,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第四,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三、学生习作草稿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修改习作。教学过程:

一、习作交流:

找出几个学生习作,在全班交流,找出习作中的优缺点,指导学生修改。

二、学生自己找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让同学给自己提出修改意见。

三、自己认真修改习作。

四、誊写习作。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进行““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训练。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3、翻阅类似的课文找出类似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想想课外的读物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二、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3、自选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4、开展读的竞赛,熟记这些成语。

三、成语故事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练习造句。

人教版语文四下第一单元教案 篇4

1.学会“亭、庭、谭、螺、谙”五个生字,理解诗中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3.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教学重难点

品味背诵诗句,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喜欢游山玩水,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人称‘游仙’;他还喜欢喝酒,人称‘酒仙’;他最喜欢的是写诗,流传至今的诗作将近千首,人称‘诗仙’。他是谁呢?”(学生:李白)2李白一生诗作无数,你会背诵哪些呢?

随着学生的背诵,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李白。如:《赠汪伦》写的是有情有义的李白,《静夜思》是乡愁满怀的李白,而《望庐山瀑布》中的李白则是浪漫悠闲的„„ 3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自幼敏悟好学,曾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他一生负志漫游,吟诗四方,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文学成就:唐代伟大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主要作品:《将进酒》《蜀道难》《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教学分析:读文贵入境,入境始与亲。本课的导入,从作者入手,使学生知道李白是个非常丰满的人物,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也为学习李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初识“孤独” 1读题,解题。

(1)教师: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由来。)

(2)教师: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带着什么感情去读呢?(感受“独坐”,指导读出孤独。)2读诗歌。(1)自由练读。(2)指名读。(3)齐读。(4)质疑。

教师: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教学分析:这首古诗的题眼就是“独”。所以,学习这首古诗,应紧紧抓住“独”字,一步一步去深入体会作者那份孤独寂寞之情。本环节,首先通过交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识,接着让学生用“独”组词,从而理解诗题的意思。继而利用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读熟,进而质疑,激发阅读期待。)

三、走进“孤独”

1找:诗句里描写李白一个人看敬亭山的场景,哪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画。2交流: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抓“飞尽”“独去”,体会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天空不见一朵白云„„此时的孤独、死寂„„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此时在李白的眼里有什么?(敬亭山)3体会孤独。

(1)学生齐读前两句。

教师:在自然界中,鸟飞云走是很正常的,为什么这时候在李白眼里却越发让他感到孤独了呢?学生交流。

(2)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学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世态的炎凉。4配乐,教师范读,学生齐读。5写话练习:

(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2)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 学生写,教师巡视,然后全班交流。

(教学分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写鸟飞云去,只有李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教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时空距离,此时进行一个写话练习,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真正触摸到李白那孤寂的心灵。)

四、拓展补充 出示《秋浦歌》。1自由读,感受李白。

教师:这首诗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学生读。齐读,指名读。2交流。

教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孤独,哀愁„„)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哪些人会想着他?

教师小结: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再次吟诵《独坐敬亭山》。

(教学分析:《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在教学结束时,补充李白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孤寂心情。这里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同一诗人,同一主题对比。以李白诗导入教学,又以李白诗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第二课时

一、学习《望洞庭》

1学生根据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古诗。2小组交流体会。3集体交流,不够具体的地方互相进行补充。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贞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文学成就: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

主要作品:《乌衣巷》《秋词》《陋室铭》等。

全诗大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没有一点风,水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铜镜,远远望去,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

二、感悟诗境

1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2反馈:第一、二句诗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平静无风的水潭比作未磨光的铜镜)3教师追问:诗中还把洞庭湖比作什么?(比作白银盘)4教师小结,齐读古诗。

三、疑难探究,深入领会

1诗人为什么称洞庭湖为“潭面”?

说“潭面”,是因为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表现了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这两句诗中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山水风光。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突出表现了洞庭湖山水和谐之美。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说说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好处?

这一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着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显得格外美丽。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五、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课后搜集整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第三课时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1)简介诗人——白居易。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

文学成就: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主要作品:《卖炭翁》《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等。(2)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二、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2)红与绿的映衬之美,又该如何描绘?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3)“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诗人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卸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舍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三、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1补充句子:诗人庆幸。(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

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4.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教学重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引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探究

(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句入手”学习课文)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画出中心句)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

(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此处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三、点拨(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课文)

思考提示: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住“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升华(学习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1学习重点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2句子的作用。

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五、听全文录音

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认识“浙、臀、稍、额、蜿蜒”等6个生字。朗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以及各自的写法。

2.了解课文是一篇游记,知道游记通常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在读书过程中,知道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记下了什么景色,这些景色给作者及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3.学习作者在记叙过程中一边写看到的,一边写出自己的感受、联想的方法。4.结合课后习题,在语境中仔细体会作者叙述语言的准确恰当。5.建议学生背诵课文描写孔隙和内洞的段落。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在记叙过程中一边写看到的,一边写出自己的感受、联想的方法。能够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讲一讲内洞的景象。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板书课题,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浏览的景点,看看作者都浏览了哪些景点,是按什么顺序浏览的。

2引导学生把这些景点连起来,理一理,看看作者的浏览路线是怎样的。

3读课文,找出表示作者浏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词句,画一画,再读一读,体会这些词句在描写浏览过程中的作用。

三、分清详略,把握重点 1了解作者浏览的全过程。

找出关键词句,了解浏览过程,如:路上见闻→游外洞→孔隙→游内洞→出洞 2小组合作探究,议议哪些是重点,写了些什么。3把握重点。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作者描写的五个浏览内容作出比较,进而把握重点内容,即:游外洞、孔隙、游内洞。

四、回归整体、理清顺序

1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梳理,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浏览的。

2引导学生抓住“一路迎着溪流”探究作者的浏览顺序,寻找课文中另一条隐性线索“泉水流经的路线”。再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能表现“泉水流经路线”的词句(如“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进而理出泉水流经的路线: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五、读写生字,巩固强化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读、识记。“浙、2学生读写,教师辅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试述作者参观浏览的两条不同线索。2听写生字。

二、细读课文,品味揣摩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教师板书)(1)你都读懂了什么?

(如果学生只从句段说,提前安排一人)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教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2)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为什么叫双龙洞?

双龙洞的每个地方都有什么特点?„„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己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字幕:2~3段)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学生:朗读、谈体会。开始吧!

教师:多美的景色啊!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为什么喜欢?

学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教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教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教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学生读。

(学生读得好时,教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哪个同学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学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教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外洞:

3教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学生: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八百或一千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

教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全校师生有多少人,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学生读。孔隙:

学生一: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课件:第4段的字幕)教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学生: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学生交流。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教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学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出示课件)谁还有?

学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课件出示)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朗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教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学生二: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内洞:

教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学生三:我很喜欢内洞。

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学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教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教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教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学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教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内洞。(放内洞部分录像)

教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指一名学生)谁再来说?

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如果没有谈的,教师引导:比如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三、谈收获 1(指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双龙洞的喜爱。

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及其特点。

2、自主阅读,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的美好,同时摘抄优美词句。

3、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领悟文字感受天山的美景,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课前准备

学生:让学生上网搜集新疆的资料。教师:搜集新疆的风景图片。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到处都有美,我们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的确,在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今天,我们要学习以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学。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以下读音。

(3)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4)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2引导读通。

(1)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2)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3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4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5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6摘抄优美语句

有条件的同学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7作业:复习词语卡。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

三、深入探究

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这里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

2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这句话里的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雪水的光亮;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3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都有鱼儿在欢快地跳跃。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生机。

上一篇:诸城市饮水安全工程现状调研下一篇:河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