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育才历程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的育才历程(精选8篇)

我的育才历程 篇1

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昌乐育才双语学校

王桂娟 2012.12

带着一份憧憬,带着一份期盼,我于2010年9月步入了昌乐育才双语的学校大门,开始了我的育才教学生涯。来到这里,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昌乐县城最现代化的新学校,校园绿树成荫,各种各样的花在植物园里尽情绽放,犹如美丽的花园,舒适的塑胶跑道红绿相间,色彩鲜亮,圆形的图书馆更是别出心裁„„这里是孩子们成长的乐园。再看教室,大黑板、展板、图书角、搁物架、实物投影、电视„„一应俱全。走进教室,浓郁的班级文化更是令人爽心悦目。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教育教学,一流的教育科研、一流的师资队伍,一切的一切不都是我向往的吗?我想我会在新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两年来,我们在学校的引领下快速的提升,改变着自己、改变着学生„„怎样才能迅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怎样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我就结合学校给我们提供的成长平台谈几点看法:

一、教育教学的转变

在教学上,深入阅读和思考“3 4 5”课堂教学模式有关理论,把握其主旨,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开始尝试实施;努力想郭美玲主任,刘金娥老师,多次听取她们的课堂教学公开课,认真吸取了他们的教学经验,效仿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也邀请她们听我的课,虚心接受她们的宝贵意见,在学校的要求和优秀教师的指导下,我有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班级内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定小组,分工明确;组内形成帮学赶超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组与组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情景。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我感到班级内的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在乐学,乐究的道路上寻找到了成长的快乐。

二、在读书学习中丰富了自己

不会读书的教师就成不了一个专业化的教师,不是一个专业化的教师就不

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我们要让读书成为习惯。每一个寒暑假我们的田校长就会发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礼物——书,其实我这个人不爱看理论性很强的书,看点文摘,感情色彩的书还可以,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了十几年,真是虚度光阴啊。来到育才,我们身边的人都是那样爱学习,我们的领导是学习型的领导,我们的老师也是学习型的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我自然也受到感染,经常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阅读优秀教育理论书籍,并阅读其他文学、教育类书籍,提升自身教育和文化素养。再加上学校在每个假期都要发给老师的一本书,像《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师礼仪》等等,我都会一一拜读,并把自己的读后体会一一与大家分享,学校举行的读书报告会更是精彩纷呈,那简直是一顿丰富的文化盛宴,在感受别人体会的同时丰富了自己。我将会在学校活动的引领下不断充实自己,平时的课余生活我们还要学习肖川、陶继新等教育专家的先进的教育理论,看名师的优秀教案及视频,不断提升自己,内化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付诸行动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教学。

三、在乐团活动中充实了自己

2012年5月31日是我们最难忘的日子,我们的教师乐团终于登台亮相了,我们紧张,我们激动,在县委党校我们成功的举办了昌乐育才双语学校教师乐团首届专场音乐会。从观众们的掌声中我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不知不觉中又回到了一年前„„

忽然有一天,我们的田校长邀请了一位音乐专家梁老师给我们作报告,对于听报告我们已司空见惯了,但这次的报告让我们耳目一新,他谈到了音乐对人的影响,以前我们只知道乐器是音乐老师的事情,对于我们这些五音不全的乐盲来说,从来都是置之不理,也从来没想到要学一种乐器。尤其到了三十

多岁,能学会吗?俗话说:人到三十,不学艺。我们还学哪门子艺术啊,我就不是那块料!梁老师在选人的时候我们好多人都躲到了背后,由于乐团需要的人很多,我也被拉上了,说让我弹“大阮”,天哪,“大阮”是什么东西,我见都没见过,怎么弹? 这不就稀里糊涂地跟着走上音乐之路。想想真傻!

在练乐器的时间里,真是有苦也有乐!牺牲了休息的时间,有时到晚上12点,身体真的感觉支撑不了,寒假集训那几天我累得打了五六天吊瓶,家里人都心疼的劝我别练了,可是想想谁不累啊,我们既然选择了,便只顾风雨兼程。

教我们的单老师很认真,刚开始我们一窍不通,她手把手地教我们唱谱子,拿拨片,弹曲子„„真是不厌其烦,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学习的第一首曲子《彩云追月》,刚开始我们节奏都不会,更不用说弹了,老师就一小节一小节、一遍一遍地教,直到我们全部过关。其中有两小节节奏很快的内容,我练了好多遍就是弹不上,老师让我们一个一个地弹,我就害怕,一害怕就出汗,就更不行了,单老师严肃地和我说:“下一节课先检查你”吓死我了,课后我拼命地练习,自己觉得可以了,但老师一检查还是出问题,当时我就心灰意冷了,我不行,还是让我退出来吧,我不受这个罪了!单老师告诉我们:慢练加多练就会好的,不练就永远不会,你的节奏感还行,多练练没问题!听了老师的鼓励,我坚持了下来,不光把《彩云追月》攻下来了,而且还弹会了十多首曲子,虽然不是很熟,但我感觉自己已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敢唱谱、唱歌了,这也是参加教师乐团带来的自信吧!

来到育才,我已经改变了很多,也被改变了很多,同时提高了很多。曾经为自己也是“填鸭”队伍的一员而汗颜;也曾经为自己面对问题学生的手足无措

我的育才历程 篇2

今天上午的主题是“我的学思经历”, 那我就先讲讲我自己的经历。大家都听说过一种说法, 世界上有三种人, 一种是男人, 一种是女人, 还有第三种人就是女博士, 我就想讲讲我是怎么成为第三种人的。在座的一些女生也可以了解一下怎么样才能不成为第三种人。

大家对我的履历可能有一些了解, 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毕业, 后在清华大学工作一年, 又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了一个博士, 然后又在哈佛大学读了一个博士后, 后在剑桥大学工作了三年, 最近又回到了清华大学工作。用我一个朋友的说法, 我的履历看起来是比较“豪华”的, 但是我总结我过去的成长经历, 我觉着我学习上的教训远远多于经验。

回顾我二十年的求学经历, 就好像在一个黑漆漆的空间里爬楼梯, 经常摔倒, 有时候进一步会退两步。我觉着这跟我在求学过程中没有一个很好的引导有关系, 不像你们有机会跑到这里来听许多老师分享经验与教训。当时我读书的时候有很多意识形态方面的禁忌, 同时我读大学时的老师也没有太多的思想资源。比如说, 我1992年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 可能1992年你们当中一些人还没有出生, 我所在的国际政治系在1985年还叫“科学社会主义系” (笑) , 所以很多老师可能去年还在教计划经济为什么是对的, 市场经济为什么是错的, 而今年就开始教为什么计划经济为什么是错的, 市场经济为什么是对的。所以, 他们所能教的东西也很有限。

所以, 对我来说, 学习的经历基本上是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爬滚打, 我昨天回忆了一下我的成长经历, 我想可以将它们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片空白期”, 第二个阶段是“随波逐流期”, 第三个阶段是“头重脚轻期”, 最后一个阶段是“从头再来期”。我希望通过我的分享, 你们可以直接进入到“从头再来期”。我个人是从30岁左右才学会真正的读书思考的方法, 在座的可能都是20岁左右, 所以如果你们现在还感觉很迷茫的话, 没关系, 你们还有十来年的时间可以浪费。

我从“一片空白期”讲起吧!我上大学之前, 基本上没有受到过启蒙式的教育。那时候我读的书基本上就是高考数学习题集, 然后我读的最好的书可能就是海淀区高考习题集。我不但没有读过“四大名著”或者是西方的一些经典, 甚至是我们那时候比较流行的金庸、琼瑶我都没读过。以至于后来在大学跟同学交流, 别人都认为我是从国外回来的。

在一定意义上说, “空白”对那个时期都是一种美化, 因为“空白”意味着你至少没有“中毒”, 我现在想想我高中受到的教育其实还是中了不少毒, 接受了许多成见甚至是谎言, 现在我也不敢说我完全摆脱了它们。比如说当时听到“农民起义”四个字, 我就会想到“可歌可泣”, 但是后来我发现, 许多农民起义军比朝廷还要坏。再比如, 一听到“北洋军阀”四个字, 我就会想起“民不聊生”, 但是现在就会意识到当时的北洋军阀比后来的国民党还要开明。再比如听到“封建社会”四个字, 我就会想起“三座大山”, 后来就会发现有些人会觉着“封建社会”简直是乌托邦、田园式的生活。所以说当时是“一片空白”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美化。

朱大可老师就说过他在大学教书时, 是帮助学生“从负数变成零”, 而不是从零增加一些知识。其实从负数爬到零时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包括我, 渗入到潜意识的一些东西还是没有办法破除。

进入大学阶段,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了七年, 这个阶段我称为“随波逐流”阶段。尤其是在本科四年中, 教我的老师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传授, 所以在课堂上其实我没有学到很多东西。我现在回忆起来, 我们大学老师带领我们读四年《参考消息》, 可能学到的东西都比讲课学到的东西多。但不幸的是我的老师没有带领我读四年的《参考消息》, 而是带我们读了四年《人民日报》, 所以课堂上很难学到一些东西 (笑)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谓的人文主义的复兴, 在九十年代初还有些尾巴留在那里, 那时我们同学流行读尼采、萨特, 然后我也会跟着去读, 这个就有点像你明明有个三十六码的脚, 你非要穿一双四十二码的鞋子, 其实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读, 那个意识和你自己的问题意识根本不接轨。比如说尼采的问题意识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基督教文明来进行的批判与反思, 而我一个从江西小县城跑到北京来读书的小姑娘, 天天在那里哀叹“上帝死了”, 好像上帝在我这里活过一样。 (笑) 这个其实是非常荒诞的, 在你的问题意识与所读的东西不接轨的情况下, 因为别人在读, 所以你也跟着读, 其实是很错误的一种读书思考的方法。

后来读了研究生, 这个倾向便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读研究生时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 当时流行读一些后现代的作者, 比如说布尔迪厄、福柯、德里达。于是我也开始读, 但当时中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经济改革, 出现了很多下岗工人, 也出现了社会的分层分化。但是对于这些问题我完全视而不见, 然后每天窝在那里读福柯。我记得福柯当时流行的几本书有《知识的谱系》《规训与惩罚》, 我当时读了之后真是吓出一身冷汗, 感觉他的东西真酷, 很前卫。

当时读那种书就好像你们现在手里拿一个i Phone4一样, 是一个效果。比如说你们现在谁还在读周国平, 那就好像你们手里拿了一个i Phone1;如果是刘小枫, 你就是拿着一个i Phone2;如果是亨廷顿, 你可能是拿着i Phone3;但是你读一个福柯、布迪厄那你就是拿着i Phone4了。当时就是一种时髦、显酷, 表姿态, 随波逐流的感觉。

其实这样读书是很有害的, 我现在建议你们如果读不进去一些大部头的东西, 不要害怕不要惊慌失措, 觉着这书摆在书店商务印书馆一栏里是不是就应该一定要去读, 其实不是这样的, 你如果找不到作者的问题意识所在, 如果你不了解他 (她) 关心的问题, 不了解他 (她) 历史上的来龙去脉, 那么你先不去读也没有关系。

你最应该读的是那些你关心的问题, 比如你关心下岗工人问题应该怎么办, 那你就去读相关书籍, 并不是说你读柏拉图、福柯就比读陈晓鲁、陈志武这些研究中国问题的人高级。虽然他们可能不像那些人一样如雷贯耳, 但是从你自己的问题意识出发, 也许读着读着, 你就可以解决更深的问题, 会引领你读到那些更大家的东西, 但是没有必要出于一种赶时髦的心态去读书。

第三个阶段是“头重脚轻”期, 也是我与张健成为同学的时期。我为什么说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的阶段是“头重脚轻期”呢?是因为在这个阶段里面, 我们学到很多理论, 但是我现在想想, 美国的博士学位是配合他们本科的教育来开展的, 如果你没有接受他的本科教育, 直接接受他们的博士教育, 就会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

比如说当时我们学了拉美政治这门课, 当时我们讲了许多拉美政治的理论, 但是他是假设你对拉美政治很了解的情况下教你这些东西的。所以当要写一篇解释为什么1973年阿连德会被推翻的论文时, 我就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字的论文, 讲说可以从结构主义、精英决定论等方面分析, 但实际上对于当时的智利发生了什么我根本不太清楚。

你会发现美国当时的博士教育是培养一种这样的学生, 他们嘴里有很多的概念和理论, 但他对经验事实可以说是基本上不了解。包括当时分析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会相对成功, 你又可以分析来分析去, 但是到底中国发生了什么, 你可以几乎不了解。这其实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情, 当时很多的论文或者研讨都在回答“为什么”, 而不是“是什么”的问题。在我看来, 你如果真正理解许多问题“是什么”之后, 很多“为什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你不仔细了解这个“什么”的问题, 冲上去就用宏大的理论概念去分析实际问题时就会出现许多的错位。

比如说我非常欣赏的一位经济学家黄亚生, 现在在MIT工作, 他就解释中国的乡镇企业为什么成功。当时的西方学者, 包括一位得诺贝尔经济学家的学者, 他分析中国的乡镇企业为什么成功, 因为中国的乡镇企业代表了一种新型的、超越古典经济学的一种发展模式, 因为乡镇企业的产权是属于乡镇政府的, 那既然政府所有的企业都能发展得这么好, 那就是说不一定要有清晰的产权才能发展起来。这是当时西方非常流行的一种对于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

那黄亚生当时就回到中国, 做许多经验调查, 搜集无数的档案, 就发现中国的乡镇企业其实90%本质上都是私营企业, 只不过为了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开展工作, 才不得不名义上挂靠在政府的名下。

我的意思就是, 当你发现了这个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之后, 那么“为什么”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所以, 我认为“头重脚轻”的研究方法是非常有害的, 这也是我希望传达给你们的一些经验教训, 希望你们不要被大的理论、经验所吓倒, 仔细地老老实实地把到底在发生什么这件事情搞清楚, 无论是当代中国在发生什么, 还是历史上发生了什么, 把这些东西搞清楚, 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所以后来我写了一篇文章, 叫做《从经典到经验》, 引起了很多争论。很多人批判我说你怎么教导小孩子不要读经典, 其实并不是。我是认为读经典很重要, 但是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是更重要的。应该是从经验里面提炼出来的, 而不是说相反的方向。

现在我开始讲最后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其实可以从我之前讲得东西中引申出来。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所谓的“从头再来”这个阶段, 我是以30岁的高龄才进入到这个阶段的, 我觉着是要从真问题出发, 你关注什么你就去读什么书。

比如说我在27岁左右开始在网上读一些东西, 我会发现许多有震动性的东西, 当时我读到许多关于中国大饥荒的问题, 在当时对我来说是非常震撼的。当时我关心的问题就是中国革命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是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 所以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写有关中国革命的。包括后来我关注“民主”这个东西到底适不适合中国, 包括写《民主的细节》, 也是对这个问题的回应。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 我真诚关心什么问题, 我就会从这个问题出发去思考、去读书。我觉着这样去读书, 真的会很有收获, 也会非常有乐趣。它不再是一种人云亦云的状态, 而是小孩子在大自然里发现一种草叫什么、一种星星叫什么的欢愉。

从真问题出发也需要大家有发现问题的能力, 你要看到一个现象之后努力去发掘现象背后有什么理论问题。

比如说以前, 当我看到一则新闻时, 它就是一则新闻而已, 但是现在我会去思考这个新闻背后有什么问题。我现在看到电视里报道菲律宾的腐败案件, 我就会想民主国家也会有这么多的腐败, 这就是你穿透一个新闻去看背后的问题的方法。你看最近利比亚的局势, 你就会去想为什么同样是中东国家, 埃及的转型比利比亚就容易得多, 那你就要根据这个问题去找许多书来读。再比如你看到泰国“红衫军”的新闻, 你就会想是不是在民主国家民主会导致过度的民主动员。

我的意思是凡是你看到新闻, 甚至是看到鸡蛋价格变化的时候都会想这个背后会不会有什么理论问题, 所以拥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读书思考还有一个问题很重要, 是要从实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论概念的东西非常重要, 因为发现问题的能力主要看你有没有理论的背景。但是许多问题不可能从推理的方式去回答的, 必须从经验来回答。比如说, 美国的民主是不是虚伪?这个你读再多的马克思都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他不会有一个现成的答案去告诉你。那你应该去读什么呢?如果你认为民主的标准是国家出台的政策应与民众的利益吻合, 那么你就应该去读这个国家出台的政策, 以及民意测验的对比, 这也是一种方法。你不可能从那些经典著作里找到现成的答案, 所以我就鼓励这种实证的方法。而且我觉着这种实证的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特别谦虚的研究方法, 因为现实总是流变的, 实证的方法导致你研究的结果必然是开放的, 我觉着这是实证研究非常优美的地方, 因为它永远对所有的答案表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度。 (本文系作者于2011年7月2日在湖北蕲春青石中学“第一期立人大学暑期学校”的演讲)

我的心路历程 篇3

在人生道路上我时刻都铭记着责任。在家里,我分担着养家的重任,也是妹妹的保护神;在学校里,我是班长;在工厂的班组里,作为班长,我带领班组争第一;在公司里,我又总是自我加压,不仅要率领我的团队做到中国业内最好,还要晋级到国际前列。

我曾经为一身的责任而自豪,这说明我有价值;我也曾经为一身的责任而感到疲惫,好像我活着全是为别人,没有自我,没有放松,总是像一个上紧了发条的陀螺无休止地高速旋转。但不管怎样,上为父母,下为儿女,在外为朋友,在家为亲人,于公为组织,于私为事业,我都是尽职尽责,恪尽职守,全心全意地为这些神圣的责任而辛苦着、忙碌着。责任感驱使我一直保持着这样一种心态-履行责任和为别人创造快乐就是我的幸福。就这样“痛并快乐着”走过了33年的工作之旅,我也走进了知天命的年纪。

责任感与争强好胜的性格使我遍尝酸甜苦辣,同时也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从一个普通高中生逐渐成长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大公司的总裁。这一路走来,我心中有无限感慨。

我是一个爱做梦的人,从小到大总有美好的梦伴随着我。小时候,常常做梦吃到大白馒头;长大后,又常常做梦有个好知己、好爱人、好工作、好事业,正因为有这样一些“得寸进尺”的梦,我才得以激励自己努力奋斗、梦不成真不罢休。今天,当我带领着三万青啤人朝着国际化大公司的梦想迈进的时候,我更加坚信我们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为了一步步实现梦想,这些年来,我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努力打造一个有创新力、信用力、文化力和修复力的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是靠制度和团队来支撑的,而我将在系统中逐渐弱化我个人的作用。我最欣慰的时候将是当我利用我个人手中的权力无法完成一项重大决策的时候,因为那证明了青啤公司的制度体系已完备健全,管理系统已真正开始发力。当我离开青啤公司的时候,公司不会因我而受到任何的损伤,因为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青啤公司能够产生出比我优秀的领头人。我相信,不但青碑公司这样,我们中国的企业都应该向这样一个方向发展。

如果青啤公司未来能成为一个从优秀向卓越不断迈进的、基业长青的公司,能从一座10层的大厦发展到100层,那么我希望我就是为这个大厦建立管理基础和伟大目标的人。

回望人生,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啤酒。青啤是我为之工作和奋斗了三十多年的地方。在公司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中,太多的感受和积累一直在激发我把它们整理记录下来。最近两年,我开始酝酿并筹划这本书,我想将千头万绪都写进书里。这本书也是我梳理和总结当青啤总裁这些年来的经验和体会,记录了赢的时候我们畅饮的快乐,失败彷徨的时候我们难过的泪水,以及变革中我们对自己血淋淋的剖析。

我是基于“赢”的理念来写这本书的,这个“赢”是指大家的“赢”,中国的“赢”。我不只是要告诉大家一个已走过百年的青啤,更要告诉大家下一个百年的新青啤,未来的青啤。青啤的赢只是打造了一个绚丽的盆景,但中国的赢会创造一个繁荣发展的大花园,这就是共赢之梦。但愿青啤的成长之路和我的心路历程会给朋友们带来收获,让更多的企业走过百年,让更多的企业去赢,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强盛。

我写这本书不是为了写我自己,也不是为了赶时尚、追潮流,而是想将青啤发展中阶段性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贡献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这本书能成为青啤的宝贵财富,也能为中国的企业作出一些贡献。同时我也想通过这本书,系统地盘点一下自己,近距离地和朋友们谈谈我自己、谈谈我为之奋斗一生的青岛啤酒。这些朋友一定都是胸怀大志、有理想、有梦想、有抱负的人,也一定都是充满激情面对人生的人,我们会有心灵的默契、思想的传导、情感的交流。我想把我的青啤事业、我的喜怒哀乐、我的心路历程浓缩在《一杯沧海》中,奉献给所有我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们。

令人敬重的老班长

“一个书卷韬晦,一个武功初立

一个慢条斯理,一个热血沸腾

一个柔情似水,一个刚坚如山

二者之间微妙的、对立的,又恰好能融合互补的风格与气质,在事业的平台上彼此吸引与欣赏。”

我站在他的面前,举着一张生日贺卡,饱含感情地朗诵。

他站在我的对面,满怀深情看着我,好像看着他的兄弟。

“说实话,在我的影子里你一定很冷,阳光几乎被我挡住。但你一直满足于让我发光,把所有的荣耀都给了我,你是我背后最坚强的支柱、不图名利,只用笑容掩去一切痛苦,我能像只鹰,全因为你是我翅膀下的风,没有你,我什么都不是。

从你身上我懂得了立业靠能、成业靠德,而德的内涵就是境界和胸怀。

真心诚意祝你健康!生日快乐!”

听到最后深切的祝福,他的眼泪从眼眶中滴落。

他就是我的老领导、老班长,青岛啤酒董事长——李桂荣。

这是在他68岁生日的时候,我专门为他作的一首诗。

后来,他告诉我,当天他将贺卡拿回家,念给家里人听,家里人也一起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多年以来,当外界问到谁是青啤主帅?大部分人都回答是“彭大将军”彭作义和称为“青啤少帅”的金志国,但是做为董事长,他站在我们这两个先后备受关注的啤酒业风云人物的背后,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很少接受采访。有媒体说,这或许是青啤成功的原因之一。

我的心理历程 篇4

2007年的夏末,我来到了河北大学历史系学习,而如今我已升入大三。两年多来,我感觉自己经历了很多,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偏激走向豁达。

当我刚刚来到大学之时,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高大的教学楼,热情的师兄师姐,全新的学习方式,即将共同生活四年的室友和同学„„经过了报到的忙碌和军训的艰苦,我真正开启了大学生活。我大一的生活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习,二十课余活动。不同于高中,大学的学习方法有了很大的差异,而我的学习习惯是需要压力和督促,需要学习氛围。但是大学学习基本上是靠自学,而且同学们也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所以没有了那种高中全班在一起学习的氛围。对此我比较不适应。但是通过看书和请教学长,我及时调整改进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保持了一定的学习成绩。我认为大学的生活,学习虽然还是最主要的,但已不是生活的全部,大学应该有丰富的课余活动。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可是学习适应社会的经验、能力更加重要。基于这些认识,我加入了很多学生组织。其中有院学生会、校国旗班、班级生活委员、历史文化协会等。这些组织都有不同的锻炼侧重,也都有丰富的活动,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大一下学期,我还被选拔为我学院的代表,参加了校“红色战线”杯辩论赛。这次大赛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赛前我们辩论队的成员用了很长的时间和极大的精力进行准备。我们学习辩论规则和技巧,搜集辩论资料,揣摩对方的思路,进行实战演练。最后我们把所有的准备与激情投入到了最后的比赛。虽然成绩不佳,可是我感觉自己收获了很多很多。经过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之后,可以在一场竞争中全部用于实践,脱口而出,淋漓尽致,思如泉涌,那实在是一种美妙的感觉。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强的人。但是在大一我在心里上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由于我参加了比别人更多的学生组织,所以我有忙不完的事情。学生会要开例会、写策划、办活动,国旗班要升旗,要日常训练,还有一些校内外的活动。生活委员的事务也不少,由于是大一,什么都要学习,各种补助的发放规则都要制定。因此,大一我时常因为早起国旗班训练而上午昏昏沉沉,由于学生会的工作而没有时间午睡。然后,一些竞赛类活动如辩论赛给了我很大压力,我怕自己做不好,给自己给团队丢人,因而想到了放弃。但是我自己开导自己,现在的锻炼虽然苦和累,但他是很有好处的。是在为我今后的人生积累经验。不快只是暂时的,以后当我们在社会中拼搏之时,我们回首这段往事,一定会感到那时的苦累是那样的不值一提,而又是那样有趣。压力是我奋进的动力,是对我能力的考验,同时这也是大家对我的信任,是我展现自我的机会。于是就在自我鼓励与调节中,一步步坚持了下来。

大二我成了学生会的部长和国旗班的班长,我有了自己的部员,有了新的责任。茫然、失措通通向我袭来。经过适应与学习,我与部员们获得了共同的进步,组织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学期我和同学组织了一场“社区周末文化广场”的保定历史文化图片展。此时正值我们学院刚刚从人文学院中独立出来,基本上是白手起家。我们多次出校联系保定市的著名文物古迹单位,让他们为活动提供一些资料和赞助。我们一帮外行一同制作活动展板,不断的请教摸索,最后作出了当初连我们自己都不敢想象的作品。我们对活动的每个步骤推敲与策划。最终把所有努力展示在了全校师生面前。

可是,由于我忙于各种课外活动,自己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下滑。在大一时我对自己的专业比较有信心,但到了大二我对自己的专业也逐渐失去了信心。以后怎么办?最后我下定了考研的决心,绝技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之后再投入社会的大潮。

大三的生活刚刚开始,我离开了熟悉的学生会和国旗班。开始为自己的考研理想准备。最近我通过研究一个专业问题,突然发现了学术和思考的乐趣。原来思考的过程是如此奇妙,思考的捷径可以使人如此满足。

我的考研历程 篇5

现在是2008年9月份了,距离去年我准备考研已有一年的时间了。我一直很想把我考研这段难忘的经历记录下来。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或者说是我懒,就一直没有动笔。这篇文章直到今天才算完成,我不是一下子写完的,我只能一点一点写,随心所欲。

一、考研前

我的第一学历应该是专科,就是因为知道专科毕业不好找工作,而且我也不想过早踏入社会,才选择了专升本,升上了一所本科院校,开始我的两年学习生活。当时想着既然已经是本科生了,毕业后应该能找一个差不多的工作了吧。有人问我考研不考,我说没想好,因为在我心里,研究生是一个很崇高、很神圣的学位,我如此愚笨,是不可能考上的。再说,我对考研情况一无所知,也不知道要考哪个学校好。所以,在我专升本的头半年(专升本两年学制)我是没有下决心考研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想法慢慢发生了变化。我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转眼本科还要毕业了,而我心里也越来越恐慌,即对工作、对社会还有一种恐惧感。我想,如果还能继续当学生多好啊,而唯一的办法就是考研,继续深造。于是考研这个想法在我心里生了根。

2007年4月,我们上一届师兄师姐考研复试结束,我们系请了几位成绩优秀的同学来我们班里给我们传授经验。他们一个个谈了自己考研的想法和经验,我们在底下认真的听,还随时问他们一些问题。我记得其中一个女孩说过:其实,考研最重要的是四个字:水到渠成。只要你努力了,踏踏实实学习了,最后自然会有一份收获的。“水到渠成”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我万分同意。当我看着他们在台上神采飞扬,我心里暗想:明年的这个时候,我能不能坐在讲台上为师弟师妹们传授经验呢?

后来我就开始到书店选购考研书籍了。关于考研方面的书可真多,我买了一本英语考研必备,很厚的一本书,又买了石春桢的题,大家都知道很难的。每天看一点,因为那时候才大三(专升本),考研的心还没有完全定下来,所以学习比较松散,真正的复习备考是从暑假开始的。

二、复习备考

人家都说考研都是从进入大四前的暑假开始的。我也这么做。在忙完了大三最后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后,就开始考虑报考研辅导班的问题了。那时启航在我们学校里做招生宣传,我跟几个同学商量,决定就报启航,因为据说启航里的陈先奎老师很厉害。启航开课时间是8月1号,我可以在家呆一个月。以前放暑假我都是在家呆足两个月才去学校,这一次只能呆一个月,我心里有点不舍。但一想到要考研,还是狠狠心。这一个月,我在家也并没有像以前一样闲着玩,而是有目的地看书。每天上午看一会,包括英语、以前学过的政治经济学课本,因为有人说政经是考研科目最难的,所以要及早下手。就这样,我虽然没有下狠功夫,但这一个月也总算看完了几本课本,到上辅导班的时候最起码有个底了。

由于暑假要来学校上辅导班,寝室又不能住,我们早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房子。一共四、五个人住吧。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时光还真是让人留恋。我离开家来到租的房子,开始了我的租房生活。本来说好的8月1日就开课,可是那一年不知怎么回事,一直拖,考研大纲很晚才下来,其他的辅导班也是拖,我们直到8月26日(大概是这个日子)才开始开课,这时我们学校已经开学了。

我在房子租住的时候,很自由,不像在寝室还要熄灯。在这里,一切随意。不过我跟另外一个女生在一个屋里住,也不是特别随便。但她一般都去学校找固定教室学习,而我没有固定作座位,只好在小屋里看书,倒也清净。屋里有一张大桌子,还有很大的太师椅,我坐进去很舒服。学习的时间是上午、下午、晚上。由于我这个人从来不会下狠功夫逼迫自己,所以学习时还是很随心的。中午出去买饭带回来吃,晚上去学校打热水,然后买几个凉菜回屋

里吃,等等。这一点一滴,现在回想犹如发生在昨天,我真的很怀念那个时候,很纯粹,很充实。

开学后,就住进寝室了。但学校又有大事了。我们学校要迎接本科教学评估,为了这个学校已经筹备一年了,07年11月份,国家教育部的专家就要进驻我校了,检查学生的“英语、计算机、师范技能”三大方面,学校一早就开始准备,8月份提前开学,就是要训练我们的口语、计算机和讲课三大技能。于是,我们的很多时间都花在这上面。现在想想,真恐怖,经常要去教室练口语,还有一次次的口语测试,天啊!!真是受不了,快要崩溃了!后来,天渐渐变冷,可是早上我们还要起来很早出去活动,虽然这是形式,但寝室里不能留人是绝对的。半夜还要查寝。我们寝室就因为早上不想起床而遭到辅导员批评。

那时为了争取时间,我上课根本就不听讲,专心在底下看我的考研书。其他考研的同学根本就不来上课,各自钻到自己找到的固定教室学习。而我一向乖巧,从来不逃课,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呆在课堂上。幸好老师们也都知道情况,了解我们比较忙,所以不怪罪。有时在课堂上还讲一些考研的小知识,给我们留出一定时间让我们复习。真是感激他们。

我还比较怀念晚上上辅导班的时候,我仍记得,晚上吃过饭抱着一摞书就往上课的教室走,在那里呆上两三个小时,然后回来已是快10点左右,回到寝室我一个人再稍稍温习一下。从夏到秋,我穿着同一条裙子,亲身感受着天气由热转凉。因为那时搬宿舍,我们寝室的其他5个人都搬到别的宿舍了,寝室里就剩下我一个人。有计划,有安排,很充实。上辅导班久了,就很浮躁,听不下去了,这时期不断地做题,训练。反正有一段时期很焦虑,总觉得什么都没有复习好,什么都不会。尤其是政治理论,我很担心不过关。可是辅导班老师说了,考研政治从来没有因为政治而不过关的。可是我还是很着急,因为还有好多书还等着我去看,去背。还有专业课也需要记啊。

说到专业课的复习,我同学和老师都建议我找找上届的师兄师姐帮忙。我犹豫再三,去找了系里老师帮忙,他们果然为我找到一个师姐,她跟我报的是同一个学校,现在已经是研一了。我得到了她的联系方式:手机。在担心彷徨中给她发了一条短信,说明了我的情况,我想去找找她,看她能不能给我学校的历年真题。没想到还真联系上她了,她也很热心,欢迎我前去找她。于是过了几天,我准备了一下就去新乡了。坐在火车上,心里一直回响着一首歌《有没有人告诉你》,里面的歌词有一句很符合我的情况:当火车开进这座陌生的城市,那是从来没有见过的霓虹。我是第一次一个人坐火车去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城市。为了考研,我付出了很多第一次啊„„

终于见到师姐了,她很热情的接待了我。并且满足了我的要求:给我找来历年的专业课真题。由于要抓紧时间复习,第二天我就走了。事实也证明,历年考过的题目还是会重考的。真的很感谢师姐的帮助。

到了学校后,就付出了比以往更大的努力了,也确实开始下劲了。整天埋头苦背,找到时间就看书,做题。同寝室的不考研的同学天天出去玩,去龙门石窟、去白马寺等,我看着她们悠闲的身影,真是羡慕,同时也激励自己:如果考上研究生,那我的日子会更悠闲!其实我考研还有一个动力,就是我爸爸答应,如果考上研,并且是公费的话,那就满足我一直以来的愿望:买一台笔记本电脑给我。我对它早就很向往了,可是父母一直不同意,这次放下话来,那我自然要全力以赴。结果,呵呵,现在我就用我的笔记本打出这些字。时间已过去快一年了„„

大四上学期课很少,而考试课更是只有一门,所以我抓住时机埋头看考研书,而考试书只是做个补充学习。那时候最难的是找自习教室。由于临近期末考试,许多非大四学生也开始抓紧复习了。更郁闷的是,自从本科评估过后,许多班级都规定晚上要去教室上晚自习,这样我们考研生能找的教室就更少了。我们学习找地方真是见缝插针,看见哪个班级下课了,就赶快进去占位。美术学院的学生很可恶,他们把非本院的学生赶出自己的教室,而他们本

身只有很少的人去学习,真是浪费。我想,他们也是为了迎接期末考试才如此下劲吧。于是捱到了期末,每天都有人考试,他们考试时我就坐在楼梯上看书背书,随时注意着教室的动静,一旦他们考完了,我就赶紧进去占座位,好歹能坐着看会儿书。到了中午该吃饭时,就把书包和书放桌子上表示有人占了,吃过中午饭也不睡觉就直接到教室来了。就这样,从经历了教室争夺战到最后人渐稀少,我都一直坚持着。

三、临考前

由于我们学校为了迎接2007年11月份的本科教学评估,我们从2007年8月份就开学训练了,因此2008年1月1日我们提前放假。这样,非考研的学生就可以回家,而我们考研人就在学校里,集中住宿起来,准备最后的冲刺。那时,天已经很冷了。

每天的生活比起期末前更是单调乏味,因为总是重复前一天的事情。早上起来吃过饭后就赶往教室。学校特意为我们安排了固定大教室,而我所在的教室还有暖气,其他教室的暖气不久后就停了,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是上天给我的一次恩惠,让我复习时不那么难受。中午吃过饭又赶往教室,先拿着写满文字的小本子站到教室后面的暖气片前开始背诵,背一会感觉有点瞌睡(吃过午饭容易困倦),就回到座位上趴在桌子上睡一会,一般我一睡都是一小时,呵呵。起来一看,四周趴倒一片,都很困。、我和一个同学占用了一排桌子,不知道为什么旁边没有人坐,于是我们两人坐着感觉很轻松,很自由,把一些书都放到桌子上,走了也不用担心会被偷,以至于后来见有人居然坐在我们旁边的时候我们感到莫名生气,后来他们又走了,也不知道为什么。

为了打发无聊的复习时光,也为了减轻压力,我跟同学经常买一些小零食带到教室吃。不管谁买的,都一样吃,津津有味。结果有的同学也学起我们,带零食来吃。呵呵,真怀念那段时光。

我临考前的身体状况可不好,我一直有牙疼的毛病,但平常都不怎么发作,基本可以忽略。可是到了最后冲刺阶段,牙齿竟然史无前例的疼了起来,有时候疼的睡不着觉,感觉一股一股的酸水涌上齿间。吃东西时更是只能用一边牙齿咬,另一边即使是用舌头舔一下也会觉得酸痛无比。这对于爱吃的我不啻是一种很大的打击。即使这样,我仍然买一些甜食吃,买一些筋道的,比如牛筋糖之类的,可能是为了折磨我自己吧。而且还有一些身体上的不舒服。考试前的大约7、8天,我来了例假,虽然复习时感到很痛苦,但也自我安慰着:只要别在考试的时候折磨我就行。例假过去了,可是那天吃坏肚子了,开始拉肚子,一天跑厕所好几趟。在位子上坐一会儿就要去厕所,回来没过多久又要去。真是郁闷到极点,真怕到考试时这样那就全完了。好在同学推荐我用泻立停,我买了一瓶,吃后果然好多了,这是发生在考试前3天的事,真危险啊!

再有一天就考试了,一般这一天就不用再复习了,可是很多同学还是坚持不放弃。我所在的固定教室由于还要充当考场,于是早早就封闭了。我只能到西区的教室去复习,可那里的教室早就占满了,即使是站着也没空地了。我找了半天,找了一间冷冷的教室,坐下勉强着看书。虽然都看过很多遍了,但还是强迫自己一遍一遍的背,机械的背。嘴里背诵着,心思却早跑了,开始幻想着考完后的情景。其实我在考研复习的过程中,无数次的幻想考上研究生的情景,那是多么的光荣与骄傲啊!我还幻想着我的家人、亲戚会为我自豪。正是有这么多的幻想化成了学习的动力,让我在短暂的幻想完毕后又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考试

2008年1月19日,期待已久的日子终于降临了。那天下着大雪,我们纷纷从寝室走出来,赶赴考场。还有很多社会上的人来我们学校考试,有好多人啊!我们走在雪路上,什么也不想,只想顺利找到考场进行考试。

第一天考的政治和英语。政治考完后感觉还可以,但也拿不准。下午的英语真让人头疼,拼着命的去做题。我想,要是这样学英语的话,我是真的无法爱上它。后来还是熬了过去,感觉很糟糕,认为不会及格,反正考研英语及格的也不多。

第二天考的两门专业课。上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下午考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都感觉拿不准。先前曾拿到真题看了看,发现的确有些以前考过。但可惜的是,以前看真题的时候都不知道答案,现在只好自己去懵了。考专业课真是恐怖啊,一张小纸,一张很大的答题纸,共12页。我拼死拼活写了7、8页,再也写不下去了。一个是时间紧迫,根本就来不及;再一个实在不知该怎么写了。我这个人就是不擅长写长篇大论,我喜欢浓缩的、精华的东西。如果一句话能表达清楚,我是不愿意花上几句话来写。但我不知道改卷老师喜欢哪种风格,如果他们喜欢详细的、字数多的,那我就不会得高分。考完回到寝室,问问她们的情况怎样,发现大家其实差不多。但她们专业课基本上都写满了,我听了很着急。为什么我就写不多呢?

总之,激烈的考研结束了,一切都平静下来。第二天我们就要离开学校回家了,没办法,学校赶人很急。当天晚上,我们把东西都收拾了收拾,第二天中午就坐火车走了。

回到家后,在放松而又紧张的心情中度过了一个月的寒假,尔后回到学校。由于是大四,最后一学期并没有安排课程,于是我们都很清闲。但是一直在惴惴不安中等待考研成绩的发布。终于成绩发布了,每个学校发布的时间都不一样。我们寝室的两位女生成绩分别出来了,都考的不错,一个考了381,一个考了387,这在去年实在是很高的分数了,因此她俩很高兴。现在就剩我的还没出来了。我一直不敢去查成绩,同学都替我急,一在网上看到有成绩发布的消息就立马通知我。可是都不是我的学校。那段时间,我真的快神经衰弱了。

我是在那天知道我的成绩的。那天是3月8日,我清楚的记得,那天是星期六。下午我有一门选修课要上,于是没睡午觉就去教室了,到那里发现教室没开门。等了很长时间也没人来,我很疑惑。但一直在那里等。心里想着心事。后来不等了,就回寝室了。回到寝室后无聊,就用手机登录QQ跟我妈聊天。我妈说我的学校公布成绩了,要给我查查。我紧张的等待结果。过了一会,我妈给我发来一条信息:你猜猜你考的怎么样?我很奇怪,不知她为何要这样说,究竟结果是好还是坏。可我妈居然卖起了关子,很长时间都没有给我回。最后终于回了一条:政治79,英语64,专业课一123,专业课二131,总分397。我看了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非常欣喜。这个分数超出我的想象的高啊。后来问了问其他同学,好像都没有我高。我感觉多日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以前的痛苦没白受!

三、复试

(唉,真是懒的不想写了。)我在初试前就很担心复试的问题了,虽然很多人告诉我复试只是个形式,不用太紧张。可是我想,初试只是纯粹的笔试,老师又看不到,所以可以自由发挥。可是复试是在老师的面前进行,这对于没有面试经验的我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能在老师面前发挥出我的最高水平吗?我一直忐忑不安。

我记得是4月18号去学校报道,然后20、21号开始复试。而在此之前我有大约20天的时间准备复习。复试也分笔试和面试。笔试要求的课本我没有,于是我请师姐帮忙,给我寄来了厚厚的复试书,是《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啊。我每天又开始到教室去学习了。因为不是期末,这次就不用为占座发愁,反而学习劲头不如初试前了。每天看看英语,做做笔记,然后翻翻课本,有时不想学了就干脆干别的。我切实感觉到复试的确比初试轻松,尽管我心里还是很沉重。

闲话不说了,日子到了。我又去河师大了,在师姐寝室住着。正好那几天师姐回家了,是寝室里另外一个师姐“照顾”我,不过没几天她也走了。寝室里剩下3个人,我、一个同复试的女生、我师姐的嫂子。可以说在这个寝室住的人都不属于这个寝室,呵呵。

18号我先找到了公共事务学院的办公室报了道,然后就在校园里转。学校挺大的,环境很好,到处都能闻见花香,这我很喜欢。只是回到寝室就觉得很无聊了。寝室里几乎人都不在。那个复试的女生阿芳很勤奋,每天都出去找教室学习,我很佩服她,在一个陌生的校园

里也能去找教室学习,的确够踏实,我就不行。还有那个嫂子,她上年也跟我们一起考研,可惜没考上,现在继续在这里努力,所以每天也鲜少见她的身影。寝室里经常就我一个人,而寝室里有一台电脑,可惜有密码,那位师姐也不肯透露,看上去也不太乐意让我玩。我想,算了,住在人家屋檐下,我还敢要求多少呢?只是我以后考上研究生,一定要买一台笔记本的带过来!

19号开始复试了,(我居然忘记了英语和政治是上午还是下午考的,真晕),英语比初试要简单,跟四六级难度差不多,我尽力去做。听说复试英语成绩一定不能低于初试英语成绩15分,否则你的初试成绩将被质疑。政治还是那么多题,而且有些是相似的,(我的理解能力告诉我是相似的),所以不得不硬着头皮重复写了几次,反正跟初试一样,也是糊里糊涂混过去了。第一天的笔试考试结束。

20号上午是面试,我最最担心和害怕的就是这个了。到了办公室,看到我的未来的同学们。老师把我们分组,每组有几个老师进行面试。按名次进去面试。我的初试成绩是第二名,所以排在第二位面试,但我跟着第一位同学进了办公室,先熟悉一下环境。面试的流程是这样的:先用中文自我介绍一下(我本来准备的是英文,后来干脆用中文翻译了一遍),然后根据你的介绍各位老师对你提问(非专业,纯粹兴趣),接着抽题目,包括英文短语翻译、英语文章和专业题目问答。我说下我的情况吧,我自我介绍完了之后,老师分别对我提问,问的有关于网络方面,平时的读书情况(狂汗„„)等,具体我也记不住了。然后抽题目。我抽到的英语翻译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我想了想,说“The full development of vertue、intelect and physics”(我晕,现在我已经不会写单词了,这暑假把我的所有知识全剥夺了),老师听后也没说什么,可能他们也不太懂吧。然后翻译一篇英语文章,是一个人物传记(汗,我当时不知道,差点把那个传记的词当成是“生物”),我大致看了看,里面有好多生词和术语,我都不知道。我前面第一个同学的做法是把全文都翻译了一遍,没有用英文读出来。而我不知怎么想的,是想卖弄一下口音还是怎么的,我先用英语读了第一句,老师都楞住了,但没阻拦,我读完后就开始翻译,第一句倒不难。但是以下的几句有点难度,我翻译的坑坑巴巴。但我都坚持用英语先读一遍。可能是听了我的比较“纯正”的发音吧,老师们出乎意料的没让我读完,也没翻译完就说可以了。我心里暗暗呼了一口气,总算躲过一劫,呵呵。然后是回答抽到的专业课题目,我的题目是“马克思主义和宗教有无相通之处,如果有,在哪里?”这个题目我一看就确定了方向,那就是有,两者相通之处是都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不同处在于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的第二性,而物质是决定意识的;但宗教却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片面的夸大了,陷入了唯心主义,这就是二者的区别。我大致说了说,也没说太多,我一向不擅长长篇大论。老师们听后也没说什么,可能是回答差不多吧。最后有一个记录的师姐用英语问了我一个简单的问题,可是我居然不会,但只能坑坑巴巴的回答,心里懊丧不已。

总之,面试结束了。我雀跃的出了办公室,看到剩下的同学也在焦急的等待。他们见我出来,围住了我问具体情况。我心里轻松了许多,于是就跟他们传授了点经验,呵呵。

接下来,第二天就是体检,下午看成绩。我的总成绩排名第一,真是万分惊讶。一看面试的分数,竟然还不低。而笔试的成绩(指复试)也挺高的,再加上初试的成绩,所以我的分数高居榜首啊!老师这时打电话过来说我是公费,问我的档案能不能调过来等问题。总之,这些都不算什么,我心里一直在欢呼,纠缠我一年的考研终于彻底结束了!

我的成长历程 篇6

静静的靠着窗思索,轻轻用舌头沾了沾干唇,猛的想起一个问题,一个我从幼儿园到初中一直未曾改变的问题。

幼儿园。演讲比赛结束后,荣誉就像散袋的沙砾般扑面而来,却将我硌得生疼。童真的我却开始思考一个可能连成人都不一定会想起的问题。

我的育才历程 篇7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 当时的辅导员就不止一次地跟我们说过, 计算机教学在中小学还不太普及, 尤其是在苏北欠发达地区, 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有两手准备, 弱化计算机相关课程, 强化数学教育相关课程, 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课程, 都曾经是我们的重点课程, 其目的就是为了我们能够在没有计算机课程可教的情况下, 能顺利走上数学教师的工作岗位。随着中学计算机教育的迅猛发展, 等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候, 学弟学妹们的专业课程设置已经和我们大不相同。

从事高中计算机教学工作已经十年有余, 见证了课程名称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教学目标从软件应用技巧到提升信息素养的转换、考试方式从等级考试 (会考) 到学业水平测试的演变。我想以此文为契机, 重温自己的专业理想,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努力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担当的研究型教师, 为苏北地区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贡献一份独特的力量。

●个人困顿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 除了繁忙的工作, 更让人无奈的是尴尬的学科地位, 且不说工资待遇低, 各种晋级评优指标通常也与我们计算机教师无缘。为了能在自己选择的工作岗位有所建树, 我只能比以往更加认真对待备课上课、硬件维修、竞赛辅导、教师培训等工作。连续多年的付出和坚持, 最终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和信任, 后来学校又陆续来了几位信息技术教师, 我也有幸成为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的第一任组长。

后来因为身体的原因, 我主动辞去了组长的职务。为了能在专业发展方面展示自己的水平, 证明自己的能力, 我非常希望能在信息学竞赛方面有所突破, 但是光有热情不行, 加上我县小学和初中的信息学竞赛辅导几乎是一片

作为一名收入相对较低的计算机教师, 身处物价飙升的时代, 有人曾计划邀请我入股开办一个大型的网吧, 虽然这个计划能够帮助我显著增加收入, 但由于担心网吧会影响一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毅然选择了拒绝。尽管我非常希望能够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汗水, 赚一些外快来贴补家用, 但绝不想通过一种可能影响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来获得。我也曾报考过南京邮电大学的计算机通信工程专业的自学考试, 希望能有更多用来兼职的一技之长, 第一年报考两门课程, 辛苦熬夜大半年, 正式考试的时间竟然和学生信息技术考试时间冲突, 只能全力投入到学生考试的组织工作中去, 自考之路自此无果而终。后来我又选择过专业投稿这条兼职之路, 在不到四年的业余时间内, 先后在《电脑爱好者》、《电脑迷》、《网友世界》等计算机杂志上发表了一百多篇办公软件和网络应用等方面的文章, 但花在写稿上的时间增多了, 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 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热情也逐渐减退, 教学水平也因此开始停滞不前, 虽然能赚到一些稿费, 但我仍然惶恐不安, 总觉得这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教育生活。

●现实困境

2005年正式开始实施的江苏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首次将信息技术学科纳入到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行列, 能否合格不仅与必修四门学科得A加分直接挂钩, 而且与高考报名资格紧密相关, 这让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学科蓬勃发展的希望。学业水平测试实施后, 学校不仅加大了硬件投入的力度, 新增机房的数量甚至超过原来的总和, 而且也增加了多位信息技术教师, 在课时安排上也完全按照省标要求, 高一必修、高二选修都是史无前例的一周两课时, 让我们能够从容地按照教学计划备课上课。

接下来的两年, 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 我校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都在99%以上, 这样的结果, 本来对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是一件好事。但随着试题数量的减少, 测试时间也相应变短, 通过测试的难度也随之降低。从学校层面开始逐渐减低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程度, 苏北地区的几乎所有的兄弟学校, 尤其是升学压力更大的四星级高中, 都不约而同地将高一信息技术调整为每周一课时, 省下来的一课时, 有些学校安排给了通用技术, 有些学校则另作他用, 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很高的好事, 就这样慢慢又演变成课时不足的坏事。而到了高二, 因为要复习应考, 通常还是每周两课时, 但学业水平测试一旦结束, 也就意味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彻底终结, 除了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之外, 几乎没有人关心高二还有信息技术选修课程。

在高中阶段, 每学期实际的上课时间一般都不会超过二十周, 每周一课时, 一学年就是四十课时, 而教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教材的总参考课时也在四十课时左右, 正常情况下需要一学年才能将其学完, 到高二再进入选修课程的学习。然而, 从第三次学业水平测试开始, 省教育考试院又将测试时间提前到每年的12月底, 也就是从高二下学期提前到上学期, 虽然能够错开其他四门必修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 为全社会更加关注的小高考预留下宝贵的复习冲刺时间, 但留给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间无疑又少了一个多月, 这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选修课时雪上加霜, 本来有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等多个模块可供学生选修, 但为了用更短的时间取得很高的通过率, 绝大多数学校都统一开设网络技术应用选修课程, 以便于降低通过考试的难度, 苏北地区的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教学也因此开始渐渐流于形式。

除了课时不足之外, 本地区初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衔接工作也是漏洞百出,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率和开课率都不如人意。例如, 我所在的县城有三所较好的民办初中, 我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于这些学校, 彼此之间的升学率竞争相当激烈, 学校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 教师为了自身的现实利益, 任意占用信息技术课的事情时有发生。

新课程大力倡导提高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技术类课程的实施水平, 其根本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培养中学生普遍缺少的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改革方案特别强调要开齐开足各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但是, 再明确的课时计划, 如果得不到严格的执行, 很容易成为空谈;再生动的课堂教学, 如果没有基本的课时保证, 也只能囫囵吞枣;再巨大的精力投入, 如果没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 注定是步履维艰。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不断讲解、复习甚至背诵选择题、努力上机练习等应试教育模式下屡试不爽的方法, 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为学生的高考之路移开一块绊脚石。但对于那些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差的高中学生而言, 虽然能够顺利通过学业水平测试, 但是搜集加工、管理表达信息的能力却很难完全达标。忽视甚至放弃选修课程, 而通过反复练习的题海战术, 在合格率逐年提高的同时, 却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渐行渐远。对于任何一个有教育良知的信息技术教师而言, 最郁闷的事情莫过于, 身处“明知不可为, 仍然要勉强为之, 即便尽力而为, 却注定收效甚微”的教育现状。

●突围与坚守

面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现实困境, 怨天尤人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害无益。在不能改变基础教育现状之前, 先要努力改变我们自己。

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 我都会及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基础水平测试等方法, 对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情况调查, 不仅可以据此选拔出能参加信息学奥赛辅导班的学生, 而且能够迅速找到那些计算机使用水平较差甚至是零起点的学生。为了便于实施分层教学, 我通常都会根据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的学习层次来安排上机位置, 并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设计不尽相同的“问题式”学习任务, 充分利用网络电子教室软件的分组广播和电子举手功能,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到自己最需要掌握的内容, 并提出与教学相关的问题。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分层教学之后, 绝大多数零起点的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到了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模块教学时, 我又根据初级、中级和高级搭配而坐的原则来安排上机座位, 尽量采用任务驱动模式, 将网页制作方法等教学任务分解成多个可以单独进行又逐步递进的学习任务, 倡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 将创建维护个人博客或微博与网络信息交流这一主题结合, 将学生研究性学习结题工作与Front Page网页制作教学这一主题结合, 从分工搜集网页素材到文本信息编辑加工, 从前期网页制作到后期网站美化, 从网站评比到上传校园网服务器, 都由每个小组长牵头组织, 让学生们自己分工完成。

由于学业水平测试是否通过会影响到学生的高考报名, 到了学业水平测试前的模拟练习阶段, 我又会根据学生平时的模拟成绩, 因人而异地安排上机座位, 让每一个练习水平较差的学生都能坐在较好的学生旁边, 以便于他们及时主动地寻求手把手的指导帮助, 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做好督查和个别指导工作。几年实践下来, 我发现这样做的效果比我每一节课都竭尽全力去讲的效果要好很多, 缺点是占用了水平较高的那部分学生的一些学习时间, 但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 让每个学生都顺利通过测试, 完成上级领导下达的任务, 在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之前, 也只能如此, 正所谓“岂能尽如人意, 但求无愧于心”,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为学生提供一个提升信息素养的机会,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的班主任历程 篇8

第一次当班主任时,我还很稚嫩,因为没有家庭牵挂,我的所思所想全部只有学生。虽然有时候处理问题时棱角过于分明,但我的真心还是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记得那时在双桥初中,有一次政教处要求每班划定一块区域清理杂草,我们班的学生出去玩了一会儿回来了。我大发雷霆,要求他们课余再去拔草,拔不干净不能放学。这件事引起了其中一个男生的强烈反感,就写了一张纸条交到政教处,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我的不满。后来我找他开诚布公地谈,终于解开了他心中的结。也曾记得另一位经常被说教的男生在我去巡查寝室时问我:“赵老师,你会不会缝纫?”原来他衣服破了,想让我帮忙补一下,其实那时的我自己的破洞都是我母亲补的,我听了又好笑又欣慰:他们是多么信任我啊!可惜一年之后学校合并到了浣东初中,我也不能继续担当他们的班主任,那时学生和我都是那么的不舍。那时我觉得当班主任真是件极具挑战而又充满乐趣的工作。

不过后来的“后妈”生涯让我想想都后怕。2009年我接班当了813班的班主任,那时813班名声在外——是全年段最差的一个班,而且有全校最出名的学生——斯××。接班前我当了两年班主任,那时我觉得疾言厉色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但在813班它失效了,还带来了可怕的副作用——班级里有一半学生不信任我。我每天回家都抱怨这个班怎么怎么样差,纪律、卫生、黑板报等等没有一样是好的,尤其是斯××,天天跟我唱反调,严重影响了我在班级中建立威信。那时我觉得当班主任是天底下最痛苦的工作。

不过我还是有收获的。还是那个斯××,因为各种各样的违纪行为,家长被叫到学校不下十次,他在八年级下学期被取消了住校资格。当然,这并不能遏制他的不安分思想,在校时照样我行我素,与我唱反调。不能住校最着急的还是他妈妈,于是她托了学校里的人来找我求情,我没有同意。他的父母一次次找学校求情,最后政教处同意让斯××继续住校。过了两天我妈妈突然打来电话问:“你们班是不是有个叫斯××的同学?”我很惊讶怎么连我妈都知道他了。原来他妈妈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我住的村子,而且我们村里有个他们家亲戚,她就托那个亲戚送了一只大公鸡到我家。我一听马上让我妈把鸡送回去。没想到斯××妈妈趁我妈不在家时把鸡从窗子里塞到了我家里,因为天气热再加上双脚被绑,那鸡已经奄奄一息了。我妈打电话给我说她已经把鸡杀了,我一听火冒三丈:“杀了也还回去!”也许是旁观者清,在我冷静时老公对我说:“你是不是应该换个角度想想,你不接受斯××妈妈的鸡,其实就是表明你与斯××势不两立,绝不给他改过的机会。”我茅塞顿开,作为老师,我的原则是永远不放弃愿意改过的学生,我对斯××的厌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改变不了他,也许接受他妈妈的馈赠就是告诉他我仍然相信他会变好。最终813班变成913班后在中考中考出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成绩。

2015年又一届学生即将从我手中毕业。随着时代的变化,一成不变的教育手段已经不能顺应学生思想的变化,思想工作越做越觉得挑战越大。现在的学生一方面思想很早熟,厌学情绪很严重;另一方面行为很幼稚,感情很脆弱。随着现在社会的演变,很多学生家庭问题也不断出现。作为这个时代的班主任,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所以,学校和家长需要时时、事事进行沟通,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会积极、阳光、顺利地成长。

上一篇:保护生态环境作文下一篇:省建设厅2007年双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