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制改革原则(精选10篇)
我国愈加重视教育领域中政治文化的灌输,国家各相关考试中都有政治的考试科目,政治教育也在教育领域中显现出逐渐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政治哲学在政治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是近代政治哲学的最高成就。马克思哲学中的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是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但是,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又是相互对立的,其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复杂性,需要学者进行更深刻的探讨。
一、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历史背景
(一)古代的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
西方思想史上的“道德政治”核心问题主要是由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之间的张力关系构成的。在古代社会,由于个人只有在依赖共同体的前提下才可以生存,所以古代社会的生活观念普遍重视共同体价值。共同体价值在希腊城邦中的体现更为明显,希腊城邦中的每个人民都是城邦公民,不存在所谓的个人。西方道德政治的精神源头不仅发现了用理性和平等为人格特征的个人价值,更发现了包含普世之爱为主题的社会原则,该精神源头对于道德政治问题在日后的展开是十分宝贵和完美的开端。但该开端只是停留在抽象的思想层面上,要求抽象的个人为社会和国家做出牺牲。尤其重要的是,由西方学者创新出的自然法理论集中的体现出了政治所展现的优越性,该理论认为每个公民甚至每个国家都需要遵循两种法律,在西方依然存在许多无法真正展示政治道德本质的地方性法律[1]。
(二)现代的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
公民对个人价值存在真正的自觉,是从近代开始的。与古典共同体价值的社会原则相比,近代建立了一种焕然一新的道德政治取向,即体现出对个体人格的重视、对个性自我实现的赞赏和对个人合法权力的保护。由于时代在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产生于旧时代下的时代政治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由关注社会转向关注个人。西方另外的学者在自然法的基础之上,完善了自然法的内涵,使其变成保护个体生命和合法财产权利的根本规律,由此开启了西方政治理性对政治的另一种态度,将个体的权力看做是政治的真正起点和终结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诗人对本国家过去社会的赞美,使“社会”被重新重视起来。而由于时代不断的变更,共同体的理论价值并非重复过去只依赖共同体,使西方政治哲学进入到伟大的综合阶段[2]。
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一致性
在马克思政治哲学中,马克思的政治思考认为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之间不需要划分自然与自由,只需将现实中的现代化个体与现代化社会关系规划为一种物化世界的自然属性。虽然现代个体受私有财产基础上物化逻辑的.约束,但其实人的自由不需要为了摆脱私有财产基础上物化逻辑的约束,而放弃现实社会中对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占有。现代化个体的存在可以运用物质力量将本身所具有的逻辑从必然性改为自主性,需要创建一种新的自由联合的制度。以往无法抓住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根本,其实真实发生转变的方向是由物世界向人世界的转变和升华,使财富的生产和占有变成联合起来的个人的物质条件。因此在政治教学中,在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进行讲解时,需要通过对以往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观念进行揭示,并将如今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内在一致性全面的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两原则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
三、马克思哲学中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对立
作为近代政治哲学中最重要的成就,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对立使马克思进入政治哲学思考。个人原则是在近代政治哲学自我反思时所提出来的,将传统社会总结成共同体对个体人格的压制。事实上,个人原则其实是政治哲学理论上一个抽象而成的产物,当近代政治哲学理论对其确立的结构进行反思时,社会原则被重新发掘,社会作为共同体的理论价值被重新发现,同时赋予其普遍性和公共性的内涵,并将社会原则看成是抑制个体主义的基本力量。在政治教育中,教师在教授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对立时,需要对马克思政治哲学进行深入的思考,个人原则所提出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原则所提出的社会背景,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对立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只有将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抽象化,才能探讨更深刻的问题[3]。
“实”, 就是一切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反对一个模式、一刀切。因此, 笔者根据初三学生的实际状况, 对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有所区别的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适当深化知识, 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 要狠抓基础知识, 注重在基本训练上下功夫, 让学生理解记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则适当降低要求, 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查补和复习, 从基本概念入手, 加强基本训练, 力求学一点, 理解一点, 巩固一点。同时, 适当开展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学习时事, 搞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调查活动, 并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活”, 即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 要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如在讲到“民主是逐步发展的”这一内容时, 笔者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 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1) 这个乡村生产力发展状况如何? (2) 这个乡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怎样?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3) 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高不高?从何看出?学生经过看书、思考、讨论后, 用书上的事例加以解答。在此基础上, 笔者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为什么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不高?要改善这种状况能否一蹴而就?为什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笔者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 如指导学生思考“村民私下嘀咕选代表还不是上面说了算”的原因, 引导学生认识这是封建专制的思想影响在中国农民头脑中的反映, 说明肃清这种思想影响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然后, 笔者加以归纳, 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了“民主是逐步发展的”道理, 避免了死记硬背。
“准”, 即以大纲和教材为本, 准确地进行讲解。讲课时, 笔者努力准确地把握课本内容在全书中的地位, 以及该内容的重点、难点, 尽量避免违反科学性的原则。特别是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 更是做到了准确、明了。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基本原理时, 笔者首先点出了这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然后列举了几种社会形态的更替, 说明这些都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最后笔者指出, 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受这一客观规律支配的, 从而要求学生要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树立起“振兴中华, 实现四化”的理想。
“精”, 即要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能较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详略得当, 能有针对性地讲解, 做到化难为易, 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同时, 笔者依据大纲和教材, 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对有关的练习进行精选, 从而让学生做到精练。在讲评过程中, 笔者主要针对学生错误多的地方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评, 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 以及如何纠正, 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总之, 教师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同时, 应狠抓教学质量。一方面努力抓好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重视辅导和转化差生。只有这样, 政治课教学才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原则 乘法 加法 减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058-02
任何的教学改革,应该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既不意味着对原有模式的全盘否定,也不意味着对某种模式的全盘照搬,而应该是在原有教学基础、教学团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必须顺应院校转型的背景和要求,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必须立足于自身实际,遵循相应原则,才可能取得教学实效性。
一、坚持不懈做“乘法”
育人之道,德字为先。今天在社会大变革的现实情境下,强调“立德树人”显得格外迫切。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做“乘法”,就是强调不可忽视和削弱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必须用合力,在教育效果上体现出“乘法”的原则。
(一)教学改革做“乘法”,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应该是德才兼备的,有社会责任感、有辨明是非能力的而不是只掌握某种技能的人。在当前社会急剧变化特别是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面临各种价值观的影响,在多元选择面前不免迷惘。而大量的现实说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必要非常迫切的。高校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重视对学生思想和信念的引导,避免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多样文化、信息网络化、功利化教育下出现主流价值观迷失、交流的减少和道德的冷漠以及成“才”有余、成“人”不足的消极现象,切实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二)教学改革做“乘法”,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反思和改变。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市场导向要求越来越强,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对学生培养定位很容易出现偏差,重技能培养而轻人文素质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够,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用,只要搞好专业课就够了”的偏见,所以课程被压缩、学生缺课的现象较普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很尴尬。正如《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所指出的:“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重视不够,政策条件保障尚未落实到位,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需求,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改革创新的手段不多,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瓶颈亟待突破;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的力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仍需巩固。”这种现状必须改革。
(三)教学改革做“乘法”,要发挥教师、学校和社会合力。从环境影响论的角度来看,能否发生“乘法”效应,教师的教学改革是核心环节,但非唯一的因素。如果离开了大的舆论环境、各个具体环节的制度和政策支持,教学改革很难取得成效,所以必须依靠合力。要深入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积极构建党和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实践育人机制。首先,要加强学校制度建设,落实保障条件。学校应该有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案的领导小组,负责对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指导;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及经费保障等重大问题能够得到执行。其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尤其对非思想政治教学教育的教师和其他教辅岗位人员,要使他们达成共识,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全体教育者的责任,无论是哪个岗位,都不应忽视,更不能起反作用。再次,要发挥社会的教育作用,通过实践教学、合作共建等方式对进行爱国、诚信等教育。
二、大胆谨慎做“减法”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管在什么办学层次上,目标是一样的,但是,达成目标的途径、方法应因时代背景、教育对象而有所变革和取舍。从历时性角度来看,社会发展进步快,每隔几年,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手段会有落后的可能性;从共时性角度看,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在学科基础、教学团队、教学资源上都有一定差异,所以没有能够一套永不过时、任何一个课堂都能用都适用的教学体系,所以在教学体系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大胆地做“减法”。
(一)教学改革做“减法”,是基于学校与学生的基本状况。新建本科院校是在高等教育量的扩张阶段以新成立、专升本、院校合并、民间办学等方式出现的。这种类型的院校,多数先天不足,或者学科基础薄弱,或者专业结构不合理。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角度看,新建本科院校不重在培养理论型人才而是实践型的人才;从学生的文化成绩的角度看,相比起其他的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在理论学习的深度上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适当地做“减法”是有必要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于课程的特殊性,一直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是“大而全”的模式。这种教材模式利于教学过程中对基本理论的完整掌握,把握中央的政策方向,但无法面向不同层次的高校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新建本科院校要提高教学吸引力和针对性,就应该考虑如何在教学内容上做“减法”;传统的教学是“灌输性”的教学,课堂中以教师的讲授环节为主,理论体系的掌握作为衡量标准。学生相对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主体性作用非常有限。这样的教学环节就应该适当减少,把教学时间进行更科学的划分和安排。
(二)教学改革做“减法”是精选,不是全盘舍弃,要做好统筹安排。首先,教学内容的增减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不能随意地舍弃;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与教学环节相配套,优化教学设计,做到以点带面,提升学生对重点理论的关注力和理解力。其次,教学环节的选择也要依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的情况来选择,不能一刀切。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教学上做“减法”,必然会带来其他相关环节的变化,比如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课程考核的组织安排等,需要教师、教研室和部门支持和配合,做好统筹安排。
三、巧妙设计做“加法”
教学改革做“减法”不是最终目的,在做“减法”的同时,必须同时做“加法”,思考如何运用更好的方法途径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和引导。
(一)教学改革做“加法”,要贴近学生实际,解决学生思想困惑,以提升教学实效性为目标。教学改革做“加法”,首先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信念教育为目标,必须通过对社会时代的有力分析,才有说服力,局限于陈旧的内容和观点,难以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其次,是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需要。教材总是滞后性的,不一定能及时反映最新的思想和理论动态,无法及时关注社会重大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做“加法”来弥补。
“加法”的第一种做法是加教学内容。在教材的使用中,可以将系统的理论模式整合转为专题模式选择性加以重点讲授,还可以进行结合本地区实际来编写校本教材,在把握好方向的基础上更实用,更贴近人才培养的目标。简单说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突出“可用”、“管用”和“能用”的目标。“加法”的第二种做法是加教学环节。课堂中减少了教师讲授的环节,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要增加学生参与的环节,比如讨论、合作学习展示等;减少了理论讲授,与此相应要增加实践感悟的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到实际的重要转变载体,也是检验课程教学是否管用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更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从课堂实践到课外实践、从校内实践到校外实践,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能静下心来读,能走出去看,能抬起头想,能拿起笔写,能张开口说,这也是基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定位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改革做“加法”,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教学改革,观念先行。首先,要客观看待教育教学的时代背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渗透到个人和公共生活的每一个地方,无孔不入,这种信息的多元化和传播方式的影响不容忽视。其次,要客观地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与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90后”大学生,他们的生活习惯、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课程教学的接受和要求比较高。再次,要看到课程教学改革的快速推进。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在越来越多的课程中使用,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基于这样的教学背景、教学对象和教学手段的改变,教师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需要重新定位高效课堂的理念,这样才能寻求到做“加法”的动力和路径。
(三)教学改革做“加法”,需要善用新媒体和新模式。新媒体和新模式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疑为课程增加了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做“加法”离不开新媒体,但新媒体和新模式的应用并非越多越好,拿来就用,不能滥用,而要善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技能类课程,它更需要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获得共鸣、认同,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人—机”模式不能取代“人—人”模式,因此,在使用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时,需要教师投入更大的精力,权衡各种模式的利弊,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把控好方向,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关怀,切不可放任,流于形式。
总之,教学改革的“减法”和“加法”是策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乘法”,事实上就是根据原有的教学模式特点、存在问题以及转型后人才培养的定位,探索如何在学科的完整性和知识的应用性之间、课堂理论教学和具体应用实践之间找到平衡,要坚持“乘法”,善用”加减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烁.立德树人是根本[N].人民日报,2012-11-30
[2]孙华.大学生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6)
在其位谋其职,认真履行作为院突发公共卫生医疗应急小分队队长的职责,积极做好各项应急抢救工作。调整充实卫生应急小分队,加强队伍建设,不定期进行指导,做好人员组织、知识培训、自身防护演练、医疗器械使用、物资筹备等工作,制定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做到有章可循、有备无患。在重点传染病可能流行期间,坚守岗位,时时关注疫情动态,及时进行疫情报告,有效地控制重点传染病疫情扩散蔓延,为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和控制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三年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开展,各级部门下达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作为分管领导,本人尽心尽职,不耻下问,虚心学习,认真组织下乡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加强对妇幼保健慢病管理居民健康档案重性精神疾病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连续三年取得全区单项第一名。尤其在2012年5月卫生部莅临新度卫生院考核,专家组给予很高评价。2012年省卫生厅专家组莅临检查,也作出很高评价。卫协会工作也连续三年取得全区第一名。在区委、区政府组织的强制拆迁征地工作中,积极组织、参加征地拆迁工作过程中的医疗救护工作50多次,临场镇定,工作及时到位,多次出色完成既定目标和任务。在区委、区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中,积极组织.参加医务人员参与活动整个过程的医疗救护工作,出色地完成医疗救护任务,受到上级部门的好评与嘉奖。由于本人工作成绩突出,2004年5月12日被中共莆田市荔城区委宣传部、莆田市荔城卫生局、莆田市荔城区总工会、共青团莆田市荔城区委联合授予2003—2004荔城区“优秀青年健康卫士”称号。2005年7月被中共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委员会授予2005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作为院分管领导,积极深化推行院务公开工作,把院务公开工作摆上日常工作议事议程,进行规范管理,突出重点、采取多样化形式。同时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健全制度、注重实效,由于我院院务公开开展有特色,有显著成效,2006年黄石卫生院被莆田市卫生局评为莆田市院务公开示范单位,2007年被省卫生厅评为全省院务公开示范单位,2008年被莆田市荔城区委、区政府评为荔城区院务公开先进单位。2012年新度镇卫生院被福建省卫生厅评为福建省基层医疗机构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全省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
纠风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作,本人作为分管领导,知难而上,身先士卒起带头表率作用。坚持遵纪守法,廉洁行医,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能力,注重质量,讲究实效,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行评工作为契机,以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为切入点,加强全院职工的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坚决抵制医药购销活动及日常工作中收受“红包”、回扣,开单提成私收费私卖药等不良行为,坚决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终止妊娠等违法违纪行为。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文章概述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清况,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要性,提出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一些基本要求.
作 者:聂祥礼 作者单位:毕节教育学院,政史系,讲师,贵州,毕节,551700刊 名:安顺师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SHU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3(3)分类号:A8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 理论联系实际
2014年7月16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也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因为其重要地位和60周年的历史意义,在2015年考研中毋庸置疑成为出题概率较高的一个大问题,考生应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主要内容,时代意义等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够结合马原中哲学原理、毛中特“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相关考点去解读,本文围绕这一考点做出相关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全面把握这一知识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主要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先是周恩来总理在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国际社会和邻国的关注和认可,并在1954年通过将这五项原则写入正式文件,进一步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适用于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的重要外交原则。今天这五项原则,不仅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也是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并用来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主旨讲话的要点
习主席在讲话中首先提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周年以来对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法原则,集中体现了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并有力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权益,为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次,习近平就新形势下坚持和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六点看法。在新形势下,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各国在国际交往中还要注意六个方面:第一,坚持主权平等。第二,坚持共同安全。第三,坚持共同发展。第四,坚持合作共赢。第五,坚持包容互鉴。第六,坚持公平正义。最后,习近平提到“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再次重申中国不称霸。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并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结合政治理论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了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并以此作为其哲学基础。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哲学范畴。各国之间只有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基础上才能友好共处,共同发展;才能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大踏步往前迈。正是深谙其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才如此被认可和接受,历久而弥新,历久而弥坚。从最近总书记出访欧洲用“狮子论”是反驳“中国威胁论”,出访韩国再次强调中国并非“牛魔王”;李克强总理出访非洲四国之前就提到中国在非洲不会走殖民主义老路;国家领导人的这些讲话中都透漏出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官方微信:cnedu_cn 策,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世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在当今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联系紧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才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以不变应万变。同时,用这一原则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对本国而言,建立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和平外交政策也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外部环境,并为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试卷讲评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但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学中, 试卷讲评大多停留在表面上,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那么, 怎样讲评思想政治试卷呢?
一、讲评试卷的原则
1. 研究试题, 选择讲评方法。
(1) 研究试题, 分析解题思路。教师在讲评试卷前一定要研究试题, 首先在限定的时间内认真做一遍试卷, 然后把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进行比较, 客观地给自己评分。这样, 教师就以体验者的角色获得了答题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 从而在讲评中做到有的放矢, 拓展和延伸学生的知识。
(2) 立足实际, 研究讲评方法。试卷涉及的知识点多、信息量大, 因此教师要在研究试题和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 选用一种操作性强的试卷讲评方法。
2. 遵循认知规律, 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
学生在作答试卷时都经过了一番思考, 无论答案是否正确, 他们对题目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 获得了一些体验。因此, 教师要启发学生改正错题, 让学生实现认识的飞跃,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主动参与探讨错题, 获取知识, 可以充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3. 采用灵活多变的试卷讲评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正面入手, 从分析到综合;反面入手, 分析典型错误, 寻找最佳解法;以点带面, 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这些都是上好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方法。
二、讲评试卷的具体环节
1. 成绩分析。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整体成绩, 以便把准脉搏, 对症下药。
2. 指导学生审题。
学生考试失分最多的一个原因就是不会审题, 不会提取试题中的有效信息, 因而教师在试卷讲评课上必须加强对学生审题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学会审题。审题是答好题的关键, 审题的过程是对材料进行归纳的过程, 当然也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它包括以下几点。 (1) 审材料。学生必须辩证地对材料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具体来说, 第一步细读材料, 对材料分层次;第二步找准关键词和关键句子, 概括每一层的中心思想, 把材料浓缩为一句话或几个简短的词组;第三步按归纳出来的中心思想找教材中的知识点。 (2) 审问题。即认真研读设问, 找准关键词, 把握试题的规定性。这里的关键词是指能直接刺激我们感官的信息, 能规定答题知识范围的内容, 它能让我们确定答题的依据。
3. 链接课本知识。
通过审题, 学生就知道了答题所需要的知识点, 这就要求学生要熟练教材知识, 具备一定整合知识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手段,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运用教材内容。
4. 错题展示。
学生知道了答什么内容后, 自己得分低的原因也就明白了。但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错在哪里, 为什么错, 教师很有必要让一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错题。展示错误毕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需要很大的勇气。因此, 教师要采用激励的语言和期待的眼神唤起学生的自信, 让学生敢于当众剖析、反省自己, 这样就能促进学生提高纠错能力。
5. 错题诊断。
在一部分学生呈现了自己的答题情况后,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和调动其他学生, 让他们依据自己的标准给这些同学的答案评分, 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标准, 并对这些同学的答案进行诊断, 错在什么地方, 为什么错了, 怎样才能避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就能让其他学生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6. 及时呈现参考答案。
在错题展示、学生评分、错题诊断之后, 教师必须及时给学生呈现参考答案, 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的答案和给别人的评价与参考答案进行对比, 在比较中进行再认识和再归纳,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7. 错题整理。
关键词:高中政治 教学 原则
高中政治课自身所固有的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高中政治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思想性、科学性、具体性等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它是高中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可以说,它贯穿于高中政治教学的始终,并决定着高中政治教学的方向和质量。为了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我们高中政治教师需要进一步探索,不断创新,采取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这样才能使高中政治课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性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既要联系实际以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又要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说明实际,达到观点和材料、理论和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由此可见,理论联系实际,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对高中政治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的重要性进行论述。
1.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高中政治知识的根本途径对学生来说,高中政治课本上的诸如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等理论知识都是间接经验,它和学生的直接经验有很大的不同,在学生面前它并不是以实际的、具体事实的形态出现的。学生要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除了要认真学习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时间、条件等的限制,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所以,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时,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对高中政治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要学好高中政治课,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事实上,高中政治课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而要完成这项根本任务,不可不讲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教师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国内外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从各个方面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现实、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如果理论脱离实际,那么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抽象概念,根本不可能完全掌握所学理论的精神实质,更不可能把这种科学理论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只有认真贯彻这项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坚持高中政治办学方向,更全面地发挥高中政治课应有的作用。
综合上述,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仅像其他学科那样要影响到学生的知与不知,或对知识会用不会用,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信仰、品德、行为等整个人格的塑造。可以说,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政治教学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贯彻得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高中政治课的政治方向。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方法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方法
1.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统一
在聯系实际的过程中,我们要切实掌握理论和实践的内在统一性和联系性,使理论和实际相吻合,做到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说明观点。这种联系才是抽象理论和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比如,在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二节的教学中,讲了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规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知识后,就要有机地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只有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才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的轨道上转移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总之,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中,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统一,做到理论和实际的内在协调,这样才能逐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给学生带来更直接的认识。
2.注意防止并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倾向
经过多年的高中政治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正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注意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并努力去克服这种倾向。具体来说,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教条主义,主要表现为罗列条文、死记硬背,既不考虑实际情况,也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讲起来枯燥无味、空话连篇。久而久之,学生觉得厌倦,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高中教学中的经验主义,主要表现为不注重钻研大纲和教材,教师没有深入钻研和创新的精神,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思想上保守,这样学生不仅提不起兴趣,也失去了政治教学应有的功能。可以说,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错误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这种教风和学风,危害极大。所以,高中政治教学中必须防止并克服这种倾向,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时刻留心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动态和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说明实际问题,更好地达到高中政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3.注重联系实际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联系实际,要在确定知识点后,考虑联系什么实际,需要准备什么实际材料,以及如何去联系,联系到什么程度。否则,就是盲无目的地联系实际。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逐课、逐节、逐框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安排。也就是说,在理论联系实际时,要时刻把握联系实际的目的。比如,讲授高二年级第一课第二节第三框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个知识点时,就要考虑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准备好有关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存在的问题的事实材料,在讲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时,把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实际及其关系融汇其中,使讲解达到相互交融的程度,使教学实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这样有目的、有计划地联系实际,才能循序渐进,才能更好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另外,在联系实际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求实精神。通过这些,有
效地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学容.高中政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探索[N].学知报,2010(03).
[2]郑宝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0(08).
运用美育操作原则 改革小学作文教学
运用美育操作原则 改革小学作文教学 福建省安溪县城厢中心学校 谢志鹏 E-mail:xzpeng@fescomail.net 邮编:362400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平时作文试卷中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选材老套,思路狭窄这样一些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可以运用美育操作原则改革小学作文教学,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根据体验原则,指导感受生活 所谓体验就是指主体对审美好象的特征所进行的观察和体验,并形成积累经验的一种心理反应。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要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习作,就必须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生活天地里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并学会用美的眼光去感受品味自己生活中的“映象”。 1、引导感受自然美 自然美,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如高山流水,日月星辰,花鸟鱼虫等的美,都属于自然美。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去观察和感受这些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观其形闻其声,尽可能地去体验由此而引起的审美感情,并形成审美积累,把握审美特征,以便于习作时自由地倾吐自己的感受。 2、引导感受社会生活美 社会生活是一个大课堂,是学生感觉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源泉。强调引导对社会生活美的感受,是习作最根本的源泉。 从美的角度去感受社会生活,首先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现象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平凡事件中去深刻挖掘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学校、家庭、社会,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这样才有可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 二、根据个性化原则,指导自由表达 个性化原则就是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及审美发展水平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敢于自由表达,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要如何指导学生自由表达呢?首先要放缓坡度,由放到收,让学生由喜欢写到自由写到能写;其二,让学生写熟悉的人和事,熟悉的景和物;其三,作文命题范围宽些,学生自由轻松;其四,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氛围中去写,学生不吐不快。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打开“记忆仓库”的大门,沙也好、金也好,捞上来再说,因为没有沙就无所谓的金。其五,要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想象,望着春花秋月,学生也许想编织个童话;望着悠悠白云,也许学生会到九天神游…… 当然,要让学生敢于自由表达,教师应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 三、根据交流原则,指导欣赏作文 交流原则是美育的基本原则,也是美育的过程本质,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体验的交流和沟通。据此,教师可指导学生欣赏作文,广泛吸取别人的长处,体验习作成功的欢乐,激起习作的欲望。 1、指导欣赏教师的“下水文”。临写作前,教师可先指导,大家研讨后,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写。写完后引导学生欣赏,不但能给学生以启迪和鞭策,还能激起学生习作的上进心和好奇心,长此以往,能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欣赏自己的佳作。学生的每篇习作都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智力活动的成果。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自己的佳作或习作中的佳段或优美词句等。这样不但沟通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教师还可以通过佳作展示,互改作文等来让学生相互交流,欣赏对方乃至多位同学的成功,自己也从别人的赞赏中得到激励。 以上方法,只要长期坚持使用,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能力。关键词:行政区划改革,原则,基础,内容,实施
所谓行政区划,一般而言是指一国的统治阶级为了更好的统治和管理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诸如经济、文化、政治等将本国的领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和区域的一项国家制度。我国著名的行政管理学学者夏书章教授认为,行政区划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各领域、各部门的专家、学者通力合作是完全必要的。笔者认为行政区划和一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密切相关,前者以后者为依据,并且是对后者的确认和体现。从此种意义上说,行政区划属于国家形式问题,而国家形式问题的研究对于“国家”等宪法的基石范畴的研究又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行政区划是重要的宪法问题。但是宪法学界似乎对该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此开展的研究并不太多。当然,行政区划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一篇文章里面根本无法全面说清楚,笔者只是在中国有可能在近期启动行政区划改革的背景下,就行政区改革的原则这样一个“小”问题略抒己见,以期能抛砖引玉。依照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原则之“基础”
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则决不能凭空产生,在什么样的基础上提出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只有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才会使得我们提出的原则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
1、行政区划改革原则的提出必须基于中国是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前提。
如前所述,国家结构形式对行政区划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决定作用。我们
知道,对一个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起决定作用的是历史和民族因素。一般而言,国家统一的历史长而且在本国历史中占主导地位,那么该国就会采取单一制,如法国。另外,单一民族国家多采取单一制,如日本;多民族国家,如果民族关系简单、融洽也往往采取单一制。就中国而言,不管是从历史因素还是从民族因素考虑,都应当采取单一制。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的行政区划有本质的不同。单一制国家多是中央集权制,行政区划的主导权在中央;联邦制国家多是地方分权制,在进行行政区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地方的意志和利益。笔者认为,中国的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基本上不会改变,所以行政区划的改革也只能是在此前提下进行。
但是中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本质上不改变,并不是说没有任何新的元素注入。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有一个发展趋势就是有学者们认为的在一些传统上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逐渐加强中央集权,而在一些传统上中央集权程度较高的国家则逐渐加强地方分权。中国是世界国家大组织中的一员,而且与世界接轨是我们现在的主要指导思想;而且中国毕竟是56个民族的国家,民族之间的差别客观存在,同时中国疆域辽阔,区域差别很大,不可能像单一民族的小国那样实行单一制,所以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要注入新的元素。
中国的单一制在新的形势下要有所改变,也可能融合联邦制的一些元素,要充分注意地方的不同与差异,这些都会对行政区划改革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则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原则。
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则要充分考虑行政区划的原则,要以此为基础。但行政区划改革原则是指导“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则,是对原来的行政区划进行的可能是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可能是对原来的行政区划原则的修正甚至是否定,所以两者是不能等同视之的。目前,在中国的宪法学界对行政区划原则的认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大多包括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便于行政管理和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和参照历史状况等原则。
3、“平衡”和“发展”是行政区划改革原则的核心。
现代宪政的关键不在于分权,不在于民主等等,而在于“平衡”。在国家性质上体现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妥协,是为了保持“平衡”。在政权组织形式上进行的权力划分,是“平衡”的体现。国家结构形式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断调整也是为了保持两者间的“平衡”。在中国,实际上一直也很重视“平衡”问题。如毛泽东曾经讲,中央的权力大了就向地方放一放,地方的权力大了就向中央就收一收,这就是一种“平衡”思想的体现。所以,在转型时期进行的行政区划改革,要考虑到中央与地方的平衡、不同地域之间(如东、中、西部以及南、北方)的平衡、经济、政治和文化历史间的平衡等多种因素。
行政区划之所以改革就是因为现有的行政区划出现了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所以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则就是要保证一系列的改革设计方案使得改革后的行政区划能适应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趋势,最终推动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发展。否则,这样的改革原则毫无意义。
二、原则之“内容”
基于上述的认识,笔者认为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则有以下几个。
1、区域平衡原则。
区域平衡原则是一个带有综合性质的原则,是指实现在中国的东、中、西部
和南、北方有差别的地域之间,各地的人口以及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相对平衡。
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简单用一句话描述,就是从中国沿海的东部到内陆的中部再到广袤的西部,地势越来越高,面积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少(主要是指西部,中部的人口密度几乎不低于东部),经济越来越穷。三大区域之间在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要求我们在进行行政区划的时候,应充分正视这一现实,并做合理的区别对待。但一直以来的行政区划,似乎更有利于东部地区,有力的证据就是中国的四大直辖市,东部占了三个。我们注意到最近几年进行的西部开发,对西部的行政区划有所倾斜,如在重庆设立直辖市(可能会有人对设立直辖市就是倾斜的观点有不同看法,笔者在后面会说明理由)。但是,似乎把中部地区给忽略掉了。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有四亿人口,基本上是农业地区,是中国的中心地区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所以不管是重视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还是整体上要提高中国的经济水平,或者其他原因,中部地区在行政区划的时候都应该认真考虑。有很多资料表明中部这几年与东部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有一些发展指标已落后于西部。另外,西部地区还存在一个西北和西南的问题,西北和西南在各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也需要平衡考虑。
中国南北方的气候和人文差异也是巨大的,这无疑对行政区划会有实际的影响。对于中国南、北方的分界,一种说法是以长江为界,一种说法是以秦岭、淮河为界。若以长江为界,那么武汉市既属于北方,又属于南方(汉口在长江以北,武昌在长江以南),这显然说不过去。若以秦岭、淮河为界,河南省大部属于北方,南阳和信阳两地又属于南方,事实上,南阳、信阳两地还是和北方保持着较大程度的相似性,甚至大体还是属于北方的文化圈。习惯上人们把河南划为大北方圈,把湖北划为大南方圈,但湖北的襄樊、十堰等地显然具有更多的北方特点。所以,笔者认为,将南方和北方以一条线(至少一般民众这样认为)作为分界,似乎并不科学。南北方之间存在着一个大的过渡带,因此,在行政区划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否则不利于各地发展。目前,北方地区的经济有两大特点,即重工业发达和传统农业经济主导,南方的重工业不是很发达而商品经济意识强于北方(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北方的大城市比南方多而经济活力不如南方就可以证实)。所以,我们在进行行政区划的时候,不能搞一刀切,要针对不同特点做出不同的区划。
众所周知,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地方新疆比面积最小的海南省相差几十倍,同时人口最多的河南比人口最少的西藏也相差几十倍。这种划分,显然与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如有利于经济建设、便于行政管理等是不符合甚至是矛盾的。因此,在行政区划改革时应考虑这一点。
须要说明的是,笔者所讲的区域平衡仅仅是相对平衡,一味讲绝对平衡是毫无意义的,只会使复杂问题过于简单化,最后反而更加复杂化。如为了追求人口的绝对平衡,非要将河南的人口划得跟海南一样多,只会使问题更麻烦,更复杂。
2、经济发展原则。
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的行政区划也有一个原则就是有
利于经济发展原则。但事实上,我们的行政区划并不是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恰恰是以政治为主导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高度一致,是政治统帅经济。就像有学者讲的是“行政区经济”。该学者认为,所谓“行政区经济”是指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经济现象。在现阶段,“行政区经济”具有五个特征:①企业竞争中渗透着强烈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②生产要素跨行政区流动受到很大阻隔;③行政区经济呈稳态结构;④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的高度一致性;⑤行政区边界经济的衰竭性。笔者认为,“行政区经济”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政府的“外力”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发展,但它并不符合经济规律,人为地干预经济的正常发展,是短期行为,最终会造成经济失衡、后劲不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这仅仅是过渡性的形态,我们在行政区划改革的时候,要避免重蹈覆辙,真正做到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尊重和体现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政治体制改革原则】推荐阅读:
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0-0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11-22
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思考建议11-12
形势与政策之政治体制改革11-08
我国政治体制对经济的影响及其发展10-24
党内政治生活原则性06-03
初中政治教学改革11-25
机构改革思想政治工作05-28
改革开放后政治的变化06-18
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保障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