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禁毒教育讲稿
同学们: 你们好!
大家早上好!6 月 26 日是国际禁毒日,在禁毒日到来之前,我想与大家谈 谈毒品的危害.从而提高警惕,远离毒品,拒绝毒品,健康茁壮地成长,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和对家庭都有贡献的人。
一、毒品及其种类:
毒品是由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加工制成的物品,长期使用能使人嗜瘾成性,丧失正常生理机能,甚至危及生命。毒品属违禁品,如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等,包括医学上用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现在黑市上的毒品海洛因有“毒王”之称,俗称“白粉”,对人体危害极大。
二、毒品危害:
1.危害个人,影响健康危及生命,事业荒废,经济破产。
2.危害家庭:心理扭曲,丧失人性,妻离子散。
3.危害社会:引发各类刑事案件,造成各种不安定因素,使国民素质下降,国家财力浪费。
三、如何加强禁毒措施:
1.要充分认识毒品的危害性,明白吸毒可耻,国法不容,把防毒提高到防火、防盗的意识上来,加强紧迫感和危机感。防得严,防到实处。
2.一心一意读好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3.不同涉毒人员交往,不吸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杜绝外界一切不良诱因,防止沾上毒品,陷入毒坑。
自2009 年起, 四川省委、省政府推出了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 即充分利用四川内地已成熟的职业教育, 发挥各类中职学校的优势, 让藏区学生“走出去”, 到内地中职学校接受为期3 年的免费职业教育, 完成学业后再“回来”, 为藏区培养一大批生产应用型人才, 成为当地的技术中坚力量, 更好更快地推动藏区的经济发展, 实现四川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为了解藏区“9+3”学生禁毒宣传教育现状, 我们对四川省某职业学院部分藏区和内地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 现介绍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四川省某职业学院一年级全体藏区“9+3”学生共116名, 均为女生, 年龄最大的19 岁, 最小的14 岁, 平均16.52 岁;选取的内地学生为藏区“9+3”学生的同班同学, 共102 名, 均为女生, 年龄最大的17 岁, 最小的15 岁, 平均16.12 岁。
1.2 方法
采用自主设计的禁毒教育调查问卷对该校藏区和内地学生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学生对毒品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对相关法律常识的掌握情况、对禁毒知识的获取途径以及情景模拟中学生如何应对等。共有35 道单项选择题和6 道多项选择题。对调查结果运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毒品基本知识知晓情况
藏区“9+3”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毒品的占36.9%, 高于内地学生的25.0%;53.0%的藏区“9+3”学生知道注射毒品会传染爱滋病、肝炎等疾病, 低于内地学生的69.0%;知道海洛因是传统毒品、摇头丸是新型毒品的藏区“9+3”学生占21.1%, 低于内地学生的45.2%;相信吃一两次摇头丸是不会上瘾的藏区“9+3”学生占12.3%, 高于内地学生的4.0%。以上各项两组学生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禁毒相关法律常识掌握情况
我国《刑法》规定, 已满16 周岁的人实施毒品犯罪, 应当负刑事责任, 藏区“9+3”学生有43.1%知道, 内地学生有60.8%知道, 两者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对吸食、注射毒品的违法行为人由公安机关处10 日以上15 日以下拘留, 并处2 000 元以下罚款这一规定, 藏区“9+3”学生有35.3%知道, 内地学生有53.9%知道, 两者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规定: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对此藏区“9+3”学生有29.3%知道, 内地学生有38.2%知道, 两者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体见表1。
2.3 学生获取禁毒知识的途径
据调查, 29.3%的藏区“9+3”学生获取禁毒知识的途径是传统媒体, 这也是最主要途径。除此之外, 藏区“9+3”学生获取禁毒知识的途径中, 网络媒体占18.1%, 学校专题讲座占25.0%, 社会公益广告占12.9%, 家人朋友占14.7%。对于内地学生来说, 获取禁毒知识最主要的途径也是传统媒体, 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在禁毒知识获取途径中的网络媒体这一途径, 藏区“9+3”学生与内地学生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余途径两者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2。
2.4 预防毒品犯罪
在面对毒贩或毒品诱惑时, 学生选择的应对措施是:42.2%的藏区“9+3”学生选择提出相反意见或转移话题, 选择直接拒绝的有30.2% , 选择找借口溜走的占27.6%, 与内地学生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选择秘密报案的藏区“9+3”学生占16.4%, 而当毒贩毒友逼自己吸毒并威胁时, 第一时间告诉师长的藏区“9+3”学生占69.0%, 这两项与内地学生比较, 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体见表3。对“染上毒瘾一般有哪些迹象”这个问题, 26.0%的藏区“9+3”学生知道“藏有吸毒工具 (如注射器、锡纸、切断的吸管、羹匙、烟斗等) ”, 与内地学生 (45.0%) 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藏区“9+3”学生有19.0%知道“为掩盖手臂上的注射针孔, 长期穿着长袖衬衣”;有15.0%的藏区“9+3”学生知道“面色灰暗、眼睛无神、食欲不振、身体消瘦”。
3 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 藏区“9+3”学生毒品知识十分匮乏, 部分知识的知晓率与内地学生比较, 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 好奇心强, 自制力差, 法制观念薄弱, 受到诱惑容易误入歧途。另有调查显示, 13.0%的藏区“9+3”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 可能会尝试一下吸毒, 如果不加以引导, 这种想法很容易导致涉毒。同时, 藏区“9+3”学生对毒品基本知识缺乏了解, 约1/3 的藏区“9+3”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毒品, 对禁毒相关法律常识知晓率不高, 藏区“9+3”学生获取禁毒知识来自学校禁毒教育专题讲座的只占25.0%, 主要还是来源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学校作为禁毒预防教育的主要阵地[1], 能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教育, 能把握青少年成长学习的生理和心理规律, 能将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与方法融入禁毒宣传教育活动中[2]。因此, 对藏区“9+3”学生开展学校禁毒教育十分必要和迫切。
关键词: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毒品犯罪,青少年,禁毒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双.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存在问题反思——以学校教育为视角[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 (5) :42-43.
近几年来,随着禁毒宣传力度的加大,从未听说过毒品的青少年已经越来越少。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尽管不少青少年已经接受了毒品危害的宣传教育,或者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但是他们还是去尝试了毒品。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毒品危害的宣传不太相信。
在西方,社会学家对20世纪以来采用恐吓式的毒品危害教育方式普遍评价很低。不少研究者认为,这种大惊小怪的做法往往会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并有可能同青少年的自身体验或从朋友那里了解到的“事实”不相吻合,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教育内容的可信度,强化了青少年的逆反情绪。社会学家戴维·汉森对130项毒品教育的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他发现青少年在接受教育后对毒品的态度只有很小的变化,有时甚至会增加吸毒。由兰德公司进行的另一项对毒品教育计划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这一研究发现,这样的宣传教育其实质性效果无法被确定,却发现有时会刺激好奇心。
我在研究中发现,在吸毒青少年中,涉足毒品前“听说它能使人飘飘然,很想试试”的人占了大多数。但青少年对毒品的这种认识并不仅仅是受到毒品亚文化的影响,而更多的是从主流社会的媒体宣传中获得。在许多媒体宣传中,经常出现吸毒能使人飘飘欲仙的夸张描述。这种描述对青少年的误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事实上,许多人在初次吸毒后并没有出现期待中的飘的感觉。有的人是感觉难受、想睡觉;有的人是呕吐;有的人是感觉头晕并很快就睡着了,等等。一位35岁的男性吸毒者对我说:“以前我对吸毒者也看不起,觉得这些人就是追求享受,因为宣传都是这么说的,而且还说吸了毒以后人会飘,吸毒的人就是为了追求这种飘。可我吸了以后从来也没有感觉到什么飘和享受,第一次刚吸完感觉就是难受,以后再吸只是因为不吸更难受。所以我有时也在想,最好能安乐死,这样活着也很痛苦。”
国外的研究早已证实,海洛因是对精神起特殊作用的潜在依赖性最高的毒品。它的戒断远比西方青少年使用较多的大麻等毒品要困难得多。但问题是,在我国的禁毒教育和宣传中并没有明确这些内容。一些青少年认为所有的毒品都是一样的:“偶尔尝一下没有什么关系,外国人中小学生都吃的,后来不想吃就不吃了。”“美国总统、参议员当中年轻时吸毒(指大麻)的人也很多,后来都不吸了。”“解放前很多有钱人都抽大烟(指鸦片)的,后来不是全戒了嘛。”正是基于这种错误的认识,不少青少年在第一次面对毒品时并不感到害怕,相反却“觉得好玩,想试一下”,并认为自己能控制。这些情况都是值得禁毒教育引起反思的。
最后推动力探究
和禁毒教育的误区相关并值得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青少年涉足毒品的最后推动力。在新一代滥用毒品的青少年中,这种推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群吸氛围助长了人的行为的心理遵从性。心理学的实验证实,如果在一个屋里有五个人,其中的四个人都感到很暖和,即使一个人感到冷,他也会怀疑自己的知觉,无论如何其他四个人不可能都在发烧或弄错了。而且,当群体的规模,男性由一增至三人时,女性由二增至四人时,遵从也有很大增长。这个实验和青少年初次吸毒的情况十分相似。我在研究中发现,三五人在一起的场合是创造吸毒氛围的最主要形式。在这种场合,初次涉足毒品者比较容易打消对毒品危害的顾虑。数据显示,第一次吸毒时在场人数有2-3人占62.7%,4-5人的占22.0%,6人及以上的占5.7%。72.1%的人是在知晓的情况下吸的,20.3%的人是在不太清楚的情况下吸的,只有7.6%的人是在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吸毒的。
其次,毒品亚文化迎合了青少年崇尚个性张扬、叛逆家庭与社会、追求人生享乐的心理。目前,在中国的吸毒圈内,毒品亚文化正在以各种新的话语和引人入彀的方法不断适应毒品种类的变化和对抗禁毒宣传。这种亚文化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在主流文化的禁毒宣传中,对吸毒者的描绘通常是十分狰狞可怕的。但在群吸现场,青少年看到的是朋友或熟人,而且这些人看上去是正常的、惬意的。这种文化会告诉青少年,毒品“偶尔用一点没有关系”、“它可以使你什么痛苦烦恼都忘记”、“少用是补药,多用才会上瘾”等等。这种话语可以诱惑青少年忘记或不顾危险,产生想尝试一下的心理。
第三,在群吸情境中,“语言挤兑”最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被团体排除的心理,从而成为导致吸毒行为发生的具有最后作用的危险杠杆。一位19岁的男性青少年说:“我在学校里接受过禁毒教育,所以尽管一开始我对朋友吸毒时的神态感到十分好奇,但他们让我试,我还是不敢。从那以后,他们就不断说我:‘你这个人怎么这么胆小?偶尔碰一下又不要紧的。’‘你是男人吗?’‘这种东西没碰过,人算白活了。’在这些话的刺激下,我感到自己想抵御毒品诱惑的神经就像根橡皮筋,老是紧绷着。一方面我知道吸毒的危害,感觉等在前面的好像是深渊;但另一方面他们的话不断伤害着我的自尊心,就像刀子逼在后面,是深渊也不能不跳。不久,橡皮筋断了,我跟着就陷进去了。”
禁毒教育主题讲座讲稿
主讲人:刘小双
一、毒品的概念
毒品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依赖性、危害性和违法性。
1、依赖性。分为生理依赖性和心理依赖性两个方面。生理依赖性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不断地使用某种药物带来的生理上的变化,表现为一种周期性或慢性中毒状态,需要继续使用该药方能维持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否则会产生一系列机能紊乱和损害反应(称为戒断症状或撤药反应)。生理依赖性的产生及其严重程度除了与吸毒者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外,还与所滥用药物的种类、用药时间、频度和剂量等有关。
2、危害性。毒品的泛滥不仅对吸毒者本人,而且对其家庭、社会都产生极大的危害。
3、非法性(违法性)。我国法律规定,吸食毒品、制造毒品必须受到法律处罚,对走私、贩卖、运输、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非法持有毒品强迫他人吸毒等行为是作为犯罪而予以严惩的。
二、毒品的分类
现在国际上对毒品的分类没有做出统一的规定,这是因为毒品与药品之间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药物滥用因人而异,并且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毒品的种类在不断增加,新品种不断出现。各国立法、司法机构、政府或医学界,对毒品的依赖性、危害性和非法性持不同的认识和标准,在分类上无法做到完全统一。
我国1990年的《关于禁毒的规定》和1997年修订的新刑法,将毒品分为麻醉品和精神药物两类,与国际公约的分类一致。我国的法律未能使人形成瘾癖的酒精、烟草及某些挥发性溶剂认定为毒品。
(一)按法律管制分类
1、麻醉药品
国际《1967年麻醉品单一公约》管制的有128种,我国1996年颁布的《麻醉药品品种目录》中规定的有118种。常见的有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类。
2、精神药物
国际《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管制的有99种,我国1996年颁布的《精神药物品种目录》中规定的有119种。常见的有苯丙胺类、镇静催眼类药物、迷幻剂等。
(二)按来源分类
1、天然类毒品
主要有鸦片、大麻、古柯等。
2、人工合成类毒品 如苯丙胺类、镇静催眼类药物等。
3、半人工合成类毒品
主要指经天然品直接加工成毒品,如经鸦片提炼出吗啡,吗啡经与醋酸酐反应制得海洛因。古柯叶经化学处理后得到可卡因、麻黄碱经化学加工成苯丙胺。
(三)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作用分类
1、兴奋剂
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兴奋作用的药物,如可卡因,苯丙胺等。
2、抑制剂
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的药物,如巴比妥、安定类药。
3、迷幻剂
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迷幻作用的药物,如苯环已哌啶(PCP),麦角酰二乙胺(LSD),麦司卡林(仙人球中的一种成分)。
三、我国毒品问题的现状
1、境外毒品多头渗透的局面尚未改变。尽管从2005年4月开始的禁毒人民战争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我国危害最大的“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面积也大幅下降,但西南境外,缅北地区作为对我国危害最大的毒源地的状况短期内仍难改变,冰毒片剂向我国渗透大幅增多。西北境外、阿富汗毒品持续泛滥,东北和东南境外毒品对我国的走私渗透也不断加剧。
2、境内制贩毒活动屡禁不止,呈现区域扩大、种类增多,小型分散的特点。外籍人员在华涉毒案件明显增多。
3、海洛因滥用问题仍是禁毒工作的难点。海洛因成瘾人员复吸率高的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排查了海洛因成瘾人员74.9万名,还有相当数量的瘾性吸毒人员。新吸毒人员在滋生,特别是农民工等流动人员成为易染毒高危人群。
4、国内新型毒品问题日益突出。滥用新型毒品人数快速增多,其中35岁以下青少年占较大比例。
5、易制毒化学品管控的源头作用日益突显。随着境内外制毒活动对化学品的需求不断加大,易制毒化学品流失的风险越来越大。国内个别企业擅自违规生产、经销,致使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
第二节 毒品的危害
一、对个人的危害
(一)吸毒严重损害身体,毒品对人体带来全身性损害,诱发多种疾病。
(二)共用注射器吸毒传播艾滋病,艾滋病的医学名称叫做“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十分严重的流行性传染病。艾滋病与毒品一同被视为是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的两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截至2008年,全球有3300万艾滋病感染者;同时,全球因艾滋病死亡人数为200万人。中国卫生部公布:截至2008年9月30日,中国艾滋病毒感染者约为70万人。1989年,云南省滇西边境静脉吸毒人员中成批发现艾滋病感染者。随后,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已成为我国和云南省传播艾滋病毒的主要途径之一。2007年底,全国累计报告的223501例艾滋病毒感染者中,注射毒品传播占38.5%。其中2007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万人,在5万人新发感染者中,注射吸毒传播占42%。
(三)吸毒导致死亡,吸毒不仅摧残人的身体,更为严重的是,吸毒能致人于死命。据报导:每年全球与吸毒有关的死亡人数已超过10万人。吸毒致死的情况主要有三种:
1、吸毒过量造成的急性中毒死亡。
2、吸毒并发症导致的死亡。
3、吸毒自杀死亡。
(四)吸毒严重摧残人的精神,吸毒使人普遍丧失正常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人格扭曲。人一旦吸毒,往往就走上堕落之旅,且随着毒瘾的加深,堕落的程度也在加深。
二、对家庭的危害
(一)对家庭成员的精神伤害,有调查表明:吸毒者及其发生的吸毒行为对家庭成员的最大伤害莫过于精神方面的伤害。
(二)吸毒导致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吸毒需要大量的资金,一般家庭难于承受,即使是家产富裕的,用不了多久也会一贫如洗。
(三)吸毒贻害后代,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一个家庭中有父亲或母亲吸毒,将对未成年子女造成直接的伤害。
三、对社会的危害
毒品不仅是危害个人、家庭的问题,而且也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吸毒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消极因素。
(一)吸毒诱发犯罪,影响社会稳定
毒品与违法犯罪是一对孪生兄弟,毒品问题严重的地方,特别是吸毒问题严重的地方,犯罪问题肯定严重。
1、使用毒品引发违法犯罪,一是法律规定吸食毒品是违法行为。二是因毒品引发违法犯罪。
2、毒品作用引发违法犯罪,毒品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如苯丙胺和可卡因等毒品,能使人产生妄想和“神经过敏”。
3、围绕毒品引发违法犯罪。毒品不仅损害使用者的身体和精神,还直接引发社会性种植毒品、制造毒品、贩运毒品、销售毒品、走私毒品、持有毒品以及引诱、教唆、欺骗、强迫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等一系列犯罪活动。由此引发的暴力、凶杀、收买、贿赂、“洗钱”等犯罪活动,已成为最具威胁的社会公害。
(二)影响国民素质。吸毒者在吸毒成瘾后,身体消瘦、体力和智力水平下降,不能进行有益于社会的活动,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成为社会的一大负担。
(三)吞噬社会巨额财富。毒品经济属于地下经济,是非法的活动,所以很难进行精确统计。据美国1991年6月发表的一份名为《美国吸毒者在非法毒品上的花费知多少》的报告讲,1990年美国人为可卡因花掉180亿美元,海洛因120亿美元,大麻90亿美元,另有20亿美元花费用于致幻剂、苯丙胺等毒品。根据拉美杂誌引用的材料,美国吸毒者为满足毒品的需要,1988年花掉1500亿美元(按街头价格计算)。
在我国吸毒同样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以每个吸毒者每天吸食0.3克海洛因计算,仅全国登记在册的114.04万人中近80万海洛因滥用者至少每年消耗300亿元人民币。
(四)毒品影响国计民生。许多专家认为,毒品经济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具有重大的影响。每年美国在因吸毒而引起的执行法律、提供医疗服务方面,要负担约4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在缅甸由于吸毒者甚众,全国每天就有300万美元的财富化为青烟。国家为缉毒、戒毒每年要支付大量费用。同时,国家每年还要拨出大笔经费用于侦办毒品案件,培训缉毒人员,购买缉毒设备,对毒品进行鉴定等。毒品犯罪的上升,以及为救助因毒品而产生的各种问题需要大量的经费,这给国家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第三节 毒品违法与犯罪行为
毒品违法是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禁毒行政管理方面的规定,应受到行政处罚的行为。毒品犯罪行为,是指违反禁毒法规,破坏禁毒管制活动,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毒品蒙蔽着人的良知。吸毒者毒瘾一发作,什么血缘,亲情,伦理道德,统统抛诸脑后。铤而走险,杀人抢劫,只为能得到毒品。多少家庭因毒品的侵袭而破裂解体,多少的未成年子女因父母吸毒而使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
在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年龄最小的竟只有11岁。未成年人是毒品最易感染的群体,同时又是受害最深的对象,资料表明,未成年人吸毒者活不到30岁。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本着对未成年人的高度关怀,提出了“禁毒宣传,要从娃娃抓好”的.号召。今天,我们再次呼吁每一位同学,积极响应禁毒的号召,积极协助宣传毒品的危害性,真正认清毒品的危害,从内心深处憎恶毒品,拒绝毒品。
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肩负着祖国的前途,人类使命,民族的希望,家庭幸福的重任。为了我们健全的身体,良好的心理,为了我们灿烂的前程,为了我们家庭的永远幸福,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地远离毒品!让我们一起向毒品“说不”。
2018——2019学
家 长 会 禁 毒 教 育 讲 稿
黔西县第八小学家长会禁毒教育宣传教育稿 尊敬的各位家长: 您好!近年来毒品逐渐开始向青少年蔓延,据统计不少青少年因各种原因沾染毒品,甚至有部分在校的年龄偏大的学生也有吸毒行为。开校以来我校以“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为主题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为了您的孩子的健康、家庭的幸福,预防和减少学生涉毒行为,我校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希望您与家人共同学习,让毒品远离我们的生活。
一、学习禁毒知识,做到“四个牢记”
1、牢记“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摇头丸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2、牢记吸毒容易成瘾,并很难戒断。
3、牢记毒品害己、害人、害家、害国。
4、牢记吸毒是违法,贩毒是犯罪,违法犯罪难逃国法的制裁。
二、禁毒做到“四不”
1、不好奇。自己不清楚的药品、食品、饮料、香烟等等,不要尝试。那些吃起来很香,老想去吃的东西里面,很可能搀有毒品,使人上瘾,应该提高警惕。
2、不侥幸。不要以为“试一下没关系”。只要沾上毒品,就很难自拔。
3、不轻信。不管是亲朋好友的“诚意”、还是天花乱坠的广告,拿定主意不沾毒品。
4、不辩论。不与劝你吸毒的人讲毒品的危害,不批判他们的行为,以免发生意外。明确表态不吸毒,不要含糊不清,不要模棱两可。
5、不睹气。不要感情冲动,凭“义气”争高低,结果被人用“激将法”套入毒渊。
6、不沾光。不要贪图便宜去吃免费食物,上了坏人的钩,堕入毒渊。
三、防毒做到“四要”
1、要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空虚、无聊、寻求刺激、追求时髦是一部分人走上吸毒道路的原因。为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生命、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在健康、充实的生活中 体味人生的乐趣。远离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人生观,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毒品。请孩子们要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千万不能借毒消愁。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闷在心里,独自扛着。去找爱你的父母,去找爱你的老师,去找你那些坚定正直的亲朋好友,向他们倾诉,寻求他们的帮助。记住:千万不要借毒解痛,借毒消愁。
2、要慎重交友
俗语说: “跟着好人学好事,跟着坏人学做贼”,调查显示,大多数吸毒人员是在“朋友”的作用下坠入毒品深渊的。为此,想要终生免受毒品侵害,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慎重交友,并且时时警惕,拒绝毒品。请家长叮嘱孩子不要跟不良社会青年接触、交往,因为他们往往是吸毒常客。
3、要远离不健康的娱乐场所
当前社会上一部分娱乐场所管理混乱,黄、赌、毒等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活动猖獗,一旦走进去就有可能身不由己,陷入深渊。因此,要想洁身自好,当你想去娱乐场所放松身心的时候,就一定要有所选择。尤其是青少年,千万不要涉足那些不健康的场所。当然吸食新型毒品的主要地方就是娱乐场所。
各位家长们,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如果孩子走上了歪路吸食毒品,那我们的生活将失去色彩!毒品对青少年的残害更会导致国家和民族的灭亡!为了祖国的花朵,我们的欢乐,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远离毒品!
黔西县第八小学
一、中国青少年吸毒现状及禁毒教育模式
据《2010年中国禁毒报告》显示, 截至2009年底, 全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133.5万名, 新查获人员中多数是25岁以下青少年;另外, 自2001年以来, 虽然35岁以下的吸毒人数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77%下降到当前的58.1%, 但未成年人吸毒人数自2004年起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 甚至还出现在校生吸毒现象。针对上述状况, 我国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我国充分发挥教育、民政、工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成员单位的合力作用, 以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图片展览、街头宣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积极配合各级禁毒部门和宣传部门定期开展宣传活动。二是推进禁毒教育进课堂、进家庭。一些地方学校把禁毒教育纳入法制教育体系, 每学期安排相应课时, 结合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 使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教学授课, 从而使学生掌握毒品危害的知识, 进一步了解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另外也通过家校合作, “小手拉大手”, 由学生带动家长一起学习禁毒知识, 定期编辑印发家教禁毒指南、《致家长信》等, 提高家长和学生对毒品的警惕性。三是开展禁毒教育参与式培训。把握青少年成长学习的生理和心理规律, 将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与方法融入禁毒宣传教育活动中。比如在夏令营中安排内容丰富的专题知识讲座, 融入绘画、团队游戏等活动, 又与相关专家、禁毒一线干警进行深入的沟通。从以上主要措施中, 我们可以看到, 对于青少年禁毒教育, 我国秉持了教育和宣传为主要理念的预防模式,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不断探索禁毒教育新模式, 根据各地不同情况, 开展教育推广工作, 取得一定成效。
二、美国青少年吸毒现状及禁毒教育模式
美国是名副其实的毒品消费大国, 毒品来源渠道多, 流通方式多样, 毒品亚文化盛行, 对青少年的禁毒教育工作讲求科学实效, 以达到遏制毒品扩散, 实现预防保护的目的。
1. 美国青少年药物滥用现状。
在经历了上世纪70~80年代药物滥用问题最严峻的时期后, 青少年滥用问题仍呈失控之势。近几年, 吸毒者的绝对数量已经减少了近一半, 但是其青少年吸毒的状况不但没有取得改观, 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2011年9月公布的全国药物使用和健康年度调查 (NSDUH) 数据表明, 2010年, 12~17岁群体中约有2, 500, 000人 (约占10.1%) 在过去一个月里是违禁药物使用者, 18~25岁则约有4, 800, 000人 (约占21.5%) 。
2. 美国青少年禁毒教育模式。
美国青少年禁毒教育工作, 始终坚持教育为主, 运用科学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模式, 提高对药物使用行为的认识, 增强抗毒能力, 掌握拒毒技巧。
模式一:基于学校教育的预防项目: (1) 网络课堂, 师生互动。Just Think Twice项目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导师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网站上丰富明确的药物信息, 批判地看待药物滥用行为。学生们参与团队合作和个体分工, 在有限的课时内, 通过自主学习, 再以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 分享学习体会;每一次活动后都设计了探讨思考题, 协助反馈和总结工作。 (2) 教授技能, 增强抗逆力 (Resiliency) 。LST (Life Skills Training) 项目基于药物滥用行为原因的认识, 将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因素与毒品使用因素相结合, 影响涉毒期待值, 传授涉毒抵抗技巧, 增强基本抗毒技能的方法, 并推广推进课程 (Booster Courses) , 使教育效果深入人心。研究人员统计, 该项目使接受课程的青少年中药物滥用行为人数下降率高达87%;长期的跟踪干预显示, 青少年的多种药物滥用情况下降达66%, 吸入性毒品、麻醉药和迷幻剂的使用人数也显著降低。
模式二:基于多种社会力量的防治模式。导致青少年药物滥用是众多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 进行青少年禁毒教育也需要优化配置、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构筑起坚固的防护墙。 (1) 家长参与。药物政策联盟 (D.P.A.) 致力于与父母、教育者和青少年共享防范药物滥用的策略。重点关注如何引导家长进行倾听、学习, 开展行动、引导和帮助, 来纠正子女的药物滥用行为。 (2) 社区介入。社区生活的理念和氛围对青少年的成长意义重大。对涉毒的无家可归青少年的干涉项目, 旨在关注无家可归的青少年。研究人员随机选取128名志愿者为实验对象, 了解他们药物滥用状况, 采用“预防为主, 介入干预”方式, 参加加州大学专门设计的包括艺术、摄影和绘画等课程, 辅助以健康知识, 转移注意力, 增强自我认同感等来减弱药物依赖。 (3) 警务扩展。D.A.R.E.组织的“警察进校园”是让社区警察走进课堂, 充分发挥自身和犯罪嫌疑人一线接触的优势。授课警官在专门培训后, 面向不同年级的学生, 结合警务训练和在执法实践中的亲身经历, 回答关于药物滥用和犯罪等复杂问题。这使警务实践更加人性化, 借助警察“导管”的服务性角色, 提供关于药物滥用信息, 宣传反药物滥用知识, 传授社会抗压法等。
模式三:“危害最小化”项目。据《2011世界毒品报告》推测, 全球约有2, 800, 000注射毒品者 (占所有针头注射者的17.9%) 是HIV阳性, 平均每5个注射者中即有1人。另据NSDUH公布, 受访者中51%的人继续使用自己用过的针头, 13%的人知道自己使用的针头是别人用过的, 只有29%的人漂白了自己上次用过的针头。在这种背景下, “危害最小化”原则旨在防治可预见的危害和降低实际危害, 更注重减少因药物滥用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同许多国家一样, 美国也实施了“针具交换运动” (Needle Exchange Program) 。NSDUH调查的425, 000名受访者中, 针头来源于此项目的占12.4%。它通过回收使用过的注射针头, 再发放新针头来保证参与者手中的针头都是清洁卫生和安全的, 从而从源头上降低了因混用、多用针头而受HIV和肝炎感染的几率。同时, 这也利于相关部门通过统计用针头注射的人数, 制订针对此群体的防治方案。综合以上, 我们能够总结出美国人把禁毒教育带进了课堂, 对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都进行了充分的实践;他们还群策群力, 发动了教育工作者、父母、同伴领袖、社区、警察等社会力量, 共同投入到反毒品持久战中;与此同时, 他们本着开放的原则, 亦开展疏导防控的“换针运动”, 均取得了不小成就。
三、中美两国青少年禁毒教育模式的比较思考
基于上述内容, 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与我国青少年禁毒教育工作的不同之处, 下面, 就从五大方面对双方进行比较思考。
比较思考一:禁毒教育走进校园和课堂。美国校园的禁毒活动在预防教育理念的支持下, 将毒品知识带进课堂, 纳入常规课业教育, 投入人力、财力, 把理论落实到实践。就我国中小学学校而言, 也同样地坚持以学校为阵地, 一些措施看起来卓有成效, 但深究起来, 却难逃随意性和临时性之嫌。首先, 不少学校并没真正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和严重性, 以及毒品预防的重要教育价值, 他们承受着教学质量评估和升学率等多重压力, 无形中就把禁毒教育推置到边缘地位。真正把反毒品教育纳入校园课程中还是很少见的。其次, 学校大多在每年“国际禁毒日”前后, 开展如火如荼的活动, 但宣传手段简单, 对能力教育重视不够, 忽视效果反馈。这都与科学系统的禁毒教育要求相去甚远。因此, 禁毒教育关键在实践。像网络课堂的形式是可以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学校里加以借鉴并推广的, 以完善的教学设备和开放的教学理念为支撑, 脱离灌输式的授课,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既达到传授毒品知识的目的, 也增加了个体在团体中的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 无论是在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 都必须强调拒毒能力的培养, 立足不同年龄段特点, 设置针对性强的系统课程;通过影响涉毒期待值, 纠正对药物使用行为的错误认识, 掌握群体抗压技巧, 增强抗逆力和社交技能等, 真正地掌握终身受用的能力, 并且举一反三, 共同防治涉黄涉暴、酒精滥用等行为。
比较思考二:禁毒教育联合家长力量。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子女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美国家庭教育注重“做人”, 培育品德修养, 求同存异。家长们以平等的姿态倾听子女的想法, 及时了解并客观对待子女的药物滥用行为, 愿意在相关社会机构的帮助下, 预防子女对违禁药物形成依赖, 或者帮助子女戒断治疗。而大多数中国家长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续, 几乎把全部精力财力都倾注在子女的成绩上。他们认为孩子根本不可能有机会接触毒品, 或者不会尝试吸毒。可事实上, 青少年吸毒涉毒诱因复杂, 甚至父母的高期望值、过分溺爱等都容易成为导火索。因此, 家长们要消除思维误区, 清醒地认识目前我国青少年吸毒涉毒现状, 防范于未然。一方面家校沟通, 全面了解子女在校表现, 另一方面掌握必要的毒品知识和抵制技巧, 建立与子女的互信互爱, 加强孩子拒毒意识和抗毒技巧。
比较思考三:禁毒教育发挥同伴教育优势。同伴教育模式利用青年人的趋众性倾向, 提供了一种伙伴群体内部、相互之间传播敏感信息的途径, 具有群体适应性、易接受性、经济性等特点。在国外, 已被广泛运用于禁毒教育、性行为教育、艾滋病预防等活动中, 通过训练和支持既定群体中的成员 (具备感召力强、人际交流能力强、倡导“健康行为”等素质) , 经过施加影响, 使其他个体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等发生积极正向的改变。在我国学校和社区中, 不乏同伴教育领袖者, 经过科学的指导培训, 完全有能力胜任此项工作, 是应加以充分利用的资源。
比较思考四:禁毒教育纳入社区警务工作。美国社区警察走进学校, 利用自身工作优势, 向青少年宣传反毒品知识, 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社区民警在了解社区毒情的基础上, 经过沟通技能培训, 面向在校生和社会闲散青少年, 定期进行禁毒讲座, 开展禁毒知识宣传;分阶段收集反馈信息, 建立“信息员”制度, 同时上级部门也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考评制度, 毕竟抓捕、改造涉毒青少年 (包括吸毒和进行涉毒犯罪) 的社会成本远远大于开展有效的禁毒教育工作。
比较思考五:禁毒教育“危害最小化”需社会基础。针具交换项目的“危害最小化”理念让人想到古代大禹治水“以疏代堵”的方法, 即让已涉毒人群在花费较少的情况下, 通过安全注射模式, 避免HIV、肝炎等高危疾病的交互传播, 维护公众健康利益。其对象也不仅限于青少年, 但必然有利于降低他们的患病几率。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西方国家对此仍存在较大争议, 焦点主要集中在实效问题、社会容忍度、承担成本和实施程序等方面。我国也在部分地区实施了在美国等国家运用得相对成熟的“以低毒换高毒”的美沙酮替代法。适量服用美沙酮不会产生快感或使人过度镇静, 可有效控制海洛因、鸦片毒瘾达24~36小时, 且戒断症状较平缓, 不痛苦, 副作用小;再配以心理治疗、行为干预等综合措施, 成效显著。据悉, 自2004年启动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至2010年底, 在28个省已有701个美沙酮门诊, 正在接受服务的吸毒者12万人,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工作效益。这种有限度的宽容模式, 一定程度上正视了戒毒者毒瘾难戒或短期内复吸率高、戒毒效果打折的现实, 尊重了戒毒者个人意愿;但也直接挑战着“打击管制”为主的传统禁毒思维, 欠缺社会群体的普遍认可, 并且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门诊保持率较低, 干预覆盖面过窄等问题。
通过对中美两国青少年禁毒教育的比较思考, 若要取得高效而又兼顾社会效益、创新效益的青少年禁毒教育成果, 我们必须以校园为基点, 让禁毒活动走进课堂, 根据不同地区情况, 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方式;充分利用家长合力, 开展家庭禁毒教育, 并加强家校联络;发挥好同伴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 注重信息反馈;依托社区, 加强对社会边缘化青少年的禁毒教育, 方法手段富有针对性;在传统的社区警务战略中融入青少年禁毒教育内容, 以丰富这一战略的实践意义;考虑社会受众的需求、经济效益条件, 采用适当的疏导策略等。应该汲取美国科学的、能适用于我国青少年实际情况的理念和模式, 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 构建合理体系, 制定合理制度, 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我国青少年的禁毒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www.justthinktwice.com, 由美国药物管理局 (D.E.A.) 组织发起, 以“提供准确毒品信息是做出健康决定的前提和希望”为理念.借助网络课程, 主要面向6~12岁学生.
[2]“抗逆力可以被定义为面对逆境时的回弹、回复和成功的适应能力, 即面对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压力, 能够发展出社会的、学术的和职业的竞争力.”Henderson.N, Mike M.Milstein, Resiliency in Schools:Making It Happen for Students and Educators, 2003, 7Corwin Press INC.
[3]百度文库.美国家庭教育的十二个法则EB/OL]. (2011-10-20) .http://wenku.baidu.com/view/86b977a9d1f34693daef3e5e.html.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的决策和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云南省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实施方案(2008~2009年)》和《云南省新一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实施方案(2008~2010年)》(云发〔2008〕13号)精神,根据《云南省教育厅贯彻落实云南省新一轮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工作方案(2008~2010年)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我省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巩固和扩大三年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成果,全面、有效地遏制毒品和艾滋病的蔓延,构筑教育系统的坚固防线,现结合我省教育系统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各地和学校认真落实。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生教育”,坚持宣传教育为主、符合实际、分层分类指导原则和规范性原则,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坚持活动载体的创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我省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云南省在过去一轮的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育系统在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战线上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云南省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要认识到帮助青少年掌握预防艾滋病、预防毒品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党和国家赋予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而光荣的使命。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按照相关文件精神,精心部署,认真落实,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宣传教育、加强交流与合作,确保该项工作全面、深入、规范、创新地开展,在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中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
(二)增加经费投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逐步增加经费投入,并严格按照管理规定,专款专用。各州市教育部门要主动争取当地艾办、禁毒办对学校禁毒防艾工作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协调保证学校禁毒防艾工作的顺利开展。鼓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扩大宣传面,争取社会各界和多种渠道的支持,更为有效地开展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
(三)人员保障到位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一把手负责的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领导小组。
2.各级各类学校要成立一把手负责的健康教育工作小组。
3.各基地和示范学校要有相对固定的骨干教师。
4.各基地要有专人负责基地工作。
三、工作任务及要求
(一)课程建设
1.课程设置
继续按照《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新一轮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工作方案(2008~2010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教体〔2008〕9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文件的要求实施。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禁毒和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结合“三生教育”内容,穿插生命意义内容、参与式教学活动、相关生活技能教育、教学技能训练。随着每年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形势的发展,教学内容要随之更新。
3.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中可采用讲授法、同伴教育法、参与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教学法、微格教学法等。在教学手段上,应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制作教学课件,充分利用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增强教学的高效性。
在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中,要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态度、价值观及基本技能,最终达到抵御毒品和预防艾滋病的综合能力;在预防艾滋病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授课和活动组织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艾滋病防治的行动;拓展教学空间,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密切联系,预防知识教育与当地实际相结合。
4.教材建设
(1)继续以基地为依托,做好教材建设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并改进现有教材。
(2)继续做好精品教程、教学课件以及活动包的开发。
(3)前期开发的《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师指导丛书》高师院校本、普通院校本、中学本、小学本已付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下一步需做好丛书的征订工作。
5.队伍建设
(1)各学校要有稳定的师资队伍,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选拔培养骨干教师,积极参与省级培训和外出交流活动,积极开展校内和校际间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增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2)各学校要提供一定的科研课题、经费,带动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效果。
(二)加强基地和示范学校的建设
1.对各基地和示范学校的要求和目标任务继续按照《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禁毒防艾基地建设的通知》(云教体〔2006〕8号)文件执行。
2.根据新一轮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各基地和示范学校要站在全省的高度,加强领导和统筹,研究工作,开拓思路,进一步加强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发挥基地和示范学校在全省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3.加大基地和示范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投入,增强各基地和示范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实力。教育厅将进一步加强对各基地和示范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指导、督查和评估,规范各基地和示范学校的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
4.积极开展基地和示范学校与省外、国外的交流活动,加强基地和示范学校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争取做到一般教师骨干化,骨干教师专家化,基地和示范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课程精品化,增强基地和示范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力量。
(三)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实施意见》文件精神,2008~2010年,全省将培训4 000名教师宣传骨干。云南省教育厅将依托各个基地和示范学校和云南省高校禁毒防艾教育信息网,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活动。
1.针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省级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骨干教师培训。
2.加强州市级培训者的培训(TOT),为州市培养骨干力量,多级联动,尽可能多的培训骨干教师。
3.积极开展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学生宣传志愿者和教育志愿者的培训。
4.建立和完善云南省高校大学生禁毒防艾教师资格认证实训项目,以通过项目实施充实云南省中小学禁毒防艾教师队伍,实现禁毒防艾的可持续发展。
(四)丰富和规范禁毒防艾主题系列活动
总结以往开展禁毒防艾主题系列活动的经验得失,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继续围绕“5·25”、“6·26”、“12·1”进一步开展2009年云南省禁毒防艾主题系列活动。深化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影响,发挥教育系统的资源优势,扩大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宣传覆盖面。
(五)完善“云南省高校禁毒防艾教育信息网”网站建设
1.进一步加强网站建设,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扩大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开展远程教育,及时提供全面、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全省各学校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扩大禁毒防艾教育的覆盖面,增强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通过将网站信息发布量作为年终评估的参考指标等方式自上而下加大对各高校信息更新的要求;开展相关活动,如优秀新闻评选等,丰富网站信息内容,继续做好完善网站功能的工作,完善网站留言板等常用功能。
3.开发网络视频平台,力求提供最为直接的信息资源,不断加强教学板块设计、开发网上相关教育测评系统。
(六)深化科研工作
1.争取各级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多种渠道的经费支持,鼓励以基地、学校为单位或单位间的团队合作,深入开展多视角、多领域的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理论研究。
2.鼓励支持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骨干教师积极申请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提升理论水平,增强教学综合能力。
3.各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设立专门的经费,提供禁毒和预防艾滋病项目,鼓励骨干教师申报研究。
(七)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1.加强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宣传和教育学生志愿者培训,与红十字会、疾控中心、禁毒局、防艾局等部门合作,开展志愿服务和宣传活动,增加社会覆盖面。
2.把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健康教育、“三生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融为一体,依托云南省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学科研示范培训基地,继续健康教育展览馆的后续建设工作,立足学校,面向社会,全面展示我省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3.对我省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中的典型问题加以提炼和研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进行理论提升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提供给相关政府部门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4.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加强我省禁毒和预防艾滋病骨干师资的培养力度,加强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提升我省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科研、培训水平,凝练经验,辐射社会。
四、落实责任,加大工作检查力度
(一)各州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意见制定并上报相关的管理文件,加强本地学校的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接受上级行政部门的督导,配合上级行政部门对本地学校的督导和检查。
(二)教育厅将加强对各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各基地、各高校的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评估。并将禁毒防艾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内容,建立奖惩机制。
【小学生禁毒教育讲稿】推荐阅读:
小学二年级禁毒教育作文06-10
九宫小学禁毒教育教学计划07-12
小学生禁毒知识禁毒知识11-04
小学生安全教育演讲稿09-25
小学春季安全教育讲稿06-01
小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演讲稿06-23
民警对小学生安全教育演讲稿09-13
小学生清明节假期安全教育讲稿10-02
中学生国旗下禁毒的演讲稿05-25
小学班会禁毒简报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