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优秀教案(精选8篇)
一、教学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â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四、探究、品悟(熟悉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感情)
(一)、解题,把握思路。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我们就先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并讨论作者围绕“归”字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重点)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师: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回答以上问题。
⑴从何而归?(哪些诗句中的哪些字眼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明确:官场。作者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⑵为何而归?
明确: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追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追问:我们还可以从哪句诗句里读到作者对官场的厌倦? 明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追问:这句用到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追问:既然厌恶官场,热爱田园,为何要出仕?作者用了哪个字替自己辩解?(注意炼字)
明确:“误落尘网中”中的“误”。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这个“误”字包含着作者的懊悔及对官场的厌恶。(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感情)
追问:据我们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又做官,难道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为了大济苍生,或者为了养家糊口,或者只是个托词。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他最终彻底醒悟,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继续留在官场的代价就是同流合污,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所以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可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不是最关键的原因。
追问:归园田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明确:
B、守拙归园田。(注意炼字)
追问:如何理解“拙”?
明确:拙与巧相对,守拙就是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守拙实际是拒绝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坚守自己的本心。(误——守——归)(3)、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4)、归去何如?
师:诗人自己是如何概括他的田园生活的?如何理解“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中的“无尘杂”“有余闲”? 明确:“无尘杂”是说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情,看不到令人厌恶的“官场现形记”;“有余闲”是说可以不必做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吟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境界。这句话写出了田园生活之乐,反映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情。师: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追问: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感情)
小结: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3、把握了诗歌感情,全班朗读,进行评价。
师:从我们同学朗读的情况来看已经有意识地注意读出诗人的情感。
五、分析诗歌意象,体悟诗歌意境。
(三读体味)
师:古人云:“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我们刚刚围绕题目中的“归”字着重体会了诗人情感。我们这首诗是不是也验证了这句话呢?请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这就是诗人所生活的田园。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呢?(生: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师:这些景物写在诗歌中,就是营造诗歌意境的意象。
(引导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概念。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袁行霈)。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
那么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这些意象为我们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呢?请同学展开讨论准备发言。(点拨鉴赏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方法。首先抓住景物的特征,思考这样的景物引起了我们怎样的联想、想象,景物中蕴含的情感。其次抓住写景的角度:远近、声色、动静。)诗句赏析参考: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十余”、“八九”,这两个约数,显示出主人的生活应该是十分简朴的,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生活有一种满足感。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春天,榆树柳树浓荫覆地,夏天,桃花李花互相争艳,弄姿堂前,素淡与绚丽交相成趣。尤其是“荫”和“罗”两个动词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它们几乎是含情的,是一幅色彩纷呈的图画。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你看那暮霭中隐约可见的远处村庄,还有那轻柔漂浮在村落上空的炊烟,有着浓浓的乡村气息。画面一下由前四句近景拉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一样慢慢拉开,充满农家风味的草屋也融入到这深远的背景之中,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同时,“暧暧”、“依依”都是叠音词,又使诗歌具有了一种音韵美。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使画面一下子活了起来,诗人不写虫吟鸟唱,不写人,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写了人们生活的环境,狗在幽深的巷子中吠叫,鸡在桑树的顶端打鸣,这完全是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世界,让我们不禁想到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必定是怡然自得、幸福快乐的。同时,狗吠、鸡鸣虽写动,诉诸于听觉形象,却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幽静,正是这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的写法,不会让你感觉到喧嚣和烦躁,营造出的是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小结:
1.通过时代背景、诗人生平, 了解其归隐的原因, 深刻体会其鄙弃黑暗官场、渴望回归田园之情。
2.品味诗歌质朴的语言, 了解诗歌比喻、借景抒情等艺术特色, 从中体会陶渊明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
3.学习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以及热爱田园生活并怡然自乐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诗歌中比喻、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及其含义。
2.体会陶渊明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教学手段】
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简介作者, 导入新课
1.播放歌手羽泉的同名歌曲《归园田居》, 请学生留意歌词内容并思考。
教学用语:同名歌曲《归园田居》描述的是一个人悠闲自在地过着田园生活, 体会人生的真谛。唱的虽不是陶渊明所写的《归园田居》, 但其中“为了什么而离开, 又为什么而归来, 故乡是永远能给我原谅的胸怀”一句歌词可以说是对陶渊明当初做出弃官归隐这一重大抉择的最好回答。
2.了解背景和作者
教学用语:在封建社会, 人们要建功立业, 要实现政治理想, 只能当官, 走仕途。东晋诗人陶渊明少时有宏愿, 但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毅然弃官归隐。直至今天, 他的精神依然为人所称道, 他归隐后的生活依然为人们所向往。今天, 让我们一起学习陶渊明的诗歌, 《归园田居》的第一首, 走进他归隐后的田园生活, 探寻他“为什么归来”。
二.反复吟诵, 疏通文意
1.全班同学齐读《归园田居》, 结合备注和工具书, 扫清字音障碍, 疏通词句的意思。
教学用语:要读懂古诗, 首先要能读古诗。给你们二分钟的时间, 你们结合工具书和书本的备注, 自行查找不懂的字音, 弄懂词句的意思。
2.听课文录音, 体会朗读的节奏和感情。接着自由朗读课文。
教学用语:“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要反复吟诵, 才能把握诗句的含义, 体会诗人的感情。思考一个问题:全诗围绕哪一个字写的?
三.分析诗句, 理清文脉
教学用语:全诗围绕“归”来写的。“归”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归还, 归隐”。给四分钟你们朗读并思考:诗人为什么归, 归往何处, 归后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1.“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教学用语:这八句解释了诗人“为什么归”。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经历, 对诗句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正是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一个“误”字, 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诗人选择了“守拙归园田”。拙, 这里指清贫乐道。
2.“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教学用语:这十句交代了诗人“归往何处”。诗人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美好的田园风光呢?请两位同学分别翻译这十句诗, 其他同学做点评。
3.“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教师用语:最后两句与前面照应, 写出了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喜悦心情。
四.赏析艺术特色
(一) 巧用“比喻”修辞
教学用语:这首诗多处运用了比喻。一开始, 诗人就以“羁鸟”、“池鱼”自比, 形象写出了他在仕途中的压抑苦闷, 流露出对自由的向往;结尾又以“樊笼”比喻仕途, 与前面互相照应。请大家快速读一遍全诗, 看看还有哪几处运用了比喻, 有什么作用?
(二) 善用“借景抒情”手法
教学用语:一切景语皆情语。“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巅”勾勒了一幅恬静幽雅的田园风光, 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体会诗人情感, 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语:诗人对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他向往自由、热爱并欣赏宁静的田园生活之情。返回田园, 使天然本性得以回归, 体现了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
六.课外延伸
关键词:嵇康 养生 “归园田居” 上班族
嵇康养生论综合吸收了道家、道教的思想,形成了自己形神供养的养生思想。这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以追求精神自由为目标,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通过嵇康养生论视角来审视上班族回归田园生活的现象,形成一种古人的生命哲学和现代人的人生观的碰撞。
一、回归自然的倾向
嵇康的养生思想主要是体现在他所著的《养生论》、《答难养生论》、《声无哀乐论》以及部分诗歌中。在著述《养生论》过程中,在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斗争中,嵇康面临的困境却使他能够在创作过程中另辟蹊径。
正因为当时曹魏政权已到了寿终正寝的局面,老谋深算的司马氏逐步掌握了大权,正始名士也由于政治、社会及自身成员的原因趋于瓦解,于是司马氏集团打着名教的幌子,罗织罪名,诛除异己,把名教变为残酷毒辣的权力争夺工具。面对现实情境中的政治打压,只有服从于当权者的统治才能有继续生存的可能,这便是众多士人无可奈何的保身之道。就连嵇康的亲兄长嵇喜,密友山涛,也不得不违心背性投靠司马氏。但刚肠嫉恶的嵇康与阴毒诡诈的司马氏是两相对立的,他顶着巨大的政治、精神压力傲然不仕,陷于黑暗现实困境中。另一方面,嵇康是以名教和自然相结合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在其六言诗《知慧用有为》中写道:“法令滋章寇生,纷然相召不停,大人玄寂无声,镇之以静自正。”说明他能清醒地认识到当时虽“法令滋章”,但若有“大人”出来推行“镇之以静”的政策,这个理想有实现可能性。但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下,嵇康的精神支柱逐渐崩溃,他的思想经过痛苦的演变过程,进而在转向自然的道路上继续探索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
“在封建社会中,名教是一种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人们只能把它当成既成的事实来接受,在它的规定下参与社会生活。”[1]与封建社会截然不同,现代社会中只要在法律范围内人们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思想倾向,思想文化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放的时代给予人更多施展才华,圆梦理想的机会,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上班族而言,这一群体面临的压力和束缚十分巨大。工作上来自于上司、同事、自身各方面的要求令上班族应接不暇,家庭生活中住房、日常生活、家庭成员关系也是纷繁复杂,上班族在社会舆论中的风口浪尖更让他们手足无措。在没有政治压迫的环境下,面对以上复杂的现实情况,一些上班族选择从纷乱繁杂的城市移居到相对安静祥和的乡村小镇展开自己的新生活,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极大地解放。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对现实的规避,隐约透露出一些隐逸意识,因此在这方面与嵇康回归自然的养生思想有契合之处。也可以说这样的抉择,这样的生活态度,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另类生存哲学。
二、养生思想内容对“归园田居”阐释的合理性
嵇康的养生思想并不只是狭义上的颐养天年,祈祷长寿的养生之道,而是对如何更好地调和现实与理想关系所做出的主观反映,所以相对比而言,上班族的“归园田居”的选择也是他们对现实情况和理想人生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一)回归田园,寻找理想的精神世界——形神相亲, 表里相济
上班族在此的定义范围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白领”,他们的工作地点基本上是在城市里时尚气派的办公大楼。当然他们没有财富前沿的那一类人收入那么丰厚,但工作条件和生活质量确实比在外风吹日晒,劳力打拼的“蓝领”们要理想得多。那么“工作”可以说是一种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对于上班族而言到底具有何种意义,我们可以通过调查结果来探讨,有近半数认为是成就自我,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有近四成认为是赚钱之道,其余的认为工作就是生活。但上班族也有自己的无奈和彷徨。上班族的确是实现了一定的自我价值,但也渐渐成为了工作的奴隶,他们的肉体和精神几乎是机械运转,所以他们也逐渐开始疑惑这些价值的实现对于自身而言是否是真正需求,因而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可以释放身心,找回本真的地方,那么村镇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村镇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也许是更贴近自然的。
如果说这种回归田园的选择是对生活的一种新的探索,在这条道路上先贤嵇康给上班族们指明了方向。重视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追求身心两全是嵇康养生心理学思想的主旨, 他继承了《淮南子·原道》:“形者,生之舍;神者,生之制”以及《太平经》中“保养精神,故能长存”等思想,集中地论述了精神心理与养生健体的密切关系[2]正如嵇康所言:“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衰于外,犹君昏于上,而国乱于下也。”[3]用国家与君王的关系来比喻精神对形体的操控力最为形象不过,从中也透露着嵇康对明智君王能管理国家的美好希冀。嵇康可谓找到了治国之本和养生之本的共通性。他接着说道:“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出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 安心以全身。”[3]在此嵇康是将养生放在了精神和形体两种关系中的第一位。他认为,要成为君子必须要知道肉体是依靠精神来支撑的,而精神则是依托肉体而存在,正因为肉体和精神的相互共生关系,所以要养生就要修炼自身的品性,使内心平静,才能做到二者都保养。而当精神层面出现问题,也就是“神躁于中”时,那么这个时候“形”则会容易“丧于外”,“形丧”并不是肉体的消亡而说的是肉体受到的损害。当上班族逐渐成为工作奴隶时,不仅是他们的肉体受到迫力,精神上的迫力更是无法释放。选择回归田园,放下繁琐工作,使自身精神得到静养,肉体的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二)逃离欲望都市,寻找心灵的安稳愉悦——去欲顺性,清静虚泰
嵇康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养生的真谛是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这主要是体现在:“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彊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也就是说因知道贪求名位有失道德而不去追求,并不是心有欲念而强行禁止自己。知道口腹之欲有害性情,所以弃而不顾,也不是原本贪求而后强行控制自己。真正做到外物因牵累心灵而不存于内,神气因纯净洁白而独著于外,心胸开阔豁达没有忧患,神态安详娴静没有忧虑。[4]“知名位之伤德”“识厚味之害性”实质就是反映了嵇康提出的“清虚静泰”、“节欲顺性”的观点。“厚味”是屈从口的欲望,过分追求只会导致病从口入,在这一点上确实是有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思想的精髓,嵇康主要还是劝诫人们知晓控制自己的欲望,并不是完全抛弃,只是让膨胀的欲念控制在有效范围内,不给自己造成痛苦和灾难。
以此观上班族,发现他们在物质追求、社会价值方面都有自身不同的期望值,诸如名利、身份、金钱等,然而激烈的竞争无处不在,随之而来的危机感、恐惧感加速了内心膨胀的恶性循环。嵇康承认“嗜欲出于人,而非道德之正”,这些欲望出于人的自然本性,却不符合道德规范和养生要求,这些欲望也是他所定义的“性动之欲”。 那么对于这些“性动之欲”就要顺应自然之理的前提下,使之得到合理满足,而不能无限纵欲。那么当上班族寄予依靠外物来达到内心的愉悦,在都市潜在强大诱惑的包围下,这些来自外界欲望和内部情绪各方面的损害和困扰使得他们在负重的泥潭中深陷无法自拔。那么逃离都市,转移欲望的牵扯,也可以算是他们的一棵救命稻草了。
从城市到村镇,上班族们逃离了钢筋水泥的丛林,每天面对自然之景,体验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也是一种嵇康所推崇的“用智遂生”的生存方式。因为要控制“性动之欲”在合理的范围内,需要理性的指导。“节欲顺性”并不是要禁止一切欲望,前文已有阐述,也就是说上班族回归田园后的悠然自得,清淡静谧的生活并不是毫无所求,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生活也是内心的一种向往,也是一种欲望,因而需要他们以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智慧来取用物质生活资料。相较城市而言,在村镇这种颇有自给自足意味的获取途径少了竞争的压力和束缚,这是可以用是否达到内心的自然“意足”来衡量生活质量的。
(三)远离快餐垃圾,寻找舌尖的山珍海味——服食养身,远害存宜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上班族们处于麻木工作和拼命找寻休息空间的矛盾中。在“时间就是金钱”的至理名言的推波助澜下,“快餐文化”席卷而来,但在不知不觉中牺牲掉了人们的健康。面对城市的饕餮盛宴,面对日益增多的快餐连锁,他们早已不厌其烦。乡村的饮食更多的是就地取材,食材、水等受污染的程度很小,添加剂、防腐剂等食品安全危险品也不会存在。再者一些城市少见的野草野菜却是乡村饭桌上司空见惯的,还有从种植、收获、加工整个过程都是“自力更生”的经历,让上班族们充满了新鲜感,也多了几分情趣。这也是他们倾向于回归田园,找寻乡土风味的主要原因。在一些调查报告中也说明了,回归田园的饮食方式确实让很多上班族的健康问题得到改善,由此可以见得服食养身的重要性。
在嵇康的养生理论中,服食养身是也极其重要的。嵇康相信“上药养命,下药养性”,曾“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在《答难养生论》中提倡服食“流泉甘酸,琼蕊玉英。金丹石菌,紫芝黄精”之类。在《代秋胡歌诗七首》中称康写道:“授我神药,自生羽翼。”这里的神药,就是指“服食”。虽然所说的服食养生主要是服食散药为主,当然服食丹药方面要辩证看待,过于仙化的饮食方式与现代生活并不一定契合。但是嵇康主张“蒸以灵芝,润以醋泉,稀以朝阳,绥以五弦”的辅导之法也还是具有很多启示意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食材新鲜程度、无化学成分的要求上,能满足这些要求最直接的来源也是在乡村,由此看出饮食也是一门生存的大学问。
三、“归园田居”与现实的矛盾性
上班族放弃城市,转移到村镇,享受着身心自得的悠闲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在乡村的另类小资。虽说是暂别了繁重的工作,避开了激烈的竞争,争取到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田园式的慢生活需要在计划前就有足够丰厚的物质条件。在没有任何物质支撑的前提下,完全地“归园田居”那是十分艰难的。那么“归园田居”只起到了暂时的“镇痛”作用,在没有了更多“资本”运转后,又要回到城市,这样的反复有可能会激发人内心更大的苦痛,这便是“归园田居”与现实状况的一个矛盾。
这与嵇康思想的转变颇为相似。嵇康的养生思想体现了他调节现实与理想矛盾失败后追求的一种生命阐释目标,在“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基础上,不是自然与名教的对立,而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嵇康、阮籍虽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但是由于出身大家贵族,他们所受的教育仍为礼教之熏陶,根本仍从礼教中来,他们的学说乃是精神上的、心理上的放达,而不只限于外表也。”[5]嵇康将人的欲念归结为养生的“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精散,此五难也。”即养生的五大天敌:名利、喜怒、声色、滋味、思虑。但就现代人的生活状况而言,想要克服这“五难”很难做到,也很难逃出养生与现实的矛盾性的怪圈漩涡中。
另一个矛盾所在就是“”归园田居”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部分上班族通过驻地转移实现了身心的释放,但是对于整体而言,这样看似隐逸的思想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消极作用,有可能会把一种悠闲的慢生活方式寄托在远离城市的乡村生活中,那么对城市发展也有不利。实际上,根据前文所述,能够调和矛盾的方法主要还是来自自身能够保养精神,在精神境界上使自身得到解放,而不是只专注于生活区域的选择。“归园田居”是一种养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
参考文献
[1] 余敦康.魏晋玄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04.
[2] 吕锡琛.论嵇康“安心全身”养生心理学思想[J].船山学刊,2000(1):22.
[3] 嵇康.养生论[A]//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45,146.
[4] 吴晓峰.在养生中体味理想人生境界——《文选》嵇康《养生论》中的自然养生观[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
知识与技能:
一、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这首田园诗。
二、透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三、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四、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
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指导:透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忙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潜力强的同学还能够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二、课堂就应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情感与态度:
透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透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难点:
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课程实施理念:
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让他们能够想象身临其境般重返诗意的田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取题。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做官,名利双收B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取?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取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以前做过这样的选取,但不同的是,他选取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取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
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这天,我们就来学习这诗歌,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略)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
四、朗读诗歌,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明确:官场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
问: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貌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最之后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向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4、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重点解读:
1、划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
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六、提问:你种过地吗?你了解农村吗?请你谈谈你对农民的认识?
明确:
(1)辛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结合自己的经历,详细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充实的生活和丰收的期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坦然恬淡的情绪:“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劳作的艰辛,而陶渊明看到却是诗意的田园,也是他为什么对农村情有独衷的原因。一个经历过多次仕途生活的发自内心的声音。
七、写作特色:
1、选材的独特性:农村生活;
2、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3、诗话的农村生活。
八、拓展讨论:
身处农村的你如何才能常常持续与田园的约会,喜欢农村生活,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明确:略
九、课程小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雪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在农村走向城镇化的这天,在人们都不遗余力冲向城市的时代,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面前,在高度发达的科
技礼貌面前,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人的奈。“麦场、鸣蝉、草帽、锄头、耕牛、小路……”多么让人留恋的场面呀,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持续一种宁静与旷达。
十、讨论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能够提倡?
(学生自由发挥,论述有理即可。老师加以适当引导。)
十一、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取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这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国家给我们带给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期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们和谐完美的家园。
十二、作业
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要求: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附:(板书)归园田居
陶渊明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我抽到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一)》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家园,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世外桃源,这个名词出自《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写的一篇千古美文。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和平安宁的社会。世外桃源的理想世界,一经陶渊明的笔下流出,便成了我们中国人共有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陶渊明以及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另一篇作品,《归园田居(其一)》,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及其作品的文学魅力。
(板书:归园田居 其一 陶渊明)
既然初中时候学过陶渊明的作品,想必大家对他并不陌生,那就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陶渊明。
刚才这位同学介绍的非常全面,他不仅介绍了陶渊明的生平经历,还为我们讲述了那个关于陶渊明的脍炙人口的小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陶渊明弃官归隐之后的作品。
先请同学们听一遍朗读录音,看看从世外桃源回归到现实的陶渊明,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听完录音之后,大家有什么感受,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美不美啊?哦,有些同学点头,有些同学一脸茫然,没弄明白写的是什么。
没关系,下面就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带着这样两个问题熟读本诗。第一个问题,结合课下注释,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本诗大意。第二个问题,找出诗眼。开始读吧。
都读完了,先来告诉老师,诗眼是什么?
非常好,就是这个归字。这个字啊,他不仅是本诗的诗眼,还是贯穿全诗的一个线索,看大屏幕,作者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围绕这个归字展开的。
在以前鉴赏诗歌的时候,老师讲过,除了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更重要的还要知道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的妙处何在,从而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中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从而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这两个问题呢,就需要大家共同合作来完成,这也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目标。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分成五个小组,讨论探究之后,请小组派代表来发言。开始讨论吧。
很好,时间到,请第一小组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哦,这位同学说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板书:比喻),这应该属于修辞手法的范畴,是吧?(板书:修辞手法)请继续回答。恩,这位同学基本上回答出来了,就是思绪稍微有点乱。
你看,我们考试的时候,都是按步骤给分的,以这个题为例,你得先说出来,比喻的修辞手法,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是不是得说出来?然后,在这个句子当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得说出来。最后再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不是?好,把语言组织一下,从新再来回答一遍这个问题。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显示他对官场的厌恶。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把田园生活比作旧林,故渊。显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无比留恋之情。
恩,这回就很完美了。好,请坐。
请第二小组同学继续回答,这位同学说,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白描,这些应该属于,描写手法,对吧。好,请像第一组同学那样,具体回答。(板书: 描写手法:远近结合 动静结合 白描)很好,非常厉害。
第三小组同学,除了,刚才这个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以外,还有没有补充?
没有了吗?如果没有,老师想问你一个问题,刚才这两个同学回答的时候,都是说表达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可是,这首诗当中,从头至尾作者并没有说,我讨厌官场生活,我热爱田园生活这类的词语啊,那这种情感,是怎么呈献给大家的呢?
哎,就是通过诗中的一些景物,用专业术语说就是意象。那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这些景物当中来呈献给大家的这种方式,叫什么呢?
非常好,终于达到了点子上,这叫融情于景或者是情景交融都可以。(板书:抒情方式:情景交融)
正像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诗当中,作者就是用这些和平,宁静的景,来抒展恬淡,舒畅的情。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这,就是本诗的主题思想。所以,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是自然而然的就出来了。
请同学们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刚才在介绍作者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了陶渊明是一个有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那为什么他在没有体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时候就弃官归隐了呢?讨论一下。
有些同学说他热爱田园生活。只是这一个原因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一开始就不去当官了呗,直接过田园生活多好啊。
非常好,有些同学一语中的啊,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非常的黑暗,官场很腐朽,正直清高的陶渊明既不愿意成为阶级斗争的牺牲品,又不愿意和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所以,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选择了弃官归隐,为了保全自己的品格和气节。大家挖掘的很深。
下面,大家看大屏幕,在这首诗当中,作者选取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哎,方宅,草屋,榆柳,都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是吧。但是呢,读完之后却给人一种恬静,自然,非常清新的这样一种感觉,这就是本诗的风格特点。
那么,作为田园诗的代表人物,陶渊明的其它作品又是什么风格的呢?下面就让我们结合本诗,再联系其他四首《归园田居》和初中学过的饮酒等作品,共同的来总结一下,陶诗的艺术风格。这个环节呢,需要大家共同合作努力来完成,大家先赏析,再讨论,最后回答。好,开始吧。
很好,大家刚才讨论的非常热烈,问题回答的也非常精彩,下面老师就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一下刚才的答案,在陶渊明的作品当中,作者描写的是场景,抒发的是真情,阐述的是人生的哲理,那么场景,真情,哲理,这就是陶诗的艺术风格,也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追求。
接下来,就让我们在对陶渊明这首《归园田居其一》有一个整体把握和更深层次的理解的基础之上,回过头来,带着感情色彩,反复的朗读这首诗。争取把它背下来。
好,让我们齐背一遍。很好,大家背的非常熟练。
《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主要是讲,作者,逃离污浊的官场,回归清新的农村之后那种愉快的生活和恬淡的心情。这种情绪呢,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做返璞pú归真。诗中,作者描绘了许多幅优美的画面,让我们读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作者的方法,先对生活有一个细致入微的观察,并且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活起来。同时我们也要学习作者那种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不要一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生活的道路有很多条,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不管选择哪种生活方式,只要活得快乐,活得精彩,你就是成功的。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作业。
把《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或其中的一两句,改写为写景散文,最好加入一些想象和细节描写,800字左右。明天晨读的时候交上来。
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其一
陶渊明
修辞手法:比喻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转载》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归园田居》这首歌曲是那种田园乡谣风格的,听起来也许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会静静地流淌在听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一首歌曲。我们知道,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做官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又自称作“五 柳 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è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2、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与此同时,我国从上世纪末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老年人口还在不断增加。2015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至2014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顶峰,届时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预计将达到31%,即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养老机构和服务都很难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面临巨大的缺口,不论是城市老人还是农村老人,都急需舒适的环境和服务来实现养老。
1 传统村落开发的常规思路
近年来,有不少传统村落都曾尝试进行旅游开发,然而成功的案例不算多,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是相似的。首先,古民居多数已荒芜破损,且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对建筑进行维修和养护并提升基础设施需要大笔资金。其次,古村落人员流失,青壮年劳动力减少,愿意回乡工作的年轻人不多。第三,房屋主人多在外乡,且房屋为自家祖宅,在产权转让问题上难以统一。第四,不少古民居已经被翻建,使用了很多瓷砖、水泥等现代材料,对古村风貌造成了破坏。
古村落古民居需要保护,以延续历史文脉,保存传统文化精髓。古村落也需要发展,需要增加符合时代发展的功能设施从而满足村民现代化生产生活需要。目前,常见的古村落开发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社区参与型。保持古村落原住民不外迁,尽量使古村落保持原状的同时使村民也参与到旅游开发过程中来,使古村保持生机和活力,也能让游客感受到真实的、活态的古村。西塘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二是老房新用型。就是把已经不适合居住或闲置的民居进行一定改造,使之成为旅游用房,如主题酒店、民俗客栈或者酒吧餐厅等。乌镇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三是居民置换型。古村大量居民外迁,村中有很多闲置民居,这些古色古香的民居及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在城里人眼里却是稀缺资源,于是很多古村都将房屋租给城里人,其中不乏一些高素质人群如艺术家、作家、摄影师、自由职业者等。著名的“碧山计划”就是号召知识分子回归乡村,探索一条农村复兴之路。四是另建新村型。一些传统村落自身是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受到更为严格的政策保护,各类旅游商业服务设施都不宜在村内兴建,于是只能在古村周边不远处另建新村或新区,将部分居民迁出,并建设旅游服务设施,从而避免古村的整体环境和风貌被破坏。丽江古城及西递、宏村等古村落都采用了这种办法。
整体来说,以上开发思路都是合情合理的做法,目的均在于保护古村落的同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为游客、村民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居住环境。然而,我国古村落中能实现保护与发展并重,文脉与活力并存的案例少之又少,不少古村落要么过于闭塞缺乏活力,要么开发过度、商业味过于浓重,失去了古村落应有的氛围。
2“养老村”的出现和发展
“养老村”,顾名思义,是指一些舒适怡人的村落,因为良好的环境,被人为打造成可供老年人聚居养老的场所。在我国,这样未经整体开发,由民众自发形成的养老村应有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称作“上海村”的顾渚村。顾渚村位于浙江省长兴县东北,太湖西南,因靠近顾渚山而得名。1997年,几位上海人在顾渚村创办了一家康复疗养院,吸引了不少上海人来疗养。随后,顾渚村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来到疗养中心的老人也越来越多,并常年居住此地。由于儿女们常常来此探望,小小的康复疗养院解决不了这些人的吃饭住宿问题,只能借邻近的农家来安置,当地村民看到商机后,农家乐逐渐兴起,已由当年的一家、两家发展到现在的400多家(见图1)。一年又一年,上海客人来得越来越多,顾渚村的名字逐渐被人淡忘,“上海村”越叫越响亮。如今,顾渚村已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中老年人旅游养生的首选胜地。
“养老村”这一概念在学术界最先由中国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李昌平提出。他认为“养老村”既可以将城市老人的财产优势转变为在农村养老的消费优势,又可以将农民的土地、物产、生态、劳动力等优势转变为服务养老的养老产业优势。普通的城市老人,退休金和养老金等都只能维持其在城市基本的生活,如果到农村养老,这笔钱足够为其支付衣食无忧、服务周到的生活,还能享受乡村舒适怡人的自然环境。他还指出“养老村”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具有各方面的优势:首先,农村有大量的可用资源,国家在投资建设上可避免重复投资,不需要在城区征用土地拆迁改造,这是经济上的优势。第二,农村地广人稀,可以提供足够的养老环境,这是容量上的优势。第三,农村环境各异,且景色优美,在养老环境和服务上也可实现“一村一品”,能够满足不同老人的差异性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养老环境与服务,这是质量上的优势。第四,农村的生活,相比城市更容易实现绿色低碳环保,很多资源都可以循环利用,这是绿色环保上的优势。第五,农村养老,既能吸引老年人养老,也能吸引年轻人回乡工作,可减轻大城市的人口膨胀,这是可持续发展上的优势。
2015年5月,由北京市牵头、国奥集团打造的全市首家农村养老式社区,在怀柔区田仙峪村建成启用。田仙峪村委会把拥有闲置宅院的农户组成专业合作社,流转30处农民院落的经营权,租让给国奥集团,把农家宅院改建成各具特色的休闲养老院出租给市民。通过半年的建设,田仙峪国奥颐悦乡村休闲养老社区正式运营,已改造的30余户农村闲置房屋中,有6户院落已经签约,供北京市民长期居住养老(见图2)。这些房屋改造各具特色,根据老年人过往担任的社会角色、从事的事业工作、自身的学识才能、多年的兴趣爱好为主题,分为“老学者”“老中医”“老将军”“老影迷”等不同特色的主题院落。乡村休闲养老社区的配套服务也逐步完善,国奥集团利用田仙峪村委会闲置的办公楼,建起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内设公共食堂、休闲酒吧、餐吧、洗衣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两处闲置的农宅也被改造为医疗服务中心,并配备专业的医疗设备及医务人员。所有入住的老人只需要办理简单的手续,就可以持医保卡在卫生服务站就医看病。社区中每处都充分体现出乡居韵味,走进社区,随处可见茶道、戏曲、中医等不同的文化元素。
国内也有一些古村古镇开始尝试将休闲养老与古村古镇开发相结合,乌镇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乌镇国际健康生态休闲产业园”已完成规划并开始建设,该产业园是我国首个国家社保基金参与投资的综合性健康养老产业园区,也是2012年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和服务业重大项目。乌镇国际健康生态休闲产业园总规划用地约5500亩,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其中核心区占地1516亩地,预计投资超40亿元,包括医疗公园、老年大学、自助养老中心、高端养老示范中心、五星级酒店会议中心和特色商业中心六大功能区块。乌镇国际健康生态休闲产业园建成后,将提供养老床位1万个,成为中国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模式最多样、规模容量最大的康复医疗、休闲养生特色园区。
3 传统村落具备建设养老村的条件
“养老村”建设的门槛其实并不高,只需要所在村落离城市较近或交通方便,具有怡人的气候或优美的自然景观,具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则更佳。而我国的许多传统村落都符合这样的条件。
以2013年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京西古村马栏村为例。马栏村所在的斋堂镇是西部地区的中心,地域广阔,地形复杂,资源丰富。马栏村以沟谷生态环境为主,拥有千沟万壑,且各具风采,沟谷内植被覆盖率接近百分之九十,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见图3)。马栏村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数达到11000个/cm3,含量位居全区第二。整个马栏村就是个森林氧吧,非常适合老年人调养身心、休闲养老。另外,马栏村位于109国道83公里处,从北京市内出发,开车1~3小时即可到达。北京的老年人既能当日去当日回,也可长期旅游居住,在长期旅游居住的期间也可随时返回北京,十分便利。
马栏村随山沟而建,融于自然环境之中,具有京西古村的传统风貌特征,历史遗存丰富。村里有一批始建于清代的传统民居院落,具有北方传统民居的典型特征。村内有元代始建的龙王观音禅林大殿和戏楼,是具有历史风貌特征的古建筑。马栏村的这些传统特色对于喜爱历史文化味的老年人来说具有不小的吸引力。另外,马栏村还保留着十余处的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这些旧址院落和革命遗迹保存较为完整,建筑特征鲜明,现为北京市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北京市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马栏村的红色革命文化对出生在解放前后革命年代的老人尤其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人来说是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不少老人专程前往参观,缅怀先烈。
马栏村除了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传统村落景观,以及特有的红色革命旧址以外,还有大量传统民居院落处于闲置状态(见图4)。这些闲置的院落和住房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租售给市里的老人。马栏村相比其他村落还有一大优势,即本村相对完善的社区建设,包括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文化和精细的社区管理。马栏村现已为村内老人建设了老年娱乐室、医务室、观演大厅等服务设施,并建立了老年餐厅,专为老年人提供老年餐(见图5)。要为老年人打造舒适的旅居环境,不仅需要硬件设施,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还需要软件设施,如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等。而马栏村软件硬件两方面的条件都具备,非常适合“养老村”的开发建设。
4 发展养老更有利于活态保护
“养老村”的建设实质上是一种宜居型社区的建设,注重提高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包括住宿环境、餐饮环境、文娱环境、交通环境、游览环境、购物环境等等。这样以舒适度为宗旨的养老村建设从一开始就会避免景区式开发建设,不需要为游客建设大量宾馆酒店和游玩设施,从而避免一些不符合传统村落风貌、破坏传统村落文化氛围的建设项目形成。这样既能抑制游客数量,也能防止传统村落被过度开发。
这样一种宜居型养老社区的建设实际上更符合传统村落原有的功能属性。在我国古代,早有“卸甲归田”和“归田养老”的说法,乡村都是许多老年人心目中理想的养老之地。古代的乡村本就是一个完整的社区环境,人与天地自然、动物、植物和谐相处融为一体,老人在其中可居游可赏,与乡亲族人多代同居,其乐融融,颐养天年。如今这些传统村落受到现代文化和城镇化的冲击,农耕文化被冲淡,年轻人减少,很难再称得上是宜居型的社区,更难以达到养老的要求。所以,如今以宜居养老为目地的“养老村”建设,可以一定程度上恢复或改善传统村落应有的各类社区功能。比如,闲置的传统民居被居住、尘封的私塾用于开展老年教育;荒芜的田地用于果蔬种植和宠物饲养;废弃的池塘用于观赏鱼饲养或老年垂钓等等。养老村的建设需要完善乡村的各项社区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各类养老服务,势必就需要更多工作人员,而这恰恰能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并吸引年轻人回乡就业甚至创业,这无疑能为传统村落注入新鲜血液,使其恢复活力。
5 发展养老可抑制过度开发
在我国,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基本上以景区式的开发为主,保护的同时尽可能的吸引更多的游客。实际上,这种景区式的保护方式是难以持续的。村落成为了景点和摆设,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和活力,原住民不断流失、产业链条断裂、村落文化消失,一旦被旅游消费过度、游客失去了兴趣乃至投资商撤资,村落将无法实现自给自足,这样的传统村落留下的将只是躯壳,再难复活。而养老村建设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启示在于这种方式不仅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全国范围内越来越严重的老年社会养老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社区式的保护利用方式,符合传统村落与生俱来的功能定位——聚居社区,为传统村落注入的活力是合理且可持续的。养老村的建设能为传统村落带入更多居住疗养、休闲健身、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从而使传统村落不再单一地走向商业化、景点化道路,避免了过度开发。
当然,养老村只是一种休闲养老型社区,也只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一种选择。除了养老村,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传统村落完全也可以建设成其他类型的社区,迎合其他人群的需要,比如画家、手工艺爱好者、歌手、设计师等等,从而形成画家村、手艺村、歌手村、设计师村等等。这样的特色社区既能保证传统村落在合理使用中不被破坏,又为传统村落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避免“千村一面”的形成。
6 结语
当前的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5%以上,有学者预言,30年后我国城镇化率将达70%以上,在城市环境恶化的同时,仅剩30%的乡村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深厚的传统村落将成为奢侈品式的稀缺资源。与此同时,我国将达老龄化顶峰,三分之一的人口成为老年人,从而需要更多亲近自然、文化深厚、适合休闲养生的居住旅游环境实现归园田居。用建设养老村的新思路对传统村落进行适当开发,既可保护传统村落不被过度开发,又可为之注入活力,也迎合了时代的养老需求。归园田居,实现人与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相处,是城镇化和老龄化双重时代背景下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秦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以龙游县部分传统村落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
[2]李昌平."养老村"养老模式N种优势[J].人民论坛,2013(1).
[3]郑秋颖,温来升.田仙峪试点农村休闲养老[J].投资北京,2015(8).
关键词:归园田居;陶诗;教学反思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怎样结合该诗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选择并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是落实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这一单元主要是以吟咏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文,旨在让学生欣赏美景,陶冶性情,同时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会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有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上讲,本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第二十二课《爱莲说》中出现了“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而陶渊明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归园田居其一》《五柳先生传》等,因此帮助学生读懂《归园田居其三》,教会他们赏析陶诗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诗歌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诗歌赏析的技巧,再加上在本册《桃花源记》中,学生已初步认识和了解了陶渊明以及他的社会理想,《爱莲说》中的“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更加深了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这些都为学生赏析本诗的语言特色,理解诗中陶渊明的田园乐趣、高洁品质等打下基础。同时,这一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又已教会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因此,此诗的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手法,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费力了。
对于这一节课的得与失,我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简要明确
古诗文的学习可以概括为“五个会”,即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这样的目标既全面又簡要。更值得欣喜的是,这样的目标,学生更易于执行与记忆,它为整节课的学习定下了科学的基调。
二、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教学生之所需。在学生朗读熟悉课文后节获得理解体验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再进行引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学生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与提高
我在教学中注重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自学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并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从他们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的这些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四、创设意境,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把诗歌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赏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创造力,让学生想象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并用自己的语言尽情描述,其余学生在该生的描述下闭上眼睛想象所描述出来的场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在意境的品味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
五、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通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以及意境的创设和争当背诵王的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目标,提高了阅读能力,丰富了语文素养。
六、由于缺少了多媒体等的辅助教学,教学缺失明显
这一节课,虽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也比较积极主动,但课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阅读虽然有了安排,但远远做得不到位;诗歌的相关习题也没进行专门的训练等。这些缺失值得我认真思考与改进。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推荐阅读:
7.3归园田居教案07-04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与赏析10-11
归园田居其一翻译11-21
归园田居陶渊明翻译09-27
归园田居其三翻译及赏析10-25
《归园田居》其一_教学设计07-01
读陶渊明《归园田居》有感11-14
陶渊明归园田居全诗阅读11-28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教学稿06-27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