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软件测试笔试题(通用7篇)
原创试题:药物Q可抑制HE细胞增殖, 但因有较大毒副作用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为确定另一种能抑制细胞增殖的新药Tet的抑制效果, 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
(1) 分组。
甲组:培养液+HE细胞+生理盐水
乙组:培养液+HE细胞+ X
丙组:培养液+HE细胞+适宜浓度Tet试剂
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
(2) 每组样品放置在Y环境中, 恒温培养一段时间。
(3) 测定每组样品OD值 (反应活细胞数量) , 并统计分析。
(要求与说明:答题时用Q、Tet、OD表示相关名词, 不考虑加入药物后的体积变化等误差)
请分析回答:
(1) 实验中选择的HE细胞应具_________能力。
(2) 实验思路中使用的X试剂和Y仪器分别是_______、_______。
(3) 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
一、基于试题素材的分析
1.素材来源
试题背景材料出自《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粉防己碱对皮肤瘢痕组织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1]
2.素材选择原因及策略
首先, 符合试题命制的真实性原则。试题以科学研究的现实问题为载体, 避免学习内容机械化和抽象化, 有利于公平、客观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 能有效提高试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同时, 也体现了生物学知识与技术、社会的联系, 渗透STS教育理念。
其次, 符合试题命制的新颖性原则。试题情境新颖, 紧扣学科前沿, 特别是试题中运用的阳性对照这一重要且新颖的思维方法,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侧重能力考查。
再次, 符合生物学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原则。实验是考查学生探究能力的最好平台,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结合该试题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基于学生答题反馈的分析
(1) 分裂或增殖 (此处部分学生回答“分化”, 主要原因是分裂和分化的概念辨析错误) 。
(2) 适宜浓度的药物Q (此处部分学生回答“不添加试剂”, 主要原因是不清楚药物Q在实验中起阳性对照作用) 、CO2培养箱 (此处主要有两种错误回答, 第一种是回答“恒温培养箱或光照培养箱”, 主要原因是混淆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的差异;第二种是回答卡氏瓶, 主要原因是不熟悉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过程, 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生物学知识) 。
(3) 由于该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所以结果有三种可能性:1若三组OD值, 甲>丙>乙, 则药物Tet有抑制作用, 但抑制效果不如药物Q;2若三组OD值, 甲>丙=乙, 则药物Tet和药物Q的抑制效果相似;3若三组OD值, 甲>乙>丙, 则药物Tet抑制效果优于药物Q (此处主要有两种错误回答, 第一种是只考虑了其中一种结果, 主要原因是将本试题理解成验证性实验, 未考虑到实验结果具不确定性。第二种错误回答是同时考虑了药物Tet有无毒副作用和有无抑制效果或抑制效果强弱两个角度, 所以出现了6种甚至9种可能结果, 主要原因是审题不清, 其实题目中已明确该实验目的只是确定能抑制细胞增殖的新药Tet的抑制效果强弱, 而无需考虑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
三、基于试题设计的分析及策略
首先, 利用科研论文为试题命制的素材需规避复杂的实验原理和步骤。科研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体现, 而科学研究是一项原理复杂、技术含量高、周期长的工作。本试题素材论文的研究目的是, 探讨粉防己碱 (Tet) 对皮肤创面愈合瘢痕组织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的影响, 研究步骤包括建立动物模型及分组、染色观察细胞增殖、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蛋白表达率等。背景材料和复杂的实验方法并不是我们的测量目标, 对此相关内容在命制试题时应采取规避处理。同时, 减少被试者对背景材料的熟知程度, 也有利于减少系统误差。[2]但命题者在对材料处理过程中, 始终要确保试题科学性, 科学性是创新试题的首要标准, 否则创意再好的错误命题都是失败的。
其次, 试题的语言表述应简洁规范, 不存在无效信息。命制原创试题的一个重要策略是试题信息简约化, 要有利于被试者进行趋同思维而不产生歧义。这样, 一方面可以减少试题阅读量, 另一方面使被试者获得清晰的解决问题的信息, 才能突显能力考查。[2]为此笔者在命制该试题时, 参考了2011年浙江省理科综合高考实验与探究试题的文字表述, 但从被试者答题反馈中可以看到, 本试题在表述上仍存在不足之处, 试题中“有较大毒副作用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就属于无效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被试者的思维方向, 这种无效信息可以删除。
再次, 在问题设计上应体现知识和能力并举的指导思想。试题考查了实验材料性质、对照方法、动物细胞培养方法和实验结果预测等四个方面。其中实验材料性质和对照组的设计主要考查被试者获取和分析试题信息的能力;动物细胞培养需CO2培养箱考查了被试者利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果预测考查了被试者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考查学生所学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 也侧重对被试者的能力考查。
此外, 试题问题设计还应体现层次梯度, 遵循从易到难原则, 贴近被试者的思维习惯, 有利于保证试题的信度和效度。
科研论文极大地丰富了试题命制的素材来源, 但创作一道好题, 还需命题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命制技巧, 以及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准确把握。科研论文为创作实验与探究纸笔测试题提供了广泛资源和全新视角, 以此为素材的命题思路值得继续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德伍, 李国辉, 刘德明.粉防己碱对皮肤瘢痕组织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4, 21 (6) :664-665.
经过思考,我做了一个可以方便测定溶液导电性的装置,经使用效果非常明显。在这里我将制作方法向同行做一介绍。
一、材料
木板、三合板、七号干电池、发光二极管、细导线、铜线。
二、制作方法
在一块木板(1.5×2.5×10cm)上,挖出一个能容纳两节七号干电池的凹槽,将两节电池放入其中,电池的正极与发光二极管正极用导线连接,从发光二极管负极引出一条导线,焊接在一根铜导线上,作为一个探头;再将电池负极与另一铜导线连接,作为另一个探头。将发光二极管和探头嵌入槽内并固定,用一块三合板(2.5×10cm)盖在上面,并用螺丝拧紧。
我还为它做了一个小箱子,把箱子内分成两格,一格盛放实验时所用的溶液,另一格放该测试笔。上课时只要提着一个小箱子就可以了。
三、用途
1用于酸、碱、盐溶液导电性演示实验;
2也可根据发光亮度测定电解质的强弱;
3还可用于物理学科中测物体的导电性。
四、使用方法
1测溶液导电性:手持测试笔,将两个探头同时浸入待测溶液中,若溶液能导电,就形成闭合电路,发光二极管发出红光;若溶液不导电。发光二极管不发光。
2比较电解质强弱:该测试笔放入强电解质溶液中发强光,放入弱电解质溶液中发弱光。
3测固体物质导电性:将测试笔的两个探头同时接触一种物质,若该物质导电,则灯亮;反之,则不亮。
五、优点
1操作简单,省时便捷:在测试某溶液导电性时,只要把测试笔的两探头同时放入该溶液即可。
2灵敏度高,实验现象明显:由于采用了通过微弱电流即可发红光的发光二极管,使得该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即使是坐在教室最后面的同学也能观察到。
1.软件需求是度量软件质量的基础 。不符合需求的软件就不具备质量。(T)
2.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T)
3.发现错误是软件测试的唯一目的。(F)
4.白盒测试可以找出软件遗漏功能和代码错误问题。( F)
5.软件的质量有测试组决定。( F)
6.在设计测试用例时,应包括合理的输入条件和不合理的输入条件。 ( T)
7.测试从不可知内部条件开始,结果是不可预见的。(F)
8.软件缺陷一定是由编码所引起的. 。(F)
9.软件测试等于程序测试。(F)
10.Beta测试是软件的多个用户在实际使用环境下进行的测试。 (T)
11.经验表明,测试后程序残存的错误数目与该程序中以发现的错误数目或检错率成正比。(T)
12.验收测试比较适合采用软件自动化测试工具进行测试。(F)
二、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2 分)
1.某次程序调试没有出现预计的结果,下列(B )不可能是导致出错的原因。
A. 变量没有初始化 B. 编写的语句书写格式不规范
C. 循环控制出错 D. 代码输入有误
2.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的重要阶段,是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下列哪个(些)是软件测试的任务?(B)
A预防软件发生错误 B发现改正程序错误 C提供诊断错误信息 D.都是
3.下面的哪一项测试步骤中需要进行局部数据结构测试: (A)
A.单元测试 B.集成测试 C.确认测试 D.系统测试
4.白盒测试是根据程序的(C )来设计测试用例
A.功能 B.性能 C.内部逻辑 D.内部数据
5.(C )方法根据输出对输入的依赖关系设计测试用例。
A.路径测试 B.等价类 C.因果图 D.归纳测试
6.有一组测试用例,它使被测程序中的每一个分支至少执行一次,它满足的覆盖标准是:(B)
A.语句覆盖 B. 判定覆盖 C. 条件覆盖 D.路径覆盖
三、问答题 (每题9分,共54 分)
1.什么是软件质量?请写出ISO/IEC9126中如何评价和度量软件质量的。
ISO 8402中把软件质量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和特性总合”。即软件质量是软件一些特性的组合。
在ISO/IEC9126中将质量特性定义为6(包括个21个子特性),即:
a、功能性: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软件产品提供满足明确和隐含需求功能的能力;
b、可靠性: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软件产品维持规定的性能级别的能力;
c、易用性: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软件产品被理解、学习、使用及其吸引用户的能力;
d、效率:在规定条件下,相对于所用资源的数量,软件产品可提供适当性能的能力;
e、易维护性:软件产品可被修改的能力,修改可能包括修正、改进或者适应环境、需求和功能规约的变化;
f、易移植性:软件产品从一种环境迁移到另一种环境的能力;
这6个特性作为软件质量的内部度量和外部度量,同时ISO/IEC9126还定义了使用质量度量,包括4个特性:
有效性:软件产品在指定使用环境下,使用户准确、完整地获得规定目标的能力;
生产率:软件产品在指定使用环境下,使用户花费合适的与有效性相关的资源数量的能力;
安全性:软件产品在指定使用环境下,获得可接受的损害人类、商务、软件、财产或环境风险级别的能力;
满意度:软件产品在指定使用环境下,使用户满意的能力。
2. 怎样做好文档测试?
文档测试:是检查用户文档(如需求、用户手册、安装手册等)的正确性、清晰性和精确性,检验文档是否和实际应用存在的差别。 对用户文档中所使用的例子必须在测试中一一试过,确保叙述正确无误。
对文档的测试一般从正确性、完备性和易理解性几个方面去测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检查产品说明书属性、(2)检查是否完整 、(3)检查是否准确、(4)检查是否精确、(5)检查是否一致、(6)检查是否贴切、(7)检查是否合理、(8)检查代码无关、(9)检查可测试性。
3. 请简要描述几种主要的软件测试模型。
4. 请描述实现软件自动化测试用例的几个主要技术。
5. 请描述对一个嵌套循的环循环测试。
1. Java中sleep和wait的区别
① 这两个方法来自不同的类分别是,sleep来自Thread类,和wait来自Object类。
sleep是Thread的静态类方法,谁调用的谁去睡觉,即使在a线程里调用b的sleep方法,实际上还是a去睡觉,要让b线程睡觉要在b的代码中调用sleep。
② 锁: 最主要是sleep方法没有释放锁,而wait方法释放了锁,使得其他线程可以使用同步控制块或者方法。
sleep不出让系统资源;wait是进入线程等待池等待,出让系统资源,其他线程可以占用CPU。一般wait不会加时间限制,因为如果wait线程的运行资源不够,再出来也没用,要等待其他线程调用notify/notifyAll唤醒等待池中的所有线程,才会进入就绪队列等待OS分配系统资源。sleep(milliseconds)可以用时间指定使它自动唤醒过来,如果时间不到只能调用interrupt()强行打断。
Thread.sleep(0)的作用是“触发操作系统立刻重新进行一次CPU竞争”。
③ 使用范围:wait,notify和notifyAll只能在同步控制方法或者同步控制块里面使用,而sleep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
synchronized(x){ x.notify() //或者wait() }
2. Java中HashMap和HashTable的区别
① 历史原因: Hashtable是给予陈旧的Dictonary类的, HashMap是Java1.2引进的Map接口的一个实现
② HashMap允许空的键值对, 而HashTable不允许
③ HashTable同步,而HashMap非同步,效率上比HashTable要高
3. 请简述在异常当中,throw和throws有什么区别
① throw代表动作,表示抛出一个异常的动作;throws代表一种状态,代表方法可能有异常抛出
② throw用在方法实现中,而throws用在方法声明中
③ throw只能用于抛出一种异常,而throws可以抛出多个异常
4. 内存溢出和内存泄露的区别
内存溢出 out of memory,是指程序在申请内存时,没有足够的内存空间供其使用,出现out of memory;比如申请了一个integer,但给它存了long才能存下的数,那就是内存溢出。
内存泄露 memory leak,是指程序在申请内存后,无法释放已申请的内存空间,一次内存泄露危害可以忽略,但内存泄露堆积后果很严重,无论多少内存,迟早会被占光。
memory leak会最终会导致out of memory!
内存溢出就是你要求分配的内存超出了系统能给你的,系统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产生溢出。
内存泄漏是指你向系统申请分配内存进行使用(new),可是使用完了以后却不归还(),结果你申请到的那块内存你自己也不能再访问(也许你把它的地址给弄丢了),而系统也不能再次将它分配给需要的程序。一个盘子用尽各种方法只能装4个果子,你装了5个,结果掉倒地上不能吃了。这就是溢出!比方说栈,栈满时再做进栈必定产生空间溢出,叫上溢,栈空时再做退栈也产生空间溢出,称为下溢。就是分配的内存不足以放下数据项序列,称为内存溢出。
以发生的方式来分类,内存泄漏可以分为4类:
① 常发性内存泄漏。发生内存泄漏的代码会被多次执行到,每次被执行的时候都会导致一块内存泄漏。
② 偶发性内存泄漏。发生内存泄漏的代码只有在某些特定环境或操作过程下才会发生。常发性和偶发性是相对的。对于特定的环境,偶发性的也许就变成了常发性的。所以测试环境和测试方法对检测内存泄漏至关重要。
③ 一次性内存泄漏。发生内存泄漏的代码只会被执行一次,或者由于算法上的缺陷,导致总会有一块仅且一块内存发生泄漏。比如,在类的构造函数中分配内存,在析构函数中却没有释放该内存,所以内存泄漏只会发生一次。
④ 隐式内存泄漏。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不停的分配内存,但是直到结束的时候才释放内存。严格的说这里并没有发生内存泄漏,因为最终程序释放了所有申请的内存。但是对于一个服务器程序,需要运行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不及时释放内存也可能导致最终耗尽系统的所有内存。所以,我们称这类内存泄漏为隐式内存泄漏。
从用户使用程序的角度来看,内存泄漏本身不会产生什么危害,作为一般的用户,根本感觉不到内存泄漏的存在。真正有危害的是内存泄漏的堆积,这会最终消耗尽系统所有的内存。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次性内存泄漏并没有什么危害,因为它不会堆积,而隐式内存泄漏危害性则非常大,因为较之于常发性和偶发性内存泄漏它更难被检测到。
5. String,StringBuffer 和 StringBuilder的区别
①可变与不可变
String类中使用字符数组保存字符串,如下就是,因为有“final”修饰符,所以可以知道string对象是不可变的。
private final char value[];
StringBuilder与StringBuffer都继承自AbstractStringBuilder类,在AbstractStringBuilder中也是使用字符数组保存字符串,如下就是,可知这两种对象都是可变的。
char[] value;
②是否多线程安全
String中的对象是不可变的,也就可以理解为常量,显然线程安全。
AbstractStringBuilder是StringBuilder与StringBuffer的公共父类,定义了一些字符串的基本操作,如expandCapacity、append、、indexOf等公共方法。
StringBuffer对方法加了同步锁或者对调用的方法加了同步锁,所以是线程安全的。看如下源码:
public synchronized StringBuffer reverse() { super.reverse(); return this; } public int indexOf(String str) { return indexOf(str, 0); //存在 public synchronized int indexOf(String str, int fromIndex) 方法 }
StringBuilder并没有对方法进行加同步锁,所以是非线程安全的。
③StringBuilder与StringBuffer共同点
StringBuilder与StringBuffer有公共父类AbstractStringBuilder(抽象类)。
抽象类与接口的其中一个区别是:抽象类中可以定义一些子类的公共方法,子类只需要增加新的功能,不需要重复写已经存在的方法;而接口中只是对方法的申明和常量的定义。
StringBuilder、StringBuffer的方法都会调用AbstractStringBuilder中的公共方法,如super.append(...)。只是StringBuffer会在方法上加synchronized关键字,进行同步。
最后,如果程序不是多线程的,那么使用StringBuilder效率高于StringBuffer。
6. 数组和链表的区别
二者都属于一种数据结构
从逻辑结构来看:
① 数组必须事先定义固定的长度(元素个数),不能适应数据动态地增减的情况。当数据增加时,可能超出原先定义的元素个数;当数据减少时,造成内存浪费;数组可以根据下标直接存取。
② 链表动态地进行存储分配,可以适应数据动态地增减的情况,且可以方便地插入、删除数据项。(数组中插入、删除数据项时,需要移动其它数据项,非常繁琐)链表必须根据next指针找到下一个元素。
从内存存储来看:
①(静态)数组从栈中分配空间,对于程序员方便快速,但是自由度小。
②链表从堆中分配空间,自由度大但是申请管理比较麻烦。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如果需要快速访问数据,很少或不插入和删除元素,就应该用数组;相反,如果需要经常插入和删除元素就需要用链表数据结构了。
7. ArrayList和LinkedList的区别
①ArrayList是实现了基于动态数组的数据结构,LinkedList基于链表的数据结构。
②对于随机访问get和set,ArrayList觉得优于LinkedList,因为LinkedList要移动指针。
③对于新增和删除操作add和remove,LinedList比较占优势,因为ArrayList要移动数据。
1、 简答题, 请说出树的深度优先、广度优先遍历算法,及非递归实现的特点。
2、 找错
struct complex_t
{
int real;
int imag;
}
int create(complex_t*p,unsigned int n)
{
p=new complex_t[n];
if(p==NULL){
return -1;
}
return 0;
}
int compute
{
//implement
complex_t*comps;
unsigned int num=0;
cin>>num;
if(create(comps,num)=0){
cerr<<”create comps failes!”<
return n-1;
}
long long int sum=0;
unsigned int pos=0;
cin>>pos;
while(pos<
cin>>comps[pos].real>>comps[pos].imag;
sum+=comps[pos].real*comps[pos+1].real+comps[pos].imag*comps[pos+1].imag;
pos+=2;
}
cout<<”sum is”<
return 0;
}
第二部分 程序与算法
1、 一个典型的大型项目,通常由众多组件构成,这些组件之间复杂的编译依赖于在构建整个系统时,是最让人头疼的地方之一,
现在就有这样的一个大型项目,由N(N>1000)个组件构成,每个组件都是可以编译的,但组件之间存在着编译依赖,如组件N1依赖N2,即编译N1时N2必须已经先编译完成,否则N1不能完成编译,但组件之间没有循环依赖的问题。请设计一种快速算法,能完成整个项目的编译构建过程,并给出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2、 实现一个函数的完整代码。
int maxContinuNum(const char*inputstr.char*outputstr)
功能:
在以‘ ’结尾的.字符串中找出连续最长的数字串,并把这个串的长度返回,并把这个最长数字串付给其中一个函数参数outputstr所指内存。不能用strlen之类的库函数。
一、我国纸笔测试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导致了考试制度的产生。考试制度是一种比其它方式更客观、公正的衡量人才、选拔人才的制度, 对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目的变化而不断改进。
在封建社会, 统治者有招贤纳才的需求, “学而优则仕”的科举考试为读书人提供了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 客观上对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 这个时期的考试有着浓郁的忠君、教化色彩, 试卷内容随机、片面, 公允当疑。到了近代, 受西方科技文明的影响, 废止了延续千年业已腐朽的科举考试, 格物致理, 算数几何, 试卷中出现了学以致用的内容, 文理分科, 对人才标准的界定趋向于精细化和专业化。考试形式则借鉴了西方社会的普遍做法:文理并举、分门别类, 试卷内容、能力检测因科而异, 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近代考试模式, 出现了较为成熟的考试试卷。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中, 国家教育部门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修订, 考试制度相应地做了较大的调整:1952年颁布的第一个《中学物理教学大纲 (草案) 》明确按照力、热、电、光、原子的体系安排教学, 考试强调“以积累和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为主, 以训练技能、技巧为辅, 兼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1956~1963年随大纲的补充, 在考试中强调重视基础, 突出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 形成绵延几十年的“双基论”;此后的1986年考试命题突出“三个面向”的思想, 而1988年修改后的大纲增加了关注“非智力因素”。从此, 教学改革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 而体现改革成果的纸笔测试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到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 再到如今的关注学生认知规律, 注重构建基本知识体系, 强调知识的应用, 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强调关注非智力因素, 强调思想品德教育等。可以说, 发展至今的教育改革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新局面, 各种思潮、认知的激烈碰撞, 必定催生更为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我国快速发展的教育实践。
二、纸笔测试的功能决定了考试的形式
古人尚有“不求文章甲天下, 但求文章中试官”的狡黠, 对主考官命题风格、学术造诣甚至生活习性的揣度, 无不是莘莘学子备考之需, 可见, 应试的技巧自古有之。在这样的游戏中, 考试的功能是功利的, “一考定终身”注定所选人才是单薄的甚或畸形的。
到了近代, 西风东渐, 考试制度的改革对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人才等级观念, 工程师、科学、技术等名词的出现, 又极大丰富了人才的内涵。但从客观实际出发, 此时考试制度改革的象征意义仍要大于实际意义, 这也是由于中国近百年来摇摆不定的发展方向、举步维艰的国情所决定的。
而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 考试制度日益完善, 纸笔测试的功能就是要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选拔国家急需的、大量的各种人才。中国的发展已经证明, 建国以后的教育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纸笔测试对于遴选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时期的物理试卷集中体现单一性、唯一性、终结性及选拔性原则。重视评价的甄别性、选拔性。推崇纸笔考试的 (一锤定音) 终结性评价。
纵观一系列的改革实践, 历史局限性的集中表现就是课程培养目标的狭隘与偏执以及教学方式的单一和僵化。这恰恰是衍生应试教育, 并且是应试教育大显身手之所在, 也是素质教育不能全面落实的关键障碍。
三、新课程纸笔测试应体现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
通过上面的论证, 不难得出结论, 纸笔测试的功能决定了测试的形式, 而测试的形式又对日常的教育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因此, 在当前形势下, 如何赋予纸笔测试新的育人功能, 首先要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意图。
(一) 高中课程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 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 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为此, 纸笔测试的基本框架同样应该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 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加强学生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使学生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 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即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 理解科学的认知过程和方法, 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并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 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 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 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 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 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 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促进学生自主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学生的特长与发展潜能具有多样性 (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接近成熟的程度, 学生应该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规划自己的人生。
鉴于此, 在纸笔测试中, 要体现出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在课程目标上,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具体设计;在课程内容上, 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经验以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 强调对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的整合, 分别给出相应发展层次的评价标准。“要不惜分数, 慷慨地给孩子一个准确客观的评判”, 同时, 在问题的设置上要对学生学习的设计、规划加以引导, 结合学科特点, 明确提出过程性目标、体验目标, 以期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特别对具有人文和艺术倾向的学生 (文科) , 比如阶段论、主次论、理想化等思想的渗透, 通过纸笔测试让学生将学到的能力延伸至人生的设计上;而对具有工科、财经和体育能力的学生, 则应该倾向于学以致用, 通过纸笔测试, 让学生体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3. 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 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 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可以说, 这正是物理学科特有的优势, 如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生产实践对理论的验证和修正, 科技前沿、社会热点乃至人类的未来设想等等, 都为新形势下的物理纸笔测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4. 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 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具体反映在纸笔测试上就应该设置固定的小栏目, 类似于西方小学教育中的研究课题的开展, 发现问题———提出方案———课题论证———数据采集——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要在课程标准下教学的多样性与目前高考的统一性之间找到评价学生学习的“平衡点”, 力求在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新生、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减轻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三者间实现科学统一。
5. 在课程评价上应更新观念,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物理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比原《教学大纲》课程增加了一些现代物理学发展的新知识, 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整合和更新, 其中必修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选修内容则着重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深层次的理解能力、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知识模块进行学习, 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发展需要。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精力和学习时间有限, 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课程评价上就应更新观念,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评价学生学习的物理纸笔测试就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 关注过程性评价,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纸笔测试评价还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等。
(二) 新物理课程进一步突出了科学探究的作用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 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 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 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 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 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将科学探究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 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 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值得借鉴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研究报告认为物理教学应该:培养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强调理解的质, 而不是强调信息的量;在不同的情况下以不同的方式传授概念;让学生将某些科学上的想法公之于众, 与他人共同工作;培养学生对证据、逻辑和科学见解提出疑问的习惯;让学生懂得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也应该知道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冲击。
为此, 在纸笔测试中, 应体现学生的探究、总结过程, 通过设置开放而不失严谨、创新而又实事求是的题目, 以及灵活多变的试题内容, 体现学科内在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探讨学生学科心智特质的内在差异。纸笔测试的内容应从试题命题立意、试题材料、设问方向, 学生的心理反应等方面进行新的建构, 以突出学生在每个试题上的差异表现, 将学生的学科心智特质转化为显性的考试反应行为, 起到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使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力的公民。另一方面, 也能突破教师局限于学科知识考虑教学问题的思维定势, 引导教师从学科能力结构、学生认知心理结构的内在因素去反思学科教学问题, 促进教师强化“因素分析”的思想方法, 更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程教学改革上来, 从教学内在的矛盾性去探讨学科教学和突出学生学习心智发展的培养。
四、纸笔测试要实现由传统的“诊断检测”到“引导育人”的观念转变
“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 从一个侧面形象地指出了应试教育中师生的不对等地位关系, 老师围绕考试展开教学, 学生“望考生畏”、“谈考色变”,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应试教育下的纸笔测试实质是科举制度下“八股文”的延续。值得庆幸的是, 教育界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开始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尤其是近几年的的教育教学改革, 更是在评价体系中体现了改革的思路和设想。作为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环节, 笔者认为纸笔测试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作为阶段性考试, 纸笔测试应该准确定位
“阶段性的考试, 如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 不同于高考等选拔性的考试, 甚至不等同于评价能力水平的会考”。阶段性纸笔测试的功能应该是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规划和引导。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的理解和把握阶段性纸笔测试的性质、功能和目的, 以高考物理科考试标准来组织考试, 势必导致新课程理念向学校沉积已久的高考导向思维让路, 是将升学作为唯一培养目标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使然, 是所谓“一步到位”的教学与评价策略的实际体现。其结果容易使高一新生被套上高考枷锁, 极容易产生大批不及格的学生, 极大的伤害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学校教育应体现“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
(二)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纸笔测试不能以降低试题难度为代价
笔者认为纸笔测试的改革不能简单等同于前些年所倡导的“减负”, 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具有自主性, 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明确目标, 能自我调控, 主动接受教育影响, 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 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并能用于实践。”
考试内容应与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范围、认知类型和难度水平相匹配, 测量的目标应体现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推理分析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其核心目标是考查学生的现行能力水平, 不是只注重学科知识的单一内容, 而要有效的突出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目标”, 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必修模块, 同考查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能力、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选修模块相协调, 精心设计检测方案、检测目标和试题内容。试题的难度以容易题 (难度系数大于0.7) 、中等题 (难度系数在0.3~0.7之间) 和难题 (难度系数小于0.3) 三级, 其试题量比例控制在3∶4∶3, 这样比较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情况, 既有利于区分不同水平的学生, 又有利于中学物理教学开展, 对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 新课程纸笔测试的试题要科学严谨, 切合学生实际
笔者认为新课标背景下纸笔测试的试题要科学严谨, 切合学生实际, 不要追求试题的过分花哨而不顾物理学科特点和模块形式, 人为地、生硬地编造一些所谓的“过程题”、“价值题”和“态度题”, 并将此作为模块考试的亮点。教学中的纸笔测试是一种阶段性标准参考测验, 是相对准确地检测学生基础知识和部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很难检测学生的复杂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为硬性地编制一些所谓的价值题, 既是对课程理念的曲解, 也是对检测效果的舍长取短。
新课程纸笔测试的试题应改变过去相对单一的封闭性试题过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试题。封闭性试题具有严谨性、客观性和规范性的特点, 它具有确定的条件、方法和答案, 易于教师对学生评分的掌握, 但它很难考察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开放性试题具有不确定性、主观性和模糊性, 它具有检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 在试题的编制中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试题, 改变相对单一的封闭性试题, 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当前的教学改革有积极地引导作用。
(四) 新课程纸笔测试的题型设置
纸笔测试的题型是直接反映考查内容的形式, 应服从于考试的目的和考试内容的要求。不同题型的测试功能不同, 客观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主观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分析、综合、探究能力。因此, 采用什么样的题型, 对于试题的质量以及考试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考试的题型内容要适合课程标准中的目标, 与学生的认知技能水平和复杂性要求相一致, 可以促进学校的课程和教材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善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因而在纸笔测试中应该保持一定比例的主观题, 以发挥考试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笔者认为题型的选择应遵循下列原则:
1. 题型的选择要考虑试题测量的行为目标、设计的内容领域以及需要的条件, 即题型应与测量的行为目标要求一致。这意味着不同的题型检测不同目标的能力存在差异。
2. 题型的选择要保证考试结果达到预先设定信度要求, 即必须考虑不同题型试题的比例, 体现不同题型对学生不同的测试功能。
3. 题型的选择要有利于学校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题型要反映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 结合物理学科特点, 在题型的选择上一般采用不定项选择题 (客观题) 和非选择题 (主观题) 相搭配。选择题的多个选项, 要求学生回忆事实性知识, 对知识的深层次再认识, 对选项进行甄别;非选择题根据试题的形式和功能可以划分为填空题与简答题、实验与探究、计算题等, 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检测。试卷题型及分值比例的确定大致为:
摘要:新课程高中物理纸笔测试应体现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因此, 必须注重学生的发展, 促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 关心科技发展, 了解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加强运用物理原理和探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促进学生发展。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正确运用教育评价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照实验稿,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所占篇幅更大,表述更为具体,条理也更加清晰。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期末测试的命题工作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期我刊特邀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部分地市教研室的专家就这个问题提出观点,展示实例,以供广大一线教师、教研员借鉴。
分析近年我省小学语文期终测试试卷,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命题的目的出现偏差,不能较好地体现语文课程目标及课程基本理念,对语文课程有效实施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命题的内容偏向识记语文知识,不仅加重学生学业负担,而且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三是命题走“套路”,凭个人经验,缺乏科学的命题论证与设计,不能较好地把握测试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就小学语文期终纸笔测试命题的相关问题与同行共商榷。
一、测试命题的目的
语文期终测试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减轻课业负担;改进教师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其命题应指向语文课程、指向教师教学、指向学生学习。
1.指向语文课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特质所在,与“学习语言文字”的说法有着本质区别。作为语文终结性测试的命题,应该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主要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而不单是考查学生语言文字以及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命题的关键是要创设一个运用语言文字的情景,让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例如,“从以下四个选项中找出与带点词意思最接近的词,并将序号填入括号中:骄傲(?摇?摇)?摇A.娇气?摇?摇B.自大?摇?摇C.满足?摇?摇D.自信”的命题与“在括号中填写近义词:骄傲(?摇?摇?摇)”的命题相比较,前者要求对诸多意思相近词进行比较,学生需凭借自己语文实践的经验和语感进行判断和选择,这不单是对语文知识的考查,更是对语言文字运用(包括语言材料积累、语感能力等)的考察,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特征;而后者只是要求学生写出“骄傲”近义词,这明显指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识记,其命题并非直指语文课程性质。
2.指向教师教学。期终测试命题应对教师教学的改进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第一,命题标的要单一,应有利于诊断教学问题。
题例:找出读音错的一个词,并把序号填在括号里。(三年级下期试题)
réng lòng huǎn luò
A.仍然 B.摆弄 C.缓慢 D.落后 ( )
本题主要考查字的读音,具体考查受地方音影响的声母为r、l、n、h的字的读音,命题标的单一,有利于分析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进教学。若命题标的不单一,会对分析、诊断教学问题带来困难,不利于教学改进。
第二,命题立意依课标,应有利于把握教改方向。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水平,而并非强调学生语文知识的识记水平。例如考查学生对文本人物评价的能力,命题选取未教文本,就比要求评价课文中的人物更具有教改导向意义:前者重学生阅读实践能力和人物评价能力的考查,符合课标精神;而后者则可能导致要求学生大量背诵有关课文人物评价内容,造成学生学业负担加重且阅读实践能力低下的不良后果。
第三,命题与教学整合,应有利于推广教研成果。语文测试命题要体现语文教研教改的成果。例如,通过命题要考查学生书写汉字的水平,考查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考查学生阅读想象和体验文本思想感情的能力,以及感受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和揣摩语言表达顺序、表达方法等方面的能力。
3.指向学生学习。第一,命题要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语文学习目标,懂得学语文主要应获得什么?第二,命题要倡导有效的语文学习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第三,命题要真实反映学生语文素养水平,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矫正等多功能作用。
二、测试命题的内容
语文期终测试命题的内容是由语文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内容、本学期学习内容及测试目的所决定,综合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水平,参照教育部“义务教育学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框架,从“积累”“阅读”“习作(写话)”三方面来架构测试内容。
1.“积累”部分。这里所提到的“积累”不是机械、单一地重复识记语文知识,而是提倡学生在语文实践(语言文字运用)中获得的相关知识、经验及其运用能力等。学生学习语文的积累是多方面的,包括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积累,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内涵的积淀,还包括观察、想象、推理等思维层面的积攒。从纸笔测试架构“积累”的命题内容主要有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着重考查学生对字的音形义的掌握、运用及书写技能;考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或运用常用词语、成语;考查课文优美句段及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的识记、理解、运用等。如下表:
2.“阅读”部分。“阅读”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在三种不同情境下的四个基本阅读能力。
三种情境:为了获取文学体验的阅读;为了获取信息的阅读;为了完成任务的阅读。
四个能力:提取信息——从文本中获取多元信息的能力;整体感知——形成对文本内容整体感知、初步概括的能力;形成解释——利用文本信息和个人经验对相关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论能力;做出评价或解决问题——对文本内容或形式做出合理评价,或利用文本相关信息解决相应情境中的问题。如下表:
3.“习作(写话)”部分。习作(写话)部分着重考查学生恰当运用语言文字,文从字顺地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书写和使用标点符号的情况。第一学段:能写自己想说的话、想象中的事物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能写简单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情感真实,并根据需要分段表述。
三、测试命题技术
为了确保测试能准确、有效、稳定地反映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状况,我们必须关注测试的效度与信度,关注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
1.效度和信度。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测试属标准参照考试,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目的是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水平。关于测试效度主要指测试是否有效考查学生本学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状况,包括测试工具和测试实施的有效性,其关键是要把好测试命题关。命题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为参照;从教材及教学要求、学生生活经验及学习基础出发,设计考试内容结构,权衡各部分内容权重比例;认真考究每道试题的立意、题型、功能、评分标准以及难度、区分度等。基于以上考虑,提出以下小学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权重分配表,供大家参考。
说明:
(1)“积累”部分的权重比例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相对下降;“习作(写话)”部分的权重比例则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相应提高。总体导向: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是为了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阅读”部分的权重比例保持较高水平,这是因为阅读既有利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又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3)在语文水平性测试中,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基础知识由直接考察得分的形式逐步过渡到间接考察影响得分的形式,即在“阅读”“习作”中考查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及其运用能力。直接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则由平时的形成性检测和单元诊断性测验来承担。
关于测试信度主要涉及试题本身的可靠性和评分的可靠性。试题本身是否可靠主要取决于试题的范围、数量、试题的区分度等因素,如答案可猜、题量不足、难度过高或过低等都是影响试题可靠性的因素;评分是否可靠则要看评分标准是否客观和准确,若评分标准不客观、随意性大,则直接影响试题的信度。
2.难度和区分度。作为标准参照考试,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卷难度一般控制在0?郾8~0?郾95之间为宜,要求试卷在总体反映学生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学习水平差异的程度,为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供依据。因而,掌握试题适当的难度和区分度是提高命题质量的重要指标。
难度与区分度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一般来说,难度较大的试题,其区分度相应大些,但试题过难或过易,都会影响试题的区分度。期末语文纸笔测试卷理论上按8∶1∶1安排试题难度较为合适,即测试卷试题总体要求难度适中,80%的试题适用中等生(基本题),10%的试题适用优等生(较难题),10%的试题适用学困生(较易题)。试题的难度是相对的概念,同样的试题相对于不同区域、范围、对象其难度值是不同的,因而,预测试题难度值一般要抽选具有代表区域性特征的对象进行测试来确定;也可以从本地区近些年小学语文期末考试情况分析把握测试题的难度。
【常见软件测试笔试题】推荐阅读:
网通公司常见笔试题07-11
软件文案策划笔试题11-16
司法所长常见考试题10-13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常见问题回答10-29
软件测试期中考试题11-07
常用工具软件测试题及答案06-24
榆林市气象局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试题07-16
常见家长类型05-30
常见句型06-08
煤矿常见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