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玫瑰尽情绽放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铿锵玫瑰尽情绽放

铿锵玫瑰尽情绽放 篇1

锵玫瑰尽情绽放

春和景明,百花争艳,在这万物复苏、充满希望的阳春三月,我矿迎来了第100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7日晚,来自我矿各个部门的女职工代表和全矿职工欢聚一堂,庆祝自己的节日。

一百年的梦想,承载着一百年的希望;一百年的期待,寄托着一百年的渴望。一百年来,全世界劳动妇女高举“三八”这面团结奋斗、争取解放的光辉旗帜,为自由、为平等、为人类崇高而美好的追求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奉献。一百年来,中国劳动妇女在“三八”这面光辉旗帜的引领下,为民族独立、祖国富强、自由解放,谱写了一曲曲巾帼壮歌。

芬芳玫瑰,百年盛开;煤海女性,纵情歌唱。

鲜花只有在掌声中才开得最鲜,荣誉只有经历过时间才最显厚重。在我矿发展的历程中,是她们,用心血和汗水,用勤劳和智慧为广大职工营造了一个个温馨的港湾;是她们,在背后支持着一代代矿工为祖国的煤炭事业日夜不息地奋战在地层深处,用温柔的双肩撑起了煤海的半边天,让黑色的乌金唱出了动人的旋律;是她们,扮靓了矿山,让黑色的煤海充满了无限希望,谱写了一曲曲激昂的巾帼创业之歌。

我矿自建矿以来,成就辉煌。这其中凝聚着广大女职工的辛劳、智慧和汗水。广大女职工扎根矿山,守家爱矿,自强不息,敬业奉献,在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巾帼英雄,成为百里煤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如潮的掌声,一次次响起,既是敬意,也是鞭策,鞭策她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勤勤恳恳、不断进取。

窗外风雪曼舞,室内春意正浓。文艺汇演的“放飞百年梦想,彰显巾帼英姿” 女职工手语操、集体舞表演,更使整个会议室充满了浓浓的暖意和喜气。红绸翻飞,烟花争放,鼓乐欢腾,一首首深情的赞歌,唱出了煤海女性平凡中的辉煌;一支支灵动的舞蹈,跳出了煤海女儿柔情里的昂扬。悠扬的乐声中,一群穿着艳丽的服装,手拿火红的扇子款步入场的女职工们在斑斓的灯光下尽情地舞着,尽显了矿山女性的柔美动人。集体舞《欢聚一堂》以热情奔放的舞姿,表达了广大女职工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舞步飞扬,乐声回荡,所有的琴弦都在激情飞扬,煤海女儿的风采在华煤的天空放射光芒,煤海巾帼的智慧在华煤的历史上书写辉煌!

铿锵玫瑰尽情绽放 篇2

她叫卓玛,汶川地震中失去了双亲后,由亲戚抚养,所以转入我校三年级就读。听大多数学生和老师说,卓玛患有自闭症,不交作业、不说话、不参加任何活动。于是我的思绪带我进入那场地震的惨景之中,失去亲人的场景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悲伤之余,我心里暗暗说:“孩子,有我在,别怕!”。

为了卓玛能尽快融入课堂,那一天,我借助“锅庄舞”这一教学内容,让我们的爱悄悄地关注她。在教完孩子们简单的动作后,我刻意地选择一首歌名为《卓玛》的歌曲作为舞蹈音乐。孩子们围着卓玛,边舞蹈边唱了起来,“你有一个花的名字,美丽姑娘卓玛啦!你有一个花的笑容,美丽姑娘卓玛啦!……草原上的姑娘卓玛啦!”

五十六张笑脸像花儿一样对着她,五十六双小手挥动着向她示意,五十六双眼神深情地望着她。只见她眼里充满了泪花,不停的向大家点头示意,音乐结束时,她从那抖动不已的嘴里哽咽着说出了一句话:“安乔拉嘎!”(藏语意思是我爱你们)

顿时操场里全是一片惊讶的目光,相继便是一片热情的掌声。

我一直认为,不关注是遗弃的源头,如果一个人、一件事不为人们所关注,那么她会慢慢地走出人们的视线,慢慢地被世界所遗弃。一个学生,尤其是缺少关爱的学生,如果得不到同学与老师的关注与爱护,那么她的未来何在,便是一个未知数。教学中的这个环节是让卓玛知道,其实我们大家都在关注她,她是我们集体中的一员,从而让她感觉到爱就在身边,从而激起她热爱集体、敢于与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气。

面对这些缺少爱的学生出现的不当反应,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为她们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友好、愉悦的氛围。让这些学生能直接感受到同伴和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感受到班级、学校、社会的温暖,从而使她们逐渐走出悲伤的阴影,化悲痛为力量,积极投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来。

只要我们采用合理的方法,怀着一颗慈爱的心去呼唤这些缺少爱的心灵,她们就一定会像案例中的卓玛一样,伸开双臂去拥抱自信阳光的天空,像格桑花一样尽情地绽放!

“315”教学,尽情绽放精彩 篇3

上周对全区物理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目的是探讨中考复习的新模式:基本构思是将初中物理某些存在内在联系的知识组合成一个一个专题,尝试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再认识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上课的内容是光现象复习,这一部分是八年级物理三、四章,涉及到光源、光的传播等内容,共9节,可以说知识面广、多、杂。如果是章节式复习,至少需要4节课,将光的内容分割开来,一一进行回顾。但是我尝试按照专题复习的思路对这两章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和再加工,希望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有新的领悟,产生新的认识,引起共鸣。

一、情景再现

我以一束光的行径为线索,创设情境,叙述“如果我是一束光,在空气中会怎么走呢?(走到黑板前),遇到了一堵墙,能穿过去吗?(再走到教室前面的窗户前)我只能站在这里停滞不前吗?”

由此学生领悟到光在传播中,会发生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三种现象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从而将三种现象串联起来。接着从现象、传播条件或遵循的规律、应用、成像特点这几个方面逐一复习。

上述教学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光知识的横向联系,即认识到学习光现象需要从这几方面入手,一一加以了解和掌握。同時,在每复习一个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点时,都会即时跟进光的反射、折射的相关内容,建立纵向联系。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从像的大小、虚实、正倒三个方面分析成像特点。紧接着链接到光的反射和折射成像性质。(课件,蜡烛射出两束光到平面镜上,从镜中反射两束光,反向延长到镜后,相交于一点,出现蜡烛在镜中的像)让学生看到缓慢的成像过程,目的是为了能理解成实像和虚像的原因和区别。因此,在学生迅速知道成正立、等大的像后,紧接着问了一个问题:入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并没有相交,为什么还能成像,成什么样的像?

这个问题难度较大,不少学生因为前后两次观察课件不够仔细,(或者之前只知道记忆结论,而没有关注过程的分析)回答不出成像的原因,至此出现了短暂的冷场。一会后有些学生小声的讨论,然后小声的说了几个答案(其中还有一个说的正确,我却当成不知道),因为不确定,所以并没有人敢举手或大声的说答案。但是对于成虚像基本能说出来,却跟着又被我的问题难住了, 你怎么知道是虚像而不是实像呢?跟小孔成像有什么不同?

学生低语了几句,但是不能准确的说出原因,我就让他们带着这个悬念(提醒他们注意对比光的折射成像)继续复习。(投影:蜡烛在两倍焦距以外,从顶点发出两束光,一是平行于主光轴射到凸透镜上,另一是经过凸透镜的光心)

学生边看边回答:第一条汇聚到凸透镜的焦点上,第二条传播方向不改变,仍然沿直线传播。同时他们看到这两束光汇聚到一点,明白了这一点就是蜡烛所成的像点(折射光的交点)。这时他们不仅看的仔细,而且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前后知识的相连之处,有点恍然领悟,开始议论,最终解决了前面的困惑(不少学生还有点小激动,情绪高昂)。至此这节课的难点让学生自己攻破了。

二、教学反思

初中的很多物理知识,存在着这样类似的联系,新授课时,由于受教材体系和学习的限制,只能逐一单个的呈现,学生也只能零散的进行学习,很少会自主的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系统。所以他们掌握的知识是片段的、孤立的。

而专题式复习则弥补了这样的不足,教师可以不受教材体系编排的限制,灵活多变的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合适的复习内容和流程。同时也打破了学生对书本知识体系的原有了解,对课堂的预设性不强。每节课复习的知识虽然是已会的,但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都是全新的,未曾意识到的。这样从全新的角度去巩固已有的学习,增加了许多新鲜感,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每复习一部分知识之前,先将相应的最基础知识让学生回去写,通过翻书找答案的方式将教材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记忆,然后再不断地识记。这样在进行课堂复习时,学生能很快将相应的知识在脑海中链接,可以省去很多一点一滴回顾、讲解的时间,大大挺高了课堂的容量和质量。

后续是,通过练习不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除了中考指导书上的练习选一些必做题以外,还配套每一单元的基础练习,以此提高和强化学生的领悟力。

总之,通过“315”教学尝试和摸索,个人觉得可以更注意培养学生宏观把握学科知识的能力,以专题目录为线索,构建知识框架,理清知识主干脉络,把握知识要点、章节、知识点纲与目结合,以纲串联知识点,以纲辐射知识点,以加快知识信息搜索速度,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让生成之花在语文课堂尽情绽放 篇4

揭阳市东山区乔南中心小学

郑卫华

让生成之花在语文课堂尽情绽放

新课标指出,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接受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叶澜教授也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课堂不是固定不变的程式,应是运动变化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教师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以学定教,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微妙表现,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新知识的“生长点”,为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动态生成”中演绎精彩,充满生命活力。

一、在弹性预设中,生成之花悄然开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以生为本,根据学情对预设教案做弹性处理。在课堂中,最精髓的内容往往是教师预设之外的课堂生成,它是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是教学敏感的结晶。课堂学情灵活多变、变化莫测,教师唯有根据学情从容应变,形成高效互动,将预设教案从“执行”走向“弹性”,才能生成课堂的精彩,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记得一天,天空布满阴霾,我正在上一节六年作文课,题材是:小学生活几个难忘的场景。在提出要求后我让学生讨论选材,教室里静得出奇——没有一人举手。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正在我无计可施之际,外面突然下起冰雹,冰雹斜打在走廊地面上,发出“叭叭”的声音。揭阳下起冰雹,这对学生来说是难得一见的景观,教室内顿时骚动。于是,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预设,改变了作文要求,就单写此时这一个场景。我让学生走出教室,倾听冰雹、观察冰雹、触摸冰雹、感受冰雹。一名学生突然被冰雹打到了手,吃痛地叫了一声。我及时抓住这一幕,引导:“被冰雹打到很危险,要注意安全。不知,冰雹打到农作物会怎样?”很自然的,学生开始讨论起冰雹的危害。这一节课“预设”变得弹性,学生个个饶有兴味,写出了一篇篇优秀习作。学生缺乏的不是写作素材,而是对生活的关注。无意间,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打破预设,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所以课堂教学不只是预设,更是动态的生成。有了这种师生互动的创造,教学才成为艺术,才能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绚丽景观!

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指出:“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教学艺术的课堂应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课堂上我们的教学预设应是灵活而富有弹性的。教师要能够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依循学生情感的波澜和认知的曲线,适时地调整或重组自己的预设,以灵动的教育机智把握课堂生成的契机,做有效的生成催发者,使学生个性张扬,让生成之花在课堂悄然开放,成为新课程理念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在思维碰撞的异点交汇处,生成之花傲然怒放。

异点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一问题产生不同的见解或看法。语文课堂应充满人文关怀,教师要呵护、珍视并正确引导学生的个性表现。正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所说:“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将用生命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们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异点往往引起观点的撞击,生成课堂焦点,形成百家争鸣的气象,使课堂成为思维交集的场所。

记得在上六年级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严爱和慈爱两种表现形式不同的爱对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谈对这两种爱的看法。有学生结合自己学钢琴因妈妈的批评大受打击的经历而认为慈爱重要;又有学生因妈妈一味的赞扬而萌生骄傲心理导致学习退步,而认定还是严爱好;其他学生也观点各异,有认为慈爱不好的,有认为严爱不好的,也有认为两者都重要的。我趁势让学生讨论两种爱的优缺点。就在这异点交汇处,生成之花傲然怒放,学生懂得了两种爱都有其优点和缺陷,两者互补,对人的健康成长缺一不可。

学生的生活体验、个性思考往往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当学生因意见相左而产生分歧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异点,利用这些异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真理。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的投入,使整个教学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认知的生成。在张扬个性的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要用心、细心,及时捕捉瞬间生成的精彩火花,要利用自己灵活的教学机制及时把握,并给予正确的点拨、引导,从而使之成为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这样,才能使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

三、在放飞想象的天空中,生成之花热烈绽放。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力是智慧的结晶,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尤其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新设计、新教法中,一定要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活动生成之中”,(引自《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一书)教师教学中应善于架起知识原型和创造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主题是隐含的,还有不少课文的内容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少,对文章的理解难免肤浅。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使其自主地走进文本的深处,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在教学六年级课文《女娲造人》时,当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女娲怎样造人后,我激发学生想象:“女娲造人多辛苦啊!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对故事情节大胆改造,帮她造人,好吗?”学生兴味盎然,有的学生想象:“女娲让天空下起雨,雨点溅落地上,变成一个个小人。”有的学生想象:“女娲吹一口气,刮起大风,树上树叶、花瓣飘落,变成男人和女人。”……其中涌现了很多富有创意的想法,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象力,为了让学生的想象力更尽情地放飞,我进一步引导:“关于人的由来,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有很多不同说法。”在我略作介绍后,我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编一个关于人的由来的神话。在学生的回答中,涌现了许多奇思妙想。

铿锵玫瑰尽情绽放 篇5

——谈情景创设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长兴实验初中

吴明良

一、案例背景

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科学不但拥有真理,更有着至高的美!”但对于刚开始走进科学世界的思维水平并不高的初中生来讲是很难理解的。正如孩子们不会对萎蔫的花感兴趣,没有人会对枯燥乏味的化学符号和看不懂的电路图感兴趣。如果老师一味地照本宣科,势必让学生迷惑、厌倦、放弃,而科学也就成了冰山上的雪莲,可望而不可及了。我是一名九年级的科学教师,也只是一个工作才三年的新教师,这三年当中,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自主学习,如何有效地贯彻“给我一点阳光,我就能灿烂一片天”的教学理念呢?本人认为,要让花儿绽放,必须把花儿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因为学习需要体验,知识依赖情景,教学中适当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美,也能创造美。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情景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为此,我在一次青年教师优质课中的一节微型课《脑的结构》,创设了以下几个情景,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二、案例描述

【片段1】导入—— 脑的结构

我首先在幻灯片上呈现两位总统候选人的照片——奥巴马和麦凯恩,然后提问:你知道他们是谁吗?(全部的学生都喊出了奥巴马,只有一两个学生能叫出麦凯恩,不过这已经够了)我就顺势描述了一下情景:当美国下一任总统在2009年1月份宣誓就职的时候,不论是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还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都会被要求举起右手宣誓。但这对于他们来说有些困难,因为两人都是左撇子。更有趣的是,布什以及其前四任总统也都是左撇子,并且不止一次连任。(如何让学生能更快的进入今天要学习的主题呢?我想到了前不久刚刚进行的美国总统大选,学生肯定熟悉,而对于总统是左撇子,学生可能不怎么关注,但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事。)

通过上面的情景引入,学生就很迫切地想知道左撇子是不是真的聪明一些呢?带着这样一个疑问,学生就主动到课本上寻找答案。

【片段2】我们刚才讲,人喝醉酒出现说话语无伦次,主要是跟大脑皮层中的语言中枢有关,那么下面这几位的情形又是跟哪部分结构有关呢?

幻灯片打上了图片:几个喝醉酒的,一个躺在桌子下面,一个单脚站立即将要倒下,另一个趴在桌上,用嘴喘着粗气.......(学生看到图片都哈哈大笑,都说他们的爸爸有过这样的情景,此刻学生觉得不是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了,而是回到了平时的生活中,没有任何拘束,畅所欲言。)紧跟着,我就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他们表现出来的情形不一样,那是不是跟不同的结构有关呢? 为什么喝了酒以后就会出现走路不稳,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呢?

此时学生已经进入了状态,他们习惯性的拿起书本和笔,在书本上点点圈圈,不一会就有很多同学举手了,脸上都洋溢着得意的笑容。用这些自然的、家庭的生活实际,掀起学生心头的层层浪花,推动思维的涟漪,引起无穷的遐想和追求,并获得成功的。

【片段3】当投影仪上出现周苏红和汤淼的合影时,班里顿时沸腾了,有同学喊出来了:“苏红姐的老家就在我们家隔壁。”(这时候我猛然想到我上课的学校所在地就是周苏红的故乡——李家巷,看着学生的反应,我的精神也被提了起来。)“看来我们离明星也只是一步之遥啊!”我笑着说。“2006年,中国排坛的“金童玉女”——28岁的女排队长周苏红和25岁的男排主力汤淼领取了结婚证书。在国家队,周苏红和汤淼都打主力接应二传位置,同样身披7号战袍,拥有超高的人气。汤淼说,排球对他而言承载了太多的回忆,有苦涩更有甜蜜。”我突然停了,然后叹了口气,神态变得很严重:“ 因为训练任务重,两人没有时间筹办婚礼,他们相约要一同参加北京奥运会,计划用一枚奥运金牌来庆贺自己人生最甜蜜的时刻。然而,就在备战奥运最紧张的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他们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时候我又打上了第二张图片,是周苏红照顾躺在病床上的汤淼,这时候有些学生就在议论了,很多学生也知道汤淼已经瘫痪在床。于是我就抛出了问题:汤淼大哥是第六颈椎爆裂性骨折,只能瘫痪在床。我想问为什么胸部以下也无知觉,双臂和下肢活动受到很大影响 ?

其实此时学生更多的是对周苏红和汤淼的同情和惋惜,通过书本知识的介绍,学生很快就知道了脊髓的主要作用。到这里,课已经接近尾声了,但是还有一些同学再提问:汤淼大哥还能站起来吗?脊髓骨折怎么会这么厉害,如果让美国最好的医生来治也不行吗?等等。

三、案例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一)联系时事背景,活化知识,把花儿放在阳光灿烂处,恢复鲜活的魅力,学生才会有绽放的欲望。初中的学生,尤其是九年级的学生,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很少有学生会去关注新闻时事、科学趣闻等等,而往往这些知识更能丰富学生的头脑,促发他们的灵感,激发他们去创造去创新。所以我们的老师应该多关注这些,及时收集与科学学科相关的新闻时事,并在课堂中选择一个好的契合点,与学生进行沟通。

(二)只有把花儿融入大自然的生活中,联系生活实际,触发情景,达到学会学习学以致用。

人的认识过程的起步,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科学课是把整个自然作为学生对象,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联,有创设学习情境的丰富材料。对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亲身经历过。在课堂上,教师联系客观实际,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爆发思 想的火花。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丰富知识,学生只有融入生活,才能学会知识。生活情景固然有趣、好用,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否则就是牵强附会。对于不适合设置生活情景的内容我们可以抓住知识间的联系,设置知识背景:可以温故知新、可以类比演绎、可以纠错质疑、也可以殊途同归设置悬念„„目的就是让学生兴奋起来,用眼观察、用脑分析、用手操作、用嘴讨论、用心体会。

(三)让花儿接受本土的阳光,绽放的越发灿烂,挖掘当地的素材,创设情境,更有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要想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创设良好的质疑问题情境。问题可以由故事趣文中来,由旧知识中来,由实验中来,由矛盾中来。而很多老师往往忽视了本土的一些素材的积累,其实本土的一些情景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会觉得科学原来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铿锵玫瑰尽情绽放 篇6

铿锵玫瑰美丽绽放

--—记××区人口计生委统计股长 ××*

巾帼踏浪行,扬帆写春秋。她是一个文静、聪秀的姑娘,却有着刚强、勤勉的本色,在“天下第一难事”的计生基本国策路上奉献了18个春秋,始终满怀豪情,顽强拼搏奋进,默默无闻奉献,在落实

基本国策中舒展出“铿锵玫瑰”的别样美丽,一路抒写着一页又一页亮丽篇章,在人生道路上奏出了一个又一个美丽音符,奏响了属于她自己的人生乐章。她就是××××*区人口计生委副主任科员、统计股长××。

孜孜以求,痴情不悔

国策心切切,情结意绵绵。1992年8月,从湘南学院(原郴州卫校)助产专业毕业后,××就踏上了计划生育工作岗位,怀着满腔热忱来到××××*区××*镇担任计生专干,一干就是6年。当时区计生委领导和××镇干部都表示怀疑,“一个柔弱女子能挑起计划生育工作重担吗?”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为了熟悉情况、进入角色,她坚持嘴勤、手勤、腿勤“三勤”,白天走村串户,深入群众,澄清底子,掌握实情,足迹踏遍了全镇16个村(社区)、197个村(居)民小组,做到了成竹在胸,心中有数。晚上则挤时间刻苦学习、钻研业务,在较短时间内由一名“门外汉”转变成为一位娴熟计生业务知识的专干。计生法律法规铁面无情,责任重于千钧。由于农村人口素质偏低,存在着多子多福、早生孩子早享福、重男轻女等落后婚育观念,她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力宣传计生政策,耐心细致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有时还遭来别人的白眼、谩骂和威胁,但是××不畏艰难,不怕辛苦,从来没有被威胁和困难所吓倒,并与其他同事一同下乡督促落实节育措施、征收社会抚养费。××村××组有一育龄妇女生育两个女孩后,其婆婆坚决不同意媳妇落实结扎措施,还拿菜刀威胁干部,××*没有退缩,冲锋在前与其婆婆做思想工作,通过用真情感染群众,用真诚感动群众,其媳妇很乐意地接受了女扎手术。由于××工作出色,××*镇计生工作连续6年在全区保持先进行列,她本人连续5年被评为先进个人,并于1998年选调到区人口计生委工作。

孜孜无倦,创新不止

勤勉求进取,创新促发展。进入到新的岗位,面临新的任务,她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迅速实现了角色转换,先后在统计股、办公室、宣传股等岗位任职。1999年至2004年在委办公室分别任干事、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她克服办公室人少事多的困难,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当好勤务员,既抓政务信息及时上报,又抓本委文件收发、会议材料等等。虽然办公室工作繁杂细琐,但她始终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办公室材料多且时间要求紧迫,经常加班加点至深夜,尤其是准备每全区计生工作会议材料,正逢新春佳节,其他同志都沉浸在节日氛围中,她仍然舍弃个人休息时间,全力以赴拟写工作报告及领导讲话稿。2003年,她根据创模要求,创新工作方法,推介特色亮点,展示××××区风采,先后牵头汇编了《××××*区计划生育工作手册》、《国策之光》等宣传资料,得到了领导充分肯定,为××××*区创建成为全省计生模范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由于工作成效显著,2004年被区委提拔副主任科员,并从2005年元月至今一直担任统计股长,负责对全区计生统计业务指导和督促。计划统计是计生委的主要业务工作,担负着全区人口计划统计、各项数据分析、督查和抽样调查组织实施、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等重任。她始终站位发展全局,坚持锐意改革,积极建言献策,当好领导参谋。近年来,区里建立健全了党政线、基层线、计生服务活动线、业务岗位线“四线”百分制考核模式,考核评估更具科学性、操作性、指导性和导向性,一项项参谋建议、一项项决策实施都凝聚了她的智慧和心血,并为全区计生工作连续多年保持“国优省优”做出了积极贡献,她多次被区委、区政府评为计生先进工作者。

孜孜不懈,奉献不息

奉献为国策,玫瑰更铿锵。××××*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服从组织上安排,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都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管份内份外工作,从不讨价还价、推诿塞责,总是保质保量完成。她淡薄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利益,总感觉到自己应该要为单位、为组织多做点事、多贡献力量。曾经也有人鼓动她去找领导、找组织部门去汇报情况,她一笑了之,仍然埋头工作,一心记着如何将自己的工作抓得更好、更有特色,从不抱怨、从不发牢骚、从不给领导添麻烦。她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特别是统计股承担着全区《二孩生育证》审批发放、抽样调查组织实施和乡镇(街道)考核评估,但她始终做到秉公办事、不以权谋私、不徇私舞弊,坚决依照评估方案、调查方案和统计口径,公平公开公正办事。她的表弟生育一个男孩后,知道她掌握《二孩生育证》发放大权,几次找她“疏通”,想照顾办理《二孩生育证

》,都被她义正辞严拒绝,并且耐心做思想工作,使表弟放弃了再生育念头。18年计划生育工作生涯,35年的平凡人生,没有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没有荡气回肠的豪言壮举,但

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和“舍小家为大家”的豪情,全身心投入计生工作,顽强拼搏,开拓奋进,积极为国策贡献力量,为促进全区计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国家公务员全心为业、一心为民的人生价值观。在推进计生事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中,××××*的信心更加坚定,决心更加坚决,脚步更加坚实,这朵“铿锵玫瑰”将更加灿烂绽放。

铿锵玫瑰尽情绽放 篇7

使命:一所年轻学校的时代担当

当前,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一直在追问着每一个教育人。如何从过度追求教育功利价值转向更加关注生命本身的需要与价值?如何从追求以知识为主的单一质量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全面而多样发展的质量?如何从高度统一的标准化培养转向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培养?如何引领教师从注重掌握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转向更加注重专业能力和教育境界的提升?这些看似宏大的问题, 其实都与学校休戚相关。学校已经被推到转型的风口浪尖上。

如果说教育大势的挑战构成常外发展的宏观考量的话, 那么, 其自身面临的独特挑战则是具体办学思路和举措的起点。同多数新建学校不同, 常外自开办起就是一所面临独特挑战的学校。一是办学起点的特别性。作为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创办的学校, 常外在获益于省常中名校效应的同时, 也承受来自政府、社会、家庭的高标准期望, 高期望带来的压力如何才能转化成发展的动力?二是家长的特殊性。常外学生的家长大多来自社会较高层次, 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收入和社会地位都比较高, 对子女的教育有期待、有主见、有高要求。如何才能把家长的要求转化成发展的资源?三是学生的独特性。常外的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他们成绩优异、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崇尚自我实现。同时, 也有当代青少年的一些弱点。对于这样一个群体, 如何把他们教育好?四是教师的转化和成长。教师在常外开门办学初期从不同地方汇集于此, 他们中有的已经在其他学校练就一身本领,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来到新的单位, 会不会水土不服?新来的年轻教师, 陡然进入各方面要求都很高的学校, 能否迅速适应?

既要顺应时代要求助力教育转型发展, 又要立足当下树立自己的办学高地。这就是年轻常外的时代担当。常外人没有被挑战吓到, 相反, 他们勇立潮头、锐意进取, 积极追寻有生命力的教育, 不断用自己的智慧谱绘着学校的新画卷, 推动办学革新和育人转型。

梦想:让每一个生命尽情绽放

教育是与生命一体化的崇高事业, 教育的最高价值是帮助人激扬生命活力、体验生命乐趣、发现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学校的使命与梦想就是在正确的育人理念下促进教育价值的实现。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哲学考量, 常外树立了“让每一个生命尽情绽放”的教育追求, 提出了“人文育人”的办学理念, 解读和破解着教育与生命的一些本原性课题。“人文育人”就是要激扬生命的活力,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活跃而负责任的个体。在这一理念引领下, 常外关注群体, 赋予所有孩子快乐成长的机会和空间;激活个体, 激励每个孩子充满成功的自信和希望;追求快乐, 引领每个孩子不断在成功中找到生命的乐趣;着眼未来, 今天的教育是为每个孩子明天的发展和幸福奠基。

十年来, 常外从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实际特点出发, 聚焦学生的当下需要和未来成长要求, 锐意培养活跃而负责的公民, 推出以人为本的智慧管理、实施以学生需要为核心的多元课程、开展以质量为要务的教学改革、培养以卓越和创意为追求的教师队伍、形成破解家校共育难题的三维模式、探索以英语特色与国际合作为双翼的学校发展道路。今天, 在常外, 你可以徜徉在绿色、健康、文明和充满生机的校园里;你可以置身于乐学善思、会做事、敢担当、志向远大的学生中;你可以品读执着敬业、乐于创造、追求卓越的教师精神;你可以体验增能放权、汇聚集体、激活个体的管理智慧。

探寻:以人文育人激扬生命活力

生命的载体是人, 人的因素一旦被尊重和激活, 生命活力便会如潮水般喷涌而出。常外以人的自然天性和学生独有的特质为基点, 高扬“人文育人”的大旗, 开创了一条彰显自我特色的现代教育之路。

(一) 严格自由:以人为本的智慧管理

高效、科学和适性的管理, 对一所新兴学校的顺利发展至关重要。一般而言, 新办学校的普遍经验是强化制度管理, 重刚性约束。而这往往又反过来限制了新生学校应有的活力与朝气, 使得学校失去发展的后劲。常外面对开办之初的四大挑战, 如何把学校“管好”, 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常外明智地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 既注重规范与制度, 也注重人文与柔性, 严格与宽松, 这看似矛盾的思想在常外得到了辩证融合, 给学校高效、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首先学校对管理有独到的理解, 管理不仅是出台制度与规范, 不仅是业绩考核, 不仅是奖惩, 管理的核心不应是“管”, 而是方向引导与理念渗透, 让组织成员的认知和行动方式悄然发生转变。常外围绕学校的战略目标, 立足通过“规划领导、文化滋养、精神引领”, 先后制订两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 聚焦“五种精神、四种形象”的学校文化建设, 营造一个现代化的管理环境和学校氛围, 对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让师生做到自我规划、自我管理、主动成长。比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上, 学校尤其注重发挥班主任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建班级文化, 班级建设的举措层出不穷。如:八年级某班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规划创建“贤博”文化。该班认为, 构建以“贤博”为核心的班级文化, 既注重培养学生贤良的品德行为, 又注重学生各门功课的均衡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丰富多样的兴趣爱好, 这与素质教育的要义是完全贴合的。他们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大讨论, 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晨会、板报等多种宣传渠道进一步阐释“贤博”文化的具体涵义, 逐步在全班形成“贤良仁爱、睿智博学”的班训, 形成“见贤思齐、博文约礼”的学风。在班级文化创建过程中, 师生的认知、行为等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

规划引领和文化滋养能够为学校管理带来长期效应, 但是在具体事务的管理中还需要科学的手段予以补充。学校的一大举措是构建网格化的管理体系。纵向上, 建立从校长、分管校长到中层干部、年级组和班级一贯到底的层级模型, 保证一项制度和举措能够进入最基层。横向上, 校长、副校长以及中层干部都分担管理块面, 使得管理人员既熟悉条线情况, 又能把握块面和横向情况, 避免各自为政。网格化的管理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种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 不仅具有一整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 而且发现、确定、分工、解决四个步骤形成一个闭环, 有助于学校管理层主动发现、及时处理课堂内和校园里的情况与问题, 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能力。当然, 管理不是想方设法给人以束缚, 而是在组织目标指引下尽可能地给人以自由, 让他们自己去寻找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点。常外深谙管理放权之道, 除了推行“参政议政”、校务公开、教师评校、学生评教等民主化管理制度外, 无论是对中层干部、教师还是学生, 常外都时刻想着如何让他们实施自我管理,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校着力倡导并持续改善的学生自管会组织, 更凸显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觉醒、机制创新和文化自觉。

现代学校的管理是开放的、民主的和多元的, 鼓励和吸收家长、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管理的重要趋势。因此, 无论是“收”还是“放”, 学校都不祈求一个人去完成。常外时刻着力凝聚家长、教师、学生的力量, 建立起“教育伙伴”关系, 形成管理合力。开办之初, 每当放学时, 来接学生的车辆遍布校园内外, 乱象险象环生。学校几度试图解决乱停车问题, 但家长不太配合, 最后都无果而终, 问题一拖就是几年, 极大地影响了校园平安。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学校在做足宣传、动员等常规工作的同时, 整合家长、社会等多方资源, 从家长委员会突破, 形成决议, 发告家长书;请交警妥善安排学校附近的停车;要求教师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经多方协力, 最终解决了停车问题。乱停车问题的解决在校内外产生了很大的震撼, 学校安宁了, 校门口有序了, 社区居民怨言少了。通过这件事, 学校进一步觉得, 现代学校的管理单凭学校一己之力越来越难以奏效, 而是要开放, 让家长、教师、学生参与, 他们都可以成为管理的主人。

(二) 渗透育德:引领学生成为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

现代学校教育的最大挑战越来越不是学科文化知识的教育, 而是对学生自主能力、担当胸怀和责任意识等完满人格的培养。特别是对常外而言, 面对智商普遍较高、学科文化成绩整体非常优秀的学生群体, 帮助他们形成优秀的品德, 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 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既是学校的挑战, 更是学校的责任。常外把活跃和负责任作为德育的首要目标, 学校认为, 活跃的思维、开放和坦诚的态度、积极参与活动、乐观进取的精神, 是学生未来成长必不可少的态度品质。当然, 活跃要以负责为前提, 要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同伴引领, 对失败有较强的耐挫能力, 敢于担责。

然而, 当前学校德育总体上目标宏大但内容和举措滞后, 手段和方式相对单一, 活动多但缺乏系统设计, 道德知识和条文学习较多而实践体验不足, 总体上实效性不高。针对德育的不足之处, 常外特别强调德育的渗透与整合, 创建并形成了“三全三中心”的德育工作思路。“三全”是对德育实施的主体、过程和形式而言。一是全员, 从校长到每个教职员工, “人人是德育工作者”, 实施全员德育。二是全程, 德育贯穿从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覆盖学习、活动和生活的各环节, 德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三是全方位, 强调学校、家庭、社区加强联系。“三中心”强调德育的对象、途径和方法。在对象上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筹划和准备活动;在途径上以体验为中心, 让学生走出课堂, 体验生活, 体验社会, 体验人生, 从中获得道德的感悟;在方法上以实践为中心, 在实践中自觉反思, 增强德育的育人效果。常外的工作思路, 打破了德育工作化的误区, 将德育寓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 体现了渗透育德的现代趋势, 为有效实施德育奠定了正确的思想和认识基础。项目组在深入学校课堂、各类校园活动的过程中, 明显察觉到“三全三中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在途径上, 常外探索和践行了“学科渗透、管理渗透和实践活动渗透”三条途径:学科渗透方面, 学校重在引导教师根据学科特点, 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元素, 不失时机地开展德育。学校逐步形成了文科注重“文道结合”、理科注重“科学精神”培养, 体艺注重“审美与民族精神培养”的思路和策略。在管理渗透上, 学校制订了《学生一日常规》和《学生安全规范》, 推行了“两禁一穿” (禁止在教学区吃零食、禁止带手机、在校穿校服) , 通过规章制度约束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在活动渗透上, 学校充分利用春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和“七七事变”等历史事件纪念、“北京奥运会”开幕等重大事件, 开展主题班会, 或组织学生观看影视片,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每个学期组织每个年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组织学生开展龙城一日游活动, 以了解家乡的变化;组织学生参观上海科技馆, 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发明的兴趣。

在推进机制上, 学校强调重心下移, 注重发挥学生和班级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学校把育德根基建立在班级上, 打破了以学校德育领导小组为核心、分管校长主管、教导处负责、年级相关人员参与的传统德育实施机制, 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和潜能, “打造以班主任为核心, 以课堂为主阵地, 以家庭、社会为辅助, 形成学生自我、教师、德育领导三级德育工作网络”, 通过加强班主任的专业能力建设, 提高学校德育育人的功能。此外, 还有班级银行、德育作业、“百家讲坛”、“三方会谈” (老师、家长、学生) 、“知行分享”活动……, 班级德育的举措如雨后春笋般在常外的校园里生发出来, 让德育的成效遍地开花,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适时导航。

(三) 课程领导:以学生需要为核心的能力谱绘

给孩子同等质量的教育并非意味着给所有孩子同样的教育, 教育的召唤就是聆听孩子需求的召唤, 教育本身必然有着清晰的价值取向——关心孩子的需要。建校之初, 常外就结合学生的学情, 提出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的思想, 同时围绕育人目标和育人理念, 增加课程的选择性, 拓展学生的学习经历。实践证明, 常外谱绘学生能力的创举, 同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不谋而合。

常外不是机械地执行国家课程, 而是思考如何结合学校特点推进国家课程的实施。学校对学科拓展的标准进行了统一, 编制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标准。各教研组首先仔细研究了国家课程标准;形成了各学科学校课程标准;然后认真分析本校学生的学情, 经过教研组成员的充分讨论与论证, 2010年5月汇编成册, 研究成果以《常外教学纲要》的形式得以固化。这一标准将国家的课程标准作为学校标准的底线处理。对国家课程中已有的内容, 特别是能力层次提升、思维品质优化上, 常外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各学科的学科纲要中, 对各学科的课程定位、课程拓展内容与要求按照国家课程的顺序给以详细清晰的说明。如数学学科还设置了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四级标准, 最基本的标准是国家标准, 全校学生必须达到的标准;第二层次标准是普通学生达到的标准;第三层次是针对资优学生的标准;第四层次是学科俱乐部标准, 针对的是有强烈的学科探究兴趣和超群能力的孩子。

常外着力创设适合学生不同兴趣的多样化课程菜单, 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比如常外首开先河, 将体育和艺术两门课程整合作为课题来研究, 率先在常州实施“体艺2+1项目” (即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学校的课内外体艺教育, 都能较好地掌握2项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技能) 。常外出台了10项体育技能和12项艺术技能科目及测试标准, 体育方面:三大球、两小球, 还有田径、跳绳和棋类;艺术方面:声乐、器乐、舞蹈、中国画、卡通画、装饰、书法……给学生的选择余地十分宽广。常外还将成绩认定分成优、良、合格等级, 有利于调动学生参加体艺活动的积极性。“体艺2+1项目”是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2006年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 常外的做法得到教育部的认可。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开设了种类齐全, 丰富多样的面向不同学生的选修课程, 如七年级开设了《成语文化》、《语音诗画》、《英语乐园》;八年级开设了《中外戏剧名篇选读》、《趣味物理》、《现代诗歌品鉴》、《英美文化丛林漫步》、《生活中的美丽英语》、《精彩卷首语》、《化学与生活》、《趣味地理》、《常外数学读本》等选修课。开展丰富多彩的俱乐部活动。全校各年级每周都安排两节课外文体俱乐部活动, 活动内容包括体育文艺等15个项目,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选, 进行自主活动锻炼、合作学习;在各年级每周开设两节学科俱乐部活动, 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一门课程, 选修课程丰富了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常外在课程实施上追求卓越, 大胆进行教学行为变革, 教学形态具有轻负担、高质量的典型特征。把教学引向“轻负担高质量”, 一是实施分层作业。要求作业布置与批改做到层次化与及时化、规范化。对于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 选择不同要求的作业, 使优秀学生“吃得饱”, 使学困生能掌握基本的学习内容。学校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学生练习, 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编制了常外学生巩固与拓展练习册, 不再使用任何校外的教辅资料, 目前, 学校自编的教辅资料的质量得到了常州市的认可, 学校教师开始被邀请参加各种教辅书籍的编著工作。二是坚持“三减二加一增”。即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记忆负担、心理负担, 加强思维训练、能力培养, 增加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三是积极推行学案导学。根据寄宿制学校的特点, 学校要求学生利用晚自习时间, 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预习或拓展, 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学案对学生的学习相当于是学习指南, 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校利用暑期对教师就学案的理论、操作两个层面进行专门培训, 教师在编制教案的同时编制学案, 充分利用学案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学习、深入学习。在此基础上, 学校全体教师扎实开展课堂行动研究, 撰写教学案例, 积累学科教学知识, 改进学科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思想境界。

为了确保教学改革的质量, 学校构建了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通过两条线落实教学过程管理。第一条线是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 主要任务是研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落实教学任务, 反馈教学效果, 保证教学质量。第二条线是教导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家长, 主抓学生的学习态度、学风建设, 抓学生非智力因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觉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实行“四级把关制” (教师严把课堂关, 备课组严把单元关, 年级组严把过程关, 学校严把期中和期末关) 和“四级质量分析制” (教师、备课组、教研组、学校四级质量分析) 实施质量监控, 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迅速采取对策解决问题, 及时改进工作, 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四) 教师发展:做强学校第一资源

学校是教师生涯的第一站, 也应是走向成功与卓越的起点站。常州外国语学校创办十年以来, 一大批教坛新星在学校的沃土上冉冉升起。在这背后, 是常外长期以来对新教师培训、教育实践、教学研修三位一体模式的高度重视和持续实践所致。常外自建校起, 便牢固树立“教师是学校第一资源”的理念, 坚持“成事成人”, 通过机制创新、阶梯搭建、任务驱动和团队建设等手段, 全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着力打造一支在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具有高水准的教师团队。

常外尤其重视教师在精神层面的成长, 以尊重、平等、合作和共同发展的理念和方式, 努力为教师营造一个成长和工作的良好环境, 使教师在常外感受到职业幸福感、对常外的认同、情感上的满足、自我价值的体现、事业心责任心的增强等等。根据这种定位, 常外探索和践行了许多切实可行的举措。为了给新教师做好职业生涯第一站, 常外加强新教师培训的系统设计, 建立带教质量的保障机制, 创设新教师培训的“第三群体”, 引领专业对话。在此基础上, 搭建校级五级阶梯, 即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 为教师成长搭建专业成长阶梯。如影子教师见习指导计划。常外每年2月初完成本学年的新教师招聘工作。在3、4月份, 学校安排这些还在大学完成最后学业的未来常外教师来学校进行一周的见习活动。在短短一周的活动中, 学校安排入职一年的职初教师和他们建立起一对一的伙伴关系, 介绍和分享新教师的成长体会与教学感悟;见习期间这些未来新教师将全程体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通过影子教师见习指导计划, 常外实现了新教师培训的前置, 引导这些未来新教师在大学最后一学期更有针对性地围绕常外风格的教育需求, 进行专业的补充学习和自我研修, 帮助这些教师带着更多的思考和准备开始第一个学期的工作。

适应期后的教师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表明, 促进教师成长和教学革新的关键是根据共事、开放、信任的原理, 建立合作型的教学文化, 有利于教师行为的改变。十年来, 令常外尤为自豪的是扎实的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助于每位教师有效承担教学岗位职责, 更养成了自然、专业的教师文化;而每学年贯穿始终的全员教师主题教学活动, 更是常外教师树立先进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行为、追问教学绩效的有效保障。常外还提出了教师发展的集体合作范式。一是通过集体合作备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学校首先构建了集体备课的范式。每周由备课组内一名组员轮流担任主备课人, 将本周教学设计出来, 然后教研组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参加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首先是主备课人就教学设计进行说课, 然后大家就主备课人提交的教学设计进行充分的讨论, 最后, 达成共识, 以共案的形式固定下来, 大家在授课的过程中再进行微调。此外, 学校还为职初教师配备了业务精熟的老师做师傅, 采用师徒制, 让骨干教师无法言说的隐性实践知识得以传承。二是通过加强教研组建设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教研组是教师的专业共同体, 其所包含的教学价值观、教学信念、教学思维方式等, 塑造和规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常外要求各学科教研组在认真分析本组现状、反思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编制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 确定发展目标、发展措施, 明确了教研组的发展方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为了不断激发教师成长的欲望和动力, 常外特别着力于教师研修机制的创新, 设立学校教师学习实践共同体, 即建立基于专家深度参与、整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研发导向的学习实践共同体, 常外称之为研究中心。至今, 常外建立了四个研究中心:数学特色课程研发中心、语文校本课程研究中心、青少年外语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和学生发展与教育研究室。每个中心聘请1名相关领域的知名教授作为导师, 学校招聘和选拔优秀教师组建团队。研究中心的具体操作是:一是多侧面、连贯性和互动性的理论学习。二是“做中学”引导教师的深度学习。每次活动之后均有基于一定设想的实践改进任务。三是聚焦教学创造的发展策略, 一方面尊重并积极学习中心导师的理论核心主张, 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团队在中心导师的指导下关注相关理论的应用与开发研究, 即逐步尝试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教学改进, 并以理论为基石开发相关课程。其核心在教学创新和课程创新, 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和实践水平。

(五) 家校共育:为学生撑起一片完整的天

现代教育理念和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实践表明, 学校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但同时也是有限的,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作用和影响也是长久而深远的, 但不能取代学校教育。二者只有携起手来, 才能为学生成长撑起一整片天空。

作为民办学校, 常外尤其看重家校合力育人, 推出了许多切实新颖的举措, 其中创新性地开展以家校联系册为载体的三维共育, 尤其凸显常外的独特思考。让广大的家长充分享有“教育知情权”是常外学校一直努力的方向。从创校之初就开始使用并不断创新的每周一次的“家校联系册”, 到走读生逐渐增多后, 又衍生出每天“意志力长跑本”。

与传统家校联系本相比, 常外的“家校联系册”涵盖五大板块:本周自评 (尊师守纪、文明礼貌、课堂效率、课后作业与反思、本周不足与改进) 、学生心声、班主任寄语、成绩反馈、回音壁。“班主任寄语”会有班主任老师精心组织的一个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以及由值日班长组织的班级简讯, 全面介绍一周来班级工作动态。“回音壁”则给家长们提供了反馈、互动的平台。这一创意突出了学生主动参与, 因多个栏目设置而凸显的故事环节则释放着教师的育人智慧。同时, 常外班主任老师在班主任寄语中增加了“故事”, 每周一个充满哲理和智慧的小故事。故事环节的增加从根本上改变了家校联系册的传统功能, 使之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

“家校联系册”和“意志力长跑本”最大的优势在于, 它做到了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信息和情感的及时交流、及时沟通、有任何问题都能及时发现, 及时解决。它可以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表现, 家长可以与教师在教育上取得共识, 在行动上达成一致。正如一位家长所言:“家校联系册”可以让我们家长共同分享孩子成长的喜悦。我们和孩子一起经历奋斗的艰辛, 品尝成功的甜美, 和他一起共进退, 为他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荣誉而喝彩。可以说, “家校联系册”、“意志力长跑本”既是学生成长的载体和见证, 也是家长成长的足迹和印痕。

展望:新的奇迹就在诞生中

每一朵花儿尽情绽放 篇8

·【中图分类号】G631

题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2009年,双流实小在追寻学校发展轨迹,在总结学校办学经验和特色的基础上,把脉学校的历史文化与创新特色,叩问教育的本质,前瞻性地提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办学理念,怀揣着“每一朵花儿尽情绽放”的美好夙愿,抛开功利,回归教育的原点。在孩子的全面、全员、全程的发展中寻求一种全新的德育体验方式,并努力以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为前提,让每一个孩子在生活的德育中得到和谐的发展。从此,双流实验小学的孩子们有了一个与社会相连接的组织——“小学校大社区”德育体验行动组织。

“小学校”指的就是学校为学生架构起最基础的知识体系,形成概念化的意识和经验,为学生走进社会做好基础教育。“大社区”指的是学校外的学生可以接触的天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生在学校以外更广阔的空间里实践,将获得对现实社会基本体系的基本认知,得到对社会行业构成和作用的基本了解。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学校与社会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将两者有效融通,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自然、社会中,好比将笼中的小鸟放飞天空,使学生能够任意翱翔。

教室里,我是班级小主人,我的班级我做主

“放手就是成全”,把教室还给孩子,是实验小学班级管理的“魂”。在实验小学的每一个班级里,孩子们都是班级的主人。班级公约由孩子们商定,并由孩子们自己管理落实。“课堂我最专注”、“我和同学友爱相处”、“我要保持卫生的整洁”、“做操认真,动作到位”等等。从学习到习惯,从课内到课外,从教室到操场都是孩子们班级公约的内容。

班级管理我能行!在常规管理的各个环节,孩子们在班级自由商讨,划分任务,承包到人,有开关灯的,擦电视柜的,粉笔槽,前门,后门,窗户,检查抽屉,管垃圾桶,每个人都知道我是班级的小主人。有趣啊!孩子们在小社区里毛遂自荐,竞争上岗!为建设共同的家园出谋划策;部门之通过“招兵买马”,扩大编制;周周定时总结评价,让孩子们及时品尝了收获的喜悦和甜蜜;“人人都是小干部”后,孩子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的调动,责任担当意识明显加强,在纪律、劳动、团结、合作、创新、诚实、谦让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校园里,我是学校一份子,我的学校我来管

教室内的生活只是孩子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实验小学要培养“阳光风貌、果敢品质、自主能力、合作态度”的实小幸福学生,因此,还需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播种下习惯的种子。

瞧,实小的每一个清晨、午间、放学后,环境卫生部的孩子们都会走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校园因为他们而干净、整洁;实小的每一次集会,治安管理部的孩子们都会提前到岗,用自己的公正、一丝不苟,让校园井然有序;实小的每一次募捐,民政爱心部的孩子们会提前谋划,用动人的图片和文字激起全校师生爱心;实小的每一届科技节上,科技创新部的孩子放飞梦想,小发明、小制作展现了孩子们的力量;实小每一期校刊里,校刊編辑部的孩子是文字的采撷者、修改者,他们和老师一起徜徉于文字中,一本本校刊就是他们丰硕的果实。除此之外,还有校园里的各类体验活动,孩子们在体验中成长着。

小班主任体验——校园里友善的使者。每天中午,第四节课后,4-6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就带上围裙,走进1-3年级的教室里。他们此时是这个班级的小班主任,负责管理孩子们的午餐、午间休息以及卫生管理。瞧,教室里安静有序的样子,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对弟弟妹妹的关爱换来的。孩子们在相互的了解中学会了对老师的理解,学会了用语言和行动劝导不守规则的同学,弟弟妹妹们也在这样的互动中学会了尊重,和谐的校园中友善之花傲然绽放。

小监督岗体验——校园里规则的践行者。每天早上和下午,都会有不同班级的孩子站立在校门口,他们就像是守卫的战士一样迎接着全校师生,监督提醒着每一个放学的班级。衣着整洁、佩戴标识、主动问好、微笑点头,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文明的语言诠释了规则的意义。

校园外,我是社会的小公民,我的家乡我体验

学校只是孩子生活的一小部分,生活也是教育,孩子的生活中到处都是教育的内容。所以我们要扩展孩子生活的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实践活动。

小交警体验——周周点亮双流街头。无论严寒酷暑,治安管理部的“小交警”们总是穿戴整齐,带着自信、带着向往,奔赴到双流各大街口,他们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俨然一副老交警的威严。他们用实际行动感召着一个个闯红灯的行人和一辆辆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车辆。

徒步走新城——培养的不仅是意志。两千多名学生背上行囊,面带期盼和喜悦,走出父母和爷爷奶奶们的呵护,迎着初冬的阳光上路了。途中虽有叫苦的、喊累的,但都怕落于同学身后,歇一会儿,又继续往前走,十几公里三个多小时,让孩子们饱尝了一路的艰辛,看到一路的风景,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

为北街洗脸——爱家乡不能仅仅在口头上。经常有环境卫生部“小卫士”们在拥军一条街上忙碌的身影,他们为街道洗澡,给灯柱洁面,个个乐此不疲,在劳动中享受着喜悦,宣传环保知识;在植树活动中,孩子们和叔叔一起种下一棵棵葱绿的小树,种下美化家园之树,种下环保之树。

我们的足迹从学校走向社区;我们的“小”眼睛认识着“大”世界;孩子们走出学校,亲近自然,迈向社会,走向世界。在阳光课堂下,孩子们收获了极大的成功与自豪。

在“小学校大社区”里,这样的体验活动还有很多。孩子们在社区里不再是孩子,而是一个部门的主人,是部门工作的实践者,操作者。他们直接参与到社会功能性部门的活动中去,了解社会,了解部门功能,在了解中学会与人交往的自理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及生存,发展自我。

上一篇:以勤俭节约为话题的作文400字下一篇:班委会的组成及其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