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精选8篇)
目前存在的问题
——思想认识不深。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含义认识不清。盲目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在农村地区拆几处房、修几条路、建几栋楼,从旧屋搬入新房,很简单的事。片面地认为这种新型农村社区充其量也就是“新的农村”,与现有农村相比只是“新”,仍然没有摆脱狭义“农村”的范畴。——规划意识不强。对规划的引领和龙头作用不甚了解。对规划在城乡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清楚,简单认为,规划就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并且规划编制费时费钱,甚至认为没有规划也能建,只要屋成排、路成线即可,规划可有可无。因此,部分社区规划编制不到位、不完善、不实用。
——技术人员短缺。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兴事物,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但是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培育、引进不足、投入不够,特别是乡镇政府一级专业人员更少,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对社区规划建设缺乏有效的审查和指导。而且,规划监督监察组织不健全,经费投入不够,违法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几点思考建议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为努力探索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结合永城现状,本人就以上问题的几点思考建议如下:
——提高思想认识。认识是行动的指南,认识到了才可能做得到。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区域按照城乡规划进行建设的、居住方式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农民聚居区。也可简单理解为在农村区域参照城市社区依法依规建设的居住区,具体就是“统筹规划、布局合理、规模适中、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新型农村社区”,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新村新貌,因此,我们要摒弃原有陈旧理念,加深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理解。不但要有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还要长远考虑人口聚集后大型生产资料的集中存放、村镇工业企业的安置、大型集贸市场的设置以及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娱乐、商业、农业等实际问题。只有按照新型农村社区的标准去做,才能实现我们心目中的社区形象。
——提高规划意识。规划是什么?规划就是超前的谋划、计划,把理想的未来、美好的憧憬描述在蓝图上,通过努力逐步实现。一个人若没有规划,那么他的人生将是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一座城镇若没有规划,那么这座城镇的建设发展将是杂乱无章、裹足不前的。因此,要切实树立规划是城乡建设的龙头意识,坚持“富规划”,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更多的精力做规划。目前永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现状是:各乡镇自行编制规划,由于专项资金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及委托的编制设计单位资质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部分设计成果质量不高、可操作性不强,这必将影响后期建设。基于此,建议政府对各乡镇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统筹规划,整合资金,委托具有相当资质高水平的设计单位,按照各乡镇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编制社区规划,做到一处一景、一村一品。
关键词:农村社区,规划,发展,研究
一、国内成功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特点
纵观全国已经成功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 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规模不等。少则几千人, 多则上万人, 个别地区甚至达到几万人, 规划建设规模完全由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所决定。第二, 基础设施相当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的道路、供电、供水、通讯、购物、电脑网络、有线电视、垃圾污水处理等各项设施基本齐全, 可以保证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第三, 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计生、就业、社保、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等政府各项服务全面覆盖, 很多事情群众不出社区也能办到。第四, 居住环境优美。社区内注意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 绿树成荫, 花草遍地, 娱乐休闲设施齐全;群众的住房设计科学, 既有独门独院的别墅, 也有多层、高层、廉租房等不同样式、不同面积的套房, 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财力状况选择不同的住房标准。第五, 社会管理得到加强。建立了党总支、居委会、经济协会、文化协会、老年协会、村民理事会等组织。
二、存在的问题
1. 总体规划设计深度不够
设计的理念、思路存在有待进一步改善的地方。例如:社区内部公建设施的布局不尽合理, 缺乏与上层次规划、周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衔接;缺乏空间发展规划内容、未来人口规模预测不准确, 产业结构的布局不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有些指标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不够, 公建设施配套不完善, 缺少对工程规模、投资额的估算。
2. 对客观条件分析不够
对社区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不足, 对编制规划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未进行充分评估, 对社区建设用地评定和选择论证不充分, 社区的土地利用不合理, 土地集约节约程度低。
3. 社区布局方式、建筑样式雷同
通过走访调查, 发现新型农村社区布局模式、建筑样式较为相似。究其原因, 规划设计单位往往仿照规划成果较好的示范村进行规划设计, 加之设计有特色的民居成本大, 所以导致村庄的布局方式、建筑样式雷同, 形成了千村一面的景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应体现规划建设特色不同、进程不同、水平不同, 因地制宜进行建设, 不能单纯地仿效。
4. 专项工程规划问题较多
在实际建设中,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 加之规划人员本身的知识结构和设计理念, 对道路规划的方式、给排水管线的走向、管径设计、电力电信的指标、道路竖向规划的坐标控制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修建性详细规划欠妥, 市政部分的规划尤显深度不够。
三、对策建议
1. 更新规划建设理念
第一, 适度规模原则与设施共享理念。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本着规模聚集的原则, 集约配置公共资源。第二, 区域统筹原则与城乡协调发展理念。站在区域整体的角度, 建立上下一致、城乡协调规划体系, 以“城乡协调发展”为最终目的, 实现资源环境与城乡设施的均等化,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第三, 适度超前原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既要能方便当前村民的生产和生活, 又要具有适度超前性, 以促进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
2. 完善政策措施
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从城乡联动、协调运转的角度统筹考虑。因此, 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克服各种错误认识, 解决好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制约因素。例如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教育就业指导、劳动保障制度、社会福利保险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 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素养和能力, 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出贡献。
3. 高标准科学建设
第一, 高起点规划。本着以人为本、宜居舒适的原则, 按照结构合理、外观雅致、环境优美的要求编制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第二, 高标准建设。按照几代人居住的民众要求, 尊重群众意愿, 强化精品意识, 着力打造高标准新型农村社区。严格质量标准, 严格监督程序, 接受群众监督。第三, 高功能配置。按照水、电、路、网相配套, 功能、景观、生态相统一的要求, 加强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污水处理、便民超市、文化卫生、游园绿地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充分体现前瞻性、长期性、系统性, 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最大化。
4. 完善配套设施
第一, 教育文体科技设施统筹规划。文体科技设施的设置应以满足居民的精神生活需求为主要目的, 突出其兼容性和过渡性。各项设施的设置既要结合农村居民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体现地方特色, 又要考虑引导农村居民接受城市人的生活方式。第二, 医疗保健设施统筹规划。调整和加强医疗预防保健机构, 形成多层次的预防、医疗网络, 使医学科技水平、卫生服务质量、防治疾病能力、镇村卫生和人民健康的各项指标都能达到较高水平。第三, 市政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是衡量农村居民居住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也是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并结合实际需要来规划建设。
5. 重视环境保护
第一, 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美好家园。投入财力、物力、人力, 建设长效管理机制, 着力解决农村垃圾乱堆、污水乱流、杂物乱放、违章乱建的问题, 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 为发展乡村游创造条件。第二, 保护生态、修复环境。做好复林、复草、复绿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滥挖滥采、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问题, 美化绿化环境。第三、编制土地资源发展规划。保证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保持必须的农业生产用地比例;加强对农荒地、废弃地的开发和复垦, 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率;有计划地开发矿产资源;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利用各种水域, 注意巩固和提高防洪能力。
6.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坚持把新农村建设的自主权交给农民的理念。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 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 满足农民的现实需求, 并且要依托农民自主参与机制的建立, 保证农民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应坚持运用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参与原则, 由政府、项目人员和外部专家、村民共同参与讨论, 评估社区资源、社区发展前景等, 最大限度地调动当地农民参与规划的积极性, 同时也使得他们重新认识居住环境和资源禀赋、劣势因素, 从而寻找发展的最佳机遇, 自主参与社区建设, 推动项目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森.西安新农村规划建设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2]李建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3]刘兆凯.成都地区农村社区规划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8.
[4]王惠丽.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07.
[5]易纯.基于城乡统筹的新农村规划的探索与实践[D].长沙:中南大学, 2008.
[6]黄晓芳, 张晓达.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新农村规划体系构建初探——以武汉市为例[J].规划师, 2010, 26 (7) :76-79.
[7]朱新方.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比较与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农学卷, 2008, 5 (3) :95-98.
[8]陶德凯, 彭阳, 杨纯顺, 等.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规划工作思考——以南京市高淳县薛城村第九自然村村庄建设规划为例[J].规划师, 2010, 26 (3) :50-54.
[9]高珊, 包宗顺, 金高峰.江苏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模式及启示[J].经济问题, 2007 (8) :82-84.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规划设计;项目规划实施;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1-0004-02
新型农村社区项目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以及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规划设计和实施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并且引起了国内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1 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新型农村社区指的是在农村地域,以农民日常生活行为所涉及到的日循环或者周循环为周期,具备通勤、休闲、工作、上学等内容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资源,田园风光突出、居住环境优良,并且具有社区互动、社区服务以及管理功能的一个生活空间复合单元。新型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相比主要有以下不同点:(1)社区成员以及邻里关系密切,血缘关系浓厚;(2)社区生活具备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设施资源相对落后,并且社区内的各项服务也相对落后;(3)农民从事的职业虽然由传统的单一农业向多元化的综合产业进行转变,但是并没有完全放弃农业生产,经济收入也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且城市与农村的距离越来越近,交通运输业越来越方便,出现大量从事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农民;(4)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背景以及职业行为差别较小。
新型农村社区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特殊的地域文化氛围,农村地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少,尤其是远离大城市的远郊村,依然保持着特有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村落空间格局以及建筑文化等,在进行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规划时,必须尊重住宅建筑文化;(2)鲜明的自然景观,农村社区空间是在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其聚落形态尊重自然,并且与自然地景、生态功能呈现平衡、协调发展的态势,在进行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规划时,应该根据农村社区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自然地带等进行规划设计与
实施。
2 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规划设计和实施
文章以某新型农村社区为例,该新型农村社区选址于某乡镇政府所在地,为该乡镇典型的新型农村社区之一,在发展定位上,该新型农村社区除了具有新型农村社区功能之外,还承担了负责全乡公共服务以及乡镇级别的行政管理职能,该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主要表现为:
2.1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的总体思路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总体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以人为本,全民参与,村民是新型农村社区的创建者和使用者,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将村民转变成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主体;(2)因地制宜,在规划设计新型农村设计时,应该根据实际状况因地制宜,采用分类规划的方式,在社区中规划出不同层次的社区类型;(3)传承文化,修复生态,在规划设计和实施新型农村社区中,应该传承村庄的文化,并且在建设中应该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促进新型农村社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4)整合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是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经济基础,在整合社区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以此推动新型农村社区能够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5)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以及公共设施建设,配套新型农村社区的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人居生活、生产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
程度。
2.2 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规划设计的方案
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规划的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2.2.1 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布局的规划。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布局的规划与传统的村镇规划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布局的规划重视协调空间布局、优化区域的配套支撑能力、节约集约土地利用以及有效地整合区域的有效资源等,因此,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布局规划的内容包括:防灾减灾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环境以及生态建设规划、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空间管制规划、社区迁并整合规划、社区布局规划、产业功能以及发展规划等。
2.2.2 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详细规划与空间发展
规划。新型农村社区项目的空间发展规划与详细规划根据建设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其一,强村升级型,该种建设类型的规划设计要点是优化区域优势产业,形成区域中心,形成产业聚集区。
其二,村庄合并型,该种建设类型的规划设计是根据村庄居民的不同需求,通过整合资源、集约土地合理的合并村庄。
其三,城镇吸纳型,该种建设类型的规划设计是根据城镇的发展要求,建设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
其四,旧村改造型,该种建设类型的规划设计要点是优先改造村民的居住环境,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并寻找产业动力,带动新兴农村社区可持续的发展。
其五,整体搬迁型,该种建设类型的规划设计要点是产业扶持村庄规划,保证村庄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能够继续传承和延续。此外,对于新兴农村社区项目空间发展的规划,应该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和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的规划管理、产业布局规划与产业发展这四个方面进行有目的的规划和
设计。
2.3 新型农村社区项目的规划实施
新型农村社区项目的规划实施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转变干群思想观念,建立多渠道、多主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支持,并且还应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有效地解决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实施的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项目的规划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居住建筑规划实施,居住建筑应该顺应地形,通过设计围合感强的建筑空间形成核心空间,核心空间保持与其他建筑空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形成独特的新型农村社区的居住空间;(2)交通规划实施,交通运输是新型农村社区的“血管”,通过创建发达的交通网络能够便于村民与外界的联系;(3)绿地规划实施,绿地规划实施是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实施中的重要设计内容,可以在社区内建设中心公园,然后围绕公园建设居民建筑,这样不仅能够整合社区的景致,还能提高社区的经济效益;(4)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施应该考虑集聚效益,通过严格的布局,形成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界面,然后在道路两侧、公园绿地周围、居民建筑区周围规划建设一些商业性、盈利性、文化性、公益性等建筑,提升整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居住
品质。
3 结语
总之,新型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相同,都是一个涉及规划设计、实施的大系统,需要政府、社会、学术界等各个团体、部门的参与,以此保证新型农村社区能够顺利地规划设计与实施。
参考文献
[1] 刘利轩,娄芳.城郊型新型农村社区规划——邓州市白牛乡白牛新型农村社区规划[J].科技信息,2013,(21).
[2] 郝丽君,肖哲涛,陈红涛.“三化”协调发展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策略[J].湖北农业科学,2014,(1).
[3] 董玥玥,权丽,王龙龙.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述评[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
(2013-2030)》补充调研材料
1、已建农村新型社区基本情况(请附图纸标示清楚位置和名称并提供图纸、表格电子版)
农村新型社区概念:农村新型社区是指城市建成区外,在规划引导下农村居民点集中建设,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完善、管理民主科学的农村新型聚居点。
建筑形式可分为1多层、2低层、3多种形式,请填写对应数字。
社区类型可分为1城市聚合型(城市周边,未来纳入城市管理,不包括现状城中村所建社区)、2小城镇聚集型(乡镇驻地及周边,未来纳入小城镇管理)、3村企联建型(非农就业达70%以上,社区人口3000人以上)、4强村带动型、5多村合并型、6搬迁安置型、7村庄直改型,请填写对应数字。
2、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一览表(请将社区位置和名称、保留村庄位置和名称标注于图纸上并提供图纸、表格电子版)
社区类型可分为1城市聚合型(城市周边,未来纳入城市管理,不包括现状城中村所建社区)、2小城镇聚集型(乡镇驻地及周边,未来纳入小城镇管理)、3村企联建型(非农就业达70%以上,社区人口3000人以上)、4强村带动型、5多村合并型、6搬迁安置型、7村庄直改型、8村庄散居型社区(非集中居住,建设社区中心提供服务),请填写对应数字。1~7类为集中居住。
建设年份:若为前7种类型社区,请填写社区建设完工时间,若为8种类型社区,请填写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完工时间。
3、特色村调查一览表(请将特色村位置和名称标注于图纸上并提供图纸、表格电子版)
特色村可分为1历史文化型、2民俗风情型、3自然风光型、4产业特色型、5城郊休闲型,请填写对应数字。
特色村位置可分为:1位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2位于小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3位于农村新型社区;4位于村庄散居型社区内。
备注内填写特色村为现状还是规划,若为现状特色村,请填1;若为规划特色村,请填2。
4、各县市区最新行政区划图(电子版)
一、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及成效
2008年,我县抢抓国家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机遇,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工作,将全县346个行政村科学合理规划为106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实施后可新增耕地5万多亩。在这项浩大的民生工程推进过程中,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社会参与、政策扶持、梯次推进的原则,先后启动建设了平阴镇前阮
二、山头、博士、东阿镇新合、孔村镇驻地、孝直镇丁屯、展洼等18个新型农村社区,截至2010年底,累计建设住房5788户、80.4万平方米,竣工入住789户、12.6万平方米,完成道路硬化6.6万平方米,绿化1.13万平方米。全县农民新型社区建设呈现出试点先行、统筹发展、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科学规划,优化社区建设布局。我县历来高度重视规划先行,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引领快速发展。我县在社区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先后编制完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对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进行了科学安排。按照城乡一盘棋、城镇协调发展和各项规划高度衔接的思路,合理确定社区建设规模,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有效进行了合村并点。同时,本着“高起点、高层次”的原则,组织专家、村民代表对社区详规集中评审,确保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特色突出、风格多样。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县长任指挥的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及由县农办、国土、建设、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组织协调。出台了《关于农民新型社区试点建设协调会议纪要》,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县农办、国土、建设、民政、卫生、教体、水务等部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自扶持政策和具体落实目标。各镇(街道)也抽调人员成立了指挥部,形成了“党政推动、两委(村、居)主办、村民主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三)用足用活政策,切实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对列入“土地增减挂钩”进行新村建设的村庄,除安置地块外,由县政府统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统一对外调剂置换,对旧村址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每亩补助10万元。同时,鼓励农村居民向乡镇驻地、县城集中,以户为单位全部迁出本村腾出宅基地的户,除享受本村货币补偿政策外,由村集体从扶持资金中给予1万元的异地安置费。二是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本着“资金来源不变、用途不变,整合集中使用”的原则,将上级出台的涉及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政策,由县财政整合统筹运作,集中投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三是规费减免政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除税收外,原则上一切规费全免。同时,县政府对镇(街道)、村(居)修建性详细规划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补助。
(四)创新建设模式,灵活推动社区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建设模式,不断加快推进建设进程。一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通过发展民营企业、工商
贸易、餐饮服务等行业,吸纳人口向镇驻地集中。孔村镇驻地中心社区,依托快速壮大的炭素产业和商贸服务业,规划占地517亩、建筑面积34.5万平方米的社区,吸纳集聚周边村庄人口1万多人。二是与主导产业拓展提升相结合。依托特色品牌基地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孝直镇汇东片区依托无公害蔬菜基地,将21个村合并为3个新型农村社区,节约用地5300多亩。三是与重点项目和滩区迁建工程相结合。借助黄河滩区迁建工程,把沿黄13个滩区村、2500户,集中整合到7个社区。同时,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同步搞好基础设施、园林绿化、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等配套建设,促进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五)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的原则,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扎实做好群众基础工作。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单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民意,宜合则合、宜搬则搬、宜改则改、宜建则建,不搞一刀切、行政命令和大拆大建。坚持民事民决,社区建设什么样式的房子、由谁来建、什么时候建,农民群众自己说了算,真正把中央的惠民工程变成农民群众自觉自发的行动,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村并村、村并城、村并镇、村并企、旧村提升等多种模式。由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最大限度地尊重群众意愿,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较大成效。
(六)坚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村社区。在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挖掘地域特色,积极打造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新型农村社区。如玫瑰镇以构建“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富有活力”的新型城镇为目标,高标准建设,多元化投入,高效能管理,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社区建设,一个环境优美、适宜人居、展示形象、承接旅游、充满玫瑰特色的小城镇在县城西南的翠屏山下崛起。又如孝直镇以“孝为先、人为本、和为贵”的孝直文化为载体,打造了极具内涵的特色驻地社区。
三、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崭新课题,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第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是财政政策捆绑、项目整合的扶持资金非常有限,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资金缺口。二是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民群众不很富裕,主要靠农民群众自身筹集解决困难很大。三是土地置换资金到位滞后,土地置换补助金须土地复垦验收合格后才能到位,而土地净收益补助则要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同时,新型社区建设方缺乏主动筹资的精神,对县里社区建设投融资平台过度依赖,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群众积极性不高。受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广大农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习惯于独门独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且生产生活成本相对于新型社区较低,再加上入住社区后生产设备存放的不方便,致使部分低收入群众对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
第三,社区建设及配套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已建设的社区现状看,存在社区规划层次较低、样式较单
一、整体规模较小的问题,不利于将来社区发展,与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初衷有一定差距。在建社区把重点放在楼房建设上,水、电、路、气、医、学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重建轻管”,入住户服务管理的缺位影响了群众积极性。
四、加快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组织形式,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充实调整现有的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抽调相关单位业务骨干,组成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社区建设队伍,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协调、政策拟定、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强化联席会议、一事一议制度和社区建设进度周报制度,尽量减免各种规费,集中办理各种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镇(街道)、村(居)委会、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具体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镇(街道)、村(居)积极运作、农民参与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搞好宣传发动,突破常规推动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各种宣传载体,对社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在规划建设、创新内容、建设标准、运作模式等方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对社区建设实施全程监督,让群众享受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因地制宜发动群众,“钱不够的不用慌,可帮你联系银行,也可攒攒钱再迁;想不通的不用慌,想通了再迁;意见不一致的不用慌,商议好再迁”。在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速度。
(三)强化资金统筹,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明确以县为主的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统筹主导地位,加大力度,整合扶持项目。充分利用土地整治投资公司这个平台,专门经营增减挂富余指标,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多种途径,争取社会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财力支持,推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部门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按照“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不改变投资管理渠道,在发改委、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下,借助土地投融资平台,严格按照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强化县级政府整合作用,集中投放,综合使用,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提高资金利用整体效益。
(四)狠抓质量安全,提升整体建设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运作、高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安全关。继续严把施工图审查、招标、监理、质监与安监等重要环节,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农村住房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作用,对在建工程进行安全、质量、手续、监理、节能方面的全面检查,切实搞好建筑质量监理和工程验收,确保社区建设质量安全。
(五)制定产业规划,促进农民就业。农户入住社区后,虽然生活开支有所增加,但相对完善的服务功能,可以使他们从繁重的家务和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一是制定产业规划,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集约种植、养殖。二是引导好各种农村协会组织在社区中的衔接,为农副产品的外销搭建好平台。三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劳动密集型、适于松散管理、分散经营或生产的企业,为家庭妇女和居家留守人员经营生产提供更多机会,以增加他们的收入。
王亮
加快村改社区转型步伐,构建和谐社区,不仅要从村改社区实际出发,在发展经济、富裕居民上狠下功夫,而且要更加注重借鉴和运用城市基层管理经验,在强化村改社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多做文章。积极探索村改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为促进村改社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我省的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党建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首先,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在对农村社区、村改社区的认知方面,有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准备不足,思想观念仍停留在旧框框中,认为农村社区党组织就是村党支部的简单翻牌,在职责定位、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新任务。个别基层干部担心个人权力丧失,既得利益受到威胁,对合村建社区有抵触情绪,全社会重视社区党建工作的氛围尚未形成。其次,在成立农村社区、村改社区后,党务工作者来源比较单一,多数是从村干部过渡而来,一些村“两委”班子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素质不高、合力不强,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特别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村干部,由于能力所限,工作起来无所适从,无处下手,工作成效不明显,导致农村社区、村改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班子成员难产生。党务干部素质不够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传统农村党建的思维定势,难以实现从农村党建领域向农村社区党建领域的跨越。二是党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首先,农村社区运行不顺畅。由于对农村社区的基本条件、操作程序、转居后的运作模式等研究不够,无论是在管理体制、管理程序、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还是服务对象、服务形式等方面,都与原来的村委会没有大的区别。另外,农村社区成立晚,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相关责任机制,导致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支持力度不到位。开展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社区党组织独立解决问题难度较大,须依赖于有关部门和上级主管领导的支持,但上级对农村社区党建的支持和帮助相对较少。其次,驻区单位协调机制不健全。由于农
村社区与驻区单位没有隶属关系,并且绝大部分驻区政府部门在行政级别上高于社区级别,对企事业单位更没有管理职能,驻区单位即使参与社区党建工作,但较多的仍停留在参加理论研讨这一层。因为对驻区单位没有完整的协调制约机制,无法形成社区与驻区单位“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工作合力。最后,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虽然在全市实行了农村社区干部任期目标管理和绩效考评制度,但还不同程度存在定位不清、目标不明、考核不严,重考评过程、轻结果运用等问题,造成了社区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
二、构建和谐社区的新型党建工作模式,要借鉴和运用城市基层管理以及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突出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功能,需要强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功能
1.强化组织堡垒,加强队伍建设
一要科学设置社区党组织。应按照农村社区建在哪里、党组织就设置在哪里的要求,及时调整党组织设置,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二要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要重视对农村社区干部教育培训。农村社区干部队伍的教育要制度化,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工作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每年适当集中一段时间,对农村社区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致富技能的培训,帮助社区干部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提高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三要强化社区干部管理力度。要加强农村社区党员的分类管理,发挥农村无职党员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与建立健全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功能结合起来。同时,应建立农村社区班子成员任期目标责任制,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并公布于众,让群众来监督、评判干部。要制定考核奖罚办法,奖优罚劣,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评先评优结合起来,让能者上、庸者下。
2.加大投入力度,夯实经济基础
一是实行农村社区党组织帮带化。把经济组织在技术、信息、市场方面的优势与党组织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推行“支部+协会(公司)”、“协会(公司)带农户”党建工作模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形成支部抓产业、党员创实业、百姓富家业的良好格局。同时,应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采取由党组织引导、党员干部领办、群众自愿联合的办法,创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以大户带小户、党员带群众的方式,把农村社区内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组织起来,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人独户“办”不了的事情,实现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二是实行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标准化。按照办公区域、服务区域、活动区域等类别,整合办公室、文体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社区党校等活动阵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形象标识,统一配置设备,充分满足社区党组织活动需要。同时,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构建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和社区民事代办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把活动场所建成服务科学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有效平台。三是实行农村社区经费保障多元化。各级党委要将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党费返回为辅、社会各方支持为补充的社区党建工作经费保障体系,为社区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资金上的保障。
3.整合各方资源,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宣传激励机制。立足实际,大力宣传开展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群众对开展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认同感,使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参与社区自治成为自觉行动。要加强典型宣传,表彰先进。逐步建立农村社区干部的工资及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等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招录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时,拿出一定名额从农村社区干部中定向招录。注重选拔优秀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挂职担任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副职,优先推荐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一步提高其政治地位。
二是建立健全共建共驻机制。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活动共建、工作共担,加强农村社区内党组织的相互协作,广泛开展共建活动,充分调动农村社区内一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社区服务联动、管理联抓、治安联防、卫生联管、环境联治,形成共建共驻的良好氛围。同时,农村社区与驻地单位应建立协调、双向交流互动机制,社区为驻地单位开展社会化服务,驻地单位为社区提供场地、设施、资金、人才等资源。可在县(市、区)、镇(街道)、社区三个层面上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议事机构,建立健全工作例会制度、重大事项通报制度等,围绕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等方面的工作,定期沟通情况,解决农村社区党建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是建立民主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效形式,既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又积极支持社区各种组织依法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健全党员意愿表达机制,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大力推进社区党务、政务公开,积极探索完善以农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农村居民广泛参与、各类社区组织互动合作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机制。
近30 年来, 中国城镇化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息。新型城镇化是近年来国家经济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先导, 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则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宏观需求就是要促进社会精明增长, 解决资源效率低、文化缺失等问题。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建设途径, 它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政策产物, 其目的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下,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在农村营造一种现代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
2. 国内外农村社区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社区的相关理论研究比较成熟, 20 世纪30 年代后由于多学科引入社会学, 学界对农村社区的研究拓展到了政治学、经济学、犯罪学等方面。
我国社区建设起步较晚, 对农村社区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国外相关理论, 结合本国实际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农村社区的概念界定、发展重要性研究、管理研究、经验借鉴等方面 (表1) 。
综观已有研究, 现有的农村社区研究主要表现在其概念、特征、群体、发展模式、管理等方面, 研究内容指向性相对单一, 对农村社区从“空间实践—空间社会属性”的整体研究较少。
笔者引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1, 立足其“空间—社会—历史”的三元辩证法, 认为新型农村社区空间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应以人为出发点, 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对传统乡村空间进行重塑或改造, 使新的“空间”成为其产物, 并形成以“空间”为媒介的社会关系过程。
列斐伏尔认为, “空间—社会—历史”三元辩证法应包含三个核心范畴:一、空间实践, “指的就是空间性的生产, 它既是人类各种物质实践活动和行为本身, 又包括这种活动和行为的结果”;二、空间表征, 它与生产关系及其所影响的“秩序”紧密相连, 是占统治地位的空间, “是空间被剥离、设想、构建并作为压制和剥削的工具的时期”;三、表征空间, 是一种再现性的、包含日常生活积极因素的空间, 是“抽象空间之后的经过矛盾性空间过渡到的社会主义的差异性空间”。
在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生产中, 其“空间”也应赋予这三层含义:一、空间实践, 即社区物质环境空间规划形成过程及结果;二、空间表征, 即指导实践的概念模型, 偏向指政府的规划管控、开发商对空间改造的思维和方法以及居民对社区规划建设的意见反馈等;三、表征空间, 即“实践者—环境”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 它是对空间表征的超越, 这里的实践者着重指居民。笔者试图以“空间”三位一体的全局视角, 融入空间社会属性, 分别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个维度, 对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优化措施。
3.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空间生产的实践探索及特征
随着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等政策的出台, 外部性因素对乡村空间的影响日益增强, 打破了乡村空间原有的自然状态。空间作为一种可增值的商品, 资本空间化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在现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空间实践方面, 促使居民就业形式多样化;在空间表征方面, 促进土地集约、改善落后的农村风貌;在表征空间方面, 引导农民价值取向多元化。但是由于在这背后会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权益、空间资源再分配等多方面复杂问题, 还存在诸多矛盾和不足。
3.1 空间实践——生产-生活-生态关系脱节
传统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形象表明了农民生产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村落形态与自然环境完美契合, 生产—生活—生态关系和谐共处 (图1)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使原来的“散居”变为“聚居”, 伴随着资本积累, 空间生产蕴含着诸多矛盾, 空间实践直接或间接导致传统聚落空间的破坏。部分社区由于选址偏离城市或原有乡村, 无新型产业支撑, 农民依然从事农业生产, 新生空间与传统生产形式发生背离;此外, 新社区的建设范围往往只考虑到本身, 缺乏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对接, 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被割裂, 生产—生活—生态关系出现脱节。
3.2 空间表征——规划阶段不透明、政策制度及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现有的各类规划均缺乏公众参与,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阶段由于农民缺乏参与直接导致他们利益受损。空间在被当做生产工具的同时, 规划阶段不透明。
当前我国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一般都是由政府牵头组织, 规划居住用地一般采取土地出让的形式。据调查显示, 目前对于搞新型农村社区, 积极拥护的只占有1/3, 2/3 的人持观望或不赞成的态度。其中原因有:有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成效、强行征地、大拆大建, 土地流转收益分配不均, 拆迁补偿资金不到位等, 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 管理失衡, 严重损害农民切身利益。
3.3 表征空间——传统社会网络解体、邻里陌生
列斐伏尔认为, 表征空间属于再现性、包含“空间真理”的空间, 它应该是和谐的、积极的空间。但是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中, 随着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入侵, 人员流动变得愈加频繁, 资本空间化与空间资本化的加剧使传统“形散内聚”的村落空间逐步趋于瓦解。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在政策导向下时刻传递着政府、开发商、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 (图2) , 各种利益趋势及人员的高度集聚, 社区的住宅往往效仿“城市”模式纵向拔高 (图3) , 传统“左邻右舍”的家庭关系被割裂, 社会网络逐渐被解体, 宗族邻里关系被削弱。据相关调查显示, 75% 的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对邻里关系的需求非常强烈 (图4) 。
4. 新型农村社区空间生产的理性思考
新型农村社区空间生产应在不丧失传统空间多样性的前提下缩小城乡差距, 提升农村生活质量。它不仅是一个农村空间形态的演进过程, 更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正义、空间资源再分配、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
因此, 立足于空间的三位一体视角, 对实体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 合理选取指导规划设计的方法和管理措施, 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均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 在借鉴国外社区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应重视“空间实体规划”与“空间社会属性”的同等地位, 以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为主线制定相应策略, 优化新型农村社区空间的生产 ( 图5) 。
4.1 空间实践的优化策略
针对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在空间实践中出现的生产—生活—生态关系脱节现象, 应着力寻求问题的本源, 理顺三者在资本空间化过程中的关系。在生产—生活关系方面可强化外力介入, 引入新型产业, 发挥政府效能, 倡导“业居一体”开发模式, 弥补传统乡村发展的不足;在生活—生态关系方面要弱化过渡的干预, 尽量使用空闲地、土壤低劣地进行开发建设, 规划建设不应就社区论社区, 应扩大规划边界, 涵盖周边环境, 扩大生态范围, 缓解因开发商的规划建设出现生态失衡;在生产—生态关系方面则要立足社区本身, 对应不同产业, 生态环境应承担“无污与之融合、有污将其隔离”的功能。简而言之, 对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关系要分而治之又不失整体性。
4.2 空间表征的优化策略
在规划方法上, 因从主体诉求出发, 以现状问题为导向, 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与方法, 避免资本空间的过于“标准化”而丧失“空间感知”的多样性。规划方法作为社区空间表征的“统治”工具, 空间规划结果的合理性与否不能仅仅以单纯的规划经验为评判标准, 应从多学科角度、以本地空间实践参与者——人的视角来综合权衡。
在制度政策方面,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加快土地流转, 倡导农业产业化发展。成立政府、开发商、农民规划协商平台, 政府提供优惠政策, 开发商组织建设实施, 农民全程参与监督和意见反馈, 保证规划与实施的透明。以县为单位, 倡导每个乡镇成立一个质检小组, 小组成员中应包含政府、开发商、农民三个角色, 不同乡镇的质检小组交叉对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向县规划管理部门报告, 并协同乡镇制定方案对问题进行修正。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空间生产背后的利益协调机制, 政府出台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开发商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 对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偿, 弱化空间表征所表现出来的“统治性”特征, 增强农民对社区建设的反馈机制建设。
在社区建设管理方面, 对经济发展较好、居民素质较高的地区可先开启“非开发方式建设、社区适当自治”的试点, 弱化外部因素对社区空间生产的干预, 调整开发模式, 建立社区内部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 以自下而上的管理主线, “增强农民主动参与农村社区管理的意识”, 引导社区空间的健康发展。
4.3 表征空间的优化策略
表征空间作为经过矛盾空间过渡后的差异化空间, 它应表现出日常生活的积极因素。传统村落是一个亲缘、地缘关系根深蒂固的熟人社会, 居民之间具有相同的归属感, 文化氛围浓厚。面对新型农村社区传统社会网络解体、邻里陌生等问题, 规划应体现和谐与包容性。在处理手法上, 可将一个居住单元看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邻里, 利用多栋住宅及其附属空间进行区域围合, 模糊邻里边界;单元内部在满足消防前提下避开汽车干扰, 底层倡导院落布局, 加大对居住单元内部绿化的建设, 以人的尺度围合多个“阴角”空间, 居民交往空间整体应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模式, 弥补空间同质化生产所带来的传统社会网络、邻里关系的迷失与消逝。
在河南省汝州市温泉镇温泉社区的规划中, 社区生活空间采用“大街小巷、前巷后院、双向邻里、四象中心”的处理手法上, 引入“坊里”概念, 将街、巷、居住单元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建筑拔高所导致的邻里空间呆板。 (图6、图7、图8)
5. 结语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起步较晚, 需要改进和研究的方面还有很多, 当前社区空间生产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亟需反思。土地政策、制度及管理模式的不完善, 农民对社区规划建设的参与度不足均为后期社区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重视新型农村社区空间的社会属性, 依托列斐伏尔“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元辩证法, 立足于“空间”三位一体视角, 笔者提出了社区规划设计、政策制度、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优化措施, 避免“空间”在资本运作过程中出现同质化。
摘要:面对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出现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传统社会网络的解体、生产—生活—生态脱节等问题, 引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 试图立足于三位一体的“空间”视角, 以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个维度为核心, 寻找相对应的策略方法, 对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生产提出相适应的改进及优化措施, 引导新型农村社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记者日前在莱西店埠镇大沽河东岸看到,青岛首个大型新型农村社区——“天同太阳城”一期工程正式建成,首批560多户新市民将于下月正式搬入新居。据介绍,这个社区共分16个园区,约有1.5万居民入住。在未来8年内,包括大沽河沿岸7个社区在内的店埠镇16个新型社区将陆续开建,将有3万多名菜农搬进新居。不久,一座以蔬果观光为主的旅游文化小城,将成为大沽河畔一颗明珠。
560多户居民看新房
“你看,这就是刚刚建成的新型社区样板房,6月就交付使用了。”5月26日上午,记者在莱西市店埠镇看到,新型社区一期工程已经全部建成,数千名当地居民冒雨前来参观未来的新居。据店埠镇副镇长吴雄介绍,这个新农村社区改造项目是去年动工建设的,目前一期工程560多套楼房已经完工,6月首批居民就可以入住。
“搬进新楼后,也可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现代条件的生活了。”在社区楼房体验中心,刚刚与开发商签订协议前来看房的附近村民张师傅告诉记者,他家种了几十亩蔬菜,基本不出地头就卖完了,6月他们全家就搬进楼房居住了,心里很高兴。刚刚买回来的一辆轿车也可以入库了。和老张一样,前来看房的当地农民有数百名,大家对刚刚改造的新社区楼房很满意。
过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首批社区楼,就是要当成一个样板,让当地菜农慢慢适应新型社区的环境,慢慢改变生产生活方式。”26日上午,莱西店埠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店埠镇是中国有名的蔬菜之乡之一。目前,部分菜农已经富裕起来,平时种菜都用大型机械,而且有了自己的小轿车,忙完地里的活,就开车回家。
“以后真的要开着车到地里种菜,然后再开车进小区,和城里人一样住洋房,感受现代化生活了。”菜农李师傅向记者描绘他不久后的幸福生活。他告诉记者,6月首批社区楼房交付使用,他打算好好将家里装修一下,把自己的车库和储藏室也收拾好,以后准备再承包几十亩地。
大沽河畔将崛起新城
社区开发负责人马永亮介绍,新型社区内还将建设省级标准中小学各一所,每四个小区建设一所幼儿园,解决当地居民孩子入学问题。仅这一个新社区就分16个园区,可容纳1.5万名居民入住,堪称青岛最大的新型社区。据了解,作为大沽河沿岸规划的四大小城镇之一的莱西店埠镇,在8年内,将建设16个大型新社区,涉及60多个村庄,到时3万多名居民将搬进新居,成为从事蔬果生产的新型市民。
据吴雄介绍,辖区内有20多个村庄紧靠大沽河两岸,几十公里的大沽河沿岸线,造就了种植蔬菜瓜果的地理优势。按照总体规划,在3年内,在大沽河沿岸开工建设7个新型社区,而这7个新型社区都在大沽河两岸,当地菜农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进行大面积集约型种植,种菜和搬进高楼居住互不影响,也不矛盾。社区改造,让居民搬新楼的条件已经成熟。随后几年里,店埠镇将在大沽河沿岸打造一个几十公里的蔬果旅游观光长廊,到时大沽河沿岸,将崛起一座美丽的小城。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推荐阅读: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及启示05-25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经验材料06-19
彬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与思考09-11
关于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现状与思考09-19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07-07
新型农村09-07
美丽的新型农村作文05-28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10-1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标语11-05
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