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5-0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层次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精选8篇)

层次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1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申请的课题《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是我校领导、全体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确立的。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选此课题的意义

效益是课堂的永恒追求,任何课堂教学皆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构建有效的课堂。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四川省著名的教育专家肖成全教授认为,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时空内,其效率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就叫做有效教学。目前我校教师存在职业倦怠心理,课堂教学墨守成规,缺少创新意识,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课堂教学中常常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教学,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经调查我们发现,教师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备课走形式,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知从何时起,教师备课变成了抄教案,抄来的教案虽然工工整整,但是缺少实用价值,这样的教案只能应付教案检查;有些教师把备课变成了背课,虽然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的班级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地域决定了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千篇一律照抄,照讲,那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教学过程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进度,抢时间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忙得不亦乐乎。从形式上看,似乎环节紧凑,内容完整,可实际上该让学生充分阅读的,教师只是一带而过;该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流于了形式;该让学生思考的,教师匆匆给出了答案。这样的课堂保证了教学时间,完成了教学进度,但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过程,形式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缺少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又怎能让学生真正的得到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课题组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申请了《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的课题。

二、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主要从有效的教学过程这一层面进行研究。我们在研究实践中将就有效创设情境、有效提问、有效组织教学、有效评价、有效练习设计进行分类研究,形成有指导意义、可操作的有效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3、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时提到,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

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关于形象思维,有的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这本没有优劣之分,只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另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感受、认知,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5、“最近发展区”原理。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

四、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2、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3、有效教学策略:在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使学生不断得到进步和发展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课堂教学不再是为了完成教学而教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探究、互动、生成、提高、发展的过程。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走出从前教师教学低效,学生厌学的沼泽区,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内容:

(1)有效创设情境。(2)有效提问。(3)有效组织教学。(4)有效课堂评价。(5)有效练习设计。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及研究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找出影响学生发展,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找准实验的有效切入点,使课题研究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合学生的发展。

(3)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方法、过程进行归纳,肯定实验成果,撰写相关的论文。

(4)检测对比法:通过检测,对比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存在的差异,归纳出实验取得的成效。

(5)案例研究法:通过公开课、研究课,探求有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2.灵活性原则3.最优化原则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七、研究对象及课题组成员 研究对象:峻德一校1---6年级学生 课题负责人:崔才 课题组组长:吕殿波

课题组成员:佟利昱、冯长民、刘龙起、苗雪梅、许伟燕、秦晓丽、常冠荣、梁迎梅、史学兰、魏红媛、高凡江、李梅、徐晓燕、杨香华、徐子清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本课题拟用两年半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3月):课题申报立项阶段 调查研究,分析现状,选择课题。第二阶段(2012年4月):课题准备阶段

(1)查找有关的资料(图书、报刊资料、相关的网络信息),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了解国内教师在有效教学方面的经验。

(2)学习有关理论,理解课题的意义,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3)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综合,制定本课题的具体实验研究方案,以保证本课题的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2012年5月——2014年6月):课题实施阶段(1)调查研究。设计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进行座谈。(2)分析现状。以调查与问卷为依据,分析目前课堂教学的弊端。(3)寻找“对策”。研究“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的特点”,并根据新课程的价值观,提出有关“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过程”的策略。

(4)“对策”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把“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过程”的策略。在实践中进行运转,验证其可行性。

(5)充实,调整,完善。不断总结和提高教师运用有效教学策略的经验,推行不同层次方法研究,探索并实践于课堂教学中,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课题总结。(1)进行课题实验总结,撰写论文、结题报告。(2)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3)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九、完成此课题研究所具备的条件:

1、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申报本课题,并在研究时间、硬件等方面予以保证。

2、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人员保障

课题研究人员是一线中青年教师,新课程理念吸取快,并能及时实践于课堂教学,便于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教研能力,这是完成该项课题的人力条件。

4、制度保障

学校有健全的教育科研制度和机制,无论在提供实验班级和实验经费上,都会对本课题组给予足够的保证。学校上下已经形成了浓烈的教研气氛,有利于本课题组如期完成各项研究任务,这是完成该项课题的保障条件。

5、物力保障

学校有计划安排足够的科研经费,投入课题研究工作,并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信息资料、实验研究对象等,以保证课题研究活动顺利开展。

十、预期成果:

在有效教学的探索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有教学理论来指导实施。只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才能从本质上清淅地把握教学,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使得教学符合教学规律,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目标付诸实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这个核心的实施主体就是教师,这个改革的主阵地就是课堂教学,本课题侧重于教师“教”的行为,着重探讨的是教师教学行为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层次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2

一、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 中国传统因材施教理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即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 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 (如资质、性格、能力、心理特点、思维状况等)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获得最佳的发展。这一理论发展为今天的个性教育和差别教学, 是一种有创意的教育方法, 至今, 仍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 国外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关于教与学的理论

1.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 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分层次教学”是尊重学生的个性, 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2.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 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 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 这里所指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就是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全新教学方法。

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加登纳在他的《智能的结构》中提出, 人的智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每个人的智能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特点, 在合适的条件下, 每个人的智能都是可以达到相当的水平。

二、钢琴小组课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一) 划分层次

钢琴小组课学生如何划分层次主要依据学生钢琴演奏水平的高低, 教师要求学生各自弹一套代表自身钢琴演奏最高水平的曲目, 曲目类型包括:基本练习、练习曲、复调作品、中外乐曲四类, 通过这样科学地考评把学生按钢琴演奏水平从高到低排序, 划分出A、B、C三个层次。钢琴小组课分层教学时并不是把A、B、C各层学生同一层次的分在一起进行教学, 而是把A、B、C三层不同层次的同学混合在一组来进行教学, 每堂课为一组, 每一组5—7人, 每一组都有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堂课中A层次学生的钢琴演奏基础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巩固与加深, B层次、C层次的学生拓宽了钢琴学习视野, 这样混合分组的形式不仅使每位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 又能使得各层次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互补, 各得其所。

(二) 教学目标的分层

A层次针对的是优等生, 钢琴演奏水平较高的学生, 所学习的曲目风格广泛, 技术难度大, 乐曲篇幅长,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独立的思维能力、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丰富的音乐情感。

B层次针对的是中等生, 他们钢琴学习曲目的各方面难度适中, 要求学生具备能够准确表现音乐内涵的一些演奏技能, 如音阶、音程、琶音、八度、颤音、震音、波音、乐句、踏板、演奏姿势、指尖等。

C层次针对的是基础生, 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识谱能力和基本钢琴演奏能力, 具有能够对所学曲目正确流畅的演奏能力。

(三) 施教分层

1. 备课层次化

钢琴小组课分层次教学要求教师再分层的基础上钻研教材, 将众多不同风格、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篇幅的钢琴演奏曲目加以精心设计与科学分类, 以适应A、B、C各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 也要求教师对这些钢琴演奏曲目融会贯通, 确定每堂课教学的难点、重点、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及教学原则、方法、步骤等。

2. 授课层次化

教师对A层次的学生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和答疑,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独立思维, 教师与学生应多一些思想和音乐情感层面上的交流。

教师对B层次学生的教学, 主要注重演奏技能方面的训练, 对于自己所演奏的曲目能够得心应手地演奏。

教师对C层次学生仍采用传统教法, 以教师教授为主, 让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识谱、演奏, 同时还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好钢琴的自信心。

3. 考核分层

(1) 考试成绩分层

学生的钢琴学习成绩, 需要学生平时的日积月累, 贵在平时努力, 所以要改变以往对学生成绩评定的方法, 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平时40%, 另一方面期末60%, 这种评定方式即破除了期末考试单一考试法, 又避免了学生不注重平时, 只注重期末考试不好的学习习惯, 也给了一些平时努力, 但考试时由于心理素质等原因不及格的同学一个可以及格的机会。

(2) 层次调整

为了使分层次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激励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学习, 每个学期要对每一学生进行一次调整。上一层次的“后进生”将在下学期降至下一层, 同时下一层的“优等生”将晋级上一层次。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 实施效果

(1) 由于分层教学的实施, 使得A层次的学生上课能够集中精神听讲, 思维更加活跃, 主观能动性更强。B层次的学生学习稳定扎实, 稳步向前, 学习成绩有大幅度提高。C层次的学生学习起来不再不懂、不会弹了, 摆脱了自卑感, 从而增强了自信, 增加了学习的勇气, 提高了学习成绩。

(2) 分层教学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分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得到了提高, 使师生都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1) 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心理影响及相应对策

由于C层次学生的不严格、不细心、演奏能力弱、甚至在学习中不配合等种种原因都大大影响了教师授课的情绪, 而教师授课情绪必然影响上课的效果, 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明确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获, 学有所乐, 对待尤其C层次学生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 特别还要具有爱心。

(2) 分层次教学对学生的学生影响及相应对策

分层次教学对C层次学生的心理影响要远远大于A层次学生与B层次学生, 甚至会导致一些学生的“自卑”心理。因此, 有必要让学生懂得分层次教学目的是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绝非是教育歧视, 要注重保持学生的自尊心,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 学生评教所产生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学生评教就是让学生间接参与学校管理, 让学生直接对于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出自己的评判, 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避免了由单纯的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评判所带来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拓宽了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渠道, 对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态度, 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学生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的局限性和主客观因素以及评教本身的复杂性, 在学生实际的评教过程中, 又难免出现一些偏差, 尤其在分层次教学之后, 学生在评教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大的主观性和其他因素, A层次的学生相对公正一些, 而B、C层次的学生因为对自己所在层次不满或者成绩不高等因素, 不在自身找原因, 而将怨气推给任课教师, 故意独自或者联合其他同学给任课教师打低分。学校如果发现类似情况, 应向其他的教师或学生做详尽的调查之后, 对教师再做出正确的、公正的评价。

钢琴小组课分层次教学反映了教学理念的更新, 适应学生学习钢琴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 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有力地促进钢琴教学质量的提高, 钢琴小组课分层教学模式还需日臻完善。

摘要:目前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意义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既要培养特长生, 又不能忽视中等生, 更要照顾后进生,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任何层次的学生都是有上进心、有潜力挖掘的, 而分层教学恰恰能把任何层次学生的智慧挖掘出来, 从而使其不断进步, 这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钢琴教学质量的提高。

层次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3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探究性阅读 教学形态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选题的背景或意义:

(一)选题背景:

语文教学,“读”占螯头。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与此相适应,自2008年起江苏省在《考试大纲》中新增了“探究能力”的考查。

在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课堂逐步走向开放、自由、多元,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遗憾的是,当前一些阅读教学课处于低效状态,文本阅读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未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层,缺乏深入的挖掘,尤其缺乏对文化背景及文化内涵的发掘,有的甚至出现脱离文本、逃逸文本的阅读教学偏向。有的课堂看似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繁,课堂气氛热烈,但是过度关注阅读的“温度”,而忽视了应有的“深度”,只见场面的热闹,不见问题的有效解决。甚至出现对文本作过度诠释,多元解读滥化,其中不乏无意义解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课堂单方面追求“标准答案”,将阅读异化为“一元解讀”,无法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还表现在教学评价的“虚化”上。课堂上还出现了教师的评价泛滥、评价程式化现象,把“尊重”等同于“迁就”,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不加匡正,非理性的解读不置可否,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

为求主体性而迷失了教学目标,为求探究性而游离了文本原形,为求多元性而忽视了价值取向,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阅读,技术层面上的解读,只是把探究性阅读当作一种课堂时尚去演绎,无法达成阅读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也产生不出有价值的探究结果,导致学生阅读期待的消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

针对当前阅读教学实际问题,依据新课程标准,特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研究。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吸收关于探究性阅读研究的新成果,试图从理论层面研究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教学策略和教学规律,并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实验。

本课题切合学生对阅读的期待。诚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高中生渴望在文本阅读中触及深层次内容,渴望在文本解读中实现个性化的鉴赏,渴望在深度体验中获得成功的愉悦。高中阅读教学应当在深层阅读的研究上下功夫,深度阅读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本课题顺应课程改革的方向趋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探究性阅读教学具有与传统的受话式教学全然不同的特点,学生由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学生是探究性阅读的主体。

本课题符合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特性。新课标提倡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本课题鼓励学生从自己已有的阅读积淀和情感积蓄出发,让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超越旧我成见,不断产生新知,从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让学生在文本探究和阅读实践中逐步成长。

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广泛的适切性。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探究性阅读

概括地说,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指教师以现行语文教材为内容,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自主探究活动的一种阅读形式。换言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进行感知、理解、体悟,最终建构文本意义和自身意义,达到自我优化和自我完善的阅读过程。这一阅读形式或过程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向交流。

▲ 教学形态

所谓教学形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组合在一起所呈现出来的动态特征,也可以称之为“教学态势”。它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渐次变化的教学形式组成的系统形式群,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不断提升阅读思维品质、丰富语言和情感体验。

▲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当今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上的浅化、形式上的虚化现象而言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就是在阅读理解的广度上感受文本的文化意味,在阅读理解的深度上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色(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与教师、与文本作“深度对话”,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学习方式),形成深度阅读、自主探究的思维倾向,完成对文本意义创造性的建构,进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学习效能)。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当前各国的课程改革中,母语课程与教学都渗透了探究性学习的观念。正如潘涌在他的《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一书中所说的:“20世纪后期以来,在进行教育改革的战略行动中,各国纷纷对母语课程与教学作出新的调整或改革。从学科中心或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再到新近的能力中心或探究中心,这是母语教育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阅读教学势必要向三个方向延伸: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其目的是使学生做到学力因素、人格因素和智能因素三者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弥足珍贵。对此研究,既有教学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也有理论工作者的阐述。较典型的有:由维梓在他的《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中提出的“材料感知--问题讨论--新知探求--归纳迁移”教学形态;印贤文在他的《语文研究性主体阅读的实践策略》中提出的“主动参与--独立探究--自主发现模式”;林润之在《以培养学生阅读探究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中提出的“‘三步五环节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其模式分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合作探究三个步骤,各步骤又由五个环节构成,如第一步独立探究中的五个环节:自读感知、提出问题、假设策略、尝试解答、整理答案及问题。它们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教学参照,但有的做法较单一、平面,忽视了探究的“深度”;有的模式理论性太强、不便于操作。endprint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求索读文思维规律,推进阅读教学改革,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与此同时,探究阅读教学形态,把握阅读教学规律,形成阅读教学策略,指导阅读教学实践,旨在唤起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意识,建立多向互动的探究平台,形成多向度多维度的对话关系,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让学生在文本探究和阅读实践中逐步成长。

(二)研究内容:

1、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研究

2、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3、探究性阅读教学规律研究

(三)研究重点:

上述三项研究内容中,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研究是重点。

自主研读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条件。思考发现是探究性阅读的开始,是研读到一定深度时的智力与心理的必然反映。探究性阅读一方面需要自我思索,另一方面,需要阅读主体(学生)、阅读导体(教师)、阅读客体(文本)多边互动、融合。合作交流是探究性阅读进入活跃状态的重要保证。深度解读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如此才能感知文本的厚重,才能体现思维与精神的深度。存疑留问又为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学生正是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思维活动中逐步成长。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以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力、阅读学等理论为指导,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当代语文教育家的教学理论,包括有校本理论特色的“原形阅读理论”等,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途径,建构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和教学策略,把握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2013年9月-10月,立项阶段。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申请课题立项,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2、2013年11月-2014年6月,开题阶段。写好开题报告,进行开题论证。

3、2014年7月-2016年6月,实施阶段。

根据课题论证报告和课题实施方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开展有针对性、创造性的研究。实施过程中,写出典型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上好本课题研究公开课,提交本课题相关的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收集整理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相关研究成果结集汇编。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组织一次中期评估。

4、2016年7月-10月,收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接受结题评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中外相关文献资料中学习探究性阅读教学理论,借鉴探究性阅读教学经验。

(2)实证研究法。依托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来求索读文思维规律,探究阅读教学形态,形成阅读教学策略,指导阅读教学实践。

(3)行为研究法。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依靠一线教师的参与,在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提炼,及时调整,逐步完善。

(4)个案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总结提炼出组织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规律。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反思实验中的经验教训,及时收集、整理实践所获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有价值的报告。

六、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是针对当今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上的浅化、形式上的虚化现象而提出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的构建立足于深度学习:一是深思,要精读深思,激发阅读自觉;二是深悟,要学深悟透,升华阅读体验;三是深识,要深识鉴奥,拓展阅读思维。做到通其理得其法,人之深出之浅。

针对课文原形,鼓励个性化、多元化的文本解读,可以“纵容”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鼓励学生敢于形成并提出自己的全新见解。但是探究性阅读应该拒绝浮躁和肤浅,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应充分反映语文学科的性质,阅读教学要有语文味、美学味。在深度对话中对生成性资源要加以选择、整合和提炼,演绎出未曾预约的精彩。在课堂评价中应注重对解答的集合导向,帮助学生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

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内容应具有丰富性,思维应具有发散性,解读应具有深刻性,效能应具有创造性,评价应具有导向性。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金元浦 《文学解释学》

[3]曾祥芹 《语文教育学别论》

[4]由维梓 《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9期

[5]印贤文 《语文研究性主体阅读的实践策略》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5期

[6]林润之 《以培养学生阅读探究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7期

[7]潘涌 《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8]魏南江 《语文教学散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

[9]黄正瑶 《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制订的哲学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8期

[10]邵子华 《文学文本多元解读的精神坐标》 《名作欣賞》2008年 第8期

[11]杨仕威 《体验: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以这样行进》 《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10期

[12]徐忠宪 《原形阅读理论与语文教学》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13]刘方 《文本解读“四重奏”漫谈》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0年第9期

[14]李爽 《语文探究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层次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4

北厂小学课题组

向禄丰县课题规划办报告:

从2013年1月20日开始申报做《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策略研究》,报告课题组规划办:禄丰县金山镇南雄小学《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策略研究》已立项,于2013年9月30日开题,特邀请县课题专家组给予督导、检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在美术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型的设计、现代技术与美术课教学的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却忽视或忽略了对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使得美术教学评价相对滞后。加上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师对学生的美术评价更容易步入误区。

误区一:(主观评价)教师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或优或合或待),打上“优”的固然高兴,但不知好在哪里,打上“差”的心里难过也不知差在何处……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长此以往造成迷惑厌学情绪。

误区二:(传统评价)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误区三:(单一评价)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即让学生临摹一幅画,然后给出一个成绩,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

随着美术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真正意义上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呼声愈来愈高,而与其密不可分的教学评价改革势在必行。近来来,上至中央教育决策部门,下至美术教育界及基层单位,都在为完善评价机制而努力,理论界已经有一定量的可资参考的研究成果。

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指出了要建立评价指标的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为了实 现这一评价目的,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美术课程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我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方式的多元方式。重视学生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因此评价不应该过于看重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强调对评价对象人格的尊重,强调人的发展,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华、努力创新。基于上述,构建一种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甚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理念;符合省义务教育美术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注意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审美意识的评价,注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评价”的要求。本课题构建了多元评价的研究,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通过评价促进活动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并给其他课程产生积极影响。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目标

1、建构多元化评价的操作方式方法(等级评价、展览评价、评语评价);

2、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展示生活、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二)研究内容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学评价观要由竟争本位、分等排序为核心的评价观转向经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观。评价观是教育观的反应,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决定产生什么样的评价观。通过尝试等级评价、展览评价、评语评价等方式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展示生活、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2013年1月——2013年8月)

1、申报课题,通过调查,分析美术作品在问题,教师的美术教学方式,制定研究方案;

2、收集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

3、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部署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4月)

1、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2、积累、整理有关研究资料,进行课题过程管理。

3、组织各类活动:

教师方面:⑴专题研讨;⑵相关课堂教学观摩; ⑶相关教案、论文评比。

学生方面:多种形式的绘画作品竞赛。

4、调查了解实验效果,完成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2014年5月——2014年7月)

1、收集典型例子,整理资料,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内容、方法、评价进行回顾、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2、申请结题。

(四)举措:

1、了解学生已有的绘画水平。

为了解学生已有的绘画水平及他们习惯的学习方法,在确定课题后,确定主题后让学生自主创造。

2、多元的评价的评价方式:

a.实作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评价),b.过程评价,c.卷宗评价(个人卷宗、班级卷宗),d.合作能力的评价,e.展示与交流。

三、课题组织及成员分工

方式:本课题由我校美术教研组集体承担,既分工又协作,骨干教师引领、同伴互助,团结一心、产生合力。

(一)科研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安排,日常管理、科研督导。

组 长:王静

顾 问:教研室杨建琼、杨跃武(加强对本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

核心成员:白盛洁 李明珠 李勇校 朱绍梅 陈爱华 徐海萍 罗光蕊

(二)科研课题审核小组:负责组织科研课题申报、评审、立项工作。

组 长:王静 副组长:王建萍

(三)课题组教师参与实际研究,写心得、收集整理材料 白盛洁 李明珠 李勇校 朱绍梅 陈爱华 徐海萍 罗光蕊(四)成员工作分工(建议)

项目组人员分工:王静,课题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落实、开展和总结性评价;王建萍,项目主管,参与管理和研究;白盛洁协调关系;李勇校 朱绍梅 陈爱华 徐海萍 罗光蕊负责具体措施的落实,并参与研究及论文写作。

王静、王建萍负责课题推广日常工作及指导。

四、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策略研究》研究报告2000字。

3、评价方式方法总结材料5份。

4、评价方式方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研讨课、示范课课例及心得体会交流。

五、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标准解读》,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创造力与美术教育》尹少淳,《中国美术教育》,1994年第二期,1994.4.5出版;

4、《美术学科教育学》,常锐伦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小学美术教学法》人民美术出版社。

总之,课题开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已经准备就绪,《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策略研究》特申请开题。

层次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5

负责人:王长林

各位领导、老师们:

我校《农村学校转化学困生策略的研究》课题,是松原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经本课题小组研究决定,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的依据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3.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

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4.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5.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优化组合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

6.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世纪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他如“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观点,学生是学习主

研究的理论依据。

(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成就巨大,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得到巩固和落实,义务教育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教育公平已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石,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使义务教育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学困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尤其是在农村学校,由于教学环境条件、教师素质、学生自身素质能力,再有大部分的家长文化低下,对孩子的教育少之又少,所以某些学生在某一学科或某几科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学习障碍或困难。当前新课程改革成就颇丰,对提高农村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学困生的存在,依然是困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当努力追求的,因而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显得更为迫切。

所以,我们开展探究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工作,对于农村学校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探索价值的。本课题从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希望从我校的实际出发,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内因方面找到一些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发展的方法,为教育者提供一点改善学生学习困难的对策,使学生健康茁壮成长。这不仅体现了以人

措。

(三)课题的界定

1.“学生学习困难”的涵义

所谓学生学习困难是指目前一些智力正常或超常儿童在某个科目或某类科目(如文化基础课)方面获得或应用听、说、读、写、算等能力上,有一个甚至几个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或困难,未能达到国家规定学业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仅靠自己一时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指导,给予补充和矫治的学生。

2.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学分析

学生学习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在这里我们仅从学生的心理方面来探究其原因。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大致是在气质、创造力、观察力、意志力、处理难题能力、考试焦虑度和心理健康等个性因素上有较大缺陷。他们或个性抑郁、学习时观察不够全面仔细;或意志力薄弱、仅忙于应付作业,无法处理难题,惧怕考试;或更无创新意识,心理健康欠佳,情绪不稳定,自卑、缺乏自信心,遇事易冲动,情绪的迁移,有的厌世、行为古怪、早恋等,或兼而有之。我们主要是从调查学生学习现状入手,然后通过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数据整理,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归纳出学困生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课内外作

特点。

3.“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通过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内因,寻找学生成为学习困难学生发展过程,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转化,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智力得到正常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目前,在国内有许多心理学家涉足这一领域,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比如我了解到的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主要分析了造成学困生学习成绩不良和违反纪律的心理原因。学困生造成学习不良的原因有:对待学习的不良态度;缺乏某些良好的性格;在心智活动或认识活动有缺点;个别的学生是由于某些缺陷或只能落后。造成学困生违反纪律的原因有:不能正确理解纪律要求;没有养成良好习惯或有不良习惯;意志、性格上有缺点;精力旺盛没有发挥而违反纪律;少数学生有“对抗”的态度。针对病因,作者并指出了相应的转化措施。张大均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主要通过把优等生和学困生进行比较,从认知因素、人格因素分析了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并指出了

育、成功教育、合作教学等。他们对造成学困生的原因主要看到了主观因素,而忽略了造成学困生的客观因素;对于学困生的转化也往往忽视了外力的作用。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帮助学困生形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研究要解决的具体任务是:

1.影响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因素; 2.改变学生学习困难的教育策略。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从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出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

2.通过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课内外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作业等方面来进行观察、访谈、跟踪、辅导,以求得转化这类学生的有效教育教学策略,使这类学生形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学习心理状态。

(二)研究内容:

1.学生学习困难现状的调查;

2.对学困生特点、类型进行心理学分析、探讨; 3.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分析;

4.对学困生进行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培养;

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对策的研究;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1.撰写开题报告。

2.召开课题组会议,开题。

3.制定第一阶段工作计划,制定相关调查问卷。4.调查问卷分析,形成课题调查报告。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准备以本校一—九级学困生为研究对象,借鉴现代教育理论、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并辅之以下研究方法:综合调查法、心理观察法、榜样示范法、测查法、层次教学法、经验提炼法、比较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谈话法、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法、文献资料研究法等。

1.综合调查法。

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可以采用谈话、问卷、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有关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进行动态调整。

2.文献研究法。

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实践的研究现状,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

力的指导。我们知道,这对于我们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缩短研究周期非常重要。

3.比较分析法。

对实验对象定期检测。及时对取得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经验、并距,及时矫正,完善实验方案。

4.个案研究法。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实验与研究,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总结成功,以更有效地调

5.经验总结法。

在实验过程中,组织主研和协研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既提高了研究人员的自身素质,也丰富了此次课题研究的内涵。

七.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从调查学生学习现状入手,来掌握研究问题的第一手资料,然后通过心理学分析对数据整理、事例分析、归纳总结出学困生所存在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某些共同特点作为研究重点,最后从中探究解决学

学习,已达到课堂的优化。

具体思路是:

1.我们通过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保障课题研究的进程。

2.建立实施组织,明确分工职责。

3.对全校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建立学困生档案。

4.对学困生特点、类型进行心理学分析、探讨;总结出学困生成因。

5.对学困生进行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培养; 6.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对策的研究;

7.经验交流,撰写实验研究解题报告,等待有关单位验收、结题。

(二)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具体实施步骤和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

1.对课题进行全程总体分析与策划,通过查阅资料、实际调查等方式,了解农村中小学后进生转化的已有研究成果及现状。

2.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就后进生现状进行全面调查,3.撰写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理论学习与研究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

1.制定开展课题研究的规章制度,培训部分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作好前期资料和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

2.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协助实验教师确定研究与实验对象,做好学生的前期测试及个案访谈,了解后进生学习现状,指导实验教师学习科研和搜集、统计数据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验教师科研的能力。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11年8月—2012年7月)1.根据前期测试结果的启示,针对后进生学习的现状,分析成因,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后进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2.跟踪调查。

3.做好后期测试,比较分析。4.随时做好案例的分析与积累。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

整理研究资料,分析、提炼、总结,形成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八.预期成果

通过“对后进生转化”的实践研究,转变教师的育人观。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家长对学生的教育观念。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后进生的综合素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激发后进生树立自信。

(2)激发后进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5)提高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4.探索出一些转化后进生、指导后进生学习的有效策略。

最终成果:《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研究报告》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层次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6

——瓜州县渊泉小学课题组

课题类别:瓜州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

负责人:李会英

开题时间:2011年6月2日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选题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但纵观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是只有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直接交往,而无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自由的直接交往,更无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直接交往。在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时,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对象看待,恰恰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识结构得到发展。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是把知识从外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互动主义教育观认为,有意义学习是通过人际互动产生的。由此可见,充分的有效的互动是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两种主要形式.心理学家约翰逊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 现代合作教学理论也非常重视课堂学习中的生生互动状态,主张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相互沟通,从而起到一种“共振”作用,这就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温伯特所谓学习中的“共生效应”,这种效应能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仿效和矫正,共同发展。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互动式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最佳教学方式。首

先,互动式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主体性有着必然要求的教学方式,没有学生的主

体性就没有互动式教学。其次,只有在师生、生生的情感的、智力的互动中,师

生、生生才会真正的了解对方或其他人。最后,互动式教学还会引领学生主体性的方向,学生的疑问、教师的启示、师生的辩论、同学间的研讨,这些都会引领

学生的主体性向着纵深的方向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故

提出本课题。

2.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⑴互动式教学是课堂教学赖以进行的动力。学生在表述、讨论、评议过程

中,可影响彼此的推理和结论,生与生之间语言和非语言的反应,可以对学生彼

此的学习表现提供反馈,更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形成,进而敦促学生,特别是为

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进行学习提供机会,利于转化“学困生”,从而取得大面积

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⑵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互动教学”便

于直接从同伴那里获得行为的方式和思想上的交流,对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

解、信任,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从而突破自我中心的小圈子,这

既满足了学生与他人平等交往的心理需要,又使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这对于培养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⑶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综合素质。互动教学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给善于思考问题、勤于发表意见、敢于提出疑难的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⑷互动式教学使学生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发展思维能力。通过与同伴的相互作用,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而不是仅仅用自己的眼光,从自己的观点出

发,认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懂得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观察数学问题和数学

现象。这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为了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

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

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

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来说,现在更加关注新课程观念下互动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些研究特点是:①倡导改变

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②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③对传统的“注入式”、“操练式”教学方法的摒弃。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缺乏学科针对性,未

能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尤其缺乏一线

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校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

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通过课堂观察、案

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教师的行动研究,来

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构建小学数学实施互

动式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要点和目标

1.课题研究的内容、重点和难点

⑴互动式教学情境创设。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

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

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在实践中主动探索,提出问题,发现

问题,及时共同讨论,从而实现教学的互动效果。

⑵互动式教学的讨论互辨。展开小组讨论可以集思广益,激发互动,大家

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见解,进行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启发性,在讨论过程中,为寻找最佳的答案,必须通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力争压倒群芳,在各种思想和知识的阐述中,迸发出许多创造性的火花。

⑶互动式教学的评价。评价是一种激励,一种引导,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语

言看似零星散落,却是不可或缺,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进步就要予以鼓励和表扬,人性最深层次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评价是对学生的责任感、协作精神、自信心、毅力、个性、人格的肯定,组与组之间的不平衡总是存在,重视合作精神的培养,防止狭隘的竞争心理的产生。

⑷互动式教学的合作与竞争。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在解决新的复杂问题时

胜过个人努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适时适度的竞争能激发个人的学习积极性,解

决发言不积极问题,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不足,自觉克服缺点,解决学习不平衡、不主动问题。

重点:互动式教学模式。

难点:互动式教学的评价。

2.课题研究的目标

⑴通过“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学会倾听同伴发言,尊重他人,学会交流,善

于发表意见,交流思想,阐明观点,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发展学习的能力。

⑵通过“互动式教学”促使数学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活力,促使学

生之间团结合作、和睦相处,使他们学会宽容、接纳和辨析。

⑶通过“互动式教学”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学会利用资源学习,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使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在心

理上减轻学生的负担1.积极探索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教

学策略,初步构建互动式教学的一般操作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⑷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并学会在学习与生活中与人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

活中学习的素质,为他们终生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3.本课题研究的工作任务是:

⑴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通过课题研究的案例探讨,得出一些

互动式教学的建议,为教师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教师教学的提高。

⑵通过研究,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学课例,进一步促进学校资源库的建设,为实现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⑶培养一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带动全体教师共同发展。

4.研究的要点

⑴领会课标,尊重教材,尊重编者意图。

⑵吃透教材,深挖教材,教师资源与教材资源有机结合。抓住重点,分散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⑶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交流中发现知识。

5.课题研究的方法

总体上以行动研究为主,并辅之以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对比实验法。

前期工作:采取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对比实验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及人员分工

1.成立课题组,进行研究任务分工。

2.课题组成员根据本研究方案及各自承担的子课题研究在相关的实验班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分四个阶段展开研究,并做好各阶段研究的分析、总结和反馈工作。

3.研究计划(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1)本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准备阶段 主要开展: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收集资料,学习理论;尝试研究;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等研究活动。

第二阶段(2011年8月-2012年3月)全面实施阶段课题研究由点到面,全面铺开。研究教法、课堂的组织形式、师生关系、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模式的运用,同时进行多方面进行探索。

第三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总结结题阶段:

①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②聘请专家进行研讨、论证。

③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总结报告。

④成果选编。

(2)课题组负责人简介及成员

课题负责人:李会英。小学一级教师。工作中,敬业奉献,勤勤恳恳,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努力实践,勇于探索,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教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全面负责,把握课题研究方向与思路,全程指导管理,主持课题的总体性研究。

成员:郑晓霞谢建花

具体负责课题实施,课题材料的收集和归类,负责课题的阶段性推进。

四、课题研究成果的形式与表达。

1.实验开题报告、结题报告。

2.形成优秀教学个案集;

3.探索有效促进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数学学习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4.完成课件集光盘1个;

5.发表市级论文2篇;

6.典型案例集。

7.学习资料集

层次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7

一、发挥研究生导师为主导、导师指导小组监督的综合培养优势提高研究生开题报告质量

研究生开题报告是研究生科研开展的起点, 是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前提保障, 在研究生教育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对研究生开题报告进行高质量的指导和管理, 有利于研究生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把握研究重点、熟悉研究方法, 是成功完成科研课题的前提基础。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方面, 我院实施以导师制为主, 以其他手段为辅的综合培养模式, 旨在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导师的榜样作用和影响力对学生来说是最直接也是最深远的, 其思想意识、精神风貌以及科学作风无时无刻影响着学生, 其学术精神和道德风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在研究生教育指导中起着主导性作用。研究生作为新手, 在科研课题的选择方面往往把握不住专业的方向及研究重点, 导师自己的科研优势和学术特色, 及其在研究领域取得的有特色、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能有效地帮助研究生把握本研究领域的重点, 启发其发现提出新问题, 并针对科学问题进行着实有效的可行性分析。因此,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上具有主导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立一支高专业水平、责任心强的导师队伍是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保障。我院坚持严格的导师遴选和考核制度, 支持奖励导师个人的专业水平的提升, 并重视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 不断提升和充实我院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在教育理念方面, 我们提倡“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专业学术背景及思维方式, 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在培养过程中, 导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尊重其思想, 鼓励其敢于怀疑, 为其尽可能地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鼓励和激发其创新激情。除了研究生本人的导师, 我院利用研究院的平台, 组织相关专业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导师组成导师指导小组, 固定每周开放咨询时间, 保证了研究生多渠道的沟通方式, 并以此避免研究生导师因为教学及其他工作安排不能及时和学生沟通时, 研究生可以向导师指导小组中的其他老师咨询和讨论, 使其在学术及科研中的问题得以及时有效的解决, 并且研究生通过同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进行探讨的过程中, 其科研思路可以得以拓展, 有助于创造性科学问题的发现。

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相互监督激励环境的营造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为了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态度和科研精神, 营造学术研究氛围, 帮助研究生更好地融入科研环境, 我院定期举办学术讲座, 每月一次知名专家大讲座, 让研究生能有机会与专家及大师们面对面的交流, 感受学术大师们严谨的学术风范和勇于探索的学术精神, 开阔眼界, 启发科研灵感, 激发科研的热情, 学术报告中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前沿信息的传递, 能有效促进学生垂直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融合, 激发其科研创新性。针对全院研究生, 我们举行每周一次的研究生科研学习论坛, 由研究生根据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技术进行学习报道, 引导学生检索本领域在国内外的前沿发展, 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 有利于研究生更快更好地熟悉把握专业方向与重点技术, 提高其科研创造性;每两周一次研究生科研课题报告进展会, 着重讨论课题中遇见的难题及解决方案, 这种由研究生为主题的学习论坛和科研报告, 营造了研究生之间相互监督激励的环境, 大大增进了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了科研的热情性和主动性。

三、设立各种基金多角度鼓励科研创新

为了提高和激发研究生科研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院设立了各类研究生创新基金, 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及学科竞赛, 奖励学术论文的发表。我院为各种基金的申请制定了完善的申请程序和评定标准, 保证了申请过程和评审过程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度, 大大提高了研究生们的科研热情。首先为了达到鼓励刺激科研的目的, 我们确立了明确的研究生科研基金立项的指导思想:鼓励创新、力求精品、倡导国际性。鼓励研究生在国际高水平杂志或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鼓励研究生自主创新、自由探索、不限制选题范围, 对其成果不求大, 但求新、求深、求独创。在资助形式上根据课题的大小, 按重点项目1.5万元, 一般项目0.75万元的形式予于资助, 资助基金正式立项后一次性拨付方式发放。基金申请面对我院一二年级全日制所有研究生, 每年9月开展申报, 由专家委员会开展审批, 我们确立了明确的评审标准, 以确保基金申请的公正和透明度: (1) 选题为本学科前沿,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 (2) 前期工作基础好, 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特色鲜明; (3) 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 达到国内或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 预期成果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 (4) 可望取得突破性成果或有望成为省级 (含省级) 以上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课题。经批准立项的项目需在第二年12月30日之前结题。为了确保课题的顺利进展完结, 在第二年5月, 对所有开展项目进行统一中期考核。以上措施在管理制度上确保了研究生课题的顺利进展、科研基金的有效利用。自我院研究生科研基金实施4年以来, 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科研创新性, 提高了研究生科研热情。

四、完善细化研究生科研课题开题的制度化管理

创新性的实现, 不仅要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还需要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往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重视不够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视“开题报告为形式”, 认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能否顺利毕业关键看其论文情况, 把开题报告与论文人为隔离开来, 使开题报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学生任意写、导师轻易过;管理部门注重形式有, 不管实际“有”, 事后束之高阁, 进人档案, 因而造成了开题环节马虎拖沓的现象。没有起到研究生开题报告真正的指导性功能。为培养创新性人才, 针对研究生开题中存在的问题, 我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开题报告, 规范制度化管理, 针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我院规范了开题报告文本, 实施统一集中报告的方式。我们要求《开题报告》有相对规范的文本格式, 要表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研究课题选题的背景、理由及研究的意义;二是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三是本人的研究工作计划, 包括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或特色、拟采取的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等;四是论文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五是研究基础与论文撰写的进度安排;六是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包括中英文文献。在进行开题报告时, 我院组织我院的学术委员会组成评审专家组, 根据我们制定的开题报告评分表, 专家们对每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打分, 着重审查研究生科研课题的选题、创新性、设计、实验方法、数据处理、可行性分析及科研经费预算, 并针对研究生开题中存在的不足处, 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对于打分表分数不及60分者, 限期修改, 择期进行二次报告会, 直至通过为止。通过专家组成员的评审, 能够帮助研究生提高课题设计的水平与层次, 加强了对科研课题设计的质量控制, 促进了研究生科研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 避免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和坎坷, 少走弯路。在我院对研究生开题实施规范管理, 并建立开题审查长效机制以来, 提高了研究生和导师的思想重视程度, 能够使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按时完成科研课题选题与设计, 并根据审查反馈结果有针对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并将审查结果与研究生学位申请、导师资格认定等挂钩, 强化了制度约束, 提高了教学双方的思想重视程度, 改变了以往研究生开题环节马虎拖沓的现象, 显著提高了课题的研究效率、节约时间与资源。把研究生报告纳入整个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 我院通过管理者、导师、研究生的齐抓共管, 养成严格遵守开题报告制度, 从而使开题报告制度在研究生培养环节发挥实质性功能的指导作用, 大幅提高了近年来研究生论文质量水平。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论文撰写能力的有效实践活动。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 在实践中不懈的努力、动态地调整管理模式, 我院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发现发挥研究生导师为主导、导师指导小组监督的综合培养优势能大大提高研究生开题报告质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研究生相互监督激励环境以及建立创新性基金等措举, 能极大地促进研究生科研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完善细化研究生科研课题开题的制度化管理更是保证了高质量研究生开题报告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问题的日益凸现, 在制度和管理方面, 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积极做好引导工作, 确立明确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 营造适宜创新素质发展的环境, 才能大大地促进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发[2005]第044号,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EB/OL].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htm.

[2]王红玲, 曾凡义, 邓长生, 陈惠芳.临床型医学研究生优化培养的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04) :548-550.

[3]周利民, 宋成文, 李明.如何指导研究生作好开题报告[J].学理论, 2011, (04) :186-187.

层次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8

关键词:开题报告;研究生;培养

G643

一、提高综合素养

开题报告之始为选题,即选择学位论文的研究题目。选题来源诸多,可以源自研究生自身的学识积累与判断,来自文献阅读给予的启示,或者来自导师的建议引导。选题过程中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观察及总结能力。纵然知识网罗,对于它的运用不能照搬照抄,学会灵活转化与深入才是深刻的自我吸收。

在学生思考进步的同时,学生在与导师的沟通过程中可以反映学识水平,折射出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度与理解力。从某一层面而言,开题报告的选题过程相当于教育反馈系统,对于导师辅导学生教育上具有启示作用。从而完善教育体系并提高教育水准,从侧面促进研究生学业的进步及思想的成熟。

二、夯实理论基础

研究生完成开题报告时需要查阅大量文献,把已有研究文献所呈现观点加以论证,加强概述化开题报告要求。通过对科研方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解,追溯研究问题的起源与历史,把握沿用至今的知识锁链,为自己的论文寻求理论根基,从而打下扎实理论基础,构造系统的知识框架与支撑。汲取知识的过程打开学生的学术眼界,迈进广而全的层面。落实研究的基点,确凿有据,周密严谨。通过与前辈研究内容及方法的对比,可以发现研究发展过程的优点与不足,取其精华,从而减少课题研究的弯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术晚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迈动科研的步履。

文献综述为学位论文的写作提供思路,它不仅需要对文献有大量广泛的阅读,且更多注重于学生如何看待各方面文献观点,进行总结归拢并评判,为己所用。如果文献阅读是“拿来”,那么它则不是简单“放下”——是“转化”。文献综述不是文献陈述,在阅读的基础上加入自我理解及创造的元素,站在新的视角上看待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者发现尚未探及的新知识领域。作为研究生学术创新的产物,必定不是简单堆砌而成的长篇累牍。这就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性及先进性。

三、突破自我局限

问题是研究之源。费德尔指出:“提出问题是所有史学研究的开端和终结,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 [1]于论文之前,始于开题报告,如何选题、如何拓展、如何提炼、如何进展、如何印证都是需要深思熟虑的步骤。环环相扣的整体,链条断裂则有待重建。每一个环节都充斥着疑问,后续出错则推敲前一步,依次反推甚至就起初提出的问题合理性划上问号。步步反思,步步完善,步步校正。犹如构建桥梁大厦之前,于内心构想、于图纸描算,开题报告的填写不只是简单填充,字里行间,研究的蓝图跃然纸上。

马斯洛认为:“科学研究应该以问题为中心,不应该以方法为中心”[2]。方法与问题、方法与方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不思考方法所对应的问题是什么,对方法的理解就不可能充分,也不可能创造出适合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文献的阅览筛选中,可以发现知识的宝藏、创意的闪光点,但鉴别对比之间,可以察觉构思或实践中的遗漏与欠缺。对于前辈的理论及探索充分思考、大胆质疑,杜绝亦步亦趋。于问题中进一步发现问题,循序渐进,在质疑与探索中进行更广更深层次的发掘,“否定与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评定,找准位置与价值所在,从而扩充认知,突破自我局限。

四、衔接实践步履

开题报告并非纸上谈兵,对于提出的问题应当能予以解决,这就涉及研究方法的问题。正如“你运用的方法一定要能够回答你的研究问题。” [3]研究方法是回答研究问题的手段,而不是研究问题的逻辑转换。[4]如果说问题的起草注重于理论,那么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就是理论与现实的衔接。它将研究者的研究课题立体化、实际化、具体化。而研究生则必须将实施操作罗列出来,对于如何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过程详尽描述,并进行实打实地预算与估测,评估研究方法的可行性。深扎理论根基之后,进一步落实后续实际操作。一个看似细致繁杂的过程却锻炼了研究生的科学性思维,化理论为实际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所谓实践出真知,科研的步伐也是猜想与证明的不断循环。列出细致性计劃,指明研究方向,从而脚踏实地地指导行动,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美国哲学家库恩认为:“范式是指在某一学科内被人们所共同接受、使用并作为交流思想的共同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其本义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5]在一定的学科领域里,惯用的思维与表达方式体现出专业性,又称为学理性,即一项学术研究要符合该领域学术共同体所遵循的学术习惯和学术标准。[6]当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出被业界认可的非“伪研究”,并非华而不实的空洞内容,这便让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同时也使这个学习过程富有研究与教育意义。

此外,于研究生而言,设计出自己研究的具体方法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科研的积极性。调动起主观能动性与责任心,对于研究生而言是行动层面的鼓励,有助于行动力的提高。

开题报告是书面报告,却是内容重于形式的研究生培养教案。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对问题加以分析,计划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研究生坚持一切以问题为中心,都可以很好地培养研究生的思维模式并锻炼其综合能力。由此可观,作为生动的教科书,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培养期间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法)布洛赫, 张和声, 程郁. 为历史学辩护[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3]马克斯韦尔. 质的研究设计[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4]朱旭东.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01):1-4.

[5]鄢显俊.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常见问题分析——兼论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学理意识[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6):56-60.

通讯作者:汪 丽

上一篇:居委会会议流程方案下一篇:端午节有哪些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