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藏族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少数民族文化藏族(精选9篇)

少数民族文化藏族 篇1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5-17 14:08:15 点击:6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处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度地段,境内海拔1100-4900 米,大部分地区在3000 米以上。甘南分三个自然类型区,南部为岷迭山区,山大沟深,气候温和,是全省重要林区之一;东部为丘陵山地,高寒阴湿,农林牧兼营;西北部为广阔的草甸草原,是全省主要牧区。境内草原广阔,平均气温1.7℃。

辖合作市和临潭、卓尼、迭部、舟曲、夏河、玛曲、碌曲7个县,面积40201平方千米,人口约73 万。其中玛曲、碌曲、夏河、卓尼、合作五县(市)为纯牧业县(市),迭部、临潭、舟曲三县为半农半牧业县。有藏、汉、回、土、蒙等24 个民族,其中藏族34 万,约占总人口的50%。在甘南这篇土地上,有美丽的“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则岔石林”和尕海候鸟保护区等自然景观;有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的“拉卜楞寺”、“天险腊子口”等人文景观;有“草原香浪节”、“赛马会”等民俗风情。甘南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在甘南草原,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锅庄舞”作为藏族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之一,现在是甘南的各种大型活动和集会必须表演的主要项目之一,也是甘南大、中、小学课间操必做的内容,还是甘南广大人民群众业余健身的主要项目,其发展势头良好。甘南也经常举办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活动,每年的“春节”、“香浪节”、“赛马会”、“插箭节”、“重阳节”、“社火”等,群众有广泛的参与,期间体育表演内容丰富,这样使得一批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得以发展。甘南也一直组队参加甘肃省以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赛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各县市也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如每两年举办一次“冶力关杯”中国拔河公开赛等。尤其举办的学生运动会和农民运动会,使得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竞赛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这片土地上,各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无疑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比如传承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靠社会传承和自然传承;政府重视不够,目前没有制订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学校没有在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全州范围内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次数较少而且时间不固定。以上这些问题还不同程度制约和影响着这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甘南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性2.1 锅庄舞锅庄舞是藏族三大民间歌舞之一,在全国藏区都有广泛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极为普及。藏区各地的锅庄舞在风格上既有差异也有它的共性。下肢颤动、后撤前踏、倒脚辗转、“一顺边”,节奏由慢到快为共同的基本规律。

锅庄舞舞姿飘逸,动作大方,注重舞者的情绪表现,自然优美,在舞蹈过程中能体现出藏族人民纯朴、奔放的个性。

锅庄舞动作幅度大,节奏舒缓,变化明显,具有形体训练价值和锻炼身体的价值。藏族锅庄包含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内涵,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在除了在甘南的各中小学作为课间操的形式开展,也是广场舞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甘肃其它地区也逐渐得到了普及,几乎是走到甘肃的每一处地方,都可以看到锅庄舞的身影,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喜欢的健身运动项目之一。

2.2 赛马和赛牦牛赛马和赛牦牛是境内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定居此地的藏族人民因长期过着游牧生活,骑马为牧民生活所必须的交通工具,因此,在藏族传统节日、庙会、宗教活动和举行婚礼等大型集会中,都少不了赛马活动,一般有赛速度、比耐力和赛技术几种比赛形式,场面宏大壮观。牦牛作为境内牧养的主要畜种,既可在田间耕作,又能供人们作为交通工具乘骑,素有高原之舟的美称。赛牦牛往往与赛马相见举行,是深受藏族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甘南州的代表队在赛马项目上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

2.3 大象拔河是藏族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项受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俗称“扯跑牛”。这一活动一般在长约15 五米,宽约4 米的平地上进行。场地中央画一中线,中心线左右各画一条界河线,左右等距。用一条长约10 米,直径3-4 厘米的拉绳,两端各有直径约1.5 米的套环,套环用布或毛巾缠包,在绳中间系一标志带。比赛前,参赛者背向而立,各将绳的套环套在脖项上,绳从颈下过腹穿档,两手两脚着地,形若大象立地。裁判人员将绳中的标志带,使之垂直于中心线正中部位后发令,双方各自用颈部的力量,手爬脚蹬的力量,向前方拉去,谁先将绳的标志带拉过本方的界河线,谁就得胜。相持不下达预定时间(如3秒、5 秒等)时,则判为平局。一般三局两胜决定胜负。大象拔河一般由两人对抗,也有每方有2 人、3 人参赛的。大象拔河是甘肃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传统比赛项目,甘南代表团在各个级别的比赛中多次取得金牌。甘南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和传承3.1 内容甘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源于生产劳动,贴近人们的生活,所以其具有相对丰富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内涵。通过研究整理统计,大致有以下九类:“一是舞蹈类,主要有锅庄舞、弦子舞、则柔、拉卜楞民间舞蹈;二是竞赛类,代表性的主要有大象拔河、北嘎、赛马和射箭等;三是技巧类,主要有太毛、卡歌交、帕合代、吉韧、香则合、浪交、特巴尔等;四是奔跑类,主要有打岗、西合攀、恰嘎哇代巴、江克勒格、吾某桑木等;五是力量类,主要有举麻袋、高头、桑巴勒合再、朵瑞可日等;六是跳跃类,主要有特合当、莫高木、刚得等;七是棋牌类,主要有藏棋、达何赛楼乎赛等”。

3.2 传承方式甘南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目前还主要靠社会传承和自然传承,方式相对单一,在节日或聚会期间,有特定的氛围的时候,激励人们加入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当中来。大部分时间依托各类民族及民俗节日来显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风采。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前后在甘南举行的“香浪节”也称“香巴拉旅游文化节”上,开展赛马表演以及村与村、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赛马、赛牦牛、拔河等娱乐游戏比赛,场面非常壮观;每年的春节、六月会、四月佛月节、五月端午节、十月燃灯节,在节日期间民族传统体育的表演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次次重复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地让群众参加、在活动中学习并接受,使得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再就是参加或举办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通过竞赛活动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甘南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启示4.1 地方政府要重视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地方政府应该重视这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改变目前主要靠社会传承和自然传承这种被动的局面,要着手制订甘南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特别是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规定以及相关文件。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体制建设工作,完善规章制度。要有计划开展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研究项目设置,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全国每四年举办一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甘肃省也是四年一次,但甘南藏族自治州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并未坚持举办全州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2 学校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4.2.1 地方高校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处甘南州合作市,是甘南唯一一所高校,也是全省唯一一所民族师范本科院校。学院体育系成立于1995 年,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近形成一支科研水平高、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体育设施逐渐完善,教学条件能够满足本科教学和体育科学研究的需要。作为地方高校,理应为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好科研团队,搜集、研究、整理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研究部分有地方特色的项目作为校本课程资源进入学校体育课教学;二是组织教师在社区进行依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指导,并研究健身效果;三是着力研究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4.2.2 中小学中小学体育应是甘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基础和重点发展对象。发展体育要从孩子抓起,体育文化传承更不例外,充分依托学校教育这个平台,开足各种显现族特色课外体育活动,各学校要加大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力度,利用有利资源,开设不同特色的体育课程;学校运动会要有意识的设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刺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的发展,将甘南少数民族尤其藏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学校这个资源发扬光大。4.3 以竞赛促发展我们不但要以大赛为契机,积极准备参加全省以及全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也要在本州内有计划地开展固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研究项目设置,固定比赛时间,把竞赛作为一种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长效机制。

4.4 增强民族自豪感组织甘南藏族自治州各族人民积极参加各类民族性体育活动,积极组队参加省乃至全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利用各类民族体育节目演出等机会,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展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截止目前,在甘肃省前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每一届甘南州的锅庄舞作为表演项目被邀请演出,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甘南州组队参加了所有的比赛,在大象拔河、民族式摔跤等优势项目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藏族人民性格开朗,热爱体育运动,除热衷于自己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外,藏族孩子从小爱踢足球、打篮球等对抗激烈的项目,积极参加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具有很高的运动天赋,在全省各种类型的运动会上,足球等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要以民族舞蹈为突破口,以民族体育文化为切入点学习现代文明,以美丽的草原风景风情为媒介,推出一批高品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高藏族以及其它少数民族的民族自豪感。结束语甘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甘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代表性项目的研究,有助于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认为,通过地方各级政府是重视,依靠学校体育工作加大研究和传播的力度,再通过社会和家庭等方面全方位的重视,甘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必将能够健康和谐发展,适应时代,展望未来,使民族传统体育能为人类健康服务,为增进甘南民族团结,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文化藏族 篇2

消费需求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重点关注的一个话题, 消费习惯作为影响消费需求的文化因素, 也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就国外学者的研究看, 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从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出发来研究消费问题, 这种心理因素其实就包含习惯。Howard and Sheth (1969) 创立了购买行为理论, 认为人们的购买行为受到动机、可供给的产品和决策调节等因素的影响。Campbell and Cochrane (1995) 认为, 人们过度平滑消费的原因就在于消费的惯性影响。Dynan (2000) 研究发现, 习惯越强, 当期消费支出产生的效用越低。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 (J.S.Duesenberry, 1949) 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的著名的“棘轮效应”, 把消费习惯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刚性化。布莱利 (Briley, 2001) 等检验了东西文化差异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Levitt (1983) 和Mooij (2004) 从全球广告视角研究了文化和购买行为的关系。张晶和Ramu Govindasamy, 张利痒 (2013) 从“文化适应” (Acculturation) 的视角对美国少数族裔中的文化适应对消费行为影响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 杭斌 (2009) 经过实证认为消费习惯是我国农村消费行为的重要影响变量。贾男 (2011) 等利用家庭面板数据对不确定性下的农村食品消费“习惯形成”进行了实证检验, 认为习惯因素使农村消费者行为更加谨慎。洪名勇 (2013) 对贵州少数民族农村居民消费文化特性实证分析是为数不多的探索之一。我国具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 不同文化的各少数民族消费习惯存在着何种差异, 以及这种差异对消费需求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理论及计量模型

1.基础理论

人类学家在19世纪末首次提出现代的文化概念, 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共享的价值、信仰和对世界的认识。爱德华·伯内特·泰勒 (1871) 第一次十分明确地把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 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俗的复合体”。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来看, 习惯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消费习惯 (habit formation) 指的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惯性行为, 是消费者基于追求长期效用最大化过程中的一种“理性”选择, 它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消费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是有差异的, 其消费习惯也有差异。我国的回族和藏族两个少数民族, 其文化差异非常显著, 如回族群众大多信仰伊斯兰教, 是一个农耕民族, 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传统的商贾文化。而藏族是一个传统的游牧民族, 大多信仰藏传佛教。这两个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存在较大差异, 消费习惯必然也存在较大差异, 这种消费习惯上的差异又必然会影响各自的消费需求大小。本文正是要研究回藏两个少数民族消费习惯上的差异对他们各自消费需求的影响大小。

霍华德和谢思 (Howard and Sheth, 1969) 创立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把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划分为:动机、可供选择的产品和决策调节因素。动机反映了消费者潜在的需求, 可供选择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选择对象, 决策调节因素则是非常宽泛的概念范畴, 涵盖了所有影响需求和供给匹配的各种因素。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反映了消费的影响因素, 其中动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而动机的形成恰恰与文化有关。所以, 文化影响消费行为, 消费行为影响消费习惯能从理论上找到合理的解释。

2.计量模型

在理论研究过程中, 一般将习惯分为内部习惯和外部习惯。内部习惯是消费者过去的消费行为对当前消费的影响, 外部习惯是消费者所处的环境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本文研究主要考虑消费者的内部习惯。Alessie and Lusardi (1997) 在习惯形成模型中将不确定性的影响也纳入到了习惯形成模型, Dynan (2000) 则在模型中应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模型构建, 考虑生命周期效用最大化约束下的模型。

本文参照Alessie and Lusard和Dynan提出的模型, 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模型 (1) 中, C表示消费需求的大小, 用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表示, i表示某一组样本, t表示时间, Ci, t表示第i个家庭t期的消费, Ci, t-1表示滞后一期的消费, 体现了消费习惯因素。Mit表示家庭的收入, 用家庭人均纯收入 (可支配收入) 指标来表示 (见表1) , λ0是常量, λ1和 λ2是系数, εit是残差项。

三、回藏民族消费习惯差异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对于分民族的消费及收入, 无法获得有用数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充分利用统计信息资料, 拟在回族和藏族分布较多的省份进行数据选择,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3) 资料显示, 回族和藏族主要分布西部各省份。依据地理位置相邻和单一少数民族所占比重较大两个原则来筛选民族自治地区, 发现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符合筛选原则。以少数民族聚居区来近似代表研究民族, 既具有理论的合理性, 又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2.实证分析结果

(1) 回族城镇样本。经过初次回归得到回归结果I, 调整后的R2为0.994703, 接近于1, 说明样本数据拟合较好。最终回归估计模型为:

(2) 回族农村样本。第一次回归形成回归结果I, 显示收入M不显著, 剔除M且消除序列相关得到回归结果II。该结果表明, 滞后一期消费对当前消费有显著影响, 通过显著性为1%的t检验。最终回归估计结果为:

(3) 藏族城镇样本。第一次回归得到回归结果I, 显示藏族城镇居民消费习惯对当期消费影响不显著且存在序列相关。剔除消费习惯因素并消除序列相关做第二次回归, 得到回归模型II, 收入M通过1%的t检验。其最终回归估计结果为:

(4) 藏族农村样本。第一次回归得到回归结果I, 显示当期收入对当期消费影响不显著, 且方程存在序列相关。因此, 剔除收入这一因素并消除序列相关, 得到回归结果II。该模型表明, 藏族农村居民消费主要受消费习惯的影响, 与当期收入没有显著关系。最终回归结估计果为: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1.主要结论

(1) 回族和藏族各自民族内部城乡消费存在差异。就回族样本来看,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既受到以往的消费习惯的影响, 也受到当期收入的影响, 样本结果显示, 消费习惯和当期收入弹性系数大致相当, 分别为0.46和0.48;而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则主要受以往消费习惯的影响, 并且受习惯影响比较大 (其弹性为1.52) , 跟当前收入水平关系不显著。

(2) 回族和藏族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存在文化差异性。虽然回藏农村居民消费均受到消费习惯的强烈影响, 但回族居民消费行为更激进。可能的原因是:样本数据显示回族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非常有限, 而消费习惯却存在很强的惯性。这与回族农耕或商业文化有关, 其消费意识更加超前, 也与回民族相互交往频繁, 热情好客的文化特性造就的消费刚性密切相关。

(3) 回藏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主要受收入水平的影响, 尤其是藏族。这一结论如果割裂来看, 与大多数类似研究没有实质性差别。但如果结合上面的结论1和结论2来看, 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正因为在研究过程中, 用民族聚居区来代替研究的民族, 而民族聚居区虽然以特定少数民族为主, 但也有汉族群众和其他少数民族生存, 所以样本特性就变得不明显。

2.政策建议

一是不断提升民族地区居民收入水平, 增强其消费能力。虽然实证结果显示某些样本区居民消费与当期收入无关,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样本区居民在观测期内其收入水平非常低, 如果收入水平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 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当收入水平在一个非常低的限度内时, 不受收入影响恰恰说明收入只能维持最低生存, 其消费习惯影响的收入也仅仅是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二是针对各少数民族消费习惯差异, 不断挖掘消费潜力。少数民族服饰、饮食、宗教等存在明显的文化特性, 如藏族的服饰既是藏族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保暖御寒之必须品, 同时也是本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积淀;回族穆斯林生活习俗受宗教影响较大, 清真产品需求市场巨大, 所以民族地区消费市场要迎合当地消费习惯, 以民族文化特需品市场的建立来提升消费能力。

三是完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 消除当地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防线, 更是我国提升消费能力建设的基础。民族地区大多自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 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如果没有足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支撑, 少数民族群众为了预防风险必然会加强储蓄、减少消费。所以,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非常紧迫, 这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来不断促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年1月:P53.

[2]杭斌.习惯形成下的农户缓冲储备行为[J].经济研究, 2009, (1) :96~105.

[3]贾男, 张亮亮, 甘犁.不确定性下农村家庭食品消费的“习惯形成”检验[J].经济学 (季刊) , 2011, (10) :327~334.

[4]张晶, Ramu Govindasamy, 张利痒.“文化适应”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3, (12) :43~46.

[5]洪名勇.民族习惯与农村居民消费:一个实证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3) :22~29.

[6]Theodore Levitt.The Marketing Imagination[M].London:The Free Press, 1983.

[7]Campbell, J﹒Y﹒and Cochrane, J﹒H﹒By Force of Habit:Cosumption-Based Explanation of Aggregate Consumption:International Evidence[J].European Economic Rebiew, 1999 (5) :P897-920.

[8]M.De Mooij.Consumer Behavior and Culture:consequence for Global 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M].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4.

[9]Dynan, K.E.Habit Formation in Consumer Preferences:Evidence from Panel Data[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iewe, 2000 (3) :P391-401.

[10]J.A.Howard.J.N.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Research Paradigm[J].1969, (3) .

少数民族文化藏族 篇3

关键词:甘南州;民族关系;藏族

一、 甘南州概况

甘南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下辖合作一市和夏河、玛曲、碌曲、舟曲、迭部、临潭七县,甘南州大部分地区处于高原地带,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上,气候较为寒冷。全州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甘南州有藏、汉、回、蒙、保安等20多个民族,三大主体民族为藏、汉、回族。全州总人口为68.9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2.2万人,占总人口的61%,藏族共有37.6万人,占总人口的54%,汉族有26.6万人,占总人口的38%,回族4.3万人占总人口的6%①。

二、 新世纪甘南州民族关系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甘南州的民族关系较之以往也在发生着变化,而甘南州的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否对当地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甘南州三大主体民族为藏、汉、回族,因此主要的民族关系也围绕着这三个民族的互动来展开,尽管当前甘南州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仍存在一些矛盾纠纷,但甘南州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较之以往甘南州的民族关系,新世纪阶段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主要以经济问题为首,其他影响因素则次之。例如藏族大部分以传统畜牧业为生,而回族则大部分经商,藏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在其宗教理念的影响下藏族一般不杀生,因此甘南州的屠宰业為回族垄断,牛羊肉要流通,就必须经手回族,因此在畜牧业交易上藏回族往往利益分配不均,从而引发民族矛盾。但是新世纪甘南州的各民族总体上可称之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由于回族善于烹调,甘南州很多餐馆都是穆斯林经营,在回族的古尔邦节等重大节日时,其他各族群众则纷纷感叹餐馆都不营业,吃不到可口的饭菜。而到了藏族有重大佛事活动,其他民族的信教群众同藏族一起进行朝拜。在新世纪阶段随着当地间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多以及与外界的交流增多,语言障碍已经明显降低,大部分生活在县城或市区的各族群众都能以汉语交流。尽管 当前甘南州民族关系总体良好,但还是存在一些如发展不均衡和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三、 当前甘南州民族关系存在的问题

1、 经济发展不平衡

甘南州在时常经济和西部大开发以及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经济发展很快,尤其是在新世纪近十几年来,当地经济发展很快,各族人民的经济交往增多,而在此过程中不免出现一些纠纷矛盾。由于历史发展和自身资源禀赋的不同,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发展程度不均衡,差距本来就是经济发展中无法避免的,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就会造成各族群众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②。例如藏族与回族在牛羊肉交易上和屠宰业上由于宗教信仰等原因,分别是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关系,而造成了经济分配的不均衡,另外甘南州作为民族地区,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的落实也造成了当地汉族和其他一些民族的心里上的不满,在新世纪经济问题是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

2、 多元宗教信仰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甘南州是宗教氛围浓重,宗教信仰在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影响。少数民族的宗教仪式,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原来属于宗教的内容和形式,经过长期演变,已经成为民族习俗③。以甘南州三大宗教为例,藏传佛教宣扬不杀生,每年都有放生活动,而不明其缘由的汉族或回族等其他民族将放生的动物捕获,就会引起藏族不满甚至敌对,伊斯兰教特殊的饮食如若不被尊重或无意冒犯,回族人也会非常敏感,而身处民族地区的汉族作为“中间地带”,在同其他少数民族交往时心理上往往产生“被隔离”的心态,这对民族间的交流交往非常不利。此类问题在甘南州非常普遍,也是非常现实的。

3、 文化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甘南州的教育事业同其他地区相比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尤其是甘南州较为偏远的几个县城,情况更为明显,如碌曲、玛曲、夏河县,由于教育落后,再加上甘南州由于牧区很多学龄儿童青年都没有完成学业,而成为家中的劳动力,回族经商者众多,而有些在读完小学或者初中后直接开始经商,因此这些没有完成学业的年轻人流向社会后容易引发斗殴纠纷,而在敏感的民族地区则往往很容易演变成民族间的矛盾,改善教育,提高甘南州群众整体素质,对促进和谐民族关系有重大作用。

四、 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议

1、 加快经济全面均衡发展

经济要发展,还要均衡发展。在甘南州应当结合当前所出现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例如可规范牛羊肉交易市场,并进行价格保护,以消除藏回族在畜产品交易中的利益分配不均,另外在落实少数民族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关注当地汉族贫困人口的生活情况,在已经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就要通过不均衡的政策和发展来达到均衡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构建新型和谐民族关系。

2、 加强各族交流,充分利用宗教积极作用

甘南州很多民族间的纠纷其缘由其实很多是对彼此的不了解,缺乏沟通交流,对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或风俗习惯缺乏相应的了解,因此在生活中往往造成了彼此的误解甚至矛盾,因此要大力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讲解,让各族人民对彼此的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另外在民族地区,处理一些民间纠纷,宗教往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宗教的积极作用,发挥宗教界人士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3、 加快全州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整体素质

甘南州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首先是建立在教育提高的基础之上,甘南州目前的教育水平较之内地差距很大,尽管国家扶持,当地重视,但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气候、现实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还是不够理想,因此要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仍将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要做到“软硬兼施”,既要提升硬件设施,更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并且要确保适龄学生的入学率,从而减少社会闲散人员,提高甘南州整体素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4、 注重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④,目前甘南州的少数民族干部普遍存在学历较低、各民族干部比例不协调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机制,严格执行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条例,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确保州内各民族干部的任用比例协调,努力构建出一支“又红又专“的民族干部队伍,同时要进行民族干部再学习和在职干部对外交流学习的工作,这将对新世纪甘南州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及注解:

[1] 甘南藏族自治州统计局:《甘南州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2] 李龙江:当前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8期

[3] 郎雪霞: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藏族文化风俗礼仪 篇4

西藏的宗教节日大都与佛祖释迦牟尼有着密切的关系,藏历正月初四到二十五日的拉萨传召大法会,是仿效和纪念释迦牟尼在天竺卫舍城与外道进行辩论,彻底击败了异端邪说的历史而举办的。藏历四月的萨嘎达瓦节,是释迦牟尼出生、得道,圆寂的月份。藏历六月初四转山会,是纪念释迦牟尼首次宣讲四谛、初转法轮的日子。藏历九月二十二日神降节,是庆祝佛祖上天为母亲讲经说法重返人间的日子。 还有一些宗教节日是纪念西藏历史上的高僧大德,或者祭祀山神、水神和乡土神而形成的。藏历二月十八至三十日的拉萨供祭法会,是纪念五世-赖喇嘛阿旺洛桑加措圆寂,缅怀其功业的宗教节日。藏历五月十五日的卓林吉桑节,译成汉语叫作南瞻部洲烟祭日,烟祭雪域藏土所有的天神,地神、山神、水神和乡土神,缘起于公元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一直沿袭至今。藏历十月十五日白拉日珠节,是祭祀拉萨保护女神白拉姆的日子。藏历十月二十五日的甘丹阿曲节,则为纪念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圆寂。入夜,家家户户在楼顶和窗台燃点盏盏酥油灯,又称燃灯节。

藏族的节日风俗

藏历新年:这是藏族最隆重的节日,从藏历正月初一开始连续庆祝15天,但最主要的活动在头四天。届时在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等地会遍布藏民,宗教气息浓郁。“抢水”是年初一第一个节目,从深更半夜开始藏民就要到河边抢着舀水,据说谁舀到第一桶水今年就能获得最好的运气。从年初二开始他们才开始走家串户,相互拜年。初三要敬奉“屋脊神”,仪式是把崭新的经幡插在屋顶上,然后煨燃柏枝,向空中抛洒糌粑。初四最为热闹,摔跤、举重、骑马、跳舞等活动都在这天表演。

萨嘎达瓦节:在每年藏历4月举行,释迦摩尼在该月出生、得道、圆寂,藏民相信在4月行善可以积亿万功德,整个藏区都会有纪念活动,尤其4月15日那天,会看到很多藏民去拉萨的大昭寺煨桑、磕长头、供灯、供酥油。在最热闹的4月15日,人们一般会先去大小昭寺向佛祖进献哈达,添灯礼佛,之后到哲蚌寺的后山绕山,全程十几公里,需半天时光,如果跟着藏民绕山,就能看到整个拉萨河谷底和拉萨城区。布施也是藏民的一种传统习俗,在4月15这一天,德吉南路一带将聚集了来自西藏各地的乞丐,场面浩大。

雪顿节:它又称藏戏节,每年藏历7月1日举行,庆祝活动持续4-5天。该节日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起初是严肃的宗教活动,后来增加了藏戏、晒佛等内容,成为西藏最著名的大众化节日之一。雪顿节在全西藏都有庆祝,拉萨游客必去之地是哲蚌寺和罗布林卡,前者会在早上举行声势浩大的晒佛仪式,后者是看藏戏的地方。节日期间当地人还会带着自酿的酸奶、青稞酒去郊外的园林

藏族的传统节日

1、大佛瞻仰节

是西藏的日喀则僧俗民众每年藏历五月间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大佛瞻仰节。扎什伦布寺,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则尼色日山下,为历世**的驻锡地。

2、祈祷节

藏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动,也是民间性的节日活动,藏语叫“莫郎切波”。每年举行两次,一次是在农历六月十五,一次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祷节比夏季的祈祷节要隆重。

3、跑马山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康定一带)等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跑马山转山会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那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

4、望果节

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时间在每年藏历七、八月间,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所以,望果节的日程都以乡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农作物成熟情况由乡民集体议定。

康巴藏族的酒歌与酒文化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有关语句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逻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加强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主动性。

二、情感价值目标:

1、让学生理解自己本民族所具有的传统的酒歌酒文化;

2、明确传统文化需要保护、传承,明确“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研讨法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思考与合作探究为主,使学

生不断拓展思维,充分展示自我,达到以教师为导演,学

生为演员的目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难点:(1)、加强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主动性;(2)、使学生从情感上明确传承民族文化的重

要性。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的层次差异较大,但大部分学生能对一些简单问题做到自我思维,自我解答。由于高二学生性格内向居多,因此课堂气氛的活跃度相对较低,只能达到正常完成学习目标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语言有组织的课文的内容,完成课文的浓缩。(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1)、课文的题目是“酒歌与酒化”,为什么用很多篇幅写青稞酒的酿制过程和效用?(提示:细读课文第二部分,结合一下材料回答)首先,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青稞酒酿造的工艺,使没有品尝过青稞酒的人能大致的区分出青稞酒与白酒的不同之处,使人更深入的了解到藏族的酿酒文化,表现出青稞酒的与众不同。

其次,为了表现出在康巴藏族地区饮酒也有地区上的文化和习惯差别,让我们明白,地域差异造就文化差异。

(2)、在康巴地区,敬酒与受酒有怎样的习俗?敬酒和唱酒歌的习俗,有怎样的文化含义?

A、a、敬酒:首先,必须唱酒歌,先唱完酒歌在敬酒;其次,先敬酒再唱酒歌;第三,在唱酒歌的过程中敬酒。

b、受酒:首先,受酒者不能将碗中的酒偷偷倒掉,这样视为极端无礼行为;其次,酒歌唱错可罚敬酒者一杯;第三,敬酒者的歌声优美,受酒者可反过来敬酒给他,以示赞赏。

B、文化含义:首先,酒歌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对幸福的渴望。其次,敬酒习俗与唱酒歌是民族文化中最具有民族性、最富于艺术特征的部分的展示。第三,敬酒和唱酒歌是藏族生活过程中的一种文化积淀,是这一民族在民族心理、民族品格的外在表现。

三、思维拓展训练: 比较甘南藏族酒歌与康巴藏族酒歌的特点有什么异同之处。(提示:以文中“祝酒歌”为文本进行比较)

相同点:都是以酒为主题的祝福歌曲,表现的也都是对自然生灵 的赞美,对亲朋好友的祝福。

不同点:a、康巴的酒歌有更加详细的景物描写,语言更加富有

色彩感;歌词中包含了祝福的敬语。都可以表现出

藏族人民热情好客,崇尚和谐的优良品质。b、甘南的酒歌直奔主题,语言平实充满亲和力。

四、仿写:

请根据文中的第二段祝酒词,仿写一段属于自己的祝酒词。eg、欢快的酒杯高举过头,这酒中包满了情和意,祝愿朋友马到成功,相聚莫为离别愁,天长地久的友谊住在心中,美好的回忆永久芳香。

五、小结:

无论是康巴藏族地区的酒歌与酒文化,还是我们甘南地区的酒歌文化,都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民族文化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才能使中户民族的文化更加博大精深。

六、板书:

康巴藏族的酒歌与酒文化

一、课文浓缩

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三、思维拓展训练

四、仿写

七、作业:

1、课后练习积累与扩展第三题;

2、用文字描述一段自己家乡敬酒的场面,要求镜头具 体化。

少数民族文化藏族 篇6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文化转型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研究报告之一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环境和发展特征,这些地区正处于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时期,构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并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型文化模式,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 者:黄筱娜  作者单位: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南宁,530023 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6) 分类号:G03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化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文化藏族 篇7

一、藏民族舞蹈的特色

少数民族舞蹈形式多样, 对于情感的表达也选择更多的形式, 将身姿、眼神、动作相结合, 独舞和群舞相搭配, 以丰富的舞蹈形式来展现要表达的观点。舞蹈作为一套独特的表达手段更好的将人际之间的交流和信息传达出来。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将故事或者是观点通过肢体语言进行传到, 接受者也可以以审美的形式来感受文化的内在底蕴。肢体有时候比语言表达的更容易让人接受, 一定的场景下, 更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

藏族舞蹈很好的融合了藏民族身体优势, 其舞蹈主要包括“谐”和“卓”两种类型。“谐”是一种群舞, 是民间最主要的舞蹈形式之一, 主要有四种形式:果谐、果卓、堆谐、谐。在简单的舞蹈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上肢的动作, 成为藏民族劳动歌舞的主要表达形式。随着藏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向外传播, “谐”和“卓”渐渐的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开始在大众舞台上呈现, 甚至开始进入荧幕, 是劳动人民在休息时间的娱乐活动。藏族舞蹈的主要元素包括以下内容:很多“颤”的动作来展示精神的抖擞, “开”的动作是用来表现力量, “顺”的动作是表达的人与自然的和顺, “左”和“绕”是将藏族的腿部力量更好的体现出来。

除了民间的舞蹈之外, 藏族舞蹈的另外一个重要形式是宗教舞蹈, 这种形式是和藏族人的佛教信仰密切相关的, 主要用于寺院祭祀等活动。最著名的是舞蹈《羌姆》, 它将藏传佛教发源和流传的过程进行艺术化的表达。藏传佛教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具体的派别, 不同的派别会有自身的《羌姆》形式, 表达的内容大同小异, 差异主要体现在舞蹈动作、场景设置以及服装等, 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差异性。

二、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

艺术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审美的需求。艺术不断地追求更卓越的表达形式, 以更好的实现大众审美的不断提高。舞蹈的审美价值是其存在的重要意义。艺术在追求审美价值的过程中会存在大众化和反大众化的情况。通俗的会用更加通俗的形式来表达, 高雅的倾向于让自己的表达更加的高雅。民族舞蹈来源于民族, 因其通俗易懂深受大家的喜爱, 不追求表达的繁复, 追求表达的和谐和流畅, 通过动作来完成情感的表达, 以获得人们的共鸣, 实现审美价值的获得。

1. 情感美

舞蹈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情感, 与观看者进行交流, 实现互动。每一个动作, 每一个眼神都会是从生活中截取的精彩片段。观看者因为有相同的生活体验会更容易理解舞蹈表达的意义。

问答唱和, 边歌边舞, 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唱和中得到了赞美。高原河谷区的舞蹈, 将其农耕文化进行艺术化的表达, 以生活歌舞的形式, 来体现劳作和收获的喜悦之情。舞蹈是他们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

2. 韵律美

节奏和旋律是舞蹈美感的精髓。流传至今的优秀舞蹈, 其共同的特征就是韵律感强, 更容易得到受众的喜欢, 这样赏心悦目的舞蹈更容易普及。流畅的动作、优美的身姿, 韵律的节奏, 带给观众的是一场全身心的体验。藏族舞蹈在舞蹈的节奏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像“三步一变”“四步回转”等, 要求身体的柔韧性要好, 腰身律动加上腿部动作这藏族舞蹈的风格。

三、民族文化与民俗对民族舞蹈的影响

艺术来源于生活,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是体现民族文化的途径之一。生活的各个方面凝聚成艺术, 淬化成民族的文化, 观看各民族的舞蹈就是去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积淀。舞蹈艺术中汇聚着民族的历史、生活、地理环境、宗教风俗等, 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舞蹈风格。

1. 民族文化影响民族舞蹈

历史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历史是刻画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 在此基础上, 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发展, 适当的吸收了其他元素, 再结合自身民族的特性, 使自身的民族文化扩充、丰富、发展。藏族文化具有独特的个性。由于其地理地域、生产劳动的特殊性, 高原地势、气候环境运动量不能过强。在降低舞蹈运动强度的基础上融合自身民族的特色。赞美山神、河水、劳动、宣扬宗教等。如藏族舞蹈中, 有一手抬高, 较头稍高, 一手斜倾向下, 整个呈现出倾斜的状态。这一动作是将藏族妇女背水时的情景进行真实的刻画展现。一手较低是为了稳住桶底, 一手较高是用来抓桶绳的日常劳动。

2. 民族风俗对民族舞蹈的影响

风俗与文化一样, 一个地域特色风俗习惯的形成是不断的积累、生活的总结。用舞蹈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其中难免会受到民俗的影响。

西藏地区地处高原, 气候差异明显。既有辽阔的草原, 也有成片的森林区域。很多珍贵的野生动植物生活于此。像耗牛、狮子、孔雀等。藏民族属于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和动物的了解中, 藏族人民对各种动物的形态、生活习性十分熟悉, 因此在藏族舞蹈中有一些是基于动物行为的动作模仿。如在西藏地区广为流传的《耗牛舞》, 舞蹈的开始就是鼓声和脚镣声。模仿耗牛的奔驰、跳跃、舔鬃毛等动作, 准确地展现了耗牛的生活习性和动作情态, 还暗暗地表现出耗牛沉稳、倔强性格。

四、结语

舞蹈作为一种有灵性的艺术形式, 是比语言更丰富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生产生活、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在其中有充分的反映。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交流融合。因此每个民族最特色的、对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往往是一个民族文化内核的体现。藏族文化历史悠久, 再加上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使得其舞蹈具有独特的艺术意蕴。其周边的少数民族, 也各有其舞蹈风格和特色。对于少数民族人民来说, 舞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研究和探讨少数民族舞蹈, 从舞蹈中去理解其审美价值的指向, 对于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生活、风俗等是十分关键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桂霞.谈藏族民间舞蹈风格[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05) .

[2]刘靖.略谈民族舞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06) .

藏族的饮食文化 篇8

藏族认为,吃饭虽是人生大事,但一味追求吃喝,不务正业,如同禽兽。有一首谚语说:“红蓝宝石价连城,美酒佳肴上宴席,如果得来无道义,视如流水和顽石。”这些,充分表现了藏族饮食方面的道德观。

藏族讲究饮食是为了尊重客人。凡是到过西藏的人,第一印象就是他们的热情好客。广阔的雪域高原,人烟稀少,方圆数十公里,也就几十户人家。村里一旦来了外人,家家户户竞相供给饮食。如果来人缺少盘缠,村民还会为他备足旅途中的食物。假如有人不敬过客,不供给食宿,就是败坏了村风,人人得以诛之。来客如果是某家亲友,全村人都会前来问讯,相邀家中,杀牛宰羊,做饭煮茶,轮番敬酒,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必使客人酒足饭饱,心畅意乐。有的家庭主妇为了防止嘴馋的孩子,常把美味佳肴珍藏起来,以备客人到来之需。所以,村里的孩子们常盼来客。一旦客人进村,争相拉客进家,以沾点美馔余惠。下乡的路上,我们只要遇见藏族群众,他们总会主动地跟你打招呼,询问需不需要帮助。一次,我们坐车驶进门布村,来到藏族一退休妇女干部家里。她非常热情,赶紧敬献青稞酒和奶茶,还请吃糌粑、风干羊肉。你吃了喝了,她挺高兴的,真把我们当作贵客了。

藏族把吃的东西分为食物和饮料两大部分。食物分为:谷物、肉禽蛋油菜等,其中,肉类又分为陆地、水里、水陆两栖三项。藏医认为,陆地动物肉的性味轻、凉、粗,吃了可祛风痰之热;水里动物的肉细、沉、热,吃了益于肠胃,可疗风寒诸病;两栖动物的肉兼有上述两种性味。饮料分为水、奶、果汁、奶茶、酥油茶等。其中,水又分井水、河水、雨水、泉水和海湖之水、森林之水、冰雪消融之水、大河常流之水等。宣传部长索巴常讲,他只要有青稞酒喝,可以一月不吃饭,保证安康无事。

藏族居住区,开水沸点一般为80度左右,在没有高压锅的年代里,只得生食牛羊肉。他们特有的风俗习惯是“吃双不吃单”,意为只吃牛羊鹿等偶蹄动物,不吃驴骡马等单蹄牲畜。不过,如今在聂拉木县,藏族同胞也喜食在高压锅里煮熟了并放有调料的牛羊肉,油炸的鱼、肉、油条、麻花和各种炒菜;吃的面食已不是单纯的糌粑,而多为大米、馒头、水饺、面条、馄饨等,他们的饮食习惯早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藏族民间认为,饮食是一种学问,加工饮食是一门技艺。因此,他们对有饮食加工技艺的人非常尊敬,给予了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尤其在偏远的乡村,不论是婚嫁丧葬还是集体庆典、发生纠纷,都会请做菜做饭好的人加入决断。

离藏的前一天晚上,在拉萨市工作的我省同志特意请我们吃了一顿藏餐,吃的菜肴全是藏族一级厨师做的,别有风味。

(选自《烟台日报》,有改动)

【赏析】

中国饮食文化精彩纷呈,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风格。本文重点介绍了藏族的饮食文化,让我们大开眼界。文章除了描述藏族的饮食特点,还揭示了藏族饮食的文化底蕴,如“藏族讲究饮食是为了尊重客人”,“藏族民间认为,饮食是一种学问,加工饮食是一门技艺”,这些都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藏族同胞热情、淳朴的美好心灵。

文化教案-少数民族傣族 篇9

一、课程名称:

文化课 美丽的少数民族—傣族

二、教学对象:

初级水平的泰国中小学生

三、教学内容:

傣族概况、特色民族服饰、民族建筑和民族节日。

四、教学重点:

傣族的民族特性和泰族的异同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本课初步了解已傣族为例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2.交际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对傣族的认知从而学会介绍自己的民族特色。

3.情感目标:通过傣族泰族对比加深学生对中国的了解,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更多兴 趣。

七、教学方法:

1.图片展示法 2.讲问结合法 3.任务型作业法

八、课时分配:15分钟。

九、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ppt首页中英拉总理与李克强总理和放孔明灯的照片,提问学生图片人 物以及他们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进入少数民族(节日)主题。(1分)2.提问学生中国有多少民族?多少少数民族?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引入傣族,播放介

绍视频(3分)

3.提问“傣”字特点(由亻和泰组成),进而介绍傣族概况。别称、人口、分布、语言。(1分)

4.民族服装:把傣族和泰族民族服装进行对比,加深印象。分类讲解三种傣族女性和

男性的民族服饰。(2分)

5.民族建筑:展示图片,让学生区别民用建筑和佛寺建筑。分别介绍傣族竹楼、佛塔

佛寺和古井。(2分)

6.民族节日:提问学生泰国有什么传统节日,进而引出傣族传统和节日有哪些。(泼水

节、入夏节、出夏节)在讲解泼水节的时候提问学生宋干节都做什么,将宋干节和泼水节进行对比。播放泼水节视频。(4分)

7.课堂回顾:提问学生,通过学习,对傣族有什么了解?(1分)

8.作业布置:4个人一个小组做一份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报告,并设计一件这个民族的服装。(1分)

十、执教记录

1.通过对傣族的介绍首先让泰国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再对其他少数民族进行了

解。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__教师节下一篇:学生礼仪之星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