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整村脱贫工作总结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村整村脱贫工作总结(精选5篇)

村整村脱贫工作总结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

XX是2011年我县启动的贫困村之一,近年来,XX村扶贫整村推进工作按照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要求,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倾力支持下,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认真按照上级要求,严格对照整村脱贫 “七有四通三解决”的建设标准,针对项目,整合资金,切实发挥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现将该村扶贫整村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村情

XX村地处板溪镇与楠木乡交界处,由原XX村、XX村和XX村3个村合并而成。该村共有7个组,现有总人口XX人,幅员面积XX平方公里,有耕地XXX亩,人均占有耕地XX亩。境内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基础设施较差。多年来,该村广大人民群众一直依靠传统农业养家糊口,没有稳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村民们在传统农业上的投入较大,抵抗各类灾害的能力弱,导致该村贫困状况十分突出。近年来,我镇努力改善生产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走整村推进扶贫 开发和参与式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大力推进项目的实施。迄今累计投入资金225万元,其中扶贫资金投入140万元,发改委资金20万元,社会扶贫资金,65万元(包括群众投资、单位、企业资助)。用于村道路建设、堰渠整治、人畜饮水等方面的资金19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40万元,单位、群众投资投劳55万元。2012年,XX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038元。基本实现了“七有四通三解决”的整村脱贫建设目标。

二、主要成效

(一)“七有”目标基本实现

1、农民有稳定收入、有基本保障。是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与烟草公司合作发展烤烟产业,在XX村发展了2000亩烤烟种植基地。

2、农民有一定技能。围绕XX村的主导产业,我镇先后在该村成功举办了4次、600多人次的烤烟专业技术培训会,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技能技术,增强了他们发展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全村青壮年劳动力300多人接受过实用技术、经营管理或非农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掌握了1—2项适用生产技术;每年选送20多名贫困青年参加“雨露计划”和其他扶贫产业培训,提高了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就业。

4、有基本知识。村委三公里地方有完小一所,所有适 龄儿童全部入学。

5、农民有稳固住房。全村农民都有稳固的住房,其中50%以上的农户还是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楼房,并且投资3万元解决了XX村3户危房户的改造问题。在市政府办公厅的大力支持下,高速公路两旁可视范围内巴渝新居风貌改造已完工,涉及农户77户。不久的将来,XX村将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的巴渝新村。

6、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XX村村公共服务中心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共计投入资金33万元。村公共服务中心有会议室、村干部办公室、图书室等。其中图书室建筑面积15平方米,藏书3000多册。同时,村上设有卫生服务站。目前,卫生站配有听诊器、血压计等辅助治疗设备,已开通刷卡购药业务,极大地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7、配齐配强了村支两委领导班子,并配备了一名大学生村官。村领导班子团结,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较强。同时,村民主管理机制健全,村规民约完善。

6、有基本保障。全村参加新农合户数达96﹪以上,符合低保救济条件的农户已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二)“四通”问题无一不通

一是通公路。全村基本通路,板楠公路经过2、6、7、小组,山羊通村公路经过1、3、4组,交通较为方便。

二是通电。全村X个组、542户都用上了电。由于通了 电,加之实行家电下乡优惠政策,7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等家电。

三是通电话。光缆途经扎营村,移动信号覆盖全村。据统计,全村7个组有固定电话2座,手机722多部。

四是通电视。全村7个组、绝大多数农户都通了电视。电视入户率达到90%。

(三)“三解决”问题全部解决

一是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2010年通过调查摸底,全村共有绝对贫困户36户、125人,低收入户62户、254人,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19%。经过两年的努力,特别是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全村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户。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贫困家庭,人均拥有2.5亩以上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了稳定解决。

二是基本解决人畜饮水问题。XX村大部分村的人畜饮水已得到解决,全村建成水池9口1800个立方,管道9000米,投入44万元,解决2000多人的饮水困难。

三、具体措施

(一)强化领导,明确职责。一是镇上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挂村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办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整村脱贫工作的规划、实施、督查。分管副镇长和挂村领导专抓该项工作,做到职责明确,任务 4 落实。二是村上相应成立了以总支书记为组长,村委会主任、文书、总支副书记、计生助理员、妇代会主任、调解员为副组长,各村民小组组长为成员的扎营村整村脱贫工作组,严格按照整村脱贫工作要求,对照“七有四通三解决”的标准,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二)调整思路,强力实施。在扶贫目标上,由主要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调整为解决生存问题和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努力构建和谐农村;在扶贫范围上,由着重特困户脱贫调整为全村人民致富奔小康;在扶贫内容上,由主要解决贫困人口吃穿问题调整为既解决吃穿又解决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问题;在扶贫投入上,由分散使用资金调整为捆绑资金集中解决具体突出问题。同时制定了整村脱贫工作规划和实施计划,举全村、全镇之力,强力实施整村脱贫工作。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整村脱贫工作的重点、难点是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为此,我们突出修路、治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上级支持一点、政府投入一点、群众自筹一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解决通组公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和生存环境。

(四)因地制宜,连片开发。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与企业合作,集中发展烤烟产业。充分尊 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注重示范引导,帮助农民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为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五)加强培训,转移劳力。实践证明,劳务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为此,我镇把劳务开发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起来,先后成功举办了4次、600多人次的烤烟专业技术培训会,请县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授课。同时,积极参加“雨露计划”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转移脱贫。

(六)结对帮扶,走访慰问。对家庭特别困难的村民,我镇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让其渡过难关,摆脱困境。并且走村窜户,慰问“穷亲”,结合万元增收,通过召开院坝会等形式帮助“穷亲”制定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发展项目。镇、村干部也与贫困户结上对子,开展帮扶和定期走访慰问活动。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着力培育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坚持以生产为基础、以龙头为关键、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动力、以政策为保障,强力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促进农户快速增收致富。优化扶贫资金投入,着力发挥贫困村比较优势,大力实施林业产业、林下经济、旅游富民、现代畜牧业、高效农业、财产性增收致富、非农经济发展、劳务经济、城镇带动、政 策惠农等“十大工程”,积极推广林下种植、养殖模式,加快培育扶贫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参与贫困村产业发展。

(二)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公路硬(油)化。进一步推进乡村公路建设向村民小组和居民点延伸,大力建设石板路、水泥路等人行便道和田间耕作便道。逐步完善乡村道路管理和养护机制,促进农村道路持续发挥效益。抓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大力发展沼气,推广秸秆气化技术,促进清洁能源广泛使用,带动全村农民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善贫困农村人居环境。整合易地扶贫、退耕还林、“巴渝新居”建设等方面资金,加快新集镇建设,实施生态和扶贫移民,进一步改善贫困农村地区生态环境。

(三)切实抓好社会民生保障事业。在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扎实抓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妥善解决特殊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问题;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奖励扶助资金不计入农户的家庭收入。

(四)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基本素质。充分利用职业教育 专项资金、困难救济等扶助政策,资助贫困家庭未能升学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全面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务工技能、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培训,确保每个农村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转移就业,同时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

(五)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级干部队伍。对“两委”班子成员集中开展轮训,提高村级班子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认真实施“以城带乡干部驻村”行动、“专业技术干部支农支教支医”行动和“大学生村官”计划,并优先覆盖全村。完善村级班子工作制度,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加强民主监督,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XX人民政府

村整村扶贫脱贫实施方案 篇2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市、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确保今年底整村脱贫销号和贫困群众全部越过贫困标准线,全面迈进小康社会,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根据《梁平县扶贫脱贫攻坚战行动方案》(梁委办8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及XX村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 “137”总体部署和我镇建设“生态蜜蜂之乡、风情滨河小镇、特色边贸集镇”的战略目标,强化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路,突出生态涵养发展要求,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提升发展能力,以更高的重视程度、更大的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紧盯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确保我镇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上级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上级扶贫政策的精神,以自力更生为主,抢抓上级财政扶贫的绝好机遇,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坚持综合开发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社会

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重点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和修建基础设施,同时,要集中有限的资金,优先解决群众最亟需解决的困难,力争通过项目实施,将该村芝麻、榨菜、李子产业做大做强。

——坚持群众参与和政府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群众既是扶贫的对象,又是项目开发的主体和内因。因此,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不论在贫困户的确定,项目选择到项目实施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应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项目建设,项目的财务、物资、管理及建设进度上要及时向群众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在市场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布局等方面为群众搞好指导和服务。

——坚持整村推进与扶持贫困个体相结合的原则。以贫困户为主,着眼贫困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以贫困村为单元,整体推进,在此基础上,对建卡贫困户针对致贫原因,因户施策,制定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扶贫规划,重点扶持,使建卡贫困户到20底全部越过扶贫标准线。

三、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东南方,距XX场镇7公里,县道“石白路”穿境而过,与我镇骆马村、龙坪村、翟溪村和忠县汝溪镇交界,由原XX村、双河村、新元村合并而成。全村幅员面积6.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46亩,属于半丘陵地带,

海拔221-500米。有8个村民小组665户2316人,其中,在家357户857人,外出1459人,其中全家外出308户993人。现有建卡贫困户76户243人,低保户16户49人,五保户9户9人,建卡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11%。传统农业主要以水稻、玉米、薯类、油料、豆类为主,全村粮食年总产量600吨。特色农业主要为种养殖业,全村现有养蜂100群以上的大户5户,养鸡大户2户,养猪大户3户。全村现有公路24公里,其中已硬化10.6公里,有山坪塘18口,其中已整治8口,有自来水厂1座。该村现有党员69名,1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其中非公党支部1个。该村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农民生产技术较落后,规模化经营尚未形成,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0元,属市级贫困村。

四、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底实现XX村整村脱贫销号,全村76户243贫困人口全部越过扶贫标准线2300元(不变价);查漏补缺;巩固提高。

(二)具体任务。

到2015年底XX村实现“八有”:

——有一个特色主导产业覆盖70%的农户,其中建卡贫困户不低于30%,群众参与积极性高,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以重庆大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80%的农户参加合作

制、股份制等现代经营组织或者独立经营家庭农场;使全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以上。

——有一条硬化村社公路,至少6个村民小组通泥结石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

——有一个便民服务中心,面积达到150平方米以上,并配套建设便民超市等设施。

——有一套落实社保政策到户的具体措施,确保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5%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贫困家庭成员全部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家庭成员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有一个整洁的村容村貌,建立村容村貌管理制度,推广清洁能源,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确保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两委班子团结,工作思路清晰,群众基础好,有较强战斗力。

——有一支稳定的驻村工作队,驻村蹲点开展工作,群众不脱贫、工作不脱钩、队伍不撤离。

——有一个有效的结对帮扶机制,对建卡贫困户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几”帮扶,确保贫困户按期脱贫。

为XX村贫困户解决“八难”:着力解决贫困户稳定增收难、便捷出行难、安全饮水难、住房改造难、素质提升难、看病就医难、子女上学难、公共服务难。

五、具体措施

(一)核查调研,摸清底数。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镇村干部下村逐户摸清贫困户数量和基本情况,分析致贫原因,制定一户一策,落实帮扶责任人,建立脱贫台账、列出扶贫清单,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同时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确保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应保尽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应扶尽扶。

桐木村整村扶贫汇报材料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我现在就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桐木村扶贫开发工作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桐木村位于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东北角,是“十五”期间确定的重庆市市级贫困村。全村幅员面积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14亩,辖7个村民小组,570户,2044人。全村平均海拔超过850米,村内沟壑、岩石遍布,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其基本地理特征。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能力软弱是桐木村扶贫开发的“三座大山”。2010年有近500人在贫困线下挣扎,贫困人口发生率一度高达20%以上,贫困程度深、发展底子薄、群众生活苦一度是困扰在镇、村干部的心头病。

近年来,桐木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整村脱贫为载体、以产业开发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着力点,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农村环境大改善、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收入大提升、农民素质大提高,桐木村经济社会正呈现出快速良性发展局面。围绕整村扶贫工作,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瞄准目标,系统编制扶贫规划。规划是蓝图、是方向。我们突出规划的导向性和科学性,以推进“整村推进”为抓手,按照“七有四通三解决”(有稳定收入、有基本保障、基本知识、一定技能、稳定住房,通公路、电话、广播电视、通电,解决温饱、人畜饮水、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目标,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发展、从公共服务到基层组织建设、从民生改善到扶贫培训,系统编制完善了桐木村整村扶贫工作规划。在规划中,注重前瞻性和操作性,既适度超前,又结合实际,使整个扶贫开发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是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大力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五大工程”。一是饮水工程。人畜安全饮水一直是制约桐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老大难。镇政府把保障人畜安全饮水作为最重要的扶贫载体和方向,整合资金370余万元,累计完成新建蓄水池2950多立方米,安装管道6.8万余米,彻底解决了桐木的人畜安全饮水难题。二是通畅工程,多渠道、多途径整合资金500多万元,实施硬化村主干道7公里,新建产业路12公里,新建人行便道16公里。三是安居工程。有效整合财政扶贫、危旧房改造、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资源,大力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程,完成扶贫搬迁70余户,260多人实现安居梦。四是环境整治工程。以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为契机,实施改灶改厕320多户,新建沼气池200余口、院坝硬化3000多平方米。五是阵地建设工程。累积投入80余万元建设了群众服务大厅、村支两委办公室、党群连心室、信息网络室、标准卫生室,建成了集村务办理、医疗服务、电子阅览、图书借阅等诸多为民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便民服务中心,一改往日办公、开会无固定场所的局面,大力提升了桐木村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能力。

三是因地制宜,着力推进产业扶贫。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镇按照“主导产业不放松、特色产业有突破、户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构建有市场、成规模、高效益贫困村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围绕建设优质现代烟草基地的目标,在桐木村常年发展烤烟种植1800亩以上,覆盖农户200余户,今年交售烟叶3000多担,实现产值380余万元。二是积极突破特色产业。积极瞄准市场,盘活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依托濯水古镇大景区,成功引进业主流转土地300余亩在村内建设以车厘子、蓝莓、草莓等高端水果生态农业观光园,建成了集农产品供给、旅游观光、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有特色、出效益、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支撑体系。三是巩固发展畜牧业。全村有生猪、山羊、土鸡等养殖农户120余户,年出栏生猪800余头、山羊200余头,土鸡1000只,实现收入200万元。四是有序推进劳务就业。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累计转移劳动力400多人,实现劳务收入近800万元。在多产业并举的推动下,2014年桐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300多元,同比增长了14%。

四是整合资源,多方推动社会扶贫。桐木村以着力构建政府、行业、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为目标,强化与帮扶部门、扶贫工作队的协调,积极引导社会爱心力量参与扶贫,共筑扶贫开发强大合力。一是帮扶部门持续加力。强化了与区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积极争取区级部门的支持,累计整合各类资金100余万元用于支持桐木村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助学等活动。如区畜牧局积极助推贫困村畜牧业发展,为桐木建卡贫困户送去仔猪120头;区武警支队捐助30余万元改建便民服务中心等等。二是定点帮扶成效显著。选派6名政府工作人员与区级相关部门人员一道组建扶贫工作队,深入贫困桐木村定点开展帮扶工作,与建卡贫困户建立一对一帮扶责任制,积极帮助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理清发展思路,做到定户、定人、定责开展扶贫工作。三是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积极引导爱心组织、人士参与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如骆科盛爱心团、渝北区爱心服务队等社会爱心组织多次到桐木村开展贫困户慰问活动,为留守儿童、老人送去慰问品、慰问金。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有效拓宽了扶贫开发的投入渠道,也增加了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整村脱贫工作总结 篇4

一、整村脱贫前南阳村的基本情况

南阳村位于南溪镇东大门,东接境内青山村,南邻天河村,西连黄高村,北靠盐东村,海拔200—900米。距南溪镇政府5公里,距云阳新县城50公里。辖 20个组2168户6798人。幅员面积2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20亩(田3620亩、地1400亩) ,森林面积5400亩,荒山草坡3880亩。村内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全村34公里村级公路等级较差;所有的山平塘属七八十年代修建的,30%的处于瘫痪,全村饮水困难,基本上是靠堰塘吃水;农民住房条件普遍较差,人均住房面积不足25㎡,土木结构占全村住房面积65%。农网改造完成,全村通电率82%。全村有1100户有电视,其中加密电视户670户,入户率分别为49 %和30%。有固定电话500门,移动电话315部。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为216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0元。村内有劳动力2855个,占全村人口的42%。外出务工人员2210人,占全村劳动力的77.4%;村校3所,学龄儿童1600人。人口出生率6‰。现有建卡贫困人口343户1073人,占总人口的15.8%。需要实施易地搬迁和生态移民80户369人。南阳村是“十一五”规划特困村,是南溪镇经济条件较差的村。

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

(一)农民收入类指标

1、201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率都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其中201x年为3500元,比20的2950元,增长450元,增长率为18.64%;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4550元。

2、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已经成功解决了全村建卡贫困人口343户1073人的温饱问题,实现了整村脱贫目标。

(二)扶贫产业开发类指标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果显著。全村人均都有0.77亩以上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新修石河堰11公里,新增灌溉面积800亩,低产田改造600亩,总投资40万元,其中扶贫办扶持资金25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5万元。全村可新增高产稳产农田600亩。整治山坪塘20口30000方、渠堰10条20Km,总投资25万元。其中各部门帮扶资金10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5万元。可解决村内2800亩基本农田的灌溉问题,人均增粮100公斤。

2、产业建设成绩突出,新建密植桑园600亩;建标准养蚕室160平方米,建小蚕共育室100平方米;新建养蚕大棚200平方米。总投资5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0万元,群众投劳折资20万元。目前,全村养蚕达到700张,养蚕收入90余万元,可使250户养蚕户家庭增收3600元。

新建标准化养殖场3个,圈舍面积达到平方米。其中存栏能繁母牛100头;存栏种羊200只,实现年提供良种山羊1000只。采取一借双提三统一(即一借地垫资金,双提即无偿提供圈舍,无偿提供场坪;三统一即统一购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方式,带动400户农户发展山羊2800只。发展项目投资6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5万元,产业发展资金15万元,业主投入10万元,农户自筹及投劳折资10万元。

3、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由双祥公司投入54万元,组织农户种植巨桉3000亩,现巨桉长势喜人,六年后可使全村1580户农户人均增收1000元。

4、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由凤佳公司投入5万元的韩国朝天椒种子,组织农户种植韩国朝天椒400亩,全年收获韩国朝天椒105万斤,农民直接收入140万元,可使280户家庭增收5000元。

5、围绕产业项目需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000人次,培养致富带头人;通过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人次。基本实现每户受训一人、劳动力人手一技、技有所用目标。

(三)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类指标

1、交通建设硕果累累,201x年完成通达工程25.33公里,总投资210万元,其中交通专项资金153万元,群众投劳折资66万元。人行便道工程。7.5公里人行便道。总投资1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8万元,群众投劳折资7万元。新修断头路3.5公里,总投资42万元,其中交通局扶持资金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3万元。整治烂路28公里,总投资20万元,其中部门扶持资金10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0万元。全村实现村道通达目标,完善规划区内交通网络,可解决全村的出行难问题。

2、建设人民群众满意项目,新建供水池20口,蓄水6000方,安装管道80Km,总投资60万元。水利专项资金38万元,群众投劳折资22万元。可解决规划区内4800人的饮水困难,自来水入户率可达80%以上。

3、成功解决边远山区掉散贫困户50户150人的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总投资85万元,林业专项资金75万元,农民投劳折资10万元。

贫困户住房改造工程,对17户贫困户66人进行危房改建。项目总投资1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群众投劳折资金5万元。

4、扶助基金成绩突出,由扶贫办投入资金15万元,帮扶400多户困难户的投资垫底资金,效果显著。

5、生态家园建设群众满意,修建沼气池125口,总投资31.25万元,其中政府投入12.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8.75万元。

(四)社会事业类指标

1、为方便群众办事。新修1个公共服务中心;(包括图书室、文体活动室、远程教育室、村级卫生室、计生室、科普宣传室、村务公开等),总投资8.2万元,其中组织部门资金1.2万元,政府财政扶持7万元。

2、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生辍学率为零,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

3、在县扶贫办、镇农技站的扶持的帮助下,我们认真抓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经组织培训,现全村劳动力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一次以上,并掌握了1—2门致富枝术。接受培训和掌握1—2门致富技术,占劳动力总数的86%。

4、全村20个组都能收听到广播,都能收看中央电视台,通广播电视率100%。

(五)基层组织建设指标

1、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我们以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和“五村两规范”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学习和参加有关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和党员素质,尤其是掌握市场经济和农业科技知识,使他们有本事率领农民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找到一条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好路子,以保证实施“整村推进”各项量化任务目标的完成。为此,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加强,各种配套组织都已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

2、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一是组织和引导党员带头发展生产,带头脱贫致富。二是组织有劳动能力的党员开展“双带”活动,传、帮、带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两项工作都取得良好效果。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完善机构,加强扶贫组织管理

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建立一个完善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网络,有了完整的领导组织机构,才能确保各项扶贫工作从村——贫困户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为此南阳村成立了整村脱贫推进领导小组,由村总书记任组长,亲自抓整村脱贫工作,同时由村文书和两名副支书具体负责整村脱贫工作的实施,成立了整村脱贫领导小组、资金管理小组、项目监督小组等组织,同时聘请了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有文化的年青人、妇女干部以及关心公益事业的群众代表等作为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工作,监督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的实施。为了确保扶贫领导机构切实从广大群众的利益出发组织实施扶贫工作,建立了《整村脱贫资金管理制度》、《项目招投标制度》《项目监督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各类领导小组、办事人员的工作职责,以完备的制度管理扶贫工作,做到组织健全、人员落实、管理严格,为推进整村脱贫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理清思路,认真做好项目规划

经过深入调研,做到了“四个结合”。一是与群众发展意愿相结合。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让农民群众共同寻求本村经济发展的出路,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致富增收的想法,切实了解广大群众的真实愿望。二是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确定该村“发展三项产业、搞好四项建设”的发展路子,即:全力发展养殖业、积极调整种植业、大力推广蚕桑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狠抓人居环境建设,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并紧密围绕这个思路确定该村的扶贫项目。三是与年初的工作计划相结合。该村在确定扶贫项目时,首先把当年的工作重点列入规划之中,如山羊棚圈建设、桑草地开发等,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发展。四是与着力解决群众反映最迫切的问题相结合。在选定项目时,优先考虑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如人行便道、人饮次等与村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

(三)强化监管,提高脱贫开发效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查奖惩,落实目标责任制,做到年初有计划,平时有检查,年终有总结。二是所有项目实行公开、公示制,以接受群众监督,使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三是坚持投资渠道不变,用途不变,整合资金,集中投入的原则,项目资金实行财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统一报帐,并建立领导审批、开支公示、年度审计制度,确保扶贫资金的有序运行和资金的最大效益化。

(四)建章立制,完善工程后续工作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巩固扶贫建设成果,建立和完善系列专合组织,完善后续管理,通过山羊养殖协会、蚕桑协会、用水者协会等为载体,加强自我组织、管理和发展,既成项目得到了有序的管理和合理利用,达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五)加强“四权”,构建民主和谐新村

在推进整村脱贫工作中,把扶贫开发和宣传教育、基层党建、民主治村相结合,项目农户真正拥有参与以、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决策权、受益权。创新“四权”机制,赋权与分权有机结合,真正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融互动,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根本改善,并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村民积极投身村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村级民主化进程得到进一步加快,农户参与村级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村级环卫、村容形象等系列公益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本村已基本呈现出政治、物质、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民主和谐局面。

三、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高度重视,组织领导到位

党委、政府对南阳村整村脱贫推进工作高度重视,主管领导亲自抓,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强、制定的实施方案、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切合实际,工作思路清晰,目标任务明确,方法措施得当、督促检查有力。

(二)广泛动员、宣传发动到位

为使整村脱贫推进工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成为项目建设的主体。镇、村充分发挥会议、广播、标语、宣传单、宣传册、宣传栏的作用,大力宣传整村推进的相关政策和补助标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农户主动参与到各项工作的实施中,积极出主意、想办法,集资投劳,形成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共参与的局面。在整村推进工作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派干部工作扎实,结合该村实际,因地制宜想办法、订措施、一村一策、一村一个亮点,重点突出、全面推进、按时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吃透村情,工作措施到位

镇、村和工作组入户调查摸底工作扎实,在项目规划和个体实施中,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7个有”项目重点向困难农户倾斜,将补助建设项目落实到困难户,村委会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议,党员会议、群众代表大会等形式,对补助对象、补助内容、补助标准进行广泛讨论确定,并将结果进行公示、公告,接受群众的监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使规划项目更加科学合理,符合村情民情,将项目支持和群众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项目资金效益。

(四)明确责任,指导督导到位

明确了镇、村主要领导和驻村干部的职责,将整村推进工作列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了责任人,对整村推进负总责,做到亲自抓;及早谋划、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资源,统筹安排使用各类人力物力财力;协调解决实施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层层签订责任状,制定严格的奖惩责任制、明确各项目实施负责人,做到所有项目件件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不重不漏,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五)加强和完善项目资金管理

整村脱贫推进工作的关键是要实现资金、任务、责任、权力“四到位",实行以县为基础的统一规划,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全面推行扶贫项目和资金事前公示、事后公告,做到项目数量、建设内容、资助对象,补助标准及资金使用和物资发放,建设和物资采购公开透明,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及时足额到位,有效使用,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财政所严格按实际完成项目付款,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提款报帐,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及时到位,规范管理。

(六)积极调协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整村脱贫推进工作,以县扶贫办为综合协调部门,镇、村及相关部门具体抓,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全力抓好各自的目标任务。工作中各级各部门都以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识大体、顾大局,明确领导和工作人员具体抓,政策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工作中各个环节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做到项目实施前公示,实施中有技术人员指导、监督,严把质量关,实施后及时组织验收,及时兑现到户项目补助款及其他建设资金,以兑付补助促进度,增加政府信誉度和群众责任感,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具体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一般在项目村里协调解决,做到一般问题不出村,需综合协调解决的问题由乡镇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由县扶贫办和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政策范围内的事决不拖延、不推诿,至今为止,还没有出现项目实施过程中不能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

村整村脱贫工作总结 篇5

——建设中的安徽天柱福元乡村民宿度假区

位于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天柱山东麓的一片贫困山村,正在建设“天柱福元乡村民宿度假区”,力求打造成为当地百姓的幸福家园和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居民共享的康养乐园。

在国民休闲旅游新常态下,天柱福元乡村民宿度假区的“山村康养”与国家5A级旅游区天柱山的“观光游览”、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天柱山镇的“小镇休闲”、天柱山旅游度假区的“滨河度假”,形成既差异化互补又相辅相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复合型休闲旅游目的地区块。这或许是“天柱山国家休闲公园”的雏形,凭借着距离合肥、南京、武汉、南昌等四大省会城市仅两三百公里的区位优势和便捷交通,这里必将成为吸引城市居民出游消费的巨大磁场,这里必将成为发展旅游带动贫困地区成片脱贫致富的实践范例。

落后“空心村” 发展旅游开启脱贫致富新篇章

天柱福元乡村民宿度假区项目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镇林庄村黄山村民组及梅城镇凤凰村红星村民组、河西村民组、山包村民组、凤形村民组,俗称“大王山”地区,属于夹在国家5A级景区天柱山与安徽省级旅游度假区——天柱山旅游度假区之间的低山丘陵带,尽管距离县城仅仅十公里,但是山多地少,农户分散,长期不通公路,仍属于偏僻闭塞的传统农业山村,经济发展落后。以黄山村民组为例,现有农户68户,人口322人,人均仅几分田地。长期以来,农民主要靠种植水稻、松树等传统经济作物维持生计,改革开放以后农民主要靠外出打工获得经济来源。目前仍然有贫困户11户(低保贫困户5户,一般贫困户6户),贫困人口44人。每年春节之前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返乡过年,元宵节前后又分赴全国各地打工,平时只有老年人和小孩留守家园,女孩子长大了纷纷嫁到外地,而男孩子只有在县城里买了房子才能娶到媳妇。山田地闲置了、农民用外出辛辛苦苦打工挣来的汗水钱盖的“小洋房”闲置了,这是本地特色“打工经济”形成的典型的“空心村”。

近几年,潜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特别是将消灭贫困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之战。县委书记张劲松多次带领干部深入天柱山镇林庄村黄山村民组等等贫困乡村调研精准扶贫、驻村扶贫工作,强调指出,精准扶贫是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是脱贫困、惠民生、促发展的根本之策,驻村扶贫是推进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要根据所在村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扶贫项目,推进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要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产业、人文优势,吸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报家乡,发展切合当地实际的扶贫项目,不断改变贫困村面貌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天柱山景区周边乡镇,要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吸收工商资本进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大力提升特色农家乐,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在当地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在外旅游创业成功的潜山人回报家乡,成立潜山县香格里拉休闲农业开发公司,在“大王山”地区建设天柱福元乡村民宿度假区,开始了以全国首创的“乡村民宿度假区”业态模式,带动大王山贫困山村成片脱贫、发展致富的创新实践。

高水平规划 力求打造成五大创新示范项目

大王山地区与天柱山主景区遥遥相望,背靠尚待开发的虎头崖风景名胜区,近邻天柱山镇和潜山县城,是一片在县城都望得见的贫困山区。这里低山地形变化丰富,植被多样,林相优美,森林覆盖率高达90%,生态良好、空气清新,四季有景,环境极佳,人文底蕴深厚,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业。特别是这里依托两条在潜山县城附近垂直交汇的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线——沪蓉高速、济广高速,直达合肥、南京、武汉、南昌等四座省会城市均只有两三百公里路程;这里距离安庆天柱山机场仅仅七十公里、距离合九铁路天柱山站仅十公里——可谓区位交通优越、客源市场巨大。

潜山县香格里拉休闲农业开发公司先后考察了日本、泰国、巴厘岛、台湾等地,借鉴他们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度假的成功经验,并委托全国著名的国家甲级规划院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海南境界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高水平的旅游策划和规划。规划将大王山项目开发定位为集休闲农业、山乡度假、康体养生、户外活动、文化旅游、民俗体验和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能“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天柱福元乡村民宿度假区,与周边的国家5A级天柱山旅游区、虎头崖风景名胜区、安徽省天柱山旅游度假区、天柱山旅游小镇形成差异化互补,有条件组合成以天柱山为龙头的复合型区域旅游目的地,对接天柱山旅游大市场和满足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居民对山村康养休闲度假需求,从而带动大王山贫困山区的成片脱贫、发展致富。

依据规划,天柱福元乡村民宿度假区项目开发以农民致富、游客满意、区域进步、企业发展为核心指导思想,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以主体企业牵头,多方合作,多种形式共同参与的运营模式。项目开发将追求五大创新示范:追求实施精准扶贫、旅游扶贫富民的创新示范;追求成为科技引领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示范项目;追求成为将百姓幸福家园与游客度假天堂融合打造的示范项目;追求成为创新发展乡村度假的示范项目;追求成为传统的观光型、山岳型风景旅游区实现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示范项目。

起步区开发,打造黄山谷乡村民宿度假群落

林庄村黄山组地处大王山地区对接通往天柱山大门服务区的交通干道、对接沪蓉高速与济广高速的天柱山互通枢纽仅仅五公里的门户位置,被规划确定为天柱福元乡村民宿度假区的起步开发区域——黄山谷乡村民宿度假群落。

据《潜山县志》记载,这里曾有北宋知名诗人黄庭坚经常光临的“学堂”,在学堂旁边还建有“山谷别墅”。因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后人称此地为“黄山”、“黄山谷”,这也是黄山村民组地名的由来。

黄山村民组与拥有两千年人文历史、尚待开发的虎头崖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天柱山的八大景区之一)接壤,是通往虎头崖风景名胜区的必经之路。虎头崖海拔913米,这里曾是古人炼丹修身之所,留下“升仙洞”、“白云庵”、“观音洞”、“炼丹台”、“铁笛龛”等等文物古迹。公元一世纪,张道陵之孙张鲁云游天柱山,在白云崖(虎头崖的别名)建起天柱山第一座道观——白云庵而潜心修炼;唐代高僧崇慧大师在此讲经说法;宋代鲁道人在此炼丹;宋代黄庭坚、明代徐桂在此读书„„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赞美这块洞天福地,比如:“超然物表”、“宛然仙境”、“元气磅礴”、“中天峻拔”、“仙洞重华”、“无量寿塔”,等等。

潜山县香格里拉休闲农业开发公司先后引导并扶持黄山组村民成立了潜山县天柱山油茶专业合作社和潜山县大王山休闲农业合作社,让村民成为旅游开发的参与者、推动者、合作者和受惠者;公司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芳香植物研发中心、中华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安徽省林科院、安徽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等科研机构达成合作意向,逐步把村民培训成为科技农民、旅游从业者,把精致、高效、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加工与特色体验相结合,并采取“公司+科研院所+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开发形式,通过发展科技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按休闲农业和乡村度假标准推进项目开发、民居改造、环境优化、设施配套、服务提升,打造黄山谷乡村民宿度假群落。至此,公司已投资两千万元,建设了通往虎头崖旅游区的自驾游道路以及配套的自驾游导引系统、虎头崖旅游区游客到访中心、虎头崖自驾游营地、赫比尼斯精品民宿、农林专家办公区、新三农讲习堂、黄梅戏演艺台、圆缘湖婚纱摄影基地、和合亭喜宴区、生升阁休闲饮吧、天柱山养生餐饮区、天柱山百宝山货供销社、200亩优质油茶基地等一批项目,这里已形成日接待300人的能力。公司开发这些项目承担了度假区的部分公共功能,公司还带动并指导黄山组村民利用自家空置房屋改造为村民民宿,联手打造黄山谷乡村民宿度假群落;公司与科研单位合作将村民荒废的田地改造成芳香植物康复花园、铁皮石斛基地、天柱山原产名贵中草药种苗培育基地、山野菜基地等项目,已进入施工准备阶段。

产业化扶贫 五种收入确保三年内实现黄山村民组的全面脱贫

项目启动以来,潜山县香格里拉休闲农业开发公司密切配合天柱山镇委镇政府、帮扶单位、驻村扶贫队,共同分析黄山村民组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分年制定脱贫计划,分户制订脱贫措施,实施精准扶贫,确保三年内实现黄山村民组的全面脱贫。项目的开发运营采取“公司+科研院所+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已给村民带来五种收入,即民宿经营收入、山田地租赁或合作收入、工资收入、特色种养收入、商业经营收入。目前在公司上班的11户,其中贫困户4户,每户一人年劳务收入达2万多元,预计每户村民民宿年接待收入达1万元,每户油茶等等农特产收入每年5000元。其中一户通过新三农讲习堂培训,到一家五星级农家乐上班,增加家庭收入2.4万元。

特别要指出的是,当地党委政府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政府主动为黄山谷乡村民宿度假群落的开发和产业扶贫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先后投资300万元,修通了连接黄山谷乡村民宿度假群落与天柱山主景区旅游干道、天柱山镇、高速公路天柱山互通枢纽的水泥道路,修建了饮用水工程、光伏发电厂,升级改造了项目区的电网、通讯网,以及支持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

相关链接: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安庆市潜山县,文化底蕴丰厚。早在春秋时期,潜山为皖国封地,皖国都城就在今潜山县城,境内的天柱山称“皖山”,天柱山东西部两条河称“皖水”,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潜山县城曾于东汉至南宋为郡、州、府治所驻地长达800多年。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封天柱山为“南岳”,千百年来,天柱山作为中华民族的“大汉南岳”深受世人仰慕和神往。至今,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文人墨客游历“大汉南岳”所存留的近400方摩崖石刻等历代名胜仍遍布四乡。

上一篇:话题作文:走错门下一篇:大三班家长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