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有效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有效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推荐8篇)

浅析“有效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篇1

——以《药》的教学设计为例

作者:

周 笑 雪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内容提要: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师的一个关键行为就是组织和安排能产生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学,并向学生提出超越给定信息的挑战。教学设计师连接课程与教学的纽带,是组织和安排将教学的蓝本。教师是否“有效”,在教学设计层面考察,就要看他是否能把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和策略恰当自如地体现在设计之中,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将课程标准落实到课时教学目标中。本文以《药》为例,分析其有效教学行为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和缺失,力求从中归纳出有效教师应有的教学设计能力。

关键词:有效教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提问艺术

一、“有效教师”

——从教学设计开始

“有效教师”是有效教学现代定义的核心概念。不同于以往从伦理学和心理学角度对好老师的界定,它关注教师本身,更关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影响。一个有效教师,往往是重视师生互动的。他懂得在恰当时机选用促成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使教学目标顺利实现,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成就感。《有效教学方法》认为,教师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是:

1、清晰授课,2、多样化教学,3、任务导向,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5、确保学生成功率。此外,巧妙提问作为上述五种关键行为的辅助,也是常用的。它们好比有效教师的骨骼,架构起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

有效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统筹各种因素,对教学时间、顺序以及节奏实施全面而系统的调控,从而使整体教学行为产生的效果比任何单独的行动能达到的效果都要强烈。课程、学习目标、教学材料以及学习者组合在一起,为有效教师选择恰当的有效教学行为提供决策的环境。而从关键行为到具体行为,从教学目标到课时目标,从预期的有效教学向实际的有效教学过渡则离不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我国的学校教育背景下,教学设计主要是狭义的教学设计——包括的就是学科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阐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实施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应包括:前期分析、教学目标阐明、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与修改以及教学设计的总结性评价。把促成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以及辅助行为合理地纳入到教学设计,将会是有效教学在思维和技术层面的预演。有效教师的有效性,在教学设计阶段就应该开始产生作用了。

二、案例分析

——以《药》为例解读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药》是鲁迅的小说,王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通过前期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和形成性练习四个部分对小说教学进行了规划。

在前期分析部分,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新教材背景下该课的教学现状的分析,王老师认为“作为教材,值得探究的问题比比皆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的面面俱到”。因此他截取了全文中极为精彩的第三部分——茶客谈药,由“茶馆”这一江南学生熟悉的场景切入,引领学生“走进”作品,意在以人物性格分析为重点,在互动活动中合作探究小说主题,力求从感性赏读逐步走向理性的认知。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教师建构了一个足以容纳师生双方的平台——这个平台绝不是无所依傍不着边际的空中楼阁——它是立足文本的,是与小说的思想内涵密切相关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机会,更是教师引导学生与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的情

境。它指出的不仅仅是分析形象,揣摩主题的途径,更是读者对作品仰观俯察的视角。

接下来,王老师在第二部分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

1、通过细读品评和交流,知道本文的基本内涵。

2、体会鲁迅小说在情节安排、形象塑造乃至环境描写方面的特点。

3、感受作品中夏瑜及作者鲁迅的人格魅力。结合第一部分的宏观建构,我们不难发现,这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指向的是内容和情节、文体特征与表现手法以及主题与思想意蕴。三个目标与“由点及面,由感性到理性”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一致的。但是,设计者对目标的表述,尤其是后两个目标,明显缺少可操作的限定条件和明确的评价标准。究竟学生又怎样的表现才算是体会到了情节安排和形象塑造的特点?有怎样的表现才算是感受到了作品中夏瑜的形象和鲁迅的人格魅力?

有效教学认为,教学目标的意图在实践上主要有二:其一,是详细列出能实现教学目的的特定的课堂策略,从而使教学目的向课堂成就靠近;其二,是表达教学策略,表达的形式使你能够测量这些策略对学习者的影响程度。也就是说,在教学设计阶段,有效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表述,更多的是对行为目标的表述——它应该界定出可观察的结果的特定的教学目的,它应该陈述发生预期学习的条件,它应该明确规定标准的水平,也就是在明确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能在教学中预期的行为的数量质量等。在行为目标中,必须要用直接的,具体的和可观察的方式来表达学习结果。教学目标的编写必须具备上述三方面的内容。界定条件是为了把教学内容置于特定条件下,使教学集中于一点而不是空泛的,缺少结构的。同时,在以后以这个目标为基础的考试中,我们也可以更加公平和准确的评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界定的条件可以多项并存,但也要适度适量,不必过于细化。陈述目标水平则是为了考量该行为在特定教学条件下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是实现了预设的目标。

接下来的第三部分是教学过程设计,也是整个设计的主体内容。在第三部分的教学过程设计中,王老师将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堪称长文短讲的典范。他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点有效教学手段:第一,多样化教学。如音频范读的使用,使学生接收到了视觉之外的阅读刺激。第二,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如分组讨论的设计,使学生的看法可以更大限度地融入到课堂,同时也增加了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的时间,从而增加了提高学生学习成功率的可能。第三,提问的设计。王老师的提问设计主要有:“茶馆里有哪些人?茶客在谈论什么事?”,“听录音,感受这些人是怎样的人?”,“你最想谈的是那个人?为什么?”,“夏瑜如果地下有灵„„你认为最让他心痛的是谁?为什么?”以及“推断叹药之前可能发生了哪些事呢?结尾应该怎样?”

有效教学认为,作为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的辅助手段,提问的艺术在于“区分了内容问题和过程问题”。内容问题主要是指让血色很难过直接处理教师所教内容的问题,它们往往是直接的,低层次的,事实的。而过程性问题则与之对应,是间接地、高层次的、开放的问题。作为教师,提问艺术是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教师传达给学生运用的技巧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运用问题的灵活性。问题自身很少是目的,而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手段,通过它们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或者让学生思考呈现过的材料内容,从而使他们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在《药》的设计过程中,始终贯穿了恰到好处的提问,从最开始的内容

问题,到结尾处的过程问题,提问的设计辅助着其他手段,为实现教学目标,促成学生成功学习而服务。它们就像一条时隐时现的线索,引导着学生从感性的体验逐步走向理性的认知。

三、有效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设计能力

通过对王老师《药》的教学设计各个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药》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它体现了设计者在各个层面对有效教学行为的把握和运用;《药》的教学设计并不是完美的,它在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表述上缺少可测量的表述,直接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的浮躁——小说的主体内容都包含在茶客的对话之中,人物性格、情节演进乃至主题思想,无不与对话描写息息相关——教学过程设计虽然巧妙,但是脱离了小说的语言描写这条根本线索,难免会有空泛浮躁的弊端。

按照有效教学法对有效教师的界定,有效教师的一个标志就是组织能产生中高成功率的教学,并向学生提出超越给定信息的挑战。那么,在教学设计层面,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符合上述标准呢?

结合王老师的教学设计案例中的有效与空泛,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有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有准确地设定和表述教学目标的能力。

第二,有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有灵活运用各种关键行为的能力。

第三,有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有合理选择辅助行为的能力。

第四,有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始终对教学设计的最终旨归有明确的认知乃至独到的见解。

教学设计的归宿在于学科。如何使教学设计更为“有效”?如何在科研与实践中逐步成长为一名“有效教师”?案例与分析可以给学科教师启示,将启示转化成成长的营养,还需要学科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

2、《教育硕士优秀教学设计选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8

浅析“有效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篇2

扩招的同时, 对高校的办学能力提出了考验, 近年来很多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纷纷引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呈年轻化趋势。教育部人事司统计数据显示, 2000—2007年青年教师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8年, 我国30岁和35岁以下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略有下降, 分别占全国专任教师总数的28.9%和47.8%, 见表1。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承担者和骨干力量。他们往往具有学历高、科研能力强的优势, 但教学经验不足, 影响着高校教师的整体水平, 因此, 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 对于高校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现代教育理念是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 要求建立厚基础、宽口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自主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往教师为中心, 将知识照本宣科地传授给学生, 实施“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处于权威地位,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不相符。因此, 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学生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主体, 是教学的消费者,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 为学生提供服务, 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 成为帮助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对学生思维给予启发和诱导, 对学生的创新精神, 给予积极的赞赏和鼓励,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从而把教学过程逐渐转变成探求真理的交流过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 指导学生进步, 帮助学生成长, 关心学生的需求, 解决学生的困难, 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 同时要深刻体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要求, 用“授人以渔”的现代教学理念代替传统“授人以鱼”的教学观念,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不断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以及获取所学学科专业领域前沿知识的本领, 激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稳定、健康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对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保证教育质量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综合利用教学手段

我国教育已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并建立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高校自身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在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教育技术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的整体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目前, 传统“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要求, 广大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 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业务素质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投影仪、电视机、摄像机等高科技教学多媒体设备如今已普遍出现在大学课堂上, 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同时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学生的知识来源和知识范围日益扩大。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不断了解、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适应信息化教育带来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具体来说, 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或参加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 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首先, 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方法, 如计算机、投影仪等最常用的教学多媒体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其次, 应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当代信息技术, 如视听媒体教学技术、网络媒体教学技术, 以及对各种媒体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用和开发等相关技术, 并加以综合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 鼓励教师大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 不能忽略传统板书直观、形象、针对性强的特点,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使用何种教学手段, 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板书有机组合, 实现传统与现代两种教学方式的优质整合与优势互补,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转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边式教学方法, 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加强师生互动, 秉承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共同营造一个既丰富多彩又切实有效的教学氛围。

三、发挥学生评教的作用, 提升教学水平

评教结果来自教学第一线,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参与意识, 增强责任意识, 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评价能力, 有利于增强师生互动, 拉近师生感情, 有助于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评教成绩虽然不是衡量教师是否称职的唯一依据, 但可以基本反映该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效果和学识水平。学校应利用统计学方法, 对评教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消除因非评测因素引起的误差, 分别统计教师平均分、学院平均分、全校平均分, 在保证评教结果真实、有效、可信的前提下, 将评教成绩与教师聘任制、职称晋级、评优评奖、考核评定挂钩, 避免教师在繁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重科研轻教学、顾此失彼, 发挥评教结果指挥棒的作用, 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明确努力的方向, 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将连续几个学期的评教成绩与督导评教、同行评教的数据结合起来, 能综合地反映一名教师的真实水平。对评教成绩排名靠后的教师, 学校应组织教学督导重点抽查、听课, 对在多次评教中被认为教学态度不认真、不负责、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差的教师, 坚决请下讲台。对于确有困难的年轻教师或新任教师, 结合具体情况, 通过组织教学名师介绍经验, 采取校内“师徒结对”等方式, 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进行有针对性的基本功培训, 共同帮助其不断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水平。

对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如培养教师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学习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培养教师敏锐的观察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等。学校也可以举办多种行之有效的活动, 如举办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师定期培训考核、组织有资深教学名师参与的交流研讨会等, 并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同时, 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 鼓励教师开拓创新, 激发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普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尤其是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优秀专门高级人才的重任, 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背景下, 全面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打造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素质优良、充满活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稳定的青年教师队伍,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摘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办学之本, 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构建师生关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学生评教作用三个方面, 阐述了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林永柏.浅谈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养成[J].教育与职业, 2008, (9) :121-122.

[2]赵颂梅, 丁国钰.高校学生评教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9, (23) :158-160.

[3]夏喜利.浅谈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62-64.

[4]高宏.试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之养成[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6) :66-68.

浅析“有效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篇3

【关键词】整合运用信息 有效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32-01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计划性,也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沟通,还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那什么样的课才叫一节好课、一节有效的课呢?我认为,一节实现预设目标,符合学生学习情绪、行为发展规律,能促进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所学的东西并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能激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产生愿意学的愿望的课就是一节有效的课。为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教材知识进行分析、分解,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对学生实际、社会热点进行综合了解,从而找到教材、学生、社会的巧妙结合点,设计一节有效的课。

一、充分挖掘教材,调整编排,整合教材信息

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的载体,是众多课程资源中最基础最核心的资源。整合各种信息首先要着眼于教材,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教材的内涵与外延,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信息。新课程强调,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按照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顺序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编写的,但具体到各个学校和课堂教学,有时不一定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选取的案例也是具有普遍性案例,有时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二、充分分析学生学情信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十几岁的初中生,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心理特点是依赖性和独立性共存。他们遇事开始独立思考,但这种“独立意识”却带有与生俱来的幼稚性和片面性,需要在保护他们自主性的基础上加以引导。

例如:同样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框《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新课教学中。我采用学生课前根据南宁某校曾经发生的一起学生被敲诈勒索的真实案例摄制的情景剧视频,把中学生中存在的不注重规范自身行为,花钱大手大脚,乱交朋友等等的现象集中展现出来,并设计三个问题(1)女生被敲诈勒索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前一个视频《网络背后的激情陷阱》和这个女生的遭遇,谈谈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被不法分子侵害?(3)生活中我们还要在哪些问题上提高警惕?然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抽取代表发言。在这个环节里,我要引导学生了解:只有规范自己言行,提高警惕,才能避免被不法分子侵害。这是本课的重点。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考虑到中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特点,容易产生好奇、好胜、片面、虚荣、攀比的心理和是非曲直的模糊心理,我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 ,并设计有梯度的三个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在体验、交流、讨论中反思自己的不当心理和言行,提高警惕,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师长的引导教育。

又例如:在九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课第四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新课教学中,我展示了两则材料。

材料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反映我国教育投资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知识相对滞后不能很好与国际接轨),并提出两个问题:

(1)这个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2)有人认为:“经济要上,教育要让,先把经济搞上去,再来发展经济”对此你怎么看?

材料二: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从小生活在贫困山区,因贫困而失学。后来通过希望工程接受教育,2005年从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毕业,成为银行白领,摆脱贫困落后的命运。提出问题:是什么改变了大眼睛女孩的命运?

我的设计意图是用材料一和相应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用材料二和相应的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教育对个人的重要性。

“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要利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与要求之间的矛盾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我正是了解到不少学生容易对经济建设和发展教育的地位认识混淆,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意味着应该优先发展经济。我还了解到有部分中学生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思考问题容易偏激、走极端,犯片面性的错误。所以,才采用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在讨论和反思中认识到我国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但只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培养更多的人才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收集社会信息,丰富课堂教学

新课程强调的是要使教材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要搭建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的桥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中比较抽象或学生缺少生活经验的内容,教师可以搜集社会中可支持教材的信息,如:图片、影视资料等,补充丰富到教学中来,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实现有效教学。

例如:在九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课第四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新课教学中,我运用《飞天壮歌——中国首次太空漫步航天展》在南宁市国际会展中心开幕这一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举办活动的目的导入新课。心理学家说: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他就能自觉地排除多种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由于本课某些内容比较枯燥,更多是理论性的表述,使得某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我运用发生在南宁本地的事件,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激发他们崇尚科学,热爱国家,热爱家乡的情感,在感受的过程中开启学习的大门。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过程中只有坚持备教材、备学生、备社会时政,才能整合各种信息为课堂服务,才能更符合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实现课堂的三维目标,实现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吴松年.《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

[2]李国华.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基本方式与途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11-12).

[3]姚敬华.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现状、纬度、原则[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10).

[4]徐红宇.谈谈如何丰富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

浅析“有效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篇4

学科:幼儿教育

通信地址:东营市东营区新区榴香园东门对过 单位名称:东营市东营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姓名:鲁亭亭 邮编:257000 电话:***

摘要:幼儿教师的有效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幼儿教师的有效提问是开发幼儿智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缺乏对有效性提问的方法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偏重于教学提问的形式,幼儿被动地接受提问,这样的提问很难体现它应有的价值与功能,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与提升。利用反思性教学提高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力,优化提问行为,能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 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既能启迪幼儿思维、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又能有效地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作为教师,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掌控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活动中的有效提问,及时的对活动进行反思是非常有用和必要的。利用反思性教学提高幼儿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有效提问的定义及目的

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目标与内容,在课堂活动中创设相关的活动情景,提出有计划性的、针对性的、启发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幼儿主动参、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提问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激发幼儿兴趣,引出教学内容;第二、能够驱使幼儿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也可以说有效提问就是指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提问。有效提问是提高幼儿活动参与性的重要方法,也是激发幼儿兴趣、探索欲望的必要手段。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他的专业成长将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省、思考、探索,并作出理性的选择、判断和整理,从而促进自己教学观念的转化,提升教学能力,自我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就很大,如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反思性教学不仅仅是回忆或者回顾已有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而且还要通过教学主体的不断探究、质疑,找到其中的问题和答案,审慎的考虑教学实践并不断矫正不正确的教学行为,合理的进行自我评价,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知道未来的教学行动,使自身的教学具有发展的价值、创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价值,使自我经验型教师发展成为学者型教师。

幼儿教师反思性教学就是指幼儿教师通过一定的反思实践对一定对象进行反思,力求探索教学改进、以实现幼儿和幼儿教师的共同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幼儿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

三、利用反思性教学提高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力

反思性教学旨在帮助教师以审慎的方式教学,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变成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行家,从而为幼儿

更好的发展提供条件。

下面从提问问题的设计、形式、内容三方面对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进行反思。

(一)反思教师提问问题的设计

1.反思提问问题的氛围,尊重幼儿。

首先,课堂提问要注意尊重幼儿,营造民主活动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以及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对幼儿思维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影响。老师面带微笑、用期盼与鼓励的目光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愿意回答、想要回答问题,从而更加喜爱老师,乐于参与教学活动。营造民主的活动氛围既是对幼儿个性人格的尊重,又是对幼儿现有发展水平的尊重。作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个性发展、学习权利、情智现状,承认幼儿间存在的差异,相信幼儿的可塑性。尤其要尊重幼儿的不同观点,切勿草率武断地否定幼儿的异论。

其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教材的兴趣。”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提问能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引起幼儿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

2.反思提问问题是否具有双向性,鼓励幼儿学会提出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为了不打破自己已有的思路和教学进程,而敷衍或压制幼儿的提问与质疑。3~6岁的幼儿开始步入问题意识的发展关键期。如果只有老师的提问,没有幼儿的提问,很难收到启迪效果。教师应敏锐地抓住幼儿的反应,及时提问质疑,以激活情感,引发幼儿思维的不断深入,促进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展。如在学习《聪明的小鸡》的过程中,小鸡为了引来农夫赶走狐狸,从而和狐狸比赛谁的嗓门高。这时可以问幼儿:“小鸡的嗓门真的比狐狸大吗?小鸡是真的想和狐狸比谁的嗓门大吗?”然后进一步质疑:“为什么狐狸会相信呢?”从而帮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该故事。另外,教师在向幼儿提问的同时,应引导幼儿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互问互答才能使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中。让幼儿了解提问的时

机、方法有多种多样,可以在听故事后鼓励幼儿对不理解的词、句子进行提问,也可以鼓励他们在阅读时针对某一画面进行提问,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内容进行提问,或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提问。

3.反思幼儿回答后,教师是否及时给予有效的回应。

好的提问不仅仅在于提出了好的问题,更在于在幼儿回答问题后,能否给予幼儿有效的回应,从而吸引、激发幼儿深入探讨、学习的欲望。良好的回应不仅仅是对正确回答问题孩子的肯定,也是对未能正确回答问题幼儿的鼓励,更是对敢于提出问题幼儿的支持。有的教师在抛出问题后,虽然能引起了幼儿的思考,激起了幼儿的疑问,但却不能很好的回应幼儿提出的问题,导致幼儿的疑问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幼儿的活动参与积极性会受到影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反思提问问题的形式

1.反思提问问题的形式是否新颖,是否单一,是否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活动参与性。

很多教师的每次教学活动提问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变化。有些教师凡是故事教学都是提问“三部”曲,即讲完故事后便问:故事的名称叫什么?故事中有谁?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每次的形式、程序、内容几乎都一样,这清一色的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2.反思提问问题是否具有层次性,是否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提问。提问的层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同一年龄段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提问。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这样可以帮助这部分幼儿找到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对于大部分的中等能力的幼儿,例如为了巩固教学效果,基础及综合性的问题是可以对其进行提问,这样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适合能力较强的幼儿。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不同的提问,可以让每个幼儿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二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提问,要有难度上的层次。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语言能力进行提问:如小班的幼儿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比较弱,可以分几个步骤提问:故事里有谁?在干什么?中班的幼

儿则可以慢慢开始从简单的提问引导到概括性的提问,如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大班的幼儿经验丰富,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可以直接问: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3.反思提问问题的形式是否具有多样性。

单一性的提问,幼儿不需要做过多的思考,容易造成幼儿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多样性的提问是突破常规的问题、预想后果的问题、替换取代的问题等等,则能使幼儿学会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发幼儿的情感与思维。

提问还需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复习性的内容可以用抢答式进行提问,如:“为什么叫淘气的小狗?”探索性的提问可用辩论式,如:“哪种垃圾是可回收的,哪种是不可回收的?为什么?”鼓励幼儿辩论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轮答式、齐答式、追问式及补充式等形式提问问题。

三、反思提问问题的内容

1.反思提问问题内容的目的性,是否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有的教师只是把提问当作课堂教学的必须部分,而对为什么要提问并不是很明确。其实,好的提问,不仅可以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保持对教学活动的高度投入;不仅可以考察幼儿是否理解了新学内容,把握教学的进程,还可以引发幼儿思考,从而帮助幼儿更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因此,在提问之前,老师首先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还是引发幼儿兴趣,或者为了引发思考,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2.反思提问问题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具有启发、思考的价值。提问的目的是引起幼儿的兴趣与引发幼儿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封闭性问题提问是我们教师习惯的提问方式,“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尤为普遍,无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例如在绘本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中,教师提问:“母鸡萝丝是不是去散步?”“狐狸是在跟踪母鸡萝丝吗?”虽然幼儿能很快做出正确回答,但不用思考与探

索。如果在后面追问或者把问题直接换成:“你是从哪里看出来母鸡萝丝在散步的?”和“你是怎么发现狐狸是在跟踪母鸡萝丝的?”给予幼儿充分选择与主动探索的机会,不仅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更能激发幼儿仔细观察与强烈探索的欲望。

如果将一些故事中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幼儿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大胆想象,认真思考,拓展思维。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中,将“故事中都有谁?他们都经历了哪些事?最后母鸡萝丝成功摆脱狐狸了吗?”改为“母鸡萝丝是怎样摆脱狐狸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如果你是母鸡萝丝你会怎么做?”引导幼儿经过分析、推理,将故事中的角色经历和生活中的自我经历联系起来。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加深了幼儿对问题的理解。

3.反思提问问题内容的明确性与清晰性,是否有利于活动的展开。

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提问问题的内容缺乏明确性和清晰性,难以表达确切的意思,导致提问是否过于笼统,让幼儿不知如何回答。如在《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个故事结束时,教师会提出问题:“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这一提问的内容包括范围比较广,有时教师会重复提问多次,幼儿也不知如何回答,有的答非所问,达不到老师教学的目的。

4.反思提问问题内容是否具有层次性,是否由易到难,有利于幼儿系统思考。

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教学过程中,在提较难问题之前都有简单问题的层层铺垫,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幼儿进行系统的思考。如在故事教学中,逐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提问,可以让幼儿明白故事的发展过程,从而总结出故事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深入的提问和回答,可以锻炼幼儿系统地思考和梳理故事内容的能力。

5.反思提问问题内容是否具有开放性,是否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空间。

开放式问题的特点,是答案不固定、不统一的,能给幼儿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多推理、判断、假设、分析的机会,可以让幼儿陈述自己不同的观点。而封闭式问题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幼儿只能在这个限制的框架里选择回答。封闭式的问题是鼓励幼儿猜测而不是思考,即使幼儿不知道正确答案,也会有一半的几率猜对。如果教师经常提此类问题,幼儿很容易形成通过揣摩教师心理而寻求答案的思维。另外,封闭式问题的价值含量低,因具有猜测性质,幼儿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并不能表明幼儿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学内容。因此,开放式的提问比封闭式的提问具有更强的鼓励、引导、激发思考的功能。在幼儿园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尽可能地多提“为什么?怎么会这样?”等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动脑想问题,培养幼儿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提问是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师生互动交流方式,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贯穿在教学活动之中,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主动性。教师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影响教育活动的质量,有效的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活动开展的更精彩、更有效。

浅析“有效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篇5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在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直接关系到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调查和说明,指出现在中小学信息化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建议。

0引言

信息技术素养主要是指教师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学习能力和技术道德能力。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涵: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②独立学习能力:具备使用技术的强烈兴趣,并能够运用技术理解和表达他人的作品以及对信息进行独立探究和创新。

信息化课堂是和传统课相对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看成是一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的安排完全按照教材知识的编排顺序组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中心,教师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进度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而信息化课堂教学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成为了主体。信息化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作为导学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各种个性化的学习情境,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现状

根据教育部组织的一次大规模问卷调查,通过邮寄、E-mail发送等形式,对全国分布在东、中、西部的十几个省(市)的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可以总结出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1)教师家庭计算机普及率高于全国水平,但是利用率和上网率都不高。根据调查,电脑在教师家庭里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三倍,其中中学教师家庭电脑的普及率略高于小学教师。但是,从电脑的软件设施来看,电脑的利用率并不高,只有不到1/3的电脑配有充分的软件工具,如绘图、flash、网页设计等;从上网条件来看,大部分用调制解调器上网,而且有一部分人不能上网,即使能上网的使用率也很低。

(2)全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比较低,而且水平差距比较大。通过调查有近七成的教师还处于电脑的启蒙阶段,计算机资格考试通过率很低。熟悉硬件市场信息,能够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维护的教师只占不到1%。对于计算机硬件或软件出现一些小问题,只够自行解决的只占不到一成。大部分教师成人对硬件基本上是不了解的,对于Word、PPT这类作为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最基本的沟通点工具。教师们的掌握水平仍是令人担忧的。能够熟练掌握的不到两成。会编程和网页制作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了。

(3)多数教师不能经常上网,没有自己的个人网页。从上网时间来看,年龄差距明显存在,能做到平均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的只有两成,几乎不上网的占近三成。且有许多教师上网只是聊天或娱乐,没有运用在搜寻信息上,教师的个人主页拥有率只有不到1%,和学生交流方式大多限于课堂。

(4)信息技术教师改行的居多,师范学院计算机公共课力度不够。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计算机专业的比例几乎为零,中学的情况要好些,但也不容乐观,大多数老师都是自学成才,在大学中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很少,且有许多教师都是在职后依靠学校和教委的培训。师范院校一般只是将计算机作为公共课开设,重视力度不够,许多教

师长用到的软件没有完全掌握,这也造成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让充分的运用信息技术。

(5)信息技术能力不足,课程整合程度低。教师在使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时最大的障碍是在技术方面,大多数教师表示,尽管没有进行过网络教学,但并不是认为其不必要,而是技术上作不到。技术能力好的教师对专业课程不熟悉,专业代课老师技术能力不够,有很多适合信息化教学的课却没有能力运用。这种情况在老教师身上尤其突出。课程的整合程度很低,只有极少数教师能够很好的对一个学期的课程进行整合,能够完美运用技术等方面因素。

2思考与讨论

(1)学校技术环境的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物质条件。从信息理论的观点,学校环境应建成为方便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环境。主要是教学信息包括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和作为教学传播的教师环境等;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为教师和学生方便获取信息的渠道,包括建立各种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其中,教室环境是对教学活动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现代的教学,教师不能只限于用口头语言和板书去传授知识信息,还必须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信息载体,去形象、生动的、科学、准确地呈现各类信息。因此,教室内应装备有方便教师控制的能呈现各种多媒体信息的设施。

(2)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推动力,它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用教育技术的方法、手段将各种学习资源整合起来,为学生创设优化的学习环境。教育技术不仅仅指媒体技术。教师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并不等于就能发挥了教学手段的优势。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熟练和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并认真学习和研究作为教育技术两大基石的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并以此来指导实践。现在大多数教师的教育技术理论基础都是很薄弱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因此,在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使教师具备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浅析“有效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篇6

内容摘要:

新课程的开展在农村不甚景气,师者口是心非,嘴上一套,行动一套,不切实深入搞新课程的开展,仍旧进行“应试教育”,由此,为新课程的推广,特去进修学习,在校担新课程班级,以自己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把本人对如何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的心得体会撰写成文。

关键词:

新课程素质教育实施反思创新能力

正文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为更好的实施新课程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确立崭新的教育观念,提升课程意识,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转换自己的角色,提高教学水平。在我们走入新课程实施的这段时间里,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思考,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思考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作为学校的一名教育教学管理者和实施者,针对我县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并结合我校的实际,粗浅地谈谈对农村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思考。

一、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及问题

1、新课程在农村学校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40周岁以上教师占46%,学历达标率虽为100%,但大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语文、数学等学科胜任的老师少,虽课改年级施行了“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进行了各种培训,但部分教师的教育新观念的转变还比较慢,教学能力还跟不上,还是用老的一套或者凭经验进行教学,教学新颖性、创造性力度不够。因此,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程标准,是农村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2、教师角色、理念未完全转变。

3、学生、教师、学校的教育的反思还待深入,与新课程改革存在脱节现象。

4、考试与评价改革还不到位,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不是以你学校素质教育搞的怎样,实施新课程后怎样来评价,他们还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评价学校,再加上中考、综合评估等因素,教师们还是被分数所困扰,新课程的深入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5、由于用的是新教材,农村学校配套的资料跟不上,还由于个别新教材追求内容的新颖,教材量和难度都增加,教材版本不同,远教资源实用性不大,不仅部分内容无法操作,现有的课时也不够用。

6、农村学校本来就负债经营,实行“一费制”后,经费紧张,教学设施设备陈旧落后,投入不足,虽05年上级政府在农村学校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但教师会操作者少,使用率底。

二、对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的探索

针对农村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现状及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更好地推进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1、利用学校优势,整合资源,为新课程实施服务

一是加大教师培训与提炼力度。

因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才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和最直接的研究者,所以在使用新教材之前,首先是组织好教师岗前的课改校本培训,结合本校特点,编写实用的课改校本培训教材,让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以及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意义及方向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组织教师通过看有关课改方面的影碟及资料加深其感性认识,结合自己学科教学寻找课改中的闪光点,多撰写教学反思,多渠道开辟教学途径,并与学校教师考核挂钩,从外力上促使教师进入课程改革;其次是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新课程实施标兵,创造各种机会,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使广大教师充分意识到新课程的实施并非难事,关键在于如何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师生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等。例如我校在制定《骨干教师培养方案》中就把参与新课程改革作为重要指标,并制定了中青年教师三年成才方案,对学校推行新课程的实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要加大新课程实施投入。

05年河南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给农村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实施新课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合理、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强化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设备培训,会使用播放设备、会使用电脑、会接受教学资源、会制课件等等;新课程实施要想真正顺利、有效地在一所学校里展开,除了组织上的保证、制度上的保证、教研上的保证,经费的保证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设施的更新、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业务的提升等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否则,学校就会止步不前,教师就如井底之蛙。

三是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要通过各种方式如家长会等宣传新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让社会、家长共同携手,关心学校新课程实施的进程,削除其对新课改的误解,走出“重学生分数轻素质培养”的误区,减少家长、社会对学校具体实施带来的压力,让家长们共同了解课程改革,争取得到家长与社会的广泛支持和理解,共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2、立足校园,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创新精神

一是教师自己的角色的转变与创新

因为新课程改革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思想的引导者、信息的沟通者,还应该新知识、新理念的学习者。教师必须要具备终身学习观,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学识、良好的修养,逐渐淡化学科本位思想,努力成为通才。

二是课堂教学要有创新

(1).加强教学反思,作为农村教师在积极地参实施新课程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不同时代的社会对教育的不同要求就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大大加强了探究性、合作性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学习群体中平等的一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教学关系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关系。

(2).提高实施能力,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或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或全班面对面辩论、演讲、演小品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不可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能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

(3).优化教学设计,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了教案与教学的关系,要根据课堂教学氛围及学生表现适时调整教学设计,不能像放电影似的那样一成不变。因为探究式教学则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我们很难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预先设计,因此,这就需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必须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区、学校、班级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将校本教材作为补充内容。这就把学生引导到丰富面复杂的实际生活中,引导到图书资料中,达到了自主探索知识的目的,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思维活跃。此外,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对象,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让其在学习生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事实证明,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禁锢的、死板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是对学生的评价要创新

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以应试考试为主的评价模式,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快乐成长,而不能让“分数”毁了孩子。针对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其增强成功感、成就感,让其个性得到张扬,才华得到展示,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特长培养。例如我校在新课程改革中就提出了“不断地发展人、不懈地完善人、全面地提高人”的办学理念,给学生创设了多种成功平台:三支学生队伍(班长、学习标兵、榜样生)建设,从学生自身管理、学习方法、思想行为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开展了小记者活动、学生个人书画展,创立了校园文学社等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成功,在成功中增长能力与见识,大大推进了学校新课程实施的步伐。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不断发展,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农村学校任重道远,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硬件设备的制约,自身素质的有限,有时常觉得自己仍摆脱不了旧传统教学的阴影,仍然是在让学生接受式的学习,但我坚信,新课改的脚步刚刚迈开,新课改的道路非常漫长,只要以后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探索,使自己的教学与新课标齐头并进,一定能使农村新课程实施日趋成熟,并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

提升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篇7

一、目前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普遍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它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目前, 大多数幼儿园面临班生数多的问题, 给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制约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往往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具体分析如下:

1.教学目标与幼儿需要的结合不够紧密。教师对教学活动核心目标把握不准, 进而对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出现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难点把握和内容的主次分不清的情况。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吸收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够、教学环节的进度控制得不好、驾驭课堂能力差等等。如在科学教育活动《鸡蛋浮起来》的实验中, 教师急于让幼儿说出实验结果, 而忽视了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的表述。这些问题都是经常出现的, 这样就会影响整个活动的教育效果。

2.对教材研究不透彻。教师的备课要备教材、备教学设计、备问题、备教具学具, 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备幼儿, 备幼儿的前期经验, 备幼儿对问题的反应会是什么等。不备幼儿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上课准备的材料不够充分, 只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 不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 忽视活动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中出现了“小学化”的现象。《幼儿园的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材选择要考虑是否适于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是否适于本地区的资源、文化特点。只有灵活、创造性地选择教材, 分析教材, 才能提高自己组织教学的能力。

3.对幼儿缺少关爱、重教书轻育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关注教学环节而忽视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活动中, 教师经常提出问题后没给幼儿思考和回答的时间, 也不关注幼儿的回答是什么, 只是按照自己的环节设计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不能灵活地追随幼儿的表现, 顺势提出引导的问题, 将幼儿的思维转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环节中。缺乏关注、接纳幼儿不同意见、探究方式和发现, 没有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地提出问题, 没有尊重幼儿能力发展的差异性。

二、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育教学质量是幼儿教育工作的生命线, 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幼儿教师, 老师整体素质、理念的更新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 如何为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专业成长环境, 是幼儿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1.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是人类辛勤的园丁, 他的职业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幼儿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 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了解相关法律, 如《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 洁身自好、在职守法、团结互助、认真教学、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准确了解自己教学方向, 给自己制定一份详细的规划, 积极向上地引导幼儿, 告诉幼儿哪些是可以做的, 哪些是不可以做的, 不要把社会不良风气带进课堂, 给幼儿带来消极影响, 让幼儿对不必要的事情产生过多的兴趣。作为幼儿教师, 一言一行很有可能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影响。面对孩子时, 我们要有积极向上的青春、斗志昂扬的信念、坚定不移的决心, 不怕苦不怕累, 积极勇敢, 为孩子树立更多的信心, 保持良好的心态。

2.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而作为幼儿教师, 孩子的启蒙教师, 更要把孩子的“门”领对了, 让孩子今后可以自己走下去。“讲授在课堂, 功夫在门外。”幼儿教师更应该在上课前将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 合理地安排一些情景教学, 教师准备些用到的道具, 更加方便让幼儿自由地发挥。例如:在“帮助小白兔”的主题活动中, 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在活动的期间, 通过帮助小盲兔, 激发幼儿乐于帮助他人的品质, 培养幼儿具有爱心和同情心, 同时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活动开始后, 教师将幼儿带入活动场地, 让他们站在“大森林”中, 亲身地体验, 并且积极地参与。接着, 设计一些能够吸引幼儿注意力的情景, 如:小盲兔寻找回家的路, 表演过后让幼儿畅所欲言, 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幼儿带上墨镜, 体验小盲兔的真实感受。教师在孩子进入故事中后, 开始声情并茂地讲解小盲兔的故事;幼儿为小盲兔设计回家使需要的道具等。整个教育的过程, 链接有序, 环环相扣。设计时, 有静有动、时快时慢。让幼儿的注意力紧紧地跟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走下去, 活跃幼儿的思维, 让幼儿从上课开始就保持愉快的心情。在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灵活地运用讲故事、谈话、游戏、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 引导幼儿语言表述、角色扮演、开拓思维, 使他们集中注意力, 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关注幼儿, 了解幼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活泼好动的幼儿, 幼儿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幼儿, 了解幼儿内心所想, 积极引导, 告诉幼儿怎样做是对的, 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急躁, 耐心地引导, 不能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教学应该因人而异, 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给他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幼儿认知的特点, 因材施教, 慢慢地引导, 才可以取得好的教学成果, 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幼儿教师在集中教育活动的过程中, 要重视教师和幼儿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要注意随时与幼儿保持互动;要促进幼儿同伴间的互动与交流, 教师要以关怀、尊重、接纳的态度与每个幼儿交往, 关系热爱每个幼儿;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 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问题、困难与需要, 并及时给予适宜的支持和引导, 与幼儿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成为幼儿学习和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幼儿园教研工作是以教师为主体,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首先,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为教师提供学研互动平台。倡导教师人人参与的互动式教研, 以教研组成员走进课堂, 教师走进教研活动中心的形式, 在年段教研时教师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 总结提炼成专题研讨, 如:大班年段———评价环节是否必要?怎样组织才能发挥评价应有的作用?中班年段———怎样使活跃课堂与良好常规相一致?当孩子处于兴奋状态时, 教师应如何更好地进行调控?小班年段———在主题活动中如何收集资料?如何体现资料的价值?等专题活动。开展教师自身的教研, 同伴互动的教研, 教师与教研组互动的教研, 从而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其次, 充分利用互相听课的形式, 有效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采用听课、评课的方式, 有效地落实教育研究工作,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如:要求教师要坚持经常性下班级互相听课, 听完课后开课教师要说明本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思路, 听课教师要依据设计者的意图和自己对本活动的理解, 让听课老师互相对话交流, 只有在交流中才会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 更能取长补短。又如, 每学期由教研组针对本园的实际和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或疑难问题, 确定教研专题, 以举行“人人一堂公开课”和“一课多研”的形式, 鼓励教师大胆尝试, 尊重教师教育个性的成长, 在评课中, 鼓励教师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敢于提出质疑的困惑, 为教师营造自主、宽松的教研氛围, 使教师的各种观点在激情碰撞, 迸发出教育行为的思想火花, 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的教研平台, 为老师的可持续发展务实根基。

教师是其自身教学能力发展的主体, 只有教师具有不断学习的动机和需求, 并且付诸行动, 不断地自我学习, 主动参与、实践, 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自我反思、分析、总结, 才有可能使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发展, 成为幼儿教育事业的推动者。

摘要:幼儿教师是我国未来人才培养的基础, 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首先培育的目标, 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的是我国下一代如何发展我国未来经济。因此, 提升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 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幼儿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容易存在的问题, 大多都是教学目标与幼儿需要的结合不够紧密;对教材研究不透彻;对幼儿缺少关爱、重教书轻育人。本文主要讲述提高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关注幼儿, 了解幼儿;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等等。

关键词:幼儿教师,教学能力,有效途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龚艳冰.高校幼儿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0, 33 (2) :61-63.

[2]韩同伟, 孙保苍.提高幼儿教师教学课程能力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 (4) :68-70.

[3]徐振贤, 徐玉清, 姚成郡,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J].石油教育, 2000, 95 (4) :18-21.

[4]孙彩霞, 沈为民, 提高幼儿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讲课比赛[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0, (3) :65-66.

[5]赵菊珊, 马建离.高校幼儿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竞赛[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1) :58-61.

浅析“有效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篇8

【关键词】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活动;影响

一、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及内容

教学是以知识、技能和伦理道德规范为媒介的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此活动中,影响教师作用的核心是其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所需具备的各种能力,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由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等构成。

二、教学能力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一)教学能力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科学的教育方式为指导,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进行系统规划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①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师要基于教学原则,秉承教育规律,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来选择确定教学内容。②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师要合理地规划教学目标,要运用创新性的手段来实现教学资源、教学对象以及教育者的客观现实性。③解决优化教学效果的问题。教学过程本身包含诸多要素,教学设计应当对其进行系统化分析,力求实现优化教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体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社会需要和渴求的资源。要培养这类人才,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式,教学设计要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多样性。与具体教学实践相比,教学设计的理论性与抽象性较为明显,要将其转化为带有实践性的各种符合教学设计需求的教学策略,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教师教学能力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教学设计的实践得以体现;其次,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和规律对教学能力的规范和稳定具有调控作用,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效能;再次,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要与教学活动中“度”的把握相关。前者偏向于“度”的调整,后者偏向于“度”的规定,设计与能力的充分结合才能创造最佳的教学情境,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能力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影响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是其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既是教学的基础,又是主体能力培养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才能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亲自动脑思维,亲自动手实践、动口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以便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即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身发展,终身教育的目的。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更多地强调学生参与,强调学生的个体活动。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多了,对学生强制性的要求逐步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充分运用教学能力做到在开放的同时又能有效地进行控制,保证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做到活而不乱。第一,教师要运用教学组织能力合理地设计教学。我们常常发现,学生活动的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恰到好处地组织设计教学活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把教师能否设计提出有发展价值的问题,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教学设计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对学生情感的发展,思维的发展,都应有激励的价值;第二,教师要运用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教师要用自己的神韵、语调等表达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学中力求采用多种方式表扬鼓励学生,和他们一起讨论,共同学习,让学生在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学习。第三,教师要灵活运用监控能力维持教学秩序。在“学生参与”思想指导下,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行为上必然会出现一些与以往一些规则不大适应的地方。课堂越是开放,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各种各样偶发事件都会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处理好在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的能力。教师应灵活运用监控能力,在不影响学生参与的前提下,维持教学秩序,第四,教师要运用反思能力积极评价“学生参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应当不断给予评价,从“调动学生参与”的思想出发,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积极的正面的肯定,让学生感觉到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只要真正投入学习过程,他是自由的,他的思想是不受约束的。

(三)教学能力对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影响

首先,教师通过运用教学能力,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习兴趣。“问题情境”的设计一定要适度,“问题情境”的设计难度过小或难度过大,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教材内容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擅于依据课程特色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具备的知识理论对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其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以其教学能力,充分利用教材知识本身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运用新颖化、生动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愉悦和艺术享受。再次,教师运用教学能力,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提升学生的心理满足感。同时,还应在各项活动中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以强化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最后,通过组织竞赛,有效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与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必要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内在的潜力与能力得以有益的开发。因此,教师应结合自身的教学能力,积极而妥善地组织学习竞赛,科学设计学习竞赛的内容,积极探索新的竞赛形式,尽量最大范围地调动和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能力、特长和优势,在学习竞赛中激发学生的成功感,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教学能力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结构具有新奇性、独特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的思维活动。作为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和人才观,在教学中切实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发展培养千千万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第一,教师利用综合教学能力,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时要作好适当的安排,如提供思维材料、营造思维情境、采用启发和促进思维的教学方法等,使学生受到鼓励,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创造是密切关联的,教学中应以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为根本尺度;第二,教师运用教学组织能力,利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探索性实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各种创新活动的原动力,有了这两点,才有创新的意识,有了创新的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教师通过教学组织,设计探究性实验,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的探索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学生置于新奇、联想和富有情趣的刺激之中,不断保持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在实验的探索过程中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有所创新;第三,教师运用综合教学能力,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除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外,还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适时地鼓励学生猜想,且具有善于对猜想进行验证的科学态度。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大胆猜想,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第四,教师通过利用开放性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开放性实践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秦小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湖南大学,2006.

[2]宋春燕,牛道生.论高校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策略[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8).

上一篇:食品安全进校园教案下一篇:文宣部副部长竞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