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业论文声明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毕业论文声明(共8篇)

1 毕业论文声明 篇1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研究结果。论文在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时,已经作了明确的标识;除此之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均为独立完成。其他同志对本文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达了谢意。

学生签名:月

导师1签名:___________年月日

1 毕业论文声明 篇2

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11月17日在北京举行会谈。双方会谈后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表示,双方同意在未来五年对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投入至少1.5亿美元,两国各出资一半。中心在两国各设一总部。优先研究课题将包括建筑能效、清洁煤(包括碳捕集与封存)及清洁汽车。

《中美联合声明》说,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十分关键,未来数年清洁能源产业将为两国民众提供大量机会。

(信息来源:中国电力信息网)

工科不好学,1/3不能顺利毕业 篇3

可无论怎样苦口婆心地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性,有些学生就是听不进去,认为那是危言耸听,在他们眼中,大学都跟电视里演的,青春小说写的那样风花雪月,学习不是生活的重心。至于考试?60分万岁,超过一分都多余!他们更愿意相信某个学长的话:“这门课老师很好说话,考前都会划范围,只要临时突击,很容易就过了。”事实,当然并非如此。

吕丽峰观察到,大一第一学期的前两个月,学生们基本都在正常轨道上,但第三个月末则是一个分水岭,从那时起,有学生开始掉队,班会不参加、翘课、玩游戏,上课睡觉……第四个月,期末考试,一检验,差距出来了。对于学生的这种变化,吕丽峰感到很痛心。

每当期末考试,总有一些学生,开始剑走偏锋,想一些歪点子,比如作弊。几天前,一个学生因为考试作弊被抓,跑来找吕丽峰求情。这个学生先是搬出了家人打亲情牌,说父母供他读书的不容易,自己考学吃了一箩筐苦。看效果不好,吕老师没被打动。立马掉转话语,开始软磨硬泡,“考试不只我一个人作弊,别的同学也在递纸条,只不过老师没看到,取消学位证,对我不公平了。”更让吕老师哭笑不得的是,这名学生还拿来学生手册,对着上面的规定,企图让老师开后门,“吕老师,您看,如果我的情况归到第二类,按考试违纪算,就不会影响我拿学位证了。”

吕老师当场拒绝了学生无理的要求,但还是语重心长地帮他出主意,提醒他可以继续通过努力学习,刷绩点,只要绩点达到2.5以上,依然可以拿到学位证。

她指出从这些事看,现在的同学其实是很聪明的,认真学不会不及格,只是有的学生的小算盘打错了,精明用错了地方,实在可惜。

在带过的这些学生里,有一个同学让吕丽峰印象深刻。那是2005级的一个学生。他一入学就给自己列了一张清单,上面写了自己大学要做到的20件事。比如:要去一趟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要在某个大型场合演讲一次;要考上某大学的研究生;要和学校某个著名老师谈一次话……大学毕业,小伙子顺利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临走前,他很高兴地跑来找吕老师:“老师你知道么?我大一时列的那20条,这四年间我全都做到了,我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很完美,没有留下遗憾。

毕业论文(声明——英文摘要) 篇4

独 创 申 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

日期:

I

太原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中文标题

(黑体小二居中)

摘 要:(黑体小四):人偶戏是XX省临高县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它以其历史悠久和社会基础广泛,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彩,以及它的良好发展势头在临高的历史的地位和现实的影响上,广为群众喜爱,使得临高成为中国人偶戏艺术园林之乡,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人偶戏的演出以人偶同台为特色,以艺人的声色来补充手中公仔的声色的不足,它的演唱以临高话为语言媒介。主要流行于XX岛西北部的临高县及周边的海口市、澄迈县、儋州市等操临高话的市县乡镇。(宋体小四)

关键词(黑体小四)

: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宋体小四)

II 太原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Puppet play folk culture research

(英文标题Times New Roman 小二号居中)

ABSTRACT

(Times New Roman 小二号 加粗)

Man-puppet play is a kind of the local form of performance in Lingao county of Hainan province, having a long history and broad social base,the with unique art form and content rich,as well as its good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temporary high status and the impact on the reality and widely enjoyed by the masses which is widely loved.Making temporary high as Chinese puppetry arts garden village, it is a treasure of Chines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nown as “a rare in the world, a must in China”.Puppet play is characterized by dolls performance,complementing the melody of the dolls in artists’hands with the help of their timbres, which sings by means of the Lingao dialect.It’s mainly popular in the northwest of Hainan island and the surroundings, such as Chengmai, Danzhou, Haikou city and other cities and counties where people mainly speak Lingao dialect.(Times New Roman 小四)Key words:Folk culture;Man-puppet play;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and Solutions(Times New Roman小四)

1 毕业论文声明 篇5

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论医疗侵权中患者的隐私权保护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新乡医学院管理学院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新乡医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设计)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新乡医学院。同意新乡医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新乡医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论文题目:论医疗侵权中患者的隐私权保护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1 毕业论文声明 篇6

对于大学生创业,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与其1000个人去抢一个岗位,不如干脆给自己创造一个工作的机会。在楼东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时,他就有了这样的想法。2000年9月,楼东明从老家浙江来到山东求学时,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对当地饮食不适应。这个问题困扰了他整整一个学期。从那时起,他就想着自己能开一家南方口味的餐馆。直到临近毕业时,他才尝试着将这个想法付诸行动。当时考虑到刚起步、资金少、经验不足及校园人流量大等特点,他决定先从快餐店做起。在快餐店的设计、装饰和定位上,楼东明狠下功夫,力求体现特色、突出品位,以将其做成科大学子的快餐店。

接下来,注册执照、选地址、搞装修、聘员工、采购炊具等工作压在了楼东明的肩膀上。由于所学专业和创业内容不对口,楼东明感到了知识的缺乏,他在跑业务的同时还找来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书给自己补课。经过近两个月的紧张准备,2005年2月,楼东明创办的“2点1刻”快餐店终于在宝丰商城开业了。快餐店独特地道的南方口味、舒适优雅的环境设计、温馨周到的餐饮服务、公道合理的饭菜价格等吸引了众多科大师生前来品尝。

由于管理到位、服务周到,“2点1刻”快餐店取得了不错的业绩,知名度和美誉度渐渐确立。在这个过程中,楼东明也由生疏到熟悉,慢慢地摸出了一些门道,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通过半年的营业,楼东明发现自己的快餐店由于店面小,中午就餐客流量大,快餐店人手明显不足,加之快餐利薄,主要靠量大取胜,因此效益并没有达到最好。考虑到自己的厨师有上海主厨13年经验的特点,楼东明决定向炒菜过渡,逐步减少快餐的数量,同时在饭菜质量和服务上进一步提高。此外,他还通过不断摸索和改进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自己逐渐从日常琐碎的事务中脱离出来,把重点放在对饭店的管理运营层面。

拥有了一家快餐店的楼东明,并没有满足。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楼东明又先后开了两家餐饮分店。他将自己在首家店经营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管理模式复制到两个新店中,并不断进行充实和完善。

1 毕业论文声明 篇7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

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设计(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设计(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归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所有。本人遵循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有关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规定,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本人同意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可以公布非涉密毕业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特此声明

毕业设计(论文)作者: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毕业论文1 篇8

目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加工贸

易的发展研究

学生姓名 冉文昌

指导老师 曹跃辉

院 公共卫生学院

专业班级 预防医学1502班

学生学号 2601150223

摘要:

本文紧紧围绕着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研究。这既不是普通的说理而已,他更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在现如今全球化已经是任何人无法阻止的趋势,而且他的趋势很强烈,我们既然不能将其规避,就要勇敢的面对他。而中国的加工贸易利益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环节。而我国又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对于发展加工贸易,我国存在着劣势。加工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局面,我们必须基于全球化利益链分析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很多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从而扭转我国加工贸易的困境,使其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并让他成为我国在价值链位置中的跳板和桥梁。

关键词

全球化利益链

加工贸易的发展

中国

第一章 引言.....................................................................................................................................5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5 1.1.1.选题背景...............................................................................................................5 1.1.2研究意义................................................................................................................5 1.2研究综述............................................................................................................................6 1.2.1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6(1)国外文献综述.........................................................................................................................6(2)国内文献综述.........................................................................................................................7 1.2.2关于加工贸易的研究............................................................................................8(1)国外文献综述.........................................................................................................................8(2)国内文献综述..............................................................................................................................8 1.2.3研究评述................................................................................................................9 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9 1.3.1研究思路................................................................................................................9 1.3.2研究方法..............................................................................................................10 1.4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与不足..............................................................................................10 1.4.1.可能存在的创新点.............................................................................................10 1.4.2存在的不足..........................................................................................................11 第二章:理论综述.........................................................................................................................11 2.1全球价值链理论..............................................................................................................11 2.1.1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历程..............................................................................11 2.1.2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12 2.2加工贸易理论..................................................................................................................12 2.2.1比较优势理论......................................................................................................13 2.2.2产品内分工理论..................................................................................................13 2.3本章小结..........................................................................................................................13 第三章: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分析.....................................................14 3.1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14 3.1.1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机制......................................................................................14(1)形成机制的由来...................................................................................................................14 3.1.2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机制..............................................................................16(1)利益分配局势.......................................................................................................................16(2)面对不平衡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对策...................................................................................16 第一,培育国内高端市场。.........................................................................................................16 第二,延伸国内价值链。.............................................................................................................16 第三,推进企业价值链重建.........................................................................................................16 3.2我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16 3.2.1加工贸易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和成因..........................................................16(1)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16(2)成因(中国背景下的成因)...........................................................................................17 3.2.2存在的问题..........................................................................................................18(2)中国发展的滞缓...................................................................................................................18 3 3.3本章小结..........................................................................................................................18 第四章:处于全球价值链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对比分析——基于三角贸易视角.............19 4.1中国与欧美之间的比较..................................................................................................19 4.1.1中国与欧盟之间的比较......................................................................................19(1)三角贸易的由来...................................................................................................................19 4.1.2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比较......................................................................................20(1)相同点...................................................................................................................................20(2)美国形成到全球价值链的顶端...........................................................................................20(3)在全球价值链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垂直开放式网络...........................................................21(4)对比中的启示.......................................................................................................................21 4.2中国与日韩台之间的比较..............................................................................................23 4.2.1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比较......................................................................................23 4.2.2中国与韩国之间的比较......................................................................................24 4.2.3中国与台湾之间的比较......................................................................................25 4.3本章小结..........................................................................................................................26 第五章: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趋势分析.............................................................27 5.1后发国家价值链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27 5.1.1日本的国际经验借鉴..........................................................................................27 5.1.2韩国的国际经验借鉴..........................................................................................30 1.韩国纺织服装产业的OEM阶段.................................................................................................30 2.韩国纺织服装产业OEM-ODM阶段.............................................................................................31(2)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规划...................................................................................................32 5.1.3新加坡的国际经验借鉴......................................................................................32 第一章 引言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开始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并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12年9月19日,由中国商务部与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合作组织、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联合举办的国际价值链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王岐山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投资在不断日益扩大,产业转移也在不断加快,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的生产和贸易方式,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的加工贸易是全球价值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明了我国的加工贸易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8667.6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6.2%。2012年,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3439.5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2.9%。我们发现,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是34.76%,由此可见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增长存在明显放缓的趋势,占进出口额的比重不断下降。

加工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此局面,我们必须基于全球价值链分析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相关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其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增长。1.1.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1)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加工贸易理论的研究,我们了解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加工贸易理论的内涵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把中国的加工贸易纳入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视角,为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从比较优势理论得知,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丰富廉价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我们应当利用我们的比较优势发展加工贸易,积极把我国的加工贸易融入全球价值链之中,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3)本文通过对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加工贸易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部分,具有高投入低收益的特点。因此我国加工贸易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向“微笑曲线”两端靠拢,获取高额的增值,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利,可以作为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理论依据之一。

现实意义:

(1)通过三角贸易中国与欧美、日韩台的对比发现,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是不一样的,而且在历史上后发国家都有价值链提升的国际经验,我们可以通过在了解后发国家加工贸易价值链提升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借鉴,获取更多的利益,这对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发现加工贸易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文针对中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策略,既要积极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之中,也要加快中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1.2研究综述

1.2.1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由西方学者Gereffi首先提出的。自Gereffi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西方学者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掀起了一个高潮,集中研究了全球价值链的的动力机制、治理结构、产业升级等方面。因为西方学者主要是站在发达的国家立场对全球价值链的概念进行研究,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并不全面。中国学者在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既研究了前者研究的内容,也研究了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机制,指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际处于全球价值链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的不同,还对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模式的变迁进行了研究,更多的结合了中国的国情。(1)国外文献综述

格里芬(Gereffi,1994)同其他学者一道提出了全球商品链(GCC,Global Commodity Chain)的分析框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某种商品的生产被分解成不同的生产阶段,围绕这种商品的生产形成跨国的组织生产体系,把分布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企业和机构组织在一个一体化的生产网络之中,就形成了全球商品链。随后又和其他学者一起同意使用全球价值链(GVC,Global Value Chain)这一术语来替代全球商品链这一术语。

亨德森(Henderson,1998)在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生产者驱动是指由在价值链上掌握核心技术的发达国家通过主导企业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并对不同环节进行调节。这种驱动机制下的全球价值链的战略价值在于研发、关键零部件的制造,例如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汽车、飞机的环节。采购者驱动是指具有强大的国际销售网络和品牌优势的国际零售商和品牌制造商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和OEM、ODM等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品流通网络。

斯特金(Sturgeon,2000)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分别是 6 权威型生产网络、关系型生产网络和虚拟生产网络。

厄恩斯特(Ernst,2001)提出了“网络旗舰”的全球生产网络模型,包括领导厂商和供应商这两类参与者。“旗舰”是指具有主导全球生产网络的大型跨国公司。旗舰企业居于全球生产网络的核心地位,对低端生产者的生产、发展、地位具有重要影响。

汉弗莱(Humphery,2004)认为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是指产业首先通过达到全球价值链上的各种标准,然后使得自身的市场进入能力和技术能力达到提高的一种行为模式。

(2)国内文献综述

李树明、曹明福(2005)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新趋势,全球价值链会引起中间产品的进口和最终产品的出口,同时产生分工利益和贸易利益。他们认为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利益来源分别是规模优势、比较优势以及价格倾斜优势。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都属于“分工利益”,价格倾斜优势属于“贸易利益”。发达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会获得分工所产生的分工利益,而由于价格倾斜,发展中国家会在获得分工利益的同时损失贸易利益。

曾铮、王鹏(2005)提出了价值链的攀升模型,分析了基于要素结构、技术进步、分工细化三种不同价值链攀升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国应当在价值链中进行战略定位并逐步升级,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张辉(2006)认为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可以划分为三种机制,即生产者驱动、购买者驱动和混合驱动。生产者驱动在生产领域获得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购买者驱动在流通领域获得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混合型驱动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其在哪个领域获得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而且他还指出,具体的产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一种动力机制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一定的修正,关于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的研究还需不断摸索和发展。

吴建新、刘德学(2008)对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和升级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全球价值链中的治理和升级是相互作用的而且是动态变化的。治理模式对升级的效果和程度产生影响,升级可以提升企业能力从而推进治理模式的变迁,反过来治理模式的变迁又为进一步升级提供了条件。他们同时指出,全球价值链不会自动实现升级,来自政府方面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叶华光(2009)对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各个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此所获得的利益也是不同的。发达国家通过凭借其在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掌握了在全球价值链中利益分配的话语权,获得了所创造价值的大部分,而发展中国家通过劳动密集型的 7 加工产业只能获得所创造价值的一小部分。

王中美(2012)认为全球价值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在本国完成关键技术、设计和品牌推广工作,然后把自己的生产制造环节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再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制成品的基本模式已经改变,因为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向价值链的上端移动,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可能成为原料、能源、设备采购商,销售环节也可能在发展中国家完成。1.2.2关于加工贸易的研究

关于加工贸易的研究起始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因为这是加工贸易产生的理论基础。许多国外的学者对发展加工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获得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同样是站在发达国家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学者在肯定发展加工贸易可以推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更多的注重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研究,从转型的必要性和转型方式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1)国外文献综述

大卫·李嘉图(D·Ricanto,1817)在他的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首先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技术上的相对差别,由此造成了产生成本的相对差别,各国应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同时说明了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基础。

厄恩斯特(Ernst,2000)、弗朗西斯(Francis,2004)通过研究,得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够通过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获得技术外溢效应,而且会与国外客户产生知识的交流,并通过加工贸易的实践过程中学习和获取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

吉本(Gibbon,2001)在全球商品链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式,OEM企业首先从购买者技术溢出中获得收益成为行业内部的主要供货商,然后这些供货商逐渐向ODM和OBM企业转型,从而完成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阿米戈尼(Amighini,2005)从中国20世纪90年代对IT产品、办公设备和IT产品的加工贸易中发现,采取加工贸易的切片化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他还指出,中国在承接跨国公司主导的高新技术部门的低端环节的生产的同时,提高了中国企业从事复杂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能力。

(2)国内文献综述

隆国强(2002)认为加工贸易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外商投资的进入必然会带来相应的资金和技术,加工贸易的发展会推动中国的 8 工业化发展。

沈良玉(2007)认为虽然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大力推动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但是发达国家主要是转移技术水平较低的加工贸易环节,而对核心技术进行严格把关。因此,发展中国家想提高自身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只有依靠国内企业的自主研发与创新。

黎国林、江华(2008)提出了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需要在两个方面实现产业的耦合,一方面要与国内的支柱产业实现耦合,集中力量发展具有高产业影响力和产业关联效应大的加工贸易,另一方面要和国际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实现耦合,通过发展服务加工贸易、实现功能升级、进行高新技术化来进行产业升级。

张明、胡兵(2010)整理了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因素,把加工贸易的增长率表示升级的程度,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实证得出了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规模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对研发投入的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低下是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

张皓宇(2013)对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对策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技术创新是加工贸易升级的核心,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又在于自主品牌的建设。因此,在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应向自主品牌的建设倾斜,推进加工贸易战略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1.2.3研究评述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理论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着。但是国内外学者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本身,如关于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问题、全球价值链的治理问题、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问题和全球价值链的升级问题,而对与加工贸易的内在联系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具体国家经济产生的影响研究的比较少。基于此,本文把全球价值链和中国的加工贸易紧密的结合起来,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和加工贸易理论的内在联系,并在全球价值链下分析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

对于加工贸易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一致都认为发展加工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没有在全球价值链下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对中国发展加工贸易进行透彻的分析,然后提出推进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利益最大化的政策意见和建议。本文在此基础上丰富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策略问题,中国的加工贸易发展不仅仅要进行转型,还需要发挥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企业的转移。

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以全球价值链为视角,首先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与加工贸易理论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对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我们了解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国的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且通过三角贸易视角对比了中国与欧美和日韩台处于全球价值链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反应了在全球价值链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的不同,最后提出了中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发展对策。1.3.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和研究大量的相关论文和期刊上的研究成果,首先分别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加工贸易理论进行研究,然后对全球价值链下和中国加工贸易理论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

(2)定量分析法。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对处在全球价值链不同地位所获利益研究也需要采用定量分析法。

(3)描述性研究法。把自己观察到的全球价值链和加工贸易的现象、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表述出来。定向的提出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然后提出解决方法。

1.4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1)研究视角上,本文选取了中国与欧盟和日韩台的三角贸易这一视角,既反应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也通过对比得出了中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 10 链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则贸易利益不同。

(2)研究内容上,把中国的加工贸易发展纳入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在分别对全球价值链和加工贸易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指出了中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以及处于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的不同。1.4.2存在的不足

(1)由于自身理论水平的不足,关于全球价值链和加工贸易的理论分析方面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可以进一步的进行修缮,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2)由于相关数据的出版时间存在一定的延迟,而且搜集的数据可能不全面,因此本文在数据搜集和处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

第二章:理论综述

2.1全球价值链理论

2.1.1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历程

价值链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其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把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分成了两大类,即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则包括了内部后勤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外部后勤活动、市场营销活动和售后服务活动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了采购活动、技术研发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活动等。波特在价值链的基础之上连接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的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

在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之后科古特(Kogut)提出了价值增加链的概念,并在《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一书中用价值增加链分析了国际战略优势。科古特认为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共同决定了国家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因为在整个价值链条上国家和地区间该如何配置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是由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的,而企业该在哪方面进行投入以保持其竞争优势是由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的。科古特把价值增加链描述成一个厂商把技术与原料和劳动结合起来进行生产、销售的价值增加过程。科古特的价值增加链理论比波特最先提出的价值链理论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两者的关系,推进了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

格里芬(Gereffi)美国零售业价值链进行研究之后提出了全球商品链的概念。全球商品链的形成是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商品的生产被分为很多阶段,从而形成了跨国生产体系,世界各地的企业、组织在一个一体化的生产网络之下进行生产活动。格里芬根据全球商品链中起领导者作用的驱动类型不同,把全球商品链划分为生产者驱动和采购者驱动。全球商品链的概念主要突出了商品的概念,但是并没有指出价值链条上企业的价值创造和获取方面的作用,具有一 11 定的局限性。

格里芬等人于2001年在《价值链的价值》中用价值链的观点分析了全球化的过程。他们认为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也是企业不断在参与中获得技术和服务的过程,理解价值链如何运作对发展中的国家政府和企业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该刊中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全球价值链进行探讨分析,建立起了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最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于2002年对全球价值链进行了定义,指出了全球价值链的全球性、全过程性以及企业的互补性。

2.1.2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全球价值链研究内容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以及价值链中经济租的产生和分配。其中最主要的研究还是关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因为它在全球价值链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和租金分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是指价值链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立规范的制度安排,从而保证价值链内部不同经济活动和各个环节相互间的协调运行。格里芬根据主体之间的协调能力不同,把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分为市场型治理模式、模块型治理模式、关系型治理模式、领导型治理模式和层级型治理模式。市场型治理模式中行为主体的协调能力是最低的,层级型治理模式则是最高的。

其次,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是指在价值链中企业通过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或其他方面的能力获得更高附加值、更多收益的经济活动。汉弗莱(Humphery)和施米茨(Schmitz)把关于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包括生产工艺的升级、产品样式的升级、功能的升级和链条的升级。

最后,全球价值链中的经济租相当于一个垄断利润的概念。经济租的产生源于国际贸易中的进入壁垒,正是由于进入壁垒的存在使得整个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的状态,从而使得一些企业能够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垄断利润,也就是获得了经济租。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之下,而价值链的治理目标正是为了获取经济租。企业要想在价值链中不断实现升级,就应该建立起自己的进入壁垒,从而获取经济租产生的高额收益。

2.2加工贸易理论

所谓的加工贸易理论就是发展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理论基础,要研究加工贸易首先要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入手,因为各国发展加工贸易的直接目的是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各国在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资本等其他方面的比较优势不同,生产成本也就不同,因此各国应该按照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最高的劳动效率和收益。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即许多国家发展垂直贸易,他们 12 更加注重专业化生产,只生产国际贸易产品的特定工序或特定阶段。产品内分工理论不仅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而且为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意义。

2.2.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首先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某一国的商品生产相对于另一国具有绝对劣势,但是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具有不同的劣势程度,处于优势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具有不同的优势程度,那么处于劣势的国家就会在两种商品中的一种劣势较轻的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就会在两种商品中的一种优势较大的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是国际贸易的最佳选择,也是从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最大化的途径,但是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却严重缺乏资本和技术。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存在资本和技术方面的比较劣势,但是我国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也即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我国充分利用了这个比较优势在沿海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工贸易,并从国际贸易中赚取原始资本和技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2.2.2产品内分工理论

产品内分工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因为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国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引起了经济学家对产品内分工理论的研究。到了90年代,产品内分工理论开始形成一套体系,并成熟于90年代末。

产品内分工实质上是指把某一产品的生产分割成不同的生产阶段,然后把这些生产阶段分配到不同的国家进行专业化的生产。产品内分工是国际贸易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它既可以通过大型跨国公司内部关联部门得以实现,也可以通过不同国家的非关联企业得以实现。产品内分工在当今的国际贸易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业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2.3本章小结

根据加工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可知各国在国际贸易中都各自发挥着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活动,这就产生了国家与国家间的不同分工,解释了发达国家集中力量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集中力量发展劳动密集型 13 产业这一现象。产品内分工理论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比比较优势理论更能够清晰的解释当今国际贸易中的新现象。产品内分工理论解释了产品的生产被为分许多不同的环节进行生产,各国只承担这些生产环节的某一项活动,使得产品的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从而形成了全球价值链,这也直接推动了学者们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

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可知,要想在国际贸易中获利,各国都必须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加工贸易。但是处于价值链的不同阶段所获得的贸易利益是不一样的,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则会导致高投入低产出,处于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则会导致低投入高产出。因此我国在加工贸易时不仅要融入全球价值链中,还要促进本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从而获取更多的国际贸易利益,这也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和研究加工贸易理论。由此可见,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对加工贸易理论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三章: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分析

3.1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

3.1.1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机制

(1)形成机制的由来

全球价值链最早是由波特的企业价值链发展而来的,所谓波特的公司价值链是指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分析法”。它是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是指涉及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的活动;支持性活动是指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的活动,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他们共同构筑起全球经济的价值链条,是全球经济在贸易刺激下带动并得以发展更新。价值链显示出总价值并且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价值活动是指企业所从事的物质上和技术上的界限分明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成为企业创造对买方有价值的产品的基石。利润是总价值与从事各种价值活动的总成本之差。通过波特的企业价值链的不断发展,这将会促进市场向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正是由于这种事实的存在,才会使全球价值链下的每一个公司企业走向专门化,对世界市场而言则是一次价值的重新获取与价值利益需求的提升。(注:图为波特价值链)

(2)形成机制的发展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机制的研究持续很多年,直至今日仍然为很多人所推崇。全球价值链是一种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他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贯穿于商品和价值的始终,成为实现商品价值的有效渠道。全球价值链是全球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国内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但是传统理论而言,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后来的赫克歇尔与俄林所发展出的要素禀赋理论和迈克尔·波特所阐述的竞争优势理论都成为解释全球价值链形成机制的假想前提和理论基础框架,但是这些也都只能从宏观角度来解释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机制。

究其形成机制,主要可以分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全球价值链下的支持系统入手,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全球价值链下的支持的动力系统入手。

就支持系统而言,全球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的不断前进,为全球 15 价值链下的支持系统提供了合理的技术支持和环境保证。物流技术的不断进步同时也为系统支持提供了高速运转的信息渠道,硬件设备有了保障,更使全球价值链不断完善。

就其动力支持,终端市场的需求是动力需求的一个重要的内在牵引力。这不仅是指对与终端市场的拥有还要很好的控制它,这对于形成对于全球价值链而言是具有内在导向作用。组织方面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方面,重视并将其作为一种优势发展下去。

3.1.2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1)利益分配局势

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得以形成,并快速发展,而这并不仅仅反映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分工格局和复杂的经济联系,还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严重的利益分配不平衡,发达国家在利益分配机制中处于主导位置,几乎将利益瓜分殆尽,仅剩下剩余很小的利益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耗费最小的损失,却得到最大的利益,无疑发达国家成为这场全球利益链的最大获益者。随着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这种不平衡将更加严重,于是促使发展中国家改变利益分配机制,在全球利益链中分一杯羹。

(2)面对不平衡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对策

此处指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而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仅此以中国为例,进行说明对策

第一,培育国内高端市场。

从培植国内优秀企业,减少对外依赖程度,不仅能冲破全球经济网络中发达国家的封锁,也能开辟出中国的高端产品,在利益分配中获得比较优势。第二,延伸国内价值链。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市场资源,应该将其开发出来,用于建设中国本土特色的企业链,形成国内的产业链结构,与全球价值链接轨。第三,推进企业价值链重建

利益分配机制中最活跃的部分就是企业价值部分,这是发展经济的鲜活血液,并且企业价值链是直接推动全球经济价值链发展的一种方式,所以为了解决不平衡的利益分配机制,首先要从企业价值规划入手,推进企业价值链重建。

3.2我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3.2.1加工贸易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和成因(1)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究其一个国家而言,加工贸易在国内的加工环节越多,价值链越长,国内增值率就会越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就越有利。而这一切对于一个加工贸易公司来说就是一种从单一企业加工走向多企业联合体深加工的过程,其中包括研发设计,加工生产,运输仓储,物流配送,营销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和流程。在全球价值链中,加工贸易价值链同样也可以用“微笑曲线”理论(Smiling Curve)来解释分析(注:图为微笑曲线理论图)

由图中就可以得知,正是由于我国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而品牌和研发才是利益链中获利的动力,而这些往往都被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而且被保留在本公司内部,一般不会被外界所知,由此而言,我国处于微笑曲线的中游,是价值链的最底层。

不仅是由于微笑曲线是弧形结构,而我国又处于价值链的最底层,创新研发技术等都被发达国家所掌控,而且这些利益相差起来数字惊人。长此以往,我国将陷入“贫困增长”的困境,落入到“微笑贫困”的陷阱。

(2)成因(中国背景下的成因)

内在因素:历史原因: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并不重视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改革又不是很彻底,存在着部分的问题,使国有企业僵化,市场适应能力差。1990年,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中的比重28.8%,而2002年,这一比重上升至75.3%,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我国在当时情况下流失了很多的加工制造业发展的先机。

自身实力弱。自身实力弱小,根本无力承担起在世界上争夺的力量,致使企业在世界价值链中失去了争夺创新发展和品牌优势。

政策存在某种缺失。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还不是很快,人们都是小心翼翼的发展市场经济,政府对于采购率有明确的限制,这也使中国的加工贸易价值链举步维艰。这些需要政府支持。

外在因素:跨国公司对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必然结果。对于母公司与子公司在价值链上的不同位置就会出现不同的分工方式,自然会影响利益发展的优劣方式。慢慢就会出现资本的分化。

3.2.2存在的问题

(1)中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波特的价值理论也有提及微笑曲线理论,我们在前文也有提到过微笑曲线的问题。中国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自然不可避免的就是出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发达国家掌握了主动权,将价值链中最有利益的品牌和创造部分收入囊中,而发展中国家却只能重复一些简单机械劳动,走人口密集型产业,收入很小。长此以往,中国将会陷入一种“贫困增长”的困境中。对于佳工贸业发展也会有一定困难。

(2)中国发展的滞缓

中国局势发展存在很多弊端,如今官场上的腐败问题也逐渐受到了影响,其中很多方面都是存在于对外销售方面的,要想解决好处理好加工贸易的问题,还是要从制度入手,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搞活市场经济,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利于不败之地。

(3)加工贸易领域的专门化程度不高。

上文也曾说过“微笑曲线”这个理论,而这个理论中处于全球价值链最顶端的就是技术和品牌。而在我国的加工贸易中却不是很突出,这也使造成我国贸易出现问题的方面。再加上霸权主义强加我们的绿色壁垒和贸易壁垒使得我国的加工贸易呈现尴尬发展趋势。经验不但告诉我们,延长加工贸易领域的产业链就是在扩大加工贸易领域的利益链,而加强领域内的专门化,集约化越来越重要。

3.3本章小结

本章着眼于加工贸易下的中国历史现状,不断的寻找在全球视野中中国的足迹,使得在贸易竞争中,中国可以与其他发达国家分一杯羹。但是我们不得不认清事实真相,我们的确处于价值链中的最底层,要寻求加工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的发展走出世界,一个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创新。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实践证明了的宝贵财富和不变真理。而加工贸易领域同样是生产力发展的不同表现。所以发展创新能力也是要不断加强的。而今我们正在向这个目标前进,中国人是富于智慧的,古老的年代我们都能集中天才智慧,而今,13亿的中国人也将会在加工领域大展拳脚,我们拭目以待。

第四章:处于全球价值链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对比分析——基于三角贸易视角

4.1中国与欧美之间的比较

4.1.1中国与欧盟之间的比较(1)三角贸易的由来

时间会告诉我们三角贸易的罪恶发展。所谓三角贸易就是一种罪恶的交易方式,是发达国家进行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行迹。而今被人们知道后,发达国家想要试图掩盖罪恶,但是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三角贸易发生于17、18世纪,欧洲商人以廉价工业品换取非洲的奴隶,然后把黑奴运到美洲卖掉,从美洲购会生产原料,制成商品再运到非洲,以此来循环换取奴隶的过程。因其涉及欧洲,美洲,非洲而著称。此三角贸易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注: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

(2)欧盟通过三角贸易的获利

在这场罪恶的三角贸易中,欧洲以英国为代表作为罪恶的执行者,通过不停的买卖奴隶,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成为其早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经济来源.同时也为其发展商品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商品市场,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同时,广大的拉美国家却因此饱尝艰辛。一直被发达国家压榨,成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致使早期的商品开发过于滞后,错过了有利的发展时机。

(3)中国与欧盟 在三角贸易的视角下

欧盟代表着欧美国家,而中国是代表着广大的受殖民压迫的国家即是如今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古老的年代,受到了殖民压迫,而使自己成为发达国家的产品倾销地,发展没有自主权。常此以往,经济发展相当滞后。并且在工业革命中得不到发展机会。

而欧洲国家,则通过三角贸易不仅获得了廉价的劳动力,而且聚敛了大量的资金,使自己在众多有利因素中繁荣发展。

从三角贸易中,体现出了很多不平衡的竞争因素,殖民和被殖民就是最不公平的影响国家间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与西欧以至于欧盟在力量对比下出现严重的发展不平衡趋势。

而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主要是以技术和创新为竞争优势,而发达国家则率先进入科技时代,主导着时代的潮流。但是发展中国家现在有些甚至还没有 19 解决本国的政权问题,想要谈发展简直是空谈。这样发达国家远远超过了发展中国家。自然也会影响着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中国为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而且又随着现如今劳动力市场的升高,很多沿海的加工贸易走向了低迷。而发达国家掌握着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慢慢把那些加工密集型产业转移向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却获得微乎其微的利益。而反过来,发达国家手握技术以待开发,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多的利益。而这些发达国家是不可将其转移出本国。他将一直处于价值链的顶端。支配着甚至压榨着众多存在于价值链低端的发展中国家。

(4)对比中得到的启示

发展属于中国特色的品牌和技术。

在全球价值链下,品牌和技术优势才能取得价值的最大化,所以加强创新能力,需要每一个的不懈努力。国家充分发挥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力,鼓励发展国有经济,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凝聚力,带动其他企业共同发展。

同时,在国家控制技术上也要不断完善,才可以很好的保护国家,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话题。全球价值链上的不同位置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发达国家掌握住价值链,就是掌控住全球经济命脉,经济决定政治,就会企图操控全球经济霸权。

拓宽加工贸易产业链。

加工贸易价值链越长,就会对经济发展越有利。拓宽加工贸易产业链十分重要。很多情况下,人们熟知一种产品,总会很自然的想到他的广告和LOGO,拓宽产业的一种途径也可以通过开辟中国产品,并使产品走出国门。这就不得不提的就是产品质量的问题,所以规避发达国家对于我国封锁的问题,解决的渠道就是要提高全球价值链的地位。这样才能根本上解决中国与欧盟国家实质上的差距。追回历史遗留下的不平衡,而不至于陷于发展困境中。

4.1.2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比较(1)相同点

中国与美国在历史中,也曾受到过殖民的屈辱。但是这中间却出现严重的分歧。

(2)美国形成到全球价值链的顶端

美国本土本是只有十三个州的人口,地广人稀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美国通过三角贸易获得了大量的黑人奴隶,劳动力上得到了很大的补充,这就很大程度下弥补了美国前期发展经济的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使得美国顺利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抢占了先机,获得了技术优势,而随着逐渐 20 形成的世界市场中,美国率先占到了全球经济链的制高点。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英国雾霾事件给了发达国家以警告,于是他们把加工制造业转移到殖民地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这样他们手握技术品牌,获得着价值链中最重要的环节。美国自科技革命后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支配着低端着广大发展中国家,自然中国也是如此。

(3)在全球价值链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垂直开放式网络

以美国为代表的垂直开放式网络即是供应商有较大的自主性,较高的市场灵活性,海外生产的附加值较高,领导厂商愿意向东道国供应商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将生产外包,自己则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和软件等环节。这种外向型发展格局就是重视到了全球价值链的体系,从更深的领域内去控制全球价值链,不断巩固自己在全球价值链的顶层位置,并攫取巨大的财富利益。

(4)对比中的启示

①注意学习西方的优秀技术,使之成为自己的产品。

②在中国沿海地区可以部分借鉴美国的外向型发展方式,但是不可以照搬照抄,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借鉴学习。

③将加工制造的耗能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廉价劳动力中转移,也要发展中的核心竞争资源,逐渐摆脱对于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5)数据对比

近年来中国对美出口占美国进口市场的比重没有提高。而美国对华出口却增长很快。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美国对华商品和服务的出口总额为854.5亿美元,2009年初步统计的结果是847.2亿美元,2009年比2008年出口下降了0.8%;2008年美国自华进口商品和服务的总额为3478.2亿美元,2009年初步统计的结果是3051.0亿美元,自华进口同比下降了12.3%。由此可见,即使在2009年世界陷入金融危机的严重困境下,美国对华出口的降幅很小,而自华进口下降的却非常明显。2008年美国对华商品和服务的贸易逆差为2623.7亿美元,到2009年两国贸易逆差降低到2203.8亿美元。这是美国商务部采用传统的统计方法得出的数据。它严重忽视了两国跨国公司对贸易结构的影响,夸大了两国经贸的不平衡程度。(注:图为2000-2007年中美主要经贸关系(单位:百万美元))

中美两国贸易失衡本质是两国经济发展失衡

举个例子说明

在短期内,为了保证美国及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全球经济失衡的现状仍将持续。美国政府财政和一部分企业财务和个人储蓄账户将长期出现赤字。慢慢,美国向全世界举债是筹集经济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美国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靠举债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常态。2009财政年度美国政府每支出的1美元中,有46美分属于借贷。美国个人负债达42万亿美元,国债达11万亿美元,债务总额达53万亿美元,约是美国GDP的3.5倍。美国总统奥巴马意识到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寅吃卯粮的做法无法长期维系,2009年5月14日他在新墨西哥州市民会议上说:“我们不能一直从中国借钱。借钱是要还利息的,我们现在的做法是拿下一代的未来作抵押。”虽然现阶段美国负债的绝对数很大,但相对其经济总规模没有明显变化,则被称为是不平衡中的平衡。

美国贸易赤字和全球经济失衡是美国以进口市场控制别国,扩大美元发行的持续要求,不会消失。2009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预计扩大到1.84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大约是2008年的4倍。2010财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将为1.3万亿美元。2010年至2019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将总计达到7.1万亿美元。美国政府长期存在的巨额财政赤字最终只有动用发钞权来抹平。假借发钞权是美国经济霸权、政治霸权和军事霸权的最高体现,美国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等等很多的数据在揭示一个问题就是中美贸易不平衡,而且中国处于劣势,而美国视图通过霸权发展这种不平衡。

4.2中国与日韩台之间的比较

4.2.1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比较

以三角贸易为背景进行说明,虽然从表面上看三角贸易发生于非洲与欧美发达国家之中,与中国日本没有明显的联系,但是三角贸易所埋下的全球价值链的伏笔却是深远的。

(一)贸易摩擦问题

2001年两国首先在纺织品上发生激烈摩擦。2001年 2月日本毛巾工业组合联合会正式向经济业省提出申请 ,并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针织大衣、针织裙子、T恤衫、丝织裙子等保障措施。同年日本对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如大葱、鲜菇等进行紧急限制的措施。此后日本又采取了一些对中国商品的限制政策 ,对中国的水果、蔬菜、家禽等实施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除此之外 ,日本还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方式限制中国商品进入日本市场。

(二)中国对日贸易逆差迅速扩大

按中国方面的统计,中国对日贸易自2002年出现51.31亿美元的赤字逆差迅速扩大,2004年达208.6亿美元,2年间就翻了2番;通过按日本方面统计,日中贸易实际上也是日本顺差扩大的局面。中国对日贸易逆差是在中日贸易迅速增加的过程中出现的,在其背景则是中国经济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这与上世纪90年代前期的情况是一样的。这说明中国经济越是高速增长,在从日本进口和对日贸易赤字则会是越是迅速增加,而其背后,则是中国对日本关键零部件、优质原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等的严重依赖。日本对华一般机械、精密机械、半导体、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汽车配件、钢材、塑料乃至纺织品面料的出口迅速增加,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依靠鉴于亚洲“四小龙”、东盟各国也一样,其多年来也一直是对欧美各国越增加出口对日贸易逆差就越扩大的局面,可见迄今为止,东亚以日本为头雁的雁行发展模式和国际分工格局仍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三)中日贸易中的利益不均衡

由于中国对日贸易仍未彻底改变垂直分工的状态,中日贸易的利益也是不均衡的。例如,日本向中国出口1吨塑料的平均价格为19.38万日元,从中国进口1吨塑料制品的平均价格为25.48万日元,中国加工生产1吨塑料制品出口的增加值为6.1万日元,只相当于日本生产1吨塑料增加值的1/3。至于家用电器等机械机器产品,由于中国加工贸易的比例高,从日本进口关键零部件和优质材料的数量大,因此,尽管中国也提高了最终产品的生产比例和出口比例,但由于产业链短、产业波及效果小,却没有形成相应的经济效益。而且中国在日本外贸 23 中的地位显著上升,日本对华贸易增速高于其他国别。2006年1月至10月日本对华贸易占日本外贸比重由2001年的11.8%提高到17%,较第一位的美国仅少0.5个百分点。而日本在中国外贸中的比重则明显下降,已由2001年的17.2%下降为2006年的11.8%。

(四)日本高新技术产品垄断中国市场的势头扩大

目前,围绕占领中国市场,在汽车、家用电器等传统工业领域以

及计算机、手机等部分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凡是日本与欧美各国激烈竞争的,日本企业都力图后来居上,迅速扩大了对华投资,发展为当地生产。根据中国IT市场信息中心2004年8月31日公布的统计报告,在中国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市场,索尼、佳能、尼康、富士通等日本品牌的比重超过 90%,占绝对优势。尤其是索尼,更是大张旗鼓地进军中国市场。2004年5月、7月和10月,索尼先后在上海和北京举行了三次新产品发布会,把其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的最新产品全部投放中国市场,分别垄断了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30%和数码摄像机市场的50%,全年销售额比2003年增加80%以上。

4.2.2中国与韩国之间的比较

中国与韩国的发展其实与中国与日本的发展相同与不同都大致相当,此处就不在赘述。

日韩发展有很多相同因素,都是依靠美国的扶持。那么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则是他们抢占先机的重要方法。作为中国,泱泱大国13亿,如果全是处于全球价值链底层,常此以往,我国将会流失众多的价值。所以技术革新势必紧迫。先学习后创造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法。

(1)此处需要提到的就是以日韩为代表的垂直封闭式网络。

何为垂直封闭式网络结构,其结构就是层级型的垂直一体化结构。其实是以日企为主导的跨国生产网络由领导企业率先将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然后日本供应商跟进投资。对其他国家当地的采购仅限于附加值低的原材料和简单零部件,技术要求的零部件一般由跟进的日本供应商提供或是直接从日本本国中获得。这种结构很好的防止了技术的外流,将核心技术全部掌握在本国中,转移出国的只是一些简单制造的环节。

(2)日韩此处一起合谈。日韩的发展对中国现今的启示。

在中国的一些以小岛式开发的地域,可以开展这种垂直封闭式管理,以中国大陆为内延,逐步向外加工出口。但是此时注意的是我国发展的就不再是人口密集型企业,而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化。发展中国本土经济。

扩大本地内需,中国本土拥有巨大和尚未开发的市场资源,国家扶持科学 24 研究同时也要鼓励小企业发展再生产,扩大生产的地域化,制度化。

(3)中韩贸易关系具有互补性

早期的中韩贸易始于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9年前后。那时是通过香港,以间接贸易方式进行小规模的商品贸易。到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也只处于一个贸易规模不到10亿元的低水平上,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随着韩国政府推进北方政策,主办汉城奥运会,中国对韩国企业开放山东半岛等两国经济交流条件的逐步形成,贸易规模急剧扩大。1988年,双边贸易已经超过30亿美元,创下高增长的新记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两国建交为契机,贸易迅速扩大,进入飞跃增长时期。

从这些数据说明中韩贸易有很大的互补性,中韩之间有很大的趋势互补性。

4.2.3中国与台湾之间的比较

台湾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台湾于中国的发展模式不同。主要有几方面:

第一、以台湾为代表的水平开放式网络

水平开放式网络就是网络主体之间的关系比较灵活和复杂,经常变更合作伙伴。厂商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力量对比不是很悬殊。

这种结构就是比较灵活机动式,可以减小贸易风险,同时对于加工贸易领域发展而言,也很是专业,对于同时发展技术的灵活性。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发展结构。但是这种结构也存在着他的弊端,经常变更合作伙伴就会使双方缺少相应的信任,贸易缺乏可操作性。一旦遇到经济危机,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企业大起大落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以海外华人为代表的水平封闭式网络

共同的种族、文化、言语和人际关系为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构成了网外企业的进入壁垒。因为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例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零售商,耐克、锐步等品牌运营商和伊藤忠式贸易代理公司等跨国公司控制的全球生产网络,都是这种水平封闭式网络的产物。发展生产驱动型产业链是这种水平封闭式网络的方向,为了使这种方式发展的更好,众多学者也互相讨论,而格里菲的商品链正确解释了这种网络结构。(注:图为羊绒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布)

以这种羊绒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布的呈现一种网状结构,环环相扣,紧密的发展,但是这种也存在弊端,太过密集的环节就需要操纵每一个步骤都会很严谨,不然就会造成全盘方面的混乱。

4.3本章小结

本章立足于三角贸易下的视角看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三角贸易只是一个引子,从那开始利益分格局就出现了很多的不平衡现象,自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基本定型。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全球价值链下的利益分配也是其中一个方面,在竞争利益中,位置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现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更需要技术武器来武装自己,在加工贸易中品牌也很重要。就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而言吧,就是以李宁的运动品牌而言,就是重视到了品牌的力量,我们先抛开产品质量而言,光是这个品牌就可以值很高的价值。加上人们的心理上互相攀比而言,品牌优势就会更加明显。

要想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一份经济利益,就要提高自身的软实力,重视品牌和质量并存,并在全球领域内开辟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品牌和核心技术,这样才能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位置优势,才能在利益分配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对于企业经营而言,跨国和联合企业并采取适合其发展的经济格局,不论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都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考量,不可盲目跟风。逐步求精,切忌求快。要稳中求进才是万钟之策。

第五章: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趋势分析

5.1后发国家价值链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以日韩的服装产业的升级为例

5.1.1日本的国际经验借鉴

全球价值链下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路径 1.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的OEM阶段

为了从根本上摆脱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在纺织服装产业生产上的追赶,重新振兴纤维产业,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日本企业积极引进合成纤维技术,大力发展合成纤维生产,大量增加合成纤维制品出口,行销于东南亚和美国市场。而日本则将向发展中国家比如一些东南亚国家、南美洲国家进行海外投资视为解决危机的渠道。而在日本国内,则将主要力气用在本国的重新调整生产能力上,并将其转向为高附加值的生产领域。日本政府鼓励技术创新,但同时也限制生产规模。技术创新弥补了劳动力不足和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形成了自身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优势地位。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的OEM-ODM阶段(1)技术导向型发展升级产生的背景

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跟随着国家战略将产业重心发展转入重工业及国内外基本要素方面发生变化,日本开始对纤维产业进行一系列升级和调整。此时在世界范围内传统纺织服装产业俨然成了“夕阳产业”,而欧美发达国家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视角转向材料高级化、用途多样化和产品个性化,高新技术和市场网络日益主导着高附加值、高增值领域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同时世界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已逐渐由价格和质量方面的竞争转向高新技术方面的竞争。于是日本便顺应世界市场的潮流,将产业升级带入技术导向的阶段,努力追求技术创新,期望通过这种方法在国际分工新阶段谋求新的地位,即从OEM向ODM阶段发展。日本学习了欧美国家的产业升级,于是一跃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佼佼者。

随后虽然后发国家的纺织服装企业侵占了日本传统纺织品的出口份额,但根本上来讲并没有对日本国内市场形成足够的威胁。日本的纺织服装企业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给国内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纺织服装产品,另一方面占据欧美发达国家一定的出口份额,赚取高额利润。由此可见日本纺织服装产业此时的主要经营动力是国内外市场对于高科技产品的需求,但国外市场的惨淡也是其进行产业升级的必要前提。随着日本学习欧美国家重视技术和产业升级,众多后起国家也纷纷效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7(2)纺织服装产业的专业化生产

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开始,就日本而言,在日本的纺织机械设备与纺织服装品产量进一步减少,从表面上看虽然出口量上升,但进口的增长量更高。从全球格局来讲,日本跻身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国内生活水平提高使其纺织服装产业的需求多样化、高档化。在1983年日本纤维工业审议会和产业结构审议会得出的主要结论,即发展先进型产业,加强垂直联合一体化,导入信息技术,满足市场对纤维品多样化、高档化的需求。这一点而言,就更注重产业品牌的力量。

从其他意义而言:一方面,日本纤维企业更专注于专业化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进行产品升级则是意料之中的事。他们用附加值高的产品培育出新的市场机会,从而进入很多高成本产品进行占据的新市场,通过进一步开发利用并超越传统市场开发纤维品的新用途,尤其是产业用纤维品。然而不同企业在争取国内外市场份额时,因其专业化方向是不同的。所做出的选择也是千差万别的。例如东洋纺和东丽以生产合成纤维为主要竞争力,钟纺公司则以棉纤维品生产的确定自己的位置,他将重点放在棉制品和合纤产品的精致加工方面,同时在生产工艺方面努力提高制造技术,以求通过改进染整工艺,生产出更加特殊的棉制品。

而从另一方面讲,纤维机械制造公司之所以加紧研制高科技的机器,在技术方面力求超越欧美国家。在于技术是科技的先驱。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会让日本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正如丰田公司至今仍然是尖端纺纱和织布机器的生产者。又如帝人和东丽在合成纤维机械制造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出现这些的很多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从根本上认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意义,并将其很好的利用上了,才会成就现在日本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有利的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就决定了在价值分配中也会处于有利方向,这样是在经济发展运行的有利势头。

2.日本纺织服装产业ODM-OBM阶段

自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以技术导向为趋向,并在自主创新取得巨大成功后,日本就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高新技术纤维设备的生产、高性能纤维材料的绝对统治地位,这地位主要是得益于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各项政策以及研发投入、人才培养等的技术支持。这些在发展中必不可少。并且是需要不断努力完善的。

在发展进一步的时候,由于传统生产的萎缩,新兴高科技生产的兴起等的因素共同作用下,日本纤维企业已经完全进入技术导向发展的新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纤维产业便开始进行更多尝试,以求得控制除研发、技术之外的其他附加值高的环节,如营销、销售、品牌等,实现全球价值链下的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于是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1)一般企业的选择

除某些高科技企业外,日本纺织服装产业中的其他企业也进行扩张尝试,并努力追赶高科技企业所吞噬的市场份额,以求实现超越。最早进行这种尝试的是日清纺公司,由于在纺织服装产业中,高合纤维的技术早已被高科技企业所垄断,公司为了谋求发展,便选择向其他非相关产业发展。在以市场需求为前提下,日清纺公司应用原先积累的技术进入飞行器设备生产的相关领域。在20世纪70年顺利代收购了造纸厂,生产高端优质纸品;而后进行了解自身情况的多种方面,做出调整方向进入更多新兴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决定,如色彩成像识别的信息系统和生物医药行业。并在这些领域内获得了不错地成绩。

其中仓敷公司采取了与日清纺公司类似的发展模式,对一种需求驱动型的战略,将其投入到市场需求急剧扩大的领域,如电子设备、生物医药,甚至包括食品、化妆品等快速消费品行业以及不动产租赁等行业。在其后的发展中该公司开始利用市场营销来确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地位,采取在不同时期确立不同的营销主题的方法,整合市场中销售的多种产品。(3)高科技公司的选择

在ODM-OBM的发展阶段,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的高科技企业主要采纳两种方式:一是以先进技术为基础向其他产业发展,二是以纺织关联技术为基础向其他产业进行渗透。

一部分高科技企业以先进技术为基础向其他产业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各大高科技企业加速进入其他产业领域。东丽、帝人等专业生产化学纤维起家的五大企业是这种方式的积极推行者。1953年东丽公司的经营范围就从纤维生产进入包括塑料、尼龙和压膜树脂等领域,之后扩大到电子材料和建筑材料行业。20世纪70年代,东丽开始与医药行业进行合作,开发人工肾脏等,从而进入制药行业;后来东丽公司又进入水处理领域。这些都与其在聚合纤维和薄膜技术方面的基础有关。另一部分高科技企业以纺织关联技术为基础向非其他产业进行渗透,东洋纺公司是采取这一方式的代表。由于东洋纺公司在纺织行业优势很大,这造成了它向产业外扩张时遭遇障碍。由于纺织服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不得不改变发展方向,往其他产业发展以求得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公司选择以纤维业为中心,进入化学产业并逐步在其他市场进行改造和升级,逐步进入纤维、人造器官等产业。

(3)时尚创意产业的发展

受美国纺织服装产业再生成功时尚产业的影响,日本纺织服装产业通过发展服装设计师的个人国际影响力来发展纺织服装产业,进而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设计师开始异军突起,学习国外流行的时尚元素,开始树立在世界设计界的地位。1977年,日本设计大师森英惠正式进入巴黎高级时装店协会。20世纪80年代,日本服装设计师在世界时装舞台上大放光彩,新作常常出乎意料,令西方媒体为之震惊,如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等。【32】日本服装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主要运用东方元素,充分发挥自己本土的服饰文化,同时吸收西方的设计理念,创造了一种多层次、宽松并且极富剪裁感的服装风格,被称为“日系设计”。这些设计师出入各大高级时装秀,令西方设计师们赞叹,并且为自己赢得很高声誉。尤其是日系设计师的设计与本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相结合,运用新材料、新结构,产生一种新的服装理念。他们在世界服装界的声名鹊起,带动了本国服装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日本在时装界的名声,进一步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且东京时装周也成为世界著名时装周。

5.1.2韩国的国际经验借鉴

1.韩国纺织服装产业的OEM阶段

韩国纺织服装产业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主要依靠低价劳动力和大量买入日本技术水平落后的生产设备获得,并非通过自己的技术创新。在1965年纤维产业研究开发投入分别只占GNP的0.2%;1970年占到0.44%。与此同时,政府也推出某些技术政策,允许其在经济政策的框架内出现。例如:经济企划院中分管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技术政策的技术管理局独立并升格为科技部(1967年);1960年韩国政府出台了《外资引进促进法》、1967年制定出《科学技术振兴法》;1966年,为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向国内企业推广引进的技术成立了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KIST)。[33] 这个时期韩国政府对于纺织服装产业实行资本和技术分开引进的政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主要是通过政府审批后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纺织技术;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实行技术引进自由化。

在第一阶段韩国纺织服装业所采用的技术都靠国外引进。这一阶段韩国纺织服装企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没有信息来源和技术知识,缺乏对外交流沟通的筹码。政府在该阶段的作用是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知识和信息来源,从国外尤其是日本引进先进技术。【34】

在第二阶段韩国政府开始实施技术引进自由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纺织服装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政府没有办法及时掌握各种技术知识和信息,造成信息缺失。加之企业经过多年成长,在技术水平和知识方面都领先于政府,并且有得到知识的渠道,所以此时韩国政府改变策略,开始允许绕开政府进行技术引进。韩国政府从1983年开始实行技术引进自由化,30 将事先批准制改为申报制,取消了对技术使用费的减免税制度。【35】

2.韩国纺织服装产业OEM-ODM阶段

1975年之后,随着韩国纺织服装产业将低端生产制造环节向国外新兴国家进行转移,纺织服装产业开始成为“衰退产业”,其对于技术引进的态度已发生转变。广大企业认为只单纯依靠外资引进难以支持产业升级,韩国开始进行技术创新方面的尝试。

对于韩国来说,此时的创新路径主要属于简单模仿创新阶段,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开发活动。20世纪60年代,韩国纺织服装企业主要把精力投入到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消化吸收中,韩国广大技术人员以积极的工作态度进入技术引进的各项活动,参与度极高,并且发挥吃苦精神,以最快速度消化和学习,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并运用在技术开发中。80年代,韩国纺织业对于技术的态度改变为引进加部分创新,即对国外技术的某些程序进行创新。在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研究活动与韩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并无关系。

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R&D投入来源。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韩国政府的作用体现在技术开发中,政府有主导作用后与大企业联合起来进行技术开发;80年代后政府的角色进行了转变,从政府主导变为政府扶助,由私营企业主要进行研发。企业为主导的研发机制使得其创新动力和激励明显不足,而且随着国家主导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纺织服装方面的模仿创新也基本停滞。尤其是占企业中大比重的纺织中小企业,一方面仍在进行OEM生产,另一方面,由于纺织服装产业财阀企业与其他中小企业之间缺乏互动的技术学习网络,使得技术革新几近中断,整个产业的升级受到影响。3.韩国纺织服装产业ODM-OBM阶段(1)韩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不利局面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韩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进入新的瓶颈期,即陷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其技术创新局限于纺织类大型企业,并且还是进行初级的模仿创新。该产业出口也有大幅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摆脱以低价产品为主的出口方式。所以韩国的纺织服装业及其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总体上处于低成本型发展阶段。

从韩国目前占主要销售比重的汉城东大门的兴旺景象,可以看出韩国纺织服装业的创新和发展仍处于低端环节。韩国的东大门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销售市场与全能型的产业集群地。【36】在东大门,生产服装所需要的必要物品,商人都可以自己解决。此外,在东大门持有各个独立店铺的商人们是服装价值链功能的核心。东大门的价值链构造分为商品策划-生产-销售。所有商品都经过从商品策划、原辅料的采购到生产的过程,然后销售给消费者。

31(2)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规划

面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不利的局面,除了对“低端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韩国政府开始在纺织服装产业寻求一条创造性模仿创新的新路径。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简单复制创新的基础上,首先从技术导向的方向出发,优先发展高新技术;其次集中精力整合类似资源,形成专业化的集群,提高全球价值链上的专业化和竞争力。

同时韩国政府在政策方面推出了“米兰项目”规划。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除了包括转移中低档产品生产外,还包括建立从染色、配色到实验、数码技术开发、集中污水处理、热能供应等一体化研发中心,如韩国染色技术研究所及周边的染色工业园区建立。其后,政府又对“米兰项目”作了调整,使大邱市成为韩国高档化纤的开发生产中心,使其产品技术和质量在亚洲处于领先水平。此外,韩国政府还为纺织服装集群地培训流行设计专门人才;设置纺织工业咨询支援中心、流行咨询室;推动电子商务的形成等。

5.1.3新加坡的国际经验借鉴 培育发展产业群链

第一、在化工产业方面。尽管新加坡不产原油,但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加之主观努力,利用外来资本培养本国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于20世纪80年代完成了炼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成为制造业第一支柱产业。随后又在90年代和近几年发展了微电子和生物制药技术产业群链,而且增加了两个支柱产业。在生物制药产业的附加值领域明显高于其他制造业,人均年产值高达91万新加坡元,是其他制造业平均值的6.5倍,显示出知识经济产业的活力。第二、从新加坡的历程看,政府政策如能“模拟自由市场”,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就能拉长增长时间。但考虑到2004年到2011年新加坡的TFP平均每年只增加1.1%(中国为3%),这还是在新加坡对科研的高投入之下实现的(新加坡科研投入占GDP的2.2%,中国内地为1.6%,香港特区为0.76%),新加坡的产业政策是否真正成功,是否能培育起一批创新型企业,还有待时间检验。

第三、对比新加坡和香港的经济,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杨(Alwyn Young)1992年发表论文指出,新加坡模式是通过中央公积金强制地提高人民的储蓄率,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央公积金的供款率最高曾达雇员工资的50%(雇主、雇员各供25%)。储蓄率高,则资本积累迅速,政府再用低息发债,就可以把钱拿来补贴希望发展的工业。他的结论是,新加坡靠政府不断推动产业升级,而全要素劳动生产率(TFP)增长却极为缓慢,远低于缺乏产业政策的香港,可见用有形之手扭曲市场,往往事与愿违。

综合上述,新加坡的这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在市场制度下的自由调配,另一种则是在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下的支持发展。任何一个国家,在历史年代抢占到了全球价值链的位置无疑要归结于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值得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甚至经济各个领域借鉴。

[参考文献] [1]Paul R.Krugman,Maurice Obstfeld.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M].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1.33 [2]Gereffi G,Korzeniewicz M.Commodity chains and glaobal capitalism[M].London Praeger,1994.[3]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37-70.[4]Gereffi G,Humphere J,Sturgeon T.The Goverm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Forthcoming in Revi-ew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3,11(4):5-11.[5]Humphery J,Schmitz H.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J].Regional Studies,2002,36(9):1017-1027.[6]Ernst D.Inter-Organization Knowledge Outsourcing.What Permits Small Taiwanese Firms to Comp-ete in the Computer Industry?[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Special Issue on “KnowledgeManagement in Asia”,2000,17(8):223-255.[7]Ernst D,Kim L.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knowledge diffusion,and local capability formation[J].R-esearch Policy,2002,31(8):1417-1429 [8]Henderson J.Danger and Opportunity in the Asia-Pacific[M].Economic dynamism in the AsiaPacif-ic London Routledge,1998(4):356-384.[9]Sturgeon T,J.How Do We Define Value Chains and Production Network[J].IDS Bulletin,2001,32(3)123-126 [10]Kaplinsky R.Spreading the Chains from Globalisation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Value ChainAnalys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37(2)117-146.[11]Kaplinsky R,Morris M.Govemance Matters in Value Chains[J].Developing Alternatives,2003,9(1):11-18 [12]曹明福,李树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来源:比较优势、规模优势和价格倾斜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 [13]叶华光.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及政策启示[J].经济视角,2009,(5):24-28.

[14]曾峥,王鹏.产品内分工理论与价值链理论的渗透与耦合[J].财贸经济,2007,(3):121-125.

[15]吴建新、刘德学.全球价值链中治理与升级的关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58-63.

[16]王中美.全球价值链的新趋势新平衡与关键问题[J].国际经贸探索,2012,(6):105-114.

[17]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3):38-46.

[18]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集群转型和升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9]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北京产业升级升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0]隆国强.加工贸易工业化的新道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1]沈良玉.中国国际加工贸易模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2]刘立平.国际贸易理论与对策[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3]黎国林、江华.我国加工贸易的区位分布及其优化[J].国际贸易问题,2008,(4):23-24.

[24]张明、胡兵.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4):25-31.

[25]黄小玲.发展加工贸易与产业技术升级探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7):5-9.

[26]曾峥.后危机时代产业链升级战略[J].中国投资,2010,(7):86-89. [27]张骥.大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J].中国经贸,2011,(1):42-44. [28]崔艳芳.后危机时代广东省加工贸易的发展策略研究[J].对外经贸,2013,(2):26-27.

[29]张浩宇.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5):71-72.

上一篇:班主任工和总结下一篇:信息公开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