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精选8篇)

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 篇1

一、简介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由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所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成功找到了位于下肢腓浅神经上的特定穴位“肩痛穴”。平衡针灸法针刺肩痛穴治疗离周炎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二、适应症

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包括肩周炎、颈椎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肩袖损伤、颈肩肌筋膜炎、脆性骨软骨炎、冈上肌腱断裂等引起的疼痛。

(一)西医诊断

1.40~50岁以上,缓慢起病,多有受凉或外伤史。2.肩部疼痛逐渐加重,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3.体征检查:肩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4.X线检查阴性。

(二)中医诊断

1.风寒阻络:肩部疼痛、抬举困难、手指麻木,微恶风寒,舌淡红苔白,脉浮熙。

2.气虚血瘀:肩部疼痛、上举困难、肩部活动不便、面色灰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3.寒湿凝络肩部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三、禁忌症

孕妇禁用。

四、操作规范

(一)病人取仰卧位,暴露膝关节下肢。选穴肩痛穴,该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点,在穴位上消毒。

(二)取穴原则交叉取定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即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是平衡针法的特色之一。

(三)针刺方法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

(四)出针快速出针,并以酒精棉球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五、注意事项

(一)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不能进行功能锻炼。待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可配合适度的功能锻炼,否则会增加新的炎症和水肿。

(二)在急性期、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严禁在局部进行机械性治疗。如推拿按摩、火罐、刮痧、针灸针刀,药物封闭、理疗烤电等,都会加重肩关节的急性炎症和水肿。

(三)对体质虚、体质过敏、伴有慢性病的病人,针刺肩痛穴后可出现局部痛或不适感觉,可以通过交叉针刺膝痛穴缓解。

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症)技术

一、简介

高血压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疾病,世界各国的患病率高达10%~20%,并可导致脑血管、心脏和肾脏的病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已由上个世纪70年代的5.8%左右上升到目前的11.88%。肝阳上亢证是中医辨证的一个客观证型,即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也是中医肝病的临床常见证型之一,临床上主要见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患。据统计,高血压病中肝阳上亢证比例约占87.33%,并且原发性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型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高血压病证型。

耳尖放血疗法是一种传统的针灸特效疗法,有祛风清热、清脑明目、镇痛降压的作用。其具有方法简单,作用迅速,疗效满意、无副作用等特点。

二、适应症

(一)年龄1 8~70岁。

(二)高血压处于2级低、中、高危险层,且有肝阳上亢症状的高血压肝阳上亢证。

(三)尤适用于肝阳上亢症状明显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三、禁忌症

(一)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二)合并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三)身体极度虚弱及有出血倾向者。

四、操作规范

(一)器械

一次性无菌采血针。

(二)操作步骤

1.患者单侧耳轮顶端的耳尖穴,先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用碘酊和酒精严格消毒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施术部位迅速刺人,深度约1~2mm,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廓,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酒精棉球吸取血滴。临床上刺血治病的出血量,一般是根据病情、体质而定。大概每侧穴位放血5~10滴,每滴直径约5mm(如黄豆大小)。

2.治疗时间及疗程一周3次,12次为一个观察疗程。

五、注意事项

(一)医生手指和患者治疗部位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患者治疗时取仰靠坐位,防止发生晕针;挤压时不能局限于耳尖局部,应从较远的范围向耳尖进行轻微的挤压,尽可能减轻或消除疼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在治疗过程中,当发现患者耳廓小而薄.血液循环不佳、出血量不足的情况下,通常要对耳尖部位进行挤压,但有可能导致放血部位小血肿的发生。当发现放血部位有小血肿

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血肿部位1分钟,以防止血肿变大。一般血肿会在两天后消失。

仰卧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技术

一、简介

神经根型颈椎病占颈椎病的50%~60%。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多采用非手术方法,包括推拿手法、机械牵引、理疗、药物和功能锻炼等。有研究显示,颈椎关节内外环境力学失衡,是导致颈椎病的重要病理环节之一,推拿手法、机械牵引和功能锻炼可不同程度地改善颈椎关节的力学环境,因而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仍然存在不足。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首先着眼于恢复患者颈椎的生理弧度,在此基础上,运用柔和而又具有渗透力的手法松解颈椎周围的软组织,调整颈椎不良的位置关系,使之恢复正常,具有见效快、复发率低、适应面广、痛苦小、安全可靠等优点。

二、适应症

18~70岁,男女不限,早中期的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轻度)颈椎病。

三、禁忌症

中度和重度脊髓型颈椎病者,局部皮肤破损者及有皮肤疾患者。

四、操作规范

(一)器械准备 普通治疗床。

(二)详细操作步骤

1.患者取俯卧位,以一指禅推法、掖法和按揉法在颈项、肩及上背部常规操作10min。

2.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其头端,双手重叠自第3、4颈椎下将颈部稍微托起,与水平方向呈15~20。角拔伸,着力点位于棘突间,持续时间不少于lmin,反复5遍。

3.以示、中.环三指指腹着力,由下而上沿直线平推,两手协同,交替进行,包括督脉和两侧膀胱经的颈段,每条线各6遍,共12遍。

4.以中指指腹着力,以中等强度力量沿项韧带及其两旁自下而上弹拨,两手交替进行,反复5遍。

5.以中等强度力量勾揉风池,风府穴、阿是穴,按揉肩井穴各2min。

6.在拔伸状态下,左右旋转颈椎至极限位(约45°),不做扳法,反复5遍。

7.自颈根部将颈椎微微托起,然后边拔伸两手边向头部滑移至发际,反复5遍。

(三)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总时间约20min,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四)关键技术环节

施力方向与力的作用点把握。

五、注意事项

(一)必要时在皮肤表面涂以少量介质,以免损伤皮肤

(二)如病情加重或皮肤损伤时应停止治疗,采取相应针对性处理措施。

董氏手法治疗腰椎闻盘突出症技术

一、简介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的基础上,由于外力或积累性劳损的作用,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邻近的神经根或后纵韧带的窦椎神经而出现的,以根性坐骨神经痛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当某种原因(如劳损、运动损伤、不良姿势、外来暴力)破坏了脊-盆-髋构架系统的力学平衡,而引起椎小关节紊乱、腰椎曲度改变、骨盆倾斜、髋关节应力不均衡、软组织痉挛,脊神经受卡压等变化,临床上直接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的产生和治疗效果。

脊-盆-髋调正手法是董清平教授承家传手法,并从四十余年临床经验中总结出的系列手法,其特点是从中医整体医学出发,通过系列手法调正脊-盆-髋力学构架系统,使脊柱维持正常生理曲度,恢复三维立体的力学平衡,松解周围软组织痉挛,从而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状。

二、适应症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首次或多次发作,但未经任何治疗。

(二)病情为轻、中度,休息后症状可减轻。

(三)年龄在60岁以下,排除其他腰椎疾病和全身性疾病。

三、禁忌症

(一)病史超过半年,经常发作,经多种非手术治疗无效。

(二)首次发病即出现剧烈疼痛,下肢症状明显,呈被迫体位,难以行动及入睡。

(三)出现神经麻痹,表现为肌肉瘫痪或出现直肠、膀胱功能障碍。

(四)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病史较长,影响生活和工作。

(五)合并腰椎管狭窄、骨质疏松等改变及其他合并症,或曾进行腰椎手术及合并心脑血管疾病。

(六)病情为重度,或CT、MRI显示髓核巨大突出或脱出。

(七)60岁以上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八)合并骨盆或髋关节疾病,不能实施手法者。

四、操作规范

(一)松脊手法

1.棘旁点穴手法: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患者患侧,两手拇指相对,按顺序由下至上点按骶l至2患侧棘突旁(相当于棘突6约1厘米,又称为“内夹脊穴”)。点按强度以患者能忍耐为度,相当于10kg左右重量,每穴持续3秒,反复操作3次。

2.牵引下棘旁点穴手法:患者俯卧位,由两助手分别把持其腋部、踩部,由轻渐重对抗牵引,持续1分钟。牵引力不超过患者体重,患者腹侧面与床面接触。在牵引状态下,术者进行上述点穴手法。操作方法同前,反复2次。

3.小斜扳手法 :“小斜扳”是指手法使腰椎产生的旋转角度小于普通大力斜扳,不超过(15±3)°。手法轻、缓,不发力。(1)患者侧卧位,患肢在上,呈现屈膝屈髋放松状态,健侧下肢伸直。(2)术者肘部推顶患者肩前部向后上方;另一肘部推按臀部髂骨翼处向前下方。(3)两肘互相配合,同时使腰部旋转(15±3)°,放置支点偏下腰段。

(二)旋盘手法

1.臀中肌点穴手法:接前法,患者仍侧卧,患侧在上。术者用两手拇指点接臀中肌压痛点(即髂骨翼与大粗隆顶点之间的压痛点)。点按强度先轻后重,以患者能忍耐度,相当15kg重量,持续1分钟。

2.牵引下旋转盆手法:患者俯卧位,两助手对抗牵引方法同前。术者两手把持患者髂骨两翼左右交替旋搬骨盆。骨盆旋转角度为20°左右,手法应轻缓(防止猛搬),左右交替旋搬各3次,15秒内完成。

3.调髋手法:此手法操作前先做患者两侧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度检查。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术者将患者一侧下肢屈髋屈膝90°,然后内收内旋髋关节至最大限度;再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侧髋关节;比较两侧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度。调髋手法反复进行3次。

(1)髋内收内旋手法:用于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度较差一侧。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患者该侧,一手使其屈髋位,并尽

力推膝部向内,呈内收内旋位,另一手稳定同侧肩部(不要离床)。持续6秒钟左右,然后逐渐将下肢伸直。

(2)髋外展外旋手法:用于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度较好一侧。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患者该侧,将其踝部置于对侧大腿上,使髋关节呈“4”字位,即髋外展外旋位;一手按压膝部向下,另一手按压对侧髂前上棘使骨盆稳定不离床面,两手同时用力,持续6秒钟左右,然后逐渐将下肢伸直。

(3)双侧屈髋屈膝手法:术者两手把持双小腿,使双下肢屈髋屈膝,双膝贴近胸壁至最大限度,持续6秒钟左右,然后将双下肢伸直。

4.治疗时间及疗程治疗隔日1次。30天(治疗15次)为l疗程,进行l~2个疗程。

五、注意事项

(一)手法操作力度、角度及活动范围应严格控制在操作规范的标准范围之内,并以患者能够忍耐为度。

(二)各项手法作用不同,相互关联,操作时须按脊-盆-髋规定程序进行。

(三)手法轻柔,节奏均匀,缓和平稳。“松”为关键,通过每一步手法,逐渐达到松脊、松盆、松髋的目的,以恢复脊-盆-髋的力学平衡。

(四)治疗中如出现腰、髋部不适或轻微疼痛,确定为周围软组织反应者,可继续治疗。

(五)治疗中如出现腰、腿疼痛等症状加重,确系因手法治疗导致者,应暂停治疗,卧床静养、限制活动并佩戴腰围保护,待症状缓解后,做腰椎CT复查,腰椎间盘突出无加重者可恢复治疗。否则应停止手法治疗,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火针加拔罐法治疗急性带状疱疹技术

一、简介

火针加拔罐治疗急性带状疱疹技术是汇集了火针疗法、刺血疗法、火罐疗法与赞刺针法等传统针灸方法优势特色,提炼形成的一种综合方法。本疗法通过将火针针尖烧红至发白,以其高温灼刺皮损局部,凭借火针针身粗大以及赞刺针法的多针浅刺,能够造成疱疹皮损局部完全开放,再加上火罐强力的吸附作用,使局部毒邪与恶血尽数裹挟而出,受损局部得到新血充分濡养从而达到止痛和愈病之功。

二、适应症

适用于各年龄段急性期各型带状疱疹患者。

三、禁忌症

(一)血友病患者及患有其他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禁用。

(二)妊娠的妇女禁用。

(三)合并心血管、脑血管、糖尿病、恶性肿瘤、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忌用。

(四)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者忌用。

(五)瘢痕体质者忌用。

(六)面部、会阴部带状疱疹忌用。

(七)哺乳的妇女及婴幼儿慎用。

(八)精神病患者不能配合治疗者慎用。

四、操作规范

(一)器械准备

火针针具:点刺专用火针,以钨钢为原材料制成。规格:中号火针直径为0.75mm,粗火针直径为1.2mm。购置火针困难或在应急情况下,可以规格为0.30×25mm的标准针灸针代替火针,但限烧针10次。

火罐:1~5号通用玻璃火罐。医用脱脂棉球、止血钳、95%酒精。火柴或打火机。

(二)操作步骤 1.患者体位

根据带状疱疹皮损部位取坐位或卧位,以患者自感舒适、利于放松,便于医生操作为宜。

2.选穴和治疗次序

在疱疹起止的两端及中间选定治疗部位,先于最早出现皮疹的部位即发疹的始端——“蛇头”施行治疗,再于后发疱疹的中间部——“蛇腰”与尾端——“蛇尾”施行治疗。如果患者皮损面积较大、局部疱疹数量较多,可分批治疗。

3.消毒

以75%酒精行常规皮肤消毒,若皮损局部已发生皮肤破溃者则换用安而碘消毒,以减轻患者局部刺激和疼痛。

4.火针赞刺

左手持止血钳夹持浸有95%酒精的医用脱脂棉球并点燃,使火焰靠近患者皮损部位并距先前选定的针刺部位约10~15cm,注意防止火焰或燃烧的酒精滴下灼伤患者。右手以握笔式持针,将针尖、针体探入火焰的外焰烧红或烧至发白。

烧针后以疱疹簇为单位呈“品”字形点刺。要求时间在一秒钟以内,针尖仍发红时果断、迅速地刺入带状疱疹皮损部位,直入直出,不得歪斜、拖带。

水疱、丘疹或红斑区采用中、粗火针点刺,进针深度以针尖刺破疱疹,达到其基底部为度。对于较大的脓疱或血疱即直径0.5cm以上者,用粗火针点刺。所刺针数,根据疱疹簇的大小确定,以簇中疱疹数量的1/3至1/2为宜。刺后用消毒脱脂棉球挤净疱液。

5.拔火罐及留罐

根据疱疹簇面积大小,选用适当型号的火罐于火针点刺后在受针局部吸拔,以火罐能罩住疱疹簇,使火针刺点被纳入罐内为度,如果疱疹簇面积过大,可并用多个火罐。留罐时间5~10分钟,以局部皮肤轻度瘀血为度,通常可拔出少量血液或渗出液。

若起罐后局部出现血疱,可再用火针点刺。

治疗结束后,以消毒棉球擦净局部皮肤表面污液,如皮肤表面破溃明显者,可敷以无菌纱布并保持创面干燥清洁。

6.治疗时间及疗程

患者就诊的前三天每日行本法治疗一次,之后隔日治疗一次。

本疗法无固定疗程限定,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病人耐受情况决定治疗次数,当疱疹结痂、疼痛消失即可终止治疗。

五、注意事项

(一)医生注意事项

1.加强训练以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如医生本人畏惧火针者,不要轻易施用火针疗法。

2.火针针具因反复多次加热烧灼,易发生老化即变形、变软而影响临床操作,要选用品牌火针并定期检查火针质量,对品质降低的火针要及时更换。

3.火针针刺前要注意无菌消毒,消毒后避免局部再污染。4.火针针刺及拔罐时注意防止火焰或燃烧的酒精滴下灼伤患者。

5.关节、大血管及重要脏腑与器官周围慎用火针。6.面部及其他肌肉菲薄部位宜选用细火针,减轻患者疼痛。

7.治疗过程中医生要细致观察皮肤的颜色及患者的反应,出现滞针、疼痛剧烈、出血、晕针、感染等意外情况时,按照意外情况应对方案及时处理。

(二)患者注意事项

1.火针针刺后局部有小红肿及轻度搔痒属正常情况,禁止搔抓以防感染。

2.火针治疗后24小时内不可洗浴针刺局部,以防感染。

天灸防治支气管哮喘技术

一、简介

天灸治疗法通过药物敷贴穴位,使药物由表及里,循经内达脏腑,以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体现内病外治之功。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及复发率均很高,给病人及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天灸疗法对于本病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

二、适应症

符合支气管哮喘西医诊断及中医哮证缓解期和发作期属“哮证”,排除有禁忌症的患者。

三、禁忌症

(一)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

(二)哮喘持续状态或病情划分为重度、危重患者。

(三)孕妇、血证、发热及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

四、操作规范

(一)药物的准备

以清代《张氏医通》治疗哮喘方为基础,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按4∶4∶1∶1的比例共研成细末(80目),新鲜老姜去皮后,石磨磨碎,再用纱布包裹过滤绞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用时倒出(姜汁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小时,常温中暴露在空气中姜汁有效使用时间不超过2小时),把药

末、姜汁按照一定比例(每8g药末加入9ml姜汁)调和,并制成lcm X lcm X 1cm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用5cm²胶布贴于穴位上。由医院药剂科对药材品种、加工、储存方法等方面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药物质量稳定。

(二)治疗方法

1.患者背对医生,采用坐位或站位,暴露背部,要求背部皮肤干燥。

2.取穴

(1)肺俞、胃俞、志室,膻中。(2)脾俞、风门,膏肓、天突。(3)肾俞、定喘、心俞、中脘。

背部穴位均取双侧。每次l组,3组交替使用。将药物贴于穴位上,每次贴药1小时,10天贴1次,治疗3个月,共9次。

3.取穴定位

(1)①肺俞:在背部,第3胸椎与第4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5寸处。②胃俞:在背下部,第12胸椎与第1腰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5寸处。③志室:在腰部,第2与第3腰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3.0寸处。④膻中:在胸前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2)①脾俞:在背下部,第1l与第12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5寸处。②风门:在背上部,第2与第3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5寸处。③膏育:在背上部,第4与第5胸椎棘

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3.0寸处。④天突:在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3)①肾俞:在腰部,第2与第3腰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5寸处。②定喘:在背上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③心俞:在背部,第5与第6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5寸处。④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三)技术要领

1.药材品种、加工、储存方法的差异直接影响到疗效。2.姜汁制作、储存严格把关。

3.天灸药物的调配,按照制定的比例。4.背部皮肤应干燥,以免药物贴后脱落。5.穴位定位准确。

五、注意事项

(一)在贴药当日戒烟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韭菜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二)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无明显不适可不予以处理,但自觉瘙痒、灼痛等明显不适,可外涂皮炎平霜、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局部皮肤水泡,应穿着柔软衣服,或外覆盖纱布,避免摩擦水泡,防治破损,外涂以氧化锌油、宝肤灵、万花油等烫伤软膏。水泡溃破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外涂搽红药水、红霉素软膏、金霉素软膏等消炎,防止感染,可适当予以珍珠层粉、云南白药涂抹促使创口愈合。全身皮肤过敏,可自服抗过敏药物,全身过敏症状严重或伴有发热,建议前往医院诊治。

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技术

一、简介

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胀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的病机主要在于“瘀”和“虚”。气滞血瘀,寒凝胞宫,导致冲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气血虚弱,肝肾亏损,使冲任胞脉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隔物灸可使患者感觉温暖舒适易于接受和坚持治疗,而且辩证施药与传统灸法结合,发挥药与灸的双重疗效。该疗法可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止痛,通过发挥内病外治优势,不仅止痛快,而且远期疗效好。

二、适应症

(一)原发性痛经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婚的年轻妇女。

(二)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冷痛,痛及腰骶, 得热则舒,有时伴发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甚者出现面色苍白、肢冷汗出、昏厥。经量少,色紫黯有块。苔白,脉细或沉紧。

(三)B超、妇科检查生殖系统无器质性病变。

三、禁忌症

(一)经检查证实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狭窄、子宫肿瘤等所致的痛经。

(二)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三)中医辩证属气滞血瘀、肝郁湿热、肝肾亏损等证型。

(四)不适应本疗法者如发热者、身体震颤者等。

四、操作规范

(一)器械的准备

1.电子天平用来测定艾炷重量,使之规范统一。2.施灸所需物品:治疗盘、大弯盘、玻璃盘、大号镊子、艾绒、艾柱模具、火柴、酒精灯、线香、姜、盐、切姜板、三棱针、刀、小勺、治疗孔巾等。

(二)具体操作方法

1.取穴及操作方法神阙穴艾炷隔盐灸,关元穴艾炷隔姜灸。

2.灸量:选用大艾炷,根据痛经程度(症状评分)确定壮数,轻者用4壮,中度用6壮,重者用8壮。

3.施灸物品备制:统一制作大号艾炷(用药物电子天平统一称重每壮1.5g;底直径2cm,高2.5cm);盐料选用纯净干燥精细食盐;鲜姜片统一切制成直径约3cm,厚约0.3cm的薄片,中间用针刺10个孔。

4.操作步骤:

(1)病人仰卧,取神阙、关元穴。

(2)将备用食盐填于神阙穴中,使之与脐平,上置鲜姜片和大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燃,直至规定壮数。若患者感觉灼热时,可用镊子上下移动姜片,切勿烧伤。

(3)将备好的鲜姜片放在关元穴处,上置大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燃,直至规定壮数。若患者感觉灼热时,用镊子上下移动姜片,以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不起泡为度。

(4)在施灸时,若灸壮数较多,姜片有可能变干、变薄,此时应更换姜片。

(三)治疗时间及疗程

隔物灸法共治疗3 个疗程(即3 个月经周期),第1 个疗程于月经来潮疼痛时开始治疗,每日1 次,连续治疗3 天,第2、3 个疗程均于月经前3 天开始治疗,每日1 次,6 天为1 个疗程。若经第1 个疗程治疗后不再疼痛属于巩固治疗,第2、3 个疗程仍于月经前3 天开始治疗,每日1 次,6 天为1 个疗程。

(四)关键技术环节

按照罗永芬主编的《腧穴学》要求取穴,取穴要统一、准确;统一艾炷规格及灸量;统一姜片规格;统一用线香点燃艾炷;严格掌握规范的操作步骤、治疗时间及疗程。

五、注意事项

(一)对于初诊患者,治疗前医生应说明施术要求,使其做好思想工作,消除恐惧心理,配合操作,一旦发生“晕灸”现象,应立即停炎,使患者平卧(头低足高位),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应及时采取紧急措施。

(二)施灸过程中,医生要专心致志,随时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施灸部位的温度,掌握灸疗量,以防出现灸伤。

(三)治疗时医生应嘱咐患者保持舒适的仰卧体位,不要随意变动体位,并小心更换艾柱,以防艾火烧伤皮肤或烧损衣物。

(四)若发生烧伤,应及时采取措施,轻者涂“京万红”烫伤软膏,重度起水泡者用消毒注射器将水吸出,然后涂“京万红”烫伤软膏,为防止感染可涂盐酸环丙沙星软膏。

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技术

一、简介

腹泻病临床上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轻者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重则电解质紊乱、脱水,甚至危及生命。现代医学认为。非感染性腹泻为婴幼儿发育不成熟,生长快而使消化道负担过重。婴幼儿肠黏膜屏障作用差,对食物耐受力低,从而导致腹泻。祖国医学认为,小儿泄泻与饮食不洁、饮食失调、饮食生冷、暴饮暴食、饥饱失宜及外感邪气等因素关系密切。本技术通过揉腹(揉中脘、神阙,天枢),揉脾俞、揉胃俞、揉足三里,使脾胃等调节胃肠功能活动,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二、适应症

(一)年龄3个月至7岁的患儿,性别不限。

(二)糊状便、蛋花样便或黄色水样便,每日不超过10次。

(三)伴有呕吐,食欲不振。

(四)病程不超过2周。

三、禁忌症

(一)感染性腹泻(肠炎,痢疾或霍乱)伴有脱水者。

(二)合并其他内脏疾病者(如病毒性心肌炎、肺部感染、肾炎等)。

(三)治疗部位皮肤破损者。

四、操作规范

(一)手法操作步骤 1.揉腹

患儿仰卧。医者中指放于神阙、天枢穴,示指放于中脘穴,力度以皮肤凹陷3~5mm为宜,顺时针方向揉腹5~6min。

2.揉足三里

患儿仰卧,双下肢微屈。医者以两拇指指腹放于患儿两侧足三里穴,力度以皮肤凹陷2~3mm为宜,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方向旋揉2~3min,频率80~100次/分钟。

3.揉背俞穴

患儿俯卧。医者示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分别放于脾俞、胃俞、三焦俞,力度以皮肤凹陷1~2mm为宜,点揉2~3min,先左侧,后右侧。

4.捏脊

患儿俯卧。医者两拇指桡侧缘顶住患儿背部皮肤,余四指放于拇指前方,十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沿两侧膀胱经,先从大杼穴开始向下至下髎穴重复捏提6~9遍,再从下髎穴向上至大杼穴处重复捏提3~6遍。结束治疗。

(二)治疗时间及疗程

全套手法操作一遍大约需26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7次为1疗程。

五、注意事项

摩、擦、推手法力量不能太轻,太轻容易擦伤皮肤,点、揉、推手法不能太重,太重会使皮下组织挫伤.揉腹、捏脊时注意保暖,切勿受凉。对滑石粉过敏者可用姜汁替代。

拇中指十穴推拿法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技术

一、简介

婴幼儿湿疹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其病因较为复杂,有剧烈瘙痒、慢性病程、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等特点,常合并哮喘、变应性鼻炎等。不仅给患儿带来痛苦,而且可以影响其饮食及睡眠,从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乳母过食辛燥热物,致使婴儿脾为湿热所困,运化失职,更兼婴儿为稚阳之体,元气未充,湿热之邪袭于腠理,内外之湿热相搏结而成,病位根源在中焦脾胃。本方法以经络的传导原理为依据,以医者的手为工具,在小儿体表穴位或一定部位施行特定的补泻手法,通过经络传导及经络与脏腑相关性原理,刺激体表穴位及特定部位,激发经络传感性增强,以利于疏通经络,调和营卫气血及脏腑功能,致使郁于肌肤湿毒之邪得以去除,从而达到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邪去正安康复之目的。

二、适应症

年龄为40天至3周岁的婴幼儿急性湿疹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中医辨证属湿热浸淫型。

三、禁忌症

对患有疥疮、骨折、溃疡出血及各类重证感染性疾病者则暂不宜接受本法治疗。

四、操作规范

(一)操作顺序

小儿推拿一般是推揉拿捏多种手法的结合,其操作顺序是先上肢,再下肢,后背部(捏脊),一般应先行轻柔的次数多的动作,如推法、揉法,而刺激重的拿、捏等手法要在最后进行。

(二)治疗操作手法

1.分阴阳部位:掌根横纹部,拇指侧为阳池,小指侧为阴池。手法:分推法。术者以两手示指固定患儿掌根之两侧,中指托患儿手背、用两拇指自掌后横纹中间向两旁分推,时间3分钟。

2.清补脾土部位:拇指桡侧,指根至指尖。手法:推法。应先清后补。时间共5分钟即清3分钟,补2分钟,术者以左手握患儿之手,将患儿拇指伸直,自患儿鱼际向拇指端直推称清法,再以拇指端按压患儿拇指端,使其弯曲;以右手拇指偏峰自鱼际,拇指根,指尖返回鱼际处为补。

3.逆运八卦部位:手掌内,以掌心为中点,作一圆圈,其半径为一寸。手法:运法。术者以左手持患儿左手,使掌心向上,然后用右手拇指端外侧逆时针方向逆运。时间2分钟。

4.推掐四横纹部位:示、中、无名、小指掌面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手法:先推后掐。术者以左手拿定患儿左手,掌心向上,四指并拢以右手拇指桡侧从示指横纹处开始依次到小指

横纹处,称推四横纹;右手拇指甲自示指横纹至小指横纹依次掐之,称掐四横纹。推3分钟,掐3次。

5.揉小天心部位:掌根部,大横纹之前,阴池、阳池之间。手法:揉法。术者先以左手托住患儿之手,使掌心向上,以拇指或中指端揉之,时间为3分钟。

6.揉外劳宫部位:在手背,位于第3、4掌骨交接处凹陷中,手法:揉法。使患儿掌心向下,以右手中指端按定此穴揉之。时间5分钟。

7.揉乙窝风部位:手背腕横纹中央之凹陷中。手法:揉法。术者令患儿掌心向下,使手腕向上屈,再以右手拇指或中指揉之。时间5分钟。

8.清天河水部位:前臂掌面,自大横纹中央至肘横纹中央一直线。手法:推法。术者以左手持患儿之手,使掌心向上,示指在下伸直,托患儿前臂,再以右手拇指侧面或示、中二指正面,自掌根大横纹中央推至肘横纹之中点。时间3分钟。

9.推六腑部位:前臂尺骨下缘,从肘尖至尺侧大横纹头。手法:推法。术者以右手示、中二指面自肘尖推至大横纹,时间3分钟。

10.揉风市部位:股外侧膝上七寸,双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止之处。手法:揉法。术者以右手或左手拇指按在患儿左腿风市穴位,揉之。时间2分钟。

11.采用捏脊手法治疗部位:大椎至鱼尾呈一直线。手法:

两手拇指末节与示指、中指末节相对,拇指在盾,示中指在前,捏住皮肤,双手交替向前捻动,随捏随捻,随提随放,捻动向前3个动作后,可向上稍用力提一下,此时可听见皮下的响声,一般由上(大椎)向下(鱼尾)为泻,反之则为补。每次顺序提捏6遍为宜,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三)治疗时间及疗程

2~6个月每穴每次操作l~4分钟,6~12个月每次每穴操作3~5分钟;1~3岁每次每穴操作3~7分钟。推拿治疗应每日进行1次,每次30分钟,3周为一疗程。如一疗程未获痊愈者,可进行第二疗程治疗,期间不休息,至痊愈止,一般轻者3周,中度者4周,重者6周。

五、注意事项

(一)术者术前应将双手指甲剪短、洗净,使双手温度适宜,以免擦伤患儿皮肤,或造成患儿惊惧,给操作带来困难。

(二)操作时医者的手和小儿施术部位都应以适量的滑石粉为介质,以起润滑作用,减轻皮肤摩擦,避免损伤皮肤,同时还可增强清热燥湿疗效。

(三)术者态度要慈祥和蔼,治疗时要尽量防小儿哭闹,以免影响疗效,操作时力度均匀、柔和、轻快、持久、深透,一般情况下不宜强刺激。

(四)对每个小儿的操作要保证30分钟。

(五)推拿后应注意避风,以免遭受外邪侵袭。

(六)尽量采用母乳喂养,患儿应多吃清淡、易消化、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忌食辛辣食物及鱼虾、牛羊肉、韭菜、香菜等发物。

(七)皮损部位忌摩擦及用水洗,否则易使病情加重或蔓延,结痂处可用植物油轻轻洗涤,且忌用热水烫洗或接触肥皂类。

(八)患儿衣着应以宽松、柔软浅色的纯棉织品为佳,不宜穿盖过多过暖。

(九)患病期间暂不宜接种牛痘、卡介苗,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十)治疗期间约5~7天左右,部分患儿皮损程度有加重趋势,此乃推拿后,腠理散发,毒邪外出之佳兆,大约10天左右始皮损程度渐好至痊愈。

三部推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技术

一、简介

不寐亦称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种病证。轻者入眠困难,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严重者可整夜不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卒中等病证。顽固性不寐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本技术在头,腹,背,三部手法共施,功专效宏,使人体气机调畅,上下通达,心肾相交,阴阳调和,神自安宁,不寐患者自可得以安睡。

二、适应症

(一)符合西医诊断标准要求。

(二)符合中医不寐的诊断标准要求,中医辨证属于心脾两虚型。

(三)年龄在18-65岁。

三、禁忌症

(一)含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二)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禁用。

(三)不是以不寐为主症的其它相关病症的患者。

四、操作规范

(一)操作方法与步骤 1.头部 患者取仰卧位

(1)医者双手用拿法施于头部两侧10遍。

(2)按揉印堂1分钟,再由印堂以两拇指交替直推至神5~10遍,揭指由神庭沿头正中线(督脉)点按至百会穴,指振百会穴约1分钟。

(3)双手拇指分推前额、眉弓至太阳3~5遍,指振太阳穴约1分钟。

(4)侧击头部,掌振两颞,头顶,约2分钟。上述操作以患者有深沉力透感和轻松舒适感为宜。

2.腹部 患者取仰卧位

(1)掌摩腹部6分钟左右,逆时针方向操作,顺时针方向移动。

(2)按揉或一指禅推法施于中脘,神阙,气海、关元各1分钟,指振各穴,手法宜轻柔。

(3)双掌自肋下至耻骨联合,从中问向两边平推3~5次。(4)掌振腹部约1分钟。3.背部 患者取俯卧位

(1)提拿两肩井约1分钟。使患者有轻松舒适感为宜。(2)直推背部督脉及两侧太阳经10次左右,手法要深沉有

力,速度均匀和缓。

(3)按揉背部太阳经。重点按揉心俞、脾俞、胃俞、肾俞,以局部酸沉为度。

(4)双掌交替轻轻叩击背部两侧太阳经。

(二)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日治疗1次,连续15天为1疗程。

(三)关键技术环节

1.严格掌握各个部位的操作手法和操作力度。

2.背部操作中提拿肩井穴时注意操作部位应在穴位的内下方。

3.按揉背部穴位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

4.指振法时手指着力应在体表,为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力地静止性用力。操作时力量要集中于指端或手掌上。

五、注意事项

(一)施术前一定要安慰患者,使其精神放松、肌肉放松。

(二)操作中,若患者有情绪波动,需安慰,休息后方可施术。

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 篇2

藏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 对藏医学的了解与对外传播不仅具有医学价值, 也具有深远的文化和政治意义。而名词术语虽然仅是这一庞大体系中的一部分, 却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重要宝藏, 术语是沟通不同医学文化的必然途径, 是体现概念思想的第一步。

然而目前名词术语的英译仅限于散乱的零星译介, 往往造成名词术语内涵难以厘清, 意义不准确欠规范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在翻译实践中进行系统, 规范, 定量定性的翻译描写与概括, 形成较为规范, 可信度较高的藏医名词术语英译资源, 为更系统的长期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1 藏医名词术语英译现状及问题分析

早在20世纪70年代, 美国的Terry Clifford女士曾将著名的《四部医典》中的第三部《秘诀本》的部分内容翻译成英文, 后来其译作又被翻译成法语, 德语等。近年来, 国外医学界也越发关注藏医, 开始引进和介绍藏医, 如Tokar (1999:50—58) 曾撰文关注藏医的诊断手法, Schwabl (2006:1-16) 介绍了藏医在欧洲的应用, 也有学者如Janes (1999:1803—1820) 关注藏医的国际化问题和发展前景。

与此同时国内对藏医药的翻译比较滞后, 有零星的藏医药术语英译见诸于少量的论文以及期刊中, 但其英译标准比较混乱, 在应用中难以准确表达术语的内涵, 传播到国外医学界很难想象其实际效果与作用, 其中名词术语的英译标准及方法混乱尤为突出。

藏医药名词术语在英译之前必然要先进行汉译, 在缺少藏语人士的帮助下, 藏医药名词术语的释义很难做到准确规范。如藏医中的疾病名词术语与现代医学术语就有很大出入。藏医中有关于治疗“痛风”病的专门论述, 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一套诊断及治疗方法。藏医将此病称为“智乃合”, 而英译时由于作者较多关注医学问题而忽视语言准确性, 或者受制于其语言专业性不高, 一般采取最简便的汉语拼音直译即音译法, 直接将此病名译为“Zhi Nai He”。这样的译法即使连汉语人士也很难从字面上理解其术语内涵, 更重要的是没有反应其医学内涵, 是很不规范的名词术语英译。

此外藏医名词术语绝大部分有其形成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如果源流模糊不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英译的效果。比如藏医中的著名治疗手段“藏医药浴”, 特指将人体全身浸泡于藏药五味甘露散汤中, 打开人体的毛孔、打通经络, 使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毛孔, 被吸收进体内, 达到强身治病之效。此法最早记载于《四部医典》, 已有1300年历史。源自藏族人民信仰每年藏历8月, 天上将会升起药神化身的“噶玛堆巴”星, 由此星照耀过的水皆能变成甘露, 只要在此甘露中沐浴, 就能祛除疾病。而在译介中简单翻译为“Balneotherapy” (浴疗法) 则有待商榷。该词从词源上讲是来自于名词“balneology” (浴疗学) , 泛指沐浴的艺术与科学, 其词意内涵远大于沐浴的医用价值与疗效这一核心思想, 虽然译者略作变通, 取源词前缀“balneo-”与英语根词“therapy”形成英译名, 但其准确性仍差强人意。该词的英文释义显示“Balneotherapy”指利用自然因素或环境所进行的一种天然疗法, 包括温泉, 气候及天然草药等。因此未能准确体现其原有的特色与历史文化内涵。

由此可见藏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没有专门的研究, 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 另外译者仅针对单个的零星术语进行翻译, 满足论文写作的需求未对藏医药名词术语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 在实际的译介中需要比较规范的操作方式并进行科学深入的研究。

2 藏医名词术语英译的操作规范分析

藏医名词术语的英译毫无疑问是难度很大的工作。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藏医有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文化根基。许多术语与藏族人民的社会状况, 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密切相关。鉴于藏医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基本和常用的名词术语在英语中基本没有对应词, 这是造成翻译障碍的主要原因。有时, 一些术语很难用一个英语词汇表述清楚, 而是需要用几个词或一句话进行解释和概括, 才能使西方读者准确理解其真正内涵。鉴于此, 在藏医药名词英译的过程中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2.1 术语英译应具有贴切的“理据”

名词术语是在长期的藏医学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因此准确理解名词的涵义必须找出名词产生的根源。所谓“理据”并非指名词本身的字面意思而是“深入了解一个对象并将得到的概念加以定义”。藏医药名词术语英译需要深刻了解名词产生的文化背景和语境, 在藏族人民生活中的原本含义, 此为该名词产生的“理据”。

以藏医药常见名词“隆”为例, 这一概念有时竟被简单的音译为“Long”, 实在不妥。这种译法让西方读者不能理解, 就是汉语读者也不明白。原因在于藏语本就与汉语不同, 直接音译必然相当于没有翻译, 根本起不到沟通交流的作用, 应当摒弃。还有一种译法意译为“Qi”, 这样翻译实际上是将此概念简单地等同于中医“气”的概念, 实际上“隆”的概念比中医“气”的概念更宽泛, 从生理上来讲, “隆”主呼吸、肢体活动、排泄、是推动人体正常生理的活动力。因此藏医学中这一概念的本质主要是与身体的动力相关, 预示着生命的活力, 一旦失调则会在病理上引起各个部位的疾病, 如藏医所讲的“心隆”。鉴于此这一概念在英译时需要体现其原本的意义, 译为“vital energy”或者“physical energy”应当更为准确, 也能更好的体现其“理据”。

2.2 术语英译应符合语法, 自我逻辑化

名词术语英译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以中文语法形成英语的名词术语。这一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很难避免, 原因在于很多术语产生的背景与西方的环境截然不同, 翻译中也几乎找不到对等概念。所以译者有时迫于无奈只能生造一些名词术语, 或者生搬硬套创造出一些形式上类似于英语名词结构, 但实则让人费解的语言形式。这些语言形式由于不符合英文语法和思维习惯, 西方读者必然难以理解;更重要的是有些译名在逻辑上存在问题, 会导致误解, 直接曲解了原有术语。

仍以前文提到的“藏药浴”这一通俗藏医药术语为例, 翻译成“Balneotherapy”从表面上看符合英语前缀加根词的构词规则, 但实则有一定的问题。首先英语的前缀不是万用的, 也就是说不能想跟哪个名词搭配就跟哪个名词搭配。虽然英语语法并没明确规定前缀的搭配问题, 但复合词的构成实际上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则。如果译者凭空生造一个出来, 虽然不能说全错, 但至少会让英语读者感到陌生和奇怪, 很难进入英语体系, 难以被接受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必然是沟通的失败, 进而在语言上就造成藏医药国际化的程度难以提高。

为解决这一问题, 译者在翻译时可以扩宽思路, 在遵循语法逻辑的基础上使用不同的英语形式, 名词术语不一定一对一翻译成英语的名词, 可以酌情采用名词性结构, 动名词和不定式等手段来翻译。基本原则是符合英语语法体系, 表意准确清楚, 而不必过于追求语言形式的美感。比如“藏药浴”可英译为“Bath with Tibetan Herbs”, 虽然在语言形式上失去了一定的简洁性, 但在实际意义和逻辑性上都更为严谨。

2.3 术语英译应尽量系统化

传统医药的翻译工作面临一个很大的瓶颈, 由于没有专人专门从事这一研究和翻译工作, 造成规范性低, 翻译随意的问题。藏医药翻译尤其如此, 由于专门人才缺乏, 很多时候只是对零星的几个术语进行了比较潦草和随意的翻译, 并没形成有效的方法和体系, 更没有可供借鉴的资源和材料。因此在实践中常常是各有各的译法, 孰优孰劣也难以分辨, 翻译的系统性亟待提高。

为解决这一问题, 藏医药名词术语的翻译应尽量做到系统, 每次翻译都字斟句酌, 力求一定要体现出译名与原有概念间的关联和类比关系, 换言之, 英译标准化要有全局观和可持续性, 好的译法, 符合逻辑和“理据”的译法要在翻译实践中逐渐沉淀和保留下来, 之后的翻译要体现术语间的密切联系, 做到相互照顾和配合。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藏医药名词术语英译可引入语料库机制, 将实践中检验的为西方读者所接受的译法收集固定下来, 采用语料库工具进行分析和研究, 逐渐形成行之有效的英译标准。

3 结束语

藏医药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 其特点鲜明, 价值较高, 而藏医药的译介工作和其他传统医药一样面临规范性差的问题, 制约了其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而藏医药的独特之处给英译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难度, 使之成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可喜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这一领域翻译工作的欠缺并着力解决这一空白。

藏医药的起源和发展与独特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译工作必须严谨细致, 不厌其烦的深究名词术语的根源和背景, 仔细斟酌, 谨慎下笔, 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探讨名词术语的英译规范必将不断促进藏医药医学理念乃至于藏医文化价值的对外译介和传播;更重要的是通过名词术语这一体现基本概念和精神的“窗口”, 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珍宝, 产生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

摘要:随着中国传统医学在医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藏医药也逐渐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藏医药的对外译介工作也越发紧迫。藏医药英译的规范性问题尤为引人关注, 为避免各种翻译乱象的出现, 该文论述了藏医药名词术语在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和误区, 提出了规范性翻译的标准和建议, 希望进一步促进规范翻译标准的形成, 为长期的翻译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藏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操作,规范性

参考文献

[1]李多美.简明藏医辞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

[2]梁爱林.论术语学理论与翻译的一些相关性问题[J].科技术语研究, 2003 (5) .

[3]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标准.标准编写规则第1部分:术语[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4]吴昂, 黄立波.关于翻译共性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5) .

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 篇3

关键词:稻麦周年生产;深松整地;作业条件;作业规程

中图分类号: S23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346-02

随着少免耕技术的不断应用,耕地的板结程度也会逐年增加。为了改善耕层的结构,深松整地是一项有效措施。目前多采用农机深松整地,该项技术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一种,是在旱作农业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是适合不同类型土壤、不同耕作方法和广泛旱作区域的一种机械化生产作业方式。深松是土壤保护性耕作和获取农作物高产必不可少的机械化作业项目[1]。机械化深松作业能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熟土层的厚度,增加土壤蓄水蓄肥、抗旱保墒的能力,是农业可持续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2]。机械深松大体上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局部深松,另一种是全面深松。局部深松主要通过杆齿、凿形铲进行间隔的局部松土,全面深松是用深松机在工作幅宽上全面耕松土地,具体形式有间隔深松、灭茬深松、中耕深松、垄作深松、垄沟深松等[3]。目前的农机深松耕作方法在北方旱作地区应用较多,但江苏的粮食生产以稻麦两熟为主要方式,一季为旱作,一季为水作,其深松时间及方式等与北方地区会有不同,特别是在秸秆还田方式下,机械深松的技术要求也有不同。因此掌握稻麦周年生产农机深松整地技术对提升江苏耕地质量及提高粮食产量有重要意义。

1 机械深松整地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1.1 深松基本原理

机械深松耕作通过大型拖拉机来实施。拖拉机可以配挂深松机,或配挂带有深松部件的联合整地机等机具,然后进行全方位或行间深层土壤耕作。应用机械深松技术可以打破坚硬的犁底层,从而改善土壤耕层结构,起到蓄水保墒、加厚松土层、增加地温、促进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同时还能使作物根系得到充分的发育,增强其防倒伏能力,为农作物高产稳定奠定一定的基础。该方法可以加深耕层,增强雨水渗入速度和数量,提高耕作层的蓄水量[3]。

1.2 深松的作用

机械深松的具体作用:(1)由于深松没有翻动土壤,所以对地表的植被覆盖影响不大,可以减少因翻地使土壤裸露造成的扬沙和浮尘天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采用该方法可以防止土壤风蚀与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2)机械深松耕作相对于传统的耕作方式效率更高,单位时间的作业面积可提高20%~30%,因此可以通过降低油耗以及用工成本来减少投入,从而可以提高耕地的效益。(3)机械深松可以改变耕作层以下的土壤结构,使灌溉水及雨水更容易下渗,在更深的层面上形成保水层,可以减少干旱带来的影响,更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4)机械深松在盐碱地区可起到压盐降碱的作用,由于深松可以使水層下移,因此盐碱也随之下移,在雨水较多的时期,效果更明显。

2 江苏稻麦周年生产现状

江苏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地少人多,粮食安全问题突出。为了解决人口不断增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带来的粮食安全压力,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单产仍是首要任务[4]。江苏目前稻麦周年生产面积约在200万hm2左右,不同年份间稍有波动。为了稳步提高作物的单产,对品种及耕作方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要选用优良品种。如水稻宜选择南粳5055、武运粳24 号、南粳44、淮稻5号、淮稻7 号等优质品种。小麦宜选择宁麦13、宁麦14、扬麦13、扬麦15、镇麦168、扬辐麦4 号等优质品种[5-6]。二是要抢播种期。水稻最终要有好的产量,必须保证在安全齐穗期齐穗,所以水稻的播栽时间和方式上首先要满足安全齐穗这个前提。小麦的播期问题实质上是冬前热量资源的利用问题。稻麦两熟地区由于水稻的种植方式大都采用机插或直播,水稻的成熟期相对推迟,从而使小麦的播期推迟,形成了稻麦双高产潜力在水稻、难点在小麦的局面[4]。三是耕作方式的选择。为了解决播期的问题,江苏地区曾尝试过套播的方式(包括稻套麦和麦套稻),但效果都不是太好。后来又采用少免耕技术,为抢播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方式的应用最终都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土壤耕层板结。因此深松技术已成为稻麦周年生产地区提升耕地质量及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3 深松作业条件

3.1 耕地基本条件

一般当采用少免耕或旋耕机耕作3 年以上,以及留茬秸秆粉碎还田加浅翻耕4年以上,所形成的耕作层小于20 cm时,容易形成坚硬的犁底层,此时应采取机械深松作业。

判定是否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应因地制宜,不同的土壤类型在耕层深度上会略有差别,同时要考虑耕层质地、土壤墒情等情况。

在深松作业的季节应先通过经验判断或仪器测定土壤含水量,以确定是否可以进行深松作业。如果土壤含水量稍高,但土质不黏,也可以开展深松作业;如果土壤含水量较高且土壤比较黏重的地块,以及水分较多的沙壤土地块,没暂时不宜进行深松作业,特别是不宜采用全方位深松作业。

如果在不适宜深松作业的条件下采取深松耕作,容易在后期形成坚硬板结的垄条,这样会给下一年的耕作带来难度。

3.2 土壤含水条件

当0~20 cm 土壤含水量在12%~22%时宜深松。土壤含水量可以通过手抓、脚踩等经验方式判断,也可以取样测定后分析,后者结果更准确。

同时应考虑不同土壤类型、不同耕层质地等因素对含水量的影响。如果土壤偏沙性且质地黏重,在土壤含水量较高时不宜进行机械深松作业。

3.3 地表条件

地表秸秆应粉碎,秸秆切碎长度低于8 cm,抛撒均匀,根茬高度低于30 cm。

地表应较为平整,无明显高低障碍。除秸秆外,不应有树根、石块等影响深松刀具的杂物,避免在深松过程中破坏机具。

nlc202309031501

4 作业技术要求

4.1 作业深度

一般深度为25~35 cm,行与行之间深度误差应控制在 2 cm 以内。机械深松的深度也要考虑不同的土壤类型和质地等因素。对于江苏的稻麦两熟地区,主要以打破犁底层、改善耕层结构、增加蓄水保墒能力为目的,选择30 cm左右的松土深度比较适合,一般应在25 cm以上。

如果是用于渍涝地排水、盐碱地排盐洗碱的地区,可以选择用35~45 cm松土深度,这样利于表层水下渗,起到排水压碱作用。

4.2 深松间隔

一般在40~50 cm,最大不超过60 cm,深松作业中,深松间隔距离应保持一致。实际深松作业过程中应考虑作业田块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深松间隔。如果作业田块免耕时间较长(在5年以上),板结较为明显,耕作层明显在15 cm以上时,应减小深松间隔,最小可控制在30 cm左右,不过此时可能会明显增加深松作业的阻力,因此拖拉机的马力也要相应提高。

4.3 深松时间

深松一般安排在秋播季节,水稻收获、秸秆粉碎后进行,然后进行耕整和麦子播种等作业。江苏地区一般在10月上旬至下旬开始深松作业,特殊田块可提前到9月下旬(如水稻制种田块),最迟可到11月上旬,前后一般有20多天的时间可以安排。专业的深松作业单位可以根据苏南、苏北的收获时间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表,提高深松机具的使用效率。

4.4 作业周期

每3~5年深松1次,特殊情況下(土壤板结明显)可以适当增加深松次数。

4.5 作业质量

(1)机器匀速前行,同时保持直线运行。拖拉机在带动深松机具作业时,不能破坏田块表层结构及表层附着物。

(2)深松深度应尽量一致,控制深度稳定性误差不超过20%。该项质量检查可通过剖面深挖,露出深松断面,检查深度情况。

(3)机器来回的深松间隔应均匀,不重复深松,也不产生漏行。该项质量检查可随时通过目测实现,并随时进行纠正。

(4)深松后要及时进行地表旋耕整地处理,平整深松后留下的深松沟。如果深松后地表较为平整,则可省去此工序。

4.6 深松机具选型

4.6.1 配套动力选择原则 拖拉机动力应与所选作业机具相匹配,同时要满足相应的农艺要求。

深松作业所需动力较大,一般应配套90马力(66.2 kW)以上的拖拉机,并保证机器液压机构灵活可靠,总体性能良好。

4.6.2 机器型号选择原则 目前常用的深松机有多种类型,根据作业方式分为全方位深松机、间隔深松机(包括凿式深松机和铲式带翼深松机)、振动深松机等,根据土壤类型、耕作要求,选择相应的机型。

5 作业规程

5.1 深松前准备

(1)深松作业机具应配备驾驶人员1~2名,驾驶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除了要掌握深松的操作规范、技术标准外,还应掌握机具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等,便于作业实施。

(2)按照土壤含水量查看田块是否符合作业要求,如含水量过高应暂缓作业。

(3)根据秸秆处理情况查看田块是否符合要求,主要是看秸秆的粉碎情况、秸秆的留茬高度等,如不符合还要对秸秆进行处理。

(4)根据土壤类型、质地及机具指标等情况,确定深松作业的深度及机器行进的速度。

5.2 深松机调整

主要是机器的纵向、深度和横向调整3个方面。纵向调整主要是考虑减少深松作业时的阻力,所以要保证深松机刀具在入土时有适度的倾角,一般在3°~5°。深度调整是考虑深松作业刀具入土深度,所以要保证机器两侧限深轮的高度一致,以保证深松效果。横向调整是考虑刀具间的误差问题,要保证机器左右的水平高度,以减少深松产生的深度误差[7]。

5.3 准备作业

在正式深松作业之前,都要先试作业。试作业的目的是检查准备工作是否完备,机器是否还存在问题等,如一切都正常,则可开始正式作业。

5.4 过程控制

作业过程中,尽量使机器保持匀速直线行驶,使深松间隔保持一致,同时也可保证深度误差不会太大。机器往返过程中应保证不重复、不漏行。及时检查机器,以免出现异常情况。

5.5 机器操控

在深松作业过程中,如机器出现异常响声,应及时停止作业,待排除状况后再继续进行作业。遇到阻力激增时,也应及时停止作业,排除状况后再继续。深松机在田块的两头入土与出土时,应控制速度,主要是减速缓行,不可快速上下拉升深松机具,以免损害机器。

6 注意事项与机具维护

6.1 注意事项

(1)深松作业进行过程中拖拉机两侧及深松机具上严禁站人,以确保人员安全。(2)拖拉机及深松机具的维修不能在作业过程中进行,应在拖拉机熄火后才能对机具进行维修。同时要保证机具落地后才能开始维修和调整。(3)当深松机具还未提起前,不得转弯和倒退,防止损坏深松刀具。(4)拖拉机转移作业地块时,应将深松机具升起到安全运输状态,防止深松机具碰到田埂或其他地面杂物产生损坏。

6.2 深松机维护

(1)如连续开展深松作业,应每天检查1次拖拉机及深松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2)每季作业结束后,应及时清理深松机,对机器的各个部件均应检查保养,并放在专门的库房内保存。如没有专门的库房,也可放置室外,但应注意选择较为安全的地势,并有防雨布遮盖,不能长期露天放置。

7 小结

机械深松作业是目前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耕地质量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秋季深松作业可改善土壤耕层结构,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地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当然深松的方式方法应根据田块的具体情况确定。深松的时间应与当地季节和实际情况相吻合,深松的深度应掌握适宜。深松应根据土壤的类型、质地、当时含水量及养分状况来确定。江苏稻麦两熟地区一般以打破犁底层为宜。在深松作业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拖拉机及深松机具都要进行检查,避免任何因安装带来的问题。在正式深松作业之前,都要先试作业。农机深松的同时应配合施用有机肥,以利于培肥地力。

参考文献:

[1]王 微,邱立春. 深松部件对深松作业质量影响的试验分析[J]. 农机化研究,2011,33(1):179-182.

[2]朱龙兵,张 连. 土地机械化深松技术的示范推广[J]. 江苏农机化,2012(1):23-24.

[3]马 涛. 农业机械深松深翻推广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0(14):91,94.

[4]潘长虹,陈云明,查日扬,等. 淮北地区稻麦周年高产技术路线探讨[J]. 农业科技通讯,2013(4):167-169.

[5]池巧燕,薛世芳,池善聚,等. 稻麦周年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3(16):43,54.

[6]张丽萍. 海安县稻麦周年高产高效生产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4(1):65,68.

[7]张锦川. 大型机械深松的技术要点[J]. 农机科技推广,2010(10):50,55.

瓦工安全技术操作规范 篇4

1、操作中应坚守工作岗位,严禁酒后操作。

2、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安全防护措施,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配戴好安全帽,禁止穿拖鞋、凉鞋、高根鞋或光脚进行作业。

3、工作前,应认真检查基坑、井坑、沟坑及安全边坡、固壁支架、脚手架、安全网、防护板等是否能保证安全施工,如存有塌方和其他隐患,应排除后,方能施工。

4、施工现场的脚手架、防护措施、安全标志和警告牌,不能擅自拆除,需要拆动的,要经工地施工负责人同意。

5、在物料排放口附近作业时,应排放到距作业点2米以外,或停止排放作业。

6、在脚手架上砌砖、打砖时不得面向外打,不许戴手套或向脚手架下扔砖块,在高处作业要设安全网。

7、砌墙高度达1米以上时,须站在脚手板上进行,不准在墙上行走,禁止堆砖块或用其他物垫脚。

8、必须搭设质量合格的脚手架。脚手架须能攀登作业,否则不能使用。临时搭设的脚手架,须经班组长和安全员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9、在化工界区内进行维修作业时,应注意有毒、有害及易燃易爆环境对施工影响,采取相应的各种有效的措施以防中毒及事故发生。

10、高处作业应严格遵守高处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二、砌筑

1、工作前认真检查基坑、井坑、沟坑及安全边坡、固壁支架、脚手架、安全网、防护板等是否能保证安全施工,如存有塌方和其他隐患,应排除后,方可工作。

2、砖、砂浆等物料要堆放整齐,保持通道畅通,沟、坑边缘禁放堆料。

3、不得随意抽出脚手板和松动脚手架。屋面或脚手架上堆放砖、瓦等材料时应堆放平稳。

4、砌墙时,必须站在脚手板上进行,禁止堆放砖或其他物垫脚。

5、砌筑二楼以上间壁时,必须在铺筑楼板后才能进行操作。

6、砂浆吊斗应用铁制成的叠边吊斗,吊斗应挂安全钩,所用绳索必须符合安全要求。

7、砌筑门窗上部贴墙时,应将托板顶支牢固后,方可施工。砌墙时,应及时架设檀条或支撑。增强抗风能力。

8、挂线时,必须用钉子插在墙上,禁止绑在砖上放在墙角上,以防碰撞砸人。

9、禁止将工具放在架子上,任何人不许在架子下边休息或工作,以免落物伤人。

10、砂浆搅拌机应有安全防护罩,转动时,严禁将手、脚和铁锨伸入搅拌筒内,开砂浆机必须由专人负责。

11、厂房、宿舍的大维修或拆除工程,必须经过技术人员的鉴定,提出切合实际的安全措施后方可施工。

瓦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在操作之前必须检查操作环境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道路是否通畅,机具是否完好牢固,安全设施和防护用品是否齐全,经检查符合要求后才可施工。

2、砌筑使用的脚手架,未经交接验收不得使用。验收使用后不准随便拆改或移动。

3、砌基础时,应检查和经常注意基坑土质变化情况,有无崩裂现象。堆放砖石材料应离开基坑1m以上。当深基坑搭设挡板支撑时,操作人员应设梯子上下,不得攀跳。运料不得碰撞支撑,也不得踩踏砌体和支撑上下。

4、砌体高度超过地坪1.2m以上时,应搭设脚手架。在一层以上或高度超过4m时,采用里脚手架必须支搭安全网;采用外脚手架,设护身栏杆和挡脚板后方可砌筑。

5、在深度超过1.5m砌基础时,应检查槽帮有无裂缝、水浸或坍塌的危险隐患。送料、砂浆要设有溜槽,严禁向下猛倒和抛掷物料工具等。

6、距槽帮上口1m以内,严禁堆积堆积土方和材料。砌筑2m以上深基坑时,应设有楼梯或坡道,不得攀跳槽、沟、坑上下,不得站在墙上操作。

7、砌筑使用的脚手架,未经交接验收不得使用。验收使用后不准随便拆改或移动。

8、在架子上使用刨锛斩砖,操作人员必须面向里面,把砖头斩在架子上。挂线用的坠物必须绑扎牢固。作业环境中的碎料、落地灰、杂物、工具集中下运,做到日产日清、自产自清、活完料净场地清。

9、脚手架上堆放料量不得超过规定荷载(均布荷载不得超过3KN/M,集中荷载不超过

1.5KN/M)。

10、采用里脚手架砌墙时,不准站在墙上清扫墙面和检查大角垂直等作业,不准在刚砌好的墙上行走。

11、在同一垂直面上下交叉作业时,必须设置安全隔离层。

12、用起重机吊运砖时,采用砖笼往楼板上放砖时,要均匀分布,并必须预先在楼板底下加设支柱及横木承载。砖笼严禁直接吊放在脚手架上。

13、在地坑、地沟砌砖时,严防塌方并注意地下管线、电缆等。在屋面坡度大小25时,挂瓦必须使用移动板梯,板梯必须有牢固挂钩。檐口应搭设防护栏杆,并立挂密目安全网。

14、屋面上瓦应两坡同时进行,保持屋面受力均衡,瓦要放稳。屋面无望板时,应铺设通道,不准在珩条、瓦条上行走。

15、在石棉瓦等不能承重的轻型屋面上作业时,必须搭设临时走道板,并应在屋架下弦搭设水平安全网,严禁在石棉瓦上作业和行走。

SMT技术员操作规范 篇5

1、设备维护保养

技术员负责车间所有设备的周保养及月保养执行工作,同时监督员工进行日常清洁工作。

2、设备操作

技术员应随时对设备进行调整,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3、编程

对于编程,技术员应确保一次性编好,不能错件,少件,多件,极性错。同时确保程序达到最优化,以提升效率。对于修改程序,一定要返回之后再改,改好之后再优化,不能直接在扩展程序上改动,防止后面出错。

4、机器抛料控制

技术员应随时观察机器的抛料情况,对于连续抛料的,要及时调整机器,减少物料损耗。

5、操机员培训及管理

技术员负责对操机员的培训及监督工作,对于操作员操作不当的地方应及时提醒改正。特别是机器的安全操作,及人身安全。

6、炉温测试

技术员负责炉温测试工作,每天至少一次测试,以日期命名文件。注意调节温度,保证PCB焊接品质。

7、在线品质控制及效率提升

技术员负责生产线的全部品质控制工作,重点监控印锡,操机,回流焊接,返修工位。对于贴片机应调试到最优化状态,减少停机时间,换料时间,减少故障报警率。

胸外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篇6

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章

贲门失驰缓症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食管癌 肋骨骨折 肺大疱 肺 癌 气

胸 血

技术操作规范—胸腔闭式引流术

第一章

贲门失驰缓症

贲门失驰缓症指食管约肌肉松弛障碍,导致食管功能性梗阻,临床上出现吞咽困难、反食、胸部不适或胸痛,严重时可有体重减轻。其病因尚不清楚,已提出的可能病因有病毒感染,副交感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基因遗传因素。精神刺激引起皮质精神障碍等。【诊断】

1、主要症状是间段性吞咽不畅、反食、胸痛。吞咽困难时轻时重,轻时可以连续进餐,但可有胸骨后食物停滞或受阻感以及进食餐时间延长。病程中吞咽困难不呈进行性发展。随病程食管逐渐扩大,极度扩大的食管如胃一样,常存留大量食物及黏液。严重食物潴留常合并食管炎。少数患者长期贲门失迟缓症可继发食管癌。

2、多数患者合并反食,为未消化的食物,可发生在进食过程中或进食后不久。同时夜间反流。常含有不少黏液。严重反食体重可明显下降,甚至出现明显不良。

3、约1/2的患者有胸痛,发生的原因由于食物通过障碍,引起食管扩张,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明显增高,以及食管体部出现高幅度的同步收缩。

4、患者还可以出现呼吸道症状,尤其是有夜间反流的患者,长伴有咳嗽、咳痰、气促及睡时有鼾声。久病有经验的患者,往往在睡觉前利用改变体位,引流食管内容物,或大量饮水以利用食管内容物进入胃内。

5、贲门失驰症患者可并发食管炎、食管癌。

6、严重扩张时胸部X线像长显示纵隔增宽,并有气液平面。食管钡餐造影检查,吞咽时钡剂顺利进入食管,上段有蠕动收缩,卧位时钡剂不再被推进。立位时钡剂充盈食管,食管体部和远端明显扩张,呈鸟嘴样,严重者呈乙状样弯曲,但食管内光滑。仔细检查,LES区不随吞咽出现松弛,呈间端开放,少量钡剂可流入胃腔,有时钡剂完全停留在LES之上,长时间不能进入胃内。

7、纤维内镜下食管体部扩张,或弯曲变形,其内可见存留未消化的食物和液体,无张力。LES区持续关闭,推送镜子时虽有阻力,但不难进入胃里。

8、食管测验最重要的发现是吞咽后LES松弛障碍,常伴有LESP升高,高于胃压。食管排空检查发现核素通过食管时间立位时平均为7秒,小于15秒。另外还可进行食管钡伎排空指数测定。【治疗】

1、一般治疗包括注意饮食成分,进食速度,调整情绪。

2、药物治疗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脂(消心痛),钙通道阻泄剂如硝苯地平(心痛定)等。

3、食管扩张:常用的扩张方法有气囊、水囊和各种探条扩张器,也可在内镜下对LES区黏膜层进行纵行电烧。

4、药物治疗或扩张治疗效果不满意,症状仍明显,无手术禁忌,可考虑手术治疗施行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术。

5、手术注意事项:食管下端或贲门肌层切开至少8~10cm长度,保证黏膜完整和膨出,如有黏膜损伤应立即缝合。勿损伤膈裂孔,以免术后发生食管反流。

第二章

食管癌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咽下食物时偶尔有停滞、梗噎或异物感,胸骨后闷胀或疼痛。

2、中晚期可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呛咳、声音嘶哑及恶液质。

二、辅助检查

1、食管吞钡造影

①早期表现:局限性食管黏膜皱襞增粗、中断、小的充盈缺损及浅在龛影。②中晚期表现:不规则的充盈缺损或龛影,病变段食管僵硬、成角及食管轴移位。

2、细胞学检查:食管拉网采集细胞检查,常用于本病普查,对早期诊断有意义,阳性率可达90%以上。

3、内镜检查:食管纤维内镜可直接观察病变形态和病变部位;采取组织行病理检查;通过黏膜染色发现早期病变。

4、超声内镜尚可判断肿瘤侵犯深度,周围组织及结构有无受累,以及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

5、放射性核素检查:利用某些亲肿瘤的核素,多早期食管癌病变有帮助。

6、CT检查:显示食管癌向腔外扩展的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三、鉴别诊断

1、反流性食管癌。

2、贲门失驰症。

3、食管静脉曲张。

4、食管瘢痕现在。

5、食管良性肿瘤。

6、食管憩室。【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

二、非手术治疗

1、放射治疗。

2、化学治疗。

3、免役治疗。

4、中医中药治疗。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征

1、全身情况好,各脏器功能能耐受手术。

2、无远处转移。

3、局部病变估计有可能切除。

4、无顽固胸背疼痛。

5、无声嘶

(二)术式选择

1、内镜切除:适用于食管原位癌黏膜切除。

2、非开胸食管癌切除术:

(1)食管内翻拔脱术:主要适用于下咽及颈段食管癌。(2)食管钝性分离切除术:用于胸内各段食管癌。

(3)颈胸骨部分劈开切口:用于主动脉弓以上的上胸段食管癌。

3、开胸手术主要有:

(1)左胸后外侧切口:适用于中、下段食管癌。(2)右胸前外侧切口:适用于中、上段食管癌。

(3)左胸、颈部二切口:适用于中、上段史管癌,病变左侵。(4)右胸、上腹、颈三切口:适用于中段以上食管癌,病变右侵。

4、姑息性手术(1)胃或空肠造口术。(2)食管腔内置管术。(3)食管分流术。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

3、心电图。

4、血气、肺功能(必要时)。

5、术前留置胃管,食管冲洗。

6、头、胸、上腹部CT.7、全身骨扫描。

第三章

肋骨骨折

暴力作用于肋骨,可使肋骨向内弯曲,前后挤压暴力使肋骨腋段向外弯曲折断。【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有胸部外伤史。

2.胸痛,在深呼吸、咳嗽或转动体位时加剧,呼吸困难,合并皮下气肿、咯血、气胸、或血气胸者呼吸困难加重。

3.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连枷胸影响肺通气和循环,导致体内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严重时可发生呼吸和循环衰竭。

4.胸廓畸形,胸壁塌陷,胸部挤压疼痛加重。皮下捻发音,骨摩擦音。

5.胸壁反常呼吸运动,连枷胸,气管移位(合并血、气胸)。二.辅助检查

1.胸部X线片可显示肋骨骨折断裂线和断端错位,但前胸肋软骨骨折并不显示X线征象。

2.胸部CT三位重建可显示任何部位的骨折,明确诊断。

【治疗】

一.治疗原则

镇痛、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固定胸廓和防止并发症。

二.非手术治疗

1.闭合性单处肋骨骨折:镇痛,固定胸廓和防止肺部并发症。

2.闭合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保持呼吸道通畅、止痛、包扎固定(适用于浮动胸壁范围较小、反常呼吸较轻者)。鼓励病人咳嗽排痰,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呼吸系统的并发症。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征

1.闭合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

2.开放性肋骨骨折。

(二)术式选择 1.闭合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外固定牵引、机械通气,手术复位内固定。

2.开放性肋骨骨折:伤口彻底清创,手术复位固定。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

3.心电图。

4.血气、肺功能(必要时)。

第四章 肺大疱

肺大疱亦称大疱性肺气肿。肺大疱是指位于脏层胸膜下或肺实质内的直径>1cm的充气空腔,常单个或多个。根据病理分三型:Ⅰ型:狭颈肺大疱;Ⅱ型:宽基底部表浅肺大疱;Ⅲ型:宽基底部深部肺大疱。【诊断】

一、临床表现、1、单发较小的肺大疱,可无任何症状。

2、如体积较大或多发的肺大疱,压迫肺组织较明显,可引起气促、胸闷、甚至呼吸困难。、3.当突然出现胸痛、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加重甚至发绀和休克等,伴有患侧叩诊呈鼓音,呼吸音减弱,气管可向对侧移位,多半为肺大疱破裂成为自发性气胸。

二、辅助检查

X线/CT可见肺部有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薄壁透明空腔,内无肺纹理,或有细条索状影,巨大的肺大疱可占据一个肺叶或整个胸腔,甚至将纵隔推向对侧。

三、鉴别诊断

1、肺囊肿。

2、肺小疱:肺小疱是正常肺表面的含气腔隙,其外壁由脏层胸膜构成。

3、气胸。【治疗】

一、治疗原则

(一)手术指征

肺大疱压迫周围健康肺组织,引起气促、胸闷、甚至呼吸困难者,或屡发气胸者,应积极行肺大疱切除术。

(二)术式选择

1、较小的局限性肺大疱可行单纯切除。

2、如在一叶肺内由多个大疱,单纯切除肺大疱有困难,或切除大疱后余肺已很少,则可行肺叶切除术。

3、对于双侧弥漫性多个肺大疱,肺功能受损严重者,可考虑肺移植术。手术方法:首选电视胸腔镜,其次为小切口和常规开胸手术。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

3、心电图。

4、血气、肺功能(必要时)。

第五章 肺 癌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支气管肺部表现

(1)咳嗽:约70%的病例有咳嗽。

(2)咯血或血痰:约50%的病例有咯血,也是肺癌的早期症状。

(3)胸痛:约30%—50%的病例有肺性胸痛,多为间歇性钝痛,常伴有胸闷。(4)发热:多因继发肺部炎症和肺不张所致,可出现“癌性热”。

2、肺外表现(1)胸内表现

①声音嘶哑:肿瘤浸润或淋巴结转移压迫喉返神经所致。②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压迫上腔静脉而产生 ③Horner-Bernard综合征:肿瘤侵犯颈交感神经节。④吞咽困难、膈神经麻痹、胸腔或心包积液等。

(2)胸外表现约2%的肺癌病人表现出与肿瘤转移无关而与内分泌综合征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表现为增生性股关节病、杵状指(趾)、Cushing综合征、神经肌病、皮肌炎、黑棘皮病和高钙血症等。这些症状和体征在肿瘤切除术后可减轻或消失。

(3)胸外转移表现:可向淋巴结、肝、肾上腺、肾、骨和脑转移。(4)非特异症状:体重下降、厌食、乏力、虚弱、恶液质等。

二、辅助检查

1、胸片和CT:大多数肺癌可以经胸部X线摄片和CT检查获得临床诊断。可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肺门、纵隔淋巴结是否肿大,肿瘤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2、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应反复多次检查,准确率在80%以上。

3、支气管镜检查:可以观察到亚段以上的气管、支气管病变,不仅能取得病理上的诊断,还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

4、经皮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对周围性肺癌阳性率较高,但可能产生气胸、血胸、穿刺针道肿瘤播散等并发症,且有一定的假阴性。

5、纵隔镜检查:观察并活检气管前、隆突下及两侧支气管淋巴结,确定肺癌是否已转移到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明确肺癌分期。

6、MRI:观察中心型肺癌与大血管的关系,为是否手术治疗或选择手术方式提供重要的信息。

7、放射性核素肺扫描:阳性率在90%左右。

8、其他检查:胸腔穿刺胸水脱落细胞检查、转移病灶活组织检查、正电子辐射断层成像(PET)扫描,对多种方法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变性质,可行胸腔镜检查或剖胸探查。

三、鉴别诊断

1、肺结核。

2、肺部其他肿瘤。

3、肺部炎症。

4、纵隔淋巴肉瘤。【治疗】

一、治疗原则

肺癌主要采取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首选疗法是外科手术。它是肺癌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然而肺癌是一种全身行疾病,单纯手术治疗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与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等联合应用。

二、非手术治疗

1、化学治疗。

2、放射治疗。

3、免疫治疗。

4、中医中药治疗。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原则

1、非小细胞肺癌T1或T2N0M0以根治性手术治疗为主。

2、Ⅱ期和Ⅲ期则应加作手术前后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3、小细胞肺癌采用化疗→手术→化疗,化疗→放疗→手术→化疗,或化疗→放疗→化疗,以及附加预防性全脑照射等综合治疗。

(二)术式选择

1、肺叶切除术:适用于病变局限于一个肺叶内的肺癌,是目前肺癌外科治疗的首选手术方式,多用于周围型肺癌。包括双叶肺切除及袖式肺叶切除术。

2、全肺切除术:当肺叶切除术达不到对肿瘤的根治切除,病人又能耐受全肺切除时采用,多用于中心型肺癌。

3、扩大肺切除术,对侵犯胸膜,胸壁,心包,大血管及其它邻近器官组织者可行扩大肺切除术。

4、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肺切除术。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

3、心电图、血气、肺功能。

4、头颅和上腹部CT.5、全身骨扫描。

第六章

气 胸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钝性或穿透性胸部外伤史。

2.闭合性气胸:根据胸膜腔内积气的量与速度,轻者病人可无症状,重者有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发现伤侧胸廓饱满,呼吸动度降低,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呼吸音降低或消失。

3.开放性气胸:明显的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伤侧胸壁可见伴有气体进出胸腔发出吸吮样声音的伤口,称为胸部吸吮伤口。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胸部叩诊鼓音,呼吸音消失,严重者伴有休克。

4.张力性气胸:严重或极度呼吸困难、烦躁、意识障碍、大汗淋漓、发绀;不少病人尚有脉细快,血压降低等循环障碍表现。气管明显移向健侧,颈静脉怒张,皮下气肿。伤侧胸部饱满,叩诊呈鼓音,呼吸音消失。

二、辅助检查

1.闭合性气胸: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不同程度的肺萎陷和胸膜腔积气,伴有胸腔积液时可见气液平面。

2.开放性气胸:胸部X线检查可见伤侧胸腔大量积气,肺萎陷,纵隔移向健侧。

3.张力性气胸:胸腔穿刺有高压气体外推针筒芯。胸部X线检查显示胸腔大量积气,肺完全萎陷、纵隔移位,并有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征象。【治疗】、一、治疗原则

吸氧,抗感染,开放性气胸立即变为闭合性气胸,胸膜腔穿刺术或闭式胸腔引流术。

二、非手术治疗

1.少量气胸可在1—2周内自行吸收。

2.吸氧,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给予抗生素,鼓励病人咳嗽排痰,预防感染。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征

闭合性中、大量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

(二)术式选择

1.闭合性气胸:中、大量气胸行胸膜腔穿刺术或闭式胸腔引流术,促使肺尽早膨胀。

2.开放性气胸:急救处理要点为将开放性气胸立即变为闭合性气胸。清创、缝合胸壁伤口,并做闭式胸腔引流。如疑有胸腔内脏器损伤或进行性出血,则需行开胸探查术。

3.张力性气胸:入院前或院内急救为迅速使用粗针头穿刺胸膜腔减压,并外接单向活瓣装置;安置闭式胸腔引流,持续漏气而肺难以膨胀时需考虑开胸探查术。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3.心电图。

4.血气、肺功能(必要时).第七章

血 胸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胸部外伤史。

2.少量血胸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3.中、大量血胸: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或末梢血管充盈不良等低容量休克表现;有呼吸急促、肋间隙饱满、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叩诊浊音和呼吸音减低等胸腔积液的临床表现。

二、辅助检查

1.胸部X线:胸腔积液或液气胸。2.诊断性胸膜腔穿刺抽出不凝血可确诊。

三、鉴别诊断 1.血性胸水。2.自发性血胸。【治疗】

一、治疗原则

及时排出积血,促使肺复张,改善呼吸功能;抗休克;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二、非手术治疗

抗感染,休克者抗休克治疗。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证

非进行性血胸,进行性血胸,凝固性血胸,感染性血胸。

(二)术式选择

1.非进行性血胸:胸腔穿刺或闭式胸腔引流术,及时排出积血。2.进行性血胸:一旦确诊应及时开胸探查手术止血。

3.凝固性血胸:应待伤员情况稳定后尽早手术,清除血块,并剥除胸膜表面血凝块机化而形成的包膜。

4.感染性血胸:改善胸腔引流,排尽感染性积血积脓。若效果不佳或非复张不良,应尽早手术清除感染性积血,剥离脓性纤维膜。

(三)术前准备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输血前检查、凝血四项。3.心电图。

4.血气、肺功能(必要时)。

第八章 胸腔闭式引流术

【适应症】

1.气胸、血胸、或脓胸需要持续排气、排血或排脓者。2.适应症切开胸膜腔者。【注意事项】

1.排液应置于腋中线第七或第八肋间,排气位置于第二肋间锁骨中线外侧1—2厘米。

2.引流瓶水平面应低于胸腔引流管出口平面60厘米,以防引流瓶中液体吸入胸腔。

3.病员清醒,血压平稳后应半卧位,利于引流。

4.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常见的阻塞原因有:(1)纤维素团,凝血块。(2)引流管扭曲。(3)肺扩张堵塞管孔。

5.应经常挤管:一般应两小时挤压胸管一次,保持引流通畅。6.置管后24—72小时,若无液体或空气逸出,肺扩张满意者可拔管。7.准确记录引流量及性质,需长时间置引流管者,注意防止感染。【操作要点】

1.安放引流管位置正确后,局部麻醉;局麻后随及将针头刺入胸腔,可进一步肯定液或气体部位。

2.于选定部位之肋上缘刺口,用中号血管钳穿透肌层,经肋间如胸腔,撑开血管钳,扩大创口。

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 篇7

长期以来, 有人片面地认为:种子质量只要其他3项达标, 至于水分, 是无足轻重的事, 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种子水分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种子的运输、安全贮藏和种子的寿命。由于有些种子企业对种子水分测定不够重视, 种子遭受冻害、霉变烂仓, 最后使种子生活力严重丧失的事故屡有发生, 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所以, 正确掌握水分测定的程序和方法, 出具科学准确的水分检测数据[2,3], 无论是对于种子企业还是种子检验机构都是至关重要的。

1 水分测定的方法和仪器设备

1.1 水分测定的方法

种子水分是指种子内自由水和束缚水的重量占种子原始重量的百分率。目前常用的种子水分测定方法是烘干减重法 (包括烘干法、红外线烘干法) 和电子水分仪速测法 (包括电阻式、电容式和微波式水分测定仪) , 一般正式报告都采用烘箱标准法进行种子水分测定, 该文也以标准法为例进行具体的阐述。

1.2 水分测定仪器设备

(1) 干燥箱。干燥箱有电热恒温干燥箱和真空干燥箱。目前常用的是电热恒温干燥箱, 它主要由箱体 (保温部分) 、加热部分和恒温部分组成。

(2) 电动粉碎机。用于磨碎样品, 常用的有滚刀式和磨盘式2种。

(3) 分析天平。称量快速, 感量达到0.001g。

(4) 样品盒。常用的是铝盒, 盒与盖标有相同的号码, 紧凑合适, 规格是直径4.6cm, 高2.0~2.5cm, 盛样品4.5~5.0g, 可达到样品在盒内的厚度1cm2不超过0.3g的要求。

(5) 干燥器。用于冷却经过烘干的样品或样品盒。

(6) 其他。需要标有洗干净的磨口瓶、称量匙、粗纱线手套、毛笔、坩埚钳等。

2 水分测定的程序

2.1 送验样品的检查

一份样品送达检验室后, 根据水分测定的特点, 首先要对其进行3个方面的检查[4]:

(1) 标签检查。检查容器上标签标注的样品编号、品种名称、检验项目与相应传递卡上登记的是否一致。

(2) 容器检查。检查送验样品是否装在防湿容器中, 密封是否完好。

(3) 重量检查。根据水分测定的要求, 需磨碎的种类重量应不少于100g, 不需磨碎的种类重量应不少于50g。检查送验样品重量是否符合要求。

以上3个方面全部符合要求, 有关检验员在传递卡上签字后才能转入下一个程序, 否则该样品将被退回业务室。

2.2 做好水分测定前的准备工作

(1) 铝盒恒重。将待用铝盒 (含盒盖) 洗净后, 于130℃的条件下烘干1h, 取出后冷却称重, 在继续烘干0.5h, 取出后冷却称重, 当2次烘干结果误差≤0.002g时, 取2次重量平均值;否则, 继续烘干至恒重。

(2) 烘干磨口瓶。将待用磨口瓶 (含瓶塞) 洗净后, 于130℃的条件下烘干0.5h, 取出后冷却备用。

(3) 预调天平。将粗天平及感量为0.001g的天平预先打开、调平, 使之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4) 检查粉碎机。需磨碎的样品要预先检查、清理电动粉碎机, 并选择大小适宜的筛片。

(5) 干燥器检查。测定前检查干燥器的吸湿性能及密封状况, 若硅胶呈粉红色则应提前烘干至蓝色, 并及时在盖与底座边缘涂抹凡士林以增强密闭性。

2.3 样品制备

取样前先将密闭容器内的样品充分混合, 然后从中分别取出2个独立的试验样品15~25g放入磨口瓶中。需要磨碎的样品按GB/T 3543.6-1995磨碎细度的要求, 处理后立即装入磨口瓶中备用。

2.4 称样烘干

(1) 将处理好的样品在磨口瓶内重复混合, 用感量为0.001g的天平称取4.500~5.000g试样2份, 分别放入恒重的铝盒, 盒盖套于盒底下, 记下盒号、盒重和样品的实际重量。

(2) 摊平样品, 立即放入预先调好温度的烘干箱内, 然后关闭箱门, 当箱内温度回升至规定温度 (低恒温烘干法要求温度103±2℃, 高恒温烘干法要求温度130~133℃) 时开始计时。

(3) 在到达规定的烘干时间 (低恒温烘干法要求8h, 高恒温烘干法要求1h) 后, 带好纱线手套, 打开箱门, 在箱内迅速盖好盒盖, 取出铝盒, 放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大约0.5h后再称重。

2.5 结果计算与表示

根据烘后失去水分的重量来计算种子水分百分率, 结果保留1位小数。如果一个样品2次测定之间的差距不超过0.2%, 其结果可用2次测定值的算术平均数来表示, 否则, 需重做2次测定。

3 水分测定的注意事项

(1) 当需磨碎的禾谷类作物种子水分超过18%, 豆类和油料作物种子水分超过16%时, 必须采用预烘法。

(2) 烘干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烘箱温度, 为缩短样品放入烘箱后温度回升时间, 样品放入前可适当提高预置温度 (一般低恒温烘干法预热至110~115℃, 高恒温烘干法预热至140~145℃) 。

(3) 烘干时间到后, 要立即将铝盒盖上盖后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 而不要把样品继续留在烘干箱内, 防止样品吸湿烘箱内的水蒸气而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

(4) 在测定过程中, 取样、称重、磨碎等操作步骤均要求迅速, 以尽量减少样品与空气的接触时间。若采用低恒温烘干法测定种子水分, 实验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还必须低于70%。

摘要:种子水分指标是种子检验的必检项目。介绍了种子水分测定的方法、程序和注意事项, 为标准化、规范化测定种子水分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水分测定,种子质量检测,标准法,操作技术

参考文献

[1]高翔.种子水分测定值的偏离和控制[J].种子科技, 2009, 27 (2) :38.

[2]冯俊良, 戴剑, 龚大龙.种子水分测定的几点注意事项[J].中国种业, 2004 (7) :42-43.

[3]严见方, 赵斌.我国现行农作物种子水分测定方法的合理探讨[J].种子世界, 2000 (9) :26-28.

数控类专业学生实习操作规范 篇8

1.开机准备

(1)检查安全罩是否完整,润滑油是否在红线上。

(2)检查机床刀架上刀具与机床夹具或工件是否有碰撞和干涉。

(3)检查主轴卡盘上卡爪螺丝是否锁紧。

2.开机步骤

(1)打开电源开关。

(2)将机床侧面的主电源开关打到“ON”位置,打开主电源。

(3)将NC操作面板右侧的“ON”位置的控制器电源开关压下,打开NC电源。

(4)释放急停按钮。

3.关机步骤

(1)把刀架移动到安全位置上。

(2)按下紧急停止按钮。

(3)将NC操作面板右侧的“OFF”位置的控制器电源开关压下,关闭NC电源。

(4)将机床侧面的主电源开关打到“OFF”的位置。

数控铣床操作规程

(1)开机前检查安全罩是否完整,润滑油是否在红线上,检查主轴卡盘上卡爪螺丝是否锁紧。

(2)操作者必须仔细阅读机床操作说明之后,或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才可操作机床。

(3)运行机器前要注意回零点。

(4)开机后应预热30分钟以上才可加工零件。

(5)开关机时,先将刀具移到安全位置,然后关闭机床上的电源开关,最后关闭墙上的电源。

JDHMS精雕机使用操作规程

(1)在每次加工前,要养成仔细检查加工工序的习惯,最好是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加工,以此减少因刀具考虑不周而造成加工失误。

(2)精雕机的主轴电机有15秒的起停时间,在实际使用中一定要等到电机旋转平稳或停稳后才能进行后续的操作,否则可能损坏刀具。

(3)在加工过程中应养成用手感觉一下主轴电机温度的习惯,如果温度过高(超过28℃)应马上检查冷却水是否通畅。

(4)切割有机玻璃刀具深度不能超过4mm,三维有机字的清角加工刀具,直径不能超过6mm,精加工应使用成型刀具。

(5)雕刻过程中,严禁过近观察切削表面以防切屑飞入眼睛,观察时要暂停雕刻,关闭主轴电机。雕刻过程中严禁用手摸切削表面,禁止使用棉丝擦拭工作表面。

(6)精雕机对环境的湿度要求为:相对湿度60%,应避免在潮湿中使用精雕机。

(7)每天要对机床进行保养。

电火花数控线切割操作规程

1.开机准备

(1)机床附近无震源和化学腐蚀性气体。

(2)检查电解液是否足够。

(3)将气泵打开,确保机体气压读数为6~7bar。

(4)清理废丝箱。

2.开机步骤

(1)接通总电源,打开稳压电源。

(2)打开控制框上的总开关。

(3)按下启动按钮。

(4)将空气机打开,并设置为20士1℃。

3.关机步骤

(1)按下关闭按钮。

(2)关闭控制框。

加工中心操作规程

1.开机准备

(1)检查润滑油油面和冷却液油箱液面,保证油量充足。

(2)检查系统气源压力,保证操作压力7~8bar。

2.开机步骤

(1)接通电源,打开控制柜上的总开关,释放急停开关。

(2)用手轮移动X、Y、Z轴到零位,输入“CS”使机床自动归零。

3.关机步骤

按下急停开关,关闭控制柜上的总开关,关闭电源。

4.注意事项

(1)关机后必须等待数秒钟后方可再次开机。

(2)开机后应预热30分钟以上才可加工零件。

(3)CNC铣床的主轴为精密组件,必须时常保持其清洁,刀具装上机床前必须把刀柄擦试干净。

(4)每日检查油箱液面,适时补充。

(5)清洁刀库50h一次。

(6)每日清洁工作台面拖板,清洁铁屑,疏通泻水孔。

(7)每日清除机床铁屑。

(8)为保持机床整洁、美观,每周清洁一次机床。

(9)必须遵守相应工种的劳动保护条例。

上一篇:庆贺结婚纪念日蛋糕祝福语下一篇:学习时代楷模 传承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