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共10篇)
我国就目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现象的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犯罪中绝大多数是心理扭曲后,不同的犯罪行为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出现。
(一)“攀比嫉妒”心理
这是造成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总觉得社会对他来说不公平,别人有的自己却没有,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于是就有夺回“应得”的欲望和冲动。现在的孩子的生活非常优越,使我想起了一篇文摘,文稿说的是现在的“中国小皇帝”,他们怕吃苦,怕受累,不愿干活,提起学习就摇头,连学生最起码的作业有时候也得让家长代劳。轮到自己打扫卫生、大扫除之类的,家长们得拿着扫帚去“义务劳动”,这些家长的行为真让人费解。
(二)“孤注一掷”心理
这相当于赌徒的心理。他们把人生看成是一场赌博,认为“赌注越大,得利越多”。甚至认为“这年头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于是敢于冒任何风险,这些青少年心理一般都孤僻,不爱与人沟通,他们往往发生在单亲家庭。这些青少年缺乏父爱和母爱,缺乏人生坐标的指引,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考虑别的因素,我行我素,我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对于社会公德、法律、公约等一概不看、不问、不知。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已经触犯法律也不知道,自己应该负什么责任也不知道,这些青少年的存在对社会的危害性特别大,建议社会多关心、开导这些青少年。这些青少年的存在对社会的危害性特别大,建议社会多关心、开导这些青少年。
(三)“浓缩人生”的心理
一些青少年心理深处有这样的想法“艰苦一辈子,不如潇洒走一回”,“吃苦一辈子,不如享受一阵子”,“多活几年受苦受累,不如少活几年图个快活”。有的人甚至认为“只要今天能享尽天下福,过上神仙般的日子,即使明天与世无缘也值得”。在青少年犯罪团伙中绝大多数承认自己是为图一时享受、刺激和痛快。这些青少年都是“享乐主义者”,“怕苦、怕累、多享受”是他们的宗旨。他们大多都没有什么理想,也不想有什么成就。如果有理想的话那就是“吃喝玩乐”。这种人和“寄生虫”没什么分别,只知道寄生在社会身上,从不对社会做什么贡献,吃玩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样的心理不值得推荐。
(四)“偏激浮燥”心理
个别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女孩子,由于受家庭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好奇心强,求富心切,急不可耐。一旦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就情绪浮燥,感情冲动,丧失理智,就走向极端,不惜铤而走险。脾气暴躁属于发育期综合症,某件事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于能赚钱的行业,不识别它的好坏以及合法性,只要能赚钱就干,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正确的性教育,可以使青少年树立科学、健康、进步和有益的性观念,提高他们在性问题上的辨别力、鉴赏力和选择力。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我们不仅受自己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必然收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性的各种信息和思潮靠禁是禁不住的,不向青少年传授科学的性知识,非科学的东西就会影响他们”只有向青少年传授正确的性知识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减少社会上的青少年“性”犯罪。
(五)“法不责众”心理
一些青少年认为“法不责众”,“法也不难治众”。中国这么大,违法犯罪经常出现,“混水摸鱼,被抓获的是少数”。在调查心理青少年犯罪中,就有80%明知违法,触犯了法律,但又普遍心存侥幸。有的甚至认为我不够法定年龄,即使进去了,我还是尽快出来,不相信,甚至认为不可能会绳之以法。
(六)对某种事物的“好奇”心理
由于社会上的阅历浅,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差,缺乏正确的、良性的、积极向上的诱导,好奇心驱使青少年去干某种事情,去体验某种享受。只是因为看到别人在做,心想,这是什么感觉啊?这种心理驱使她去尝试,结果上了瘾,不能自拔,毒品能消减人的意志,损坏人的机体,降低国民素质。“打击毒品,远离毒品”是每个青少年应该去认真做好的。
(七)“贪慕虚荣”心理
因贪慕虚荣而走向犯罪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最突出的。现在青少年受西方资本主义享乐观的深刻影响,认为自己这一代就应该吃好、穿好、玩好。处在这种负面的阴影下生活,青少年的身心在高消费的虚荣心的强烈驱使下就开始偷、抢、骗等等,利用各种手段满足自己的强烈愿望。
(八)“盲从作案”心理
关键词:犯罪心理,心理矫治与干预,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
(一)犯罪心理
在弄清“犯罪心理”这一概念之前,要先明确“犯罪”的概念。刑法中的“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法律、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心理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有关的所有心理活动和相关心理因素的总称。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受其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支配。犯罪行为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行为,发生和发展的具体过程都是犯罪心理的外在表现,都要受到犯罪心理的支配。因此,所有的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化形式。
(二)青少年犯罪
所谓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4岁不满26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实施了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包括年龄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罪和年龄已满18周岁未满26周岁的成年人犯罪。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目前世界的三大公害之一。据研究发现,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在不断攀升,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工具科技化,犯罪结果残忍化,这三个趋势让人不寒而栗。同时,青少年犯罪的顽固性和持续危害而让我们不得不重视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矫治和预防。关于预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二、心理矫治
犯罪心理矫治是指促使犯罪的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变化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等活动的总称。美国当代法律心理学家表示:“从理论上讲,犯罪人心理矫治与干预既包括精神分析,也包括行为方法。不同的矫治活动既可以由专业人员进行,也可以由受过训练的准专业人员在监督下进行。治疗与干预活动可以一对一的进行,也可以在集体情景中进行。”
对于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的矫治与预防更需要专业人员和准专业人员付出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关爱,同时,运用适当的矫治与干预的方法。
三、矫治与干预方法
(一)正当的情绪宣泄
据研究发现,多数犯罪青少年总是有许多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得不到正当处理,在许多生活事件中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严重的爆发。尤其是一些来自于破裂家庭的青少年,父母是极端专横跋扈的人,家庭关系紧张,父母多用暴力行为与青少年交流,青少年多年的愤怒情绪得不到宣泄,最终养成青少年冷漠、残忍、暴虐的人格。
因此,在我们对青少年犯罪心理进行矫治和干预之前,首先要允许青少年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并帮助他们寻找正当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工作人员要给予青少年耐心和关爱,让青少年感受到安全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关系。为之后的心理矫治与干预奠定良好的关系基础。
(二)认知与行为矫治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对外部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自我陈述对其自身情绪和行为功能有很大影响。而个人的情绪困扰源于认知扭曲,即对实际情景事件予以歪曲或错误的解释。研究发现,犯罪青少年对激怒意图不明确的情景(模糊情景)做出愤怒反应更加明显,更倾向于有意归因,更容易出现愤怒情绪,并产生有敌意的报复行为。这样的敌对认知会更加明显,他们会认为攻击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方式,完全将攻击与犯罪行为当做合理的。因此,想要对犯罪青少年的行为进行干预,需要矫正其认知。
认知行为和认知干预疗法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挑战他们的不合理、歪曲的思维模式,建构更具适应性的信念体系。从改变个体内的思考实现改变行为。认知与行为的矫治主要有四个阶段。
认知准备阶段:让青少年在一些负性事件的角色扮演中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行为和情绪,并记录下来进行量化评价。
认知改变阶段:运用验证等方法让青少年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歪曲,出现认知上的松动。工作人员在改变其认知过程中要表现出最大的耐心和鼓励,并对青少年的改变和进步给予表扬,强化其积极的认知。
行为技能获得阶段:知道青少年重新评价负性事件中自己的认知和情绪。同时进行自我放松训练,加强自控能力;使用榜样示范和角色扮演,让青少年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和自信心训练,并对青少年的行为积极部分予以鼓励和肯定,及时指出不足之处。
应用与巩固阶段:鼓励青少年在情境中使用已经学会的技能进行社交。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团体进行。
(三)人格矫治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多样,其中人格缺陷和障碍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导致青少年人格缺陷和障碍多和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消极影响有密切的关系。青少年本身就具有自控能力较弱,是非辨别能力有限的特点,这些不良影响会使青少年本身不成熟的人格偏离正道,最终形成不良人格。
针对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不良人格的矫治,就需要矫治不良人格和培养成熟人格入手。首先,要加大对犯罪青少年知识文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改变其原有的知识和道德水平,建立新的正确合理的知识和道德结构。然后,给予犯罪青少年最大的关心和耐心,让其获得安全感,树立良好的人格榜样。接着,帮助犯罪青少年克服缺乏的自制力,培养其自觉性、自制力和独立性的人格品质。最后,帮助青少年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包括劳动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孙莉.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分析及心理矫治研究[D].武汉大学,2005.
[2]吴雯.对高愤怒特质男性青少年犯的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3]杨新焕,成广海,车军社.青少年暴力犯罪成因与心理干预研究综述[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1,4(6):46-49.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71-02
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率逐年增加,并有越来越低龄化的特征,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急剧增长趋势。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国民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相伴随的现象,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青少年犯罪率远远高于其他年龄层的犯罪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是各国都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问题也正在困扰着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因此,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已经成为犯罪成因研究的重要领域。有人把青少年阶段称为“危险期”。因为在此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会出现矛盾性的特点,心理上感知到的成人感与现实中的幼稚性经常会产生极大的冲突,从而出现了个体的“认知—行为”相失调的情况,进而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冲突问题。也有人借喻心理环境“荒漠化”这一比喻来形象地形容青少年的心灵缺乏其所需要的温情,这极易产生违法犯罪的各种偏差心理,也就是青少年心理的不健康状态。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1.犯罪青少年的认知特征。犯罪青少年的认知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化缺陷。一是他们具有不正确的三观,尤其是享乐的人生观。据某市对200多名青少年犯的调查研究发现: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追求个人享乐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二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反社会意识。他们对待人和事不是心怀感恩,而是变本加厉的仇恨、报复社会。这种反社会的意识渗透在了他们的性格和日常行为中。三是他们具有错误的道德观。他们对待善恶、是非、美丑不是做出正确的评价,而是歪曲它们。很多青少年认为“打架是勇敢义气的表现”、“帮助朋友打架是团结互助”,这种错在于道德意识中的缺陷已经渗透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之中。四是他们法制观念的缺失,缺乏最基础的法律常识、法盲犯罪尤为突出。
2.犯罪青少年的情绪情感特征。犯罪青少年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往往是歪曲的。在犯罪青少年的个性特征方面,他们多数具有认识上的偏激性、易冲动性、情绪极易波动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在情感上,对待他人与社会冷酷无情、麻木不仁、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的情绪变化多与庸俗、低级需要相联系,沉醉在不健康的精神需求中。消极的情感体验极为突出,一方面对他们的同伙讲哥们义气、重感情;另一方面,又极易产生嫉妒、愤怒的心理,遇到挫折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的自尊扭曲,有时又很极端,这就使得情绪冲突经常在他们身上出现。
3.犯罪青少年的动机特征。首先,犯罪青少年的意志力往往非常薄弱,极易诱发犯罪动机。其次,他们的犯罪动机往往不稳定,跟随情绪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导致犯罪动机的进一步恶化。再次,有时他们的情绪、情感本身就能形成直接的犯罪动机,起到直接驱使他们产生犯罪行为的作用。最后,犯罪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具有无意识的特征,并且这一特征明显,有些犯罪行为的犯罪动机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4.犯罪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国内对犯罪青少年的性格特征研究表明:他们的性格特征中外倾性明显,任性、粗暴和冲动,反映出了性格特征上的不成熟和放任自流的性格缺陷。
5.犯罪青少年存在人格障碍。李慧民对犯罪青少年的SCL-90调查研究发现:相比较一般罪犯,暴力罪犯具有更多的恐惧症状(P<0.01)。相比较完整家庭罪犯,不完整家庭罪犯具有更多的焦虑症状(P<0.05)。任何一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必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因此,青少年犯罪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它是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关相连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等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国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的研究
1.犯罪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由班杜拉最先提出。他认为犯罪行为的获得是通过观察学习、聆听周围环境中人们的言行或直接体验犯罪活动的结果。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态度、观念和为人处世方式等。学习的程度则因与周围人群接触的频率、持续的时间、程度、顺序的不同而异。犯罪行为学习模仿理论认为:许多犯罪行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人在后天的环境中观察、模仿的结果。从模仿的基本来源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面。首先,个体生活环境之中的暴力行为;其次,父母在家庭之中打斗与争吵;第三,媒体之中暴力性行为。尤其是各类媒体之中的暴力行为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影响较大。根据犯罪操作学习理论,如果对于个体偶然的违法行为并没得到及时的惩处,则会直接强化个体错误行为,进而会使个体出现相对稳当的犯罪心理倾向。
2.“标签”论。所谓“标签”论,最早由贝克尔等人提出。“标签”理论认为,社会对于特定过错的青少年儿童贴“标签”是直接导致这些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相关研究表明,如果社会对于初次犯罪的青少年儿童贴上“坏标签”,这些青少年则不仅不会去努力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同时还会变本加厉,通过这种方式去对社会不良评价进行对抗。如果不能尽快纠正这些青少年、儿童的放纵行为,则很可能导致他们犯罪行为的产生。
3.“挫折—攻击”理论。持“挫折—攻击”理论者认为“个体产生攻击行为其原因必是先受到挫折。”那么什么是“挫折”呢?所谓“挫折”是指个体依据其愿望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时,由于诸多因素(内部或外部)的影响,进而使其愿望未能实现。这种状态即为“挫折”。梅尔在其挫折固执理论之中认为,犯罪行为的产生,往往与两种心理动力相关。第一是个体挫折,第二是心理欲求。这两种心理动力直接导致犯罪。但是,米勒则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挫折均会引起攻击。不同的个体对待挫折的态度与能力是不同的。例如,有些个体在经受挫折之后更加增强战胜挫折的决心与勇气,而有些个体则会退缩、紧张。由此,他认为个体所受挫折转化为攻击时,则还需要环境之中存在诱因。
三、国内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的研究
1.“社会失调”论。“社会失调”认为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在于社会在发展与演进过程之中所造成混乱以及行为规则的失范。由于社会混乱使得社会控制对于犯罪行为、心理的控制力降低。同时,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尤其是随着产生的极度膨胀的物欲,直接导致部分“制度真空”现象。面对社会发展过程之中的巨大诱惑,部分个体与群体不能够对于新形势的发展适应,进而做出越轨行为。
2.“不良环境决定”论。该理论认为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快速转型和变迁的时期,由于社会经济主体和经济利益、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因素发生的变化,利益格局的调整引起了诸多社会矛盾。尤其是利益原则在社会各生活领域的大范围渗透,也导致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偏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肆意泛滥,各种腐败落后的东西屡禁不止,造成社会大环境的复杂局面。而青少年由于认识能力有限,极富易感性和冲动性,自控力薄弱,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容易于产生违法犯罪心理和行为。
3.不良因素聚合反应说。该理论认为犯罪心理的成因较为复杂,分析时应综合考虑到先天素质因素、外在刺激因素、主体心理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当多种不良因素同时在一个人身上聚合时,就会使这个人产生犯罪的心理倾向和行为,而不同的因素组合则会形成不同的犯罪心理和行为。人的心理活动的产生都是由主、客观,内、外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而犯罪心理也不例外,同样是由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结语
综上叙述了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的研究成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包括了自身的、社会的和环境条件的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影响,最终导致了青少年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我国在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研究中重理论缺乏实证,长期局限在传统的横向研究,缺少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纵向的研究。未来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的一个方向是:将东西方的研究成果趋于整合,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Moffitt,T.E.Adolescence-limited and L ife-course-persistent antisocial behavior: A developmental taxonomy[J]. Psycholo-
gical Review,1993,(4).
[2]廖纪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分析[EB/OL].http://www.law-
lib.com/lw/lw_view.asp?no=2775.
[3]郑红丽,罗大华.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学研究新进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钟其,蒋晓冬,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培养青少年健康发展是全社会应高度重视的,家庭,学校,社会各部门都应协同配合,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从心理上预防他们违法犯罪。
家庭式青少年生活最多的场所,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极大,大量资料表明,父母死亡,离婚,对子女心理创伤以致走向犯罪的比例甚高;另外独生子女,长子,么子中犯罪率也特别高,外国研究指出,违法犯罪行为者的出身家庭往往具备以下六个条件中的一个以上:1,家族中有犯罪,品行不端的人;2,父母死亡,离婚和缺陷的家庭。3,父母无知,残废,疾病,游手好闲,4,父母专制,偏爱,过分干涉,严厉,放任,妒忌;家庭居住过密,气氛不和睦;5,宗教和习惯不同的影响;6,失业,贫困,经济压力。可见一个家庭的心理氛围,结构情况,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和家族史等,对于下一代的成长关系甚大。父母要严慈得体,既养护又教育,这对子女身心健康发展,长大成才是最基本的环节。
学校不仅是青少年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而且是青少年树立理想,建立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要对青少年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都是至关重要的。
2.青少年犯罪,耿佐林译,群众出版社,2011-10-31
3.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莫洪宪,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
4.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年鉴,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5月
5.少年司法的一个世纪,;徐显明|译; 商务印书馆,2008年5月
6.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与教育对策,黄教珍 张停云,法律出版社,2008年1月
7.少年犯罪纪实,中国教育学会地市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 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8.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青少年极端犯罪和非正常死亡案例剖析,罗大华//皮艺军群众出版社,2005年1月
9.少年法研究/广州法院文丛,黄荣康//邬耀广,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11月
10.青春警示录: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选编,中央综合季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11
11.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莫洪宪.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06-20
12.沉重的社会之痛:解读青少年犯罪(货号:21317)欧阳云,张红霞编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1-24
13.青少年犯罪心理,张理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05-01
14.《青少年犯罪行为分析与矫治》卡特考斯基,叶希善(译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1
15.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防治,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05月,王宁霞/王斌/魏然
16.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6月北京第1 版。
17. 徐建:《青少年法学新视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It has become apparent to us that one of the serious problems confronting Chinese society is the teenager crime-that is, crime committed by individuals who haven’t come of age.Why it happen?.One reason is tha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our life, people have more sources of entertainment, among which TV is the most popular.However, many TV programs are full of violence and crime.Influenced by these programs, teenagers, who are not mentally mature enough, will follow the examples to commit crimes.Another reas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one negative consequence of rapid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breakup of more and more marriages.Those teenagers who live in single-parent families are said to feel neglected and may easily develop bad behavior.Being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weak, many of them will easily fall into the trap of criminals.Families have also experienced changes these years.More families consist of one parent households or two working parents;consequently , children are likely to have less supervision at home than was common in the traditional family structure.This lack of parental supervision is thought to be an influence on juvenile crime rates.Although the problem cannot be solved immediately,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find possible solutions.For one thing, parents and society should be more concerned with the mental education of young boys and girls.Teenagers themselves should have enough knowledge of law so that they can distinguish right from wrong
从近几年情况来看, 未成年人犯罪中已占70%。主要是团伙盗窃、抢劫等案件, 团伙内成员分工明确, 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青少年由于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 作案时容易相互依附, 借势壮胆, 结成团伙进行作案。根据统计资料表明, 近几年来, 团伙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团伙成员趋复杂化, 成年人与青少年相互结伙作案增多。这种团伙犯罪形式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比率较高, 它与青少年自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人的举止行为肯定是受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 在这个前提下, 每个人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而不是出于他们的需要。年轻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不能说完全出于自觉。究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 青少年自身的一些因素
青少年由儿童向成年人过度时期, 正是青春期发育的变化时期, 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时期, 他们在这一时期生理发育迅速, 身体开始趋向成熟, 个人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 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追求欲望, 表现过分固执, 缺乏自控能力。一旦感情冲动, 便会不顾一切, 铤而走险。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 抵御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 自身性格的缺陷, 幼稚的心理, 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 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 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 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 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 不会管, 出了问题, 往往棍棒相加, 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二是子女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 父母管不了, 因为没有从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 不愿管, 顺其自然, 放任自流;四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 孩子无人管, 使之浪迹社会;五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 使之效仿父母, 小偷小摸, 打架斗殴。人们总结的一句话:“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 确实不无道理!
(三)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 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
现在很多学校存在着严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一个地方教育工作的好坏, 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 一个学校领导的政绩如何, 一个教师的水平怎么样, 都要由“升学率”来衡量, 来体现。好学生一旦考试落榜, 则感前途无望, 万念惧毁;差学生则破灌破摔, 厌学、辍学, 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出现问题。他们一旦流向社会, 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发和影响, 就会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2.对学生处分缺乏慎重考虑和处分后对处分生放弃教育
对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处分, 是教育、挽救学生的一种手段, 若运用得好, 可以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起到警告、震慑作用, 使之不敢、不会再犯;若运用不好, 则会使受处分的学生产生悲观、消极情绪, 从此自暴自弃, 在邪道上越走越远, 从而滑向犯罪的泥潭。
(四) 社会因素
1.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
低级、庸俗的文化会侵害、腐蚀人们的灵魂。目前, 在文化市场上, 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中充斥着一些不健康的内容, 对社会文化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一些青少年沉湎于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等, 心灵遭受扭曲。
2.以腐败现象为代表的“灰色污染”
当前, 绝大多数青少年犯罪系出于非法占有公共或他人财物的犯罪动机, 其中相当一部分犯罪人是为了追求享乐、满足膨胀的物欲而实施犯罪行为。游戏机厅、网吧甚至很多高消费的洗浴中心、歌厅均向未成年人开放, 而这些人的经济收入有限, 往往借助盗窃、抢劫等犯罪手段获取财物满足高消费的需求。
关键词:青少年;激情犯罪;心理;预防对策
一、青少年激情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1.主体内在因素
主体的内在因素是行为人自身存在的因素。对于青少年激情犯罪人而言,这类人大多表现为性格内向、自卑或人格不健全,思想偏激,盲目冲动,好感情用事,情绪不稳定,不善于用理智去控制情感以及没有恰当有效的方式疏解心中的抑郁与愤恨等不良情绪,或者长期处于一种压抑、愤恨、不满的心理状态下,一旦消极激情事件的发生,很容易处于激情状态,立即产生犯罪动机,引发青少年激情犯罪,表现出突发性、盲目性、无预先预谋性和暴力性等行为。
2.外部社会因素
影响青少年激情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社会因素主要是外界一定情境下的不良刺激。外界不良刺激是青少年激情犯罪行为发生的客观条件,主体内在的缺陷在发生青少年激情犯罪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第一位的作用,但外界环境对青少年激情犯罪人所施加的不良刺激对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发生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倘若没有足够的外界不良环境刺激和诱发作用,青少年激情犯罪就不会发生。
二、影响青少年激情犯罪人内在心理缺陷形成的相关因素
1.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对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家庭是子女接受教育的第一堂课,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们接触社会之前的摇篮。家庭环境通过对个体人格的形成过程给予影响,如果个体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家庭环境中出现消极因素并发生作用,会使个体形成不良人格,成为犯罪产生的主观因素之一。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畸形家庭、消极的家庭榜样和不正常的家庭氛围等。
2.学校教育因素
通常来说,正常的学校教育不仅不会使学生产生犯罪心理和犯罪倾向,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阻滞学生不轨行为向犯罪心理的转化。但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难免对学校产生消极影响,使教育中出现某些不正常现象,这些现象与社会中其他不良现象共同对学生发生着影响。其中包括学校的教育内容失衡、教育观念偏差、教育态度和方法错误等,容易导致一些学生形成自卑感和对立情绪,学校管理混乱,缺乏良好的校风致使纪律松弛、秩序混乱、不正之风盛行。这种学校环境常常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无故逃学、结伙成群、互相传染恶习,从而发展到滋生犯罪心理,产生犯罪动机。
3.居住环境因素
近年来的大量调查证明,很多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其所居住的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十分不开的,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居住环境中一些不良的事物和现象,比如所居住环境的邻里关系恶化、经常出现打架斗殴、赌博成风、走私涉毒等现象,为青少年提供了消极的榜样,这些消极因素乃至犯罪活动会对人尤其是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是居住环境的治安状况对犯罪心理的影响。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生活的环境如果监管不力,管理混乱,治安状况差,就会为犯罪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促使其产生犯罪心理。
三、青少年激情犯罪心理预防对策
1.注重个体的心理素质教育,加深自身道理理性修养
心理因素是青少年激情犯罪的主要动因。青少年激情犯罪人往往情感素质较差,易冲动,当欲求不满时易爆发激情,产生攻击行为。加之个人涵养偏低,情绪可燃点低,常常为小事就发脾气,情绪不稳定,即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缺乏修养。倘若个体有较高的素养和良好的个性,遇事便不会惊,更不会怒,心情平静,泰然处之。有了这种心态就可有效地避免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发生。
2.加强心理疏导,抑制犯罪转化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而青少年激情犯罪属于由各种矛盾问题所引发的情绪体验型的犯罪。心理健康的人,善于把握情境中的主客观条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恰当的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而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人,则常常用消极、冷漠甚至用阴暗的心态去分析解决问题,容易形成不良心理,甚至产生过激行为。青少年激情犯罪大多具有一定的引发原因或具体情境,因此会导致个体情绪认知失当、紧张、焦虑和心理失衡,进而采用不正当甚至犯罪的方法缓解内心压力,以取得心理平衡。这时,如果能得到有效的心理疏导,及时化解心里矛盾和冲突,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此类案件的发生。
3.加强法制宣传与教育,提高公民法制观念,让人们懂法的同时学会守法
人的天性都是趨利避害的,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衡量事件的利弊平衡问题,不知道触犯法律将会受到严重惩处的人,才会不惜以身试法。青少年激情犯罪人往往法制观念淡薄,在发生纠纷时,不懂得用法律手段、通过合法途径保护自己,而是盲目冲动,意气用事,一旦激情爆发,往往置法律于不顾,以致丧失理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通过加强社会法制宣传和教育,可以极大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意识,使得公民掌握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因为法律的普及与实施,人们才会知法守法,善于用法,人们才能因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的严厉性而做到三思而是否可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遇到矛盾争端,能够想到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非采用暴力等消极方式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罗大华、马皑主编:《犯罪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2]陈和华主编:《刑事心理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作者简介:
200 级《社会工作与管理》(专科段)
准考证号:
姓名:
指导老师:(暂时不要填)
时间:2009年09月1日
【内容摘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犯罪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值得关注的是,70年代末期以来,青少年犯罪率迅速上升,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而且直接影响着新一代人的成长。对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预防青少年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办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娇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对青少年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青少年处于人生特殊阶段,可塑性大,易冲动,行动轻率,不计后果,稍有松懈,便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犯罪逐年增长,在校生犯罪也同步增长,已成为全世界关心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成长,很早就发出加强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通知。加强青少年教育,有可能使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少年走上正道,成为有用之才;如果不及时引导,很有可能滑向犯罪的泥坑,成为罪犯。因此,全社会都应当关心青少年成长,预防青少年犯罪。下面就青少年犯罪问题,主要是在犯罪的表现形式、特点、原因、轨迹、预防及其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粗浅地探讨。
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
青少年处于生理变化期,情绪起伏较大,易冲动,行动轻率,不计后果,稍有松懈,便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心理发展上具有可塑性和不稳定性,且观察力、想像力丰富,自我意识强,创造欲望强,接受能力也强。所以加强青少年教育,完全有可能使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少年走上正道,成为有用之才;如果不及时引导,很有可能滑向犯罪的泥坑,成为罪犯。因此,全社会都应当关心青少年成长,预防青少年犯罪。下面就青少年犯罪,特别是在校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讲几点个人看法。
一、青少年犯罪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的表现形式
1、侵犯人身权利型。主要表观为杀人、强奸、抢劫等暴力性犯罪。不少案件手段残忍,情节严重,后果、影响恶劣;
2、侵犯公私财产型。主要是盗窃、诈骗、敲诈勒索公私财物;
3、扰乱社会秩序型。主要是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等。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青少年犯罪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从武夷山市检察院提供的数据来看,今年来,经该院提请移送的未成年人案件55件95人,同比去年的45件72人,略有上升。
2、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
国内外资料表明,15岁到25岁年龄段是容易犯罪的危险时期,相当一部分在校生处于这个可塑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的影响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容易被引诱,行动比较盲目。因此,他们犯罪同他们这一时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有一定的联系,是其心理不良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
一、两年犯罪嫌疑人年龄越来越年轻。如:王某抢劫案,年龄为13岁至16岁。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形势严峻,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固然很多,既有青少年自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又有社会的原因等诸多因素。
(一)家庭教育偏差。家庭是一个社会化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不良的家庭环境与不正确思想教育方法,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一是家庭过分溺爱。有的家庭将独生子作为“宠儿”,没有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百般袒护。无疑助长了孩子的弱点,纵容了孩子的错误行为,导致小孩任性、妄自尊大,对集体漠不关心,缺乏起码的道德责任感,养成心胸狭窄,斤斤计较的性格。二是家庭教育放任自流。对孩子只养不教,放任不管,一旦发现孩子有问题,则转为另一个极端,采用棍棒教育的方式,这样,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爱和理解,就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走上越轨道路。三是家庭破裂创伤。父母离婚,家庭残缺等不幸的家庭生活境遇会在儿童心中投下阴影,随着年龄增长和外界恶性刺激的增加。就会形成各种偏差的错误的价值观念,导致犯罪。四是冷漠家庭氛围。家庭成员缺少情感的交流沟通,特别是父母对子女漠不关心,造成家长与子女的严重隔阂,在这种压抑的气氛下,孩子了愿意回家,不愿讲话,到外界寻找温暖,这样就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内容不完整,仅供格式参考,请勿抄袭)。
三、青少年犯罪的轨迹:
不良青少年走向犯罪的一般轨迹是:问题青少年—不良游戏群体—劣迹群体—越轨群体—
犯罪小团伙—犯罪集团。
从问题青少年到不良青少年再到恶劣青少年的转化。从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到违反社会法律规范的转化。从违反一般的治安法规到违反刑事法规的转化,最终发展到有组织犯罪集团,问题青少年就这样一步步地走向了犯罪的深渊。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及其综合治理。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我认为主要抓
好以下几个教育:。(内容不完整,仅供格式参考,请勿抄袭)。。
另外,我们除了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教育工程来预防青少年犯罪外,还应对青少年犯罪采取综合治理的方针。。(内容不完整,仅供格式参考,请勿抄袭)。
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内容不完整,仅供格式参考,请勿抄袭)。。
【参考书目】:
(1)杨晓梅:《青少年研究》,2002年第7期。
(2)康惠农、王汉林:《青少年犯罪预防、控制问题研究》,《青少年犯罪研究》,2002年第11—12期。
(3)康树华主编《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答问》。
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我国也不例外。我国青少年的犯罪人数呈现逐年增多,并且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危害。暴力犯罪、突发性犯罪、集团化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我国的法律属大陆法体系,条款性强。目前一些针对青少年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没有一套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相配套的、可执行性强的法律法规。另外由于司法内部各部门之间对犯罪青少年的转化教育还缺少协调性。因此在我国对青少年的量刑还需一个从实践到理论逐步完善的过程,但在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44条
第1款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已为犯罪青少年的量刑定下了大的基调。但在实际生活中,各项相关措施和预防工作少之又少。所以,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重视法律的效应,国家在立法、各部门在法律的普及方面加大力度是当务之急,要在青少年心理方面构筑法律防线,正确引导其行为。
我国青少年法律知识水平、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有待提高。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基本了解的分别只有24.7%和16.4%。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差,如果法制意识薄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有研究在对所在的几所中小学进行调查时发现: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化,学生的法制观念虽然有所增强,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法律教育不感兴趣,只重视学习成绩,关心是否能考上大学,既便搞了法制教育也是表面应付,被动接受。例如,某校初二学生冯某,利用放学机会,采取打、吓等手段抢劫低年级同学的钱。当干警问他知道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一种犯罪时,回答是:我还钱不就得了吗?这样令干警目噔口呆的话。还有的仅仅因为想考验公安局的侦察能力而犯罪,待被抓到后还以为是在开玩笑。大多数违法犯罪青少年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加之法制观念淡薄,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影响,易走上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以上是相关背景的阐述,仅作参考。以下是预设的观点及对方可能性的回答。
正方:首先谈一下“预防”二字,预先就是做好防备,事先防备,就是说在青少年犯罪之前做一些准备工作,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除了婴儿,年岁小的儿童,当然他们也基本没有犯案能力,精神病人和傻子除外,这里指正常行为能力的人,自我约束和法律对他们来说都没用),所以自我约束力不叫预防,而是后天在环境的学习中自然学习而成,是人本身就该拥有的意识。所以要想做“预防”工作,必须做好相关的规定和惩罚事项,这才叫预防。
反方:自我约束力不是人一出生就有的,也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成,提高自然约束力要通过学习,就像要学习知识一样,也是一种预防和准备。
正方:如果每个人都有很高的自我约束力,那就不用预防了,问题是不可能出现那么完 1
美,那么和谐的世界,更何况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青少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基本上不能形成完整的自我约束能力,就算通过学习,也要到一定年龄以后,而且要保证他们的学习只朝好的方向发展。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可就需要法律法规来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反方:法律颁布了就能预防所有的青少年犯罪吗,我们的国家颁布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相关的法律不少,为什么还是出现这么多青少年犯罪事实呢? 正方:我们说的是预防,是减少青少年的犯罪,而不是完全消除,完全消除这一点暂时是无法做到的,我们对比一下,随着约束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健全,其实这一事实(青少年犯罪率)是在减少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要存在利益偏差和利益缺乏,犯罪就有可能发生,法律的颁布只是为了尽量减少犯罪现象,如果是完全杜绝,恐怕找不到一种方法,起码在现在生产力水平的社会无法实现。
正方:所谓青少年,指13岁到20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正处在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阶段,心理教育不够完善、心理活动不够稳定,易受外界因素的诱导,容易养成不良习惯,自我约束能力普遍较差,所以做为一个社会主体,国家主体,不应该踢足球,把这个重任压在自我约束力尚未健全的青少年身上,而应该以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引导他们制约他们。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还是主要得依靠法律。
反方:13岁到20岁的小孩年龄已经不是很小了,正常的话具备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学习能力,如果能在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方面加强学习,肯定比颁发几部离他们较远的法律要有效。而且,这一阶段的孩子学习法律的机会很少,学校课程很少有法律条例的,很多人是等到犯了罪,才知道有这样的法律和惩罚。而如果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的学习确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到的,家庭,社会,学校等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可以让他们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和利益取向。
正方:当然,他们的自我约束力是在逐步的提高,可是在这可成长的过程中,也是最不稳定的时候,如果完全依靠自我约束的话,谁能料到这个约束会不会向法制的,美好的方向发展呢,所以我们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做引导、约束作用,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就不会犯罪了。虽然法律是告诫所有人,但最终用到的还是犯罪的群体,因为还是会有人犯罪,而我们的法律就是为了主要告诫这部分有犯罪倾向的人,让他们明白一旦做了法律所不容许的事,必须承担严重的后果和惩罚,他们的人生就会抹上一个污点。青少年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法律能够让他们中有犯罪意识的人在面对诱惑时因为考虑到严重的后果而选择放弃。这就是法律对他们的效应。至于说他们学习法律的机会少,社会,学校,家庭也可以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教育让他们接收信息,不是只能通过几堂法律课,各种合适的宣传途径都可以。
正方:谈一下犯罪,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或不作为,并且还触犯了相关的法律。青少年犯罪是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的,是一种综合症。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要从自身,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努力,这些都需要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和引导的。所以预防犯罪,就是要做好法律法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青少年自己之间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在温暖,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家庭和社会中生活和成长,让他们的行为得到正确的指导,减少犯罪的可能。
反方: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人的行为具有自我约束性,人的行为是受自我约束能力限制的,既然是犯罪,是危害性的行为或不作为,自然是受自身约束能力的影响,是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结果。如果能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那他们的行为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不至于犯罪,所以,减少和预防犯罪还得提高青少年的自我约束能力。
正方:对,确实要依靠自我约束,那么自我约束的能力从哪里来?很显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学习的,需要引导的,而这背后正是法律法规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因为他们自我约束能力的发展是需要约束才能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所以我们只能需要通过法律的规定来限制他们的行为,用法律来及时引导他们可能走偏的行为。
反方:对方辩友说犯罪自身、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原因构成的,却只谈到了法律这一项预防措施,未免太少了吧。法律规范只能算其中小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对家长,学校老师,社会、自身等其他各方面寻求支持和帮助,这些都要靠他们各自意识的正确指引和模范行为,让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较强的自我约束的好习惯,才是预防犯罪的根本方法。
正方:确实,仅仅靠自我约束能力来预防犯罪是很无力的,我们也希望全部家长能够给孩子创造好的生活环境,并给予正确的指导;所有的学校都能够在要求他们狠狠提高自己的分数的同时重视一下思想教育;也希望社会向他们传达的都是积极、健康的思想等等,但是你们觉得可能吗?总有那么些家庭的不和谐,也总有那么些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德育和法制教育,也总有那么些社会诱惑和文化垃圾在误导着青少年,这个大环境是不能仅仅依靠道德和自我约束来规范化的,我们只能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来改善这个大环境,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以此预防和减少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正方:法律具有明示作用,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法律还具有预防作用,通过法律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在日常的具体活动中,根据法律的规定来自觉地调解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来达到有效避免违法和犯罪现象发生。此外,法律还具有校正行为,扭转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环境的社会性效益的作用以及强制性。所以,可以通过立法,执法,守法来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以及预防青少年犯罪。
反方:法律的作用必须要通过个人的吸收和理解才能转化成实际的作用,不管是对青少年,还是为之服务的执法监管人员,都要认真学法,守法,执法后转化成自身的约束力后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否则,法律就是一张白纸。
正方:那这么说来什么东西都得靠自己吸收,都是自己的作用,你饿了是得感谢你有饮食的能力,而不是因为食物,是吗?人自身的能力当然是很重要,但是我们谈方式,方法都应该从客观考虑,是对外因的利用。
正方:好学生犯罪频繁出现,如海南成绩优异,一向表现良好的小吉同学因其他同学的利诱,对目标学生实施抢劫和敲诈勒索一案。好学生应该是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如果他知道抢劫和敲诈是违反法律以及要接受法律惩罚,那么他就会考虑不去实施犯罪,因为他不会仅仅为了好玩,讲义气而让自己去坐牢,葬送自己的前程。大多数青少年在犯罪后都十分的后悔,才知道自己错了,如果一开始就做好法律教育工作,他们后来的行为就不会如此偏激。
反方:好学生犯罪也是由于他们的自我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如果自我行为控制强,就不会受到诱惑而去犯罪。
正方:说的很对,是什么使得他们的自我约束和控制力不强的?是缺少一个强制性的规则,这个规则正是法律,好学生已经有相当的自我约束能力,去犯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后果的严重性,或者根本不知道那是犯法的。既然他能在其他方面表现很优秀,那么如果能对他们有良好的法律教育,他们也不至于去犯罪。
反方:不管是法律,还是道德,都是用来约束人的行为的,所以法律只是塑造和提高自我约束能力的一种方式,不能作为预防犯罪的主要方式。所以,预防犯罪应该主要依靠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正方:对方谈的是所有的人,大部分人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这个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培养成的,因此他们是不会去犯罪的,他们也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我们谈的是犯罪的和潜在犯罪的青少年,是属于少数群体,那些人往往自我约束能力差,只有那些自我约束能力差的人要用法律去限制他们的行为,让他们知道一旦做了就难以承担后果和责任。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是预防有犯罪倾向和犯罪动机的人,必须依靠法律,因为自我约束能力对他们来说没用。
反方:对方也承认大部分人是依靠自我约束的作用预防犯罪的,有些人实在是约束不了了才依靠法律,这说明主要还是依靠法律嘛。
正方:任何一件事都有它对应的群体,只要在对应的群体里它起到的是主要作用就是主要的方法。虽然法律是给所有人看的,但是最终运用到的还是那些犯罪群体。如果要跟那些犯罪的人和即将犯罪的人讲自我约束能力,那就是像跟一群劫匪说你们不要抢哦,抢东西是不应该,你觉得这样无力和温柔的约束对他们来说有用吗?他们知道这是社会不允许的,是别人觉得不应该的,但是他们既然做了,那就跟社会允不允许无关,就是他们想那么做。但是如果这时出现一堆警察,那他们肯定不会继续实施抢劫,而是会放弃逃跑。这就是法律的效应,他们只是害怕去蹲大牢和失去自由。
反方:人的行为是在内因和外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自我约束是内因,法律是外因,法律要想在预防犯罪方面有效,还得通过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才起作用。
正反: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出生都一样,是由外因来决定你的性格。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格不一样,有良好教育的环境可以塑造一个积极身心健康的青少年,反之则不然。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大,他们往往没有自控能力,必须有外因的推动和影响才能塑造健康的心灵和行为。
反方:法律不是万能的,对上课捣乱的人怎么办?对乱扔垃圾的人怎么办,对见利忘义,见死不救的人怎么办?这些行为虽然没有触犯法律,但是他不是严重的社会现象吗?难道上课捣乱还要运用某条法律接受惩罚不可?法律只能强制人们遵守法律,却不能强求他们遵守道德。只有自我约束能力提高了,这些影响社会正常运作和社会次序的行为才能得到减少。
正方:反方请注意辩题,我们谈的是青少年犯罪,刚才对方辩友所说的不是犯罪,而是构不成犯罪的犯错或者是冷漠。我们也希望世界多些温暖,我们也希望孩子都遵守纪律,那都是老师,家长,社会通过温情教育可以改善的。正方:欧洲国家芬兰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芬兰儿童从小就学习社会学课程,在高中学习法律知识。良好的教育环境使芬兰公民普遍具有法律常识,知法守法。这样,青年人在步入社会前就已具备基本法律知识和遵纪守法的观念,自然就减少了犯罪率。
反方:美国的法律制度相对比较健全吧,但为什么还是有较高的犯罪率,尤其是青少
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心理】推荐阅读:
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特征11-10
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报告10-13
关于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心理的调查报告06-25
青少年犯罪01-17
青少年网络犯罪11-20
关注青少年犯罪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07-07
预防青少年犯罪教案10-08
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12-22
青少年犯罪开题报告01-29
青少年犯罪研究和对策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