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下基层先进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干部下基层先进

干部下基层先进 篇1

3月通江,山花烂漫,“深入沉下去,融洽干群洽,做深做细做好群众工作”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展开。通江县2112名机关干部,组成605个工作组,深入挂包联系村开展“大宣传、大对话、大调解、大化解”活动。这是通江“十二五”开局之年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它既是“百日群众工作调研”活动的延续,也是“挂、包、帮”活动的创新举措,承载着巴中新任市委书记李刚的“始终扭住抓发展、抓民生、抓稳定,抓教育引导群众”的殷切希望。“开展此次活动,干部沉下去是基础,转变作风、融洽干群情是目的。”县委书记范申华如是说。

无论晴天雨天,群众工作队成员始终坚持吃住在农村,走村串户与老百姓拉家常、摆“龙门阵”,给群众宣传惠农政策、社会发展形势、法律法规、农村适用技术,倾听群众声音,为群众排忧解难。他们匆忙的身影穿行在乡村基层的田间地头,把脚印“印”到每家农户的院落,“印”在群众的心头。

民情日记倾听民声

“3月15日,星期二,晴。杨柏乡仙人嵌村村民杨勇全说,他家的玉米地已完成盖膜,玉米苗也长势良好,只是还盼望乡上农技部门多办几期农业技术培训班,让他们学会科学种地”。

这是县工商联群众工作组同志记录一则民情日记。在通江县开展“深入沉下去,融洽干群情,做深做细做好群众工作”活动中,每名群众工作干部都有一本“民情日记”,在与群众“摆龙门阵”,交心谈心中,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急,并详细记录下来。全县2112名群众工作队员记录2112本民情日记,记着各家的家长里短,记录着社情民意。

民生台帐关注民愿

民心与民生相连,成败由民心决定。洪口镇在开展“深入沉下去,融洽干群情,做深做细做好群众工作”活动中,分村社建立了民生台帐。民生台帐涉及生产发展、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特困户、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群众意愿等方面。对产业发展中农户的项目、发展规模、投资额、年利润、发展中存的问题一一记录在册,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制定好帮扶措施。逐一对全镇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分析隐患原因,提出整改方案,督促整改落实。对各村社的矛盾纠纷详实登记,从产生纠纷原因分析入手,落实纠纷化解责任人,制定化解方案,确保排查的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对全镇的特困户、留守老人、儿童,与他们拉家常,了解特困户困难的原因,关心留守老人、儿童心理健康,落实了帮扶人。

全县49个乡镇,汇总形成49本民生台帐。一本本台帐记录的是群众的心愿,记录的是群众利益诉求,民生台帐是动态跟踪化解民怨的基础。据统计,各乡镇共汇总民愿19800余条。

便民联系卡连通民心

“现在交通便捷了,一些干部到基层去的反而少了;通讯发达了,与群众的沟通反而难了。”广纳镇铜钵山村彭某说。为解决干群沟通少,沟通渠道单一,通江县在开展群众工作中要求相关部职能部门制作便民联系卡,卡片内容包括姓名、职务、联系电话、技术特长等项。全县共制作便民联系卡50000余张,各群众工作队员把卡片分发到群众手中。据不完全统计,群众利用便民联系卡与联系村工作人员沟通18000余次,解决生产技术问题15000余个。

干部下基层先进 篇2

一、党员干部下基层的重大意义

深入基层, 密切联系群众, 是我们党开展工作的一贯优良作风, 是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等优良传统在新时期的大力继承和发扬。新形势下, 基层的实际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日趋多样化, 对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深入推进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活动,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做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 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水平。

1. 只有深入一线, 深入群众才能了解民生所需。

干部下基层能够为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搭建一个相互沟通、学习、交流和施展才华的平台, 而且也为密切党群关系, 拉近干群距离, 做好群众工作架起了一座桥梁。只有真正深入一线, 才能了解百姓疾苦, 才能解决燃眉之急。因此只有沉下身子, 真正把群众当作朋友、当成亲人, 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 才能掌握基层真实的情况, 才能真正做到知民意、暖民心、解民忧,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基层要带着真实感情、带着责任感, 时时处处以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认真解决基层所面临的实际困难, 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用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 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与爱戴。不断增进与群众的情感, 锤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良好作风, 做到与群众水乳交融、亲如一家, 才能不负民心, 不负重托。若广大党员干部真能做到如此, 想必再也不会出现所谓的“素质差”、“不配合工作”的群众。只有常接“地气”, 身入基层、心入基层、情入基层, 才能体察民情, 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做好事, 真心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实现中国梦。

2. 只有沉下身子, 才能做好为民服务之路。

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核心。干部的工作能力大小和整体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 更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 要想提升自身本领, 就要注重学习和在工作实践中锻炼提高。不注重学习思想理论水平就上不去, 就会产生观念落后、知识老化的尴尬局面, 就会眼界不开阔, 知识不够用, 开展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更严重的是抓工作也抓不到点子上。“纸上得来终觉浅, 得知此事须躬行。”干部只有深入基层, 才能将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基层工作的实践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不断调试矫正认识视角, 认识和掌握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 在工作中创新, 以创新促工作, 保证创新科学有效, 稳步发展。通过长期的积累, 工作能力就会有质的提升, 真正做到依法办事, 执政为民, 真正成为群众欢迎的好干部。

3. 只有贴近群众, 树立良好形象才能密切党群关系。

基层工作包罗万象, 琐碎却非常重要, 如果经常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 无形中给群众和干部之间树立了一堵墙, 阻碍了党群干群之间的交流, 这就是近年来我们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的少了, 群众听到党的声音少了, 和群众坐同一条板凳的少了, 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少了。这就需要我们的干部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要守住贫寒, 耐住寂寞, 经住诱惑, 保住清白。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节俭办事, 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改善大众生活上来, 时时处处做到让利于民, 坚决纠正漠视大众、与民争利和损伤大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对他们提出和反映的问题, 要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地帮助解决, 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真正了解群众索求所需, 真正将党的好政策宣传给基层群众, 真正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拉近党群关系。只有广大干部对基层的情况熟悉了, 才能真正转作风, 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工作能力, 干群间的无形墙才会消失, 干群关系才会更加融洽。

二、领导干部下基层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但是目前部分领导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场面越来越少了, 甚至群众要找领导反映问题还要冲破重重“封锁”, 领导下基层看到的多数是“演员群众”, 怕群众、防群众、避群众的现象普遍存在。

1. 一些领导干部不愿下基层, 就是下到基层也只是做表面功夫, 注重形式, “坐着汽车转, 隔着玻璃看”, 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前呼后拥, 不能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脱离实际, 与群众的需求大相径庭, 结果在实际活动中闭门造车, 依葫芦画瓢的开展工作。有的是为“下基层”而“下基层”, 没有明确目标, 到了基层不知道该干什么, 该怎么干;有的调查只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 根本不接触群众, 而且只听好的, 对真实情况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有的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对于实际问题和各种矛盾, 则采取回避的态度, 以各种理由推辞等上述种种行为, 不但不能真正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 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而且还助长了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歪风邪气, 既损害了自身形象, 又败坏了党的形象。

2. 长期以来, 有的党员干部信奉“距离产生美”, 自以为和群众“零距离”接触就会丧失自己的威信, 以至于和群众联系靠通讯手段, 为群众办事靠坐在机关等百姓上门, 做起了“空中干部”、“门诊干部”, 对此, 群众意见很大。有一些干部下基层还未了解情况, 就开始指指点点, 高谈阔论, 走马观花逛一圈后, 就钻进酒店, 觥筹交错、推杯换盏, 临走还不忘用当地土特产塞满汽车。到头来, 就是写几篇调研报告、记几篇工作日记、上几次报纸电视、住几夜乡间农舍。如此“吓”基层, 让基层群众闻之变色、苦不堪言, 疏远了党群关系, 严重损坏了党的形象。

3. 部分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有所淡化, 与群众的关系逐渐疏远。有一段在群众中流传很广的民谣:“五六十年代同吃住, 摸得到脚;七八十年代上广播, 听得到声;九十年代坐小车, 看得到烟;二十一世纪上电视, 瞧得到影”, 比较生动地反映了干群关系疏远的倾向, 也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群众对干部深入基层的深切期待。

三、建立干部下基层长效机制的对策

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最大优势, 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央的一贯要求。面临新形势新情况, 群众观念与群众路线被提升到了更高的位置。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更是高屋建瓴地指出, 在世情、国情、党情急剧变化下, 我党面临脱离群众的重大危险, 这向全党敲响了警钟!每个党组织和每位党员都要深刻反思, 是否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 真正身入群众, 心入基层, 贴了民心, 听了民声, 解了民难。因此, 领导干部“下基层”必须戒除形式主义作风, 讲求实效, 不能“浮在半空中”, 要真正“沉下去”。

1. 要抓好干部下基层活动教育引导。

“干群亲不亲, 就靠走得勤”。因此应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学以致用, 敬业奉献, 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之中。必须坚持党员干部党性修养锻炼长期不动摇, 把为民观念融入干部教育实践中、融进日常工作、生活中, 作为检验党员干部政治品格和人格修养的重要依据。把为群众服务的宗旨意识贯穿到干部下基层、访民情、办实事、促和谐的“接地气”中, 深刻理解和把握群众观的内在要求, 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有效开展工作, 着力提升领导干部执行政策、领导发展、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要经常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新情况, 深入实地搞好督查, 搞好情况交流与群众建立深厚友谊, 切实提升干部的综合素质, 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2. 干部下基层要有目的、有针对性。

党员和领导干部要想做好群众工作, 要想能够真正了解基层情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化解社会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下基层。到基层去有什么目的、要调查什么、了解什么、如何调查、解决什么问题等, 应事先做好统一安排和规划, 应在广泛调查研究、收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 对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梳理和汇总, 并邀请相关职能部门、有关专家和群众代表参加, 提出拟办方案, 坚持民主决策。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办最关注的实事。党员干部下基层, 就要饱含对群众的深厚感情, 到基层、到困难和问题较多的地方去, 知基层群众所急所盼, 念基层群众所思所想, 自觉承担为群众服务的责任, 凡需要解决的问题, 能解决的, 立即认真加以解决, 一时解决不了的, 要积极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坚持从源头上加以解决和化解, 真有才能取得实效。

3. 要建立健全干部下基层活动长效机制。

机制是管长远管根本的东西,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干部下基层活动能否真正落实到位, 关键还是要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制度的有力执行。因此需要设计科学系统的活动标准, 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和每位党员干部中, 目标要有针对性, 重点要突出, 责任要明确, 措施要具体。干部下基层活动的最终成效, 关键在靠实干巧干、靠落实到位。要采取督查、考核、交流、表彰、总结、推介等形式促进活动落实, 创新健全督促检查机制和方法, 积极让活动对象参与到制度建设和活动评价中来, 搞好活动开展的督导工作, 确保活动取得成效。同时, 要建立健全活动激励约束机制, 将活动成效与领导干部与工作人员的考核、职务晋升、经济待遇、个人荣誉等挂钩, 使活动与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各项利益紧密挂钩。着力构建领导干部下基层长效机制, 形成制度, 程序和机制。

4. 强化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关系、了解民情、倾听民声、集中民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党员干部下基层, 必须有规章制度保证和体制机制保障, 坚持把工作实绩考核和群众反映相结合, 加强干部下基层的考核机制, 建立专门的考核制度, 把考核结果作为年终个人奖惩的依据, 确保下基层工作的实效性, 有效防止“走过场”。当然, 考核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 关键要靠领导要带头, 通过结对子、抓帮扶、解难题,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上求突破、谋发展, 以实际行动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

干部下基层先进 篇3

为全面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落实中央关于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部署,在服务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中创先争优,国务院扶贫办开展贫困地区“千村万户”驻村调研活动,组织全国扶贫系统干部深入连片特困地区1266个贫困村l万多农户,接地气,访民情,惠民生,转作风,求长效。作为整个调研活动的组成部分,国务院扶贫办系统青年干部驻村调研率先启动,目前已经全面完成。

驻村蹲点接地气。国务院扶贫办党组决定用三年的时间使40岁以下青年干部驻村蹲点全覆盖。今年3-4月,已安排办系统1/3的青年干部组成10个调研组开展驻村调研活动,使青年干部增强对贫困状况的直接感受,加深与贫困群众的感情,更准确地把握贫困群众的脱贫需求和发展愿望。参与调研的青年干部吃农家饭、住农家床(炕),与贫困农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调研回来后,很多青年干部深有感触地说,离开基层,我们开展工作就没有了方向;不了解基层,我们开展什么工作也做不好;不与基层衔接好,我们的宏伟目标就是纸上谈兵,永远落不了地。

深入调研谋扶贫。10个调研组共走访农户224户,逐一填写入户调查表,与贫困群众面对面交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贫困状况、贫困成因、扶贫效果、发展需求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找到了贯彻落实中央新阶段扶贫开发部署在基层要破解的难题、要完善的措施,了解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着力点、关键点、突破点,提出了许多符合村情民意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做到了察民情、听民意、纾民困、解民忧,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学习群众转作风。吃苦耐劳,敢打硬仗,是扶贫系统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广大基层干部和贫困群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让青年干部深受鼓舞。各调研组在调研中都发现贫困农户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迫切地希望帮助他们解决。看到特别困难的农户,有些参加调研的同志拿出自己的钱、物送给了他们;针对贫困村的实际情况,有些调研组结合自己部门的优势主动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参加调研活动的同志,白天入户访问,开座谈会;晚上交流情况,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大家普遍反映经过这次调研,提高了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加强了团队的互助精神,增进了同志之间的感情,改进了工作作风,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服务的意识更加强烈。

健全机制求长效。4月13日,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范小建同志主持召开“驻村调研专题汇报会”,全面听取了调研情况,办党组决定,每个调研组集中提一个制约调研村发展或严重影响群众生活的问题,办常务会议将集中研究一次,协调各方力量,为每个贫困村办一件实事。今后每年都要组织全国扶贫系统干部开展“千村万户”调研活动,并将每年的四月作为国务院扶贫办系统特别是青年干部的“深入基层驻村调研月”。紧紧围绕每年“两会”提出的新任务、新目标,根据扶贫工作形势和任务的变化,研究提出调研重点,组织青年干部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将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继续坚持办党组成员联系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制度,无基层经历机关青年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锻炼制度,办系统基层党支部与贫困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制度,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直接联系贫困群众、服务扶贫对象的长效机制。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

定南县深入推进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

干部下基层,是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是落实新一轮扶贫开发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创业致富的现实举措,江西省定南县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实现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常态化。

一是县领导联系镇。每个镇由一名县委常委牵头联系。在此基础上,每名县领导挂点一个村(社区)。主要负责“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和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和综合协调,研究和帮助解决重大问题。

二是单位联系村。每个县直(驻县)单位联系1个村,做到全县所有村均有单位联系。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并指定1名分管领导具体抓,安排3名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单位联系村与新农村建设联系点、定点包扶贫困村等统筹安排,主要协助联系村所在镇抓好“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任务的落实,完成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并在资金、项目、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所联系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干部联系户。县领导和县直(驻县)单位主要负责人每人联系10户重点户,把其中的困难群众作为开展调查研究、信息采集、结对帮扶、试点试验的对象,认真制定并落实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确保其在2年内脱贫,成为脱贫致富的示范;县直(驻县)单位“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分管领导、工作队队长及队员每人联系10户重点户,其他干部(教师、医生除外)每人联系5户重点户,重点户主要为产业大户、五保户、低保户、困难党员、军烈属、在乡老复员军人、残疾人、留守孩、留守老人、因病返贫和因灾致贫人员、信访人员等。各镇所有在编在岗干部(工勤人员除外)采取分片方式联系所驻片区全部农户;城区街道成立6个工作组,分片联系社区居民,确保全县每户群众均有镇(街道)干部结对联系。干部联系户,主要是结交群众朋友,宣讲政策法规,掌握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利益,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是新列后备干部和新进工作人员挂职锻炼。新列科级后备干部和新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到村(社区)挂职锻炼一年,参与“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和扶贫开发工作,逐步建立起干部到基层培养、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的干部工作链。

(江西省定南县扶贫和移民办徐胜忠)

兴国县“三个结合” 建设和谐优美新农村

2012年,江西省兴国县围绕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目标,紧密结合新阶段扶贫开发计划以及“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认真落实省、市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切实推进村庄整治工作,有效的推进新农村建设纵深发展。

一是结合新阶段扶贫开发。2012年,我县充分认识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将扶贫、移民与村庄整治相结合,注重统筹规划,上下联动,点面结合,分类推进,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结合“三送”工作。我县2012年按照“全覆盖、常态化、见实效”的工作要求,全面开展“三送”(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明确了一批与新农村建设方向一致且具有特色、富有内涵、符合实际的“三送”活动示范带、示范区、示范点。2012年我县新农村建设在布点上做到与“三送”工作点相对一致,在督查上,与“三送”工作相并进行。

三是结合村镇联动建设。2012年作为新农村建设提升年,我县用城镇化的理念谋化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村镇联动、村落连片和基础村庄“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要求,重点推进村镇联动整治建设,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大胆实践,着力建设和谐优美新农村。

(江西省兴国县委农工部

王越)

最美基层干部先进事迹材料 篇4

隔阵子没见,xx好像又黑了一些。春节过后,他开始了一年的忙碌,惠民服务中心要建,清洁工程要搞,公益活动要参加,还有村委换届……2012年担任江西省南昌县向塘镇xx村党总支书记以来,xx让村子大变样。不少人说,“这个书记能干事”。

xx村有着800多年的历史,曾是远近闻名的“相国村”,前些年却麻烦不断:环境脏乱差,村民爱打架。大家期盼改变,希望来个能干的书记。被举荐当村支书的时候,一直在外经商的xx内心很彷徨:“从来没接触过基层工作,担心做不好。”

“你们是老师,我是学生,你们要把学生带好。”上任第一天,xx把村干部叫到一起,将村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列了出来:破旧的村委会需要翻新、村小学危房需要重建、村道破烂不堪需要整修……

村小学至少需要2000平方米,预算240万元,政府资金只有160万元,80万元的资金缺口从哪来?“村委会可以晚点建。”xx当即表态,无论如何,学校要先建起来。

此后,xx开始四处跑资金,他一边到上级政府找补充资金,一边拜访在外经商的乡贤。4个多月后,村小学开始重建,不到1年时间,新学校交付使用。新小学的建成,让xx在村里树起威信。在他的带领下,xx村新街老街改造、疏通灌溉沟渠、整修道路等工程相继开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一直以来,xx村以种植瓜果蔬菜为主业,村民虽吃穿不愁,但收入总也上不去。在南昌县周边,向塘梨瓜名气很大,xx顺势而为,申请注册了“向塘”瓜果蔬菜商标。“我家种了十多年梨瓜,以前都自己卖,一年下来就赚万把块。”村民刘春如说,自从注册了商标,销路逐渐打开,有人专程到村里收购,梨瓜还能直接进超市,价格也大大提高。

在xx的推动下,xx村成立了三家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公司+农户”的模式,统一把村民种植的瓜果蔬菜收集、加工、包装,解决了村里600多人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上万元。“下一步,我们计划打造综合示范村,发展乡村旅游。”xx村现已建成50栋江南民居风格的住宅,规划围绕相国故里牌楼、巷道名人轶事文化、民俗广场、梓溪八景等内容,建设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千年古村。

xx上任前,xx村是有名的重点村、难点村,6200多名村民,一年上访超过200次,打架斗殴事件不断。“人口多,情况复杂,在这里做事难度大。”刘仁荣是村里老党员,对村里的情况很熟悉,“村里就是这些事,一直也没人做成。”

70岁的村民老刘,老伴早年因交通事故去世,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于是他常年往镇里、县里、市里跑。xx上任后,主动和他结对子,隔三差五上门拜访。“我6岁父亲就去世,就把你当父亲啦。”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为他解决了25万元赔偿款。

房屋拆迁、土地征收、土地流转……每一项都与村民的切身利益相关。但自从xx上任后,xx村没发生一起打架斗殴事件,没出现一例村民上访。“凡事站在村民的角度,为他们争取最大利益,他们自然会信任你。”xx说,截至2017年底,xx村使用项目资金达1亿元,其中有4000多万元来自村民自筹。“心往一处想,劲才能往一处使,人心齐了,什么困难都能战胜。”

【篇二】

2月19日,料峭春寒中,xx儿童福利院里一派热闹景象。xx市第一高级中学历史教师xx又一次带着学生们来到这里,给孩子们送来最急缺的纸尿裤。他还自费购买牛奶、书包等学习生活用品分发给小朋友,并讲解起长江鱼类资源保护。“他们一有空就来,节假日更是常客。”xx儿童福利院儿童部副主任谢荣华说。

从上大学开始,xx就关注环保事业。2001年,他发布成立环保社团倡议书,得到80余名同学响应。2004年工作后,他创办xx市首家青年环保志愿者社团——“赤子之心”环保社团,先后带动2万名青少年投身环保行动,超过1.2万人接受水资源保护教育。

xx在xx师范大学读书期间结缘环保。一次,他在回收利用废旧电池的环保行动中听说,一粒纽扣电池会对一立方米土地造成污染,深受震动。于是,他和3名同学组成一个小小“联盟”,相约每周末在图书馆义务清理垃圾,“赤子之心”也应运而生。2001年10月,他们在泉山校区各宿舍楼下设立废旧电池回收桶。仅一学期,就回收废旧电池4大桶,累计100余公斤。

如今,“赤子之心”早已不是xx一个人在战斗,他在全国创办、协办17家“赤子之心”环保社团,累计吸引300余名教师、社会人士加入,发展学生会员6000余人。

“教育就像我的妻子,相伴到老;

环保就像我的儿子,精心呵护。我希望留给学生的,不仅是某项具体的教学成果,更是绿色正能量的精神传递。”

xx说。这些年,他整理出15万字的《环境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编写10万字的校本教材《地球妈妈》。

2008年,xx环保事业遭遇“瓶颈”,他决定打破捡拾垃圾、植树、清除牛皮癣等环境保护“老三样”,首先从环保活动本土化入手,计划将马洲岛湿地保护作为环保项目来实施。他毛遂自荐找到湿地生态项目负责人。对方见他是老师,不解地问:“一个老师为什么要上岛?老师和学生做环保能做出什么来?”面对对方的疑惑,xx认真讲述社团的公益理念和行动策划。第6次见面,这位负责人终于同意带他们登岛,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水质监测等活动。

“同学们也在行走中感知自然的美好,进而产生守护蓝天碧水的内生动力。”这样的潜移默化,影响了xx班里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有学生高考作文用环保公益活动当写作素材,学校每年有数十名毕业生选择填报环境工程、植物资源利用、生态学等专业。《赤子之心》报纸每月一期,在学校、社区发放3000多份,坚持到现在。由xx主持开发的《环境》《做个环保人》《身边的环境问题》等校本课程也深受学生欢迎。2017年,清爽xx环保体验馆建成,累计为1.5万人提供生态文明知识义务讲解服务。

随着团队规模越来越大,“赤子之心”朝着品牌化的道路不断前进。“环保宣传既要有普及性也要有针对性,充分利用好传播载体才能收到更好效果。”xx说。他们了解到靖城街道虹茂社区有很好的书画氛围,就走进社区开展环保主题书画创作活动;

滨江新区办事处兴阳社区濒临长江,就开展保护母亲河环保行动……近年来,“赤子之心”环保社团组织绿色义卖、长江湿地资源调研、机动车尾气排放调查、水质监测等近300场环保主题活动。

作为志愿者,xx践行志愿理念的行动不仅在环境保护。在他看来,“环保+”更有生命力。

变废为宝,是xx在生活、工作中倡导的。xx市一中每个班级都有一个特殊的“三毛基金”,他号召同学开展垃圾分类回收,用卖垃圾的钱资助学生。首笔爱心款100元,捐赠全国保护母亲河工程;

第二笔善款2050.2元,捐赠汶川地震灾区……“在漫画和影视作品中,三毛自己衣不蔽体,却始终有颗助人为乐的热心肠,象征着微小却真挚善良的温暖;

三毛也可以理解为三角钱,虽是微小心意,却也能积少成多,汇成扶贫助困的暖流。”学生王枫对“三毛基金”的解读在师生中有着普遍认同。

【篇三】

在xx,说起志愿者服务组织“红马甲”,几乎无人不晓。在xx区念香苑小区对面,有条“红马甲路”,不远处还有一座“红马甲广场”,这是这座城市对这支义工队伍的无言褒奖。

王培华是“红马甲”的头儿,志愿服务时间已超8000小时。今年76岁的她,没想到自己的退休生活会这么“忙”!

从2006年11位“老姐妹”组成义工小组发展至今,xx“红马甲”队员已有3000名,每天跟着王培华“出勤上班”的有上百人,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54岁。王培华每天4点多起床安排当天的工作:路口值勤,扫马路捡垃圾,调解邻里矛盾,为孤寡老人送餐,巡逻,做媒,等等。“一有事大家抢着干,有时还会为没安排自己而‘生气’。”

当年从街道广播站退休后,王培华一度闲在家里没事做,好热闹的她便带着街坊邻居打腰鼓舞龙,“拿个垃圾桶包上红布做龙头,就玩起来了”。在王培华那里,几乎就没什么难事。“过去市中心文昌阁一带环境脏乱差,社区干部很头疼。我一想这有啥难的,第二天就带着姐妹们去文昌阁捡垃圾,没想到引起很大反响,很多人纷纷加入我们。”

大伙儿拿着抹布、铲子、筷子、垃圾袋忙得欢,这支“红马甲”先后获得“全国志愿服务活动示范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xx省优秀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服务他人、快乐自己,捡垃圾捡出这么大名气,我们都没想到。”王培华坦言。

85岁的袁秀清负责打扫口袋公园“红马甲广场”,这里也是“红马甲”队员的大本营。说起这个袖珍广场的由来,袁秀清滔滔不绝:“十年前,我们喜欢晚上在小区里跳广场舞,没想到几栋楼的居民投诉说太吵。王队让我们到每一层楼去实地听,这一听吓了一跳,音乐声确实大,于是赶紧挪地方。找来找去,只有一个远处的垃圾场可以用,我们拾掇拾掇把这里整平了。”这一矛盾解决过程还催生义工队的新项目——“和事佬”调解队。调解队2011年成立以来,已调解纠纷上百起,成功率达85%,确保“纠纷不出楼栋,矛盾不出小组,冲突不出社区”。

王培华还有一项“甜蜜的事业”,她是许多年轻男女心中巧牵红线的“王大妈”。多年来,王培华积累了全xx最多的单身男女资料,她做成资料板,一有空就驮在自行车两边,蜀冈西峰、古运河畔,都曾出现这位“移动婚介”的身影。2006年以来,“红马甲”的“金媒婚介”遵守“不收费、不收烟、不收糖”这“三不”原则,牵线搭桥1000多对,其中500多对步入婚姻殿堂。

“王队长一喊,你比谁都跑得快!她是你什么人哎?”队员葛慧芳的丈夫经常揶揄妻子。“我回他一句:她是我妈!”葛慧芳哈哈大笑。王培华在“红马甲”队伍里确实就是位“妈妈”:徐正兰15岁的孙女去年遇车祸,王培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安慰,小姑娘目前正在积极恢复中;

朱定兰不幸患癌,王培华当即赶到医院鼓励……大伙儿看到王培华就觉得安心,“红马甲”队员张海燕说:“王队对自己严、对别人宽,什么苦都能吃。‘红马甲’人多,每个人的冷热酸甜,王队全看在眼里、想在心上、做在面前。她喊一声,我们肯定全到!”

不久前,一名队员因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红马甲”,临走时说,这件“红马甲”不退,自己要永远珍藏。让王培华骄傲的是,13年间,“红马甲”队伍新增26名党员,红灿灿的党徽别在每位党员的红马甲上。王培华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红马甲’不怕苦不怕烦,一定做好大家的‘管家婆’。”

【篇四】

调解工作处于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最前沿,xx市赣榆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副主任xx一干就是18年,足迹遍及全区726个自然村,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512件,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

“设身处地,把当事人当亲人”

xx嗓门洪亮,走起路来腰杆笔直,虎虎生风。1981年10月,他参军入伍,成长为一名副团职军官。2000年10月,xx转业回到家乡,在赣榆区司法局从事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要想做好调解工作,就要用心做事待人,把当事人当成自己的亲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这是他的工作体会。

2016年6月17日上午,现役军人赵凌云的父亲参加赣榆村电灌站工程施工,在吊装pe管过程中,因吊钩滑落被砸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小赵悲痛欲绝,立即请假回家。由于善后事宜涉及有关赔偿,处理时间较长,小赵的一些亲友赶到政府门口要个说法。

“人死不能复生。如果你父亲在世,肯定希望你在部队为父母争光而不是毁了前途。”xx拉住小赵的手劝说,“假期快结束了,你马上回部队,我以老兵的名义承诺,依法为你父亲解决善后事宜。”经过xx的一番思想工作,小赵第二天便赶回部队。xx对当事人摆事实讲道理,又与施工单位负责人沟通,最终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历时20多天的伤亡事故处理画上圆满句号。

“一碗水端平,才能啃下硬骨头”

在无数次调解过程中,xx始终做到不偏不倚,用他自己的话说:“一碗水端平,群众才买你的账。”

2016年3月中旬,赣榆农民王老汉不慎摔倒,右侧胸部疼痛剧烈,到赣榆区一家民营医院就诊。医生全面检查后,诊断为软组织受伤收治入院。谁知出院回家后,王老汉仍感到右肋疼痛,家人又带他到赣榆区人民医院复诊,经ct检查,诊断为左侧第9、第10肋骨骨折,第11肋骨不排除骨折可疑。王老汉的家人气愤不已,到这家民营医院讨要说法,一言不合,双方便争吵起来。

xx和同事徐德部、吕志达闻讯介入调查,三人专门找到医学专家咨询,对王老汉的前后诊治过程、方案以及用药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最终认定过错在该民营医院,医院应负全部责任。可医院负责人就是不接受调解。xx郑重向院方指出:“如此严重的损伤,医院在长达9天的治疗中没有发现,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如果患者到医院哭闹,会对医院声誉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句话有力击中院方代表,他们很快就答应患者的赔偿要求。

调解过上千件案件,xx总结出一套“五有”调解工作法,即心中有数、手中有本、调解有方、言行有情、效果有成。这套方法目前已在赣榆全区推行。

“调解成功,心底有说不出的高兴”

xx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人。他发现,赣榆北临山东日照,西靠山东临沂,受地理环境、文化习俗、资源竞争等影响,跨界矛盾纠纷预防难、排查难、化解难、协调难。“有一年年底,5个山东农民工来上访,说赣榆一家乡镇民营企业拖欠他们20多万元工资。我了解情况后,发现问题很复杂,乡镇把工程整体发包给一家济南公司,公司老板找这5个工人干活,完工以后却不给钱。更棘手的是,他们既没跟公司签合同,也不能证明公司和他们之间存在雇佣关系。”

5个异地民工大冷天凑钱坐车赶到赣榆,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xx在冰天雪地中一趟又一趟跑工地,动员所有知情工友出面证明,和公司代表交谈多次,终于在春节前把钱交到他们手中。

这件事给了xx很大的启发。他着手调研分析省界地区矛盾纠纷的特点规律,坚持“平等协商、相互协作、积极防控、联调互动”原则,提出“省际邻边地区矛盾纠纷联防联调、社区矫正协防联管、普法宣传资源共享、法律服务共同协作、法律援助相互支援、队伍建设相互促进”等工作机制,跨省搭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平台,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矛盾,圆满解决170多起跨界民事纠纷。

在xx的调解下,反目的夫妻破镜重圆,成仇的冤家握手言和,极易引发民转刑案件的纠纷得到及时化解。“每当调解成功,看到当事人心平气和离开时,我总觉得心底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快乐。我只想尽自己所能,通过化解一件件大大小小的纠纷,为社会和谐作出最大努力。”xx宽慰地笑言。

【篇五】

一幢幢农家别墅别致实用,一条条水泥路平整宽敞,一排排绿树生机无限,一个个小菜园果蔬飘香,洁美的村容村貌,居民们脸上幸福的微笑……看着眼前这一切,每位到过xx市高港区许庄街道xx社区的人,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xx社区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与许庄街道人大工委主任、xx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乔向民的工作密不可分。20多年来,乔向民以他的执着坚守,演绎创业、富民、奉献的闪亮人生,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xx省劳动模范”“xx省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等荣誉称号。

被推到造福家乡最前台

“20年前,组织上让我参加村委会副主任选举,共有2436名选民参加投票,我得了2365票。那时我还是一个愣头小伙子,乡亲们对我如此信任,我永远记得2365票这个数字。”提起首次参加xx村干部选举的经历,乔向民记忆犹新。

乔向民1970年出生在原xx村农家,1989年,高中毕业后的乔向民开始跑销售,到1993年已是百万身家。后来,他当上副厂长,还带出16名供销能手。

1998年下半年,乔向民被推选为xx村乔东、乔西两个村民小组的组长后,向村民们提出修水泥路的建议,“只要大家出点水泥钱,其他费用我包了。”他拿出两万多元支持修路,村民们纷纷出工出力,一条800米长的水泥路联通两个组。当时有村民提议,“这是一条通向民心的路,又是向民出钱最多,就叫向民路吧。”可乔向民不同意,“这条路是大伙儿齐心协力修建的,还是叫连心路好。”此后几年,全村实现了户户直通“连心路”。

产业富民之路越走越宽

2003年,乔向民担任xx村党总支书记。当时,xx集体经济薄弱。

“xx要想富起来,一定得有产业支撑。”乔向民萌生产业富民的想法。xx绳网带产业多年来不温不火,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各自为战。乔向民跑前跑后,一方面与业主们逐一沟通,鼓励他们通过合股做活做大绳网带生意,另一方面又找到在外办厂的本村能人,动员他们回乡投资。2004年,xx社区拥有5家销售上千万元的绳网带企业。在河南做纱轮生意的乔春鹏,经不住乔向民一再邀请,返乡办起xx市玉鸽工索机具有限公司,去年产值达7000多万元。

企业引来了,乔向民倡议村集体向每家企业注入不少于10万元的启动资金,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工、用电、用水等问题。凭着这样的诚心和热心,相继引来到xx落户的绳网带、服装等企业超过50家,带动300多人就业。

村里还将老厂房、村小校园、电灌站、鱼塘等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全体居民,由社区股份合作社负责管理和经营,按股分红,让居民变股民;

并从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入股优质企业,让集体资产增值。乔向民还带领社区一班人大面积栽种意杨4.6万株,仅此一项可增加集体收入400多万元。

穷乡村变成现代化社区

集体经济和居民口袋宽裕后,乔向民又开始筹划“三集中”布局,即环境集中整治,农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耕种。

2008年,乔向民邀请上海、xx等地小城镇建设专家到xx进行规划设计,决定建设较高品位的联排别墅。2009年,xx社区与xx一房地产商签下全垫资投建协议,先期建设29栋58户。

然而,投资商的资金链出现了问题,乔向民一咬牙,把自己的爱车卖了,卖车款连同向亲友拆借的55万元一起捧给施工老板。老板激动地说:“有这样真心为民干事的合作伙伴,就是再困难也不会停工。”到目前,xx已建成三期近9万平方米的集中居住区,近半数社区居民实现集中居住。

乔向民又谋划起“集中耕种”。他认为,xx应以农民集中居住为主线,以农村土地流转为切入点,招引能人推进土地集中耕种。他向群众承诺,农户土地交村集体集中耕种,村里按每亩土地每年补贴100公斤面粉、175公斤大米的标准分配到户。

xx社区现已流转土地1709亩,原先种地有399户,如今只有40人。为尊重农民生活习惯,社区还从集中耕种外的土地中,为每户提供蔬菜田,深受居民好评。

干部下基层先进 篇5

一、服从组织安排,爱岗敬业。**同志到工商部门工作后,在工作上服从组织安排,从不向组织提出任何条件,做一行爱一行,做一行钻一行。市政府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后,局党组让她进驻服务中心,负责服务中心窗口登记工作,她二话没说,服从组织的安排。在窗口她自觉遵守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身先士卒,并且要求每位进驻中心的登记人员树立争先创优意识,在各项工作中,要走在其它部门的前面,她是这样要求,也是这样做的。在她的带动下,窗口其它同志个个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每天提前到岗,延迟下班,她和她所在的窗口得到市政府领导和中心领导高度评价和充分的肯定,被评为红旗窗口次数最多,受到企业赠送的锦旗和表扬信最多,窗口也被评为省级“巾帼示范岗”。

为了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她不断地加强学习,有了新政策、新法规,在自己学习钻研的情况下,也要求全体登记干部学习,她常说做一行就要爱一行,就要钻一行,成为这一行的专家。正是靠着过硬的业务本领,面对大量的服务内容,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能做到应对自如。她常说,登记的企业资料不仅要经得起上级局的检查,更要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以及法官的审查,不能有任何疏漏和马虎,每个细节都决定工作的成败。在她的带动下,至目前为止,登记注册科所受理登记的材料没有发生一起行政诉讼案件。

二、坚定服务理念,规范服务举措。服务的理念随经济的发展也时刻在转变,登记工作是一项窗口工作,窗口的形象就是政府形象,部门的形象,**同志始终奉行“企业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信念,将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将一切为企业着想,方便企业办事作为出发点。为此她起草着多种示范文本以提供给服务对象参考,免得因服务对象写得不够完整准确而使办件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她还带领全体登记干部开展一系列特色服务,如提供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陪同服务、协调服务、后续服务等,为企业排忧解难,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准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注册登记工作是一项繁琐的工作,每天要接待大量的咨询,而且涉及面广,常被人们称为苦差事。每天面对大量繁琐的工作,她总是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热情的服务态度,从不敷衍任何一位服务对象,对待前来咨询的每一位人员,总能做到不厌其烦,耐心讲解,保证每位服务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面对服务对象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同志总是非常理解那种急于拿到营业执照的迫切心情,为了使服务对象早日拿到执照,她常常主动放弃午休时间及休息日,克服诸多不便,加班加点,急企业所急、急群众所需。记得去年大年三十,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了,仍有企业来办理变更手续,如果不当场办好,执照就要到过春节后才能发放,虽然不违反登记程序,但考虑到企业有特殊情况,过了春节企业要拿执照上报有关部门,她二话没说,帮助企业将有关变更手续办好,亲自为企业打印执照,并当场将执照颁发给了企业。

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她主动上门为企业服务,近四年以来,她帮助了10多家企业成功组建了省级集团,今年与上级部门一起上门服务,为一家企业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并对2户准备改组股份公司企业进行跟踪服务。同时积极支持企业做强做大,支持企业挂省名称和**市级名称,四年来,她共帮助近500家企业挂省、市级名称。

三、坚持规范登记,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企业登记工作主要是受理各类企业的登记,因为企业登记涉及的前置法律、行政法规比较多,再加上还有一些部门规章,要熟练掌握这些决不是一日之功,为此她就自我加压,厚积薄发,将一些常用的法律法规熟记于心,并要求全科的同志加强学习,在她的带动下,全科同志兴起了学习的热潮,在**工商局举办的核准员资格考试中,全科五位同志,四位取得了核准员资格,为更好地依法行政、服务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她带领全体登记人员率先使用了格式文本,严格规范了内部登记行为及程序,将办事的依据、条件、程序、时限、示范文本格式以及收费依据等都在窗口公示,真正做到了公开、透明,让服务对象一目了然。内部实行一审一核制,同时办事效率也大大提高,所有的办件只要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都当场作出准予登记的决定。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名称登记当场核准,当场办结。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企业登记当场作出准予登记决定,三

法尊 逍遥农民 飞越主神殿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个工作日内发照。很多服务对象拿到执照后,都会说想不到办的这么顺利,这么快,工商部门的办事效率真高。不仅速度快,同时登记的材料保质保量,得到了上级局的认可。她先后组织多次培训,对企业登记应提交的每一份材料、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该注意的每一个细节作了明确的阐述,规范了常用登记材料,强化了登记注册的可操作性,为全市的企业登记规范化奠定了那一世小说网 http://良好的基础。今年在**市局、省局的关心支持下,又将企业申请冠市名、省名企业名称由窗口进行网上申报,市局、省局通过远程进行核准,这一举措方便企业办事,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平台。

四、深化登记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要求登记人员实行登记注册“明白纸”制度。对服务对象事前一次性告知书面登记注册须提交的文件材料和要求,事中一次性书面告知登记注册须补正的全部材料,事后书面告知领取营业执照后须有关部门办理的相关手续,增强登记注册工作的透明度,减少办事者往返,该措施不仅方便了服务对象,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去年四月,**工商局外资登记管理取得了国家工商总局的授权,为全市外资企业的发展赢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外资登记管理历来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因此在日常登记管理工作中注重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处理好外资登记管理工作中合理与合法,规范与效能的关系,切实做到依法办事、履职尽责。在审批中心窗口开辟了外资登记绿色通道,对重大项目做到提前介入,超前做好前期咨询服务工作,对特殊项目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确保每个项目在最短时间内办成。由于今年《公司法》的实施对外资企业法律适用作了较大调整,对提交材料的要求变化较大,为使企业能顺利注册,制作了提醒服务卡,在企业第一次来领取申请书时就发放给企业,提醒应注意的事项,方便企业快速准入。加强与各工业园区招商部门的联系、沟通,进一步将服务的窗口前移,将最新的政策及时传递给招商人员。针对我市外商投资企业出资率低,违约出资企业多,出资长期不到位等情况,在**同志带领下,起草了“**市外资企业的发展情况”、“私营企业发展专报”,向市政府汇报,为和谐监管营造了较好的执法环境。

近年来,在**同志的带动下,她所在的科室被**工商局、**工商局评为先进集体,她本人被授予全国工商行政管理优秀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称号,也被省工商局授予三等功,并被选为**市人大代表。

干部下基层先进 篇6

阅读兰辉的事迹报道,我真的无法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感佩之情。有人称他有兰一样的品质,辉一般的光明;也有人说他像当年的焦裕禄、孔繁森、雷锋;更有人赞扬他是人民的好公仆。

学习兰辉精神,就是要践行他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基层的天地大、舞台宽,基层干部对百姓的感情越深,在百姓心中的分量就越重。天灾无法避免,但人祸不能在我们身上发生,不能因我们的工作不努力、不尽责而对群众造成伤害。

这是兰辉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唐家山堰塞湖是5.12地震后形成的全国最大的堰塞湖,曾因泄洪问题举世关注。每年汛期,兰辉同志都要亲自前往唐家山堰塞湖检查各项安全工作。特别是对沿湖两岸老百姓自制竹筏过河安全堪忧的现状,他亲自带领队深入老百姓家做思想工作,讲明利害关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取缔了自制竹筏,使这一关乎老百姓生命安全的拦路虎得以根本解除。

学习兰辉精神,就是要践行他敬业奉献的务实精神。服务群众、促进发展,是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基层干部既要有勇于担当的信念,更要有善于担当的本领和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我自小就生长在这片炙热的土地,我要用自己的一生来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同事、朋友眼中,兰辉是每天满脑子装着工作的拼命三郎。

特别是汶川震后,当地地质灾害、危桥、险路,灾害点多、隐患大,而作为分管北川安全工作的副县长兰辉,其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危险性高便是可想而知,更不敢有半点马虎。无论是从摸清情况、基层调研到制定政策,他都亲力亲为,在他的日程安排表上没有节假期,没有周末,还时常一人悄悄下煤矿、上矿山暗访,牢牢把北川的一本安全账全记在心里。

学习兰辉精神,就是践行他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有人说好,难免也有人说不好。为官,只有身正行端,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兰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生活中,他不穿名牌衣服,一双皮鞋也是开裂后补了又补,实在不能穿了才扔掉;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原则,做到严以律己、清正廉洁,严管手里权力,坚决不以权谋私。

特别是一些亲朋求兰辉帮忙找工作、减免办厂税收等都被他给严厉回绝。在每次下乡检查工作,都是在食堂就餐,从不铺张浪费。他是一个好人,真可惜这么年轻就走了。这是人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工作拼命、廉洁正直、两袖清风,这是亲友对他最多的评价。他把一生的爱都奉献给了生育养育他的故乡,他用自己短暂却壮丽的一生展示了一名好党员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

干部下基层先进 篇7

抓好思想教育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

重视思想建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必须采用思想建党这个传家宝,高度强调和准确聚焦理想信念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归结到底就是信仰缺失,信念迷茫的问题,有鉴于此,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建设信念坚定、政治可靠的干部队伍。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首要任务就是要坚定干部的理想信念,强化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定力,让干部时刻心中有党,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自觉维护党的利益。一是要把学习党的先进政治理论作为夯实理想信念的基础, 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敏锐性。在平时的学习中,公司主要领导坚持带头学、自觉学、重点学。在集中和分组学习会上,主要领导亲自搜集有关资料,把学到的、看到的信息资料传递给班子干部一起交流,共同畅谈学习“三严三实”的心得体会,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是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宏伟目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教育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以身边人、身边事来鼓舞人、激励人”先进典型人物宣讲会、参观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观看《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 《小巷总理》、《挑山女人》、《焦裕禄》事迹图片影片展、劳模事迹报告会等形式以弘扬劳模精神、崇尚爱岗敬业,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实践。三是牢牢记住党的宗旨,积极投身实践,补足精神之 “钙”,筑牢精神之“魂”,提振 “精气神”,遏制“腐败风”。通过不断开展反腐倡廉的宣传活动,加强警示教育(一年不少于四次),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 ,形成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建设改革创新,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队伍建设,关键要强调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增强创新意识、进取意识, 要始终以“三严三实”为标杆,对照 “四面镜子”和焦裕禄精神,力争做个新时期的好干部。在工作实践中, 一是要使每个党员干部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企业发展中的责任,不断解放思想,敢于打破常规,无私无畏,尽责尽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把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心里时时装着群众,时刻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要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为群众谋利益上,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特别要做好离岗职工、一线职工的帮困关爱工作,及时了解困难职工的所思所盼, 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对职工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要主动跨前服务,想办法、花力气尽力解决。

抓好作风建设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保证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 “四风”问题,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治本之策。作为基层党组织在这项活动中,要坚持抓好学习教育,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以务实的作风为企业发展作贡献。

建设敢于清扫,洁身自好的干部队伍。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说到底就是党性问题。党员干部作风与自身的党性修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本,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作风和党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扫除的要求,认真做好“大扫除”这门功课,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出 “清扫”方案。清扫之一:认真撰写个人对照材料。企业各级干部努力把自己摆进去,写得实、画得像,重点写清“四风”突出问题。深挖思想根源,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等方面分析原因,明确努力方向,提出可操作性强的整改措施。清扫之二:按照“四必谈”的要求,企业主要领导干部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与分管部门负责同志等开展谈心活动。 大家敞开心扉、以诚相见,主动亮明自身存在的问题,诚恳指出对方的问题。在交换意见时,彼此出于公心、 与人为善,深入探讨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起到了真诚帮助共同提高的效果。清扫之三: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民主生活会上,每位干部认真对照检查,查摆个人身上存在的 “四风”问题,从主观行为进行对照,从思想深处进行剖析;互查问题抓住实质,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以整风精神清洗干部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体现了领导带头、紧扣主题、辣味浓厚的特点。清扫之四:领导干部下基层面对面征求职工意见;抽调基层干部进行交叉式个别访谈;印发 《意见征求表》开展问卷调查;设立意见征求箱等多种形式充分听取意见,确保客观性和真实性。

建设自我监督,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作风之弊的整改并非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而是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保持从严管理的常态。其一企业“一把手”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严格要求,严格约束,洁身自好;其二要加强党内生活的历练,按照《党章》要求,重建正常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严格执行“三重一大”、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 党性分析的制度,教育干部自觉“照镜子、正衣冠”,自我清扫,自我监督,保持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其三要进一步做实“8+2+2”组织生活案例设计活动,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不随意化、平淡化,更不能娱乐化、庸俗化。其四着力在长效常态管理机制上下功夫,自觉把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初步成果,转化为改变干部作风的自觉行动,要求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

抓好干部自律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

在中纪委十八届五次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要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向全党提出了五个方面必须严格执行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党内的各大案件的反思。所以,广大党员干部应从反面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以案为鉴, 自警自律,慎独慎微,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坚守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的防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建设纪律严明,廉洁自律的干部队伍。纪律和规矩,具备这“两个”意识,对于基层每一个党员干部而言,极其重要。两者关系密切:要守纪律,必须先讲规矩。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干部, 必须在注意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认真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党性原则,牢牢记住:纪律是带电的高压线,纪律是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守纪律是底线,讲规矩靠自觉。要本着对党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防微杜渐,自觉遵守政治规矩,做到懂法纪、明规矩, 知敬畏、存戒惧。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第一责任人要把落实从严治党的责任担当起来,进一步落实“一岗双责”制度,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要按责任分解、责任检查、责任追究等环节签订责任书,守好责任田,把从严治党和廉洁自律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建设防腐拒变,循规蹈矩的干部队伍。守纪律,讲规矩,重在 “讲”上。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要多讲广传,做到众所周知。在日常教育中,基层党组织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循规蹈矩” 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党员干部对党的宗旨意识、信念教育、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教育,使廉政教育经常化、常态化,进一步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道德和法纪防线。但守纪律,讲规矩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要的是付之于行动,贵在平时的党务、政务、日常事务和社会交往中都能讲规矩,守纪律。不违规,不违纪,不违法,过好金钱关、权力关、美色关、子女亲友关以及改革关,在任何时候坚决不闯红灯,不踩底线,稳住心神,守住节气。

抓好干部选拔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

从严把好选人用人关,这是干部工作的底线,也是从严治吏的重点。 干部如何选拔,标准很多,但必须是以强烈的政治责任从严选人用人,把事业的舞台留给那些政治坚定、敢于担当、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优秀人才,这是克服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最根本的保证。

选拔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新型干部。选好人用好人,基层党组织要在认真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的监督机制,以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竞争机制与组织考察的形式结合起来,做到近距离、多侧面、多渠道考察了解干部,重点考察工作业绩、工作作风、群众公认和廉洁自律等方面的内容。在干部任用之前,必须经过组织谈话、个人答辩、群众测评等程序,最后经党组织讨论研究, 发榜公示听取意见后,被提拔干部方能开始干部岗位的任职锻炼。严格执行干部任用的过程,旨在确保选拔任用程序严谨、权力透明、责任清晰。确保优秀的干部出得来、 用得起、干得实。

培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新型干部。一个好干部的成长,不仅需要干部自身的努力,还需靠组织的精心培养。锻炼培养干部,要有科学的方法,不能放在温室里培养,而是要为他们打开广阔的空间。纵观干部成长规律,基层一线始终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培养平台。党组织要有计划的把优秀干部放到条件最艰苦、困难最大、矛盾最多的地方去锻炼,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出业绩;党组织要做好新任干部的带教工作, 要不断地向他们交任务,压担子, 有担当,让每一个新任干部深刻地懂得:深入基层工作锻炼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个人一种生活的历练,当干部就必须要付出更多辛苦,接受更严格的约束,只有这样,自己才能不断成熟,不断成长。

透析基层干部“50现象” 篇8

50岁正是“知天命”时,然而,目前我国基层干部队伍中却存在着一种所谓的“50现象”。“50”对基层干部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意味着其步入阅历丰富、处事成熟的阶段,又无奈地遭遇了晋升的“天花板”困境。

“50现象”产生的原因

价值观偏差。从历史原因来看,基层干部“50现象”无疑是“官本位”思想作祟的结果。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官本位”思想潜移默化地给基层干部进行了“洗脑”,引导其把当官看作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并以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作为衡量其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标准。而且一些干部认为当官、尤其是当高官可以“封妻荫子”,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因此,追求晋升几乎成为每一个干部的最大追求,而原地不动是所有干部的最大忌讳。然而,当基层干部处于“50”这一阶段时,由于基层干部基数大,职数少,很难再有发展空间。现实和意识形态的强烈反差使得“50干部”产生落寞和失望,工作的热情逐渐减退,产生工作倦怠。一些“50老干部”看到年轻干部得到“火箭式”提拔,心里就觉得不服;想到自己即将退休,曾经的名与利将逝去,心里就觉得不值;看到一些干部贪污腐败却没有落马,心里就“蠢蠢欲动”。于是产生一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趁在位时能捞一把是一把”的失衡心理。一些信念不坚、意志薄弱的“50干部”开始了小贪小腐,“不给好处不办事”,最后晚节不保。

激励机制不到位。一是晋升机制不完善。片面理解干部年轻化,晋升年龄上“一刀切”。近年来,一些地方、部门片面理解干部年轻化,晋升年龄上采取“一刀切”“唯年龄是举”,例如35岁以上的就不再提拔进乡科级班子;40岁以上的不再提拔进县处级班子;县以下的正职局长、乡镇长52岁、副职50岁退居二线,目的就是为后面的年轻人“让路”。这种干部任用年龄上的“一刀切”,导致“三十当官,四十靠边,五十赋闲”现象发生,大批工作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超龄干部”无情地被剥夺了晋升的机会,被迫闲置起来,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面对“超龄”,一些优秀的中年干部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刘俊生教授就曾说过:“在选拔干部时,要防止在干部选拔上简单地以年龄划线,注重使用各个年龄段的干部,特别是多用一些熟悉情况、经验丰富、口碑好、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调动整个干部队伍的积极性。”

二是薪酬激励效果不足。我国基层公务员是公务员中工作最繁忙、工作量最大、最累的一个群体,但是大多数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整体偏低,有些地方远远低于当地的平均工资。很多基层干部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大半辈子,到头来仅仅维持基本的日常生活开支,回报远远弥补不了付出。这必然会带来“50干部”心理落差和消极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

三是绩效考核难以发挥激励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对公务员的考核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廉五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但我国公务员实行固定薪级,工资与绩效挂钩不充分。他们包括工资在内的经济收入和其他福利待遇几乎都与行政级别相对应,这就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平均主义盛行,难以真正发挥其激励作用。

人文关怀偏少。众所周知,人的需要引发动机,动机引起行为,需要则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出发点和基础。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我国基层干部虽然年届五十,退居二线,但还是有着较强的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希望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和支持。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官不为民做主、贪污腐败、贫富差距悬殊等问题的不断涌现,使得公众越来越不相信政府,政府公信力下降。公众很可能会无限放大与人民群众面对面的基层干部在日常工作事务中的瑕疵,不支持也不配合基层干部的工作。基层干部渴望社会大众关心和支持与基层干部“污名化”之间的矛盾无疑加剧了“50现象”的产生。

引导“50干部”走出困境的对策

第一,关键是完善公务员晋升机制和激励制度。继续完善从基层选拔干部的机制,让更多信念坚定、勤政务实、清正廉洁的基层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样不仅能提高行政队伍的整体执政水平,还能够提高干部的社会存在感。要广泛推行公推公选竞争上岗机制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的基层干部选拔机制。一些省份先后提拔县(市)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到省直厅局任职,一些地方从村官中选拔乡镇干部,就是干部人事制度的完善;正确理解并执行干部年轻化方针,打破晋升年龄上的“一刀切”。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是当前干部队伍的整体倾向,但年轻化的本质是队伍的精神状态和能力的与时俱进。如果在年轻化问题上搞“一刀切”,可能导致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的不合理,影响年轻干部的成长和中老年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影响干部队伍的稳定。采取灵活的晋升和激励制度,对于在某地或某一岗位连续工作很长时间的优秀基层干部可以通过“低职高配”制度来延长他们的“政治生命”。改革待遇与职务层层挂钩的模式,强化绩效考核机制,重视个人基层工作经历。如果能完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注重考核工作结果,将考核项目进行科学的细化和量化以便提高可操作性,更加重视个人基层工作的经历,在绩效考核和个人工作资历的基础上考虑基层干部职务晋升和福利待遇问题,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将大大提高。

第二,强化行政问责制度,以党纪和法律鞭策基层干部,用刚性的规范引导基层干部的行为导向,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完善对干部的纪检监察机制。一旦基层干部触犯党纪国法,要严惩不贷。

第三,“50干部”自身要不断加强对理论的学习,创新思维方式,提高个人能力水平。“50干部”要摒弃“官本位”以及不健康的竞争思想,同时也得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

第四,建立健全干部交流轮岗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基层干部要实行不同层次的轮岗交流,以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交流原则,做好党政干部、国企事业单位人员、高校科研人员三支队伍之间的交流。本着干部交流同领导班子调整、干部培养结合起来的理念,既要有机关和基层的纵向交流,也要有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交流。如工作能力突出的基层干部可以去机关单位拓展视野;而工作懈怠、作风懒散的干部要从重要岗位交流到一般岗位;工作出现严重问题的干部要进行降职降级交流。

第五,许多基层干部一直坚守在党执政前沿,他们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同时清正廉洁。对于表现优秀的基层干部,社会要给予充分肯定。这样不仅能够淡化“污名化”对基层干部的消极影响,也能引导部分“50干部”重新定位,在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当前中国正处于政府向市场、社会、地方放权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在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治理模式的多元化给基层干部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基层干部处在党执政的最前沿,大部分拥有丰富的经验、勤政务实的作风和理性的思维信念,少部分在50岁上下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但是通过正确的价值引导、制度规范和公众关注,“50现象”干部群体必然能走出困境,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上一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训练下一篇:全县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