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音乐课堂(精选8篇)
近年来,自然生态平衡、生态和谐已成为全球化共识的当代人类主题。这种自然的生态概念移植、借用到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教育生态”的这一理念。本文所阐述的教育观点是作者在借鉴了“教育生态”这一理念之后,将其融合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通过环境创设、师生互动、审美原则、自然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使学生感知生命的美丽,从而形成自然和谐、宽松愉悦的人文氛围,建树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与审美观。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已成为当前学校办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建立“生态”课堂,为学生提供“绿色”服务,树立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也逐渐成为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营造生态育人氛围,构建和谐音乐课堂
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课堂生态问题,课堂生态指的是课堂内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属于微观生态的范畴,存在于课堂中的生态因素包括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元互动的关系。因此构建生态音乐课堂首先要考虑以下三要素:
1、创设生动活泼的墙面文化
充分利用音乐教室墙面的育人功能,我们对音乐室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音乐名人廊”——中外著名音乐家;
目的:了解生平,走进名人。“音乐说话墙”——与教师、同学对话;
目的:交流分享,说说困惑。“音乐新星榜”——表彰每周音乐明星;
目的:表彰激励,榜样示范。“音乐知识栏”——各年级音乐知识的说明;目的:自学巩固,情景提示。
生动活泼的墙面文化,为音乐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游戏时能给学生小提示,下课后能让他们涂鸦说心里话,真正成为学生在校第二个“家”。
2、视听流动多变的声像文化
如果墙面文化是道会说话的静态育人墙,那么声像文化的视听效果则冲击了学生的大脑神经,直接给学生送上了可口热门的“佳肴”。它补充了墙面文化带来的不足,更具实效性和多元性。每次的“视听资源”都深深吸引住上课孩子的眼球,他们边听、边看、边思,一下子就进入音乐菜单,成为音乐课的临时“俘虏”。声像文化的创建很大程度上补足了,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极大程度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3、巧建宽松和谐的人际文化
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人际交往关系、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包 括两点: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和谐,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老师与学生都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其次是生生关系的和谐。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我们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生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向对方学习,向优秀学生学习。愉悦的人际关系,使课堂充满了笑声与欢乐。
二、实践音乐审美原则,感知生命美丽语言
海顿曾说过“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创建“生态”音乐课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孩子真正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并通过审美原则的实施,加强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珍惜现在拥有的美好。
1、互动交流原则,焕发肢体语言的魅力
生命的美在于其本身所存在的价值,为焕发起学生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就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魅力。在课堂中,我十分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各种方式的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看到自身肢体语言的无限活力。每堂课的初始,我会采用不同的旋律让学生在教室内翩翩起舞,并有机的结合不同拍子的音乐情绪,教会孩子基础的舞步,从给孩子范授、到让孩子自己编创。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喜欢独舞,而且还迷上了邀请舞伴合作跳舞,甚至是自己创造经典的合作舞步,因为他们在合作中看到自身肢体的魅力。每节课学生盼望着与他人互动交流,在交流中欣赏各自的优美舞姿。我曾尝试取消这个活动,不料学生立即提醒我忘了教学的这个环节,我一下感受到此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此,我保留了这个常规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彼此关心和欣赏,从而感受生命在音乐旋律中的和谐,而肢体语言也是表达自身热爱生命的一种情感体验。
2、创设意境原则,领悟生命存在的快乐
音乐学习是抽象的,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同时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而“创设意境”原则为学生提供了音乐的理解与服务支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尽可能创设不同的意境,可借用“媒体”“声像”“图片”以及“真声”,让学生在“音乐情景教学”中,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从而感知不同音乐作品中表现人物、动物的滑稽、可爱、伤感的各种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生只有在意境创造、亲历实践中才能感受生命存在的快乐,他们在歌唱中、在倾听中感受到自然、社会的生态和谐之美。
3、激发兴趣原则,创造生命价值的动力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基础,因此,音乐课堂的生动性、有趣性是激发孩子学习音乐课 程的原动力。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我在音乐课的每个教学实施环节都设计了不同的激趣活动板块:例如练声活动中固定及自由选择声部的活动板块;歌曲新授中的学歌、编歌和演歌的实践板块;音乐欣赏中小品短剧的创造板块,以及拓展学习中的“音乐擂台”等活动板块,包括学生把从不同渠道学得的各种乐器的演奏,名人模仿秀表演、歌唱的表演(如歌唱组合)、自发创编的曲艺、游戏表演等等一一带到课堂中进行展示。而音乐课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艺、学习互动的大平台,从而使其越发喜爱上音乐课。因为你激发起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内需动力,体味出生命价值的意义。
三、在音乐中感受自然美,打造活力生命乐园
《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学科应整合其他课程教学,从而促进各要素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综合发展,加强审美体验。结合这一要素,我梳理了音乐教学内容,发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自然,而自然表现出音乐的美正应验了歌德所说的一句话:“美其实是一种本原现象,它本身固然从来不出现,但它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表现中,那是可以目睹的,它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因此,“自然”和“音乐”其实是相容贯通的,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我将两者有机整合,从而让学生通过学习歌曲,悟出美的精华,了解自然的奥秘,感恩自然的给予,从而在深情地表演中,创造出朝气蓬勃的生命乐园。
1、欣赏——感受自然的景象美
大自然的美景,令人陶醉,大自然的奥秘,令人向往。孩子们热爱自然,他们喜欢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每一自然景象都是他们感到好奇,他们常常会为一个新发现而激动不已,正是抓住他们这个特点,我在课堂中常常使用“问——听——答——看”四部分来让学生了解自然。
●案例:在《小雨沙沙》新课引导中,我首先提出两个问题: 什么季节雨下得多?“谁”最喜欢小雨,为什么?
带着问题,我让学生欣赏这首歌曲,(1)听辩伴奏音乐,感受旋律的情绪;(2)听辩歌词,感受歌词内容、情节,寻找问题的答案。几遍欣赏后,他们不仅能准确回答问题:沙沙声描绘清明季节(春天)小雨纷纷,优美的旋律表示种子最喜欢小雨,它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此时学生已能轻轻哼出旋律音调,我在肯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播放一段录像,使他们在回味答案的同时,再一次带着疑惑来欣赏这段录像。当他们边听,边哼,边看的同时,他们已在不知不觉中增添一份新的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音乐语言把小雨和种子的形象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
2、表演——模仿自然的动物美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低年级的儿童好模仿,他们善于模仿自己所见过的一切崇拜、好奇、具有新鲜感的事务,所以当我在游戏、新歌、律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用模仿来表现大自然的美。
●案例:学习《大母鸡,花公鸡》新歌时,学生已在第一教时中听过欣赏曲《母鸡和公鸡》,并在琵琶与高胡的交替演奏中感受到了母鸡和善、小鸡调皮的形象与叫声。因此在学习新歌时,他们已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并在二部和声中,男、女同学能用不同的叫声和音准模仿公鸡和母鸡的声音,整首歌唱的诙谐幽默,充满了童趣。
3、创造——表达自然的天象美。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语汇,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如正确有感情的演唱,能使用乐器为不同旋律配乐,掌握部分舞蹈动作,既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以想象、创造,丰富不同的音乐作品,让艺术美在自然的音乐声中升华。
●案例:欣赏曲《风和雨》,我用故事的情节引出了旋律,并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这首钢琴曲的前段描写了“风”的形象,旋律起伏连贯,后段描写“雨”形象,短促、跳跃,教师加以旁白,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首乐曲的生动性,在欣赏完这首作品后,立即有一位学生提出让他来表演,于是我采纳他的意见,请他们分组讨论、表演,约十分钟后,各自有了结论,有的小组使用小品形式,有的小组使用故事形式,有的小组使用旁白加打击乐器形式,有的小组使用舞蹈形式还有的小组使用模拟声等等,孩子们各抒己见,踊跃表演。“小身体,大能量”没想到孩子们的创造能力超出了我的达成度。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乐器模仿了模仿了自然界中天象的声音,用故事道出了自然界的奥秘,用模拟声渲染了自然界的气氛,发挥的淋漓尽致,无比酣畅„„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为什么一定社会的人正好有着这些而非其他的趣味,为什么他正好喜欢这些而非其它的对象,这就决定于周围的条件。”因此,创建生态音乐课堂,不仅能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心境,而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生命的真谛——“美”无处不在。
关键词:小学英语,生态课堂,健康发展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新时期下的小学英语课堂优化配置了各类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命力,特别是“生态课堂”的构建是对现有小学英语教学的创新,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宽松、高效、愉悦、生动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环境生态,系统构建
健康和谐、愉悦宽松的生态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对英语展开学习,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为确保师生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英语教学的自然环境应当是轻松的,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并让多种信息技术融入其中,帮助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师要注重做好生态环境的构建,让其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添加助力。
在进行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3 My friends教学的时候,一方面为了让学生们对于朋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生态化”,便让学生们运用手边的摄影设备将与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记录下来。我让同学们将拍摄的照片悬挂在我们班级中的“展示墙”上,向大家介绍那时那景的“欢乐情景”。有的同学拍摄的是和朋友在海边玩耍的场景,并介绍说:“We are swim in the sea,and we are very happy.”有的同学拍摄的是和自己的小姐妹一起玩滑板车的情景,并说道:“We felldown but we were very happy.”有的同学拍摄的是和好朋友玩游戏胜利的场景,介绍说:“Our victory,so great!”这些照片悬挂在我们的班级中,成为我们班级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多同学看到照片还会想到自己丰富多彩的日子,其英语的学习意识在不自觉中得到培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立英语角的方式,让学生的“英语能力”得以展现,或者通过双语标注的方式装点一些有情趣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具有人文气息的英语课堂。
二、情景教学,欢乐无限
小学英语教师要积极开展情景教学,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让学生在欢乐中开展探究学习,寓教于乐。生态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和天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有针对性地运用丰富的情景,提升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使英语课堂高效、自然地运转,并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方式提高课堂生命的活力。
在进行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教学的时候,便让学生们从班级中“搬出来”,走入到我们的校园中,一边感受校园的美景,一边进行英语学习。我让同学们准备好“画笔”,便带着学生们走入校园中“drawing in the park”。我让学生们准备的画笔可不是人们所认为的传统画笔,而是口中的画笔。我要求同学们将看到的美景通过语言的形式对其进行描绘,通过口语表达的方式对其进行“绘画”,让人们能够看到一个神采奕奕、栩栩如生的校园。这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同学们做的非常棒。有的同学描绘说:“A lush tree is like a beautifulgirl.”有的同学描绘说:“The flowers seem to wave to us.”同学们的语言非常丰富,让我看到了一个唯美校园的图画,这也让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不断提升,让学生的应用能力获得提高,更加培养了学生们的口语语感,让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教师还应当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展现自我和提升英语水平的机会,比如英语听说对话或者是趣味图展示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带着任务自觉地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创新,让英语生态课堂构建更加多样化、丰富化。
三、生活链接,内容拓展
英语教学应当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时积极融入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或者基本知识和内容的讲解,改变传统单向的传递知识模式,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场景做出思考,在开放、生活化的、自然的课堂中充分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教师要通过英语教材或者教学资源的应用,引导学生的英语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在进行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7 At weekends教学的时候,便让学生们组成小组,通过小组沟通的方式让学生们的思维获得解放,让学生们对于自己的周末展开详尽的阐述。这让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飞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周末,其生活的体验在学生们的叙述中延伸蔓延。有的同学说:“At weekend,I will go to my grandmother’s house,my grandmother’s little turtle is my good friend.”有的同学说道:“I want to go swimming on weekends.It is very great.”之后,我则让同学们将小组的精彩展示进行汇总,去感受其他同学的周末是如何度过的,与自己的周末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并通过写作的方式描述出来。这让学生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书面表达能力,提升了对单词、语句的灵活应用。同时,运用写作的方式也让学生们对于生活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让学生们能够将思想转化成为“笔头”,让学生们的生活“跃然纸上”。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更是生态课堂构件的根源,教师要通过细致观察生活,整合出个性化的、生活趣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对于生活产生深刻的认识,才能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生态课堂的构建绝非一个独立的系统,其将学生、教师、环境融为一体,让其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只有生态课堂的有效构建,才能够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教师在进行生态课堂构建过程中,还要注重生活元素的融入,让英语走进学生生活,让“生态英语”在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陈净.基于生态学视角的英语课堂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9(36)
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生态,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得到尽可能的成长呢?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学习
趣味是学生知难而进学习的思想情状,它能够激励他们力争上游的欲望,催动他们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探究。构建情境,使他们处于最接近事实的日常生活环境,可以轻易推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个性化情绪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在预设讲授“活动单”时,老师要能够确切地思考学生实际的内心活动和感情发展可能路径。
导学活动中要利用一切能引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手段,发掘他们潜在的学习欲望,并使之达到最佳水平。
如每节课开始时我们都会设置与本课话题有关的音乐故事,在这个环节我们可以一改往日的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而让学生根据老师所创建的情境,在小组内讨论决定各自的展示内容和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尽量使用对话表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这种故事式导入活动不只学生感到很有趣味,还普遍温习了已经学习的知识,也发展了学生活动的独立性,他们对音乐学习的激奋感情也得到有始有终的保持。这样,他们才能够痴迷,达到兴高采烈的意境,从而积极地表现他们的真实天性。
二、民主公平,搭建师生交流平台
活动单导学模式倡导“讲课活动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公平会话的过程中活动”。公平交流,等于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是人品民主公平基础上的心灵的相容,教与学相互促进情形中的技能研讨,在彼此信任气氛下的心智诱导。在“活动单”的音乐教学中,讲台已不是教师的阵地,学生已不是接受灌输的口袋,教师走进学生中间、融入学习群体,课堂也就成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培植智慧的沃土。
如欣赏了贝多芬第五交响乐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了课本剧的表演比赛,在学生排练的过程中我参与其中,认真观察每个小组的准备情况并及时的给出一些正面导向的建议,有时甚至参加某个小组的角色表演。
基于这种平等互动的交流平台,学生的学习会变得轻松愉快,自由自由自在,迸发出了富有个性色彩的智慧火花。我想,在平等交流的宽松氛围中,师生终能相融,走向共生,一起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
三、评价导向,建立生成激励机制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音乐课堂,注重“知识在对话中获得,能力在交流中提升,信心在共享中倍增,成功在激励中放大”,让学生享受学习、参与、成功的快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独特感悟我们应给予充分的尊重与肯定,适时激励提升,让学生在已生成的基础上“跳一跳”,从而更上一层楼。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少使用“Good!/Excellent!/Wonderful!/Youre so clever!……”等廉价的表扬和评价用语,应该在表扬的同时让学生得到提升。在进行评价时要能够考虑各个层面的学生情况来,让他们在合适评价的刺激下,知道自己的优点,以及努力的方向。如在写话题作文时,在表扬成绩较好的同学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较少的同时,要让他们想办法让自己的作文更顺畅,多用一些高级短语和句子使作文变得更精彩。对于中等生和待优生也要分层评价,让学生既能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又能促进他们超越自我,追求成功。
在平时教学中,尽量用赤忱的语调,亲近的声韵、夸张的言语、温暖的神态、和气的眉欢眼笑、盼望的眼光、包涵的神态来进行调控品评的过程,激励他们积极参与、不断提升、敢于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和保持,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音乐课堂能不高效吗?
四、走向生活,引进学习源头活水
《课程标准》强调“让音乐走进学生的生活”理念。语言来自于生活的真实,回归于真实的生活。音乐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应酬经验的基础之上,经过先预习后教学、依据学生实际决定教学计划、依据教学方案进行导学的教学过程,他们独立生成又来源于日常生活。如何维持学生生成水平的高点呢?让音乐学习日常化,这样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实践冲动,从而感觉学习是一种需要,运用更是一种必须,完整的音乐课堂便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
如卢广月主编音乐欣赏主要介绍西方的交响乐,在组织学生欣赏之后我们可要求学生写一篇向外国友人介绍我们中国音乐的短文,并模拟扮演导游角色。这样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学生比较熟悉话题,调整他们的生活体会和践诺阅世,让他们在较为忠实的情形中感受和使用音乐进行应酬,使学习音乐学习生活化。
他们在日常生活处境里表现出满怀信心与本性,在洗耳恭听历程中蒙受诱导和冲击,在实际操作的历程中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确实是引导学生个性化语言学习、实践的源头活水。
总之,教师要善于动脑,精心预设,灵活设计学习活动,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生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创新”的音乐课堂中,感受到“我参与,我做主”、“我成功,我快乐”的真谛,学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生的学习、创造潜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课堂教学彰显出了个性生命的灵动,恰恰是我们苦苦追寻的“高效课堂”的目的。教师评讲的重点应是学生不懂的地方,而不是如何正确理解。或者说没有讲学生的想法。仅仅讲自己的想法。教师讲课时如果仅仅讲正确的发音方法,学生当时是可以正确的发音,可一段时间后还会再犯。其原因就是没有还没有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因此,仅仅讲正确的发音方法就不能给学生流下深刻印象,只有在讲了学生发音的错误原因后,学生才能从根本上弄懂,思维才能清晰,印象才能深刻。
警予学校 周云莲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刚上完课,走出教室时,心情是轻松愉悦的;可踏上了这个台面,脚步却是凝重的,因为本人今天要说的确实谈不上什么经验,只是本人在课改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这几天我回顾并记录了三年来我班实施高效课堂课改中组建课堂学习小组及本人在课改中的足迹,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在此与各位分享,不到之处敬请赐教。
一、抓住契机,打造高效课堂的灵魂——学习小组。
1、把握时机,筹建小组
一直以来,我信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原则,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早在参与课改前,本人也一直在尝试构建小组管理、小组学习模式,但因为小组成员的搭配不太合理,评价机制的不够完善,使小组常处于架空状态,没有落到实处。正当我处于迷惘阶段,找不到突破口之时,2011年4月,有幸去许市中学学习取经,他们的课堂学习小组让我眼前一亮,顿觉豁然开朗,有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回到学校,我就将许市中学的经验与本班已有的小组模式相结合,开始了新的学习小组的组建。正如咱们学校杨华校长所说“我们班课改的步伐迈得较快,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2、全面兼顾,划分学习小组。(1)、均衡互补,搭配小组成员
成员的搭配是关系到小组组建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编组时,我遵循的是“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平时表现等方面情况,我们班筹建了9个学习小组(6人一组,孩子小,便于落实管理),在组建过程中,我兼顾了这个因素:A、男女比例分配适中。B、学生性格搭配互补。C、座位的安排要合理。
(2)凝聚合力,选好正副组长。
在高效课堂中,组长既是小组活动的领导者,又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因而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非常重视正副组长的选拔及培养。
每个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担任小组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A、成绩相对优秀。B、性格相对外向。C、责任心、组织管理能力相对较强。D、自我要求相对较高。E、服务同学的意识相对较强。“玉不琢不成器”,那么怎样培养小组长呢?我着力从小组活动指导,协调小组合作,调动小组成员积极性,搞好组内评价等方面开展指导培训,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第一,通过谈话,让他们明确组长的责任和作用。第二,半个月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了解小组成员的动态,分享他们在小组学习、小组管理方面做得好的地方,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及学习、生活上的困难。第三,给小组长加“自助餐”,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第四,适时地肯定、表扬、激 励小组长。第五,课堂中的现炒现卖:或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可以让小组长说说你打算怎样组织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或在展示汇报前让本堂课合作学习做得最好的小组的小组长谈谈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交流的形式以及汇报的方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长期的潜移默化,何愁小组长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得不到提高?(3)倡导正能量,建设小组文化
我们班的小组文化建设包括这些内容:组名、口号、组训、组规、目标等。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定组名、口号、组规、目标等。在制定组名时,我引领学生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样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三年级时,我们班的九个小组名分别是:飞速、蒲公英、拼搏、萤火虫、精英、海鸥、智慧精灵、我能行、健乐。听听咱们班孩子们自己写的口号:“飞速飞速,永远超速,海阔天空,任凭我飞。蒲公英组:沐浴阳光,自由飞翔。健乐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当然,到了六年级,口号更有了深度。(4)多种评价策略,促进小组合作
任何制度,任何方案的实施,如果没有考核没有评价,就等于一纸空文。客观准确的评价就是对分组学习的画龙点睛,对于学习小组的成员日后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起着良好的反馈促进作用。咱们班共设了四种小组评价表:
①前黑板左侧的课堂评价表,其评价内容主要体现纪律、学习、展示、倾听、质疑、评价六大块。为了发挥其调动促进作用,我尽可能去做 3 到及时、公开、客观,体现激励性和团体性。一节课一小结,一日一总结。
②后面半块黑板上的小组一日常规评比,它分早读、课堂、两操、作业、中餐、卫生、安全文明、特殊、专时专用、归家队十大块。依据班规暨小组评比细则进行评价。每天放学前,班长和中队长进行分数统计及一日工作总结。如此,各小组成员对自己当天表现情况清清楚楚,哪些做得好,要发扬,哪些不足,以后要弥补。
③ 小组评比表,一周一评比。依据一日常规评比,值日本、班干部登记本里记录的分数总值,按总分从高到低,评出两个优秀小组,两个红星组,两个黄旗组,咱们班的孩子除了将分数登记上去后,还童心独运,给红星组的标志是红红的可爱笑脸,给黄旗组的标志是黑黑的哭脸。
④ 个人评比表,两周一评。分数居前五位的为班级之星,分数在后五位的为黄牌警告。
(5)赏罚分明,推动小组发展
奖励机制是认可,是肯定,它决定着小组建设的质量,没有诱人的奖励就没有发展的动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① 每周一评的红星组员可获得黄旗组组员“拜师”的一个本子,一支笔,组长翻倍;② 红星组组员可享有本周去学校阅览室看书或优先借阅图书的权力(黄旗组则无权享受)③半月一评的“班级之星”也可获得“黄牌警告”的拜师本和笔; ④ 十五本本子可以换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5)半期一评的优秀小组可参加郊游、烧烤、体验生活、等集体活动(记 得四年一期那一次,我带着两个优秀组“ 飞速 ” “ 精英 ”成员去岩湾烧烤,同行者还有几位家长。这两个组的同学星期一回到教室,将他们的趣闻、快乐津津乐道。加之我拍摄下来的精彩镜头在班内展示,引其他组的同学“垂涎三尺”,羡慕嫉妒到了极点。经我引导,这羡慕嫉妒便化成了一股动力,试与“飞速 ” “ 精英 ”比高低。)三年来,类似这样奖励性的活动还有很多,如:游潇湘第一庄、包饺子、打板栗、摘桔子等。
为了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体会到小组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能力,三年来,我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了“跳蚤市场”,“绿色环保行动”“追寻名从的足迹---手抄报办报活动”“小组合作写调查报告”“我要上班会”“小组课本剧编排”“春天里最美的声音朗诵比赛”“难忘的岁月读书活动分享”“调查家乡的变化”等等。
二、以高效为目标,以务实是为手段,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三年来,每一堂语文课,我是这么做的:
1、“潜心会文本”(课前,我努力做到正确、多元化、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这是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我首先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2、“精心巧设计”,这是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关键。
设计课时,我遵循“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一原则,做到教简化教学环节,精选学习内容,巧妙处理整合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3、“灵活用方法”,这是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保障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我是这么做的: A、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中,我常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B、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
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我是这样操作的: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对子之间相互进行交流,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8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C、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我在处理课堂提问时遵循了以下四个原则:
A、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B、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C、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D、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4、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倡导“教学重在学,‘教’要服从‘学’,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出结论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这一新课改理念,重视自学预习和反馈,努力做到“先学后交,当堂达标”,打造自由轻松的高效课堂,坦然地退居二线,只负责纠偏、点评、总结、释难,如此,便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弘扬了他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最显眼的位置上,展示自己最精彩的地方,用咱们班孩子的话说,咱们周老师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这评价来源于我上《武松》一文后);还有孩子说:周老师坐山观虎斗,坐享渔翁之利(出自男孩VS女孩这一辩论赛);在前两天我们写的作文“一个这样的老师”中,有几个学生写到:我有一个懒老师,说她懒吧,确实是啊,要不,怎么一堂课 听不到她一句诸如:听懂了吗?会了吗?我再说一遍的话语,偶然只是在我们说不出来时,才不多不少地说上那么
一、两句。。。可是,不知怎么回事,咱们班的同学却越来越勤快了,学习越来越主动,思维越来越活跃,表达越来越精彩了,个性越来越张扬......呵呵,懒老师教出了勤学生,我的目的达到了!参与课改后的三年来,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看着他们在一堂堂课中精彩的表现(接受公开课、示范课任务达40多堂),看着他们在一次次考试中的优异成绩(每次测试名列榜首),看着他们在一项项比赛中夺魁,心中颇感欣慰。最后建议大家多看看“星光大道”,我们的课堂教学从星光大道中得到了很多启示:学学老毕,嘉宾点评的时机与分寸,节目进程的衍生与掌握,现场观众互动与利用......只要我们愿意动脑,愿意投入,教学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啊!
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实践的:
一、从总的来说,教学要有度、有法、有趣、有效。
1、有度。教学目标是否有度。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并化作技能,选内容很重要。
2、有法。教学有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3、有趣。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学生学。
4、有效。课件制作要清楚、直观、艺术视频要悦耳、悦目、悦心。
二、具体来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1、对课程音乐要素挖掘的比较深。音乐有五备:备作品、课标、教材、学生、自己。愿意讲,有强烈讲的欲望。自己反复多听音乐。先明白教什么,再明白怎样去教。有思路,再设计,教学主线要清楚。
2、上课实实在在。音乐课动起来,唱起来。导课,激趣引题,音乐快快响起,多响着。好听的曲子先听;不好听的曲子用故事引入;有动感的要舞起来。
3、教是为了学,虽然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不能完全放手给学生,老师和学生也不要过于拘谨、让教案牵着走,要主动把握、调控好课堂,胸有成竹,与课件相融合。教师要有亲和度,俯下身子构建自由快乐的课堂。
4、授课内容要适当,内容安排紧凑,按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5、授课语言要巧妙。说实实在在的话。语调、语气、语速、语境、眼神都要适当。
6、眼里有学生,教师要有亲和度,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都能参与。采用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并创造性的表现音乐。实现三维目标。
谢飚英
(福建省上杭县临江城东小学,福建上杭364200)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犹如沐浴的春风吹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音乐教育的形式也逐渐由简单练声视唱、学习歌谱歌词等传统教学老套路,转变为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多样的开放式教学。本文作者从“民主平等、合作探究、自主发现、激活潜能”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构建有效的音乐课堂”。
关键词:情感体验;有效课堂;音乐素养;协调发展
《新课堂》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和音乐实践,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音乐,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艺术创造,为学生终身学习、喜爱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段精辟论述为改革音乐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具有时代信息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地发挥音乐学科的自身特点,加强课堂师生互动,让实践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呢?在此,我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民主平等,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发潜能、弘扬优势、增强自信、学会自主的重要前提。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人间最美的是微笑,微笑是架起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是开启学生对教师信任的金钥匙。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可以缩短师生的距离,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教师要面带微笑,以良好的心情走进课堂,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题,使学生有“轻松感”、“自信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优势。最后,教师要营造师生互动、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用声音编织故事》一课时,是这样来引导学生围绕“探索、创造声音并用声音来编织故事”展开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感受和听辨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体会声音的长短、强弱,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觉,鼓励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生活中的无限乐趣。第二步,以《小猪过生日》的故事编创用不同的声音演奏出小猪生日宴会上锅、碗、瓢、盆交响曲为线索,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加强对音色、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的感受与体验。第三步,在创造音响的过程中,注意感受声音的强弱,让学生了解不同力度表现的声音给人的感觉不同,每一种声音,都是一个动听的音符,因为有这么多美妙的声音,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伴随着我们度过快乐的每一天!所以,这节课下来,学生在编创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创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会聆听、学会模仿、学会编创,加强了学生对音乐要素、音响、节奏的感受与体验。为了积极创设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我经常在课堂上让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当学生是“小老师”时,我走下讲台,坐在学生中间,认真听这位“小老师”讲课,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学生小组讨论时,我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讨论,让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每学完一首歌,我都要举行歌曲演唱会,每当学生上台演唱时,我就与学生一道当观众;当我范唱时,又让学生当“小老师”进行点评。总之,教师要用鼓励和宽容的.态度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现意识,使学生在更多的参与活动过程中去实践体验音乐活动。
二、合作探究,构建生生互动的和谐关系
所谓合作,是指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进行生生互动与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群体中的协调能力。例如在教“竖笛”的器乐学习与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首先,以吹奏一支《唱支山歌给党听》的优美歌曲作为引入新课的切入点,让那美妙娴熟、悦耳动听的笛声感染每一位同学,这为下一环节教学营造了安静、良好的氛围。接着,我直奔主题让学生掌握竖笛吹奏的方法:“孔按严,轻轻吹”,让学生尽快享受自己学习的成果。当学生一下子学会吹第一个音“5”时,我马上引导学生进入歌唱与竖笛伴奏的活动环节,让学生营造在合奏过程中相互配合、彼此照应、合作交流的氛围,从中启示学生边演奏边聆听同伴的演奏,切身感受合奏的内涵,追求整体、协调和统一的效果,从中体会团体协作精神。然后,我又循序渐进,从学习吹“5”一个音,到“555”、“5555”、“555、555”节奏学习;再进入学吹三个音“Sol、La、Si”。当学生能吹奏这三个音后,又进入演奏旋律与合奏,培养学生即兴演奏、伴奏的能力,这样学生就在“玩”、“趣”中轻松学到笛子的演奏和技能,并让集体主义、群体合作探究的精神在器乐演奏过程中得到了培养与发展。最后,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三个音以内的歌曲,把唱歌、欣赏、创作等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得到音乐素质的“多元”收获。总之,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往往是全方位的。新歌教学后的小组合作练唱,能以好带次,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体验到互助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节奏创编中的合作探究,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创新活动的体验;舞蹈动作的小组创编,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提高音乐表演的能力。在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表演、主动获取知识,只有这样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学生们才能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
三、自主发现,促进学生协调发展
“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少,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性、创作性,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已严重制约了音乐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新课标的实施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实质上是在教学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主体性发展,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学习、自主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春天回旋曲》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表演的:第一步,进行《春姑娘交响曲》多声部节奏创作。在此环节中,旨在通过节奏的创作达到复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和巩固新学的十六分音符,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通过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提高学生分辨音色的能力;通过力度、速度的变化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第二步,在节奏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报春鸟》之歌二部声旋律创作,这一环节旨在通过聆听《杜鹃圆舞曲》帮助学生积累创作素材,为《春天回旋曲》的创作做准备,并选用“F”调进行创作,让学生熟悉口琴或风琴“F”调的各音位置,积极探索布谷鸟叫声的各个音符,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第三步,师生互动进行《春天回旋曲》的创作,按《嘀哩嘀哩》→《春姑娘交响曲》→《嘀哩嘀哩》→《报春鸟之歌》→《嘀哩嘀哩》→《春日》→《嘀哩嘀哩》的结构进行《春天回旋曲》的表演。这样一步步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要点,在解决、消化难点和要点教学过程中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并从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使学生的心理、听觉、视觉、口语表达等得到协调、主动的发展。
四、激活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音乐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是培养学生将来有更完善的“理解、创造”美的能力,即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的重要价值是审美体验价值,音乐教育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每个人天生都希望被人所重视,孩子更是如此。德国教育家帝斯多会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优秀,都希望自己时常受到表扬,个性得到张扬。实际上学生的潜力非常大,就看教师怎样去挖掘,去发现。如五(1)班上一个学生非常调皮,教师和同学都认为他是后进生,每节课他都爱找人说话、惹事。有一次,我一直用目光提醒他多次,他还是旁若无人的转头与后面的同学打闹,于是我指名让他上台演唱刚教的那首新歌《童心是小鸟》,这时他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可当我耐心问他还会唱什么时,他满不在乎地走上讲台,亮开嗓唱了一首《喜羊羊与灰太狼》。他优美的音质、良好的表现着实让我和同学们大吃一惊,他刚唱完,我就引导学生把掌声送给他,这下同学们的掌声迫不及待地响了起来。同时,我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并鼓励他继续努力,长大当歌唱家。从这以后,他上课时目光总是关注着我,只要有机会,我总会让他主动上台表演,主动当“小老师”,从此他上课变得认真积极了,在班上不再惹事生非了,并且其他学科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看着他的成长,我欣慰不已。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只有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
综上可知,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中,与音乐融为一体。通过对音乐课程的学习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合作探究,自主发现,激活潜能,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使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德育生态课堂的内涵和特点
德育生态课堂是借助于生态学的方法,从生态学的观点考察和认识课堂教学的生态因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模式。德育生态课堂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由作为生态因子的教师、学生以及课堂生态环境所构成。其中,教师和学生是生态主体,课堂生态环境是生态客体。课堂生态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课堂自然环境包括教学空间的大小、温度高低、湿度大小、光照强弱、布局状况、卫生洁净程度等;课堂人文环境包括德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生文化素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状况、男女性别比例等。在德育课堂生态系统中,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共同保持着德育课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与和谐平衡。德育课堂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有序、互利共生、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1. 开放性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通过信息、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关系。德育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一方面,它通过信息和知识的输入与输出同外界生态系统发生联系,另一方面,其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也进行着信息的传输和流动。教师通过德育课堂的教学,向学生讲述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体会道德的作用,认真遵守各种道德规范,并以自身的行为影响社会,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同时,学生之间也在进行知识和情感的交流。
2. 共生性
共生又叫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若互相分离,两者都不能生存。共生性是生命体进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德育课堂中的共生性,体现在组成课堂生态系统的主体之间彼此促进、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教师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励着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双方互相推动、密不可分。
3. 多样性
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根据生态学观点,复杂的生态系统同简单的生态系统相比更为稳定。多样性是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德育课堂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特点体现在:德育课堂中的学生是多样的,不同的学生在个性、爱好、知识、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德育学习中形成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他们各具优势、能力互补,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教师的个性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4. 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具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及能力是德育生态课堂教学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德育生态课堂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技能和方法,进而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
二、德育生态课堂构建的对策
生态课堂重点在于构建,要创设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生态师生关系;拓展德育课程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行多维评价,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 创设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
课堂环境是德育课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有效德育教学的前提条件,要创设积极的课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1)自然环境的创设
保持教学空间内适宜的光线、温度、湿度及空气的清新和流通,以维持学生生态主体舒适的心理状态、积极的情绪和高度的注意力;合理地布置教学空间,如在教室里张贴介绍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的画册、建立专门的德育教室等,烘托出德育氛围,以调动学生生态主体的学习兴趣;适度控制班级的人数规模,拥挤的教学空间会使学生分心,产生阻断的体验,影响学生的态度情感;尽量采用先进的教学设施。
(2)人文环境的创设
创设真实生动的道德情境,使学生生态主体在情境体验中主动建构道德知识,避免生态个体缘于对生活的疏远而导致“花盆效应”的产生;创设以学生生态主体为中心的道德学习情境,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广泛参与、积极交往、相互支持、相互欣赏的实践共同体;营造浓郁的德育课堂学习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生态主体的专业素养;注重校园文化底蕴的融入。
2.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学行为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
(1)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直接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学生能动性、主动性、选择性的调动,注重学生对教学的充分参与。
(2)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指出:“任何教师都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他认为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一种学习速度的差异,教师只要提供适当的帮助,他们都能学好每一门学科。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旨。
(3)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理念
要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各个方面能够得到均衡发展。
(4)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理念
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并注意加强德育同其他学科的联系。
(5)树立重视个性发展理念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此外,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和喜悦中不断追求卓越。
3. 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生态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生态课堂的主体因素,两者互利共生、共同发展。民主、平等、合作的生态师生关系可以加强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和信任,促进师生间的合作。
(1)德育生态课堂倡导合作
生态课堂需要各生态因子间通过合作交流达成理解、促进发展。合作交流不仅是课堂的基本互动形式,也是探索知识、交流情感的主要活动形式。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交流可以在预习环节、讲授新课环节、练习环节及评价环节中进行,有效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加深理解、拓宽思路。
(2)德育生态课堂倡导平等
生态课堂中学生和教师是两个平等的生态要素,是平等互助的双主体关系,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不能仅仅注重自我主体,发挥自我主体作用应以学生主体的充分调动为条件。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在融洽的课堂气氛中践行生态课堂的理念。
(3)德育生态课堂倡导民主
应注重教学的民主性,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教师的教学民主可以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感和紧张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4. 拓展德育课程内容
生态因子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或者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生长有限制影响,这是生态学的限制因子定律。对于德育生态课堂来说,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与信息流,当能量流低于学生的基本需求时,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为此,教师要不断拓展德育课程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应从社会中搜集和整理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并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其中,引导他们运用道德理论去认识社会现象,提高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关注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如考试作弊问题、网络欺许问题等。把这些现象渗透到道德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其进行观察、判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自觉遵守各种道德规范。
应当注意的问题是:教师在拓展德育课程资源时要遵循生态学的最适度原则,也就是说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超过这个范围将走向反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课程资源内容要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上下限,不然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5.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丰富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和活力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德育生态课堂尊重多样性、尊重个性。由于学生及个体情况存在差异,教师专业素质、价值观念存在差异以及教学内容的差别,相应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其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个体差异,选择那些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其二,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根据教师自身的素养和个性特征,选择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的教学方法。其三,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别,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认知性的内容可以运用发现法、情感性的内容可以运用体验法。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学生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以单向与双向、直接与间接、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方式得到展开,促进了彼此间思维的碰撞、知识的融合、情感的互通,使德育课堂呈现出动态的特征,实现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完美统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营造出学生彼此间相互帮助、良性竞争的生态环境。
6. 实行多维评价,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生态学认为,生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将万物联为一体,每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生物多样性应受到保护。德育生态课堂要积极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对生态主体进行科学、系统、综合的过程性评价,以体现出对师生生态主体的尊重和保护,并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1)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体现出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客观性。
(2)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采取书面测验、课堂观察、电话随机查访、学习档案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角度的评价。
(3)评价内容要具有多维性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从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如业务技能、敬业精神等进行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综合学生的各种日常表现,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学习表现等进行全面考评。
(4)评价原则要注重发展性和过程性
注重发展性是指以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师生的表现,以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出发点,激励教师不断改革创新德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注重过程性是指重视动态性和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师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进行评价。
德育生态课堂,是教育生态中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强调用生态的观点优化课堂教学,注重激发课堂教学的潜在能动因素,力求使生态主体之间以及生态主体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协调和平衡的状态,营造健康、和谐的课堂生态系统。构建德育生态课堂对于促进德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陶,彭文波.课堂生态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
[2]黄大龙,朱治国.生态课堂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卢谦.构建生态和谐的课堂文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2).
[4]张健.践行生本理念,构筑生态校园[J].考试,2010(4).
[5]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杜亚丽.生态课堂的基本要素及特征[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1).
聚焦问题使课堂“生命涌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表现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鲜活的、发展的生命个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应该最大限度地得到尊重和关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一个“生命涌动”的语文课堂。有一位教育专家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堂教‘活’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活”用教学方法。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写作者通过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黄果树瀑布其景之壮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时,我就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读感悟文本。
笔者用一个问题贯穿整节课,即:作者到黄果树瀑布景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继而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有的学生朗读体味,有的学生偏好默读思考,有的学生喜欢在书上点线勾画,有的学生喜欢小组讨论,有的学生注意查阅相关资料……此时我没有硬性规定用什么方式学,这使得课堂气氛大大活跃起来。在大组交流时,大家畅所欲言,说得有条理,读得有感情,很快便感受到了黄果树的壮观景象。语文教学,不是靠老师的讲解就能掌握的,而是要让课堂“活”起来,靠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赏析琢磨。
关注情感使学生“激情涌动”
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是最高级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和气氛中学习,在进取和创造中成长。教师要带领学生冲破教材的桎梏,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学习,体验丰富而有序的生活真谛。
教育者应是个性情中人,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扬激情于课堂。成功的教师离不开激情,理想的课堂离不开激情。一个有激情的教师,课堂上就会投入,创意就会无限,诗意就会彰显,个性就能飞扬。但是,仅仅教师拥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感悟文本,产生激情。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热烈赞颂了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深情。在导读这篇文章时我紧扣一个“战”字,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战”,是怎样“战”的,“战”的结果如何,从中体会对人民子弟兵的敬佩之情。在讲解怎样“战”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写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哪几个典型事例?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展开阅读。文本阅读是一个阅读、理解、领会、欣赏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瞬间完成,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大约过了十分钟,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找到了三个典型事例:大堤抢险、铁汉本色、勇救群众。在学习这三个典型事例时,笔者“退居二线”,完全放手让学生学,让学生边读边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穿梭”“奔跑”“全然不顾”“鏖战”“伤痕累累”体现了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看到——看到——就像看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了军民鱼水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当同学读到“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一句时,读得语速偏慢,并无激情。我并未直接指出,而是将发言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讨论思考这个排比句写出了什么?再让学生读,结果进步很大。如此一来,学生便更深地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激情朗读让学生记住这个彻夜难眠的惊心动魄的夏季,记住了这些舍小家顾大家的解放军战士们。
【构建生态音乐课堂】推荐阅读:
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06-17
构建和谐高效课堂07-18
构建和谐英语课堂10-19
构建道德课堂,提高课堂效率07-09
呵护童心,构建快乐课堂09-07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06-11
对构建高效课堂的看法06-26
《构建生命课堂的实践研究》06-29
有效教学与高效课堂构建09-14
构建语文教学高效课堂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