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精选11篇)

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篇1

----基于《房地产市场营销》的课程改革经验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工程管理系,河南 郑州 450045)

摘要:本文在分析目前《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构建了“教师讲授+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学生汇报”的教学模式, 即正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挑选合适的教材、压缩教师课堂讲授课时、教师课下积极指导学生实践、学生讲台上讲述和交流实践心得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 真正实现高校教师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

关键词:学生主导;教师引导;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

《房地产市场营销》是讲授市场营销学的一般原理在房地产这个特殊商品、特殊市场中的应用的一门交叉学科[1]。因此,教学过程必须密切关注行业特点和行业现状,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市场营销策划中去,才能深刻理解房地产市场营销的特点和内容。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中国高校中最常见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的课堂讲授方式[2], 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理论的认知进行课堂讲授, 学生根据教师授课内容的生动程度被动的选择性接受。这种方式很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过程信息传递的单向性

高校教师面对的基本都是成年学生,他们需要的不再是说教式的知识灌输,而是彼此的尊重,平等的对话,启发式的教学,实践性的尝试,独立的思考和勇敢的表达。以《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为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将营销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到房地产市场营销策划的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具体包括市场调查的能力,市场细分及市场定位的能力,实施4P营销策略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实现除了需要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外,还需要学生具备多方面的基本素质,包括独立思考的素质,团结协作的素质,与人沟通的素质及表达自己见解的素质等等。

2、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功利性

“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授课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主动研究课程内容的积极性,经验表明,即便非常精彩的课堂讲授,学生听了大都会在几天后遗忘,直到考试之前才会重新翻开书本,照着教师讲课中划出的重点内容,临时抱佛脚的死记硬背。而一旦应付完考试,便又全部忘掉。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不能回忆起上一学年学过的课程的重点内容,而毕业班的学生经常流露出大学什么也没有学到的失落情绪,这种情绪直接影响到了他们找工作和面试时的自信心。

3、高校师生交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大学生对教师都怀有敬畏心理,与教师在一起感到拘束,加之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获取知识渠道日趋多元化,他们缺乏与教师之间交流和沟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而教师既要完成教学工作,又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难得有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过多交流。同时,教师在教学之外的其他工作不易量化,通常没有列入教师考核、评优的指标中, 影响了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理念

结合《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的授课经验,现提出新的突破性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即“学生为主导,教师来引导”的教学模式:

1、构建师生双向信息传递的平台

把讲台交给学生,给学生更多表达和沟通的机会;教师给予学生多一些倾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的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我们的高等教育创造更多的价值。《房地产市场营销》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能够在讲台上表达清楚一个观点,一个思路,一个工作心得。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学生在课下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看书、思考、组织语言、尝试表达,这样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才足够深入,才能学会运用。

2、教师的职能从“讲授”向“讲授+指导”转变

高校教育绝不是从教师到学生简单的递减的信息传递行为,而是一种非常伟大的通过激发学生大脑“核裂变”的爆炸式信息增长的行为。在“班级分组,任务驱动,教师引导,适时点拨”的授课模式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能够不断的激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用更高的标准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3、构建友谊型的师生关系

当代青年学生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3],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 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过程中, 自身身心发展以及与社会基本规范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传统教学中课堂上师生向上向下的对视,拉开了师生的距离。而缩短这个距离的方法就是教师走到学生身边,平等的跟学生们交流,尤其是一对一的交流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课下随时可以进行的师生的沟通,有利于推进学生实践任务的完成,教师也能够随时掌握学生实践的进展情况,保证后续学生汇报阶段的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让学生更加懂得彼此尊重,而且能够转化为学生很强的学习动力。

三、《房地产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的改革

1、教材的选用

选用理论体系清晰,紧密结合实践的教材,教材需设置有理论篇,适合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同时设置有实训篇,适合学生在领到实训任务以后,有目的、有参考、有秩序的开展实训工作。

2、教学过程的改革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组课下独立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论文、讲稿、课件,并且条理清楚的在讲台上汇报出实训过程、结果和心得。

教学改革后的教学过程建议分四个环节:

(1)绪论

绪论环节,教师向学生陈述本学期的课程设计和对学生理论和实训的要求,强化学生认知新的教学方式;在尊重学生意愿的情况下,对班级进行分组,并选组长。每组负责一个课题,由组长根据老师对汇报时间的安排,写出自己小组的研究计划书,包括:目标、分工、进度、要求等内容,交与教师审查。

(2)教师理论讲授,指导学生课下实训

教师有重点的讲授每一章节重点内容,主次分明,理论联系实际,这个环节对正在开展实训任务的学生在理论上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师课下指导负责学生着手实训,指导各小组确定研究对象,合理分工,收集信息,设计实训课堂;对完成实训任务的小组,检查课件、讲稿,听试讲并给每个学生打出平时分。

(3)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实训活动

根据老师在学期初的安排,各小组设计自己的实训课堂;其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实训小组每位学生打分。

(4)总结

教师总结教学过程,布置课程论文。

四、考核机制的改革

良好的教学考评机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评价。改革后的配套考核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考核、学生互评、成果评价等3个因素决定其综合成绩,从态度、过程和结果几方面综合考核的方式更具有公平性。

具体办法为:

1、教师对课下学生分组实训的工作监督检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表现,分别打出平时分;

2、根据实训小组实训课堂的设计和效果,其他学生以组为单位给做汇报的小组各成员打分;

3、教师根据学期末学生撰写的课程论文,给每位学生打分;

4、以上3个分数各占1/3进行综合计算形成每个学生的最终分数。

五、教学改革的保障机制

1、积极建立校企合作项目,增加学生校外调研的机会

学生的实训工作如果仅限于书本和网络中查阅数据,学生对所作的研究并没有一个感性和真实的认识。因此,深入行业中参观调研意义重大。如果学校支持各系部根据教师的需要,积极寻找企业伙伴,跟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话,既可以增加学生校外调研的机会,又能够让教师参与到企业需要的科研工作中去,将科技成果转化成企业的生产力,而反过来教师跟企业合作的经历又能使之后教

学能够理论联系实践,教学过程更加生动。

2、对教师课下指导学生实训的工作量应当予以量化,通过课酬给予补偿 “被认可才更有动力”。为了使高等教育更加富有成效,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必须认可教师牺牲课余时间,课下给予学生实训的指导工作。最有效的认可方式有两种:一方面,对教师付出的时间进行量化计算,在课酬支出时予以补偿,这需要出台有关政策,探讨具体量化标准和实施细则。另一方面,对于教学改革的效果要成立专家委员会予以考核,对效果好的改革项目要给予资助和奖励。

总之,依据《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的特点和要求,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实训中去,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归纳总结,完成课题论文,并通过制作课件、讲稿、试讲等环节的准备,最终在课堂上汇报出来,这样的学习经历,对每一个深入其中的学生来讲,都将是一段难忘的记忆,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归纳、协作、写作、语言表达、沟通等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春玲,高校“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7(6):56-58。

【2】温妮妮 姜志遥 栾波妹 寿金宝,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7(6):24-26。

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篇2

1 对教学现状的分析

我在教学时也同时在问自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制约着三维动画这门课程的发展。

1.1 教学的学时不太充分

现在社会上基本认为像三维动画这样的课程基本上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的, 非艺术类专业就没必要那么认真了。以我们学院2009级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 现在三维动画这门课程全部学时为60学时, 其中理论36学时, 上机实验为24学时。这些学时要想掌握一门像三维动画这样一门内容庞杂, 动手性强的学科是很不容易的。而2011级学生的三维动画课程学时继续减少, 总学时为51学时, 其中理论24学时, 上级实验27学时。而像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基本上要花上一年左右的时间, 而课时也会达到150左右学时, 基本上是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两倍多到三倍的时间。

1.2 教学时重点不太突出

3DMAX软件本身功能强大, 应用广泛。它是全球拥有用户最多的三维动画软件之一, 随着分工越来越细, 社会当中已经形成了几个比较重要的行业, 尤其在电视、电影、建筑装饰、游戏、设计等领域。那么, 对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 我们应该侧重于什么方面呢, 教学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我们要扬长避短, 要利用有限的学时掌握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以便加强教学效果, 不要求达到“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 那也不能是“十八般武器样样稀松”吧。

1.3 教学方法落后, 设计实例与现实脱节

现在教学时仍然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说, 学生在下面直眉楞眼地听, 至于听进去多少那就天知道了。针对这种情况, 在参考三维动画这门课程特点, 我们也曾经改变了一下教学方法。将上课地点由多媒体教师改为实验室, 教师利用教师机上的教师软件直接在机房授课, 学生可以同步练习, 但试行了一个学期, 教学效果改善不大。同时我们也发现, 学生在机房练习的例子不实用, 与现实脱节, 学生根据这些例子也做不出什么有用的作品。

1.4 学生缺乏设计思想, 创意不足[1]

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与艺术类专业学生相比, 在色彩、造型以及构图等方面确实比较弱。再加上, 教学过程按部就班, 偏重于软硬件的操作, 不注重视觉语言、视觉美感, 忽视了设计, 创意不足也成为了三维动画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1.5 学生实践的机会太少, 且学生本身缺乏主动性

前面我也曾提过, 三维动画这门课程的实验学时只有24学时, 那么2学时我们的学生能做什么呢?我在实验室时大致观察了一下, 2学时我的学生大体能做出一张电脑桌, 或是一个喷泉, 这还是他们对照着书上的步骤做出来的。那可能有的人会说, 课上不足课下补呗, 可是这样的学生太少了。我有的时候也会去学生宿舍, 但是在学习的人很少。

2 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经过上面对教学现状的分析, 我们就可以看出对三维动画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进行了。那么从哪些方面着手, 怎么改呢?

2.1 教学时突出重点, 力争做到学一个精一个

为了改变教学时重点不突出, 学习效果不好这个难题, 经过我们教研室集体讨论, 我们认为可以先试着将教学重点放在室内设计上。首先, 室内设计是静态的, 相对于动态的动画来说容易掌握。其次, 制作室内的家具摆设等可以一次课做一件, 最后汇总, 相对于动画来说比较容易分阶段、分课时来完成。每次课可以做一件, 这样到期末制作大作业的时候就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室内设计了。最后, 如果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改善教学效果的话, 我们也可以将之应用到其他方面。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室内设计, 那么教学重点就在室内设计上;有的学生喜欢制作动画, 那么教学重点就放在动画, 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班、分重点培养, 务求做到学一个精一个, 使学生最后能凭借所学知识独立制作出完整的作品。

2.2 改变教学方法, 设计实例与现实挂钩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练习设计实例可以让他们更快地掌握3DMAX应用软件的操作方法, 了解三维动画场景的制作过程。前面说过, 现有的3DMAX设计实例与现实脱节, 为了改善这个问题, 我们教研室决定制作一本实验指导书。为了突出教学重点, 这本实验指导书全书主要实例均为室内设计方面的, 每一章节配合教学进度精心选择合适的家居模型, 到最后一章时便是整体效果——完整的室内设计效果图。如果这种方法有效, 我们会继续编写教学重点为动画类或其他方面的实验指导书。

2.3 加强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与艺术类专业学生相比, , 在美术基础上的差距是比较大的。那么, 怎么做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首先, 要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在每一所高等院校里, 都有一些艺术类的通识课 (可能叫法不一样, 有的学校可能是叫公共选修课) , 例如《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课程。学生可以多去听一下, 提高一下艺术修养, 也提高一下美术鉴赏能力, 至少知道什么是美的, 什么样的画看起来舒服。其次, 增加一些美术基础课程。现在, 我们学院就为想要选修三维动画类课程的学生开设了一门《美术设计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主要就是讲解一下色彩、构成和构图等方面的知识, 这就属于是“先天不足后天补”了。

2.4 调动学生积极性, 增加学生实践机会[2]

3DMAX软件是面向对象的软件, 要求学生在理解、会制作简单实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把所学的内容用到实践中去。而3DMAX软件在制作实例时会用到非常多的参数。我在为学生上课的时候就发现, 学生只是在按照我说的或者是书上所写的参数原封不动的将实例照做一次, 但他们本身并没有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来设置参数。有的时候学生也会跟我说, 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修改器, 设置成什么样的参数才能做出理想的作品。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实践操作时要作相关的笔记, 这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不仅要懂得重要参数的意思, 而且对于达到某种效果的各项参数的搭配在时必须记下来, 以便下次使用时可以直接设置, 而不用重新搭配效果。那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更多实践机会, 让学生充分练习,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战技能。

还可以为每一次的实验上机课布置任务, 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实践。为每一次的任务打分, 最后分数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当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结束语

3DMAX教学的改革是因为三维动画制作流程的特殊性而引起的。对于教学的改革不是对教学目的的改变, 而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 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对于教育手段的一种自我调整和提高。其目的是更好的完成高校教育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培养。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探索可以为其他人提供一些帮助, 提高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此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 发现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三维动画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现有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下学生对三维动画课程的需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对三维动画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对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非艺术类专业,三维动画,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于勇涛, 张树海, 吴阳清.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意——三维动画教学探索[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3 (S1) :347-350.

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篇3

关键词 工科 双语教学 科技进步 专业课程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面对当今世界人才培养国际化和人才就业国际化的教育现实的挑战,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素质是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一大目标。教育部(2004:4)已经提出在重点院校用英语教授基础课和专业课3年内达到10%比例的构想,加快了我国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高校双语教学突破了原有的外语教育和专业课教学分开进行的模式,使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来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以此将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结合起来的构想。随着世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工科学生面临知识更新速度快、大量信息资料以英文为主等现实问题,我院在学校定位的前提下,适应时代的需要,从开始的每个专业一门专业英语课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化为每个专业多门双语课的双语教学模式,并且在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有推广。本文以信息论和数字图像处理两门课的教学实践入手,就工科专业双语教学的定位和一些教学过程的中的问题提出了探讨改进意见,以便日后更好地开展双语教学。

1 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几个环节探讨

1.1 工科专业双语教学定位

首先双语教学不同于双语教育,比如开设中文和英文两门单独的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两种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一种纯粹的语言学习。而双语教学却不尽然。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理解障碍;教师可以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因此双语教学本身不是语言教学,而是学科教学。因此,该课程的学习重点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英语水平。对于语言要求,双语教学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翻译水平,尤其是阅读和翻译对口专业科技文献的水平,为深入学习世界先进水平的专业科技知识做好铺垫,也为学生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基础。

1.2 工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授课方式

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使用英文教材,英文课件,教师的讲解语言采用中文;二是使用英文教材,中文课件,教师的讲解语言采用中文与英文相结合;三是使用英文教材,英文课件,英文讲解。在一堂双语教学课上,是否教师使用的英语越多越好?从表面上看似乎应该是这样,其实不然。这些方式的选择依据我们认为主要是看教学效果,而且教学效果主要不是评价老师,不是看老师的英语水平有多高,英语讲得有多流利准确,而主要是看学生能否通过英语完成本课堂的学习任务,在学科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提高上获得双丰收。

信息论是通信、电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理论性较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在本专业知识领域里用利用英文进行阅读以及听说的能力,我们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板书、配合英文课件,中文讲授方式来进行信息论课程的双语教学,英文教材英文课件在某些方面表述更简单易懂。而数字图像处理是这两个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涉及应用更多的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经过前期的学习,对有关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加上这门课所学内容大多通过图像显示呈现,需要更多的实验素材体现图像处理方法的实用有效性。因此我们通过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中英文的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这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多媒体形式呈现,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对应的理论知识。实践证实,这种方式受到学生欢迎,学生参与度高,学习任务完成好,相对传统教学,双语加多媒体这种形式值得推广。

1.3 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教材的选取

对于这类工科专业课程,选用国外优秀教材是必须的选择,一方面我们的科技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是滞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从理论到应用都还不够完善,所以选用国外大学的优秀教材无疑是给学生开了一扇门,开了一扇看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窗。另一方面,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对于教材的编写,国内外的学者存在着一些思路上的差异,对于基本概念、公理等,他们是交给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自行消化,所以国外教材通常只是简单的给出陈述,教材中更多的是大量的实验、应用例子,而中文教材通常会给出大量学生很难看懂的公式推导。这种差异,笔者认为对于工科学生(区别于理科),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我们是需要向他们靠拢的。因此,我们选用的教材都是经过自己甄选的,信息论教材是美国使用频率最高的由THOMAS M. COVER, JOY A. THOMAS编著的《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数字图像处理也是选用的国外经典教材,由RAFAEL.R.GONZALEZ, RICHARD.E.WOODS编著的《Digital Image Processing》。两本书都将语言平实、生涩的理论变得简单易懂,对于有英语四级左右水平学生来说,看起来毫不费事。重点是例子丰富,实验数据很多,这是中文工科教材所普遍缺乏的,而这对加深理论的理解,激发深入学习的兴趣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另外,在这样的教材里面通常都有国外重点大学或者实验室的网络链接,通过此链接,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更多更丰富的相关资料。比如在图像处理的配套课件中给出了TED talking的链接,这是集中世界精英的论坛,而且是全免费观看的,通过这个链接我们看到了一个图像处理中某一个小知识点的精彩视频,这是一个小小的崭新的有着无限吸引力的知识的窗口,课堂上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兴趣盎然。

2 结论

双语教学通过学科教学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培养语言能力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承认,通过在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更好地掌握外语,也借助外语对本专业的课程学习更深一步。我们相信,通过双语教学合理定位、选择合适的授课方式和教材、提高双语教学师资力量,一定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国际型人才,并使他们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 杨建华,路玥.双语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历史性启迪[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156-160.

[2] 张建军.计算机网络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28-229.

[3] 张艳,王涛,徐青,秦志远,林丽霞.专业课双语教学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9-30.

[4] 谈多娇.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教育研究,2010.10:91-94.

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篇4

本文根据民族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民族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为目标,确立了新的`课程体系结构,运用基于Web的辅助教学手段,确立了层次化的实验教学方法.

作 者:云健 王春霞 刘爽 郑海旭  作者单位:云健,刘爽,郑海旭(大连民族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王春霞(大连民族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辽宁,大连,116600)

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篇5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建筑力学;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针对高职教育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建筑力学》为例,主要从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三个方面探讨了该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建筑力学》作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建筑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等后续课程的先行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纵观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状况,学生往往认为《建筑力学》最难学,也是考试及格率最低的一门学科。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热潮,笔者从《建筑力学》入手,试图构建一套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一、学情分析

《建筑力学》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与数学、物理有密切的关系。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整体不高,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是文科班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建筑力学》非常吃力。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建筑力学》前几次的课程中还能跟上进度,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在力矩这节的知识点上开始觉得吃力,认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于是有部分学生放弃努力,等到这门课程全部结束时,他们基本上一无所获。根据学生状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讲授《建筑力学》时应做到有的放矢。即使同一个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基础、学习态度亦千差万别,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

二、教材及教学内容的甄选

1.精选教材。目前,高职院校类《建筑力学》教材有很多种版本,有相当一部分与本科院校教材相似,内容较深,并不是很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精选适合学生的《建筑力学》教材,这点很重要。教材内容既不能太深,增加学生学习难度;也不能太浅,知识体系不连贯。

2.甄选教学内容。《建筑力学》这门课程是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部分内容组成,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在强调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理论课时大大缩减,如何在有限课时内讲授如此多的知识点,这就需要遵循“必需、够用”原则,对《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甄选。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相关后续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这里着重要强调的是在甄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到后续课程《建筑结构》的需要,因为这两门课程的联系非常紧密。根据本专业教学大纲,《建筑结构》主要学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弯构件、受压构件、梁板结构,以及在实际工程里用得比较多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相应的,《建筑力学》应该学习的主要内容有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平面杆件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以及杆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其中,重点部分是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杆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这两部分内容在《建筑结构》课程中应用很多,主要体现在各种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方面。 由此可见,《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两门课程相辅相成,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孤立教学。《建筑力学》是为《建筑结构》服务的,而且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重在应用,强调技能,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进行培养,所以《建筑力学》里很多有关设计计算的内容并不需要掌握,只需要讲授后续课程《建筑结构》所要涉及的知识点,够用即可。鉴于这两门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授课教师可以尝试为同一人,这样能够准确把握两门课程之间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前后联系。笔者和同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是这样执行的,两门课程的内容相互交叉,在《建筑力学》教学活动中略微提及《建筑结构》的内容,在《建筑结构》的教学活动中回顾《建筑力学》的内容,学生能够更好理解、掌握这两门课程,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三、教学方法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并不是教师单纯的教法,还应强调学生的学习方法,教与学应统一起来,以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方法的整体思路。针对高职学生普遍认为《建筑力学》难学的特点,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总体思路为:课堂讲授(定理讲解法、案例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例题讲解→学生练习(课堂练习、小组讨论、课后作业)→作业点评。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将教法与学法交织起来,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

2.上好习题课。要强调的是,一定要上好《建筑力学》的习题课,它是《建筑力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和加深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运算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每讲完一个知识模块时,应及时进行习题课的练习,如物体的受力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的绘制、杆件的应力及强度计算,这三部分通常是习题课的重点,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备课,吃透教材,讲好每一节课。同时,应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速度的掌握,结合高中学过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有一个熟悉的切入点,有利于缓解学生的畏难心理。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反映,讲完知识点后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课堂内消化,不能急于讲解下一个知识点。笔者在《建筑力学》的教学过程过程中一直秉着宁缺毋滥、宁精勿多的教学理念,力求学生学习一个知识点就能掌握一个,不贪多,不提倡囫囵吞枣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的先行性和广泛性对其他课程的影响深远并有辐射作用。所以,在《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共同努力,结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把握好课程定位,精选教学内容并与其关联课程相结合,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寿梅.建筑力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陈春梅.提高高职建筑力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高教论坛,2008,(3).

[3]章鸿雁,韦东生.谈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篇6

【摘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高校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远程教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优质的网络课程。本文具体介绍了《数字媒体技术》网络课程的特点,分析了国内外网络课程研究的现状,解释了网络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提出了《数字媒体技术》网络课程开发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网络课程 特点 现状 目的 思路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冲击着现代教育。而网络课程的使用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更为现实的是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

1 网络课程的特点

网络课程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在中国的发展仅有几年的时间,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网络课程包含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技术是一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现代教育理念。《数字媒体技术》网络课程除具有一般网络课程的特点外,还有如下特色:

1.1 页面设计科学合理

课程内容采用以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为依据的模块化结构,知识点、知识单元的组合采用纵向体系与横向联系相结合的方式,配以良好的导航结构,根据具体的知识要求采用文本、图片等形式,并辅以智能化的自测模块结构,以方便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检测。

1.2 注重教学设计分析

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分析,注意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满足学生学习环节的需要,突出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基本原则。

1.3 交互手段多样

采用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交互性相结合的思路,交互讲解内容,允许用户通过各种交互手段来控制信息流,使学生在使用该教程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教学内容和进度,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到自己掌握学习主动权的地位,更有效、更积极地投入学习,体现在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等功能。

1.4 设计风格规范灵活

对课程内容的整体功能上实现较为严格的规范,而在具体内容的表达上,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灵活的个性化设计。

1.5 视频强化网上技能训练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一定的技能训练作支持。我们根据课程内容,提供给学习者课程内容中实验素材的下载;在动画视频模块中,我们还提供了实例最终效果供学习者参考;在视频播放时,采用流媒体技术来实现。

2 国内外网络课程发展的现状

2.1 网络课程的研究内容

主要是有关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式单一,主要是学科的课堂辅助教学;关于网络课程具体的维护与管理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进行研究。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离教育部的网络课程认证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2 网络课程的建设普遍存在重视技术性能、忽视可用功能的现象

在网络课程的建设中,制作技术并不是难关,但很多网络课程没有按照《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有关网络课程的制作规范去制作,导致网络课程的可用性差。

2.3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仍有欠缺

有些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缺乏对学习目标、学习指导以及学习动机的设计,而这些正是网络课程最需要的,因此可以看出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重视。

2.4 网络课程的学科教学特色不够突出

许多网络课程在结构布局和设计风格方面都体现了一定的艺术性,但如何考虑学科的教学特色,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网络课程开发的目的与意义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对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这门课程需要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然而,在一般的高校,《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只安排了一学期的课时,除了安排实践操作的课时外,理论知识教学课时就所剩无几了,在短时间内想要深入学习这门课程显然是很困难的事。

本网络课程就是针对由于课时安排不充分,导致学生学不深、学不透的现象,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而建立起的一个《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的网络课堂,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对该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入彻底地学习。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最终确定开发的《数字媒体技术》网络课程,应能实现以下的一些功能: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学生可通过网络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内容;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的作业作品上传到网站上,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作品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4 课题开发思路

正如研究任何其它专题网络课程开发项目一样,我做的《数字媒体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也经历了从选题,调研,熟悉开发环境,查找类似的相关系统的资料;系统概要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功能模块开发,功能模块测试,系统调试和系统试运行和修改。下面的流程图(图1-1)反映了我的基本的思路和过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教育亦会迅速发展,二十一世纪,高校远程教育将是高校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优质网络课程的编制将是高校的一个重要工作,在此对《数字媒体技术》高校网络课程的开发提出了一些拙见,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全世界人民球教育展望,(3).

[2] 朱凌云等.网络课程评价[J].开放教育研究,(1).

[3] 陈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刘清.数字媒体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5] 潘华东.网络使教研走向信息化[J].信息技术教育,(14).

[6] 谭业武,张首翔.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J].滨州师专学报,2001(04).

[7] 刘成新.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2001(03).

[8] 徐b,陈庚,袁希岚.网络课程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3(15).

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C语言,教学改革

《C语言程序设计》是针对我校理工类专业大一新生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目前高校最流行和实用的一种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是进行程序设计教学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理工类专业学生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一座重要桥梁,因此,该门课程一直是高校所开设的高级语言课程之一。

1 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目前我校教师在《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教学方面的现状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总结了师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难教、难学的原因,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我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处于比较低层次

大多数学生是少数民族,入校时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对中文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弱,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差,对学习的自信心不太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所欠缺,大部分同学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偏差,总的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处于较低层次,学习方法比较落后,在学习过程中,对中文的理解能力欠佳,大多同学,不理解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只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被动地记忆教师讲授的基本概念、语法知识等,上机也只会调试程序,根本设计不出程序,对上机实践操作兴趣不高,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会举一反三,给自己增大了莫名的学习负担,编程上遇到一些困难就容易退缩。尤其是在大一第二学期阶段,有不少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操作还不太熟悉,程序设计课程对初学计算机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显得更加抽象、一些程序设计的流难以理解,这往往是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产生畏难、甚至恐惧情绪的原因,最终导致厌学的后果。

1.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不太合理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对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一般都是在大一阶段第二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结构、工作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方面的内容,了解的甚少。因此,针对我校学生的基础特点,现对《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内容进行提炼,减少传统的C语言教材较为复杂语法知识、算法等知识,传统教材一开始上来的几节课便是介绍和计算机硬件结合紧密术语、数据类型、语法规则,算法流程等基本概念,学习内容显得相当的抽象、繁杂、枯燥,新概念名词和规则如排山倒海般涌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学习的内容相当多,而且比较枯燥乏味、跟实际生活毫无关联,顿感学习压力很大,对程序设计的好奇心和期待随着前几节课云山雾罩般语法知识和规则的涌来消失殆尽,一开始满怀的学习热情受到压抑,因而失去进一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失去学习动力,甚至有极少学生因而产生畏惧情绪选择放弃,不利于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1.3 上机实践存在问题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所以,实践教学对这门课程来讲,非常重要,很多理论知识必须要通过上机动手调试才能够加深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目前,许多高校的《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考试形式基本上是采用笔试,考试的主要内容仅仅是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检测。这种考试形式使得学生在平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太重视实验实践的环节,另外,也有因为硬件环境或课时原因而造成学生上机实践课时不足,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环节脱节,反过来影响了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重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包括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分为2 个阶段,第一阶段C语言基础,第二阶段是程序设计。制定的新课程教学大纲“本着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降低程序设计的难易程度,加强程序设计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增加新知识、新理论以及交叉学科知识的介绍,补充教材难以编入的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充分体现该课程教学大纲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科学性、先进性。

该门课程的开设64课时,其中理论32课时,实践32课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通过修订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等相关教学文件,着力加强实践教学,并对实践过程进行单独考核。另外,为了弥补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知识的需求情况,将实验项目计划增设了选做内容和必做项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做相应的项目,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推行“项目驱动、小组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选择趣味性强且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项目作为教学主线,合理布局第一个项目,将每个实践项目分解成一个个体现相关的知识点又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子项目,对应理论教学的各个教学知识点,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项目中的问题的深化和知识点的补充,来拓宽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实现独立完成项目的目的,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尤其是介绍新内容时,避免选取复杂程序或学生不熟悉的数学、物理等问题作为案例,尽量选择学生平常比较熟悉的问题来进行分析讲解程序设计。在学生了解了新的知识点及新的编程方法后,再扩展介绍新方法的应用和一些常见的技巧,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了解掌握有一定难度但常用的一些编程技巧。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程序设计思想为教学内容的主线,围绕着一个学生熟悉项目,努力让学生能主动而非被动接受新教学内容。用教学项目把整个课程诸多关联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紧紧围绕着一个案例,如学生进行计算器的设计,从这个主题出发,循序渐进,逐渐延伸、拓展,随着带领学生不断提出新的用户需求并主动设法解决,引出能满足新要求的方法和相关知识点。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按照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围绕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和学生的特点,按“够用、实用”为原则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合理取舍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舍弃了一些不常用的语法和章节,注重强调基础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同时,兼顾教学和自学两方面的适用性。例如:可以先带领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项目——设计一个简单“加减乘除”的计算器程序,做简单的输入二个数据、然后计算结果和输出计算结果的工作,而后再给学生进一步讲解完成每一步工作所用的相关语法知识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而学生对两个数据的“加减乘除”的处理方法很熟悉,学生通过把平常熟悉的工作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并在计算机上运行得到所需的工作结果,让学生体会到C语言程序的神奇而不神秘,有趣而不难学,体会到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步骤的条理性、逻辑性和掌握相关语法知识的重要性,减少、消除学生初学程序设计语言时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形成“三结合一补充”的教学方法,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自主学习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开放考试相结合,模拟项目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包括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课堂、数字图书馆等。

3.1 采用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法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抛弃传统的从介绍基本概念、语法知识和规则再到举例说明它们的应用的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全程贯穿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思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接受任务到如何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改变以往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思考、学习和掌握编程知识和编程方法,锻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3.2 采取有效的讲课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讲课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采用师生互动法,避免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免学生因被动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加强师生互动,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主动提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在利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适时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一些进一步的要求,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如何编出程序能解决问题再进一步提高到如何把问题解决的巧妙些、任务完成的更好些、程序的质量更高些,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编程及创新能力。

对于重点、难点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讲课方式和思路进行讲解,如启发式、循序渐进式、师生互动式、实例法、类比法等方法,可以有效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如帮助学生对循环控制变量作用的理解,可以类比环形跑道上的长跑裁判员统计运动员所跑的圈数并给出最终判断。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借助动画将其转化为直观的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如讲解数据冒泡排序时,我们老师做了教学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一组数据排序的过程及最后最终结果,这样学生对抽象的一组数据的排序就容易理解了。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的优势互补,在碰到难点内容时,我们制作微课,帮助同学们理解较为抽象的内容。使用多媒体电子课件和微课相结合的方式,演示程序设计中的难点部分,提高教师、学生的教、学效率,利用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结合传统板书来讲课,写出重点难点,画龙点睛,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内容的印象,理清程序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变化情况。尤其在初期讲解程序设计时,利用板书逐步写出程序的效果更好些,这样在整个板书过程中能够有效控制要讲解的内容,思考、提问、修改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生的思路能与教师的讲解保持同步。

3.3 实验教学的改革

让学生明确编程理论知识必须要通过上机动手调试才能加深理解和掌握,思维能力、编程能力等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建立重视实践教学的新理念,主动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将实验内容设为基本篇和提高篇,基本篇用以锻炼学生应用基本知识编程解决简单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设为提高篇用以锻炼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编程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保证实验的效果,要求学生必须做好上机前准备,设计源程序和调试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实验结束上交源程序,课后上交实验报告。

3.4 建设多元的立体化教材

积极进行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和实践。其中包括教材、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教案、电子多媒体课件、微课堂、教学网站、题库、习题集等。 出版1部教材。由笔者参编的《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教程》是以项目教学为编写思想,在该教材中融入大量最新的以同学们生活非常贴近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案例和操作性非常强的实例,力求提高教材的通读性和实用性,强化学习实践操作能力,做到“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技能实用”。

教案中除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等内容外,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程序设计》课程特点,编写了课后的作业题、思考题等内容,电子教案内容非常充实,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多媒体课件内容的设计上,尽量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只要有用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思路清晰,既包括了教材的所有内容,在又能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电子课件、作业、课后思考题、教学大纲等均通过网络以精品课程的形式对全校所有同学开放,另外有充足的网络教育资源加上对于该门课程的难点内容利用微课来展现,这些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积极作用。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改变以往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为全面考核,既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考核学生上机动手实践能力。为了更加公平、公正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教学改革的效果,《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采取“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传统的一考定成绩的方式,过程考核是以上机操作为主,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完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后,就进行相应的考核,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与同学之间的差距,根据考核结果调整学习计划;期末考试,以试卷考核为主,主要考查同学对所学理论知论的综合应用能力。

5 评价方式的改革

在《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对考核的评价方式作了大量的修改,制定了符合我校学生实际,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考核方式。在该门课程的考试中,除了期末的考试由教师来评价之外,对学生的实践操作采取了过程性的考核方式,其中过程性的考核采用了“学生评价、学生互评、教学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 总结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我校实施一年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教改成果与国家精品课程标准有相当大的差距和不足,我们将继续加大《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国度,加强教学研究,发表高水平教学论文,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加强课程在线学习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任淑美,李宁湘,陈杰.《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4(7):65-67.

[2]王冰.《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91(7):58-60.

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改革 专业结合

一、 相关背景

信息技术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否掌握信息技术工具,直接影响其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当前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信息社会里,离开信息技术,几乎可以说寸步难行;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参加的各项社会服务几乎都无法离开信息技术。在国内,所有高校要求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完成“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工具”任务,然而,普遍效果不好。分析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几乎所有的高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公共“通识”课的方式开出,更多的强调知识,忽略技能。同时,开课教师大都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学生所学专业不了解,或了解很少,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同专业培养严重脱节,师生共同语言少。

2. 教师讲授信息技术课程,按照“课程体系”去组织教学,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迫学生认同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不考虑不同专业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真正需求,从而导致学生盲目学习,找不到重点。

3. 当前,信息技术课程脱离专业背景,教师讲授的策略、引用的案例、实践的训练内容等都与专业无关,这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问题。这个问题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兴趣不浓,或不感兴趣,不是他们不愿意掌握信息技术工具,而是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仅是一门课程,一门所谓通识课程而已,与其专业发展无关。

4. 国内许多高校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比如,“任务驱动法”的教法改革、“技能模块选择”的教材改革,等等,然而,这些改革都没有解决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问题,使得这些改革始终没有脱离教师的圈子,走进学生的需求。

二、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高校信息技术改革的总目标是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选择服务专业需求的教学内容,采用符合专业思维习惯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模式,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个较好的方向。

1. 转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念,从单纯的学科意识转变到服务意识。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服务专业的工具实施教学,而不是作为一门单纯的学科来教学。注重应用性、工具性,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性,关键是找到信息技术课程应用于某具体专业的切合面,即在某具体专业实践中,什么技术或方法可以用信息技术高效解决。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关键在于强化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实践,作为工具,要清楚信息技术课程有哪些工具可用于某具体专业应用活动?怎样用?用法是重点。

2. 信息技术课程同专业结合是改革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信息技术课程同专业结合,必须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实用同具体专业应用结合,例如,信息技术课程有排版技术(word),如果让经济专业的学生排版“正式经济合同”,让化学专业排版“化学实验手册”,让旅游专业排版“游客指南”,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信息技术课程才是有效的,这些与专业应用密切相关的案例,会让学生感到亲切,既解决了专业排斥性问题,又激发了学习兴趣,效果自然会很好。

3. 教材内容改革。优化课程知识结构,增加同专业密切相关的案例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信息技术教材体现如下特点:

首先,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精选专业特色案例,增强其生动性。

其次,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注重操作性、专业性和应用性。教材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而不是追溯知识的演变过程。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同专业应用结合,根据不同的对象阐释同一技术的应用特色。

4. 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角色转变是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中要环节。虚拟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角色,让信息技术教师了解教学对象专业背景,尤其是这些专业的思维习惯,分析信息技术为其专业服务的结合点,这样,教师于学生之间缩短了距离,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更像专业课程,而不单是通识课程,或大学生素养课程。另外,通过了解专业背景,实现正确归纳专业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需求,教学更具目标性与针对性。

5. 信息技术课程教法改革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效率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服务专业需要的工具,在教法上应注重实践性、技能性。“做中学”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需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也不需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实现原理,只要知道有什么功能、如何用这些功能,在什么场合使用及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就可以了。因此,“引导式任务驱动教法”“指导式任务驱动教法”是有效的。比如,讲授“电子表格”时,教师首先介绍电子表格有哪些功能,然后同学生讨论,什么专业问题可以用这些功能解决,接下来再演示解决这些问题的步骤,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一堂课下来,目标清楚,任务明确,学生收获明显。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在乐山师范学院的实践

乐山师范学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从2010年开始实施,目前已实施两年,从实际效果看,是比较成功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调研专业需求,确定信息技术课程适应专业应用需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对各专业负责人(教师)做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调研。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同专业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侧重点要求有一些差差别,但也有一个共同要求,即工具性要求,他们希望更实用的技能训练,会用信息技术工具是他们的唯一目标。

2. 信息技术教师参与讲授对象专业活动,了解专业需求,调整角色。根据各专业负责人对信息技术课程需求,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分为11个组,每一个组负责一个教学院信息技术课程。这些教师旁听相关学院专业研讨会,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思维模式,从而制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同时,收集同专业密切相关的教学案例,丰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3. 改变以往信息技术课程授课形式,突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体验性、实战性。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地点全部移到计算机机房进行,主要以“边讲边练”“做中学”的方式,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实验项目注重实用性,比如,训练“Word技术”,用学生毕业论文编排作为训练实例,既完成了课程模块目标,又让学生得到实用体验,大量使用学生专业实践案例,使得信息技术课堂与专业结合更加密切,学生也有兴趣,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4. 改革信息技术课程考核形式,注重技能目标。信息技术课程考核彻底放弃笔试考核形式,全部采用上机考核,考核内容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辅以学生学习期间完成实战项目质量评定课程成绩。

四、 小节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适应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不同的学校,其学生的中学信息技术基础存在差异,信息技术改革也存在区别,但是,其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适应专业应用需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服务专业发展的理念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方向。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在笔者所在学校实施一年多以来,学生满意,各教学院也满意,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仅是完成通识课程学分的问题,在学生看来,信息技术课程更像其专业技术课程。当然,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最大的难度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全面了解教学对象的专业背景,这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我们的做法是让信息技术教师的讲授对象相对固定,使其更快了解讲授对象的专业需求,实践表明,这种办法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EB/OL ].

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篇9

高职《食品化学》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

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新趋势.通过<食品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从课程设置、内容重组序化、课程实施、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作 者:陈琼 王尔茂 作者单位: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4)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 食品化学 课程改革

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篇10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成本会计实训对于提高高校会计类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十分重要,因此怎样提高成本会计实践环节教学水平成为重要课题。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拟实操、讨论、利用实训软件、教师个别指导、到实训基地真账实做等方法。教师在实训前可利用多媒体讲清实操要点,展示多栏式明细账页、成本计算单等的开设;实训完成后要进行总结和讲评。

【关键词】成本会计实训;教学方法;教师示范;学生实操;利用实训软件

笔者从事高校成本会计教学多年,深感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问题主要是实训课时少,实训与实际工作差距很大,走过场,教学效率低,学生没有真正掌握从成本明细账的设置、成本计算单的开设,到费用分配表的编制、账簿的登记、辅助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划分、完工产品的结转等一系列程序的实操要领,动手能力差。例如有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竟不会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开设多栏式成本明细账,还有的学生不会登记成本明细账,有的甚至不会编制费用分配表,教材和实操毕竟是有差距的,所有这一切说明我们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存在问题的,怎样提高成本会计实践环节教学水平成为重要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加实训课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改进教学方法:

一、课前讲清实训宗旨和实操要领

一般应选择一个典型企业(如工业企业)作为实训的背景资料,业务应全面,以利于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首先应分析应该采用什么成本计算方法。成本计算方法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生产工艺特点和管理要求相适应。其次,怎样开账,即怎样设置明细账。品种法一般以基本生产成本为一级账户,以产品品名为二级账户,按成本项目设专栏;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一般以基本生产成本为一级账户,以生产步骤或车间为二级账户,以产品品名为三级账户,按成本项目设专栏;分批法一般以基本生产成本为一级账户,以产品批别为二级账户,按成本项目设专栏。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设置有两种方法:如果辅助车间生产的品种较多,如工具、模具的制造,材料加工等,账户设置方法与基本生产车间大致相同,以辅助生产成本为一级账户,以辅助车间为二级账户,以产品品种或劳务种类为三级账户,按成本项目设专栏;如果辅助车间生产产品品种和劳务种类单一,如供电、供水、供汽等,则可采用简化方法,不设制造费用账户,辅助车间发生的间接费用计入辅助生产成本,以辅助生产成本为一级账户,以辅助车间为二级账户,按费用项目设专栏。制造费用,一般以制造费用为一级账户,生产车间为二级账户。按费用项目设专栏。期间费用明细账的设置,根据需要可按全厂设置也可按各部门设置,二、教师示范

学生只是学过书本知识,没有实际经验,教师的示范是很重要的,学生可以模仿着做。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相似的案例(防止学生抄袭)用多媒体示范,如成本明细账设置、成本计算单的开设、费用分配表的编制、账簿的登记、辅助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划分、完工产品的结转等。教师还应自己做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的账,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成本计算单、费用分配表等应有尽有,以供学生模仿。成本会计实训与基础会计实训是有区别的,后者更细,更具特殊性,犹其是多栏式明细账的应用。在实操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要求教师提供教师做的样板。可见,对于学生来说,模仿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所以,要求实训教师具有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是很受欢迎的。

三、学生模拟实操,教师加强辅导

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实操,最好用手工账来训练学生。手工账全面、细致,最具典型意义,可加深学生印象。账簿、记账凭证全部用现行财政监制的、通用的记账凭证、账簿,各种成本计算单、费用分配表可以自己编制,只是背景资料可用模拟实训资料,但要选择一个典型企业(如工业企业)作为实训的背景资料,业务应全面,以利于单项实训示和综合实训。原始凭证最好是仿真的,以提高实操环境的真实性。

实操要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为鼓励学生实践,实训成绩应记入学生成本会计总成绩,记分比例以30%~40%为宜。不参加实训将不能取得实训成绩。

为强化实训,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完成实训作业,从现实出发以三到四周左右为宜。

学生模拟实操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实训软件,实际上就是软件公司通过网络为学校提供教学资源,学生在实训软件提供的实训平台上进行实训,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信息量大,既可进行单项实训,又可进行综合实训:实训效率高,学生一完成实训作业成绩就出来了;教师随时可监控学生实训,有利于课堂管理,学生前一步骤结果不正确就不能进入下一步骤实训;还可提高学生实训的兴趣,很受学生欢迎。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如由于设备限制,实训规模有限;实训软件还不够成熟,功能也不很健全,一般只提供一套账;电脑的虚拟环境与企业现实环境是有差距的;学生很快可做完,印象不深刻等。所以还只能作为辅助方法。

此外,还可利用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的成本核算模块进行实训。

四、厂校挂钩建立实训基地,到实训基地实训

与工厂(公司)挂钩,建立实训基地,这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学校可与企业签订协议,可为企业量身定作培养对口人才,供需见面,有利于企业选拔人才,增加就业。

五、加强实训后的总结和讲评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学生实操的积极性,实训完成后要进行讲评,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同时不点名的指出存在问题,并且教师纠正错误时应示范,展示正确的作法。也可在讲评时请学生做正确的演示,以增加师生互动。

实训后可以展示部分优秀实训作业,并附有点评,也可在学生中传阅部分优秀实训作业。

评分时应以《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成本管理条例》作为标准,同时考虑作业质量和学生认真的态度,给予客观的评分,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总之,提高成本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一是要调动学生实操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地完成实训作业,通过各种手段给他们动力和压力;二是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手工账、多媒体、实训软件、实训基地、网络、财务软件、教师示范等,提高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效率和效果;三是教师要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实现师生互动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金泉、郭小金、张绪军:《成本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篇11

关键词:高校;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近年来,我国教育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进入高校的学生越来越多,高校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教育,这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同时,很多毕业生也踏入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迅速发展,这就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式,促进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的发展。

1 高校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传统的写生色彩教学不能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

在设计色彩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流程如下:首先学生要掌握基本的色彩基础知识,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静物写生训练,达到巩固的目的。这种方式可以起到强化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但是学生陷于一种模仿的处境,影响设计色彩的技能的提高。目前,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市场对设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是在现实中,却比较缺乏。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要加强色彩的训练,融入自己的思想,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的设计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

1.2 受到学生自身美术基础的影响

目前,高等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越来越大众化,很多学生选择了设计色彩专业,但是,很多学生美术功底薄弱或者几乎没有美术基础,在色彩的认识上比较薄弱,对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足。而且,在学习设计时,注重模仿,忽略了创新,所以,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教学的方法。

2 目前高校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模式不符合设计专业的需求

在设计色彩专业中,很多教学模式都来源来西方,教学内容注重绘画性,追求形似。但是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只是盲目追求写实,不利于学生深度探求色彩教学的目的,从而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课程内容缺乏对设计色彩理论的探究

目前,很多高校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写实性,忽视了对多元化理论教学内容的教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大多会传授一些关于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色彩的造型,但是忽略了色彩的历史、人文内涵等,从而导致学生理论知识的缺失。再加上,学生获得的色彩知识比较片面,因此,学生在后期的实践中,往往不能正确运用色彩,从而影响色彩的实际应用,并且在应用中不能充分发挥创造性。

2.3 色彩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在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环节中,很多教师的设计比较简单,实践内容比较单一。而且,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未能充分发挥个性,在实践中自我意识不足,也未能将色彩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充分结合,影响了设计色彩课程实践的开展。

3 高校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

3.1 转变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模式”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是纯绘画,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和片面,不利于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素质模式”教学的方法,可以采取几个方面的措施:第一,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对自然的形、色等进行全面的观察,便于学生加深对色彩的印象,更好地进行感知;第二,要提高学生的全面分析的能力,和日常所看到的紧密联系,并总结出规律,从而在头脑中进行创新;第三,要使学生重视“画”的意识,可以尝试利用不同的工具和介质进行创作。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教学展览等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3.2 改革传统的作业方式

在传统的作业方式中,学生更加重视做工,在色彩的关系上把握不准,而且,创作的时间比较长,因此,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设计色彩。所以,可以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将电脑作为设计色彩的重要工具,提高学生设计的效率,激发学生的设计色彩的兴趣,并且可以学到更多的技术,开阔学生的眼界,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而且,通过电脑设计出的作品,具有更多的优势。比如,当在进行明度推移训练时,传统的方式需要调节好明度关系的颜色,然后填入草稿,但是若一种颜色用完,就需要重新调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调制出完全一样的颜色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会影响作品的效果。但是,通过使用电脑图形处理软件,将会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在具体的情况中,要按照实际需求来定。

3.3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传统的设计色彩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的地位,向学生讲授教学理论和各种技巧,知识点众多,且比较枯燥,因此,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因而,这一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因而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配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比如,当教师在课堂讲评作业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首先让学生小组谈论,推出代表进行互讲,互评,并提出一些意见,然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进行适当的指导,从而可以提高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4 结语

目前,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市场对设计人员的需求逐渐增多,但是在现实中,设计色彩人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要加强色彩的训练,融入自己的思想,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在高校设计色彩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模式”教学;改革传统的作业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适应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叶蕾.从绘画色彩到设计色彩的突破——简论高校设计色彩课程的创新与实践[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83-86.

[2]刘冬梅.浅谈高校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2(20):137.

[3]戴悦.从绘画色彩到设计色彩的突破——高校设计色彩课程的创新与实践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01):144-145.

上一篇:巫婆日记作文下一篇:hp中国区总裁退休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