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复习要点(精选8篇)
1.现代行政管理的概念:
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
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在我国,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象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
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依法行政
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
实质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2.行政(管理)的三个特征:
(1)执行性。(2)政治性。(3)权威性。
3.行政管理学的涵义和特点: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也叫“公共行政学”,亦简称“行政学”。
行政管理学的特点:
a、政治性和社会性。
b、综合性与独立性。
c、应用性和理论性。
d、权变性和规范性。
4.威尔逊是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代表作《行政研究》,主张行政与政治分离,首次提出要 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行政学,标志行政学的诞生。
法约尔是法国的管理学家和工程师,被称为“行政管理之父”。
史坦因——最早提出“行政学”概念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
第二章行政环境
1.高斯:
首先提出行政环境问题并予以研究。他于1936年发表的《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提出了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1947年,发表了《政府生态学》一文,首创以行政生态学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现象,强调了外部环境因素对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2.里格斯:
他于1957年发表了《比较公共行政的模式》一文,提出了生态模式的概念,提出“农业型行政模式”和“工业型行政模式”的概念,有人批评他忽略了农业型与工业型的中间型,于是他又提出了“过渡型行政模式”的概念。于1961年发表《生态行政学》。
里格斯将行政管理区分为三种行政模式:
①融合型的农业型行政模式
②衍射型的工业型行政模式
③棱柱型的过渡行政模式
3.行政环境的基本含义:
行政环境即政府管理的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也即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行政活动的外部客观因素的总和。
这些条件有物质的、精神的;有有形的、无形的;有自然界的、社会界的。
就整体而言,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4.行政环境的特点:
①多样性 ②复杂性 ③可变性 ④互动性
5.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相互关系:
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有自然形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但主要表现为行政环境的需要和行政管理对这种需要的满足。行政环境的存在和发展,经常地向行政系统提出不同形式的需要,构成行政系统的资源、信息输入。行政系统经过行政管理活动加以改造后,输出决策、计划、法规措施等行政产品,以满足行政环境的需要。
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行政管理在行政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行政管理必须与行政环境相适应
行政管理必须满足行政环境的需要
行政管理可以能动地利用和改造行政环境
第三章行政职能
1.行政职能的涵义:
行政职能也称政府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政府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
2.行政职能的特点:
(1)执行性(2)多样性(3)动态性
3.行政职能体系:
基本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
运行职能:决策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
4.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职能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1)行政职能逐渐扩大
2)政治职能中的暴力职能相对减弱
3)政府的宏观调控、综合协调职能的强化与行政职能的社会化同步进行
5.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必要性:
行政职能的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行政职能的转变是实现行政职能体系合理配置的根本途径
行政职能的转变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6.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1)职能重心的转变:
工作重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政治职能(减弱)专政职能(减弱)微观经济管理职能(减弱)
经济职能(加强)民主职能(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加强)
2)职能方式的转变 :
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
由微观、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间接管理为主
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3)职能关系的转变
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理顺政企关系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第四章行政组织
1.行政组织的含义:
行政组织是指国家为推行政务,依法组建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
2.行政组织的特征:(它是按一定序列与等级组建起来的社会系统;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而变化。)
(1)政治性与社会性
(2)法制性与权威性
(3)系统性与动态性
3.构建行政组织的基本原则:
与职能一致原则、完整统一原则、职权责一致原则、以人为本原则
依法设置原则、精简高效原则、管理幅度与层次适度原则
4.行政组织的类型:
1)行政组织领导体制类型:(最高行政决策权行使的人数)
(1)首长制(美国)(2)委员会制(瑞士联邦政府)(3)混合制
2)行政组织权力体制类型:(分配集散程度)
(1)集权制(2)分权制
5.行政组织结构:
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行政组织纵向、横向结构的统一
①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又称为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其特
点是分层负责和层级节制。
②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为职能式结构,是横向分工分门别类设置结构形成的行政组织的职能制,也称分部制。
③行政组织纵向、横向结构的统一:其特点是行政领导者的统一指挥与职能专业部门相结合,它吸收了层级制与职能制的优点,扬弃了部分缺点,使其相互补充、制约。
6.层次管理的原则:
①层次节制的原则②只管一个层次的原则
第五章行政领导
1.行政领导的含义:
所谓行政领导是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拥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权利,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所进行的组织、决策、指挥、控制等活动的总称。
2.行政领导的特点:
1)政治性2)权威性3)执行性4)综合性
3.行政领导的方式:
1)命令方式2)疏导方式3)激励方式4)示范方式
4.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
1)选举制2)任命制3)考任制4)聘任制
5.行政领导者群体结构的合理形式:
1)政治结构要优良4)智能结构要齐全
2)知识结构要互补5)气质结构要兼容
3)专业结构要配套6)年龄结构要合理
第六章人事行政
1.人事行政的含义:
人事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国家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活动。
2.现代人事行政的职能和任务:
职能:人事行政的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管理行政工作人员的过程中,本身具有并发挥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任务:(1)事职相符(2)人适其职(3)人安其位(4)人尽其职
3.彭德尔顿法奠定了美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标志着美国公务员制度的确立。
4.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
1)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2)职务常任
3)政治中立
5.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是指在各级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分类上: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公务员
A.产生方法 :1)领导职务类:选举任命
2)非领导职务类:通过法定的考试,公开竞争
B.任期 :1)领导职务类:法定的任职期限(5年一届)
2)非领导职务类:实行常任制
C.职责 :1)领导职务类:制定政策,并负有相应的政治责任
2)非领导职务类:执行政策,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负有相应的行政责任
D.评价依据 :1)领导职务类:政绩为主要依据
2)非领导职务类:工作实绩
E.管理机关:1)领导职务类:由选举产生他的同级国家权力机关按宪法和组织法进行管理
2)非领导职务类:由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含义:
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指国家对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的总和。
6.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不搞政治中立
2)分类管理与统一领导相结合3)不搞“两官分途”
4)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7.人事行政职位的特点:
a.职位以“事”为中心而非以“人”为中心
b.职位数量有限。数量由行政机构规模、任务及经费等因素决定
c.职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随人的变动而变动
d.职位由上级主管部门依据法定程序,以职能为基础划分
第七章行政决策
1.行政决策的概念:
行政决策是指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或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在系统分析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行动方案设计、评价和选择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决策职能是行政管理的首要职能。
2.行政决策的特点:
①
②
③
④ 行政决策主体的严格规定性(主体是拥有行政权力的组织和个人)行政决策的结果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行政决策的内容具有广泛性 行政决策的目标具有非营利性
3.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①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前提和依据
② 行政决策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③ 行政决策从根本上决定着行政管理的成败
4.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
①
②
③
④
⑤ 调查研究,发现问题 科学预测,确定目标 科学设计,拟订方案 综合评价,选择方案 实地检验,调整完善
第八章行政立法
1.行政立法的概述:
行政立法,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它是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种。
行政立法的结果包括行政法规和规章。
2.行政立法的主体和权限:
(一)行政立法主体:
行政立法的主体即有权进行行政立法的行政机关,具体讲是指依据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享有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制定权的国家行政机关。
1)国务院,享有行政法规制定权;
2)国务院各部委,享有部委规章制定权;
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享有地方政府规章制定权;
4)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区的市的人民政府享有地方行政规章的制定权。
行政法规:国务院(中央)
行政规章: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中央)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省会所在地市政府;较大的市政府(地方)
A 法规性立法:
一般称“条例”,也可以称“规定”、“办法” 等名称。
B 规章性立法:
可以以“规定”、“办法” 等为名称,但不得采用“条例”为名称。
第九章行政监督
1.行政监督的含义:
一、例题覆盖面大, 突出重点
选取例题要体现以下特点: (1) 知识点覆盖面大, 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2) 既能突出考查蕴涵在它们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又能反映“课程标准”中最主要而又最基本的要求. (3) 内容背景新颖, 具有多样性和时代感, 力求“新”“精”.
比如在复习“实数”时, 可选取如下例题:
例1: (2009年山东省济南市) 2009年10月11日, 第十一届全运会将在美丽的泉城济南召开.奥体中心由体育场, 体育馆、游泳馆、网球馆, 综合服务楼三组建筑组成, 呈“三足鼎立”“东荷西柳”布局.建筑面积约为35 9800平方米, 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建筑面积是 (保留3个有效数字) () .
A.35.9×105平方米B.3.60×105平方米
C.3.59×105平方米D.35.9×104平方米
分析:此例以当今的社会热点、国家大事为背景, 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 覆盖面较大, 也是现在中考命题的热点, 它考查了近似数、有效数字、科学计数法, 解决问题的难点是有效数字, 可用口诀:“前面是零不算数, 中末是零要数好.”
二、立足基础关注热点
教师要把握中考趋向, 立足基础, 关注热点.热点是什么?如应用型问题、实验操作、探究规律、方案设计、图形变换、读图识图等.热点只与题目形式有关, 其基础是“不变量”.利用其题目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诱发联想, 抓住实质, 就能起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探究规律性试题”的复习时, 可选取如下例题:
例2: (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正整数按下图的规律排列.请写出第20行, 第21列的数字----------.
分析:此例是现在中考命题的热点, 要猜想的结论往往需要从简单情况或者特殊情况入手进行归纳, 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一系列探究活动, 发现规律, 大胆猜想得出结论.这类例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思维策略, 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和猜想能力.
三、体现“三位一体”
在总复习时应立足课本, 夯实双基, 以课本为根, 拓展为叶, 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 吃透教材.通过对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研究不难发现, 课本是试题的基本来源, 大多数试题都是在课本基础上组合、加工和发展的结果.因此, 在中考复习选取例题时, 要以课本为蓝本, 以《中考说明》为导向, 以2009年中考数学题为载体, 体现“三位一体”, 这样复习就能做到有基础、有方向、有新意, 同时还要做到一题多用、推陈出新.
例如在进行“函数的图像”复习时, 可选取如下例题:
例3: (2009年贵州省安顺市) 如图, 乌鸦口渴到处找水喝, 它看到了一个装有水的瓶子, 但水位较低, 且瓶口又小, 乌鸦喝不着水, 沉思一会后, 聪明的乌鸦衔来一个个小石子放入瓶中, 水位上升后, 乌鸦喝到了水.在这则乌鸦喝水的故事中, 从乌鸦看到瓶的那刻起开始计时并设时间为x, 瓶中水位的高度为y, 下列图像中最符合故事情景的是: () .
分析:此例是考查函数图像的应用, 它来源于课本, 但有一定的变式, 又是《中考说明》必考的内容之一, 解题时, 只要弄清题意, 把握好关键词, 能读图、识图, 在图像中理解文字的表达, 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在复习“三角形的角”这一部分时, 可选取如下例题:
例4: (2009年山东省枣庄市) 如下图, 将一副三角板叠放在一起, 使直角顶点重合于O点, 则∠AOC+∠DOB=--------.
分析:此例是考查三角形的基础知识, 是《中考说明》的必考内容之一, 学生可以自己利用两块同样的三角板进行平移、旋转、翻折等变换, 其实质是两个直角的度数相加, 从而得出问题结论.
四、解题注重通法
如何解数学题?数学家G·波利亚提出了4个阶段:即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这就是说, 数学解题是从理解问题开始, 经过探索思路, 转换问题直至解决问题, 进行回顾的全过程的思维活动。现在的中考题越来越淡化技能技巧, 注重通性通法的考查, 功能是选拔性的考试, 能够继续在高中学习, 试题形式和素材千变万化, 但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往往是相通的、不变的, 因此, 师生的解题思路要能突出解题的通用解法、常规解法, 同时体现例题的“应用性”.
比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 可选取以下例题:
例5: (2009年山东省青海市) 在一幅长为80cm, 宽为50cm的矩形风景画的四周镶一条相同宽度的金色纸边, 制成一幅矩形挂图, 如下图所示, 如果要使整个挂图的面积是5400cm2, 设金色纸边的宽为xcm, 那么x满足的方程是 () .
A.x2+130x-1 400=0 B.x2+65x-350=0
C.x2-130x-1 400=0 D.x2-65x-350=0
分析:此例是“一题多变”、“一图多变”的好题, 其解题思路是把“金色纸边”矩形的长、宽, 表示出来, 构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迎刃而解.
例6: (2009年天津市) 注意: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解答本题, 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题思路, 你可以依照这个思路填空, 并完成本题解答的全过程.如果你选用其他的解题方案, 此时, 不必填空, 只需按照解答题的一般要求, 进行解答即可.
如图 (1) , 要设计一幅宽20cm, 长30cm的矩形图案, 其中有两横两竖的彩条, 横、竖彩条的宽度比为2∶3, 如果要使所有彩条所占面积为原矩形图案面积的13, 应如何设计每个彩条的宽度?
由横、竖彩条的宽度比为2∶3, 可设每个横彩条的宽为3x, 则每个竖彩条的宽为------.为更好地寻找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将横、竖彩条分别集中, 原问题转化为如图 (2) 的情况, 得到矩形ABCD.
结合以上分析完成填空:如图 (2) , 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AB=____cm, AD=____cm;矩形ABCD的面积为cm2;
列出方程并完成本题解答.
分析:此例的解答是用数形结合思想, 以寻找矩形的长、宽为切入点, 并涉及代数式的表示、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等知识.题目中给出的“分析”为问题的解答作了铺垫, 从而降低了问题的起始难度, 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解答问题.
这些例题融于图形, 突出了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考查,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掌握解此类题的通性通法, 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的重点, 摆脱“题海战”之苦, 同时也能唤起学生探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好奇心, 开拓学生的视野.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知识链接
1.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1所示.
2.象限:如图1,坐标平面被两条坐标轴分成Ⅰ、Ⅱ、Ⅲ、Ⅳ4个部分,即4个象限.(注:坐标轴不属于任何象限.)
3.点的坐标: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P,如图2所示,过点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4.由坐标变化导致图形的平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一个正数b,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
中考导航
例1 (2009年乌鲁木齐考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x-1,2-x)在第四象限,则实数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由点A(x-1,2-x)在第四象限可知,x-1>0,2-x<0,解不等式组得x>2.所以答案为x>2.
点拨:要掌握各象限内点的符号特征.
例2 (2008年贵阳考题)对任意实数x,点P(x,x2-2x)一定不在().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解析:对任意实数x,当x=0时,点P不属于任何象限,故x=0不合题意.因此对实数x可作如下分类.
由x2-2x=x(x-2) 可知,当x<0时,一定有x(x-2)>0,点P在第二象限;当0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坐标的特征.通过对x进行分类讨论,判断出点P可能所在的象限,体现分类思想在坐标中的应用.
例3(2009年梧州考题)将点A(1,-3)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点B(a,b),则ab=.
解析:根据点的坐标的平移特征可知,将点A向右平移2个单位,其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为3,再将其下平移2个单位,其坐标为(3,-5),即a=3,b=-5,所以ab=-15.
点评:(1)将点(x,y)向右平移a个单位长度,得到的对应点的坐标是(x+a,y);将点(x,y)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得到的对应点的坐标是(x-a,y);
(2)将点(x,y)向上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的对应点的坐标是(x,y+b);将点(x,y)向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的对应点的坐标是(x,y-b).
点评:对某个图形进行平移,这个图形上对应点的坐标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对应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相同。
二、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知识链接
1.三角形: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4.多邊形的内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5. 多边形的外角和:任何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360.
中考导航
例4 (2009年广西考题)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5,则它的周长为().
A.7B.9C.12D.9或12
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确定腰长和底边的长.当腰长为2时,2+2<5,不能构成三角形;当腰长为5时,即三角形的三边为5,5,2时,满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故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2,选C.
点拨:构成三角形的条件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例5 (2009年铁岭考题)如图3,已知直线AB∥CD,∠C=125,∠A=45,则∠E的度数为().
A.70B.80 C.90D.100
解析:∵AB∥CD,∴∠BFE=∠C=125,
又∵∠BFE=∠A+∠E,
∴∠E=125-45=80.
故选B.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
例6 (2009年济宁考题)如图4,在△ABC中,∠A=70 ,∠B=60,点D在BC的延长线上,则∠ACD等于().
A.100B.120 C.130D.150
解析:由三角形的外角特点知,
∠ACD=∠A+∠B=70+60=130.
故选C.
点波: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即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三、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知识链接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3个条件即等号两边的代数式是整式;含有两个未知数;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
2.二元一次方程组: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在组成方程组的各个方程中,相同的字母必须代表同一数量.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常用的方法是代入法和加减消元法.
中考导航
例7 (2009年青海考题)已知代数式-3xm-1y3与xnym+n是同类项,那么m、n的值分别是().
A.m=2,n=-1 B.m=-2,n=-1 C.m=2,n=1 D. m=-2,n=1
解析:由题意可知,代数式-3xm-1y3与xnym+n是同类项,则m-1=n,m+n=3.解方程组得m=2,n=1.故选C.
点拨:利用同类项的概念构造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解决问题,这类题是中考的一个重点题型.
例8 (2009年茂名考题)解方程组:
x+2y=4,① x+y=1. ②
解析:由①-②得y=3,
把y=3代人②得,x=-2,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x=-2,y=3.
点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是消元,即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消元的方法有两种,即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在解题时要认真观察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解法.
例9 (2009年广州考题)为了拉动内需,广东启动“家电下乡”活动.某家电公司销售给农户的Ⅰ型冰箱和Ⅱ型冰箱在活动启动前一个月共售出960台,活动启动后的第一个月销售给农户的Ⅰ型和Ⅱ型冰箱的销量分别比活动启动前一个月增长30%、25%,这两种型号的冰箱共售出1 228台.
(1)在启动活动前的一个月,销售给农户的Ⅰ型冰箱和Ⅱ型冰箱分别为多少台?
(2)若Ⅰ型冰箱每台价格是2 298元,Ⅱ型冰箱每台价格是1 999元,根据“家电下乡”的有关政策,政府按每台冰箱价格的13%给购买冰箱的农户补贴.问:活动启动后的第一个月销售给农户的1 228台Ⅰ型冰箱和Ⅱ型冰箱,政府共补贴了多少元(结果保留2个有效数字)?
解析:(1)设在活动启动前的一个月,销售给农户的Ⅰ型冰箱和Ⅱ型冰箱分别为x、y台,则
x+y=960,(1+30%)x+(1+25%)y=1 228.
解得x=560,y=400.
经检验,符合題意.
所以在活动启动前的一个月,销售给农户的Ⅰ型冰箱和Ⅱ型冰箱分别为560台、400台.
(2)Ⅰ型冰箱政府补贴的金额为:2 298×560×(1+30%)×13%=217 482.72元,Ⅱ型冰箱政府补贴的金额为:1 999×400×(1+25%)×13%=129 935元.
所以活动启动后第一个月,政府一共补贴给农民的金额为:217 482.72+129 935=347 417.72≈3.5×105元.
点拨:本题取材于社会关注的热点“三农”问题,时代气息浓郁,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
知识链接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性质2: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性质3: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⑤化系数为1.
注意:解不等式时,上面的5个步骤不一定都能用到,并且不一定按照顺序解,要根据不等式的形式灵活安排求解步骤.
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求不等式组公共解的一般规律:同大取大,同小取小,一大一小中间找.
中考导航
例10 (2008年永州考题)如图5,a、b、c分别表示苹果、梨、桃子的质量.同类水果质量相等,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图5
A.a>c>bB.b>a>c
C.a>b>cD.c>a>b
解析:根据题意得2c=b,3b<2a,所以a>b>c.故选C.
点拨:灵活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例11(2009年荆门考题)若不等式组
x+a≥0,1-2x>x-2有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
A.a>-1B.a≥-1
C.a≤1 D.a<1.
解析:解不等式组x+a≥0,1-2x>x-2得x<1,x≥-a,所以a>-1.
点拨:本题根据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分类讨论,从而确定a的取值.
例12 (2009年淄博考题)解不等式:5x-12≤
2(4x-3).
解:5x-12≤8x-6,
-3x≤6,
x≥-2.
点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可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5个步骤,注意当两边同除以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例13(2009年株洲考题)初中毕业了,孔明同学准备利用暑假卖报纸赚取140~200元钱,买一份礼物送给父母.已知:在暑假期间,如果卖出的报纸不超过1 000份,则每卖出一份报纸可得0.1元;如果卖出的报纸超过1 000份,则超过部分每份可得0.2元.
(1)请说明:孔明同学要达到目的,卖出报纸的份数必须超过1 000份.
(2)孔明同学要通过卖报纸赚取140~200元,请计算他卖出报纸的份数在哪个范围内.
解析:(1)如果孔明同学卖出1 000份报纸,则可获得1 000×0.1=100元,没有超过140元,从而不能达到目的.(其他说理正确、合理即可.)
(2)设孔明同学暑假期间卖出报纸x份,由(1)可知,x>1 000,依题意得,
1 000×0.1+0.2(x-1 000)≥140,1 000×0.1+0.2(x-1 000)≤200,
解得1 200≤x≤1 500 .
所以孔明同学暑假期间卖出报纸的份数在1 200至1 500份之间.
工商行政管理是指政府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通过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活动。
1、工商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及其授权机构,当前主要指(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2、工商行政管理的(对象)是(市场主体及其经营行为);
3、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行为、市场交易行为以及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督管理);
4、工商行政管理的(目的)是(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工商行政管理的历史沿革 1、1952年10月,中央私营企业局与中央外资企业局合并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直属政务院。2、1969年9月,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与商业部、粮食部、供销合作总社合署办公;1970年7月,上述四个单位正式合并为商业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归商业部商管组负责。3、1978年9月,恢复建制,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属国务院,由国务院财贸小组代管。主要职责是“四管一打”,即:集市贸易管理、工商企业登记管理、经济合同管理、商标注册管理和打击投机倒把。4、1982年,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调整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主要职责调整为“六管一打”,即:集市贸易管理、工商企业登记管理、经济合同管理、商标注册管理、个体工商业管理、广告管理和打击投机倒把及监督检查商品流通中不正之风等项工作。5、1996年,以实施《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和核定36万行政编制为契机,改革以行政区划设工商所为按经济区域设工商所,推进小局大所、精局强所建设。6、1998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现了省以下垂直管理。7、2001年3月,调整为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升格为正部级。8、2001年底,市场管办脱钩工作全面彻底完成,实现机构、人员、职责、财物“四分开”。
9、从1996年开始,连续六年在全系统开展了“工商形象建设年”和“整顿队伍作风”的活动。10、1999年3月15日,将全国消费者投诉举报电话统一为12315;2000年3月15日,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开通。11、2008年7月,在第七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职能增加了负责监督管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强化了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增加了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管等内容。12、1998年,设消费者权益保护司;2001年,设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局;2008年,取消了公平交易局,设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和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司。
三、新时期的工商行政管理
(一)更新思想观念,提升监管理念
1、“四个统一”: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相统一。
2、“四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
3、更新“四个理念”:更新发展理念、服务科学发展,更新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机制,更新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更新维权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4、努力实现“四个转变”: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整治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5、“四高目标”:建设高素质的队伍,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实现高效能的监管,达到高质量的服务。
6、收费型监管――服务型监管。
(二)认真贯彻国务院部署,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坚持“全面展开、突出重点、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
(三)服务改革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加强和改进登记管理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4年以来,探索建立了“红盾护农、经纪活农、合同帮农、商标富农、权益保农、政策爱农、市场助农”等七项 涉农工作机制。
3、积极支持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会两站”:消费者协会、消费者投诉站、12315申诉举报联络站。“五进”:12315进村镇、进社区、进企业、进市场、进超市。“四个平台”:以建立健全12315信息网络体系为重点,建设工商部门与广大消费者和人民群众信息互动的平台。以建立健全社会消费维权组织网络为重点,建设工商部门畅通民意的平台。以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为重点,建设工商部门接受社会监督和听取群众意见的平台。以建立健全指挥调度、快速处臵和分析发布机制为重点,努力建设工商部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平台。
(四)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能
1、2002年,实行市场巡查制、互联审批制、企业监管双轨制、企业信用公示制和首办责任制等五项改革。2、2003年,实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改革和商品准入制度改革。3、2005年,实行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和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两项改革。4、2008年,实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五)积极参与立法立规,执法监督工作与法制机构建设取得新进展
(六)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和监管执法现代化水平 2007年,总局制定下发了《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纲要》。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围绕“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落实“五抓”:抓领导班子建设、抓党员队伍建设、抓各级机关建设、抓基层工商所执法队伍建设、抓党风廉政建设。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
一、重大成就
(一)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
1、职能论—科学回答了工商行政管理是什么、做什么、怎样做的的问题,是对工商行政管理本质的认识,是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核心和精髓。以“四个统一”为主体,以“四化建设”和“四高目标”为补充,标志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基本形成。
2、地位和作用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强卫士,是促进改革发展的有力保障,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力量。
3、行为论—深入分析了工商行政管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划分为市场主体监管、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商标注册与专用权保护、禁止传销和规范直销等五个方面。
4、保障论—从法制建设、体制机制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全面分析研究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职能的基础和保证。
5、工商行政管理理论提出:工商行政管理的目的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工商行政管理的宗旨是—维护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工商行政管理的作用—在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工商行政管理的“生命线”是—依法行政,强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体制机制、提高队伍素质、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工商行政管理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工商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二)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
截止2008年3月,共有100部法律和203部行政法规涉及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其中50部法律、105部法规明确规定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职责。国家工商总局单独或联合制定了104部行政规章,作为配套规定。各地结合实际进行了地方工商立法。
(三)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30年来,形成了指挥通畅的由总局到基层工商所的五级分层管理体制,建立了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的基层监管执法体系,创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职权法定,确保权责一致。新“三定”方案规定,工商局承担着“负责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有关工作”等15条主要职责。这一规定明确了工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范围涉及市场主体监管、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商标注册与专用权保护、禁止传销和规范直销等五个方面。
二是分级设臵的组织机构模式适应履行职能任务需要。
三是实行省以下工商机关垂直管理,有效地保证监管职能到位。四是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效能。
1、在市场主体监管方面—实行企业登记注册互联审批制,建立经济户口,实行企业监管双轨制,实现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
2、在市场秩序维护方面—实行市场巡查制,实施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3、在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及广告监管中—实行工商部门牵头,联合有关部门进行综合治理;
4、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实施商品准入制度改革,大力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
5、在商标注册与专用权保护方面—贯彻《商标法》规定,全面推行自动化办公,实行电脑化监管,推进商标制度建设;
6、在禁止传销和规范直销方面—推进建立政府领导,综治委、工商、公安、政法等部门参加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7、在上述基础上,2008年国家局进一步推出了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的重大改革措施—在满足市场监管全局性、系统性要求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市场主体信用监管机制,一方牵头、多方配合的综合监管机制,信息共享、各部门联动的共同治理机制,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以及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社会自我管理机制,统筹安排监管工作,全面协调监管力量,着力解决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四)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截止2007年底,全国系 2 统共有在职人员40万人,其中公务员36万人)
一是严格按照《公务员法》等法律规定,加强公务员考录,严格公务员管理,引入专业技术人才,保证了干部队伍人员充实、结构合理。
二是认真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大力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三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
四是大力开展机关建设、基层建设,干部队伍的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执法形象明显改善。
二、基本经验
(一)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保证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促进科学发展中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
(三)必须坚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执法为民
(四)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提高执法效能,始终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五)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始终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1、2002年—实行了市场巡查制、互联审批制、企业监管双轨制、企业信用公示制和首办责任制; 2、2003年--实行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和商品准入制度; 3、2005年—实行了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和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 4、2006年—实行了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 5、2008年—实行了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六)必须坚持不断规范执法主体自身行为,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一、工商行政管理的必然性
(一)市场经济需要政府进行合理干预;
(二)市场监管是政府合理干预经济的重要途径;
(三)工商行政管理是市场监管的重要力量。
二、地位
(一)工商行政管理在政府职能中的地位
1、市场监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
(1)政府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2)市场监管—指政府采取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对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行为等进行的监督管理,以建立和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保证市场的有效运行。
2、工商行政管理是市场监管的重要职能部门。(1)2001年朱总理考察国家总局时指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政府职能部门,承担着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职责。就是说,各级工商部门要把好市场主体的入门关,当好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做好市场秩序的坚强卫士。所有工商人员都要忠于职守、勇于负责、清正廉洁、执法如山。这是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这段话准确地表述了工商行政管理在政府职能的地位。
(2)2008年,国务院批准的新“三定”规定中,再次明确国家总局负责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有关工作。
3、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职能的行使。(1)制定或参与制定市场规则。
(2)维护市场秩序,包括:市场准入、退出、竞争和交易秩序。
(二)工商行政管理在市场监管体系中的地位
1、我国的市场监管体系概述。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目前在我国的市场监管体系中,行政执法是主导性力量。
2、工商行政管理是一支重要的行政执法力量
(1)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2)有健全的机构和专业的执法队伍(截止2007年底,有26159个工商所和经检队)。(3)有较为完善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机制。(4)公平公正执法,树立了执法权威。
三、作用
(一)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1、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多种所有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培育市场体系,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5、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6、引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运用商标战略加快发展。
(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促进和谐社会建设。(1)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2)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3)营造充分的就业环境;
(4)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2、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2)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3)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3、促进新经济组织党的建设。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一、“四个统一”的提出科学确立了工商行政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一)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发展
(二)“四个统一”的内涵
1、监管与发展统一。
发展是目的。监管与发展统一,蕴涵了对工商行政管理根本目的的认识,揭示了监管与发展相统一的规律,体现了科学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加强监管与促进发展的关系,就是要坚决消除那种加强监管与促进发展互不相关甚至把监管与发展割裂开来的错误认识。既要坚决制止以强化监管为由,人为设臵障碍,影响发展;又要切实防止在促进发展中放弃监管。要立足工商行政管理基本职能,牢记服务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加强监管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统一到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上来,统一到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上来,统一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上来,统一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2、监管与服务统一。
服务是宗旨。监管与服务统一,蕴涵了对工商行政管理宗旨的认识,揭示了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的规律,体现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正确处理监管与发展的关系,就是要在监管中体现良好服务,在服务中依法加强监管。把监管与服务统一到为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服务、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服务上来。
3、监管与维权统一。
维权是任务。监管与维权统一,蕴涵了对工商行政管理任务的认识,揭示了监管与维权相统一的规律,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正确处理监管与维权的关系,就是要坚决消除为监管而监管的错误认识,自觉把监管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结合起来。在监管执法中要体现对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有效保护,通过监管,维护公平竞争,调解消费纠纷,促进社会和谐。要把监管与维权统一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上来,统一到营造和谐的执法环境、和谐的消费环境、和谐的市场环境上来。
4、监管与执法统一。
执法是手段。监管与执法统一,蕴涵了对工商行政管理手段的认识,揭示了监管与执法相统一的规律,体现了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要求。正确处理履行监管职责与坚持依法的关系,就是要依法办事,依法监管。要努力做到忠于职守不越位,监管到位不缺位,把监管与执法统一到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对法律负责和对经营者、消费者负责上来。
5、“四个统一”是一个有机整体,包含四个方面的关系,它们之间互为作用,是矛盾的辩证统一。监管促进发展,发展需要监管,监管离不开服务,服务利于监管,执法在于维权,维权又需执法。“四个统一”科学回答了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中带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对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认识的深化,是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创新。
二、“四个统一”的重大意义和历史方位
(一)“四个统一”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
1、监管与发展统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的体现。
2、监管与服务统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发展大局的体现。
3、监管与维权统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执法为民、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4、监管与执法统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工商建设的需要。
5、我们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监管这个工商行政管理之“基”,充分认识发展是工商行政管理之“要”,服务工商行政管理之“本”,维权是工商行政管理之“责”,执法是工商行政管理之“位”,在坚持科学发展观中丰富和深化“四个统一”。
(二)“四个统一”是对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认识的深化
(三)“四个统一” 是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创新
(四)“四个统一” 回答了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中带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职能、目标、宗旨、任务、手段
三、大力推进“四化建设”,努力做到“四个统一”
(一)“四化”建设概述
1、制度化建设—就是使工商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制可循。
2、规范化建设—就是指按照精简程序、理清环节、分清责任、明确标准的基本要求,健全和优化工作流程。
3、程序化建设—就是要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以一定的步骤和次序来开展。
4、法治化建设—就是将整体工作全部纳入到服从法律实体和法律程序、法律至上、法律主治的状态中去。
(二)推进“四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要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积极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努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1、要转变监管理念。
2、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重点是推进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建设。一是积极探索“防、打、建”(预防机制、打击假冒伪劣行为、推动建设诚信自律)一体化监管新机制;二是积极探索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与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有机结合的市场监管新机制;三是积极探索市场监管中监管部门合作的新机制;四是积极探索建立全国工商服务、执法、维权、信用建设、资源共享一体化的新机制。
3、要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4、要提高监管效能。
5、要加强队伍建设。一是抓好领导班子建设;二是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三是抓好各级机关建设;四是抓好基层工商所执法队伍建设;五是抓好反腐倡谦建设。
(三)推进“四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1、认识重要性,增强责任感;
2、突出工作重点,提高能力水平;
3、总结推广经验,注重实践创新;
4、精心组织实施,狠抓检查落实。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基本职能
一、市场主体准入与监管――是国家规范和管理市场主体设立、变更、终止,确认其市场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的行为,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的基础和保障。
(一)市场主体准入概述
1、历史沿革。
2、概念。
(1)市场主体准入――是指政府职能部门依照法定方式、条件和程序,确认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市场主体资格和法律地位,许可特定范围经营资格的行为。我国市场主体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经营单位。
(2)市场主体准入的主要特点
一是市场主体准入是一项政府行为,性质属行政许可,主要包括登记、普通许可、特许等。二是市场主体准入具有针对性,是依照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申请所实施的行为。三是市场主体准入具有法定性。
(3)工商部门在市场主体准入中的职责
工商部门登记确认的是所有市场主体的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审批确认的是特定市场主体的经营资质。在准入环节上,只有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利益、有限资源开发利用等重要行业、特定经营事项的市场主体,既需审批,又需登记。
3、准入的原则――合法、公开、公平、效率、便民、信赖保护。
4、市场主体准入工作概况――目前,国家总局、31个省级局、419个地级局、2362个县级局均设有登记机构。截止2008年6月,全国实有各类企业944.1万户,其中内资企业902.2万户(含私营企业623.9万户),外商投资企业41.9万户;实有个体工商户2759.1万户;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8万户。
(1)市场主体登记的法律依据(2)市场主体登记的基本内容
一是市场主体登记分为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三类; 二是主要内容包括:名称、住所(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投资人及其出资额、出资方式、注册资本(资金数额)。
三是市场主体登记的法律凭证:由登记机关核发的各类营业执照;建立登记档案。(3)市场主体登记的主要制度
一是登记管辖实行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相结合的制度。
二是名称预先核准制度。名称――行政区划、字号、行业或经营特点、组织形式;名称核准权限按照行政区划加以划分,其中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等字样及不冠行政区划的名称,由国家总局负责核准。
三是直接登记与审批(特殊管理的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等必须先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并行的制度。
四是申请方式多样化(直接提交,信函、传真、电子数据交换、互联网、电子邮件提出申请)的制度。
五是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的登记审查制度。六是当场登记制度,当场准予的10日内核发执照。
七是登记依据、内容、结果公开制度。
八是长效监管制度――实行检验制度;实施属地监管(工商所建立经济户口);实行信用分类监管。
(4)市场主体登记的主要成效。
5、市场主体准入的目标任务
(1)市场主体准入工作的总体政策目标――建立健全体现和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市场主体准入制度。
(2)对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目标要求――统一规范、公开透明、便捷高效。
(3)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内在价值定位和客观评价标准――鼓励投资和规范发展并举,保障权益和维护秩序兼顾,政府管制与主体自治平衡。
(4)市场主体准入工作的两个基本定位――始终坚持市场主体准入作为政府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基础手段和公共服务有效措施的职能定位;始终坚持市场主体准入在确认主体资格、确立法律关系、明确法律责任、记载和公示登记管理事项方面的功能定位。
(5)现阶段,市场主体准入承担着更新观念、制度建设和实践创新的现实任务。
(二)内资企业登记管理
1、内资企业的概念、种类及主要特征
2、内资企业登记管理的主要特点
3、内资企业登记的特殊规定(1)公司――略
(2)合伙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在登记管辖上,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一般由省级及设区的市的工商局登记;其他略。
(3)个人独资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相比,它是一种企业组织形态,在从业人员的规模上没有限制规定,可以设立分支机构;与一人有限公司相比,它不具有法人地位,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4)非公司法人企业――设立非公司法人企业,需提交主管部门或审批机关的批准文件;出资人为国有企业的,需提交国有资产部门出具的《国有资产占有产权登记表》。
(5)企业集团――企业集团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集团成员均应当具有法人资格;企业集团母公司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并至少拥有5家子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总和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登记事项包括:企业集团名称、母公司名称、住所、成员企业,经登记发给《企业集团登记证》。
(三)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
1、外商投资企业的概念、种类及主要特征。
(1)种类:主要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公司以及合伙企业五种形式。另有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常驻代表机构以及在中国境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外国企业。
(2)外国投资者在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中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注册资本总额的25%。
2、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的主要特点――外商投资企业由国家总局和其授权的地方工商局登记。
3、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的特殊规定
(1)法律适用:适用《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上述法律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和其他有关规定。
(2)出资期限: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首次出资额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一次性缴付全部出资的,应当在公司成立之日起6个月内缴足;分期缴付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认缴出资额的15%,也不得低于法定最低限额,并应在公司成立之日起3个月内缴足。
(3)年检方式――自1997年起,工商、商务部门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联合年检,所有外商投资企业年检时应提交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会计报表。
(四)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
1、概念及主要特征――可以根据情况请1-2个帮手,有技术的可以带3-5个学徒,2、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的主要特点。
(1)委托登记――县(市)工商局以及大中城市的工商分局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工商所进行个体工商户设立、变更、注销登记。
(2)为特殊人群设立“绿色通道”――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城镇退役士兵、港澳台的中国公民。
(3)每年的1月1日-5月31日进行年检。
3、个体工商户登记的特殊规定――可有字号名称,也可无字号名称;在资金数额上没有强制要求;被吊销营业执照6个月后,该经营者方可重新申请从事个体经营;自2007年12月1日起,允许台湾农民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和台湾农业创业园申请设立个体工商户,无需经过外资主管部门审批。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
1、概念及主要特征。
(1)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6 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具有法人资格的新的市场主体。
(2)主要特征
一是合作社成员以农民为主。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80%;成员总数20人以下的,可以有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成员,超过20人的,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5%。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主、自愿联合的经济组织。三是以服务成员为宗旨。
四是成员不是以出资多少来行使权利,成员之间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
2、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的主要特点――在登记管辖上,由所在地的县、区工商局登记;工商登记不收取费用;对违法行为以教育规范为主;无需年检,也没有备案要求。
3、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特殊规定――在名称中,应标明“专业合作社”字样;无需一个专属于自身的法定场所,某个成员的家庭住址也可登记为其住所地;成员以其账户内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为限对合作社承担责任。
(六)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
1、概念――是指工商部门根据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经营、退出中,遵守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状况及与市场主体信用相关的信息,划分不同信用类别,并分别实施管理的一种监管方式。
2、意义--略。
3、主要内容。
(1)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四类:守信标准、警示标准、失信标准、严重失信标准
一是守信标准(守信企业、A、绿牌)――企业具有良好商业信用,一年内无任何违反工商法律法规的记录及有关部门的处罚记录;对守信企业,予以激励和扶持,在年检中免予审查,除专项检查和举报外免予日常检查,在服务方面可以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便利等。
二是警示标准(警示企业、B、蓝牌)――存在轻微的失信行为或经营风险,如有违反工商法规被处以警告和3万元以下罚款的记录、资产被司法机关冻结等;对警示企业,在日常监管工作中予以提示,加强案后回查,办理登记和年检时进行重点审查。
三是失信标准(失信企业、C、黄牌)――存在较严重的违法行为,如有合同欺诈行为、违反工商法规被处以3万元以上罚款或责令停业整顿记录等;对失信企业,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加强监管,办理登记和年检时进行重点审查,加强日常检查,不受一年一次检查规定的限制,公开违法记录。
四是严重失信标准(严重失信企业、D、黑牌)――有严重违法行为,被责令关闭或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对严重失信企业,监督其退出市场,公开违反违法记录。
(2)个体工商户分类监管
一是依据在一定时期内的守法经营情况,将个体工商户信用等级分为守信、警示、一般失信、严重失信四类,分别用A、B、C、D进行表示。A级――近两年内无任何违反工商法规的不良行为记录,验照合格的;实行激励机制,主要结合专项整治和投诉举报开展针对性检查,对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轻微违法行为以教育和警告为主。B级――近两年内有轻微违反工商法规的不良行为记录的;实行预警机制,加强教育,搞好定期巡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警告或约谈。C级――近两年内有严重违反工商法规的不良行为记录的;实行惩戒机制,强化日常监管、增加巡查次数,对违法行为从严查处。D级――被责令停业或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实行惩戒淘汰机制。
二是依据从事行业风险度的高低,将个体工商户分为甲、乙、丙三级。甲级风险行业――经营范围涉及前臵许可,且与人体健康、公共安全相关的行业,如食品、文体娱乐、烟花爆竹等;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大监管力度,防止恶性事件发生。乙级风险行业――经营范围涉及前臵许可,且除甲级行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加强日常监管,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整顿工作。丙级风险行业――经营范围未涉及前臵许可的行业;搞好日常监管。
(3)根据经营地点的不同,分为重点监管区域和一般监管区域。重点区域主要指学校周边、商业繁华地区、超市、旅游景区、农村集贸市场等,要加大巡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行为。
(六)查处取缔无照经营
1、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的执法主体――涉及前臵审批的从以下方面把握:
(1)法律有规定的服从法律规定――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谁发证、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凡涉及前臵许可的无照经营,应由前臵许可部门负责(牵头)取缔;另外,一些专项法律也明确了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的执法主体。
(2)专项法规有规定服从专项规定――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规定查处取缔黑网吧、娱乐场所的无照经营由工商部门牵头。
(3)国务院规定对职责分工有特别规定的服从特别规定――如2001年《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对未依法取得批准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由负责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取缔,属于经营单位的,由工商吊销营业执照;2007年《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中,把“彻底解决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县城以上城市小食杂店、小摊点无照经营食品问题”的任务交给了工商部门。
(4)地方综合执法或现行执法分工中有规定的服从执法分工规定――如地方政府把城市中流动经营的无照经营交由城管查处取缔。
2、其余略。
二、市场秩序维护
(一)概述
1、市场秩序维护――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执行规范市场主体权利义务的法律制度,确保市场活动顺利进行,确保市场秩序公平、有序的活动。
2、工商部门市场秩序维护的主要职能是:
(1)拟定有关反垄断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负责反垄断执法工作(价格垄断行为除外);
(2)拟定有关反不正当竞争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依法查处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商业贿赂、走私贩私及其他经济违法案件;
(3)拟定规范市场秩序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规范维护各类市场经营秩序,监督管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行为,实施合同行政监督管理,查处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管理动产抵押登记、经纪人、拍卖行为,组织指导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管理工作等。
(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1、意义:
(1)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保障竞争机制正常发挥作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3)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依据:(1)《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12月1日,共5章33条;(2)相关配套法规――各地人大通过的反不正当竞争条例;
(3)国家总局发布的6个配套规章――《关于禁止有奖销售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关于禁止串通招标投标行为的暂行规定》;
(4)国家总局针对各地在执法实践中遇到的具体法律适用问题,作出的行政解释。
3、主要内容――查处仿冒行为、查处虚假表示行为、查处商业贿赂行为、查处虚假宣传行为、查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查处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制止商业诋毁行为、制止和查处限制竞争行为。
4、权限:监督检查权、调查权(询问、查询复制、检查财物)、强制措施权(限定在反法第五条规定的行为范围内――责令被检查的经营者说明相关商品的来源和数量;责令暂停销售,不得转移、隐匿、销毁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处罚权。
(三)反垄断执法
1、概念――《反垄断法》是保护市场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性法律,素有“经济宪法”之称;于2008年8月1日实施;主要规定了禁止垄断协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控制经营者集中三大制度以及禁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等内容。
2、反垄断执法机构――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反垄断执法机构。
(1)反垄断委员会――主任由国务院领导担任,副主任由商务部部长、发改委主任、工商总局局长担任,成员单位有: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监察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资委、工商总局、知识产权局、法制办、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电监会等。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主要通过委员会全体会议、主任会议和专题会议履行职责,不替代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依法行政。
(2)反垄断执法机构――主要是:商务部、发改委、工商总局。商务部的反垄断执法职责是依法对经营者集中行为进行审查;发改委是依法查处价格垄断行为;工商总局是负责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方面的反垄断执法工作(价格垄断行为除外)。
3、反垄断执法的主要内容。
(1)垄断协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者达成或采取的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其他协同行为。
一是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的横向垄断协议6条略。
二是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的纵向垄断协议,包括: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其他纵向垄断协议。
三是垄断协议的豁免情况,包括: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同一产品规格、标准或实行专业化分工的;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生产明显过剩的;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其他情形。
(2)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其他交易条件,或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
一是认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因素:该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该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或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该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其他因素。
二是市场支配地位的推定制度: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两个经营者在 8 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三分之二的;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四分之三的;其中有的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十分之一的,不应推定具体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3)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政机关以及其他依法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越权或不正当行使权力,限制经营者的正当经营活动,限定单位或个人对商品或服务的购买与使用或实行商品和市场的地方保护、地区封锁等,从而妨碍、扭曲或破坏市场竞争的行为。包括:指定交易、限制商品在地区间自由流通、排斥或限制招标投标、排斥或限制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强制经营者从事垄断行为、制定含有排除或限制竞争内容的规定。
4、权限――国家总局及其授权的省级局在反垄断执法过程中,可以行使调查权、处罚权、处理建议权。
5、反垄断执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的关系:(1)相同点:
一是二者均为竞争执法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是均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重要体现;
三是最终目的都是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2)不同点:
一是执法的依据不同。
二是执法的目的各有其特殊性。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更加关注竞争参与者之间竞争行为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更加注重对竞争参与者利益的保护;反垄断执法则更加关注竞争的有无以及竞争是否充分,更加强调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三是执法的重点及对促进和保护我国市场竞争所产生的作用不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的重点在于从微观方面,有效制止在市场交易中发生的不公平、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从而促使经营者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原则参与市场竞争,保证市场竞争的有序开展;反垄断执法的重点在于从宏观方面,有效地控制市场中的垄断行为,调整市场结构,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使所有竞争者都能够在充分、自由、公平的环境中发展。
四是执法主体不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的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部门;反垄断执法的主体是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及其授权的省级相应机构。
(四)查处市场中走私贩私及其他经济违法案件(2008年1月《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规定》已废止,新“三定”规定再次明确工商部门承担依法查处走私贩私等违法行为的职责)
1、加强对经营进口商品行为的监管,查处经营无合法来源进口商品行为。
2、查处利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从事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经营活动的行为。
3、关于“扫黄打非”工作。
(五)市场规范管理
1、概述。
(1)市场规范管理――指工商部门依照国家市场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在法定的职责权限内对各类市场交易行为进行规范、实施监督的管理活动。其核心是对市场交易行为的规范管理。
(2)市场的主要类型:
一是商品市场――农产品市场、工业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
二是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 三是文化及特殊市场――文化市场、体育市场、旅游市场、集邮市场、文物市场等 四是网络商品交易市场。
(3)市场规范管理的主要职责――对市场交易主体、客体、行为进行规范管理,查处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研究探索市场规范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研究拟定规范各类市场秩序的规章制度及具体措施。
2、市场规范管理方式――市场巡查制,市场预警制,市场专项治理,商品质量监督抽检和公示,市场监管行政指导,市场监管行政处罚,申诉举报制,市场交易查验登记监督制。
(1)市场巡查制――是工商部门进行市场检查的主要形式,指工商执法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巡回检查的方式,依法对管辖区域内各类市场主体的资格、经营行为、商品质量等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投诉和查处违法违章行为的监督管理制度。
(2)市场预警制――指工商部门通过制定市场秩序评价标准,在日常管理中依据标准对市场主体经营行为进行检查和测评,对市场主体情节轻微且没有造成后果的违法违章行为,及时通过教育提醒警示等方式予以指出并促其改正的一种具体管理措施和手段。
3、商品交易市场规范管理
(1)主要内容:对市场主办者的监管,对进场经营者的监管,对上市商品范围的管理,对经营行为的管理。
(2)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指工商部门依据市场信用标准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对不同信用状况的商品交易市场实施分类管理。信用分类标准由市场开办企业和场内经营者信用指标两部分组成。
一是守信标准(A类)――一般每季度检查一次;
二是警示标准(B类)――至少每季度进行1-3次日常巡查; 三是失信标准(C类)――至少每季度进行3次以上日常巡查; 四是严重失信标准(D类)――至少每周进行一次日常巡查。
4、重要商品市场的规范管理
(1)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规范管理;(2)粮食市场规范管理;(3)棉花蚕茧市场规范管理;
(4)汽车市场规范管理――在汽车品牌销售管理中,销售九座以下乘用车应取得汽车生产厂家的授权,并经国家总局备案,才能销售;
(5)成品油(汽油、柴油等)市场规范管理――开办成品油批发、零售企业,必须取得省级有关部门的经营批准证书,工商部门才能登记注册;
(6)文物市场、旧货市场规范管理。
5、生产要素市场规范管理。
6、网络商品交易市场监管。
7、经纪人的规范管理。
(1)经纪人――在经济活动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居间、行纪或代理等经纪业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形式包括:个体经纪人、个人独资经纪企业、合伙经纪企业、经纪公司等。
(2)经纪人承办经纪业务,除即时结清外,应当根据业务性质与委托人签订书面居间合同、行纪合同或委托代理合同。
(3)对经纪人管理的方式。
一是备案管理。经纪人领取营业执照、聘用或解聘经纪执业人员后,应当自聘用或解聘之日起20日内,将聘用或解聘合同及聘用的经纪执业人员的详细资料,提交当地工商部门备案。
二是经营场所公示。经纪人应当将所聘用的经纪执业人员的详细资料在经营场所公示。三是信用分类管理。
8、合同的监督管理。
(1)合同监督管理范围――各种利用合同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
(2)合同监督管理方式方法――实施行政处罚;合同备案、鉴证和登记;合同执法检查;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制定并发布合同示范文本,监督格式合同条款;建立企业合同履约信用记录和公示工作,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
9、拍卖监督管理。
10、动产抵押登记。
(1)动产抵押登记――是工商部门依法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抵押予以登记的行为。效力:对抗善意第三人,公示。
(2)动产抵押物应具备的条件――必须是抵押人有处分权的动产;必须是法律允许转让的动产;必须是易于保存,经使用和收益不易损毁其价值的动产。
(3)法律禁止抵押的动产――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公益设施;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有争议的财产;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动产。
(4)动产抵押的程序――申请,审查(只进行形式审查,不做实质审查,不负调查核实责任),登记(在《动产抵押登记书》上加盖动产抵押登记专用章并注明盖章日期),查询(建立《动产抵押登记薄》,供社会查询)。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
(一)概述
1、历史回顾。
(1)1891年,美国纽约消费者协会成立,成为消费者运动从自发到有组织的发展标志;
(2)1960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荷兰5国发起成立了国际消费者联盟(总部设在伦敦),迈出了消费者运动国际化的重要一步,迄今已有115个国家和地区的220多个消费者组织加入;
(3)1983年,国际消费者联盟确定每年的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4)1983年5月,河北省新乐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消费者协会,1984年12月,中国消费者协会成立,于1987年9月加入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
(5)1994年1月1日,《消法》颁布实施;
(6)1998年8月,国家总局增设消费者权益保护司――2001年,更名为消费者保护局。
2、基本概念。
(1)消费者――消费性质属于生活消费;消费客体是商品和服务;消费方式包括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主体范围包括个人和进行生活消费的单位。
(2)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在消费领域中依法享有有权利及利益,其核心是消费者的权利(九项,略)。
(3)消费者权益保护――国家通过立法、行政、司法活动,保护消费者在消费领域中实现其依法享有的权益。
(4)工商部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主要职责有:
一是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各项业务工作,采取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措施;
二是受理消费者申诉,对消费者权益争议进行调解,对涉及的违法行为及时进行处理;
三是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惩处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中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四是指导消费者协会的工作,督促其履行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职能,并给予支持。
(5)消保局的具体职能――负责拟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具体措施、办法,承担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开展有关服务领域消费维权工作,查处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承担指导消费者咨询、申诉、举报受理、处理和网络体系建设工作。
(二)商品消费保护
1、主要内容――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受尊重权、监督权、结社权、获得知识权。
2、流通领域――销售和物流(仓储、运输、保管等)。
3、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职责:
(1)商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管理--对相关注册事项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取缔无照经营。(2)监督检查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对检查中发现的、有关部门通报的、消费者举报的不合格商品进行市场清查和退市。
(3)监督检查流通领域商品经营行为――指导和监督经营者履行进货检查验收等义务,依法查处经营活动中涉及商品质量、商标广告等方面的违法行为。
(4)受理和处理消费者有关商品消费的申诉举报,调解消费纠纷,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处理。
4、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方式――市场巡查;专项检查;质量监管(监督经营者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等自律制度,加强对商品标识、内在质量的检查,及时清查和退市不合格商品);查办违法案件。
(三)服务消费保护――略
(四)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
1、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
(1)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农业部门;(2)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3)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
(4)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5)综合协调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卫生部门。
2、主要职责:
(1)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市场准入管理――依法办理设立、变更、注销、吊销,对注册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将相关信息通报有关部门;进行经济户口管理和信用分类监管;依法查处取缔无照经营食品违法行为。
(2)监督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组织质量监测、快速检测、抽样检查;对不合格食品进行市场清查和退市;按照规定公示监督检查信息,并通报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
(3)监督食品经营行为――指导、监督经营者建立并落实自律制度和责任制度;查处制售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
(4)处臵重大食品安全事故。(5)处理消费纠纷。
3、长效监管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工商监管、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消费者参与”四位一体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1)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执法体系,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规范化水平――主体准入、市场巡查、信用分类、不合格退市、信息公示等制度。
(2)建立健经营者自律体系,不断提高食品经营者的守法经营水平――巩固和完善“两项制度”(索证索票、进货台账);引导和监督经营者建立和完善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质量承诺制度、市场开办者质量责任制度;鼓励和引导市场、超市、种植养殖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建立健全“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协议准入制度、食品质量管理员制度、质量自检制度。
(3)建立健全社会监督和协作体系,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水平――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执法合力;建立与各级消费者协会和有关行业协会的情况通报制度,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作制度;建立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和特约监督员制度;大力推进12315网络建设。
(4)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处臵体系,不断提高应对食品安全突发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五)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依托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电话,在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基础上,构建行政执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三大体系”和一个全国12315信息化网络,实现监管执法工作和信息化手段的有机结合,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1、行政执法监管体系――相对集中受理、分工协作办理、应急指挥调度、信息汇总分析、进行消费提示。
2、行业和经营者自律体系――指导经营主体建立消费纠纷和解制度,引导和监督经营者和行业组织建立消费维权自律制度,建立与行业组织的消费维权工作协作制度。
3、社会监督维权体系――加强与消费者协会的协作,大力推进“一会两站”建设;拓宽社会和群众参与消费维权的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
4、全国12315信息化网络――按照“整合资源、扩大功能、改造提高”的原则,建立从总局到工 11 商所五级纵向贯通、横向连接的全国12315信息化网络系统;在总局、省、市三级形成12315数据库,建立总局、省局两级数据中心,建立市、县、所三级数据采集点,实行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技术方案;逐步实现网上咨询、受理、查办、调度指挥、应急处臵、动态监控、发布信息。
四、商标注册与专用权保护――通过对注册商标和未注册商标、商标印刷行为和商标代理行为的监督管理,对地理标志、驰名商标、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的保护,以及开展商标专用权保护专项整治活动,有力地保护了商标专有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商标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商标概述
1、商标――生产者、经营者为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他人的商品或服务相区别,而使用在商品或服务上的,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所构成的标志。――商标就是区别不同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志。
2、商标的分类:
(1)按照构成要素分为――视觉商标、听觉(音响)商标、味觉(气味)商标、触觉商标。(2)按照使用目的分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3)按照使用对象分为――商品商标、服务商标。(4)按照知名度分为――普通商标、驰名商标。
(二)我国商标法律制度沿革――略
(三)商标注册和评审
1、商标局主管全国商标注册和管理工作――对商标注册申请进行形式审查;对初步审定的商标刊登《商标公告》予以公告,任何人自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均可提出商标异议;公告期满无异议的,予以核准注册,发给《商标注册证》,并刊登《商标注册公告》进行公告;对驳回的注册申请,不予公告。
2、商标评审委员会对驳回申请、异议裁定、撤销决定不服的进行复审。
(四)商标专用权保护
1、商标专用权――注册商标所有人对其依法注册的商标享有的独占、使用和处臵的权利,是民事权利。
2、商标专用权保护的原则:
(1)注册商标受法律保护的原则――1985年我国加入《巴黎公约》,承担了保护驰名商标的义务;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以及符合一定条件的外国人或外国企业,都能成为商标权的主体。
(2)申请在先注册在先原则――就驰名商标而言,不论其是否注册,他人都不得恶意抢先申请注册和擅自使用。
(3)诚实信用原则。
(4)自愿使用注册商标原则――烟草制品、人用药品强制使用注册商标。
3、商标专用权行政保护(1)法律依据――法律(《商标法》1983年3月1日实施,1993、2001年两次修订),行政法规(《商标法实施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等),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
(2)保护模式――我国实行的是行政保护和司法审判“两条途径、协调运作”的“双轨制”机制。(3)商标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是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的; 二是销售侵犯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
三是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 四是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
五是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在同一种商品或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志作为商品名称或商品装潢使用,误导公众的;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
(4)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是行政责任――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专门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侵权商标标识的工具,并可处以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罚款;非法经营额无法计算的,处10万元以下罚款,二是民事责任――停止侵权,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三是刑事责任。
(5)商标与其他商业标志(商品装潢、外观设计专利、企业名称)的区别――略。
4、工商部门商标专用权保护的主要内容――对注册商标和未注册商标使用行为的监督管理;依职权或根据投诉和举报处理商标纠纷,查处商标侵权行为,保护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消费者利益。
(1)注册商标和未注册商标的监督管理;
(2)地理标志的注册与保护――地理标志是指能标示出某商品来源于某成员地域内,或来源于该地域中的某地区或某地方,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相关联;
(3)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4)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保护;
(5)商标印刷行为的监督管理;
(6)组织开展商标专用权专项保护行动;
12(7)商标代理行为的监督管理。
5、商标战略(作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重要专题,由国家总局牵头,责任单位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农业部、商务部、财政部等9个部门)的制定与实施――略。
五、广告监督管理
(一)广告活动
1、广告活动――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在广告设计、制作、代理、发布过程中所产生的特定法律行为。
2、主要特征:
(1)广告活动的主体包括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活动中其他参与者,如广告代言人不属于广告活动主体。
(2)广告活动是包括了广告设计、制作、代理、发布等部分或全部环节的过程;广告理论和广告实务中通常提及的一些概念,如广告创意、广告策划、广告投放监测等,不独立构成法律规定的广告活动环节。
(3)广告活动是法定的行为。
(4)广告活动具有民事活动的一般特点。
(二)广告监督管理
1、现行的广告监管体制――政府主导型体制和“工商监管、部门配合、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管理模式。
(1)以工商监管为主的政府主导型体制,突出了广告监管工作的行政性和政府工作法治化。(2)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管理中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药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保健食品等广告的审查,是法律规定的发布前审查;广告监管部门是事后监督。
(3)加强广告行业自律,有效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4)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强化社会监督效果。
2、广告监督管理的意义和作用――丰富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内容;直接维护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秩序。
(三)广告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制定和控制执行广告发布标准,监督规范广告活动,指导广告业发展。
1、制定和控制执行广告发布标准。(1)广告发布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是广告的基本原则――广告应当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二是广告发布的一般标准――如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
三是广告发布的具体标准――目前,药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食品、酒类、化妆品、烟草、房地产、医疗服务等商品、服务已有具体发布标准。
(2)广告审查制度――是控制广告发布标准的一项基本制度,指在广告发布前对广告内容的核实和审查,目的是防止违法广告发布。
一是广告审查制度包括广告内容核实和广告审查――广告内容核实是指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依法查验证明,核实广告内容,也称为广告经营单位自行审查;广告审查是指药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广告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进行审查的广告,在发布前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查,也称广告发布前审查。
二是广告主不论自行发布还是委托发布广告,必须具有或能够提供真实、合法、有效的证明文件。三是广告经营单位自行审查是法律规定的必须承担的义务,对于证明不全、内容不实的广告,应当拒绝发布;不按规定审查,不论广告内容是否违法,本身即已构成违法行为。
四是广告发布前审查是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的行政许可事项――如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由药品监督部门审查,农药、兽药广告由农业部门审查,其他部门无权审查。
五是广告监督管理部门不是广告审查部门,不具有在发布前审查广告的职权,依法对特定广告是否符合标准的检查属于事后监督性质。
六是有的行业组织或其他中介机构向会员以及非会员提供广告咨询服务,属于行业自律或一般中介服务。
(3)查处虚假违法广告――是一种行政处罚行为,由广告监管部门实施。
(4)利用广告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应予追诉的情形:
一是违法所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
二是给消费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
三是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因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的;
四是造成人身伤残或其他严重后果的。
2、监督规范广告活动。
(1)广告活动主体资格的广告市场准入。
一是广告主的主体资格规范――广告主自行或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发布广告,所推销的商品或服 13 务,应当符合其经营范围。
二是广告经营单位的广告市场准入规范――广告经营者的主体资格由工商注册来确立;广告发布者主要指兼营广告的媒介单位,确认其资格的形式是《广告经营许可证》;电台、电视台、报社的广告业务,应由其专门从事广告业务的机构办理,并依法办理兼营广告的登记。
(2)广告活动行为规范――从事广告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广告活动不等同于广告经营活动,前者的主体包括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后者仅指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
3、指导广告业发展――2008年4月,国家总局与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是新时期中国广告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第一次将“四个统一”的监管思想写进广告业发展规划。
(四)广告监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1995年2月1日实施,共6章49条),国务院的《广告管理条例》,国家总局的《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等。
2、主要制度。
(1)广告监测制度――是控制广告发布标准的重要环节,是指广告监管机关依据法律规定,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对个案广告、类别广告、全部广告是否符合发布标准进行的跟踪检查。通过监测,发现违法广告,分析广告发布违法趋势,及时提出违法广告警示,制定监管对策措施。
(2)广告审查员制度――广告经营单位对广告进行审查,是一项法定义务,也是一项法定制度。其应当建立相应工作制度,配备熟悉广告业务的广告审查人员。
(3)违法广告公告制度――广告监管机关定期或不定期发布《违法广告警示公告》,与其他部门联合发布《违法广告联合公告》。
(4)暂停发布制度――不是行政处罚。(5)行政告诫制度。
(6)违法广告案情通报制度。
3、广告监管工作中的行政许可。
(1)广告经营许可证审批――发放范围是:电台、电视台、报社,事业单位,应当进行广告经营审批的单位;审批机关是各级监管部门,按分级管辖原则进行。
(2)外商投资广告企业及分支机构设立的审批――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的审批内容是外商投资企业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审批机关是总局及其授权的省级局;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的审批内容是董事会决议和广告经营审计报告,审批机关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在的省级局。
(3)户外广告登记――登记机关是辖区的市级工商部门,发给《户外广告登记证》。(4)烟草广告登记――审批机关是省级局或其授权的省辖市局。
(5)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登记――登记机关是省级及计划单列市工商部门,发给《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登记证》。
(五)积极探索创新广告监管的理论与实践――略
六、禁止传销和规范直销
(一)概述
1、传销的有关概念:
(1)传销――组织者或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2)、特征――发展人员、组成网络、复式计酬。
(3)构成要件――组织要件,即:发展人员、组成网络,形成具有上下线关系的“人员链”;计酬要件,即:复式计酬,形成“资金链”。
(4)种类及表现特征:
一是“拉人头”传销――其特征是,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为提取报酬的依据,发展人员越多,所获报酬越高。
二是骗取“入门费”传销――其特征是,具有传销的两个要件,骗取“入门费”特征显著,往往与“拉人头”传销或团队计酬传销同时存在。
三是团队计酬传销――其特征是,以下线的销售业绩为提取报酬的依据,下线人员的销售业绩越高,上线人员获得报酬的数额越大。
四是为传销活动提供经营场所、培训场所、货源、保管、仓储、出租房屋等便利条件的行为。五是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发布含有传销信息的行为。
(5)危害性――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危害社会稳定;侵害群众权益和人身财产安全;败坏社会伦理道德。
2、直销的有关概念:
(1)直销――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
(2)特征――是一种经销方式;是直销员直接向消费者销售的方式,按照直销员本人直接向消费 14 者销售产品的收入计酬,不允许团队计酬;是销售商品的方式,直销的商品应当是物化的有形商品,不得是虚拟的商品;是需要事先得到许可的销售方式。
(2)直销企业――是指依照《直销管理条例》规定,经批准可以采取直销方式销售产品的企业;有权批准直销企业的仅为商务部。
(3)直销员――是指由直销企业招募的,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销售产品的推销人员。直销员从属于直销企业;与直销企业是短期雇佣关系,直销企业与直销员签订推销合同,不需要按劳动合同的要求承担直销员的三金和公积金等保险费用;直销员是自然人,不具有市场主体经营资格,不需要领取营业执照,其直销活动不以无照经营查处。
(4)直销产品――直销产品的种类应当在规定范围之内,目前包括化妆品、保健食品、保洁用品、保健器材、小型厨具等5类;直销产品应当是本直销企业生产的,其他企业(包括其他直销企业)的产品,本直销企业不得采取直销的方式销售。
(5)直销服务网点――服务网点仅开展产品价格展示、介绍、退换货及仅为直销员销售需要而提供储货、发货等其他服务的,属于直销经营业务,不需要进行工商登记;服务网点可以兼作店铺,从事传统商业销售,但需进行工商登记。
3、传销与直销的区别:
(1)在法律方面――传销是法律禁止的行为,是一种欺诈活动,依《禁止传销条例》查处;直销是一种合法的经营活动,依《直销管理条例》调整。
(2)在招募人员方面――传销一般没有限制;直销不得招募在校学生、教师、医务人员、公务员等身份和未满18周岁的人员为直销员。
(3)在培训方面――内容不同;形式不同:传销一般是暗中、私下进行,直销培训是公开的活动,不收取任何录用,不以购买商品为条件;场所不同:传销多选在民宅,直销培训有场所限制,不得在政府、军队、学校、医院及居民社区、私人住宅内举办;授课人员不同:传销的授课人员一般都从事销售活动,是传销组织网络的一员;直销的授课人员不得从事直销销售,其身份在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并在直销企业网站公布,在培训时佩戴《直销培训员证》。
(4)在计酬方面――传销以发展团队人员的数量或团队人员的销售业绩为计算报酬的依据;直销以直销员个人销售业绩为计算报酬的依据,与其他任何人无关。
(5)在商品销售和退换货方面――传销活动多无商品销售;直销活动进行商品销售,有完备的退换货办法。
(二)禁止传销
1、传销活动的新变化、新特点:
(1)在表现形式上――仍以“拉人头”为主要方式,与非法集资、诈骗等犯罪行为交织的情况依然存在,但利用互联网从事传销的现象日趋严重。
(2)在侵害对象和地域上――诱骗在校学生参与的情况抬头,一些少数民族群众被骗往异地从事传销;传销活动向西部、农村蔓延。
(3)在违法主体上――正式注册公司从事传销活动的情况增多。
(4)在表现特征上――传销经济邪教的特征凸显,对参加人员强制“洗脑”后,许多人难以自拔;传销组织内部趋向职业化,暴力抗法及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2、禁止传销的工作机制、职责分工与配合协作。
(1)工作机制――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2)职责分工:
一是地方政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对查处传销工作的领导;支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建立查处工作的协调机制,对查处工作中重大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
二是工商部门――负责协调相关方面开展打击传销联合行动,查处传销行为;会同电信等部门查处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发布含传销信息的行为;负责查处为传销行为提供便利条件的行为。
三是公安机关――会同工商部门查处在传销中以介绍工作、从事经营活动等名义,欺骗他人离开居所地非法聚集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行为;涉嫌犯罪的传销行为。
四是相关部门――商务、教育、民政、财政、劳动保障、电信、税务等部门,负责配合工商、公安查处。
五是基层组织――居委会、村委会等在当地政府指导下,协助有关部门查处传销行为。(3)工商部门与公安机关的配合协作――略。
3、对涉嫌传销行为查处的措施和程序。(1)措施:
一是询问当事人;
二是责令停止相关活动;
三是进入涉嫌传销活动场所检查;
四是查阅、复制、查封、扣押涉嫌传销的资料; 五是查封、扣押涉嫌用于传销的财物; 六是查封涉嫌传销的经营场所;
七是查询涉嫌传销的组织者的账户及与存款有关的资料。
15(2)程序――略。
4、传销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1)组织策划传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县级以上)没收非法财物,没收违法所得,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工商部门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介绍、诱骗、胁迫他人参与传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财物,没收违法所得,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工商部门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参与传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工商部门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
(4)为传销行为提供经营场所、培训场所、货源、保管、仓储、出租房屋等条件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为传销行为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由工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5)在传销中以介绍工作、从事经营活动等名义欺骗他人离开居所地非法聚集并限制人身自由的,或拒绝、阻碍工商部门执法人员依法查处、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当事人擅自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被查封、扣押财物的――责令改正,处被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财物价值5%以上20%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5、开展禁止传销工作
(1)集中力量查办大要案件,严惩组织者、策划者和骨干分子。(2)配合教育部门开展防止传销进校园工作。(3)坚持遏制传销向西部和农村蔓延的势头。
(4)建立健全传销组织者、骨干分子和参与人员信息库,实现对其的有效控制和精确打击。(5)建立执法协作机制,打击利用互联网传销行为。
(6)结合日常打击传销工作和联合执法行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7)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优势,把打击传销的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到实处。
(8)加强调查研究,把握监管规律,不断增强打击传销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三)规范直销
1、直销经营活动的规则和制度。(1)市场准入
一是企业申请直销的资格条件――略;
二是程序――申请人持商务部颁发的《直销经营许可证》,依法向工商部门申请变更登记; 三是对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的要求――从事直销活动,必须设立省级分支机构,并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2)直销员招募――未满18周岁的人员,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全日制在校学生,教师、医务人员、公务员和现役军人,直销企业的正式员工,境外人员,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从事兼职的人员等7类人员,不得招募为直销员;直销企业与直销员应当签订推销合同。
(3)直销培训――略。(4)直销员计酬――计算直销员报酬的方式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内容,也是分辨直销和传销的关键;企业至少应当按月支付报酬,报酬总额不得超过直销员本人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收入的30%;直销企业与分支机构不得发布宣传直销员报酬的广告。
(5)退换货制度――在购买直销产品30日内、产品未开封的,消费者或直销员可以办理无因换货或退货;直销企业与直销员、直销企业及其直销员与消费者因换货或退货发生纠纷的,由前者承担举证责任。
(6)信息报备与披露制度――披露内容:直销企业及省级分支机构、服务网点的基本情况,直销员、直销培训员及及直销产品情况,直销员计酬奖励制度、产品退换货办法等9个方面的内容;报备内容:保证金存缴情况、直销员收入及纳税情况、企业销售业绩及纳税情况等5个方面的信息。
(7)保证金制度。
一是保证金的数额与调整――略。
二是使用保证金的情形――直销企业无正当理由不向直销员支付报酬,或不向直销员、消费者支付退货款;直销企业发生停业、合并、解散、转让、破产等情况,无力向直销员支付报酬,或无力向直销员、消费者支付退货款;因产品问题给消费者造成损失,依法应当进行赔偿,直销企业无正当理由拒绝赔偿或无力赔偿。
三是保证金的存缴、使用和日常监管工作由商务部和工商总局共同负责。
2、直销监管工作。(1)职责
一是制定直销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办法;
二是监管直销企业和直销员依法开展直销活动,监管直销企业的信息报备与披露、保证金存缴,建立监管档案;
三是组织开展直销监管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对直销企业进行行政指导; 四是依法查处违法直销案件,受理对违法直销活动的举报、投诉; 五是协助商务部门,做好市场准入等相关工作。(2)监管的主要方式――略。(3)监管的手段和措施
一是现场检查可以采取的措施――进入企业检查;要求提供有关资料和证明材料;询问有关人员及查阅、复制、查封、扣押与直销活动有关的材料和非法财物;检查有关人员证件。
二是涉嫌违法可以采取的措施――责令其暂时停止有关的经营活动。
3、违法行为及法律责任
(1)违反审批规定的:对未经审批从事直销活动的,通过欺骗、贿赂等手段取得直销经营许可的,出现重大变更事项未进行报批的,超产品范围直销的――视情节轻重,由工商部门作出责令改正、没收直销产品和违法销售收入、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商务部吊销直销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违反宣传或销售活动规定的:对有欺骗、误导等宣传和推销行为的,违反规定向消费者推销产品的,违反退换货规定的――视情节轻重,由工商部门作出责令改正、没收直销产品和违法销售收入、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商务部吊销直销经营许可证。
(3)违反直销员管理规定的:对违反规定招募直销员的,违反规定进行直销员业务培训的,违反直销员报酬规定的――视情节轻重,由工商部门作出责令改正、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商务部吊销直销经营许可证。
(4)违反价格管理规定的――依照《价格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5)违反报备披露信息和保证金规定的――视情节轻重,由工商部门作出责令限期改正、罚款等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商务部吊销直销经营许可证。
(6)对违反《直销管理条例》的行为同时违反《禁止传销条例》的――依照《禁止传销条例》规定处罚。
第六章
工商行政管理与依法行政
一、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建设概述
(一)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的内涵
1、制定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2、提高工商行政执法人员和管理相对人守法的自觉性,做到有法必依。
3、严格依法行政,做到执法必严。
4、强化执法监督,做到违法必究。
(二)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的重要性――略
(三)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的成就
1、确立了依法行政的执法理念;
2、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
3、基本建立了行政执法的有效机制,执法水平明显提高;
4、执法监督机制逐步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断加强;
5、加强了法制队伍建设,法制工作网络基本形成――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10个副省级市局都设立了法制机构,绝大多数地市级、县级局也设立了法制机构,工商所设立了法制员。
二、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
(一)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内涵――以专项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明确)为主,以非专项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涉及)为辅,包括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不同层次的法律规范,以规范市场监管执法行为、规范市场主体和规范市场交易行为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二)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内容和特点――略
(三)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
1、在企业登记法律法规方面:(1)缺乏一部统一的商事登记法;
(2)市场主体登记前臵性行政审批过多、过滥――约有330余项;(3)无照经营的查处取缔部门职责交叉、权限不清。
2、在公平交易、广告监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和消费者保护法律规范方面:
(1)反法、广告法、消法等以工商部门为主要执法机关的现有法律法规已不能涵盖新出现的违法行为;
(2)因法律竞合,使得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导致一些重要法律不能有效实施。
3、在商标法律规范方面――现行规定存在程序层级过多、周期较长、保护力度较弱、与国际通行做法存在差距等问题,影响了当事人申请注册商标保护的积极性和工商部门履行职责的有效性。
4、在市场规范管理法律规范方面――执法依据散见于相关法律、法规、国务院文件或部委联合发 17 文,这些规定内容零散,且往往相互冲突,给执法带来极大困难。
5、一些监管领域目前尚缺乏专门的法律依据,存在法律空白――如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经纪人及经纪行为监管,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监管,利用企业登记基础信息、商标信息提供社会服务等。
三、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
(一)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的内涵――是指各级工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行政相对人采取的具体的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或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行使和义务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具体行政行为。主要包括行政许可与审批、行政处罚等行为,不包括工商行政立法等其他行政行为。
(二)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的主要原则――合法行政、合理行政(公平公正原则和比例原则-罚过相当)、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三)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主体――各级工商部门及其依法设立的具有独立执法权的派出机构、法律法规及规章授权的组织。
(四)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方式――行政检查、行政许可、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处罚、行政指导等。
四、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建设法治工商必须坚持立法、执法和执法监督三位一体,整体推进。
(一)行政执法监督
1、外部监督――人大的监督,法院的司法监督,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新闻媒介的监督等。
2、内部监督――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层级监督,监察监督,审计监督。
(二)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监督
1、涵义――是指上级工商机关对下级工商机关,各级工商部门对本机关及其派出机构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检查、评议、督促、纠正的活动。
2、范围:
(1)工商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落实情况;(2)有关执法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及制度、措施;(3)行政执法主体的资格;(4)行政强制行为;(5)行政处罚行为;(6)行政许可行为;(7)行政收费行为;(8)行政不作为行为;(9)行政复议行为;(10)行政赔偿行为;
(11)其他需要监督的事项。
3、方式:
(1)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报告制度;(2)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3)规范性文件法律审核制度;(4)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5)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6)行政执法证件规范化管理制度;(7)执法检查制度;
(8)对行政处罚案件依法进行核审、听证;(9)依法审理行政复议和行政赔偿案件;
(10)各级工商部门决定采取的其他方式――对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执行“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六项禁令”;向监管服务对象代表述职述廉;罚没物品处理监督;执法公示制度;监督员、举报电话、局长接待日等。
第七章
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一、工商行政管理体制
(一)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内涵――工商部门职责权限、机构设臵和组织领导形式等总的制度体系。
1、职责权限、机构设臵和组织领导形式是构成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要素。
2、职责权限是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是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得以形成的基点,对机构设臵和组织领导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机构设臵是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载体。
4、组织领导形式是工商行政管理体制运行的重要保证。
(二)现行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
1、职能统一、职权法定的市场监管职能体制――新“三定”方案规定了15职责。
2、分级设臵、重心在下的机构体制。
3、省以下垂直管理的领导体制――标志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相适应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18(1)机构――省级局为同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地、县级局为上一级局的直属机构,分局不变;工商所为县、分局的派出机构,按经济区域设臵。
(2)编制――省级局的编制和领导职数,由省级编办核定和管理;市、县级由省级编办会同省级局统一核定和管理;人员编制的管理权限上收到省一级。
(3)干部管理――省级正副局长实行双重管理,以地方为主;市、县级正副局长,经征求地方党委意见后,由上一级决定任免。
(4)财务――省级局按收支两条线原则,对全省系统财务经费实行统一管理。
4、“收支两条线”的经费(人员经费、行政办公经费、业务经费、办案经费、装备经费、基础设施经费)保障体制。
(三)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的目标任务
1、进一步推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变。
(1)正确把握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本质属性――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2)严格履行市场监管职能。
(3)积极延伸社会服务职能――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监管与服务的统一: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就业再就业的指导和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
(4)不断拓展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空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食品市场消费安全;加强反垄断执法,维护统一的市场体系;加强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监管,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等。
2、进一步优化工商行政管理组织结构。
(1)优化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结构,合理划分各级机关的职责权限。(2)优化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结构,建设精简统一高效的机构体系。
(3)优化工商行政管理层级结构,形成科学的管理层级――试行省级局直接管理县级局的体制,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打破现行机构设臵的局限,构建综合性的统一指挥协调系统,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加大向基层授权的力度,减少不必要的中间层,完善基本监管和服务体系建设。
3、进一步推进垂直管理体制的科学运行。(1)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协调。(2)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3)改进对基层工作的指导。(4)切实加强干部交流与监督。
4、适应停止征收“两费”的新形势,切实加强和改进工商行政管理――各级工商部门要以停止征收“两费”为契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职能,努力做到“四个统一”,积极推进“四化建设”,在提高执法效能、服务质量和规范管理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和创新市场监管制度、方式和手段,特别要完善和创新基层工商所监管执法制度和方式,努力构建市场监管执法长效机制,切实做到“四高目标”,树立服务企业、服务市场、依法管理的良好形象,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工商行政管理机制
(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制概述
1、内涵――在现行体制框架内工商部门运行的制度、程序和方式方法的有机结合体。
2、分类:
(1)按目的和功能――决策机制、协调机制、执行机制、监督制约机制;(2)按对象和内容――监管执法机制、社会服务机制、内部管理机制;(3)按过程――事前、事中、事后。
(二)工商行政管理机制创新的实践探索
1、以推行市场巡查制为重点,创新市场规范管理机制;
2、以实行信用分类监管为重点,创新市场主体监管机制――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管理,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3、以实行商品准入制度为重点,创新商品质量监管机制。(1)建立商品质量购销查验登记制度;(2)建立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
(3)建立重点商品市场准入备案制度;(4)建立重点商品协议准入制度;
(5)建立健全不合格商品召回退市制度。
4、以12315行政执法体系(行政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为一体)建设为重点,创新消费维权机制。
(1)加大消费维权工作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监管体系――建立相对集中受理消费者咨询、申诉举报机制;实行分工协作办理和督办反馈的工作机制;健全网上调度指挥和应急处臵机制;强化信息汇总分析,完善消费预警机制。
(2)创新消费维权机制,健全行业和经营者自律维权体系――指导经营主体建立消费纠纷和解制 19 度;引导和监督经营者和行业组织建立消费维权自律制度;建立与行业组织的消费维权工作协作制度。
(3)深化消费维权体制改革,扩大社会监督维权体系――加强与消费者协会的联合与协作,大力推进“一会两站”建设;拓宽社会和群众参与消费维权的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
(三)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从目标系统、制度系统、运行系统三个方面入手
1、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的目标系统――在新形势下,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建设的总目标是:围绕提高市场监管效能、实现监管职能到位的需要,大力推进市场监管机制创新,实现“四个转变”。
2、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的制度系统――今后一个时期,关键是要大力推进“四化建设”。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市场主体准入制度建设、保障市场消费安全和公平竞争制度建设、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制度建设、保护商标专用权和维护广告市场秩序制度建设、打击传销和规范直销行为制度建设。
3、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的运行系统――按照“四高目标”的要求,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2)努力建设高素质队伍;(3)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4)完善内部行政运行体系;
(5)创建“四位一体”的市场监管体系――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
4、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还要正确处理长效机制与其他临时性、应急性监管机制的关系。
第八章
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
一、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的内涵――是指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直属机构、派出机构的公务员。
二、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目标任务――建设“三个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1、“政治上过硬”――是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求广大工商干部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业务上过硬”―― 是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求广大工商干部围绕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全面履行工商职能的需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断增强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的本领和能力;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要求,不断增强依法行政的本领和能力;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增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改革创新的本领和能力;要通过业务建设的加强,努力做到“四个统一”的要求,大力推进工商行政管理的“四化”,切实提高市场监管和服务效能,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作出新的贡献。
3、“作风上过硬”―― 是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根本方向。就是要求广大工商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各项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模范遵守党纪国法,加强公务员行为规范和工商行政管理职业道德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培养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二)建设“三个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把能力建设作为重点
1、党的5种执政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公务员的9种基本能力――政治鉴别、依法行政、公共服务、调查研究、学习、沟通协调、创新、应对突发事件、心理调适能力。
3、工商的6种能力建设:
(1)不断提高从政治上把握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能力;(3)不断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
(4)坚持改革创新,依托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加强市场监管的能力;(5)不断提高与各方面协调配合的能力;(6)不断提高抓好队伍建设的能力。
(三)建设“三个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坚持全面规划、整体推进
1、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2、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党员素质;
3、抓好各级机关建设,努力改进队伍作风;
4、抓好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基层监管执法水平;
5、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树立良好工商形象。
三、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二)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干部
(三)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略
第九章
工商行政管理文化
一、工商行政管理文化概述
(一)工商行政管理文化的概念――工商部门在履行政府赋予的维护市场秩序等职能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职业精神、职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及文化现象;属于行政文化的一种,外延包括工商精神文化、工商制度文化和工商物质文化;依法行政是工商行政管理文化的基本理念。
(二)工商精神:
1、忠于职守、执法如山的敬业精神;
2、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的奉献精神;
3、心系群众、执法为民的公仆精神;
4、顾全大局、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5、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自律精神。
(三)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
1、指导原则――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坚持不断创新、坚持服务于工商行政管理实践、尊重基层首创精神。
2、方法和途径:
(1)提高思想认识,引导工商干部积极参加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2)重视工商行政管理文化的理论建设;
(3)坚持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和加强工商队伍建设相结合;(4)兼容并蓄、取长补短。
二、工商行政管理廉政文化
(一)概念和特征
1、工商行政管理廉政文化――是指工商部门及其干部职工所开展的,以“廉荣贪耻”为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以多种文化表现形式为载体,体现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一系列思想教育。
(1)主体――各级工商部门及广大工商干部职工。(2)主题――“廉荣贪耻”。
(3)任务――教育和引导广大工商干部职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不断增强依法行政、廉洁执法的思想意识,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
(4)目的――运用多种形式和载体,让“廉荣贪耻”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让全体干部职工从思想和心理上筑牢反腐倡廉的防线。
(5)表现形式――建立廉政教育室、廉政长廊、工作荣誉室,建立廉政园地、廉政网站、廉政网页,开辟廉政专栏,创建廉政专刊,开展廉政征文、读书、演讲等。
2、特征――时代的先进性、历史的传承性、广泛的群众性、工作的实践性。
(二)工商廉政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坚持全体工商干部职工广泛参与;
4、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
5、建立长效机制。
第十章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
一、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概述
(一)内涵――是运用信息技术对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整合、传输,通过控制信息流,打破时间、空间以及条块分割的制约,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提供规范、高效、优质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促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创新的过程――“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
1、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工商业务在思想层面、发展观念和技术层面上的交融;
2、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是工商部门履行职能、提供服务的重要手段;
3、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是工商改革创新的重要依托和关键因素。
(二)特征:
1、由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决定的信息资源的基础性、业务应用的复杂性和服务对象的广泛性;
2、由信息化基本属性决定的技术依赖性、标准统一性(标准建设是工商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和资源共享性;
3、由信息化发展规律决定的过程性、阶段性和关联性。
二、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成就
(一)信息化基础日益完善
1、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形成;
2、全国工商系统信息化网络基本建成;
3、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信息服务平台;
4、各级信息化管理机构得到加强;
5、信息化建设骨干队伍基本形成。
(二)信息化与工商业务密切融合
1、信息化覆盖工商主要业务基本实现;
2、信息技术与市场监管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良性互动;
3、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廉政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成效显著
1、提高了监管执法效能;
2、促进了监管执法规范化;
3、促进了行政执法资源整合;
4、推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5、提高了消费维权水平和工作效率;
6、促进了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
三、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坚持工商信息化为工商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监管执法效能服务的方向,积极促进信息化与工商工作的有机融合,大力推进四化建设,全面提升工商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为工商部门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实现四个统一提供坚实的信息化支撑。
(二)发展方针――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一标准、资源共享;面向服务、深化应用;夯实基础、安全可靠。
(三)目标――信息技术与工商各项工作的融合进一步深化,形成一套基本满足业务发展要求的标准化体系,全面建成高效可靠、互联互通、覆盖全系统的工商网络系统,基本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应用支撑平台,初步形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健全信息安全基础措施,队伍的信息化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实现四高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四)任务:
1、加强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工商系统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2、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充完善信息化网络基础――以业务为主线,分为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其中外网由工商行政管理网(业务专网)和公共服务网构成;内网与外网之间物理隔离,业务专网与公共服务网逻辑隔离。
(1)政务内网――是各级工商局的办公网,运行政务信息系统;
(2)工商行政管理网――承载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的信息传输平台;
(3)公共服务网――以接入互联网的政府网站为主要形式的面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和提供服务的网络系统。
3、深化业务应用,建立完善统一的市场监管业务应用支撑平台。
4、完善工商门户网站,建立工商信息服务平台。
5、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支撑能力。
6、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建立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平台。
(五)途径:
1、加强对信息化的领导和体制机制建设;
2、加强信息化的统筹规划;
3、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
4、加强信息化教育培训;
5、加强信息化经费保障。
第十一章
经济全球化与工商行政管理
一、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监管国际化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最早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
2、相关组织: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国际消费者保护与执法网络(ICPEN)、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洲开发银行(ADB)、《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等。
(二)市场监管的国际化趋势
1、市场监管对象的多元。
2、市场监管规则的趋同――公平(非歧视)、公正、公开(透明度)、统一成为各国市场监管执法的一致原则。
3、市场监管国际合作的开展。
(三)工商行政管理融入市场监管国际化趋势的方式
1、开展国际交流研究,为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提供国外借鉴,使我国市场监管法律、制度、体 22 制、机制等方面,既具有中国特色,又与市场监管国际化趋势相适应。
2、开展技术援助项目合作,加强人员能力建设,提高监管技术水平,以利于更好地适应国际化趋势下市场监管的需要。
3、执行政府或部门间协议,开局市场监管执法合作,真正实现对双边市场的共同监管。
4、参与市场监管国际规则制订和协调,有效行使国际话语权,积极参与和影响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际市场监管新秩序、新规则的形成。
5、参与多边执法合作,在国际或多边的层面上,参与解决共同面临的市场监管问题,共同维护国际市场竞争秩序,直接融入市场监管国际化趋势之中。
二、市场监管领域的主要国际关注
(一)市场主体准入领域的国际关注
1、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注册效率和便利程度。
2、企业注册信息服务――经营性、社会监督性、政府管理性、国际合作性。
3、建立多元企业信息共享机制。
4、加强企业守法监督。
5、倡导企业社会责任。
(二)竞争领域的国际关注――竞争政策是贸易规则的核心内容之一
1、核心卡特尔――是指竞争者固定价格、串通合谋、限制产量、分割市场等反竞争协议、约定或行为,是危害最严重的竞争违法行为。
2、竞争与消费者保护。
3、竞争与知识产权保护。
4、管制改革。
5、竞争政策是否纳入世贸谈判。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国际关注――跨国消费者保护及跨境消费纠纷处理,消费安全,网络消费保护,服务消费保护,消费教育等。
(四)商标保护领域的国际关注
1、《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执法问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代表联合国管理着《巴黎公约》、《马德里协定》等多个国际协议;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有一个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即《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2、地理标志的扩大保护问题。
3、地理标志的多边注册和通报体系。
4、商标司法审查。
5、企业商标管理与品牌建设。
三、工商行政管理面临的国际化挑战与应对
(一)挑战――市场监管层面的提升,市场监管领域的拓宽,市场监管规则的增多,市场监管要求的提高,市场监管责任的加重。
(二)应对:
1、切实增强市场监管国际化意识;
2、努力适应市场监管国际化要求;
3、认真参与制订国际市场监管规则;
4、有计划地开展前瞻性问题研究;
5、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第十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改革与展望
一、改革创新是工商行政管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信息化和新技术应用的必然结果,是职能转变的需要。
二、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基本原则
(一)方向:
1、按照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转变职能,实现科学定位――把服务贯穿于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的全过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积极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制、诚信、公平、文明”的市场环境。
2、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价值取向――执法为民是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的价值取向,也是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和遵循的原则。
(二)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创新与实事求是、继承发扬、注重实效、学习借鉴、依法行政相结合。
三、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展望――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大力加强“四化建设”,切实更新“四化建设”,积极推进“四个转变”,全面实现“四高目标”。
(一)切实更新“四个理念”,实现监管理念创新
1、更新发展理念,服务科学发展;
2、更新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机制;
3、更新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
4、更新维权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二)积极推进“四个转变”,实现监管机制创新
(三)全面实现“四高”改革发展目标
1、固本强基,建设高素质的队伍;
2、与时俱进,运用高科技的手段;
3、开拓创新,实现高效能的监管;
行政环境的基本内涵
所谓行政环境就是处于特定行政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行政环境也是针对特定行政组织而言的,不存在抽象性的行政环境。
理解行政环境必须把握的几个方面:
1.行政环境是针对具体行政系统而存在的2.行政环境通过边界与行政系统相区分
3.行政环境构成成分的关键属性在于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影响
4.行政环境因素既包括有形的事物,也包括无形的情势
行政环境的基本属性
1、复杂性
2、相关性和综合性
3、层次性
4、动态性
二、行政环境的类型
(一)1.自然行政环境。
2.人造行政环境。人造环境或社会环境是与行政系统的产生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影响最为直接的行政环境类别。
(二)根据对特定行政系统的作用与影响层次,可以把行政环境划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行政环境
1.宏观行政环境
一、空间范围上的全域性与时间范围上的战略性和长远性。
二、影响的全局性与全面性。
三、影响的导向性与决定性
宏观行政环境就是对特定的行政系统的战略性、长期性与全局性存在与运行产生根本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集合。
2.中观行政环境
3.微观行政环境
微观行政环境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影响更为直接、真实与实在。
三、雷格斯的行政环境研究与行政生态模式(结合教材重点记忆、必考内容)
首先提出行政环境问题并予以研究的学者是高斯。
雷格斯提出了三种行政组织模式:融合型--传统农业社会的行政组织与其他立法、司法组织混同,行政组织内部分化也很低;棱柱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行政组织,既有现代的因素,又有传统的因素;衍射型--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行政组织与立法、司法组织分开,行政组织内部分工也很清楚,各司其职。这就是著名的“融合一棱柱一衍射的行政模型”。
第二节经济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经济环境及其构成一般认为,行政系统的经济环境基本构成要素应该包括经济力量、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等基本经济因素。
二、经济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经济力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经济力量从根本上制约着行政系统的规模、体制结构与运行方式等基本经济结构。
(二)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社会经济结构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国民经济中的一系列相关经济结构性因素的集合,它包括:不同所有制经济主要公私经济力量比例关系,国民财富在全体国民中的分配情况,以及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程度。
(三)经济体制及其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
经济体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以社会资源调配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具体经济制度与行为规范的总和。
经济体制直接影响着行政系统的职能范围、运行方式与手段。
(四)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
受限市场模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所谓“受限市场模式”,是雷格斯在分析过渡型社会的特征时提出的一种独特的市场体制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价格的不可决”。主要表现: 其一是价格双轨制。其二是全国市场的分割性。
第三节政治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政治环境及其构成主要包括流通性等组成部分。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实际运行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二)政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政党组织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对行政系统施加影响
其一,是通过自身的利益表达(动员人们支持、发现新问题)与利益综合功能(形成人们对问题的某种倾向性),为行政系统提供有关社会民众的政治要求等方面较为专业、系统的信息,为行政系统的决策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其二,是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及时把行政系统的有关政策信息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对象双方,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座的桥梁,这日益成为当代行政系统得以有效运行、改善政民关系的重要保证。
其三,就是政党的执政功能,也就是通过成为执政党,从而能够组阁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来实现自身的政治主张。
(三)社会团体与公民政治参与程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雷格斯认为,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血缘关系而结成的自然团体,如家庭、家族;另一类是以利益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人为团体,统称为社会团体(社团)。社会团体是对行政系统影响作用相对较大的团体。
第四节文化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文化环境及其构成美国学者阿尔蒙德首先较为系统地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
1、公共管理学的内含及构成要素
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要素:
公共主体:包括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类公共部门、非营利部门等公共组织以及权威性机构;
公共客体:包括公共权力、公共事务、公共秩序、公共利益和相关的公共政策与政策过程、公共规则、行为规范与绩效评估标准、公共产品、公共服务;
公共行为:即公共执行行为,包括行使公共权力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手段和方法。
2、行政与管理的区别: 行政是政府机关执行的任务和进行的活动。
管理是伴随人类社会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活动。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所组成的活动总称。
(1)行政是公务的推行,是目的取向; 管理是事务的处理,是手段取向;(2)行政更强调计划、策划、决定目标和决定政策,以政治、法律为主要方法; 管理更强调任务的运作过程和达成目标,以经济的、技术的手段。
3、评价: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 政治与行政是政府的两种功能。政治与政策和国家意志的表达相关,存在于政府表达国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
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相关,存在于政府执行国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
由于政府体制的不同,这两种功能的区分程度及其关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别。
一般而言,政府的民主程度越低,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与表达功能之间的区别也就越小。
但是,即使在君主制政府中,分工的需要也都使区分这两种功能成为不可避免。
4、概述:行政管理学产生发展的历史:
一、1887-20世纪30年代——古典时期
威尔逊发表的《行政研究》;古德诺出版《政治与行政》;怀特(出版的《行政学导论》,对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内容作了论述,使行政管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重要学科。
研究方法:科学管理(静态研究)
研究重点:权力的合理分配,组织结构的健全,工作方法的标准化,行政管理程序的制度化。
二、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新古典时期(行为科学时期)
代表:梅奥
研究方法:行为科学
研究重点:互动性,心理动机与反应,人际关系,组织行为
三、20世纪60年代后期——新公共行政学 代表:弗雷德利克森 研究方法:社会公平论 研究重点:民主行政的模型,社会发展的模式
四、20世纪60年代——现代公共行政学(系统公共行政)研究方法:系统分析
研究重点:整体性,开放性,反馈性,权变性,行政生态
五、20世纪70年代——政策分析学派及其政策科学
拉斯韦尔
研究方法:政策分析
研究重点:政策形成,政策执行,绩效评估
六、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新公共管理
研究方法:案例分析
研究重点:政府治理手段、工商管理、市场化、社会化
当代西方公共管理的四种理论: 1.小政府理论
弗理德曼、哈耶克为代表。
主张市场经济有可能失败,但政府干预一定失败。因此,政府的功能必须是有限的。
2.放松规制理论
代表人物是詹姆斯·威尔逊。
他认为政府官僚是可以信赖的;外部环境对政治官僚组织强加的规则过多,是官僚组织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主张外部规制与内部自主权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3.企业家政府理论(政府再造理论)
以奥斯本、盖布勒为代表。
主张运用企业精神再造政府,使政府成为社区拥有的政府、竞争性的政府、使命感的政府、结果导向的政府、顾客导向的政府、有事心的政府、有预见的政府、分权的政府、市场导向的政府。
4.新公共管理
以胡德、胡荷为代表。
主张将私人企业的管理方法引入到政府管理之中;政府管理应该引进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重视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
七、21世纪——新公共服务
以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家罗伯特﹒邓哈特为代表。
新公共服务理论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特别是针对新公共管理理论之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建立起来的。
5、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关系
联系:①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学派,公共管理在实践上是以市场化和企业精神为主要特征,在理论上为改革提供支持;
②公共管理一定程度上是公共行政的替代品;
区别:①公共行政重视设计策划,公共管理重视具体操作;
②公共行政强调政治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公共管理强调管理的、经济的手段;
③公共行政关注过程、程序、指示和内部取向,公共管理关注结果的获得、个人责任和外部取向。
6.运用西方管理理论评论中国政治改革
企业家政府理论
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行政学 政策分析学派及其政策科学
古典时期
第二讲
1、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行政与外部环境密切关联,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行政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又能动地选择与塑造外部环境。
第一,行政是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外部环境制约着其价值观、目标、规模、结构与行为方式;
第三,行政活动所需要的物质要素都要从外部环境输入。
(2)行政对外部环境的选择与塑造,具体包括:
第一,行政对外部环境的投入必须有所选择与取舍,只纳入自身所能接受的那一部分;
第二,行政不仅选择外部环境,更要设法改善、控制外部环境。
2、经济环境与行政管理的相互作用
经济体制影响着行政的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并规定经济资源配置的方式:
1.在自然经济体制中,行政的政治功能、社会治安功能较为突出,而经济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微弱,负责经济、社会事务的部门少而小;其行使功能的手段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管理。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中,行政的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具有直接而广泛、命令强制、企业被动适应等特征。
3.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市场的失灵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运用各种经济杠杆、经济法规与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调节和规范经济活动,以调控宏观经济;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政府设置大量相应的管理部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管理。
第三讲
1、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及特点:
要素 :
1.组织目标。2.机构设置。3.人员构成 4.权责体系。5.法规制度。6.物质因素。特点:组织结构有纵向结构、横向结构。
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
(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是组织结构的基本范畴。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是影响组织结构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幅度构成组织的横向结构,层次构成组织的纵向结构,水平与垂直相结合构成组织的整体结构。在组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通常成反比例关系,即管理幅度宽,则管理层次少,反之亦然。
(二)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之间的利弊:
1.组织的纵向结构又称为直线式结构,其特点是上级直接领导下级,行政指挥和命令按照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地传达和贯彻。具有事权集中、权责明确、指挥统一、便于控制等优点。其缺点是组织内没有专业化的管理分工,各级行政首长管理过多,责重事繁,容易顾此失彼。
2.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为职能式结构,是横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职能制,即同级行政机关和每级行政机关内部各组成部门之间的组合方式。从现代管理功能看,每级政府内部都由决策、执行、咨询、信息和监督等部门组成,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横向结构。
3、西方行政组织理论的演变
1.古典行政组织理论
这是西方早期的行政组织理论,主要有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以法约尔、古立克为代表的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科层组织理论(官僚组织理论)。
2.新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主要有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组织平衡理论和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过程组织理论。新古典组织理论的特点是以组织中人的问题为中心,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对于组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但局限于人和组织行为的研究,只注重社会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忽视组织结构、法规及环境的作用。
3.现代组织理论 主要有以卡斯特、罗森茨韦克为代表的系统分析组织理论和以劳伦斯、洛西、伍德沃德为代表的权变组织理论。
系统分析组织理论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组织,认为行政组织是一个“结构的社会技术系统”,由许多分系统组成;组织又是一个有机的开放性系统,是受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影响的生态系统,它在与社会环境的互相作用中建立和维护自身的工作流程,从而保持组织功能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
第四讲
1、行政领导应当具备的素质
(1)政治素质。(2)知识素质。(3)能力素质。(4)心理素质。(5)身体素质。
2、行政领导职位与职权的关系
一方面,职权是与职位联系在一起的,职权是由职位衍生出来的,职位的性质决定职权的性质;职权与职位有对称关系,职权的大小与职能的高低、责任的轻重相适应;职权是法律认可与确认的权力。
另一方面,行政职权是有限度的权力,它由国家权力机关因社会公共管理分工的不同而进行功能性划分,并由国家依据划分做出授予,被授予者需对权力有明确的认识,从而掌好权、用好权。行政领导的权限范围包括人事权、物权、财权、组织权。
3、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
(1)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责任制。
集体领导是集体决策、共同负责的制度,即对重大问题,由领导集团全体成员讨论,做出决策和决定,一经决定,必须共同遵守。
个人分工负责制就是行政领导集团内各成员为执行集体领导的意志而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2)行政首长负责制。
第五讲
1、行政决策的科学内含
(1)广义的理解:把决策看作是一个包括提出问题、确立目标、设计和选择方案的过程。
(2)次广义的理解:把决策看作是从几种备选的行动方案中做出最终抉择,是决策者的拍板定案。
(3)最狭义的理解:认为决策是对不确定条件下发生的偶发事件所做的处理决定。这类事件既无先例,又没有可遵循的规律,做出选择要冒一定的风险。也就是说,只有冒一定的风险的选择才是决策
2、行政决策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一)(1)找出决策的理由,即“情报活动”;
(2)找到可能的行动方案,即“设计活动”;(3)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即“抉择活动”;(4)对已进行的抉择进行评价,即“审查活动”。
(二)1.SWOT分析法
• 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
• SWOT分析通过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再调整策略,来达成目标。2.PEST分析方法
搜集对行政决策产生影响的政治法律(Politics)、经济(Economy)、社会文化(Society)和技术(Technology)四个方面的因素;对这上四个因素进行仔细分析,理清这些因素对战略的影响,找到本组织需要考虑的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价(比如专家打分法),确定关键战略因素。
3、决策体制对决策的影响
决策体制,就是决策权力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和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的总体制度体系。
公众选举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执行权力机关的命令,并且对公众负责。
1、依据行政决策主体地位不同,可分为国家决策和地方决策
2、依据行政决策涉及问题的规模和影响程度不同,可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3、依据决策目标性质不同,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4、依据决策条件和结果不同,可分为确定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第六讲
1、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1.广义: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整个公共部门系统,为了保证其工作的性质与人力资源的整体结构相互匹配以及发展的需要,对公共部门内外的人力资源供求状况进行宏观和中长期统计、预测、规划,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政策、管理权限和管理标准,维持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流动和人才市场的秩序等,它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有计划地投资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开拓人力资源培养、继续教育的路径和专业,保证人力资源整体结构的适应性与合理性。
2.狭义:是指各个组织对其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即对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实行规划、获取、评估、培训、薪酬、维护等,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充分有效的使用,人力资源的再生能力得以充分保护,组织氛围得以改善,效益得以提高。
2、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1、人力资源规划;
2、招聘与配置;
3、培训与开发;
4、绩效管理;
5、薪酬福利管理;
6、劳动关系管理。
3、我国公务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思路
一、当前公务员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是在思想认识上,以德代绩、以勤代绩的错误思维方式依然存在。(2)是在考核内容上,一些单位缺乏针对性、部门之间缺乏可比性。(3)是在考核方法上,简单化,流于形式的现象,重年终、轻平时;重定性,轻定量。
(4)是在考核定等上,不称职人员难确定,存在拉不开面子的想法。
二、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几点思考(1)是提高认识,树立公平、公正的考核观。(2)是改进方式,科学规范公务员考核标准。(4)是强化监督,增强公务员考核工作透明度。(3)是完善机制,加强公务员考核的制度化建设。
4、公共预算的概念及其特点
公共预算是行政机构或公共部门的财政收支计划,它具体规定计划内财政收支指标及其平衡状况,反映和影响行政机构或公共部门活动的范围、方向、项目规划、政策制定与执行、以及组织目标的达成,是行政机构或部门有计划地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与手段;
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它必须由行政机构或公共部门提交国家权力机关审批后才能生效和执行。
5、财政分权与集权的理论 我国现在的财政体制是分税制。
就是中央和地方根据事权把税总、税目和税率进行划分:
中央专属权——国税。
征收系统:国税局。地方专属权——地方税。
征收系统:地税局。中央与地方共享权——共享税。
征收系统:先由国家征收然后返还地方。返还比例由国家规定。
6、我国财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1)事权划分不清,财力与事权不匹配:事权划分不清晰,财政支出责任不明确;政府间事权经常变化,出现了层层下移的问题;上级政府层层集中财力;财力与事权不匹配,基层财政负担过重。
(2)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够科学和规范:税收返还尤其是“两税”返还是建立在保证既得利益基础上,起不到均衡地区间财力差异的作用;专项转移支付在整个转移支付中占比偏大;
(3)部分支出的法定增长要求和上级出台的各种增支、配套政策削弱了地方财政自主调控能力。
(4)地方税体系不完善,地方收入结构不合理。(5)财政管理层级过多,财政运行效率较低 改革:
(1)加快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立法工作,按照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匹配原则,完善现行分税制体制,推进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建设。(2)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3)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
7、国家公务员制度
党管干部的原则。
我们国家公务员分类管理体现在:分为管理类、专业技术类、执法类三类公务员。
第七讲
1、行政伦理概念及其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行政伦理: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行政部门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行政管理领域的基本伦理纬度、行政管理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公共伦理精神。
公共利益作为判断行政管理行为是否正当的价值标准,是公共权力赖以运作的价值基石和道德基础,反应了行政伦理的实质。
行政部门的双重性,除了集中代表和体现公共利益之外,还代表自身的利益。代表公共利益是它的法定义务,体现了行政伦理道德的属性;代表自身利益则体现了它的“经济人”属性。当行政部门代表自身利益的时候,它所代表的就不再是“公共利益”,而是“权力利益”。“权力利益”,强调公共利益是行政伦理的实质,是要运用这一伦理规范约束行政部门追求“权力利益”的行为,保证其公共利益代表的本质。
2、行政监督体系及作用
内部
(1)一般监督。
(2)专门监督。(3)行政复议。(4)特种监督。外部
(1)权力机关监督
(2)司法机关监督
(3)政党监督
(4)社会监督
作用:
1.监督决策是否科学、合法
2.监督行政管理行为是否合法、合理
3.监督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廉洁勤政、不滥用权力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
一、定时足量复习记忆过“词汇关”
按照英语考查要求, 学生对单词应有一定的理解识记和综合运用能力。但就实际而言, 学生忙于各种试题的实战训练,错误认为掌握了基本单词用法,就足以应付各种类型的试题,复习的思想上有松懈的倾向。
在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基本单词用法的基础上, 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拓展类词汇,能使得他们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更好地提高单词综合运用的能力水平。在复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能每周都对练习中出现的生词回头看, 建议他们专门建立单词小题本,每周梳理自己遇到的单词,并通过反复回头复习记忆加深理解。另一方面,每周结合各个学生遇到的生词,搜集考试频率较高的生词,运用单词听写、单词专项训练的形式,要求学生能掌握30个生词,帮助他们积累词汇量。同时,针对单词变化形式,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用法外,对一些特殊的单词,像去e、结尾双写等类型,还应组织学生认真练习,帮助他们加深理解记忆。
通过这样的定时足量复习, 以少聚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和正确运用单词。例如,在复习八年级上册的单词时,建议学生针对各个课题的要求,像在“Best friend”中,针对好朋友的性格特征,围绕helpful,humor,happy等词汇,为学生提供诸如adventurous(有冒险精神的),aggressive (有进取心的)等词汇,帮助他们在主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拓宽知识视野。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能使得学生对单词形成深刻的感悟,更好地运用。
二、按时定数阅读复习强“理解力”
阅读理解是学生的软肋,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阅读量不足,未能形成正确的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找到语感,在反复思考中强化理解,更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文化知识,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在九年级时,笔者以日为计时单位,每天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少于两篇阅读理解, 帮助他们在主动适应阅读理解答题思维的过程中提高灵活运用能力。在指导复习过程中,一方面,紧扣当地中考阅读考查的题型,特别突出生活性和文化性内涵, 多从课程教学要点中寻找相关类型。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整体感知予以客观评价,了解他们在某种类型中的问题和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按照中考英语阅读理解考查要求,突出任务型教学原则方法运用,多给学生留白,让他们在自我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表达运用技能。
在复习过程中,可按照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突出从学生认知感悟和经历积累的过程中挖掘可阅读的素材, 让他们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运用的“影子”。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与人文和科普相关的素材,这是命题者命题的热点,像环境保护、慈善救助、情感人生、科研新发现等。像在有关“Naturaldisasters”的阅读理解复习中 , 不妨建议给学生提供The mostral disaster等相关阅读素材 ,引导学生在透视自然灾害的基础上形成有关科普知识,帮助他们增强理解感知。
三、模拟考题剖析症结提“表达力”
英语书面表达一直是学生和教师的心病, 很多同学认为“书面表达就是将提示的语句表达出来就行 ,就是一种直译”。其实不然,书面表达是命题者考查学生语言信息判别、语句表达、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试题型,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积累和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英语考试题型, 学生在语句表达上存在的张冠李戴、表达前言不搭后语、思维紊乱等现象,都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一方面,了解近几年当地命题的试题,并分析命题走向,以便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训练,帮助学生加深整体理解运用印象。另一方面,多注重试题的模拟写作,要求学生根据现有的写作题目,有针对性地予以撰写。像在“An interesting thing”的书面表达中,可要求学生从重点词汇“interesting”提示的相关语言信息中找出可表达的内容,突出对有趣的过程、意义和收获等方面进行思考表达,帮助他们从中找出可表达的内容素材。在此基础上,可搜集相关考试题型,要求学生按照表达的要求,通过罗列写作提纲、撰写重点语句和作前表达等多样化的方法主动表达, 以此帮助他们深化表达思维过程,提高表达综合运用能力。
如上所言,基于中考英语考查要点基础上的复习优化,对明确复习教学目标方向和活化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推动作用,利于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强化认知,提高综合运用技能。紧扣学生薄弱的词汇、阅读、写作等环节,加强实战训练和培养语感,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和思维,增强语言感知能力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以中考英语考查的词汇、阅读和书面表达要点为复习教学重点,阐述通过计划性和系统性训练实践,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的重要作用。按照英语考查要点制定相应复习策略,利于学生在自主参照和主动运用中有针对性地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复习效率。
[过去分词作定语的含义]
总的来说,过去分词作定语表示被动状态及已发生的动作。
1.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作定语表示被动和已完成的含义,因此过去分词作定语时表示的动作发生在谓语动词之前。
There is a note pinned to the door saying when the shop will open again.
在门上钉着的那个便条的内容是这家商店何时再开张。
The producer comes regularly to collect the cameras returned to our shop for quality problems.
生产商定期来回收那些因为质量问题被退回我们商店的照相机。
They might just have a place left on the writing course.
他们的写作课或许还有一个空余的名额。
例1 (2016·全国卷Ⅰ) I was the first Western TV reporter 66 (permit) to film a special unit caring for pandas rescued from starvation in the wild.
解析 permitted。句意:我是第一个得到允许的西方国家的电视台记者,能够拍摄一个特殊的单位,这个单位专门照料从野外抢救回来的快被饿死的大熊猫。本空在句中作定语修饰名词reported,与名词之间是逻辑上的被动关系,表示被动和已经发生的动作,因此用提示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作定语。
2. 不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作定语不表示被动,只表示该动作已经发生或完成。
A notice was put up in order to remind the students of the changed lecture time.
张贴了一张通告,以提醒学生讲座时间的变化。
The nurses want a pay increase, and reduced hours as well.
护士们需要涨工资,同时还希望减少工作时间。
3. 使役动词的过去分词作定语表示状态。使役动词(如interest, bore, worry, frighten, surprise等)通常用系表结构表示状态,因此它的过去分词作定语表示的是状态而不是被动含义。它的过去分词大多已转化为形容词。
Did you notice the girl seated in the front and dressed in red?
你注意到坐在前排穿着红衣服的那个女孩了吗?
使役动词的过去分词作定语通常修饰人,现在分词作定语修饰事物。如:
a surprising result 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
the surprised boy 那个感到惊讶的男孩
the disappointing news 令人失望的消息
the disappointed audience 失望的观众
但是要注意“转换修饰”:有时我们不直接说某人觉得困惑或惊讶,而说某人的表情或话语等表明某人很困惑或惊讶,这属于转换修饰。此时中心词多为look, voice, expression等名词。如:
the confused look on her face 她脸上困惑的表情
his annoyed look 他恼火的神情
his surprised voice 她感到惊讶的声音
his hurried footsteps 他匆忙的脚步声
例2 (2014·上海卷) Over time, the high cost of living became a little burden on my already 28 (exhaust) shoulder.
解析 exhausted。句意:慢慢地,高消费的生活成为我已然十分疲惫的肩头的一个小负担。本空的提示动词exhaust是使役动词,表示“使疲惫”,exhausted意为“感到疲惫的”,这里用过去分词转化的形容词exhausted作定语表示状态,修饰中心词shoulder。这里属于前面所说的“转换修饰”。
[过去分词作定语的位置]
1. 单个的过去分词作定语通常放在名词前面,如:
Jack, I’d like to have your opinions about my written report.
杰克,我想听听你对我这个书面报告的意见。
When the delayed flight will take off depends much on the weather.
被延误的航班什么时候起飞要看天气情况。
有些过去分词要后置,比如given,left等单个分词作定语习惯后置,单个分词修饰something等不定代词时也必须后置。
After completing and signing it, please return the form to us in the envelope provided.
nlc202309082324
填完表格并且签名之后,请把表格放入我们提供的信封内送回。
Jim sold most of his things. He has hardly anything left in the house.
Jim卖了他的大部分东西。他没剩什么在房子里了。
2. 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或者过去分词的动词接了介词短语等其他成分一起作定语时必须后置。
The players selected from the whole country are expected to bring us honor in this summer game.
从全国选拔出来的运动员将会在这次夏季的比赛中给我们带来荣誉。
The island, joined to the mainland by a bridge, is easy to go to.
那个岛通过一座桥梁与大陆连接,很容易到达。
[在作文如何用好过去分词作定语]
在书面表达中正确使用过去分词,能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提高文章的得分档次。在书面表达中使用过去分词作定语时要注意表达的地道、准确。
例1 (2016·全国卷Ⅰ) 请她帮你修改所附材料的文字和格式(format)。
解析 I wonder if you could spare some time to look into the material attached to the letter, just to see if it’s the right format.
要表达汉语提示信息中的“所附材料”,可以用动词attach的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the material attached to the letter。
2. (2016·全国卷Ⅲ) 假定你是李华,与留学生朋友Bob约好一起去书店,因故不能赴约。
解析 Unfortunately, something unexpected came up, thus making it impossible for me to make it to the bookstore at the appointed time.
提示信息的“赴约”我们可以用make it表示“赶上,成功地做某事”;“约定的时间”用at the appointed time,这里用动词appoint(约定)的过去分词形式作定语;“因故”我们可以表达为“发生了预料之外的事情”,用something unexpected happened,过去分词unexpected作定语表示“预料之外的”。
例3 (2016·浙江卷) Planning is good, but doing is better是一句英国名言……简述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解析 I know that success comes from good planning and better doing combined.
阐述这句话的含义时可以用过去分词作定语,用A and B combined表示“A和B相结合”。
例4 (2015·全国卷Ⅰ) 你校英文报“外国文化”栏目拟刊登介绍美国节日风俗和中学生生活的短文。
解析 It regularly publishes articles written by foreign friends and focused on/related to foreign cultures.
表达“介绍美国节日风俗和中学生生活的短文”这个要点时可以用articles related to/focused on foreign cultures;表示“外国友人写的文章”可以用articles written by foreign friends。
【行政管理学复习要点】推荐阅读:
行政法复习试题及答案06-07
0277行政管理复习资料07-07
行政管理学第二次复习题-答案10-13
西方行政管理思想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06-25
行政要点安排06-08
行政工作要点10-07
2022年司法行政工作要点07-15
2005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要点工作计划06-30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依法行政工作要点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