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车辆管理实施细则(共8篇)
随着分公司工序分包管理的推动,为了加强公司对劳务分包单位的安全管理,规范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做好现场在动态施工中安全事故的预防,超前预测,规范施工操作行为,减少违章,特制订本细则:
1、安全管理
公司各项目部使用劳务分包单位由于受自身素质及人员流动性,组织结构的影响,一直是项目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弱点、难点,为了从根本上消除对安全生产工作造成的不利因素,加强对分包单位的管理,保证工程分包、劳务分包单位的作用能够充分得到发挥,岗位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得到加强,项目部应对此项工作做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进行布置、落实。
1.1 组织管理
1.1.1项目部对在本单位本工程从事施工(生产)的工程分包、劳务分包单位负有全面管理的责任,并将对工程分包、劳务分包单位的安全管理纳入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安全上关心,技术上支持,政治上关注,生活上关怀。
1.1.2各项目所用的劳务分包单位,必须经公司工程管理部门的严格审查,严格审查分包单位企业法人资格、企业营业执照、资质等级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现场负责人的单位法人授权委托书、现场负责人及安全员的“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并留存 复印件备查。
1.1.3录用劳务分包单位原则上优先选用有独立施工能力成建制的队伍,尽可能少量使用或不用零星劳务的队伍补充。
1.1.4对所录用的劳务分包单位必须与其签订《劳务合同》、《安全协议》和《安全生产责任书》,经项目部试用一个月不合格的随时清退。
1.1.5安监部门重点审查工程分包、劳务分包单位的安全施工技术素质情况(包括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状况),安全施工管理机构及其专兼职安全员的配备,安全管理制度及办法的建立。
1.1.6工程分包、劳务分包单位人员进场必须建立以负责人为首的作业队安全保证体系,工程分包、劳务分包单位负责人要对本作业队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保证体系的正常有效的运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1.1.7分包单位施工人员 50 人以下的,应当设置 1 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50 人-200 人的,应设 2 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200 人以上的,应设 3 名以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根据住建部规定,对不配备安全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处5000元/人。
1.1.8分包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班组安全监督员制度,每个施工班组必须至少设一名安全监督员(人员在10名以上应增设一名安全监督员)。各分包队伍的班组安全监督员名单由分包单位安全员及时报到项目安全部。
1.1.9分包单位的专(兼)职安全员和班组安全监督员在项目部安全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并纳入本项目安全监管体系。未经项目安全负责人许可,分包单位安全员不得擅离岗位,不得被调离到本工地以外的地方工作。
1.1.10项目部对劳务分包单位的安全管理实行安全与经济挂钩的办法,以经济效益作杠杆,调节控制各工程分包、劳务分包单位落实管好安全的能力。每月工程分包、劳务分包单位结算和支付工程款时,预扣工程款的5%作为安全生产保证金,财务部门单独立帐管理,工程完工或队伍退场未发生重伤事故,全额返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若发生一起有责责任重伤事故,扣除安全保证金(不含事故处理费用、赔偿和事故罚款)。
1.1.11劳务分包单位进场必须向项目安全部门申报所有进场人员花名册,并接受项目部的入场教育和考试,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危险源、注意事项;安全生产管理一般规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劳动纪律;法制教育;企业有关规章制度、规定及标化教育。
1.1.12进场劳务分包单位必须保持队伍人员的相对稳定,严禁私招滥雇,人员进场、退场必须事先和项目部取得联系,征得项目部的同意。
1.2 施工安全管理
1.2.1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劳务分包单位必须接受项目部的领导和监督,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 规和企业规定,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规定,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1.2.2劳务分包单位严禁录用老、弱、病、残、童工及患有高处作业禁忌症人员,从事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高处作业人员必须进行身体检查,并向项目部提交体检证明。
1.2.3违章人员态度恶劣、不服从管理的,项目有权责令其所在分包单位给予该违章者停工检查或开除出场的处置,凡项目根据表现要求开除的人员,任何分包单位不得再留用。
1.2.4劳务分包单位要建立本单位的安全管理规定、制度,明确安全管理目标,搞好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对作业场所要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接受和参加项目部(或安监部门)组织的安全检查,对本单位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
1.2.5分包单位施工作业人员必须熟记本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学会预防安全事故和应急自救的自我保护措施,积极预防职业病,遵守安全生产纪律。做到不违章作业,抵制违章指挥和冒险蛮干。
1.2.6 分包单位安全防护设施和职工个人安全防护用品(具),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提供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检测鉴定证、产品合格证到甲方安监部门备案。
1.2.7分包单位自带的各类施工机械设备,必须是国家正规厂家的产品,且机械性能 良好、各种安全防护装置齐全、灵敏、可靠。分包单位的中小型机械设备和一般防护设施执行自检,经 项目部、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1.2.8现场用电采用三相五线制,移动照明用电采用三线制,电线按标准要求分色。电线架设高度室外最低垂度不小于4m,室内距地面高度不低于2.5m。电线不得直接挂设在钢管脚手架上,电线通过道路时应按规定埋设或加设钢性盖板,以免压裂触电。
1.2.9分包单位自带所有机电设备均应设置漏电保护装置。电线、开关按规定装置、架设,振动器开关应灵活良好。井架、卷扬机、振动器等机电设备及电线、钢丝绳应随时检查,有老化、破损的电线、钢线绳等应及时进行更换。
1.2.10施工现场的临时设施、堆放大宗材料、成品、半成品等必须按施工总平面图布置,若有改变必须经过申请、批准同意;易燃物品仓库应远离施工作业区和生活区。所有物料的堆放都应按照项目部的要求整齐有序,砂石成方,砖码成垛,底脚边用边清;模板、钢管、钢筋、构件等应分类分规格明确标识存放,不得侵占场内道路、堵塞排水沟渠、防碍安全防护设施和遮档安全标志。
1.2.11分包单位必须按照要求建立自身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产检查制度,并且严格贯彻实施。必须严格执行检查整改消项制度,在第一时间内制定整改措施,完成整改。
1.2.12劳务分包单位发生(发现)事故应立即向班组长、本单位领导和项目安监部门报告,同时遵照“四不放过”的原则 对事故进行分析,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总结教训。
1.2.13对安全部门下达的安全隐患通知书,分包单位负责人拒不签字的,项目每次可给予2000元罚款。
1.2.14项目提出对分包单位罚现款,而分包单位不能缴纳的,项目按应罚款2倍的额度罚扣该分包单位工程款。
1.3生活区安全管理
1.3.1生活照明线路架设和灯具安装统一由电工操作,对照明和插座分线严禁乱拉线安装,不得在照明线路上使用大功率电器。宿舍内应一人一床,不得设通铺,内务应整齐、清洁、卫生,通风、照明良好,冬天有防寒和防火、防煤气中毒措施;宿舍外面的道路应安装路灯。
1.3.2食堂必须制定饮食卫生制度。购买食品应新鲜,生熟食物分开存放、分别使用刀具加工,熟食品应加纱罩遮盖,设立定点洗菜地点,洗菜池(盆)不得洗涤衣物;厨具洗刷干净定期进行消毒,菜碗柜门应装纱网;厨房应无臭、无蝇、无霉变食物。炊事人员应定期体检,勤剪指甲,戴炊事员帽和穿白色工作服。
2、分包单位职责
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分包单位应当服从总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分包单位不服从管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由分包单位承担主要责任”。分包单位必须服从总承包单位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相关管理规定。
2.1分包单位负责人的职责:
2.1.1认真执行安全生产的各项法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合理安排班组人员工作,对本单位人员在务工期间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负全面责任;
2.1.2按制度严格履行各项劳务用工手续,做好本单位人员的岗位安全培训,经常组织学习安全操作规程,监督本单位人员遵守劳动安全纪律,做到不违章指挥,及时制止违章作业,严禁使用未满18周岁的人员和残疾人从事建筑施工现场的生产活动,严禁招用身份不明人员;
2.1.3必须保持本单位人员的相对稳定,人员变更时,须事先向有项目部申报,批准后新上岗人员应按规定办理各种手续,并经入场和上岗安全教育考核合格后方准上岗作业;
2.1.4根据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的交底要求,对本单位各工种进行详细的书面安全交底,针对当日施工任务和作业环境等情况,做好班前安全讲话,并负责监督各作业班组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重大安全隐患应立即上报项目部。
2.1.5为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个人防护,必须保证及时向施工人员发放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
2.1.6管理好所辖人员的生活,施工现场出现的打架斗殴等违法、违纪负直接管理责任。
2.1.7发生因工伤亡事故或未遂事故,妥善保护现场,做好伤亡者的抢救工作,立即上报项目有关领导;事后应及时处理事故赔偿、家属安抚及善后工作。
2.1.8分包单位应与管理人员、班组长、组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或《安全生产承诺书》,把安全责任分解到每班每人。
2.2班组长的职责:
2.2.1对本班组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 2.2.2教育本班组人员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根据本班组人员的技术、体力、思想等情况安排工作,做好针对性强的安全技术交底;
2.2.3积极开展班组安全活动,开好班前安全会,对新调入的工人进行现场安全教育,做好班组安全活动记录;
2.2.4组织班组学习安全操作规程和有关安全规章制度; 2.2.5经常检查现场安全生产情况,及时纠正违章冒险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隐患要采取临时措施,并及时上报。
2.2.6有权拒绝在不安全环境下施工及违章指令,并提出改进冒险施工环境的意见,督促组员正确使用、管理好生产现场各种安全防护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
2.2.7做好上、下班的交接工作和自检工作,对使用的机具、设备、防护用具及作业环境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改进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2.2.8发动和组织组员共同搞好安全工作,为促进安全生产和改善劳动条件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做好记录和汇报工作;
2.2.9发生工伤事故要立即组织抢救,保护好现场并向施工 员报告,据实反映事故发生情况,并组织本组人员分析原因,吸取教训,防止事故重复发生。
2.3作业人员的职责:
2.3.1牢记“安全生产,人人有则”,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坚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原则,积极参加安全生产活动,接受安全教育;
2.3.2认真学习和掌握安全操作规程及有关方面的安全知识,努力提高自身安全技术水平;
2.3.3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听从安全人员指导,不违反劳动纪律,不违章冒险作业;
2.3.4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和安全装置,随时检查工作岗位的环境和使用的工具、材料、电器机械设备,做好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和各种机具的维护保养工作,发现隐患及时处理或上报;
2.3.5发扬团结友爱精神,在安全生产方面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对新工人要积极传授安全生产知识,维护一切安全设施和防护用具,做到正确使用,不随意拆改;
2.3.6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制止他人违章作业,在劳动中发现危急征兆,应主动采取措施,尽力避免事故发生和扩大,当人力无法抗拒时可先撤离,后报告,遇有严重隐患危险而无措施保证的作业,有权拒绝施工;
2.3.7发生工伤事故或未遂事故,要保护好现场并立即上报。
3、处罚
3.1.1施工管理混乱,有章不循,经常发生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施工建筑材料乱摆、乱放,不服从安全管理,罚款3000~5000元。
3.1.2对安监部门安全检查发出的整改通知不及时组织整改每一项隐患罚款1000元,由于整改不及时造成安全险肇事故发生的罚款5000~10000元。
3.1.2发生一起轻伤事故的对其所在单位罚款1000元,发生一起重伤事故的对其所在单位罚款10000元, 发生一起死亡事故的对其所在单位罚款50000元(不含事故处理费用、赔偿和经济处罚)。
一是全面预算管理内涵的理解性偏离。长期以来,科研事业单位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工作、课题申报、科研经费申请等问题上,但随着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单位内部的科研成本、经费规划、预算管理等工作则陷入相对无序的状态。尽管全面预算管理已经在科研事业单位推行,但预算管理决策者对全面预算管理内涵的理解仍然存在偏离,缺乏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与协调、预算执行结果的综合考评与反馈。另外,在科研事业单位中,科研工作人员通常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仅仅将预算视为一种经费的开销计划,对自己项目内的经费使用缺乏规划。事实上,这是一种将全面预算管理简化为预算的理解性偏离,这种偏离导致科研工作者缺乏预算执行的责任意识。
二是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态度的随意性。当前,在科研事业单位中,单位成员将工作重心放在科研工作上,而轻视单位内的预算与管理问题,使得全面预算管理成为一种随便的、可有可无的管理方式。这种状况产生的根源在于科研事业单位成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缺乏认同感,在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态度上的随意性、责任推脱等。另外,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随意性还表现在预算编制的简单性、随意性。在进行编制之前,出于应付、时间仓促等原因,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通常没有对单位内经费、物资、设备使用状况等进行调查,使得方案的规划与编制缺乏可靠性与科学性。
三是全面预算管理过程的理性化缺失。全面预算管理过程的理性化缺失一方面表现在执行与预算方案相脱节。在科研事业单位中,由于其工作目标具有可变性与协调性,因此会出现预算方案与预算执行不一致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全面预算执行者依据自己的判断或需要对预算方案进行修改,很容易使整个预算方案陷入混乱。另一方面表现在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人员的非理性化。由于科研事业单位的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拨款,尤其是重点科研项目,其经费是相当充足的。因此,单位工作人员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对公用经费“不在乎”的心态,对公用经费的使用上缺乏计划性。科研事业单位通常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其科研经费使用的随意性较大,且缺乏一定的控制力。全面预算管理在具体的操作中,存在着随意追加预算、调整预算目标,超预算或者无预算滥用,部分单位还存在着在项目终结时对没花完的预算突击完成等现象,使得预算的执行缺乏严谨性和规范性,前期的预算编制工作大打折扣。
四是全面预算管理结果科学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研事业单位经费使用的无序性。由于科研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和使用经费的公用性,其经费使用处于一种无序的、混乱的、模糊的状态。二是科研事业单位中预算管理的低效性。人浮于事、办事拖沓、权责不分等现象在科研事业单位中经常出现,于一项预算方案编制长时间无人处理或直接将过去的预算方案稍作修改的现象长期存在。对于预算方案执行中所产生的预算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偏差问题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对经费使用的混乱状态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这些都导致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实际效率低下。
五是全面预算管理考评的标准性困乏。全面预算管理考评机制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程序,具有诊断、管理、反馈、建议等功能,然而这一程序却常常被忽略。一些科研事业单位没有设立专门的考评机构或人员,而是由财务人员负责。然而,更多时候全面预算管理考评处于一种无人负责、无人执行的状态,使得这一重要的考评机制流于形式、无人问津。在其他设有全面预算管理考评机构或人员的科研事业组织中,也存在着考评的标准化困乏问题。全面预算管理的考评或者只是查阅一下年度科研工作项目及相关经费开支状况,或者是对各部门的预算使用进行简单的统计,而没有通过制定标准化的考评指标对单位内的科研项目及经费使用条目进行量化的、有效的统计分析。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与公共组织的重要管理方式,其有效推行有利于实现单位内部资源的整合以及管理层及时掌握情况作出理性决策。在科研事业单位中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对辅助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科研经费的浪费与流失,建设和谐、有序、稳定的科研事业单位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建立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建立首先基于单位全体成员的共同认同感,而不是基于上级部门的要求。培养单位成员对全面预算管理认同感的途径主要包括:(1)开展讲座,向组织成员介绍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意义及实施合理性等,提高组织成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程度。(2) 培养单位成员的忠诚心,使科研事业单位的全体成员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3)发挥单位权威的作用。权威通常具有一定的强制力与人格影响力,这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建立要求制定系统的预算管理制度,使预算的编制、执行与考评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对单位全体成员具有较大的控制力。最后,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建立应考虑开放性与人性化原则,让科研事业单位成为一个灵活的组织结构,避免完全制度化的死板性,促进科研人员更好地为组织服务。
第二,完善科学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全面预算编制。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编制的内在诉求在于其科学性与全面性。在预算编制之前,全面预算管理负责部门应当首先对单位内近两年的预算执行状况与考核状况进行调查,并了解科研工作者的实际需求,从而对本年度预算做出科学的判断与指导。在预算编制中应全面考虑各个科研项目的实际状态与部门所需,科学合理地核定科研中财务性与非财务性资源的消耗指标、科研经费使用及其他相关指标,将单位任务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和分解,并进行落实。
第三,加强理性化与制度化相结合的全面预算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建立与预算的编制都是为了全面预算的执行,执行的程度关系到整个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成败。在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全员的共同参与、制度化的规约、理性化的行为与判断、严格的监控机制等。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全员全过程;管理方法
一、预算管理的相关概念
1.预算管理的含义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指单位对自身预算编制、执行以及考核等情况进行控制、协调和监督的过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分为收入预算管理和支出预算管理两方面内容。其中,收入预算管理主要包括财政拨款、单位经营收入、事业收入等预算管理工作;支出预算管理主要包括单位日常经营管理支出、项目支出等预算管理工作。
2.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从宏观角度出发,事业单位全面实现预算管理可以间接起到强化政府监督和分配工作的作用,对充分实现公共资源科学、合理配置,为民众提供优质服务,保证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事业单位党和国家政策方针下选择适合本单位发展的预算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充分将政府公共服务、财政管理的意义真正体现出来。
二、事业单位预算全员全过程管理流程
事业单位预算全员全过程管理流程主要涉及到预算部门、主管单位、基层单位、人大等几个环节。第一,预算部门要先对当年预算工作开展做好准备工作,将预算相关资料下发到各个事业单位中去;第二,基层单位接到预算部门下发的资料信息后要根据自身经营管理实际情况填报预算,并对上网预算进行仔细审核,经过整理后上报给上级主管单位;第三,主管单位要从整体发展情况出发科学、合理地调整单位预算,并向预算部门上报信息;第四,预算部门要逐一对各个事业单位上报的预算进行审核整理,待此项工作完成后上报给人大;第五,人大要通过会议等形式对预算部门上报的情况进行讨论,最終仔细对内容进行批复;第六,批复后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要与财务部门共同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确保资金能够被有效利用,充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在实现预算全员全过程管理方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各部门对预算全员全过程的重视度不够
一些事业单位对预算全员全过程管理方法重视程度不够,业务部门都认为预算管理工作应当由财务部门负责,与自己所在部门关系不大,在进行本部门数据统计时经常出现所提供信息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同时,一些单位的负责人不仅没有重视对预算全员全过程管理宣传工作,而且也没有要求各个部门积极配合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更没有给予财务部门一定权力使预算工作更具权威性和严谨性,致使预算全员全过程管理方法得不到有效利用。
2.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部门缺乏足够的沟通交流
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进度通常是由单位的财务部门负责管理,而经费支出则是由业务部门或项目单位操作。如果单位的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沟通交流不够,在财务部门不能掌握项目开展情况的同时,业务部门也不能了解预算资金使用情况,预算全员全过程管理形式大于实质,直接造成资金使用配比混乱和项目内容重叠、交叉问题,进而使两个部门之间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最终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
3.缺乏一套健全的预算评价体系
我国很多事业单位都没有构建预算管理分析评价体系,即使对预算管理情况进行分析也都是由财务部门兼职负责。这样一来,财务部门既负责部门决算又负责预算评价,通常按照项目类别进行评价,不能做到根据经济分类标准对反映每个项目支出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很难通过分析比对发现预算管理问题。
四、关于事业单位实现预算全员全过程的一些建议
1.加强各部门对预算全员全过程的认识
首先,事业单位负责人应当重视对预算全员全过程管理宣传工作,多组织一些预算全员全过程模式相关内容研讨会,在会上贯彻落实预算精神,使各个部门、各级领导、各层人员的高度配合和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其次,单位负责人应当给予财务部门一定权力,以减少财务部门开展此项工作中存在的阻碍;最后,可以将各部门绩效与预算执行情况相挂钩,出现问题要落实到具体人员身上,及时转变一些人员认为预算管理工作应当由财务部门负责,与自己所在部门关系不大的错误思想,积极配合预算工作,全面实现预算全员全过程管理。
2.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
事业单位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加强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通过构建数据库的形式,对预算执行进度情况以及经费支出情况进行整合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反映。这样不仅能够使财务部门深入了解掌握项目开展情况,而且还能够使业务部门了解预算资金使用情况,充分实现资金使用配比与项目内容对接,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3.建立健全预算执行与考评机制
事业单位应当构建预算管理分析评价体系,安排专职人员负责预算评价工作。在开展评价工作时要根据经济分类标准采用对比分析法对项目支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进行考评,发现问题要及时向上级主管反馈,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大对单位预算全员全过程的监督和考核力度,投入一定人力和财力下到单位中去对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考察,监督和评价单位预算管理情况,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间接促进预算全员全过程模式顺利推行。
参考文献:
[1]肖柯,刘骥超.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
[2]崔红云.浅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问题与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2(4).
第一条为规范市级机关食堂管理,落实厉行节约要求,提高机关餐饮服务保障水平,根据《江苏省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有关规定》、《江苏省机关事务管理办法》和机关食堂管理的有关要求,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的实施范围为市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群众团体、民主党派,以及市直属事业单位。市级机关所属单位食堂由各主管部门参照本办法实施管理。
第三条市级机关食堂管理工作应遵循安全卫生、厉行节约、优质服务、有力保障的原则。
第四条市级机关食堂主要为机关工作人员提供经济、安全、卫生、可口的工作餐饮服务,同时可兼顾提供机关公务接待工作餐。
第五条市级机关食堂的主办单位是食堂管理工作的责任部门。食堂协办单位应遵循主办单位的管理要求,并协助做好食堂管理工作。
第六条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市级机关食堂管理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并协同有关部门对食堂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第七条市级机关食堂应接受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安消防机构的管理监督。
第二章 基本要求
第八条市级机关食堂必须依法领取《餐饮服务许可证》,按照许可范围在有效期内依法经营。新申领《餐饮服务许可证》或许可证变更的,食堂主办单位应当向有关单位申请批准,并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第九条市级机关食堂的选址、布局、内部场所设置、设施设备配置等应符合食品安全和消防安全要求。
第十条食堂主办单位应当建立或者明确食堂管理的工作机构和负责人员,建立健全食堂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
食堂协办单位应指定工作人员,协助主办单位抓好食堂日常管理保障工作。
第十一条市级机关食堂应根据实际情况,明确食堂的就餐人员范围及具体消费方式,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第十二条市级机关食堂应加强内部安保、消防、食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根据实际情况配备安全防范设施、设备和器材等;定期对场所、设施设备进行清洁、消毒和维护保养,保持清洁卫生和良好运行状态;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第十三条市级机关食堂应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合理配备经培训合格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厨师、服务人员、勤杂人员等;按规定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员工健康管理档案;制订员工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安全意识、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员工须掌握必要的安保、消防、食品安全常识,具备防范和处置安全事故的基本技能。
第十四条市级机关食堂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采购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对食品采购、验收、保管、加工、贮存、销售、留样等环节按照规范实施严格的流程管理。制定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十五条市级机关食堂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要求加强餐饮服务质量管理,结合机关食堂特点,从食品质量、花色品种、服务方式、饮食安全等方面,制定并执行机关餐饮服务工作规范和食品质量标准,不断提高食堂的服务水平。
食堂主办单位应加强对机关餐饮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定期检查餐饮服务质量情况,及时通报发现的问题并督促整改落实;定期组织机关餐饮服务满意度调查,及时收集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落实改进措施,保证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第十六条市级机关食堂应当加强财务和资产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和机关国有资产管理规定,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会计,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和成本核算,及时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出具报表,不断提高财务和资产管理水平。
第三章 分类标准和管理细则
第十七条市级机关食堂根据供餐人数,划分为三个类别,分别制订食堂分类标准和相应的管理细则。食堂分类标准为:Ⅰ类食堂,供餐人数300人以上的食堂;Ⅱ类食堂,供餐人数100人—300人的食堂;Ⅲ类食堂,供餐人数100人以下的食堂。
第十八条食堂主办单位根据食堂的分类标准及其管理细则对食堂进行日常管理。
第四章厉行节约
第十九条市级机关食堂应建立厉行节约制度和措施。加强食品和其他原材料的节约管理,防止因腐烂变质造成损耗,推行工作简餐,提供小份食品,切实避免食品浪费。
加强水、电、气、材等各种资源的节约管理,积极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节能灶具,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减少资源消耗。
第二十条餐厨废弃物应单独设置回收装置,采取就地资源化处理或交由具有回收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理。
第二十一条市级机关单位应当加强食堂公务接待管理,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有关规定标准。
第二十二条食堂的管理服务单位应建立用餐人员登记制度,对用餐人数实施动态管理,按用餐人数采购、制作、配餐。
食堂主办单位应建立食堂巡视检查制度,对浪费行为给予批评教育。
第二十三条市级机关单位应加强食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宣传,在食堂显著位置设置张贴节约节俭、文明就餐宣传标语,因地制宜开展节约节俭教育活动,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健康膳食理念,增强节约意识,杜绝浪费行为。
第五章服务社会化
第二十四条食堂主办单位应当积极推进机关食堂服务社会化改革,引进社会餐饮服务机构承办和经营机关食堂。
第二十五条食堂主办单位引进社会餐饮服务机构,应对引进对象实行资格审查。引进的社会餐饮服务机构应当同时具备以下资格条件:
1.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具有合法有效的餐饮服务许可证、营业执照等经营证照;
3.具备为机关单位提供餐饮服务的能力,并有从事机关、企事业单位餐饮服务1年以上从业经历;
4.有完备的食堂管理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具有相应专业技术人员;食堂专职负责人具有餐饮业经营管理经验和取得食品安全管理员资格;所有员工均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无违法犯罪记录;
5.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缴交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经营业绩;
6.近3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未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和违法记录。
第二十六条食堂主办单位引进社会餐饮服务机构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规范程序组织实施。
食堂餐饮服务采购预算达到政府采购规定限额标准的,应委托集中采购机构采购。
第二十七条进入市级机关的社会餐饮服务机构,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食堂主办单位的管理规定,认真做好服务工作。出现以下情形之一者不得继续在市级机关单位经营:
1.在合同期内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或违法行为的;
2.违反食堂主办单位管理规定或合同条款进行经营活动,经处罚后不及时整改的;
3.人员管理不善,未建立人员管理档案,或食堂从业人员上岗前未经审核、体检和岗前培训的;频繁更换食堂从业人员,年更换率达30%以上的;
4.转包他人经营的;
5.有其他严重影响机关食堂安全和单位职工权益情形的。
第二十八条食堂主办单位应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严格对引进的餐饮服务机构加强监督和管理。
第二十九条食堂主办单位引进社会餐饮服务机构前,应当告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并在签订正式合同的10个工作日内,书面向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同时接受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监督管理。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食堂的管理服务单位应严格执行内部管理服务制度,加强日常服务管理,每日安排专人进行检查,检查情况形成资料归档。
第三十一条食堂主办单位应当建立并严格执行食堂监督管理制度,定期对食堂管理服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职工就餐安全。
对引入的社会餐饮服务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合同加强管理,出现违规违约行为应当及时纠正处理。对因违法违规违约而中止合同的企业,食堂主办单位要及时将处理情况以书面形式向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和所在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安消防机构通报。
第三十二条市级机关食堂管理服务情况实行年度报告制度,食堂主办单位应于每年12月份以书面形式向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提交年度自查报告。
为科学、有效地对机房进行维护和管理,确保电子信息系统设备安全、稳定、可靠地运行,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中、节能环保,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工作的巨大效益,依据《GB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462-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等有关国家标准,结合我所实际,制定本意见(试行)。
一、机房管理人员职责
机房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完成以下几项工作:日常管理,设备管理,硬件维护,稳定性维持,设备报废,软件、数据维护,网络监控,防病毒和数据安全管理。
二、日常管理
1、机房自然环境应清洁卫生;电力供给环境应稳定可靠,电磁辐射环境应在安全值以下。当所有服务器主机及设备运行时,机房温度应控制在18~28℃,UPS温度应控制在15~25℃,湿度控制在35%~75%。
2、机房实行出入控制,非机房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机房。外来检修人员、外来公务人员等进入机房须由我所工作人员始终陪同。
3、机房不应存放任何易燃、易爆、腐蚀性、强电磁、辐射性、流体物质等对设备正常运行构成威胁的物品。机房的耐火等级应不能低于2级。机房内所有设备的金属外壳、各类金属管道、金属线槽、建筑物金属结构等必须进行等电位连接并接地。应采用优质供电系统,防止损坏设备。工作人员离开机房时,应关闭不需要开启的用电设备,关闭锁好门窗,节约用电,防火防盗,做好安全防范。
三、设备管理
1、设备登记
机房新增加设备时,网管员应做好登记,填写《JLCX19-01网络计算机设备登记表》,内容包括:设备名称及型号、生产厂家、编号、所在科室,管理人员。
2、硬件维护
为确保机房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应随时监控设备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存在隐患,提前做好预防和排除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排除,做到预防为主,防患未然,以避免突发设备故障对检验工作带来的麻烦。运行中出现故障、损坏等状况,随时排障修理,如无法完成,应联系售后维修提供售后服务。
3.稳定性维持
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改变机房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设备布置、服务器配置和网络参数。禁止随意在设备上进行安装、拆卸硬件、或随意更改设备连线、禁止随意进行硬件复位。对会影响到全局的硬件设备的更改、调试等操作应事先提出申请,采取妥善措施系统和数据保护性备份后,经领导批准,方可实施操作。实施前应预先发布通知,通知各科室,避免影响日常工作。并且应有充分的时间、方案、人员、器材准备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硬件设备的更改,调试工作。
4.设备报废
机房服务器及其相关设备的报废需确认不符合使用要求后,向领导提出汇报,经确认后方可申请报废。
四、软件、数据管理
1.网管人员应做好操作服务器系统的补丁修正工作 2.网管人员应完整保存机房服务器及其相关设备的驱动程序、保修卡及重要随机文件。
3.在服务器上安装(或修改服务器配置)软件时,网管员应提出书面申请(《JLCX019-03计算机软件、文件、数据修改申请表》),并对软件、文件、数据修改进行登记。需要对服务器进行配置,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在其它可进行试验的机器上调试通过并确认可行后,才能对服务器进行准确的配置。对会影响到全局的软件更改、调试等操作实施前应预先发布通知,通知各科室,避免影响日常工作。并且应有充分的时间、方案、人员、器材准备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软件进行更改,调试工作。
五、网络监控管理
1.网管人员应做好主机房网络设备配置、调试及故障维护。控制服务器内外网物理隔离,对网线做好标识印记。2.网管人员应做好网络安全工作,监控网络上的数据流,从中检测出攻击的行为并给予响应和处理。
六、防病毒
1.机房管理人员应有较强的病毒防范意识,应对机房服务器定期进行病毒检测。
2.应采用国家许可的正版防病毒软件并及时更新软件版本。
3.原则上服务器不安装盗版及来历不明软件,如确需安装,安装前应进行病毒检测。
4.经远程通信传送的程序或数据,必须经过检测确认无病毒后方可使用。
七、密码、数据安全管理
1.根据服务器数据的保密规定和用途,确定使用人员的存取权限、存取方式和授权方式。
2.禁止泄露、外借和转移服务器数据信息。
3.制定服务器数据的更改审批制度,未经批准授权不得随意更改服务器数据。
4.应定期备份服务器上的重要业务文件、数据。
第十一条 企事业单位自建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可优先解决本单位职工住房困难家庭,单位职工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2年以上(含2年)可申请租赁保障性住房。
第十二条 企事业单位自建保障性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可优先解决本单位职工的住房需求,在本单位交纳社会保险满3年以上(含三年)的单位职工可申请购买保障性住房。
第十三条 在优先满足本单位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职工需求的基础上,剩余住房由市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向符合保障条件的其他居民家庭供应。企事业单位职工及其他居民申购条件参照《三亚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三亚市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三亚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企事业单位自建的保障性住房由建设单位负总责,由建设主体实施项目建设,建设主体严格按照方案确定的要求组织实施;市保障办负责协调、监督企事业单位自建保障性住房的情况。
第十五条 市保障办须严格审核企事业单位职工住房情况,单位职工应当主动向负责审查单位提供材料,配合做好调查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 各企事业单位业务扩展迅速, 用工总量不断增大。为了在发展的同时控制成本、提升利润, 劳务派遣这种新型用工形式, 依靠其用工方式灵活、管理成本低等优点备受各行各业的青睐。劳务派遣用工大行其道的同时, 存在着诸多问题, 包括劳务派遣单位过多过滥、经营不规范;被派遣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被派遣人员参与用工单位民主管理和参加工会组织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没有归属感, 心理落差较大等等。针对劳务派遣用工存在的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劳动合同法》进行了修改,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将于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见, 国家对进一步严格规范劳务派遣制度, 切实维护广大被派遣人员的合法权益的巨大决心。用工单位为了保障工作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也必须对这一灵活的用工形式实施有效、可靠的管理, 最大限度发挥被派遣人员这一群体的工作能动性。
二、用工单位管理被派遣人员现状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被派遣人员是与派遣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而只是与用工单位建立用工关系, 用工单位的管理者往往较少关注本单位与被派遣人员之间的关系, 更谈不上对被派遣人员实施高效的管理, 不足之处分析如下:
(一) 沟通方式单一, 缺乏科学性。
多采用指挥、命令等方式进行沟通, 并未对更高层次的管理方式进行思考, 亦未要求更好的管理效果, 仅将被派遣人员完全看作是依附于派遣公司的。
(二) 用工单位容易与派遣单位相互推诿, 问题处理不及时。
劳务派遣用工中存在三方关系, 即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被派遣人员。当被派遣人员利益受到侵害时, 容易出现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相互推诿的现象, 员工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严重的还将导致劳动纠纷的发生。
(三) 用工单位忽视被派遣人员的技能开发和职业发展。
由于劳务派遣用工固有的短期性和不确定性, 从客观上降低了用工单位对开发被派遣人员专业技能的投资动机和参与热情。考虑到投入产出比, 用工单位通常会忽视对被派遣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 更不愿意核心技术、管理流程、组织目标等发生外泄。
(四) 被派遣人员缺乏归属感。
被派遣人员为用工单位提供劳务, 但却因参与用工单位民主管理和参加工会组织等权利得不到保障而缺乏归属感。
三、对被派遣人员实施管理的重要意义
被派遣人员虽然是与派遣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但是在派遣合同期限内直接服务于用工单位, 其工作质量、工作成果与用工单位的利益息息相关。通过加强对被派遣人员的管理, 可以规范工作行为、端正工作态度、保障工作质量、提高工作业绩, 最终获得用工单位与被派遣人员双赢的局面。
具体说来, 对被派遣人员实施管理的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对用工单位来讲, 可以提高收益。
做好对被派遣人员的管理工作有利于激发并调动被派遣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提升被派遣人员的工作技能、工作效率和效果, 最终使用工单位获益。
(二) 对被派遣人员来讲, 可以获得帮助, 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组织环境, 包括组织纪律、专业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培训与晋升制度、人文环境等等, 而组织环境对个人的影响通常通过管理活动实现。用工单位在时间和空间上具备对被派遣人员实施管理的天然条件。有序、科学、高效的管理可以为被派遣人员全方位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 对全社会来讲, 可以减少由劳务派遣用工引起的社会问题。
用工单位注重对被派遣人员的管理, 可以使被派遣人员的利益得到保障, 减少因劳务派遣用工形式自身带来的一些问题, 同时令他们感到得到了关注, 可以增强归属感, 降低流动性。
四、对被派遣人员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
以下就用工单位日常工作中, 如何在工资发放及时性、社保办理及时性、职称晋升通畅性、技能培训常规化、奖惩措施明确化、团体管理归属性等六个方面对被派遣人员实施管理进行探讨。
(一) 保障被派遣人员工资发放的及时性。
被派遣人员相较于编制内员工归属感本身就差, 他们更关注劳动报酬能否及时兑现。如不能按时、足额发放, 轻则引起不断询问, 增加工作量, 重则引起极大不良情绪, 影响稳定。且他们在用工单位工作, 与用工单位联系紧密, 出现问题时首先会与用工单位沟通, 从这种意义上讲, 劳务派遣用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放用工单位。用工单位必须及时向派遣单位支付工资, 随后督促派遣单位在双方约定的时间内将工资及时、准确地发放到员工手中。对各种细节问题, 如银行卡号变更、工资明细查询、扣款情况查询等等, 用工单位也要积极沟通, 及时解答和处理。也就是说, 从薪酬制度的宣传, 到工资发放, 再到工资方面的答疑解惑, 都需要用工单位与派遣单位紧密配合, 清晰、有条理、规范地进行。
(二) 保障被派遣人员社会保险办理的及时性。
随着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大力推行, 我国公民参加社会保险的意识逐步增强, 加之公民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 企事业单位是否按照法律规定, 给员工按时缴纳社会保险受到前所未有的监督和管理。虽然被派遣人员的社会保险是由派遣单位办理, 一旦出现漏缴、少缴的情况, 被派遣员工不会绕过用工单位直接与派遣单位理论。用工单位仍然无法真正抽离对被派遣人员的管理。这就需要用工单位充分行使和履行派遣合作协议所赋予它的权利和义务, 监督派遣单位及时为员工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用工单位内部的稳定性, 在保护被派遣人员利益的同时保护自身利益。从社会保险政策的宣传, 到社会保险关系的办理或转移, 到医保本及医保卡的发放, 再到社会保险待遇的兑现, 都需要用工单位充分参与。
(三) 关注被派遣人员职称晋升通道是否通畅, 制定被派遣人员岗位晋升的管理制度。
在专业技术领域追求发展和提升是员工积极、良性的诉求。因此, 确保被派遣人员的职称正常晋升, 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愿望, 可以大大提高被派遣人员的满意度。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令大部分日常事务性工作由派遣单位负责,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用工单位的管理成本, 包括组织被派遣人员的职称晋升, 但用工单位必须坚决行使监督派遣单位的权利, 确保员工职称晋升顺利进行, 包括对信息发布、资料收集审核、报名、考试安排、证书办理等环节的监督。同时, 用工单位需及时掌握被派遣人员职称晋升情况, 制定岗位晋升制度, 按照岗位晋升制度及时将被派遣人员聘任到相应岗位。
(四) 制定被派遣人员岗位培训及相应的技能培训计划与细则并严格按照计划与细则实施培训。
培训是开发员工技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向被派遣人员提供技能开发的机会, 有利于用工单位识别具有较高职业潜能的人才, 培养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够对被派遣人员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提升其工作效率和效果。对被派遣人员的培训需发展成为一种常态。
(五) 制定奖励和处罚措施, 充分调动被派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除了支付基本工资、办理社会保险, 用工单位根据被派遣人员的工作表现, 可按照制定的奖励和处罚措施实施奖惩, 对于特别优秀的被派遣人员, 可选拔纳入到编制内, 这样既大大调动了被派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也给编制内员工施加了压力, 刺激其努力工作。
(六) 保障被派遣人员享有参与用工单位各项活动的权利。
保障被派遣人员享有与编制内员工同样的一些权利对营造被派遣人员对用工单位的归属感非常重要, 如:参加用工单位的集体活动, 评价、选举领导, 对单位发展提合理化建议等等。允许被派遣人员加入用工单位工会不尽合理, 因工作地点分散加入派遣单位工会又不现实。因此可考虑工会关系与派遣单位建立、工会活动在用工单位参加的形式来解决被派遣人员团队管理问题, 具体管理办法可由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协商制定。
总之, 被派遣人员与用工单位虽没有法律上的劳动关系, 但实际上双方存在直接的事实劳动关系, 用工单位对被派遣人员实施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用工单位要尽量避免被派遣人员产生用工单位只是他们赚取工资、谋求生存的场所这种想法, 要被认为是他们谋求职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可以这样说, 劳务派遣形式只是将员工管理的具体事务性工作转移到了派遣单位, 而最难、最核心的“软管理”仍要由用工单位来完成。而且用工单位前置参与对被派遣人员的管理, 是降低被派遣人员管理成本、减少纠纷发生的最有效手段。因此, 用工单位对被派遣人员的管理一刻也不能放松管理水平也要随着经验的积累、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的完善逐步提高。
摘要:通过分析用工单位管理被派遣人员现状中存在的不足, 阐述了用工单位对被派遣人员实施管理的重要意义, 然后就用工单位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关于工资发放及时性、社保办理及时性、职称晋升通畅性、技能培训常规化、奖惩措施明确化、团体管理归属性等六个方面对被派遣人员实施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劳务派遣,用工单位,管理内容
参考文献
[1]和焕平.我院实行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的做法与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 2007, (7) :475-476.
[2]钱雄伟.新劳动合同法背景下劳务派遣的法律法规[J].鄂州大学学报, 2008, (7) :25-26.
关键词:人事档案 管理利用 研究
人事档案是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特色,是记录个人身份、主要经历、学历、资历及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个人情况的文件材料,与个人组织关系、社会保障、工资待遇、职称申报与聘任等紧密相连,具有法律效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事档案理信息化管理与绩效工资实施的同步匹配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需要
国务院从2009年起部署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三步走”,分步安排义务教育学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此项改革事关事业单位全体职员切身利益,与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密切相关。
我院是地市级慢性病防治医院,“防”“治”结合,兼有疾病“预防”与“治疗”职能,负责“防”的部分属公共卫生机构,实施有财政保障的绩效工资方案;负责“治”的部分属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经费自筹的绩效工资方案。同一单位实施两种不同的工资制度,要体现的是不同的岗位实行不同的工资级别,医院要按不同人员岗位情况完善考核分配制度,根据管理、技术、工勤岗位的不同特点,在分配方案中体现重技术、重能力、重贡献的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保证完成公共卫生职能,重点向一线医务人员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而職员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与绩效工资实施的同步势在必行。
二、目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影响岗位绩效工资实施的存在问题
1.材料失真。事业单位部分工龄长、调动较多的人员的人事档案在归档、转移过程中,各项资料之间在个人工作时间、出生时间、学历层次等内容出现误差。这种情况的出现,将使档案材料丧失真实性、严肃性、权威性,对岗位绩效工资的定级与竞聘的公平、公正性带来负面影响。
2.鉴定内容单一。目前,人事档案中的考核、评价、鉴定内容存在“千人一面”现象,内容抽象,千篇一律,体现不出个人具体个性特色,失去真正意义上的参考价值,影响职员的晋升与任用,挫伤职员的创新热情。
3.材料分散。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内容分散现象,管理部门只掌握个人履历、政治面貌、学历、职务、工资等方面材料,而反映职员具体业绩的材料却没有收集到个人人事档案中。材料的分散,使之不能全方位反映职员的真实面貌,造成职员工作能力评估方面相关信息的缺失。
4.开发利用少。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一般关注的是资料的完整和安全,重在收集、整理,对于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运用缺少统计分析,未能发挥人事档案在发挥人才效力上应有的作用。
三、做好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实施绩效工资相匹配的探索
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中将每个岗位级别中分出相应档次,如技术人员高级又分为五、六、七档,中级分为八、九、十档,初级分为十一、十二档。每一档岗位的竞聘要具备什么条件,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要与绩效工资的实施相匹配才能较好解决这一问题。
1.建立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库,健全信息库数据量。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就是建立全面管理和记录职员的信息数据库,建立一人一档制,将每一位职员历年历次的调资、职称、岗位聘任情况建立电子表格文档,除要包含职员基本信息外,还要将每一年的岗位变动、薪级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反映职员完成岗位任务、培训、奖惩情况,每一项要进行量化分析,按得分情况竞聘不同级别、不同档次的岗位工作,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库功效。
2.配备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加强档案管理人员政治修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档案管理人员要成为档案、人事、计算机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能熟悉国家人事政策,掌握档案管理业务,明确绩效实施方案与流程,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为实施岗位绩效政策提供有力的数据与保障。
3.实行人事档案动态跟踪。对每一位职员的信息及时增补、完善,较核补充有关人事信息,及时更新职工的每一次工资变动、职称变动、荣誉的取得、参加培训、学术交流、论文发表等因素,将静态信息描述为动态性的信息,不断充实人事档案信息内容,全面、准确地反映个人的真实面貌,提高利用率和公信力。
4.深层次开发利用档案。做好人事档案编研材料,为人才发呢与培养提供借鉴参考。如编写各项专题论文,为临床系统、门诊系统、护理系统、医技系统及制剂与药品管理系统职员提供选择发展方向,以理论指导实践,积极开展新思路,探索实践各项医学课题,提升医务人员素质与水平。
通过对个人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与个人绩效薪酬的直接挂钩,无形中将职员个人形象与医院的价值观相融合,将集体的意志体现在个人的行为、医风医德、道德情操、行为规范上,极大地丰富医院内涵。
【单位车辆管理实施细则】推荐阅读:
单位车辆委托书06-29
单位车辆介绍信11-05
事业单位车辆管理规定11-17
建设单位消防管理细则10-01
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10-13
单位绩效实施方案06-29
卫生单位创建实施方案11-20
县直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实施细则11-28
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实施方案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