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结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结(精选11篇)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结 篇1

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内容与作用

(1)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规定法定准备金的具体资产形式(有些国家允许库存现金或政府债券)。

(3)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包括存款余额的确定即缴存机器的确定等。

(4)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等

作用:保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集中使用一部分信贷资金;调节货币供给量。

3、西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4、分析三大法宝(一般性政策工具)优缺点(特点):

法定准备金优点

主动性: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是相对的;对于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强有力的;效果明显。

缺点:对经济的震荡太大;缺乏灵活性;缺乏弹性

再贴现政策

优点: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进而影响融资决策;告示效应;防范金融恐慌;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的效果

缺点:告示作用是相对的;再贴现率调整十分被动;缺乏弹性。

公开市场操作优点:主动性,灵活性,可逆转性,迅速性,经常性,连续性,弹性。对MS微调。

缺点:(1)要有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深度、广度、弹性)(2)中央银行必须有强大的干预和控制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3)证券种类齐全。

案例分析部分:

1、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件(原因及启示)

2、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其启示

3、琼民源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结 篇2

(一) 电子货币的概念

截至目前, 对于电子货币尚没有十分确切的定义。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标准, 电子货币是指零售支付过程中的支付手段, 借助于各类销售终端, 通过公开网络, 产生的一种储值产品和预支付机制。

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也可以把电子货币理解为:它是一种依据当事人之间的约定而使用的, 以电子数据为存在形式, 以法定货币单位为计算单位并能够兑换成法定货币的电子支付结算工具。

(二) 电子货币的种类

1. 账户依存型电子货币。

账户依存型的电子货币是指以特定账户为载体, 只能在不同账户中流动的电子支付结算货币。这类电子货币不能脱离账户而独立存在, 只能在账户间流动, 因此不能像现金一样直接由所有者掌握和支配并进行直接支付, 而只能在账户管理者的协助下用于转账结算。

2. 现金型电子货币。

现金型电子货币不像账户依存型电子货币那样必须信赖于银行账户而存在, 而是像现金一样由使用者直接控制和掌握, 在实际使用中也可以像现金那样用于直接支付, 这种电子货币比账户依存型电子货币更类似现实货币。根据其赖以存在的技术环境的不同, 现金型电子货币可分为IC (Integrated Circuit) 卡型电子货币和网络现金型电子货币。

二、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挑战

(一) 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挑战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措施的总和。不同经济条件的国家必然会实施不同的货币政策。同一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 其环境也会发生较大变化, 因而也会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这就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电子金融市场的开放性, 全天候和无地域限制, 使得电子货币全球化。网络银行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瞬间使巨额资金从地球的一端传到另一端, 大量资金的突发性转移会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 而网络快速传递的特性会使波动迅速扩大。所以, 货币政策难以独立。

(二)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垄断发行权的冲击

一般而言, 各国的货币都是由其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垄断发行, 中央银行对货币的垄断发行权是一国货币主权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 实质上就控制了基础货币量, 进而影响到长期利率、短期利率等其他经济指标。正是由于垄断了货币发行权, 才使中央银行有可能成为商业银行的银行, 并对国民经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是, 电子货币的出现冲破了中央银行的货币垄断发行权, 使传统法币在流通中被电子货币所部分替代。到目前为止, 绝大部分的电子货币是由其他金融机构甚至是非金融性的经济实体所发行。

(三)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铸币税的影响

所谓铸币税是指中央银行从货币的发行和铸造中所获得的收入, 即货币的面值超过生产成本的那部分收入。铸币税是中央银行收入的核心部分, 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 电子货币即便只是逐步取代法币, 对于有庞大预算赤字的国家也会形成相当大的压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 (Bis) 的预测, 电子货币在流通条件下可能导致铸币税收人减少占GDP的比重, 同时, 铸币税收入是弥补中央银行操作成本的最主要资金来源, 铸币税收入的减少将严重削弱中央银行的经济基础, 进而间接影响其调控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地位, 以及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由于其现金使用的范围更为广泛, 中央银行的管理成本比较高,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收入及其独立性的影响将更加突出。

三、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 电子货币对货币定义的影响

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原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 货币形式又不断地演进。在金融电子化的推动下, 货币出现了新的形态, 如信用卡、电子货币等, 这是一种依托全球和网络银行产生的虚拟的无货币实体的数字符号。网络货币是货币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存在形式。网络货币随着网络银行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网络银行的发展而发展。这对传统的货币内涵将产生深远影响。电子货币的发展使传统货币观对货币用途的界定有了改变, 传统货币观对货币不同用途存在确定的相当稳定界限, 而电子货币的发展将打破这种界限, 对其进行冲击。

(二) 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1. 货币需求动机界限模糊。

对货币需求的分析是从货币的不同用途来分析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无论是在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划定的界线为持有货币的不同动机, 还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中表现为不同财富结构和各种资产预期收益的机会成本的组合, 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都假设货币在不同用途之间存在确定的界限, 而且这种界限是相当稳定的, 各自影响的因素也是完全独立的。然而, 网络银行的发展使得这种界限的划定变得非常困难。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不同用途的货币之间转换十分容易。借助于发达的金融创新工具, 人们在需要货币进行各种交易时, 流动性的需求可以立即被满足。电子货币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各种不同用途的货币的转换成本, 使处于不同动机的各种货币需求之间的界限也就越来越模糊。

2. 货币投机性需求增多。

在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中, 货币、债券和股票的预期回报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也会因电子货币出现后强大的流动性不断缩小。可以预见, 随着网络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子货币的普及, 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会日益增大。

3. 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利率波动加剧。

网络银行和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货币的流通速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货币数量论, 电子货币的替代作用使得利用现金进行交易的次数减少, 因而对传统货币的需求减少。一方面, 流通中通货的减少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另一方面, 电子货币在信用创造方面的作用, 又使得对货币的需求处于不稳定状态, 导致利率波动。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与利率直接相关, 利率的波动反过来又导致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无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与否, 现代化的网络支付体系和电子货币的出现则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和加剧了利率的波动。因此, 增大了货币需求量的计量难度。

(三)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基础货币。当电子货币作为新的现金货币形式加入到基础货币行列时, 则可能使得基础货币虚拟化, 从而减少流通中的通货。对于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 各国法律都有明确的规定。而对于电子货币余额是否要求一定比例的法定准备, 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大多数国家对电子货币余额无准备金要求, 但也有一些国家, 如日本则要求发行者缴纳相当于其发行的电子货币余额50%的准备金。但总的来看, 电子货币有减少法定准备金的趋势。另外, 由于网络技术的运用大大降低了银行进行资产转换的成本, 银行可充分利用电子货币的高流动性, 满足特殊情况下出现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在超额准备的存款利率不变或降低的情况下, 作为银行为应付流动性而自愿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将会降低;反之, 则根据由此带来的机会成本与资金运用的收益进行比较抉择。

2.货币乘数。基础货币是货币供给的源泉, 货币供给量可以数倍于基础货币, 我们称这个倍数为货币乘数, 它可以表示为:m=1+krd+e+k+t·rt

rd: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 由中央银行决定;Rt: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 由中央银行决定;E:超额准备金率, 由商业银行决定;T: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 由社会公众决定;K:为现金与活期存款比率, 由私人部门—包括个人与公司的行为决定;

由此可见, 货币乘数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共同决定的。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的主要资产是通货。首先, 电子货币对通货的大规模取代, 势必使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大为缩减。其次, 超额准备金的持有会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 减少利息收入。电子货币的发展使社会公众的现金使用量减少, 从而使商业银行能够减少超额准备金的持有量, 因而e会呈减少趋势。最后, 人们不断增加电子货币的持有量而减少现金的持有量, 导致k不断下降, 而受定期存款利率的影响。电子货币中贷记卡等信用货币的使用, 会减少人们对活期存款的需求。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息收益, 人们将更多地选择定期存款, 使t呈上升趋势, 由于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 短期内货币乘数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

四、结语

电子货币的出现是信息革命的产物。电子货币的产生和流通使实体货币与观念货币发生分离。真实货币演变为虚拟货币, 是新技术革命和网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有效地解决了市场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如何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的问题。网络和电子货币的出现加快了市场全球化, 加强了全球经济的联系, 人们通过网络和电子货币可以更快更省地处理经济事务, 所有的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 减少了交易费用, 节余了更多的社会财富, 提高了资源化配置的范围和效率。

与此同时, 我们应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挑战以及对相关货币政策的影响, 从而使电子货币朝有利于金融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颖.电子货币发展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的思考[J].广东经济, 2009 (7) .

[2]陈颖.电子货币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7.

[3]韩留卿.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5) .

货币政策、银行贷款与企业业绩 篇3

【关键词】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贷款;企业业绩

2014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采取非对称方式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简并。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未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变化直接引发了资本市场的激烈反应:上证综指在两个月内从2486.79点一路上扬至3406.79点,投资者开户数的增长速率也增加了一倍。

而作为资本市场上的资金运用方,微观企业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样深远,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的业绩影响主要通过银行信贷的调控。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上的诸多规定,企业通过公开市场募集资金,如公开发行企业债券等,不仅需要收到证监会、发改委等诸多部门审批,而且在企业与券商、会计师、律师等多个发行主体的协调过程中将会消耗大量时间和金钱,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筹资效率。由于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紧缩,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将会变得稀缺,银行银根将会紧缩,从而使得企业资金的成本将会相应升高,生产投资决策也会相应改变。而货币政策变化的时点恰恰可能是企业负债边际效用最大的时间点,此时银行体系信贷政策的变化与公司业绩变化的关联就极为紧密了。

其二,货币政策对微观主体的决策会产生信号效应,从而影响微观主体在未来的生产经营决策。央行在改变货币政策的同时,实际上也向市场每个微观个体,包括商业银行及微观企业,清晰传递了货币政策这一信号,从而通过诱导的方式,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要求,调整各个主体的行为,从而保证资金流动的合理性,从另一方面达到货币政策调整的目的。这种货币信号的传递会对微观企业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对公司未来信贷规模、资产负债率的选择造成一定影响,最终影响到企业业绩。

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本文的主要结论集中于三点:第一,货币政策从紧时,增加负债额度能够提升企业第二年的业绩,而这一行为并不能给企业的股市表现带来正向的贡献。第二,以上贷款和企业业绩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而国有企业之中这种现象不显著。第三,紧缩的货币政策下,银行对企业的长期贷款对其次年业绩增长有显著刺激作用,而短期贷款则刺激作用较少。

第一,从宏观角度而言,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推动实体经济中信贷规模的增长,进而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在实体经济存在较强增长潜力时,货币当局应及时采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的上行。因此,货币当局应当在经济整体存在上升潜力时,及时通过降低准备金率、降低利率等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手段,特别是利用政策改变的信号效应,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第二,建立规范完善的创新型“企业联保贷款”机制,简化民营企业担保机制。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实证结果也显示,在紧缩型货币政策条件下,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信贷支持相对于国有企业能够更显著的为对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然而,在现有条件下,民营企业在货币政策变化时通过信贷规模的控制,从而及时调整自身的资本结构。其原因就在于民营企业难以从商业银行处通过信用贷款的形式快速获得贷款。其原因在于民营企业一般而言相对规模较小,未来现金流也较不稳定,不能为银行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提供稳定的保障。而企业联保贷款则是这一情况的有效解决方案。一方面,通过企业联保贷款的方式,银行的贷款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分散和转移。银行可以运用自身信息优势,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民营企业间推动企业的联保团体,从而产生类似风险“分散”与风险“对冲”的效果;另一方面,银行亦可在企业联保中积极“做媒”,从而能够促进业务互补的企业间的业务合作与共同发展。这种方式能够为企业不仅提供传统单一的“资金支持”,更提供积极主动的“战略支持”,推动企业间合作与交流,从而增加经济效率,达到政府、银行、企业三赢的局面。

第三,在银行间市场或私募市场中推动银行长期贷款的标准化转让交易。实证结果显示,长期贷款能够比短期贷款更加有效的促进企业业绩的提升。由于长期贷款对于银行而言风险较大,且在调整信贷规模时成为银行的负担,使得银行在贷出长期贷款时限制较多。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银行的盈利性与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缺乏有效的渠道进行调整。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银行间市场和私募市场的贷款转让交易。我国现阶段的银行长期贷款交易有着分散化、非标准化的特点,交易撮合的方式往往是两家银行间独自达成协议。这种方式使得市场参与者少,交易量也相對较少,难以满足银行贷款转移的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在银行间市场或私募市场上,联合登记结算公司,将银行贷款打包并标准化为分等级、等份额有价证券可供标准化交易,并将相关打包产品交由评级机构评级后进行交易。同时,监管机构需要严格监管这些产品,严格限制关注类以下贷款作为基础资产进入上述产品当中,严格控制金融风险,防止类似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

作者简介: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结 篇4

商业本票:商业本票是指由债务人向债权人签发,并承诺在票据指定到期日付款的书面凭证。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按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外汇市场指的是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包括同一市场各银行间的交易、中央银行与外汇银行间以及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活动,通常被称为批发外汇市场(Wholesale Market)。

一、试述决定和影响利息率变化的因素。

答: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较多也较复杂,主要有:(详见教材296-299页)

1、社会平均利润率

2、资金供求状况

3、物价水平

4、银行的经营成本

5、国家经济政策

6、国际利率水平

二、影响股价的因素有那些?

一般认为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股票市场以外的基本因素,第二类在是股票的技术性因素。前者对股票市场的长期趋势起决定性作用。后者影响股价的短期波动。

基本因素包括:

(1)宏观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利率、投资、货币供应量、财政收支、物价、国际收支及汇率等。

(2)行业因素。行业因素将影响某一行业股票价格的变化。行业因素主要包括行业寿命周期,行业景气循环等因素。

(3)公司自身的因素。公司本身的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直接影响到该公司所发股票的价格。公司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公司利润、股息及红利的分配、股票是否为首次上市,公司投资方向,产品销路及董事会和主要负责人调整等。

技术因素:所谓技术因素,是指股票市场内部本身的因素,技术因素的形成,可以说完全是由于投机活动的结果。包括:

(1)股票的供求。股票的供求同其它商品一样,需求超过供给,股价就上升,反之股价则下跌。股票的供求,除了投资性的真实供求关系外,尚有投机性的假性供求关系,即看涨与看跌的对立关系存在。对股市变动中,看涨者会购进股票,看跌者会出售股票,双方赌行情变化,从中赚利。

(2)投机与操纵。股票的操纵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凭籍人为力量掀起股价的波动,以期获利;二是发行公司尽可能使股价保持高水准的价位,以利于增资。股价之所以能够被一部分持股人操纵,是因为大部分已发行的股票均在安定的、分散的持股人手中,而在市场流通的股票比例较小的缘故。

三、费雪的现金交易说与剑桥的现金余额说的区别何在(P141)

答: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是两个意义大体相同的模型,但实际上两个方程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主要有:

1、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方程式重视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剑桥

方程式则看中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2、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所以人们称费雪方程式为现金交易方程式,而剑桥方程式为现金余额方程式。

3、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同时,若商品交易量和价格既定,也可在固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下得出一定的货币需求的结论。而剑桥方程式强调的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四、金融市场有哪些功能?

金融市场作为金融资产交易的场所,从整个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它提供如下几种经济功能:

(1)转储蓄为投资的功能

金融市场最基本的功能是转储蓄为投资,又可称为聚敛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为可以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集合的功能。

(2)配置功能

金融市场的配置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的配置,二是财富的再分配,三是风险的再分配。

(3)调节功能

金融市场的存在及发展,为政府实施对宏观经济活动的间接调控创造了条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都以金融市场的存在为前提。

(4)反映功能

金融市场历来被称为国民经济的“睛雨表”和“气象台”,是国民经济的信号系统,其反映功能表现为:(1)金融市场是反映微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示器。(2)金融市场所反馈的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信息,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制定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3)金融市场有着广泛而及时的收集和传播信息的通讯网络,整个世界金融市场已联成一体,从而使人们可以及时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五、债券与股票有何不同?

尽管债券同股票一样为有价证券,是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筹集长期资金的重要工具,但与股票相比,还存在以下区别:

(1)股票只能由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而债券的发行主体并不限于股份公司。

(2)股票的投资人即股东有权参加股份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和分红派息,而债券的投资人则无权参加公司(即该债券的发行者)的经营管理活动和分红派息(债券到期后偿还的利息除外)。

(3)股票的分红派息政策一般是不固定的,往往由股份公司根据自己的盈利状况和分红派息政策而制定;而债券的利息则是固定的,在发行债券之时就已作了具体的规定。

(4)股票体现的是股东与股份公司之间的所有权关系,而债券体现的是发行人和投资人之间的债务债权关系。

(5)股票无须偿还本金,债券则必须偿还。六、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区别是什么?

1、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的内容不同: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和优惠利率

2、货币政策工具调节的领域不同: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其根本特点在于,它是针对总量进行调节的,中央银行经常使用且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影响。

(2)选择性的调控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工具,它是一般性控制工具的必要补充。

七、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哪些?(P108第三自然段)

答:

1、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

2、非交易存款法定准备金率;

3、银行超额准备金率;

4、流通中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

如何挑选银行理财产品与货币基金 篇5

尚若仅仅着眼于短期回报、流动性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似乎是一对“双胞胎”。两者皆是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并且受益于从紧货币政策的短期投资品种。然而,往细里看,两者在流动性、收益计算、风险程度、投资资金限制等方面又有着千差万别。

这里从投资资金限制、资金流动性、风险程度、收益计算以及购买便捷性五大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以期让投资者能够拨开云雾,真正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投资品种。

一看资金限制

即便是同样针对个人投资者,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起点通常都要远远高于货币市场基金(排除针对机构的货币基金B份额)。以当前的市场为例,多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起点在5万元以上,部分产品投资起点甚至高达100万元,追加投资金额通常在1万元以上。而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起点通常在1000元,有些甚至低至100元,追加金额通常在100元以上。由上述对比可知,对于流动资金不够充足的投资者来说,货币基金将会是更好的选择。二看流动性

对于选择短期投资产品的投资者来说,流动性往往是重要的因素。投资者希望看到的是随时能够完成现金兑换,并且不因持有期的长短而影响其收益率。对于选择货币基金的投资者来说,由于投资收益是每天进行分配的,因而投资者在当天交易时间选择赎回后可以获得截止当天的收益分配(周五交易时间内赎回货币基金,可以享受周末的收益分配)。

但是,对于有固定投资期限的封闭式银行理财产品来说,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提前兑现的话,那么获得的收益将很有可能大打折扣,甚至出现连本金都保不住的情况(即便是承诺保本的封闭式银行理财产品)。而如果选择的是开放式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话,投资者也可以享受到和货币基金相同的流动性(但是开放式的银行理财产品在收益方面常常不如封闭式理财产品,并且发售期限也较短)。

因而,投资者在配置资产时,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流动性需求,然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品种。

三看风险程度

如果仅仅是从保证本金安全的角度出发,货币市场基金和保本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又分为保本浮动收益型、保本固定收益型)都会是不错的选择,而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则可能需要承担不同程度的本金损失风险(通常用“风险/收益评级”指标来衡量,系数越高,风险越大)。

除此之外,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也是值得投资者关注的。大体来说,该类风险可分为市场因素风险和投资管理风险。投资管理风险是由于投资管理团队自身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属

于可控风险,如果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发现该风险,并即时终止投资,便可回避这种风险。那么问题就在于,投资者如何去发现?对于披露制度相对透明的货币基金而言,投资者可以从季报、半年报、年报中加以分析。而对于尚无完善披露制度的银行理财产品而言,投资者只能从产品说明书中,模糊的了解到其投资范围,至于具体持仓、投资操作便是未知数。而市场因素风险(例如利率风险、政策风险等)对于任何投资品种来说,通常来说都是不可控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外币理财产品而言,特有的汇率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四看收益情况

从上述的风险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市场基金在安全性方面占有一定优势,而在资本市场中,收益常常是和风险成正比的。从下表的对比中我们也可以看见这种差异。

此外,收益的持续性也是值得投资者关注的,不同的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差异常常很大,以目前在售的产品来看,最短的投资期限仅有1天,最长的投资期限达到1年,一旦产品到期,投资者需要重新思考如何配置资金。此外,利率因素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对收益的持续性也有很大的影响。而货币市场基金由于不存在投资期限的限制,因而收益持续性的困扰仅仅在于货币市场的利率变化。

五看购买便捷性

由于货币基金的发起人是基金公司,而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人是各类商业银行,故而两者在购买渠道上有一定差异。开放式基金账户通常可以捆绑多家不同银行卡,投资者的购买渠道比较多。而银行理财产品往往只能通过发行银行的卡进行购买,且一些外币理财产品的购买会受到币种的限制,投资者需要先行对本币进行兑换。

另外,银行理财产品的在售期限也是限制其购买便捷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理财产品的在售期往往只有几天,而造成投资者“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Morningstar 晨星(中国)研究中心廖佳)

相关链接

嘉实货币7日年化收益率飙升破9%

新快报讯 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10月27日,A类货币基金今年以来平均净值增长率达2.6707%,相当于同期活期储蓄的四倍有余。

WIND统计,截至10月26日,纳入统计的75只货币基金超半数(41只)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在4%以上,其中嘉实货币基金继前一日(25日)7日年化收益率飙升至9.117%拔得头筹后,26日再度攀至9.224%,稳居75只货币基金之首。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两个月流动性紧张的局面虽然面临一定的缓解,但是在通胀位于高位,经济软着陆预期较强的情况下,利率大幅下降的可能性较小,即使利率有所下行,债券价格上涨也有利于货币市场基金,总体来看,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仍将维持在较高位置。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结 篇6

政策性银行考试信息与农发行薪资介绍

贵州银行招聘网致力于为广大报考银行的同学们提供丰富的银行招聘信息、笔、面试资料。贵州中公金融人官网考试信息应有尽有,笔、面试资料琳琅满目,供各位考生选择,帮助莘莘学子积极备考银行招聘考试,还有更多的备考指导、考试题库在等着你!

我国政策性银行主要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政府发起出资成立,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经济政策和意图而进行融资和信用活动的金融机构。它们有自己特定的经营领域,不与商业银行竞争,不向公众吸收存款保本微利。其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于1994年11月8日在北京成立,主要承担农业政策性扶植业务,集中财力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的政策性资金需要,促进主要农产品收购资金运行。

政策性银行工资待遇中等水平,比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高,但是和商业银行比工资水平低一些;政策性银行的地位要高于商业银行,是国务院直属单位,压力比商业银行要小的多;政策兴银行面对的客户群体都是大型企业,能够接触各类业务,见闻较广;招聘要求比一般商业银行高,高素质工作队伍,资源丰富,工作环境高端。

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目前,全系统311个省级分行,300多个二级分行和1600多个县域营业机构,有一支5万多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专业队伍,服务网络遍布全国大陆地区;每年支持收购的粮食占商品量的60%以上,棉花占产量的50%以上,有效解决了“打白条”问题。报考省级分行机关、二级分行机关岗位的人员,一经录用,人事关系分别放在省级分行机关、二级分行机关,先安排到县级支行锻炼2年,考核合格后返回分行机关工作。所以报考农业发展银行的学员要做好下乡的心理准备。

农发展银行笔试行测、综合知识和性格测试三部分内容,分段计时,其中第一单元能力测试答题时间90分钟,每题分值1:言语理解20道,数字运算10道,逻辑推理15道,思维策略10道,资料分析15道;第二单元综合,答题时间60分钟,其中农发行认知6道,时政6道,经济5道,会计9道,金融11道,管理7道,法律8道,计算机8道;第三单元个性测试答题30分钟,72道题,不占分值。这几年笔试考情变化不大;面试一般按照拟招用计划的3倍比例确定面试人数,面试人员从笔试成绩高分到低分择优确定。面试形式:1分钟自我介绍+1-2道结构化题目+追问。

考试必备:银行考试专用教材

银行招聘网: http://gz.jinrongren.net

相信通过中公金融人小编的介绍广大考生们对农业发展银行也有些许的期待了吧,希望对此有意向的考生们及时备考,争取早日进入农业发展银行的殿堂。

银行招聘考试资料

货币政策与银行金融发展的关系 篇7

一、货币政策简述

货币政策是国家政府或者中央银行为了影响经济活动而采取的一定措施, 特别是对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进行控制, 从而达到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者竞技增长的目的。

目前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有四个:一是稳定物价;二是保证充分就业;三是促进经济增长;最后是平衡国际收支。

央行实施的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控制货币发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推行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选择性信用管制和直接信用管制。

二、货币政策与银行金融发展的关系

(一) 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金融存款。

首先看一组调查的数据:截止2011年6月末, 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了80.30万亿元, 人民币存款余额为78.64万亿元, 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了7.34万亿元, 同比少增1846亿元。其中, 住户存款增加了3.28万亿元, 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了1.64万亿元, 财政性存款增加9748亿元。通过2011年上半年的数据可以看到, 由于我国2011年央行实施的稳健货币政策影响, 上半年的金融存款余额有明显的提高, 其中本外币存款、人民币存款余额都呈增长趋势, 人民币存款尽管同比减少了, 但住户存款、非金融企业存款以及财政性存款上都所有增加。由此可以证明央行实施的货币政策对我国银行金融存款的影响是积极有效的。

(二) 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

从我国2011上半年银行间市场的人民币交易来看, 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达到了91.76万亿元, 6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4.56%, 分别比上月上升1.63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4.94%, 分别比上月上升1.91个百分点。通过2011上半年的银行交易数据可以看出, 央行的货币政策对我国银行间的市场利率的影响, 人民币成交额明显上升, 银行之间的同业拆借月加权也有所提高。所以央行实施的稳健货币政策对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起到了积极影响, 市场利率成明显上升趋势。

(三) 货币政策影响银行放贷资金。

2011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 本外币贷款余额54.65万亿元, 人民币贷款余额51.40万亿元,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 同比少增4497亿元。分部门看, 住户贷款增加1.4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2.70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1422亿元。通过数据可以看出, 央行采取的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等都对基础货币变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而对银行的放贷资金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数据可以知道, 对于住房贷款, 各大银行的都成一种上升趋势, 住房贷款的增加一是表现了我国对房价的有效抑制, 二就是央行的货币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非金融企业的贷款也呈一种上升的趋势, 在市场经济的活跃的条件下, 加上央行的货币政策, 就让众多的非金融企业需要资金来不断的扩大企业。由此就可以知道, 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对银行的放贷资金来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 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金融资金的流动性。

2011年上半年, 央行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在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金率达到了21.5﹪, 中小金融机构达到了18﹪, 并且六次上调之后冻结资金将近3800亿元, 减少银行净利息收入将近50亿元, 这些数字都创了历史新高。2011年上半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通货膨胀再创新高。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货币政策中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造成部分银行金融资金的流动性遭受着很大的压力。

三、利用货币政策来促进银行金融的发展的策略

通过上文的实际数字, 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货币政策对于银行的金融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所以如何可以扬长避短, 让货币政策对银行金融的发展中发挥出正确的、积极作用, 本文提出一些建议的策略:

(一) 加强监管政策。在我国房地产的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下, 我国银行的体系流动性受限, 商业银行的信贷也出现了风险加大的情况。在这种市场不利的情况下, 首先只有货币政策自身保持稳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并且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其次加强与银行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 加强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 对银行金融体系由于周期性导致的风险进行一定的防范。

(二) 减少对利率的控制。鉴于目前的种种情况, 央行在通胀水平不是维持在较高的情况下, 就不需要使用利率工具进行提高存款利率, 目前的我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和房贷的利率都成一种逐步增高的状态, 企业和居民的融资需求逐渐降低, 工业的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都呈下降趋势, 面临众多问题, 加息是完全没有实际意义的。

(三) 保持货币信贷增长。面对银行信贷动力减弱, 政府、企业以及个人融资的需求逐渐减少, 银行资本受约束, 房贷资金紧缺等问题, 就需要央行综合运动货币政策工具, 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式有效的调节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以保证银行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可以合理并且充裕, 最后引导银行的货币信贷进行合理的增长。

四、结语

货币政策与银行的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影响, 所以货币政策的制定一定要适应银行的发展而不是制约银行的发展, 只有政策与发展相融合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翎货.币政策与银行金融发展的关系[J].现代商业, 2010

[2].周骏.货币政策的几个问题[J].金融研究, 2001

[3].王汛.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障碍的调查研究[J].金融研究, 2001

银行与房地产调控政策“躲猫猫” 篇8

房地产业是否就此步入下行通道,政策降温楼市的威力能持续多久,还要看银行的脸色。如果银行具体执行时出现松动,市场又会再度走强。

已上市的商业银行中,房贷占比最低的浦发银行最开心,而对正在淡出房贷业务的兴业银行而言,这一切也没有太多可以担忧,毕竟对业绩影响有限。

银行房贷投放松紧不一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月4日~10日,上海市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7802元/平方米,环比下跌了16%。1月1日~9日,北京共成交新建商品住宅2957套,成交面积33万平方米,比上月同期分别下降47%和45%。

不仅仅是一手商品房这般表现,京、沪、广、深等大城市二手房住宅市场成交量也在全线溃退,成交量下滑幅度均超过20%。北京最近一周二手房成交的降幅则超过80%。

目前,很多商业银行都已经提高了二套房贷的首付标准。但对多数有二套房贷需求的购房者来说,相比于首付,他们关心的是,银行房贷的利率是否会严格执行上浮10%。

据记者了解,监管部门提出的二套房贷“首付四成,利率上浮10%”的要求并没有得到彻底执行。大部分银行提供给客户的贷款利率低于基础利率,较基准利率上浮10%的情况较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虽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开发贷和个人房贷都会带来连锁反应,但房贷一直属于优质资产,对于银行和房地产业来说是双赢。

房地产开发作为高收益率的项目仍为银行信贷所看好,是否实质性收紧放贷还要看各家银行具体执行的力度。

而“国11条”正式实施可能令银行对二套房贷及改善型住房贷款信贷审批可操作空间减少,但对存款充裕的银行来说,在不违反央行政策的基础上,每家分行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信贷投放标准。

事实上,个人按揭房贷业务一直是银行的“香饽饽”,因为其不良贷款率低。一位股份制银行的房贷部人士说,现在征信系统都是联网的,个人的违约记录都是在案的,考虑到自己的信用,个人很少会对房贷违约。

而对公的房地产贷款则不同,企业一旦倒闭了,造成不良贷款,银行一时之间也没有什么办法。

记者走访了四大国有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发现各大银行对第二套房贷审批执行标准松紧不一,四大国有银行中,工行申请第二套房贷要首付4成,但利率仍可以打8折左右;农行、中行、建行则对第二套住房贷款标准也进行了微调,属于改善型住房的依然可以获批,利率下浮30%,但首付由此前的2成提高到4成。

在几大股份制银行中,深发展、民生银行等早已全面停止了第二套改善型住房贷款审批,所有第二套住房贷款,一律要求首付4成、利率上浮10%;广发行尚未停止第二套改善型住房贷款审批。

兴业银行的第二套房贷申请审批标准相对宽松,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如果二套房贷款客户自身资质优良、还款能力强,仍可以得到部分利率折让。首套房贷最低首付2成,利率可以打7折,二套房的首付则要4成。

此外,那些在政策出台前已与开发商签订协议的部分高端楼盘的第二套房购房客户,依然可以获得首付接近2成、利率下浮接近30%的信贷优惠。

对银行业绩影响轻微

房贷一直属于优质资产,对于银行和房地产业来说是双赢。所以当国家出政策收紧房贷时,投资者不免对上市银行的业绩表示担忧。

“我们银行的零售贷款中房贷比例是股份制银行中最低的, 所以面临的风险也相对较小。 ”浦发银行房贷部业务负责人王嶒对此口气不无轻松。

他告诉记者,一些去年房贷业务增长迅速的银行令人担心,而一些严格遵守监管部门规定的银行,虽然错失部分贷款市场份额,现在压力却很小。

而且日趋薄利的个人房贷业务,目前房贷利率7折后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十分微薄。

鉴于兴业银行的房地产类贷款占比在上市银行中是最高的,记者对兴业银行的有关人士进行了采访,得到的答复是,为了均衡发展,兴业银行正在淡出房地产业,个人按揭贷款现在已经下降到19%左右,未来业绩无忧。

公开资料显示, 2008年6月末,兴业银行贷款主要行业分布占比前三位的分别是:个人贷款占比30%,制造业占比18%,房地产业占比14%。个人贷款中90%的都是住房按揭贷款,也就是说,兴业银行贷款中牵涉房产的,占比在整个贷款规模的40%以上。因此,兴业银行也有“半个房地产股”的名声。

当市场惊呼兴业银行的房贷风险太大的时候,2009年房价的高涨,又让风险“有惊无险”。

虽然兴业银行房地产业务的不良率低,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为0.5%,个人房贷不良率仅为0.2%,均低于全行业贷款平均不良率0.61%的水平。但是兴业银行已经意识到了存在的风险,开始不断降低房地产类贷款的比例。

截至2008年末,兴业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占比11.81%,个人住房及商用房按揭贷款占比为22.94%,两项合计34.75%。

2009年以来,兴业银行又根据市场与政策变化情况,调整了房贷政策,更加注重业务结构的优化。

截至2009年9月末,兴业银行在上述两项贷款的当年增速在12%至15%之间,低于全行业贷款平均39%的增速水平;占各项贷款比重也分别下降至9.56%和18.97%,两项合计下降至28.53%。特别是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比重下降尤为明显,较2008年末8.52%的比重下降3.79个百分点。

此外,兴业银行在个人房贷的监测上也非常严格。在个人按揭贷款方面,兴业主要偏向首套住房贷款,占比达60-70%,二套房占比不多。

1月7日,兴业银行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2009年,净利润为132.77亿元,同比增长16.62%。而在1月5日,浦发银行发布的首份银行业绩预告中,2009年全年净利润131.95亿,同比增长5.43%。

西南证券研究所认为,目前不确定的二套房政策对兴业银行的影响有限,淡出房贷也有利于避开2010 年房地产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

海通证券也认为,兴业是上市银行中受房地产价格变动影响较为显著的公司,但对于2010 年可能到来的房价调整并不担忧。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结 篇9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和特征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各种工具,通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通常由一国的中央银行制定和贯彻执行。一般来说,货币政策有两个显著的特性:一是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它通过调节和控制全社会的货币供给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进而达到某一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二是货币政策是一种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影响社会总供给及构成,从而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以及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概括为: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当失业过多时,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同时由于需求的大幅增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升。反之亦然。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反之亦然。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亦然。

综上所述,由于各目标间存在的矛盾性,中央银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政策目标。

三、货币政策有那些手段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第一、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乘数变小,市场货币流通量便会相应减少。所以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反之亦然。由于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效果十分明显,人们通常认为这一政策工具效果过于猛烈,它的调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因此,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都持谨慎态度。(2)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所作的政策规定。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和再贴现的资格条件。再贴现率工具主要着眼于短期政策效应。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调整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对社会的信用量,从而调整货币供给总量。

(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价证券。

随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性加强,货币政策工具也趋向多元化,因而出现了一些供选择使用的新措施,这些措施被称为“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1)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中包括:规定利率限额与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等。

(2)间接信用指导是指央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四、如何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第一、积极采取措施化解金融风险。到2004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均有较明显的下降,但应当清醒的看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占比依然较高。防范和化解工作已刻不容缓,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还应当看到,处置潜在的风险隐患,把风险处置和促进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考虑,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

第二、改革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激励机制。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是盈利,而基层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出发点是维护金融秩序,所以两者存在不一致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多层化,造成基层商业银行对央行实施的各种货币政策反映不充分。因此,必须改革商业银行内部机制:一方面要给予各个层次一定的贷款审批权,可以广泛推行综合授信制度.另一方面要废除一些不合理的考核指标,能够促进贷款增长和效益提升的激励机制。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划分信贷管理权限,完善信贷管理责任制,制定信贷标准,根据客户类型。

第三、解决区域经济中结构性资金供求矛盾。当前,出现这种供求矛盾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相对过剩等。二是资金流向变化,大量资金滞留在电信、石油等垄断行业,企业存款分布结构不均衡。三是信贷资金多集中于一些效益好的企业,贷款投放集中化倾向明显,造成信贷风险过度集中。

第四、改善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农村社会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环境。目前,由于个别地区银企关系不协调,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村农户融资难。社会信用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最大障碍,严重的阻滞了基层央行货币政策的贯彻实施。因此,改善农村社会信用环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秩序,为货币政策传导奠定物质基础,以利货币政策的正确贯彻实施。

第五、积极运用支农再贷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发展。首先.央行要抓住国家发展农业、巩固农业、加大农业投入时机,坚定不移地支持“三农”。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大对经济的信贷投入,促进农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集约型、效益型的增长模式,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要进一步督促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树立“以农为本的经营观念。其次,央行要加强政策研究和业务指导: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结合实际确定扶持原则、信贷政策和管理办法。二是要保持支农再贷款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的持续稳定投入。三是要综合运用政策引导、窗口指导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农业信贷投入,确保金融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参考文献

形势与政策学习总结 篇10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了解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认识中国,了解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青年人;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形势与政策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当前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国际竞争中,为什么有的国家胜出,有的却一败涂地?德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诸多豪华车主要生产厂商的大本营?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就可以以此作为跳板,无论在经济或国际地位都会上身一个等级。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会有很多的阻碍,因为其他国家会眼红,中国威胁论因此而出,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外界却把中国比喻为“救世主”。中国并不是什么“救世主”也不存在对外国的威胁,中国只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学习了形势与政策,在看国内外的时事我会看的更深刻,更透彻。这也是我们青年人必备的能力。在以前,每当我看到中国在美国面前总是低声下气时,我就会觉得很生气,很不解,而现在,我知道了不能以一时之气而做出错事。在没能力与之抗衡的时候不应太张狂,随着中国一步步的发展,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同以前了,在国际上说话更强硬了,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了。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结 篇11

关键词:政府意愿;中央政府;财政能力;文化产业;文化市场

中图分类号:12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9-0077-05

一、引 言

文化发展一直是中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领域,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文化事业也长足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转型迫在眉睫,其中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是“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一环。与美国、日本、英国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发展文化产业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已经滞后。然而,文化产业战略的实施不仅仅由国家意愿可以决定,它还与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国家财政实力、社会条件、政治因素、人口素质等休戚相关。

文化产业的兴起,引发学界的关注和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就高达7,800多篇。此外,与此相关的专著也不甚枚举。这些研究大多从文化产业类型、市场、实施战略和路径等方面进行阐述,在此不赘述。与这些文献的研究角度不同,本文主要从两条分析框架主线展开,一是政府意愿、财政能力与文化产业政策选择的演进逻辑,具体分析这一过程中的政府行为绩效;二是以文化市场发展的演进逻辑,即文化产品、服务和资本市场发展轨迹来阐述我国文化发展由以文化事业为主,转向文化产业的发展逻辑。前一主线关键在于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后一主线则着重引出今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和必由之路。二者相互结合,以期达到在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既分析历史又展望未来的目的。

二、分析框架

(一)框架一:政府意愿与财政能力的搭配

在区域发展政策选择上,Shaogung Wang & Angang Hu(1999)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认为一国区域发展是否平衡取决于中央政府实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政策的意愿和是否有足够的财政能力[1]。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分析框架扩展到国家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层面,认为中央政府均衡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意愿同财政能力都具有影响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作用(见图1)。

这一框架首先假设,如果不支付成本,那么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愿意经济、文化建设两不误。但问题在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的财政能力有限,无法保证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均等投入,因而在财政支出上必然有轻重缓急之分。即政府的意愿和财政能力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上的政策制定有偏好。

其次,假定政府的行为是利己的、理性的、短视的。因为在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发展经济或发展文化对国家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

如图1所示:在第Ⅰ象限,政府既有均衡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意愿,又有较强的财政能力,必然促进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共同发展。

在第Ⅱ象限,政府意愿强,财政能力弱。此时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差距不大。

在第Ⅲ象限,政府意愿和财政能力都较弱。这种情况下,国家财力有限,必然偏向投入经济建设,加之政府对均衡发展的意愿不强,造成政府对经济和文化建设投入的差距。

在第Ⅳ象限,财政能力强,政府对均衡发展的意愿不强。同样的财政支出下,发展经济的边际效用大,因而政策偏向经济建设。同时,在中国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博弈下,必然引发地方政府以投入经济建设,拉高GDP为政绩目标,从而加大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差距。

需要强调三点:一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因而图1中所指的政府均衡意愿实质是在文化发展相对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下对文化建设的扶持,特别是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从而达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均衡目的。

二是,上述框架中的财政能力主要指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因为对文化发展的支持主要来自中央财政的直接拨款、转移支付、专项基金和财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地方政府疲于以政治晋升为主动力的区域经济竞赛,因而其对文化发展建设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如对经济建设的投入。

三是,政府意愿不是单方面取决于某些领导人的意志,而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条件、政治稳定因素、老百姓幸福指数、国际环境等。

(二)框架二:文化市场发展演进路径

在2002年的文化体制改革中,将文化产业分为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2],从此,我国文化发展走向市场化之路。然而,我国文化产业化起步晚,基础差,这与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需求市场是极不相符的。

按照文化经济学理论,现代文化市场一般包括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三大部分,它们是连接文化产业和居民文化消费的桥梁和纽带[3]。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文化产业大国,其文化产业十分发达,产值占GDP的20%左右。在文化产业化之初,美国就将发展高科技文化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时的经济发展方向,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措施加以扶持[4],从而逐步完成了由文化产品市场,向文化服务市场,再向文化要素市场的转化。结合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和国内实际情况,本文以文化市场发育的完善程度和其创造的产值为坐标轴,设计了以图2所示的分析框架来加以说明。

如图2所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遵循着ⅰ—ⅱ—ⅲ演进路径,即由文化产品市场向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发展。一般来说,我国在文化产业起步阶段主要以公共性文化事业为主,随着文化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将逐步转向以经营性文化产业为主的阶段。在图中以点M作为分界点,M点之前为公共性文化事业阶段,此时,我国主要以开发文化产品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为主;M—N点之间,为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阶段,此时,我国文化产品市场日臻成熟,继而转向文化服务市场;N点以后,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取得丰硕成果,逐步转向文化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表现为公共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阶段,促进我国文化建设的大繁荣大发展。

需要强调两点:一是,本文强调的是文化市场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而非“所有形式”。即,表现为区域文化市场发展的不同步,也表现为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在图2中由重叠部分表示。二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文化产业化与城市文化产业相比,起步更晚,发展更为滞后,投融资问题更严峻。因此,虽然M点作为公共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分界点,但并不意味着进入经营性文化产业阶段后,就不存在公共性文化事业了。事实上,在我国既要抓群众性的公共文化事业,又要将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迅速转化为文化资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历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政策选择的演进和政府行为绩效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交融密不可分,互相影响和制约。从建国至今,虽然我国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同样也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每一特殊时期,都颁布了相应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来促进和规范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分析框架一中,笔者阐述了国家财政能力与文化产业政策选择休戚相关的观点,认为随着一国财政水平的增强,国家实施均衡发展经济和文化愿望的可行性越高。2011年国家财政收入为103,740亿元,为1952年(213亿元)的487倍,是1978年(1,132亿元)的91倍,是2000年(13,395亿元)的7.7倍(见图3)。同时,笔者通过对1953年~2011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率变化数据(以下简称比率)的整理,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乎在每一比率发生较大变化的阶段,都有相应的重大的文化产业政策的提出(见图4)。

因而,本文结合框架一和框架二来阐述历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政策选择的演进和政府行为绩效。

重新对建国后我国文化政策,特别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文件,以及某一阶段的国内国际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即中央财政能力直接影响文化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而这其中又受到政府意愿、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结论也有利于解释为何中央早在2007年十七大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 却直至2011年10月15日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才将文化发展上升为最高的“国家战略”的层次。

(一)1949年~1978年

这一阶段基本上表现为分析框架一中第Ⅱ象限的搭配:国家财政能力很弱,但均衡发展文化和经济的意愿很强。同时以公共性文化事业为主,表现为框架二中文化市场发展的第ⅰ阶段——文化产品市场阶段。这一时期波动较大:一是建国后,百废待兴,虽然财政收入不高,但中央政府对经济资源的控制能力很强,同时国家均衡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意愿强,因而二者差异不大。此时,文化发展以政策宣传和公共性文化事业为主。如沿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放区的文化宣传模式,借鉴苏联模式,繁荣和复兴了解放初期中国的文化,产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好作品。可以说此时的文化和经济建设是处于同一政策高度的。二是,随着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的两次财政权力下放,直接导致1959年中央财政占比由建国后的80%迅速下降至24%,而后有所回升,但1970年又开始下滑回落至1977年的13%。同时,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思想禁锢的解除,使得旧有的文化体制开始难以满足群众复苏的文化需求,引发1978年的文化体制改革。

(二)1978年~1992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序幕,由此文化体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随之展开。这一时期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起步阶段。1978年~1985年,我国国力迅速复兴,中央财政收入占比由1977年的13%上升为1984年的40%。同时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得以进一步的释放和满足。娱乐业的兴起伴随着改革开放由沿海向内地蔓延,涌现出许多个体、私营文化企业。1985年~1992年,老百姓的文化消费特征越来越朝着娱乐型、多样化、可参与性的方向发展[5]。1988年,国务院相关部门陆续颁布文化市场管理法规,文化市场的概念得以确立。

这一时期总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国家财政能力、均衡发展经济文化意愿均较弱,即与框架一中的第Ⅲ象限较为相似。同时,也表现为框架二中的第ⅰ—ⅱ阶段的特征,即文化市场发展逐步由文化产品市场向文化服务市场过渡。

(三)1992年~2002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共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94年分税制改革,中央财政收入占比由1993年的22%突然上升至1994年的55%。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十五规划”中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里提出了“文化产业”。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厘清了“公共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建议[6]。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央财政增长较快。政策上偏向于促进经济腾飞,保持经济高位增长,因而均衡经济和文化发展意愿不强。其总体表现与框架一中第Ⅳ象限和框架二中第ⅱ—ⅲ阶段的情形类似。

(四)2002年~2011年

这一时期是国内情况最复杂,国际形势最严峻的时期。一方面,国家财政能力由2002年的1.89万亿飞速增长到2011年的10.4万亿,中央财政占比也一直维持在50%左右,充分显示了中国经济财富的迅猛增长;另一方面,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却极为复杂,中国面临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与经济发展极不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这一深层次的矛盾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以及这一政策在2010年引发的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中变得愈发突出。

第一,在经济发展上,我国面临结构调整和“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沿用的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型模式不能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国家一直强调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但十多年来的效果并不理想。虽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和世界第二经济体的称号,但以需求拉动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仍然不足。从国际经验看,处于人均GDP收入达到3,000美元的国家会出现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的现象,即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7]。同时,在中国面临人口红利拐点之际,世界上其他新兴经济体人力资本的相对廉价也直接影响着FDI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方向。

第二,在社会发展上,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引发的社会问题越发突出。住房难、求学难、就医难、养老难以及农民工问题等现实都考验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亟待户籍制度的改革。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极其突出,官二代、富二代的炫富现象和低收入者的仇富心理,直接体现了当今社会群体浮躁、虚荣的价值观和心理状态。此外,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和民粹主义给新一代年轻人带来了的思潮冲击也呼唤新的文化力量来加以抵御。

第三,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和劳动者工资上涨比率的巨大差异,通货膨胀引发的人民生活水平的缩水、官员腐败带来的负面影响都亟需进行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如领导体制、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以GDP为政绩观的官员晋升制度的改革。

2002年~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1.1万亿元,新的“十二五”规划也明确表示五年之内我国文化产业争取再翻一番。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各地的申报世界级或国家级文化遗产的热情高涨。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也逐渐由文化服务市场转向文化要素市场,但发展仍然缓慢。

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层面都遇到了一个新的瓶颈。经济需要新的动力,政治需要改革,社会需要安定,文化则需要创新。至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均衡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意愿已经十分强劲。其情形已逐步达到框架一中的第Ⅰ象限和框架二中第ⅲ阶段所要求的基本条件。至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兴国战略”已水到渠成。

(五)2011年至今

2011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相关问题,将“文化命题”上升到中央议题和国家战略层面,从此,拉开了国家均衡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大序幕。

一是,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还能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随着文化要素市场,即文化资金市场、艺术设施和人才市场、文化中介市场、文化产权和版权市场的迅速成长和繁荣,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会越来越高,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内生增长。

二是,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新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还可以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在面对民主化浪潮和民粹主义对大众思想意识的冲击下,在人们的价值观已经逐渐模糊和消失的情形下,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稳定思想,防止动乱,是重中之重。

总之,文化产业在国家转型发展的两难境地中注入了经济发展新的活力和强心剂,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弘扬中华文明,提高人口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增加了新的发展动力和潜能。在已达到框架一的第Ⅰ象限和框架二第ⅲ阶段所要求的条件之后,在当今复杂的环境下,必然要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共同发展,促进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质的飞跃。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刚刚开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对当今文化政策实施的最好证明。

四、结 论

上一篇:《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下一篇:《名师备课新思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