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开放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2025-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验室开放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通用9篇)

实验室开放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篇1

实验室开放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实验室开放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校在进行创新教 育基地建设的同r认真组织实施实验室开放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作 者:李振键 金军 邓慧云 彭绍春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设备处,北京,100081刊 名:实验技术与管理 ISTIC PKU英文刊名: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年,卷(期):200421(2)分类号:G642.1关键词:实验室开放 创新人才 途径

实验室开放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篇2

教学改革工作的各领域中, 课堂是改革的前沿阵地,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 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了正确引导课堂教学改革, 各地积极推出了许多模式或成果, 如“三零一五工程”“讲练工程”“语文教学三读法”“杜郎口模式”等。虽方法有异, 但目的相同, 即盘活四十五分钟,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和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一、了解课堂教学的特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 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人, 盘活课堂就要搞活人的思维, 思维活动只有具备主动性、积极性, 才能有所创新, 有所进步。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所处的位置不同, 教师需要发挥主导性作用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所以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改革创新的思想意识, 而且要具备革新的热情和必胜的信念。陶行知先生所言极是:“我们要与学生共学习, 共修养, 共探讨”。教学的主导要融入教学的主体。

二、处理好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不是知识的容器和教师的奴隶, 课内外师生关系都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学生在问题、困难和挫折面前, 教师的义务都是帮扶, 不是鞭挞。韩愈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俯首甘为, 不可横眉冷对;要尊重学生, 不能只强调学生尊重老师。盘活四十五分钟课堂, 平等宽松的氛围很关键。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 已满足不了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学生成了考试的工具, “人才”高分低能。教师为了分数而教, 学生为了分数而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思想观念, 改变传统的人才观。精英教育是境界, 不是目的, 教育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培养少数几个精英。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民族的、国家的、人类的。小的教学工作行为, 需要大的科学思想观做指导。改革传统的育人观, 是盘活课堂的思想基础。

三、用行动改变传统课堂, 用思考和经验优化课堂

实践表明, 搞活课堂要注意微笑和服务。带微笑上课堂能拉近师生关系, 给予学生宽松的氛围。有人认为:为师不严, 学生不尊。其实很多人误解了严的含义。认为只有板着面孔, 严厉批评, 大声指责, 严密监视, 学生才会老老实实, 服服帖帖, 谓之教育有方。其实学生在威吓, 冷酷中沉默, 恰是体现了学生的叛逆和教师的无奈。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把学生的“导师”变为学生的“友师”和“恩师”, 人与人之间有了微笑, 就会有快乐和活力。理解学生, 读懂学生是盘活课堂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该把自己的生命全部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 才会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无论做什么工作, 无论怎样思索, 无论怎样改革, 其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这其实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时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 多给他们鼓励和信心。不能妄加指责, 用微笑面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孩子需要理解、尊重、关心和呵护。课堂需要教师用心、用爱、用情。我从不直接批评作业和表现差的同学, 因为表扬好的就是对差的冷落和惩罚。相信每一个人都不喜欢别人冷落也没一个人心安理得地比别人差, 更没人甘愿失败, 个体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尊重差异, 一味严加指责会使差者产生恐惧和自卑。差生更需要鼓励和安慰, 为师者应该包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 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满腔热忱地燃烧自己光辉才会更加照人。在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 无私奉献, 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四、因材施教, 灵活使用教法, 科学进行学法指导

有了热情, 有了奉献精神, 有了成功愿望, 有了必胜信念, 还要有科学的教法。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因材施教, 灵活机动选择使用教法。无论选择何种教法, 首先考虑“引导启迪”。例如:问答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用好了, 很有效果。用不好, 问题出来学生搞不懂, 答不出。教师不能灵活引导。结果教师满堂问, 指名回答。学生没有思考和答题的主动性。效果当然可想而知了。看来方法虽好, 用不好会落个事倍功半的结果, 对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因势利导, 在“思而不得或“得而谬误”之后讲解。抓住时机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 善在于引导启迪, 俾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非为教师滔滔讲说, 学生默默聆受。”可见善导的教师才算善教的能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积极思考灵活运用才是盘活课堂的关键。引导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导。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好学;引导迁移使学生善学;点拨引路, 使学生自学;开发学生思维灵感, 使学生乐学。可见, 科学进行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五、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永恒的主题

我们要彻底改变传统观念。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 学的最高境界是乐学, 而不是高分。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显能开发潜能。让学生的爱好、特长、独立自尊的个性、思维等各种品质主动优良发展,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六、改革才有未来, 课堂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未来

实验室开放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篇3

关键词:导师小组;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

2005年10月,西南财经大学全面推行了学生培养导师小组制。导师小组制作为教师全方位指导学生的一种责任制,明确了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授业传道解惑”,还在于成为学生学业、学习方法、科研素养乃至做人的指导者、培养者和引路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第二导师小组由五位导师组成。在成立之初,第二导师小组就将学校争创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具体落实到大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工作中,把促进学生的科研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才能的重要突破口,确立了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将科研训练落实到导师组活动的具体内容中,通过师生间经常性、面对面、手把手、互动交流的方式,围绕“读书活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三大主题,积极营造科研氛围,强化科研文化的熏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增强他们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和把握,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有效的科研方法,重在培养起学生重视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初步搭建起了一个集学术研究、道德伦理指导为一体、导师和学生自由、平等、激情互动的交流平台,逐步形成了以教授带研究生、研究生带本科生的梯次培养、交流促进的科研训练模式。

一、读经典名著,为科研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导师组的导师认为,学生要真正成为栋梁之才,必须具有长远的学术眼光和创新才能,这又要由学生的科研素养来体现。而这种素养又需要在导师指导下悉心培养,因此树立学生的科研意识,指导学生打好科研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导师特别强调要多读书,读好书,与大师同行。导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反复强调,做学问、搞研究,一定要有几本经典名著垫底,认为经典名著是读一遍,有新的启发、体会、感悟和收获,他们把阅读经典名著和从事独立的科研工作的关系概括为“源”与“流”的关系,认为经典名著是原创性理论,因而是许多重要理论的“源”,思考的“源”。所以,有选择地泛读和有重点地精读经典名著,将为科研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如何读书和做学问方面,导师要求学生牢记“六个字”:多记、多讲、多写。

第一,多记。包括记笔记、记问题、记思考。一是记笔记,读书时要养成勤动手记笔记的习惯。读不同的书要分类记笔记。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研究程度都要有具体的分门别类的记录;二是要记问题,对书中作者提出的问题,及其逻辑推理、思路、方法和程序都有详细的记录;三是要记思考,对书中需要重点理解、思考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笔记可分两个部分内容:一要记书中的内容要点和概况;二要记个人习得体会。

第二,多讲。要定期开展讨论会,将读书中积累的问题提交讨论会;训练对一本书的中心思想、基本范畴、逻辑关系及研究方法的掌握;把所学的理论与现实的热点问题、重大问题结合起来,有感而发,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多写。要按照学术规范的要求练习写作,这样可以加深对书中知识的理解;要充分利用模型描述、积累文献资料;要结合实际进行实证性地分析;要注重历史的变迁及理论产生的原因;要进行对策性的理论思考。

在导师小组活动中,导师向学生推荐和介绍了第一阶段研读的系列经济学著作和报刊。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经典著作的阅读、讨论和交流,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

二、大胆吸收学生参与导师课题,开展学术研究

在开展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导师要求学生,尤其是博士和硕士生要善于掌握经典著作的分析方法、逻辑结构,并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去实践、去检验和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为此,导师带领学生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11工程”课题、成都市区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训练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

2005年10月,导师带领2004级的研究生2002级本科基地学生参与了“211工程”课题《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权衡》。学生由于是第一次参与这类学术课题,开始显得有点手忙脚乱,找不到方向。后来导师带领他们到实地进行考察,加深了他们对实地统筹城乡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绩的认识。他们参阅了一系列相关方面的理论书籍和大量详实的资料,在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上导师进行了细心的指导,比较好地完成了该课题(20万字)初稿的8万字。

在科研能力的培养中,学会写文献综述是学术研究的一项基本功,但大部分研究生还不太熟悉。为此,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了“2005国内外学术界在《资本论》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成果的综述”。这篇综述不仅要把传统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诸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包括在内,而且还要把今年国内外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中国目前出现的各种经济问题(例如统筹城乡、汇率升值、三农问题等)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包括在内。通过参与学术研究,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分析国家重大政策和方针打下了基础。

三、以课题调研为载体,在社会实践中历练提升,学以致用

导师组成员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协作,承担了多项课题调研工作,并以此为载体,为学生创造了直面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研究的良好机会。

2005年7月至10月,导师组织学生参与了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横向课题——《基于城乡一体化的成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学生达60多人,参加的课题问卷调查达40多次,涉及的范围有成都市19个区(市)、县及其乡镇。该课题由成都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长牵头,以学校名义与成都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中小企业局联合研究。课题组向民营企业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回收1203份,回收率高达80%,涉及民营企业概况、市场准入、政府财税、金融、供地政策与民营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等五大类共158个问题。此外,导师还组织学生到重点区域开展调研和座谈,分别就城乡一体化中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及鞋业产业集群等问题展开专题调研,做到点面结合、抓准特色、突出重点,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成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与统计学院共同完成数据录入处理,形成19个区(市、县)及成都一、二、三圈层和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数据。目前,课题组已完成撰写19个区(市、县)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分报告共12余万字,并与合作单位多次对接,基本达成共识,正紧锣密鼓地就下一步完成全成都市总调研报告做准备。导师组师生积极主动、吃苦耐劳、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合作单位的充分肯定,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好评。各合作部门也表示在数据及报告中发现了众多“令人兴奋”的地方,甚至许多情况推翻了他们的经验认识,认为数据中藏有丰富的“金矿”待挖掘。

2005年,经济学院有两名学生,在导师的鼓励和支持下,邀请其他专业学生参与成立了“1191创业小组”的创业项目《油茶籽综合利用及深加工项目》,参加了该项比赛。创业计划是一项综合性赛事,它对参赛者的专业知识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非常高的要求。2005年11月25日,经济学院第二导师组为参赛学生提供了第一次答疑会。导师精于不同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参赛队员解决了知识结构上的疑点。有的导师以身说法,为参赛队讲解了许多自己创业时遇到的困难,启发大家如何将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答疑会为参赛队员拓展了思路,使参赛队员“1191创业小组”的创业项目在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进入省级赛。2006年9月,“1191创业小组”最终进入全国决赛,在与一百多所高校600多个参赛队的竞争中胜出,获得银奖。创业小组成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经过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提高。

概括地说,导师组制度起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专业知识实现交叉学习,着重培养创新思维和进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协作精神:保证了给予学生及时、充分的指导,因此,发展推广导师组制度,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有效途径 篇4

[作者] 广东平远县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局教研室

[内容]

近年来,我县组织部分学校有志于教学改革的语文教师开展了语文活动课的实验。实践证明,该实验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值得在实验取得阶段性经验之后在各学校普遍开展。

一、活动课改变了传统教学结构,使语文教学“活”了起来。只要对语文教学作一番考察就会知道,在许多学校里,语文教师上课一讲到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教师自导自演,学生只好当观众;而开展语文课堂活动,则使教学气氛顿然“活”了起来。在形式结构上,它可是竞赛式的,往往采用“四人小组→大组→全班”的自下而上的竞赛形式,既紧张又热烈;它可是沙龙式的,全体同学围绕某一专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亲切而自然;它可是演讲式的,或某位同学主持做“小老师”,或同学们轮流上台发表见解;它可是模拟式的,创设各种生活场景,让同学们进入特定的角色,如“答记者问”“即席采访”;它可是表演式的,如课本剧表演;它可是制作式的,制作某些物品,如制作“小桔灯”,制作图书卡片;它还可是开放式的,带同学们到校园一角,观察思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带同学们到图书馆,回顾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发展历程……而在内容的选择上,活动课就更是丰富多彩了:自画像、做广告、打电话、讲故事、猜灯谜、找病句、收听音乐、联想与想象……活动课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而精心组织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这样的课,又有哪位学生会不喜欢呢?所以,每单元一次或每周一次的语文活动课,学生们都企盼着它快快到来。

二、活动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语文活动课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次活动课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让学生个人(或几人)轮流做主持人;让学生在课前自找材料、自我准备并在活动过程中自我发挥;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力争使活动课上得一次比一次更好。这样的课对主持人,对全体同学都是很好的考验和锻炼,学生正是在迎接考验、战胜困难的过程中获得能力并受到鼓舞的。也许有人会说,让学生自主,那么教师呢?我们说,教师的作用在引导、调控、激励。比如,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要上一堂“向错别字、不规范字宣战”的活动课,教师在定出课题、时间、主持人之后,还应交待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如让同学们广泛搜集,找出错别字、不规范字的种类、原因、危害等等。还可让同学们事后以班级的名义给错别字、不规范字现象较严重的单位(门店)写信。定调之后,就可授权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课余怎样收集第一手材料,活动课的形式、程序等均可让主持人去定夺。教师只是当好顾问、参谋,十分必要时才进行“干预”。当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核心作用,尤其是在上难度较大的活动课的时候,教师还是要当幕前主持人的。也许有人又会问,有的训练内容,老师讲了又讲,学生还是不会,让学生自主,能行吗?这里有个观念更新的问题。正是老师长期以来“讲了又讲”,包打天下,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就慢慢变得“不行”起来!其实,初中生比起小学生来自我约束力强多了,不必担心他们会出乱子;他们的见识也逐渐丰富起来,并初步形成了评价判断能力,他们喜欢模仿大人,喜欢自主,勇于表现,只要教师调控得当,他们的潜能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活动课注重实效,每次活动都给学生较长的准备时间;有的老师一开学就给学生布置全学期甚至全学年的活动课课题,并安排好主持人(也

开放实验室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篇5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创新能力,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引言:

高等院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 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着力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实验室是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及实践活动的重要基地,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是现代大学的心脏。[1,2]开放实验室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是实践新思想的重要保障。

一、开放实验室的必要性

结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家以及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高校实验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开放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 是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 是提升高校资源利用率的要求。

1.开放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实验室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人才的重要课堂, 是培养学生科学及专业兴趣的重要场所, 是学生实现创新思想的重要实践环境。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教学中, 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都以培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之一。[3]建设开放型实验室,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

2. 开放实验室是学生求知探索和实践创新的需要。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想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实现自己一些设计思想或实践方案时, 因无法找到合适的实验场所或实验设备而无法进行。开放实验室可以满足学生求真探索、科学实践的需求, 为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提供条件和资源保障, 让学生可以大胆实践、积极开拓自己的思路和思维广度。

3.开放实验室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高等院校不断提出要深化教学改革, 特别是实验、实践系列教学改革, 强化实践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比例。开放实验室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特别是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选择参与的研究课题, 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 教师在人才培养、教学方式及方法方面有新想法、寻求新突破时, 有时会受到相关场地及设备等资源的限制而无法开展,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教师教学改革的开展, 十分不利于人才培养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开放实验室为教师在实验、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探索与实施提供了途径和必要的保障。

4.开放实验室是提高设备利用率的需要。实验设备是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资源, 同时也是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现阶段, 经过国家、地区及学校三方面的投入和建设, 高等院校实验室拥有先进、完备的教学及科研设备, 很多实验室拥有世界顶尖的设备。开放实验室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发挥实验室应有的作用, 避免出现实验室及相关设备处于无人使用的状态, 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

二、开放实验室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1.开放实验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开放实验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及专业兴趣, 兴趣是激发创新思维的源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尤其是在基础课程中, 理论讲授部分占据的比例较大,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趣, 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相比之下, 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科学及专业兴趣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与理论教学相比, 实验教学更加直观, 容易理解, 特别是在解决某些问题或者验证某些想法之后可以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学习成就感,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实验及实践资源, 给予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和实践的环境及条件,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专业兴趣, 促使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2.开放实验室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开展的基本前提, 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思维方式的前瞻性、独创性以及灵活性。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在实验及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基本保障和必要的前提条件, 给学生提供发挥自身创造性和能动性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 从而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探索和实践创新。

3.开放实验室有助于培养实践能力。现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实践教学的比例不断提升, 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之一。理论教学一直都是教学环节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其结果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 但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够, 出现“只会说, 不会做”的尴尬局面。开放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动手的机会, 在实验过程中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 在实验的前期准备, 实验过程中, 以及实验结果和实验结束后的整理都锻炼了学生相关的实践动手能力。

4.开放实验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学生在日后科研和工程实践过程中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不仅仅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架构, 同时要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开放实验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是提升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现阶段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中, 绝大多数实验室具备本专业的基本实验设备和实验资源, 很多实验室甚至具有世界一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 了解并掌握这些实验设备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并且能够熟练使用是深入进行专业学习和专业研究所必需的专业素养。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深入了解自身专业、提升专业技能以及获取相关专业资讯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5.开放实验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志。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意志, 创新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和对已知领域进行破旧立新的过程, 充满各种阻力与风险、困难与挑战、挫折与失败, 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也要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志。开放实验室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开展或参与相关的实验环节, 而实验最大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不允许有任何的作假和伪造的过程, 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过程或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新理论、新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常面对实验方法及手段的不完备、实验设备的缺陷、实验数据的不准确或实验失败等情况, 在这一过程中, 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非凡的胆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有为了既定目标始终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精神。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相关的实验、实践活动, 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志的重要途径。

6.开放实验室有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现阶段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往往以自己为中心, 团队意识及协作精神较弱。开放实验室为学生以团队为基础进行分工协作, 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团队的力量, 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彩红、许宏山、虞春生、兰继红、张万光, 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路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7) :188-192.

[2]任洁梅, 加强实验室开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 :122-123.

实验室开放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篇6

关键词:实验改进 创新教育 途径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新课程理念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化学实验教学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也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下面以对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实验的改进为例浅谈对学生的创新教育.

一、创设实验改进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意识支配行为,没有创新意识,就不会产生创新行为.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和关键,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而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创设创新氛围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重视设计创新氛围,提出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铜与稀硝酸的反应,若按照课本的实验装置和方法,就不易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学生会因理论与实验不一致而产生疑惑,从而激发了兴趣.因此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给学生以自信,通过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然后教师因势利导,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改进这个实验,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再如产生的NO和NO2有毒,用课本的实验装置和方法,会造成环境污染,怎样才能消除?从而使学生有意识产生实验改进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勤思多问、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而要遵循认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勤思多问,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类比等方法手段,去思考分析以下问题:①某实验有无更好的实验方法;②实验装置有无不足之处;③实验现象是否明显;④操作是否简便;⑤安全性和环保是否达到要求等,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学会研究方法,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基础.如铜与稀硝酸的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观察到无色的NO,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去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尽可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分析和讨论.如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仪器的选择和搭配等.又如生成的NO被空气氧化后产生的NO2有毒,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避免实验污染环境,改进的方法有哪些?利用求异思维做到“新”和“变”,而“新”和“变”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也是使创新成为可能的最初萌芽.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不固执于某一点,学会因条件的变化而及时地重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指导方法,加以实践,注重合作,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捷径和保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善于思考、善于比较、善于采“他山之石”、善于合作和善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等,并通过实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去体验和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如在做铜与稀硝酸的反应时,把学生思考出来的改进方法,进行相互讨论,加强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提出争议,充分表达个人观点,以便互相启迪和补充;从中筛选出较好的方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再认识,再加以改进和完善.另外,通过呈现给学生一些期刊杂志上介绍的铜与稀硝酸实验改进的各种方法,让学生去对比、思考、分析和评价各种不同的改进方法的优劣,吸取他人的创新理念,并从中了解实验改进的科学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等.然后与自己的改进方法进行比较,认识自己有待改进的地方,并进一步联想到其他的实验是否也可用这种方法或实验装置或仪器.从而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及发展创新能力.

四、体验成功和自信,学习他人成果,培养创新精神

一分自信,一分成功,十分自信,十分成功;同样一个人有成功才有自信.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去获得一个个小的成功,促使学生有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教师在设计实验改进情景时,难度不宜大,要让学生通过努力能获得成功.如铜与稀硝酸实验中的气体污染的改进等;另外通过学习别人的改进方法和思路,分享他人的创新成果.通过这些逐步培养创新精神.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好化学实验改进这一途径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思广益,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乐于学习,从而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

实验室开放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篇7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验;创新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86-01

引言: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是体现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对于发展医学创新人才来说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医学院必须全面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教育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将构建与综合性大学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作为大学重点发展规划之一。

1.现行学科模式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

目前基础实验教学仍然主要是依附于基础医学的各个学科,实验教学的学时往往只占总学时的一小部分,学科教学的主体是学科理论,实验教学服务于理论,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学科式的教学模式给实验教学带来诸多问题[3],已明显制约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

1.1 对实验教学的影响

1.1.1 教学观念陈旧 教师在教学上重学科理论轻实验技能,不能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利用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及综合素质,对以实验为主導的平时成绩考核不严格,学生容易获得高分,而且,教师的这种观念和意识也容易传导到课堂和学生,进一步造成学生轻视实验,忽视实验技能,不能动手、动口,甚至高分低能。

1.1.2 培养目标缺乏 实验的设置往往是为了验证学科理论,没有与学生的技能培养紧密相关,学科与学科之间实验的关联度不大,实验教学的目标缺乏整体设计系统研究。由于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加大,规范化和规律性减少。

1.1.3 内容方法滞后 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传统经典的多,现代先进的少;验证性实验多,创新性实验少;学科性实验多,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等现象。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传统讲授多,多媒体应用少,缺乏互动和个性化教学,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1.1.4 评价方式单一 现有的实验教学评价多以实验报告为主,这种单一的评估方式往往只能表明实验的结果,并不能全面正确反映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更难以反映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课外的实验活动更没有在考核评价中体现。

1.1.5 课外实验被忽视 课外的实验教学多是一种较为自主的行为,现有的体制鲜有从培养计划的高度系统设计、规划,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未能与课内教学有机结合,许多课余时间未能得到较好充分有效地利用。

1.2 对实验管理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一直是按照院-系-教研室三级构架的方式来运行的,按专业设系,按学科设教研室,实验室主要由教研室管理,这种管理体制问题较多。

1.2.1 实验协调困难 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和管理实验室的权限在教研室,而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需要开设大量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性实验,这类实验常常是跨学科甚至是跨专业的,就需要由教研室之间或者系自主去协调,这显然难以做到。

1.2.2 师资配置不佳 教师通常是按学科配置的,跨学科甚至是跨专业的一专多能或双师型教师是比较少的,而一项综合较强的实验需要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团队型的师资目前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师兼职或临时配置,这种师资构成显然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

2.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新体系思路分析

2.1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以打牢实验基础的知识教育,提高创新意识的素质教育,强化协调发展的综合教育为目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全体人员不断开展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较好地实现了:

1)由机械模仿操作、教师全盘灌输,向学生自主设计、开展实践创新、师生双边互动转化。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摆脱教师全面灌输,指定实验内容、步骤的束缚,以强化临床思维和无菌观念为侧重,创立涵盖文献查阅、病例分析、自行设计、实际操作、撰写论文、现场答辩等环节,深受学生欢迎的设计型实验项目。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开展了集DNA提取、PCR技术、酶切技术、电泳技术、成像技术和基因分析为一体的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结果,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客观讨论实验结果,综合分析解决问题。

2)由单一学科知识传授、单纯理论验证,向多学科知识融合、专业知识渗透、综合应用知识转化。机能实验室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知识,重组实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密切联系临床内容、综合分析问题的“家兔呼吸运动调节及呼吸衰竭”、“家兔动脉血压调节及失血性休克”、“家兔胃肠运动、肝性脑病及其治疗”、“影响蟾蜍心功因素、心力衰竭及其治疗”和“家兔泌尿功能及肾功衰竭”等多个综合型实验项目。另外,增加了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建立了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

3)由单一实验技能培训、单纯知识学习,向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转化。形态学实验室依托先进的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综合标本观察、切片观察、病例资料,采用PBL教学法,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形成了从单纯切片观察,到结合大体观察,联系临床资料,综合运用知识对疾病做出诊断的链条。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在经典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积极增设动手实验项目,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技能,综合利用标本、课件、影像学照片和临床知识,加强师生互动环节,较好地建立了提高分析能力、加强素质培养的学习模式。

2.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

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

2)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 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和学科发展前沿,开设大量的 “ 开放式、研究性 ” 实验,使学生受到了较全面的、严格的、系统的科研训练。

3)大力加强 数字化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 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同时提供学生学习重要辅助手段。开展数字化实验教学和虚拟性实验教学的研究 , 建立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开发多媒体课件、中心网站、专业资源库、实验室和标本陈列馆的触摸显示教学系统等 , 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中心已具备网上开放教学、开放管理条件。

结束语

总之,我们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方案有利于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和素质型转变,从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实践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庆恒,岳桂华,王希安.构建地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辽宁教育研究. 2007(04)

[2]陈吉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12)

实验室开放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篇8

关键词:开放性,创新,动手能力,综合素质

实验课的学习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的掌握,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而实际上由于一般课程的安排, 课堂上短短的时间, 一般都由实验老师提前把试剂配置好, 课堂上学生按照课本完成实验步骤, 很难让每个学生的学习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而开放实验室,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走到实验室中来, 从实验设计开始, 配置试剂到完成实验基本上由学生自己完成。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充当的角色只是在初期的设计方面给予启发, 而在实验中的疑问, 老师一般先不予解释, 培养学生自解能力与创新能力, 增加其学习兴趣, 使其能把理论知识很好的应用到实验中去, 应用到实践中去。

一、开放性实验的过程及效果

1. 开放实验室的组织和实施

开放实验室项目涉及医学院各专业大二至大四的学生。在这里, 学生是主体, 一切依靠学生。学生们集思广益, 自行制定方案, 开展组织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组合, 让不同年级的学生一起讨论, 实现了实验的延续性。

2. 确立实验方案, 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

(1) 查阅文献。对于参加开放实验室的学生来说, 我们要求对所做的实验相关背景知识和研究进展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这就需要学生在确立实验方案之前在网上或者图书馆查阅文献, 找出有用的资料, 对所需要开展的实验有详尽的补充。目的是使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 对实验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1]。

(2) 确立实验方案, 找出可能引起误差的因素。通过文献的查阅及教师以往的实验记录, 开放实验室学生确立初步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流程, 实验中所需仪器的选择, 试剂的配制方法及保存, 实验操作最适条件, 所需耗材数量, 本次实验需配制试剂的量及是否可回收利用, 试剂是否有毒, 用后怎样处理等一系列问题。

3. 正确使用实验室仪器, 配制试剂

在学生掌握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等实验有关知识后, 便可着手配制试剂, 试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因为在实验课堂上, 学生的试剂是由教师先前配制好的, 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机会亲自配制试剂, 而在一个实验过程中, 配制试剂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不同试剂配在一起的时候, 哪个先加, 哪个后加, 有些是有一定顺序的, 比如纳氏试剂的配制。纳氏试剂是一种用氢氧化钠、碘化钾、碘化汞等药品配制的络合物, 主要使碘化钾、碘化汞在碱性溶液中, 形成[Hg I4]2-, 是一种用于测定空气中、水体中氨氮含量的试剂, 在其配制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技巧性, 而把氢氧化钠、碘化钾、碘化汞称量完后直接于一个容器中搅拌, 那么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很容易结合形成氧化汞沉淀, 而氧化汞是极难溶于水的物质, 所以让其再与碘离子结合, 形成[Hg I4]2-的量大大减少, 这不仅浪费药品, 更大大减弱了试剂的效果。所以在配制纳氏试剂的过程中, 应先让碘化钾和碘化汞溶解于少量蒸馏水中, 然后把此溶液在搅拌中徐徐注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在这个过程中, 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配置试剂时, 反复使用刻度吸管、加样枪、天平等仪器, 这更使学生对仪器操作渐渐娴熟。

另外, 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 对于上课没用到的仪器, 需要自己看说明书, 注意仪器使用的细则, 如预热、调节、校准等都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 在使用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了解了仪器的正确使用规程, 还了解了仪器的设计原理, 较以前仪器的先进之处, 测量的时候出现问题是什么原因, 适用范围及维修等。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4. 结果分析及应用价值

开放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 在问题中总结经验, 在一次次的失败中, 分析原因。在很多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中, 很多时候, 在做实验的过程是不知道结果怎么样, 只有结果出来之后, 看到现象才能知道这次实验是否成功。不成功是什么原因, 是试剂的问题, 还是仪器的问题, 或者是手法的问题, 到底是试剂的原因, 是配制的问题, 还是试剂产地的原因。实验成功了, 那么为什么做实验, 这些实验可以应用到哪些方面, 创造出哪些价值。这都需要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开放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主动去驾驭整个实验过程,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在主动、愉快的实验环境中充分发挥个性, 在知识、能力、品格方面都得到提高[2]。

5. 开放实验室成效

开放实验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 既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空间和资源, 又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操作技能,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全方位、高技能、高素质的有用人才[3]。

在这里师生以平等朋友式的关系, 给同学自身的创新性和能动性提供广阔的空间, 使他们有一个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自我表现的机会。

开放实验室能切实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服务, 以学生为本。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的主体性。在这里学生是主体, 指导老师给予学生实验目的和要求。学生们组成一个团体, 由实验设计开始, 到实验准备、操作, 再到分析结果, 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导老师处于辅导地位。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与自主学习、科研能力。

(2) 实践性。大学生通过参加创新活动, 科研工作, 亲历实践, 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3) 灵活性。在这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考试, 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内容可多可少, 实践可长可短, 富有一定的弹性。

(4) 开放性。开放性实验室不受教学计划、大纲的限制, 在时间的开放上 (周六、日, 寒暑假, 课余时间) 和在内容上开放 (预实验, 科技创新, 科研, 创业大赛等)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5) 趣味性。学生可自愿选择方式参加各组活动, 有利于个性培养。

二、结语

通过开放实验室项目的开展, 不仅提高了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 更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开放实验室项目更加有利于突出研究探索,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更加有利于突出综合设计和多元分析结合, 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质;更加有利于突出知、情、意、能的高度综合, 帮助学生取得创新成果并得到全面综合发展。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电工电子学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显著上升, 电工电子基本技能已成为工科相关专业学生最重要的基础技能之一。为适应新一轮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需要及新时期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盐城工学院树立了注重实践教学、突出创新教育、回归工程实践的电工电子工程教育教学理念。电工电子学课程一方面要加强基础教学, 另一方面教学必须将重点放在应用上, 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般高等院校, 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及正确定位电工电子学课程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该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方法、建立创新意识为主导, 引入EDA技术, 精炼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课程重点放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基本技能训练上, 由电工电子学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创新设计课程、电工电子实习及各类现代电子系统设计竞赛组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显著的教学体系。

一、构建电工电子学课程新体系

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内容一直被认为是电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压缩

电工电子学课程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成开友

要:本文主要通过介绍电工电子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环节、网络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情

况, 对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将现代电子设计思想贯穿于电工电子学教学过程中, 为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工电子学;教学改革;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少玲, 张向红, 刘凯, 等.实施开放实验, 提高学生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12) :1569.

[2]杨晓红, 李聪敏, 何炜, 等.开放实验及其对本科实践教学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6) :149.

实验室开放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篇9

一、生物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进行积极、自觉的观察, 才能使他们获取正确的信息, 发展思维, 获得知识, 掌握技能, 进而认识生物的自然变化规律。因此, 我们可因时、因地向学生提出发人深思的有趣的问题, 或介绍有趣的知识, 或展示生物知识中奇异现象、图片, 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例如, 在介绍种子的萌发时, 课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玉米 (或大豆) 种子发芽, 是先出芽, 还是先出根?

二、注重演示, 讲清探究原理, 培养学生探究设计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现在学习生物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探究性实验则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 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来解决一些未知的生物学问题。从而学习掌握所要学习的生物内容。探究性实验首先要求教师加强演示, 分析清楚, 讲解透切。让学生了解其探究目的, 熟练掌握探究过程中所需仪器、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的基础上, 选择实验探究问题, 尽可能设计可实施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实验验证所探究问题, 及时讨论总结, 使学生独自得出结论。看看是否与自己所提出的探究问题相符。例如在讲解《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中的“探究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因素”时, 因为影响霉菌生活的因素较多, 如水、空气、温度等等。教师可以用探究一种可变因素进行讲解演示给学生, 讲清楚探究的目的;怎样进行设计实施实验, 得出相应结论。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其他的任何一个可变因素, 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自己拟定实验方案, 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现象记录、分析结果, 最终自己得出结论。最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各自探究的相关问题以及设计的实验实施方案和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设计能力。

三、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未来的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 科学方法教育的成功导致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设计一些可行的探索性实验, 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这类实验不给现成的实验步骤和方法, 让学生独立地运用己有的知识去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实施实验, 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判断, 最后得出初步结论。如讲茎的输导作用时, 这只是一个演示实验, 假若按以往的实验方法课前准备课后就有明显的效果, 但学生得出的结论是“茎可以运输水分”, 学生兴趣不大。我是这样做的:结合单元练习卷里面的一条关于环切果树的习题。先设疑:

(1) 将枝条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效果如何?

(2) 将环割部分树皮的枝条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又有什么反应?将除去叶的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呢?

(3) 将草本植物的枝条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又有什么反应?

(4) 将实验装置一直放在黑暗中结果又如何?

学生的兴趣性大增, 让他们自己实际动手操作观察, 得出结论和提出问题。学生根据已学知识, 并通过对亲自动手制作的实验材料观察到的现象, 各抒己见, 提出问题, 在讨论和争议中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教师只要稍做归纳, 就能达到突破教学难点, 巩固学生知识的目的。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做一些探索性实验,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 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 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 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芒、美好的情景, 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例如, 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 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 (1) 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生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 (3) 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 (4) 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 (5) 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经过反复训练,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 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 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避免了死记硬背。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时, 学生先分别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及细胞特点, 教师将课文讲授穿插于其中。当学生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后, 教师再次要求进一步观察, 以发现四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生长点既受根冠保护, 又为伸长区和根冠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细胞;伸长区的下部逐渐混同于生长点其上部则趋向于根毛区。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 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 回家捉两只蝗虫, 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 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 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 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上课时, 我根据有关知识有理有节地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 由于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学习, 因而他们更加投入, 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对所学的内容印象也更深, 通过这个实验, 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 而且也记得牢, 印象深刻。

上一篇: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1、2、3、4重点短语总结下一篇:“地沟油”专项治理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