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与经济增长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东亚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与经济增长(精选3篇)

东亚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与经济增长 篇1

东亚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与经济增长

本文论述了东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东亚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东亚的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是导致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

作 者:许可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刊 名:南洋问题研究  CSSCI英文刊名:SOUTHEAST ASIAN AFFAIRS 年,卷(期): “”(3) 分类号:F112 关键词:东亚经济体   电子信息产品   经济增长  

东亚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与经济增长 篇2

根据Sanyal and Jones (1982) 的定义, 中间产品是指在到达最终消费者之前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进行消费的进口或出口商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科技革命带来的国际分工的深化, 以产品内国际分工为基础的跨国生产网络推动了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 在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模式中, 原本集中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分割成了不同的工序和环节, 并分散到不同的国家与地区, 从而使得更多的国家或地区能参与到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并承担特定环节的生产或供应活动, 故中间产品或零部件在不同国家同时制造和提供, 并在不同国家之间多次流动, 从而使得中间产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中增长最为迅速的部分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在东亚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制造业生产网络 (Production Networks) , 以生产区段分工为主要内容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成为东亚地区国际分工的主导模式。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独特的双轨式的贸易体制顺应了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模式引致的国际生产及制造范式的变革潮流, 从而使中国工业部门“嵌入”东亚生产网络之中。由此带来了中国与东亚中间产品贸易的高速增长。工业是中国与东亚经济体贸易的主要领域, 东亚地区为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中间产品, 同时也是中国工业制成品的重要潜在市场, 因此本文选择了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工业部门为研究对象, 并对中国与东亚工业部门中间产品贸易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 发现中间产品贸易在双边贸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于中间产品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国内外都有较广泛的研究, 普遍认为中间产品贸易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Batra and Pattanaik (1971) 采用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模型, 认为中间产品贸易对经济产生偏增长效应。Wei Ge (1999) 通过构建动态模型, 分析了加工贸易区对一国经济开放和转型的作用, 指出加工贸易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Jayanthakumaran (2002) 以成本收益为分析框架, 实证研究了几个亚洲国家的加工贸易区的发展情况, 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东亚国家成功地建立了各自的加工贸易区, 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罗兴武和蔡宜斌 (2002) 、刘志忠和王耀中 (2003) 都是在国民收入恒等式的基础上实证测算了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 并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的加工贸易正向拉动经济增长。阎国庆、陈丽静 (2005) 、黄菁、赖明勇 (2005) 运用计量分析的手段进一步证实我国加工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 且加工贸易的发展显著地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李立民, 张银银 (2008) 运用协整方法分析了中国与东盟的双边中间产品贸易和中国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并且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借此, 本文拟采用协整分析并作误差修正模型, 以说明中国与东亚工业部门中间产品贸易和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中国与东亚工业部门中间产品贸易流动的现状

本文选取的样本是1997-2007年中国与东亚国家工业部门中间产品贸易数据:中国工业部门出口到东亚国家中间产品贸易额 (EX) 、中国工业部门从东亚国家进口中间产品贸易额 (IM) 和工业部门中间产品双边贸易总额 (TOTAL) , 以及中国GDP。其中工业部门中间产品的分类主要参考了盛斌 (2008) 的分类标准, 按照国际贸易标准 (SITC3.0) 对工业部门商品贸易数据进行重新集结, 经过筛选确定了36个生产中间产品的工业部门, 其中每一部门由若干SITC五位数中间产品组成。通过联合国贸发会议的UN COMTRADE数据库得到工业部门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额数据。见表1。

由表1我们可以看到, 在这11年间, 中国与东亚工业部门中间产品双边贸易流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中中国从东亚进口中间产品从1997年的489.7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605.51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18.19%, 中国出口东亚中间产品从1997年的419.0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027.88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17.08%。为了方便后续研究, 考虑到通过对数化以后并不改变变量的特征, 对变量IM、EX、TOTAL与GDP取对数为lnIM、lnEX、lnTOTAL和lnGDP来进行分析。

资料来源:进出口数据来自UN COMTRADE数据库SITC (Rev.3) 计算得出;GDP来自Common database basic information

三、实证分析

为考察中国和东亚工业部门中间产品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对双边中间产品贸易和GDP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 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来判断加工贸易和GDP是否平稳或同阶单整, 然后通过协整 (Co-integration) 方法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关系;接着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ECM) 使得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结合在一起;最后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中国和东亚工业部门双边中间产品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评价和分析。

(一) ADF单位根检验

由于在经济模型中平稳时间序列之间经常发生“伪回归”现象, 因此, 首先要对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以判别序列的平稳性。本文在此采用ADF检验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方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 按照AIC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准则确定给定时间序列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 若ADF值小于Mackinnon临界值, 序列是平稳的, 否则是不平稳的。本文使用Eviews6.0软件, 采用ADF方法对lnIM、lnEX、lnTOTAL、lnGDP进行单位根检验, 其结果如表2。

由表2可知, lnEX的水平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是平稳的;lnIM和lnTOTAL一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平稳检验, 即为一阶单整;lnGDP的二阶差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平稳性检验, 即是二阶单整。那么, 序列lnIM、lnEX、lnTOTAL、lnGDP均为二阶单整序列。依据协整理论, 对于通过平稳性检验且为同阶单整序列来说, 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注:变量栏中的Δ表示一阶差分, Δ2表示二阶差分。检验形式 (C, T, L) 分别表示检验方程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

(二) 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来检验变量的协整关系, 其主要思想是:如果因变量能被自变量的线性组合所解释, 两者之间就应该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那么因变量不能被自变量所解释的部分构成的残差, 这个残差序列应该是平稳的。采用EG两步法, 分别对lnGDP和lnIM、lnGDP和lnEX、lnGDP和lnTOTAL进行回归分析, 并对其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方程如下:

注:方程的括号内为t统计值, 下同。

中国与东亚工业部门中间产品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显著。三个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 且三个模型基本不存在序列相关。由表3可知, 模型的残差序列具有平稳性, 那么变量lnGDP和lnIM、lnGDP和lnEX、lnGDP和lnTOTAL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即中国与东亚工业部门中间产品贸易和中国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三) 误差修正模型

由协整检验可以看出:中国GDP与出口到东亚中间产品贸易;中国GDP与从东亚进口中间产品贸易;中国GDP与双边中间产品总贸易之间存在着惟一的协整关系, 因此经过多次测算得出以下误差修正模型:其中μ1、μ2、μ3分为模型 (1) 、模型 (2) 、模型 (3) 的残差序列;模型 (4) 、 (5) 、 (6) 分别为模型 (1) 、模型 (2) 、模型 (3) 的误差修正模型。

在误差修正模型 (7) 、 (8) 、 (9) 中, 协整关系对GDP的增长均起到了反向修正作用, 当超出均衡约束时, 则误差修正作用降低了当期GDP, 弹性系数分别为-0.186298、-0.191665以及-0.20427, GDP的动态调整过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修正误差模型的修正项对应的t值比较高, 说明了中国的GDP和中国与东亚工业部门中间产品贸易之间短期比较稳定。

(四) 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分析了中国与东亚工业部门中间产品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后, 它们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从而判断是这种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 还是经济增长促进了工业部门中间产品的发展, 或二者兼而有之。根据无约束VAR模型的残差分析得到模型最优滞后期, 我们确定了滞后期为二阶。由表4可知, 在滞后期内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存在lnIM对lnGDP、lnEX对lnGDP、lnTOTAL对lnGDP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确定, 中国与东亚工业部门双边中间产品贸易发展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四、结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间产品贸易在整个东亚区域发展迅速。垂直专业化分工和生产分离为东亚各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促进出口竞争和发挥比较优势有效配置资源提供了重要途径, 从而也使得中间产品贸易成为中国与东亚区域内双边贸易发展的重要形式。

中国与东亚工业部门中间产品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到, 中国工业部门无论是出口到东亚的中间产品贸易, 还是从东亚进口的中间产品贸易, 以及双边中间产品贸易都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这主要是由于这种中间产品贸易使得中国和东亚各国更深层次的融入全球生产及分工体系中, 更充分利用本国资源, 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 促进专业化生产, 提高生产效率, 增加就业、吸引外商投资以及由技术外溢等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含量等, 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从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看, 工业部门中间产品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有单向的因果关系, 从而说明中间产品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因此, 我们需要营造良好的贸易便利化环境, 加强国际合作, 加快促进中国与东亚工业部门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 进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Kalyan K.Sanyal, Ronald W.Jones.The Theory of Trade in Middle Product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2, 72 (1) :16-31.

[2]Batra.Raveendra, Pattanaik.Prasanta K.Economic Growth, Intermediate Products, and the Terms of Trade[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1, 8 (1) :112-117.

[3]Wei Ge.The Dynamics of Export—processing Zones[DB/OL].UNCTAD Discussion Papers, No.144.December, 1999.

[4]Jayanthakumaran, Kankesu.An Overviewof Export Pro-cessing Zones:Selected Asian Countries.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2.

[5]罗兴武, 蔡宜斌.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 2002 (5) .

[6]刘志忠, 王耀中.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 (11) :89-92.

[7]闫国庆, 陈丽静.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 2005 (2) :69-72.

[8]黄菁、赖明勇.加工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J].云南财经学院学报, 2005 (5) :39-41.

[9]李立民, 张银银.中国与东盟中间产品贸易和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 2008 (4) :1-5, 13.

中国出口增长对东亚经济体的影响 篇3

■ 贸易转移:美国与欧盟从东亚主要经济体进口相对份额的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中国的商品出口额快速增长。美国与欧盟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在这两大经济体的商品进口额中,中国产品所占的比重快速提升,从2000年的8.2%提高到2007年的16.2%,增长了近一倍。与此同时,日本产品所占的比重从10.8%迅速下降到5.7%,韩国产品所占的比重从3.1%下降到2.4%,东盟产品所占的比重从7.6%下降到4.6%(见图1)。

从表面上看,美国与欧盟从东亚各经济体进口的相对份额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变动趋势,这似乎表明,欧美市场出现了“贸易转移”效应,是中国产品“挤出”了其他东亚经济体的产品。然而,从产品绝对额看,日本等经济体对欧美的出口值也有一定程度上升,因此,这些经济体市场份额的下降主要是因为其出口增长速度慢于中国,上述“挤出”效应也仅仅是相对意义上而言的。

即便是这种相对意义上的“挤出”作用,可能也要小于直观上的感觉。在《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一书中,世界银行的研究人员认为,“在那些市场份额下降的领域,似乎也并不是中国威胁的产物,而是出口国的经济内部调整的结果”,“原来的出口国在价值链上向上移动了,从而给中国留出了可以填补的空间”。

■ 贸易创造:中国对东亚经济体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

正如许多研究者所观察到的,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也为其他东亚经济体的产品提供了机遇。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已形成了“复杂的共享生产网络”,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日益紧密。其中,中国由于其劳动力资源优势,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从事加工、组装和包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这使中国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进口了大量资本品。从图2可以看出,日本、韩国、新加坡对中国的产品出口额占其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快速上升,到2007年分别达到22%、15%、10%。同时,中国快速扩大的国内需求也为这一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消费品提供了市场,以2007年为例,对中国的产品出口额占印尼、越南、菲律宾、泰国与马来西亚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均达到10%左右,而在1990年,上述经济体对中国的商品出口额仅占商品出口总额的2%—4%(见图2)。

图3反映的是中国对东亚主要经济体出口增长的贡献度。尽管这一数值在各年份变化较大,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高,说明中国对上述经济体出口的贡献越来越大。2001—2007年,中国对菲律宾的出口贡献率超过了40%,对韩国与日本的出口贡献率接近1/3,对新加坡、印尼、泰国与马来西亚的出口贡献率接近15%。

■ 贸易综合:中国的出口增长对东亚经济体的影响

如上文所述,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产生了“贸易转移”与“贸易创造”两种效应。前者表现为,在美国与欧洲市场上,中国产品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日本、韩国与东盟等经济体的市场份额有所降低;后者表现为,中国为日本、韩国与东盟等经济体的产品提供了出口市场,中国对这些经济体出口的贡献度越来越大。因此,中国出口增长对其他东亚经济体的影响取决于“贸易转移”与“贸易创造”两方面的综合作用。

如果中国的出口增长是以其他东亚经济体的出口减少为代价的,那么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与其他经济体的出口增长率应该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但是,正如图4所表现的,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与其他经济体出口增长率的变动趋势高度一致,这说明中国的出口增长并没有对其他东亚经济体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图5反映的是东亚主要经济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品出口额及全球市场份额的变化趋势。除1997—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2001年受美国科技泡沫破灭影响之外,日本、韩国与东盟的出口额在多数年份稳定增长。尽管日本的全球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韩国与东盟的全球市场份额基本保持在稳定水平。

综上所述,在中国商品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其他东亚经济体的商品出口也快速增长;除日本外,韩国与东盟的市场份额并没有明显下降。因此,认为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对东亚经济体的利益没有产生不利影响。

上一篇:呼叫中心kpi指标下一篇: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