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关注人的整体性发展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关注人的整体性发展(精选6篇)

课堂教学:关注人的整体性发展 篇1

——中国目标教学20年回顾与展望

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上,1985年、1986年是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年份: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义务教育法》。一个决定、一部法律应该说影响了我们当代中国的整个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86年9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来华讲学。正是基于提高民族素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布卢姆来华讲学之后,我国许多地方,如山东烟台、陕西西安、辽宁阜新等地开始借鉴布卢姆的理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以期实现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由此诞生了我们至今仍然在探索和追求的目标教学。

20年来,目标教学在群众性教学改革中历久不衰,影响至今,可以说创造了许多值得我们参与这项改革的同志们永远回味的东西。1996年,经过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瞿葆奎教授提议,我们成立了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这应该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为一项教育改革项目成立的专业委员会。为什么专家们如此关注这项研究?因为它得到了广大第一线教师们的欢迎。目标教学举办的许多活动都超过了1000人的规模,在1999年的南宁会议上更是有8300位代表参加会议,创造了当代教学改革的奇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标教学给当代的中小学教学改革带来的巨大影响。弹指一挥间,20年过去,目标教学给当时的教学留下了什么?回首过去的岁月,我们值得去总结什么?展望未来,它还将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前景?或者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改革路径?

一、目标教学:一个教学改革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1986年我国开始普及义务教育之后,大量的学生开始涌入初中学校,这个阶段恰恰又是整个教育基础非常薄弱的阶段。当大量的学生涌进学校后,学校的办学条件不能保证这些学生获得很好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即使山东省教育基础比较好的烟台市也出现了所谓“三六九”现象,即初中入学率为90%,合格率只有60%,辍学率达到30%。在这种情况下,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的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的热点问题。这就是我们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基础在哪里?当时,山东烟台在一些地方就开展了“分类指导”和“单元过关”的实验,从1982年起坚持探索了四、五年。所谓的“分类指导”就是要克服集体教学所产生的不适应学生差异的现状;“单元过关”就类似于现在人们所讲的单元形成性测试。但这些初步探索没有系统的理论做指导,没有转变为普遍的可操作的教学规范,所以它没有形成有效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机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到上海来讲学,他给我们带来四个理论:一是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学应该从清晰的可以实现、可以检测的目标开始,到教学目标的达到结束。二是掌握学习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进行反馈校正,实施个别化教学指导,进而实现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有效策略。三是形成性评价理论,促使我们整个的教学机制发生了变化。四是教学变量控制理论,即布卢姆研究提出了影响教学的三个主要变量,叫做认知前提、情感前提和教学的认知。他认为,这三个变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他还认为,影响教学变量的因素是不一样的,有些是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有些是非常容易改变的。优化教学过程应该从那些可以改变的变量入手。至今我认为,认知前提、情感前提、教学的认知,还有课堂学习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这些因素,应该成为我们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重要指导意义

回过头来看看目标教学所走过的路,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借鉴实践阶段。在布卢姆来华讲学之前,华东师大的学者们翻译了他的很多著作,上海教研室左和金老师等在进行平面几何教学改革研究时就开始借鉴布卢姆的理论。但布卢姆的理论国内集中介绍并产生广泛影响,则是在布卢姆讲学之后。在他讲学之后,由于实践的需要,各地迅速学习他的理论,并在实践中有组织地借鉴他的理论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是进行了目标科学化的尝试,然后把反馈校正的理论引用到课堂,这是我们第一阶段所做的主要工作。

第二阶段是创新发展阶段。伴随着目标教学理论的逐渐成熟,目标教学实践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更加蓬勃的发展。这个阶段我们经过了五六年的探索,短短几年之内召开了9次全国性的会议,出版了11部(套)著作,这些著作奠定了目标教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第三阶段是深化研究阶段。目标教学在全国各地纷纷兴起,初步探索之后,也可以说我们各个省、各个市在百家争鸣之后,我们采取了两个很重要的措施:一是1997年召开了全国目标教学十周年纪念会,瞿葆奎教授亲自到会给予指导,会议回顾和总结了目标教学十年的主要成就;二是在那个会议上我们决定,申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组织实施“九五”课题的研究。到2000年,我们完成了对目标教学集中攻关和深化研究。从此,对目标教学的许多问题基本形成了统一的思想和见解。

第四个阶段是寻求突破阶段。从2001年一2006年,目标教学进入了新的阶段,有些同仁提出这样的问题:目标教学路在何方?在这个阶段,国家启动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许多地方认为,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的价值主张和目标教学的一些研究和主张是有距离的。在这种背景下,有些地方放弃了目标教学研究,使目标教学研究进入了低谷期。

目标教学到底还有没有价值?目标教学应该怎样突破?这时,德州市教科所的王继海同志找到我,他们希望在德州市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教育教学质量比较差的宁津县搞目标教学改革,我当然非常高兴,最终我们决定重新做当堂达标这个课题。2003年3月1日开题,三年之后,从中考这一个角度,教学质量从倒数到第一,倒数第二到全市第一。仅仅三年的时间!与此同时,值得我们骄傲的,像江苏省的洋思中学,始终坚持了目标教学的基本理念,如当堂达标、当堂训练等,包括“堂堂清”、“节节清”都是建立在目标教学研究基础上的。再如,如今声誉日隆的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它的教学改革机制也是以明确目标、反馈校正、达标检测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二、目标教学的贡献:让课堂教学从内容中心走向目标中心

目标教学为什么受到教师的欢迎,为什么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非常有效?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目标教学的理论贡献 目标教学是一个受到实践工作者欢迎的、有切实的教学改革效果的教学流派。这个流派不是我们自封的,是很多学者给我们作的定位。一个教学流派必然有它的科学思想和理论基础。现在归纳来看,目标教学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学习。①相信学生。②通过教学目标分类使教学回到起点。教学的起点在哪ha?教学的起点应该基于知识的科学的目标分类。所以,我们提出教学活动应该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开始到达成这些目标结束。③教学评价。今天搞新课程改革的同志们都讲,要搞发展性评价,目标教学强调的反馈校正的评价其实就是发展性评价。目标教学主张:教学评价的功能就是改进、完善师生的教和学,就是让孩子更好地发展,让老师更有效地教学,这样的评价不是发展性的吗?这样的评价观是最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观。我们可以说,目标教学评价观改变了长期以来以甄别和分等为功能的传统教学评价观,它使教学评价真正回到了促进学生发展,回到了以学生为本。④单元控制。单元教学在西方、在国内都不是我们所独创的,但是,当我们把它和目标控制、反馈校正、变量控制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合适的教学控制单位,也就是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机制。

(二)目标教学的实践贡献

目标教学的实践贡献是什么?就是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概念应该是我们的特色,是中国特色,这样的理念、思想、表述方式是中国特色的。国际上讲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其实我们从1986年开始进行这项改革的时候,就已经把质量作为教育的核心追求了。所以,我们最重要的实践的贡献在于尝试、探索、实践追求有质量的教育。雄辩的事实证明:目标教学促进了各实验县区、乡镇、学校、班级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在全国各地的目标教学实验区中涌现出了一批由后进变先进的学校、乡镇、县区。正因为如此,目标教学才在我国迅速传播和推广开来。参与实验研究的各单位的统计资料表明,平均分大都提高或高于对比班(学校、乡镇)一至二个分数段,及格率、优秀率都提高或高于对比班(学校、乡镇)20%左右,有效地防止了学生学业成绩的两极分化,促进了优秀学生的发展。不仅如此,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有了积极改善,教师越来越愿教,学生越来越愿学。

(三)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化

任何教学改革是不是能够成功,判断的标准无非两条:一个是学生的发展,一个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目标教学对当代中国的教学改革到底有什么贡献?一句话,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从以内容为中心走向了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我们的教学长期以来坚持以内容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到现在为止,老师们都知道教学的难点是什么?没有转化为有层次的目标的时候,这些难点和重点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明确的。这样以内容为导向控制教学过程的教学行为,它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布卢姆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目标中的内容虽然重要,但是不能作为基础,在教学中期待学生发生行为变化比这种行为与什么内容相联系更为重要,内容就本身来说常常是无意义的。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从内容中做些什么,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作为难点和重点,作为教育改革、教学展开的载体和基础,必须转化为清晰的可以控制的目标才能够展开有效的教学过程。所以,我们认为,以内容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是比较难以进行有效交流的。这样的教学,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是不清楚的。正是因为这样,也难以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发展。反过来说,目标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之后,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1)教学起点:从模糊到明确。教学目标在目标教学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必须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开始,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达成结束。目标教学是依据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确立教学目标,并严格按照教学目标以单元教学为单位来实施教学的。学生的达成水平、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都是围绕既定目标进行的。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教学盲目、随意的状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②教学行为:从关注内容到关注发展。由于目标教学期望通过以教学内容即知识为载体的教学实现学生的行为变化,教师教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在于学生的行为变化、发展。③教学过程:从随意到可控。目标教学将教学评价引入教学过程,通过不断地反馈矫正来调控教学过程,使教师的教学不断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不可控状态,实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④教学形式:从群体到个别。目标教学将反馈矫正程序用于课堂教学,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可控性,而且为在群体教学中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前提和条件,较好地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标准化、同步化对教学质量的达成造成的消极影响。在目标教学中,最常用的个别化教学措施是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⑤教学效果:从不可测到可测。目标教学建立了以行为分类为基础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为教师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提供了前提,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效果达成与否的不可测性。

三、目标教学现象反思:20年研究给我们留下的经验与教训

(一)目标教学是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论的典范

这个所谓“典范”的评价,是瞿葆奎教授给我们作出的。他说:“或许可以这样说,遍布全国许多省市的目标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借鉴国外教育教学思想,从我国国情出发,深入开展群众中的教学改革成功的典范。”

今天,我们可以反思,为什么称之为一个典范?大概有四条理由:一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践问题,从教学改革的实践出发,不是盲目的:二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的紧密结合;三是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效;四是对当代教学改革产生了它所应有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欣慰说,这样的评价是有道理的。

(二)目标教学的优势和局限

目标教学有它的特效,但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目标教学不能包冶百病,目标教学有所长必然有所短。目标教学的优势是高效率地实施双基教学,这是它的特效的地方。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目标教学是对中国双基教学的一个最新的发展。为什么它有效?因为它找到了实施双基教学一系列有效的策略。比如,从学期到单元到课时的教学设计的一整套策略;比如,一个完整的单元的课型结构,从单元前置教学、新授课教学、复习课教学到补偿课教学等;比如,教学组织形式在班级授课之下怎样实现个别化,我们提出集体教学、分类指导、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等策略;比如,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方法:目标定向、限制课堂讲授的时间、教授新知识的新环节、精讲点拨、反馈校正、当堂达标、反馈达标等,这些策略和方法是不是有中国特色的?它是我们教师的创造,是中国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是本土化的、有特色的。目标教学的局限是如何解决高层次教学目标难题。与在双基教学方面实现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相比,在解决学生的智能发展方面、情感发展方面,目标教学没有取得特别明显的效果。为什么?“双基”的达标和智能的发展、情感的发展规律是有差异的。达标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措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特别关注高层次目标的实现,但是我们却没有把它作为关注的核心问题。当我们把目标教学的追求和定位定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时候,老师们把自己的关注点大都放在传统的知识课堂教学领域时,就使得目标教学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情感发展方面具有了天然的局限性。

(三)目标教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如此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教学改革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为什么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能取得这么明显的效果?这与目标教学找到了一条科学的群众性教学改革的路子不无关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翟葆奎教授认为,我们的目标教学和青浦经验是两条道路,他说:或许这样说,青浦走的是一条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路子,这条路子和山东的目标教学是不同的,山东走的是一条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路子。专家们认为,这两条路子都是符合认识规律的,都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模式。当时,中央教科所戴汝潜研究员说:其他地方要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无非是从这两条道路出发。

(四)教育科学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创新

教训来自于泰安的郊区。1987年开始做“当堂达标实验”之后,郊区教学质量迅速提高,但后来由于好多原因郊区把这项改革放弃了。18年之后,泰安郊区不做的时候,德州的于津重新开展了“当堂达标教学改革实验”,又是三年,又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我们感到很欣慰。这说明,目标教学的效果是可以重复检验的,是能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但是,泰安郊区和宁津的实践也给我们提供一个重要的经验和教训。这就是:教育改革不能走黑瞎子掰棒子的道路,必须持之以恒。

四、重新发现:目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价值和作用

面对走过20年改革风风雨雨的目标教学,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纪念会,其目的不是陶醉于对过去辉煌的回忆之中,去找回些许自豪,而是要在当今汹涌澎湃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大潮中重新找到它应有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么,目标教学在当今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到底还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一)重新发现目标教学

2007年4月19至20日,教育部课程中心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成绩质量监测分析会。到会的专家在分析学科试题科学性的时候,运用的工具是什么?——双向细目表。这是我们目标教学曾经探索和研究的东西。他们在谈到如何做到既测评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也要测评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时,认为应该研究如何测量那些具有外显行为水平的能力要求,等等。听到这样的话我感到亲切,我感到目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会重新找到其应有的价值和位置。

(二)坚持实践目标教学 我非常赞同常务副理事长敦教杰同志曾讲过的一番话。他说:对今天的教育,我们最缺乏的究竟是理念还是科学的超越?目标教学的实践让我感到都不是。我们最缺乏的,是实实在在的耐性和坚持,缺乏的是对细节的重视、关注和良好习惯的形成。让人遗憾的是,目标教学的理念和操作规范我们还没有做好、做细、做到位,甚至还没有怎么做就被许多人放弃了。对于这样一番话,我感受很深。所以,今天我要强调的是,要重新让目标教学回到实践。回到实践干什么?

第一,回到实践:运用目标分类理论改进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钟启泉等主编、朱慕菊主审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中有这样几个基本观点:“课程目标必须是分层次的;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研究目标教学的同志们应该知道这些东西10年前、20年前我们已经这样要求了。但是,很遗憾的是,走进今天的新课程的课堂,老师们的教学目标大多数都不是这样制订的。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所以,我主张回到实践,用目标分类的理论解决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问题。

第二,回到课堂:运用反馈校正和教学变量的理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改革之后课堂变了,师生互动多了,教学活跃了,学生敢说话了,这是可喜的变化,但是同时有的专家在忧虑两个问题:第一,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到底高不高。第二,是不是降低了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目标教学有它的绝招。要用反馈矫正的原理控制课堂的无效劳动,要用变量控制理论优化教学过程。这会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机制。

第三,回到常规:运用目标教学的全程管理的理论建立质量控制机制。目标教学提出过全过程的教学管理主张。从教学设计到每一个课型的达标过程,包括当堂达标、单元达标、学期达标,到每一个环节怎么控制,都有系统的操作体系。比如,我们对单元的教学强调了“四个环节”,抓好“四个跟踪”。四个环节是:单元备课、单元授课、单元复习、单元验收;四个跟踪是:跟踪讲评、跟踪补缺、跟踪分析、跟踪验收。这些东西过时了吗?没有。但是很遗憾,教师已经陌生了,已经不掌握了。现在叫校本研究,单元教学设计是不是校本研究?是校本研究。我们不要被新的概念所迷惑,从而改变了放弃了过去有效的东西。

(三)积极创新目标教学

怎样创新?创新是难的,突破自己尤其是难上加难。我们认为,在坚持中创新,就是在坚持实践目标教学中创新;在服务中创新,就是在运用目标教学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创新,这是目标教学创新应该走的必由之路。

1.从关注学生学习的外部控制到关注学生学习的自觉和主动。反馈校正这套东西是外部控制系统,怎样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我们要十分关注这个重大课题。目标教学应该进一步研究如何运用“情感前提”这一教学变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2.从关注学生的双基到关注创新的素质。目标教学在双基教学方面非常有效,在能力发展方面、情感发展方面能不能有所作为?这是挑战,目标教学与创新教育是不矛盾的,我作为山东省分管基础教育的一个地方负责同志,我在同时主持一个课题——创新教育,同时我也是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为什么?要解决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两个层面的问题,这两个层面又是内在统一的。到现在为止,我们有些高层专家也是影响中国教育决策的专家,对目标教学有些不同的声音,为什么?他们认为能力、情感这些目标是难以在每堂课里具体化的。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观察能力要不要培养?要培养。与每堂课没关系吗?与活动没有关系吗?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固然需要小学阶段整体培养,但是,必须落实在每一堂课里面、每一个活动里面。怎样制定这样的目标?应该明确,要每堂课中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来培养观察能力。我们历来主张,对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用描述性的语言来描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用行为化的语言来描述,我们应该从这里找到它的统一。能力发展的目标、情感发展的目标固然是长期的,是累计的,是内化的,但是也必须从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开始。所以,我相信,会找到它们的结合点和突破点。

3.目标教学的创新应该从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到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我们认为,目标教学就其理论基础来讲是关注人的。有人讲,新课程改革很重大的理论贡献是关注学生,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目标教学在1993年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就关注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当然这是布卢姆等教育家给我们提供的理论框架。但可以说,我们所提出的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和今天新课程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应该如何关注这些目标的实现?目标教学应该从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到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说到底,关注学生——“人”这个个体,包括他的幸福、他的发展。教育说到底它的功能是什么?一个是促进人的发展,第二个是为人的就业做准备,第三是为人的终生的生存、幸福生活打基础。如果教育不关注人,就难以实现这样的教育价值观。但是关注人很难,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很难,为什么?应试教育的背景,考试升学的需要与它的关联度不高,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我们不能着急,但是我们必须进行积极的探索。

我愿意与大家继续一道往前走,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为中小学教学改革做一点贡献!

作者: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17期

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上,1985年、1986年是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年份: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义务教育法》。一个决定、一部法律应该说影响了我们当代中国的整个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86年9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来华讲学。正是基于提高民族素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布卢姆来华讲学之后,我国许多地方,如山东烟台、陕西西安、辽宁阜新等地开始借鉴布卢姆的理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以期实现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由此诞生了我们至今仍然在探索和追求的目标教学。

20年来,目标教学在群众性教学改革中历久不衰,影响至今,可以说创造了许多值得我们参与这项改革的同志们永远回味的东西。1996年,经过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瞿葆奎教授提议,我们成立了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这应该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为一项教育改革项目成立的专业委员会。为什么专家们如此关注这项研究?因为它得到了广大第一线教师们的欢迎。目标教学举办的许多活动都超过了1000人的规模,在1999年的南宁会议上更是有8300位代表参加会议,创造了当代教学改革的奇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标教学给当代的中小学教学改革带来的巨大影响。弹指一挥间,20年过去,目标教学给当时的教学留下了什么?回首过去的岁月,我们值得去总结什么?展望未来,它还将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前景?或者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改革路径?

一、目标教学:一个教学改革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1986年我国开始普及义务教育之后,大量的学生开始涌入初中学校,这个阶段恰恰又是整个教育基础非常薄弱的阶段。当大量的学生涌进学校后,学校的办学条件不能保证这些学生获得很好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即使山东省教育基础比较好的烟台市也出现了所谓“三六九”现象,即初中入学率为90%,合格率只有60%,辍学率达到30%。在这种情况下,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的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的热点问题。这就是我们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基础在哪里?当时,山东烟台在一些地方就开展了“分类指导”和“单元过关”的实验,从1982年起坚持探索了四、五年。所谓的“分类指导”就是要克服集体教学所产生的不适应学生差异的现状;“单元过关”就类似于现在人们所讲的单元形成性测试。但这些初步探索没有系统的理论做指导,没有转变为普遍的可操作的教学规范,所以它没有形成有效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机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到上海来讲学,他给我们带来四个理论:一是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学应该从清晰的可以实现、可以检测的目标开始,到教学目标的达到结束。二是掌握学习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进行反馈校正,实施个别化教学指导,进而实现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有效策略。三是形成性评价理论,促使我们整个的教学机制发生了变化。四是教学变量控制理论,即布卢姆研究提出了影响教学的三个主要变量,叫做认知前提、情感前提和教学的认知。他认为,这三个变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他还认为,影响教学变量的因素是不一样的,有些是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有些是非常容易改变的。优化教学过程应该从那些可以改变的变量入手。至今我认为,认知前提、情感前提、教学的认知,还有课堂学习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这些因素,应该成为我们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重要指导意义

回过头来看看目标教学所走过的路,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借鉴实践阶段。在布卢姆来华讲学之前,华东师大的学者们翻译了他的很多著作,上海教研室左和金老师等在进行平面几何教学改革研究时就开始借鉴布卢姆的理论。但布卢姆的理论国内集中介绍并产生广泛影响,则是在布卢姆讲学之后。在他讲学之后,由于实践的需要,各地迅速学习他的理论,并在实践中有组织地借鉴他的理论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是进行了目标科学化的尝试,然后把反馈校正的理论引用到课堂,这是我们第一阶段所做的主要工作。

第二阶段是创新发展阶段。伴随着目标教学理论的逐渐成熟,目标教学实践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更加蓬勃的发展。这个阶段我们经过了五六年的探索,短短几年之内召开了9次全国性的会议,出版了11部(套)著作,这些著作奠定了目标教学理论的基本框架。第三阶段是深化研究阶段。目标教学在全国各地纷纷兴起,初步探索之后,也可以说我们各个省、各个市在百家争鸣之后,我们采取了两个很重要的措施:一是1997年召开了全国目标教学十周年纪念会,瞿葆奎教授亲自到会给予指导,会议回顾和总结了目标教学十年的主要成就;二是在那个会议上我们决定,申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组织实施“九五”课题的研究。到2000年,我们完成了对目标教学集中攻关和深化研究。从此,对目标教学的许多问题基本形成了统一的思想和见解。

第四个阶段是寻求突破阶段。从2001年一2006年,目标教学进入了新的阶段,有些同仁提出这样的问题:目标教学路在何方?在这个阶段,国家启动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许多地方认为,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的价值主张和目标教学的一些研究和主张是有距离的。在这种背景下,有些地方放弃了目标教学研究,使目标教学研究进入了低谷期。

目标教学到底还有没有价值?目标教学应该怎样突破?这时,德州市教科所的王继海同志找到我,他们希望在德州市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教育教学质量比较差的宁津县搞目标教学改革,我当然非常高兴,最终我们决定重新做当堂达标这个课题。2003年3月1日开题,三年之后,从中考这一个角度,教学质量从倒数到第一,倒数第二到全市第一。仅仅三年的时间!与此同时,值得我们骄傲的,像江苏省的洋思中学,始终坚持了目标教学的基本理念,如当堂达标、当堂训练等,包括“堂堂清”、“节节清”都是建立在目标教学研究基础上的。再如,如今声誉日隆的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它的教学改革机制也是以明确目标、反馈校正、达标检测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二、目标教学的贡献:让课堂教学从内容中心走向目标中心

目标教学为什么受到教师的欢迎,为什么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非常有效?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目标教学的理论贡献

目标教学是一个受到实践工作者欢迎的、有切实的教学改革效果的教学流派。这个流派不是我们自封的,是很多学者给我们作的定位。一个教学流派必然有它的科学思想和理论基础。现在归纳来看,目标教学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学习。①相信学生。②通过教学目标分类使教学回到起点。教学的起点在哪ha?教学的起点应该基于知识的科学的目标分类。所以,我们提出教学活动应该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开始到达成这些目标结束。③教学评价。今天搞新课程改革的同志们都讲,要搞发展性评价,目标教学强调的反馈校正的评价其实就是发展性评价。目标教学主张:教学评价的功能就是改进、完善师生的教和学,就是让孩子更好地发展,让老师更有效地教学,这样的评价不是发展性的吗?这样的评价观是最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观。我们可以说,目标教学评价观改变了长期以来以甄别和分等为功能的传统教学评价观,它使教学评价真正回到了促进学生发展,回到了以学生为本。④单元控制。单元教学在西方、在国内都不是我们所独创的,但是,当我们把它和目标控制、反馈校正、变量控制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合适的教学控制单位,也就是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机制。

(二)目标教学的实践贡献 目标教学的实践贡献是什么?就是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概念应该是我们的特色,是中国特色,这样的理念、思想、表述方式是中国特色的。国际上讲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其实我们从1986年开始进行这项改革的时候,就已经把质量作为教育的核心追求了。所以,我们最重要的实践的贡献在于尝试、探索、实践追求有质量的教育。雄辩的事实证明:目标教学促进了各实验县区、乡镇、学校、班级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在全国各地的目标教学实验区中涌现出了一批由后进变先进的学校、乡镇、县区。正因为如此,目标教学才在我国迅速传播和推广开来。参与实验研究的各单位的统计资料表明,平均分大都提高或高于对比班(学校、乡镇)一至二个分数段,及格率、优秀率都提高或高于对比班(学校、乡镇)20%左右,有效地防止了学生学业成绩的两极分化,促进了优秀学生的发展。不仅如此,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有了积极改善,教师越来越愿教,学生越来越愿学。

(三)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化

任何教学改革是不是能够成功,判断的标准无非两条:一个是学生的发展,一个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目标教学对当代中国的教学改革到底有什么贡献?一句话,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从以内容为中心走向了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我们的教学长期以来坚持以内容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到现在为止,老师们都知道教学的难点是什么?没有转化为有层次的目标的时候,这些难点和重点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明确的。这样以内容为导向控制教学过程的教学行为,它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布卢姆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目标中的内容虽然重要,但是不能作为基础,在教学中期待学生发生行为变化比这种行为与什么内容相联系更为重要,内容就本身来说常常是无意义的。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从内容中做些什么,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作为难点和重点,作为教育改革、教学展开的载体和基础,必须转化为清晰的可以控制的目标才能够展开有效的教学过程。所以,我们认为,以内容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是比较难以进行有效交流的。这样的教学,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是不清楚的。正是因为这样,也难以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反过来说,目标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之后,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1)教学起点:从模糊到明确。教学目标在目标教学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必须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开始,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达成结束。目标教学是依据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确立教学目标,并严格按照教学目标以单元教学为单位来实施教学的。学生的达成水平、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都是围绕既定目标进行的。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教学盲目、随意的状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②教学行为:从关注内容到关注发展。由于目标教学期望通过以教学内容即知识为载体的教学实现学生的行为变化,教师教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在于学生的行为变化、发展。③教学过程:从随意到可控。目标教学将教学评价引入教学过程,通过不断地反馈矫正来调控教学过程,使教师的教学不断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不可控状态,实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④教学形式:从群体到个别。目标教学将反馈矫正程序用于课堂教学,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可控性,而且为在群体教学中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前提和条件,较好地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标准化、同步化对教学质量的达成造成的消极影响。在目标教学中,最常用的个别化教学措施是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⑤教学效果:从不可测到可测。目标教学建立了以行为分类为基础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为教师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提供了前提,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效果达成与否的不可测性。

三、目标教学现象反思:20年研究给我们留下的经验与教训

(一)目标教学是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论的典范

这个所谓“典范”的评价,是瞿葆奎教授给我们作出的。他说:“或许可以这样说,遍布全国许多省市的目标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借鉴国外教育教学思想,从我国国情出发,深入开展群众中的教学改革成功的典范。”

今天,我们可以反思,为什么称之为一个典范?大概有四条理由:一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践问题,从教学改革的实践出发,不是盲目的:二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的紧密结合;三是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效;四是对当代教学改革产生了它所应有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欣慰说,这样的评价是有道理的。

(二)目标教学的优势和局限

目标教学有它的特效,但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目标教学不能包冶百病,目标教学有所长必然有所短。目标教学的优势是高效率地实施双基教学,这是它的特效的地方。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目标教学是对中国双基教学的一个最新的发展。为什么它有效?因为它找到了实施双基教学一系列有效的策略。比如,从学期到单元到课时的教学设计的一整套策略;比如,一个完整的单元的课型结构,从单元前置教学、新授课教学、复习课教学到补偿课教学等;比如,教学组织形式在班级授课之下怎样实现个别化,我们提出集体教学、分类指导、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等策略;比如,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方法:目标定向、限制课堂讲授的时间、教授新知识的新环节、精讲点拨、反馈校正、当堂达标、反馈达标等,这些策略和方法是不是有中国特色的?它是我们教师的创造,是中国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是本土化的、有特色的。

目标教学的局限是如何解决高层次教学目标难题。与在双基教学方面实现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相比,在解决学生的智能发展方面、情感发展方面,目标教学没有取得特别明显的效果。为什么?“双基”的达标和智能的发展、情感的发展规律是有差异的。达标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措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特别关注高层次目标的实现,但是我们却没有把它作为关注的核心问题。当我们把目标教学的追求和定位定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时候,老师们把自己的关注点大都放在传统的知识课堂教学领域时,就使得目标教学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情感发展方面具有了天然的局限性。

(三)目标教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如此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教学改革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为什么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能取得这么明显的效果?这与目标教学找到了一条科学的群众性教学改革的路子不无关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翟葆奎教授认为,我们的目标教学和青浦经验是两条道路,他说:或许这样说,青浦走的是一条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路子,这条路子和山东的目标教学是不同的,山东走的是一条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路子。专家们认为,这两条路子都是符合认识规律的,都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模式。当时,中央教科所戴汝潜研究员说:其他地方要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无非是从这两条道路出发。

(四)教育科学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创新

教训来自于泰安的郊区。1987年开始做“当堂达标实验”之后,郊区教学质量迅速提高,但后来由于好多原因郊区把这项改革放弃了。18年之后,泰安郊区不做的时候,德州的于津重新开展了“当堂达标教学改革实验”,又是三年,又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我们感到很欣慰。这说明,目标教学的效果是可以重复检验的,是能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但是,泰安郊区和宁津的实践也给我们提供一个重要的经验和教训。这就是:教育改革不能走黑瞎子掰棒子的道路,必须持之以恒。

四、重新发现:目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价值和作用

面对走过20年改革风风雨雨的目标教学,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纪念会,其目的不是陶醉于对过去辉煌的回忆之中,去找回些许自豪,而是要在当今汹涌澎湃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大潮中重新找到它应有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么,目标教学在当今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到底还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一)重新发现目标教学

2007年4月19至20日,教育部课程中心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成绩质量监测分析会。到会的专家在分析学科试题科学性的时候,运用的工具是什么?——双向细目表。这是我们目标教学曾经探索和研究的东西。他们在谈到如何做到既测评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也要测评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时,认为应该研究如何测量那些具有外显行为水平的能力要求,等等。听到这样的话我感到亲切,我感到目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会重新找到其应有的价值和位置。

(二)坚持实践目标教学

我非常赞同常务副理事长敦教杰同志曾讲过的一番话。他说:对今天的教育,我们最缺乏的究竟是理念还是科学的超越?目标教学的实践让我感到都不是。我们最缺乏的,是实实在在的耐性和坚持,缺乏的是对细节的重视、关注和良好习惯的形成。让人遗憾的是,目标教学的理念和操作规范我们还没有做好、做细、做到位,甚至还没有怎么做就被许多人放弃了。对于这样一番话,我感受很深。所以,今天我要强调的是,要重新让目标教学回到实践。回到实践干什么?

第一,回到实践:运用目标分类理论改进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钟启泉等主编、朱慕菊主审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中有这样几个基本观点:“课程目标必须是分层次的;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研究目标教学的同志们应该知道这些东西10年前、20年前我们已经这样要求了。但是,很遗憾的是,走进今天的新课程的课堂,老师们的教学目标大多数都不是这样制订的。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所以,我主张回到实践,用目标分类的理论解决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问题。第二,回到课堂:运用反馈校正和教学变量的理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改革之后课堂变了,师生互动多了,教学活跃了,学生敢说话了,这是可喜的变化,但是同时有的专家在忧虑两个问题:第一,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到底高不高。第二,是不是降低了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目标教学有它的绝招。要用反馈矫正的原理控制课堂的无效劳动,要用变量控制理论优化教学过程。这会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机制。

第三,回到常规:运用目标教学的全程管理的理论建立质量控制机制。目标教学提出过全过程的教学管理主张。从教学设计到每一个课型的达标过程,包括当堂达标、单元达标、学期达标,到每一个环节怎么控制,都有系统的操作体系。比如,我们对单元的教学强调了“四个环节”,抓好“四个跟踪”。四个环节是:单元备课、单元授课、单元复习、单元验收;四个跟踪是:跟踪讲评、跟踪补缺、跟踪分析、跟踪验收。这些东西过时了吗?没有。但是很遗憾,教师已经陌生了,已经不掌握了。现在叫校本研究,单元教学设计是不是校本研究?是校本研究。我们不要被新的概念所迷惑,从而改变了放弃了过去有效的东西。

(三)积极创新目标教学

怎样创新?创新是难的,突破自己尤其是难上加难。我们认为,在坚持中创新,就是在坚持实践目标教学中创新;在服务中创新,就是在运用目标教学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创新,这是目标教学创新应该走的必由之路。

1.从关注学生学习的外部控制到关注学生学习的自觉和主动。反馈校正这套东西是外部控制系统,怎样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我们要十分关注这个重大课题。目标教学应该进一步研究如何运用“情感前提”这一教学变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

2.从关注学生的双基到关注创新的素质。目标教学在双基教学方面非常有效,在能力发展方面、情感发展方面能不能有所作为?这是挑战,目标教学与创新教育是不矛盾的,我作为山东省分管基础教育的一个地方负责同志,我在同时主持一个课题——创新教育,同时我也是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为什么?要解决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两个层面的问题,这两个层面又是内在统一的。到现在为止,我们有些高层专家也是影响中国教育决策的专家,对目标教学有些不同的声音,为什么?他们认为能力、情感这些目标是难以在每堂课里具体化的。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观察能力要不要培养?要培养。与每堂课没关系吗?与活动没有关系吗?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固然需要小学阶段整体培养,但是,必须落实在每一堂课里面、每一个活动里面。怎样制定这样的目标?应该明确,要每堂课中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来培养观察能力。我们历来主张,对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用描述性的语言来描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用行为化的语言来描述,我们应该从这里找到它的统一。能力发展的目标、情感发展的目标固然是长期的,是累计的,是内化的,但是也必须从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开始。所以,我相信,会找到它们的结合点和突破点。

3.目标教学的创新应该从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到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我们认为,目标教学就其理论基础来讲是关注人的。有人讲,新课程改革很重大的理论贡献是关注学生,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目标教学在1993年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就关注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当然这是布卢姆等教育家给我们提供的理论框架。但可以说,我们所提出的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和今天新课程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应该如何关注这些目标的实现?目标教学应该从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到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说到底,关注学生——“人”这个个体,包括他的幸福、他的发展。教育说到底它的功能是什么?一个是促进人的发展,第二个是为人的就业做准备,第三是为人的终生的生存、幸福生活打基础。如果教育不关注人,就难以实现这样的教育价值观。但是关注人很难,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很难,为什么?应试教育的背景,考试升学的需要与它的关联度不高,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我们不能着急,但是我们必须进行积极的探索。

我愿意与大家继续一道往前走,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为中小学教学改革做一点贡献!

作者: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课堂教学:关注人的整体性发展 篇2

今天提出好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整体发展的要求, 是因为在我们的教育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课堂教学认知过度初级化、缺乏创新精神培养、情感教育缺失、道德教育失效、公民教育地位尚未确立、个性教育扭曲、解决学生消极社会性能力培养的欠缺、健康教育片面、安全素养培养缺位、艺术教育功利化、审美教育庸俗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育综合改革, 但无论怎样的改革, 都将通过教师来实现。

我们首先需要通过教师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来解决, 问题是好教师关注的学生整体发展是什么?在我们看来, 好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在关注学生认知发展时, 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注意、记忆、感知觉等的初级认知, 还要随学生成长关注其分析、判断、推理和决策的思维, 关注语言、概念形成和知识表征的能力, 关注问题解决、专长形成和创造力等的高级认知。然而, 仅仅是关注认知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对教师来说, 重要的是具备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教育能力。

好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和公民性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道德发展中的知、情、意、行的规律, 还要关注学生公民性发展中的社会责任和权利、政治责任和权利, 尤其是要关注学生的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发展。

好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在遵循社会基本准则、规则、习俗等制度基础上的独特品性和风格。要消解学生发展中的自私自利和精致的个人主义, 还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社会性和高级社会性发展, 以及消极社会性和积极社会性发展, 促进学生自我个体和社会角色认同、培养其适应、引领社会变化的社会责任和领导力, 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分享、团结、尊重、包容、理解等积极社会性, 更要培养学生解决不和、冲突、矛盾、对抗、竞争等的社会能力。

好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健康和安全发展。健康和安全是学生的生命保障, 除身心健康外, 还有精神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教师既要为学生发展创造安全环境, 还要促进学生的安全发展, 生命安全、性安全、信息安全等。

好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艺术和审美发展。学生的艺术发展是指学生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这是艺术教师的工作内容。但学生审美发展既与艺术发展紧密联系, 同时还可以独立于艺术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审美意识、体验、创作的过程获得审美的知、情、意、行的发展, 而对学生这种发展的关注是好教师应尽的责任。

高考作文及训练应关注人的发展 篇3

从今年全国十八套语文试题来看,作文命题思路依然延续最近几年的模式,缺少亮点,缺少突破,各方诟病的大陆作文命题诸如凌空蹈虚的“文艺腔”“禅意”和 “伪辩证”“伪崇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试题不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从命题上看得出,命题人的教育观依然是“国家主义”和“社会本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写作观得到了命题者的温情眷顾,但这种眷顾依然受制于前者。其实,教育不仅仅是国家和社会的工具,也应该有对个体的终极关怀。没有个体的健康发育,国家社会的目标很难得到落实,理性的自负会被个体的自由意志瓦解。作为命题者,不能不对教育问题有前瞻性的思考。

从教育观念来说,教育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人展开的,作为高考命题也应该考虑人这个核心要素,让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诸种关系,使学生由自然人逐渐走向社会人和精神人,真正落实“立人”教育使命,应该是作文教学和考试的着力点。

从内容来看,全国十八套作文命题在考查人与人、人与社会这两个层面似乎用力过多,而在考查人与自然、人与自我方面用力不足,不管是全国卷Ⅱ的“给动物喂食”还是北京的“老规矩”,也不管是安徽的“剧本修改谁说了算”,还是广西的“老王生病”等等,似乎都在这两个层面兜圈子,不知道是无意还是“选择性失明”。虽然多家考题给出了“角度自选”的要求,但长期在二元话语系统中浸淫太久的学生内心都很清楚,角度基本都定好了,只能写这个社会文化教给他的东西,其实还是“他选”,是社会性选择,就是试题再鼓励他如何“展示自我”,内心的恐惧还是压迫得他们不敢造次。

其实人性有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忽视人的自然性和精神性,只在社会性方面着力,容易掏空学生的自我,尤其在一个长期的封闭或半封闭社会中,其人性往往会打上这个社会的印记。如果我们的作文命题过多地沉溺于社会层面的思考,那么学生的作文依然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宏大抒情或道德叙事最容易成为排拒个体的非自由语境下作文的主旋律。

从形式层面来看,全国作文命题,材料作文依然占到近乎三分之二的比例。这种考查方式近些年比较流行,据说可以有效地防止宿构和套写,但新课标Ⅰ卷、山东卷、天津卷、湖北卷和福建卷在审题立意上表现出的似曾相识的感觉,考生如果借鉴过去的一些高考优秀作文套写都可以应对。

从字数要求上,新课标I、山东、辽宁均无字数限制;北京、江西考卷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余下13道考题均为字数不少于800字。

从文体限制来看,安徽、江苏、重庆还是限制诗歌,湖南、江西二省考题要求记叙或议论文,其它都是文体不限。

从命题内容、命题形式以及写作要求来看,虽然有18套试题,在具体题目上似乎有些不同,但仔细分析,命题体现出的教育观还是同质化的,命题思路基本一致,这和教育的垄断局面也是同构对应的。

几十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从命题到话题再到材料,似乎很难再玩出什么新花样了,限于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又不能大胆向异邦学习,只能这样子了,也怨不得命题人。

具体来说,全国的新课标Ⅰ还是比较有创意的,它似乎有意把近些年流行的“寓意类”和“时评类”写作结合到一起,命题比较开放,和2005年山东高考作文题“双赢的智慧”有交集,而且暗合了“制度改革”这个社会热点,让考生有较大的思考空间,可以从多方面入笔。

全国新课标II要求就“给动物喂食与觅食能力”展开对“理性之爱”的思考,如果学生从批判的角度写我们现在的教育基本就是圈养和喂食,让学生丧失了独立谋生的能力不知道会怎么评判。

北京卷“老规矩”,让考生思考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说说对老规矩的看法,它是不是符合现代社会需要?但如果学生写“潜规则”与“打江山坐江山也老规矩”怎么办?

上海的作文题让学生思考“自由与限制”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海派语文一贯的超前和底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它让我想到卢梭的话:“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这个题目内在有一个悖论,对这个话题的思考本身就不自由,隐含着一种“你可以选择自由的道路,但你无法自由”的困境。就像某个网友说的:“你来参加高考题目怎么答随你,你是自由的,但是你不得不参加这次高考,所以你是不自由的。”学生必须选择命题人设计的二元对立思维,不能选择“我也可以选择逃离这片沙漠”,这种不能选择的“自由”本身就是一种“伪自由”。

其他的,山东卷与1990年的高考作文“花与刺”类似;浙江的“门与路”鼓励学生畅想未来依然是一个狭窄的通道;江苏卷让学生面对青春,思考生命,切口较小,容易写成汪国真式的空洞抒情或于丹式的心灵鸡汤;四川高考作文题目——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个题出得比较有力,关键是,学生经过长期的犬儒化训练之后,敢不敢放胆去写;江西试题写探究学习,不知有多少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还能够主动探究;天津的试题虽然很有趣,但和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很相似;湖南试题写的是“坚守的力量”,比较传统,缺乏新意;重庆今年的试题和去年比较,大为逊色,容易束缚考生思路;广东卷很有时代特色,让学生通过数码照片的“点滴”思考生活、科技与人文,但似乎是新时代的“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变脸登场;湖北的试题,学生入笔比较容易,但似乎和山东的题、福建的题如出一辙,湖北和山东是选择“看到什么”,福建则是选择“想到什么”,都和“心灵的抉择”有关;辽宁试题通过两代人的对话,让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广西试题过于“道德化”了,屏蔽了更大空间的现实真实,穿新鞋,走老路,和30年前的试题差不多,鼓励学生的宏大抒情和“道德伪装”;最糟糕的当为安徽试题,它似乎是更适合电影戏剧的从业人员去写,让学生写,真是难为。其实,中国的事谁说了算,还用说?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我认为作文命题应该在“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多下些工夫,甚至可以有一些形而上的思考,少在“人与人”“人与社会”这个已经很挤的层面兜圈子,只有如此,才能让作文自塑灵魂的教育功能得到发挥。通过写作,让学生自觉去走近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进而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由此陶冶出的社会性才会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符合未来公民社会的需要。

现在我们常常感叹学生的作文怎么越写越差,考试作文尤其差。“从来作文高考难!”就是说高考往往出不了好作文,为什么?因为高考作文命题往往是定向作文,遵循“鸟笼原则”,需要考生沿着预设的写作路线走,在一个“笼子里”展翅,所以一般的写作审题指导往往需要从三个方面思考:一、要我写什么?需要考生仔细阅读材料,搞清命题意图和作文观点。二、我能写什么?要从自己的积累中发掘出可用的东西。三、我要写什么?这是建立在前二者的基础上的主动出击,但要清楚,考试作文不是平时的自由写作,可以天马行空,而是必须遵循考试作文的“鸟笼原则”,它的自由是受限的自由。

对高考作文做这样的理解似乎也符合一般理性原则,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写作是怎么发生的?触发写作的契机是什么?是不是命题人让我写什么我就能够写什么?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还是“载道”意义上的具有宏大抒情色彩的写作?

就写作经验而言,我认为,只有提供的材料或发生的事件与写作者思想发生碰撞才能产生跳跃的火花,从而灵光一现,产生真正的写作,而考试作文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它是戴着镣铐跳舞,许多假作文就是和考试的特殊语境有关,它是为了“他者”的写作,而不是愉悦自我的写作,所以许多有经验的学生采取的办法就是:适当向命题妥协。

这样,考试作文似乎成为一道观点证明题,作文似乎要证明某种“公理”,得出命题人要求的“正确结论”即可,因为要接受考官的检阅,许多考生往往也是战战兢兢,亦步亦趋,不敢造次。这样,就出现大量背离内心的“伪写作”,以达到“政治正确”“思想合拍”。

可总有个别考生,思想卓异,不同凡俗,追求创新,有独立思考,敢于进行精神冒险,大胆表述自己对材料指向另一面的看法。其实考生并没有背离材料,自由发挥,而是在由材料触发的写作灵感触动下,一挥而就,快意为文,表现出对材料观点指向的不认同。比如今年的新课标Ⅰ卷,许多学生可能会写“合作与共赢”,但如果有学生批判“独木桥上竞争的双输”就不能算跑题;上海的作文,如果有学生写“不能选择的自由原来是个骗局”不知道会怎么评判;湖南卷如果有学生写“他们都移民了,我还在坚守中国”,这样写很有创意,但不知阅卷者会给多少分。

好在这些年的材料作文命题还是有多维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没有什么定论,没有什么思想套路。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材料作文本身就承载着命题人的多种命题意向,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思维的单向度。

就常识而言,思想无法标准化,应该允许考生对材料的另一面或多面进行思考发掘甚至批判,充分体现出对写作者的包容,对写作规律和常识的尊重,而不是追求思想的“高大上”,最后逼出一堆假作文。事实上,写作连接着健康的生命,假作文的泛滥只能导致语文教育的荒废,真正的人才难以培养出来。

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审题,完全以命题人或阅卷人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那不是精神的懒惰就是思想的专制。如果命题人或阅卷人思想有了格子,有了定式,就很难有突破和包容,更难产生自由的思考,在阅卷中就容易通过分数打压学生的创新精神,导致语文价值的流失。

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大多被吐槽,除了见仁见智的个性原则外,也不排除命题本身出现的粗陋与简单,忽视了思维的模糊地带。

好的作文题首先是有生活的,是和学生的生命有关联的,不能凌空蹈虚。其次,好的作文题应该能够点燃写作者的思想,让更多的学生有写作的热情,有表达的欲望,不是让学生过多猜测命题人“让我写什么”而分散注意力,也不是通过写作证明题目中某种“道德观点”的正确(类似于“政治表态”),而应该更多的激发学生“我要写什么”的热情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却不会担心跑题。第三,好的作文题应该是开放的,不限制学生的自由发挥;在表述上也应该是清晰的,不能含糊其辞。第四,好的作文题应该关注现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

比如网上有这样一个作文题:犹太人有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着‘世界为我而造。”这句谚语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这个题就很好,既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考,又能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而有一些作文题就是要学生证明某个“公理”,其实是命题人的观点,比如“苦难或不幸让人成功”一类,这不是一个普遍规律,就是证明它正确,也是一个伪真理,是对生命的一种误导,因为它把苦难“泛道德”化了,特殊的苦难造成了特殊的成功,但普遍的苦难却绝对不可能导致普遍的成功。弗兰格认为人性在苦难中有三种状态:麻木、沦落、升华。这个命题只让学生看到苦难对人性的升华作用,却对苦难导致人的麻木、堕落、自私自利、狭隘猥琐视而不见。如果按照命题人的指向写,那就是对自我的出卖,对真理的嘲弄。

在高考训练中有这样一道材料作文题:怎样让一个鸡蛋立起来呢?放任自流,是不可能让一个鸡蛋立起来的;鸡蛋的顶端轻轻磕破,可以让鸡蛋立起来;做一个模具,把鸡蛋放在里面,可以让鸡蛋立起来;做一个支架,把鸡蛋放在里面,也可以让鸡蛋立起来。

鸡蛋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从这个题目看,命题人可能想让考生把鸡蛋和人的成长独立联系起来写,比如可以从细部入笔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困难和不幸可以让生命成长”“生命是需要规范的”,也可以从整体考虑去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敢于实践,办法总会有的”“换一种思维立鸡蛋”。如果有学生写成“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鸡蛋的意义就是为了站立吗?“躺下又如何?”“自由是自我的选择”“一个鸡蛋的自由”“庸俗的成功学批判”就不能算脱题,应该鼓励思想创新。否则,高考作文训练就成了培养精神侏儒的道具。

我的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请对我放任自流

胡雨萌

看完这个材料,我在想,为什么要让一个鸡蛋站起来呢?是否立鸡蛋的人想无聊地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才限制住鸡蛋的自由,甚至不惜打破它,只为将它成功地立起来?

为什么要毫无意义地立起一个本身要自由滚动的鸡蛋呢?因为社会懒得照顾到每个人的发展方向,所以要限制住每个生命的自由,甚至不惜伤害生命,将每一个个体改造得面目全非,来实现它的秩序。

由鸡蛋,我想到了我自己。为什么要让我按照别人设计的轨道前行?我不会去违反常理、违背自然规律地立起一个鸡蛋,也请你别用模子和枷锁捆住我的手脚。

人的一生如此漫长,又如此短暂。科学研究发现,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很大程度上与对所做事情的喜恶程度有关。做喜欢的事,时间便过得快,相反,便会觉得度日如年。所以细想起来,便会发现原来对于要做许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来说,时间是如此宝贵,当你发现你自己所爱的,就应该抓紧去爱,因为生死不分,生命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很难保证不阴差阳错。再说,生命也是不能等待的,更是无法保存的。

“生命是海洋,当我们活着的时候就应该尽情地遨游,游向自己所爱的,因为生命的狂涛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从而卷走一切梦想和希望”,这是《悟空传》中的一句话,每次想起,便觉生命不应该懈怠。更不应该无聊地荒废时间违背自然规律而去“立鸡蛋”。

我要按照自己的内心生活,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拥抱自然美景。因为人生如此短暂,俯仰之间即成过往,而生命无法追回。纵你们摇头叹息,纵世界认为我离经叛道,纵一生毫无结果,只要我活得快乐,没关系。

这个天地,我来过,我深爱过,我奋战过,我不在乎结局,我只要过程的精彩。

人和鸡蛋一样,作为生物学的存在意义本身就是繁衍生息,保证种族存活,除此之外的一生,那么长,都是空白的纸页,供你自己涂写。每个人存在的意义皆不同,又何必费力将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用来讨好别人?做自己,就是最好的存在,何须求得他人的肯定!

再说得直白些便是:生我何用,不增欢笑;灭我何用,不减狂骄!若是随心而活,做完整而真实的自己,却被称作“放任自流”的话,我愿一生都放任自流,不再回头。

客观地讲,这是一篇有观点、有性情的文章,作者反向立意,大胆质疑试题导向,尽情表达自己,一气呵成。

从作文材料的要求看,命题人似乎希望考生和命题指向同气应声,孰料命题意识的狭隘、专断与比喻的蹩脚,导致学生对该材料观点指向的批判,反而逼出了一篇独抒性灵的好文章。

常识告诉我们,思想是无法纳入一个套子里的。让鸡蛋站立本身就是一个无聊的话题,近似于智力游戏。鸡蛋的价值是孵化生命,而不是立起来,这一点被学生捕捉到了,全文的思想观点似乎有点非主流,其实“思想从来都是个人的、独异的、非正统、非主流的”(林贤治语)。这种卓异的思维才是真正的思想,和许多作文趋附主流的道德表演不同,它敢于大胆展示自我,向世界宣示:我要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这正好表现出学生的道德勇气,自由精神,难能可贵!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看,教师要通过成绩来鼓励学生的大胆思考,个性言说。

我个人总结出的作文评价标准是:一流作文是独抒性灵,二流作文是道德伪装,三流作文是堆砌文字。按照我的标准,这篇文章应该是一流作文。可这样一篇好文章(我个人观点),却在该次作文考试中成为全班最低分数,60分作文仅得41分。她是这个班上让我比较欣慰的学生之一,因为爱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有写作个性。

我想,语文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培养出会使用语言工具的人,更应该培养出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人,可是当这样的人出现的时候,我们又通过成绩来无情打击,而且打着“爱”的旗帜,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怕将来在高考中吃亏。这不是“叶公好龙”的现代翻版吗?难道高考的目标就可以劫持人格的成长发育吗?

其实,看看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大都没有限制考生的思考方向,鼓励多元的思考,可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为什么要给学生预设一个思想的套子呢?

由此我想到两个问题:一.如何命出能够触发学生写作热情的作文题目?二.面对学生的个性作文,我们应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这两个问题的落脚点依然是人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不能因为有高考升学的存在就一切围绕高考展开,导致高考进,教育退,糊里糊涂进行教育教学。

这些年,作文考试命题喜欢采用材料形式,其好处是可以承载命题人的多种命题指向,又能有效地防止作文宿构。但一些糟糕的训练题容易把学生的思考窄化,阅卷老师的定式思维也容易打击学生的独立思考,逼迫学生趋附主流,追求思想的标准化。

如何避免此类问题?我想,教师除了多读书之外,就是要思考一些教育问题,尤其是思考“教育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我们留下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其实意味着我们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人性的堕落、道德的沦丧是我们面对的严峻问题,在制度问题依然难以解决的当下,教育不能无所作为,教师不能无意义生存,应该在个体层面有所行动,努力克服这个现实,超越这样一个时代的狭隘氛围,即便是和社会有一种张力,也当有所坚守,因为教育原本就是影响生命的一种活动,在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只有依靠教育来改变人性,提升生命。通过教育生活,教师提升了自己,找到了乐趣和幸福,命有所依,魂有所托,不能死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这一点,语文教师当有深深的文化觉醒和生命自觉。

因为孩子的生命质量,就是我们未来的生活质量。

管理原则之关注整体 篇4

作为管理者应该做到自己懂得什么是整体、全局的同时也应该让我们的下属了解什么是整体。就像一个乐队的指挥一样,他自己可能不是最好的提琴手、钢琴师,但他可以把大家给调动起来,让大家都了解整个乐章的意义所在。他有全局观然后让大家也了解,以致最后能演奏出一个雄伟的乐章出来。

首先作为管理者自己要明白,也要让我们的下属明白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企业的战略是什么,也就是企业的使命、目标、方向是什么。第二个方面,企业的定位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当我们知道应该做什么后,要很清楚的体现出来,让下属知道,

第三个方面,企业的竞争战略,当我们要在某一个领域与对手去竞争时,需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以什么样的方式对付竞争对手。第二,以什么样的价值来赢得客户。第三,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核心优势。接下来就是每一个功能部门要做的事情了,比如销售应该怎么做、采购怎么做、生产怎么做、研发怎么做等等。这就是一个企业的整体。

容易犯的三条错误:

1、纯粹专家的错误。比如我是会计或是技术上的专家,我就只管会计、销售上面的事情,企业其他方面的事情跟我没关系。如果我们以这样的一种态度去对待工作,那肯定是要犯错误的。

2、本位主义的错误。如果企业的管理者都是以从自己部门出发的这种本位的态度,去看待企业的事情,那么将会有70%或80%的时间是花在自己内部的讨价还价上面,花在自己内部的消耗上面。但真正的问题--我们如何把业绩做好,把企业做好,就不会有人去关注了。做企业整体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部门。

3、完美主义的错误,这也是很多企业的经理人经常容易犯的错误。他总觉得应该不惜代价,

不惜一切的资源去把我自己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完美、做到位。但实际上这样做是在犯错误,是在浪费公司的资源,虽然可以把某一件事情给做好,但并不意味着这件事就能给公司真正地带来很多的价值,我们应该从整体上去考虑事情。

关注学生发展,构建高效课堂 篇5

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学生在导读单的指导下进行了自学,对生字、词语、优美句子学习积累之余充分的阅读课文,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自己不懂得问题。课堂上学生完成自学检测的同时能有个性的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如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时,有的同学不但自己进行了读、解释,还别出新裁的请其他同学参与进来用词语造句,并恰当的表扬这个同学,课堂气氛活跃。紧随其后的是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问、小组学习成果汇报以及课堂结束时的训练检测、小组评价无不显示着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1、预习和质疑能力。学生在课前根据我设置的“低层目标”,通过目视、口诵、手写、脑想充分自学。既掌握了本课的相关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又在积累、标画、批注的过程中提出了好多有针对性和学习价值的问题,如(1)挑山工和游人上山有什么不同?(2)挑山工的话蕴含着怎样的道理?(3)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所以在学生质疑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鼓励其敢于大胆设想、敢于标新立异 ,即使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关系不大也不要去伤害他们这种积极探索、敢于发散思维的精神。 2、合作和解疑能力。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激励启发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这一环节先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然后让学生确定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如在解决大部分同学集中提到的问题: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学生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通过沟通互动他们体会到了不同的理解和思路。他们有的说“它”指作者画的挑山工登泰山那幅画,有的说是画中的挑山工,有的说是挑山工的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并且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了互相接纳、赞赏、争辩,看到了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理解知识,圆满解决问题。 3、表达和展示能力。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学生提问,自学展示,合作交流,小组汇报,互相评价都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不论是单个学生给小组成员讲,还是给全班同学讲,他们都表现出了和以前不同的学习状态,他们能够讲清楚了,讲明白了,胆子也一天天增大了,自我展示兴趣高了,花样多了,个性充分得到了张扬。我终于发现原来孩子们都可以那样的能说会道。4、延伸和动笔能力。当学生充分领悟到挑山工的精神时,我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需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想到自己的学习需要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想到很多成功人士就因为具有了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给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我又根据课标体现了读写结合的课题思想,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这样写到:我们都应该像挑山工那样具有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94-01

教师的事业始终是与学生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生命历程是伴随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走完的。教师的爱岗敬业,必须通过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来体现。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持久而又深厚的教育爱。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也是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成长的需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必须依靠每个学生的努力,哪一个学生不能尽其所能,那这个班的整体成绩将受影响。同时,这个不爱学习的学生将可能沾染不良习气,违规违纪,甚至影响班风、学风,把整个班级搞得一团糟。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关心、尊重、赏识每个学生

中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也是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同样需要亲人、老师及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师生关系所处的状况。显然,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有成见,出现师生关系障碍,这个学生就不可能学好这门功课。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必须首先做到关心尊重每个学生,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创新教育教学环境的前提。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志向、选择、性格、情感等。

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有待开发的金矿。

有一天,我班上有个学生想不读书了,第二天早上未到,恰巧这天班上有许多学生发现有些书不见了,学生报告给我后,我就想是不是他干的。下午,这个同学到校来搬自己的东西,我看见了,找他谈话,经过耐心细致地教育,他承认了是他拿的,也给我提出了要求,要我为他保密,我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就在这天下午,他用自行车将一大袋书送到我这里来了,而且继续留在班上读书。经过这次感化教育,他觉得我尊重了他,之后,他见到我就格外亲热,学习也更加努力。

二.要一视同仁,尤其对后进生给予特别关注

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孔夫子几千年前就提倡“有教无类”。无论学生家境如何、智力高低、个性差异,都是教师的学生,都需要关心和爱护,而且要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地热爱每一个学生,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只有给予所有学生同样的关心和爱护,才能体现教育爱的伟大、无私、公正。客观地说,学生在感受教育爱的过程中是非常敏感的,从教师的眼神、语气、行为举止各个方面都在揣测是否公平,如果出现偏袒就有损教师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使学生纯净的心灵受到伤害。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都应获得应有的发展。在老师的眼中,学校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更需要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尤其需要尊重。爱是后进生转化的基础和条件,是促进学生进步的精神动力。讽刺挖苦只能给这些学生带来心理负担,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多给后进生一点爱护和关心,把教育爱融入他们的心田,他们就会感到老师真正地关心他、帮助他,就会接受老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

在要期末考试的后面几节课,我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一个一个地提出要求,一个一个地讲应考技巧。这样做,既有利于实现班级考核目标,包括绝大多数后进生的成绩目标,更使后进生感到老师一视同仁,瞧得起他,他们对学习增强信心,认识到自己可以学好,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在教学实践中,面对学困生,我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快反馈、常鼓励”的方法,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不同要求,争取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待和要求,对学生多了解,多沟通

积极的期望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要相信每位同学都有巨大的潜能,相信他们的潜能都是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的;积极的要求是指既要高于学生的现实水平又要符合他们实际的要求。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采用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只要有进步就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体验。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育的成效是师生认识、情感及其他因素相互配合的结晶。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注不仅包含了诚挚的情感,也注入了对事业的追求并期望成功的精神要素。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就要多接近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听听他们的呼声,和学生交朋友,加强心理沟通。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不加强了解,不知他们的所想所思,盲目甚至糊涂给予关心爱护只能是表层的温情,而深入不到学生心田。教师把教育爱有针对性地给予每个学生,就等于打通了每个学生的心灵通道,师生间心理和情感上的距离就会大大缩小,就会赢得全体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尊重和支持,就会把感受到的爱连同自身纯洁的情感参与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主动与老师配合。

四.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多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制作课件,科学的情景创设,达到教学声形结合,图文并举,不仅能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还能创设课堂活动情景,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上一篇:英语沙龙活动教案下一篇:词语的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