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经验总结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化经验总结(推荐8篇)

信息化经验总结 篇1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我院坚持以审判工作为中心,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加强领导,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法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入大、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系统性工程,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审判管理方式。实践证明,法院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快速发展,关键在于领导同志是否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要求信息化建设的决策者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找准目标定位,明确建设方针,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我院早在开始信息化建设之初,就明确把这项工作看作“一把手工程”,院党组成立了以院长邹吉昌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相关庭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领导小组,明确了日常工作部门和工作职责。院党组对信息化建设工作实行政策倾斜,并且经常性地就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困难听取汇报,研究对策,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确保了工作的稳步推进。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建设。信息化建设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技术密集程度高,设备更新换代快,建设需要不断投入,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因此,在系统建设当中,必须从法院工作实际出发,既要着眼长远,考虑技术应用的前瞻性,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和空间,又要量力而行、厉行节约,戒除不切实际的“一步到位”思想和攀比现象。我院在选择技术方案和采购大型技术设备时,都很好地遵循了这项原则,既满足了网络应用的整体需要,又避免了盲目建设造成浪费。

(三)以实际应用为重点,走引进改造之路。在信息管理系统软件采用问题上,历来有自主开发和直接引进两种方式。我们认为,法院自主开发软件,周期长、难度大、人力物力消耗多,而且制作完成后的系统稳定性和兼容性具有不确定性,容易造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我院在信息系统引进问题上,采取的是引进改造,为我所用的方式。通过对市场的五家法院信息软件进行普遍考察和重点考察,选定了性能好、响应快、技术保障能力强、已经有90多家法院使用的南京通达海E-court电子化法院完全解决方案。并根据拟制好软件引进计划,周密安排了考察、修改、试装、培训、试用、使用工作,拿出适合我院使用的软件修改预案,要求开发公司修改完善后,才最终投入使用。实践证明,采用引进改造的方式,周期短,见效快,能够比较好的满足系统建设应用需求。

(四)强化制度建设,实施规范管理。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要确保信息网络系统能发挥出预期的作用,就必须把网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为此,我院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重视网络安全”的原则,在院办公室设置了单独的信息管理机构--信息科,专门从事信息化建设技术保障工作,并相继制定了《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近期规划》、《计算机网络使用管理规定》、《内部网站运行管理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网络管理规范,明确了各业务庭室在网络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将网络管理职责完成状况与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考核挂钩,并认真组织落实。

(六)提高应用水平,形成利用网络工作的良好氛围。

信息化建设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是为了促进法院各项工作的发展。如果建而不用,再好的硬件设施也会失去意义。我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始终注意抓好干警网络技能的培养和学习,通过全员培训、轮训、部门骨干加强培训等方式,大力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使干警们都能够熟练地掌握运用网络开展工作。干警们在运用网络的同时,也逐渐体会到了信息网络辅助办案的好处,增强了信息化办公的意识,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干警们审判、办公和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三、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尽管近年来我院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与全国法院系统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发展进程相比,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部分网络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目前,大量的工作和审判信息沉积在各业务庭室和综合部门,信息的开发利用仍然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对此,我院要求各部门将能够公开的信息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理,统一输入到统一的信息管理中心和资源库--内部网站中去,并由统一的部门专门负责信息的整合、维护和更新。同时,各部门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利用自己所开发的部门网站组织所属人员发布本部门有关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二)网上办案、网上办公有待完善。由于正在进行的新的审判大楼建设工程尚未完成,受目前办公条件的限制,一些信息系统功能还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上办案、办公的效果。在新审判大楼竣工之前,根据现有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借鉴有关兄弟法院的先进经验,我院仍将积极探索网上办案的新途径,逐步实现公审转播由电视转播移至局域网上进行。同时推进网上党组会、院长办公会、审委会等会议的召开。目前,进行网上会议的有关技术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待新审判大楼建成后即可投入使用。

(三)对基层法院的指导力度有待加强。目前我市多数基层法院受经费和技术等方面原因的限制,局域网建设进展不大。我院将根据最高法院关于信息化建设规划和省市政法专网建设要求,进一步对基层法院加大指导力度,督促有条件的基层法院按期建成法院局域网,并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基层法院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自去年六月以来,我院已分别对辖区内的三县五区8个基层法院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保密安全工作进行了指导。我市庐阳区法院已经在我院的指导下,引进了E-court法院信息系统,目前已初步具备了网上办案以及网上办公的条件。

信息化经验总结 篇2

一、肯定成绩, 总结经验, 不断推进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

2012-2013年度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信息中心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机化中心工作, 为促进我国农机化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归纳起来, 信息网信息宣传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网站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013年信息网工作日平均点击量达到102.75万次, 日点击量峰值突破172万次, 同比增长17%, 月均点击量达2142万次, 访问量继续保持在农业部行业网站首位, 也稳居全国农机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前列。从访问量结构分析看, 目前大约有近60%的非农机系统群体在关注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有力证明了网站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系统外, 为在社会上营造关注农机化、支持农机化的良好氛围, 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 信息网已经成为农机化信息宣传的重要阵地, 成为广大农机化工作者学习交流的首席平台, 成为社会公众获取农机化信息的主要来源, 为推进我国农机化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信息更新量大, 更新速度快。据统计, 现在每个工作日信息更新量在200条以上, 已经稳定做到重点新闻每天一更新。从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 信息更新总量达到61578条, 比上一周期增加9710条, 同比增长18.7%, 信息更新量在行业网站中遥遥领先。其中安全监理、购机补贴、教育培训、服务组织及各专题专栏等栏目信息更新量4700条以上, 比上年度有不同幅度的增长;热点关注、滚动信息、专题论坛、组织机构、政策法规等栏目信息更新量比上年度同比增长41%以上。本统计年度提交的信息总量达61788条, 同比增长18.9%。大部分省和单位信息提交数量有增长。统计分析表明, 辽宁、浙江、陕西、云南、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的信息量增长幅度在50%以上, 其中信息量增长最大的辽宁省, 增量多达1770条;增幅最大的是云南省, 增幅近15倍。

三是原创作品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从数量上来讲, 本统计年度原创信息总数为313条, 比上年度增长23.2%。其中地方信息员原创209条, 增长22.9%。从质量上讲, 本年度原创作品与以前相比, 结构更合理、题材更多样、视野更开阔、站位更高远、内容更丰富、文章更接地气, 出现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都可圈可点的优秀稿件。

四是信息渠道建设获得进展, 信息员队伍能力提升。为健全信息服务网络, 拓宽信息渠道, 我们不断加大信息员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力度, 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门培训, 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搞传帮带, 不断增强信息员挖掘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不断提高信息员的文字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素质过硬的信息员队伍。正是有了这支优秀的信息员队伍, 中国农机化信息网才得以常办常新, 不断进步, 这也是我们做好信息工作的基本保障。

五是信息宣传重点突出, 指导效果进一步彰显。信息网根据农时季节在网上定期发布宣传重点, 为信息员搞好信息工作提供了帮助。各地信息员围绕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抗旱保春耕、跨区机收、“双抢”生产等重点工作提交了大量鲜活信息, 在网上展开了集中宣传, 全方位展示农机化在抗灾减灾、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中发挥的主力军作用, 营造了良好的农机化作业生产舆论氛围。信息网还突出重点, 针对农机化发展的实际, 围绕农机化重点工作, 加强信息网专栏建设。共编辑制作了“农机抗旱救灾”、“直击三夏”、“双抢进行时”、“三秋进行时”等10个农机化热点专题专栏, 对农机化的热点问题进行重点报道, 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六是社会公益性特征愈加明显。今年我们加大了信息网“曝光台”和“全国农机补贴信息系统曝光台和黑名单”等栏目的建设力度, 多次曝光了违反农机购置补贴相关政策的农机企业以及不合格农机产品。通过曝光, 既提醒了广大消费者, 也对伪劣农机产品生产者形成强大的舆论威慑。信息网同时还努力发挥农机企业与农民用户间的桥梁作用, 更好地宣传优质农机产品, 引导农民正确购机,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回顾和总结这几年的信息网信息宣传工作,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是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首要任务、立身之本和价值所在。只有紧紧围绕农机化发展这个中心, 服务农机化发展大局, 我们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才能找准自身定位、发挥应有功能和作用。

二是必须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只有坚持加强领导、齐抓共管, 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其他成员配合抓”的领导体制和“职能部门牵头做、业务部门协同做、全体职工参与做”的工作机制, 才能真正凝聚力量、取得实效。近几年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领导更加重视信息宣传工作, 将信息宣传工作与其他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 全系统信息宣传工作逐步形成了良好态势。

三是必须坚持正面引导、把握主动。坚持正面引导, 关系整体宣传效果, 关系到农机化发展大局。只有在分析把握舆情动态的基础上, 借助主流媒体及时加以正面引导, 农机化新闻宣传工作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信息网是农机化司主办的农机行业政府网站, 更应牢牢把握农机化信息宣传的舆论导向, 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注重应对农机化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宣传, 准确引导舆论, 掌握信息宣传的主导权。比如, 农机购置补贴方面的宣传报道, 政治性、政策性比较强, 社会关注度很高, 在编发这类信息时, 我们高度注重的是舆论导向正确、信息来源可靠、信息内容真实, 以确保信息的权威、公正、客观、准确。

四是必须坚持贴近农民机手、贴近市场主体、贴近生产第一线。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生产经营者, 发挥好、维护好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是推动农机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提高信息的引导效果, 关键看是否向农机手和农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真实、有用的信息服务, 提供他们想要了解的信息。

五是必须坚持发挥网络优势, 在“快”字上做文章。古人云“兵贵神速”, 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媒体的优势就在于信息报道快。今年我们对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现场会等重大活动, 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在今年的“三夏”跨区机收报道中, 信息网因报道及时、信息量大成为其他媒体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来源。信息网对农机化重大政策、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的迅速准确反应, 对引导农机化舆论、传播正能量、及时服务用户, 发挥了积极作用, 收到明显效果。

这些体会, 既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也是对工作规律的把握, 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发扬。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看到, 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信息宣传工作开展还不够平衡。从这几年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年度信息考核评比的结果看, 各单位在报送的数量和质量上差距明显, 信息宣传好的省份考评最高得分为19146分, 最差的省份竟然是0分。有的省份今年信息报送工作不进反退。二是稿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为反映工作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高品质信息还不多;对信息深层次挖掘和加工力度不够;反映工作情况的一般性信息多, 有分析、有预测、有份量、有价值的综合性信息少。三是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网站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机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二、分析形势, 深化认识, 正确把握做好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原则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 将信息化作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8月19日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 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 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今年年初中央1号文件提出“必须统筹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指导方针, 农业部也发布了相关指导性文件, 对用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和要求。因此, 我们要认真分析当前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必须认清肩负的责任和面临的挑战, 进一步增强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政治敏感性, 强化服务意识, 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是信息宣传工作要正确引导舆论。在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 农机化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购机补贴政策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等已经成为社会对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关注的重点, 能不能掌握舆论主导权、制高点, 已经成为农机化工作的新挑战;如何通过信息宣传顺势将农机化工作加以强化和推进, 这就需要及时了解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进行科学的决策, 取得工作的主动权。只有提高对信息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才能做好信息网信息宣传工作, 迅速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 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二是努力让信息宣传成为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信息是领导掌握情况、科学决策、布置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大家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宣传的重要性, 不断提升信息质量, 发挥宣传功能, 力争做一个称职的“三员”, 即敏感的调研员、全面的汇报员、有心的反馈员。

三是努力让信息宣传成为开展工作的助推力。各项工作开展离不开信息宣传的大力推动, 各地农机化管理部门要把信息宣传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 做到同安排、同部署, 协调共进。信息宣传工作要认真做好谋划, 全面深入地发掘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新举措、新成就, 为农机化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发挥舆论的助推作用。

四是努力让信息宣传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信息网、信息员要紧密结合三农需求, 对新政策全面深入解读, 尽量让读者在第一时间知晓。在日常工作中, 信息员要多深入一线, 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 掌握群众信息需求, 及时汇总整理并反馈, 促进工作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三、明确目标任务, 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促进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再上台阶

一是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根据农业部和各省 (区、市) 人民政府对农机化发展的重要决策和部署, 信息网信息宣传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机化中心工作, 密切服务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局, 不断增强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计划性和针对性。

二是体现特色、提高质量。平时我们工作中有大量有价值的重要信息, 需要及时捕捉, 深入发掘, 迅速反映。在报送信息和对外宣传方面要体现农机化工作的特色, 在“快、特、深”上下功夫, 信息要权威、准确、及时、有效。

三是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信息宣传工作是全系统的工作, 因此, 要充分发挥全系统信息工作网络的优势, 大力提倡“全员写信息”, 调动各级信息员的积极性, 把信息资源挖掘出来、利用起来, 信息员要树立“大信息、广宣传”的意识, 每参加一项活动或一次会议, 每参与一项工作, 都要思考一下有无具有价值的信息, 从中发现闪光点, 及时予以报道。

下一步, 我们一是要确保农机化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第一时间上网报道;二是要重要新闻每个工作日保证一更新, 首页新闻每工作日更新量不少于100条;三是要信息报送为零的省份实现零突破;四是要保持日点击量在农业部属行业网站中名列前茅;五是要强化网站功能, 进一步增强信息服务能力。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 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进一步提高信息网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是一个公益性的政府部门门户网站, 我们一要确保网上的信息在准确、真实、客观、公正的基础上, 注重质量, 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并在专业化和深度上下功夫, 这样我们的报道才有深意, 前瞻性和指导性更强, 我们的网站才更权威、更有影响力。二要加大信息网原创作品力度。三要加强网络宣传的策划工作。只有有效组织宣传策划, 才能切实增强新闻舆论的引导力, 真正掌握信息宣传工作的主动权。

2. 进一步营造农机化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要定期发布阶段性信息网宣传重点, 策划宣传亮点;做好全国农机化重大活动的宣传, 增强效果, 在重点农时形成较大的农机化新闻宣传声势;在做好现有专题的基础上, 根据农机化发展的热点和难点, 建立新专栏或专题进行重点报道。我们将与相关省份的农机部门合作, 进行专栏专题共建, 携手做好马铃薯收获机械化、甘蔗收获机械化等专栏的建立和维护工作, 实现资源共享。

3. 进一步加强信息网应用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根据农机化发展新形势, 我们下一步将统筹规划, 一要加强调研, 重点做好购机补贴信息公开系统、全国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和全国农机化政务信息直报系统的升级改版工作;二要在强化各系统的功能和确保安全的基础上, 做好各应用系统与地方有关数据的接口建设;三要加强信息网全文检索功能开发, 提高信息网的操作便捷性和服务能力。

4. 进一步推进信息员队伍建设。

一是继续加强对信息员的培训, 采取网上培训、以会代训的方式, 每年确定一个培训专题, 提高信息员的新闻敏感性和写作水平。二是做好信息员通联工作, 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和信息员特别是信息提交量相对较少的省份信息员的联系工作, 争取下年度这些省份的信息提交量实现较大幅度提高。同时将根据需要, 扩大市县级信息员组建的试点。此外, 信息网将充分利用后台内部交流系统和信息网QQ群这些平台, 加强信息员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5. 进一步做好信息网络安全工作。

信息化经验总结 篇3

为了更好地指导各地开展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确保实施工作顺利进行,2011年3月29日至4月2日,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在安徽省合肥市,组织召开全国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实施工作培训会。会议由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来自全国各副省级以上地方纪委监察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共170多人参加会议。

会上,河北省、安徽省和广东省就推进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做法和体会分别作了介绍,并现场演示了设立的项目信息公开专栏页面和内容设置等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章晓杭处长解读了《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及附件,并就各地方分组讨论和交流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解答。中央纪委监察部执法监察室正局级监察专员兼副主任孙怀新在会上对全国实施工作提出了要求,各地方要认真学习《实施意见》及附件,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抓好工作落实,做好监督检查,协调推进各项实施工作。通过培训会,各地方对《实施意见》的理解更加全面和准确,对下一步如何推动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实施工作落实有了很多的把握,达到了培训会的目的。

背景介绍:2009年中办发27号文件《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在工作目标、主要措施和加强组织领导等三个方面,对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央领导小组文件《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和《關于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工作进度和承担单位。为了深入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在中央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下,采用先试点后全国推开的方式,2010年先行开展了10个省和4个部门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试点实践表明,在国家层面制定项目信息公开和信用信息基本指导目录,明确信息公开共享标准规范,各地结合实际细化落实,实施信息整合发布和共享是可行的。为了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中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协调小组办公室共同研究起草了《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本次培训会就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实施工作。

信息员经验总结 篇4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程林

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信息员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自己作为一名信息员,确实学到了不少,收获了不少。记得刚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自己很是彷徨,不清楚作为一名信息员到底要做些什么,而作为整个学院的信息采集员又要做些什么。而这些疑虑在第一次信息员大会结束后就彻底消失了。

而这里我简要的就这一年来的经验做一下总结。第一点,信息采集的全面性。

信息员是联系同学们与学校的一个纽带,所有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通过信息员 这里反馈给学校的教务处,学校会根据这些意见的可实施性来制定相应的方案从而解决同学们反应上来的问题。所以,作为整个专业甚至是整个年级,整个学院的信息员一定要保证信息的采集足够全面,不要仅仅局限于自己或者是自己周围的同学,反馈的信息应该能够代表大多数同学的想法,也不要仅仅只局限于各位任课老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还应该包括同学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第二点,信息采集的真实性。

如果反馈的信息不具备真实性这一条件,那所有的反馈信息不仅起不到相应的作用,有时候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学校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收集同学们的信息,当然是希望能够从本质上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反馈上来的信息都是虚假的,无用的,那信息采集就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所以,信息员在采集信息的过程中一定要采集真实的信息,最好对采集的信息做一个简单的调查,如果大多数同学都有这样的疑虑或者确实影响到了同学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那这样的信息就可以进行反馈。

第三点,信息整理的简单明了。这一年来,通过收集整理整个学院的信息员反馈的信息,发现他们在整理自己收集的 信息是没有注意信息整理的简洁性。有时候会用一大段语言来描述整个问题,但是整条意见的中心意思明明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本来信息员得职责就是将同学们的意见直接的反应给学校那边,而繁琐的语言却又为信息的过滤增加了不少的难度。所以,信息员可以将收集的信息进行高度的概括,做到语言简练准确,内容真实可靠。

以上几点就是我觉得作为一名信息员所应该做到。

而在信息采集方法这一块就靠各位信息员大显神通了,每个人的方法都有自己的特色,其实只要能够达到最后的目的就行了。而就我自身而言,作为专业的信息员,更应该注重平时信息的收集,通过平时在与同学之间的交谈,聊天的过程中整理获取的信息,然后月末的时候汇总这些信息就行了。而作为整个的信息汇总人员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多多的加强与学院各专业的信息员之间的交流,对于一些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可以在平时就给他们解决,而不是非要等到信息汇总的时候一起汇总到学校,从而使汇总的信息能够更加的有价值。

信息技术备课组课改经验总结材料 篇5

高二信息技术备课组

2008年11月17日

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全新的教材、全新的知识体系、全新的授课理念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从开始的茫然不知所措到现在的从容应对,在教学实践中逐步适应了新课改的新要求,逐渐形成了本学科应对新课改的整体策略。结合学校的具体要求,在这个总结材料中,我着重从两个方面谈一下我们信息技术备课组的具体做法。

一、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1、要求“知识整合型”教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引自《技术课程标准》所讲的方法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具有有效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到术业有专攻,而仅还要有更加广博、全面的知识,了解所教学生当前所学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知识体系,做知识整合型的教师。这样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时,讲授可指导其他学科学习的方法时,才能更加有的放矢,更加有效。

2、对教师理论积淀的高要求

看过信息技术课改教材的人最深切的感受就是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再讲软件的操作了,而是讲授的基于信息学理论的有关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发布等层面的知识,要想使学生真正学透教材知识的精髓,仅备好教材内容所涉及到的表象知识还远远不够,要求教师要有更高的理论积淀,要掌握如信息学、方法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的相关理论。只有将教师的头脑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好,才有可能在教学备课中深挖教材,讲透知识的内涵,讲出知识的外延。教师站得高了,学生才有可能望得更远。

3、要求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

课程标准特别要求信息技术的课堂任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 也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任务前,都会通过网络论坛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她)们关心关注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想学习哪方面的技能方法。我们从服务于学生的角度出发,适时、合理地根据学生的要求调整学习主题。举个例子:在学习图像处理时,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为软件学习枯燥、无趣。我们备课组的老师一方面与学生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征集改进方案,另一方 面通过网络,了解软件最新的应用。最后我们综合了两方面获取的信息,将授课主题改为——非主流图片的制作。非主流图片是网络上的新名词,追求时尚的学生在QQ空间,网络冲浪的时候它都特别熟悉,将其作为课堂学习内容,迎合了学生的时尚心理,可谓一呼百应,授课效果大有好转。仍然是图像处理知识学习,但赋予了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就获得了完全不一样的效果,所以这节课让我们教师感觉到,在新课改的教学中,了解学生需求的重要。

4、要求教师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注重平时的素材积累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一般在课堂上都会有课堂活动这一环节,活动的形式贵在推陈出新。如何出新,我们的做法是广泛涉猎各种媒体的信息,特别是电视媒体中的各种学生喜欢的综艺节目中的各种活动形式,如猜词、传话等,注意平时的积累,让我们的活动形式能与时俱进,符合学生的口味。

新课程标准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关键还是落实,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会、感悟、反思,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进行这种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又要求教师用心选择。比如,在《初识多媒体》一课,我们选取了美国大片《哥斯拉》的片断给学生赏析,电影精彩、感人的情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受到了情感方面的教育,教师再做点拨,请同学们好好回味、反思电影中的情节,记住这部电影呈现给我们的道理:做一个懂得感恩母爱的有心人,做一个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好心人,情感教育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设想,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善于思考、感悟,这部电脑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就无法实施了。所以要求教师能注重平时的素材积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方可呈现更加多彩、深刻的教学。

二、新课改后备课的变化,教师是如何研究教学的

1、备课—教学的变化

学校的要求是每个周二第八节开始备课,根据我们的学科特点,我们要每堂课做课件,所以我们备课组执行了“轮做制”。周五上午就要初备下一周的课,做课件的老师要在周一前做出下周教学的课件,周一上班就课件的问题备课组提出改进方略,并假设学生会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周一用新课件教学,要求备课组教师互相听课,听后个人反思,其他教师提出意见,再针对学生实际提出的问题及教师上课时反思到的、领悟到的新问题修改课件,改进教学策略(再次备 课),再根据比较完善的想法,制定最后较成熟的教学方案。

以上就是我们备课组的备课—教学流程。虽然每周只有一节新课,但我们都感觉似乎一周里时时刻刻都在备课,改课。甚至回家的途中,吃饭的时候还在想怎么能将某个环节讲得更好。虽然很累,但感觉课改的教材很锻炼人,坚持下来,对个人的成长、业务的进步都是大有裨益的。

2、研究教学的新形式——信息技术研讨网站

对课改教学的研究我们组采用两种方式。

一、直接研究法。

二、网络研究法。在每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同组的老师会通过互相交流、向老教师求教、查阅相关资料的方式加以解决。对于课程相关的问题及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及业务提高技巧等等不是每节教学中直接呈现出来而在教学中还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建立了信息技术研讨网站。集合我们全体老师的智慧,设立了十五个类别的研讨板块,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与他人研讨,共建学科资源库,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略。坚持一年来感觉利用这个研讨平台可以提升理念、精化知识、取人之长、共同进步。

信息化经验总结 篇6

目 录 一、典型经验 创新文明实践机制以条块互通推动精准实践

三个统筹打造高质量新时代文明实践样本

搭好“五桥”建好“五家”

深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深化文明村镇创建用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二、经验信息 文艺微党课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望闻问切开创文明实践新疗法

三个到位全力保障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六进农家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四举措点亮群众新生活

三、理论文章 创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样板

放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构成功能

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强起来

全面提升新时代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水平

新时代文明实践关键要走好群众路线

四、工作纪实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纪实 1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纪实 2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纪实 3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纪实 4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纪实 5

五、工作总结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总结 1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总结 2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总结 3

六、调研报告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调研报告

创新文明实践机制以条块互通推动精准实践 网络 典型经验 新时代文明实践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市首批 46 个文明单位中试点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创新机制,发挥文明单位行业多样性优势,力求促进条条块块互通,推动文明实践精准下送至基层,打通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科学谋划,文明实践实现条块互通。

聚焦战略定位,充分考虑我市文明单位覆盖市、县、镇三个层级且分布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医院、企业等数十个行业的特点,制定文明单位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方案和指引,有机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今年 7月,全部试点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挂牌运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文明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跨越层级和不同行业直达基层,在原有的县、乡镇、村三级单元中增强了“条”与“块”互通能力,发挥了精准协调、精准实施、精准指导的纽带作用,营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新局面。

二是布局鲜明,因地制宜打造高质量阵地。

各文明单位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统筹本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部署,并担任志愿服务总队长,履行好实践站建设的第一责任,组建文明实践志愿队伍合计 7620 人,制定印发本单位文明实践

制度 141 份。全市试点单位按照节约原则,以共享方式设置文明实践站,统筹整合已有的理论宣讲基地、活动室、文化展厅和文化长廊等场所面积共 3550平方米,投入经费 57.62 万元,做到有活动场所、有管理人员、有活动计划、有鲜明主题、有制度机制。部分单位开设文明实践线上平台,加强线上线下呼应互动,打造“零距离”文明实践服务。

三是以城带乡,助力城乡一体化建设。

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各项指标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上,积极发挥其思想阵地作用,严格对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突出重点,常态长效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助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培育城市精神为抓手,深入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以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为抓手,推动城市形象赏心悦目;以推进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让全市群众享受到文化惠民工程成果;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开展文明单位帮扶贫困乡村、贫困群众,与村镇结对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凝心聚力。

四是靠前服务,增强文明实践末端细胞功能。

按照“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延伸到哪里”的原则,试点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靠前服务,实行双向工作模式:对内,充分发挥实践站的功能作用,在本单位干部群众中定期开展青年讲党课、普法教育、文化沙龙、先进典型宣讲等特色实践活动;对外,积极回应广大群众需求,探索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

者“接单”、群众“评单”相贯通的工作模式,组织百姓宣讲活动次数 103 场。各试点单位在实践中提升动员能力、整合能力、引导能力、服务能力。比如,总结阵地、平台、形式、项目等建设经验提炼出“12345+N”文明实践工作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常抓不懈,服务对象超过 2 万人次;开设“家事直通车”,打通家事审判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五是彰显特色,培育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服务项目。

积极整合资源,创新文明实践载体,有针对性地培育志愿服务项目 272 个,组织理论学习普及活动 415 场,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 508 场,重点打造了减税降费助力复工复产、特色农产品电商推广、心连心扶志助学、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等一批群众急需、特色鲜明、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项目,借助“文明与爱同行”社会公益大赛塑造推广品牌项目,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群众的需要,丰富了文明实践活动的内涵,让理论、政策、道德、文化、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三个统筹打造高质量新时代文明实践样本 网络 典型经验 新时代文明实践 自被确定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市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南通市部署要求,以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以弘扬时代新风、培育时代新人为具体目标,以“全省示范、全国一流”为工作定位,创新实践路径,打造工作品牌,凝心聚力、扎实推进,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30×50”百姓名嘴孵化志愿服务项目入围“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创新案例”。文明实践助力抗“疫”、移风易俗“四树五禁”、全国首创文明实践日历等经验做法全省放样,全国有影响。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中央文明网、中央文明办文明实践公众号、学习强国等三十多家省级以上媒体先后 500 多次报道特色做法。

一、统筹实践阵地建设,形成整体联动覆盖城乡的强大体系 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发挥统筹协调、组织实施作用,盘活各级各类资源,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矩阵,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1.强化纵向到底,构建层级实践矩阵。

明确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四级组织体系和功能定位,下好全域文明实践“一盘棋”。实践中心作为“最强大脑”进行

顶层设计,精心打造“中央厨房”,出台运行制度,压实层级管理机制。17 个实践所注重承上启下,激活区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道德讲堂、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以及各类主题广场等资源,旗帜鲜明亮出“我们的阵地”,精准派送“四季套餐”420余份,形成“一域一特”。231 个实践站因地制宜,在固化“六大规定动作”中传思想、做志愿、育文明,常态速递“营养快线”923 份,形成“一站一品”。5000 多个文明实践点打造“10 分钟志愿服务圈”,组织实施“家家到、户户暖”行动,开展微小型活动 2000 多场,做好群众喜爱的“家常菜品”,将创新理论讲到田头,暖心服务送到心头。

2.强化横向到边,构建内外联动体系。

今年,在五大平台基础上,新增法律服务、健康促进、扶贫帮困三大平台。八大服务平台聚合相关部门专业资源,用活公共服务资源,传授培训志愿者专业技能,面向社会开展专业性、示范性、孵化性的志愿活动。配置“8+N”志愿服务队伍,更好地指导服务基层开展活动。吸纳“福缘”、义工联等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形成机关党员干部、社区居民群众、社会公益组织三方参与、三方联动、三方提升的志愿服务新局面。80 多个部门结合“村居吹哨、部门报到”“群众吹哨、志愿者报到”项目,将志愿服务横向延伸至校园、军营、网络、部门企业、田间地头等群众聚集地,建成遍布城乡的文明实践阵地。

3.强化合纵连横,构建智慧管理格局。

依托文明实践“云平台”指挥中心,开展“云端”直播,将理论送到“心上”、文艺送到“耳边”、技能送到“指尖”。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宣传思想文化资源整合提升,推动现有公共服务平台协同一体运行,构建出实时指挥,全程跟踪、互联互通的智慧管理格局。按照工作导图,每日专人值班,督促各级文明实践组织,常态化组织开展网上志愿服务、圆梦微心愿等活动。把“云平台”打造成线上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云端”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同步开展网上文明实践活动 14000 多次,志愿者活跃率达 100%。

二、统筹志愿活动开展,形成新思想引领新发展的强大活力 坚持文明实践与市委中心工作高度结合、深度融合、紧密配合,为推动破“疫”复苏,夺取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双胜利”,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提供重要支撑。

1.开展“燎原”宣讲,放大创新理论引领力。

实施“30×50”百姓名嘴孵化工程,组织 1500 多名理论宣讲志愿者,围绕“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打好脱贫攻坚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和群众生产生活、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开展进企业、进庭院等“七进”式燎原宣讲 5000 多场,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儿,说老百姓关心的事儿,讲老百姓愿意听的理儿,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群众之间产生更多的融入感、亲切感、共鸣感。充分释放 231 个村(居)“红

色大喇叭”“空中”辐射功能,实施“板凳课堂”、小蚂蚁宣讲团、“庭院微聊会”、“青学社”等 20 多个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项目。坚持理论宣讲“大众化”与“化大众”相结合,让群众当好家乡“播音员”“宣讲员”,将党的方针转化为鲜活案例,用小人物折射大时代,用小案例展现大蓝图,回应老百姓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增强群众对新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2.突出“套餐”派送,激发中心大局战斗力。

将文明实践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鲜活力、生命力。组织近千名“土专家”“田秀才”,深入村组开展技能辅导,让村民既富口袋也富脑袋。231个实践站采取“村营合作社+种植+农技”模式,加大先进技能引入,拉长农民致富链条。打造“文旅+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依托乐百年小镇、龙湖山庄等,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深入企业、建筑工地等开展志愿服务,实施“服务企业科技行”项目,将思想、文艺、温暖等“套餐”派送到群众身边,把文明实践站点打造成项目招商“前沿哨”,聚贤聚能“强磁场”,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技术等入驻,为建设“产业高地幸福之城”凝聚磅礴伟力。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 544.2 亿元,增长 3.8,增幅南通第一。

3.用活“五单”闭环,提升为民服务凝聚力。

围绕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接单”“圆单”,群众“评单”“五单”闭环模式,将网上“云服务”与网下志愿行

动相融合,把准民意“经脉络”,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精准化、常态化。群众通过网上平台发布微心愿 2290 条,实现率 98%。开展“春风送暖书记行”活动,市委书记顾国标率先以普通志愿者身份深入困难家庭做志愿、圆心愿。240 多名实践所站长紧跟上,把党的声音、党的关怀送到百姓心坎上。开展“助残脱贫奔小康”活动,市长于立忠统筹协调,联袂各文明实践单位为全市7300 多名残疾人实施“希望、造福、安居”三大工程。开展“情暖学子,放飞梦想”活动,发动社会力量,累计筹集助学款 89.4万元,为 249 名贫困学子提供学业帮扶。组织全市 1835 名医护志愿者深入全市 2 万户家庭开展健康咨询、免费体检等,满足群众对“更好的医疗”需求。

三、统筹文明乡风打造,形成致力乡村治理的强大支撑 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纲、德治为魂,持续不断地通过文明实践推进乡村治理,切实提升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化素养,进一步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1.自治为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发挥文明实践点就在群众身边的优势,干群携手治理,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实施“四清四化”工程,保障乡村“生态之美”。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结合乡土习俗,制定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四树五禁”纳入其中,引导村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诸事俭办,涵养乡村“文明之美”。发挥乡贤、“五老”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影响力,组织他们当好扶贫帮困“服务员”、呵护家园“巡逻员”、邻里矛盾“调解员”,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全市各文明实践所站点建立议事室,在“喝茶聊天议事”中,架起干群连心桥,构建乡村“自治之美”。

2.法治为纲,画好社会治理“同心圆”。

实施“主体+站点”阵地建设“全延伸”行动,构建全市半小时“法律服务圈”。建设法律服务平台,以德法实践基地、法治文化园、清廉园等为依托,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向镇村、企业、机关、学校延伸,同时新增普法氛围营造点 720 多个。实施“法润民生”“疫情防控,法治同行”“美好生活,法典相伴”等项目,形成全市法治文化阵地“一品牌多系列”的发展格局。组织法治志愿者送法进企业 300 多次,送法进社区 400 多次,送法进网络3000 多次,提升了法治文化渗透力和感召力,实现普法知识“到村、入户、见人、走心”。

3.德治为魂,建成乡村治理“朋友圈”。

坚持把加强道德涵养作为社会治理关键点,准确把握普通群众的生活特点和心理需求,以业缘、地缘、趣缘、技缘等为依托,建设群众守望互助朋友圈 1000 多个。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组织辖区文艺能人、民间艺人,把“文明新风 16 讲”融入水乡号子、挑花担、罗汉龙等各类精彩文艺曲目中,实现文艺润泽,引导广大群众在实践参与中培育文明习惯和社会公德。常态化开展“树、讲、演”特色活动,打造放大好人效应。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媳、好妯娌、好邻居等评选活动,培育

家庭美德。制定《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奖励帮扶和礼遇实施办法》,发挥中国好人典型作用,让有德者感受温暖,让争当好人成为自觉价值追求,培育个人品德。

搭好“五桥”建好“五家” 网络 典型经验 新时代文明实践 街道紧紧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助力易地扶贫搬迁,搭好“五桥”建好“五家”深入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的落实,将志愿服务触角延伸至所有搬迁家庭,引领搬迁群众增强内生动力、实现稳定脱贫、全面融入城市,过上美好生活。

一、搭“感恩桥”,建奋进之家 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激发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

一是加强政策宣讲。

成立移民宣讲志愿服务队,有义务移民宣讲员 23 人,巾帼志愿服务队伍 7 支。

二是开展感恩教育。

组织移民群众参加移民夜校,开展了 3 期感党恩教育,播放爱国主义电影 5 场。

三是提升奉献意识。

开展志愿者招募活动,吸收移民群众志愿者 70 人,分批次参加小区治安巡逻、疫情防控、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

四是选树先进典型。

开展了好邻居、和睦好夫妻、教子好父母(好婆媳)、孝顺好儿女、和谐卫生好家庭的“五好”文明创评活动,引导搬迁群众争当好市民。

二、搭“致富桥”,建幸福之家 围绕就业核心,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

一是强化就业技能培训。

组织各类志愿宣讲队,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双语、消防、刺绣、电工、厨师、挖掘机等知识和技能培训,目前已开办技能培训 31 期,培训移民 41007 人次;移民夜校已开展 5 期,培训移民 2000 余人次,实现移民群众培训再就业 880 名。

二是多举措推动创业就业。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主动为移民群众与用人单位之间牵线搭桥。杭州路社区开发智慧集市和各类商铺 94 个,实现移民群众创业 150 户。积极推荐就业,主动对接市就业局,借力扶贫车间及其他本地企业,在街道辖区内开展招聘会,实现 200 余人就近

上岗就业。强化公益性岗位兜底,解决就业人数 229 人。

三是有序组织劳务输出。

疫情防控期间,组织返岗务工共 596 人,其中,省外 210 人,省内 386 人。

三、搭“连心桥”,建温暖之家 汇聚各类力量,抱团开展困难帮扶、助学圆梦、健康助力、爱心陪伴等暖心行动。

一是开展困难帮扶行动。

建立关怀关爱机制,建立工作台账,由志愿服务网格员定期入户了解其生活情况,为 30 位小朋友送去心愿礼物,为 200 余户有实际困难的送去米、油等生活必需品。

二是开展助学圆梦行动。

由志愿服务网格员定期对学生入学和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建立了社区—学校—家庭的三联动机制,助学圆梦 18 人。

三是开展健康助力行动。

定期联系医疗机构到社区内为辖区居民开展义诊,主动联系妇联组织移民妇女开展优生筛查 21 对、两癌筛查 300 余人,对因病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开展临时救助 8 户。

四是开展爱心陪伴行动。

建立志愿服务队 5 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20 场次,服务群 众 2000 余人次。开设四点半学校,常态化开展儿童之家活动,与黔东南州电子科技学院大学生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

五是开展农民工关爱行动。

积极协调市信访联席会、业主方、施工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 30 余万元。

四、搭“平安桥”,建和谐之家 创新“街道主导、部门协作、社区主抓、群团参与、居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积极创建平安和谐社区。

一是强化法制宣传。

通过开展宣讲会、宣传单、入户宣传等形式,发放法制宣传资料 2 万余份,扫黑除恶宣传册、宣传单 4 万余份。联合市司法、市公安、市禁毒办、市交警队、市消防队等部门开展法制宣讲活动 8 次,开展专题会议 10 次。与市反恐办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反恐演习1 次。

二是联调处理纠纷。

联合社区居委会、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定期不定期集中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共调解劳动争议、化解邻里纠纷、家庭婚姻矛盾4 起。

三是引导居民自治。

充分发挥巡防队员专业力量,在社区主要道路穿插巡逻。组织扶贫公岗 60 人成立治安巡逻队。发动治安治保积极分子群防群治力量,38 名网格员、46 名楼栋长参与辖区巡防,共妥善解决突发事件 3 起。

五、搭“融合桥”,建文明之家

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引导搬迁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尽快融入城市新生活。

一是提升文明形象。

以创文工作引领,积极引起群众参与创文、支持创文,争当文明人。

二是推动移风易俗。

在社区内开展市民意识培训班和宣传引导工作,引导移民群众适应城市生活,摒弃不良陋习。

三是提升文化素质。

围绕文化素质、技能提升、生活礼仪医疗卫生等方面开展移民夜校 5 期,双培活动 20 余期。

四是开展文体活动。

成立 5 支文艺队伍和 4 支篮球队伍,常态化开展文体健身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深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网络 典型经验 新时代文明实践 我区深入实施“打造道德高地”三年行动方案,全面推动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地生根,切实增强道德建设的时代性与实效性,强化实践道德力量的涵养支撑作用,充分发挥道德典型的示范引领效应,培育选树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目前全区中国好人已达 30 位,数量位居全国区县前列,同时还推评全国文明单位清水塘社区、全国文明村檀木岭村、全国未成年人建设先进单位我区委宣传部等一批先进典型。

通过“小平台”传播“大理念”,注重道德价值引领 我区将“厚德”提升到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目标任务,形成同向同行的强大正效应。

丰富实践形式。

出台三年行动方案。从公民道德培育、社会诚信建设、志愿服务普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文明创建提升、网络文明建设、营造崇德向善良好环境等方面着手,为推动养成“为国尽忠、为职尽责、为家尽孝”的厚德精神和倡导“立厚德、行厚道、积厚福”提供了方法遵循、行动指南。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组织编写《厚德学生读本》,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关键词的德文化深入孩子心田,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 3 个不同阶段完整的公民教育框架体系。特别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出台以来,我区迅速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各方任务,推动《纲要》落细落小落实。

建设实践阵地。

率先打造全省首个区级好人馆,集中展示了全区各类先进典型事迹,是一处学习、宣传、弘扬好人精神的展示教育基地。展厅面积 1000 多平方米,分五个板块,馆内设好人大本营,定期举办“好人讲堂”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2018 年被评为省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新建主题公园 2 个、主题街巷 4条、好人灯箱 3 组、公益广告示范点 10 个,各社区根据自身特色设立了一批厚德主题文化墙,形成了“每个街道都有一处宣传主阵地、每个社区都有一面宣传文化墙”的新景致。

完善实践平台。

把厚德精神的传播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区级融媒体中心重要工作。借助新媒体,及时更新推介相关经验信息,开设微信公众号,加强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和互动。开展了“好人榜样”“厚德之星”等专题报道,累计上稿 1500 余篇,进一步整合文化馆、图书馆、街道文化站等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为服务基地,开设“厚德书吧”“厚德大戏台”,让内涵更丰富。建成 7 个 24 小时自助图书馆、7 个城市驿站,服务 40 余万群众,让厚德的理念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入群众身边,传播声音。

通过“小故事”讲好“大道理”,深化道德教育引导 我区坚持“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的典型示范效应,通过“小故事”讲好“大道理”,让好人善举成为市民群众内化于心的厚道标准。

坚持身边典型大家评。

我区坚持群众路线,建立自下而上的推选机制,边征集边评选边宣传。一方面,提升“审美”的维度。把视角对准普通市民,把重点放在基层单位,挖掘普通百姓身边的“草根”故事、“草根”善举,发掘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建立媒体和群众推荐发现机制,扩大好人事迹传播覆盖面。另一方面,拓宽“选优”的渠道。严格按照群众广泛推荐、层层遴选审核、社会公示监督、民主投票评选等程序规范评选,增强“透明度”,将推举机制细化到基层最末梢。

坚持身边典型大家学。

一个好人是一面旗帜,一群好人就是一道风景。通过新媒体宣传。将全区先进典型事迹制作成年台历、录制成声音故事进行“微宣传”,与湖南电台新闻频道合作,邀请专业播音员、志愿者、各级先进典型共同参与,把事迹故事录制成声音传记,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进行全媒体传播,让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通过微作品演绎。把先进典型的事迹编成舞台剧、话剧等,通过巡回演讲将典型事迹送入机关、企业、学校、街道,举办巡展巡演、事迹报告会等中央、省、市大型活动 60 余场,直接受众 10万余人。

坚持身边典型大家做。

我区的先进典型集结成营,成立了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组织 —好人大本营,在好人大本营的带动下,身边典型在街道社区成立工作室,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区的志愿服务网络,目前我区

志愿服务队增加至 213 支,注册志愿者达 8 万余名,学雷锋志愿服务品牌 211 个,好人工作站 11 个,开展好人进校园活动 50 余次,打造了“好人榜样”“学雷锋做好人”“道德辅导员”“好人讲堂”等一系列亮点品牌。通过各类活动,先进典型不仅成为文明的传播者,更成为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的践行者。

坚持身边典型大家敬。

“有德者应有得”,我区礼遇先进典型。让有德者得实惠。区文明委制定了《我区礼遇帮扶各级好人十条措施》,赠送好人礼遇卡,让先进典型在生活中得到关爱和礼遇,对于事迹突出的典型人物优先推荐提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资格,推动形成“好人有好报”的社会价值导向。我区每年安排帮扶礼遇资金近20万元,从医疗、低保、就业、救助等方面对生活困难的先进典型人物给予帮扶。

通过“小切口”引领“大风尚”,推动道德实践养成 我区把厚德建设与城市建设、民生建设、提升市民素质同谋划、同部署、同实施。通过“小切口”引领“大风尚”,提升居民幸福感。

聚焦宜居建设增强居民幸福感。

完善城市交通。地铁 3 号线、5 号线通车试运行,大明大道、竹隐路全线拉通,朝正路等瓶颈路、断头路实现通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成月湖、朝正垸等片区雨污分流改造,疏浚管道 52 万米、化粪池 4375 座。打造宜居城市环境。持续推进“一

圈两场三道”建设,打造“15 分钟生活圈”33 个,新建停车场21 个、停车位 8171 个,新建提质农贸市场和生鲜门店 12 个。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新建公园、小游园 12 个,新增绿地 40 公顷,绿化覆盖率提升至 44.43。提质城市管理水平。持续开展渣土扬尘、餐饮油烟、户外广告、拆控违等专项治理。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创新实施“4+2”分类法,生活垃圾减量 15 以上。全面实施“厕所革命”,新建提质公厕 45 座、垃圾站 76 座,创新推出“百度搜公厕”。

聚焦民生福祉增强居民幸福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9 年安排民生支出 64.48 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 85.42。省、市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坚持就业优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 以内。新改扩建学校15 所,新增学位 4620 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87 个,签约服务人数 22.6 万,重点人群签约达 10.5 万。新建全民健身工程 102 处,提质社区(村)文化服务中心 13 个,有序推进区福利中心建设,新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7 家,开办快乐老人大学 12 所,探索设立“老年人餐桌”4个。

聚焦群众性精神文明实践活动增强居民幸福感。

融入日常活动。把厚德建设融入日常活动中,“讲好人、学好人、做好人”品牌宣讲活动,宣讲近100 场,听众达 5 万人次,活动影响辐射到全市全省。还应雨花区、芙蓉区、市直机关等单

位邀请,开展“点菜式”课题宣讲。全区先后承办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全省“清明祭英烈”“我和我的祖国”等群众性主题活动 600 余场次,直接受众 10 万余人。融入未成年人生活。深入推动厚德精神进学校、进课堂,发动全区中小学生参观好人馆,结合“学雷锋、做好人”“我是志愿者”“好人好事征集评选”等10 大主题活动,让崇德向善的理念扎根孩子们的心田。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近5000 万元。推动开展农村“五治”工作,檀木岭村、金霞新村、汉回村等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实现全区 107 个社区(村)“一约三会一队”全覆盖。加大新乡贤的评选表彰力度,评选新乡贤 26 位。全区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文明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启公民道德建设新征程,奏响精神文明建设新乐章,全面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竞争力。

深化文明村镇创建用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网络 典型经验 新时代文明实践近年来,我市以城乡环卫一体化和移风易俗工作为抓手,注重内涵提升,不断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推动乡村文明行动由“景美”向“德美”延伸,“面子”与“里子”并进,换“新妆”与换“新风”共融,用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一、坚持造“全景”而不搞“盆景”,以战略的统筹的眼量科学谋划乡村文明行动 一是一次规划、稳步实施。

按照 2015 年制定的“美丽乡村”五年打造计划,因村而异,循序铺开、梯次推进,截至 2019 年,共打造美丽乡村 643 个,全市 90 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标准,预计到今年年底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二是整合资金,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建立并完善了“一揽子”资金统筹投入机制,整合全市所有涉农资金,通过市镇财政补助一部分,村里自筹一部分,社会捐助一部分,企业赞助一部分,分渠道统筹资金集约投入,2019年每个示范村庄投入涉农财政资金 20 万元,有效保障乡村文明行动工作持续推进。

三是加强督导考核,强力推进。

成立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指挥部,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市委副书记担任第一副组长,明确各镇街区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把乡村文明行动工作纳入全市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和“惠民利群”实事,将工作目标量化、细化、指标化,每两周调度一次,每半年组织一次各镇街区现场观摩,现场评议打分,排序通报,同时采取不打招呼、随机抽查的方式加强督导,真正让乡村文明行动落实、落地、落细,打造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二、坚持既要“美景”更要“美德”,促进农村“外在美”与“内在美”相融共生 一是推进环卫一体化。

建立村镇两级保洁队伍 750 支,配备保洁员 2700 多名,以覆盖半径划定服务区域,建立起“村收集、镇压缩、市处理”的规范化、网格化、常态化环卫一体化运行机制,实现垃圾日产日清,从根本上解决了镇村卫生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二是推进移风易俗。

建立完善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制定了《我市村规民约》,下发了“移风易俗倡树新风”倡议书和《我市农村红白事标准参照指导意见》,实现了红白理事会组织村村健全、婚丧嫁娶制度纳入村规民约两个“全覆盖”,推广村级祠堂、红白事多功能厅和“流动酒席”,全市 80 以上的村庄建起“红白事多功能厅”。对红白理事会成员上榜公示,定期组织专项培训,推动理事会人员固定化、专业化,办事流程简便化、规范化。

三是创新用活四德榜。

层层选树身边典型,评选各级道德模范和“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 5900 余人。不拘一格建设“四德榜”,镇村倡导什么就在镇村表彰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在榜上表彰这方面的典型。目前“四德榜”建成率达到 100,近4000 名红白理事会成员、移风易俗典型上榜表彰,累计表彰各类先进 41.6 万人次,上榜人数占村庄总人口数的 70%以上。

四是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监督作用。

在交通主干道,以核心价值观、乡村文明行动和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打造提升乡村文明示范路 230 公里,建设大型公益广告 80 处、小型公益广告 390 处、景观小品 163 个,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熏陶。

三、坚持既完善“场所”又丰富“活动”,促进农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一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建设。

在对全市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文化基础设施实施提档升级的基础上,以打造特色品牌为主线,制定《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意见》,高标准打造我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 个镇街被列为试点镇街,目前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 50 以上,预计年底建成 80 以上,以“派单+点单”“会场+现场”“线上线下”等方式整合全市资源,组织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乡土文化人才、产业带头人等围绕理论政策宣讲、人文关怀、技能培训、讲文明树新风等主题开展相关活动,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农村扎根落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实现“道德教育村村有”。

开展道德讲堂活动,让群众经常性接受文化熏陶。在村庄主干路临街墙壁、文体广场等位置绘制文化墙 20 余万平方米。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帮助群众改善居住环境、改进生活方式、提升文明素质。围绕困难群众所急所需,开展“四关爱”志愿帮扶活动,让群众感受到社会温暖。

三是实现“文化活动村村有”。

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经费、有器材、有带头人的“五个一”工作标准,在农村大力实施“文化活动村村有工程”,确保群众文化生活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有成效。持续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每年送戏、送歌舞下乡 200 场以上,送电影下乡8784 场,举办全民健身、文明创建、文化展示活动百余场次,参与群众 10 余万人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汇聚合力、增添动力。

文艺微党课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网络 经验信息 新时代文明实践 为切实增强传统党课的通俗性和普遍性,大力实施“新时代宣讲师”计划,我区立足全国微型党课发源地和公共文化服务全省第一的优势基础上,创新打造文艺微党课,构建大师课、区级精品课、基层普及课三级课程体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插上艺术的翅膀,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是连线高端资源,以“大师课”打造文明实践新能级。

依托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音乐中心落户的资源优势,策划推出“大师课”,让文明实践有影响、有品牌。积极对接艺术大师,通过“大师课”让广大群众在高雅艺术的熏陶中参与文明实践。如响乐团,举办了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首堂音乐党课,吸引线上线下 40 余万人观看,在全社会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和引领力。此外,通过在基层建立文艺微党课基地,不断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能级,如建立小提琴艺术馆,建立“小友友”大提琴社团,用新时代文明实践助推乡村振兴。

二是借力本土专家,以“区级精品课”激发文明实践新活 力。

充分发挥在鄞高校新时代文明实践联盟作用,组织区内外专业文艺工作者围绕重大主题和中心工作开展专题创作,推出一批

“区级精品课”,用文艺的形式赋予传统微型党课新形式、新内容。组建文艺微党课高级讲师团,首批成员 15 位,带着《经典歌曲里的中国梦》等 20 堂精品课程,开展线上线下的示范宣讲50 多场,吸引听课人数达 10 余万人次,深受基层的欢迎。

三是深挖草根力量,以“基层普及课”引领文明实践新风 尚。

凝聚基层草根文艺志愿者力量,以音乐、舞蹈、朗诵等多种形式传播科学理论、讲述奋斗历程、引领文明风尚,形成一批“基层普及课”。如在镇街、企业、村社挖掘草根名嘴、民间艺人等,组建 21 支文艺微党课草根宣讲队伍,以三句半、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段,创作《春越来越近》《映山红》《我们不能回家》等文艺微党课作品 157 个,深入农村文化礼堂、说事长廊、企业文化俱乐部开展宣讲近70 场,吸引群众 1 万余人次。“基层普及课”通过“可长可短、可组可分”的灵活方式,把时代大主题切换成文艺小节目,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宣讲,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以文艺微党课新载体掀起了基层文明实践的新风尚。

望闻问切开创文明实践新疗法 网络 经验信息 新时代文明实践 “望闻问切”是中医问诊的基本方法,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仍旧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县卫生健康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依托县卫健委牵头管理,立足队伍主体结构为县级各医疗单位优势,全系统组建了一支由 214 名党员医务工作者、卫健政策宣讲员和优秀卫健工作人员组成的卫生健康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将“望闻问切”四诊工作方法创新运用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当中来。

“望”——“看望” 伴随着近两年二胎政策的开放,许多家庭增添了孩子的欢声笑语,但在这之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失独家庭显得越发冷清。为了让这些失独家人不再孤单,县卫生健康分队携手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志愿者,围绕“暖心家园”项目开展了一系列关爱失独家庭活动,春节送春联、红五月踏青行、端午插花会……让家不再孤单。近日,为了让全县特殊家庭都能过上一个吉祥安康的中秋佳节,县卫生健康分队在全县推开计生特殊家庭“迎中秋·庆国庆”走访慰问活动,节日前夕,全县共走访慰问计生特殊家庭 86 户,上门入户送去中秋节日慰问品 258 份,同时为大家送上节日的美好祝福。加强失独家庭联络全覆盖,对所有失独家庭建立“3+1”联络机制,即每户失独家庭确定一名计生联络员,一名专属家庭

医生,及一名文明实践志愿者,积极了解失独家庭各项政策的落实,关心他们的身体及心理的健康。

“闻”——“听闻”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但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父母的庇护,县卫生健康分队俯身倾听孩子的需求,为他们撑起了一把遮风挡雨的文明实践大伞。为保障孤儿健康成长,县卫生健康分队深入到13 个乡镇和县福利院开展“明天计划”孤儿健康体检活动,为全县 23 名散居儿童和福利院 22 名孤儿进行健康体检,鼓励他们热爱生活,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社会作贡献。通过体检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进一步掌握孤儿的身体健康状况,为孤儿的疾病预防、早期发现及治疗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也让这些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孩子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明天计划”将持续为更多疾患孤儿提供有效帮助,为他们换回一个可以期待的明天。

“问”——“询问” 县卫生健康分队依托该县“健康大讲堂”“民嘴讲堂”“同心服务队”等平台,以及各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深入机关单位、乡镇村居(社区)、学校,以一线抗疫故事等为主要内容,以传承劳动精神为核心,广泛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引导群众感受医者仁心精神。在圩镇街区、村庄广场等公共场所组织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义诊答疑等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提升群众的公共卫生安全观念、健康保健及疫情防控意识。5 月 12 日,为庆祝

国际护士节,县人民医院新时代文明实践小分队深入万合镇集义村开展“送医送药下乡、健康促进义诊”活动。共免费体检 272人次,现场解答咨询 321 人次。5 月 29 日,该县卫生健康新时代文明实践分队在县城人民广场开展第 33 个“世界无烟日”暨“保护青少年远离传统烟草产品和电子烟”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发放宣传资料 1000 余份,接待群众现场咨询 150 余人次,免费体检 190 余人次。

“切”——“切身” 新时代文明实践,不仅要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要服务志愿者自身,让志愿者们切身得到精神洗礼。县卫生健康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组织卫健委机关全体机关党员志愿者开展“忆党史、当先锋”系列专题宣讲活动。县人民医院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展先进基层党支部和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及“学习强国”学习标兵表彰活动;县妇保院志愿服务小分队组织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观看党员电教片,赴马家洲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学习,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洗礼,党支部书记戴宇晓上了一堂以《共产党员应打磨好“底色”亮出“本色”》为主题的党课,教育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党的先进性,不忘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

三个到位全力保障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网络 经验信息 新时代文明实践 我县被列为全国 500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试点单位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坚持边实践边探索,通过“三个到位”全力保障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新路径,加快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特色化。

体制机制健全到位,构建工作落实网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出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深化拓展我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确立县委书记任文明实践中心主任、乡镇及村党组织书记任文明实践所、站负责人,明确职责,压实责任,真正打造成基层组织建设“书记项目”。

二是坚持高位推动。

建立县领导和县直单位联系包保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责任制,县四个班子领导各联系包保一个乡镇。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纳入文明创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考评内容,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调度会,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有力有效开展。

三是打造三级阵地。

县委、县政府统筹安排使用 800 万元文明创建工作资金,并每年给予 90 万元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专项经费支持。有效整合人员、平台、项目等资源,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所、站建设全部实现有标牌、有场地、有队伍、有制度、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七有”。截止目前,全县共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35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315 个,初步形成“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

服务队伍组建到位,注重发挥主体作用。

一是建强县志愿服务总队。

县党政主要负责人任县志愿服务总队队长,同时设置完善“20+N”支以机关党员干部为主的常备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全县县直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组建率达 100,在职党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率达 80%以上。

二是组建群众身边志愿服务队伍。

乡镇、村(社区)吸纳本地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五老”人员、新乡贤、创业还乡人员、群众性活动带头人,组建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支队、小分队,目前全县登记在册志愿者队伍1451 支,注册文明实践志愿者 10 万多人。

三是充实专业宣讲队伍。

组织由领导干部志愿者、县委党校老师和乡镇宣传委员组成的专业宣讲团及以“五老”、“五青”为主体的专业志愿服务宣讲

队 357 支,深入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文明实践所(站)开展宣讲 215 场次,参与群众 42000 多人。

服务群众精准到位,扎实开展实践活动。

一是推深主题志愿服务。

开展“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 215 场,邀请知名专家 开展“理论专家下基层”活动,参与群众 10000 余人。

二是做实普惠性志愿服务。

以创建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为契机,开展“我县是我家”志愿服务活动,组织 1000 余名机关党员干部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文明单位进社区、包保街区集中志愿服务活动。以强化移风易俗成果为抓手,开展“道德讲堂”、“我们的节日”等活动 179 场次,中宣部第 19 期《学习与思考》刊发我县传承发展乡贤文化调研文章,对我县工作予以高度评价。新时代文明实践“三下乡”形成常态化机制,文艺演出小分队、送春联“轻骑兵”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1417 场次。

三是创新特惠性志愿服务。

着眼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以及特困群体,组织实施关爱弱势群众、扶贫帮困“一对一”“多对一”志愿服务 31829 人次,不断满足群众个性化、差异化需求。

四是配送个性化志愿服务。

根据群众点单,文明实践所(站)为群众配送“送戏进村”、“田园旅游”、“科技培训”等项目,使文明实践活动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六进农家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网络 经验信息 新时代文明实践 我县紧紧围绕“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这一目标,致力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紧贴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五项内容,扎实开展“六进农家活动”,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巩固全县思想阵地。

一、讲政策进农家 全县 200 余名理论宣讲志愿者组成板凳宣讲小分队、草根宣讲小分队,将基层宣讲活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盘活用好阵地、人员各类资源。通过日常项目“定单制”、重点服务项目“派单制”和群众需求“点单制”,充分发挥理论宣讲志愿者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让党的最新理论政

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截止目前,共开展理论宣讲 500 场次,受教育群众达 10 万人次。

二、传技术进农家 发挥各单位在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邀请农业技术相关专家,按照“一帮一”原则,对各单位对口帮扶的贫困户,重点围绕送种、养、技术情况,采取结对帮扶方式开展志愿扶贫行动,进一步提高扶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截止到目前,共开展农业技术下乡活动 40 次。

三、树模范进农家 自 2017 年开展“三奖评”活动以来,共评选出 4149 户典型户,累计发放奖金 207.45 万元。2018 年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传播好家风、传承家庭美德为目标,在 10 个乡镇 83 个行政村开展“美丽庭院”“孝心儿女”评选活动,截止目前,共评出“美丽庭院”典型 3600 户,“孝心儿女”(家庭)1800 户,设立“红黑榜”,红榜展示好邻居、好媳妇、优秀志愿者等典型风采,“黑榜”警示不文明的人和事。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经验与启示 篇7

一、实行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优化管理资源, 提高管理效率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持续发展, 高校的办学规模日益加大, 管理难度日益增加, 管理要求日益提高。对于学校所设置的的专业、班级、学生数量等也在日益增长, 这就使得教务管理的信息压力急剧增加。对于这样激增的管理信息, 实行信息化管理是必然的。在繁杂琐碎的教务管理工作当中如学籍、排课、计划、考务、成绩管理以及教师、教室、教材等教学资源的使用和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等, 这些都是急需信息化的科学高效管理来实现的。也只有以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来进行, 才能达到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 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2、规范教务管理内容与流程

实行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 可以使教务管理工作的内容与管理流程更加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它可以避免繁重的人力劳动, 将原来大量的重复工作简化, 避免人为的不合理因素, 节约了人力, 降低了工作量, 并且还避免了一些工作中的失误和错误, 提高了工作效能, 拓展了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延伸空间。

3、及时反馈信息, 数据准确可靠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为高校的教育决策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随着高教事业的逐步发展, 高校改革的持续深入, 为了更好地对高校管理进行决策, 相关领导和相关部门对教务管理工作的数据需求量日益增多, 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信息化的实行恰恰满足了需要者的这一信息需要, 并克服了一些人为的因素和弊端, 为高校教务管理提供了真实、客观的数据。

二、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经验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在推进素质教育、强化高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使用好的教务管理软件

选择使用一套良好的教务管理软件, 它必须涵盖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所有环节, 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资源、网上选课、课表编排、学生学籍、学生成绩、考试事务、实践教学、教学考评与教材管理等等各个方面, 可以依托校园网/互联网为高校教学工作提供先进、实用的信息化管理手段, 为学生、教师教辅人员及教务管理人员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化信息服务, 协助高校建立符合自身特殊需要的个性化教务管理规范。

2、以学分制管理为核心, 兼顾学年制

系统应以以学分制管理为核心, 兼顾学年制, 能够适应学年/学分混合制的需要, 使教学和教务管理更规范、便捷、高效。

3、建立高校通用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

高校通用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应包括信息维护、公文处理、日常事务处理、协同办公、电子邮件、档案管理、电话管理等功能模块, 系统根据高校办公的特点, 巧妙地与高校业务系统集成在一起, 构成为一个整体。教师、学生、学校领导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轻松完成日常的办公, 处理教学、管理等工作, 并且可以实现像在本地一样的远程移动办公。

三、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启示和问题

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使用提供了确保数据准确和连续;教学组织的严整有序, 公正公开;信息数据的共享;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素质发展的教务管理启示,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引进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

要引进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 使教务数据集中管理。最大程度的实现数据的共享, 并避免管理漏洞的产生, 同时为高校管理层的决策支持提供详尽的数据以供分析使用。

2、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学生成绩的查询, 选修课的选课密码等都需要很高的安全性。所以, 应该更加注重系统的安全性, 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3、合理规划与设计教务管理系统

学校教务管理相关部门必须根据本校教务管理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对系统进行一个整体合理的规划, 并全程参与程序的研制, 及时提出修改意见;配备相关人员进行研制并系统管理。

4、不断完善教务管理服务功能

除了要服务教务管理人员之外, 还要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将需求与教学管理结合起来, 将教学资源与教务系统融合, 增加教学资源平台服务模块, 真正实现教务管理系统服务的多元化。

5、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应加强对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升整体素质, 将科学管理方法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有机结合, 提高工作效率, 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实行有经验也有问题, 在其发展过程当中给予教务管理工作一些启示, 实践认为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提高每一个环节的管理程度和水平, 才能实现整个教务管理系统的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琳:《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经验与启示》,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年10期。

[2]段杰:《浅析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11年第02期。

[3]黄立明、郭红英:《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科技经济市场》, 2006年第11期。

南海教育信息化经验向全国推广 篇8

夯实信息化基础工程,提升应用能力。

一是再造信息化应用大动脉、加强泛在学习环境建设。自2011年开始,不断对南海教育城域网优化升级,先后实施“宽带教育工程”、网络双百计划(100%学校100兆以上光纤接入)、“校校通网络提速工程”。目前,区内学校接入光纤全面达100-500兆不等带宽,城域网外网出口达4G,4G移动网络信号逐步实现全区学校覆盖,为移动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实施教育大数据工程、助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初步建成包括教育资源、行政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幼教、职教在内的六大数据中心,并汇聚于“南教云”“朝阳学堂”“学前教育网”三大平台,初步实现海量数据的快捷汇聚、发掘与共享,助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自2000年起,区教育局率先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建設,163项常规管理业务全部网上运行,通过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做到了统一数据标准和教育状态数据实时在线,实现了教育管理的规范化、高效化和个性化。

三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推进区域教育绿色发展。以推进教育发展状态公布制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制度、学生发展评价制度为抓手,从区级、学校、学生个体三个不同层面,建立各有侧重、互相支撑、有机统一的多元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注重信息化成果的应用,促进教与学变革 。

一是有效弥补基础教育短板。教育信息化引发课程变革,目前全区新型数字资源、电子教材实现高中小全学段覆盖;本土微课资源已达3千多节;视频资源达1万多小时。南海课堂教学正逐步由知识获取向知识深化、知识创建高阶思维培养阶段发展,正有效弥补基础教育短板。

二是颠覆性改变教学流程。以灵动课堂(翻转课堂)、名师微课堂、智能课堂(电子书包)、智趣课堂(动漫创客)为牵引,正深刻改变南海课堂教学业态。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因材施教、翻转教学等理念成为现实。

三是逐步形成新学习方式。在线作业、在线纠错、灵动课堂、云盘分享、项目学习、创客学习等正逐步成为大群体学生以IT为认知工具的新学习方式。

四是改变学校传统评价模式。学生发展性评价、基于评价的学科学习正颠覆性地改变学校传统评价模式。目前学生综合素质在线评价正逐步走进学校、走进家庭。12所试点小学向家长发送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电子报告书已累计达10多万份。

上一篇:2023三分钟自我介绍下一篇:中国卫生应急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