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论文(推荐11篇)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三路”问题必须得到重视,理清“三路”,使其畅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三路”
通畅
在教师队伍中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我个人认为就是说,只要达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因人因事而宜,不必千篇一律,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过,照优选越法的观点看,从某地出发,通向罗马的捷径,也就是距离最短,最省时,耗力最少,抵达却是最早的毕竟只有一条。讲一篇课文一定要选取一条这样的捷径,以下就这个问题,结合学生的状况及本人的教学体会,试作些粗论。
在语文教学中“三路”必须通畅。我说的“三路”是指文章的文路,学生的学路和老师的教路。所谓文路就是作者的思路,即文章的线索。而字、词、句、篇则是文路的铺路石,要把这些铺路石巧妙地串联在文路上,文章才会泛出光彩。所谓学路,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课文的整个思路。学路对头与否,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路则是指教师在对文路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素质,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学生思维作准备,以便能迅速有效的将学生引入文路,进而理解文章的字、词、句、篇,为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艺术匠心铺述捷径。
假想一下,如果教师始终没有把学生及时引入文路,亦或让学生的学路和文路相交;亦或让学生的学路与文路平行;亦或绕路太远才迟迟进入文路;亦或让学生的学路与文路时合时离,左右徘徊。那么,即使把文章的中心抽象得再怎么完整,或是最完整的把写作特点列举得最详尽,把词语解释得最规范,其教学效果很难说是最理想的。
可以看出,学路与文路是否能有机汇合和通畅,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但是,学路与文路能否有机的汇合又取决于教师教路的铺设。有位教师在讲《故乡的榕树》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九十年代初期,海外华人在香港举行的“我最喜爱的唐诗”评选中,李白的 《静夜思》倍受青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写的是作客他乡的诗人短梦初回的情景,寂廖的庭院,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照在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乍眼望去,在迷离恍惚的视线里,真好像是在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定睛一看,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举头望月,秋夜的太宝是如此明净!凝望月亮,最容易触动的旅思愁怀涌上心头,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亲人,诗人的头渐渐低了下去,完全沉浸在对故乡的怀念之中了。“人至天涯皆游子,相思难剪故园情。”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篇曾经轰动海外的乡愁散文,作者是一位旅居海外三十多年的华侨,在一个夏季的黄昏,作者在门前的一棵榕树下与儿子嬉戏,无意中吹出了一曲笛,竟刹那间不能自己,心儿就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的大榕树下,这篇文章见报后,喜好散文的读者爱不释手,报刊上的评论文章交口称赞,都说它如诗如画,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堪称散文创作之精品。现在我们一道来欣赏它吧!教路里有这样的安排,虽然浪费了大篇口舌来导入,但难说它是不经济的。故乡难离,古今皆同,思乡之愁,人之常情。教者在考虑导语时,着意融入了这样的思想,选择李白的 《静夜思》意在创造与课文情调相称的氛围,使学生心灵受到感染,情思上产生共鸣,学路自然被引入了文路,而且导语中引用的评语,也激发了学生迫切要读下去的愿望,这样的导语,轻易地把文章的灵魂即思乡在学生头脑中注入了,这时他们精神集中,好奇心激起的兴趣迫使他们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学目的也就不难达到了。
由以上可以得出:影响教学效果最关键因素是“三路”的畅通和巧妙连接,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做呢?
老师们碰在一起时,谈论最多是学生,但谈论更多的是埋怨学生如何顽劣,如何捣蛋,这反映出老师在正确等待学生,认识学生的问题上存在着不足,教师要从心理和现阶段状况出发,去研究学生心理,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充分理解并明确文章的文路,以便查找相关资料,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文路总是围绕并指归文章中心的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选自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中心是父母对子女两种不同的爱,即是这篇课文文路。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迟取了面对自己七、八岁时写的第一首诗,父亲和母亲的态度,以及父母之间微妙的冲突,意在让学生明 2
白,在生活中,爱有许多种,它会产生不同的力量,我们要正确地看待父母的爱。
在前不久举行的一次赛课活动中,我听到了一位参赛老师在课前与学生聊天时如是说:“希望同学们配合老师把课上好,把你们最棒的一面展示给在座的评委和老师看„„”乍听起来,这样的话是那样熟悉。曾几何时,自己在上公开课前也是这样鼓励学生;而作为听课者,也听不少教者说过类似的话。现在这样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心中不禁升腾起一个问号:在新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仍说这样的话,符合课改的理念吗?
由“配合老师把课上好”这句话,我又不禁想到了在执教公开课前某些老师所作的“充分’,的准备:老师事先在同年级的平行班中试教了几次,反复修改教案,甚至在自己的班中先预演一遍,把生字、新词先让学生们都预习好,词典查好,课文先背诵好,上课要提的问题先让学生们知道答案,完全成了一个文艺节目的彩排。到了真正上课时,老师一提问题,大部分同学都举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老师还专门请一些平时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问题,生怕一些学生的回答不正确而影响了原定的教学安排和课堂教学效果。整堂课都沿着老师预先设计的程序进行,看起来非常成功。这样的课,学生的确是“配合老师把课上好”了。老师在公开课结束后也会愉悦地对学生说:“谢谢同学们的配合。”
在教学公开课上,到底是学生配合老师,还是老师配合学生?时至今日,“教是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谁都会说的理念。但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的认同。不少教师并不讳言:学生如果在公开课堂上亦步亦趋地跟着自己走,自己心里便觉得十分踏实;反之,学生异想天开,畅所欲言,反而心里没底。由此折射出这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未跳出传统的教学本位的藩篱。
传统的教学,完全是预设的产物: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预设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写出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按照预设开展活动。如果是公开课,教师预设得就更周密、更精心,小至每一教学环节的导语、提问都作细致的推敲,甚至对学生的回答都作了设想。这样充分预设好的公开课,在我们听课者看来,往往有声有色、精彩纷呈、高潮迭起、顺利圆满。
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去观照这样的公开课,我们不禁要问:一堂公开课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备课的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吗?公开课也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堂课。在公开课上,学生本身应该获得发展,得到 3
锻炼,个性得到张扬,而不仅仅是为了帮助教师展示其教学技艺、自身风采而配合教师教学。一堂“学生与教师配合得很好”的看似非常成功的公开课并不一定成功,因为它可能掩盖了一个巨大的缺憾:学生没有真实地学。而一堂“学生与教师配合得不好”的看似不成功的公开课却有可能恰恰让学生学得非常真实和自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果公开课上,教师帮助了一个从来不敢在公开课堂上发言的孩子树立了信心,让一个一直读课文结巴的孩子通顺地读完一段话;让孩子们历炼了学习的过程,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合理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思维真正被激活,认知得到了提升,哪怕不顺利,那也必定是一堂有价值的好课。
其次,教师要注重在文路上设置几个“问题点”,面对一篇文章,要设计出几十个问题并非难事,但有资格成为“问题点”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这些“问题点”必须是文路的指路标,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作者是谁?巴迪是怎样一个人?这样的问题就构不成文路的指路标,而“作者为什么会说他越来越体会到自己当初是多么幸运!”和“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两种声音指什么”、“交织在我耳际是指什么?”则是典型的问题点。
第二,不能太难,但一定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太简单了,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动因;太难了,超越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就会无所适从,思维只能“静止”。
第三,“问题点”不应是孤立、单一片面的,而应具有系统性、联系性。第四,“问题点”须具有新奇感,因为新奇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诱因。明确了文路,设置了问题点,理清了学路与文路,那么教路的铺设和“三路”的畅通也就蕴然其中了。
如想在教育教学中取得好的成绩,须得狠下功夫去总结、探索,语文课教学中的“三路”畅通尚在探索之中,它是否算得上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还有待于今后的实践证明。
参考文献:
[1]《故乡的榕树》选自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2] 李白《静夜思》选自小学语文第三册
一、注重积累,通过多种渠道丰富作文内容
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只是一种练笔或习作,还称不上创作。但在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中,每一个学生必定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经历,对所经历的人、事、物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通过写日记、平时的课内外阅读来积累等。指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日讲一个故事、每日写一篇日记、每周读一篇好文章,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取写作知识和生活经验是低年级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课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有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多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要有计划、有层次,并针对阅读的内容、要求,组织相应的展示活动,从而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为作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书面”与“口头”作文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文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直接挂钩,由观察到说话、由说到写,读写结合、以说促写,不断协调说与写的关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稳步提高。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校外村庄、农田、小河等地亲身观察自然界的景物,看看蓝天、大山里的羊群、绿树掩映下的村舍等,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达到视而有见,听而有闻,善于思考,教师对学生进行现场口头描述,从现实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达到激发小学生的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最终达到小学生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化。
三、注重营造良好的作文教学氛围
教师一方面要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投入教学过程中,用自自己己昂昂扬扬的的激激情情调调动动学学生生对对作作文文的的高高涨涨情情绪绪;;另另一一方方面面,,也也要要表表现现出对学生的关心、热爱和尊重。教师在课堂上愉快的语调、激励的目光、欣赏的语气以及与学生的个别交谈都将传达给学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保证其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绪。这不仅是激发学生作文动机的重要前提,也是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保证。因为权威抑制创造,创造性教学需要民主愉悦的氛围。只有教学民主,学生才能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不断产生新的观念,而不至看教师的眼色行事,唯教师的观点是从。只有创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摆脱恐惧、忧伤、烦闷等抑制创造性思维的消极情绪,进入积极的创新状态。
四、注重对小学生作文的批改
每个班里,学生的作文水平都不是处在同一水平上,总有好有差。对于写得好的作文,教师如果一味地靠自己捉刀弄笔,一篇本来非常通顺的文章,结果往往朱笔满篇,老师煞费苦心,效果适得其反。对一些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连篇的差等生的作文,就要求教师应认真仔细地批改,本着多就少改的原则,批改做到简单明了。将批改后的作文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明白自己原先作文中的问题,教师改后好在哪里,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其实学生的劳动很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尤其是小学生。学生每当拿到作业本最想看到的是老师给自己写了什么,因此在批阅作文时不能总是“句子通顺,内容丰富,中心明确”,这样反而弄得学生很不明确自己的不足。在作文评改中,教师一般应采用语气缓和、多加启发的方法写评语,这样学生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也能发挥作用,发“继续努力”“下次会写得更好”“题目这样改是否更好一点”等,这样的评语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说是是一种推动力。老师要从学生的用词到句子,认真批点,指出精华所在以及不足之处。好的句段要重点划出,最后再从写作方法上给以总结,给以鼓励,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写作方法。
总之,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作文教学,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儿童”特性,从周边现实生活中指导他们学会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寓教于乐,考虑到小学生“好玩”的天性,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他们的作文写作水平。
摘要:小学生才刚刚学写作文, 针对小学生缺乏独立观察周边事物及现象的能力以及词汇贫乏的情况, 从注重平时积累等方面指出了有关小学作文教学的体会及经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通过多年实践和体会,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九寨沟》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九寨沟优美的风光,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四、引导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太龙小学 熊德武
【内容提要】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要不断优化阅读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阅读教学焕发生命活力。通过营造有效的课堂情境和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构建 阅读教学 有效课堂 体会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但在不少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耗时耗力多,效果却不甚理想。因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就是倍受关注的话题。如何优化阅读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成为语文教学工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课程改革的重任。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优化阅读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阅读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在享受阅读的快乐的同时,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兴趣或疑问期待阅读的展开或深入,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营造有效的课堂情境
阅读需要营造沉浸的氛围,在语言文字所营造的独特氛围中,让学生入情入理,才能正确解读语言文字,从而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形成情理方面的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进入文章所依托或创设的情境之中,对学习内容产生的情感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营造出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情境。这情境或部分展示课文的思想内涵,或让学生换位进入作者的生活空间,或向学生提供阅读体验的帮助。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营造情境,可以通过播放相关音乐,也可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讲述,等等。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艺术,体现了教学设计者的教学意图。当前,我们有的语文课堂,有的提问太多,解决问题不够深入,有的提问仅仅是为了引出既定答案,有的提问看似热闹,其实很难产生阅读效果。真正有效的提问,应该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提问不需要太多,一堂课提供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就足够了。关键是所提问题要能够真正激活学生思维、能够引起学生深入讨论的提问。比如,教学人教版第七册《乌塔》一课时,当学生自学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以后,就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乌塔独自一人到处旅游,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要求学生用文中相关的句子回答。这样的提问就能够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课堂也就会随之而活跃起来。
二、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课文中的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或思想。只有经过体验,学生才能把一个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在阅读中,我们不是把别人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现实生活,而是要借助体验把语言文字生活化,感受、理解、交流、提高,从而产生主动吸收、自觉获取的阅读效果。
阅读教学的体验来源于课堂上教师、学生、文本的三方对话,这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更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长期引导,反复训练,才能收到实效。
(一)授之以“渔”,让学生有“法”可依。阅读教学具有极强的生成特征,学生的有效生成是学生参加阅读的重要收获,能否“生成”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帮助学生生成收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比如,教学生懂得抓住重要词语、句式特点,在语境中赏析或解读文章语言;运用比较法揣摩表达的好坏和文章的艺术特点等。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学习,学到怎样去解读课文的方法,懂得怎样去体验、感受文章及作者表达的情感。不过,我们在授予学生阅读方法,反复训练的同时,也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运用所学之法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二)读、悟结合。阅读感悟首先是读,读是学生体验感悟之本,是学生与文本及作者对话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在反复地对文章朗读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才能深入了解文章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获取自己的独特感受。当然,如果只读不悟,那无异于读望天书,必然是徒劳无益。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思考的习惯,紧紧围绕重点问题读出感情,悟出真谛。
(三)搭建交流平台,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交流是学生有效的思维碰撞,是学生个性张扬、情感交流、智慧互补的精彩瞬间,也是方法运用的反馈、探究过程的结晶、锻练才能的舞台。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要敢于将自己的体验、感受讲出来,哪怕是一点点,哪怕与别人的不一样;同时,也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养成倾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与老师、同学很好地交流。
比如,同学发言前,先对同学选择的学习内容进行朗读、默读或感悟思考,而后再倾听同学的发言,比较自己的理解与同学理解的异同,也许就有可能产生交流甚至是辩论的良好愿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与他人交流的习惯,就会体验到交流的意义与乐趣。
(四)、面向生活,实现课内外结合
学生阅读体验的深浅,往往取决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离开了生活,学生在阅读中即使有什么感悟,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具体印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拓宽阅读渠道,注重发散,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努力实现学“活语文”。
西工区芳林路小学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言语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言语的再创造活动。它要求朗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感官活动对语言文字进行变音、认形、释义,及时地对文章中字词的重音、句子的停连、语速、语调、节奏等作出判断,并用有声的言语生动形象地把语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志趣以及意境、精神表达出来。因此,朗读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语文课堂的学生讨论与展示活动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五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我未读,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教学的目的性不明确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朗读教学目标,学生活动与展示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中没有指导,读后很少有有效的评价与反馈,学生没有明白为什么读,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由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缺乏目的性。3.朗读的面窄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展示的学生有限,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朗读训练上呢? 4.朗读指导机械化
教师的朗读指导机械、单调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 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5.朗读评价单一
学生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的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二、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如何优化朗读教学呢?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种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因而导致朗读能力不高。我所教的三年级学生,有部分学生朗读水平比较差,学生自己对朗读没有兴趣,早读不能很好地利用,总是在消磨时间。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下手。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创造适合学生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学生生命发展的阳光洒进课堂,使课堂呈现出春光灿烂,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
(二)优化朗读教学训练的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明确朗读指导的目的和内容。
教材在课文后的练习提示里,对朗读练习的提示做了新的尝试,即不再用过去指令性的“朗读课文”的固定说法,而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每次朗读都有着特定的任务。例如三年级上册教材的课文例子:“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翠鸟》),教材编者从编写意图的角度,提示了各课朗读教学的重点,对老师们确定具体、明确、有针对性的朗读教学目标有帮助,对老师们设计其他方面的教学目标也有启发。
2、加强范读,示范启发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高水平的范读不仅可为 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并引发共鸣。如果再配上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将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寓于其中,那就是范读的更高境界了。因此,教师的示范朗读极其重要,有着其他范读(如录音示范等)不可替代的更大优势。教师要运用范读课文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以声传情,激发兴趣,增加能力。
教师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能使学生受到教师所读文章情感的感染,从而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情绪上冲动,产生一种一读为快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化解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以及朗读技巧、方法的掌握,如使用好普通话、语调的抑扬顿挫、逻辑重音的突出、节奏的快慢、读书姿势、习惯等。学生在初读与教师范读后的再读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朗读能力。相对而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和增强,教师的范读更为重要。(2)、以声传情,辅助理解,培养语感。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教材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中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较低,对课文的理解有困难,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范读的优势,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课文反复朗读、体会,做到了然于心,这样方能作好“示范启发”。
3、倡导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要能把握纷繁多样的朗读形式,明确其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朗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如按朗读声音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轻声读和大声读;如按朗读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读、小组读和全体读;如按师生朗读合作的不同,可以分为引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如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手段,又可形成感知性的读、理解性的读、表达性的读、想象性的读、品味性的读、积累性的读„„而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又都各有不同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文本体裁、内容的不同,根据课堂上学生思维状态和训练要求的不同,精心安排朗读训练,科学合理地选择每一教学环节上朗读的不同形式,做到形式多样、灵活、合理运用。
(三)注重朗读的阳光评价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在朗读训练中,教师生动简明、赏识激励的阳光评价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学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这种评价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备的教学目标靠近,而且能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摘要】 培养中学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中学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关键词】中学作文 思考和体会
新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而要实现这样的追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把它们归纳为把握练习内容,收集作文素材;提倡学生评改;把握创作激情等几点。
一、把握习作内容,收集习作素材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
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可适当“抛砖”而“引玉”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二、倡导学生自助式、互助式评改
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作文评价是教师改,教师评,教师是习作的惟一裁判者,结果学生写得辛苦,教师改得辛苦,大家都苦多甘少,却收效甚微。如何变苦为乐,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呢?在作文的评改这一环节中,强化学生评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大家变苦为甘。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可见,大胆地改变传统的“精批细改”的做法,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彰显其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来主宰其作文的命运,评判其作文的得与失,应该是当前语文教改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三、充分调动和把握学生的创作激情
激情、自主写作确实轻松自在,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是快乐作文的起点,然而它的前提是要有激情,学生要爱作文。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自主只能是给不自觉者大开了方便之门,自主只会导致作文教学的无政府状态,使作文教学无所作为。那么这种激情,这种对作文的热爱又该怎样去点燃和呵护呢?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
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再说,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几个作家,而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所需要的并非创造文学作品的技巧,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既然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就有责任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十几岁的孩子对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来形容,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见的。
四、整合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
作文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作文又是和学生的情感、思想血肉相连的一项心灵活动。但是实际情形却是学生写作经常千人一面,无情感、无思想、无个性,假话、套话连篇。虽然教导学生要多观察、多体验生活,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心,但是学生在写作时俨然成了一口枯井,感情之水很难流淌。这种情况显然不是仅靠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就能改变的,也不是教师口头上要求就能解决的,它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学生情感、脱离学生生活所致。治病要治源,我觉得要想学生作文中有情感、有思想,必须从语文教学的日常活动——阅读教学入手。而随着教改的深入,这一想法越来越有了实施的现实性。纵观中学语文必修教材,收录的全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这些文章无论从情感的真挚、思想的丰沛、文辞的华美、作者的品格修为上都堪称楷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还语文其“人学”的本来面目,尽可能在使学生
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多的走进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本身,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日日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我认为,中学语文作业不在多而在于有效果。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作为一线教师要尽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培养习惯,视作文为乐事。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主要是在中学阶段打下基础,特别是理科学生,他们几乎只在中学学习写作。可见,中学作文教学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及人生是多么重要!愿广大语文教师对当今中学作文教学进行新的探索,为作文教学做出崭新的贡献。
【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新探》陆志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教学法》郭根福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顾明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题目: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学科:
作者:
作者单位:
直观性原则是指导学生写好字的一条重要原则, 它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特别是视听感官的结合, 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深刻的印象, 因而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电脑多媒体分析各种基本笔画的运笔特点和字的构造特点、组合规律, 使学生印象深、兴趣浓。 讲解得越透彻, 范字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就越深刻。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得好:“察之者尚精, 拟之者贵似。 ”“观察”做到了“精、细”, “讲解”做到了“透彻”, 学生“拟之”怎能不“似”?
2.培养一年级学生说写句子的能力
2.1追踪身边热点, 捕捉生活中的说写材料。 周末是孩子最快乐的时光, 度过这段时光的形式可谓丰富多彩、 五花八门, 可以让学生记录下来;学生最喜欢小动物, 常常以自己的童心感知动物、植物的喜怒哀乐, 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学生最依恋的是妈妈, “三八节” 当天可让学生把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给妈妈看;学生最初的社会群体是同学, 学期将至时, 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同伴赠言”……
2.2遵循思维特点, 补充绘画类的说写材料。 如果把思维与表达比作含苞欲放的花朵, 那么图画就犹如春雨, 它能催开思维与表达之花。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画面让学生说话, 然后写下来;也可以让学生画心中的画儿, 再写一写, 然后读给大家听。
3.在语文教师备课过程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教师备课中的应用, 更多的是指教师利用软件工具制作课件;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 充实教学内容。 (1) 选择适宜软件, 合理设计课件教师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及其特性如下:PPT是幻灯片制作工具, 功能强大, 简单易学, 是教师最容易掌握的软件。 缺点是动画生硬单调, 交互功能弱。Flash与Director, 这两款软件最大的特点是交互功能和动画功能强大, 也是比较常用的课件制作工具。但是国外开放的软件, 所以使用起来略有难度。 Author Ware, 是课件制作工具中应用较广泛的平台, 其特点是创造了基于图标的方式, 使用可视化的流程贯穿整个课件制作过程, 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缺点是使用起来较为繁琐, 难度较大。国产的课件制作软件如方正奥思、课件大师、广州凯迪等, 功能强大, 操作容易, 比较适合普通学科教师使用。 用于课件制作的软件还有很多, 教师在选择课件制作软件时, 要结合实际需要、学生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同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多地掌握几款软件, 满足日后教学的需要。 但不管使用哪种软件进行课件制作, 都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回归语文, 注重人性化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 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性化和文本的研读, 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和视觉图像的融入, 很容易使语文教学发生偏离。因此, 在设计课件时, 教师必须经常回归课本, 回归语文教学, 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②明确目的, 形式服从功能设计课件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 与达到教学目的无关的、不能增强教学效果的、可有可无的因素都最好去掉。 有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课件制作水平, 在设计课件时过于花哨, 这些花哨的东西极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干扰因素。
4.贴近生活激发活动兴趣
如果语文活动使学生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学生就一定会有兴趣地参与教学。 在“30秒语言训练”的活动中, 对学生打电话给予训练。 学生一听这个内容就乐了, 跃跃欲试。 首先是文明礼貌的训练;其次是特殊电话的拨打训练, 如:119、110、120、114等;最后是给电话留言训练。 活动中先请学生讨论应该注意些什么, 然后试着做一做。 最后的留言训练是一个新的内容, 先说出这个留言是给谁的, 然后介绍自己是谁, 并说出此刻是某年某月某日几点几分, 简要地说明自己要联络的事项, 即使肯定对方知道自己的电话号码, 也要再留一遍。 活动全过程学生始终兴趣盎然, 一个月后, 我们请家长帮助作了反馈:40位学生, 31位家长在反馈中都提到了学生打电话时都能注意礼貌待人, 还有一位家长说道: 亲戚朋友听孩子打电话后, 夸孩子懂事了, 学校进行的这个语文活动太好了, 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这样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语文活动, 不仅使学生在活动中有兴趣地讨论、实践, 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应用, 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并对下一次语文活动充满期待。
5.让学生朗读、背诵中学习积累词语
一.科学的安排教学内容
有一个老师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一节课共提问了120多次,把全文注意到的问题都用来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固然热闹,学生踊跃发言。但是,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重新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固然重在训练,但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听说读写的全方位训练,我们不能因反把“满堂灌”搞成“满堂问”,追求表面形式的热闹。我们应该反思:教师如果没有安排周密、布局合理的教学内容,缺乏精心设计的系统训练要求,那怎么能实现教学目标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1.因材施教,难易适中
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随意提高问题的难度,使学生难以接受。有些降低教学要求的问题,只让学生停留在初级认识水平上,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训练,教学质量也就无法保证。我们要注意科学的教学方法,从有利于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进行既扎实而又生动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反对“文”“道”分离的架空分析,反对繁杂的机械训练。
2.抓住重点,整体组合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就象毛主席说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内容,必然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增强知识容量,从而举一反三。
3.内容精简,质量统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坚持质与量的统一,要使每一堂课的“双基”训练得以落实,必须充分重视教学内容的精化、简化、优化,切记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教师应把握知识的“点”(数目),“量”(容量),“度”(难度)的统一。此外,课堂教学要加强训练,学生只有通过训练,才能有效掌握基础知识并形成基本能力。
二.合理的设计教学结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犹如写作,不仅要明确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还要精心构思结构层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氛围中,使之积极参与思考分析,最终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为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合理安排教学步骤。首先要根据课文特点,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新颖实用的导入语,明确学习新课的目的要求,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中间环节应认真指导预习、研读课文,书写生字生词。要注意教学的丰富性,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应重点指导学生领会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和作用。精心安排好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的课堂练习。结尾时,应照应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总结所学知识点及能力训练要点,并使他们形成系统的较紧密的逻辑联系。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回味的余地,要使一堂课的教学善始善终,形成“凤头、猪肚、豹尾”的格局,而不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遗憾。
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长期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封闭单一的教学模式,至今仍左右着许多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思考记录为辅的课堂教学方式,没有充分尊重求知的能动性,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知识不是积极主动去获得,而是消极被动的接受,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启发,鼓励参与
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民主气氛,课堂教学应注重启发式,教师应当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使学生的学习由“知之”向“好之”、“乐之”的方向迁移,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2.抓住时机,因势而教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是作文教学。作文训练要以指导学生写自己的经历,看到的,听到的,写真情实感。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命题,或者老师给学生出一些半命题的作文,如果老师不切合实际,给学生出一些命题作文,那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话可说或撒谎、胡编乱造,最终对作文失去兴趣和信心;指导作文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
3.拓展思维,始扶渐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在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同时,可以在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近而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给学生以一定的自由思维空间,使学生将理解接受的知识自觉的运用到未知领域去探索,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总之,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平常心上常态课,努力打造精品的小学语文课堂,扎扎实实地为学生打好坚实的语文基础,才能真正大面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就直接的开门见山地说吧,不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优补差”、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做老师的一个目标吧!从上次期末考试,和平时的单元检测中可以看出,影响中等生成为优秀生的是阅读理解和作文试题,而差生之所以是差生薄弱环节就更多了。基础知识不牢固,阅读理解失分严重,作文可以说在我们的考前的严厉警告下算是不敢怠慢吧,(有时在批卷子的时候会发现学生把上一页的阅读短文抄一段,或者满纸荒唐言,或者一篇甲骨文。觉得可笑又可悲。)大部分同学的作文成了只是为了考试,为了成绩而作文的作文,写长,字写好,开头结尾写漂亮,这样就真的ok了吗?以上是我的一些反思吧,接下来我来谈谈我在本学期的一些做法:
一、基础知识部分
这方面的的教学以差生为重点提高的对象,以课本和练习册、创维为资源,以小组合作,自学互助,以优带差,差生讲解,优生评价,纠错巩固,为教学手段。并且扎扎实实的落实到每节课,让差生有成为主角的机会,让差生有收获,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让受表扬的范围扩大,让优秀生学会赏识,让差生获得自信!
二、阅读教学
我觉得阅读理解题,不仅对于差生是难点,对于优秀生也是难点,因为懒,懒得动脑筋:因为依赖,觉得老师总会告诉我们标准答案的;因为没信心,经常是做了还是错总和标准答案有距离;因为怕,没做之前就反复告诉自己这题很难,思维成了定式------“这题难我不会”。所以空白,所以放弃投降。也常常是因为这道题决定了他属于优秀生还是一个中等生。所以说我个人认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培优的关键。在练习册和创维上每篇课文都配得有阅读题,这些题要一道不落地练习。在布置的时候我很明确地告诉学生,今天的作业是“完成”阅读理解题。完成的意思是:没有空题,书写认真,准确率高。如果有空题,说明你是逃兵,在战场上当逃兵是要被枪毙的,当学习的逃兵是要受罚的。(扣积分卡)不要给失败找借口,可以问家长,可以和大家商量,但是一定要目标坚定的相信自己一定能漂漂亮亮地完成。当然在讲解过程中只要学生答案接近标准答案,或者只要沾点边儿,都给予奖励和表扬,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
三、作文教学
在说作文教学之前先说说我的困惑:作文和说话之间应该一组近义词吧!就像在我们教材的语文百花园里,能说会道和习作园地总是邻居一样,可是我们一个个口齿伶俐的学生们为什么怕写作文,或者写不出好作文来,(能写的喜欢写的总是极少数)。
这个学期我的想法是从两个字入手进行作文课堂教学,第一个是“真”第二个是“趣”。真----不说假话,不说空话,不编作文,不抄作文,写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自己感觉到了,哪怕没有一点技术含量呢,(写多了自然就会有)一定写属于自己的作文。趣-----一方面是指写有趣的事,一方面是指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本学期第一篇作文,我是从孩子们爱看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得来的灵感,然后在班里组织了一次活动,活动之后让孩子们写出了一篇作文,这样玩得开心,写的快乐。第二篇是一篇辩论稿,辩题是《小学生有没有必要佩带手机》,给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先让学生准备辩论稿,然后小组辩论,优胜者在班级辩论。在那场辩论会上,虽然我们的选手没有很多的辩论技巧,虽然最后也没辩论出个输赢,但是依然可以用精彩,激烈,紧张,难忘来形容吧!(一个个真可以说是伶牙俐齿了,)我想多年后他们回忆起来这也应该是他们童年生活的一个亮点吧!还有我们的百花园二是一篇以动物为对象的观察日记,可是我一问,孩子们有好多都没养过小动物,有的仅仅是见过别人家的小猫小狗,动物园笼子里的动物,于是我就布置作业让大家自己养一个小宠物,然后我们再写观察日记。于是在上周三就有了我们五二班的《动物展示会》,以后针对这个话题我们还会有后续。也就有了一篇篇真实的孩子们自己的文章。四、利用微信群和家长携手共同促进学生进步
在寒假的集中培训中听到这个信息感觉不错,于是新学期开学后在班里建立了班级微信群。
有了微信群之后可以跟家长更方便,更快捷,更直观的进行交流。比如:学校的资料费问题,学生的课外作业问题,家庭教育问题,我们的教学工作问题,当我把我们班作文课上的各种活动图片和视频发进群里的时候,有很多家长点赞,所以在我动员家长给孩子们买小动物的时候,大家就很积极地做这件事情。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刚开始这段工作上一些简单的做法,希望大家多提意见。
可惜这份发言稿在周五打好后还没来得及等到下周一跟大家分享,就遇到了中心校领导到我们学校调研课改工作,我又很幸运的被听课了。
对于阅读课而言,在平时跟秀聊天的时候,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说:“真不知道这课该咋上?”要是学校组织课程听课,事先会有通知,拿出24自教学模式,花个一两天时间精心设计个教学流程,从创意到各个环节的过度事先熟记于心,课堂上倒也应付自如。于是乎我的想法就是反正我也不准备晋级,也没有参加优质课赛奖的打算,平时就是让学生把该读地读会,该背地背会,该写地写会,练习题做会,我的任务就完成了。上级来听课次数是有限的,就算来了这么多人呢,也不一定就抽到谁了呢?但是事实证明,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这节课上的是漏洞百出,什么高级的低级的错误一大堆。
在课后的评课中郭校长提到人家西吉学校在课改中的做法,听了之后我觉得受益匪浅。由此我也想起了我们的元旦文艺汇演,刚开始接到通知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觉得困难重重,阻力重重。但是我们仅用一周的时间集思广益,全力以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边做,边演边改,甚至在上台前的彩排时我们还在往节目里添加‘笑点’。最后我们收获了很多掌声,最重要的是我们收获了很多快乐。
再回到课改,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别人在课改中的优秀做法,发扬我们汇演精神,共同出谋划策制订出一套我们司马小学特色的阅读课教学方法,然后不断地落实,研究,改进。这样不论何时,不论谁听,不论听谁,我们都能稳操胜券。
可是上周末,当听了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魏书生老师和南京芳草园郭文红老师的讲座后,回头再看我的这些想法,自己都觉得自己渺小的像一棵草,一滴水;而他们就像容纳百川的大海,像根深叶茂的大树。自己抱着的是一种‘应付’的思想,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课改。有利可图才去做,无利可图就不做,做或者不做都做了利益的奴隶。思想不对了永远也做不好,方向错了永远也达不到!
魏书生老师有很多炙手可热的身份,可是他看上去就像个老顽童,一会打拍子,一会跑步,手舞足蹈,说话就像说快板,很有节奏感。整整一天,你就看到他在台上风趣幽默的表演,脸上始终是乐呵呵的表情,给我的感觉他不仅是一个教育思想家,还是一个表演家,演讲家。
他的讲座充满着快乐,充满着温暖,充满着哲理。他让我们明白了: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要学会训练自己快乐的能力,训练大脑中那根快乐的神经。要学会自己做自己的主人,眼睛向下看自己的内心,做好自己的事情。研究当下,把事情做细,把自己说了算的事情做好!不要荒芜了自己心灵的责任田!
印象最深的是那句:“幸福从来就不在远方,就在本校,就在本班,在讲台,在笔尖,在心灵!”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弘扬国学被列为重点发展内容,而语文则是我国高校教育中传播国学的重要科目,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科目,其大量文字语言内容的特点,决定着其承担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使命,作文教学也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对工作经验的总结,围绕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式方法提出几点思考,以期将初中作文教学开展的更好,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引言: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比例较大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思维和写作习惯的时期,因此,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非常重要,但是在现实教学生活中,很多教师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能获得好的效果,初中语文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总结教学经验,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难题。
1、初中作文存在的问题
1.1文章缺乏结构性
在初中语文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能发现学生的文章总是出现结构混乱、中心不突出、写作思路紊乱等状况,这是学生在写作时没有弄清楚自己要写什么就开始下笔造成的,也是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欠缺的表现。通常,学生会将多个句子或短语叠加在一起,使得文章中的句子混杂,表意不清,从而也就影响了文章主题的表达。此外,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构造文章大纲的习惯,因而造成多个主题多个中心穿插在文章中的情况,每个主题好像都是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但是观点又不鲜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难以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1.2表达不准确
如今初中生的作文,往往存在词不达意的现象,文章中遣词造句都存在表达性问题,有些词语成语学生在未能理解其意思和使用语境的情况下就随意运用,使得文章不能表达出学生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无法被读者理解。这也是学生过于重视华丽辞藻的炫耀造成的,对于平实的语言运用不够,语言能力还欠缺。
1.3内容不切实际,缺乏真情实感
很多初中生在语文写作中,往往会幻想的天花乱坠,这跟他们处于过渡期的年龄有关,也和他们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和观察有关,学生人生阅历还不足,很多内容都靠故意编造来充实,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缺乏真情??感,存在“假大空”的现象。这种浮夸之风一旦形成,就会使学生习惯性的忽略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从而无法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1.4学生缺乏写作热情
如今初中生语文作文水平普遍较低,这和学生们的写作热情不高有很大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害怕的就是作文作业,因为这项作业对他们来说既耗费精力又花费时间,而且他们极度的缺乏写作素材,一提笔就不知道如何下笔,再加上日常考试的压力,使得学生无法正视语文写作,将其当作应试教育中的一种内容,有非常大的负担感,从而也就没有什么写作的欲望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写作缺乏兴趣,缺乏写作热情,甚至害怕写作,那么可想而知,学生也就不会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2、解决方法
2.1培养良好的阅读方式
学生的阅读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增加学生的素材知识的积累,从而为写作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阅读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同时,也可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其中的好词好句进行摘抄积累。
2.2培养学生思维方式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训练学生对主题的思考和感悟,提高学生文章的真情实感,要让学生深入地进行思考,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也包括对文章的看法,让学生注重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并养成记录感触的习惯。
2.3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没有素材就没有文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素材积累,通过观察、感悟和阅读,提高自己素材知识的储备,可以固定安排每周素材分享活动,设立“作文素材角”、“读书分享会”等,激发写作热情的同时又能极大的扩充学生的素材库。
2.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写作不仅要有内容有感情,还要注重新意,关于作文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阶段性训练,一开始让学生进行模仿学习,一段时间后,再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新,形成自己的写作模式和创作风格,教师鼓励的基础上进心针对性指导,让学生灵活性的进行创作。
3、创新教学方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我国社会与互联网紧密相联,全国都进入了信息时代,而教育业作为改革发展的重点内容,也应该要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进行创新变革。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如果能够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进行创新式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个感官,将丰富的画面和烘托气氛的音乐带到课堂上,那么一定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尝试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和功能,将作文素材和相关资料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更加立体的展现给学生,以此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如在教学有关于“世界充满爱”的主题写作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社会正能量相关的视频来对学生进行情景设置,突出表现出社会中的孝道、爱岗敬业、保护环境、社会公德等,营造出世界充满爱意的情景,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爱”为何物,丰富写作思路,再安排相对应的写作训练,这种方式会让学生有热情有感触的进行写作,写出来的文章内容更加具备真情实感。
4、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是学生更高阶段学习的前提和基础,需要初中语文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长期工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调整,创新教学模式,用智慧提高教学气氛,用勤奋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思考学会感悟,从而达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一、课堂教学方面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虽然改变了以前那种整节课老师唱“独角戏”的教法,引导学生参与讲读活动多了,但是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的现象仍然存在。一种表现是,在有些讲课上,对一篇课文进行过于仔细、重点不突出的分析,每个语段都平均使用力量,甚至连课文的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另外一种表现是,老师在备课时没有重视和钻研课后“思考练习”题,在分析课文时,不能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作用——紧扣课后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是找一些“参考”精心设计许多问题,在讲读课文时一问到底,乍一看老师问,学生答,师生共同活动,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发言很积极,其实这掩盖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这样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挤掉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挤掉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读书时间,教学效果不明显。
如何准确地把握每篇课文,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呢?我认为,首先要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对每一篇课文的内容仔细选择。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一段或几段文字写得特别精彩,教学时可选择几个精彩语段作为例子进行重点剖析,其余语段可以读代讲,还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共同探讨,让他们在阅读中感悟。这样浓缩了教学内容,凸现了教学重点,同时也加大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力度,使教学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例如在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课文时,选择“炸暗堡”这段为重点语段,对董存瑞怎样炸暗堡的重点词句进行剖析,其余内容如炸暗堡的原因和结果可让学生自读领悟,教师的启发引导,也应点到为止。这样以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作为契机,中间开花,向四面辐射,让学生迅速触摸到学习的重点,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其次,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后“思考练习”题的作用。因为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的文章,它的教学要求是有限的,课后习题就是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启示。每一堂课后的“思考·练习”部分以不同形式都揭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本课所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六年制第九册课本中的《园明园的毁灭》课后思考题:(1)为什么说园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玫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为什么说园明园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2)理解下列句子中带有的语句。体会园明园的毁灭,正是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难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园明园当年的辉煌和它日后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弄明白了这些问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而后两题“碰碰读读写写”“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这两道题点明了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因此用课后习题导读课文,既能减少提问,避免语文课上演“十万个为什么”,有利于紧扣课文内容教材要求,突出句段训练重点,又能培养学生依据课后习题读书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还能使课后习题分析与教学进程同步完成,从而减轻课后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益。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精讲与少讲,学生有目的地多读,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生作业过量是语文教学效果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减轻学生负担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突破口。
1.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提高学生积极性
语文课的作业量,在各科教学中是最大的,除了机械地重复识字、抄写、背诵、记忆以外,还包括写课文的段意、中心,摘写好词好句,写日记,写作文等。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家长还要家庭“辅导”,布置额外作业。如此,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多读书。语文知识的获得,不能单靠埋头做作业实现。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让他们做题太多,负担太重,长期下去,会损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给学生布置作业,必须按照全国小语会常务理事胡富强同志所说的去做:“向学生布置作业练习,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必须注重技能训练和习惯培养。量不可太多,难度不可太大,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负担的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我们能这样做,就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的作业量减少了,就可腾出一些时间去博览群书,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还可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2.精心设计作业,重视多项训练
在给学生布置作业前,老师应先考虑哪些练习题是需要学生反复练习,强化记忆的,哪些只需要理解,作出筛选。另外还应注意少布置一些单项练习题。诸如抄写生字、词语、造句等,多设计一些技能训练的多项练习,如让学生写日记、写短文。从一年级起,每日写日记,每日写自已最想说的一二句话,二三年级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写成观察日记。这样天天坚持写,日积月累,逐渐地内容就会写丰富,篇幅就会增加。如此坚持到高年级,就会写出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的文章来。由于他们写的内容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实际,因此感受深刻,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逐渐培养起来。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论文】推荐阅读:
《对小学语文复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10-22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10-22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反思09-30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几点感悟11-01
新形势下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07-25
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09-16
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看法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