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安全教育

2025-0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精选8篇)

中学生心理安全教育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交往的内涵,了解交往的特点。

2、形成对现实的正确态度,学会交往,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解帮助中学生认识交往的内涵,了解中学生交往的特点。

2、通过训练,帮助中学生形成对现实的正确态度,学会交往,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并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教学重点】认识交往的内涵

【教学难点】形成对现实的正确态度,学会交往,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资料观看和学生合作学习讨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定义:形象解释什么是交往?

交往,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且有感情的人类必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

二、青少年交往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同性群友期。第二阶段:同性密友期。第三阶段:异性群友期。第四阶段:异性密友期。

三、训练 1.领会交往艺术

(1)给予赞美:给予别人以赞美,是发展成熟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能满足需要,增进交流。

(2)接受赞美,也是发展成熟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之一。(3)识别姿势:身体是信息交流无声的语言。(4)自我空间: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空间。(5)认识不良交往行为 2.学会保持友谊(1)珍惜友情。

(2)遵循交往准则:朋友关系有深有浅,谈话一定要遵循交往准则,否则就会损害友情,使交往中断。(3)走出交往误区。

A异性交往紧张,如何克服(端正认识;端正态度;讲究方式;自我暗示)。B代沟。C嫉妒。

四、测验(小组内互相交流,并分析)1.人际交往能力测验。2.人际交往类型测验。3.交往的性格倾向测验。4.与人相处状态测验。

五、课后小记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交往的方式,领会交往的方式,领会交往艺术,学会保持友谊,如何走出交往误区。同时,通过学习,也使教师的工作有利充实,尽而达到教育目的。

中学生心理安全教育 篇2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安全,安全感

在社会压力愈来越大的信息化时代生长的“90后”大学生, 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不强, 性格脆弱敏感, 还要承受社会环境、感情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 使得一部分学生缺少安全感, 出现过度的焦虑、恐惧、自卑、抑郁和适应不良的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 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近年来, 校园违纪、犯罪等案件屡屡发生说明, 分析“90后”大学生的心理安全状况, 有效地抓好心理安全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一、“90后”大学生凸显的心理特征

1. 心理成熟度滞后, 敏感脆弱。

“90后”大学生心理成熟远远落后于生理成熟, 由于缺少生活中艰苦的磨炼, 认知能力落后于活动能力, 呈现出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相矛盾的特征, 引起某些心理方面的冲突尤为明显, 如追求独立性与心理依赖性的冲突, 情绪情感与理智的冲突, 求知欲强与辨别能力低的冲突, 以及个别学生心理素质欠缺等。“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是在备受呵护又受到禁锢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个性张扬, 特立独行, 在行为理念上表现出高度的超前性和自主性, 但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忠诚感;有较好的自我认知, 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自信心强, 自我意识强大, 但行为个性“假成熟”、“真幼稚”;有强烈的“成人意识”, 时刻希望别人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在理念上渴望独立, 但因为从小缺乏磨炼, 缺乏独立生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法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 依赖心理强, 独立性差, 耐挫折能力弱。

2. 过度追求时尚事物而精神空虚, 缺乏信仰引领。

平时宿舍内少交流, 踩着铃声上课, 喜欢在网络上倾吐心声的“90后”大学生对于网络上的图文、音像和网络语言习以为常, 追求符合自己个性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新鲜时尚事物。在日常学习生活里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与感染, 常常觉得精神空虚, 没有长远规划与目标。在社会转型期成长的“90后”大学生, 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变更和转换带来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 价值观念发生动摇, 导致信仰迷茫和缺失, 缺少心理安全感, 心理失衡后就消极厌世。

3. 自我观念较强, 心理调控能力弱。

“90后”大学生喜欢我行我素, 对自己的过分自信容易在适应环境和面对突发事件中受挫。由于生长在信息爆炸时代, 思想较为早熟, 思想意识中自我观念强, 但是价值观不稳定, 安全感差, 情绪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波动较大, 易冲动而采取极端行为, 心理承受能力弱。调查显示, 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 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会因此一蹶不振。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调控能力弱, 抗压能力明显不足。

二、“90后”大学生心理安全诉求的分析

1. 特殊群体的大学生极度需要心理安全感。

在离异、婚变等社会问题上升率增高的影响下, 在“90后”大学生中单亲和孤儿学生数目明显增加, 一些学生因为家庭因素导致的性格自卑、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尤为突出。此类学生由于家庭缺少温暖、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重组, 与家长的沟通有障碍, 在这类环境中长大的他们有严重的阴影甚至性格扭曲, 在大学生活里显得适应能力差, 并且排斥同龄人的帮助。过度敏感而又极其渴望心理安全的他们, 在语言和行为上特立独行, 总是显得格格不入, 成为班级中的“问题同学”。他们表现得对什么都无所谓, 其实内心急欲与他人建立一种良性的人际关系, 极度需要关心和关注。因为自信心不强, 每遇到小的风浪就会害怕, 在处理爱情和应对大学生活的挑战时总会退缩。根据马斯洛五个需要等级, 这类特殊群体对于稳定、安全、舒适、秩序、受保护、免受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等需要极为迫切, 在心理安全上诉求尤为强烈。

2.“90后”大学生成长中缺乏安全感是引发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要因素。

情绪调节能力弱、心理成熟度差的“90后”大学生在成长中重视来自周围的安全感和认同感, 一旦交往的信任基础和安全系数大大降低、人际紧张感增强, 由此产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就会增多, 如不及时疏导, 就会诱发或导致违纪、违法、犯罪等事件发生。近期大学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2013年4月16日, 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去世, 他是被同宿舍室友在饮水机里投毒所害, 起因是生活琐事导致关系不好。同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又发生命案, 大三学生小蒋被室友小袁挥刀刺中胸口身亡, 起因是袁某没有及时给未带钥匙的蒋某开门。诸如此类的极端事件, 在此之前也常见报端。“90”后大学生成长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环境中, 他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 又受到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某些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危害, 根据特殊的时代背景, 积极探索当代“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需要, 是做好当代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三、“90后”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

1. 根据“90后”大学生心理需要,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 人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 他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从“需要”的理念出发, 着眼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关怀并信任他们, 适度满足他们的“合理性”心理需求。从新时代背景下对理想信念的呼唤出发, 从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的新认识出发, 加强对“90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引导同学树立现代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具备积极的入世精神和务实实用的理性精神, 促进大学生的环境适应性和独立、自立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满足缺少文化积淀的“90后”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 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对新事物丧失兴趣后出现的空虚、无聊, 和追逐目标失败后的无助、心理恐慌都是缺少信仰支撑而产生的缺乏安全感、存在感的表现, 良好的道德教育和信念引领能为“90后”大学生提供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使得他们在内心需要的爱、尊重和自我实现这几个方面得到满足。

2. 提供人性化、现代化的成长环境, 促进“90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优雅具有时尚品味的校园环境能为学生成长提供广阔的上升空间。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其中的教学方式、教师的师德师风、管理制度等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尽量的填补校园里控制功能弱化的“真空”地带, 加强在“90后”大学生热衷的网络论坛、微博等活跃的舆论地带的引领, 将课堂学习的范围不断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 散播正能量, 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如对热点事件、人物的评论和社会影响的宣传,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制观念和价值观。营造适合“90后”生活、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当今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一个随时随地能感受到科学和人文气息、获得审美感受的现代化校园中, 人的创造力和思考力会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也会促使大学生在团队精神、社会责任、公德意识等方面得到加强。和谐、充满活力的校园环境和人文关怀会促进“90”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使得他们能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对于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也会有积极的作用。

3. 加强挫折教育, 提高“90后”大学生耐挫能力。

近期发生在高校的许多因同学间的小矛盾、人际交往中的摩擦和个人感情问题导致杀害同学或自杀的案例反复提醒我们, 目前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很差, 对“90后”大学生加强挫折教育刻不容缓。随着大学生身心的发展, 他们在成长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学习、生活、恋爱等方面的挫折。由于他们自身突显的特点, 渴望得到爱情、友谊、信任和理解, 却又交往能力欠缺、相互理解和包容性不足、猜忌和防备心强, 没有经受过生活的磨炼, 遭遇挫折后心理上无所准备, 极度缺乏安全感。因此, 进行挫折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和不同的行为特征, 摸清学生受挫的具体原因, 把准脉搏后才能帮之以需, 导之以行。可以在教育中预设大学生常见的挫折情境,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专题训练, 帮助学生形成和锻炼坚强的性格, 学会调适心态和情绪, 遭遇挫折后不回避, 能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

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校园的安全稳定。作为在第一战线的思想教育工作者,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把握好“90后”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才, 才能使教育效果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1]王艳红.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2012, (11) .

[2]尹凯丰, 于钦明.“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成长成才规律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 (2) .

中学生心理安全教育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就,尤其是大学教育工作。但大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却少有进展。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正是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念及认知体系还未完全形成,其心理素质受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而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等措施,以避免大学生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进行探讨。

一、高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其总体心理状况是比较健康的,大多数大学生都积极乐观、拼搏向上、自信顽强、善于交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大学生无法在复杂的环境变化中调整自己,因而发生一些心理平衡失调现象,心理问题也随即出现。

所谓心理问题,主要指的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这也称为心理失衡。根据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按照程度的不同,通常将个体心理问题划分为三种类型:发展性心理问题(个体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主要表现为自负或缺乏自信,责任目标缺失等);适应性心理问题(个体与环境不能取得一致所带来的心理困扰);障碍性心理问题(个体持久地感受到痛苦,一般以6个月为界线,社会功能受损,表现为人际关系很糟,容易产生对抗甚至敌对行为,非当地文化类型的特殊行为)。近些年来,高校人身意外伤害、非正常死亡的案例逐年增多,很多是由于不同的心理问题造成的悲剧。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原因、环境原因、学习原因、社会择业原因、人际交往原因以及自我意识原因等造成的。通常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紊乱、抑郁、孤独、自卑、紧张、担忧及以自我为中心等。

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比较轻微,属暂时性的,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和排遣,就可能会演变为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衰弱、人格偏执等心理障碍,若此时仍未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将可能发展成为更加严重的心理异常现象,也即医学上所说的精神疾病。当大学生出现以上心理问题之后,将可能引发自杀、伤人、犯罪等安全事件,其后果非常严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的基本措施

1.科学设计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

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重要基础,可见心理健康在大学期间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学生的专业成绩十分优异,但却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样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因此,科学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大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的心理安全防范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才可以顺利地进行。

2.提升人文化教学水平,深入挖掘大学生内在潜质

大学期间的迷茫与出现心理问题有很大的关联,在当前大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内在潜质的开发,仍有待发展。因此,希望在未来的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可以遵循如下几点:第一,提高人文化教学水平。与传统的教育知识相比,人文化教学更加注重人的智慧开发与挖掘,以及人的道德培养和养成,不只把教育过程看成一种单纯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使学生更多地获取智慧的过程。第二,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沟通和理解的交往过程。教育在实现功利化和工具化价值的过程中,必然把满足外在的生存性需要而产生的适应性教育作为重点,但不能因此忽略超越性教育。它不仅要使人有富裕的物质生活,还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自由自觉的创造能力。第三,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教育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事业,是不断传承不断创新的事业。

3.提高对大学生生命、心灵的教育

当今社会全球化迅速,各种思想百花齐放,竞争和压力占据人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为适应时代发展,高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育学生重视生命,加强本性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更深的了解,“为何而生”以及“何以为生”,帮助学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以及自信心,能够以平静、豁达的良好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怀着健康向上的心态走好自己将来的每一步。

4.整合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

学生的教育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载体的学校教育。二是能够有力地支撑学校教育并成为其坚强后盾的家庭教育。三是作为学校教育有效补充的社会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该彼此合作,相互补充,引入灵活多样的心理教育方法。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让学生多参与活动

学校应给同学们创造集体活动的平台,通过参与集体活动,使学生的心理压抑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思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缓解心理负担,使得学生保持良好的态度和情绪,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去。一些社区义务活动、学校内部演讲比赛、辩论赛、创业计划大赛等,这些项目活动都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学生的独处时间,对于防范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对于我国现代化事业的继续推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其在学校的生活情况、学习状态、心态健康问题同样也要关注。若要大学生健康地生活和成长,就要及时对其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帮助和疏导,使其在收获了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收获健康的心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成为真正的社会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王露,胡昌伟.浅谈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J].经营管理者,2013,2.

[2]赖日生.新课程观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11.

[3]马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0.

[4]冯永辉,杨娟,宋灿.大学生社会支持、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5.

[5]杨贵英,张涛,宋丽娟,游向宇,宋杨,唐平.大学新生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7.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心理安全教育计划小班 篇4

俗话说“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幼儿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学习。健康的教育,主要是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根据小班幼儿身体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拟定本学期小班幼儿健康计划如下:

一、心理健康及安全教育

1.创设温馨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表现出来,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人格。

2.利用幼儿爱看的图书,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使幼儿知道如何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3.教育幼儿自觉的排队洗手、喝水、小便等。

4.教育幼儿不将手放在门缝间、桌子间、椅子间、以免挤伤。

5.教育幼儿不能碰电插座,不可以带小刀,在美工课剪纸时候注意安全,知道怎样正确的使用剪刀。

6.教育不把纸团、扣子、拉链等塞到耳、鼻、嘴里。

7.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有关的安全知识,让幼儿知道110、120、119紧急呼叫电话的号码和用途,遇到紧急情况,能呼叫求救,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安全因素。

二、身体健康及体育锻炼

1.开展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弱幼儿以鼓励为主,让他们在大家的带动下喜欢体育运动,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形成家园一致的锻炼方法。

2.通过体育游戏带领幼儿进行走、跑、钻爬的基本动作练习,引导幼儿学会能姿势正确、自然协调的走和跑。听音乐、鼓声及教师的语言提示玩、走、跑的游戏。如:能上下肢协调走,步调放开、均匀,摆臂自然协调,姿态端正。听信号有节奏地走、变速走或变方向走。掌握正面钻的动作,学习侧面钻的动作。能钻爬过较长的障碍物,完善手脚、手膝爬行动作,灵活的调节速度和方向。

3.提供数量充足的小型体育运动器械,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自由探索,教师带领幼儿共同摆放、收拾运动器械。

4.掌握单手肩上投远动作,注意上下肢协调用力,挥臂速度快,击中较大的目标。能连续不断地拍球。

5.能随音乐节奏做徒手操和轻器械操,动作到位,整齐有力。

6.了解有关体育活动的常识,乐意遵守体育活动的规则和要求,初步尝试与同伴合作游戏,有一定的运动意识和能力。

青春期心理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篇5

活动主题---泛舟成长之海,细择青春之贝

教学目标

1.了解青春期发育的特点及面临的困惑、烦恼和挑战。并理解其应对挑战的必要性。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意识。教学重点

青春期发育的特点及面临的困惑、烦恼和挑战。(重点是面对早恋)教学难点

青春期发育面临的困惑、烦恼和挑战及正确的价值取向意识。

教学方法:探讨、交流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青春期,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一个学习的好时机,一个多么美好而难忘的时期。迈入青春期,我们骄傲,我们自豪。可是,处于青春期的人们,由于生理的发育及对自己某些行为的控制不当,常使自己处于困惑中,甚至是误入歧途。为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即时解决自己生活中一些困惑,把心思集中到学习上来。结合八年级生物《人的生殖和发育》一节,特开展此次青春期心理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活动。

二、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认识青春期 1.什么是青春? 2.什么是健康? 3.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第二环节:心语小笺

见课件

第三环节:畅所欲言(青春期发育的困惑及应对措施(见课件));

第四环节: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特点:(见课件)第五环节:早恋有什么危害(见课件)第六环节:心语小笺(见课件)1.我们对你说 2.生活对你说: 3.父母对你的期望

第七环节:班主任寄语(见课件)

三、结束寄语

高中生的心理安全教育教案范例 篇6

心理安全教育教案1

一、活动目标

1、让同学懂得生活、学习和交友应注意的误区,通过活动,消除困惑,走出误区;2、感受人生的欢乐和幸福,从而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来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善待生命的每一天。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心理健康指的是我们的情感状态和心智状态,也就是我们的所感与所思。正如身体健康并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一样,心理健康也不仅仅是指没有心理问题或没有心理病。

对于绝大部分中学王来讲,这个年龄是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逐渐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时期.同对这这个年龄又是他们青春萌动的时候,在心理上与小学主有了实质的不同。这些发展与变化都会反映在他们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包括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家长的态度、学习的态度、学校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以及同学的态度。目前.我国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接 班人,对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培养都即强调智力因素的教育,又强调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虽然社会、学校、家长都已对学生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热情,但不可否认.这两大方面还有许多需要了解和沟通的地方。本项活动旨在对中学生心理状况方面进行有利引导。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四大问题

针对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学习、生活、情感等角度,总结了如下在在中学生中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卑、不自信心理

2、考试焦虑心理

3、厌学心理

4、与异性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三)、案例分析

1、自卑、不自信心理

情景小品:

一群学生(三五几个,可分作两小部分)在一起有说有笑,气氛欢快。某女 生走过,有参与其中的冲动。但等其上前时,脚步又退了回来,低着头走开了。又想参与另一群体,欲行又止。悻悻的走开.....此例为自卑、不自信心理(可叫学生回答)

因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在我们学生当中,总有一部分人,性格内向,怕和人交往,与人沟通也紧张不已。究其原因,就是由自卑、不自信的心理导致的。

产生自卑的原因: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是由于无能而产生的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当然人也不是生来就自信,自信和自卑反映出社会在人们身上留下的烙印,以及人在遭受挫折和打击后的态度。自信心是人克服困难、成就自我的心理支柱、培养自信是我们成功的重要保证。

(插入一则互动环节):

教师拿一张白纸一张黑纸走上讲台,先拿出了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想一想:“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一个黑点”。

师沮丧:“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会越来越大。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

展示: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白点。想一想:“同学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学生齐答:“一个白点”。

师高兴道:“同学们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生活中也是这样,评价自己或别人不能只把眼光局限于他的缺点,而是善于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

如何培养自信心:

(1)正视自卑:自卑感人皆有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有了自卑感千万不可自抱自弃。?(2)善于补偿:自卑感不一定都是坏事,只要善于自我补偿,可能成为激发斗志的动力。

(3)扬长补短: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有长处也有短处,要善于扬长补短。?(4)树立自信: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尤其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可以发掘。

青春寄语: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想征服全世界,就得先征服自己。

——海明威2、考试焦虑心理情景小品:

先做个“平地过独木桥”的游戏。(学生过)让独木桥升高些,再过一次桥。(学生过)比较两次过桥,心里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谈感受)

平时你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学生回答)出示:考试。考试时你们有哪些紧张表现和烦恼?对待考试,我们应该有怎样良好的心态,我们如何克服考试中的紧张情绪呢?

(学生回答)

为什么会出此案考试焦虑呢?

简单理解就是:缺乏信心,对成绩过于在乎,担心自己考不好。紧张的确会带来不好的反面效应,但是不是我们不需要紧张呢?(心理学上压力与动力的关系图)

通过上图我们发现:适度紧张焦虑可以促进注意力的集中和动力的集聚,但过于紧张会适得其反。

那么如何克服考试焦虑心理呢?

(1)、“不自贬”?不认为自己笨、弱、不行;“不求全”:不认为自己应该十全十美;“不他贬”:不担心自己被别人瞧不起;“不以偏盖全”:一次考不好,不认为自己再也考不好了;“不主观臆想”:自己不预言自己会失败。?

(2)、自我设定的考试目标要有一定的弹性。?

(3)、正确认识因考试带来的紧张。轻度的紧张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过度的紧张则需有意识的自我调节。?

(4)、用自我质辩法来分析考试失败可能带来的后果,消除自惊自吓的错误心态。?(5)、学会松驰精神:深呼吸(胸腹式呼吸法)、体育运动、听轻音乐等。

青春寄语:一味的勇猛精进,不见得就有造就;相反,在平淡中冷静思索,倒更能解决问题。——王小波

3、厌学心理

地点:教室时间:上课期间人员:两名学生,一名老师

一学生坐在课桌上打哈欠,另一名则不停的照着镜子,梳着头发,还不时和旁边睡觉同学说笑。他们对于老师教授的知识似乎很不感兴趣。厌学心理

我们平时学习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厌学心理呢?(学生回答)

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

(1)、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极不稳定,无法很好的应对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

(2)、学习目标不明确,又缺乏学习动力,从而导致成绩下滑,最终造成厌学的恶性循环。(3)、自信不足、悲观失望、无法集中注意力。(4)、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上网、手机、早恋等问题。)如何克服厌学心理:(1)、培养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的老师,应当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培养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用教材本身的生动性广泛联系实际来吸引学习(2)、明确学习的目的,充分认识到学习的目的与作用。形成正确学习动机的同时,制订每个阶段切实可行的具体奋斗目标和自学计划。(3)、看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以成功为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一步一步提高,不要失去了获得成功的信心。(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制订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经常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效。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过程中磨炼自己的学习意志。这样有助于维护自己的学习积极性。

青春寄语:青年人,我们要鼓足勇气!不论现在有人要怎样与我们为难,我们的前途一定美好。——雨果

4、与异性交往中的心理问题情景小品:

一男一女两学生在路上有说有笑,甚是亲昵,还不时有牵手行为。这个是时候,老师出现并走向他们。两学生故作镇静,且保持一定距离。待老师走远,又重新牵手走在一起。

此小品反应的是在中学生中常见的早恋问题。那为什么会产生早恋呢?这和异性之间是否有合适的交往有很大关系。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受封闭的传统思想、个人早期不良生活经验以及个体内倾个性的影响,部分同学在与异性交往时陷于紧张失措甚至恐惧的状态;另一方面,受到社会不健康思潮的影响,部分同学在与异性交往时则流于粗俗、随便。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前来咨询同学关系、特别是异性交往问题者日益增多,交往窘迫者有之,给异性乱起侮辱性绰号者有之,揭人隐私并臆传恋爱关系者有之,追求异性者有之,难于区分友情与爱情界限者有之,不够健康的性别关系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青春期身心的正常发展。基于此,本活动意在从“受欢迎”这种近距离低角度入手,矫正异性交往的种种偏差,将学生的身心成长引向健康的发展轨道。

我们该如何去正确对待与异性的交往呢?首先我们来看看下面几种情况,看看哪几种是异性交往的正确方式;

插入几段交往的情景

(1)课余时间异性之间讨论问题、自由交谈(2)户外活动时异性之间打球(3)晚上异性之间牵手(4)放学一起回家

你们怎么看待以上情况?大家觉得其中哪几项符合了异性交往的正确方式。

总结如下几点:(1)、要注意培养自身的现代意识和气质,积极参与男女同学间的广泛接触和感情交流,主动友好相处。(2)、与异性交往接触时,不要将性别作为能否接触的前提,多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了解,加深友谊。(3)、男女同学交往应注意男女有别,不失礼仪不尽情放肆。(4)、自尊自爱,不说粗话脏话等。(5)、交往时,言词举止要得体,否则易产生误会。(6)、庄重正派,不虚伪、不造作、不小心眼、不粗鲁放纵。

青春寄语:青春不只是秀美的发辫和花色的衣裙,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做黄金;青春的所有者,也不能总是在高山麓、溪水旁谈情话、看流云;青春的魅力,应当叫枯枝长出鲜果,沙漠布满森林;大胆的想望,不倦的思索,一往直前的行进,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郭小川

四、现场问卷调查环节(幻灯展示问卷,问卷题目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

五、总结:

青春是一个如花的年龄,是一段绚烂的岁月。青春的也是充满好奇和冒险的时光。青春的路上有坎坷也有坦途,有阳光更有风雨。如何应对青春期的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做的自己,对于在座的各位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主题班会,能帮助大家解决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树立信心,端着心态,用良好的心理,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谢谢。

心理安全教育教案2

教学目标:

1、与同学一同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

2、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为自己制定成长蓝图。

3、通过拼图游戏懂得“做人要认清目标,做事才能容易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2、与同学一同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

教学难点:

懂得“做人要认清目标,做事才能容易成功”的道理。

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一盒拼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历程,你能把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最有代表性的照片展示给大家看看吗?好让大家都来了解你的成长历程。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示照片,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

二、活动坊。

1、成长阶梯。

规则:

(1)请学生对下列几种不同的情况按个人想法依照优先次序加以排列,者在最上面,最无关重要者在最下面,排成阶梯式。

①提高学习成绩。

②结交更多朋友。

③学习改变自己。

④使自己更可靠、更信任别人。

⑤改变自己的脾气。

⑥使生活更充实。

⑦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2)学生排好个人优先次序后,老师在地板上画一阶梯。然后把每个项目分别念出。学生依照自己排列的这项次序站在阶梯上,彼此看看别人的位置,并各自说明自己这样排的理由

2、设计师。

规则:

(1)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拼图游戏。

(2)拼图分两次进行:先用背面拼装,即在没有图象提示的情况下拼装。老师看每组同学在固定时间内拼装得怎样。再用正面来拼装,即在有图象提示下拼装。最后比较前后两次的拼装情况,看哪一次更容易些。

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图象就如理想和目标,能认清目标,做起事来才容易成功。

三、小结。

成长是一个过程,要走好每一步。

心理安全教育教案3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排解烦恼的方法,使学生知道应该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

2、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让自己在快乐中成长。

二、活动准备:学生学唱《虽然我只是一只羊》、《快乐拍手歌》等等。

三、活动时间:x月x日

四、活动地点:本班教室

五、活动人员:班主任及全体学生

六、活动过程:

(一)体验快乐: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

2、今天,老师把喜羊羊和灰太狼也请来了。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唱起来吧!

3、同学们,伴着你们喜欢的动画片主题曲一起唱跳,快乐吗?

就像歌词唱的那样:“在什么时间都爱开心,笑容都会飞翔”,快乐是一种美好的情绪体验,能让人身心健康。我们今天班会课的主题就是——我快乐,我成长。

(二)分享快乐

1、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情令我们无法忘记,相信每一位同学的脑海中都有一幅幸福生活的画面。有人说“一份欢乐,两人分享,就是两份欢乐”。你们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快乐,让一份快乐变成几十份快乐吗?

2、分享快乐的事。

3、小结:快乐无处不在,以愉悦的心情看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三)创造快乐

1、情境游戏:《猜一猜》

情节设计:贝贝上前,做闷闷不乐状,委曲地自言自语:写字课,我认真地写,老师才给我90分,而同桌那么难看的字,老师却给了他100分。

教师引导①:你能猜出此时贝贝在想些什么吗?

情节设计:老师凑到贝贝的耳旁低语几句,贝贝眉头舒展开来。

教师引导②:猜一猜老师刚才对贝贝说了什么?贝贝为什么这么高兴?她是怎么想的?

2、你有过不开心的时候吗?你曾用过什么好方法赶走了自己的烦恼呢?能不能和大家说说?(评选出“快乐宝贝”)

3、是啊!烦恼、不开心的事,你有,他有,老师也有。现在老师请你们这些快乐宝贝们行动起来,帮助六个遇到烦恼的同学,有信心吗?(出示案例)

小组讨论:怎样帮助这些同学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难以克服的消极情绪?把保持快乐的“妙方”告诉大家。

要求:每组讨论一个情境,看哪一组提供的方法又多又好。

4、小组汇报。

(四)传递快乐

1、覃老师这里还有一个使别人快乐的小秘方,想不想知道?赶快走到你的好朋友面前,夸一夸他最让你佩服的地方。

2、学生当小记者采访。

3、小结: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用真诚的话语赞美别人,也会给别人带来快乐。

(五)歌唱快乐

1、歌唱快乐。全班同学齐唱《快乐拍手歌》。

2、师:同学们,开学初,我们就建立了成长记录袋,要求大家记录成长中的快乐,留下美好的瞬间,编辑快乐的人生,那么大家的快乐在哪里呢?让我们用歌声去寻找快乐,好不好!(回答-好)好,那我们就根据音乐的节奏把词填进去,请看歌词:〔幻灯投出字幕——内容:快乐在哪里呀,快乐在哪里,快乐就在成长的记忆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童年美好的回忆。拉…拉…拉…拉…快乐就在成长的记忆里;还有童年美好的回忆。〕

3、师:同学们,我们的成长记录袋才刚刚建立,还有待于我们去充实,告诉大家一个消息,每学期末我们将展示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并参加学校评选。

(六)画快乐

1、师:通过展示,老师看到了同学们有那么多的快乐,你能用你的小巧手把这些快乐画出来吗?

2、生:用笔画出自己心中的快乐,比一比谁画得最漂亮。

3、生:交流展示。

(七)总结快乐

1、生: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浅谈中职学生心理安全构建途径 篇7

一、利用好课前三分钟,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信力

中职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大都是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良、学习成绩较差的“另类”群体,进入中职学校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他们从内心深处来讲,还是想刻苦学习,通过自己的积极进取和不懈努力,赢得老师的认可、班级同学的欣赏。鉴于此,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时机让中职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证明自己的能力。课前三分钟就是值得我们各学科老师充分利用的最佳时机。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每节课都安排一两名学生上台演讲,从最开始的拿着讲稿,逐渐过渡到脱稿演讲、即兴演讲。演讲完之后,语文老师再作简短的以鼓励为主的点评,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其他学科专业课老师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播放短小的能够给人以启发的励志视频,通过简短有力的视觉冲击,或者振聋发聩的呐喊棒喝,让处于低迷状态的中职学生逐渐“醒悟”,从而信心满怀地投入新的奋斗历程中去。

二、教师协同共进,激发中职学生体内正能量

要激发中职学生体内的正能量,不能仅靠班主任或者是心理辅导老师。作为中职学校的老师,我们必须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要让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必须协同“作战”,靠单打独斗是难以取得明显效果的。比如,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上多朗诵励志美文,少一些重复说教、道德说教,通过励志美文的向上力量,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渐改变自己的不良心态;英语老师则可以通过优美英语歌曲的欣赏或英语歌曲比赛,让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受到天籁之音的感染,将寄存于内心的阴霾靠音乐驱散开来;体育老师则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比赛让学生锻炼出健康体魄的同时,熔铸出积极的心理(篮球、足球比赛调动学生的协同互助能力,考查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长跑比赛则体现出学生的耐力和毅力),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用健康的体魄和昂扬的激情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磨炼;技能老师则需要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传授技术、开展技能竞赛,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能够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说,只要各学科老师都能够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中职学生学习和未来就业,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三、通过各类活动,促进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从学校层面来讲,每学期都会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达到锻炼身体、激发潜能、培养兴趣、增强素质的目的。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班主任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一定要利用好学校所组织的各种类型的大型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使心理素养得以逐步完善。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让学生感受准备时的艰难、等待上场时的煎熬、在舞台表演时的洒脱、表演之后的轻松与回味;通过“田径运动会”,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体验冲刺时的自豪感,享受来自同伴的帮助和呵护;通过“球类运动会”,让学生领略同伴互助之后的风采,体会灌进篮筐、踢进球网时的激动时刻,挥洒大力扣杀时的豪迈;通过“辩论赛”,让学生在唇枪舌剑的比拼中体悟语言的魅力和力量,激发表达与沟通的欲望。各种类型的活动带给学生的有收获的喜悦,有拼搏的汗水,有失误之后的愧悔,有欢乐,有笑容,有放松,有挥洒……可以说,各种类型的活动都能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心理得到触动,这对中职学生的成长来讲,弥足珍贵。

批评教育学生要注意心理安全 篇8

学生只有心理安全了,才能有行为上的安全。近年来,校园事故频发,大多是由学生的心理问题造成的,而引发这颗隐形炸弹的导火索,又往往与批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

所谓批评教育,就是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并帮助其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批评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用得好,可以事半功倍;用得不好,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还会出现安全事故。好与不好之间,主要看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所谓心理安全,是指面对所处环境的安全状况持有的一种追求平稳、不受威胁的应对性心理机制,即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面对安全景况,如果形成的是一种良性的应对心理机制,则其外显行为是和谐友善的;反之,其外显行为会表现为一种安全事故。

校园安全,重于泰山,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期,自我意识发展,独立意向提高,并逐渐分化,价值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如何让学生守住自己的心理防线,不受外界的干扰,进而健康成长,学校教育责任重大,教师的批评教育尤其要“审时度势”。

就教育工作者来说,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学生犯错误。为此,教师常常想尽各种办法,避免学生犯错误,如果发现学生犯了错误,就会立即采取自认为有效的各种措施,批评教育学生,并且希望通过批评教育,杜绝学生再次犯错误。其实这是不现实的,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何况是成长中的学生呢?他们更容易犯错误,而且会再三地犯错误。学生也正是在这种不断犯错误、矫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俗话说,不吃一堑,不长一智。

但无论怎样,学生犯了错误都是要批评教育的,那么如何批评才能既保证学生的心理安全,又能达到教育目的呢?

第一,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正确区分批评的轻重缓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批评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换位思考,不断用自省的目光审视自己,审视学生,进行心灵深处的反思:我是否应该以这种态度对待学生?我的做法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威胁到学生的心理安全?批评失当我该怎样弥补?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既能认识到错误又能改正错误呢?等等。

要达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就要确切诊断病情。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一般有这样几个特点:

1.性格内向,思想偏激,有的还胆小怕事,喜怒哀乐不溢于言表,缺乏与师长和同学朋友的交流沟通,造成人际交往上的障碍。对此类学生,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因为这类学生受了委屈也不讲,要在心里琢磨好长一段时间,进而影响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而这些学生又往往具有很大的潜在爆发力,如果批评方法得当,这种爆发力就可变为积极进取的动力,反之就可能是破坏力。

2.心胸狭隘,对老师或同学的批评教育不能正确理解。这样的学生一旦遭到比较尖锐、严厉的批评,就会感到被拒绝、受冷落或者是受到嫉恨、歧视,甚至是受到威胁,感到危险和焦虑。表现为自我过敏,神经质倾向、自卫倾向、自卑等。对此类学生,教师要向他们做有关批评的意义和作用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感到批评是对他们负责,是爱护和喜欢他们;理解批评就是被人喜欢、被人接受;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就是大家庭的温暖和热情,是一种归属感,是对他人的信任、宽容和友好等等。

3.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此类学生以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优越者居多。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目中无人,坚信自己的判断,往往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不善于对自己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对别人是马列主义,对自己却是自由主义;常把享受放在首位,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当别人有困难时,自己意识不到要帮助别人,甚至意识到了也不愿伸手援助,有的还暗自得意,等着看别人的笑话。此种类型的学生,常常是目光短浅,缺乏远大理想。如果批评不当,就会造成师生间、同学间的种种矛盾,矛盾恶化后会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对此类学生,要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理想前途的教育。

4.缺乏同情心。同情是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所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它使我们有能力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与之同哀乐、同甘苦;它是保证人与人交往的感情基础。可是现在多数学生缺少这种同情心,他们受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只讲“利”,不讲“义”,只关心“分数”,不关心“人”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家庭,不懂得与父母相亲相爱、孝敬长辈;在学校,不懂得尊敬老师和团结同学,不懂得关心、体贴他人;在社会,不懂得尊老爱幼,关心帮助弱势群体,不懂得社会需要仁爱之心……对此类学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荣辱观”及对他人情感的感受力和对同伴的友谊,让他们常去体会助人的快乐,引导学生的爱心沿着正确方向逐步得到升华。

5.沉浸于某种不良状态而不能自拔或违法违纪等。沉浸于早恋、网络等不良影响而不能自拔者;具有小偷小摸、吸毒等违法乱纪倾向者。轻则说,或分散精力、影响学业,或感情冲动、种下苦果;重则说,一旦失恋或违法乱纪行为败露,罪恶、羞怯、失落、惆怅感就会交错产生、伴随左右,具有明显的自我谴责倾向,以至产生自杀的念头。这些问题的出现,离不开社会、学校及家庭因素,更离不开心理及思想因素。因此,解决这类问题应从心理、思想入手,做好预防和疏导;加强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理想和前途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等等。

第二,要了解教育批评之所以对学生心理安全构成威胁的根源:

1.功利性的应试教育体制,是构成学生心理安全威胁的头号大敌。重视显性外在的学习成绩,而不重视素质教育以及内在隐性的思想和心理教育等。在安全中只重视外在的现象发生,常常采取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是“堵”的惩戒、威慑等批评教育方式,来处理校园安全事故。仅仅追求“严”字当头,把学生“管住”不出事,在“预防”上下的功夫就很少等。另外,因现实情况下的教育资源短缺,而采取的大班额教学,使教师难于进行个体的“心灵”管理;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落后,除了提供物质支持就是盲目地质问成绩,忙于生计,疏于与孩子进行“心”的交流等客观问题的存在,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孤独感,甚至出现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后,受关注程度降低和在新集体中的心理定位的偏差,进而出现心理安全问题。

2.封建家长式教育。教师的教育不讲究民主,说一不二,用自己的思想和一整套清规戒律,去禁锢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样,习惯用讽刺、挖苦、奚落、呵斥等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强行矫正学生的思想行为。这种批评教育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形成紧张与压抑的感觉,导致学生心理失衡和言行的变异,严重的还会造成不良人格,诱发各种心理疾病。

学生人格的成长和心理安全,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的隐性课程。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影响他们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进而威胁学生的心理安全。虽然“师道尊严”的影响今天依然存在,但是,实现师生平等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必须要打破师生尊卑的樊篱,找到一条平等对话的渠道:在教育教学中多给学生一点理解和尊重、多给学生一点宽容和沟通、多给学生一点自主和民主……如果说学生怕你,就证明你不是一名称职的教师。学生只有与教师和谐相处,没有顾虑,感到心理安全,才能自由地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并打开创造的闸门。为此,教师只有从心理上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没有局限性,才能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

第三,要掌握批评的艺术。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谅解和宽容犯错误的学生,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了这几点,才不会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犯错误的学生,才不会使学生感到恐惧、害怕。通过批评教育传递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和宽容,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爱和自强的良好心理,促使他们积极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选择适当场合,把握最佳时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来实施批评策略:如先充分表扬,再适度批评,寓批评于鼓励之中;旁敲侧击,寓批评于幽默之中;行为暗示,寓批评于无声之中;帮助矫正,寓批评于宽容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批评于和风细雨之中;促膝谈心,寓批评于友善交流之中等等。不仅如此,教师在实施批评策略时,还应特别注意:批评要掌握事实、有的放矢、留有余地、刚柔相济、迂回启发等等。

总之,批评教育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安全,就是要讲究方法。批评有法,而无定法,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基点出发,这样的批评方式才能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上一篇:消防安全演练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关于成立中青年专家联谊会的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