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教学设计新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震教学设计新(通用9篇)

地震教学设计新 篇1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塌、昔、墟、掘、爆、堪”等6个生字,掌握“昔日、漆黑、拐弯、挖掘、控制、开辟、拥抱”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理解信念和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子俩十分了不起,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教师和学生搜集有关地震的材料。

3、教师准备课件。(有关这次地震音频、父亲在营救儿子时候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知识,导入新课

1、复习课文内容:课文主要讲了发生在父与子之间的一件什么事?(反馈,并板书:父子)

2、在地震中,许多楼房都成了废墟,(课件出示影音资料)同学们,像这样惊心动魄的大地震,在正常情况下,埋在废墟下的人生还的可能性大吗?(生齐答--不大)是的,生还的可能性非常小,然而这篇课文讲的一个儿子与十四个同学在废墟下支撑了38个小时,一个父亲不顾危险坚持不懈地挖了38小时,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了不起)板书

(二)品读课文,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父亲了不起在哪?儿子了不起在哪;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刚才的问题,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然后在四人小组里讨论。

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父亲

(1)、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相关的语句。

全班交流:生汇报,师相机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看出父亲挖得时间很长,救儿子的执着。)

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谁能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2)、(想象画面,丰富形象。)经过36小时的挖掘,父亲变成一副什么样子,联系前面的录像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钢筋、玻璃把他的划破了....)从外貌上去体会父亲的艰辛,感受到父亲的伟大。

(3)、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了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请同学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

交流讨论:

①课文为什么要从8小时写起(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时间很漫长,父亲挖得特别辛苦)读出这种感觉

②父亲挖了36个小时,为什么还没有放弃呢?

出示读课文相关句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③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父亲经常对儿子说的话。

A、你们想象一下:这位慈爱的父亲曾在儿子遇到什么情况下说了这句话?

B、现在,在地震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课文中怎么说的?生读课相关句子。

④别的父母是怎样的?有哪些人在阻挡父亲,这位父亲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引读课文)

⑤面对这么多困难父亲停止挖掘了吗(没有)为了要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你能用仿照不论……总…….这样的句式来说吗?如:不论别人怎么劝解,父亲总不停止挖掘。

⑥小结: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总是会和你在一起,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永远和儿子在一起)

(4)、感情朗读。

2.为什么说儿子也了不起呢?

引读课文父与子的对话部分:“当挖到36个小时,突然听到…(师生对读)。

(1).讨论:为什么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啊?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出你的体会。(爸爸在38个小时挖掘中,儿子非常信任他,一回忆起爸爸说的那句话,他的信心就回来,他信赖他的爸爸。)

(2、想象说话。

当他的爸爸这样挖掘了八小时……,阿曼达和同学们(生接读课文句子“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阿曼达在废墟里会和同学们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儿子之所以可以支持38个小时,因为爸爸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是这种信念支持着他,他相信爸爸会来救他。)

教师小结:在漆黑的瓦砾堆下,38小时,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正中情况下,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多么勇敢多么镇定啊。是亲情,产生信赖;是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让同学出去,表现他舍己为人,富有爱心(板书:勇敢有爱心)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这句真诚诺言的信赖。

3、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这句话。

总结: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的责任感表现了崇高的父爱,儿子对这句话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境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骨肉终于团聚,是信守承诺让他们团聚,是亲情使他们这样幸福,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声,你们也感受着各种各样的爱。爱是一首不老歌,爱是一首感人的诗,爱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愿我们多能成为故事中了不起的人。(四)、课后拓展,延续“亲情”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板书设计:

19、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了不起子

挖父子情深等

顽强勇敢

恪守诺言充满自信

地震教学设计新 篇2

关键词:地震勘探新方法,减负,学习兴趣,实践教学

随着油田勘探程度的增加和难度的加大,传统的二维、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在解决某些地质、油藏等难题时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要求地震勘探新方法、新技术不仅要满足定性评价要求,而且要向定量化、精细化和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针对不同勘探开发目标和目的的地震勘探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出现是必然的。常规地震勘探课程侧重基本勘探方法和原理的讲解,然而在实际油田生产中大量非常规的地震勘探方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油田地球物理勘探相关专业开设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让学生能够把握地震勘探新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从事地震勘探工作十分必要。为保证课程教学效果,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减轻学生负担并重的教学改革方案,并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

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是在常规地震勘探技术基础上,使学生系统了解目前实际生产中正在或将要应用的新技术,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将地震勘探领域主流及前沿的理论和技术及时地、更好地融入授课内容中,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引导学生理解实际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多种关键地震方法,为今后开展实际油田勘探生产以及相关方法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具体目标和要求包括掌握地震勘探新技术的概念与特点,把握新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地震勘探新技术的研究意义与技术要点。学会文献检索与查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中英文文献阅读、分析与总结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文献检索、总结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课程教学背景分析

1. 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特点分析。

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作为地震勘探原理的补充和延伸,与目前油田实际勘探开发紧密相关。课程涉及范畴较宽,内容繁多,包括VSP、井间地震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微地震技术等。课程中除新方法所对应基本物理方法的描述外,还涉及大量的形式复杂的数学公式及数学描述,以及多种地球物理信息和手段的分析、融合,甚至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结合。此外,地震勘探新方法随计算机发展和学科间交叉融合快速发展。同时,地震勘探是基于基本地球物理勘探理论、方法与认识,并将数学物理方法应用于计算机实践的一门课程。实践性强是勘探地球物理方法课程共同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对每一种技术有较直观和深入的认识。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授课时间较短,而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研讨和课下文献调研总结,以及实际资料实践,理解课程教授地震勘探新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和发展趋势等,为从事地震勘探科研与生产工作奠定基础。总之,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对学生科研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 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授课对象的特点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该阶段的本科生既要完成预定课程的学习,同时还面临着就业或者考研的压力,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有效掌握地震勘探新方法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时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还有部分大学生学习劲头不足,有明显的厌学现象。另外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理论性强、实用性差、教学过程单调、教学方法单一以及作业太重等因素都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针对目前复杂多样的学生心理,教师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也是本课程以及类似课程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课程优化实践

1. 精心备课,构建实际问题导向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国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长期处于知识代言人的地位,掌握着话语主动权,这就导致了无法构建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无法促使学生自由探索知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努力构建合作机制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应精心备课,包括必要的板书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融为一体,提供的信息量大,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抽象的知识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要准备具有代表性的勘探实例与勘探实际难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也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喜欢该课程。再次,本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构建实际问题导向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导向式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用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和探索者。将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以及案例式教学法运用进来,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事先查阅文献,进行总结,初步提出解决方法,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其可行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其自信心,开拓思维,激发其研究兴趣。最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用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协助学生开展实践。

2. 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总结,培养动手能力。

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准备实际油田资料和相关软件与程序模块,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际数据的分析、处理与解释,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和问题总结,加深体会,并培养良好的协作精神。安排学生分组进行相关问题文献的查阅、分析与总结,从而引导学生学会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文献检索,培养必要的文献整理、总结等基本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的报告能力,提供充足机会并鼓励学生对自己所做的文献调研和实际问题解决方案、效果进行报告。教师的讲授要在学生自求自得而又遇到困难时,要以画龙点睛式的手法去贯通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其深入理解研究问题,提高地震勘探新方法的教学效果。

3. 关心、关爱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给学生减负。国外在概说中国教育的特点,确切的说是缺点时认为:大学教育是知识的教育。正因如此,大学生成了世界大学生群体中学得最辛苦的一部分,他们要完成的课程数量多,所学知识过于专业化,过深、过难,考试呆板且频繁,知识学习的负担过重,使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独立思考的能力差。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的教学安排,充分分析了大四学生面临的毕业、考研及就业压力和处境,考虑到目前大学生的普遍心理情况和课程所针对高年级同学时间紧、压力大的特点,不能增加过多的学习负担,而应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减负具体实施措施包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地震勘探新技术的认识与理解,减少作业量,尤其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材料和实实在在的勘探实例,鼓励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尽力做到在课堂上理解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实践工作所需的成熟软件和程序模块,并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同时在课程授课中帮助学生加深对地震勘探原理、资料处理等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减轻考研同学专业复习的压力。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课下与老师深入交流和谈心,做到师生平等,使学生能够以放松的心态进行本课程的高效学习。同时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注意考评体系的多样化。丰富课程评价指标,将出勤率、文献检索与总结、课堂讨论积极性及表现、课堂学习认真情况、课外实践报告以及最终考试成绩等都纳入考评标准中,避免“一考定输赢”的现象,从而切实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四、认识与总结

地震勘探新方法作为勘探地球物理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与理解地震勘探学科前沿知识,了解实际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多种关键地震方法。如何让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理解所学内容是教师要考虑的根本问题。教师在授课时注重课程的内容多、实用性强的特点,以及授课对象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其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大的特点,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减轻作业负担,最大程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学习效率,注意考评体系的多样化,要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培养其学习兴趣,从而使该课程的教学达到预期成果。

参考文献

[1]孙鲁平.“应用地震学”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14,(1):51-54.

[2]冯德山.《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反演》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29-30.

[3]刘宝春,吴高波.从大学生厌学看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性[J].工会论坛,2008,14(1):123-124.

预测地震的新法宝 篇3

GPS全称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译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主要在精确定时、工程施工、勘探测绘、导航、定位及授时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GPS也是我们个人旅游和野外探险的好帮手。最近,有日本的学者提出GPS具有另一大功用——预测地震。

来自日本北海道大学的北岛康介教授在接受英国BBC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预测地震的新方法。北岛康介教授通过测量大气层上部的TEC值(Total Electron Content, 电子总含量)来分析GPS的信号。当他在测定和分析2011年日本东北部大地震之后的TEC值时偶然发现了在地震发生前的40分钟,TEC值已经受到了声波的干扰。于是,北岛康介教授以TEC值作为y轴,时间作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以2011年日本东北部的大地震时间作为分界线,如果没有地震发生,TEC值与时间所组成的函数关系图像是一段类似于抛物线的平滑曲线,但地震发生后,曲线变为折线,并且在地震发生前的40分钟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变化。北岛康介教授在回顾了相应的GPS记录后发现其他大地震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因此他认为这可能是预测大地震来临的一项重大突破。

通过GPS提前预测大地震的来临能够挽救许多无辜者的宝贵生命,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类似去年发生在日本的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和财产的损失的悲剧就不再会重演。

韩俊杰/编译

内容来源:BBC Science& Environment

地震教学设计 篇4

杨岭完全学校

高双伟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在互联网上搜集的有关地震的视频、动画片、图片等制作的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在互联网上搜集的有关地震的文字资料。

二、教学课题

1、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地震的有关问题,合理推测地震并利用模拟实验探究地震的形成。

2、知道地震的危害,了解地震的前兆和目前对地震的预报情况以及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措施。

3、从地震的情景中感受地震巨大的破坏力,并激发学生探究地震的热情。教学重、难点

通过科学推理、模拟实验等方式自主探究地震的形成。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科学推理、模拟实验等方式自主探究地震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观看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图片图片,导入板书课题。2教师:汶川地震牵动着咱们每个人的心,这组图片是四川汶川地震 前和后的对比照片,看了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你想知道有关地震的哪些知识呢?(学生自由发言)

(二)、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教师:关于地震,你最想了解哪些问题呢?(学生回答:地震的形成、地震的危害、地震的预兆、地震的监测、避震的方法......)

2、探究地震的形成及危害

教师:同学们的反应都很快,一下子就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看来大家对这节课的内容是非常感兴趣的。对于一些自然现象,我们只有找到它发生的根本原因后,才能了解与这种现象相关知识,我们就先来探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再去解决其他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

教师:同学们的猜想都有一定的依据,都比较合理,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桌 子上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地震的形成 过程,同时要注意小组分工。

(感受身边的震动,做模拟地震的实验)

实验一:折木棍(教师介绍实验步骤、出示实验要求:要注意安全,双手握住木棍时要均匀用力。)

开始实验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双手有什么感觉?”思考,并且让学生由实验想象地震发生时有震动同时伴有响声。)教师:归纳总结:地震形成的原因(课件展示地震成因小视频)http:///programs/view/Zw2d6rKFYvAtarg 实验二:搭建模型(教师要求学生用准备好的材料或身边的材料,精心搭建房屋或校园模型)

利用多媒体出示实验二要求

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小组成员汇报。(只要学生能够说出地震发生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房屋倒塌即可)

教师:顺势引导,为什么发生地震时房屋会倒塌,学生会想到地壳的运 动。地壳断裂变形致使地面上的建筑物倒塌。用语言渲染如果地震发生时,房屋里有老师、同学、亲人,想象一下当时会是什么样的?

教师:地震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灾难呢?(学生根据课前在网上收集的资料和刚才的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料谈地震的危害;教师播放地震纪录片)教师:归纳总结:地震的危害(课件展示唐山震后图片)通过模拟地震的实验和观看纪录片,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归纳记录下来。并把地震的主要危害进行归纳记录,完成教材上的记录表。3.了解地震的预兆和监测。

教师:地震的破坏力这么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那怎样做才能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呢?那有哪些方法可以提前预知地震的来临呢?

(1)“地动仪” 里面有机关,发生地震就能感受到,珠子就会掉下。能否预测地震存在争议(课件 地动仪图片)

(2)根据动、植物的反常现象预测地震。(展示教师课前搜集的资料)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教师:地震预测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到目前为止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所以一旦地震发生,掌握正确的避震方法才能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安全,在不同环境下,你知道选择什么样的避震方法吗?比如说教室里,我们在上着课,突然地震了,我们应该怎么办?或躲在那儿比较安全?

学生:根据课前在网上搜集的资料谈不同场景中的避震方法。

教师:地震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除了同学们刚才总结的提前预测地震做好防震工作,懂得避震知识外,对于地震多发地带的建筑还要有一定的防震能力,是降低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经过这节课的探究,相信大家对地震有了很多新的认识,看来关于地震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的问题,比如说震级,如何才能使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更强等,课下继续探究吧。老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中间一定会出现一个地震学家!

地震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地震》是冀教版小学科学第五单元的内容,这一本单元的研究主题是“地表剧烈变化”。地震属于地表剧烈变化的一种,是地球内部的岩石受到强大的力的作用时,产生断裂、错位,一时间出现的地动山摇现象。本课引导学生关心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这种自然灾害,自主合作探究地震的成因,了解地震的危害,掌握避震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地震的有关问题,合理推测地震并利用模拟实验探究地震的形成。

2、知道地震的危害,了解地震的前兆和目前对地震的预报情况以及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措施。

3、从地震的情景中感受地震巨大的破坏力,并激发学生探究地震的热情。一些基本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把自己的感受与其他同学交流。

2、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

科学知识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地震的概念。

2、能说出地震会引起那些灾害。

3、弄清发生地震时应当采取的措施。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学课件

2、大毛巾。

3、薄木片每人六片。

4、正方体盒子或课本或积木。

学生准备:

在互联网上搜集的有关地震的文字资料。

五、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资料搜集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谁知道雅安在今年4月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的大事?(雅安大地震)师: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约100公里。雅安地震牵动着咱们每个人的心,老师这里有一段地震来临时的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要求大家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观察,看一看地震中的人或其他物体有什么反应,你有什么感受。

课件展示:雅安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

雅安是一座山水相间的城市,一座碧茶飘香的城市,更是一座因大熊猫而名扬四海的城市。雅安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和模式标本产地,2006年,以雅安为主要核心区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雅安是世界茶文化、茶栽培的发源地,是全世界最早有人工栽培茶树的地区;雅安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野生桂花林也是国内最佳红叶观赏区之一。

截至2013年4月24日10时,共发生余震4045次,3级以上余震103次,最大余震5.7级。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据中国地震局网站消息,截至24日14时30分,地震共计造成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关于地震,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学生交流感受。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的危害?地震前兆?预测?自救?„„

2、根据地震现象,研究地震的成因

(1)、观察地震现象播放地震现象,观察、了解地震现象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生活中的了解,来谈一谈伴随着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

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甚至倒塌呢?(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2)、研究地震成因学生猜测。①联系所学知识,猜想假设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

模拟实验:把毛巾、木片、书本、积木放好。出示实验要求:

课件:(1)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现什么现象?

要求:把每条毛巾纵向叠两折或三折,将折好的毛巾一条叠一条,平铺在桌面上当作水平的岩石层。

双手按住毛巾的两端,把它们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2)握住木片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 要求:两手握住木片的两端,同时用力将木片逐渐压弯,直到断裂,体会感觉。温馨提示:

1、弯曲的木片不能离眼睛太近,以免伤了眼睛。

2、弯曲的木片也不能离同学太近,以免伤了同学。

(3)用书本、积木等搭建一座漂亮的楼房模型,快速抽出下面的书,观察模型的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一组:用毛巾做的实验模拟地震时地表的变化。(毛巾挤压产生褶皱)

二组:用薄木片做的实验。模拟地震时地表的变化及振动、声音。(用力将木片逐渐压弯,直到断裂。断裂时两只手有阵痛的感觉,也能听到断裂瞬间的响声)

教师提示学生把两片、三片木片摞在一起折断,体会断裂时更大的震动和响声,并引导学生推测地壳厚约30千米的岩石层突然断裂时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学生推想)

三组:用书和积木做实验,模拟地震来临时地表的变化及地面上物体的变化。(我们在很长时间搭建的模型,在瞬间就会倒塌。)通过实验推理想像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地震成因推想:地层在受到地壳内部的巨大压力时,会像毛巾层一样发生褶皱,岩层褶皱厉害了就像木片一样断裂,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地震。

(4)归纳总结

1)动画演示地震形成的原因。2)文字总结概括。(课件出示:地震成因)

师: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地球分为三部分,地核、地幔、地壳。我们就生活在地壳上,地壳由不同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不断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相互之间会不断挤压或拉伸,岩层就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岩石的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断裂,形成地震。

3、了解地震的危害。

(1)师:那地震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灾难呢?(课件 地震的危害)。(学生根据课前在网上收集的资以小组为单位料谈地震的危害。)

(2)结合雅安地震震后图片谈感受。

地震有什么好处吗?(1)地震能缓解地球本身的压力,释放过多能量,保持岩石圈受力平衡。(2)同时地震也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3)地震还造就了无数奇山异水。

4、了解地震的预兆和监测。

师:地震的危害那么大,我们有没有办法像预测天气预报一样预测地震呢?就让我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吧。

(1)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课件展示)(2)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

(3)(课件展示)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现在,人们预测地震的仪器越来越先进,日本发明制造的测震仪能在地震发生1分钟前测出,但是1分钟是何等的短暂!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能够做有心人,争取在不远的将来,让预测地震就像天气预报那样平常、准确。

②正确避震既然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做呢?学生汇报。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再迅速的进行自救。

5、避震的方法

(1)师:如果地震发生,你知道选择什么样的避震方法吗?(课件 避震方法)(学生简单交流。)

(2)网上避震演习。(课件 卧室、教室、街道、操场、野外等场景)(学生根据课前在网上搜集的资料谈不同场景中的避震方法。)

(三)、这些饱受5.12地震恶魔摧残的重灾区,百姓心灵的创伤还没有完全愈合,人们还没有走出那次地震留下的阴影,又发生了这次7.0级的地震,我们为灾区人民流泪,我们为灾区人民祈福,最后让我们在《爱的奉献中》为雅安默默祈祷:坚强雅安,平安雅安!

地震逃生手册 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2.演练遇到地震这种突发事件时有秩序地逃生自救的技能,躲避地震伤害。学习重点:

了解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躲避地震伤害。教学过程:

一、学谚语和顺口溜。1.出示图片(地震预兆)2.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3.动物反常情形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4.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二、讲解有关地震时应注意的问题: 讨论强调地震来时注意的问题: 1.家庭应准备好食物、水、手电筒、毛巾、简便衣物、塑料布和简易帐篷、收音机、呼叫机等,对煤气、电闸等做好关闭的应急准备。易燃易爆、剧毒物品不宜放在室内,要妥善安置。较高家俱上不堆放笨重物品。房屋正门、楼道、走廊内不堆放杂物,以利人员疏散。发布临震预报后,家庭成员都要听从当地政府的指挥,按指定路线和地点疏散。2.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a.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

b.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c.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

d. 如果你在百货商场,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e.如果你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要注意行李掉下来伤人。座位上面朝行李方向的人,可用胳膊靠在前排椅子上护住头面部;背向行李方向的人可用双手护住后脑,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地震后,迅速下车向开阔地转移。

f.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把明火灭掉。

三、进行简单的防震演练

四、本课小结;本堂课我们通过图片,儿歌,实际演练等方式使大家基本掌握了地震这种突发事件时有秩序地逃生自救的技能,让大家掌握来不及逃离的情况下如何躲避地震伤害的本领。达到我们预期目的。大家都是好样的。

五、学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

地震机制的新探索 篇7

当今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人口急剧膨胀、资源严重短缺和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挑战.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自然灾害日趋频繁.地震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 塑造了地貌[1].在对地震机制的探讨中,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考虑不同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及由此产生的应力传递和应力变化对地震的触发和延缓作用.本文拟通过对地球的自转和地磁场的论述, 阐述地震形成的新机制。

1 地球自转产生的重力机制

根据地质构造形成的动力来源, 可以把地质构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重力作用的配合下, 由地壳等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另一类是在重力作用等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2]。正因为地球本身拥有重力, 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地质作用。

1.1 潮汐现象

地球是宇宙的一部分, 所以地球上无论海洋、大气、还是固体地壳, 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太阳、月球等天体引力的影响形成潮汐。月亮在赤道时产生的半日潮使大气对流层、水圈和液核分别有54181864、43275和3103km3的体积绕固体地球向西运动[3]。海洋会出现周期性的西向潮汐, 导致液核表层西向漂移。大气中的潮汐非常类似于海洋中的潮汐, 它可以诱发山崩地滑。据研究人员推测, 大气压力可能还诱发像地震这样的地质灾害[4]。固体地壳受此力的表现一般不怎么明显, 但因地球自身的自转, 地球上任一点都必然受到离心力和地球引力的双重作用, 导致岩石圈和下地幔分别有2754和10599km3的体积胀缩, 成为其中熔融部分流动、上涌和喷发的动力[3].我国地震研究员花金和何焕荣对全球3386个震例进行统计, 结果如表1。

由表1可知:地震的发生与固体潮存在内在联系。全球60%以上的中强地震发生在固体潮的增压阶段, 剩下将近40%的地震发生在减压阶段[5]。另外, 俄专家认为, 大潮能够对太平洋地区的地壳产生巨大的压力, 部分坚固性稍差的地壳会出现裂缝, 裂缝中会释放出中子及其他原子粒子和核子的射线, 而处于正常水平的中子射线就会因此产生波动。如这种破裂正好发生在地震带上, 就会使该地区的地球内部能量得以猛烈地释放, 而引发地震[6]。

1.2 地球内部结构的影响

科学家最近提出证据:由于地球自转的力量, 地球发展史上曾发生过地壳的大幅移动。当地球内部或表面的重量分布不平衡时, 地轴可能出现倾斜, 地球自转的力量会对重量分布进行重新调整。例如, 远离赤道的一座火山, 会因地球自转的力量逐渐被甩到赤道上的某个地方。这种移动与大家熟知的“大陆漂移”概念不同。大陆漂移是单个大陆相对于另一个大陆的缓慢移动, 是以板块为基本单位的。南北极晃动导致的大陆移动速度比由板块构造引起的大陆漂移的速度快10~100倍[7]。当地壳构造板块突然在地质断层上滑动会发生地震。同样, 当南北极晃动时也会引起地震, 释放岩石所蓄积的动能, 并以地震波的形式传到地表。位于地壳深处的岩石, 随着南北极晃动而产生位移, 它们向断层处的岩石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在巨大的压力之下, 它们会释放出被称作空穴电荷载流子的粒子。这些粒子能在地壳中传播几十英里, 到达地表。

传统观念认为地幔内部的密度横向非均匀及表面板块运动引起地幔对流, 放射性热能是其主要驱动因素, 却忽视了地球自转作用。大家都知道, 在地球内部各种能源中, 放射性热能、地球转动能是两种最重要的能源。自转是地球的重要特性。大地构造运动所需能量只有通过消耗地球内部或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某种能源才能实现, 由于地幔对流而在岩石圈底部产生的应力场作为面力而造成岩石圈本身变形, 从而产生岩石圈内部的应力分布。岩石圈应力分布情况, 导致俯冲带为应力挤压而洋脊为应力拉张[8]。再加上地壳并不是静水平衡地漂浮于地幔软流圈介质之上。漂浮于软流圈上的不仅仅是地壳, 还包括地幔顶部, 岩石圈整体处于静水平衡状态。地幔对流产生的作用于岩石层底部的拖曳力是中国大陆 (特别是远离碰撞带) 岩石层运动构造变形的重要驱动力[9]。

人类对于地球内部构造的研究表明:固体内核的主要成分为高压状态下的物质铁与镍。其中, 铁合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成晶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 地球中心地带开始膨胀, 如今已不再是一个晶体, 而是晶体的聚集体。它们呈现出的这种特殊排列在地质学上被称为“各向异性”, 能令震波在一个方向上比在另一方向上更易穿行。南北向运行比东西向运行的震波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快了3%左右[10]。而且内地核的东西两侧并不对称, 东侧内地核传递地震波的速度较快, 地震波能量衰减的程度较大。正是由于地球的不均质, 再加上科里奥利力的影响, 使上升物体西移, 下降物体东移[3]。导致西升东降的断裂处于引张状态, 有利于火山喷发、岩脉侵入和地震的发生。

大量事实表明了地球自转活动与地震的相关性。笔者认为:地球受星球的引力作用, 使其转速逐渐减慢.但地核在地球的内部, 受外部的引力作用小, 特别是地核的质量很大, 外围又包裹着滑动阻力很小的液层, 惯性作用使其保持原来的转速, 造成了自转的各向异性。呈液态的外地核和过渡层也向海水潮汐一样, 在引力方向凸起, 在朝向引力方向比背向引力方向凸起的高。由于地幔的包裹, 这种潮汐凸起转变成为对地幔由内向外的巨大压力。随着地球的自转这种压力也随之在地幔内部转动。地球内部的潮汐挤压力伴随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永远不停止, 而且方向随着地球的自转而改变。上地幔和地壳压力小刚性大, 这些部位易发生地震。

2 磁力机制

地球磁场是地球内部大约2900~5100公里深处的液态铁在流动时产生的电磁现象, 由地核向外运移, 再由地磁北极流向地磁南极。地球磁场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在孕震地区由于地下物质 (主要是气体和液体) 的运动, 通过岩石中的孔隙、裂隙等的渗透和扩散, 引起地下介质电导率变化, 在地壳下部几英里处流动的电流会改变地表的磁场。再加上地磁的基本场是矢量场, 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地震孕育物理过程各有不同, 在不同构造环境、不同构造运动模式下, 其矢量变化形态是非均匀的[11]。就像地壳不均质一样, 这种非均匀的分布规律极有可能诱发地震, 所以许多地震的发生都会伴随着磁异常现象。

3 结论与建议

地震的发生, 要有很长时间的孕育阶段, 即所谓的能量的积累阶段.地球自转作为重要的能量来源, 地球磁场的时空运动则加快了这一进展, 当能量积累到某一特定值时, 更易受地球外界微环境的影响, 比如日月大潮、自转速度的周期变化的影响。21世纪, 已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动时期.更应注重理论方面的创新, 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1.深入剖析以往地震活动区深浅层空间结构与动力过程, 研究地震活动地域的横纵向的分布特征及可靠前兆信息的同步性经验和统计效应与发展态势。

2.明确目前潮汐与地震研究的初步结果、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这种关系的强弱程度是依赖于震源位置、发震断层类型和潮汐应力作用类型的。

3.震磁前兆的图像是复杂的, 所以要深入研究每次地震的震磁震磁关系。

摘要:当代的地球科学跨越严格限定的研究学科领域, 由此产生的在科学理解上的突破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震活动是一种复杂现象, 迄今为止, 世界上仍没有一种理论和观点可以真正解释地震的机制, 仅仅是对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异常现象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地球运动、地磁与地震关系资料的归纳, 进一步论证了三者的相关性, 提出了未来地震研究的发展方向.

给地震孤儿新父母的第一堂心理课 篇8

这样一场灾难让我们悲伤、我们感动,所以我们跃跃欲试、我们觉得做什么都不够。这样试图做点什么的情绪让我们把冲动放在领养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的努力上。我们坚信我们会爱他们像爱自己的孩子,我们坚信自己能够用爱来为他们撑起一片幸福的天空。

但是,半年之后呢?一年之后呢?五年之后呢?当这哀恸的日子渐渐过去,当当日复一日的生活开始像以前的每一天一样转动,这份最初的、最真的、最浓的爱能持续多久?

倘若你真的准备领养震灾中的孤儿,请你准备好一份持久的、久到足以等待他们真正长大的爱,这份爱必须在岁月面前毫不褪色、变质;

倘若你真的准备领养震灾中的孤儿,请你收起“同情”和“怜悯”,给他们一个正常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父爱和母爱,要知道“同情、怜悯”是这份爱里最大的毒素;

倘若你真的准备领养震灾中的孤儿,请你首先忘记他们是“孤儿”,忘记他们在地震中失去父母,因为从你准备领养他们的那一刻,你就已经是他们的父母。

请你们准备好在半夜安慰他们的噩梦,擦去他们惊恐的眼泪;

请你像打骂教训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训他们;

请你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严厉要求他们;

请你在他们和自己的孩子吵架时,公正地对待,不要因为他们是孤儿而偏袒他们;

请你以平常心对他们好,也以平常心对他们“不好”。

请你在案头摆一本儿童心理创伤的书,没事的时候翻一翻,哪怕只翻一页。

请你在领养前心里默念几遍——我是在领养一个孩子!

请你为这项庞大而伟大的工程和我们一起先行开始一点这样的功课。

及时干预让孩子远离心灵“二次灾难”

在众多爱心人士向这些孩子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常常发现他们很难接近,更有很多善良的人表示愿意领养这些孩子,但是面对一双双惊恐不安的眼睛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更专业的知识,来帮助他们走出阴影,重新开始生活。由于想领养灾区孤儿的人很多,这些工作虽然都没有正式开始,但符合领养条件的父母们也可以提前做好一切准备。

关键词:儿童灾后心理伤害(灾后综合症)

定义:

灾后综合症是对异乎寻常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景产生的延迟反应,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个,一是高度警觉,表现为入睡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过分地担惊受怕;二是应激性事件片断的反复重现,表现为总是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当时的痛苦体验,三是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情景的回避。

特征:

剧烈、突然、持续性长、个别孩子会有一定时间的潜伏期。

专家建议:

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上的症状,就要即时进行心理干预了。面对孩子很多家长会心急如焚,束手无策。着急给孩子们做思想工作。其实心理干预是在心理学原理指导下进行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如果方法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最好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来做。但是仍需要需要养父母的密切配合,比如观察儿童的反应,协助制定治疗目标等等。

儿童在灾害面前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反应强烈,有的则看似平静。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是有差别的,但是无论孩子的反应如何,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除日常生活中家人的关爱之外,适当的外出、集体活动是可以让孩子放松的一个便捷的方法。

为孩子铸就心灵安全堡垒

对孩子而言,安全感是恢复一切的基础,在援助或领养灾区孤儿后,应注意尊重孩子原有的日常习惯,民族习俗,尽量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还应该注意的是要按照孩子原本的作息规律安排饮食起居,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安全感,最终帮助孩子重拾童年的快乐。

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灾难

正确地去跟孩子沟通,让他们客观看待灾难。前面提到过,目前灾区儿童所有心理问题可以统一归纳为灾后综合症。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可能是孩子正在经受灾后综合症的困扰,但他们不善于表达,都压在自己的心里,如果大人观察不仔细,就很容易忽略过去。另外一种情况,灾后综合症是一种延后的反应,常在灾难后三个月甚至于几年后逐渐出现,所以即使孩子表现正常,也不能肯定以后就不会出现心理问题。

养父母最直接的方法可以多花一些时间陪陪孩子,看看电视,多做一些户外的活动。还可以让他们多跟其他孩子玩耍、一起上课、学习。逐渐的让他们走出阴影。淡忘那种恐惧感,走出回忆的世界。

逐渐消除孩子的困惑和阴影

在灾区有个小孩,当时没有能力去拉一把压在自己下面的同学,他获救了,可是自己的同学却永远的离开。之后这个孩子的心理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一直生活在自我责备的状态里,不停的大哭,哭过之后就是沉默。像这样的情况很多,学龄前以及学龄期的孩子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看待事件时会有错误的归因,会认为是自己犯了错误才造成这场灾难,如:孩子在地震前一天晚上被骂,而在灾后认为是因为自己做错事,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时,应让孩子说出他的想法,以及对责任的想象与假设,必须让孩子了解灾难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是天灾,不是任何人的责任,更不是他的责任。十岁以下的孩子常常无法完全理解死亡的生理上的意义,也很难去接受这样的现实,这个时候养父母们还可以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一些真实的事情来教育孩子,让他们看到光明。

消除心理余震

受了惊吓的孩子,除了自责以外,还会频繁回忆地震当时的场面。除了大人之外,很多孩子都反复回忆当时的场面,甚至经常从噩梦中惊醒。心里余震不去除,孩子们依然重新找回快乐。

专家建议:

家人可以通过支持性的态度和宽容式的理解来做好孩子的基本心理保护,可以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同时要给予他们希望,向儿童说明“地震已经过去,你现在是安全的”。另外最好避免成年人的应激反应影响儿童,成年人稳定的情绪、坚强的信心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会令儿童产生安全感。

掌握沟通关键,谨防“温柔的伤害”

对于灾区的孩子来讲,他们忽然经历了巨大的家庭变故,生活状态与环境也完全被破坏掉了,他们从心理上很难尽快适应,这时应更加注意沟通方式和方法,避免不当的引导方式导致孩子心灵上的更大创伤,这就很有可能让善意的安慰变成“温柔的伤害”。孩子的一些情绪起伏,包括大哭大叫、激动等,不要刻意去压制,允许他们发泄。在干预过程中,应多和他们沟通交流,从精神上去安慰,暂时不要主动跟孩子提起地震相关的事情,不要让孩子看到有关于地震方面的各种报道。通过许多孩子们一起进行的活动、如画画讨论等形式,使他们尽快平静下来,走出阴影。在心理干预进行一段时候后还要可以对他们说:“你很坚强”、“你很棒”、“一切都过去了”。

灾后儿童心理三阶段

第一阶段:震惊、困惑、否认。孩子安全感极度丧失,对人会非常依赖、依恋,最需要成人陪伴。

应对:在语言方面,要多对孩子说些肯定的、安慰的话,如告诉孩子“现在是安全的”。如果亲人有去世的,在这个阶段,暂时不告诉其事实的真相,比如说,可以告诉孩子,“你的爸爸妈妈去了很远的地方,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回来”之类的话。面对孩子震惊反应,家长或者是孤儿的陪同人员应该表现要更为镇定,要用冷静的行为来影响和安慰孩子,传达一种安全信息。

第二阶段:孩子会出现一些情绪反应,如焦虑、愤怒、恐惧等,也有些孩子会出现自闭倾向,常一个人独自呆着闷声不响。

应对:在这个阶段,可以告知相关的事实,并设法让其接受事实,并帮助其正确宣泄情绪反应。应该通过倾听、对视、陪伴、握手、拥抱等方式鼓励他们把情绪发泄出来,情绪的宣泄会大大的释放他们心中痛苦的能量。

第三阶段: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障碍和性格改变。

应对:如果孩子的心理问题进入到这一期,必须要接受正规心理治疗,甚至必要药物治疗。及时寻求专家的帮助,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和引导,家人应尽量配合专家和心理治疗工作者的建议,帮助孩子远离灾后阴影的困扰。

身体伤害,不容忽视

灾难带给孩子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伤害,如身体残疾和失去亲人等,很多孩子一下子就自卑、自闭,丧失了生活的勇气。面对截肢、大手术之后还在恢复中的孩子时,我们需要拿出更多的关爱。

专家建议:

体残疾所造成的能力受限确实很容易诱发自卑心理。要克服自卑情结首先要尽量减少残疾造成的影响,比如可以通过安装假肢来重建因残疾失去的功能,或通过另一种特长的充分发挥来补偿失去或受限的功能。另外,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假如父母持有很平实朴素的价值观,可以接受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不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攀比,这种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也就不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失去双亲容易引起丧失所导致的悲伤反应。如果养父母能够做一些事情帮助孩子有机会充分地体验悲伤,则大大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如允许孩子在自己的房间里摆放逝去父母的遗像,在特殊的日子举行简单的悼念仪式,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把怀念父母的悲伤充分地宣泄出来,以回归正常的心理状态。

Tips:

目前我国的儿童精神卫生专家还相对较少,但通常在省级的精神卫生中心一般都会设有儿童门诊或病房,可以到那里去寻求帮助。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直奔“真情”

1、导入: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本组课文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人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人们对一代伟人的无限爱戴、崇敬及怀念;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比海还深比山还高的情谊;母爱的无私,亲情的可贵。关于美好情感的作品很多,我们一起互相把课外积累的展示给大家看。

2、交流、展示积累的有关情感的句子、名言、古诗等。(师生共同交流,出示课件)

3、揭题:今天,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读完课题,你想到什么?地震给你印象怎样,能用几个词说说吗?“中”又说明什么?

4、过渡:灾难还在继续,危险随时降临,这时父与子之间会发生什么呢?捧起书本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没读通顺没读过瘾,别停下来。

设计意图:按主题组织编排课文是新教材的突出特点。教师的导语既揭示了本组课文的共同主题,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读题让学生提问,这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诱发,凸现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

二、初读课文,浅层理解“了不起”

1.初读课文,用几句话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发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了不起)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三、再读课文,深层理解“了不起”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多读几遍,和同桌说自己的体会,还可以在句子旁注上自己的体会。

2.集体汇报自己的体会。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采用对比的方法读一读,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你认为好吗?)

师小结:多么坚忍不拔,绝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②38小时,漆黑的瓦砾堆底下七岁的阿曼达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如何表现?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③“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3.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他挖了8小时”至结尾。

4.送一句话给他们:“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全班同学看着板书齐说)

设计意图:“读懂”既包括读懂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表现形式。

四、迁移导行,提升主题

上一篇: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下一篇:文学报告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