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变奏曲的散文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村变奏曲的散文(精选5篇)

小村变奏曲的散文 篇1

走进生活、贴近生活、体验生活,是我一直以来写文字的一个梦想。虽然说,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但是离开村子已经三十多年了。在农村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可以说已经是今非昔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今年,我有幸被县委组织部门抽调,驻村去搞精准扶贫工作,需三年时间。因而,让我走进农村的生活得以实现。当自己深入农村的生活后,感觉既熟悉又陌生,但是小村的故事还是那样情韵悠长,充满了人间烟火味。――题记

【一】小村炊烟

我所入驻工作的小村,离东边的黄河岸,只有五里路。因此,在仲春的清早,就会伴着缕缕水雾,向着小村的方向飘来。再看看原野之上,那些被水汽沐浴的麦田,随着春风,翻滚着绿色的麦浪。不由得,一曲《风吹麦浪》就从天际飘来,在唯美动听的旋律中,让昔日青春的光彩,融进欢快的副歌里,一瞬间,便追忆到我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样的画卷中度过的。

在朝阳升起的时候,小村的人们已经做起了早饭。远远地的望去,萦绕在房顶的炊烟,就激活了人间烟火里的故事。在我们这里,早餐一般很简单,熬上一锅稀饭,热几个馍,一点咸菜,但是少不了一碗油泼辣子。还有图省事的人,就是冲荷包两个鸡蛋,夹一个馍。吃完早饭,喂了猪鸡,扫了庭院,就下地干活了。有时候,看到炊烟还未散去,但见起早的人们已经在田间耕作了。

农家的午饭比较早,一般在十点钟。这是因为六点钟左右,村民就去地里干活了,到这个时分也就饿了,加之气温的升高,就回家了。所以在村头碰到从地里回来的农人,已经是干了一上午的农活了。在农田干活是有讲究的,比如:除草时或者打芽时,就要趁着朝阳未升起、或者温度没有太高时完成,待到太阳高照了,就能把杂草晒死,就能愈合打芽的伤处。午饭,是农家人最讲究的,四个小菜,一碗油泼扯面,让人一看就口味生津。红油油的辣子,绿格盈盈的葱花,香气弥漫在小院。这时候,家家户户的炊烟升起,在笔直的烟气中,像是农家人不屈的脊梁。

吃过午饭,正是农家人睡午觉的时候,整个村子显得异常安静。那些小商小贩就会趁此机会,开着机动车,到村里吆喝着卖东西。有卖菜的、卖杂货的、卖粮油的,引得村里的小媳妇们上前询问,在一番讨价还价中,就把东西拎回了家。在小村有种特别的现象,买东西时,还在沿用着交换的方式。就是用市面上的粮食价格,来换取相应的东西。一般来说,都是按照小麦、玉米的现价,来折合成东西的价格。在这种原始的交换方式中,还能体会到农家人自给自足的乐趣。

下午三点过后,农家人就开始走向田间。接着上午没有干完的农活,或者锄地、或者介苗。这时候的太阳不是狠毒,但也开始火辣了。农家人望着播种出来的禾苗,一排排、一行行,像是编织出来的云锦,生动了原野的风光,一派生机盎然。有点种的西瓜苗,已经开始展开藤蔓了,因此瓜农就要开始压蔓、打芽;有移栽的红薯苗,已经开始长成一团,也准备生长藤蔓了。此时,豌豆荚已经饱满,油菜荚已经定型,麦苗已经抽穗,到处弥漫着夏收的味道。

到了夕阳西下,农家人就收拾农具,向着家里走出。远远地就看见炊烟升起,这是先走一步的农妇,给丈夫做晚饭。在我们这里,把吃晚饭就做“喝汤”。之所以叫喝汤,这是因为干了一下午农活的人,体内的水分消耗大,所以喝汤时既解渴又解乏。一般来说,在我们这里的“拌汤”或者小米稀饭,加上馒头和小菜,就是最可口的农家饭了。在这炊烟每天升起的几回中,让农家人深爱着这片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知足常乐,生生不息。在炊烟的升起之时,让人间烟火中,道出了“民以食为天”这个永恒的生活主题。

【二】小村风情

当我入驻在小村的时候,就被一种叫做“自然风貌”的景色,质朴厚重的风情所感染。虽然说,现在农村已经实现了社区化,由原来的单一村落,向着集中居住的方向发展。但是以村组建立起来协作观念,还在影响着现在的人们。特别是以血缘的远近,建立起的家族观念、亲情观念,影响着一代代农人。在小村里,农家人引以为豪地见到来人,会说声:咱都是一个祠堂的。这一就话显得是多么厚重啊!刻印了在祖辈们建立起的宗族、血缘、情感,影响着后人们团结在一起,不受外人的欺负,过着知足常乐的日子。

春天的小村,这是充满了生机的季节。小村的农人,一般会在春节前后,给嫁娶的成人男女,举办婚礼。一来,这个时候,人们都会过年回家,显得热闹;二来,这个时候结婚,预示着人丁兴旺、喜事连连。最让农家人高兴的,就是在元宵节里闹社火,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全村一起动员,敲锣打鼓、旌旗飞扬、炮声震天,期盼着今年的日子红红火火、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尽情的释放中,春天的就展现在眼前,又见麦田青青,柳叶剪出。

夏天的小村,这是充满了激情的季节。为了夏收,小村的农人可谓是龙口夺食,不分白天和晚上,在田间地头等着收割机,把自己家的小麦收割,然后赶紧晾晒,晒干后入仓,才会安心下来。说起来容易,但是在夏收的`过程中,遇到暴风雨、连阴天,就会让收获成为泡影。丰收了,映在农人脸上的喜悦是最美好的自然流露,谚语云: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没有什么,比一家人的温饱更重要。接下来,那些豌豆、大麦、油菜就陆续地就进入农家人的粮仓了。

秋天的小村,这是充满了丰收的季节。看那枝头之上,诱人的果子在风中飘香,令人口味生津。从初秋一直延续到晚秋,那一拨一拨的水果被农家人采摘下来,有的被送往冷库,有的直接被客商拉走。这时候的果园里,热闹异常。有采摘的人、运送的人、清点的人、过称的人,分工不一样,可是,都被丰收的喜悦牵动着。更有从城里下来体验采摘乐趣的男女,被一种新鲜、一种采摘的满足感所称心。再看那些新鲜的水果,红的是苹果、黄的是酥梨、紫的是葡萄,风韵了秋天。

冬天的小村,这是充满了安静的季节。当西北刮起,雪花悠然而至,就让整个村庄变得诗情画意起来。在银装素裹的天地间,让农人终于可以调养生息,蜗居在温暖的小屋。这时候,可以围着火炉,温一壶老酒,几个人在一起说着一年来的风风雨雨。可是,更重要的是,农家人为了明天的日子,就计划着给孩子娶媳妇、盖房,这才是人生的正事。于是,就让几个老伙计帮忙给打听,哪家的女子到了嫁娶的年龄,哪家的建筑材料好,到明年一开春就要操办和实施了。在雪花飘飘中,小村看似安静,却在孕育出明年的希望。

在小村四季的风情里,用一种有序的耕作方式,延续着人间烟火的生生不息。耕作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让日子要过得红红火火、家事康宁,这样就会让自己的子孙安居乐业。在这种传统的思想延续中,让一代又一代的农家人,守候在村子的土地上,过着知足常乐的生活。如果你在田间的小道上走一走,就会明白这是农家人用自己的劳作,默默地踩出的路径。而这些路径,是用多少汗水,多少辛劳,才会沿着回家的方向延续。农人们明白,有了土地,才能有家。有了家,日子才能安宁。

【三】小村故事

小村,是一本佚名的书。没有作者,但是有自己的故事。在平凡的人间烟火里,那一个个质朴、勤劳的生命,以耕读为本,勤俭治家的人生理念,过着自足自乐的日子。特别是在农村生活过得人们,远离了家乡之时,更是有一种乡愁从心底不时地蔓延而出。每当佳节来临的时候,便将思乡的情感推向了极致。那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了千千万万游子的渴望。多少回在梦里,村子那些人、那些老房子、那些原野,都会成为记起的理由。

出生在村子的小孩,都有自己童年的玩伴。在一个人天真烂漫的童年里,村头的池塘、老柳树,打麦场、麦秸垛,沟壑里、小河旁,就有小伙伴如影随形的身影。在春天里,忘不了和小伙伴一起“偷”生产队的豌豆荚、杏子;在夏天里,忘不了和小伙伴一起下河玩耍,割草放羊;在秋天里,忘不了和小伙伴一起爬树摘柿子、摘酸枣,偷吃生产队的红薯;在冬天里,忘不了和小伙伴打雪仗,玩过家家的游戏。这些点点滴滴的童年往事,让自己一想起来,就湿润了眼角。

在我少年的时候,走在上学的路上,便可以尽情地欣赏到村子周围的风景。忘不了,那风吹麦浪的舞动,像是翻滚出来的音符,唱出丰收在望的歌谣。忘不了,在炎炎的夏日,在村头的小路上,和同学上树一起捉知了,快乐了无忧的时光;忘不了,当树叶落下的时候,与祖母去村头的树壕捡拾树叶,给家里的山羊备好过冬的草料;忘不了,冬日的原野上,在苍凉中,夹着西北风的凛冽,但见雪花的落下,让村子更显寂静。在这一年又一年中,我长大了。终于有一天,离开了自己的村庄。

当我越来越想念村庄的时候,蓦然回首,自己已经到了人生的中年。离开村子的这三十年间,虽然村子的发展我没有参与,但是时时刻刻也没有忘记,我是从村庄走出来的孩子。只要是村子有事,通知到我,那我一定会尽到自己的本分,回馈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因为在村子里留给我的故事太多了,自己的根在那里。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人问我是哪里的人,我便会自豪地说出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村子。在我的血液里,那方的水土赋予了我特有的文化基因。我爱自己的村庄,因为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

有时候,我会一个人呆呆地想,当我老去之时,我一定要回到自己的村子。可以种半分田,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上蔬菜、花卉。虽然达不到像陶渊明一样“种菊修篱”,那样高远淡泊的境界,但是可以远离都市的喧嚣,还自己一份清宁。多想,老去之时,拥有一颗回归之心,在自己的老房子前静静地回忆,怀念已故的先人。守住自己的一份心田,只有家乡能够赋予我这样的执着。我没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但是在我老房子的故事延续中,陪伴着我老去之时不会孤单,因为我这个游子落叶归根了。

还自己一世清宁,这是村子给我承诺。现在的小村,已经变了模样。干净的水泥路面,代替了原来的乡间小路,这样下雨时不会再泥泞。干净的自来水,代替了原来的窖水,再也看不到喝水时的浑浊;房屋的结构,已经是砖混的平房代替了原来土木结构的瓦房,焕然一新;村上栽上了风景树,还有绿化带,让村上的文化广场格外美丽。再看看健身器材,文化活动室,让村民享受到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成果。我喜欢小村这样,在时光的安静中,让我一点点地老去,这正是我心中的“桃花源”啊。

【四】小村夜话

小村的晚上,这是农家人快乐的时光。因为白天要劳作,顾不上拉家常。只有在晚饭后,就会有汇聚在一起的村民,聊起最近的琐事。三三两两或坐在自己的门前、或在村头的广场上,说起东家长西家短。一般来说,以女人居多,从她们的话轻重中,就可以听出:如果说是夹枪带棒、指桑骂槐的话,就说自家的婆婆;如果是半遮半掩、带有无奈的话,就是说自家的男人;如果是喜笑颜开、赞不离口的话,就是说自家的孩子。在小村夜话中,蔓延出别样的风情。

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小村就恢复了平静。随着月圆月缺,好像小村人们的心情一样,写满了喜怒哀乐的故事。春天的月亮,借着花香四溢,就变得动情起来。在流传下的诗词中“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就把华灯初上,有情人的相约真情吐露。想一想,在月光下,相拥着心爱的人一起,闻着稻花香、槐花香,那是怎样的一种美妙呢?这样的恋情,不需要别人的观望,在自然的天地间,会见证出最质朴、最生动的爱情。其实,在风吹麦浪的月夜,更有别样的乡村风情在尽情地演绎着。

夜风徐徐吹来,小村的夏日就到了。农家人在这时候很随意,在自家的门前扫出一块空地,铺上草席,就可以乘凉了。因为有夜风,所以就没有蚊虫。最特别的就是不用灯光,人们都是借着熟悉的声音彼此聊着天,这是城里人体会不到的。在村子的人们,就是用熟悉的感觉,听出是谁过来乘凉了。借着夜风的清凉,也是每个人最自在的时候了,什么都不要想,闭着眼睛听着各自的话语,倒是最惬意的。更有忽明忽暗的点点烟火,那是几个汉子在抽烟,说着打趣的荤段子,引得笑声几许。

小村的雨夜,既安静又动情。在小村平日忙碌的人们,难得在雨天调休一下。白天时,还有三朋四友的打扰,用喝酒或者打牌来消遣时光。到了晚上,这是难得的二人世界,特别是年轻的夫妇,早早就关上大门,后话自知。但是也有不懂事的男人,不回家,不是,就是喝得烂醉,惹得自家的媳妇骂了半条巷也找不到。因为是雨夜,本来就安静,谁家小孩的在啼哭,听得一清二楚。在这动情的雨夜,看似静默如许,却在演绎出几家欢乐几家愁,更知人间烟火里不平凡的滋味。

小村的夜,在传统的节日中具有浓浓的地域风情。在我小时候,喜欢大年夜,因为可以放炮竹、吃年夜饭,还有压岁钱,让整个村子显得喜庆吉祥。更重要的有一个风俗就是“守夜”,可是,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呼呼大睡了。在我年轻的时候,喜欢七夕节的晚上,因为此时可以寄予自己的爱情,可以想象自己的恋人;到了中年的时候,我就喜欢中秋节的晚上了,因为这是渴望团圆的节日,一家人的幸福比什么都重要。不知多年以后,我会不会喜欢上重阳节呢?但愿,只要是我生活在小村,每个节日我都会过好的。

小村的路的优秀散文 篇2

路,一直向前延续。

去年秋季丰富的雨水,储备的底霜加上今春的两次透雨,路边的麦田一片葱绿。阳光下的微风里,起伏的麦浪油光闪闪,盼望风调雨顺年景的农民写在脸上的是从心底发出的欣喜。

路,仍在延续。

延续的前方是山谷的惊心:山崖的陡壁,山腰的忽现忽隐,莫说驾车的司机,即使骑着自行车的行家也不敢妄动轻举,俯视谷底定然让你眩晕,可见这条路的修凿多么不容易。

路,就这样的延续,延续到群山环抱的一个小村里。

小村名字叫“石青”,十几座房子全是青石修葺。村中的一颗老树的树杈中间,捆绑着一个高音喇叭,发出的声响能在山谷中反复回音。与老树相隔不远的一块平地,矗立着一根旗杆,上面飘扬着五星红旗,壮丽的山河属于中国的神圣土地。

依着山腰,盘旋着一层层梯田,绿油油的庄稼以及从梯田的石塄缝隙间开出的野花,让你倍感眼前的风景格外美丽。偶尔鸣叫的山雀,划破山村的静寂,从布满荆棘的巢穴里飞起,不知生活了多少辈的村民如今所剩有几。

小村的山脚,蜿蜒着一条峡谷不知通向哪里,峡谷流淌着的河水终年不息,“哗啦啦”的水声奏出了激越的`旋律。大小的石块经过河水长年累月的冲洗,失去了棱角却圆润了自己。河水清澈见底,水草,鹅卵石、游鱼……清晰在里,河岸两旁的杂草灌木间不时有蛙蹦起,野韭菜、野小蒜、野小葱让城里人淌水过河把它们找寻并拔起,再慢慢享受它们散发的清香浓郁。一座石坝缓解了水流的湍急,一个养鸭人带着一顶草帽,坐在河岸边,慢慢吞吐着旱烟过着瘾,微闭的眼睛能听出嬉戏中“嘎嘎”叫着的鸭子,哪一只最调皮。悠闲的情致真让人羡慕不已。

仰望四周,群山巍峨绮丽,险峻无比。山雾弥漫、山岚飘渺的胜景出现在这里一点也不惊奇。无论谷底的仰视或者山头的俯视,每一眼都令人心旷神怡。

小村抒情散文 篇3

小村里的一些旧事,在一个午后梦境中偶然出现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忆起,并如波翻浪涌般冲击着心灵,让人不得不动手絮叨一番。

实在也记不清是什么时候起,我知道了在我家梁那边沟里的牛奶奶家住着三个没妈的小孩,姐姐和两个双胞胎弟弟。姐姐叫牛妞,弟弟分别叫牛二牛三。他们都是脏兮兮的孩子,并且穿得破破烂烂。仅记得一个寒风凛冽雪花飘飞的下午,牛奶奶抱了一大摞子破衣衫和烂棉花裹着风雪踏进我家,如一尊白茫茫的雪人,一屁股坐在我家炕沿上。我不知道牛奶奶和妈妈说了些什么,总之之后的几天,妈妈忙里偷闲、点灯熬夜地整理缝补这些东西。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一叠棉衣棉裤整整齐齐地码在了缝纫机上,里面裹夹着剩下的碎布头、碎棉花。后来自然是牛奶奶千恩万谢高高兴兴地把缝好的棉衣裤抱走了。

没多久后的一个夏末,牛奶奶腋下夹着一块豆青色的崭新布料又一次来到我们家。这次是想让妈妈给她的孙女也就是牛妞做一件布衫,因为秋天开学她就要上学了。其它的我都忘记了,我只记得那块布料,清新俊逸的颜色、轻薄结实的质地,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我的即将成型的沙包,还差两小块方布。如果将这豆青色布料的一角缝在我的沙包上,那必定是在同学中最漂亮的沙包了。我当然不敢从整块布料上直接剪一小块下来,而是眼巴巴地看着妈妈一点点裁剪、缝制,等衣衫缝好、妈妈收拾停当后,我才悄悄从布衫里抽出妈妈夹进去的角料,选了两块最小的碎布,不声不响地缝在我的沙包上。可谁知就在我玩得正欢时,妈妈发现了我沙包上的豆青色布料,她一脸严肃地要求我拆下来洗干净给人家放回去。我心里一万个不情愿,想妈妈你真傻,你为人家做衣服人家不仅不给你一分钱的好处,你还得倒贴针线。我只拿了两小块,你不说,人家绝对看不出来,就算看出来也绝不会再要回去。但我不敢和妈妈争辩,只好忍痛割爱,乖乖地按妈妈的要求把沙包活生生地给拆了。

后来,妈妈帮牛奶奶一家缝补衣服就成了家常便饭。妈妈从没有因此收过一丁点报酬,也毫无怨言,她除贴工夫贴针线外还总是将剩下的布头全部包裹进缝补好的衣服里让她们带走,一点也不允许我们乱动,妈妈总说人家没娘的孩子可怜,布头在衣服磨破的时候还可以补衣服的。而牛奶奶也从不客气,需要的时候自然踮着脚来了。

我渐渐地知道,牛妞的爸爸在城里工作,她妈妈去世后爸爸又找了新妈妈还生了小弟弟,所以她们姐弟仨只能跟随村里的爷爷奶奶生活,一年中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见着爸爸的面,但同时还得看后妈的脸色和忍受小弟弟在父母面前撒娇时的酸溜。而六十多岁的牛奶奶和牛爷爷,除了要抚养这仨个孙子外,还供养着一个年近九十岁的老母亲。

陆续地,牛二牛三也上学了。学校在我家附近的河对岸,他们上学必然经过我们家,所以在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我总能看见他们姐弟仨又脏又破的身影。牛妞的头发总像个刺猬似的蓬松着,后脑上用一截红毛线胡乱地扎个歪歪扭扭的马尾。牛二牛三则是一年四季顶着牛爷爷亲手给剃的秃头。他们的脸、手、脚好像从来没洗过一样,夏天是黑乎乎一条一条的汗印子,冬天是油光光一块一块的黑痂子。我从没见他们穿过袜子,哪怕寒冷的冬天,他们的脚上永远是一双破破烂烂的黄胶鞋,尤其牛二牛三,常常黄胶鞋没了后沿,更像是趿拉着拖鞋,不知是因为冻得还是脏的,露在外面的脚后跟常黑得发紫。

牛二牛三非常调皮,他们走路总是一路飞奔,追逐打闹,从不会考虑脚下。我家那些路边的庄稼,自然经常遭受他们莫名的踩踏。他们还悄悄爬上我家的果树,把那些半生不熟的果子摘得七零八落。为此,我少不了讨厌他们,但批评、辱骂对他们根本不起作用。渐渐地,我也只好习以为常了。

春天开河的时候,上学路过的小河会大幅涨水,不仅河水加深,河面也迅速变宽,波涛汹涌的河水就成了我们上学路上最大的阻碍。每逢此时,爸爸总是从十多里外上班的地方赶回来,辛苦十几天,独自搭建一座桥。

当我们还有邻居家甚至从更远处另外村子里的小孩蹦蹦跳跳地从桥上跑过,鞋底都未湿地去上学时,有谁想过,这是我爸爸付出了多少的劳动才换来的。这座桥,除了上学的小孩外,附近十里八里的乡亲们,有去河对岸走亲戚的,做小生意的,去供销社买生活用品的,到镇子上赶集的,甚至去河对面放羊的,全部宁愿绕行几里地也要选择从这上面通过。在一次看过爸爸搭桥后,我觉得心里很是不平,为什么那么多人走却要爸爸一个人来搭,何况爸爸是从上班的地方赶回来抽时间在做,那些住在附近的人,他们就不能哪怕是搬一块石头吗?于是有一次,牛妞不知为什么在我面前露出鄙视的神情时,我被激怒了,怂恿走在我前面的一个跟班在桥头河水较浅的地方将她推下桥。毫无防备的她委屈地大哭,我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过分了,想伸手去拉,可跟班说,活该她这样,说着拉着我的手走了。没想到这件事不知怎么让爸爸知道了,从不打骂小孩的爸爸严厉地把我教训了一顿。

我虽然也可怜牛妞他们,但又觉得他们并没有因为我的爸爸妈妈常帮助他们而对我哪怕是客气一点,所以有时也有些看他们不顺眼。爸爸没讲过多的大道理,他只说那桥搭在那儿了,谁走不是走,别人走了也不影响咱走,有什么关系嘛。我想说周围那么多人,为什么他们不搭桥,每年就爸爸你一个人搭桥呢?他们不搭桥也罢,但帮忙一下总可以吧,他们怎么就那么好意思每年走别人搭的桥呢?他们走我们搭的桥也可以,但就算不低声下气地巴结我们,也总得对我们友好一些客气一些吧?总不能好像爸爸就代表公家,那桥是公家搭的似的,他们总是心安理得地日日走过吧?我想说其实看到牛妞落水我也有点后悔,只是当时抹不开面子,又有朋友在旁边拉着我,所以没有去拉她一把或者说声对不起。但我什么也没敢说,我不可以跟爸爸“顶嘴”。我低着头沉默着,表示自己错了,表示接受爸爸的批评,表示再也不敢如此造次了。

乡村变奏曲优美散文 篇4

上世纪七十年代,老家的农村还能见到许多土坯房。

土屋的“土”字源自筑墙的土坯。人工夯砸的土坯最怕雨淋,还不美观,于是,外墙多被白泥涂抹,白泥掺着碾碎了的麦秸,这墙便似草纸包贴而成。灰青色的屋顶,由炉灰渣和泥压盖,圆棱秃角,厚重,沉稳。嵌在厚厚的`土墙里的窗子,式样以小方格为主,也有以图案装饰的,譬如变形的梅花,缀叶的牡丹,或是各种抽象的几何图形。阳光透过窗子落在地上,影子细碎、斑驳、梦幻。

远远看去,土屋有些卡通,有些古朴,在绿树掩隐中仿佛水墨画轻描淡抹的意象,飘渺而又真切。

房前屋后,一条条小巷,狭窄,悠长。青苔塞角,石凳立门,凉风穿隙,乌燕弄姿,幽静而又生动。如若是早春,一枝粉面桃花探过矮墙,正所谓“满院春色关不住”,摇曳着春光,平添些许闹意。

再后来,土坯房渐渐地少了。开春立冬时节,趁着农闲,不时有人插腰挥手,指挥着把土屋扒了,并很快立起几间宽敞的砖瓦新房。最初用的是青粼粼的青砖,后来是暖盈盈的红砖,青砖厚重,红砖喜庆。再后来,见过世面的人家,翻盖的新房会以洁白溜滑的瓷砖贴面,整个院子都被照得亮堂堂的,显得宽敞了不少。

有一阵子,正房流行一层半的盖法。上层超出地面一人来高,光照充足,干燥舒适。下层“半明半暗”,由于接了地气,冬季温暖如春,夏季凉爽宜人。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暖气、空调已不是城里人的专享,人们索性把那半层也拔了出来,盖起的就是名副其实的小洋楼。也有人图的是晒粮方便,依旧延续了农村的传统,大面积的平房中间以走廊隔开,阳面是客厅﹑卧室,阴面设计成厨房﹑卫生间﹑储物间,实用、方便。

前阵子,一位家住大城市的阿姨退休后,来乡下散心,看着阔别多年的老家,连连感叹:“了不得啊,了不得!这住房条件比大城市好多哩。出门见天,空气又清新。小院种些花花草草,再养些鸡鸭猫狗,要多惬意有多惬意。这日子过得,赛神仙哟!”

如今的农村,家家有电脑,满街小汽车,超市一个挨着一个,货物应有尽有。不必为买房愁眉苦脸,不必为还房贷节衣缩食,日子美着呢!

那个小村的诗歌 篇5

湖边有荷伞,田堘有篝火

年轻的母亲讲着故事

健壮的`父亲搭着凉棚

大伯的酒溢着迷人的心醉

大妈的菜带着沁人的馨香

被窝里有顽童数着祖母的皱纹

田野里有老者盼着油菜的成熟

他们的眼中无疑荡漾着山泉般的微笑

他们的门前亦留下过无数踮望的期许

当我成天穿行于汽车与火车的夹缝间

当我整日奔行于教室与寝室的人流里

当我被紧张烦忧劳顿挟裹其中时

我依然记得那个浓缩多彩的世界

那个多彩的世界

满载我的童年

那个多彩的世界

注满我的梦境

那个多彩的世界

多久,多久……

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天南地北

今夜在美好的小村,在泛黄的灯下

上一篇:软件技术开发合同下一篇:我最喜欢读的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