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分类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责任审计分类(通用8篇)

经济责任审计分类 篇1

第一条 为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积极、稳妥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提高审计效率,根据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由组织部门统一管理,于上年年底前,由组织部门商审计部门提出审计对象和计划,并提请领导小组审定。

第三条 当年确定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应与上级审计机关下达的指令性计划项目及我市安排的其他审计项目一起,纳入全市审计工作计划。同时,将本级及县(区)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报省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四条 按照经济责任审计单位的性质、职能和经济活动情况等标准,将全部被审计单位划分成A、B、C、D四个层次进行分类管理。

对资金运作总量大、下属单位较多、转移支付资金量大,掌握资金和物资的分配权、收费权、处罚权、审批权的单位,划分为A类。

对资金运作总量一般、有一定的专项资金、有一定的下属单位,掌握一定资金和物资分配权、收费权、处罚权、审批权的单位,划分为B类。

对资金运作总量较小、收入主要靠财政拨款的单位,划分为C类。

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部分由市委管理的工会,划分为D类。

对单位分类实行动态管理,依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第五条 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科学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对A类单位,实行“任中和离任必审”,任期内审计1至2次;对B类单位,实行“任中或离任必审”,任期内至少审计1次;对C类单位,实行“任期必审”,以离任审计为主;对D类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必要的审计。对县处级单位五年内至少审计一次。

第六条 领导干部任期不满一年,或离任时距已接受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时间未满一年,或离任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资金量较小、在上一次审计中认为内部控制制度较为健全且执行较好、债权债务清楚的,审计部门可视情不再安排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即以离任交接方式代替经济责任审计。

第七条 对A类单位领导干部,着重检查单位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资产管理、经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特别是重要财政支出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状况以及负债等方面。审计方法为以管理使用的全部资金绩效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为基础的经济责任审计。

对B类单位领导干部,着重检查单位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主要是预算执行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政府采购情况,以及为履行部门职能所采取的有关经济措施和绩效情况。审计方法为以预算执行审计为基础的经济责任审计。

对C类单位领导干部,着重检查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审计方法为以财务收支(预算执行)为基础的经济责任审计。

对D类单位领导干部,着重检查单位资产负债情况及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和保值增值情况。审计方法为以财务收支为基础的经济责任审计。

同时将执行财经法纪情况,个人遵守有关廉政规定情况等作为共同关注的审计内容。

第八条 对有主管部门管理的二级下属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根据市委组织部的委托,可视情委托其主管部门或由审计机关自行开展审计。

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所属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在市审计局指导下,结合本系统实际,制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并报市委组织部和市审计局备案。

主管部门根据审计机关的委托,组织人员力量按照统一的审计内容、范围和方式等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并抄送市审计局。任期内,要将所属单位审计一遍。市审计局负责进行审计业务指导和督查,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审计结果的情况报告,并抄送市纪委、市委组织部。

如二级下属单位的隶属关系发生变化,其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按其新的干部管理关系进行。

第九条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根本标准,从领导干部管理运作的全部政府性资金入手,评价其经济责任履行和工作绩效。根据各单位、各部门承担的责任及领导干部应履行职责的情况,分别明确评价指标和标准,评价领导干部及其组织的工作能力和实绩,积极探索以经济管理绩效作为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基础的有效途径(具体评价指标和标准另行制定)。

第十条 A类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行单独汇报制度,及时向市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专题报告。B类、C类和D类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行集中汇报制度,对于有较多、较大问题的单位,及时向领导小组专题汇报。

第十一条 根据干部管理体制规定,由市财政供给单位的副地市级领导干部,以其他项目审计代替经济责任审计。

第十一条 市委委托市委宣传部管理的县处级领导干部,其经济责任审计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类表

序号

单位名称 审计或考核主体

A类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市审计局 市经济委员会(市中小企业管理局)市审计局 市教育局 市审计局市科技局 市审计局市公安局 市审计局 市民政局 市审计局 市财政局 市审计局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市审计局市建设委员会 市审计局市交通局 市审计局 市农业委员会 市审计局市水利局 市审计局 市卫生局 市审计局 市环保局 市审计局市国土资源局 市审计局市房地产局 市审计局

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市审计局 马鞍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市审计局

马鞍山慈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市审计局 20 当涂县委 市审计局当涂县政府 市审计局花山区委 市审计局 花山区政府 市审计局 雨山区委 市审计局雨山区政府 市审计局金家庄区委 市审计局 金家庄区政府 市审计局

B类市体育局 市审计局

市市容管理局(市行政执法局)市审计局市规划局 市审计局 市商务局 市审计局市文化局 市审计局 市广播电视局 市审计局 市新城东区建设管理办公室 市审计局马鞍山日报社 市审计局市立医疗集团 市审计局

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市市容局 市建管处 市建委市市政管理处 市建委 13 市园林管理处 市建委

市采石风景区管理处 市建委

市房地产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 市建委 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市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中心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市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服务中心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市审计局 市房地产权市场管理处 市房地产局 市非税收入管理局 市财政局市政府采购中心 市财政局

市国库集中支付中心 市财政局 市公路管理局 市交通局

市公路运输管理处 市交通局 市交警支队 市公安局 市公益性项目建设管理中心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C类市委办公室 市审计局市政府办公室 市审计局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市审计局市政协办公室 市审计局 5 市委市政府信访局 市审计局市直机关工委 市审计局市委老干部局 市审计局 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市审计局 市中级人民法院 市审计局市检察院 市审计局

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市宗教局)市审计局 市司法局 市审计局 市人事局 市审计局 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市审计局

市政府外事办公室 市审计局市旅游局 市审计局 市统计局 市审计局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市审计局 市物价局 市审计局 市供销社 市审计局市粮食局 市审计局市行政服务中心 市审计局市总工会 市审计局团市委 市审计局市妇联 市审计局 26 市科协 市审计局市文联 市审计局市侨联 市审计局 市工商联 市审计局 市社科联 市审计局

市委党校 市审计局

市委党史研究室 市审计局

市档案局 市审计局

市文明办 市审计局

市地志办 市审计局

市蔬菜办 市审计局

市委市政府接待处 市审计局

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市审计局

市地震局 市审计局

市招商局 市审计局

市贸促会 市审计局

市残疾人联合会 市审计局

市信息产业办公室 市审计局

市政府驻深圳联络处 市政府办

市政府驻海口办事处 市政府办

市政府驻北京办事处 市政府办 47 市政府驻上海联络处 市政府办

市政府驻厦门办事处 市政府办

市政府驻杭州办事处 市政府办

市工程咨询院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安徽马鞍山技师学院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市招生委员会办公室 市教育局

马鞍山师范专科学校 市审计局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市审计局

市网络大学 市教育局

市二中 市教育局

市职教中心 市教育局

市工业学校 市教育局

市红星中学 市教育局

市实验中学 市教育局

市雨山中学 市教育局

市一中 市教育局

市四中 市教育局

市六中 市教育局

市七中 市教育局

市安工大附中 市教育局

市九中 市教育局 68 市十一中 市教育局

市十二中 市教育局

市十三中 市教育局

市二十二中 市教育局

市港口管理局 市交通局

市环境监察支队 市环保局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市环保局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市卫生局

市卫生监督局 市卫生局

市电视台 市广电局

市广播电台 市广电局

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市人事局

市人事考试中心 市人事局

市工人文化宫 市总工会

市计算机中心 市科技局

市科技服务中心 市科技局

市科技开发中心 市科技局

市科技馆 市科技局

市河道管理处 市水利局

D类

市建设投资公司 市审计局 2 市工业投资公司 市审计局

市能源交通投资公司 市审计局

安徽山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市审计局 安徽星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市审计局 市医药总公司 市审计局市教育局工会 市审计局市房地产局工会 市建委 市建委工会 市审计局 花山区工会 花山区审计局 雨山区工会 雨山区审计局金家庄区工会 金家庄区审计局

经济责任审计分类 篇2

一、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内涵研究现状

(一) “经济责任”内涵研究

目前, 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但是缺乏对经济责任的界定和确认的深入研究 (彭振威, 2005) 。李季秀 (2001) 认为:经济责任产生于委托代理, 基于委托代理的经济责任需要监督。陈波 (2005) 指出:对于经济责任的界定和解释, 是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政府官员所承担的受托经济责任, 是一种受托公共经济责任。李东 (2006) 对经济责任进行了分析, 提出在个人理性与家族理性下对经济责任的不同理解。王雷 (2005) 提出经济责任包括依法行政 (或经营) 的责任、规范管理的责任、创造效益的责任。刘君芳 (2007) 认为:认识经济责任是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始, 经济责任具有双重性特点, 即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 并提出了经济责任的评价模型。彭韶兵、周兵 (2011) 以政府两级委托代理与两类管理关系的分析为依托, 提出了目标经济责任的责任层级体系。虽然学者和审计人员一致认为“经济责任”涵义的界定是研究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理论问题, 但是由于经济责任涵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是从不同行业、不同审计对象、不同历史阶段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分别进行了探索, 缺少理论工具的有效支持;同时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过程中“经济责任”的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尚不成熟, 尚未达成共识。

(二) “公共受托责任”与经济责任审计关系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西方学者对公共受托责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1985年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第三届大会发表的《关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指导方针》的东京宣言中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概念进行了定义, 之后美国审计总署、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也先后对公共受托责任做出了界定。我国自90年代初, 开始有学者从公共受托责任角度研究国家审计问题, 张杰明 (1991) 认为:现代国家审计的发展, 是公共受托责任扩大的结果。秦荣生 (1995) 认为:贯穿于现代政府审计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一种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现代政府审计不但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产生而产生, 而且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发展而发展。刘秋明 (2006) 从公共受托责任的角度研究了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董延安 (2007) 将公共受托责任作为权力审计控制的理论基础, 认为审计对权力进行控制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并对国家审计参与权力控制体系、建立权力审计控制机制的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在我国近年的理论文献中, 关于公共受托责任与经济责任审计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 代表性的成果包括:刘建军 (2001) 认为: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及其控制的特定社会需要的基础上, 经济责任审计是“民主化、法制化”的具体体现;许百军 (2005) 在《寻租理论、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公共责任视角下的经济责任审计》一文中对公共受托责任监督的要求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基本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的来看, 近年来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中, 公共受托责任成为很多学者比较重视的理论基础, 也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公共受托责任下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问题, 但是专门在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基础上研究“经济责任”的涵义的文献还很少。

(三) “制度背景”与“经济责任”内涵演变研究

张以宽 (2001) 指出:研究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理论, 健全和完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必须注意其所处环境的要求。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进行审查的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科技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充实。因此, 本文选择环境因素中与经济责任审计关系最为密切的制度因素作为研究出发点, 分析不同制度背景对“经济责任”内涵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影响。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最初的出现及其后续的发展都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 所以很多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中都涉及到了制度背景, 其中李凤鸣、时现 (2001) 、刘世林 (2006) 都在各自的著作中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过程及各阶段的制度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但现有文献中专门从制度的角度分析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变化, 尤其是“经济责任”内涵的变化的研究成果尚未出现。从以上三个方面的现有文献来看, 在近年国家和审计署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大力支持的背景下, 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的研究成果累累, 但是就其中“经济责任”的涵义问题尚未在理论上进行系统研究, 在不同制度背景下分析“经济责任”的内涵及其变化的研究成果就更少了。故本文从制度出发, 探讨不同制度背景下经济责任的内涵变化, 总结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一般规律, 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尤其是审计内容的规范化, 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背景及“经济责任”内涵演变

(一) 厂长 (经理) 离任审计阶段

我国现代经济责任审计首先以厂长 (经理) 离任审计的形式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将扩大企业自主权, 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的之间的利益分配作为改革的重点。1984年,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规定企业实行厂长 (经理) 负责制, 明确指出“企业中党的组织要积极支持厂长行使统一指挥生产经营活动的职权, 保证和监督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在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规定企业实行厂长 (经理) 负责制, 厂长领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主要行使下列职权:决定或者报请审查批准企业的各项计划、决定企业行政机构的设置、提请任免或者聘任、解聘副厂级行政领导干部、任免或者聘任、解聘企业中层行政领导干部、提出重要规章制度、提出福利基金使用方案和其他有关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的建议。根据这一阶段经济工作的中心工作, 审计署将厂长 (经理)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常规性审计工作之一, 并于1986年发布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 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正式提上了日程。由此可见, 厂长 (经理)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配合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经济监督的特定需要而出现的, 具有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征。离任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进行企业领导体制改革试点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厂长 (经理) 。1982年, 杨时展教授首次在《《国家审计的本质》一文中引入了“Accountability”一词, 并将其翻译为“受托经济责任”。基于对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研究刚刚起步, 审计理论界对此概念的研究尚不深入, 因此当时对“经济责任”内涵的理解主要是从国家对指厂长 (经理) 的管理规定出发, 重点强调了管理者的财务责任。在《审计署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中, 明确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厂长任期内企业的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盈亏是否真实;经济效益是否达到任期目标;国家资财有无损失浪费;有无违反党纪国法等。

(二) 承包经营责任审计阶段

党的十二大之后,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有企业积极探索搞活企业的有效模式, 从原有的政策引导和国家要求延伸为完善自身的经营机制。1987年起, 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全国大中型企业中得到普遍推行。在不改变企业所有权的前提下, 国家以合同的形式赋予承包者经营权和财产使用权.并由承包者承担约定的经济责任, 以此调整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从而进一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 增强企业活力。1988年国务院发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规定:“承包经营责任制, 是在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 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 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 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 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制度。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目前实行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 是实行两权分离的有益探索。1988年, 审计署印发《关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审计的若干规定》, 明确规定了审计的对象是签订承包经营合同的双方及企业经营者, 其中重点关注的是承担承包责任的企业负责人。承包经营经济责任审计是全民所有制两权分离形式变化的产物, 企业负责人在经营过程中不仅要完成组织授予的职责, 还要履行承包经营合同的约定。因此其“经济责任”的内涵主要是在责任人承包经营和承包兑现过程中各项职责的履行情况, 具体包括资产、债权债务、盈亏是否真实;承包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及企业经营者的经济责任;国家资产的维护和增值;专项基金的提取和使用是否合规、有效;有无严重违反财经纪律和重大损失浪费;有无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等。相对于厂长 (经理) 离任审计, “经济责任”的内涵主要是在原有财务责任的基础上增加了在承包过程中合同约定的责任, 即承包责任。

(三)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虽然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实行的初期对企业经营者和职工起到了有效地激励作用, 但也逐渐暴露出其制度的缺陷。减税让利的理念在实践中遭遇了经营者短期行为、“包盈不包亏”等现实问题的冲击, 并没有使国有企业效率得到实质性提高。伴随着1994年财政税收制度改革, 国有企业取消承包缴税, 按统一税率缴税, 承包经营责任制也随即取消。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了企业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其中, 改革的核心就是做到企业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在现代企业制度理念下, 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资产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国家出资人所有权进行了界定, 对两权分离进行了明确的解释。由此, 承担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权的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也趋于明朗和合理。宏观经济领域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政府机构的改革, 政府在放权调控的过程中, 也在积极探索自身的定位。政府及领导干部接受了人民的授权, 究竟具有何种职能, 享有何种权利, 负有何种义务, 成为政府和公众开始思考的问题, 如何客观了解和公正评价他们各项职责的履行情况成为政府改革的必要环节。1999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 正式确立了经济责任制度, 也标志着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的制度环境下,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首次由企业的领导人员扩大到党政领导干部, 扩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对象的层面;同时, 关于受托经济责任的理论研究也进入到相对成熟的阶段, “经济责任”内涵被极大地丰富。杨时展教授首次将对受托责任的认识延伸到经济范畴之外, 拓宽了理论研究的视角。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 审计人员不仅要评价领导者对单位、组织的资产、财务、效益负责, 同时也关注其在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方面赋有的责任, “经济责任”的内涵具体体现为财务责任和管理责任。

(四) 问责经济责任审计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政府伴随着经济转型的进程也在不断促进自身的建设和完善, 以期实现政府转型。与此同时, 西方的责任政府理论趋于成熟, 很多国家开展了政府再造运动, 在政府行政权力扩张的同时开始思考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约。21世纪初国内开始有学者对“责任政府”进行了研究, 提出责任政府既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理念, 又是一种对政府公共行政进行民主控制的制度安排 (张成福, 2002) 。香港特别行政区最早对行政问责立法并实施, 董建华在2000年和2001年的施政报告中都提到了要“实行高官问责制, 以加强问责性,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之后, 香港立法会通过了特区政府提出的问责制议案并于2002年7月1日正式实施高管问责制。2003年的“非典”事件中, 众多卫生部官员和地方领导因失职被罢免, 并快速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明确了在此类事件中各行政首长应承担的责任;同年, 海军361潜艇失事事故也导致原海军北海舰队司令、政委被降职。中央领导在此类重大事件严肃追究领导干部责任的态度, 促使我国的政府问责正式启动。随后, 湖南、江苏、四川先后颁布了行政问责的相关规定, 对问责的对象、范围、方式、程序等作出了明确的规范。2004年,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中, 明确写入了“询问和质询”、“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等内容;随即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提出在未来10年内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 要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建设一个透明的、可问责的政府。2009年,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发布标志我国问责制已经由偶发性阶段过渡到了制度性阶段, 行政问责制正向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2003年, 审计署发布了第1号审计结果公告, 向社会公众公开了防治非典专项资金和捐赠款物的审计结果, 并在随后的审计结果公告中对很多中央部委在审计中被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披露, 形成了所谓的“审计风暴”。这一现象引起了政府和学者的关注, 国家审计机构在问责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关注的热点, 政府审计问责制度是经济权利控制的重要手段成为问责制度的重要内容。战略转型期的政府审计应该以责任政府为核心理念, 加强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重点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后, 为了切实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与2005年联合发布《关于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的意见》, 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扩大到地厅级;2010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将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主持工作的领导干部纳入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范畴,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并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对象范围的扩大和级别的提升, 反映了经济责任审计是制约和监督权力的重要环节, 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制度设计, 是从机制上、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手段。在这一系列的制度背景下, 经济责任审计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审计对象的范围扩大、层次提高。同时, 由于公共受托责任概念的引入, 也丰富了“经济责任”的内涵。领导人员不仅要对企业和本部门承担财务责任和管理责任, 还要向社会公众承担相应社会责任;不仅要实现企业效益, 还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 在现阶段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 将包括安全、就业、纳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都纳入到“经济责任”的范畴, 实现了对监督对象的全面问责。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我国经济责任发展历程的回顾, 尤其是剖析了其中制度背景和“经济责任”涵义之间的联系, 我们可以得到表 (1) 。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过程表现出“制度———实践———理论”的路径, 即制度的变化带来了实践的探索, 实践中的问题促进了审计理论的研究;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实质上是一系列重大制度变迁的结果, 其中起到决定性意义的主要是经济制度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和审计制度的完善三个方面的合力。因此, 对于下一阶段的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 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不能脱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 改革的方向和进度对“经济责任”的内涵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第二, 经济改革会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研究经济责任审计要紧密关注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只有结合特定制度背景研究“经济责任”的内涵, 才能科学全面界定经济责任的准确涵义, 才能为进一步探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提供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彭韶兵、周兵:《公共权力的委托代理与政府目标经济责任审计》, 《会计研究》2009年第6期。

[2]李凤鸣、时现:《经济责任审计》,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刘秋明:《现代西方公共受托责任研究述评》,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7期。

[4]秦荣生:《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与我国政府审计改革》, 《审计研究》2004年第6期。

[5]张勇:《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87至2007年研究的分析》, 《审计研究》2009年第3期。

[6]蔡春、陈晓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 《审计研究》2007年第1期。

经济责任审计“四忌” 篇3

一忌“快餐式审计”。有些地方在下达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时候,一下就是十几个或是几十个,而且这些项目时效性很强,往往要求在一个星期或十几天内全部完成。由于基层审计人员少,审计力量比较薄弱,因而普遍存在“赶项目”现象,审计人员只好理一理报表,抄几个数字便应付了事,审计质量可想而知,审计风险隐藏其中。因此,审计部门应该在平时的财政收支、预决算审计过程中,做好原始数据的积累,从平时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调查、预决算审计做起,积累审计资料,从制度和程序上加以规范,积极建档立制,加强任中审计,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二忌“全面评价”。审计评价是一个审计结果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难点。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在评价方面往往有些束手无策,有的看到某一方面政绩比较突出便一好百好,大书特书,以偏概全,甚至把一些与审计无关的事情也写入审计报告。要知道,审计工作报告不是对领导干部的全部业绩的评价和鉴定,它只是以财务数据说话,实事求是,不能充当裁判员。

三忌“千人一面”。一份审计报告,应当坚持客观、公正,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等待问题。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看了一份报告以后,便不愿意看第二份报告了。究其原因就是所有的报告除了数字不同外,几乎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其实,如果我们的审计再深入一些,工作再仔细一些,同时开动脑筋,勤于分析,就会发现各个单位、各个乡镇都各有特色,写出来的报告也自然会异彩纷呈。

四忌“光讲成绩不讲缺点”。由于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等问题,审计工作的侧重点多在于发现财经纪律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增加收缴额。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离任领导为了把审计报告做得“漂亮一些”,希望审计机关报告中多讲成绩,少讲或不讲缺点,审计人员也为了违纪款能及时入库或多收一点而网开一面。

经济责任审计 篇4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内部审计部门或社会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湖北省有关规定和公司管理制度,对基层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及其所在基层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和权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省经济政策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情况进行监督、鉴证、评价的活动。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一、审计目标

通过对被审计人员及其所在单位资产、负债、损益等情况的审计,实事求是地鉴定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资产管理、企业运营、经营成果以及资产保值增值等情况,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履行各项经济责任的情况,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为人事部门考核管理干部提供参考依据。

二、审计要点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情况;

(二)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情况;

(三)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及其效果;

(四)有关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

(五)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六)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以及资产负债损益情况;

(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收益上缴情况;

(八)重要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及效益情况;

(九)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和运转情况,以及财务管理、业务管理、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和职务消费等情况,对所属单位的监管情况;

(十)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情况,以及本人廉洁从业情况;

(十一)对以往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十二)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三、审计方法与技巧

(一)审计组在编制审计方案前,要调查了解被审计企业及被审计负责人的基本情况,了解、掌握与被审计企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企业内部的规定制度等。

(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确认企业每一项经济业务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执行程度与效果如何,能否有效地降低风险。

具体内容为:

1、现金和银行存款的业务控制制度:销售及收款的业务控制制度:包括订单处理、授权及责任管理、发货运送、开立销货发票、应收账款及记录、收款等制度。

2、采购预付款业务控制制度:包括请购、采购、验收、退货处理、应付负债及记录、付款、备用金等制度。

3、生产业务控制制度:包括领料、生产、质量管理、出入库手续、存货管理及记录。

4、融资业务控制制度:包括借款额度审核、借款合约签订、公司债发行、债券偿还及记录、抵押及记录、以及股票相关事务处理(例如,股票发行、过户、挂失及注销的授权、执行、记录及空白股票的保管)制度等。

5、固定资产业务控制制度:包括固定资产的取得、添置、清理、处置、报废、折旧、保管及记录等制度。

6、投资业务控制制度:包括有价证券、不动产及衍生性商品的投资决策、买卖、保管、记录、监督被控股公司等制度。

7、研发循环;包括基础研究、产品设计、技术研发、产品试制、研发信息及文件的记录与保管等制度。

8、电脑信息化处理业务控制制度:包括信息管理部门与使用者的部门权责划分、信息处理部门的功能及职责划分、系统开发及程式修改控制、编制系统文书的控制、程式及资料的存取控制、资料输入控制、资料输出控制、资料处理控制、档案及设备安全控制、硬件及软件的购告、使用及维护控制、系统复原计划及测试程序的控制等制度。

9、印鉴使用管理制度、票据领用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财产管理制度、背书保证、负债承诺及或有事项等制度。

10、有无专人负责内部稽核或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资格、知识、能力、经验是否符合要求,独立性如何,方法是否得当,效果是否良好,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接纳程度如何等。

(三)实施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审计,各资产负债项目的审计要点和技巧详见第一章财务审计章节。

(四)实施任职期间完成经济指标的真实性、效益性审计

1、企业资产营运能力指标有:资产增值保值率、总资产增长率、资产损失比率。

2、企业偿债能力指标有:资产负债率、所有者权益对负债比率、产权比率、举债经营比率。

3、企业发展潜力指标有:对新产品研制开发投入总额、新产品开发率、技术进步产品率、固定资产成新率、利润保留率。

4、反映企业完成利润情况指标有:利润总额、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任职期间平均利润增长率、经营亏损挂帐比率。

5、企业产品销售指标有:销售收入、产品销售率、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率。

6、企业资本资金运用效率指标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周转率、资本积累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7、企业经营效绩指标有:全员劳动生产率、上缴利税指标、人均利税额指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收益率、所有者权益利润率、股本报酬率、长期投资收益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

8、企业职工收入指标有:职工收入增长率、职工收入与新增效益增长幅度比率。

9、其他专业性经济指标有: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五)实施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确认被审计人员任职初期和期末企业资产状况和盈亏情况,查明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进一步确认其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完成值的确定,需剔除任期内客观及非正常经营因素(包括增值因素和减值因素)对企业年末国家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1、需剔除的增值因素为:

(1)国家直接或追加投资增加的国有资本金;(2)政府无偿划入增加的国有资本;(3)进行资产重估(评估)增加的国有资本;

(4)增加的国有资本;(5)住房周转金划入增加的国有资本;(6)接受捐赠增加的国有资本;(7)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债权转股权”增加的国有资本;(8)中央和地方政府确定的其他客观因素增加的国有资本。

2、需剔除的减值因素为:

(1)经专项批准核减的国有资本;(2)政府无偿划出或分立核减的国有资本;(3)按国家规定进行资产重估(评估)核减的国有资本;(4)按国家规定进行清产核资核减的国有资本;(5)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而核减的国有资本;(6)中央和地方政府确定的其他客观因素减少的国有资本。

(六)实施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事项科学性、有效性的审计

确认重大决策程序的科学性,投出资金的效益性;确认被审计领导人员的决策水平和驾御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

1、审查重大经营决策事项是否经过可行性研究、论证,是否经过企业董事会同意、或经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2、产品结构或经营方向调整、重大投资项目设备、工艺、技术、环保等是否先进,发展前景如何,产品性能、服务项目有无占领市场的可能;

3、投资协议有无损害本企业的条款,投资资金来源是否合规,有无足够的资金保证工程按时完成,并形成生产能力;

4、对亏损项目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以确定该项目是否盲目决策的结果;

5、审查投资回收期和报酬率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投资效益是否真实、完整,有无“只投不管”的现象,有无截留投资收益不入账的问题;

6、企业举债投入是否超过其承受能力,是否将有限资金投放在关键项目上,有无在新建、扩建项目中搞重复建设等;

7、查明有无因决策不慎或决策失误而造成巨大的损失浪费或导致企业资金拮据、债台高筑、效益滑坡、濒临倒闭的问题。

(七)实施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遵守财经法纪情况审计和廉洁自律情况审计。确认企业遵守财经法纪的情况,查清企业领导人员有无侵占国有及集体资产和违反与财务收支有关的廉政规定及其他违法违纪问题。在审查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企业有无隐匿、截留、转移收人和滥支乱用、挥霍浪费资财等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

(八)方式方法

1、注重资料的查阅及利用

主要是查阅董事会会议记录、纪要、决议、前后任交接资料,办公会或经营工作会,各种委员会的会议记录以及反映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的相关资料,尽量取得原始记录。

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近期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成果或被审计人员所在企业及有关部门的纪检监察工作成果。

2、与重要岗位人员的座谈

重要岗位人员包括:接任人及被审计单位的其他班子成员,与管钱管物有直接关系的部门人员,纪检、审计部门人员等。座谈是为了听取和了解有关人员对被审计者履行经济责任的意见和看法,座谈前应向参加座谈人员讲明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目的和要点,要注意策略,讲究方式,做好引导工作,座谈的结果要经过审计查实,切不可偏听偏信,在取得其他可以证实的审计证据后,方可形成审计结论。

四、审计评价及责任界定

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审计查证或认定的事实,依照有关规定、责任考核目标、行业标准等,对被审计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审计评价不应超出审计的职权范围和实际实施的审计范围。

(一)审计评价

1、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业绩比较法、量化指标法、环境分析法、主客观因素分析法、责任区分法等。

(1)业绩比较法。包括纵向比较法(即任期初与任期末业绩比较法,或先确定比较基期再将比较期与之进行对比的方法)和横向比较法(即将相关业绩与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的方法)。

(2)量化指标法。即运用能够反映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相关经济指标,分析其完成情况,总结相关经济责任的方法。

(3)环境分析法。即将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置于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加以分析,作出客观评价。

(4)主客观因素分析法。即对具体行为或事项进行主客观分析,推究其具体的主客观原因,分析该具体行为或事项是因为企业内管干部的主观过错,还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进而作出客观评价。

(5)责任区分法。包括区分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等。

2、对被审计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评价,可以采取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1)分类评价即对审计关注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分别评价,一般包括对企业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评价、对经济效益真实性的评价、对企业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的评价、对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情况的评价、对企业内管干部遵守廉洁从业情况的评价等。(2)综合评价即给出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的总体评价。对被审计人员进行综合评价时,应在前述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对其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履行、基本履行、未履行”的总体结论。

(二)责任界定

审计机构对被审计人员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应当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

1、被审计人员应承担直接责任的行为包括:

(1)直接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

(2)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而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

(3)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但是在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等。

2、被审计人员应承担主管责任的行为包括:

(1)对其直接分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

(2)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并且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等。

3、除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外,对企业内管干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其他行为,应当界定为承担领导责任。

五、审计结果报告•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经济责任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就审计工作情况和审计结果向主要领导、董事会或委托机构提交的书面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

(一)审计任务的说明。审计报告应对本次审计的任务进行说明,主要包括:执行审计的依据、被审计企业领导人员姓名、被审计企业名称、审计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延伸、追溯审查重要事项的情况,以及被审计领导人员和企业配合与协助的情况等。

(二)审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及所有者权益审计的情况,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企业重大决策情况,企业和被审计领导人员遵守财经法纪情况;采用的主要审计方法等。

(三)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结果报告应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给予具体揭示,包括发现问题的事实,产生问题的原因,所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存在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或后果等。

(四)审计处理意见和审计建议。审计结果报告应当反映审计发现的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的处理、处罚意见,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

(五)审计评价意见。综合评价被审计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的主要业绩,指出应由其承担的主要经济问题及应当负有的责任,包括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六)需要反映的其他情况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篇5

前言:审计基本情况说明

(审计时间、审计范围、审计责任、企业管理层责任)

一、基本情况

包括被审计单位企业的历史沿革、现况简介、财务状况等。

二、财务绩效和经营情况

包括总体审计调整情况、调整科目及调整金额、经审计确认的财务状况,可列式财务简表。

(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二)上级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三)企业财务绩效情况

包括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分析(应列示主要财务指标情况表)。

(四)主要产业经营情况

以合并范围内的、企业审定的单户汇总数据为基础、分行业板块进行分析。

三、企业管理和制度执行情况

(一)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制定与执行情况

(二)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三)机构设置、编制、使用以及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

四、xx同志任职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个人任职情况

(二)个人收入及廉政守纪情况

(三)任职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及考评情况

五、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六、需要关注的重要事项

七、审计评价

八、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说明

九、审计建议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篇6

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界定

审计署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中明确了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但在审计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很难严格区别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一)依据领导决策的方式进行界定

领导的决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方式,一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选择和决定未来的行动目标和方案;二是主要依据领导者或其参谋者的个人经验、知识、智慧和能力等,对行动目标做出决定性的选择;三是领导者独断专行,靠主观臆断盲目决策。对盲目决策和不具备民主性和科学性的个人决策,领导人应负直接责任;对科学性的决策,由于重大的决策往往伴随着重大风险,对其后果领导人一般承担主管责任。对重大决策失误项目,一定要依据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全面分析失误的主观原因及领导人可控与不可控因素来具体确定领导人的直接责任或主管责任。

(二)依据内部控制设置情况进行界定

一个单位设置了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则可依据内部职责分工和岗位责任制来区分领导人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由领导人直接负责的工作、直接经办的业务和直接承揽的项目,领导人对其行为和后果承担直接责任;对其他岗位及其他人员负责的事项,领导人负主管责任。如果一个单位没有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严重失效,则领导人应对整个单位的重大过错负直接责任。

(三)依据相关法规进行界定

如依照《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等行为应该负直接责任而不是负主管责任。

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重点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既要评定业绩,又要划分责任;既要“审事”,又要“审人”;既要确定单位的责任,又要分清领导人的责任。这是区别于其他类型审计的主要特征。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财务收支审计味道体现过浓而缺乏经济责任审计特色,其原因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轻车熟路、便于操作,而其他方面问题,比如:廉政情况、民主决策、重大损失浪费等问题,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审计、评价起来较为困难,因而在审计中得不到更深入透彻的审查。因此造成最后审计结果成了财务收支审计的翻版,经济责任审计重点不突出。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标是评价领导者的责任,因而,审计必须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自始自终着眼于“人”,抓住经济责任这个重点,凡是与领导干部直接相关的经济事项就应该是审计的重点。对与领导干部本人密切相关的经济事项、领导干部负直接责任的经济事项应详查;对领导干部无直接联系的经济事项,领导干部负主管责任的经济事项应抽查。以党政干部为例,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以及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的问题等,应作为审计的重点。而由于财务人员自身原因造成的会计处理上的问题或单位财务收支中情节轻微的违规问题,则不必花费过多精力去追究。只有这样,审计时才能集中精力把重点问题查深查透。

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既关系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和风险,也是被审计人和委托机关十分关注的焦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核心是被审计个人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正确区分:是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是主观责任,还是客观责任;是前任责任,还是现任责任;是集体责任,还是个人责任;是故意责任,还是过失责任等。为此,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应依据下列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指在审计评价中,要求审计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切实站在第三者立场上,以审计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加任何主观成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以写实的手法来描述事实。

(二)准确性原则

指审计评价用语准确,措词恰当,直接阐述事实,少用修饰性语言。审计评价用语切忌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或漫无边际,任意发挥。

(三)全面性原则

指审计评价在充分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审计查出的问题,避免以偏概全。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用单个的事实或几个指标来评价领导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整体情况。

(四)谨慎性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的界定 篇7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界定之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界定

众所周知, 任期经济的责任其实属于一种阶段性期间的责任, 将不同责任时期里面的责任归属和行使权力行为对于任期责任归属和行使权力行为对于任期影响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行一定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相当必要和必须的, 原因就在于这一个做法不仅仅能够将家底摸得一清二楚, 从根本上对继任者了解自己所要接任单位中真实的情况进行了解, 将自身未来的工作思路进行很好的明确, 将适应期大大缩短, 更加能够对离任者离开单位以后的经济责任进行了明确, 本质上就是将前任者和继任者这二者之间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 将适应期缩短。再加上因为对离任者经济责任进行了很好的明确, 实际上将前后任这二者之间的责任进行了划清, 将过去那种新官不理旧账以及旧官一走了之这一种情况进行改变, 对交接工作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 在我们平日工作中, 往往存在着现任责任以及后任责任划分不清楚的状况, 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 在单位干部上任的时候, 并没有明确自身的任期经营目标, 这样也就使得业绩以及经营成果并没有一个量化指标的依据, 最终导致了责任划分方面十分模糊;其次, 在其任职之初, 企业单位财务情况也没有经过严格的审计和确认, 也没有办理相对应工作交接的手续, 这也就为对比评价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最后, 因为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经营活动往往具有连续性这一个特点, 这也就导致了前任的遗留问题普遍存在, 遗留问题一直都对后任的任期目标良好完成产生了十分大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 笔者认为, 想要对其改善就要求我们的审计人员在自身审计的过程中, 必须要进行认真严格的调查和研究,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根本原则, 从责任主体上面将责任归属很好的分清, 这样就对企业单位前任责任在设计的评价过程中做出一个附加说明或者剔除。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界定之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界定

人的思维分为客观和主观这两种, 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界定同样包括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界定这两个重要的内容, 客观因素一般都是排除人为原因之外的自然原因和环境原因等, 不受人们的控制和监督;主观因素通常情况下都是人为的原因, 由于人自身所造成的, 排除主观的失误要求我们要对人的思想和行动进行一定的控制和制约。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的定义和概念同样如此。所谓的客观责任就是指国家的体制改革以及经济政策调整中存在的不完善和不可抗力等等诸多原因造成了经营决策失误这一种经济行为, 而主观责任就是指因为经济责任人的玩忽职守、假公济私、滥用职权以及谋取私利等等主观方面的原因为企业单位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这一种经济行为。在我们的实际审计工作中, 国家宏观政策以及市场因素等等客观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企业单位经营的业绩产生影响, 有的企业因为自身存在的历史原因造成了自身的经济包袱十分沉重, 虽然这些企业在主观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 企业中的亏损面貌在短期之内很难改变, 有些企业自身进行的重大经营决策存在着错误现象, 我们除了要对个人决策能力等等主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我们更加要对主管部门行政干预等等客观的原因进行分析。总而言之, 我们必须要将各个方面的因素、原因以及隐患进行考虑, 将客观责任和主管责任进行明确和清晰的界定。那些属于客观因素的原因, 要求我们在审计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分析和说明, 而属于主观因素的原因, 要求我们在审计评价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披露并且要对其责任进行追究, 视情节的轻重来对相关的委托部门进行委托, 建议其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单位因为涉及到职工和人员的更替问题, 那么, 就一定会涉及到离任者和现任者这两个方面,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的界定主要囊括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对离任者和现任者这两个方面进行责任界定。本文中, 笔者主要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界定之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界定以及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界定之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界定这两个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的界定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摘要: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以及其发挥作用的大小, 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在对企业的领导干部所履行的经济责任界定以及审计评价这两方面中。文章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 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的界定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责任界定,现状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探讨 篇8

[摘要] 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情况作出的结论性评价,包括审计结果评价和综合评价两部分内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权责一致、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依法办事的原则。

[关键词] 经济责任 审计评价 评价标准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审计评价是指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情况作出的结论性评价,包括审计结果评价和综合评价两部分内容。审计结果评价是指审计机构根据审计结果,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情况作出的职业判断行为;综合评价是指审计机构根据领导干部历次接受审计、所在单位历次接受审计、其他项目审计和审计整改情况,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情况提出评价意见,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研究审定后作出的结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权责一致、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依法办事的原则。

1.审计结果评价的基本内容

(1)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和决算情况,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

(2)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经济行为是否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

(3)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建立情况,民主决策情况,决策执行情况及决策有无造成重大损失浪费情况;

(4)内控制度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运行情况;

(5)个人廉政情况,主要评价在审计中有无发现领导干部本人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

2.综合评价的基本内容

综合评价主要是依据领导干部本次接受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历次接受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以及所在部门、单位历次执行审计决定和落实审计意见的情况等提出评价意见。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1.审计结果评价标准

(1)评价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财务收支真实性评价标准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三个等次。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不超过1%,并且审计机构或审计业务会议认为审计调整数额较小不影响使用“真实”评价用语的;基本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完整,调整幅度不超过5%,并且不影响使用“基本真实”评价用语的;不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或审计调整幅度在5%以上,或违规行为性质严重,数额较大,无法使用“基本真实”评價用语的。

财务收支合法性的评价标准可分为合规、基本合规、不合规三个等次。合规等次的标准为未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或者违规行为显著轻微不需要处理的;基本合规等次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5%以下或有违规行为,但不影响使用“基本合规”评价用语的;不合规等次的标准为违规性质严重、数额较大,或拒绝提供审计资料,或提供不真实资料,导致审计机构无法进行职业判断。

财务收支的效益性评价标准可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好等次的标准为效益审计结果达到评价标准指标的90%以上(含90%,下同);较好等次的标准为效益审计结果达到评价标准指标的80%以上;一般等次的标准为效益审计结果达到评价标准指标的60%以上;较差等次的标准为效益审计结果达到评价标准指标的60%以下(不含60%)。

(2)评价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情况的合法性

评价标准可分为合法、基本合法、不合法三个等次。

合法等次的标准为领导干部作出的决策和与经济有关的行政行为符合国家经济政策、财经法规;基本合法等次的标准为领导干部作出的决策和与经济有关的行政行为有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的现象,但不涉及重大原则问题;不合法等次的标准为领导干部作出的决策和与经济有关的行政行为违反国家的政策和财经法规,或违反重大原则问题。

(3)评价重大经济决策的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及决策执行的有效性

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评价标准可分为规范、基本规范、不规范三个等次。规范等次的标准为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健全,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论证意见,提供的决策方案至少两个,决策时主要负责人能够尊重多数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决策的内容没有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基本规范等次的标准为建立了重大经济决策议事规则,决策的内容没有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但个别环节没有得到很好执行;不规范等次的标准为缺少重大经济决策议事规则,或决策前可行性研究和专家论证不充分或缺失,或决策的内容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

重大经济决策执行有效性评价标准可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效果较差三个等次。有效等次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能够有效监管人、财、物的使用,实现决策目标;基本有效等次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能够基本有效监管人、财、物的使用,并基本实现决策目标,但有轻微损失浪费;效果较差等次的标准为决策没有被执行,不能有效监管人、财、物,造成明显损失浪费,不能实现决策目标。

(4)评价内控管理制度情况的健全性、有效性

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健全性评价标准可分为健全、基本健全、不健全三个等次。健全等次的标准为所有的控制点齐全,达到控制目标,各项制度均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基本健全等次的标准为控制点基本齐全,基本达到控制目标,各项制度基本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不健全等次的标准为关键控制点有疏漏,出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不能满足控制目标的要求。

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评价标准可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无效三个等次。有效等次的标准为内控制度健全,有关人员的资格和能力能够胜任控制的职能,实现控制目标,没有出现内部管理控制问题;基本有效等次的标准为内控制度健全,但有关人员的控制能力有一定差距或不能全面执行内控制度,没有出现重大控制漏洞,基本实现控制目标;无效等次的标准为内控制度健全,但没有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控制人员,出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没有实现控制目标。

(5)评价个人廉政情况

个人廉政情况的评价应客观表述在审计范围内发现领导干部有侵占国有资产的情况。

2.综合评价标准

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

优秀等次应当具备的条件:一是本次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指标审计评价全部在良好等次以上,并且优秀等次数量超过总体评价指标数量的三分之二;二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本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好于历次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三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历次执行审计决定、落实审计意见到位;四是其他单项审计没有发现违法违纪情况。

良好等次应当具备条件:一是本次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指标审计评价全部在良好等次以上,并且优秀等次数量超过总体评价指标数量的二分之一;二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本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略好于历次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三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历次执行审计决定、落实审计意见到位;四是其他单项审计未发现有违法违纪情况。

一般等次应具备四个条件之一:一是本次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指标审计评价良好等次在80%以上;二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本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低于历次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三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历次审计决定执行率和审计意见落实率均在80%以上;四是其他单项审计虽有违法违纪现象,但有关责任人尚未受纪律处分。

较差等次应具备五个条件之一:一是本次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指标审计评价一般等次数量超过总体评价指标数量的20%;二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历次审计决定执行率和审计意见落实率均低于80%;三是其他单项审计有违法违纪现象,有关责任人受到纪律处分或司法处理;四是本单位存在“账外账”“小金库”等违规现象;五是接受审计期间有关责任人拒绝配合,或提供虚假审计资料。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

纪检监察部门应将审计评价结果作为年终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审计综合评价达不到良好以上等次的,党风廉政建设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审计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列入领导干部廉政谈话内容;审计评价材料存入领导干部廉政档案。组织部门将审计评价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写入干部考察材料;审计综合评价达不到良好以上等次的,一般不能提拔使用,或不能担任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人事部门将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审计综合评价达不到良好以上等次的,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所在单位不能参加先进单位评选。

参考文献:

[1]简燕玲辛旭:经济责任审计有关问题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6,(01):44~47

[2]崔振龙.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探讨[J].中国审计,2006(01):44-46

[3]张宣波: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探讨[J].中国审计,2005,(22):49~50

[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课题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研究[J].审计研究, 2005(05):80~83

[5]张以宽: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几个问题的理性思考[J].审计研究,2001,(04):18~22

上一篇:《倾城之恋》读后感300字下一篇:秋天的怀念七年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