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单位调研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部单位调研(共8篇)

内部单位调研 篇1

为进一步加强全区内部单位的治安防范能力,尤其是填补非公经济单位治保组织的空白点,有力推进最安全城区的创建,为全国“十运会”的召开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我区公安分局开拓思路,在内部单位组建了治安保卫委员会,为新形势下有效开展治安防范工作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一、调查分析,把握治保工作新形势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区内部企事业单位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新格局,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单位内保工作,强化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顺应“十运会”召开和再创“社会治安安全区”的要求,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综合环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为此,我区公安分局对辖区单位安全保卫工作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调查发现,一是部分内部单位保卫处(科)室机构不健全。由于“国退民进”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企业性质发生了变化,相当一部分单位的保卫处(科)室力量随着企业性质改变而被削减,尤其是非公经济组织的安全保卫力量十分薄弱,有的单位甚至没有保卫处(科)室。二是内部单位案件多发。一些单位由于保卫组织不健全,治安防范工作仅停留在“规定有、写在纸上,制度有、贴在墙上”的表面化状态,不能很好地把工作落到实处,造成可防性案件多发。2003年全区内部单位发生盗窃案件219起,直接经济损失在万元以上的有4起,占全区发案数的11.9%。由此可见,要切实加强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组织管理模式,以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二、积极探索,构建治保组织新模式

针对内保工作现状和当前形势需要,区公安分局积极探索,开拓思想,大胆提出了在无保卫处(科)室的非公经济组织建立治安保卫工作委员会。分局首先对全区列管单位及小单位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确切掌握内部单位保卫处(科)室建立情况,梳理出应成立治保会的单位底数。然后,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公安分局召开了辖区单位负责人会议,对成立治保会的意义、怎么发挥职能作用等进行了宣传,争取各单位的积极配合。对于单位领导不重视此项工作的,干警们逐一上门做动员工作,一遍遍地与单位负责人沟通,增进他们对治保会的了解,认清治保会的地位和现实意义是为了维护内部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环境和秩序。经过近两个月的宣传、动员、协调,此项工作得到了广大企事业单位的支持。2004年3月3日,区公安分局召开了治安保卫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全区46家列管单位、163家派出所监督指导的小单位中成立了治安保卫工作委员会,209家企事业单位的治保会主任和分管领导以及干警300余人参加者了会议。

三、强化管理,推进工作运行规范化

为了保证治保会能高效运作,区公安分局加强对治保会指导,并实行规范化管理。一是规范规章制度。公安分局制定了“治保会工作制度”、“治保会主任职责”“治保会工作奖励机制”等一系列相关规定,并编印成《治安保卫委员会工作手册》分发到每一个单位的治保会。二是配强治保会成员。要求各单位挑选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不怕吃苦,热爱治保会工作,有一定法制知识的同志从事治保会的工作,保证治保队伍整体素质。三是明确治保会工作任务。治保会负责落实本单位门卫、值班、治安巡逻、守护工作,做好财务室、仓库等要害部门的安全保卫工作,以及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管理等工作。四是公安分局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治保会成员进行学习、培训,帮助治保会成员提高工作水平,强化业务素质,传授工作方法。五是派出所加强对治保会的工作指导和协调。派出所明确一名领导负责指导和协调各单位治保会的工作;把治保会工作列入每年工作计划,长抓不懈;强化服务理念,干警经常主动上门,了解治保会的工作情况,指导各单位治保会工作,帮助解决困难,提高治保会的工作质量和工作的实效。

二、关于加强和改进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安全防范工作的意见

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治安保卫重点单位的安全防范工作,实现单位内部“发案少、秩序好、安全稳定、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根据国务院《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浙江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贯彻实施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52号)精神,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充分认识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要性

各级治安保卫重点单位掌握着大量国家秘密,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保密性强;内部集中着国家的重要财富,贵重性高;内部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直接关系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危险性大;在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生产、科研等业务活动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大。一旦发生案件和事故,不仅会造成国家财产重大损失,而且将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给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危害。各级公安机关必须充分认识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置于公安工作的重要位置,以贯彻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为抓手,全面推进内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确保内部政治、治安秩序的稳定。

二、建立健全工作体制,充分发挥政府监管职能

要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单位负责、政府监管”新机制,进一步健全条块结合、重点突出、分级负责的指导、监督体制,规范和加强对单位内部保卫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省厅负责联系、协调、指导行业、系统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各市实行市、县(市、区)、派出所三级指导、监督体制,结合各地实际,具体明确各级指导、监督的范围及相关职责。省、市级治安保卫重点单位除由省、市公安机关直接指导、监督的外,其他单位统一按属地原则,由属地公安机关负责指导、监督。铁路、交通、民航、林业系统的重点单位,由本系统公安机关负责指导、监督,地方公安机关协助配合。上一级公安机关加强对下一级公安机关指导、监督工作的协调、指导和考核。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思想,把工作着力点转移到依法开展指导、监督上来。紧紧依靠政府的领导和行业、系统的配合支持,坚持“系统抓、抓系统”的工作方法,在监督行业、系统主管部门依法落实《条例》规定的同时,建立行业、系统定期沟通研究的会商机制,有针对性地研究落实行业、系统内部安全防范工作的制度、措施,组织开展行业、系统治安保卫工作专项执法检查,形成监管合力。

严格规范和执行对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执法检查制度。对单位内部保卫工作的执法检查,做到内容明确、程序规范,责任落实。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按照“谁检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将监督整改责任分别落实到检查民警和被检查单位负责人,责令限期整改。单位逾期不整改的,要按隐患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依法对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实施行政处罚;已造成后果的,依法从严处罚。

发挥公安机关的信息优势,建立动态预警体系,及时向单位通报违法犯罪的现实危害和潜在危险等警讯,动员和发动单位从维护政治稳定、确保社会公共安全出发,及时调整、完善、优化内部安全防范措施,提高针对性、时效性、有效性。对当前侵害企业知识产权、黑恶势力的渗透破坏以及恐怖暴力活动等新型犯罪活动,指导单位有针对性地落实防范措施,确保安全。

三、落实责任,完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制度和措施

指导、监督单位切实落实主要负责人负责制,督促主要负责人承担起领导责任,自觉地把保卫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成效与任期责任制、经济责任制挂钩,定期研究部署和检查落实治安保卫工作,一级抓一级,细化和分解治安保卫责任,逐层、逐级、逐岗位地进行落实。指导、督促单位建立健全治安保卫工作制度,严格落实值班、守卫、巡逻、检查、考核等措施,形成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防范体系。

建立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基本情况档案,实行“一单位一档案”制度,将每个单位生产经营、行政管理情况及治安保卫机构、治安保卫人员、技防设施建设、月季年度保卫工作情况、重要部位确定和管理办法等内容登记建档,夯实管理基础。

指导、督促单位结合实际确定重要部位。各单位通过调查认定,填写《重要部位审定(撤消)书》,写清重要部位的名称、确定的理由、保卫措施、在岗人员情况、保卫力量状况等内容,经本单位主管领导审定后,报主管公安机关备案。指导单位切实加强重点部位的安全防范,根据重点部位的性能、特点、流程以及危害重点部位安全案件、事故发生的规律特点,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实施重点保护。要加强重点部位人员的管理,及时掌握了解人员的现状,对不适应在重点部位工作的人员要建议单位迅速撤换。

指导、监督单位制定应对治安突发事件的预案,落实单位处置治安突发事件所需人员、物资、装备,明确处置组织指挥、力量部署、任务分工、工作要求、通讯联络、应急措施、注意事项等。要根据治安突发事件的随机性、突发性,指导单位针对突发治安事件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修改完善预案。指导、监督单位定期开展预案的实战演练,省级治安保卫重点单位每半年进行一次,市、县级治安保卫单位每年进行一次以上。

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反恐对敌斗争的新形势,全面排摸和准确掌握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会同有关行业、系统主管部门,探索建立安全评估体系,有针对性建立完善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对少数性质特殊、地位特别重要的国家重要基础设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上级有关部门协调派驻武警守护,确保绝对安全。

四、大力推广技防设施,提高单位防范工作的科技含量

认真执行《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以及金融、文博、军工三个风险等级及防护级别规定,力争在三年内达标率达到90%,五年内达到100%。继续贯彻落实《浙江省高等学校安全保卫技术防范标准(试行)》、《浙江省医疗机构治安防范工作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对广电、报社、电力、水利、能源、通信、保险、石化、中小学校等行业、系统以及大型商贸、文化体育活动场所、重要物资仓库、重点建设工程等单位,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制订行业性或区域性的技术防范标准,进一步规范单位技术防范设施建设。

坚持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原则,指导、督促单位建立健全技防设施管理制度,确定专人负责值班、登记使用、检查维护等工作,使技防设施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要按发现、延迟、响应的要求,做到定人、定位、定物、定职责,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快速反应,及时处置。

努力实现技术防范资源共享,以“110”为中心,对单位技术防范进行改造升级,与“110”联网,形成区域性的技防网络,将这些设施的设防范围延伸到单位以外,溶入到街面、社区治安防控体系中,并由公安机关统一组织处置报警。

五、规范管理,全面推进单位治安保卫队伍建设

指导、督促单位按《条例》要求,在2005年底之前设置治安保卫机构,配备与任务相适应的治安保卫人员,并向主管公安机关备案。结合备案制度,加强对单位保卫队伍建设的管理,未按要求建立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治安保卫人员的,及时向批准确定为治安保卫重点单位的政府报告,并按《条例》规定,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对不适应担任保卫人员的,要建议单位及时调整。 积极会同行业、系统主管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治安保卫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学术交流和考察学习等活动,提高治安保卫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由主管公安机关或行业、系统主管部门负责,省、市级治安保卫重点单位的治安保卫人员每年必须培训一次,县级治安保卫重点单位保卫人员每两年培训一次。

加快治安保卫队伍规范化、职业化建设步伐,探索建立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各市、县(市、区)要积极开展调研规划和筹备工作,在各地调研规划的基础上,省厅抓紧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治安保卫人员的职业标准、职称评定、晋职晋级规定、培训纲要等,尽快在全省建立实施治安保卫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把治安保卫队伍建设逐步推向职业化、市场化、正规化轨道。在探索建立职业资格管理制度过程中,各地要适时组建治安保卫人员人才库,积极向单位推荐治安保卫工作专业人才。

六、多警联动,加大对案件事故的查处侦办和周边地区治安管理力度

内保工作主管部门要明确与刑侦、经侦、技侦等办案部门和派出所的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认真受理单位报警求助,完善接处警机制,对接到的单位内部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的报警,应及时出警,依法处置,严厉打击危害单位安全、侵害单位利益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内建立警务室、工作站等,提供高效、快捷的治安保卫服务。

内部单位调研 篇2

一、产科病房标准层功能流线分析

两家调研对象均为三级甲等医院,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为公立妇幼保健专科医院, 可作为专科医院的典型案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北部) 为西医综合性医院, 该院 (北部) 经过重新修缮, 可作为近期综合性医院产科空间的代表。

两家医院的产科病房标准层的功能空间均含有产妇病房、医护人员办公室、护理室、护士站以及产妇服务的配餐间、宣讲室、咨询室等功能空间。病房标准层平面布局一般为单一的鱼骨状结构, 流线清晰。

在调研中发现, 两家医院都缺少活动休闲空间, 导致产妇占用走廊、电梯厅等公共空间进行小范围活动, 人流交叉, 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如图1、图2。

二、标识系统分析

从调研中发现, 两家医院的标识系统各存在一些不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北部) 的标识设计缺乏统一性, 改建前后的风格不符, 难以从标识中找到目标位置。妇幼保健院的标识设计相比形式较为统一, 但是材料种类使用过多, 影响了美观度。

三、产科病房分析

(一) 平面布局分析

在调研的两家医院中发现一些问题, 产科病房在空间设置上, 陪护床位与产妇病床相邻, 容易互相影响;未设置会客空间, 访客只能坐在零散的椅子和床上;缺少储物空间, 导致产妇的物品杂乱现象, 如图5、图6。

单人病房私密性较好, 有家庭氛围, 有助于避免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但数量有限, 价格昂贵。鉴于医院妇产病房入住情况, 人数较多, 建议以双人间、三人间为主设置较为合适, 减少舒适度较差的多人间。

(二) 材料及色彩分析

在病房的装饰材料及色彩方面, 根据调研情况发现, 新装修过的上海第一人民医院 (北部) 产科病房的材料及颜色的视觉感不相协调, 原因或是修缮时未考虑新旧衔接, 或是实际调色出现偏差。

在医院内部空间色彩使用上, 调研中的两家医院都使用了暖色调, 改善了医院以往单调的白色。对于妇产病房, 颜色起到调节情绪、缓解紧张心理的重要作用, 有些国外医院使用温馨的淡紫色, 对此十分有帮助。

四、物理环境分析

(一) 声环境分析

安静的住院环境对于产妇来说十分重要, 需要引起设计师的高度重视。医院的走廊、外窗、厕所、电梯、设备等都是噪声的主要来源, 如表3, 在设计中可以考虑采取一些隔音措施, 如布置吸声材料, 规划出专门交谈活动的区域, 在走廊等处设置静音标识, 提醒人们尽量放低音量, 以免影响患者的休息和康复。

(二) 光环境分析

从调研中和现场观察发现, 两家医院在大厅等空间的光环境较为舒适, 总体照明方面均满足了使用需求 (见表4) , 但某些次要空间和用于补充的灯光却相对偏暗, 比如楼梯间和走道。

在病房方面, 有关学者的研究建议:一般照明100lux, 阅读灯照度300lux, 检查治疗1000lux, 夜灯5lux, 眩光 (UGR) 19以下, 一般显色指数80以上, 检查治疗显色指数90, 色温3000K~4000K, 应尽量采用患者可控照明设备。事实上, 除了这些硬性指标外, 还需要注意通过照明营造的空间氛围, 产妇属于健康人群, 需要休养, 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似乎更为重要。

五、结束语

从两家医院的妇产病房中调研发现, 室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缺乏辅助功能空间, 如活动空间、会客空间;二是疗愈环境设置匮乏, 如病房配色简单乏味, 局部空间光环境较差, 噪音处理效果不佳;三是标识系统缺乏统一性, 鲜有针对产妇的标识设计等。总体而言, 反映出目前国内医院妇产病房在人性化设计方面的不足之处, 难以使产妇产生归属感。建议设计中借鉴居住空间的设计理念, 满足功能使用的前提下, 多关注产妇的心理需求, 为她们营造家庭氛围, 对医院产生信任感。

参考文献

[1]徐莽.医院病房照明情感化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7:69.

科研单位员工思想动态调研与思考 篇3

关键词:科研单位 思想动态 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15-02

员工的心,企业的根。随着“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实施和“争一流、创品牌、有作为”的战略落地,及时掌握和分析员工思想动态,便成为笔者所在的兰州化工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兰州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实现人的愿望,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的首要举措。毋庸置疑,只有把握员工思想脉络,千方百计地调动每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的放矢地化解疑难,加强引导和教育,从而转变观念,全方位调动积极因素,推动各项科研工作朝着健康、稳定、持续、快速的方向发展,科研单位才可能“国内一流、世界知名”。

一、主流思想

1.理想信念坚定,主人翁责任感强烈。“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随着中心民主管理的开展不断深化;“达标建佳”、“绩效管理”,随着各项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优化。目前,中心员工能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把工作当成事业的追求和人生乐趣。2011年中心科研立项87项,申请专利25篇,其中两篇获得授权,获得地市级以上成果奖励十余项,在省部级以上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3篇。

2.队伍团结协作,员工积极进取。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在“经济责任制讨论”、“五进班组”等多种活动的促进下,中心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明显增强。员工关注企业、关心同事、工作中互相支持协作,生活上互相关心帮助,荣誉面前互相谦让,困难面前奋勇争先,人人心情舒畅,团结协作成为中心科研工作的加速器。

二、非主流思想

1.科研任务繁重和部分不适宜的体制使部分员工承受较大压力。一是源于科研项目太多,基本呈技术人员人手一题的局面。项目多,同时繁重的检查、汇报使得科研人员觉得每天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基层一线人手紧张,科研人员面对压力,既担心因延误进度质量而挨批评,又担心试验中出现失败而遭怀疑,心理负担较重,要求减负呼声较强。二是源于机构体制设置。员工普遍反映中心虽然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但目前仍然缺乏适合科研的灵活的政策,诸如试剂、大型设备仪器等物资采购时间较长,延误科研工作。另外包括“HSE”、“基层达标”中个别内容不适合研发单位的特点,这些情况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科研创新,期盼增强科研生产工作的自主性。三是源于人员结构不合理。由于社会就业大气候的影响,近几年,中心引入大量高学历人才包括博士、硕士,同时还有多人通过在职学习提高学历。出现了技术工人断档、缺乏的问题。

2.员工要求学习提高的愿望与紧张工作状态存在矛盾。员工对接受教育培训的愿望非常强烈,希望得到系统的岗位技能和专业培训。但培训的增加也成为部分人的负担,主要原因:一是紧张的工作中,部分培训是要利用休息时间进行的,或者是半脱产学习,因此部分员工感到弦绷得太紧;二是部分员工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完全期望依靠课堂讲授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能与实践结合,实效甚微;三是存在借学习之名进行休息度假的心态,产生负面影响;四是部分员工对于政治学习、思想教育类的培训存在厌烦情绪,或是将此项学习与业务工作相对立起来,使得一些政策理论、工作理念未能很好地学习贯彻。上述几点也显示了培训并不是解决员工要求培训的全部对策,培训既要有针对性,还要有可操作性、实效性。

3.住房、福利等仍是员工关心热点。住房是全社会面临的问题,不少青年职工面临即将成家还没有房子的压力,不能不影响他们的工作,所以职工迫切希望完善住房公积金政策并加大住房补贴的力度,或者组织团购住房以解决员工的燃眉之急,减少人才流失。

4.个别员工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在中心推行“绩效管理”、“退出机制”以后,个别员工感到犹如泰山压顶。这些员工已经习惯了过去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模式,一旦发生调整,就觉到这些变化太大了,太快了,感觉危机四伏,变得无所适从,对未来失去信心,产生悲观情绪,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同时,少数中老年职工,认为自己贡献了一辈子,奖金还没有博士生、硕士生的津贴多,还要面临绩效考核、竞争上岗,因此变得忿忿不平、患得患失。而有技术、有学历的年轻人则认为企业到处是中老年同志占据了岗位,自己虽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做的事情多,福利方面与老同志相比吃了大亏,算成果、专利的时候更是排名靠后。这些心理失衡,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

另一方面,在用工体制上也存在不尽合理的因素,比如一个人在某一岗位上一干就是一二十年,岗位的单一性和重复性使其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特长和才华,他们觉得自己是在一个凝固的空间里工作,看不到发展的希望,因此失去了工作的激情和学习的热情。

三、建议与对策

1.变压力为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研究单位,只有在少数技术或者知识领域出类拔萃,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这就要变科研人员的压力为动力,不搞地毯式轰炸,不搞全方位出击。整合现有资源,集中优势兵力,迅速进行技术提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对重点项目推行课题招标制,将有限的人、财、物,有计划地用来实现重点项目的突破,重拳出击,走工业化、市场化之路。

2.改善学习技巧,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开展素质提升工程。掀起学习的新高潮,同时有的放矢地“因材施训”,解决好受训时间与工作的冲突,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做好培训需求与效果分析,坚持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培训和考核相结合,使培训发挥最大的优越性,落实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另外,在对高学历人员提供培训、深造机会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为低学历人员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这部分职工工作时间比较长,思想也比较稳定,但他们更需要学习到新的知识、新的技能,为单位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3.构筑有效激励机制,满足员工价值体现需求。在引入“绩效管理”、“退出机制”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荣誉激励和物质激励,企业除了育人、考核人还应关心员工到实处,比如住房问题。当然,也要不断完善目前的奖励机制,使其利益导向更加合理。比如,科研开发可以实行按贡献比例提成的办法,学历津贴可以用“专家”津贴、技能津贴代替,真正做到不以学历论人才。

4.建立健全人员流动机制,构建和谐用工氛围。长期固定从事某一工作的人,不论他原来多么富有创造性,都将逐渐丧失对工作的热情,并影响到企业效率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发挥,这种现象称为“疲顿倾向”。我们要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的人才管理办法,积极推进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制度,不论资排辈或仅以文凭做标准,而要让真正的人才担任研究院的课题负责人,让他们在做贡献的同时,拿高薪、享受高待遇;在提高科研骨干力量待遇的同时,也能够稳住人才,实现他们对事业追求成功的愿望。

5.发挥企业文化优势,增强凝聚力,提高发展力。企以人兴,文化铸魂。文化对于人,就像土壤对于树木一样,没有好的土壤,就长不出参天大树,没有先进的文化就培养不出优秀的员工。先进的企业文化,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自主管理,员工可以心甘情愿、全心全意地投身于本职工作。要让员工看到努力的方向,看到工作的回报,才能使员工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奋发上进的工作热情。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对症下药,问题会迎刃而解。企业兴盛,关键在治人,研究好人的动态,才能研究好科学工作。只有秉着“务实、服务、提高、创新”的精神,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分析员工思想动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落实职业生涯设计规划,使企业和员工产生“谐振”,企业和员工双赢,方能打造出一流的研究院所。

参考文献:

1.俞少华.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湘潮(下半月),2009(7)

2.张方驹,方成劲.把握员工思想动态 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经营管理者,2011(5)

(作者单位:兰州化工研究中心 甘肃兰州 730060)

用人单位调研报告 篇4

今年上旬,参加了立白集团,安踏体育,以及戴尔公司的招聘会,对以下单位的用人要求做出如下总结。

一、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与毕业生的自我评价与定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使用后的评价和满意度,是非常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反映毕业生群体各方面情况是否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以及适应程度如何,还能够影响这些单位现在和今后是否继续招聘相关院校的毕业生。

二、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各方面的评价

1、个人品质方面在所调查的用人单位中,以上的单位对。遵纪守法。道德修养,诚信度。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这三方面均能达到。对“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团队精神”。参加集体等活。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评价很高,很多单位对我校学生在工作中的朴实和踏实精神给予了肯定。

2、专业素质方面立白集团和安踏体育的为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知识面很好和。其原因是我校通过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学科交叉,增设不同学科选修课.增强实践实习环节,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单位进行实地实岗的生产实习,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宽了知识面.

3、基础知识方面立白集团认为我校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较好,但是戴尔公司认为学生的外语水平一般。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相关课程学习.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不成问题。虽毕业生能拿到英语四、六级证书,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仍欠缺,在听、说、写.译上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在外语教学上应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特别要利用好专业外语与文献检索课程和科研实践及毕业研究锻炼学生的外文文献查阅、翻译和消化利用能力。

4、个人能力方面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评价为较好。用人单位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理论水平。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领导、应变、公关、交际、口头表达、写作等各方面能力,使毕业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三、用人单位看重的毕业生素质比较看重。以上的方面和结果如下:工作负责踏实、敬也精神,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创新意识与勇气均为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应变能力各,竞争意识与挑战意识,人文素养,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经历和语言表达能力各生源户籍所在地。由此可看出,学校声望和户籍等不再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五、调查结果的启示

1、加强素质教育现代社会需要邪种。诚信为本。才智并举,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干不败之地。学校要精心组织多种学生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文娱、体育话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并注意与专业培养相结合。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傲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建立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大学生科技活动运行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

2、继续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首先.要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其次。素质教育要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放在首位,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的教育。第三,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接触、了解社会实际的过程中,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3、应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学校除了深化教学改革,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从入学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外,还要进一步加

事业单位调研摸底报告 篇5

一、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事业机构457个,其中,全额事业单位390个;差额事业单位26个;自收自支事业单位32个;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9个,包含乡镇事业单位41个,全额事业单位40个,自收自支单位1个。教育系统事业单位203个。全县共有事业编制7126名,其中,全额事业编制5986名;差额事业编制693名;自收自支事业编制288名;企业化管理事编制159名,包含乡镇事业编制461名,全额事业编制461名,自收自支8名。实有在职人员10480人,其中,全额拨款8270人;差额拨款1205人;自收自支705人;企业化管理300人,包含乡镇实有在职人数431人,全额在职人数423人,自收自支在职人数8人。乡镇事业编制出现空编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机构庞大,人员过于臃肿。我县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县财政供养人员的85%,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随着事业单位职能的弱化,一些事业单位人员整天无事可做,在编不在岗、混岗现象时有出现。

2、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一定程度影响了我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县卫生系统,在这一两年中,虽然通过面向社会招聘等方法,使医资、医技、医质有所提高,但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旧比较突出,全县卫生系统,工勤人员就有123人之多,占全系统在职人员的10%,编外聘用人员有228人之多,占全系统在职人员19%。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缺

乏,培训不足,有些卫生院中防保人员为非专业人员,使各项预防保健任务的落实受到影响,给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隐患。诸如向卫生系统一样,县教育系统、文体系统以及各乡镇事业站所,也都因缺乏专业教师、专业演艺人员及技术人员等原因,使本职工作开展被动,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不高。

3、部分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一些单位名义上是成立了事业单位,但其实是一个单位的内部科室,需要用事业单位的名义就用,这种现象以党政机关所属居多。如水务局下属的防汛抗旱办、城建局下属的招标办等,以及一些大单位系统的培训中心(培训科)等,这些部门单位即以行政面孔行使行政权力,对社会进行干预,又以事业单位的名义进行经营,因其附属于不同政府机构的性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垄断,导致市场分割和资源浪费。

4、具有事业单位身份却不具备事业单位资格。目前我县有部分事业单位缺乏独立法人资格,投资主体单一,不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能依附于行政主管部门,靠吃财政饭生存,尤其突出的是乡镇各事业站所。2005年,乡镇党政机构改革进行完后,各事业站所合属分为五大办公室,由一个乡镇的分管理领导具体负责工作,没有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由乡镇分管领导兼任,造成行政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财务不分、人员混用、办公地点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事业单位的社会化进程。

5、事业单位缺少活力。事业单位本来是人才、知识、信息,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但实际上没有焕发出应有的生机,没有显示充

分活力。根源在于事业单位很大程度上是在靠行政化运作,政府各部门对事业单位控制死,管得过多过细,管理方式和手段单一,致使事业单位没有市场竞争力。同时,因事业单位附属于政府机构,使得大量事业单位代行部分政府职能,造成政府职能不清,效率低下,财政负担繁重。

四、几点建议

我们认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有力切入点。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需要,通过事业单位登记这一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政事分开,推进社会化进程的目标,提供了法制保障,是落实事业单位离开主管部门的襁褓,走向市场,进人社会,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县实际,我们对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做好准备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登记工作。确认事业单位具备与其法人资格相适应的开办资金、法人代表、办公地点、经费来源、独立核算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确立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主体的地位,使之取得受法律保护的“身份证”。清理不符合具备事业单位资格的单位,做好统计工作,为下一步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事业单位的富余人员分流提供准确参考数据。(截止目前,我县已登记事业单位218家,登记率占全县事业单位的47%。)

2、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动态管理,加大监督力度。随着社会经济

环境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职责、人员、工作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原定的编制、经费等渐渐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发展需要。做为事业单位管理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对事业单位的动态管理和监督力度。通过报告制度,实现对事业单位的“跟踪”管理,为建立科学的动态管理机制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证书悬挂、公告和查询等登记管理手段,将事业单位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为公众监督事业单位提供必要条件。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早日走向市场,更好地为社会、群众做好服务工作。

3、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办法,促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对事业单位改革要坚持分类管理原则,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按事业单位不同性质、职责和任务,明确事业单位类型,找出最为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分类办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通过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使事业单位早日要面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为下一步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做好准备。

(四)合理设定事业单位岗位,有效遏制事业单位人员膨胀。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和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的规定,对现有的事业单位实行科学分类,分别采取不同的岗位设定和管理方式,对同一类型的事业单位进行合理设定

岗位,规定其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占用编制的比例。通过科学的岗位设置和管理,对事业单位实行按编定岗、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总量控制的模式。逐步转变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方式,严格按照单位需要和岗位进人,有效遏制人员膨胀。

许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多,技术人员少,外行的多,内行的少,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后勤人员比例严重失调。四要抓好结构管理,实行科学化管理。控制编制数量一直是我们日常管理的一个重点,但编制管理仅仅管理编制数量还很不够,还应将管理延伸到结构管理,这是促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合理化的一个重要突破点。机构编制部门要把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实现以偏重批编制数量向抓好结构管理转变。特别是事业单位,要区分管理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工勤人员编制等编制结构,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属性,对每类单位明确不同的编制结构标准,对每个事业单位明确三类编制的具体比例和数量,各单位再按此结构比例使用编制和配备人员。这样,才能使机构编制管理更趋科学合理。城乡之间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失衡

(三)乡镇机构编制实行实名制的管理

实行编制实名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种新的尝试,它既是管编与管人的有效结合点,又是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管理的有力突破口,它的实行,有利于形成机构编制、人员、财政预算相互配套相互约束的机制,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有利于加强社会监督,从而充分尊重和落实群众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木垒县为落实编制实名制,做了大量而有成效的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1、编制落实到人。通过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相互配合,组织专人对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职人员进行了彻底清理和核对,保证机构编制部门的在编人员、组织人事部

门的在职人员、财政部门的人员经费核拨情况“三相符”,为编制实名制管理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2、实名建立“双证”。继续完善《机构编制管理证》(称为单位证)。《管理证》实行双证管理,单位一本,编制部门一本,在《管理证》中规范完整地对在职人员及其所在岗位、占用编制类别逐一登记,并形成完善的办理程序,对领证、增人上编、减人下编、人员编制变更、办理时间进行严格规定,实现动态管理人员编制。

3、适时对外公示。建立单位证和个人证工作完成后,在编制部门的监督下,由所在单位进行对外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卫生事业单位调研报告 篇6

一、卫生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我县卫生事业单位共有25个,其中全额事业单位4个,差额事业事业单位21个;超编单位6个,缺编单位11个;共有职工679人,其中管理岗位1人,专业技术岗位562人,工勤技能岗位116人。

我县卫生事业单位多成立于上世纪50到70年代,2002年乡镇合并时将19所乡镇卫生院改定为12所乡镇卫生院,另7所乡镇卫生院依据乡镇合并情况归并入所属乡镇卫生院,更名为医疗卫生服务站,仍按乡镇卫生事业单位独立存在,并行使原业务职能。

二、近几年卫生事业单位的发展

近几年,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卫生事业单位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得到了长足发展,主要包括:

1、根据岗位需求招聘专业技术人才,2007-2009年共招聘大中专毕业生103名,大大充实了基层卫生队伍;

2、开展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卫生技术人员,2007-2009年县、中两院派出医师36人次支援中心卫生院,有效促进了基层医疗工作的进步;

3、从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引进人才到基层卫生院发展业务,两所卫生院由县医院引进的人才任院长,使两所卫生院的业务得到良好发展;

4、提高边远地区重点工作人员待遇,全县各乡镇防疫医生从2006年4月领到了全额工资,实施免疫规划

项目,疾病控制工作连年走在全市前列;

5、加强基层卫生设施建设,2004年新建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楼,2006年改扩建了九所乡镇卫生院,2008年新建了县医院门诊综合办公楼,2009年改扩建了两所乡镇卫生院,新建了中医院和妇幼所办公大楼,对100所村卫生室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建设工作,村卫生室向全覆盖迈进。这些建设工程使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明显改善;

6、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使广大农民实现了医疗费用报销的梦想。

7、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农村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各项工作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走上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

三、现状分析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人才缺乏仍然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县医院和中医院按二级乙等医院的要求相比,人才缺口很大,急需增加编制。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包括人才、技术、基本设备等。县城医疗卫生单位除合医管理中心外,全部超编;较好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集中在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技术力量薄弱,服务能力不高;

3、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却和县城医务人员差不多,这是造成县城单位超编、乡镇卫生院缺编的重要原因。

4、全县乡镇医疗卫生服务站,是撤乡并镇后原卫生院改制单位,它们仍然承担原卫生院业务,工作性质不变,工作量不变,但在改革过程中经常不考虑它们的处境,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人员得不到补充,技术水平很难提高,是需要加强建设的事业单位。

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规范几点建议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公共产品,是福利性的公益事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3月17日,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使每个行政村有都有一所村卫生室,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对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是全面健康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党的农村基本政策与改革发展的进程相适应。

《意见》指出,“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农村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留不住,队伍不稳定导致人才缺乏,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点问题,如果在农村卫生人才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在收入分配中给予适当优惠,为农村引进高质量人才,对解决农村卫

生人才缺乏,县城医疗卫生单位超编是很有意义的。

推进管办分离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一项措施,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岗位设置中领导岗位占30%,和专业技术岗位是不重叠的,但在卫生系统存在一定难度。卫生事业单位技术性业务性较强,现各单位领导班子中,大部分是医疗业务骨干,他们一方面从事管理职能,另一方面从事医疗业务工作。身兼二职是普遍现象。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编制本来就少,单位业务工作量大,人才需求量又大,所有人员都是医疗卫生专业人才,担任领导岗位的都是业务骨干,岗位设置上领导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是重复的,很难达到管办分离。所以需要进行岗位设置比例方面的大调整。

具体编制数的建议如下:

县医院增加编制为现有人员数327人;中医院增加编制为112人。建议为医疗卫生服务站定编。

其它医疗卫生机构维持原编制数。

事业单位改革有岗位管理、竞争上岗、择优选拔、公开招聘、按劳分配等内容,在改革方案出台之后,应紧跟着出台相应的配套法规,使改革特别是分配制度改革能够公平公正公开地顺利执行,有了必要的制度保障,改革才能够一帆风顺。

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众望所盼,竞争机制的引入,分配

内部单位调研 篇7

1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1.1 人们普遍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加大了执行难度

许多单位的负责人普遍存在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没有风险防范意识, 对内部控制不重视, 认为内部控制可有可无, 甚至个别领导还有排斥意识存在, 狭隘的认为内部控制会限制自己工作的开展。员工们也存在对内部控制不了解, 认为那是控制财务部门和领导的与他们无关。这些认识的错误和不足, 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执行增加了难度。

1.2 如何将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地嵌入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中

在制度管理范围看, 一般单位可分为综合管理制度、部门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如何将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嵌入到各项制度中是摆在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面前的难题。

1.3 在内部控制具体执行中, 如何做到使内部控制有效执行但又不影响各部门之间的正常业务活动

在实际工作中, 各单位既要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执行又不影响及干涉各部门的正常业务活动。这两者怎样的有效结合才能使行政事业单位高效服务大众, 这也是对各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综合执政能力的考验。

1.4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开展缺少强制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开展缺少强制性,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单位人员有限, 又缺少具有独立性、业务胜任能力的评价人员, 许多单位就借故不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 内部控制缺少了自我检查机制, 直接导致内部控制实际运行中的缺陷无法被发现及调整, 使整个内部控制质量大大降低, 甚至造成内部控制的完全失效。

2 行政事业单位解决困惑的对策

笔者多年在企业从事财务管理工作, 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从制度建设到具体的执行也积累了许多经验, 现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 针对以上困惑提出对策。

2.1 全员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学习, 提高干部的综合执政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控制机制, 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来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具有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权力, 其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也必然要进行各种经济活动, 缺乏内部控制就会导致监督不力, 容易发生各种违法违规的行为, 加大执政风险, 甚至导致数额巨大的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的流失。

在内部控制中, 人是决定和执行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的主体, 再好的制度缺少了“人”在执行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都会使制度形同虚设。由此可见加强学习, 加强认识的重要性。

首先各单位负责人应明确“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所以各单位负责人必须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有效运行采取积极的态度, 带头学习内控知识, 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带头参与到内部控制建设与运行中, 做好表率模范作用, 并认真组织全体员工学习, 通过学习使单位全员都认识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 再加上群策群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会得到正确贯彻。

2.2 在组织构架上明确内部控制机构的职责, 赋予内部控制机构权利, 将综合科室改造为内部控制的具体执行部门

各单位必须设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 单位负责人兼任领导小组组长, 成员为各科室负责人及重要岗位科员。领导小组是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最高权力机构, 全面负责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工作的设计与实施, 审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整改报告, 领导小组要建立健全议事决策制度, 单位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要坚持集体决策, 防止“一言堂”。

各单位应设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机构, 每年最少开展一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 并形成书面报告, 要求整改的应形成整改报告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备案。具体日常内部控制业务由综合科室牵头进行。

一般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受限, 只能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进行内部控制, 各单位也不可能设立专职的内部控制部门, 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将内部控制制度嵌入到综合管理制度中, 这样就实现了内控和综合管理的融合, 内控的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也得以贯彻, 也将综合科室成功改造为内部控制的具体执行部门。

2.3 通过综合管理制度将内部控制具体职责分解到员工岗位职责中

通过综合管理制度将内部控制职责分解到各责任科室和每个员工的岗位职责中, 就将内部控制与日常工作自然结合, 内部控制就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内部控制工作就会常态化, 就不会感觉为了内控而内控。使各科室、每个员工也有了明确的工作职责, 在实际工作中就不会发生互相推诿、责任不明的现象。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内部控制效率, 同时在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下业务工作效率也得以提高。

2.4 主管部门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纳入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目标考核中

主管部门将是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纳入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目标考核中, 强制要求各单位必须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并在年底考评时进行检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自我检测, 发现缺陷及时调整, 及时改进, 只有定期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完整贯彻, 才能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国有资产安全有效, 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3 结语

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习主席提出的“伟大中国复兴梦”的战略部署, 我们应加快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实现用制度管理、用制度管人, 按制度办事的执政规矩, 从而大大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内部管理水平, 使综合执政能力得以提高, 使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S].

[2]高嵩, 王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探索[J].财务与会计, 2015 (11) .

[3]唐大鹏, 李鑫瑶, 刘永泽, 等.国家审计推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路径[J].审计研究, 2015 (03) .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刍议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096-02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由来已久,随着社会化在生产的开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现代西方内部审计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财务和会计问题,其工作范围已经延伸到经济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近三四十年来,随着内部审计活动广泛深入的发展,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等一直处在演变之中,它推动了内部审计实务科学理性地向前发展。但在目前内部审计工作实践中,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特别是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显得相对滞后,亟待我们寻找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对策。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是一种积极的管理审计,具有独立性、广泛性、综合性、积极性的特点,相当于人体的白细胞,在组织内部建立企业自我完善、健康发展的免疫机制。内部审计工作应该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到位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的履行独立检查职能的部门,其任务是检查和评价单位的各种经济业务活动内容是否符合国家相关的财经法规。内部审计对其所检查的经济业务活动要提出分析、评价、建议、咨询,其基本要求是内部审计要具有独立性。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设置状况是:少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了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大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虽然也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但基本上没有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而是与财务部门两块牌子一班人马;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虽然配备了审计人员,却没有相应的独立审计机构,如有些单位将所属内审机构置于监察室或纪委之下,根本谈不上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事业单位基本上没有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只有极少数较大的隶属省级以上的事业单位才有尚不够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

(二)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不准确,目标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紧紧围绕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中心,应在服从、服务于本部门、本单位总体目标的前提下适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而实际工作中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往往不能根据本部门、本单位总体工作目标的变化适时调整其工作目标,致使审计工作目标脱离本部门、本单位的总体目标,因而削弱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果。有的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内部审计操作和管理中的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没有对审计工作目标进行科学的分解,并在此前提下,辅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责任制度。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常常处于例行公事的应付局面之中,从而影响了审计目标的实现,致使内审效果不理想。

(三)内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内审的要求

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好的专业知识,即当前的内审人员不仅要掌握审计、财务知识,更要掌握经济学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但从目前的数量上看,内审人员还不能适应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需要;从结构上来看,一方面,内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多是年龄较大财务人员。另一方面,内审人员大部分是由长期担任财会工作或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员转任或兼任。这些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财会知识及经验或纪检监察工作阅历,但对审计工作还不胜任,而且这支队伍也不稳定。从审计人员自身来说,有的是安于现状,有的是对内部审计工作岗位不满意,因而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和充实审计知识。这些都严重降低了内审工作的质量,也削弱了内审工作的力度。

(四)内审工作内容过于单一,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目前,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仅限于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纠正违纪违规事项,实施审计的事后监督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进程的加快,必将给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单一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不断拓宽自身的工作内容,才能适应现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三、解决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出现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

事业单位,特别是主管部门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搞好系统内部审计的基本保证。在对事业单位机构实施改革的时候,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各事业单位都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但各行业的行政事业主管部门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如果行业主管部门都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势必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应强调与其他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特别要求的是与财务、纪检、监察部门分设,不能有行政隶属关系,内部审计机构要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向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按照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的内部审计工作队伍的目标,通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学习和培训、开展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讨,不断总结内部审计工作实践经验等途径,大力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使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以适应新形势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办法,妥善解决好他们的激励、待遇等问题,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要严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人口质量关,要把那些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较强的、为人正直的同志调整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三是要明确审计人员职责,严肃审计纪律。审计部门是监督部门,这决定了审计队伍的素质应该更高、审计纪律更严。

(三)正确定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落脚点,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計工作的思路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把定位点确立在为部门或单位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促进加强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规范其各项财务收支行为,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事业单位要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思想从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处理审计工作中所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向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提出决策依据和可行性建议,为领导的决策服务,把服务寓于监督之中。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立足于帮助,使之改正或找出妥善的解决办法,恰当地作出处理和给出建议。

(四)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不断改革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一是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即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二是微观审计与在宏观方面发挥作用相结合,既从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要求出发安排审计项目,又在审计若干具体项目后,综合加以分析,找出共同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规范单位财务收支行为提出建议;三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恰当进行处理,又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从帮助涉及部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工作等方面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责任编辑

上一篇:期中语文考试总结老师下一篇:体育生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