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监督管理总局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家安监督管理总局(精选8篇)

国家安监督管理总局 篇1

【文件来源】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办公用房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规划〔2007〕79号)

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各直属事业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问题的通知》(中办发〔2007〕11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抵制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等不正之风,现就进一步加强办公用房建设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办公用房建设管理

1.严格办公用房审批程序。各驻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安全监管总局直属事业单位所有新建、扩建、迁建、购置、装修办公用房项目,必须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办公用房建设项目,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报经安全监管总局同意后,报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

2.严格控制办公用房建设标准。要严格执行《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建设标准的通知》(计投资〔1999〕2250号)规定,严格控制建筑规模、占地面积,各级领导干部办公室使用面积要严格控制在标准之内。严格控制办公楼工程造价标准,严禁进行高档装修,防止变相扩大规模、提高建设标准。除明显物价上涨及国家政策调整、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外,经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一律不得突破和调整。

3.规范办公楼建设资金来源。各单位要加强对办公用房建设的管理,坚决杜绝以借款、集资、赞助、馈赠等名义向监察对象筹资,不得让施工单位垫资,严禁挪用各类专项资金。

4.严格控制培训中心项目建设。今后一律不再审批包括培训中心在内的各类具有住宿、会议、餐饮等接待功能的设施或场所建设项目,对所属现有的这类设施或场所的维修改造不得安排财政性资金。

5.加强对办公用房资源的统筹管理。充分挖掘现有办公用房潜力,有效利用房产资源,合理安排办公布局,有新建和扩建办公用房需求的,应首先考虑从现有办公用房存量中调剂解决,确需新建、改扩建和加固改造的,要严格履行报批手续。

二、全面开展办公用房清理整顿工作

各单位要认真贯彻《通知》精神,认真吸取山西忻州煤矿安全监察局违纪违规问题的教训,对2003年以来已建、在建和拟建办公用房及装修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整顿,严格执行“三不超”规定(即不超面积、不超概算、不超标准)。凡是没有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擅自建设或擅自变更建设内容的办公用房必须停建;凡是超过办公业务用房建筑规模、装修标准以及超概算增加建设投资的,要重新调整;凡已建设完成、但超过规定标准的,视具体情况作出腾退或拍卖处理;凡是有向监察对象筹借资金的,要立即退还。

三、进一步加强对办公用房建设的监督检查

各单位纪检监察机构要对《通知》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未经批准擅自建设,超标准、超面积建设,以及越权审批等违规行为,要坚决查处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项目资金、用地、建设规划和办公用房使用等方面的监管,加强对项目的审计,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按规定进行认真整改。

二OO七年四月十七日

国家安监督管理总局 篇2

近年来, 涉氨制冷企业氨泄漏事故多发, 特别是2013年8月31日发生的上海翁牌冷藏实业有限公司氨泄漏事故, 造成了15人死亡、25人受伤的严重后果。为了深刻吸取事故教训, 强化源头治理, 9月18日, 国务院安委会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的通知》, 定于9月至12月, 在全国深入开展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 (简称专项治理) 。9月29日,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副局长孙华山在全国深入开展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视频会上强调, 要强化专项治理措施, 促进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那么, 当前涉氨制冷企业都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政府监管又存在哪些不足?各级安全监管部门针对此次专项治理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又应该如何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11月27日, 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监管四司相关负责人。

记者:您认为, 近年来多发的事故暴露了当前涉氨制冷企业及政府部门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监管四司负责人:近年来, 涉氨制冷企业氨泄漏事故多发, 教训十分深刻。造成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 一是制冷企业设计不规范, 违规设计、违章建设问题突出, 甚至出现了用二手设备建厂的现象。二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下, 中小微企业管理尤为混乱, 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十分薄弱, 多数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三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很多企业不能达到最低技术人员数量要求和持证上岗, 而且, 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大。四是一些企业制冷系统设备设施落后残旧、年久失修、管理不到位;电气设备配备、用电管理不规范;消防设施、应急防护装备不完善, 安全通道设置不规范, 缺乏应急逃生演练。

政府部门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涉氨制冷行业监管主体缺失, 各地普遍缺乏对涉氨制冷行业发展的规划布局, 政策引导不够。当年设置涉氨制冷企业的“荒郊野外”, 很多已变成繁华市区。由于食品加工及储藏制品市场需求与日俱增, 导致涉氨制冷企业自由发展, 水平参差不齐、规模大小不等。二是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涉氨制冷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涉及到规划建设、消防、特种设备、安监等多个部门, 既存在“多龙治水”的问题, 又存在监管缺失的问题。一方面整个行业技术人员不够、从业人员素质低下,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又要求涉氨制冷操作人员需要同时取得电工、制冷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和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等证件, 与行业实际情况相差很大, 反映出监管制度缺乏整体性和科学性。

记者:您刚才提到目前对涉氨制冷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 存在职责不清、安全生产监管缺位等现象。那么, 请您谈一谈, 各级政府部门应如何做好相关工作?

监管四司负责人:为深刻吸取“8.31”事故教训, 切实做好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监管工作, 坚决遏止该行业领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各级政府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批示指示精神, 高度重视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按照“党政同责, 一岗双责, 管行业必须管安全, 管业务必须管安全, 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 建立政府领导、协调联动、联合执法、社会监督、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 明确责任, 狠抓落实, 注重实效。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针对此次专项治理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地方安全监管部门应主要做好哪些工作?

监管四司负责人: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针对本次专项治理作出了全面部署, 从2013年9月开始至年底, 分三个阶段, 对全国所有的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情况开展全面、彻底的大检查、大治理, 以实现企业安全培训全覆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全覆盖、治理检查全覆盖;同时, 要取缔关闭一批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非法违法企业, 治理整改一批液氨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 提升一批安全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 概括起来就是实现“三个全覆盖”和“三个一批”。

各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以辖区内的涉氨制冷企业调查摸底为基础, 合理制定专项治理实施方案, 实行科学的分级分类监管。一是要做好宣传发动, 强化教育培训。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作用, 认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大力宣传正反典型案例, 动员企业全面开展专项治理工作。要针对不同对象, 采取多种形式, 组织开展好各类专题培训。二是要加强指导服务, 彻查安全隐患。要对辖区内所有涉氨制冷企业进行全覆盖的执法检查, 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按照《涉氨制冷企业执法检查表》的要求, 认真排查安全隐患, 并着力寓监管于服务之中, 帮助指导企业落实全员安全培训和自查自改工作。

记者:您认为涉氨制冷企业主要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安全工作, 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监管四司负责人:各企业要认真吸取事故教训, 按照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强化安全生产基础。一是要依法取得相关证照, 完善各种手续, 做到合法经营。二是要规范设计、规范建设、规范安装, 按时维修保养设施设备。三是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制冷操作人员要持证上岗。四是要对照《涉氨企业自查自改表》, 认真开展自查自改, 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及时整改消除事故隐患。五是要组织全员安全培训, 提高全员安全素质。六是要健全应急预案, 加强应急演练。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于下一步工作有何计划?

国家安监督管理总局 篇3

一、2014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调查情况

2015年2月,质检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2014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了双层复合不等比例抽样法,依据HS编码,将被调查的出口企业划分为七大产品类别(农食产品类、机电仪器类、化矿金属类、纺织鞋帽类、橡塑皮革类、玩具家具类、木材纸张非金属类),从全国随机抽取了3146家出口企业,分布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企业所属行业、地区、性质、规模、出口国别、贸易损失、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调查分析了企业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情况,并了解了出口企业获取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的途径、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时采取的做法、希望获取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形式和途径以及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方面对政府主管机构和中介组织的期望等。

此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3134份,回收率达到99.6%。根据调查结果推算,2014年有36.1%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755.2亿美元,比2013年增加93.2亿美元,占同期出口额的3.2%,比2013年上升0.2个百分点;企业新增成本222.2亿美元,比2013年下降20.3亿美元。

对中国企业出口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排在前五位的是欧盟、美国、东盟、拉美、日本,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32.8%、29.9%、8.1%、4.9%和4.6%。

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产品类别排在前五位的是机电仪器、化矿金属、纺织鞋帽、玩具家具、橡塑皮革,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41.3%、20.4%、9.6%、8.2%、7.2%。

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省份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浙江、山东、天津、江苏,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31.4%、15.6%、13.9%、8.7%和6.1%。

抽样显示,主要贸易伙伴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类型集中在认证要求、技术标准要求、标签和标志要求、包装及材料要求、工业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等五个方面;影响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类型集中在食品中农兽药残留限量要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微生物指标要求、加工厂和仓库注册要求以及食品标签要求等五个方面。

抽样还显示,技术性贸易措施被认为是继汇率之后企业在出口中遇到的主要障碍,继续受到企业的高度关注,出口企业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问题上普遍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加强管理、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成为企业在遇到国外技术措施或技术要求限制时的首选做法。

下一步,质检总局将继续做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收集和分析工作,重点开展对欧盟、美国等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国别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积极推动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体系,推动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企业更有效的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

二、质检总局发布《关于深化京津冀地区进境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检验检疫监管改革的通知》

为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和科研发展,质检总局自2013年12月起在北京开展了“中关村进境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检验检疫监管改革”试点工作(简称“中关村改革试点”)。一年多来,中关村改革试点工作目标明确、边界清晰、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符合国家“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要求,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成熟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我国生物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15年6月3日,质检总局发布《关于深化京津冀地区进境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检验检疫监管改革的通知》,决定在京津冀地区推广复制中关村改革试点经验,并深化进境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检验检疫监管改革。

《通知》明确,推广复制中关村改革试点5项经验,即分级授权审批、缩短审批时间、分批核销许可证、调整相关动物细胞系风险级别、调整SPF(无特定病原体动物)鼠境内隔离检疫措施。新增2项深化改革措施,即对进境动物诊断试剂实施分级分类管理;规范实验用啮齿活动物及其遗传物质检疫要求。

《通知》还明确,实施京津冀一体化3项举措:一是监管统一,各局统一开展相关检验检疫工作;二是结果互认,对符合条件的指定场所及时公开信息,并在京津冀三地互认;三是进口直通,对进境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口岸实施符合性查验后,货物直接调至目的地实施检验检疫。

《通知》还提出4方面工作要求,即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信用管理,争取各方支持,及时跟踪评估。质检总局深化京津冀地区进境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检验检疫监管改革意义重大。为此,质检总局将统筹谋划,认真实施,并继续大胆探索,开拓创新,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面深化动植检改革提供借鉴。

三、质检总局开展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专项行动

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质检总局集中部署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以下简称“儿童用品专项行动”),综合运用各种监管手段,加强儿童用品质量监管,促进消费环境改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此次儿童用品专项行动监督检查的重点产品是童装、童鞋、童车、玩具、儿童家具、儿童安全座椅、婴幼儿纸尿裤、婴幼儿奶瓶等与儿童健康安全密切相关的产品;重点企业是消费者投诉、媒体曝光、抽查不合格、伤害监测系统发现的儿童伤害案例、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以及有其他质量违法行为记录的企业;重点查处对象是无证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标准、假冒伪劣、标实不符、“三无”标注等质量违法行为和制假黑窝点;重点区域包括儿童用品生产企业集中区、质量问题多发区、货物集散地和进口量大的口岸。

专项行动期间,质检系统共抽查检验童装、童鞋、童车、玩具、婴幼儿纸尿裤、儿童安全座椅等儿童用品7894批次,对抽查检验的422家企业生产的1065批次不合格产品依法进行了处理,其中已有346家企业整改合格。组织对实施强制性认证管理的玩具、童车等企业开展了全面清查,共清查CCC证书8840张,暂扣了280家企业的497张证书,撤销了141家企业的258张证书,查处认证违法案件20起。共出动执法人员24089人次,查处儿童用品质量违法案件102起,涉案货值154.4万元。对确定的156个重点区域开展了147次区域联合整治行动,涉及527家生产企业。组织开展标准宣贯活动371次,对3105家企业的8863名人员进行了质量培训。组织各类媒体宣传报道332次,印发各类宣传材料88257份,向社会广泛宣传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知识,促进产品质量社会共治。

四、2015年5月我国缺陷产品

召回概况

2015年5月,我国共有18家企业开展了27次召回活动,涉及车辆155.87万辆。其中受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实施的召回活动共11次,涉及车辆131.38万辆,占5月份召回总数量的84.3%。

五、5月出入境检验检疫情况

5月截获进口质量安全不合格商品等情况。2015年5月,根据中国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的信息平台统计,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累计截获进口质量安全不合格商品8370批,主要涉及金属矿产品、食品接触产品、机械成套设备等,目前,检验检疫机构已经依法对272起不合格商品采取退运或销毁措施,其余不合格商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015年5月,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2.67万批废物原料实施检验检疫,计391.3万吨,19.03亿美元,检出不合格12批,计1207.12吨,59.4万美元。这些不合格废物原料,已全部移交海关实施退运。检验监管进口危险化学品9919批,计2829.91万吨、141.3亿美元,检出不合格561批,计46.38万吨,3.44亿美元。这些不合格的危险化学品,已全部根据具体情况督查企业采取救助包装等整改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处理进口汽车缺陷275例,涉及车辆43512辆:其中召回17例,涉及车辆42841辆;口岸整改放行252例,涉及车辆665辆;口岸退运6例、涉及车辆6辆。全国共检验进口棉花458批,10.57万吨,货值共计1.94亿美元。经检验,对外出具品质索赔证书301份,品质索赔金额为230.55万美元,对外出具重量索赔证书367份,重量索赔金额为149.43万美元,两项共计对外索赔379.89万美元。

进境农产品有害生物截获情况。2015年5月,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进境农产品检疫过程中共截获有害生物2285种75873次,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148种6015次,一般有害生物2137种69858次。

按检疫业务类别统计,截获的有害生物主要来自货物检疫,占截获疫情总次数的70.76%。其次是集装箱检疫占11.16%,运输工具检疫占6.50%,木包装检疫占6.27%,旅客携带物检疫、邮寄物检疫等占5.31%。

按有害生物类别统计,截获的有害生物主要是昆虫,占总截获疫情次数的41.75%。其次是杂草占34.10%,真菌占 12.49%,其他检疫物占6.07% ,细菌、病毒、螨类、线虫占5.59% 。

按有害生物来源统计,截获的有害生物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巴西、加拿大、泰国、越南、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国香港等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针对发现的疫情,检验检疫机构依法作退运、销毁、除害处理等检疫措施,防止疫情传播扩散,并向国外通报,要求采取改进措施。

旅客携带物和邮寄物中禁止进境物截获情况。2015年5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进境旅客携带物和邮寄物中共截获禁止进境物43188批次,其中从进境旅客携带物中主要截获水果、植物种子、种苗、活禽、肉干、动物骨骼、生物制品等,如福建局从旅客携带物中截获夹带在行李中的濒危物种——干海马,共计21只,重约310克;从进境邮寄物中截获了大批种子、濒危植物种苗、活体宠物、昆虫等,如上海局就在一个申报为“饼干”的国际邮包中截获了7条活体蛇,北京局在一个国际邮包中截获了6只昆虫,经初步鉴定为大王虎甲和蟋蟀。检验检疫部门共从上述禁止进境物中检出有害生物4136批次,包括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被称为“水果头号杀手”的地中海实蝇、四纹豆象、咖啡果小蠹、朱顶红短体线虫等,对上述截获物全部依法实施了销毁或退回处理。

六、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工作进展情况

为推动各地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工作进展,切实落实《质检总局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工作方案》的各项要求,5月中旬至6月上旬,质检总局共派出9个督查组、31人次,对浙江、新疆、湖南、云南、青海、重庆、四川、贵州、湖北、天津10个省级质监部门进行督察。此次督察工作共抽查22个市(区、县)质监部门了解大会战进展情况,到35家电梯使用、维保单位现场查看隐患排查进展情况。

督查显示,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成立了各级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指挥部,共成立指挥部1000余个,人员已经得到落实,并争取了一些补充经费。各地电梯隐患排查工作均按计划进行中,共排查存在隐患电梯17238台,已整治14450台。此次督查地区,目前,已有杭州、温州、长沙、重庆市渝中区4个市(区)初步建成电梯应急处置平台,有6个市电梯应急处置平台正在筹建中。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篇4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调查研究 WORK SAFETY

第4期(总255期)2012年2月24日 ━━━━━━━━━━━━━━━━━━━━━━━━━━━━浙江省当前安全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

浙江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按:2011年11月17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题调研的通知》(安委办明电„2011‟47号),要求各省(区、市)安委会、国务院安委会各成员单位和有关中央企业,要在对2011年安全生产工作进行认真回顾总结的基础上,深入分析2012年安全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研究提出本地区、本行业(领域)、本单位明年工作的基本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本文是浙江省安委会办公室专题调研的部分成果,介绍了浙江省安全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2012年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思路。现予刊发,供有关单位参阅。

关键词:安全生产专题调研成果

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题调研的通知》(安委办明电„2011‟47号)要求,浙江省安委会办公室对本省当前安全生产形势、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各项重点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认清了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找出了安全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理清了2012年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当前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

(一)全民安全意识亟待提高与安全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的矛盾

依然突出。浙江省是劳务输入大省,目前近2000万的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分布在脏苦累险的行业,人员流动性大,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缺乏,“三违”现象严重。在日常生活中,公众交通违法行为十分普遍,很多公共聚集场所存在乱接电线、堵塞消防通道等安全隐患。上述现象说明,浙江省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欠缺。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三个不适应:一是对提高全民安全意识的认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安全文化建设所发挥的作用与推进安全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安全宣教工作手段和方式与安全宣教工作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

(二)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与安全投入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长

期以来,浙江省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本质安全水平低、事故隐患多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临水临崖路段的交通安全隐患、人员密集场所等火灾事故隐患也没有彻底消除;事故多发的潜在危险依然很大。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的交通硬件设施建设和农居电气线路及

设施改造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被居民区包围、城区加油站和地下管道设施安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问题在部分地区和行业领域甚至有所加剧。安全专项资金投入不足是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现象难以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改善安全发展环境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必须保证必要的财政投入,但由于目前缺少刚性的安全投入预算和管理机制,正确的安全投资观念尚未形成,对包括安全生产在内的民生投入很难有实质性的保障。在企业安全投入方面,由于缺少必要的市场引导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增加安全投入的积极性。

(三)基层监管力量不足与监管任务重的矛盾依然突出。浙江

省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数量多、条件差,随着人民群众对安全生产的期望和要求的提升,基层安全监管任务日趋繁重、责任日益重大,有限的基层监管力量与量大面广的监管任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基层安全监管人员编制数量相对较少,处于疲于应付的局面;基层安全监管人员身兼数职,难以集中精力抓安全生产;基层安全监管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安全监管经费普遍紧张,安全监管车辆、设施、办公条件等相对较差;基层安全监管人员工作压力大、待遇低、岗位风险度高,普遍存在不安心和尽可能换岗的现状。由于这些问题及因素的存在,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能的基层部门难于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经济快速发展与客观自然因素制约的矛盾依然突出。浙

江省是一个海广、地少、山多的省份,特殊的地理环境是事故多发的诱因之一。一方面,浙江省岛屿多、岸线长、海区大,既是国内通往船只的必经之路,又是多国通航的交汇点,加上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近海渔场,形成了世界上通航密度较高的海区,通航船舶发生碰撞的危险很大。另一方面,浙江省是全国陆域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加上“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特殊地形,造成浙江省大量的公路具有弯道、坡道和隧道多,临水临崖高落差地段多等特点;近年来,浙江省每年的公路、水路旅客和货物运输总量、周转量,港口吞吐量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人流、物流、车流密度不断加大,对浙江省的安全生产形势造成了巨大压力。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字显示,渔民和其他渔业相关职业一直是事故死亡率最高的职业,十万从业人员死亡率超过100人,而交通事故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事故种类。根据浙江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海洋经济和交通物流的发展将在“十二五”期间大幅提速,客观上将对浙江省未来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带来相当大的挑战。

(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与安全监管的适应和创新能力

有待提高的矛盾依然突出。近年来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要素数量的投入,为适应转型升级的需要,大部分地区目前都普遍感受到了对“转型期”不适应所产生的“阵痛”,如何保持经济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均衡发展,也给安全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银根紧缩”、“招工难”、“用电荒”、“物价涨”、“资本外逃”等一系列情况的出现,严重制约了浙江省小微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是企业主“逐利”、“冒险”的欲望加剧,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维稳压力加大,客观上增加了安全监管的难度。此外,部分地区在乡镇区划的调整中,容易产生机构削弱、人员削减、业务不熟等问题。政府换届后,市、县两级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以及安全监管局长大批调整,新领导上任后对安全生产工作有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的考验。

二、2012年浙江省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思路

2012年,浙江省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

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两创战略以及建设“平安浙江”的总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突出重点,创新思路,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各项工作,为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主要工作目标:确保全省安全生产各类事故起数、事故死亡人

数、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三个零增长”;确保亿元GDP死亡率、十万从业人员死亡率、万车死亡率指标稳步下降;确保全面完成国务院安委会下达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2012年将重点细化二十一项工

作举措,实现“五个推进”、“二个加强”和“三个提升”:一是通过采取进一步落实企业负责人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积极稳妥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进一步落实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等五项工作措施,着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二是通过采取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安全生产法制体系;进一步规范和推进安全生产执

法工作;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行政问责等四项工作措施,着力推进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落实,依法加强安全生产行政监管。三是通过切实加强源头防范和管理;加强和落实重点防范措施;推进本质安全;继续深化“打非治违”行动等四项工作措施,着力推进安全生产监管措施落实,全面提升安全事故防范能力。四是通过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投入和安全科技工作;深入推进安全信息化建设;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强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等四项工作措施,着力推进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五是通过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基层监管网络建设;切实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切实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努力打造廉洁安监等四项工作措施,着力推进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

本期分送:总局党组成员、煤矿安监局领导,机关各司局,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安全生产监督管

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各直属事业单位

国家质量 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篇5

国质检认联[2006]121号

关于开展清理整顿非法认证专项活动的通知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施行以来,认监委和各级质检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加大监管力度,通过每年组织开展的认证专项监督检查,使认证违法违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认证市场秩序有所改善。但在专项监督检查中仍发现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存在未经认监委批准擅自从事认证活动的突出问题。为全面贯彻实施《条例》,进一步规范认证市场秩序,加强对认证活动的监督管理,实现认证市场秩序的明显好转,促进认证认可事业的健康发展,结合2006年认监委 “规范工作,提高认证有效性”的工作中心,质检总局和认监委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整顿非法认证专项活动。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清理整顿的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认证”为目标,围绕“规范工作,提高认证有效性”这一工作中心,紧紧抓住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认证认可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席 的方针,深入开展对未经认监委批准擅自从事认证活动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清理整顿专项活动,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认证诚信建设,为认证认可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清理调查范围

(一)未经认监委批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下同)擅自从事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强制性产品认证:食品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体系认证(HACCP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节能认证、饲料产品认证、绿色市场认证、酒类产品认证、软件过程与能力评估认证、信息安全认证、体育服务认证。

(二)未经认监委批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中冠有“认证”字样或者在其对外出具的技术评价性证明文件中带有“认证”的,从事上述第(一)项以外的评价活动,并且该评价活动符《条例》第二条规定的产品、管理体系、服务认证范围。

(三)未经认监委批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中虽未冠有“认证”字样或者在其对外出具的技术评价性证明文件中虽未带有“认证”字样的,但其所从事的活动符合《条例》第二条所规定能产品、管理体系、服务认证范围。

三、清理整顿的原则

清理整顿非法认证专项活动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面大、政策性、专业性强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指导协调,而且要注意把握政策界限,区别不同情况,分类整治。

(一)对在《条例》实施后,未经认监委批准,擅自从事符合清理调查范围第(一)、(二)项认证活动的,经调查核实,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要依据《条例》的规定予以取缔。

(二)对在《条例》实施后,未经认监委批准,擅自从事符合清理调查范围第(三)项认证活动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及时将调查情况上报认监委法律部,由认监委确认后提出处理意见。

(三)对在《条例》实施前,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由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相关行业、产业政策推动的评价活动,该评价活动符合《条例》第二条规定的产品、管理体系、服务认证范围,并且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中冠有“认证”字样或者在其对外出具的技术评价性证明文件中带有“认证”字样,目前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尚未获得认监委批准的,应慎重处理。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将具体情况报认监委法律部,由认监委确认后提出

(四)《条例》第七十五条规定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认证、军工产品认证以及根据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所开展的认证活动和国家实行行政许可的技术评价活动不在此次清理整顿范围。

四、清理整顿的时间安排和组织领导

(一)调查摸底阶段。时间为2006年6月30日前。各级质检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开展拉网式调查,摸清本辖区内认证市场的基本情况,确定本辖区清理整顿重点,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安排部署工作任务。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将本辖区内认证市场的调查情况统计汇总后报认监委法律部。

(二)集中清理整顿阶段。从6月30日至8月31日,开展集中清理整顿。对涉嫌认证违法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据《条例》的规定进行查处。

(三)检查总结阶段。从8月31日至9月底。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对辖区内的清理整顿专项活动进行督办督查;对清理整顿专项活动进行总结,于10月20目前形成总结材料上报质检总局和认监委。

认监委法律部负责指导、协调此次清理整顿专项活动。各地由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地方两局)联合进行此次清理整顿专项活动,必要时可以成立非法认证清理整顿专项活动协调领导小组,有条件的可以邀请相关部门参加。地方两局要互相配合,互通有无,形成工作合力,有条不紊地推动此次清理整顿专项活动。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此次专项活动的信息统计汇总和工作总结的上报工作。

五、强化措施,务求实效

(一)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动员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清理整顿专项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站,大力宣传清理整顿非法认证专项活动的重要意义,争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支持,要选择典型案例予以曝光,形成集中治理非法从事认证活动的浓厚氛围。

(二)强化重点整治,加大执法与监管力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要将此次清理整顿专项活动与曰常监管相结合,纳入认证监管的总体部署;要将加强认证诚信建设作为清理整顿专项活动的目标,综合运用各种监管手段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坚持“边整治、边规范、边完善”的原则,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打击惩治与教育管理相结合,要落实责任,严肃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切实防止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发生。在清理整顿期间,各级质

检部门要对社会反映强烈、群众意见大、问题严重的违法行为在正

确把握政策界限的条件下坚决予以查处。

(三)建立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各级质检部门在清理整顿期间要对外公布举报电话、设置举报信箱和网址,认真受理社会和人民群众的举报、投诉,并向社会公众告知查询依法批准设立的认证机构的途径。

(四)建立高效、畅通的上下沟通协调机制,保证清理整顿专项活动稳步推进。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要及时将清理整顿工作进导,保证清理整顿专项活动顺利进行。清理整顿非法认证专项活动是整顿和规范认证市场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认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篇6

文 件

国质检办联〔2006〕163号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深入开展质量平安建设的意见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25号),充分发挥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在开展平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现就深入开展质量平安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质量平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质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全民质量意识不断增强。但是,我国质量工作目前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消费者对质量问题的投诉居高不下,因质量安全问题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案件、事件时有发生,质量问题仍然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努力营造良好的消费、竞争、投资环境,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对质量工作实行综合治理,加快形成政府监督、企业自律、市场调节的质量工作机制。中央决定在全国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拓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域,这是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对加强和改进质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质量平安建设,既有利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也有利于加强质量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的基础工程。各级综治机构和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质量平安建设的重要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创造一个质量平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共同努力。

(一)质量平安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质量平安建设全局,以“依法行政,严格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确保平安”为宗旨,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建立健全“以防为主、综合治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质量平安长效监管机制为核心,以落实质量平安各项措施为重点,广泛开展质量平安地区和质量平安企业建设,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质量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任务落实到位,责任辖区内无造成严重危害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二是积极预防重特大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将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三是责任辖区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无连续性、区域性的重大制假行为发生,无严重的区域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四是及时发现和遏制口岸突发性严重危害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疫情疫病。

二、质量平安建设的主要措施

(三)加大从源头抓质量的宣传力度,确保质量平安。将质量平安宣传纳入全国平安建设宣传之中,在每年的“3.15”、质量月和元旦、春节期间,由质检部门、综治机构及相关成员单位联合,集中力量开展质量平安宣传活动,使质量平安意识深入人心,扎扎实实地推进以质取胜战略,努力构筑“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的工作机制,形成从源头抓质量的整体合力。

(四)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保障人民健康平安。各级综治机构要积极协助质量技术监督局强化对基层食品生产加工领域的日常质量监督和后续监管,狠抓工作落实。

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生产加工环节的日常监管。全面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许可准入,严格许可责任,严格证后监管,严格无证查处。

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农村小食品企业、小作坊的共同监管。规范引导农村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生产加工行为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综治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在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加强对出租房屋管理等工作中,要同质检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业的整顿,重点整顿城乡结合部、农村的小作坊式食品加工企业。针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数量大、分布广的特点,按照既要管好、又要便民的指导思想,实行质检部门同乡村社区综治机构联合监管,场地、房屋出租者和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互相保证制度。企业要郑重声明保证不制假售假,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依据标准组织生产。场地和房屋出租者要郑重声明保证不允许租用者利用出租屋非法加工食品。同时以乡村、街道为基础,将基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实行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监督员、政府协管员与基层社会治安群防群治队伍协同监管的综合治理机制。加大无证查处力度,对既无卫生许可证又无营业执照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作坊,当地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予以取缔。

(五)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有关成员单位要与质检部门密切配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共同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降低事故率,促进经济安全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平安。

建立联动机制。将特种设备动态监管网络和和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组织网络有机结合,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完善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违法生产、使用特种设备的行为。加强对重点场所和重点设备的监管。对使用特种设备的人口密集场所、特种设备生产企业、大型游乐设施和小型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对重点监管设备,对经常发生使用违法生产设备的区域,要加强巡查。发现重大问题时,由质检部门和综治机构相关成员单位联合执法,以及时消除重大事故隐患,遏止事故的发生。

加强特种设备事故等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质检部门与公安、卫生、安全生产等部门制定并逐步完善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设事故应急救援技术支持体系,指导企业建立事故预案,组织救援队伍建设,督促预案的演练,实施群防群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加强卫生和进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保障口岸平安。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疫病疫情形势,各级综治机构及有关成员单位和质检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维护好我国口岸平安。

确保口岸卫生检疫安全。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边防、铁路、交通、航空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构筑陆港、海港、空港检验检疫防线,完善口岸卫生检疫应急指挥机制和监护监管机制。

确保进口食品安全。共同加强进口食品检验检疫监管,实施进口食品安全监控计划。基层社会治安群防群治队伍、质量监督员要密切关注当地冷库进货渠道及冷冻肉类进出库情况,及时向检验检疫部门报告非法进境动物产品及其流向的信息。对非法进境的来自疫区国家和地区的肉类、禽类产品及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及时在规定场所监督销毁。

(七)加强口岸突发事件联合应对工作,确保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确保国门安全的一项重大工作,就是防控生物和核辐射产品从口岸进入我国。综治机构、质检、海关、边防、公安、安全、卫生、国防科工委等相关部门要共同建立处置生物和核与辐射恐怖袭击应急处理体系,强化疫情及口岸各种安全问题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密切关注国内外疫情动态。一旦遇到口岸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要做到应对及时,措施有力,指挥有序,控制有效。

(八)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和执法打假工作,构建平安消费竞争的市场环境。执法打假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各级综治机构要继续加强对质检部门开展执法打假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建立区域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关系公共和生产安全、关系地方经济发展等重点产品的监管力度。着力加大对中小企业、存在质量安全问题企业的监管力度,对不合格企业严格实施整改、公告、复查、曝光、处罚、强制收回等处理措施。深入实施生产许可、监督抽查等质量监督制度,从生产加工源头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切实采取普查、巡查、回访、年审等有力措施,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日常监管。充分发挥国家免检制度扶优扶强作用,积极培育扶持优秀企业加快发展。积极促进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提升能力,为产品质量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对机动车安全检验机构的资格审批和监督管理,保证机动车安全运行。

联手开展重点专项整治活动。继续实施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百千万工程”。各地要把打击以非食用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食品制假售假违法行为作为重点,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基本解决食品的假冒伪劣问题。突出抓好区域性质量问题的整治,保障农业、住宅、交通安全。切实加大对无证生产,以及冒用生产许可证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深入开展化肥、农药等农资打假下乡、进村、入户活动。要以“地条钢”、人造板等产品为重点,以整治区域性建材质量问题为突破口,落实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整治责任。

建立和完善部门联合执法、跨地域打假协作工作机制。凡执行跨省、县(市)的大规模打击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任务,或是查处重大制假案件时,由造假窝点所在地区的上级政府进行协调,组织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等相关部门实施联合行动,并通报相关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等部门。对涉嫌犯罪的案件,商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对犯罪分子彻查彻办。提高打假快速反应能力和办案质量,确保打假取得实效。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质量平安建设取得实效

(九)完善质量平安建设体系,落实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把质量平安建设纳入本地区平安建设体系,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质量平安建设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各级质检部门和综治机构要经常主动汇报质量平安建设工作,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认真抓好本地区的质量平安建设工作。

要在开展质量兴市(县)活动的基础上,广泛深入地开展基层质量平安创建活动。要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企业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把质量平安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落实到企业,落实到责任人。

(十)完善协作机制,共铸质量平安。中央综治办和国家质检总局建立质量平安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各级综治机构和质检部门要不定期地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质量平安建设的有关问题,开展相关活动。企业、乡(街道)、村(社区)应建立由综治工作人员、质量监督员、打假协管员共同组成的质量平安综合治理小组,协助质检部门做好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把质量平安建设作为全国质量月(9月)活动的重要内容,由各级质检部门和综治机构及相关成员单位集中力量联合开展质量平安宣传、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国庆、元旦、春节质量安全。认真协调解决民事诉讼中的质量纠纷问题。

(十一)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落实质量平安建设经费。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要加大对质量平安建设经费的保障力度,将质量平安建设工作必需的各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级质检部门要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做好经费预算工作,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管理,确保质量平安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十二)完善舆论宣传工作机制,加强舆论引导。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舆论引导机制。事关全局的重要质量信息发布必须征得国家质检总局同意。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和宣传质量工作先进典型,努力为质量平安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十三)完善考核奖惩机制,严格责任追究。要加强对质量平安建设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建立质量平安奖励基金,由中央综治办和国家质检总局共同对质量平安建设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目标考核业绩优秀的县(市)、企业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要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质量平安建设目标责任考核。由县级以上综治机构和质检部门共同对下级政府和质检部门进行质量平安建设目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晋职晋级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

对没达到质量平安综合治理目标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一票否决:

1.因领导不重视、质量平安建设责任不落实,导致本地区发生严重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口岸公共卫生安全事故,使国家、集体、个人财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遭受重大损失的;

2.因主管领导、责任人员工作失职、渎职,对发生区域性造假售假查处不力,事态未能及时得到遏制,造成恶劣影响的;

3.因管理不善,发生乱评比、乱发牌匾、乱收费、乱办班、乱执法的违规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的;

4.存在重大质量隐患,经上级质检部门或综治机构提出警告、整改建议,限期整改,而无有效改进措施,且到期无明显成效的;

5.辖区内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或明知发生重大疫病疫情而故意隐瞒不报或作虚假报告的;

6.中央综治办和国家质检总局认为其他需要否决的。

二00六年四月二十四日

主题词:质量平安建设 意见 抄送:中央综治办领导。本局:局领导,存档(2)。

国家安监督管理总局 篇7

1 农药产品

共抽查了河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湖南、海南等9个省87家企业生产的100种产品 (不涉及出口产品) , 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为98%。

此次抽查依据GB9552-1999《百菌清可湿性粉剂》、GB19937-2003《阿维菌素乳油》、GB2548-1993《敌敌畏乳油》、GB20813-2006《农药产品标签通则》等国家标准及相应产品标准规定的要求, 对农药产品的水分、有效成分含量、悬浮率、pH值范围、外观、稀释稳定性、细度、润湿时间、酸碱度、透明温度范围、持久性泡沫量、沉淀物、R-对映体比例、毒素蛋白、分散性、流动性、倾倒后残余物、洗涤后残余物、渗透时间以及标签等20个项目进行了检验。经检验, 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大型生产企业产品质量较好, 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达到100%。

抽查中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

(1) 个别产品有效成分不合格。抽查中有个别产品有效成分含量不符合标准要求。有的产品标签明示有效成分吡虫啉含量为10.0%, 实测值为9.1%;有的产品标签明示有效成分多菌灵含量为50.0%, 实测值为15.4%。使用有效成分含量严重不足的农药, 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2) 个别产品水分含量不合格。抽查中有个别产品水分含量超标, 其中有1种产品标准规定水分含量为≤0.4%, 实测值为3.1%, 超出国家标准规定要求的7.8倍。水分含量不合格会导致农药产品质量不稳定, 达不到产品的预期药效。

针对抽查中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 国家质检总局已责成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抽查中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理, 限期整改。同时, 对抽查中质量较好的企业, 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消费。国家质检总局将继续对农药产品质量进行跟踪抽查, 促使农药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注:排名不分先后。

注:排名不分先后。

2 磷肥产品

共抽查了江苏、安徽、山东、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河南等12个省、自治区175家企业生产的176种产品 (不涉及出口产品) , 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为94.4%。其中:抽查了151种过磷酸钙产品, 25种钙镁磷肥产品。

此次抽查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GB20413-2006《过磷酸钙》和GB20412-2006《钙镁磷肥》规定的要求, 对磷肥产品的有效五氧化二磷、游离酸、水分、粒度、细度等5个项目进行了检验。经检验, 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大型生产企业产品质量较好, 所检项目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

抽查中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

(1) 部分产品有效磷不合格。强制性国家标准GB20413-2006《过磷酸钙》和GB20412-2006《钙镁磷肥》规定, 磷肥产品的有效磷合格品为12%。抽查中有部分产品有效磷不合格, 其中有1种过磷酸钙产品的有效磷为4.6%, 达不到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

(2) 个别产品游离酸不合格。强制性国家标准GB20413-2006《过磷酸钙》规定, 过磷酸钙的游离酸含量为≤5.5%。抽查中有个别过磷酸钙产品游离酸不合格, 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硫酸的添加量控制不严或产品未经完全熟化导致。游离酸超标的产品可以伤害植物种子和幼苗。

(3) 个别产品水分不合格。强制性国家标准GB20413-2006《过磷酸钙》规定, 粉状过磷酸钙合格产品的水分含量为≤15.0%。抽查中有个别过磷酸钙产品水分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水分超标的产品易结块, 施肥时不容易被作物吸收。

针对抽查中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 国家质检总局已责成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抽查中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理, 督促企业限期整改;对抽查中质量较好的产品及其生产企业, 加大宣传力度。国家质检总局将继续对磷肥产品质量进行跟踪抽查, 促进磷肥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注:排名不分先后。

注:排名不分先后。

农药小常识

一、农药的选购

1.看包装。购买农药前要确定需要防治的病虫害种类, 主治什么, 兼治什么, 然后才能选择农药品种。购药时要认真识别农药的标签和说明, 凡是合格的商品农药, 在标签和说明书上都标明农药品名、有效成分含量、注册商标、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并有三证号——农药登记证号、批准证号、产品标准号, 而且附有产品说明书和合格证。凡是三证不全的农药不要购买。此外还要仔细检查农药的外包装, 凡是标签和说明书识别不清或无正规标签的农药不要购买。

2.看外观。如果粉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有结块现象;水剂有混浊现象;乳油剂不透明;颗粒剂中粉末过多等, 以上农药属失效农药或低劣农药不要购买。此外, 选购农药要注意农药的一药多名或一名多药, 不要错购, 特别是杀虫剂。如大功臣、四季红、一遍净、扑虱蚜、吡虫啉等, 都为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属一药多名;而同叫稻虫净的农药, 有的为杀虫丹与BT的复配剂, 有的为菊酯类农药与有机磷农药的复配剂, 有的为几种有机磷农药的混剂等, 药名虽同, 其有效成分截然不同。

二、农药的施用

1.对症施药, 适时用药。首先要准确识别病虫害的种类, 确定重点防治对象, 并根据发生期、发生程度选好合适的农药品种和剂型。防治病害, 要在病害发生前喷洒防护剂, 病害发生后, 则要喷洒治疗剂。防治病害要掌握先保护后治疗的原则, 抓住最佳施药时机, 并连续用药几次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2.合理用药。在保证防治效果的情况下, 不要盲目提高药量、浓度和施药次数, 过量施用极易发生药害。应在有效浓度范围内, 尽量使用低浓度药品进行防治, 防治次数要根据药剂的残效期和病虫害的发生程度来定。

3.讲究施药方法。不同剂型的农药, 应采用不同的施药方法。一般乳剂、可湿性粉剂以喷雾和泼浇为主;粉剂以喷粉为主;颗粒剂以撒施或深层基施为主;内吸性强的药剂, 采用喷粉、喷雾、泼浇、涂茎均可。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 也应采取不同的施药方法, 以达到最高防效为目的。根据病害的发生部位、害虫的活动规律以及不同的农药剂型, 选择不同的施药方法和施药时间。

磷肥产品小常识

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均为低浓度磷肥, 从理化性质上看, 过磷酸钙是水溶性磷肥, 适宜在中性、碱性和微酸性土壤上使用;钙镁磷肥是枸溶性磷肥, 适用于酸性土壤。总体上来看, 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主要是作为基肥施用于不同作物。

一、过磷酸钙, 又称普通过磷酸钙, 简称普钙 (SSP) , 是世界上最早工业化的化肥品种, 目前也是我国主要的低浓度磷肥产品。主要含磷有效成分为一水磷酸二氢钙, 分子式为Ca (H2PO4) 2·H2O, 含P2O5 12%-20%, CaO 28% 左右, S 11%-13% , 此外, 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以及少量游离酸。生产过程主要是用硫酸处理磷矿粉, 然后, 经过化成、削切、熟化、包装即为产品。

过磷酸钙是一种疏松多孔的粉状或粒状物, 因磷矿的杂质含量不同而呈灰白色、淡黄色、灰黄色或褐色等。由于含有游离酸, 故呈微酸性。在贮藏过程中, 遇潮湿就会吸湿结块并腐蚀包装容器。吸湿后还会引起一系列的化学变化, 使水溶性磷肥重新变为非水溶性而降低肥效。这种变化一般称为退化作用, 所以贮藏时要注意防潮。过磷酸钙施入土中后, 磷酸一钙溶于水中形成饱和的磷酸、磷酸一钙、磷酸二钙溶液, 由于溶出的成分与原来的不同, 称为异成分溶解。此时的溶液酸性很强, 可将土中的铁、铝、锰、钙、镁盐溶解并与之作用形成难溶性的磷酸盐, 降低了磷的有效性。这种现象又称为化学固定作用。在酸性土中, 常形成难溶的磷酸铁和磷酸铝, 在石灰性土中, 则形成磷酸八钙或羟基磷灰石, 都会降低过磷酸钙的肥效。在酸性土中, 特别是红黄土壤中, 磷酸还会被粘土矿物或水化三氧化物吸附固定而降低肥效。施用的过磷酸钙易被土壤固定, 移动性很小, 其移动范围一般在1~4厘米间。因此, 磷肥的利用率很低。

根据过磷酸钙的性质和特点, 具体施用方法如下:

1.与有机肥混合施用。过磷酸钙与有机肥料混合后施用, 可利用有机肥料的分配制度作用, 减少与土壤的接触, 从而提高其肥效。

2.酸性土可配合石灰施用, 石灰性土配合硫铵施用。在酸性土, 当pH在5.5以下时, 最好先施石灰中和酸性, 使pH上升6.0以上后再施磷肥;在石灰性土要配合硫酸铵等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施用, 利用硫酸根的作用使肥料圈中的钙离子浓度降低, 以提高磷的有效性。

3.有些肥料虽能混合, 但混合后必须立即施用, 如硝态氮肥与过磷酸钙混合, 肥料潮解吸湿, 不便使用, 若久置不施, 氮素就会大大损失, 而且有效磷转化为难溶性磷。有些肥料混合使用会使养分大量损失, 造成很大浪费。如草木灰、石灰等碱性肥料不宜和过磷酸钙混合, 否则会使水溶性养分转化为难溶性养分, 而降低磷肥肥效。

在选用过磷酸钙时应注意区分, 并做到以下几点:

1.不合格的过磷酸钙外观与合格的过磷酸钙一样为深灰色, 呈疏松状, 较干燥, 手捻成团, 发腻。合格的过磷酸钙闻起来稍有酸味。而不合格的过磷酸钙有刺激性气味或异味。

2.最好购买大型企业生产的名优产品。

3.若发现所购过磷酸钙有异常气味时, 施用时尤其要谨慎。

4.过磷酸钙产品的价格主要是根据有效五氧化二磷养分含量来定 (国家标准要求至少大于等于12%) , 钙、镁等只是辅助成分。

二、钙镁磷肥又称熔融含镁磷肥, 是一种含有磷酸根 (PO43-) 的硅铝酸盐玻璃体, 无明确的分子式与分子量。钙镁磷肥不仅提供12%~18%的低浓度磷, 还能提供大量的硅、钙、镁。钙镁磷肥占我国目前磷肥总产量17%左右, 仅次于过磷酸钙。它是磷矿石与含镁、硅的矿石, 在高炉或电炉中经过高温熔融、水淬、干燥和磨细而成。在选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1.包装袋标识鉴别:包装袋上应有下列内容:产品名称、商标、养分及其含量、净重、执行标准号、生产许可证号、厂名、厂址、电话等, 且印刷正规、清晰。

2.颜色及形状鉴别:钙镁磷肥多呈灰白、浅绿、墨绿、黑褐等几种不同颜色, 为粉末状。

3.手感识别:钙镁磷肥属于枸溶性磷肥, 溶于弱酸, 呈碱性, 用手触摸无腐蚀性, 不吸潮, 不结块。

国家安监督管理总局 篇8

一、2014年节能型内燃机等5种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情况。

(一)节能型内燃机。抽查了14个省(区、市)26家企业生产的26批次产品。抽查范围包括节能型多缸柴油机和第二代单缸柴油机两类,对产品的排气烟度、排气污染物、安全性能检查、燃油消耗率、致命故障(Ⅰ类)和严重故障(Ⅱ类)等11个项目进行了检验,共发现13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50%。本次抽查节能型多缸柴油机12批次,未检出不合格产品;抽查第二代单缸柴油机14批次,仅有1批次合格,不合格检出率为92.9%,第二代单缸柴油机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不合格产品中有12批次产品排气污染物不合格,8批次产品燃油消耗率不合格,7批次产品最大扭矩或扭矩储备率不合格,2批次产品排气烟度不合格。

节能型内燃机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中的关键动力装备,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固定动力装备和国防装备等。排气烟度和排气污染物是节能型内燃机最重要的环保性能指标,这两个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可能造成两方面的危害:一是对环境安全的危害。内燃机工作时排放的大量CO2温室效应气体和以颗粒物为主的各种有害气体沉积在空中,遇到雾天即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成为雾霾的成因之一;二是对健康安全的危害。内燃机工作时排放的NO和NO2、CO、HC、SO2等有害气体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燃油消耗率是内燃机的核心能效指标和首选商业指标,燃油消耗率不达标的产品,燃油经济性差,无法满足节能减排要求。节能型内燃机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企业特别是小型民营企业,多以装配形式组织生产,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部分企业零部件进厂检验能力不足,把关不严;也有部分企业为了节省成本,采用一些质量低劣的廉价零部件,从而导致整机产品性能波动。此外,将传统单缸柴油机标识为第二代单缸柴油机、将固定场合(恒速)使用的产品标识为微耕机等农业机械(非恒速)配套动力等不正确标识导致技术指标要求与产品质量特性不协调也是造成不合格的原因之一。

(二)碳纤维。抽查了9个省14家企业生产的27批次碳纤维,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7.4%。本次抽查重点检测了线密度、密度、含碳量等10个项目,抽查不合格项目为线密度和含碳量。本次抽查的大中小型企业数量分别为7家、5家和2家,大型企业抽查全部合格。重点抽查了集中产区吉林省和江苏省7家企业生产的14批次产品,占抽查总批次数的51.9%,未检出不合格产品。抽查中发现,目前国内碳纤维生产企业存在生产规模小、成本高等问题,所生产的碳纤维大多是整体性能偏低的普通型产品,国内市场上的高性能碳纤维主要依赖进口。

(三)天然石材。抽查了10个省(市)50家企业生产的50批次产品,抽查范围包括花岗石、大理石和砂岩三大类天然石材,对抽查产品的长度偏差、宽度偏差、弯曲强度、压缩强度和放射性等11个项目进行了检验。抽查发现有4家企业生产的4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8%,同比上次抽查下降了15.5个百分点。抽查发现的4批次不合格产品中,3批次产品弯曲刚度不合格,1批次产品弯曲刚度和压缩刚度均不合格。弯曲刚度和压缩刚度都是表征天然石材抗破坏能力的技术指标,这两个项目不合格会限制产品的使用场合和使用寿命,如产品用于承压场合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造成弯曲刚度和压缩刚度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选购原料时没有把好质量关,接收了裂纹较多的荒料,在加工成品时也未采取有效的修补加固措施。

(四)仿真饰品。共抽查了2个省45家企业生产的60批次仿真饰品,抽查范围包括戒指、手链、项链、吊坠、手镯、耳环、发饰等7类仿真饰品。对产品的镍释放量、铅含量、砷含量、镉含量、铬(六价)含量等5个项目进行了检验。本次抽查检出9批次不合格产品,不合格品检出率为15%。抽查的45家生产企业中,3家大、中型企业的产品全部合格,42家小型企业的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16.1%。抽查发现的突出质量问题是铅含量、镉含量和镍释放量不合格,9批次不合格产品中,有7批次产品铅含量不合格,4批次产品镉含量不合格,2批次产品镍释放量超标。仿真饰品在佩戴过程中,镍、镉、铅等有害重金属有可能随汗液溶出,经皮肤吸收进入人体,长期接触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铅含量、镉含量和镍释放量超标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为了降低制造成本滥用有害元素含量高的劣质金属或废旧金属作为原料生产仿真饰品。

(五)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机动车儿童安全座椅)。抽查了9个省(市)21家企业生产的21批次产品,重点对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机动车儿童安全座椅)产品的动态试验中约束系统断裂、脱扣、脱离、肩带位移限值和腹部伤害等10个项目进行了检测,未发现不合格产品。

质检总局已责成相关省(区、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本次抽查中不合格的产品及其生产企业依法进行处理。

二、质检总局开展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专项行动有关情况。

儿童用品作为重要的日用消费品,一直是质检总局监管的重点。质检总局从2012年开始,持续3年部署全国质检系统开展儿童用品质量提升行动。日前,质检总局在深入开展儿童用品质量提升行动的基础上,特别组织开展了自2014年12月开始至2015年5月结束,为期5个月的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专项行动。

这次专项行动明确了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查处对象和重点区域。主要是以童装、童鞋、童车、玩具、儿童家具、儿童安全座椅、婴幼儿纸尿裤、婴幼儿奶瓶等产品为重点产品;以消费者投诉、媒体曝光、抽查不合格、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以及有其他质量违法行为记录的企业为重点企业;以无证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标准、假冒伪劣、标实不符、“三无”标注等质量违法行为和制假黑窝点为重点查处对象;以儿童用品生产企业集中区、质量问题多发区、货物集散地、进口量大的口岸为重点区域。

此次专项行动中,质检总局共部署全国质检系统开展11项重点工作:一是严格儿童用品市场准入管理,对所有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和生产许可管理的儿童用品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清查。二是加大儿童用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对8种儿童用品开展国家和地方监督抽查,加大抽查结果信息公开力度。三是严厉查处儿童用品质量违法行为,集中开展儿童用品质量执法检查。四是加强儿童用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增加监测频次,做好风险处置工作。五是加快实施儿童用品伤害干预,扩大儿童用品伤害信息和典型案例的采集范围。六是全面实施儿童用品生产企业分类监管,将8种儿童用品生产企业全部纳入分类监管范围,对不同类别企业、不同风险产品实施差别化监管措施。七是严格进口儿童用品检验监管,提高抽检频次,重点对高风险产品和项目进行检验检测。八是加强儿童用品标准化工作,提高技术门槛,严格控制儿童用品中的有害物质和不安全因素。九是加强儿童用品重点区域治理,协同相关部门共同开展联合整治行动,形成监管合力。十是积极构建儿童用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研究建立儿童用品生产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儿童用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十一是加强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促进形成儿童用品社会共同治理格局。

此次专项行动旨在把加强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全国质检系统强化消费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全国质检系统共同发力,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监督检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厉打击儿童用品质量违法行为,修订完善儿童用品产品标准,促进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促进提高儿童用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质检总局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开展的工作。

截至12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共通报埃博拉出血热病例19795例,死亡7757例。目前疫情主要集中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三国。截至12月28日,我国口岸累计检疫来自疫情发生国家地区航空器1772架次、船舶63艘、火车215列、汽车68辆、集装箱20683箱、货物7151批,处理来自疫情发生国家地区的固体废弃物22993袋,液体废弃物1173车。排查来自疫情发生国家地区人员29696人(每例均完成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登记,做到可追溯,并将信息转交地方卫生部门),发现发热等有症状人员93人,迄今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输入病例。

四、2014年11月出入境检验检疫情况。

出入境卫生检疫情况。2014年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查验出入境人员4337.63万人次,同比上升12%。其中,发现传染病例706人次。出入境人员监测体检6.83万人次,同比下降17.25%。出入境人员预防接种6.44万人次,同比下降17.07%。对于以上检出病例,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已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进境农产品有害生物截获情况。2014年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进境农产品检疫过程中共截获有害生物 2157种62207次,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149种5976次,一般有害生物2008种56231次。针对发现的疫情,检验检疫机构依法作退运、销毁、除害处理等检疫措施,防止疫情传播扩散,并向国外通报,要求采取改进措施。

旅客携带物和邮寄物中禁止进境物截获情况。2014年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进境旅客携带物和邮寄物中共截获禁止进境物33740批次,其中从进境旅客携带物中截获了大量的新鲜水果、东革阿里等;从邮寄物中截获了蛇、蚂蚁、毒蜘蛛、多肉植物、种子、内含种子的薰衣草小熊等。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从上述禁止进境物中检出有害生物2596批次,包括地中海实蝇、柑橘溃疡病菌、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南洋臀纹粉蚧、小杆目线虫等。

进口食品化妆品不合格情况。2014年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的进口食品434批、化妆品32批。不合格食品涉及20类产品,主要不合格产品是糕点饼干类、饮料类和粮谷及制品类,来自37个国家或地区,标签不合格、品质不合格和微生物污染等项目为主要不合格原因。

不合格化妆品涉及6类产品,主要是肤用化妆品、其他化妆品和发用化妆品等,来自5个国家或地区,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和微生物污染为主要不合格原因。对以上不合格的进口食品化妆品,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均采取了退运或销毁等措施,未进入国内市场。有关详细信息,将在质检总局网站上予以公布。

进口工业品检验监管情况。2014年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累计截获进口质量安全不合格商品10789起,主要涉及服装、危险化学品、机械/成套设备等,目前,检验检疫机构已经依法对201起不合格商品采取退运或销毁措施,其余不合格商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014年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2.6万批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实施检验检疫,计374.8万吨、21.77亿美元,检出不合格13批,计668.32吨、114.79万美元。这些不合格废物原料,已全部移交海关实施退运。检验监管进口危险化学品9561批,计2806.17万吨、189.87亿美元,检出不合格842批,计134.42万吨、9.04亿美元。这些不合格的危险化学品,已全部根据具体情况督促企业采取救助包装等整改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014年11月,处置进口汽车缺陷召回6起,共计17369辆。涉及戴姆勒卡车、现代汽车、宝马汽车、保时捷汽车、日产汽车等。

五、2014年11月特种设备事故情况。

2014年11月份,全国共发生各类特种设备事故16起,死亡16人,受伤5人,与2013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持平;死亡人数减少8人,下降33.33%;受伤人数减少21人,下降80.77%。八大类特种设备中,锅炉事故1起,压力容器事故1起,压力管道事故1起,电梯事故7起,起重机械事故3起,场(厂)内机动车辆事故2起,大型游乐设施事故1起。以上事故正在按照事故调查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处理。

六、进口食品不良记录管理有关情况。

为保障进口食品安全,进一步落实进口食品企业主体责任,促进行业自律,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国际通行做法,质检总局于2014年2月发布了第43号公告,自2014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进口食品不良记录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根据《细则》要求,对多次出现不良记录的进口食品企业,将列入《进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通告》,要求境外生产企业或出口商对华出口或境内进口商再次进口相关产品时,提供指定项目的检测报告或合格证明材料。被列入《进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通告》的企业要及时进行整改,提高进口食品质量,待满足《细则》规定的“解除风险预警条件”后,可按规定从名单中撤除。

自7月1日《细则》实施以来,有31家企业出现不良记录达到列入《进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通告》的条件,其中进口商13家、境外生产企业9家、境外出口商9家。经认真核查和风险研判,决定对上述31家企业采取加严监管措施,在再次进口相关产品报检时,应提供相应检测报告或合格证明材料。有关详细信息,将在质检总局网站上予以公布。

七、质检总局颁布《进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检验检疫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进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国家质检总局近期颁布了《进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59号),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

《进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建立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与国际接轨的、与主要进出口目标市场国家等效的进出口非食用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制度,并在管理制度与模式上进行了创新与探索:一是对产品实行风险分级管理制度;二是对注册登记企业进行分类管理;三是对进境非食用动物产品建立了包括“体系评估、市场准入、注册登记、口岸查验、指定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四是对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建立了包括“注册登记、官方监控、自检自控”为主要内容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

该办法的出台,有利于积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防控国际国内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等动物疫病的跨境传播,并将进一步规范进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工作,促进非食用动物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八、缺陷汽车召回以及缺陷信息收集情况。

2014年11月,共有14家汽车企业开展了16次召回活动,涉及车辆87.17万辆。召回次数较去年同期持平,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汽车企业受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共实施召回活动5次,涉及缺陷汽车76.76万辆,占11月全部召回数量的88%。

2014年11月,共实施儿童玩具产品召回活动4次,涉及产品660件。实施家用电器产品召回活动1次,涉及数量53.18万件。

上一篇:给下属加薪申请书下一篇:北师版六年级数学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