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性调查(共9篇)
一、基本情况
你的性别:男□女□
你所在学校:
你所在班级:
二、调查问卷(在括号里打√)
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理解。
a理解并能说出大概意思()
b大概知道意思但理解不到位()
c说不出概念,也不很清楚()
二、你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做了什么?(可多项选择)a查资料()
b调查访问()
c实验、撰写报告()
三、你认为综合性学习是否重要?
a很重要()
b一般()
c、不重要()
说说理由(四、喜欢上语文综合学习课吗?
a很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说说理由(五、综合性学习对自己学习有没有帮助?
a有很大帮助()
b一般()
c没有帮助()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东省东部、中部、西部各抽取一个城市——烟台、济南和聊城。在这三个市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城市和乡村各50名小学语文教师,总共300名,最后得到有效样本234名。其中烟台地区75名,占32.1%,济南地区67名,占28.6%,聊城地区92名,占39.3%;三个地区中,市区教师127名,占54.3%,农村教师107名,占45.7%。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自编调查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和回收问卷的方式施测。收集上来的数据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每个问题既进行频数和百分比统计,又进行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2)访谈法:在发放和回收问卷的过程中,调查者对样本学校22名教师进行个别访谈,以更深入了解调查问题。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较高的价值认可度。调查结果表明,95.3%的教师认为,新课标中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的,而认为“没大有必要”和“没有必要”只占4.7%;认为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非常有用”和“比较有用”的占65.2%,认为有“一定作用”的占34.8%,没有教师认为“没有作用”。当问及“有人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相合作和团结精神的新型学习领域,你认为这一说法一”这一问题时,有71.4%的教师认为“很有道理”和“比较有道理”,有27.8%的教师认为“有一定道理”,只有0.9%的教师选择“没有道理”。从调查情况看,小学语文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价值认可度是很高的,但从后面的调查结果看,这种较高的价值认可度并不是建立在教师清醒的理论认识和真正的实践体验的基础上的,而主要是前期舆论宣传的结果。
2.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认识较为笼统。教师基本上都能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活动内容上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活动方式上的实践性、体验性、自主性等基本特征。调查显示,有93.9%的教师认为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体现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联系,有93.6%教师认为,组织综合性学习时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增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活动方式上,68.4%的人认为,“综合性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组织和安排,不太需要老师周密的计划与组织”这种说法“不太正确,因为综合性学习既强调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也重视教师的作用”,选择“非常正确,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组织安排,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和“比较正确,因为综合性学习倡导学生自己组织安排,发挥自主性”,共占23.5%,选择“很不正确,因为综合性学习应主要由老师来计划和安排”占8.1%。另外,79.1%的教师认为综合性学习应以“参与体验法”为主,15.4%的教师认为以“讨论法”为主,还有5.5%的教师认为以“讲授法”和“问答法”为主。可见,在对综合性学习方式的认识上,绝大多数老师都特别重视学生的自主实践和体验,只有不足10%的老师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是,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论认识仍然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上。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特点与实施方式了解得“很清楚”的教师只占10.4%,“大体清楚”的占77.8%,“不清楚”的占12.8%。此外,还通过与语文课外活动对比,来调查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情况。应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强调在学生亲身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切实提高语文能力等方面和语文课外活动一脉相承。但是,与语文课外活动相比,其更突出的是活动内容和方式的综合性,目标上的整合性,力图在沟通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语文课程和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整体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切实养成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调查显示,能正确认识到这种不同的,只占57.7%,其余42.3%的教师仍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使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掌握语文知识”。访谈中也发现,几乎所有的访谈对象都认为,用综合性学习代替以前的课外活动不过是一种名称的变化,没有实质差别。或认为,由于以前学校普遍不重视语文课外活动,所以现在提出综合性学习,目的是要求教师多搞一些课外活动。可见,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目标上的整合性缺乏清醒的认识。
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确实困难重重。对教师实际组织综合性学习的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组织过“5次以上”的37人,占15.8%,“3-5次”的41人,占17.5%,“1-3次”的130人,占55.6%,“从未组织过”的26人,占11.1%。在新课改推广了6年以后,大多数教师组织综合性学习的次数不足3次,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未组织过,可见,较高的价值认可并不必然带来积极的行动意愿,这与实施综合性学习中存在的各种困难有必然联系。
有6.4%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实施综合性学习“很困难”,29.2%的教师认为“比较困难”,60.5%的教师认为“有一定的困难”,只有3.9%的教师认为“困难不大”。
造成困难的具体原因主要有:教师对“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一要求的困难性的认识,64.8%的教师认为这一要求“完全可以实现”和“比较容易实现”,35.2%教师选择“不太容易实现”和“很不容易实现”。可见,经过长期的宣传,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较好,找到合适的课程资源不是大部分教师们的困难所在。其次,“你认为,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困难是——”。其中,反映最多的是“正常授课时间不足,影响教学进度”,占62.4%。其余依次是“班级规模过大”,占53.9%,“学校不能提供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的设备条件”,占48.7%,“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占36.3%,“学生不具备综合性学习要求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占31.9%,“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教师要求过高,不易实现”,占20.9%。除此以外,教师还补充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见效慢,易让家长误解教师的出发点和目的”、“应试教育仍有阵地,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属于考试内容,不能得到家长和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生年龄过小,组织活动不安全”以及“家庭不具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条件”等困难。可见,教师感受到的困难主要有三大类,首要的是新旧教育体制之间的不衔接。一是综合性学习所具有的明显的综合课程特色与根深蒂固的学科课程体系之间的不衔接,使老师很难处理好综合性学习和常规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其次是综合性学习追求上的综合性和体验性与高度关注知识的直接教学的应试教育评价观念之间的不衔接,使教师不得不在应付应试和组织活动之间周旋。第二大类困难是各种外在客观条件的不利,包括班级规模、学校和家庭的设备条件、以及经验资料情况等。第三大类才是学生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匮乏等内在主观原因,教师们没有明显感到自身素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不足。笔者认为,这主要因为,教师在种种外在因素的束缚下难以真正大显身手组织综合性学习,所以还没有意识到该问题的迫切性。调查还显示,上述这些困难是打击教师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如果解决了上述困难,有98.7%的老师表示“非常愿意”和“愿意”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
4.地区之间在理论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三个地区对于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和实施困难的认识没有明显差别,但济南地区在有些问题的理论认识上优于其他两地。济南地区能够正确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代替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价值”的占68.2%,烟台地区55.3%,聊城55.2%,T=0.012,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济南地区有42.4%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体现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联系,烟台25%,聊城30.4%,T=0.027,P<0.05。济南地区教师在理论认识上的优势,可能主要得益于省会城市教师有更广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更多的培训机会。
5.城乡之间无论在观念认识上,还是在实施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1)农村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价值认可度明显低于城市教师。城市地区有44.9%的教师认为综合性学习的提出“非常有必要”,而农村地区持此认识的只有29%,T=0.009,P<0.05。
(2)农村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综合性特点的认可度不如城市教师高。城市教师有48.8%认为“非常有必要”体现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联系,而农村教师只有25.2%,T=0.001,P<0.05,差异显著。
(3)农村教师更多地强调了组织综合性学习的困难。城市教师认为实施综合性学习“很困难”的只有4.0%,而农村教师则为9.3%,“困难不大”的比例,城市为4.8%,而农村为2.8%,T=0.003,P<0.05。而城市地区教师认为开发课程资源“完全可以实现”和“比较容易实现”的占74%,农村地区只有53.8%,T=0.001,P<0.05,差异显著。
上述诸多原因直接造成了农村教师组织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情况与城市地区有较大差异。调查发现农村地区“从未组织过”综合性学习的占16.7%,而城市地区只有6.3%,组织过“5次以上的”,农村教师有10.2%,城市有20.5%,T=0.001,P<0.05。
可见,信息渠道的相对封闭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地区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悦纳和理解程度,而教学的条件落后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之间在实施综合性学习方面的差距。
(三) 建议与对策
尽管通过广泛的宣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已为广大教师所熟知,但是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论认识和实施情况都不容乐观,特别是农村地区处于更加不利的发展状况。因此,必须直面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实境遇,谋求更好的出路。
1.理论认识模糊笼统是制约综合性学习健康发展的瓶颈,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宣传。调查显示,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绝大多数仅停留在“大体清楚”的状态中。所以实践中,他们往往很难辨证地处理好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语文目标和其他目标以及教和学之间的关系,导致活动中经常出现泛化、异化、形式化等诸多误区。而培训和宣传在帮助老师形成正确的观念方面有重要作用,济南和城市教师有较好的综合性学习观念和更积极的态度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今后仍应重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宣传和培训。当然宣传和培训的重点不应该是对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和组织策略的泛泛而谈,而应该是对国内外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正反案例的评析和讨论。在这种评析和讨论中,使广大教师具体生动地感受如何辨证处理好综合性学习的各个方面。
2.新旧教育体制之间的不衔接是困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前最需要的是制度建设,而不仅仅是政策宣传。教师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升是新课改成功的必备前提。但是,必须意识到,仅仅依靠应然的教育理想的宣传,呼唤教师自觉地实现化蛹为蝶的蜕变是远远不够的。调查显示,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新旧教育体制的衔接,教师即使对综合性学习有很高的价值认可度,也很难放开手脚进行尝试,更难以产生强烈的专业成长愿望。所以,当务之急是本着以教师为本的思想,健全相应的制度,不要让教师辛苦而又尴尬地游走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指望八面玲珑、却又处处碰壁。
3.改革教材对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方式,使综合性学习和课堂教学真正有机结合起来。尽管综合性学习鼓励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但我们必须理智地认识到,现实的情况是“教师基本上还没有成为课程的‘生产者’、‘研究者’、‘菜单提供者’、‘引导者’和‘伴奏者’,其课程角色还没有完成‘格式塔转换’”,教材仍然是教师最习惯的课程形态。所以现实迫使我们首先要精心构思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对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其次,才是鼓励教师的自主开发。
笔者研究了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发现其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综合性学习和课文学习基本上是两张皮,很难有机结合,共同服务于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因此,正常授课时间不足就成为阻挠综合性学习实施的主要理由。此外,活动设计只提供活动范围,而没有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问题探究深度等方面的要求。这种过于简单化的设计不利于引导教师对综合性学习进行合理指导,从而出现种种误区。所以,改革教材编写方式,使综合性学习和课文有机结合,切实落实到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方法、习惯的培养和提高上,这是消除综合性学习实施中的各种误区,切实提升综合性学习地位所必需的。在这方面美国麻州的经验值得学习,它的母语课程标准中,虽然没有把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专门部分独立出来,却高度融合在语言、阅读与文学、写作、媒体四大主体内容中,并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要求和案例示范。
4.改革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重视对综合性学习的考察。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充分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各方面语文素养的学习方式,理应成为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而访谈发现,综合性学习基本上还没有成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基本内容,这极大地影响到教师组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和家长的支持力度。因此,从学校到省市的各级教育部门都应加强对综合性学习情况的日常考察、甚至是考试。笔者曾见过贵阳和南宁2004年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测试题,题目不偏不怪、堂堂正正地考察了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语言积累和表达能力、运用语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平时扎实有效的活动锻炼,学生是很难完成这些题目的。所以,合理的评价对于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地位、规范教师的日常指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5.重视对农村教育现状的研究,量体裁衣,为其制定更具可行性的改革方案。城乡之间巨大的文化和资源差距,使我们在课改的推行中不能搞一刀切。访谈发现,很多农村教师认为,课标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往往需要学校和学生家庭中有很好的图书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以及学生多方面的社会文化生活经验,这些条件在农村地区是很难满足的。所以,有关部门应组织专门力量,调查农村地区所有具有的课改优势和主要不足,从而扬长避短制定适合农村地区的改革方案。
摘要:目前,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价值认可度较高,但理论认识肤浅笼统、组织实施中困难重重,而且城乡差距非常明显。本文认为应加强宣传和培训的理论针对性,以教师为本完善制度建设,改革教材时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方式,重视对综合性学习的考察,量体裁衣为农村地区制定更为可行的活动方案。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价值认可度,理论认识
参考文献
[1]张绍波,张天雪.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的实证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6,(3):41-43.
[2]王艺.美国麻州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例评析[J].语文教学通讯,2005,(4):59-60.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综合性 教学
关于语文的综合性,课程标准较之历届大纲,提得更为明确,具有新意。课程标准是从一个新的维度论述语文教学的更大的综合,这主要有三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过去语文教学偏重知识传授,这种做法,导致语法术语、文学概念、文章作法等充塞课堂,导致阅读教学中的繁琐分析,使语文教学耗时多而成效少。
对于语文知识,一要有序,二要有度,三是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而是为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健全人格。
有序。即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由浅入深地传授有关知识。例如,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汉字的笔顺笔画、偏旁部首的知识;低、中年段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标点符号的知识;五、六年级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等等。
有度。语文教学中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要有度,不能拔高要求,不要把知识体系化,不要脱离能力培养去孤立地传授知识。今后应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研究听说读写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字词句篇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之间的关系及其互补互促的特点和规律。
2.情感与态度
过去,我们对此不够重视。知识、能力是基础,学生在认知过程和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情绪体验和价值判断,从而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态度。所谓“端正学习态度”,态度是内在的心理需求,是学生对语文发生了兴趣、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之后自然形成的,而非单纯外在的表态。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像,启动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
由情感驱动、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产生物我两忘、如痴如醉的境界,反过来也可以深化认识。这既是一种认知的把握方式,也是一种感情的把握方式,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学习文学性课文时容易发生。
3.过程和方法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及其生理心理特点、教学的目的要求决定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又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教学个性,同时也反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
在教学中,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为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和历次教学大纲一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启发式教学;和历次教学大纲不一样,把“讨论式教学”提到应有的地位。
由于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建议中,又提到要“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上述三个方面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知识为基础,以学习方法为中介,逐渐获得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在获得能力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知识),并产生情感、激发想像、启动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
(作者单位:河北省涿鹿县保岱学区)
孩子所在年级:家长文化程度 :
1您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吗?()
①知道②不知道
2您知道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哪类课程?()
①国家课程②地方课程③学校课程
3您了解综合实践这门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吗?()
①了解②不太了解③不了解
4综合实践活动要带学生外出活动,您愿意让孩子出去活动吗?()①愿意②愿意,但有点担心安全③不愿意
5您愿意来校与孩子一同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吗?()
①愿意②不愿意
6孩子回家有综合实践活动家庭作业吗?()
①经常有②有时有③没有
8您愿意和孩子一起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业吗?
①愿意②不愿意
7如果请您来校当辅导老师,向学生教授您的一技之长,您愿意吗?()①愿意②不愿意
8、如果您的孩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小组长,要带领组员在家活动,你愿意提供帮助吗?()
①愿意②不愿意
9、您愿意带领您孩子外出完成学校规定的活动吗(如去博物馆、展览馆、您的工作地点等)?()
①愿意②不愿意
10、如果带几个孩子外出,你愿意吗?()
①愿意②不愿意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创新实践的能力。《标准》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它注重于学习方式的自主、实践、综合,又注重于过程的开放和互动,具有综合性、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创造性、灵活性等特征。本文就综合性学习的选题与设计,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谈一些自己的学习认识。
一、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教学密切照应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开放式的学习,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它必须紧贴课本,在课文内容、题材、体裁等某一方面作出适当的拓宽或延伸。阅读教材中,每单元之间的课文是相互关联的,综合性学习也就可以成为该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苏教版第八册第二单元为例,本组课文安排了《走,我们去植树》《燕子》《沙漠中的绿洲》等课文,这些课文分别讲了植树的好处、保护动物和环境的重要性。该单元就可以以“保护环境”为主题设计活动。根据“保护环境”这一母课题,又可以按层次递进分成这样几个子课题: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实地观察,交流介绍)
2.小燕子什么地方可爱,春天美在哪里?(搜集资料,汇报成果)3.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演讲比赛)
4.大胆想象,如果人类大肆破坏环境,地球将会怎么样?(写作)
学生在逐个进行上述活动时,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自行安排观察时间的方式、自行设计汇报成果……当学生津津有味地谈着植树的好处时,头头是道地从植树的重要,谈到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谈到保护环境的重要……
我认为,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思路,充分地体现了开放性原则。它像一个倒置的漏斗,表面看入口窄,可是一旦进入活动课程就会发现有着广阔的空间。比如,“如果人类大肆破坏环境,地球将会怎么样?”可由此生发下去,让探究的触角伸到历史、未到,延伸到文学、科学,延伸到地理、生物,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综合性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教学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以课文学习为生长点,是课文的一种延伸和拓展。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既为听、说、写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的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
二、综合性学习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综合性学习若刻板地与每一单元阅读教学联系,未免使这一充满智慧的学习方式缺乏灵性。“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地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进行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办报纸、演课本剧、举办诗歌朗诵会、进行书法比赛等。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组织学生作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等,这些综合性学习都有利于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依赖于语文这个工具。我们要引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的这个天然教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实际应用,发挥语文的交际功能、传播功能。比如让学生写广播稿、倡议书、借条、招领启事,办手抄报等。这样,综合性学习就能把生活与语文紧紧相联,把学生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来。结合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以“创建卫生乡镇”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有以下几项内容:
1.“我与文明同行”征文活动(写作)
2.为“创建卫生乡镇”设计宣传标语,作宣传画。(宣传策划,上街张帖)
3.采访部分居民,了解创卫给老百姓什么实惠。(口语交际,写采访稿,写调查报告)4.在创建的日子里,我们小学生该怎么做?(讨论交流、汇报)
5.白蒲是我家,创卫靠大家──致全镇人民的一封公开信(应用文)整个活动既有内容的结合,又有能力的综合,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整个活动,培育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宣传标语、采访居民、汇报交流,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态度,都直接影响小组的合作成果。因此,整个活动过程,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运用智慧,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虽然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与其他课程整合,开展跨领域学习”,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始终姓“语”,在作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或拓展时,无论如何综合,都应以语文学习为本,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为主要任务,都必须与阅读、习作紧密联系,努力体现课堂与生活相融合的催化媒体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涉及至哪些领域,哪些学科,哪种学习方式,,都必须为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服务。
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着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的现象,这阻碍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针对这种状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一、立足文本特色,丰富语文综合学习形式
新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故事性很强,并富有人文性,非常适合排演课本剧。而学生对于排演课本剧,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教学完《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纸船和风筝》,我开辟了“童话剧专场演出单元”,让学生进行改编、排练;教学完《晏子使楚》《将相和》《草船借箭》,我开辟了“历史剧专场演出单元”,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创编,进行表演。并要求学生表演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台词,能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心理特点做出相应的表情和动作。这就需要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读透课文,揣摩人物心理。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高。
除演课本剧之外,我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系列活动。如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怀》《“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些歌颂父爱、母爱的课文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感受亲情”的系列活动: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亲情的看法;写一首小诗,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与父母进行一次长谈,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爱;送父母一件礼物,表达对父母的一片深情。活动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语言
文字的魅力,而且语文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二、结合其他学科,提高语文综合学习成效
跨领域学习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此,教学完《大瀑布的葬礼》,我组织全班学生分组考查我们家乡慈溪缺水的情况。有的学生实地考察了上林湖、杜湖,亲眼目睹了湖底朝天的情景;有的走访了气象局、环保局,向相关的工作人员了解气候与水量的关系;有的从身边开始调查,搜集人们平时不节约用水的事例。然后,学生将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研究,提出了节约用水的方案。最后,学生在语文综合学习课《生命的源泉——水》中进行了交流。
总之,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能大大提高语文综合学习成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抓住生活闪光点,拓宽语文综合学习资源
生活即语文。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展开语文综合性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语文的实践机会。例如,与人初次见面时,学生往往会遇到如何主动打招呼,并进行自我介绍的问题。我先让学生展开讨论,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会,然后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试着进行自我介绍,最后全体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提高。又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可爱的慈溪,欢迎你”活动,要求学生调查、搜集所处乡镇的古今名人、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特色经济等各方面的资料,并写出调查报告。活动中,我设计了“导游”带领“北京客人”游慈溪的情景。这样,既
生动展示了学生的汇报成果,又促进了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
四、结合社会大环境,扩大语文综合学习的平台
学生对国内外大事是十分关心的,引导学生关注事态的全程发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嫦娥一号”飞入太空时,我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实况转播,之后又组织学生开展了“写童谣,诵童谣”活动。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一首首童谣:“成功了,成功了!嫦娥一号升空了。飞上月球探奥秘,返回地球传佳音。拍照片,传数据,和平探测行使命。祖国日益变强大,海内海外皆欢喜。”学生的文笔虽然还很稚嫩,他们的诵读也没有什么技巧,但感情却十分真挚,完全是有感而发,有感而诵。
关键词: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主体性
1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必要性
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课本的辅助功能, 从而建构学生系统的知识体系。因为, 如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未能加以重视, 那么就会让学生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 缺乏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间的认知与联系, 进而影响其全面发展。这也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 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改善学习兴趣, 这样的教学会失去其本质意义和价值。
结合从事多年的一线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而言, 针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综合性学习是对课堂的拓展, 它的改变很长时间以来课外作业的复杂性与单调性。当然, 调整教学方向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策略, 这样可以充分考虑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此外,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教学策略原则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综合研究”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它与一般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而言, 既能够培养创新精神, 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为促进基础教育阶段语言教育的深化改革, 进一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
2.1 综合性学习教学以学生为重
语文文化知识素养的形成是基于实践活动的参与。国外的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者曾经指出对于小学生的教育不要将其局限于黑板与课堂之间, 不要让教室的墙壁阻碍他们与世界、自然的沟通, 因为自然界的奥秘是思维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 我们可以得知, 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应该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忱, 进而将知识进行传送, 通过对外界的紧密联系, 发现更多与所学知识的关联, 加深学习知识的程度。因此, 小学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可以从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出发点,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进行团队合作, 开展小组小学, 重视探究性学习的培养, 从而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精神。教师也要重视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能够对于所获得的信息具备选择、整理和归纳的能力。
2.2 课文文章与实际结合的教育方式
课本文章的内容如果能够和学生所处的环境进行紧密的结合, 那么就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触, 进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学与学习的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例如, 以课文中的《我们爱你啊, 中国》为例。里面曾经这样描述:“我们爱你———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 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 黄山、庐山的云雾飘缈, 长江、黄河波澜壮阔。”大部分的小学生如果不是其家乡的所在地, 必然不太了解这些名山古迹, 因此, 教师就可以提供这些山河的图片或者影响, 让学生能够感受其壮丽河山, 进而对文章的内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2.3 利用好重要节日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传统节日和纪念日是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精华所在, 因此也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最佳契机。教师可以针对每个节日开展一些传统文化的实践教学。例如, 在七一的时候, 可以为学生讲解建党的历史。让学生铭记我们祖国的成长历程, 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生活, 激发他们学生的斗志与意志力。
2.4 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如何加强学生的社会认知与理解, 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可以通过综合性学习来实现。即可以让学生深入挖掘广大语文资源, 进一步从社会中获取语文信息, 例如, 社会的热点问题等, 都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可以通过热点问题中的关键术语的解释,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
3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宗旨是为了提供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 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人生道理。因此, 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是以培养学生的爱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 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 积极联系社会, 让知识与生活进行紧密联系, 探究文化生活, 从而让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实质的作用。尽管小学生的关注点和范围是有限的, 但是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因此, 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设计活动时, 重视内容的选择
在设计综合性活动时, 要秉承内容的“价值”原则。即要选择具有教育意义, 且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内容, 同时为了参与程度的提升, 要保障内容的难度适宜。由于小学生的经验积累不足, 因此选择的内容一定要符合他们的认知, 否则他们无法理解内容的含义, 也无法开展活动。
3.2 准备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
准备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为教师, 既要搜集广泛的资料, 又要整理核心的信息, 目的是在活动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而学生也要积极地准备, 目的是有足够的资料开展活动。
3.3 活动开展时, 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进行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时, 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因为, 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会让小学生无所适从, 所以教师要善于掌控活动的进程与方向。合作性学习的开展也是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的同时, 也可以保证讨论内容与主题的一致性。
3.4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更多的学生全面参与。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 在平时课堂上不爱发言, 缺乏参与意识的学生, 都是教师在活动中应该鼓励的对象, 激发他们勇于尝试的信心, 进而提高参与度, 保证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4 结论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基础阶段的语文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它充分拓展了语文教学与学习的空间, 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忱, 进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重要的学习基础。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 学生能够通过该种综合性学习的优势, 提高自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能够将其所获得的语文知识和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地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得能力、处理能力、创新能力,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杜英.语文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探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
一、结合生活实际组织写作、口语交际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体现了实际生活当中对语文的运用,以及展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提示我们,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要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在活动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例如,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生活给他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时,可以设计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写作、口语交际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活动:①以“我的童年趣事”为主题举办故事会。之前,请学生和家人交流访问,了解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然后选择比较有趣的事记录整理下来。有兴趣的话,可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投送给学校广播站或校报编辑部。②让学生做一天小当家,体验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付出的辛勤劳动,写一则日记。③以“欢迎到我家来做客”为主题,编写邀请客人访问自己家的解说词。或者模拟聊天,请两位同学各自交流自己的家庭情况。想试试吗?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就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在综合性学习之中,从而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二、围绕学生兴趣阅读,设计课外专题性阅读,开展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与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一脉相承的。要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要围绕学生的兴趣开展活动,可以开设专题性课外阅读,开展综合性学习。从设定阅读范围,到兴趣阅读,到评析交流汇报都包含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大致环节如下:①围绕一个主题确定阅读内容,如科普读物、文学名著、科学家的故事等,每隔一段时间安排一个专题,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②摘记或评析所读内容,并列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③通过交流讨论或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地判断、思考,试着自己解决问题。比如在“我话西游”专题阅读中,可以这样设计:①阅读少儿读本《西游记》或有关《西游记》的导读。②举办“西游记精彩故事会”竞赛活动。由学生自己主持,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题目,以展示学生的阅读效果。③说说阅读时遇到了哪些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商讨解决方法。④以“我拍西游记”为主题,引导学生表演精彩片段,比如,“三打白骨精”。⑤举办“我喜欢的西游记人物”辩论会,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人物。这样的专题性课外阅读综合性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主动探究、自学自育的能力。
三、借助有关语文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办报纸、演课本剧、举办诗歌朗颂会,进行书法比赛等。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此外,还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在节假日,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旅游;组织学生做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等。这些综合性学习,都有利于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语文这个工具。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天然教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实际应用,发挥语文的交际功能、传播功能。比如,让学生写广播稿、倡议书、借条、招领启事、办手抄报等,也可以让学生为旅游公司设计广告语、导游解说词。这样,综合性学习就能使生活与语文紧密相连,把学生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例如,在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可以安排如下活动:①访谈。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建设工厂掩埋了多少条水渠和池塘,以及水污染的情况。②调查。调查马路积水、池塘浑浊的原因。了解地方管理机构对水资源的管理。③讨论。讨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对策。④写建议书。集体策划解决问题的方案,写成建议书,张贴在社区,或者提交给环境保护部门。提高居民的认识水平和环保意识。
“综合性学习”是个全新的概念。虽然它与过去的“课外活动”、“语文实践活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但在内涵、目标、理念和实施策略上与“课外活动”、“语文实践活动”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人们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我在此提出的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意见,也仅仅是一个初步认识。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不在一个层面。由于它在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特别重视,所以《课标》专门列出,加以强调。在语文课程中设置综合性学习,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从语文课程设计的角度说,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趋势,是落实“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途径。
《课标》在“设计思路”里指出,“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基本理念”里也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是语文新课程的一大亮点。
2.从课程目标的角度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合性学习不仅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而且提倡多学科联系、跨领域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3.从课程实施的角度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转变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并把它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重要手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综合性学习,正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课标》小学阶段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见下表。
把握以上目标,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综合性学习注重综合上述目标体现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结合,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体现了学习方式的综合,体现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
2.综合性学习注重实践
综合性学习提倡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强调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课标》在上述目标中提到的留心周围事物,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策划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等等,都体现了注重实践的精神。
3.综合性学习注重探究
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产生探究的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上述目标强调了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并学习搜集资料、进行探究,努力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有重要作用。
4.综合性学习注重过程
上述目标一般不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要求,主要指向过程。因此,综合性学习主要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主要不在于解决问题的结果,而在于能否主动发现问题和主动探索问题;主要不在于在活动中发挥多大的作用,而在于是否积极参与活动和善于合作;主要不在于学到什么思想和方法,而在于能否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5.各个学段目标相互联系而有梯度
比如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第一学段侧重于“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第二学段要求“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第三学段则要求“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6.目标对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提供明确指引
依据目标,各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周围事物、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观察所得。
(2)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讨论问题,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或通过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策划、组织校园活动、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学会合作。
三、准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个新生事物,可供分析的案例不多。从我们所见的案例来看,有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像过去的语文活动课,有的像主题队会课,有的又像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对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上,有的强调语文学科的个性,有的强调综合性。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这里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课外活动”或“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综合性”的“学习”,所以不能与“课外活动”或“语文实践活动”等同相看。过去的语文教学,也强调课外阅读、语文兴趣小组以及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朗诵会等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1978年大纲和1986年大纲都强调“要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1992年大纲单列了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提示”并列的“课外活动”一部分,并指出:“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还指出:“小学语文的课外活动包括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活动和其他语文课外活动。”2000年大纲在“教学内容和
要求”中列入“语文实践活动”部分,并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课标》在过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高度,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并从课程目标到实施建议进行了系统的安排。语文综合性学习包含了过去大纲中的“课外活动”、“语文实践活动”,但不等同于“课外活动”或“语文实践活动”。过去的“课外活动”、“语文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扩展和运用,体现为课内语文学习的扩展和延伸,内容不够丰富,视野不够开阔。像《错别字医院》,《我做小导游》一类的语文活动课,往往具有明显的表演性质,有的体现为语文课的“活动化”,有的与少先队主题队会比较接近。《课标》在“教学建议”里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局限于“课外活动”和“语文实践活动”,它是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沟通和整合。此外,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往往是自愿参加的,而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必须参加的,允许学生有所选择,但不允许学生无所选择。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我们强调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强调不要把综合性学习狭隘地理解为“语文课外活动”或“语文实践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理解其“综合性”,而忽略其“语文”的特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不能在学科之间设置森严的壁垒,这无疑是必须坚持的。但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所谓“跨学科”不等于完全跨进别的学科,如果失去了“语文”的特点,忽略了“语文”的因素,也就谈不上“跨”,谈不上“结合”了。
在小学课程中,还有单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在理念、目标和内容上都有许多相通之处,而且综合实践活动中往往也具有许多“语文”的因素,但语文综合性学习不等于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没有必要讨论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没有必要在他们中间划出一道清晰的界限,但我们有必要在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时,紧紧把握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总体目标,强调“基于语文”的要求。比如,制作树叶贴画与制作贺卡相比,制作贴画比较像综合实践活动;制作贺卡具有书面表达等语文因素,比较像语文综合性学习。
《课标》在综合性学习目标中,处处体现了“基于语文”的精神。从下列泛红的词语中,我们能明显地看出这一点。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4)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5)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6)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7)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8)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9)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10)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11)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以春游活动为例,如果单纯组织一次春游,那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如果春游之后,让学生写一篇作文,那就像语文课外活动。一所学校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来组织,是这样安排的:
1.让学生搜集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春游地点的资料,然后在班上进行介绍或演讲,再讨论确定春游地点。
2.让学生自主策划春游活动,讨论制定活动计划,明确春游活动的任务、活动的安排、每个同学的分工等等。
3.分工做好春游准备上作,包括经费预算,联系交通工具,准备要带的用品(如照相机、写生用具、食品、餐具雨具等),分组讨论制定春游注意事项。
4.出游。在春游过程中,可以拍照,可以写生,可以调查了解春游地点的有关情况,通过现场搜集资料或咨询获取有关知识。
5.总结、交流、展示。可以写日记或游记,还可为自己的作品配画;可以写景点介绍,编辑小报;可以编辑含有说明文字的影集或写生画册;可以用电脑制作演示文稿。这些成果都可以班为单位汇编成册,由学生自己写前言、后记,在学校展出,邀请家长参观。还要进行经费结算,并进行活动总结。
四、明确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般途径
具体地说,组织综合性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利用教材中专门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内容
新课程实验教材一般都专门设有综合性学习栏目,栏目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话题。其中,有的单元是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进行编排的,如《走近毛泽东》,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展开阅读、探究、习作和口语交际;有的单元是结合单元的专题(主题),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有关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中低年级实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大都采用了这样的编排思路。
2.结合语文学习过程进行综合性学习
比如,结合课文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外搜集资料,进行探究;结合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话题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并丰富习作素材。如下面课例:
《竹石》是苏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练习中的一首古诗,教材要求“读读背背”。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发现学生对这首诗兴趣很浓,就和学生展开了一段对话。
一星期后的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讲了“胸有成竹”的典故,讲了“难得糊涂”,讲了郑燮不畏权贵的故事,朗诵了郑燮的诗,带来了印制的郑燮的画„„同学们在这个学习活动中表现出了高涨的学习热情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体验到了探究、发现的快乐。
3.在学科联系中寻找综合性学习内容
可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整合音乐、美术、数学、科学、历史、社会等各个学科的内容,也可在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整合语文的内容。
4.在生活中发现综合性学习的专题(话题)
一种是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另一种是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开展《为国足喝彩》一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开发各种课程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话题。
(二)要注重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题(话题),教师参与并引导
综合性学习的话题由学生自主提出,通过讨论,挑选出多数同学感兴趣的话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商量、互动,给学生以启发、引导。
(三)活动类型要多样,内容可灵活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课标》中的综合性学习建议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话题都仅仅是举例而已。综合性学习有着很大的创造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课标》中的建议和教材的提示,创造性地选择和确定综合性学习内容。综合性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观察调查类。如“找春天”、“找知音”、“初学养殖”、“环保调查”。
(2)问题探究类。如“探索母亲河的奥秘”、“飞碟之谜”、“昆虫的研究”。
(3)专题活动类。包括阅读交流活动、专题讨论活动、专题演讲活动、动手实践活动、竞赛展示活动等等,比如“书的世界”、“走近毛泽东”、“漫游中国名著”、“有趣的汉字”、“生日应该怎样过”、“记录课余生活”、“了解传统文化”、“走近世界杯”、“古诗词吟诵比赛”。
(四)活动次数和容量要适当,活动主题要大小结合,长短结合应提倡操作方便而实效性强的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了控制学生的学业负担,实施难度大、时间跨度长的主题不能安排太多,一般一个学期以一至二次为宜;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也不宜过于频繁。
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包括准备、实施和交流总结等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提出问题、确定话题、制定计划、明确分工、进入情境;实施阶段主要是参与活动、搜集资料、探究问题、检验假设等;交流总结阶段主要是交流体会、展示成果、总结经验。
在整个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策划、合作探究极为重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既是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必要条件。《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参与程度,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意识,搜集信息的意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都是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着眼点。
要特别重视关注学生的差异,落实人人参与。有的同学充满自信,有的同学胆小怕事;有的同学善于组织、协调,有的同学喜欢单独行动;有的同学善于口语交际,有的同学却不善言辞;有的同学善于提出问题,有的同学善于思考问题;有的同学善于动手实践,有的同学喜欢展示表演。教师要善于发挥每一位同学的长处,也要注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克服自己的短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应有的发展。
【小学语文综合性调查】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07-03
“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小学语文)11-07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阶段性总结07-25
小学语文实习调查报告10-19
小学语文教师问卷调查11-04
小学语文作文05-25
小学语文教案语文s版06-16
小学语文复式教学06-06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