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陶渊明(共4篇)
1.《杂诗 其一》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杂诗 其二》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3.《杂诗 其三》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昆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4.《杂诗 其四》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
年始二五间,乔柯何可倚。
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
5.《杂诗 其五》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6.《杂诗 其六》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
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
求我盛年欢,一毫无复意。
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
倾家持作乐,竟此岁月驶。
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後置!
7.《杂诗 其八》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3)。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4)!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5)。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6)。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7)。
〔注释〕
(1)这首诗慨叹光阴易逝、人生无常,所以告诫人们,在短暂的人生之中,应相亲相善、及时行乐、努力做人。
(2)蒂(dì弟):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陌(mò莫):田间小路,东西为陌。这里泛指道路。
(3)常:永恒不变。
(4)落地:降生,一生下来。为兄弟:语本《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5)聚:招集。比邻:近邻。
(6)盛年:壮年。
(7)待:等待。
〔译文〕
人生像是无根蒂,飘荡犹如陌上尘。
聚散随风无定处,此生不是永恒身。
人来世上皆兄弟,何必骨肉才相亲!
得欢不妨及时乐,有酒招来左右邻。
壮年一去不重来,一日之中无两晨。
《 杂诗》教案
设计理念:朗读、背诵古诗,让学生感受诗人独钟梅花,清高超脱的品性,领悟古诗传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君、绮”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反复低吟李白的《静夜思》。
2.此晌此刻,假如你已经离开了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好久都没有回去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3.那你想不想见一见从前的朋友呢?见到了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4.同学们见到了以前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诗人也有话想说,他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吗?那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5.教师板书课题:杂诗
6.指名读课题,读准“杂”
二、自主读诗,读准字音
师:你们想知道王维说了些什么,那咱们必须把生字认会了,把字音读准了。你们自己能行吗?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请你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同座互读。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重点指导“绮”。
4.刚才同学们真樟,这么快就把生字的字音读准了,那我请你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你的字音能读准吗?
5.教师指名读,相机指导:
“应知故乡事”中的“应”读一声,后鼻音。
“来日绮窗前”中的“绮”读三声。
6.学生自由练读,将每个字音都读准,教师巡视检查,三、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老师想请你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诗读给我们听一听。
2.指名读诗,师生互动。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教学预设一:如果指名读时,学生没有读出满怀期待之情。
教学策略:①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
②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愿意很快地告诉 他故乡的事情吗?
③怎样读才会让别人快一点告诉你家乡的事情呢?
④大家想一想,再读一读。
⑤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教学预设二:如果指名读时,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
教学策略:①从他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你能读一读这句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非常想知道故乡的事吗?
④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2)“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教学预设一:如果指名读时,学生没有读出急切之情
教学策略:①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
②诗人已经好久都没有回家了,他想知道一些事情,他会怎么问呢?
③谁再来试一试。
④指名读、同伴邀请读、齐读。
教学预设二:如果指名读时,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
教学策略:①从他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你能读一读这句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那种急切的心情吗?
④指名读、同伴邀请读、齐读。
3.刚才同学们读得可真好,那你们读懂了王维说了些什吗?
4.指名简单地说一说。(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
5.出示cAI课件,播放动画,教师讲述诗意。
6.王维说了些什么,咱们知道了,那我想请你来当王维,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
7.指名读。
8.有谁能把这首涛有感情地背诵下来?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同学们今天学得真不错,通过你们的朗读,将王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王维离开家很久了,肯定不会只有这些话要对他的朋友说,他为什么单单只问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呢?
2.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提示。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关于梅花的古诗和文章,可引导学生背一背,说一说。)
3.同学们说得真好,在大雪纷飞、百花凋零的寒冬,只有梅花傲霜斗雪,争相怒放。一句“寒梅著花未?”不光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会像梅花一样坚强不屈、战胜困难的决心。下面让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
板书设计: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第二课时
《相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能够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6个字。
3.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会背诵两首诗。
2.掌握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
三、教学难点
在初步体会古诗的意境韵律的同时,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喜爱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图片或电脑课件、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实物红豆。
五、教学时数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能背上一首给全班同学听?今天,我们一起再学习两首新诗,使大家进一步了解祖国古代文化,学习更多的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初步了解内容。
2.学生自由读文(可采用单人读、分行读、集体读、开火车读、由学生当老师领读等多种形式)
(三)自主识记,合作交流。
1.自学会认字。(个人大声练读,读不准的音可以多读几遍。)
2.分组学习会写字。
(1)提示学习步骤。
读准字音——分析字形——了解字义。
(2)小组学习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最有效的识字方法记忆生字,注意运用多种方式记字。(编儿歌、猜字谜、偏旁归类等)当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时,通过讨论,查字典,联系上下句等方法来弄懂。
3.交流反馈,达到互听、互评、互助目的。教师给予及时表扬、鼓励。
(四)指导书写。
1.分类指导。
(1)请学生观察6个字,说说有什么发现。“采、音、童、客”都是上下结构。
(2)选择你们认为难写的字,认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说说应该注意什么地方。
(3)学生练习书写。
有条件的学校用投影展示学生抄写本,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把字写工整规范。
(五)巩固练习。
1.用课件出示闪光星或用卡片练习读字、读词。
2.建立“我的词语库”,给本课生字组词、扩词。看谁组得词多,评选“词语能手”,发奖品给予鼓励。
第三课时
(一)、由图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看图或看实物。请同学说说这是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查到的资料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教师补充:红豆树,乔木,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圆锥花序。花白色,荚果扁平,种子鲜红色。产在亚热带地方。这种植物名字叫“红豆”,也叫“相思子”。出示课题《相思》。
2.读诗题,知作者。请同学介绍作者,了解唐代诗人王维。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形象美
1.自由读古诗《相思》,看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这首诗每行有五个字,一共有四行,我们称之为“五言绝句”)
2.教师范读,注意节奏和重音。教给学生读诗方法,采用“
二、三”读法,将每行前两个字连在一起读,后三个字连在一起读。每行的第三个字音要读重一些。
(三)、边读边议,渗透古诗语言美
1.学生朗读全诗(单人读、齐读、分男女生读等),边读边思考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小组里互相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进行讨论。
(2)结合插图,说说红豆在春天里有什么变化。第一句中“发”是什么意思?(长出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句的意思。(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里又发了几个新枝条?)
(4)这句诗句后面是问号,应该怎样朗读,自己练习。(指导读出欣喜高兴的语气)
(5)为什么请君多采撷?“撷”当什么讲?“此”在这里指什么?“相思”是什么?应该怎样读这句话?(用真诚喜爱的语气读)
(6)谁能用自己的理解讲这句诗的意思?(希望你多采一些,因为它最能引起人们的相思之情)
3.再看插图,展开联想,一位母亲手中托着几粒红豆,一个女孩伸着手要红豆,你想象这位母亲会对小女孩说什么?
(四)、吟诵古诗,体会古诗意境美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接句,分行,个人背,互背,齐读等)
2.全班议论:学习了这首古诗后有什么感想?说说你平时是怎样与同学交往,尊重友情的?
板书设计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杂诗——[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注释】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逐:追,随着。
此已非常身: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
斗酒聚比邻:斗,饮酒的器具。比邻,近邻。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盛年:壮年。
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再:第二次。
【古诗今译】
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尘土,原本就像飘泊风尘,没有根蒂。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间人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即使行乐,有酒就要邀请邻里朋友一起共饮。人生就如同时光一样,只要过去了,就不会重新再来,因此,要趁着年富力强,勉励自己,多做些应该做的事。
【赏析】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本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坎坷的经历造就了陶渊明对待世俗和人生与众不同的态度,因此,这首诗起笔就以人生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读来使人感到伤感,令人心痛。然而,诗人陶渊明又不同于那些寻常之人,屈服于世事,而是执著地在生活中追求温暖的朋友之爱,崇尚快乐,劝解人们“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尤其令后人感叹不已的是是人在作品的结束之时,以经久不衰致名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警醒世人:时不我待,人当少时及时勉励自己,着实使人为之感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