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发大师人物专访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发大师人物专访(精选5篇)

美发大师人物专访 篇1

皇剪美发创始人

17岁创立皇剪美发

将传统的作坊式的美发行业颠覆成为现代化企业管理品牌模式,将美发造型,形象设计包装于一体的时尚产业,多年来致力于时尚美学文化和形象健康文化的传播,被誉为美学时尚推手,城市顶端名媛的形象美学健康顾问,90后竞相学习的创业楷模。

本期简介

小时候一直有一种想法就是将美付诸在自己和别人身上,长大后,她从开始建立第一家美发店,到现在已经成为时尚形象美的传播人,她就是于晓玲,皇剪美发的总经理。本期美丽访谈,我们邀请到了于晓玲女士向我们讲述皇剪美发的发展之路。

新视点: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和于晓玲经理做交流。作为女性成功创业的典范,相信大家首先对您的创业经历十分感兴趣。了解到您曾学习美术专业,为何进入美发行业,创办皇剪美发?

于晓玲:投身于这个行业的原因简单来说只有四个字:“因为热爱。”我从小爱涂涂画画,后来系统地学习了美术设计专业,让我对美有了更深的喜爱,并有一种想将美付诸在自己和别人身上的强烈愿望。毕业后,我有机会在上海学习了美发,在后来一步步地在专业学校深造。当理想的愿望和现实的技能成熟后,开始在乌兰浩特市开了第一家美发店。

新视点:从创办第一家美发店,这其中的故事,请您跟大家分享。

于晓玲:1997年我在乌市胜利路开了第一家美发店。最开始我们只做剪发,后来客人们开始染发,做头型,为了让顾客有更舒服的体验,我请了两个发型师来店里,这样一来客流量更大了。呵呵...店面容量和人手都明显不够了,因此2008年我在胜利小区街口买下了现今的店面。从此,“皇剪店面”在乌市壮大。

总得来说第一家店没有做什么特别的推广,我只是把我在学校、在书上、在生活当中、在朋友面前所知道的所有美丽方法都用在了我们的客户身上,站在她们的角度把服务尽力做到最好,她们非常喜欢我信任我,我看到她们漂亮的时候,我也非常的开心。这样老客户人带新客户人,口碑相传下来,客人就越来越多了。

新视点:对于皇剪15年的发展成绩大家可谓是有目共睹。现在,皇剪正在酝酿开分店,对此,成为市内美发的第一股,您认为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于晓玲:公司目前着力于整合资源,将美发产业进行连锁化、规范化。打造一个全方位的高档休闲服务中心,在这里你可以享受360°的完美呵护,一站式就可以完成整体需求。未来五年,我们将巩固打造全盟品牌,开连锁店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不断吸引专业的人才、以及不断完善细分市场,构建一座漂亮王国,一步一个脚印,稳打稳扎地朝集团化的目标前进。

新视点:目前美发行业发展竞争激烈,对于现在的美发行业现状,您是如何看待的?其中皇剪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于晓玲:国内美发行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一个拥有庞大消费群的大型产业链。但目前整个行业的发展所依托的终端销售平台却整体处于发展瓶颈状态,表现个体经营多,现代企业少,品牌多,名牌少;从业者多,高端人才少。

目前整个行业集中度低,从市场发展阶段来看,还处于散点市场的竞争阶段,行业向团状同质化市场发展是必然趋势,因此在该行业的细分市场做强、做大并成为这个市场的领军者的机会是存在的。以单店形式经营的大多数美发店生存能力及空间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将是具有高度管理能力及市场统一运营能力的多元化、专业化连锁店。新视点:皇剪美发的发展之路,相信离不开专业的人才。对于这方面的人才培养,皇剪是如何做到的?

于晓玲:对于员工技能和素养的培训,我们坚持与世界同步。我们在市内第一家建立企业文化,开晨会,做早操。对基层员工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地培训;

新视点:最后还请您给新视点多提宝贵建议!

美发大师人物专访 篇2

一、社会空间与大师

大师生活在具体的空间中,其命运走向必然会受制于空间的影响。A.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与人的存在和思想紧密相连。一定的空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性格发展,性格各异的人物又构成了空间的一部分。人物与空间不可分割。人物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深刻影响着人物命运的发展。一部分人适应当下空间,当然也存在一部分人无法与当下空间和解,因此注定了在社会空间中的郁郁寡欢,小说主人公大师就是这样的人。

两年前,还在博物馆供职的大师意外中彩得了一笔钱,他立马辞掉乏味的工作,在老阿尔巴特街一条巷子里租下一间地下室,开始心爱的文学创作活动。

由此不难发现,之前在博物馆的工作并不是大师真心所喜欢的事业,但生活的压力逼迫他不得不从事这份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中彩以前的社会空间对他而言是无望单调的灰色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大师根本没有机会施展抱负和才能,而只能从事一些单调乏味的工作,这无疑深深地折磨着大师。因此,当生活出现转机,允许他能按照内心意愿选择所从事的行业时,他毫不犹豫地转向了心爱的文学创作。

那他所向往从事行业的现状又是怎样呢?答案是令人失望的。莫文联驻地“格里鲍耶陀夫之家”向我们展示了当时文化圈的生态环境。

人们提起“格里鲍耶陀夫之家”,最先想到的并不是其作为一座重要文化创作中心的定位,而是这座小楼里的餐厅。而莫文联会员们津津乐道的也并不是文学创作,而是日常的娱乐消遣和攀比享受。真正醉心于文学的大师只能躲在地下室进行艰苦创作,而那些空有其名的所谓“文学家”却享受着最好的条件尽情享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讽刺。

除了文学界的普遍堕落之外,普通民众的思想也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借由无家汉伊万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发生在普通莫斯科百姓身上的精神堕落。

“月光透过常年不擦的肮脏玻璃窗,微微照亮一个布满蛛网的角落,角落里挂着个久已被人遗忘、落满灰尘的圣像神龛,神龛后面露出一对婚礼用的大花蜡烛。”

传统上圣像对俄罗斯普通家庭意义重大,一般安置于家中最好的位置。而伊万不小心闯入的民宅里,早已蒙尘的圣像被彻底遗忘,这也象征着人们精神世界的堕落和精神层面的下滑。由此引起的人的贪婪无度在魔王表演魔术的瓦列特杂耍场表现最为明显。

当魔王在舞台上变出卢布撒向观众席时,所有人都接近疯狂抢夺从天而降的钱财,没有风度、没有理性,最后演变成了一场闹剧,而表演结束后人们吃惊地发现抢来的钱都变成了废纸,至此,作者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的贪婪无度、丧失理智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并通过最后人们空欢喜一场的结局对这种世风日下的现象给予了激烈的讽刺和抨击。

二、地下室与大师

相较于开放的外部社会空间,地下室空间则是封闭性的内部空间。这是一个可以暂时将外部嘈杂隔离的小空间。在封闭的地下室空间中人更能自由地展示自我,因此地下室空间可以说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大师在赢得彩票后租下了一间地下室专心致志从事喜爱的文学创作,他终于得到了身心的解脱,并将这种期待已久的欣喜转变为全身心投入到文学创作的热情中。但地下室也是社会空间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因此,大师在地下室的自由只是相对的、短暂的。

人们提起地下室,常会联想起潮湿、阴暗、狭小、闷热的环境,但这种负面联想并没有影响大师。对于刚从肉铺街搬到阿尔巴特街一条小胡同里的大师来说,这已经算是天堂了。

“窗户外面四步远的地方顺着篱笆墙根栽着许多丁香,还有一棵椴树和一棵槭树。啊,太好了!”

当和无家汉聊起自己的地下室时,大师回忆的中心点不是那里的阴暗潮湿,而是温馨美妙的自然风景。传达出对开始新生活的无限满足和憧憬之情。这也为大师专心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地下室对于大师而言不仅是一处静谧之处,更是一处留有无限美好回忆的地方。

“就像走在僻静小巷时平地冒出来个杀人凶手似的,爱神遽然来到我俩面前,它的利剑当即穿透了我们两人的心!”

移居地下室开始潜心创作之后,大师邂逅了挚爱。正是在这间小小的地下室里,两人的爱情慢慢升华,大师不仅在生活上得到了照顾,更是在精神上找到了知音。

“土豆冒着热气,烤黑的土豆皮把手指头弄得黢黑,小小的地下室里传来阵阵笑声。而在外面的院子里,大叔不断地把狂风折断的枯枝和白花抖落下来。雷雨季节过去,闷热的夏季到来,室内花瓶里便会插上期待已久的、两人都很喜爱的红玫瑰花”。

地下室的生活虽然俭朴,但只要有心爱之人陪伴左右,再平凡的日子也处处洋溢着幸福。在这里他和玛格丽特相濡以沫,互相温暖,两人的感情也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变浓。在玛格丽特体贴温柔的照顾之下,大师很快完成了小说的创作。

然而,当大师拿着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手稿试图走进现实中的文学圈时,他的创作被轻视,甚至遭受了一波又一波严厉的批判。即使有地下室里温情的慰藉,大师仍然摆脱不了大社会空间给他造成的困顿、迷茫、失望、悲观情绪。

三、疯人院与大师

与正常社会空间不同,疯人院似乎是一处非正常人的集结地。然而,当社会空间整体都趋于疯狂、扭曲时,疯人院便成了收纳与这种社会大潮流相违背的人的地方。大部分人选择随大流生活,可也有一小部分人坚持自身的信念,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格格不入,同时对这些选择反其道而行之的个体而言,必然会承受不寻常的误解和打击。但社会的进步正是依靠后面这一小部分人的坚持才得以持续。

面对一波比一波更尖锐的批判,大师选择自愿进入疯人院。在这里,大师似乎过上了另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他主动拜访邻居,与医护人员关系良好。但是,虽然疯人院是一处隔绝于外部世界的封闭空间,但大师的内心的煎熬并没有丝毫减少。抛弃恋人、抛弃文学创作,始终是横亘在他心里的痛。

疯人院环境优美。“透过窗上的铁栅栏,可以看到河对岸那片美丽的松林快活地沐浴在中午的阳光中,春意盎然。进出的河水闪着粼粼波光。”伊万视角的这段景物描写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这段描写的中心是静谧、祥和的大自然,而人的描写是缺失的。由此可以看出,疯人院空间让人们更关注自然的美丽和内心的安宁,而更少地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矛盾。

除了能安抚内心狂躁的美景之外,疯人院的工作人员也赢得了大师的好感。“不过,普拉斯科维娅·费道罗夫娜这个人呀,哎,人倒是很好,就是有点马虎。”“斯特拉文斯基总说他能够使我重新回到生活中去,但我不相信他。他是仁爱为怀的,只是用这话安慰安慰我罢了。”“这样,我在医院里已经待了三个多月。而且,我对您说,我发现这个地方还非常非常的不错!”

从大师对无家汉所叙述可看出,大师对疯人院的医护人员评价很高,他们善意对待大师,并给予其生活上的关照,让大师在纷杂的世界中得到了难得的真挚关爱。对于大师而言,外面的正常世界是疯狂的、不理性的,而这里的疯人院却让他感觉舒适和安心。

疯人院对大师而言是避风港,让他躲避外部空间的不公、疯狂、扭曲,在这里他得到了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感受到了心灵的暂时安宁,也反衬出了现实社会的荒唐。不过,大师出走疯人院也说明他在现实压迫面前的软弱无力,在没有办法得到当局理解和认同后,他选择了逃离,既逃离了心爱的文学创作,又逃离了忠贞的爱情。他的出走是对现实的妥协,对现实的让步。进入疯人院后大师停止了写作,也不敢和恋人有任何联络,他彻底被现实打败,成了时代的牺牲品。

四、魔幻空间与大师

魔幻空间没有边界,没有固定形态,常常和现实空间、历史空间交织在一起。魔王沃兰德是魔幻空间统治者。在沃兰德的帮助下,大师和玛格丽特得以再次相见,一同进入魔幻空间,在那里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安宁和幸福。只有在魔幻空间中大师才真正从痛苦、失落中得以解脱。

“我已经看到它那威尼斯式的窗户和弯弯曲曲的葡萄藤了,它一直盘绕到屋顶呢。它就是你的家,是你永久的安身之处。我知道,晚间会有人来看望你,都是些你所喜欢喝使你感兴趣的人,而且是写绝不会打扰你的人。”

魔王给他们提供的死后之所是一处环境宜人的好地方。除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风景外,这里更有着令人欣喜的人文环境。不像残酷冰冷的现实空间,这里的人都对大师的才华十分肯定和欣赏,这是一群志同道合之人。大师终于在死后得到了渴望已久的安宁。

只有在死后的魔幻空间中,大师才有机会脱离痛苦和挣扎。当他和熟悉的莫斯科城告别时,却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变化。

“大师凝望着那座城市,刹那间确实有一种牵肠挂肚的愁绪悄悄浮上了他的心头,但这种感情很快便为某种甜美的惶惑感所代替,继而又变成了面对着浪迹天涯、居无定所的生活的激动不安。”

当要永远离开这座又爱又恨的城市时,大师的内心变化是极其微妙的:由一开始的忧愁转为惶惑,最后变为激动。在莫斯科的怀才不遇、处处碰壁的往事让他愁上心头,不过想到经历种种磨难终于能够和心爱之人永远在一起,心头又泛起思思甜意。但是对大师而言,魔幻空间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不免又对二人的未来既抱有惶惑之情,又有期待之感。

渴望在现实世界中获得认可、寻求真理的大师并没有等来自己想要的结果,他被现实打败了,继而丧失了创作的勇气,同时也放弃了真爱,最后只能在死后的魔幻空间得到自己渴望已久的安宁和认可。通过对大师命运的刻画,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和各种丑恶现象的鞭笞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1]Лазарева М.А.Пространство и время как художес твенные координаты онт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сознания писателя (М.Булгакова 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Вестник Московского.университета–филология.[J].2009:4.

[2]Лефевр А.Социальное пространство.Неприкоснов енный запас.[J].2010,2(70).

专访钧瓷艺术大师阎夫立 篇3

阎夫立,河南禹州市人,1950年生,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郑州大学陶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等,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个人终身成就奖,是我省获此殊荣的第一人。阎夫立潜心研究钧瓷30余年,创作钧瓷工艺品5800余件,部分作品被国家博物馆、北京人民大会堂等单位收藏,并多次荣获全国大奖,他曾为国家领导人设计制作钧瓷国礼,为河南省设计制作迎香港回归钧瓷礼品,其著述的80多万字的专著《中国钧瓷》,被列为国家“十五计划”重点图书。他为钧瓷艺术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业内人士誉为“现代钧瓷艺术之父”。

在古书《葡萄牙王国记述》有这样一段称赞中国瓷器的话:“人类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都可爱”。

瓷器一直是中国的一张古老的名片。中国的英文名字也叫China(瓷器)。而陶瓷艺术,更是风行三千多年经久不衰。

近日,记者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崇敬之情,叩开了郑州大学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的大门,专访了现代钧瓷艺术大师阎夫立。

“瓷器之国”

就在一条走廊的尽头,有一座圣殿,那是一个钧瓷的王国。

记者:您好,阎老师,听说有个法国的科学院院士执意要拜您为师,是真的吗?

阎夫立:呵呵,是真的,他叫弗朗斯瓦·马蒂,他来研究中心参观后,称赞这里的作品是“震撼世界的艺术”。

记者:外国人士为什么对陶瓷艺术这么着迷?

阎夫立:法国人天性浪漫,比较喜欢艺术。而陶瓷,更是艺术的结晶,它浓缩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外国朋友喜欢它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国外,陶瓷一直是高贵的象征。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我国领导人曾以象征和平、友谊的瓷天鹅作为国礼相赠。

记者:瓷器的作用还蛮大的。

阎夫立:是的,在人类原始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陶器的诞生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它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的稳定,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

记者:真是受益匪浅。

阎夫立:其实,陶瓷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明代郑和下西洋时,给其他国家国王送的礼物多半是瓷器。当时,神奇的瓷器轰动了世界。从此,中国的瓷器从海上源源不断地流向西方,在当时的西方国家,瓷器与黄金可是等价的。

记者:您是权威,问一个很幼稚的问题,陶瓷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吗?

阎夫立:从大量考古发掘的文物和史料来看,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已经能够制造、使用陶器了。陶器的诞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后来,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实现了从陶器到瓷器的进化。

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从对人类的贡献上来说,它的作用并不亚于指南针、火药、造纸及活字印刷这四大发明。

记者:您曾经说过,我要让陶瓷艺术不辱“代言中国”的使命。陶瓷艺术为什么能够“代言中国”?

阎夫立:我国是世界公认的陶瓷发源地,号称“瓷器之国”,自古就以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闻名世界。

陶瓷原本就代表着中国,陶瓷艺术之所以能够代言中国,是因为它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是一个暗合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完美的符号和象征。

陶瓷发源地

中国的陶瓷文化,就是郑州一张没擦亮的文化名片。

记者:对陶瓷的发源地,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江西景德镇,有人说是浙江绍兴,有人提出是广东佛山,陶瓷的发源地到底在什么地方?

阎夫立: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关于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1955年,在郑州的商代大墓中,各出土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商代瓷尊,这两个瓷尊里外都涂有一层较薄的透明青釉,其中一件瓷尊表面还有几块较厚的玻璃质绿色釉,明亮光滑,胎釉结合紧密,硬度较高,叩之有金石之声,专家们研究后认为其烧成温度当在1200度以上,已经完全具备了瓷器的特点,堪称中国瓷器的鼻祖。

1965年,在距今三千多年的郑州商代中期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在内城外西北角有大量的陶瓷器窑炉和作坊遗址,出土了大批原始青瓷片和完整的瓷器,这是世界上发现的生产瓷器最早的地方,直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郑州商代遗址原始青瓷器的发现,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原始青瓷的出现是陶器与瓷器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是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看法,所以,郑州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瓷源圣地。

记者:那么,能否说陶瓷文化,就是郑州这座城市的一大名片?

阎夫立:没有任何一项发明能与瓷器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相比。

可以代表郑州的一切文化中,我个人认为当之无愧的是世界瓷器的发源地这一事实,瓷器的发源地在郑州——这是郑州一张含金量为100%的名片!

记者:您从钧瓷之乡来到这里发展?是这一点吸引了您吗?

阎夫立:我出生在钧瓷之乡河南禹州,从小就和瓷器打交道,后来一直从事钧瓷文化的研究工作。

在研究钧瓷文化的过程中,学术的考证使我认识到,研究中国陶瓷文化离不开郑州,而郑州也需要大力进行陶瓷文化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因此,我义无返顾地来到郑州,决心为振兴“瓷源圣地”郑州做点儿事情。

申报“中华瓷源圣地”

前不久,阎夫立发出了河南应当尽快申报“中华瓷源圣地”的呼吁,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记者:关于河南申报“中华瓷源圣地”的呼吁,关注的人多吗?

阎夫立:很多,河南毕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记者:您提出河南是“中华瓷源圣地”的观点,有人支持吗?

阎夫立:我从来就不需要支持,我背后有几千年的中原文化,我从来就不是孤立无助的。

郑州发现中国最早的瓷器,这是不争的事实。河南省几乎每个市、县都有古窑遗址,从商代开始直到元代,这期间河南一直是中国的陶瓷中心。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很多地方都恢复了陶瓷生产,生产技术和工艺也位居全国领先地位。

中原悠久的陶瓷艺术,不仅在技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艺术上也成为各个时代的先锋。例如:北朝的瓷器纹饰普遍以莲花为题材,素净雅致,形成了浓郁的地方风格;唐三彩是举世闻名的艺术瑰宝,蜚声国内外;北宋出现的钧瓷、汝瓷、官瓷等被后人称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瓷器品种;有关瓷器的口头文学、民谣、传说等也在中原大地流传甚广。我干吗害怕没人支持?

记者:您这么强烈的呼吁,意在何为?

阎夫立:河南虽然有丰厚的陶瓷文化资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民间传统的陶瓷文化记忆正在逐渐消失,古老的技艺正在式微,掌握传统技艺的老艺人大量逝去,在世者也是风烛残年,与陶瓷有关的大量民俗迹象已不复存在,这一切都使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忧虑和危机感,进行抢救与保护已刻不容缓!

记者:不害不怕别人说您守不住寂寞了,是在炒作吗?

阎夫立:也有人认为,既然我们河南是迄今发现的生产瓷器最早的地方,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那么就没必要去争一个“中华瓷源圣地”的称号。

我个人认为,申报“中华瓷源圣地”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为河南陶瓷正名、证实的过程,是很有意义的。我庆幸我自己有机会参与进去。

至于说什么炒作,还不如直接炒我的作品,那似乎更具商业价值,哈哈。

擦亮陶瓷这张名片

眼下,阎夫立教授正在为擦亮中原的陶瓷文化名片而忙碌着。

记者:在实现陶瓷文化资源产业化方面,全国有哪些城市做得比较好?

阎夫立:潮州和佛山可能做得好一点吧,它们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把陶瓷做成了大产业,年产值几百个亿呢。

我们河南,陶瓷文化和原材料都比他们丰富,我们有理由比他们做得更好。

记者:您认为河南应当如何利用丰厚的陶瓷资源,实现陶瓷产业化?

阎夫立:我有一个愿景,首先把郑州申报为中国瓷源文化之乡,把河南陶瓷文化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中华瓷源圣地”纪念碑和博物馆等,把标志性纪念物与旅游、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将中华陶瓷文化的精华向世人展示。

记者:还要申报什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阎夫立:是的,历史上的五大名窑,出在河南的有三个。河南的民间陶瓷文化遗产很多,再不申报,许多珍贵的东西就会消失,对现存艺人、工艺进行调查、记录,即便与研究,也可造福后代。

其实,说严重点,中原陶瓷文化遗产已经到了不抢救不行的阶段了。去年,冯骥才先生来陶瓷文化研究中心考察时表示,想把全国陶瓷文化普查中心设在河南。中原的陶瓷文化遗产太珍贵了,它是中华陶瓷文化的核心。

记者:您提出河南要打造成为全国陶瓷文化中心,那么郑州在这一进程中会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阎夫立:郑州是旗帜的地位,是偶像的地位,是圣地的地位,也是陶瓷行业应当礼拜朝圣的地方!

记者:您认为郑州要重振陶瓷艺术雄风,还存在哪些困难和不足?

阎夫立:最大的不足是认识不足。郑州人知道中国是瓷器之国的多,知道郑州就是瓷器发源地的少。我在郑州大学举办陶瓷文化讲座,讲到这个问题,大学生们都是惊讶,甚至是激动不已,发出“没想到我们郑州这么伟大”的感叹!

还有就是没有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没有意识到陶瓷文化会给郑州的经济建设带来巨大效益。郑州二七区的瓷源文化,登封的硬质白陶和曲河窑、宋金元钧窑,密县窑等等,这些陶瓷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整合利用。

记者:陶瓷艺术是不是离老百姓太遥远?怎样实现陶瓷艺术的大众化?

阎夫立:呵呵,陶瓷本来就是人们的日常用具,它从诞生那天起,就没离开过泥土,没离开过老百姓。

其实,陶瓷艺术是民间艺术,更是生活的艺术,也是参与性很强的艺术,现代都市里方兴未艾的“陶吧”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艺术永远是在民间,只是时间给这门古老的艺术蒙上了灰尘,得需要有人把它擦亮。

美发大师人物专访 篇4

全球对智能建筑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打破传统建筑的格局已成趋势。

日前, 本刊记者就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的关系以及绿色智能建筑的推广应用前景等问题, 独家专访了湖南省首批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电气) 孟焕平。

本刊记者:众所周知, 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 那么什么建筑才称得上智能建筑?

孟焕平:关于智能建筑, 目前比较规范的解释来自国标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对智能建筑的定义:“以建筑物为平台, 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 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 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也就是说, 智能建筑必须满足2个基本要求:第一, 对于建筑管理者来说, 智能建筑应当具有一套通信、管理、控制和维护设施, 能够在时间、人力花费比较少的情况下, 有效地进行环境控制、安全检查、报警监视, 能够实时地与城市管理部门取得联系。第二, 对于建筑使用者来说, 智能建筑应当创造一个舒适和谐、安全可靠、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的建筑环境。简单讲, 智能建筑就是为传统建筑装上灵敏的神经系统和聪明的大脑, 让建筑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健康的身躯, 还拥有卓尔不群的功能与品质。

本刊记者:据我所知, 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正趋于规范化和专业化, 您认为目前建筑智能化工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我们在智能化设计中应该注意的要点是什么?

孟焕平:正如你所说, 我国的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正趋于规范化和专业化, 从2000年以来, 国家陆续新出台的专门针对智能化系统的国家规范就达12本之多, 其中强制性条文约90条, 这里面还不含公安、通信、金融等特殊行业的行业规范。目前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中还存在一些典型的普遍性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智能化设计缺乏前期介入, 导致后续设计施工中机房和管井面积不够、位置不理想。

(2) 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建筑业态及物业管理特点, 系统设置简单堆砌、贪大求全, 对于智能化系统没有整体规划和明确的建设目标, 造成网络资源和人力成本的浪费。

(3) 对智能化设备及技术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判断, 设计缺乏超前思维。智能化行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可谓日新月异, 如果设计太过保守, 往往造成施工刚完成, 系统架构就已落后的尴尬局面。

(4) 建设方对智能化工程实施需要的管理、运维人员的重视不够, 对他们缺乏有序、有效地培训, 间接影响了智能化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

智能化工程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需要设计方、施工方、管理方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从设计的角度来说, 主要应该注意把握以下要素:

(1) 根据国家标准规范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对智能化子系统进行合理配置。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设总投资、管理要求等综合考虑, 明确建筑智能化系统总体设计目标和各子系统的设计标准, 对建筑智能化系统进行总体规划、顶层设计。

(2) 系统设计应注重各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与系统集成, 强调综合性、统一性和各子系统的关联性,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使传统的智能化子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 达到资源共享、功能提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3) 设计中应优先采用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实用可靠、适度超前的技术, 系统设计架构应充分考虑到未来5~10年的发展趋势, 设备选型应尽量采用标准化产品, 尤其要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4) 有条件时尽可能早地介入土建方案, 对智能化系统机房、管井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要求, 尽量为智能化系统构建一个良好的运行微环境。

(5) 在设计中注意与其它机电专业的配合, 针对接口预留、分工界面划分等问题采用专门的文字说明或设计联络函等辅助性文件进行阐述, 帮助业主规避重复投资的风险。

本刊记者:智慧城市是当今智能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您是如何理解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的, 您认为智能建筑和智慧城市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

孟焕平:智慧城市是指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 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目前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有很多种, 各有侧重, 但其实质都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 避免出现“信息孤岛”, 进而为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感知、互联、智能是组成智慧城市的三大要素, 智慧城市主要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地理空间建设及全球定位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借助多种终端形态实现对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物体属性感知的信息化处理, 建设以创新和服务平台为支撑的现代化城市综合管理网络。

关于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业界内专家有多种观点, 可以肯定的是, 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必然有着外在的联系和内在的关联。构建智慧城市, 需要各建筑或建筑群做好建筑智能化系统, 采用开放的通信协议, 真正达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 并具备对外通信。智能建筑是构建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 目前已广泛应用的智慧医疗、智慧电网、智慧银行、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都是智能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 通过高度的信息集成技术将城市各部门集成为一个大系统, 实现整个城市的智慧管理和决策。简单来讲, 由智能建筑高度整合构成的智慧城市, 是继“数字城市”之后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形态。

本刊记者:针对环境压力日趋严峻的今天, 您如何看待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之间的关系?

孟焕平: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 节约能源与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做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建筑, 它首先是强调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是绿色的、生态的建筑。而智能建筑强调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二者都强调节约能源与资源, 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 二者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绿色建筑离不开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的发展又促进和带动了绿色建筑。

根据国家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规定, 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均应满足基本配置要求, 由此可见, 没有基本的智能化系统设置, 绿色建筑就无从谈起。换言之, 智能控制与信息管理得不到解决, 不能有效地实现各类设备系统的智能控制, 绿色建筑的目标就不可能达到。

本刊记者:作为湖南省电气专业唯一的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您认为绿色智能建筑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前景如何?

孟焕平:人们对现代化建筑的设计、建设陷入了一个误区, 即过多地考虑如何将现代高科技成果运用于建筑, 为人们创造一个工作上高效快捷、生活上舒适安全的环境, 而忽视了资源的节约、生态的平衡、环境的保护, 以至于造成大量资源消耗、能源浪费、环境污染, 严重地影响了生态平衡。正是针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问题, 绿色智能建筑概念应运而生。绿色智能建筑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控制等高科技技术, 在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便捷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的同时, 高效地利用资源, 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并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物, 它将智能系统与绿色建筑相互融合, 使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相生相济、相得益彰。

“十一五”期间, 建筑节能承担了我国全部节能任务的20%。建筑节能的关键在于提高能量效率。绿色智能建筑把提高能源效率作为建筑节能的着眼点, 以实现节能减排为目标。国家及各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应评价标准, 推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活动, 大力推行绿色智能建筑。政府针对大型公共建筑出台了强制性政策, 针对绿色建筑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政策, 大力引导建筑向绿色智能建筑转型。

美发大师人物专访 篇5

作为艺术表演者,Maxim Mogilevsky在俄罗斯钢琴界声名显赫。他师从于音乐巨匠也曾和老师们合作演出,包括贝拉·达维多维奇,马尔塔阿格里齐,亚历山大·柯桑蒂亚,基塔延科。

Maxim Mogilevsky的惊人音乐天赋令他成为莫斯科传奇音乐家塞巴蒂安的关门弟子,这位大师还曾教过著名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他在13岁时就与契塔恩科指挥的莫斯科爱乐乐团合作完成了个人首次演出,并师从列夫·瑙莫夫教授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他在1990年获得了柴可夫斯基奖学金,获得了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并进入贝拉·达维多维奇师门的机会。2007年12月,他与著名指挥家瓦列里·捷吉耶夫合作,首次在卡内基音乐厅(以钢琴独奏的身份与基洛夫管弦乐团合作)举行演出。

Maxim Mogilevsky告诉《留学生》记者,他是家族中第四代的音乐家,家族出过钢琴家、小提琴家、小号演奏家、指挥家以及大提琴家,“在我的祖国(俄罗斯)专业音乐训练从一个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正式开始了。但是也需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我的父母以及祖父母帮了我很多。”

Maxim Mogilevsky曾在全球各地演出。他曾在欧洲的巴黎音乐节、瓦隆音乐节、安特卫普音乐节、瓦伦西亚音乐节举办过个人独奏会,澳大利亚的悉尼音乐节、日本的横滨音乐节,美国的吉尔莫键盘音乐节、拉维尼亚音乐节也曾留下过他的身影。

留学生:要成为一名钢琴家,需要什么品质?

Maxim Mogilevsky:钢琴是唯一一种能够抗衡并挑战整个管弦乐团的乐器。钢琴家要有拉赫玛尼诺夫那样的图形记忆能力,听力训练和听力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好有指挥家一般的节奏感,对美声唱法的热情,对声音的色彩和图像的想象力,并拥有表演能力以及健壮的体魄。钢琴家也需要了解其他的音乐作品,例如歌剧、交响乐,熟悉包括当代音乐在内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甚至还要熟悉其他种类的艺术,如绘画、文学、诗歌、雕刻等等。

留学生:在亚洲流行着一种跨界音乐的趋势。基本上就是任意音乐与古典音乐的一种混合物,比如说阿里克斯·伊古德斯曼与朱铉基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你是怎么看待这种东西的?

Maxim Mogilevsky:我们现在活在21世纪,很幸运能享受到当代艺术的新趋势与新风格。巴赫在他的时期也写过跨界的作品,向音乐注入了流行歌曲与生机,而海顿、舒伯特、莫扎特、肖邦、勃拉姆斯也这样干过。德彪西用爵士乐进行了认真的实验,拉威尔是大型爵士乐队之父,普罗科菲耶夫一开始是音乐上的坏小子,带来了富侵略性的、粗鲁的元素,斯特拉文斯基创造了一些不可思议的“野蛮的”旋律,乔治·安塞尔和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分别用飞机警报声及直升飞机的声音作为音乐元素。

留学生:与你孩提时期的教育相比,现在的趋势与过去有何不同?

Maxim Mogilevsky:在俄罗斯与亚洲对于小孩的音乐教育有着不同的价值观。这些与开始学习的时间、对于学习音乐的投入以及父母一开始给予的支持有着很大的关系。我对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法很感兴趣,他曾经是我曾祖父亚历山大·莫吉勒夫斯基在日本的学生。我崇尚老一套的价值观,我也认为俄罗斯与亚洲将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新的钢琴天才。

留学生:在指导学生时有发生一些令你难忘的事吗?

Maxim Mogilevsky:教学生时,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在文化和情感方面充实自己,将音乐、美术、流行乐、爵士乐、剧院、现代艺术以及文化并列看待。有一次我带着我9岁大的美国学生卡森——一名优秀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去看瓦列里·捷吉耶夫的演出,他给这位大师看了他自己写的新的交响乐的第一、二乐章。捷吉耶夫认真看完了,很激动地说:“你写好了最后乐章吗?我下次来的时候你一定得写好,说不定我们很快就可以演出这部交响乐。”这的确是个很美妙的时刻。

留学生:你最近有什么计划吗?

Maxim Mogilevsky:我正着手组织一个在纽约的大型钢琴计划,与顶点音乐节合作在曼哈顿维尔学院的校园里开展。我也期待与中国合作,因为我对中国的教育发展进程和音乐传统有信心,它们与我在俄罗斯所学的既相似又相关。我的11岁大的中国学生小于上周在费城的佛瑞森音乐厅演出了莫扎特《A大调第23钢琴协奏曲》,令她赢得了费城管弦乐团格林菲尔德协奏曲大赛的冠军。她被列为费城管弦乐团下一个音乐季的独奏者。我还将会在法国南部、意大利、德国、韩国以及日本指导一些高级讲习班和音乐节。我正准备录制新的《钢琴协奏曲》和《普罗米修斯》以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00周年。我也是一个芭蕾爱好者,准备与一些舞者一道创造新的舞蹈形式,并把新芭蕾和新的舞蹈表演融合到一起。

Maxim Mogilevsky正着手组织一个在纽约的大型钢琴计划——美国音乐大师营,这是与Summit Music Festival及广州音乐协会合作创办的教育项目,将在在曼哈顿维尔学院的校园里开展。

Q:美国音乐大师营是一个怎样的夏令营?

A:美国音乐大师营共三周,包括私人音乐课程、大师级音乐课程、音乐研讨会、名胜古迹游览。课程由Maxim Mogilevsky亲自教授,此营是Summit Music Festival的一部分。

Q:将于什么时候在哪里进行?

A:美国音乐大师营将于7月19日至28日进行,安排在曼哈顿维尔学院。

Q:参加美国音乐大师营的学生实际练琴的机会多吗?

A:参加音乐大师营的学生每天会有6个小时的密集的钢琴培训课程。每个学生将固定每天下午1点到3点安排大师级音乐课程,而且每人都有机会实际演练两次。

Q:参加美国音乐大师营的学生有公开演出的机会吗?

A:每个学生都可以参加最后的毕业音乐会演出,每个人都有10-15分钟的演出时间。

Q:对招生有什么要求吗?

A:美国音乐大师营是仅限10人参加的精品小团,要求学生是15-20岁的青少年,钢琴8级以上。

Q:除了钢琴训练以外,还有什么行程?

A:我们将组织学生游览纽约市,包括费城、音乐长廊5th Avenue、长岛海滩、圣路加教堂等,免费观看Maxim Mogilevsky大师的钢琴演奏会,和选择观看百老汇歌舞秀或卡内基音乐厅音乐会,另外还能参观林肯中心区的茱莉亚音乐学院。

Q:毕业后,学生可以得到什么证书吗?

A:每个参加美国音乐大师营的学生都可以获得荣誉证书及音乐大师推荐信。

Q:参加美国音乐大师营需要费用多少?

上一篇:婚礼伴娘贺词简短下一篇:广西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