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分则单位犯罪的总结(精选5篇)
单位犯罪必须在刑法中有明确规定才可定罪
单位犯罪罪名有不少,从分则来看
一、危害国家安全罪
1、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主体:境内外的机构、组织或个人;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
2、资助恐怖活动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
3、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
4、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
5、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
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6、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劣药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罪)的主体都是一般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
7、走私罪(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假币罪;走私文物罪;走私贵重金属罪;走私普通货物、药品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
8、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中部分犯罪的主体可以是单位(虚报注册资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公司登记的申请人,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是特殊主体,即公司发起人和股东,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向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
9、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中的高利转贷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违法发放贷款罪;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罪;非法出具金融票证罪;对违法票据予以承兑、付款、保证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逃汇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只能是单位,即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国有单位。骗购外汇罪;洗钱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
10、金融诈骗罪的八个犯罪中除贷款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和有价证券诈骗罪外,单位均可成为主体。
11、危害税收征管罪中的大部分犯罪(偷税罪;逃避追缴欠税罪;骗取出口退税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罪;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罪;非法出售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非法出售发票罪)的主体都是一般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
12、侵犯知识产权罪(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的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假冒专利罪;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代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体都是一般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
13、扰乱市场秩序罪的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一般主体的有: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合同诈骗罪;非法经营罪;强迫交易罪;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倒卖车票、船票罪;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特殊主体的有虚假广告罪;串通投标罪;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
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14、强迫职工劳动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用人单位;雇用童工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
五、侵犯财产罪都是自然人犯罪。
六、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15、倒卖文物罪;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生动物罪;非法狞猎罪;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盗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罪;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传播淫秽物品罪;组织播放淫秽音像制品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16、采集、供应血液、制作、供应血液制品事故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只能是有资格从事血液制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主体是特殊主体,是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单位和人员。
七、危害国防利益罪(没有)
八、贪污贿赂罪
17、私分罚没财物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具有罚没权的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单位受贿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对单位行贿罪的主体是自然人和单位。单位行贿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九、渎职罪(没有)
关键词:网络犯罪,发展轨迹,刑法分则,转型路径
网络犯罪是一个新型的热词,但它发生的频率却越来越高,以至于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是我国刑法中对这方面的法律条例的设定却没有进行更改和完善,没有去做一些解释。虽然这两个犯罪形式属于两个不同形式的犯罪,确实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从法律条例出发,它们之间却有着很相近的联系。而且从一些时间和成本出发,重新制定一些关于网络犯罪的相关条例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而且有关人士指出在传统的刑法分则上进行对一些“特定的关键词”进行扩充解释,这同样可以对网络犯罪的法律条例进行明确的规范。首先我们要明确网络犯罪的发展轨迹,才可以对关键词明确关键词解释的目标方向。
一、网络犯罪的发展轨迹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中现了一些犯罪的事例和案件,形成了网络犯罪。纵观它的发展历程,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些不法分子把网络当成了犯罪对象,网络是以犯罪对象出现的。在刚开始的时期,网络是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上网娱乐,或者是进行一些日常的工作和学习。这时候犯罪分子开始攻击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本身,犯罪分子把网络当成攻击的对象,他们对计算机系统本身进行病毒攻击,让计算机系统崩溃,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这时候网络作为不法分子的犯罪对象这个形式出现。
第二个阶段是不法分子开始把网络作为犯罪工具[1]。网络作为犯罪工具指的就是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进行实施一些传统犯罪,这些犯罪分子会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虚拟性的特点,进行诈骗,欺诈等行为。第三个阶段就是网络作为犯罪空间的形式来出现。在前两种阶段中,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犯罪,但犯罪分子构成的网络犯罪所损害的依然是现实的社会权益,可以说是传统犯罪的网络化。但是在这个阶段,犯罪形式不再是那么的简单,是一种依靠网络构成一种犯罪的空间的犯罪形式,而这种犯罪形式似乎是如果脱离了网络空间就无法生存,这种犯罪形式更加严重。这是网络犯罪所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针对网络发展的三个阶段相关刑法分则中的关键词扩大解释
(一)对网络作为犯罪对象时的相关关键词需要被解释
网络作为犯罪对象构成犯罪的事例的时候,而刑法分则中需要对某些关键词做一些正确的扩大解释,这样才能让相关司法人员在处理这类案件的时候有所依据,进行正确的处理。但是目前对这类解释依然不是那么的清晰准确。比如在进行控制权这一个词进行解释的时候,其中有一个条例写的是:如果事先知道是他人的计算机系统,但是依然对控制权进行利用,要受到处罚。但是还有一条规定是这样:如果事先知道是他人的计算机系统,但是依然对其利用,进而又隐瞒,或者是进行出售等一些行为,就会以掩饰、隐瞒罪行处罚。而这个时候就构成了“财产罪行”。这两个解释是略显冲突的,因为没有明确的规定利用他人的计算机系统,究竟只是属于非法控制还是属于财产这一这问题,没有明确的说出利用的范围是什么。所以在处理网络犯罪时相关人员会有困惑。其他的还有很多词,都需要进行明确的解释,才可以完善网络犯罪条例。
(二)对网络作为犯罪工具的时候关键词需要被解释
网络作为犯罪工具形式出现的时候,犯罪分子往往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等特点,对他人的财产、财物进行欺诈等行为。那么网络犯罪中的财产、财务具体指的是什么,至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网络是虚拟化的,司法人员在解释财产和财务来构成网络犯罪的条例的时候,应当遵循网络作为犯罪工具所出现的形式,和网络自身的特点,进行扩大解释。比如财产一词,可以扩充为虚拟化财产,像盗取他人的信号、非法占用他人计算机的存储空间等一些虚拟的行为,相关人员应该针对这种趋势去解释相关关键词。
(三)对网络作为犯罪空间的关键词被解释的方向
网络空间一旦构成犯罪空间的时候,它的影响势必会很严重。网络空间说的就是一些犯罪分子在网络一些特定的场所中传播谣言等一些信息,对人们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的一些情节[2]。这些特定的场所可以是一些群组,一些公众平台,就是可以容纳很多人的场所,一旦不法分子实施犯罪行为,很多人都可以收到这种信息。所有网络空间可以被称为公共场所。但是目前刑法中对公共场所这一词没有进行扩大性的解释,依然还停留在关于传统的公共场所一些法律条例,以至于很多案例不能得到处理。所以,对此司法部门应该根据所发生的一些案例,展开对这类词的解释。
三、在刑法分则中对相关关键词进行扩大解释的路径
(一)对相关关键词进行出台司法解释的路径
这个解释路径是比较普遍的一种,而且司法解释的成本相对较低,尤其是完成这些关键词的解释所用的时间比较短。这种解释适用于网络犯罪大部分的关键词,都可以通过选择这种路径进行解释。但是在解释的时候,需要根据网络犯罪的出现的一些事例,和相关的司法经验,进行统一的去解释,进而完成网络犯罪相关条例,让不法分子收到约束力。
(二)对相关关键词进行出台立法解释的路径
立法解释的成本相比较高,而且它的适用不是那么的广泛。只有在无法通过司法解释的时候,一些关键词用司法解释,但是却解释不到位,无法解释出应该解释出的含义,才用到解释。不过国家在一些大会上已经做出了9个立法解释,这九个立法解释,有的是针对一些具有技术性的关键词的解释,还有一些是对一些关键词的规范化做出了解释,还包括对一些刑法中的一些复杂性的术语进行了解释。目前我国的立法解释这一方面体制还可以说是较完善的,不能通过司法进行解释的一些关键词,可以通过立法进行去解释。这就是立法解释的作用。
(三)对相关关键词进行单行刑法的解释路径
这一解释路径的成本相对于前两个解释路径略高一些,而且适用范围稍窄一些。这种解释路径适用于一些集中认可的一部分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都可以被达成基本的共识,具有着类似含义的一类关键词进行解释的时候,都可以制定单行刑法。比如国家在制定一些规定的时候,对一些相近的词,比如知识产权的关键词,还有一些发布不好的信息,图像、视频等这列行为所构成的犯罪行为,就可以用单行刑法去解释,因为这些行为都被达成了一种共识,就可以利用单行刑法进行大规模的去解释[3]。在对其他网络犯罪的关键词进行解释的时候,相关司法部门可以去多对有着这种特征的关键词指定单行刑法,这可以让人们更直观看到这类行为的法律条例,也能综合的去约束自己,因此,这种制定方法在解释某些关键词的时候是很有必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犯罪日益严重化,国家和政府需要对刑法分则中进行一些关键词的扩充解释,需要明确刑法分则的转型路径,这在现阶段显得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1]于志刚.网络犯罪的发展轨迹与刑法分则的转型路径[J].法商研究,2014(04).
[2]于志刚.网络犯罪的发展轨迹与刑法分则的转型路径[J].中国检察官,2014(19).
关键词:刑法分则;注意规定;法律拟制;区分
注意规定和法律拟制是我国刑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两者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严格的区分在法律的实施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刑法的某一个规定条款的理解关系到对某一项犯罪的规定和判定,具体来说,将某个条款理解为注意规定还是法律拟制,关系到将某个罪责判定为是罪还是非罪以及罪责的性质问题,从而对法律的使用范围以及法律效应和法律的权威性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对刑法中的注意规定和法律拟制的区分进行准确的判断,可以保证对刑法分则的合理性解释与运用,当然也就成为了相关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此,一些学者经过对其研究,找出了对刑法分则中的注意规定和法律拟制的相关区分方法,本文就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的解读。
一、刑法分则中的注意规定和法律拟制的内涵
1.注意规定的内涵
注意规定就是在刑法已经做出基本规定的基础上,提示司法人注意,防止司法人员对这些基本规定混淆或者忽略,这样的规定就是注意规定。刑法的注意規定是对基本规定的重申,而并没有对其进行任何的改变,就算没有设置或者删除注意规定,其规定的行为也是基本规定作为法律适用的依据。在实际的规定中,注意规定只是一种提示性条款,它所描述的内容和基本规定的内容完全一样,不会造成不符合规定的行为也按照基本规定处理。
2.法律拟制的内涵
与注意规定不同,法律拟制是针对以下情况来说的:对于不符合基本规定的内容的情形,刑法却明确规定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按照基本规定处理。也就是说,刑法明确规定将不同行为按照相同行为处理。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只有在某种行为严格符合刑法规定的条件下,才能适用相应的拟制条款,不能扩大其适用范围,即不能将不符合特定条件的行为也比照拟制条款进行处理。
二、对注意规定和法律拟制进行区分的意义
对注意规定和法律拟制进行合理的区分,这对刑法的使用范围的掌握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将两者混淆,将法律拟制当成了注意规定,就有可能扩大刑法的打击范围,对人权保障技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反之,如果将其认定为注意规定,仅仅对基本规定进行重审,就可能导致上述的错误结论的出现。而对于另一种情况,若将注意规定错当成法律拟制,就有可能缩小刑法的打击范围,损害到保护法的机能。由此可以看出,正确区分注意规定和法律拟制对于恰当合理地把握刑法打击的罪责范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三、对刑法分则中的注意规定和法律拟制的区分方法
刑法为了使在形式上考虑到法律的经济性,防止重复,在实际应用上由于两者对法律侵害的相同性或相似性,设置了法律拟制。而两者的区分方法,是对刑法分则进行解释的重大课题,而且还会影响刑法总则的适用。经过对两者区分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得出相应的区分方法,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有没有设立注意规定的必要?如果有这个必要,那么可能就是注意规定;而如果没有必要做出相应的注意规定,那么做出的规定就有可能是法律拟制。需要注意的是,也许实际上一些新增加的注意规定并没有必要性,甚至就可以直接删除,但是不能只是以缺乏做出注意规定的必要性为由,就将其解释为法律拟制。
(2)以是否具有做出法律拟制的理由为评判标准,例如刑法规定抢夺时携带凶器的要以抢劫罪论处,其中存在规定法律拟制的理由。这是由于这种行为虽然是在趁人不备时抢夺别人的财务,但是被害人当场就发现了被抢夺的事实;另外,行为人携带凶器进行抢夺时具有抗拒抓捕和窝藏赃物的客观条件,而且在主观上还具有实用凶器的意识,实用凶器的概率高,在实质上,其行为与抢劫罪的危害程度相当,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因此,就将其作为法律拟制来归类。
(3)以某条款的内容和基本条款的内容是否一致作为评判标准。如果某条款的内容和基本条款的内容一致,那么原则上应解释为注意规定;反之,需要解释为法律拟制。究其原因,就是注意规定的内容当然没有对基本规定的内容进行任何修改,而法律拟制的内容必然是对基本规定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因此,根据某项条款是否对基本条款进行了修改,就可以区分出该项条款属于两者中的哪一项。以是否存在做出法律拟制的理由作为评判标准时,需要注意,法律拟制的事由不能仅仅限于合理性的理由。对于有些法律拟制的条款的设置理由并不合理,但是仅仅因为某个法律拟制条款缺乏合理性就不能对其他法律性质予以否定,当然更不能由此而判断其属于注意规定。虽然法律拟制中也会存在一些不尽合理的问题,但是不能就此作为论处其不具备某种性质的依据,因为这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另外,在解释为法律拟制时,需要明确所规定的行为与基本条款的规定的犯罪行为是否在法律侵害上具有重大的区别。虽然法律拟制将两种不同的行为赋予了相同的法律效果,但是由于这两种行为在法益侵害上大致相同,因此所做出的解释为拟制规定。否则,法律拟制本身就缺乏相应的合理性。另外,还有 根据条款是否具有特殊内容作为区分标准的。一般情况下,注意规定没有具体内容而仅仅只有提示性,或者具有具体内容而没有在基本规定以外对特殊内容进行新的添加;而发了拟制则不同,添加了特殊内容。
(4)根据法律拟制和注意规定的异同,通过对上述评判标准的论述,需要按照某项条款是否存在的标准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进行两者的区分;根据发条所蕴含的立法意图进行区分。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刑法分则中注意规定和法律拟制之间既存在一定的联系,又存在相应的区别,如何对其进行区分是合理恰当地使刑法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效能得到科学落实的基础和前提。在对其进行区分时,可根据是否具有设立注意规定的必要,是否具有做出法律拟制的理由以及某条款的内容和基本条款的内容是否一致作为区分标准。
参考文献:
[1] 吴江.刑法分则中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的区分[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15(11):56-60
[2] 陈洪兵.刑法分则中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的区分[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70-79
[3] 刘宪权,李振林.刑法中的法律拟制与注意规定区分新论[J].北京社会科学,2014,6(3):99-105
[4] 吴林生.法律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规定的区分——以一则刑讯逼供致人死亡案例为分析样本[J].公民与法,2011,7(9):2011,6(9):63-68
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罪
滥用职权罪与玩忽职守罪是渎职罪的普通规定、一般条款,同本章规定的渎职的其他罪刑存在法条竞合
一、滥用职权罪
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客观方面表现为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1、非法地行使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
2、超越本人的职权范围实施的有关行为 主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如果是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滥用职权,构成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滥用职权罪
二、玩忽职守罪
(一)玩忽职守罪的概念与构成
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客观方面表现为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行为人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务。如擅离职守、马马虎虎、搪塞敷衍
滥用职权罪与玩忽职守罪的区别
一般而言:
1、滥用职权多表现为积极的作为形式
玩忽职守多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形式
2、滥用职权多表现为故意
玩忽职守多表现为过失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 泄漏国家秘密的犯罪 故意泄漏国家秘密罪 过失泄漏国家秘密罪
三、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认定
1.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与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的区别。
(1)提供秘密的对象
前者:原则上限于境内
后者:间谍性质的组织或者境外的机构、组织
和人员(2)提供的内容
前者:国家秘密
后者:还包括国家情报
2、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与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的区别。前者:持有、知悉秘密合法 后者:非法获取
注意:非法获取后泄漏的 吸收犯
四、徇私枉法罪
(一)徇私枉法罪的概念与构成徇私枉法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犯罪构成要件
2、主体:司法工作人员
具有侦讯、检察、审判、监管人犯职务的人员
合同制民警、司法机关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成为本罪主体。
3、本罪主观方面只能出于故意。徇私枉法罪的认定
1、司法工作人员在职务活动外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及窝藏、包庇: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窝藏、包庇罪定罪
2、司法工作人员在职务活动中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及窝藏、包庇: 想象竞合 从一重罪处断 举例
五、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
(一)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的概念与构成
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
1.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
2.本罪的主体必须是司法工作人员。3.本罪的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
399第4款
行为人因接受他人贿赂而枉法的,既构成了徇私枉法罪,又构成受贿罪,应当按照其中处罚较重的处罚
其他:数罪并罚(原因,处罚较轻)
六、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
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及司法公正。犯罪对象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执行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不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不履行法定执行职责,致使当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3、主体是特殊主体,即法院从事执行的工作人员。
4、主观方面为过失。
七、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罪 2006年6月26日《刑法修正案六》
在刑法第399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399条之一:“依法承担仲裁职责的人员,在仲裁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决,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枉法仲裁罪
八、私放在押人员罪
(一)私放在押人员罪的概念与构成
私放在押人员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私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的行为。
1.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将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私自非法放走的行为。作为、不作为
2.本罪主体必须是司法工作人员。
未被正式录用,监狱医生或者工人等非监管机关在编人员可构成本罪
3.本罪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
十、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
十一、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一)概念和构成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交,情节严重的行为。
客观方面表现为徇私舞弊,对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交。
本罪主体必须是行政执法人员。指依法具有执行行政执法职权的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主观上必须是故意,即明知案件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故意不移交。
十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
本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主体如果是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则成立刑法第167条的签订、履行合向失职被骗罪。
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因而被他人诈骗,并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
十五、放纵走私罪
摘要:本文认为,暴力犯罪是指行为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非法侵犯他人人身或财产的犯罪行为。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刑法中26个明确涉及暴力犯罪的条文进行了总体分析,并根据其对于暴力手段的依赖程度将其分为两大类:必要的暴力犯罪和选择的暴力犯罪。
关键词:暴力犯罪 刑法条文 分类 暴力 特征
作为一种古老的犯罪,暴力犯罪与财产犯罪一起被统称为“传统犯罪”。由于这种犯罪在多数情况下针对人身,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与安全,同时具有多发性、残忍性以及对人们心理的强烈震撼性,因此,即便是在各种新的犯罪形式层出不穷的今天,暴力犯罪仍然不失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犯罪形式。对我国刑法条文中涉及的暴力犯罪进行探讨,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 关于暴力
要搞清楚“暴力”在汉语中的确切含义,关键在于对“暴”字的理解。在各种汉语词典中,“暴”字均有数个义项。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几项:(1)损害,糟蹋;(2)凶狠,残酷;(3)急骤,猛烈;(4)突然;(5)急躁,冲动;(6)显露,显现。从其字面含义理解,结合实践,暴力应该具有这样几种特点:
1. 从行为的性质上看,暴力是一种侵害行为。
2. 从形式上看,暴力采用的打击或强制是急速而猛烈的。
3.从时间上看,暴力是一种突然实施的行为。
4.从后果上看,暴力往往是凶狠、残酷的,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后果。。
5.从主观方面看,行为人急于通过暴力达到某种目的:或取得某种利益,或满足某种欲望。
根据以上这些特点,我认为暴力犯罪中的“暴力”应做如下理解:所谓暴力,指行为人为了取得某种利益或满足某种欲望,而以急速猛烈的打击或强制形式,针对他人人身或财产突然实施的一种极易造成严重后果的非法侵害行为。
二、 关于暴力犯罪
对于暴力犯罪的特征,我国学者主要有两种观点比较典型。第一种观点认为暴力犯罪的特征有5种,即:(1)疯狂残忍性;(2)预谋策划性;(3)犯罪动机的邪恶性;(4)恶性犯罪的连锁性;(5)区域分布的规律性。①第二种观点认为暴力犯罪有9个特征,主要:有:(1)青少年占多数;(2)手段极其残忍; (3)犯罪人的文化素质普遍很低; (4)偶发性常向连续性转化等。②
这两种观点在犯罪学和实践中确实具有指导意义,应予肯定。而从刑法的角度看,却都没有揭示出暴力犯罪的本质。
首先,无论是“疯狂、残忍性”还是“手段极其凶残”,都仅仅是暴力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不应归结为暴力犯罪的特征。。
其次,“预谋、策划性”和“犯罪动机的邪恶性”只是部分暴力犯罪所具有的特点,并不适用于所有暴力犯罪。暴力犯罪,既可以经长期酝酿后实施,也可以临时起意而为。至于犯罪动机,对于大部分暴力犯罪来说确实是“邪恶的”,有些却并非如此。有的之所以实施暴力,只是为了达到另一种轻微的违法目的,如以暴力手段强买强卖商品;有的可能出于对受害人的所谓关心爱护,如某些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甚至有的可能出于一种完全正当的动机,如暴力取证罪。
再次,在这两种观点中,所谓“恶性犯罪的连锁性”、“区域分布的规律性”等特征仅仅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对于刑法研究则价值不大。
关于暴力犯罪的概念,我国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1)认为暴力犯罪即为获取某种利益或满足某种欲求而对他人人身采取的暴力侵害行为;③(2)认为“所谓暴力犯罪,是指行为人以暴力或者以暴力为胁迫手段内容,非法侵犯他人人身或非法占有
【刑法分则单位犯罪的总结】推荐阅读:
刑法分则期末考试01-31
刑法分则案例分析试题02-21
刑法概论_总结01-13
国家司法考试刑法复习要点总结01-19
刑法学易错知识点总结01-13
刑法学的研究对象10-08
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及反思论文10-29
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研究论文12-12
刑法改革06-05
刑法学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