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及由来

2024-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春节的习俗及由来(精选5篇)

春节的习俗及由来 篇1

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春节习俗有哪些

一、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三、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四、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五、守岁、给压岁钱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以安全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八、逛庙会

春节期间,一般在农村里都会有庙会。早期的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动,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九、舞龙、舞狮

龙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据说能够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祈福消灾。早在汉代时期,就有舞龙求雨的活动。除了舞龙,还有舞狮子,也是春节期间比较普遍的习俗,在我们北方,也叫耍狮子,小时候经常见,现在也少了。

十、踩高跷

踩高跷,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篇》就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肢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驱并驰。”踩高跷也叫“扎高脚”、“踏高跷”,表演的人在两只脚上绑上两三尺高的木质跷棍,表演各种古怪滑稽的动作,小时候基本村村都有这项活动,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春节要做什么事

(1)扫尘

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春节传统习俗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3)年夜饭

立春的由来与习俗 篇2

古代有“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我国古代将立春的15天分为三个时间段,从立春当天开始,以后五日,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而后的五天里,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天,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上。 正因为立春意味着春天的开始,也意味着农忙的开始,因而也就流传下来许多关于立春的习俗。

祭祀

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后世历代统治者在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相当隆重,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8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记载:

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打春牛

传说,神农氏尝百草、分五谷,开始了农业。三皇五帝都很重视农业,到周朝的时候,务农的事被提到朝议上,一面制历,一面责令地方官办每年举行一次迎春的仪式。农为百业之本,春为一岁之首,迎春仪式当然要隆重了。立春前一日,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他们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行礼。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各地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为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官吏们都要洗澡,穿素服,不坐轿子,不骑马,步行到郊外;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即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要将春牛打烂。打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懒惰,迎来一年的丰收。人们还认为,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随后,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撒入牲圈,象征槽头兴旺。

打春牛最初是打土牛,过了许多年,土牛又换成了纸牛。这种纸糊的牛里面装上五谷,被当作“春牛”,在迎春会上让人们举鞭狠打,牛被打倒,纸被打破,里面的五谷流出来,这象征着打出一年的五谷丰登。

现在,城里已很少举行鞭春活动,但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妇女们抱着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病症,今已成为娱乐。立春日当天,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里。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

送春

立春当日,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咬春

咬春又名吃春,即在初春时节,吃一些象征春意的新鲜菜蔬之类的食品,以迎接新春的到来。据说,咬春以后,整个春天不会犯困。咬春的食物多以白萝卜为主,以荠菜为最佳,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今天的人们发现了更多“春味”,只要有“咬”这个动作,人们都要吃一吃,只要是性属辛甘的食品,人们都要补一补,有荤有素,有中有洋,组成了现代咬春宴。

春饼是咬春宴上必不可少的立春食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方人称其为“春卷”。据传,在东晋时期就有,那时叫“春盘”。当时,每到立春这一天,人们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那时,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游时人们也带上“春盘”。到了唐宋时期,这种风气更为盛行。著名诗人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春日春盘节物新”的诗句,都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这一生活习俗。

从宋朝到明清时期,吃春饼之风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日向百官赏赐春饼的记载。明《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皇帝)于午门赐百官春饼。”到了清代,伴春饼而食的菜馅更为丰富。现在,人们备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饼时随意夹入饼内,味道和样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戴春幡

春幡也称“春幡胜”、“幡胜”。古代立春之日,人们将帛、绢或纸剪成长条状小幡,戴在头上,以示迎春。此俗起于汉朝,至唐宋时期,春幡的制作更为精巧。春幡主要由女性佩戴,男性几乎不佩戴。女性立春佩戴春幡的习俗最迟始于汉末魏晋时期,从此历代沿袭,形成了风味十足的立春文化。女子立春所戴春幡,最早的形态应该是自然生长的花朵,后来人口繁密,都市形成之后才以布帛为之,甚至有的以彩纸充任,但它决不是一般性的装饰物。立春节时,女性们佩戴春幡首先是作为避邪之物,具有避凶、求吉利的寓意。

在有些地方,女孩子还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将其戴在头上,争奇斗艳。现在陕西长安、关中一带的农村还流行着立春日佩戴“春鸡”的习俗,因为,他们认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以此来盼望大家都能大吉大利。有些地方还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有些农村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

贴宜春对联、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人们将迎春的意愿转化为在自家门框上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和贴在窗户上的字画,这种对联和字画流露出了人们迎春的喜悦。如对联有“一门欢笑春风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丰年,八方献瑞”、“春风得意,六合同春”,屋内墙上也贴满“迎春”、“宜春”以及“福”字。整个院子里一片红彤彤的景象,显得春意浓浓,也象征着吉祥如意。还有人在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意愿。有些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也有的人用红纸剪刻出雄鸡形状贴在门上,因鸡与“吉”谐音,有吉祥如意之意。

立春与农事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升高,日照时间变长,降雨增多,这时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立春过后,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就要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有些地方仍然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也时有出现。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由于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表明春季从这一天开始,故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关于立春与天气、农事之间关系的民谚较多。立春节气也是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农谚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春之计在立春”、“立春一过雨水来,农田活计早安排”、“立春三天暖洋洋,百草发芽春水漾”,这是提醒人们,春天来了,地里农活就要开始了,需要做个计划、安排,抓紧春耕准备,做好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

立春日天气与年景有关,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有民谣说:“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又有“晴则诸事吉,阴则万事愁”、“立春晴一天,农夫好种田”、“立春三日晴,今年好收成”、“立春阴,一春阴,立春晴,一春晴,阴阴晴晴到清明”、“立春有雨连清明”等说法。对于一年中有两个立春日的年份,有“一年两个春,黄牛贵似金”、“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农谚。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象征着春天的开始,同时也是一年农事的开始,因而人们对立春寄予了很多的期盼,盼望着来年能五谷丰登、平安吉祥。

(本刊编辑部孟艳霞整理)

春节拜年的由来和习俗 篇3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旧时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惊蛰节气的由来及习俗 篇4

“蛰”有“藏”的意思,蛰伏。惊蛰的意思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候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旧时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由于由雷声惊醒的,因而,就有了惊蛰的说法。

从大量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原来立春之后这个节气的命名并不是“惊蛰”,而是“启蛰”。启蛰之后才是雨水。汉景帝的父亲名刘启,汉景帝为了避开他父亲的名讳,就将二十四节气中“启蛰”之“启”篡改成了“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

惊蛰节气的传统习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具有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认为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这和闻雷抖衣一样,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

2022年惊蛰的日子好吗

对于民间来说,做事情都喜欢查看日子的好坏,而对于节气来说,每年的时间都不一样。

2022年惊蛰当天十二建日:满日

十二建日日子吉凶判断黄道吉日:除日、危日、定日、执日、成日、开日

黑道凶日:建日、满日、平日、破日、收日、闭日

圣诞节的由来及习俗 篇5

圣诞节的由来:

在将临节期,教会的布置全都以蓝紫色为主。圣坛的桌巾、讲台的台帷、牧师袍的肩带都是紫色。并且圣坛中央通常会放置一个用长青树的叶子作的花环,中间有五枝紫色的长烛,每个星期日,便多点上一枝蜡烛。到最后的圣诞夜里的“普世同庆”点上中间的最后一枝蜡烛。烛光象征着在许多年前的圣婴孩耶稣其第一声啼哭里,为这世上带来了光明。

而圣诞老人其实是西元第三世纪的尼可莱斯主教。他曾冒死解救被处殛刑的政治犯、也揭发过贪婪官吏屯粮,使百姓渡过饥荒。在宗教被迫害时,被捕入狱,身上满是鞭痕、钳伤与烙印,仍坚持其信仰。而后半生留在米拉,设立孤儿院、照顾病患、贫民。尼可莱斯生平事迹中,最脍炙人口的是他慷慨助人的行径和对孩童的爱心,这些事迹后来被儿童文学家,予以丰富的想像而成为我们现在所知圣诞老人故事。

圣诞节最重要的意义是讲“饶恕”与“和好”,而非等待圣诞礼物。在这宁静的夜晚,想一想有没有人得罪你,你还没原谅他、饶恕他呢?

各国圣诞节的习俗

法国法国中部的色日尔斯地方,每年圣诞节前后几天必降大雪,白雪皑皑,令人清新。在西方人眼里,白色圣诞是一种吉祥。在法国,马槽是最富有特色的圣诞标志,因为相传耶稣是诞生在马槽旁的。人们大唱颂赞耶稣的圣诞歌之后,必须开怀畅饮,香槟和白兰地是法国传统的圣诞美酒。

美国美国人过圣诞节着重家庭布置,安置圣诞树,在袜子中塞满礼物,吃以火鸡为主的圣诞大菜,举行家庭舞会。

瑞士瑞士人在圣诞节前4个星期,就将4支巨型的蜡烛点燃,放在由树枝装饰成的一个环里,每周点1支,当点燃第4支后,圣诞节就到了。

芬兰芬兰在12月圣诞节前后,漫山遍野都是怒放的紫罗兰,掩映在白色的大地上,望去一片紫红色,紫色圣诞使人心旷神怡。

上一篇:员工请假条模板下一篇:简爱1000字读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