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才能用活教材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用好教材才能用活教材(共9篇)

用好教材才能用活教材 篇1

一、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

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新知识的生长点,可以将学生思维引入高峰,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导向新知的过程,分析新旧知识的组成要素,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培养。

例如,教学“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时,可以从“乘数中间没有零的乘法引入”,然后请学生改编题目,大家就会发现,“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还没有研究过,从而产生尝试新问题的欲望,在尝试过程中,又会发现,用乘数中间的零去乘另一个乘数,积是零,这一现象很特别,学生们的思维被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时候教师引导探索:“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一些?”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了高峰。有的学生会提出:“既然积是零,这一步可以省略”;有的学生会接着提出:省略这一步,对位出现问题结果就不正确了。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自己得出结论,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在这一刻得到充分的发展。

又如,教学“工程问题”时,先出示“一段公路长30km,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学生列式为30÷(30÷10+30÷15)=6(天),这时,把公路长依次换成60km、90km、120km等,通过学生解答,会发现长度变换后,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却没有变:

60÷(60÷10+60÷15)=6(天)

90÷(90÷10+90÷15)=6(天)

120÷(120÷10+120÷15)=6(天)

引导学生观察这组算式,为什么结果都是6天呢?教师引导学生将旧知识(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新知识(把公路长看成是单位1)建立起来,根据分数的意义,甲队工作效率就是,乙队工作效率就是,学生很容易列出简捷的算式:1÷(+)=6(天)。经过研讨,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样在知识的衔接点和生长点处引导探索,学生们创新能力会得到很快的发展。

利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生长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途径之一。

二、利用教材“空白”,让学生大胆创新。

教材对问题的解释、数学方法的介绍等是不可能穷举的。这就给我们留出“空白”,教师要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举一反三,大胆创新。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材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摆成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而此时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拼成别的图形可以吗?教材没有讲,“空白”留给我们,学生刚刚用割补法,研究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放手让学生操作学具,学生能用割补法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也能用拼摆法得出长方形(学具为直角梯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学能用分割法得到两个三角形,都能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而“分割法”是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这是学生的创造。

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不应仅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计算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上,而在于推导公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地渗透“转化”、“对应”等数学思想,引导学生作“等积变形”,积累“化归”的出验,使学生的“所得”全方位的扩展。

三、设计开放性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放性练习是指能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余地,需要灵活运用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如解题思路不唯一,答案不唯一,有多余的条件等。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可能的答案,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画阴影表示长方形的,引导学生做出多种情况的,即横分、纵分、对角分等。

学习分数应用题后,设计这样的练习:“修一条长2400m的路,前2个月修了全长的,照这样的速度,几个月可以修完这条路?”(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这个题目的解题思路不唯一,用分数应用题的思路,题目还有多余的条件。

计算:8.08×12.5,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提出与众不同的解法。学生可以得出若干种思路,解法一:12.5×8.08=101;解法二:8×12.5+0.08×125=101;解法三:(8.08÷8)×(12.5×8)=101;解法四:×=101。

在练习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得出不同的答案,就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用好教材才能用活教材 篇2

一、适时地把理论教学穿插于技能训练过程中, 使理论有效地服务于实践

电工电子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定理对指导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在校的技能训练和学生今后业务上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汽车电气故障排除工种所要求的工艺技能相对比较简单, 学生只要经过短期的培训和训练, 就会掌握。如接个线头、焊个接点、装个原件等, 但是在判断电气故障所出现的部位时, 就显得比较复杂, 因为所出现的故障部位往往不易直观看见, 也无法用手直接触摸, 它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扎实的电工电子理论功底, 而且也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必要的仪器进行检测。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电气设备工作基本原理, 看不懂电路接线图, 不懂得使用检测仪器, 就会在故障面前束手无策, 无从下手, 弄不好还会扩大故障, 造成更大损失。因此, 在实施本课程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技能的训练, 更要教育学生重视电工电子基本理论的学习。怎样兼顾两者教学呢?我的做法是:

1. 学中做, 做中学, 把理论知识适时、有机地融入到技能训练中

本人把陈开考老师教材中的项目一和项目二合并为一综合项目《电路基本物理量及电路安装检测训练》, 在实施本项目教学时按如下教学循序进行: (1) 结合各种电工常用材料、仪表 (导线、开关、万用表, 电压表, 电流表, 功率表等) 和电工工具等实物, 教师先做简单介绍, 使学生对电工工具有初步的外观认识, 初步进入电工世界; (2) 分组安装简单的直流12V (或24V, 36V) 电源供电的二个汽车照明电路 (一组二灯并联, 一组二灯串联) 。在学生组装过程中, 教师在现场结合实物讲解导线的种类、选择、连接、焊接和各种元件在电路中作用等知识; (3) 安装结束, 通电正常后, 教师指导学生测量电路主要物理量, 如电流, 电压, 电阻等, 并穿插各种电工仪表的正确使用与注意事项, 如特别强调电流表要串入、电压表要并入电路测量、要断开电源测电阻等; (4) 请学生认真记录测量结果; (5) 教师对电路基本物理量 (如什么是电路、电流、电压、电位、电阻、电功率等) 开展教学活动, 让学生对照刚刚测量的结果加深对不同电量的理解; (6) 教师请学生找出串联, 并联电路各物理量的关系; (7) 教师归纳总结, 引出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8) 学生再对电路各物理量进行检测, 加深对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理解; (9) 教师布置思考题与作业题及本次实训报告的要求, 并进行后期点评。教学过程非常的直观而富感性, 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接受知识, 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 实现了理论教学从难变易, 由繁化简。

2. 采用启发式引导,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上述实训过程中, 学生在测量电路物理量时, 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如在测量灯泡冷态电阻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用万用表测出的灯泡电阻和利用欧姆定律公式R=U/I得出的电阻值会不同?后者为什么会远远大于前者?由此教师引入“电阻温度系数”的概念。这样由教师启发,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由教师把固定电阻的概念扩展到电阻温度系数的有关知识, 引出热敏电阻、光敏电阻等新元件, 使学生知识面得到拓宽。

如果学生有兴趣, 在上述实训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如果已知电路的具体参数, 如电源电压, 灯泡电阻等, 如何用计算方法求出通电后各支路的电流, 电压, 功率等电量, 结合本次具体电路, 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基尔霍夫二大定律的学习和几种解电路的方法的掌握。

这样, 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认识过程, 在任务驱动型的项目实训中, 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一定的电工实训技能, 又能使学生真正懂得电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定律。

二、在项目实践教学过程中, 促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中职教育本质是就业教育, 就业不仅需要学生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还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团队意识和管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这一理念融入到实践环节中。我校实训教材多, 场地大,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训中, 我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 这就带来了学生组数多, 而指导老师少、难以管理的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 提高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综合素质, 我们采用了小组学生自己推荐组长, 组长人选由指导老师审核通过的办法, 由小组组长负责管理本小组学生的实训纪律、出勤、考核;检查本小组学生的实训记录;组织本组同学进行内容和过程步骤的讨论;反馈本小组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等。同时小组组长还参与学生实训成绩的过程考核工作, 其作用相当于工厂的班组长。这样实践的结果, 不仅解决了实训老师少的问题, 而且也使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少学生通过实训不仅学到了课程知识, 也培养了管理能力、自律意识, 增强了才干, 提高了综合素质。这一过程遵循了教育教学规律, 实现了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三、仿真考证现场, 偏重电气设备检修技能, 促进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在“电子电路连接与检测”、“集成电路连接与检测”和“交流电路连接与检测”的三大项目教学中, 除了重视学生按图组装整机电路的工艺和技能, 又特别强调学生对电工电子整机故障的分析、判断、排除和修复。这正是电工电子技能考证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们在整个项目实训过程中布置学生按图组装了《继电器控制的电动机正反转控制器》、《晶体管控制汽车灯光亮度控制器》、《汽车稳压电源》、《集成电路控制的灯光闪烁与明亮电路》、《接触器控制的三相异步机运转电路》等。学生完成了整机电路组装, 并通过试车成功, 这只能是完成一半的任务。为了模拟电工电子的考证的实际, 教师结合汽车电器常见故障, 设置了故障点, 由学生按照故障现象→结合原理图分析产生故障的可能原因→在电路图上标出故障范围→用仪器仪表 (主要靠万用表) 查找故障点或故障元件→使用电工工具更换故障元件或修复故障点→通过仪器测量确认故障排除→在教师监护下通电试车→小结检修过程, 撰写心得体会。通过排除故障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已学过的技能和知识进行加深和巩固。提高学生使用电工仪器、仪表和电工常用工具的熟练程度, 重要的是锻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解决问题上,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给学生创造观察、实践、分析、猜想、归纳的机会, 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看到故障排除、整机通电能正常工作后, 往往有种成功的欢悦,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安排以上这种实训方式也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电工电子考证的通过率 (中级工以上的考证) 。

四、结束语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但它作为一项工具, 身为教师要结合课程的特点, 将新的教学方式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导为主”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强调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强调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上的提高, 才能达到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 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 这一切都需要中职教师在微观教学各环节进行改革, 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为培养适合社会的创新人才探索模式。

摘要:通过对中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两种版本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总结, 文章从三方面介绍了在使用这两种教材时的一些有益探索和教法创新:如何把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教学有机结合;如何倡导学生自我管理,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仿真考证现场,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电工电子,新教材,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开考.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c].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

[2]金惠云.汽车电工电子技术[c].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7

[3]戴一平.电工技术[c].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7.

把握教材 用活教材 篇3

一、合理构建让教材“立”起来

语文教材册与册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篇与篇之间的知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每一块知识都以螺旋式上升形成知识训练链。教师应把这些螺旋上升的不断深化拓展的内容进行调整,将知识的整体结构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让学生自己利用结构学习其它同类的知识。如我借用魏书生老师引导学生画的语文知识结构图,给学生画出了“语文知识树”。

语文知识分4部分,依次为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具体包括实词、虚词、字和句式4项;基础知识包括文字、句子、修辞、标点、语音、词汇、语法和逻辑8项;阅读与写作包括中心、结构、语言、材料、表达和体裁6项;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和外国4项。要求学生写出表达方式所包括的知识点,同学们很快把记叙、抒情、议论、描写、说明写出来。有些同学甚至把抒情的知识点:直接抒

情、间接抒情也写出来了。

二、强化应用让教材“实”起来

对教材中那些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文章,则着重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挖掘教材中的应用值。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引导学生形成认识世界的思想,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原则。并且,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学习课文《看云识天气》,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积云、积雨云这些云的形态变化,云的光彩展示给同学们看,初步掌握通过云的形态、变化和云的光彩辨认天气的知识。并布置两道练习题:1. 观察明天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写一篇日记。2. 收集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学生做完练习题后感受到此文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教材,应用教材的意识。

三、灵活变通让教材“宽”起来

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通过教材的学习,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我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篇的积累、挖掘入手来拓展教学内容,让教材变“宽”。如学习《背影》《小巷深处》后,我先朗诵一组表现父爱母爱的优美散文,再让学生收集体现这个主题的文章,推荐阅读,体会浓浓的舔犊之情;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父母对自己的爱,品味父爱母爱的伟大。

四、调用经验让教材“近”起来

教师应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的知识与学生学过的其它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组织起来,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学习了《桃花源记》,结合渔人进到了桃花源受到热情款待的情节,要学生联系自己家里客人来访时怎样被接待与自己到亲戚朋友家去作客受到怎样的接待这种实际生活经历具体说出来。它将教会学生们如何正确地待人接物。又如学习了《周庄水韵》一文,让学生先摘抄后背熟节日中的周庄在礼花绽放中绚烂的景象这段文字,再让他们结合自己放烟花和看到的烟花的美景进行仿写,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传递给学生作文就在我们身边的理念。

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例如学习了《巴东三峡》《周庄水韵》等游记文章后,结合叶剑英纪念园这一旅游资源,先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再布置一篇游记让学生仿写。这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让学生觉得语文无处不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用好教材才能用活教材 篇4

用好生物新教材

摘要: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正式出版。9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开始在全国38个实验区展开试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在实践层面拉开序幕,我南海区生物科使用新教材,转眼间已有五年的时间了。面对生物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应该采用新教法,以促使学生开展新学法。同时还应该灵活地使用教材,让教材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关键词:走进

新课程

用好

新教材

一、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这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

新的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应该是全体学生都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新课程在学习内容总量上做了严格控制,删减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到的或理论性过强、对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使新教材的分量和难度大为降低,有利于学生学业负担的减轻,有利于促使大多数学生走向学业成功。教师要注意领会改革意图,在面向全班学生开展教学时,不要随意地把砍掉的内容再拾回来,不要轻易地把降下来的难度再提上去。例如,旧教材中的腔肠动物、扁行动物等,在新教材中就没有再出现,教师就不能在课堂再讲。

新课程强调关照学生心理,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因此,教师教学中就不要一味地追求讲完讲透,一竿子插到底。

二、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

新教材中大都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有的提供了许多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或素材,而不是仅把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直接呈现在教材中,意在促进学生 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对于这些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要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例如,观察蚂蚁的通讯这个探究活动,就要求学生亲自去设计实验,解决遇到的困难,从而最终完成探究活动。

当然,尽管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要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也不要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要防止不必要、不应该的指导,以免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也要防止不够充分的指导,以免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这些,都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针对不同的探究活动,进行不同的指导。

三、新课程强调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上课时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的讲解

以前教师备课,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划好首先拿出5分时间介绍一下什么,然后用10分讲解什么,接下来的25分应该如何练习,最后用5分总结,等等。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而且即使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到了实地上课时比讲解式教学也还是多了不少出乎预料的变化,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因此,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的教学,课前教师的备课就不能像讲解式教学那样规定得那么具体和确定了。因为讲解式教学教案中主要确定的是课堂上教师的言语和动作行为,而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在教案中又只能预先设计教师的行为,因而很难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预先设计,只能是有一个大致的估计,更多地还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

例如,我在上《练习使用显微镜》这节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操作使用显微镜,其余同学找错处的。有可能在一个班这个环节一会儿就完 2 成了,而另一个班却怎么都完成不了,这时我会灵活变动,请一位愿意而且有自信的同学上台帮助该同学,并且让那两个同学都得到应有的鼓励和表扬,让课堂继续走向圆满。

另外,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倾听学生的思考。通过倾听学生,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分析深人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

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探讨式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等相互作用过程中,“视界”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关注对话“现场”.而不要只盯着预定的教学内容。

四、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

第一,新教材中有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材料,大多短小精悍,生动浅显,应主要让学生自学,少数内容也可根据需要在课堂上有选择地涉及,不必每处必讲。

另外,也不是教科书上所有的字句都要求学生学懂、学会。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文本,并非都是读者能够完全理解的,也常常出现几处甚至多处读不懂的地方,因此才对人的自学能力提出了要求。新教材中有的阅读材料有意安排了这样的内容并不加解释,如教材七年级上册第96页在农业技术员和绿色证书中出现了“绿色农业”“工厂化农业”,这些概念和名词都是还没有学到的知识。其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接受这样的现实:现实生活中,不知道的,甚至永远不可能弄懂的东西太多了;二是引导学生学会从许多不懂的材料中找到能够理解的那部分并加以利用;三是引导学生对部分自己不懂又很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想办法(如查找资料或工具书,向专家或其他成人询问)来弄懂它。

第二,新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全国大 3 多数地区的国情制定的国家基本要求,可以说是全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一线教师最了解自己所处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状况,因此,一线教师最有权力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决定在这一最低标准之外,本班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的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实际上,新教材在根据课程标准这一最低要求编制时,也已根据情况适当补充了一些内容。如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探究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此书是作为教学重点处理的,但课程标准中并没有规定这个知识点。对于像这样的标准中不做要求的知识,上述教材不给出科学结论,而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参与及程序的正确。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是能够得出大致正确的结论的,至于结论是否完整,表达是否严谨,在其他场合能否运用,并不是这次探究活动所强调的。

五、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变是永恒的不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实践,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一次课程改革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很多问题也不是靠教育内部自身能够解决的,另有些问题需要我们耐心等到整个社会共同进步到一定阶段后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歇,进步的脚步永不止息。所以有人说,一切都在变,变是唯一的永恒,稳定性都只能是暂时的。甚至有些变化还没有来得及稳固下来就又被新的事物所代替。的确,我们正处于一个川流不息、变化不止、日新月异的社会。企望一劳永逸,一次到位,或者固守城池,惧怕变革,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教师要在改革的大潮中搏击长空,做时代的弄潮儿,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反思,不断重建。企望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有个人论文的学术研究者不符合实际。但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必定是一位反思的实践者,一位积极进取、永远向前、敢于尝试、不断总结的行进者,而不是一位原地踏步的、机械重复的教书匠。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专业化实践的水平才可能不断提升、不断超越自我,步入新境界。

参考资料:

任长松著:《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网址:

用好教材才能用活教材 篇5

新教材的语文大量增加古诗文,新的语文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128篇,增加81%。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增加51%。明年高考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由60篇增加到70篇。

2课时的分配

对于中国基础教育“新高考”,原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基教司原司长王文湛表示:

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一共上课9522节课,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一共上课13000节课,语文是第一大科,占总课时的21%以上。中小学一共上了20门课,语文占1/5的课时还要多,语文是工具科,是母语,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前提。

3课改的方向

自前两年起中小学都已陆续更换教材,开始使用“部编本”的语文教材。

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形势是:

语文和语文阅读在中、高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语文考试越来越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内外的结合将是必经之路。

4考试的变化

接下来语文到底怎么学?怎么考?

温儒敏透露:“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

1.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

2.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温儒敏继续透露:

“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在新的高考制度下:

三门统考课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可以多次参考,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就高考总分的区分度来讲大大降低;

数学在今后的命题中要大幅度降低难度,区分度也会较大下降,理科的拉分空间变小;

只有语文的广度、难度提升,因此语文在高考总分中区分度会最大,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

语文,拉分容易提分难!说得语文者得高考一点都不过分!未来语文的地位急剧上升。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

对于阅读少、不读书、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的孩子而言,此次教改已经不是噩梦而是审判。教改后考察大量语文的超纲内容、考察全科素质成为标配,临时抱佛脚没有指望。

语文那么重要,变化那么大,该怎么学?

数学,可能刷几张卷子,成绩就能提高;可语文呢,可能你刷一年的题,也未必有效果!

越来越多的陪读家长已经意识到:语文是最难学好的一个科目,是见效最慢的科目,也是对教师功力要求最高的一个科目!

在最后给大家介绍五种可以帮助你学好语文的好方法!

01.勤阅读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好课堂上用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辅助大量的课外阅读。

一位语文名师曾经说过:学语文不阅读,再多的刷题和应试技巧也救不了你!没时间阅读怎么办?争分夺秒,见缝插针。一旦阅读习惯养成,阅读对孩子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根本不用家长督促,他们自动会抓紧一切时间阅读!

02.勤做笔记

不但要阅读,还要有效阅读。做读书笔记是有效阅读最容易在家庭中操作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阅读批注。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

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

a.摘抄、摘录;

b.做卡片;

c.提要钩玄;

d.写读后感。

03.勤查词典资料

读书要养成勤查词典资料等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辞典。工具书不仅可以在碰到疑难问题时查阅,而且也可以作一般书籍一页一页地读下去。

04.勤朗读

朗读背诵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读背诵,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音的韵律,都能被体会出来。背诵的方法也很多,可以分层背诵;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可以先抓要点背诵,然后连贯地背诵。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牢记于心。

05.勤练笔

语文考试的大头是写作,也是今后孩子一生必备的生存技能。

写作水平的提高,没有捷径,只有勤写!

从小学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从审题意、列提纲、佳作欣赏等方面分布引导学生作文,让学生在组织和整理的过程中,逐一解决写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问题,轻松学习写作。

用活新教材 实施新理念 篇6

一、巧变大场景为小情境, 让学生动起来

现在的新教材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对教材提供的情境如果不深入地思考、科学灵活的运用, 只是生搬硬套, 往往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合理的选择与整合, 真正起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教学效果好起来。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周长一课, 感受颇深。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 我们都知道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的!

师:我们学校也有篮球场, 你知道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 (生都摇头不知道!)

师:老师告诉你们, 它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 那么你们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吗?想一想该怎么办?

生:学生思考计算。

师:让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

虽然学生一开始感兴趣, 但是兴趣保持并不长, 教师告诉数字以后就开始枯燥的思考计算, 学生参与程度不广、思维兴致不高, 虽然教学任务也能完成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对此我在下一个班级作了这样的调整。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这节课是什么课? (生齐答:数学课!) 那就请大家拿出我们的好伙伴……“数学课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他的封面是什么形状的? (长方形!) 他的周长指的是什么?谁能指给大家看看?

生:利用数学课本动手演示。

师:那么他的周长究竟是多少呢?怎样得到他的周长呢?今天就利用我们的好伙伴来研究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 大家可以运用手中的工具以小组为单位, 想一想, 用尺子量一量、算一算。小组内要注意分工、合作。 (注意用毫米作单位!)

生: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讨论!

……

从课堂反应的情况看学生的参与的热情高并且兴趣浓厚, 小组分工有序, 有的用尺子量, 有的用笔记录, 然后小组讨论计算忙得不亦乐乎!从汇报中看出他们在动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含义, 这样在经历动脑思考、动手测量、用笔计算的过程中,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较好发展。

这里我只是对教材的情境作了简单重新整合, 两次教学效果迥然不同。教材提供的篮球场这一情境, 虽然具有普遍性, 但是他不利于学生动手操作与探究兴趣的保持!因此, 我们在运用教材中情境时要注意思考, 要以此作为自己的教学启示, 不能一味的死守教材不放,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 并且又便于操作的小场景、小实物, 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

二、培养良好审题习惯, 越过习题的“惯性”设计

现在的新教材每节课都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针对性练习, 课后批改作业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错误, 与课堂中现象反差较大。究其原因就是受习题设计惯性的影响, 久而久之养成了靠“惯性”做题的习惯。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从“惯性”中走出来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教材时要灵活多变, 在平坦的习题“道路”上埋下温柔的“陷阱”, 让学生的眼睛活起来!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时, 我是这样教学的:大家刚才已经掌握整百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下面我们来练习, 看谁掌握的好, 算得又对又快!

师出示口算卡片:

学生真的是对答如流呀!4×200=800!对!4×20=80对!…当算到2+30=60生还齐答:对!我故意接着算2×33=可是有了一个不同的声音:“不对!不对!刚才的结果应该是32!”怎么是32呢?2×30=不就是等于60吗?这时部分学生才回过神来。啊!不是乘了而是加了!哦!原来如此呀!那么, 大家针对这一题刚才出现的错误你有什么想说的?“做题要看仔细!”“做题目要认真审题!”“我要注意以后不要被类似的所迷惑!”等等。真是温柔的“陷阱”带来了丰厚的收获!这样要比机械的练习与苦口婆心的唠叨所起效果要好得多呀!

问题引领 用活教材 篇7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的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到2013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2%,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已达60%,给国家提供的税收已达到69%,城镇就业人员的80%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企业。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这一段材料从内容上、方式上都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我国的经济成分。但是要让学生从中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内容则有一定的困难。如何才能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段材料,从中领会我国的经济制度呢?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在上课前,我为这段材料重新设计了几个问题:

(1)表格反映我国存在哪些经济成分?试举一例。

(2)2002年前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2006年、2010年的数据是否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占主体?

(4)非公有制经济有什么作用?试从家中的收入来源分析。

(5)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上课即出示此材料,学生阅读材料后结合以下问题对材料进行再次解读。

通过第一问的设计使学生明确现阶段主要存在两大类经济成分,且这两类又各包括多小类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学生很容易举例街边的小吃店、路边的小摊等,国有经济对他们则不好举例,我给他们举例苏源电力、南车集团、华润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常柴股份、常林股份、黑牡丹股份、常州公交、火车站、民航、中国电信、邮政、移动、以前的灯泡厂、信用社等。这样的事例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了学生对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陌生感。

第二问则让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统计,从而了解公有制经济在数量上占优势。通过这两问的分析,学生对公有制在数量上占主体能够理解。

第三问要求学生结合下面的文字材料理解这种占优势在现阶段的表现不是在数量上,尤其是对外开放的今天,数量上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我们随处可见的非公有制经济,那这是否就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将取代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的主体经济呢?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决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还要考虑公有制经济的组成成分能不能承担起主体性的作用。学生借此对教材不断深入理解,尤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四问则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及具体事实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第五问在前四问的基础上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五问贯穿了整个教学,那层层设问,一步一步从学生身边的事例说起,从学生的感性认识说起,使学生逐步接受远离他们生活的理性的知识。原本充满说教的课堂也因为这些问题的提出变成了探究性的课堂。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得到扩展,小小的改变让课堂更生动。

特级教师于漪说:课如果不教在学生的心里,就很容易被忘掉。课应该教在学生身上,教在学生心里。没有教在学生心里的教学,所教的内容和学生永远只是“油水关系”。

创新用活教材 推进有效教学 篇8

教材的编写安排在宏观上制约着“教”和“学”的发展趋势,灵活地使用教材,实现教教材的理想境界,能极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增学习的信心,掌握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这些都会极有效推进教学的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实现真正意义的有效教学。

在此,依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点滴思考,就教材的创新使用对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理解,提出管窥之见,旨在引发大家的关注与思考。

一、创新知识呈现,激发探究兴趣

改变以往教材欠科学地呈现方式(重知识呈现,重训练、重逻辑、重抽象概括等),引导学生从身边生活事例着眼,发掘生活的数学原型,将抽象凝练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情境化。利用原型启迪,促使学生积极地回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探究热情,促进浓厚的学习兴趣生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有自身的特点,更要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学生的智能水平,更应重视学生的经验积累,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结,实现数学生活化。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每一新单元教学的开始,都会展现一个比较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关注,诱使学生生疑与思考。

例如,苏教版第七册《角》,教材一开始就展示一幅美丽城市夜景图,高楼林立,霓虹闪烁,一道道射向天际的光柱……丰富的色彩扣住学生的眼球,美丽的画面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关注,有利于兴趣的激发,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实施。学生在观察、研究、辨析、反思中逐步了解射向天际的光柱是一条笔直的线,有始无终,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促进对射线的认识与理解,加速认知的建构。教师适时适宜地指导与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领悟知识,初步掌握研究学习的方法,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

又如,苏教版第七册《找规律》,教材首先展示美丽兔子活动场景图,青青的草地,可爱的兔子,美丽的篱笆,五彩的手帕等等,其次指导学生:仔细看一看、数一数,再回答。丰富的画面,提示学生对学习要高度投入;问题地出示,提醒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学生在极其愉悦的心态下学习的热情必然会高涨,直观的画面将非常抽象规律直观化,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学生很轻松地理解手帕与夹子的内在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促进有效学习的打造,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创新素材呈现,促进知识顿悟

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实物图、鲜活的实例,促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白化,丰富了学生的感性,促进表象的积累,极大地改善了教学的难度,利于有效教学地实施。

同时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时刻提示学生:数学的学习就是在研究自己的生活,就是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理解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的道理。不用教师过多的言语与解释,学生在轻松的看图、读图过程中,就能感知其中蕴涵的奥秘,初步理解知识的真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得灵活有效。

例如,苏教版第九册《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一节内容的开始安排四幅美丽的风景图: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大约是170公顷,北京中华世纪坛占地面积大约是4.5公顷,美丽的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27公顷,2004年,我国森林面积达1.75亿公顷。本是难度大而又枯燥无味的公顷,在具体实在的图片中,学生初步形成了印象,初步积累了感知,从生活中走来的数学,使学生更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兴趣自然会勃发,投入必然会倍增。教师不必多讲了,学生探究思索的时空就会更广阔了。

三、创新学习引导,加速认识建构

灵活使用教材中的“想一想”、“试一试”、“练一练”、“你知道吗?”等内容。促使学生思索,给予充足的时间,拓展探索、创新的空间,引导合作探究、辨析反思,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扭转课堂教学的状态,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学生能够主动获取、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必要思维能力,形成学习的技能。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中,充分利用教材的编排《探索与实践》,引导学生观察钢管的堆积图(最上层有9根,最下层有16根,有8层),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去研究,实施问题的突破与解决。这一安排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工厂还有很多的运用,逐步提升学以致用的水平,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用活教材中“你知道吗?”板块,实现教师有价值的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延伸,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丰富学生的阅历,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

例如,苏教版第七册《统计与可能》的内容学习后,教材紧接着安排“有知道吗?”学习内容,详尽的介绍了世界博览会主办城市审办的历程和其中关于统计方面知识。这样的编排不仅扩阔学生的知识面,还促进学生对统计的认识与领悟,加速知识地建构。在阅读、理解、交流中增强课堂学习活力,促进师生的融合,利于良好师升关系的发展,极利于有效课堂的形成,利于有效学习的开展。

用好教材 超越教材 篇9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通过课本的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河水总是往低处流?抛出的物体总是落向地面? (2) 新课教学。 (1) 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得出重力的概念。 (2) 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学生实验, 得出结论和公式。 (3) 重力的方向。 (4) 重力势能。 (3) 课堂小结。 (4) 课堂练习。

分析这个案例, 在新课教学的第二板块学生参与率高, 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余的多以教师讲为主。这是新课程实施以来, 常出现的课堂教学问题之一, 即一方面照本宣科, 依赖教材;另一方面“双基”丢失, 脱离教材。用新课程标准衡量, 有这样一些问题:照本宣科, 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 笔者认为, 这节课引入时可以用动画视频引入, 在教学的第二板块可以让学生说出重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再设计实验一一排除, 比直接告诉学生与什么有关更好, 排除学生的疑问。最后还可以拓展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会怎样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思考, 从而感受到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 再在放一段杨利伟在太空中的视频, 把这课推向高潮。

一、用好教材即教好课本知识

目前, 新课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 有的教师认为这次课程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课本知识不重要了, 上课蜻蜓点水般地“走进教材”, 然后虚晃一枪, 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 再搞一些所谓的现实生活的活动, 甚至整堂课都在搞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 看起来热热闹闹, 到下课时连课本知识都没弄明白, 这样会误人子弟。教材作为教学资源之一, 教师要通过研究编写者的意图, 研究新教材的变化, 对教材进行精心加工, 才能把自己的内在素质外显化。

二、用好教材更要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念对于教材使用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也就是说,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用好教材”, 更要“超越教材”, 教材只是我们从事教学活动的蓝本, 是我们的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材料。

1. 为什么要“超越教材”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课程内容的改革, 要求改变过去知识的“繁、难、偏、旧”, 要选那些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课程标准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低标准, 是“下限”。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之间的联系, 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教学不再只是开发的过程, 是师生共同创设课程的过程。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 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 更要创新思路, 根据教学实际, 不断“超越教材”, 突破教材的束缚。

2. 怎样“超越教材”

“超越教材”要求我们教师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悉心研究、仔细分析教材、了解学情, 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 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 实现教学的优化。可以用以下的方法:

(1) 替换教材中的例子。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一册中《光的直线传播》有这样的知识点: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书中只有光在空气、水中传播的例子, 笔者就想如何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呢?经过思考和反复试验确定了三个实验, 一是在气体中, 将点燃的蚊香的烟收集在试管中, 密封试管用激光灯照, 可以看见一束笔直的光路;二是在液体中, 这与书中一样;三是在固体中, 用透明的果冻做实验效果很明显。从而得出光在同一种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那怎么让学生理解必须在均匀的同一种介质中呢, 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 让光在不均匀的硫酸铜溶液中传播, 发现光路是弯曲的, 而一旦搅拌均匀光路又是直的了, 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改变教材中知识的呈现方式。在《浮力》这一节, 书上图片以静态形式呈现, 笔者把1、2、4图以视频的方式呈现, 而图片3以实验的方式展示, 这样静态的教材就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材料, 更直观、形象、生动, 感染力更强, 学生就更有兴趣, 愿意学习, 也容易理解, 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3) 组织好资料的收集与信息交流等探究活动, 留住宝贵的课程资源。如在教学“保护水资源”综合课时, 我安排学生分组收集资料, 制订计划, 学生在课后收集了大量丰富的资料, 利用课上相互交流汇报, 但汇报交流时效果并不佳, 分析原因是组内交流时对资料的筛选、信息的处理不够, 致使班级交流时, 没能拿出最具代表性的资料以最有说服力的方式来交流表达, 是宝贵的课程资料丢失。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指导和培养, 留住宝贵的课程资源。

(4)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的问题。与传统教材不同, 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发展空间。例如, 物理探究活动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和见解, 设计实验方案不循规蹈矩按照书上的方法, 只要合理, 学生也可以按自己的实验方案来实验。这就是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这对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 对于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独立思考与感悟等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上一篇:中小学校预算业务管理制度下一篇:少先队入队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