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扩写
有一次,子辰要去拜访他失散多年的哥哥,于是他来到河边招呼着船夫,准备上船,船上当时有很多人,他在船上一边唱歌一边喝酒,别人也被他的歌声吸引住了,可是过了一会儿,子辰在酒醒的时候,他最爱也经常佩带在身上的宝剑,“扑通”一声,掉倒了水底,这个突如其来的事情发生了,别人都很着急想帮助找子辰找宝剑,但是子辰却摆着手阻止大家,只见他不慌不忙地从身上摸出一把小刀来,对各位说:“大家莫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鄙人先把船上落剑的地方划下一个记号,等船上岸,然后再慢慢地划剑也不迟啊!”众人听到纷纷阻止他,但是都劝不动他,只好走开了。
过了几个时辰,船上岸了,他见此情景,立即脱下衣服,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处跳进水里找剑,可是他在水底找了好久,也没找到,最后失望而归。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次,楚王得到了一把锋利,光彩照人的剑,据说这是一件无价之宝。只要带上这把剑,就能百战百胜,它的威力势不可挡。楚王爱不释手。
有一次,因为军情紧急,楚王派他最看重的一个大臣带上这把剑,去攻占江对面的赵国,并给了他十条船和三百精兵。他果断的`答应了,并当面立下军令状。然后他测量了风速,风向与天气,一切正常。他准备上武器,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在途中,岸两旁景色怡人,柳树的枝条随风飘动,像春姑娘的辫子一样,美丽极了。还开了漂亮的百合,月季与迎春花。看了一会儿,他又与副官,战士们商量对策,讨论怎么样才能占领赵国的土地。海绵风平浪静,突然,有一个波浪被风刮了上去,一下子打到了大臣的脸上,一不小心就把剑掉进了水里。他惊慌失措,赶紧叫精兵拿了一支笔,精兵不明白,问:“为什么要拿一支笔?为什么不让潜水士兵下去捞剑?”大臣回答:“不用你管,我自有妙用。”说完,他拿笔在掉剑的传言上做了一个记号。他怕楚王生气,说:“立马返航。”士兵只好听从指挥,调头以最快速度开往楚国。
到了楚国的江边,他赶紧叫人下去捞剑,结果找了半天,也一无所获,楚王急了,亲自下水,也找不到剑。一位精兵对楚王说:“这位大臣办事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他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楚王说。楚王知道剑找不回来了,一刀杀了大臣。
1.你们都知道那些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等)
2.齐读它们,想想这些寓言故事都有那些共同点?(语言简练、故事情节简单、故事中的人物都很愚蠢、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等等)
3、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常带有讽刺或者劝戒的性质。寓言原来是民间的口头创作。世界上最早的寓言式《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已经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当时相当流行的寓言作品。“刻舟求剑”其中的寓言故事之一。选自战国《吕氏春秋》
4、读课题,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初读寓言感知
1、这则寓言故事是古代文言文,请小朋友试着读读。(抽生逐句读,注重评价读准与否)
2、把课文中的生字、难字认识了,课文就能读得更准确了!(遽-赶紧、契、矣、岂-下面是自己的己)
3、生字回到句子里,看看读得怎样?(读句子——遽契其舟、舟已行矣、不亦惑乎!岂不是太糊涂了吗?)、4、把这些句子送回课文里,又读得怎样?(自己练读,抽生读课文)
5、文言文要读慢些,还要读出停顿之美来。(师生共同读完全文)
三、品读寓言感悟
1、文言文每句话具体都讲了些什么呢?请结合课文下方的译文理解。
2、老师读文言文句子,请小朋友用译文里的话告诉我是什么意思。(老师读句子,学生说意思。)
3、请一个同学读译文,大家一块告诉他是哪句文言文。
4、让我们走进每个句子,看看其中的有些字具体是什么意思?(老师圈字,学生结合译文理解这些字是什么意思。)
5、老师由句到字抽问学生,并板书在黑板上。
6、像这样同桌互相考考。7
其实在文言文里,同样的字在不同的句子里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楚人有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中的者,(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中的之。
8、结合文后的译文,同桌商量商量分别是指什么意思。
9、“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个括号里省略了谁?
10、文言文的语言是简练、简约、简洁的。
四、赏析寓言深化
1、楚人刻舟最后能求剑成功吗?为什么?再找文言文中的原句告诉我们。(舟已行矣,而剑不行)齐读
2、所以,“求剑若此”,是求不到剑的!
3、你觉得文中的楚人是个什么样的人,给他取个名字。(——者)
4、作者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找出来读读。(不亦惑乎!)岂不是太糊涂了吗?意思就是“是太糊涂了!
5、你最想对这个糊涂的楚人说点什么呢?
6、带着我们的体会再读读这个课题(齐读课题)。
7、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道变化的人。
那个人马上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并且让船夫立刻停船。他想: 上一次是船动记号动,记号动剑不动,所以我找了一天一夜没找到宝剑。这次,船没有动,记号也没有动,假如我从记号处跳下去,准能把宝剑捞上来。
于是他便不慌不忙地脱掉上衣。“扑嗵”一声地跳进了江里。谁知今天的江流是那么急,就在剑掉进江里的那一瞬间,江水就已经把剑冲得无影无踪了,这个人哪能找得到剑呢?而且他本身就不熟悉水性,刚下水,就被水冲到几里远,才被六七个人拉上了船。这个人不仅没有捞到剑,还险些丧命。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教学设计理念:
由于本节课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故事,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部分文言文的应用方法和意义,从而体会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的23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 察今》。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课文只有53个字,虽文字浅显但蕴含了一定的道理。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用来讽喻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的行为。
学情分析:
1.学生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过,对这种纯文言文体裁的文章并不是太陌生。
2.学生对文言文中字音字义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诵读文章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3.在教学中应运用看注释,观插图,查字典,找资料等方法学习文言文,注意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使学生对故事蕴含的道理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并用言语说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件来进行故事道理的现实生活映射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涉、遽、契、吾、坠、亦 2.能够熟练地朗读背诵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4.理解寓言的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懂得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六、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2.默读课文,利用注释和所查资料初步感知课文 3.整体把握全文大意 ③齐读课文。(“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主线,应注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
4.合作学习
①两人一组利用课下注释和字典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文章,说一说文章大意。教师巡视并请学生翻译,予以指导和解释。
②播放影片,直观感受。
③再读课文,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参考译文一: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参考译文二: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听教师的泛读解决准确朗读文言文的问题,再结合译文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字的意思,进而尝试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试着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距离,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他们并不是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而难以恰当地表达相对应的实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选自《吕氏春秋》)
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部分的内容。
(1)遽契其舟( )
(2)求剑若此( )
(3)不亦惑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求剑者来到了你的身边,你会对他说什么呢?根据寓言的寓意用四字短语完成下面填空。
我会对他说:“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你不应该墨守成规、____________________,而应该随机应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
(1)立刻、匆忙
(2)像这样
(3)迷惑、糊涂。
2.
(1)这是我剑掉下水的地方;
(2)船停了,从刚才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文中的这个人在乘船时不小心将剑掉入水里,便在船上刻了个记号,下船后,便依照船上的记号下水寻找,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走,结果呢,当然是一事无成,事倍功半了。
其实他只要肯动点儿脑筋,花点儿心思,讲究方法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例如利用竹竿,船浆之类的工具,再借助剑不会游走的特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剑找回来了,既省时、又方便,岂不是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了吗?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注重方法是很重要的。
【刻舟求剑扩写】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