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一幅名画的诞生》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评《一幅名画的诞生》(精选3篇)

评《一幅名画的诞生》 篇1

评《一幅名画的诞生》

执教者:杨妍

评课者:施晓红

很有幸能亲临附小,在现场观摩这么多优秀青年教师的风采.现场的感受是如此的震撼,如此的亲近,如此的投入,以至于我的整个思绪和身心都沉浸入那一堂堂精彩的展示课中.

在我所听的课中,杨妍老师的《一幅名画的诞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老师以其智慧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激情的投入,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走进了《一幅名画的诞生》这一课.整堂课情感充沛,激情四溢,在独具匠心的设计中,在精彩分呈的对话中,在诗一般的语言中,学生学的明白,学的充实.

抓住主线 条理清晰

课伊始,杨老师就以这幅名画为突破口,伴随着低沉悠扬的号子声,声情并茂的讲述这幅名画的知识.低缓的音乐,那暗沉的画面,使学生很快融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让学生有了更为直观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更好理解课文打下感情基础.随后,杨老师让学生找出列宾创作过程中的三个时间,以〈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创作时间为主线,将课文分成主要三个版块,以文中三个时间为结点,一下子就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整堂课思路清晰,过渡自然.在课的最后,杨老师利用板书让学生回顾这幅名画的创作过程,显得顺理成章,整个过程水到渠成,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和完整性,最后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以读为本 以人为本

《一幅名画的诞生》文本内容距离学生的年代已经久远,那样的情景是四年级的学生无法体验,更难以琢磨的.在教学中,杨老师善于把握课文内容,以读为本,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真正做到了以读为本,以人为本.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列宾为何要画这副名画,杨老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指导朗读,在身临其境的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有侧重点的朗读,使学生走进名画,走进列宾当时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让学生感悟到底层劳动人民身上无穷的力量,由衷地产生对于不屈不挠的可贵精神的赞美,同时引发对剥削统治阶级的憎恨.同时,杨老师在朗读上完全体现以人为本,很注重学生自己的情感,比如:假如你是列宾,看到这个情景有什么感触 让学生边读边思,在思中领悟,在读中体现.不是一味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杨老师的每一次朗读都有目的,都留给学生自己内化的空间,如:你是一位画家,你会怎样构思你的画呢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列宾创作的过程及其对纤夫身上不屈力量的赞美.

语言训练 恰到好处

杨老师的语言训练,不是停留在文本表面.她从深层次地挖掘学生的思维力度.在学习列宾为了更好的创作所以与纤夫一起生活的时候,杨老师适时引入课外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会读,更加会用,将课外的文本和课内的文本结合起来进行语言训练.同时,老师运用丰富灵活的多媒体,让学生感悟,如描写纤夫的一段,教师设计他们的年龄不同,有的( );他们姿态不一,有的( );他们神情各异,有的( ),这样的语言训练学生不断学会思考,学会组织语言,更会更加仔细的观察画面,精心思考,将文本内化,使学生的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评《一幅名画的诞生》 篇2

一、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

根据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结合新闻摄影的特点,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 事实真实

新闻摄影是对现场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的图片报道, 新闻摄影师必须在事发现场, 记录的新闻必须有明确具体的地点, 不能模糊概念, 从而根本上杜绝异地导演或者另外一张情节类似的图片冒充新闻的事件发生。强调现场记录也能够使摄影师真切感受现场气氛, 保证对新闻事件进行真实的反应。

(二) 图片真实

新闻照片的本质在于它有明确的展示性。照片的真实属于摄影器材, 也属于新闻摄影记者。也就是说, 它是现场发生的事件, 需要面对的是读者、观众。观众所看到的图片是对发生的事件的认识, 所以, 它必须是真实的。

(三) 文字真实

新闻摄影的图片说明要做到准确、无误。文字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不能歪曲事实, 更不能无中生有, 捏造事实。一般情况下, 对一个事件进行报道, 文字与图片需要一致, 也就是说尽量让一个记者去报道, 这样才不容易造成文字与图片所说事件不相符。文字描绘事实, 而照片是显示事实。观众很容易相信照片所说的事实, 而对文字的诉说却不一定, 因文字的迷惑性和诱导性很大, 所以, 要报道一个新闻事件, 必须由两部分组成, 就是真实的图片与文字说明。

二、新闻摄影中的造假手段

近年来, 从网络及各类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到, 国内一些很有影响的新闻摄影作品的真实性受到人们的质疑, 其中大部分被确认为造假。比如《非典时期的婚礼》、《震撼心灵的手印》《藏羚羊》《断桥》《胜利之吻》……新闻照片造假的形式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 现场摆拍

所谓摆拍, 就是摄影师根据自己的设想, 创设一定的环境, 设计一定的情节, 让被拍摄者表演, 最后由摄影师拍摄完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摄影师还往往充当导演的角色。所以, 摆拍有了很大的生存空间, 它把摄影的主动权牢牢地抓在摄影记者的手里, 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被摄者, 按照自己的意图来操纵照片, 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照片效果。比如《非典时期的婚礼》就是如此。

(二) 文图不符

完整的新闻信息是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 这样观众对事件才会更加的清楚, 所以说新闻摄影图片是离不开文字说明的。新闻摄影图片的现场感虽然强, 但是光凭图片所传达的信息是不完整的, 没有文字说明的新闻事件是模糊甚至错误的。所以说, 图片与文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果文字说明出现错误, 图片就失去了真实性。曾有媒体将“钱塘江涨潮”的照片说成是“海啸”事件, 这就是典型的文字说明与图片不符合的例子。

(三) 图片编辑失实

图片编辑是在传媒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所有的图片从外面拍摄回来都要交由图片编辑审核或者编辑后才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出来, 如果图片编辑工作者没有很高的素养, 对照片没有很好的审核, 就会导致新闻不真实。比如图片《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曾获得央视奖励, 可是最终却被证实是PS制作的图片, 完全不符合新闻摄影的要求。

(四) 假照片配假说明

这种造假现象, 是一种全面的造假行为。一些小报或者小的杂志社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 往往会出现这种捏造新闻的情况。比如很多的娱乐报道就是如此。

(五) 假事实配发的真图

有的照片绝对是真实的, 但被一些人别有用心或无意地用作证明完全相反或时间差距很大的新闻事实, 如新闻摄影史上流传了数十年的《胜利之吻》, 在20世纪末竟被证明造假,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其说明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吻”, 但据照片主人公披露, 此照片的拍摄时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不一致。再如《震撼心灵的手印》也被证明与事实不符。

三、新闻摄影中的造假原因

关于假新闻的成因, 由于关系到假新闻的源头, 进而关系到假新闻的最终遏制途径, 向来是研究假新闻产生的重头戏, 以致于被人们认为是不再有新意的课题。以下就从假新闻的成因这个角度出发, 来观照假新闻照片的形成。

(一) 假照片能迎合受众的需求

任何新闻的对象都是受众, 假新闻、假照片也是如此, 如果没有人爱看, 它们也不会如此泛滥。仔细分析一下假新闻的构成, 可以发现, 除了某些利益集团为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蓄意造假之外, 基本上所有的假新闻都是在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 而假照片作为一种可视形式更是如此, 假照片难于防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受众的阅读接受心理造成的。如果这种新闻与他们的成见相符, 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接受它。

(二) 数码技术造假

由于数码技术的飞跃发展, 凡是摄影工作者都具备操控电脑技术的能力, 他们将所拍摄的图片使用电脑技术进行修改、剪裁等, 再将其作为新闻图片公之于众。但这种技术上的飞跃带来的却是网络假图片的流行, 一些粗心的、追求轰动效应的媒体甚至把它们搬上了报纸的版面, 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另外, 数字技术的无所不能往往激发了一些人“动动手”的欲望, 这暴露了人性中存在的弱点。

(三) 摄影师的观念代替了记录

受西方摄影的影像, 大量的摄影师抱着一定的观念去寻找特定的镜头, 将自己的想法带入到作品当中去, 对作品进行选择、剪裁, 忽略了新闻的本质特征, 在新闻摄影工作中没有按照新闻的规定去进行拍摄, 以致新闻不太真实。尤其是摆拍的新闻假照片就是摄影师主观意识的完全参与而形成的。

(四) 摄影记者道德缺失

假新闻的泛滥和与摄影记者的教育缺失不无关系。就目前新闻摄影工作者的队伍中发现, 科班出生的从业人员还是较多, 即使不是新闻摄影专业毕业出来的, 也或多或少的受到过一些与新闻摄影相关的课程教育。由于专业技能课程较多, 导致职业道德的教育较少, 再加之受到社会不良习气和作风的影响, 导致这些工作人员对新闻工作的失实。所以大力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 是我国新闻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四、如何避免“假照片”

如果认识到新闻摄影中造假的原因, 我们就可以从根本入手, 找出对策, 各方面一起努力, 避免“假照片”的出现, 杜绝“假照片”的产生和传播, 让新闻照片用事实说话, 从而获得真实的新闻摄影照片。

(一) 摄影记者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

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 必须以完全真实的图片去反应新闻事件的事实, 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对图片进行修改加工, 甚至制造新闻图片。如果新闻摄影记者违反新闻道德对新闻事件造假, 这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欺骗行为, 更是摄影记者的最大禁忌。所以说,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 必须具备很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及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 才能让观众及读者看到真实的新闻信息。

(二) 加大对造假者的惩处

为何现在有那么多的假新闻出现, 就是因为我们国家对造假者的处罚不够。科技在不断变化, 造假越来越容易, 如果新闻工作者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为了达到新闻量, 很容易制造假新闻,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媒体单位应该制定健全的惩处制度, 对新闻造假人员给予重重的处罚, 以避免假新闻的出现。

(三) 图片编辑要当好把关人

在读图时代的今天, 图片编辑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它是整个摄影报道中的组织者、策划者及指导者。它需要做好沟通及检查的工作。要建立摄影记者及版面编辑的联系工作, 还要做好图片检查的工作。所以说, 图片编辑处于把关人的重要地位, 需要具备极高的政治素养及专业素养, 它是一个综合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如果图片编辑失实, 很容易造成新闻事件的失实, 所以图片编辑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从保证新闻照片的客观真实出发, 当好图片编辑的把关人。

(四) 加大各媒体的管理制度

一张假新闻图片之所以对社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媒介对其缺乏有效地鉴别, 而让虚假的图片有了可乘之机, 得以广泛传播。在现代社会中, 新闻媒体扮演着信息的发布和反馈的双重职责, 在这个发布和反馈的过程中, 任何信息的失真, 都有可能被多次复制、放大和强化, 导致观众或者读者因此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抉择。所以新闻媒体需要具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做到层层管理, 层层防范, 防止假新闻的出现。

我们相信在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图片将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让虚假“新闻”图片没有栖身之地。

五、结束语

为了获得真实的新闻摄影图片, 我们要提高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素养, 加强各类媒体之间的管理制度, 以及图片编辑把好关。为了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我国将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 甚至是更细致的规定, 有了这些规定与制度, 再加上新闻摄影记者自身素养的提高, 新闻摄影图片便会真实的面对受众。

参考文献

[1]. (美) 科布勒《美国新闻摄影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年.

[2].盛希贵《新闻摄影理论与实务》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

[3].卜新章《现代新闻摄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年

评《一幅名画的诞生》 篇3

识记:1、自主识字若干,积累“展现”、“难以磨灭”、“歌颂”等词语。

2、能背诵课文第1、2节。

理解:1、体会“展现”与“发现”的差异。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家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运用:1、有感情地朗读句段。

2、能用“展现”与“发现”造句。

3、能按一定顺序介绍一个画面。

教学重点:

1、体会“展现”与“发现”的差异,并造句。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家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教学难点:

能按一定顺序介绍一个画面。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课文、投影、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投影片: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你能看懂画上画的是什么吗?

2、学生自由交流。

3、师:这是俄罗斯画家列宾的成名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你知道这幅名画是怎样诞生的吗?

板书:一幅名画的诞生

4、指名读课题,齐读。

5、过渡:让我们带着问题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下面就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自学建议: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用各种方法理解词义。

思考:这幅名画是怎样诞生的?找出有关内容。

2、交流、反馈,出示词语:

展现 发现 难以磨灭 歌颂 辽阔 无穷 迎面 肮脏

褴褛 蠕动 乱蓬蓬 蕴藏

(1)指名读

(2)体会“展现”与“发现”的差异,并造句。

3、接龙读课文。

思考:这幅名画是怎样诞生的?谁能用简练的话来概括地说一说。

4、学生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1、师:到底是什么激发了列宾的创作欲望?

2、交流:(学习课文4、5节)

1)出示:纤夫靠近了。天哪,为什么他们这样肮脏、这样褴褛呀!有些人的裤子破了,就赤裸着大腿,拖着破布片往前走;他们的衬衣呀,简直认不出是蓝布做的……每个人的脸都是阴沉沉的,流淌着亮晶晶的汗珠;在乱蓬蓬的头发下面,流露出凝重的神情。

2)这情景给列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目送着纤夫,直到他们消失在视线里。

3)指导朗读,了解纤夫的贫穷和艰辛,努力达到传情达意。

3、师过渡:《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之所以成为名画,是由于蕴涵着作者对纤夫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不过,仅仅这些就行了吗?列宾是怎样创作这幅画的?

4、学生讨论,交流:(学习课文6、7节)

5、师板书:三次到伏尔加河、厚厚的一册素描、三年时间仔细观察、长久地注视、抚摸。

6、指导朗读,体会画家的勤奋和刻苦以及对同情和赞美之情。

7、师过渡:让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呢?书上是怎样描写这幅画的?

8、学生交流:(学习课文第1节)

1)出示:天空晴朗。在辽阔的伏尔加河上,有一艘货船,因为没有风,帆没有张起来。岸上,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踏着黄沙,沿着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他们大多身子前倾,都在拼命使劲,因为船上载着沉重的货物。

2)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观察画中人物,体会纤夫的艰辛。

9、指导背诵:

天空晴朗。在辽阔的伏尔加河上, , ,

。岸上, , ,

, 。他们大多 ,都在 ,因为 。

10、师:认真朗读的同学可以发现,作者是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来描写这幅画的。我们也来尝试一下,写写下面这幅画。

四、课外拓展

1、师出示一幅画作,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

2、学生介绍这幅画。

【评《一幅名画的诞生》】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名画欣赏06-09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05-30

上一篇: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政教工作计划下一篇:迎新春元旦活动方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