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计划

2024-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计划(精选8篇)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计划 篇1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以及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上述内容分为六节,各节的内容编排体系及内在联系如下表所示。

从上页的图表,不难看出六节教材的内容所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

首先,第1节分数的意义和第3节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是本单元教学的 1 / 4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重点。第2节真分数和假分数是分数的意义的引申。第4节约分、第5节通分则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第6节沟通分数与小数在表现形式上的相互联系,得出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整个单元的内容,大体上显现出由概念到性质,再到方法、技能的递进发展关系。

其次,在第1节里,分数的意义是学习的重点。这部分内容引入了两个新的概念,即单位“1”与分数单位。至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则是从分数的现实来源和数学内部来源两方面帮助学生深化对分数的认识。

在第2节里,先通过两道例题,引入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三个概念,再通过例3,解决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的问题。

在第3节里,先通过例1,得出分数基本性质,然后通过例2,在运用的过程中加以巩固。

在第4、5节里,先引入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再讨论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约分、通分的概念和方法。

显然,在第2、3、4、5节内部,同样显现出由概念到方法的逻辑关系。2.教材编写特点。(1)多角度呈现分数的来源。

在小学数学里,认识分数是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教材从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背景出发,帮助学生领会分数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概念。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数是用来表示量的5只兔、5个人等这些量的共同特征,可以用自然数5来表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量,除了上面列举的由一些单位量合成的,可以用自然数表示多少的量之外,还存在许多可以分割的,无法用自然数表示的量。例如,用一根作为单位长的木棒(米尺)去量一条线段AB的长,量了3次还有一段PB剩余。这时,运用自然数就只能粗略地说,这条线段长3米多一点。要更精确一些,就必须把度量单位等分成更小的单位,来度量余下的那条线段。比如把1米一分为四,则每等份叫做“四分之一”米,记作为大于1的自然数)的分数。假如使用度量单位

11米。这就引入了形如(n4n1米去量图中剩下的一条线段PB,量了3次恰巧量尽,那413m么PB的长就是“3个米”,记作米。这样就又引入了形如(n为大于1的自然数,m为自然数)的分44n数。历史上,分数正是为了比较精确地测量这类需要分割的量而引入的。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分数的引入是为了解决在整数集合里除法不是总能实施的矛盾。比如,2÷3在整数范围内不能计算,引入分数就能记作2÷3=

2,当然,这种抽象的表示方法也有它的实际意义。例如把3 2 / 4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

2块饼。3在本单元的第1节里,教材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分数的现实来源。

在引出分数概念之后,教材又通过分蛋糕、分月饼等实例,抽象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悟:利用分数,可以解决整数除法除不尽的矛盾。从引入分数拓展数域范围的作用来看,实际上是从数学内部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分数的来源。

这样,教材通过多角度呈现分数的来源,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理解分数意义的教学素材。(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结合起来教学。

在小学数学中,因数、倍数有关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学习分数服务的。但在以往的教材中,两者各自独立成章,概念多且抽象,不利于分散难点,也不利于认识的螺旋上升。学生不知道学了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用,只能对一组组整数单纯地练习求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

现在,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内容安排在约分之前教学;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内容在引进通分之前学习,从而将两部分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学了就用,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减少单纯的枯燥练习,又有利于整除性知识的教学。

(3)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其一,分数大小比较,不在第1节中单列一段,而是充分利用前面学习分数初步认识时打下的基础,把有关内容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这样既简化了第1节的内容,也体现出通分的作用。

其二,增加了带分数的概念。虽然课程标准规定,分数运算中不含带分数,但考虑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容易看出这个假分数的大小在哪两个整数之间,以及便于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有利于数感的形成。因此,教材增加了带分数的认识。

其三,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先给出概念和求法,再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原来将解决问题与概念引入结合在一起,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教材先给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突出概念的本质,然后探索它们的求法,最后在解决问题的应用中体会它们的现实意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与学习经验。

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借助操作、直观的方式,初步认识了分数。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学时,应注意相关知识的复习,为学生全面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通分的方法作好准备。

同时,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也是顺

/ 4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相关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所谓化抽象为直观,就是运用适当的图形、图示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这是小学数学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直观教学手段。

3.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水平上,建构数学的概念。

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知停留在直

11与的大小。有学生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321111要看它们等分的那个圆哪个大,由此得出可能比大,也可能比小,还可能和相等。造成这种错误

3222观水平上,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比较认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过分依赖直观,而没有及时抽象到用分数的概念进行比较。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

4.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方法。

在本单元中,约分与通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尽管约分时分子、分母同除以一个适当的数,通分时分子、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数,但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凸显得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道理。这样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进行机械的操作。

5.建议用19课时教学。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计划 篇2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回顾知识

师:今天我们要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一看本单元共分为几个小节,每小节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引领学生翻书,并板书摘录:意义和读写、性质和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小数的近似数。

(评析:引领学生翻书回忆知识点,这是复习引入的一种方法。通过摘录,使学生明确了复习目标,并较快地进入了复习状态。)

(二)练中质疑,整理知识

1.复习意义。

师:今天我们要通过对以下三个小数的研究,复习我们所学过的知识。请你从下面的图中选择合适的图,分别用阴影表示出“0.3、0.03、0.30”。(课前发下练习纸,此为其中的第1题)

接着反馈学生所表示的阴影图(如下),组织学

0.3就是,0.3里面有3个0.1();

0.03就是,0.03里面有3个0.01();

0.30就是,0.30里面有30个0.01 ()。

2.复习性质和大小比较。

师:在这三个小数中有相等的小数吗?

生:0.3=0.30。

教师结合上述图示说明,3个0.1就是30个0.01;接着教师又提出:0.3=0.30=(),引导学生提出括号内可填上0.300.3000等,从而使学生回忆小数的性质。

师:对于0.03与0.3,大家知道0.03<0.3,但从这两个小数来看,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引发学生回忆“小数点位置移动所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

小数点向右移,扩大

小数点向左移,缩小

(评析:以上两个小环节,教师借助“0.3、0.03、0.30”三个有一定联系的小数,通过画图、观察分析图,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等知识,巧妙地整合在一起进行复习,使学生自然地把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再认识。)

3.复习生活中的小数。

师:小数来自于生活,如下面的三个小数就有可能来自测量长度、计量质量以及计算面积,请同学们思考练习纸中的第2题:

0.3米=()分米=()厘米0.03吨=()千克

0.30平方米=()平方分米

学生练习后,通过质疑,总结计量单位的互化方法:高级单位×进率=低级单位;低级单位÷进率=高级单位。

4.复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师:实际测量中有时会碰到近似数,请同学们想一想练习纸中的第3题,括号内可以填哪些数?

()米≈0.3米()米≈0.30米

学生在填第一个括号时出现以下情况:如小于0.3的有:0.29、0.28、0.27、0.26、0.25;大于0.3的有:0.31、0.32、0.33、0.34。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后又提出:一定只有两位小数吗?

生:我觉得0.295、0.284、0.315、0349……,也可以。

师: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小数吗?

生:还有可能是四位小数、五位小数……

生:有无数多个。

生:不管它是几位小数,只要看小数的第二位进行四舍五入是否得到0.3,就可以了。

师:那么近似数是0.3的最小数是几?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后,作以下反馈:

生:当一个数在大于或等于0.25,并小于0.35的范围时,都可以通过四舍五入的方法精确到0.3,所以最小数是0.25。

师:如果用下面的直线图表示这些数的范围,应该怎样表示呢?

根据交流情况,师生一起画出下图:

接着教师又提出:()米≈0.30米,括号内可以填哪些数?而且这些数的范围又是多少?

学生继续讨论交流得出:括号内可以填上“大于或等于0.295,并小于0.30499……”的数。接着师生一起在直线上表示出这些数的范围(如下图)。

(评析:以上两个小环节,教师再次借助于“0.3、0.03、0.30”,引用到实际的计量单位,并借此复习了计量单位的化聚方法。接着教师又把“0.3、0.30”作为近似值,引发学生思考哪些数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分别得到“0.3”和“0.30”。在这一思考过程中,教师又借助于数轴的直观性,深入浅出地描述了能取到近似数“0.3、0.30”的范围。由于复习素材的合理延用,较好地促使了复习过程的动态生成。)

(三)联系实际,巩固知识

1.比一比。

你有办法比较出下面各种物体质量的轻重吗?

大米850克油2千克洗衣粉3.15千克面粉0.02吨

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比较,再小组交流想法,并提醒学生要注意的问题?(先要统一计量单位)。

2.读一读,写一写:

①上海世博园第一天参观人数为207700人,第二天为225600人。

207700人=()万人≈()万人(保留整数)

225600人=()万人≈()万人(精确到十分位)

②光每秒传播299792000米,约为______亿米。(保留一位小数)

3.改正下面的错误:

①小数都比1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数不一定比1小)

②1.2和1.20的大小和意义都相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1.2和1.20的大小相等,而1.2和1.20的计数单位不同)

③70=7=0.7=0.07 (先让学生认识到这个等式是不成立的,再向学生提出:在每一个数据的后面添上怎样的计量单位,才能使等式成立呢?让学生填出:70mm=7cm=0.7dm=0.07m)

4.用2、4、8、0四个数字按要求写数:

①写出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和一个最小的三位小数。

②分别写出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小数。(各写出2个)

③把上面所写的小数从大到小排一排。

[反思]

以上教学留给我们最深的体会是:利用简单的素材,把整个单元的知识串联在了一起。而设计怎样的一根线,把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则是教学的关键。教师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特点,通过“0.3、0.03、0.30”这三个简单而又有一定联系的小数来梳理各知识点,大气而简约地把握了复习过程。通过此课的教学研究,可以感悟到要上好复习课,必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一)针对内容,分析学情

复习的功能之一是查漏补缺。也就是说,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复习,尤其要针对学生有困难的学习内容和错误之处进行复习。如在本单元,学生对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基本上没有问题,所以就没有必要设计专项的复习训练,而应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对意义和性质的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小数引起的大小变化、计量单位的互化以及求小数的近似数等内容上。总之,教师在复习前一定要针对内容,认真分析学生情况,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前提。

(二)整合素材,练中梳理

整合素材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统观全局,使学生不会感到复习内容的松散。如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画图来表示“0.3、0.03、0.30”以理解意义;从图的比较引出小数的性质;从观察小数的小数点位置,回顾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从添上计量单位,引入生活中计量单位的互化;再从生活中的应用,提出“()米≈0.3米、()米≈0.30米”的逆向思考,梳理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从而把本单元的各知识点,都整合在对这三个小数的思考上,做到环环相扣、上下呼应、和谐流畅,使学生在动态的思考中对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整体上的再认识。

(三)精选练习,合理拓展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设计 篇3

教學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组织学生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的面部表情告诉我,你们特别高兴。我很感动,也很高兴。现在我想说的是我们是在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讨论,可不是你们坐在那里听我讲。我们班学生的特点,绝对不只是带着耳朵、眼睛来的,你们更重要的是带着脑子和嘴巴,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好不好?希望这节课下来之后,你们所说的话要比我说得多,如果你们让我说的话多了,那你们可就吃大亏了。时间都让我霸占了。每个同学都要争取有发言的机会好吗?好,下面我们开始上课。

同学们,欢迎我给你们上课吗?好!欢迎我的同学请举手?哇!全班同学都举手啦!谁能用一个数来告诉我你们对我的欢迎程度?

100%。

同学们,她用百分之百表示,你们听说过这个数学吗?关于这个数你了解多少?同学们,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百分数?

的确,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用到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呢?相信大家在学了这节课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百分数。(板书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你想知道关于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第77~78页。

谁能说说从书上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理学生的问题。

二、教学百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大家真的都会读百分数了吗?老师来检测一下。

(出示课件)

请大家读出下面的百分数。

45%;99%;100%;3%;121%;300%。

(提示:读百分数的时候,读成百分之几,不用读成一百分之几。)

现在读我们会读了,你会写吗?大家能把百分数写的和读的一样漂亮吗?

你能上黑板上来写一下吗?

(提示: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应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三、百分数的意义

从课本上你还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77~78页。

同学们百分数的意义你们理解了吗?那么老师这儿也有三道题,你们会不会?

判断下列分数能否改成百分数: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白兔的数量是灰兔数量的■;

一堆沙重■吨。

为什么■吨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呢?因为它不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所以说它不能改写成百分数。那么,这个数我们以前学过,它叫什么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呢?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四、辨析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量,也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百分数只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所以百分数后面不能带单位。

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

读法不同:百分数读成“百分之几”,不能读成“一百分之几”。

写法不同:分数有分子、分母和分数线;百分数把分子写下来,再添上“%”。

分母不同:分数的分母可以是任何一个大于0的自然数。而百分数的分母规定是100。

分子不同:分数的分子必须是自然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自然数,也可以是小数。

百分数不可以约分,分数可以约分。

五、百分数的应用

看来同学们都学得很好,下面我们来把百分数带到实际生活中应用一下好不好?

1.出示课件:

(1)让学生读

(2)说不同(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比有什么不同?)

哪个和一半一样大?

有没有等于1的?是谁?

(3)动笔写。

我喊开始,就动笔写。我说停就停。

你能不能说一句含有百分数的话,让老师能猜出你写了几个?例如:我完成了老师布置任务的百分之二十,同学们说说他写了几个?

假如有一个同学说:我超额完成了20%,那么他写了多少个呢?

(4)出示课件:

选择填空:

a.可以填哪些?

b.不可以填哪些?

c.每填一个说明了什么?

2.出示课件:

通过这两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说明我们的祖国真了不起,那么少的土地养活了那么多人口。我们应该为我们生在这样的祖国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3.是啊,百分数在我们的身边无孔不入,就连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经典成语中也蕴含着百分数呢,你相信吗?请看:

出示:课件:看成语猜百分数:

六、课堂总结,自我评价

这节课大家都有什么收获?

出示课件:

老师对你们的表现是100%的满意。

你对自己的满意度是多少呢?

最后老师送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出示课件: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计划 篇4

教材第52页例1和“练一练”,第58页练习八的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表示出相应的分数,联系实际情境解释或说明分数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分数的组成。

2.使学生经历有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感受分数的来源与形成,体会数的发展,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单位“1”。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法、讲解分析法、练习法等。教学用具:ppt。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合作探索,理解意义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

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拿12根小棒自已创造一个分数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如果老师要表示6根小棒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说说是怎样想的。

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1第2题,观察直线上是把哪个部分看作“1”的?直线上表示 是怎样想的?

3引导:分数也可以在直线上表示。这里从0起到1是1个单位,同样地从1到2也是1个单位,这1个单位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就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让学生在()里填上合适的分数。交流: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

三、巧妙联系,深化理解

1.做练习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2.做练习第2、3、4题。

第2题先读出每个分数,再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第3题让学生填,交流时说说是怎样填的。

第4题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四、全可总结,延伸拓展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篇5

第71页的例4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掌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4,请学生看图说出假分数。

老师指出:这里都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

提问:(l)它们的分数单位分别是什么?它们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怎样把这几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第(2)个问题。

请小组代表发言:=1=2

请问:你是怎样得到这两个结果的?

学生汇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说:一种是看图直接得出=1=2,一种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得到结果。

老师强调指出:因为4个是1,而8÷4=2,所以8个是2,也就是=8÷4=2

提问:这两个结果都是什么数?你发现在什么情况下,假分数能化成整数了吗?

小结:当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提问:的分子还是分母的倍数吗?这种情况怎样化?学生回答: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计算7÷3,商2表示7份中的`6份,还剩1表示1份,是所以结果是2。

提问:化成带分数,怎样化?

学生独立完成,写在练习本上,然后集体订正。

=6÷5=1

(二)小结。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1)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化成整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整数。

(2)分子不是分母倍数时,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9.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1页的“做一做”。

学生口述方法及结果,全班同学判断。

(四)思维训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计划 篇6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方面学生比较厌烦,积极性难以调动;另一方面是需要将一单元的零散知识系统起来。针对这两点,本节课我首先采用了开放性的教学方式,这样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开放之后再及时收拢,有便于知识有零散变系统。

1.以人为本,注重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课设计时注意从学习者的角色去分析学生,以了解什么知识是学生最需要的,什么学习方式是学生最喜欢的,积极寻求以最佳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知识。

2.注重体验,培植兴趣。

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本课教学中在自己观察、思考之后,回忆并归纳总结,为学生提供了高频率、多维度、深层面的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时感到了乐趣,体验到了成就感,激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3.反复追问,深化知识。

本节课教学中,我一再采用追问,目的是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系统。适时有效的追问使学生能积极思考问题,全心投入课堂学习中,使得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交流更加和谐、生动。

4.强调合作,知识增值。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与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三张一样的正方形纸、CA1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根据120÷30=4在下面□里填数并回答“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120×3)÷(30×3)=□

(120÷□)÷(30÷□)=4

2.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填空。

提问:通过刚才的复习,你们有什么联想或猜想?(分数是否也有与除法类似的性质呢?)

二、实践操作,找出相等的分数

活动与反馈要点:

1.要使你们的猜想成为科学结论,还必须加以证明。你们能用三张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纸、尺子、水彩等材料(工具),通过折纸或其他方法说明自己找的分数(几个)相等吗?(可独立操作完成或与同伴协作完成。)

2.先让同桌互相说说,再展示学生的方法。

结合展示追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相等的呢?从这3幅图中你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平均分的份数和涂色的份数变了,但涂色部分的大小不变。)

3.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整个验证过程。从下图中可直接看出:

三、探究交流,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

1.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

观察这组相等的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活动与反馈要点:

(1)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时,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如:“我发现,分子、分母都乘4,得到的分数大小不变。”

(2)结合学生汇报,教师辅以必要的板书: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归纳: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4)在初步归纳得到结论后,进一步追问学生: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相同的数是不是可以是任何数?这是老师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要把“0”除外?在引发学生讨论与思考中,逐步完善学生的发现,并揭示分数的基本性质。

(5)通过观察、验证,我们得到这个规律。(多媒体演示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6)用笔画出教科书第75页性质中的重点词,强调“0”除外。(齐读一遍。)

(7)(揭示课题)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

(8)质疑。(启发学生在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同时,思考并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

2.沟通“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

(1)你能说说“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吗?(进一步强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多媒体出示小结。(略)

3.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例2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回答后教师演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四、应用拓展,深化理解

1.完成教科书第76页做一做。反馈后继续完成练习十四第1、2、3、5、8、10题。

2.讨论:李小明同学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写了这样一道算式:,你认为他写得对吗?你是怎么想的?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研究了什么?你认为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1.整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索”为核心,由复习旧知导入,提出猜想(或联想),以验证猜想为线索,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完成或与同伴协作完成),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经历思考—操作—归纳—总结的过程。学生能用多种方法找到相等的分数,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如,有的学生通过折纸验证,有的用涂色、画数轴、画线段图等方法探究,有的学生居然想到计算、,说明。整个教学重在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课前,我没有想到学生能在实际操作中想出如此多的方法验证猜想,而且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得如此之深。我深深感到,我们应该相信学生,要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探究,让数学课堂再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的交流与碰撞。

百分数和分数意义统一的设想 篇8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分数,学生再接触百分数。对于百分数后面不能带单位很是不解。百分数毕竟源于分数,学生很自然地认为分数与百分数属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分数具有的属性,百分数也一定具有。这是长期学习属种概念所产生的迁移所致,正如长方形与正方形、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一样。尽管教师再三阐释,学生还是懵懵懂懂。屡经尝试,进一步加强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勉强区分了分数与百分数的不同。然而,这种劳神费力有何意义呢?百分数与分数的意义为何不能统一?如能统一,还要这种无谓的负担干什么?更何况,《标准》指出:百分数的应用、思路、方法和已学过的分数应用题基本相同,这里主要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类推,不必作为新知识花很多时间教学。然而起始课,百分数源于分数,教师要花很大精力区别于分数;后继学习,百分数的应用又类推于分数,前后岂不是未能做到一致?搅乱了学生的思维,打消了学生的兴趣,教材这样处理实在不好!

二、可行性

我们知道,分数既有量的意义,又有率的意义。如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我们可以说“每人分得3/4块饼”,又可以说“每人分得一块饼的3/4”。前者在分数的后面写上计量单位(如本例中的“块”),表示某一个量实际的、具体的值,我们称之为量的意义;后者在分数的前面写上表示单位“1”的量(如本例中的“一块饼”),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倍比关系(分率),我们称之为率的意义。每一个分数都有这两方面的意义。或者说这两方面的功能。

同样,百分数又为何不可以具有这两方面的意义或功能呢?“75%块”,百分数后面带上单位,我们一眼便可识别它代表量的意义,其意义等同于“75/100块”。“每人分得一块饼的75%”,我们又可以知道它代表率的意义,分得的与被分的两种量在一起比较。所以,不同的语言环境,便可识别百分数代表的不同意义,这与分数所在的环境不同代表的意义也就不一样是一个道理。我们不会混淆百分数两个意义的表达。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便表达不同的含义,这是文化人形成的共识,每个人都具有这样的识别能力。因此,不必害怕百分数具有这两种功能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百分数表示率的意义多一些,用百分数表示量的意义少一些,有时甚至不用。所以不必在教材中限定百分数不可以表示量的意义,这样会将学生的思维禁锢。

三、教材的改编

如果将百分数的意义统一于分数的意义,笔者认为这样反而有利于教材的创编。可直接将百分数定义为: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然后教学百分数的另外一种写法,即带百分号的写法,强调这种写法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子可以大于100,也可以小于100,这种写法只是为了更加简便。在教学百分数表示率的意义时,可以引进“百分比”;“百分率”等概念,使学生加深理解百分数这方面的功能。如此编排,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学生的思路便能前后连贯,学习省时又省力。

上一篇:艺术教育自评报告下一篇:大学生外出实习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