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精选10篇)

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篇1

为了科学、规范地开展包虫病防治工作,确保《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治工作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

二、传染源犬的管理

(一)犬的管理和驱虫1.登记管理:建立犬驱虫登记卡,对流行区的所有家(牧)犬应进行登记,并以村为单位对无主犬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户主姓名、犬的性别、年龄、毛色、每次驱虫的日期等。2.犬驱虫:采用吡喹酮(规格:0.2g/片)对所有犬进行药物驱虫。每犬每次1―2片(体重大于15kg的犬每次2片)。3.投药频率与方法:每月定期驱虫1次。将药物包被在犬能够吞食的饵料中,给犬喂食。确认犬吞服后在犬驱虫登记卡上进行记录。4.驱虫后的犬粪处理:犬驱虫后5天内,收集犬粪进行无害化处理(深埋或焚烧),防止棘球绦虫卵污染环境。5.采取多种措施控制犬的数量,有条件的地区捕杀无主犬。

(二)犬感染情况的调查1.抽样方法:每年4―5月份,在每个流行乡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法,每个村根据犬驱虫登记卡,抽取20户养犬户,每户取1份犬粪样,共20份,不足20份者在临近村补足。2.检测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以下简称粪抗原),计算粪抗原阳性率。3.统计指标:粪抗原阳性率=阳性数/检查粪样数×100%。

三、家畜的管理

(一)牲畜屠宰管理1.屠宰场的管理对病变脏器实施无害化处理(高温高压、焚烧或深埋),严禁出售;严禁在屠宰场内养犬,并防止犬进入屠宰常2.家庭和个体屠宰的管理在目前尚不具备定点屠宰条件的地区,要教育和引导群众不用未经处理的病变脏器喂犬,可将病变脏器煮沸40分钟后喂犬,也可对病变脏器焚烧或深埋。

(二)家畜感染情况的调查1.调查方法:在以羊为主要畜种的流行县,每县每年在屠宰场检查羊数不少于500只;在以牦牛为主要畜种的流行县,每县每年在屠宰场检查牦牛数不少于300头。分别记录羊或牦牛的齿龄和所在乡名。2.检查方法:检查每叶肝、肺的表面,触摸脏器实质内有无囊状物或硬结,对发现的囊状物或硬结进行剖检和鉴别,记录棘球蚴囊的数量,计算感染率。3.统计指标:羊(或牦牛)感染率=棘球绦虫感染羊(或牦牛)数/检查数×100%。

四、健康教育

(一)宣传对象和主要内容1.对各级干部和宗教人士重点宣传包虫病的危害、防治知识和应采取的防控措施。2.对中小学生重点宣传包虫病基本防治知识,养成饭前洗手、不玩狗的良好卫生习惯。3.对屠宰人员重点宣传不用病变脏器喂狗和对病变脏器进行无害化处理等基本防治知识。4.对农牧民重点宣传定期给犬喂药驱虫、不用生的病变脏器喂犬、主动接受医务人员的检查和治疗等基本防治知识。

(二)方式和方法1.宣教语言通俗化。健康教育的内容应通俗易懂,使群众易于接受和记忆。在少数民族地区注意使用民族语言和文字进行宣传。2.宣教媒介多样化。通过电视、广播、包虫病科普录像、小型展览、宣传画、宣传册、病畜包虫病感染脏器标本等,传播包虫病防治知识。3.宣传方式多样化。通过教师在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宣讲员在社区举办讲座,动员宗教人士在宗教活动中传播防治知识发布单位:卫生部办公厅文号:卫办疾控发[2007]67号发布日期:2007年04月05日生效日期:2007年04月05日,组织流动宣传车以及与包虫病病人座谈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结合开展人群包虫病检查、治疗工作和犬的驱虫管理等防治活动,使包虫病防治知识深入每个家庭和个人。

五、病人的发现、治疗和儿童感染情况监测

(一)病人的发现1.查病范围和覆盖率:在开展病人线索调查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在5年内完成辖区内所有流行乡的调查,行政村覆盖率应达到80%以上,以行政村为单位人口覆盖率应达到60%以上。2.检查方法:根据《包虫病诊断标准》(WS257-2006)采用B超影像学检查,对疑似者采用血清学方法辅助诊断,计算患病率。3.统计指标:患病率=(临床诊断病例数+确诊病例数)/检查人数×100%。

(二)疫情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包括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采用网络直报或传染病报告卡对发现的所有确诊、临床诊断和疑似包虫病病例进行报告。

(三)病人治疗1.药物治疗:详见附件《包虫病药物治疗技术方案》。2.手术治疗:对符合手术指征并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者,可选择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具体的治疗方案另行制定。

(四)儿童感染情况监测1.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每个流行乡每两年调查1所小学全部12岁以下的学生。2.检测方法:采集指尖、耳垂或静脉血样,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棘球蚴抗体。检测方法和试剂应相对固定。3.统计指标:人群血清学阳性率=阳性人数/检查人数×100%。附件包虫病药物治疗技术方案(试行)

一、包虫病的诊断

(一)诊断标准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有在流行区居注工作、旅游或狩猎史,或与犬、牛、羊等家养动物或狐、狼等野生动物接触史;在非流行区有从事来自流行区的家畜运输、宰杀、畜产品和皮毛产品加工等接触史。2.B超扫描、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包虫病的特征性影像;或发现占位性病变并查出包虫病相关的特异性抗体或循环抗原或免疫复合物;或病原学检查发现棘球蚴囊壁、子囊、原头节或头钩等。3.排除其它原因所致肝、肺等器官的占位性疾玻

(二)分型1.囊型包虫病的B超影像学分型(1)囊型病灶(CL型):囊壁不清晰,含回声均匀内容物,一般呈圆型或椭圆型。(2)单囊型(Ⅰ型):棘球蚴囊内充满水样囊液,呈现圆形或卵圆形的液性暗区。由于棘球蚴囊壁与肝组织的密度差别较大,故呈现界限分明的囊壁。本病的特异性影像为其内、外囊壁间有潜在的间隙界面,可出现“双壁征”。B超检测棘球蚴囊后壁呈明显增强效应,用探头震动囊肿时,在暗区内可见浮动的小光点,称为“囊沙”影像特征。(3)多子囊型(Ⅱ型):在母囊暗区内可呈现多个较小的球形暗影及光环,形成“囊中囊”特征性影像。B超检测显示花瓣形分隔的“车轮征”或者“蜂房征”。(4)内囊破裂型(Ⅲ型):内囊破裂后,囊液进入内、外囊壁间,出现“套囊征”;若部分囊壁由外囊壁脱落,则显示“天幕征”,继之囊壁塌瘪,收缩内陷,卷曲皱折,漂游于囊液中,出现“飘带征”。(5)实变型(Ⅳ型):棘球蚴囊逐渐退化衰亡,囊液吸收,囊壁折叠收缩,继之坏死溶解呈干酪样变,B超检查显示密度强弱相间的“脑回征”。(6)钙化型(Ⅴ型):包虫病病程长,其外囊肥厚粗糙并有钙盐沉着,甚至完全钙化。B超显示棘球蚴囊密度增高而不均匀,囊壁呈絮状肥厚,并伴宽大声影及侧壁声影。2.肝泡型包虫病分型分型内容病变程度原发病灶P0肝脏无可见病灶P1周围病灶,无血管和胆道累及P2中央病灶,局限在半肝内,有血管和胆道累及有无黄疸P3中央病灶侵及左右肝脏,并有肝门部血管和胆道累及P4任何肝脏病灶伴有肝血管和胆道扩张邻近器官累及情况N0无邻近器官、组织累及N1有邻近器官、组织累及转移病灶M0无远处转移M1单个病灶远处转移

(三)鉴别诊断1.肝囊型包虫病的鉴别诊断鉴别病种影像学检查包虫病免疫学检查血常规检查临床表现肝囊型包虫病双层壁、多子囊、内囊塌陷、囊壁钙化阳性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局部占位、压迫症状或破裂症状,可有过敏反应肝囊肿显示囊壁较薄,无“双层壁”囊的特征阴性-可有局部占位、压迫症状细菌性肝脓肿无棘球蚴囊特征性影像阴性白细胞数明显升高;高热、寒战、肝区疼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右侧肾盂积水和胆囊积液无棘球蚴囊特征影像阴性-可有局部占位、压迫症状2.肝泡型包虫病的鉴别诊断鉴别病种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包虫病免疫学发布单位:卫生部办公厅文号:卫办疾控发[2007]67号发布日期:2007年04月05日生效日期:2007年04月05日检查血液检查肝泡型包虫病肝区不适,病程较长,晚期可出现梗阻性黄疸、门静脉高压症病灶周边为“贫血供区”,形态不规则,病灶的实变区和液化区并存,室腔壁高回声或“地图征”阳性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肝癌多有肝炎病史,病变发展速度快,病程相对短病灶周边多为“富血供区”阴性甲胎蛋白升高,肿瘤相关标记物阳性肝囊肿可有局部占位、压迫症状显示囊壁较薄,无“双层壁”囊的特征阴性-

二、药物治疗

(一)治疗对象适用于无禁忌症的肝囊型包虫病Ⅰ-Ⅲ型、多器官包虫并肝外包虫病患者和不宜采取外科手术根治的泡型包虫病人。

(二)服药方法1.阿苯达唑片剂(规格:200mg/片),每人每天15mg/kg体重,根据体重测算药量,早晚2次餐后服用,连续服用6-12个月或以上。2.阿苯达唑乳剂(规格:12.5mg/ml),每人每天0.8ml/kg体重,14岁以下儿童每天1.0ml/kg体重,早晚2次餐后服用,连续服用6-12个月。

(三)禁忌症及注意事项1.妊娠期间和哺乳期的妇女、2岁以下儿童、有蛋白尿、化脓性皮炎及各种急性疾病患者禁用。2.有肝、肾、心或造血系统疾并胃溃疡病史者和HIV感染者,应到县级或县级以上医院检查后确定治疗方案。3.有结核病的包虫病患者,应参照结核病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治愈后再进行包虫病治疗。4.服药期间应避免妊娠。

(四)疗效判定以B超影像为主,对腹部各脏器及腹腔包虫病进行疗效判定。1.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且B超检查具有以下特征之一:(1)囊型包虫病:包囊消失;囊壁完全钙化;囊内容物实变。(2)泡型包虫病:病灶消失;病灶完全钙化。2.有效(1)囊型包虫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且B超检查具有以下特征之一者:囊直径缩小2cm以上;内囊分离征象;囊内容物中回声增强,光点增强增多。(2)泡型包虫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或B超检查具有以下特征之一者:病灶缩小;病灶未增大,回声增强。3.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缓解,且B超检查显示病灶无任何变化或进行性增大。

(五)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1.分级(1)轻度:服药初期有轻度头痛、头晕、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腹泻、皮肤搔痒、肝区针刺样疼痛。(2)中度:除上述反应程度加重外,出现呕吐、进食量明显减少。(3)重度:除前述症状外,出现明显脱发、贫血、浮肿、黄疸等;实验室检查出现胆红素明显升高,白蛋白降低,白细胞明显减少,有时出现蛋白尿和肌酐升高。2.处理(1)轻度反应者一般不需处理,可继续服药观察。(2)中度反应者应暂停服药,并建议到县级以上医院确认,做血、尿常规、肝和肾功能检查后,确定治疗方案。(3)重度反应者应立即停药,必要时送县级以上医院处理。

三、督导服药和复查

(一)督导服药药物治疗开始后半个月必须进行一次调查,登记用药后的反应情况,对有不良反应者按照轻、中、重分级进行相应处理。

(二)复查对继续治疗者每6个月进行一次影像学复查,评价疗效,并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四、停药条件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应停止服药。

(一)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者。

(二)用药后出现重度不良反应者。

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篇2

1 羊脑包虫病的流行情况及其病理学特征

(1) 羊脑包虫病的流行情况。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范围十分广泛, 全世界各地都有报道, 曾在我国的东北、 内蒙古和西北等地区以地方流行的形式出现过。大量的调查报告显示, 羊脑包虫病在绵羊群中的病发率最高。 幼羊最容易感染, 周岁羊发病最多, 3 岁以上的羊不容易感染该病。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率最高在春秋两季, 在性别上并没有明显区别。

(2) 羊脑包虫病的病理学特征。 多头绦虫的终极宿主是狼、狐狸和狗等犬科动物, 而羊只是中间宿主。多头绦虫一般对比较幼小的羊进行侵害, 其中绵羊最容易感染。 多头绦虫的虫卵、孕节片通过其宿主的粪便排出, 并污染草地, 而羊采食受到污染的草或者吞食了含有虫卵的粪便会感染。 随后虫卵会随着血液移行流到大脑和脊髓, 经过2 个月左右的成长引起病变。

2 羊脑包虫病的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可分为两种类型, 首先是虫体移行期, 即急性型。 这种类型的病畜体温不断提高, 脉搏和呼吸加快, 对外界反应敏感, 同时还会出现脑膜炎和脑炎症状;精神郁闷, 喜欢独处, 没有目的地乱走, 有时候又会显得十分兴奋, 一旦其症状有所改善后, 精神便会转好, 食欲增强。 一天之间症状反复发作。 而有的羊喜欢卧在地上, 磨牙、抽搐、视力下降、流涎等, 几天后死亡。 最急性的症状是突然发作, 十分兴奋, 脑炎症状十分明显, 抽搐无法停止, 一天内死亡。 还有一种是由急性期转入慢性期。 这主要是由于多头蚴寄生比较少, 囊泡不大, 异常不明显。 但是随着羊的脊液压力增加, 白细胞的增多, 白蛋白也随之升高, 这时病羊会出现视力障碍, 视神经乳头充血、出血、水肿等现象, 有时还会失明。随后病羊进入多头蚴固定部位期, 经过5个月左右, 随着囊泡的变大而开始出现明显的症状。

3 羊脑包虫病的治疗与综合防治技术

(1) 治疗方法。 首先判断寄生部位。 寄生部位的判断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手术能否成功。 当寄生部位处于羊脑的颞叶顶区时, 病羊出现呆立不动、低头触地和光感反应不明显的症状; 当寄生部位在角根部位时, 病羊的侧视觉遭到破坏, 出现失明的现象;当寄生部位在耳根时, 病羊会向患侧方向转圈;当寄生部位在小脑时, 病羊便卧地不起, 四肢内收或外展。 其次, 采用手术法, 使用套管针插入病羊的寄生部位, 吸出囊壁和囊蚴。 虽然这个方法能够将病羊寄生部位的囊壁和囊蚴全部清除干净, 但是手术面积比较大, 手术复杂, 失血过多, 容易感染, 术后死亡率较高。 而手术杀虫法是经过大量实践而总结出来的一种高效方法, 具有操作简单和实施性强的特点, 成功率在84%左右。 其主要器械包括镊子、三棱针、剪毛剪、玻璃注射器及其相应的针头, 需要的药品包括有结晶磺胺、精制敌百虫液、碘酒、酒精、绷带、橡胶布和脱脂棉。 手术步骤是:判断寄生部位, 制定手术方案, 如果发现病羊的骨头出现软化现象, 应该在软化的部位进行手术。在手术部位用剪毛剪进行剪毛, 用酒精和碘酒进行消毒, 在寄生部位切开一个“十”字形的切口, 通过三棱针进行钻孔, 深度约为1cm左右。 当感受到有空虚感的时候便停止, 随后拔出钻针, 发现囊包, 用注射器抽取。 取出30m L左右的囊液, 按住针头, 快速换取注射器, 并注入适量的精制敌百虫液, 然后拔出针头、止血、消炎、消毒、包扎, 病羊只需休息两天左右便可恢复。 最后, 药物治疗。 阿维菌素的服用量为0.15g, 每周1 次。 吡喹酮, 口服, 一次90m L左右, 先连续服用2天, 第5 天再服用1 次。 丙硫苯脒唑, 剂量一次为30mg, 每日1 次, 连续服用3 日。

(2) 综合防治技术。 首先, 制定兽医岗位责任制度, 对于辖区内养的狗, 兽医人员应该逐户登记在册, 并将狗的病虫害防治纳入兽医的日常工作中, 每月按时为狗驱虫1 次, 对驱虫后3 天内狗排出的粪便进行合理处置, 以防羊脑包虫病的扩散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其次, 对所养的狗进行拴养, 同时规定每个羊群必须修建一个专门处理死畜尸体的地方;再次, 对于患有羊脑包虫病的病羊, 要交给兽医站进行集中管理、喂养和治疗, 死亡的羊也需要进行统一无害化处理;最后, 根据实际情况, 在每年的6~7 月和10 月中旬, 对羊群连续驱虫2 次, 同时对容易感染多头蚴病的动物进行严格的检查, 对于病畜的粪便、脏器和脑脊髓进行销毁, 禁止喂狗和乱扔。 认真做好检疫工作, 采用“一看、二捏、三查”的方法。 一看, 就是看症状和营养情况。 病羊都会出现精神沉郁、营养不良、食欲不强的现象, 以致于肌肉发红、椎骨突出, 这些症状是检查羊是否感染羊脑病虫的主要依据;二捏, 主要是捏羊的骨头, 检查是否有软化的现象, 并根据临床神经症状判断病羊的患病情况;三查, 主要是通过检查病羊的脑组织变化和咽喉外侧淋巴结变化进行判断。

多头蚴不仅会使动物感染羊脑包虫病, 而且还会使人感染。 因此, 需要根据不同种类的多头蚴对人畜的危害、临床症状、诊断技术和防治措施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对于羊脑包虫病、脑囊虫、脑瘤、脑脓肿的诊断和综合防治技术也需要进行研究和探索。

摘要:羊脑包虫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寄生虫病, 被称为羊多头蚴病, 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羊脑包虫病分布范围十分广泛,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能给养羊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本文根据笔者长期的工作经验, 并结合实际中羊脑包虫的诊断和防治技术, 总结出了比较实用的综合防治技术, 以期能够为养羊行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羊脑包虫病,综合防治技术,寄生虫病,手术摘除

参考文献

[1]吴存平.山羊常见寄生虫病及防治技术[J].新农村 (黑龙江) , 2014, (8) :229-229.

[2]隋鸿园, 王飞.羊脑包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 (11) :159-159.

[3]白玉川.浅谈羊脑包虫病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12) :231-231, 232.

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篇3

施方案

2016年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宣传周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普及血防知识,倡导健康生活,增强疫区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巩固我市传播控制达标成果,根据省血防办《关于开展2016年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宣传周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题及目的

本 次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宣传周的主题为:“消除血吸虫病,造福疫区人民”。主要目的为: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血防知识宣传,帮助疫区群众特别是水上作业人 员、外来务工人员、沿堤一线居民、中小学生及牛羊养殖户等重点人群掌握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和防护技能,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有效降低血 吸虫病的危害。

二、时间安排

本次宣传周活动定于2016年4月25日至29日在全市统一开展。

三、宣传重点

(一)重点对象。本次宣传周活动的重点对象为中小学生、外来人员(包括外来务工人员、游客等)、水上作业人员、大型水上活动参与人员(龙舟赛、抗洪抢险)、易感洲滩活动人员(采芦笋、打藜蒿、收割芦苇)、疫区沿湖沿堤一线的居民、牛羊养殖户。

(二)重点地点。疫区渔船民集散地、旅游景点、工程项目工地、沿堤线村镇及中小学校为宣传重点地点。

(三)重点内容。《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等血防法规、政策及各级血防工作会议精神;血吸虫病的危害及防治(特别是急性血吸虫病防控)基本知识;新时期血防策略(包括人畜传染源控制、疫情监测响应等)和血防新技术。

四、宣传形式

各 单位要紧紧围绕宣传主题并结合当地实际,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集中宣传和平时宣传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地进行血防宣传。要让血防宣传贴近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宣传载体的宣传作用,开辟血防宣传栏,举办专题电视讲座。在疫区人口集中的村镇、渔船民集散 地、旅游景点和重点易感环境(沿江、沿湖大堤)出动流动宣传车巡回宣传;在重点地点(地段)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横幅和宣传画,设立宣传咨询点,开展健康咨 询,展出宣传板,发放宣传单(宣传品)等形式宣传;对疫区领导干部、渔船民、外来人员、牛羊养殖户、中小学师生、大型活动及工程项目举办单位负责人等重点 人群通过开设血防知识课和举办专门培训班进行专题宣传。

五、工作要求

各 基层血防单位要高度重视本次宣传周活动,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实现全方位宣传,不留空白;要围绕宣传主题并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订本地区宣传周活动计划,搞好 宣传发动、人员培训、宣传材料的准备及活动的落实等工作;要协调宣传、交通、水利、渔政等部门参与本次宣传活动,并认真做好活动期间各种资料的收集与上 报。

六、检查督导

宣传周活动期间,血防办将组织对各基层血防单位本辖区内宣传活动现场进行检查督导,帮助解决有关问题,确保宣传周活动顺利进行。

七、总结评估

包虫病防治知识试卷及答案 篇4

包虫病防治知识试卷

一、什么是包虫病?(10分)

包虫病是由棘球属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或牛羊等食草动物体内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具有地方传播流行特征的慢性寄生虫病,也叫棘球蚴病。

二、包虫病可分为几种?(10分)肝包虫病、肺包虫病、脑包虫病等

三、包虫病有哪些主要危害?(10分)包主要是机械性压迫和毒素作用。

四、包虫病致病的几种类型?(10分)

1、包虫感染

2、包虫破裂

3、血行转移

4、门静脉高压

五、包虫病主要流行与那些省份?(10分)

主要流行于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等省区

六、包虫病的传染源主要是什么?(10分)狗等食肉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

七、人体包虫病如何诊断?(20分)

1.有在流行区居住、工作、旅游或狩猎史,或与犬、牛、羊等家养动物或狐、狼等野生动物接触史;在非流行区有从事来自流行区的家畜运输、宰杀、畜产品和皮毛产品加工等接触史。2.B超扫描、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包虫病的特征性影像;或发现占位性病变并查出包虫病相关的特异性抗体或循环抗原或免疫复合物;或病原学检查发现棘球蚴囊壁、子囊、原头节或头钩等。3.排除其它原因所致肝、肺等器官的占位性疾病。

八、如何预防和控制包虫病?(20分)

1、加强狗的管理,积极开展狗的驱虫治疗。

2、加强屠宰管理。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改善饮水卫生。

5、加强健康教育。

包虫病防治知识和行为问卷条查表 篇5

缠罢︽拜畴拜︽第笛︽脆罢

包虫病防治知识和行为问卷条查表

得搬︽拜筹拜︽第笛︽脆罢(蝶搬︽陡﹀)梆爸邦︽缠罢邦﹀

调查村(学校)编号:

邦︽罢稗邦﹀

扳档︽才稗︽得爸︽惭稗

稻爸︽

(表爸︽辟半﹀ 庇办﹀)

住址:青海省 县 市、区

嫡办︽档﹀(表爸︽郴办﹀)

佃罢︽坝(办扳︽)

乡(镇)村(街道)

蒂邦︽脆爸︽﹀

穿︽淬﹀

典︽遍爸邦﹀

脆︽地罢邦﹀

办邦︽坝

姓名: 性别: 年龄: 民族: 职业:

梆爸邦︽遍邦﹀

编号:

搬缠罢︽拜畴拜︽宝︽稗爸︽车稗﹀(扳爸︽伴炒扳︽椿拜︽惨罢缠罢邦︽ √ 伴巢︽秉搬﹀)

问卷内容(可多选,划“√”)

吧 脆︽呈︽灿︽昌半︽唱扳︽伴吹︽稗拜︽宝邦︽搬等爸︽搬︽第拜﹀惩半︽碘罢︽编︽绊︽掂稗︽拌︽锤邦︽斑邦﹀

○2 弊敌︽伴便邦︽稗拜︽翟稗﹀

3○脆︽电邦﹀

1.人是怎样得包虫病的: 生吃牛羊肉 ○2 狗传染 ○3 不知道 ○

笆 辟拜︽宝邦︽拌︽扳︽扳︽凳邦︽才稗︽办︽办罢︽斑︽冻︽搬爆﹀ 稗扳︽柄稗︽搬爆﹀

○2 泵搬邦︽第︽办邦︽脆︽搬爆﹀

○3 搬爆︽搬敌︽吵邦︽ ○靛稗︽拆︽测拜﹀ 2.你吃东西前洗手吗? 经常洗 ○2 有时洗 ○3 很少洗 ○

八 辟拜︽拜爸︽弊︽罢册邦︽扳摆扳︽吵︽但伴扳﹀ 稗扳︽柄稗︽但﹀

○2 泵搬邦︽第︽办邦︽脆︽但﹀

○3 稗扳︽瓣爸︽脆︽ ○但﹀

3.你与狗玩耍吗? 经常 ○2 偶尔 ○3 从不 ○

辟拜︽宝︽弊扳︽稗邦︽惩半︽碘罢︽拜爸︽班罢︽雕罢邦︽搬绊邦︽糙邦﹀

炒敌︽唱扳︽稗拜︽搬等爸︽底拜︽卞︽彬︽

扳蚕稗︽拜罢︽灿︽昌半︽椿拜︽斑︽第拜﹀ 罢嫡罢︽搬佰爸︽搬︽第拜﹀

○2 半爸︽编邦︽拌︽搬︽第拜﹀

○3 必︽办︽厂半︽ ○搬︽第拜﹀邦︽涤罢︽扳稗稗︽斑伴扳︽搬吊罢︽搬佰爸︽搬︽第拜﹀

○4.你家牛、羊屠宰后的有病的肝肺怎么处理的? 扔掉 ○2 自己吃 ○3 喂狗 ○4 掩埋或焚烧

巴 罢办︽柴︽地稗︽粹拜︽吵︽壁拜︽宝︽弊︽办︽唱扳︽伴吹︽罢雕拜︽表罢邦︽椿拜︽稗﹀

壁拜︽半爸︽冻︽伴败拜﹀ 伴败拜﹀

○2 脆︽伴败拜﹀

○5.如果免费为狗驱虫,你愿意吗? 愿意 ○2不愿意

等半︽伴便拜﹀

搬拜扳︽锤爸︽罢碉扳︽伴标罢︽稗︽柄罢邦︽伴闯拜︽雕爸︽拜︽翟稗︽﹀

注:答对3道题为合格。

搬缠罢︽拜畴拜︽扳霸稗﹀

调查人:

搬缠罢︽拜畴拜︽邓︽荡邦﹀

典敌︽

邓︽

荡邦︽办﹀

鱼类粘孢子虫病防治技术 篇6

1 粘孢子虫病的特点

粘孢子虫病属于孢子虫病的范畴, 病原体为粘孢子虫, 隶属于孢子虫纲, 粘孢子虫目。我国淡水鱼类孢子虫病主要分为球虫、粘孢子虫、微孢子虫及单孢子虫4大类。其中以粘孢子虫种类繁多, 流行范围广, 危害最严重。仅在淡水鱼类中报道的粘孢子虫种类就有600多种。几乎所有的养殖鱼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粘孢子虫病的危害, 主要容易感染的鱼类是鲫鱼和鲤鱼, 鲫鱼发病后的死亡率最高可达90%以上, 鲤鱼中以鳞片较少的镜鲤类更容易感染, 其次容易感染鲢鳙鱼, 其他鱼类也有不同程度发生。粘孢子虫可寄生于鱼类的任何器官, 寄生部位包括鱼的皮肤、鳃、鳍和体内的各组织器官。

粘孢子虫种类很多, 其生活史的环节尚未完全清楚。有关粘孢子虫感染寄主的方式, 目前一般认为是孢子散落在水环境中, 通过 (或不通过) 中间寄主的发育后, 再感染鱼类寄主。进入鱼体后的粘孢子虫, 其内的变形虫状胚质从壳瓣中逸出, 而后进行多次无性繁殖, 在某种因子的诱导下, 到达靶寄生部位, 从而定居、生长。粘孢子虫的感染寄生一般会引起宿主患病部位产生病变形成孢囊, 大多为肉眼可见。

2 常见的粘孢子虫病

2.1 饼形碘孢虫病

饼形碘孢虫主要寄生在草鱼肠壁形成白色孢囊, 前肠粗大, 肠壁呈白色糜烂状, 病鱼体色发黑, 腹部膨大, 发病快, 死亡率高, 尤其在夏花鱼种阶段易造成大量死亡, 饼形碘孢虫病已成为草鱼的一种严重病害。饼形碘孢虫寄生在鲤鱼肌肉时, 会导致鲤鱼消瘦, 体表高低不平, 严重时死亡。饼饼形形碘碘孢孢虫虫一一般般不不会会感感染染青青、、鲢鲢、、鳙鳙鱼鱼。。

2.2 鲢碘孢虫病

鲢碘孢虫寄生于白鲢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引起病鱼离群急游乱窜, 故俗称“疯狂病”。病鱼消瘦、尾上翘, 解剖病鱼可见病鱼肝、脾萎缩, 腹腔积水, 肠内无食物, 肌肉无光泽。该病是危害鲢鱼的严重寄生虫病, 鱼苗至成鱼均可患病, 往往引起大量死亡。在鳙、鲤鱼中也偶有发现。

2.3 野鲤碘孢虫病

野鲤碘孢虫寄生于鲤、鲫、鲮等多种淡水鱼的皮肤、鳃、鳍等处, 形成大小不等的白色孢囊, 随病情发展, 孢囊增大增多, 严重时皮肤、鳃充满孢囊, 常引起组织发炎、鳞片竖起, 病鱼失去商品价值。主要危害当年鱼种, 可导致鱼消瘦而死。

2.4 鲫碘孢虫病

鲫碘孢虫寄生在鲫鱼头后背部肌肉, 形成瘤状突起, 突起较大时手摸很柔软, 好似要胀破一样。

2.5 异形碘孢虫病

异形碘孢虫寄生在鲢、鳙鱼鳃上, 引起病鱼离群独游, 消瘦, 背如刀削, 颈大尾小, 在鳃上可见有针头大小的白色孢囊。

2.6 鲫单极虫病

鲫单极虫病原体主要寄生于鲫鱼体两侧尾鳍、背部、头部, 在鳞片下形成白色椭圆形瘤状孢囊, 病鱼消瘦, 体色较黑。

2.7 鲫喉孢子虫病

病原体寄生在鲫鱼喉部并形成孢囊, 随着孢囊不断扩大, 在寄生部位溃烂排出后, 可在喉部形成空洞。

2.8 鲫鱼粘体虫病

寄生在鲫鱼的鳃上, 并在鳃丝末端及近末端处形成许多球形或卵形的大孢囊。严重时1条鳃上有100个以上的大孢囊, 鳃上有大量黏液, 呈花鳃, 病鱼呼吸困难而死。

2.9 中华粘体虫病

寄生在鲤、鲫鱼的肠内、外壁上, 形成许多乳白色芝麻状孢囊。

2.1 0 两极虫病

鲤两极虫寄生在鲤鱼膀胱、肾等部位;多态两极虫寄生在青、草、鲢、鳙等鱼类的胆囊, 分带广泛。两极虫寄生形成的孢囊小, 肉眼看不见, 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鉴定。

3 粘孢子虫病的防治

由于粘孢子虫的孢壳层是由原生质特化而成, 结构精密, 药物很难进入, 所以粘孢子虫病具有顽固的抗药性。因此, 要取得较理想的粘孢子虫病防治效果, 需要根据粘孢子虫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 采取综合生态措施进行。 (1) 尽量避免从粘孢子虫病高发地区引进鱼种;鱼种下塘前用敌百虫、聚维酮碘、高锰酸钾等药物进行消毒杀虫。 (2) 总结本地区粘孢子虫病发生的季节规律, 在粘孢子虫的放射孢子虫阶段和营养体阶段进行杀虫和水体消毒。 (3) 发生粘孢子虫病的池塘宜进行品种的更换轮养, 可以有效降低该池塘复发粘孢子虫病的概率。 (4) 严格执行科学的池塘管理措施:冬季进行彻底清淤消毒;无害化处理病死鱼;投喂优质饲料;施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和底质。 (5) 在粘孢子虫病发生时, 采用水体消毒和内服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措施, 是生产实践中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3.1 外用药

(1) 敌百虫:0.7 g/m3。 (2) 伊维菌素:参考其使用说明中不同浓度伊维菌素溶液标示的剂量, 充分稀释后再均匀全池泼洒。 (3) 环烷酸酮:参考其使用说明中的剂量均匀全池泼洒。虾蟹池慎用。 (4) 碘制剂:按使用说明书剂量进行全池泼洒。

3.2 内服药

2006血吸虫病防治总结 篇7

工 作 总 结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寄生虫病。而我乐秋学区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目前,由于受生物、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血吸虫病的防治形势非常严峻。

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血防工作成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14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通知》(云卫发[2006]169号)要求,以区中小学校要把血防知识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积极开展创建“五血吸虫病人”学校活动。为此,血防工作成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学生身体素质的需要。现把过去一年中学校血防工作做一下总结:

一、领导重视。成立了乐秋乡乐秋学区血防领导机构,目标明确、责任到人,确保血防工作落到实处。〈一〉、乐秋乡乐秋学区血防教育课程领导组

组 长:张本昌(学区校长)副组长:颜世华(学区教导主任)成 员:学区所有教师

〈二〉、乐秋乡乐秋学区血防教育课程专家组

组 长:颜世华(学区教导主任)副组长:张本昌 皇晋章

成 员:查政煜 字文贤 李高明

二、充分发挥媒体资源的指导作用,利用实物、镜像等教育教学加大对血吸虫病的认识。

在教学中,我学区结合学区点多面广的实情,采取以乐秋小学为主阵地,在各小学铺开。通过与县血防站联系,组织学生观看血吸虫实物、图片、资料等,让学生在感光上认识血吸虫,了解血吸虫病。

三、宣传、动员、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血防文件,实施课堂教学。

按照上级文件的有关要求,利用例会、学区教师会、年级组会议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血防要求,认真领会和落实县、乡、校制定的《血防计划》。通过学习,加强教师对血防课的进一步了解。

四、确定各年级各班任血防课课程的教师,为全面落实血防工作作好准备。

2005——2006学年各年级各班任血防课程的教师为各班主任。

五、开展血防为主题的讲座

2006年10月,在县血防站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展了一次有全乡各学区领导组成的血防知识培训会。会上,先血防站、乡政府领导作了讲话不知要求,会后,组织学生参观了实物、图片。2006年11月份学区将组织各年级进行血防知识测验。计划在2006年4月份组织一次学生参加灭螺行动。计划在2006年3月出了一期以血防为主体的板报。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保障学生以健康的体质搞好学习的重要因素,在过去一年中,乐秋学区的血防工作将紧紧围绕教学和“血防促学习”的工作目标,全面贯彻各级各部门的文件精神,培养健康、活泼、有活力的学生全体作为工作目标,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005—2006学年血吸虫病

防治

工 作 总 结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教案 篇8

2014年3月10日周会课

一、教学目的: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血吸虫病,怎样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什么是血吸虫病,血吸虫病的流行区有哪些,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是什么,传播血吸虫病的主要途径有哪些,血吸虫病的症状是什么,血吸虫病的传染源有哪些,如何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教育学生不要在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游泳、戏水。其次通过学生劝告家长不要到有螺的洲滩放牛、放羊,并告知这是违法行为。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什么是血吸虫病?俗称是什么?

2、国内血吸虫病的流行区有哪些地区?江苏省的主要流行区是哪里?

3、血吸虫的生活史,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是什么?

4、什么时间易感血吸虫?感染血吸虫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5、血吸虫病的主要症状有哪些?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怎样发展?

6、如何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学生外出到血吸虫流行区旅游及外来学生假期回流行区的老家该如何预防血吸虫感染?怀疑得了血吸虫病该如何检查和治疗?

五、家庭作业:写一篇关于与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相关的作文;出一期血防知识板报;安排学生课外活动,如参加一次查螺,或向家长宣传血吸虫病防治知识,通过学生劝告家长不要到有螺的洲滩放牛、放羊,并告知这是违法行为。

六、教学总结:本节课让我们知道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流行区范围广,感染血吸虫病有二种主要途径,唯一的中间宿主是钉螺,急性期的典型症状为发热,传染源是得了血吸虫病的病人和病畜,预防血吸虫病要查治传染源、查螺灭螺、粪管水管、不接触疫水等。血吸虫病的预防知识教案

2014年3月24日周会课

教学目的:让学生知道一些血吸虫的有关知识,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血吸虫病。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在哪些地方能够感染上血吸虫病。教学难点:让学生自觉的预防血吸虫病。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血吸虫病的传播“路线图

血吸虫又称裂体吸虫。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裂体科。寄生于人体的有日本裂体吸虫、埃及裂体吸虫和曼氏裂体吸虫3种。血吸虫寄生于人畜体内的门静脉系统,可引起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造成血吸虫病流行的是日本裂体吸虫,其成虫雌雄异体。雄虫体较短粗,体乳白色或微灰白色,常向腹面弯曲而呈镰刀状;口、腹两吸盘明显,自腹吸盘以后虫体两侧向腹面弯曲,形成沟状,直延至尾端,称抱雌沟,是雄虫抱住雌虫交配的部位。雌虫比雄虫明显细长,呈线状。虫体可逆血流移行到肠粘膜下层的静肪末梢,合抱的雌雄虫在此交配并产卵。虫卵的一部分随血流到肝脏,另一部分沉积在肠壁上,还有的游离在阑尾、胰、胃、脑等器官中。初产出的卵内含一个受精卵细胞和约20个卵黄细胞,在肠壁或肝脏内逐渐发育成毛蚴。由于卵内千周蚴分泌酶的刺激,溶解了周围的组织,虫卵经肠壁穿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这时内含毛蚴的虫卵呈卵圆形、淡黄色、无卵盖,其一侧有一小刺,如遇清水,即可孵出毛蚴。毛蚴在水中可活2~3天,此时若遇钉螺就主动侵入,在螺体内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一条毛蚴可发育成数万条尾蚴)后逸出;如遇人、畜在水中活动,则经皮肤侵入体内;脱去尾问成为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发育,在移行发育过程中未能到达门静脉系统的童虫,因不能发育为成虫而死亡。

(二)什么人最容易得血吸虫病

不分男女老少、职业和种族,只要接触疫水,人人都容易感染血吸虫。接触疫水的次数越多,感染血吸虫的可能性也越大。

男女对血吸虫的易感性并没有差别,各地男女两种性别血吸虫感染率的差异,是由于男性和女性生产劳动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同的缘故。在湖沼和一些水网流行区,男性主要从事生产劳动,如经常在疫水中捕鱼、捞虾、打草、砍樵、耕耘、收获和打粽叶等,接触疫水机会多。妇女较少参加生产,主要是料理家务,相比之下女性血吸虫感染率往往低于男性。但在山区和某些水乡小镇,男性多从事副业,女性则经常在疫水中洗衣,这类地区女性血吸虫感染率高于男性。

在一般的流行区,5岁以下的幼儿接触疫水的机会较少,因而感染率较低。5岁以上的儿童渐渐喜欢在湖边或河、沟边戏水、游泳,感染率迅速增加。10岁以后因逐渐参加割草、放牧、捕鱼虾等生产劳动,同时,戏水、游泳者更多,所以血吸虫感染率上升更快。成年后因全部投入农业或渔业生产,经常与疫水接触,血吸虫感染率也就高。老年人因身体衰弱,体力减退,在田里或水中的劳动次数大大减少,接触疫水的机会也随之减少。

就职业而言,渔民、船民、半农半渔和农民等职业人群因生产劳动,接触疫水的机会多,血吸虫感染率颇高。

预防血吸虫病教案

2014年4月21日周会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血吸虫;

2、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血吸虫病;

3、让学生认识血吸虫病的危害;

4、教育学生怎样预防血吸虫病;

5、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生活的荆州市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教育学生成为血吸虫病知识的宣传者;

6教育学生维护健康,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1、血吸虫病的危害

2、懂得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三、教具和学具:

1、放大的寄生虫生活史挂图;

2、有关血吸虫病的录像带。

四、课型:班级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放录像

我们已经学过几种有关寄生虫病的知识,谁能说说记得哪些?寄生虫病的特点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1、板书:血吸虫病。

问:这种病你听说过吗?从名称看,你们认为这种病会和人的哪部分有关系? 2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和危害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感染了血吸虫毛蚴的钉螺传染给人、畜的传染病。血吸虫卵在水里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长成尾蚴后又离开钉螺回到水中。尾蚴接触到人、畜的皮肤后便会迅速进入人、畜体内,使人、畜感染血吸虫病。人、畜感染后,再通过其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有螺地带水域,造成新的传染性。

3、血吸虫的种类:血吸虫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4、血吸虫病的危害:急性血吸虫病是人在大量感染尾蚴的情况下发生的,发病迅猛,可在短期内发展成为晚期或直接进入衰竭状态,导致死亡。慢性血吸虫病发展较慢,早期对体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入晚期后则出现腹水、巨脾、侏儒等症,患者劳动力丧失,甚至造成死亡。

5、我国血吸虫病形势严峻

目前,血吸虫病流行于世界74个国家和地区,估计有1.9亿感染者。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血吸虫病人约80多万。目前血吸虫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7省的110个县(市、区),生活在疫区的人口约6000万。重疫区主要是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沿长江的江(湖、洲)滩地区,以及四川、云南的部分山区。

6、荆州市是血吸虫的重疫区之一。7.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

党和政府一再强调指出,做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各级党委、政府务必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深刻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依靠科学,综合治理;发动群众,联防联控;完善政策,增加投入,确保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确保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目标的实现。8.血吸虫病的预防

预防血吸虫病的方法和措施 :

①不在设有血防警示牌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游泳、戏水。

②劝告家长不要在有钉螺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洗衣、洗菜等。

③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血防部门进行检查和治疗。

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吸虫病的疫情.预防血吸虫,人人有责.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消灭血吸虫吧!

(八)小结: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在人或牛、羊、猪与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一种地方性寄生虫病,其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重新认识血吸虫病、预防血吸虫病而努力。希望同学们注意预防血吸虫病,并积极宣传有关血吸虫方面的知识,努力做到维护健康,珍爱生命。

(九)作业:

1、写两条有关血吸虫病的宣传标语。

淡水鱼毛管虫病的流行及防治技术 篇9

一、病原

毛管虫属纤毛虫类, 没有一定的形状, 大小差异很大, 体形 (31.0~81.3) 微米× (15.0~56.3) 微米;有的虫体前端有1簇吸管 (称中华毛管虫) , 有的有2~3簇吸管或遍布全身 (如湖北毛管虫) ;吸管中空, 末端作球形膨大;吸管数目随个体大小而不同, 虫体小吸管数就少。毛管虫体内有1个大核, 呈棒状或香肠形, 幼小个体的大核常呈卵形;小核为球形, 位于大核的后端或一侧;体内还有3~5个伸缩泡及食物粒。

毛管虫主要采用内出芽方式进行繁殖。胚芽上有2~3圈纤毛, 在母体内慢慢转动, 离开母体后在水中自由游动。幼虫侧面观似小碟, 正面观为圆形, 中间凹入, 遇到宿主时纤毛消失、长出吸管, 发育为成虫, 营固着生活。毛管虫接合生殖的情况偶然可见。

二、流行情况

毛管虫可寄生在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鲮鱼、鲤鱼、鲫鱼、团头鲂、加州鲈、鳜等多种淡水鱼的鳃上, 借幼虫传播, 在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发生, 但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一般都不高, 对鱼危害不大, 只有大量寄生在鱼苗鳃上时, 才会导致病鱼死亡。

三、症状

毛管虫病无特殊症状, 只有严重时, 病鱼才游动缓慢, 鳃上黏液增多, 因呼吸困难而死亡。

四、诊断

因毛管虫病无特殊症状, 虫体又较小, 故必须用显微镜检查进行诊断。需要注意的是, 少量毛管虫寄生不会引起鱼类死亡, 应进一步检查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

五、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彻底清塘是预防此病最为基本的一项措施。

2.提高鱼体抵抗力。日常注意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水质优良。

3.药浴消毒。鱼种放养前用下列任一种药液进行药浴消毒:每立方米水体投放硫酸铜8~10克, 药浴10~30分钟;每立方米水体投放硫酸铜5.70~7.15克和硫酸 亚铁2.30~2.85克, 药浴10~30分钟;也可每立方米水体加高锰酸钾10~20克, 药浴10~30分钟。

六、治疗方法

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篇10

一、流行特征及分布

土源性线虫指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主要指土壤)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的线虫,如蛔虫、鞭虫、钩虫等。蛲虫卵不需在土壤中发育,但其生活史和蛔虫、鞭虫、钩虫一样是直接型的,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蛲虫也归为土源性线虫。

(一)蛔虫病

目前全世界218个国家和地区中,153个有蛔虫病流行,估计全球有12.8亿人感染蛔虫,约占世界人口的22%。蛔虫病在发达国家也曾流行,但随着社会进 步和防治活动的开展,已基本消失。在我国,台湾省、香港和澳门地区蛔虫感染率已很低。蛔虫病的流行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人类的行为有关。蛔虫具有高 度的宿主特异性,人是人蛔虫的惟一宿主,人体感染是因经口食入感染期蛔虫卵所致。受精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外界环境中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氧分压 和阳光中的紫外线才能发育。蛔虫感染从土壤到人的传播水平主要取决于人类的行为。如使用新鲜粪便施肥或儿童随地大便,使大量蛔虫卵污染土壤、环境、蔬菜、瓜果;不良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不洗手等。

(二)鞭虫病

鞭虫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估计目前全世界鞭虫感染人数有8.7亿。我 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台湾省和香港、澳门两地区都有鞭虫感染者存在。鞭虫感染者是鞭虫病的惟一传染源。人因经口吞入感染期鞭虫卵而感染,鞭虫感染常与蛔虫感染并存,鞭虫病的流行因素和蛔虫病一样,与自然因素和人类的行为有关。

(三)钩虫病

钩虫广泛分布在北纬45°到南纬30°之间的地 区。估计世界上钩虫感染人数有7.16亿。在我国除黑龙江、青海两省外,其他30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都查到过钩虫感染者。钩虫病患者及带 虫者是惟一的传染源。钩虫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后,在外界发育需要适合的环境,因此温度、湿度及土壤条件对钩虫病流行有很大影响。钩虫感染与人类的生产方式和 卫生习惯等行为密切有关。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均以人粪尿为肥料,而且多以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施肥,这是污染土壤的主要形式。男女老幼都是易感者。钩虫感染 人体的途径虽可能有多种,但在我国农村,主要是由于农民习惯于徒手赤足下地劳动,接触污染土壤的机会多而受到感染。

(四)蛲虫病

1990年全国调查中检查12岁以下儿童31万余人,蛲虫平均感染率为23.6%。蛲虫感染率有非常显著的家庭聚集性。蛲虫感染者是惟一的传染源。蛲虫传播有4种方式:

1.自身感染。雌蛲虫一般在夜间移行至肛门外产卵,因局部刺激而用手搔痒时虫卵即粘附在手指及甲垢中,当患者以污染的手指拿食物或患儿吮吸手指时,可造成自身反复感染。2.接触感染。被虫卵污染的手还可污染玩具、文化用品和日常用品,这不仅使自身反复感染,而且还使他人因接触而感染。

3.吸入感染。散落在被褥、衣裤及床铺上的虫卵,可借用风力或扫地而随着尘土飞扬于空气之中,随着人的呼吸进入口腔。

4.逆行感染。蛲虫卵在肛门周围孵化出幼虫,再钻入肛门,逆行入肠内发育为成虫并产卵。

二、致病与危害

(一)蛔虫病

蛔 虫的幼虫、成虫阶段均可致病,成虫的危害性更大。蛔虫的幼虫在人体内的整个移行过程中,可对肠、肝、肺、微血管及淋巴组织等引起机械性损伤,或因幼虫本身 及代谢产物作为抗原,诱导变态反应。重度感染时,幼虫可进入体循环,侵入多个器官,引起异位损害。成虫是蛔虫病的主要致病阶段:①夺取营养;②影响吸收; ③变态反应;④并发症及异位寄生,导致肠梗阻,以及胆道、胰管、阑尾等蛔虫症,严重时可以致命。

(二)鞭虫病

轻度感染一般无明显症状,如 果感染者粪便的虫卵数超过5 000/g或10 000/g时,则往往有症状,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以及消瘦、乏力等症状。严重感染者(粪便虫卵数超过20000/g)大多发生严重腹泻或者痢疾综合症。极重度感染者,成虫附着于直肠粘膜,可引起慢性痢疾,伴有腹痛和严重的里急后重,偶尔可致直肠脱垂。

(三)钩虫病

钩 蚴侵入人体皮肤可引起钩蚴性皮炎,病人可感到局部皮肤有烧灼、针刺或奇痒等感觉。多见于手指、足趾间皮肤嫩、薄处,也可见于手、足背部等,俗称“粪毒”。钩虫幼虫移行至肺泡后,病人可出现咽痒、咳嗽、伴有畏寒、发热、哮喘样发作等全身症状。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消化、吸收等功能障碍。持续性、弥散性腹痛为 常见症状,以上腹部和脐周为剧烈。重度感染者还可出现黑色粪便和营养不良等。少数钩虫病人有喜食常人不能吃的东西,称“异嗜症”。钩虫对人体的危 害主要是引起病人慢性失血所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贫血。钩虫的成虫咬附在病人的小肠壁上边吸血、边分泌抗凝物质,使形成的伤口发生凝血障碍。同时成虫还经常更 换咬附部位,而留下的伤口仍不断渗血。也有钩虫寄生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报道。严重钩虫病人因贫血、全身浮肿而丧失劳动能力。

(四)蛲虫病

蛲虫病的主要症状为雌虫爬出产卵引起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奇痒和炎症,影响睡眠。患儿常有烦躁不安、夜惊、失眠、夜间磨牙、遗尿、食欲减退、消瘦等表现。

三、防治策略和措施

2004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表明,蛔虫、鞭虫、钩虫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2.72%、4.63%和6.12%,比1990年分别下降了71.29%、73.6%和60.72%。12岁以下儿童蛲虫平均感染率为12.28%,较1990年下降了56.47%。推算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人数(含感染一种以上者)为1.29亿,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人数分别为3930万人、8593万人、和2909万人。

1.采用驱虫治疗为主的综合措施。根据不同流行程度,实行集体驱虫或选择性驱虫,并抓好重点人群(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菜农、果农等)的防治。

2.实施健康教育,改善人群的卫生行为。

3.加强粪便管理和安全供水,改进环境卫生,减少感染,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食源性寄生虫病

一、流行特征及分布

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病,称为食物源性寄生虫病。

(一)华支睾吸虫病

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鱼、虾而感染。本病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南北部、俄罗斯东部的少部分地区。我国大陆除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未见华支睾吸虫病例报告外,其余27个省(区、市)以及台湾省、香港、澳门都有该病流行或病例报告。

(二)并殖吸虫病

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并殖吸虫囊蚴的溪蟹、蝲蛄而感染。目前已报告的并殖吸虫达50种之多,在我国大陆23个省(区、市)和台湾省有确诊的并殖吸虫病病例报告。

(三)旋毛虫病

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旋毛虫幼虫囊包的猪肉、犬肉或其他动物肉而感染。本病呈世界性分布,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及黎巴嫩都有本病爆发流行的报告。我国大陆15省(区、市)和香港均曾有局部爆发或病例报告。

(四)弓形虫病

人感染弓形虫病途径有多种,但以经口感染为主,摄入含有弓形虫包囊的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食品(如羊肉、猪肉、牛肉、兔肉和鸡肉等)以及摄入被本虫卵囊污染的 水或食物为感染的主要途径。由于家畜的感染率高,故吃未煮熟的肉类食品的感染比被猫粪污染所致的感染更为常见。弓形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人体感染率较高的有古巴、法国、英国、新加坡、东非和巴西等国。我国各省(区、市)均有人体弓形虫感染报告。

二、致病与危害

(一)华支睾吸虫病

俗称肝吸虫病,轻度感染症状不明显,重者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表现,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和胆管阻塞等,可招致死亡。

(二)并殖吸虫病

肺 吸虫病除少数病例表现为急性外,多为慢性过程。其临床表现因虫种不同分为两大类型,即卫氏肺吸虫病与斯氏并殖吸虫病。卫氏肺吸虫病是由卫氏并殖吸虫引起,肺脏为其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因此主要症状是咳嗽、咳血、胸痛等,如侵犯脑脊髓、肝脏和皮下等时,也可出现肺外症状。斯氏并殖吸虫病是由斯氏并殖吸虫(国内 一般称斯氏狸殖吸虫)引起,不能在人体内发育成熟,以“幼虫移行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引起游走性皮下结节,侵犯肝脏、心包、眼、脑脊髓等时,也可引起相关 症状。

(三)旋毛虫病

本病急性期临床表现为发热、眼睑和面部水肿、皮疹等过敏反应。重症者可伴有下肢甚至全身水肿,还可出现胸腹水。继之出现全身性肌肉疼痛,这种疼痛常使患者坐立不安,其中以小腿腓肠肌触痛最明显。有的还出现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严重时可因并发症而死亡。

(四)弓形虫病

多 为隐性感染,严重者可有多种明显症状和体征。在怀孕初期感染的,症状严重,常致流产、死胎或畸形。先天性弓形虫病预后不良,病死率较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 症,如神经和智力方面的障碍,以及严重的视觉病变。获得性弓形虫病,有症状者以头部、颈部的淋巴结肿大为最常见。重者可并有心肌炎、肺炎、脑炎、视网膜脉 络膜炎等。如及早诊断和彻底治疗,预后良好。但免疫缺陷者或艾滋病患者,常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预后不良。

三、防治策略和措施

2003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华支睾吸虫标化感染率为0.58%,比第一次寄调的标化感染率0.33%上升了75%,估算我国华支睾吸虫感染人数为 1249万。全国8个流行省(区、市)并殖吸虫血清学阳性率为1.71%,10个流行省(区、市)旋毛虫血清学阳性率平均为3.38%,15个流行省(区、市)弓形虫血清学阳性率为7.88%。血清学阳性者中大多数为隐性感染者。

1.健康教育。食源性寄生虫病大都是人兽共患病,其传播循环较难 切断。但人群感染均系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所致。因此,健康教育是防治的重要措施,要使群众了解本病的传播途径及其危害性,把好“病从口入关”,不吃生的 或半熟的鱼、蟹、蝲蛄、螺和肉类。不喝生水,不吃不洁的生菜。刀和砧板要生熟分开。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可经皮肤侵入,应预防在加工螺蛳过程中受感染。

2.粪便管理。应禁止将厕所建在鱼塘上或鱼塘边,粪便要无害化处理后再施用,不要用新鲜人粪或猪粪作为鱼的饲料。提倡圈养猪,饲料要加热处理,不要用生鱼、泔水等喂猪、猫和犬等。这对预防华支睾吸虫病尤为重要。

3.提倡家畜集中屠宰,加强肉品检验和管理。4.治疗患者、病畜和开展灭鼠,减少传染源。

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近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若干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依然严峻,加上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常造成误诊或漏诊。这些寄生虫病的出 现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来源的多样化和饮食方式的改变、卫生观念普遍滞后有关。由于现代都市人不再满足于鸡鸭鱼肉,转而追求鲜、肥、生猛,因此生鱼片、野味、醉蟹、炝虾、涮火锅等成为许多饭店餐馆的招牌菜。无意之中,许多人染上了寄生虫病,有些曾经是“罕见”的。这些“吃出来的病”被媒体称之为新的 “富贵病”。更为可怕的是,大多数医务人员和检验人员对这些病知之甚少,造成误诊、漏诊,使病人和家庭蒙受痛苦和损失。包虫病

一、流行特征与分布

包虫病分别由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可分为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两种类型,是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包虫病(棘球蚴病)呈全球性分布。重要流行国家有东亚的中国、蒙古;中亚的土耳其、土库曼斯坦;西亚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南美的阿根廷、巴西、智利;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非洲北部、东部和南部的一些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包虫病高发的国家之一,其中以新疆、西藏、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四川等7省(区)最为严重。泡型包虫病又被称为“虫癌”,是高度致死的疾 病,分布范围多见于青海、西藏、甘肃、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区。在我国以囊型包虫病为主,主要流行于西北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家犬是主要的传染源和终宿主(棘球绦虫病)。作为终宿主的家犬在排出成熟节片及大量虫卵时,污染草地、水源、家居环境,或附着在其毛皮上,食草动物和人均因食入虫卵而被感染。作为中 间宿主,10种家畜可被感染,其中绵羊的平均感染率约为64%、牛55%、猪13%,对我国畜牧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终宿主家犬的平均感染率为35%。

二、致病与危害

包 虫病患者早期会有低热、食欲减退、腹泻、过敏性皮疹等现象出现,但是它的症状也会因包虫寄生的部位、囊肿大小以及有无并发症而不同。主要有两类表现:(1)过敏反应,常见的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甚至导致死亡;(2)占位性病变,随着包虫囊的不断生长,被寄生的器官出现压迫性萎缩,影 响功能或导致疼痛。根据侵害的器官分类,最常见的有肝包虫病、肺包虫病,其它还有腹腔包虫病、脾包虫病、肾包虫病、骨包虫病、脑包虫病及心脏包虫病等。

目前对包虫病的治疗仍然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但符合手术指征的比例不高,花费多、也有一定的危险性;药物治疗的疗程长达6个月以上,实施甚为困难。包虫病已成为农、牧区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患病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很大。

三、防治策略和措施

2003年完成的全国性调查中,对包虫病流行的12省、区开展人群血清抗体检测,平均阳性率为12.04%,同类地区对人群进行B超检查,平均患病率为1.08%,推算患病人数为38万。1.家犬的登记管理和定期驱虫。

2.加强屠宰管理,禁止用生的动物器官喂犬。3.进行健康教育,纠正不良卫生习惯,改进环境卫生。

四、面临的问题

1.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大多数流行区地处偏远,人群居住分散,牧民多以游动放牧为主,文化程度低以及与少数民族的语言障碍等给防治工作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2.居民的不良卫生习惯及某些传统生活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增加了实施防治的难度。

3.缺乏包虫病早期诊断技术和更有效的治疗药物,应加强科学研究。4.近期资料显示包虫病呈现由牧业区向农业区和城区蔓延、由西部、北部向东部、南部扩散的趋势。

黑热病

一、流行特征与危害

黑 热病因利什曼原虫寄生于人体网状内皮细胞所致,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目标疾病之一。当前黑热病仍然在全 球61个国家流行,波及亚、欧、非及拉丁美洲,每年新发病例约50万,死亡约7万人。近年来有蔓延之势并在局部地区暴发,例如1984-1994年间黑热 病曾在苏丹西尼罗河省爆发流行,在28万居民中造成10万人死亡。WHO已把黑热病列为再度回升的一种寄生虫病。我国周边的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尼 泊尔均有流行,以印度最为严重。在南美洲则以巴西为主要流行区。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以多种白蛉为传播媒介,犬是主要动物传染源。黑热病的典型症状主要 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贫血、消瘦,白细胞减少, 血清球蛋白增加,若不予以合理治疗,则大都在发病后1-2年内合并感染其它疾病而死亡。

二、防治历史及现状

黑热病在我国的流行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最早经病原检查确定诊断的黑热病病例是在1904年, 而对白蛉的研究则始于1923年。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的辽宁、河北、北京、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青海、宁夏、四川、陕西、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市、区均为流行区,尤以华东地区流行最为严重。解放初期全国患者约53万,死亡率极高。

自1950 年起我国大力开展了对黑热病的防治工作, 在流行区普遍设置了防治黑热病的专业机构。通过调查, 摸清该病的流行情况以及主要传播媒介中华白蛉的生活习性, 并大量生产特效治疗药葡萄糖酸锑钠。通过对病人的普遍治疗和大规模群众性的灭蛉、灭犬运动, 黑热病发病人数逐年下降,50年代末在华东、华北等主要流行区得到有效控制。但在我国西北的甘肃、新疆以及四川、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区每年都有局部 流行和散在病例发生。在四川、陕西、山西、内蒙古4省、区,病犬是主要传染源,人的感染大都由犬而来。在新疆和内蒙古存在黑热病的自然疫源地,新疆古老绿 洲地带为人源型疫区。

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的加剧,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使部分地区黑热病的发病率呈上升之势,并有可能向原流行区输出病例,造成黑热病在这些地区死灰复燃,再度流行,如不予高度重视,可能导致前功尽弃。2003年在新疆、甘肃、四川、山西、贵州、内蒙古6个省(区)进行了黑热 病患病率调查,共调查了16295人,发现病人96例,患病率为0.59%。

三、防治策略和措施

1.病原管理:及时发现并治疗病人,及时清除病犬和感染犬。2.媒介控制:在流行区对病人居所及其周围环境定期进行灭蛉药物喷洒。

3.避免人-蛉接触和犬-蛉接触:使用蚊帐和纱们、纱窗;户外活动穿长袖衫或涂驱避剂,对犬实施药浴等措施,以防白蛉叮咬。

四、问题与工作重点

1.新疆喀什绿洲为目前重要的人源型黑热病流行区,应加强防治力度。该地区存在多种媒介白蛉,应对蛉种及其生态习性作深入调查,以指导灭蛉工作。

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新疆和内蒙古等荒漠地带,黑热病主要由野生疫源动物传播到人。以往虽也作过大量调查,但对野生疫源动物知之甚少。

3.在四川和甘肃等山丘型黑热病流行区,家犬为主要传染源,应继续研究防止犬—蛉接触的可行措施以预防家犬感染。

4.加强对华东、华北原流行区黑热病的监测,以防输入病例造成该地黑热病重新流行。

5.黑热病流行区内存在大量隐性感染者,其在疾病传播流行中的作用急待解决。

6.常规药物五价锑剂在治疗甘肃省黑热病中出现约20%不反应或复发,应有新的给药方案或替代药物。

7.关注艾滋病在黑热病流行区的情况。我国现存黑热病流行区人群隐性感染多见,已有资料证明,一旦合并感染HIV,隐性感染者发展成现症病人的几率大大增加,严重危害HIV感染者的生命。

带绦虫病与囊尾蚴病

一、流行特征及分布

带 绦虫病是由猪带绦虫、牛带绦虫、亚洲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猪、牛和一些野生动物为其中间宿主,幼虫寄生时称为囊尾蚴病。猪带绦虫的幼虫也可寄生 于人体引起猪带绦虫囊尾蚴病(俗称囊虫病)。当人食入含有活囊尾蚴的猪肉、牛肉或其他动物肉或内脏以后,感染带绦虫而成为传染源。带绦虫病人粪便排出的虫 卵、含有大量虫卵的节片或从肛门逸出的节片污染环境,虫卵被猪、牛等家畜、野生动物吞食导致囊尾蚴病。猪带绦虫病患者还可使他人或自身感染而患猪(带绦 虫)囊尾蚴病。带绦虫病人、患囊尾蚴病的家畜与动物及其生活的环境构成本病传播的循环链。由于居民的卫生与饮食习惯、家畜饲养方式以及环境卫生状况的影 响,本病具有分布广泛并呈地方性流行的特点。

带绦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其中尤以中非、南非、拉丁美洲、东亚、南亚的发展中国家为甚。在我国广泛分布 于包括台湾省在内的29个省(区、市),其中猪带绦虫感染率在云南、东北、华北、华东为1%—15.2%;牛带绦虫感染率在四川雅安、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藏昌都、新疆喀什岳普湖县、广西大苗山苗族自治区、贵州从江县等地为16.8—70.7%;亚洲带绦虫病在台湾省的10县19个山地乡94个村庄为 0.4%—36.8%。含囊尾蚴的肉制品流入非流行区时可导致居民感染带绦虫病、继而发生家畜囊尾蚴病,形成新的流行区。

二、致病与危害

带 绦虫成虫为乳白色扁平带状,牛带绦虫可长达25米。带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寄生虫数一般1-2条,最多有31条的报道。带绦虫病患者可有腹痛、腹泻、食欲 异常、消化不良、乏力、头晕、体重减轻,但多数患者常以排出节片为主诉,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病常自肛门逸出节片。并发症有肠穿孔及继发性腹膜炎、阑尾 炎、肠梗阻等。

猪带绦虫囊尾蚴病(囊虫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报道中最小的病例年仅1岁零4个月,因囊尾蚴寄生部位、数量以及机体反应的不同,其 临床表现及程度各异。通常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病可在皮下、肌肉扪及或在口腔黏膜、舌面、舌下见到囊尾蚴结节,四肢呈假性肌肥大。囊尾蚴病人中有60%-90%为脑囊尾蚴病,按其病变部位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软脑膜型、脊髓型,表现复杂,后果十分严重。通常有癫痫、头痛、记忆力减退、失语、偏瘫、精神 症状,严重时有颅内压增高所致呕吐、视力模糊、视神经乳头水肿、昏迷甚至于猝死。眼囊尾蚴病可引起视网膜剥离、视力减退,死亡的虫体强烈的刺激可导致色素 膜炎、视网膜炎、脉络膜的炎、化脓性眼球炎、玻璃体浑浊、并发白内障、青光眼、眼球萎缩乃至失明。

猪带绦虫囊尾蚴病可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和经济损 失,据山东省报道本病患者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家庭年收入的82%,最高可达年收入的6倍,是流行区因病致贫的重要原因。该省由于猪带绦虫囊尾蚴病的病人 和病猪造成年经济损失达3.5亿元以上。脑囊尾蚴病也给病人和家庭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三、防治策略和措施

2004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带绦虫的平均感染率为0.28%,较1990年完成的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发现的0.18%上升了52.47%,推算全国带绦虫感染人数为55万。

1.控制传染源。开展人群带绦虫感染及人群、猪只的囊尾蚴感染情况调查,治疗病人、处理病猪。

2.加强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禁止随地大便,改进家畜饲养方式,预防家畜感染。

3.加强屠宰场的管理和肉品检验,严禁销售含囊尾蚴的肉(俗称“米猪肉”)。

【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推荐阅读: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11-06

林业局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总结06-17

颅内寄生虫病例分析05-31

上一篇:小桥流水现代诗歌下一篇:试卷讲评课教学案例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