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师授课心得体会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听名师授课心得体会(精选11篇)

听名师授课心得体会 篇1

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深化课程改革,推进课堂转型,实现以学定教”研讨会

谢伦英

3月21日,在唐主任的带领下,我有幸到重庆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深化课程改革,推进课堂转型,实现以学定教”研讨会的学习。聆听了来自全国名师的杜琳,黄爱华,高众,贲友林,唐彩彬,潘小明,张齐华演绎的经典数学课,心中激动不已。名师们的幽默风趣、激情睿智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们给我们呈现了纯天然的原生态课,用自己的课诠释了“只有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课堂”。听他们讲课你会不自觉地失去时间观念,好像听多久都不累。真的,听着名师们亲切的声音,看着孩子们快乐的表情,瞬间发现:“哦,原来做数学教师原本可以这样幸福!原来数学竟然这么美,原来数学课堂就是爱的音符与美的旋律的完美结合。”

各位名师通过示范课、讲座、现场辩课等多种形式的研讨为我们诠释了“以学定教”,即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发展,如何让各有差异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让教学回归儿童,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抽象的知识转为学生火热的思考,让学习变成探究知识的旅程。接下来谈谈这次重庆学习的收获。

体现主动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

慧之花开在孩子们的手上。老师们重视孩子的动手操作,重视孩子的手脑结合,俗话说:心灵手巧。要想真正的学好知识就是要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杜琳老师执教的《重叠》时,一改传统的课堂教学,每个学生将在自己充分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展开与同伴的学习分享,实现从“我到新我的循环学习提升。在学生独立思考时,专心记录自己的想法,写完自己所有的想法。小组分享时静悄悄的,并分好工,做好上台分享的准备,杜老师巡视,充分收集叙述材料,抓住有效资源。小组上台分享时声音响亮,各抒己见。这堂课体现了三大亮点:一,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表达的空间和对话空间。二,始终关注学生学习形式,学习方法。三,注重课堂礼仪教学,培养学生文明礼仪。

二 创设趣味情境,导入数学课堂

情境是教师进行教学,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在创设具有“数学韵味”的情境时,不仅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开展积极的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知识建构,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这一切都是为了达成“有效导入”。本课从认真钻研教材、优化预设与生成、精心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参与度四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中如何增强导入的有效性,真正发挥 “有效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方程的意义》中,黄爱华老师从“=”入手,用双手打比方,左边等于右边,左边和右边相等给“=”重新定位。接着以“编故事”的方式讲述文本中的四幅图,孩子们兴奋的融入了课堂,同时黄老师要求学生在讲述中依次用到“平衡,如果,式子,等式”四个词语,为理解方程的含义打下基础。黄老师用他的智慧与幽默,提问,思考,总结,谱写了一堂精彩的课。

黄爱华老师为我们带来讲座《“大问题”教学微格研修》。讲述了什么是“大问题就”教学,学科和学科教学的核心问题与基本问题。核心为学生在前,老师在后。黄老师的课和讲座让我感受到:1,根据学生需求,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导入文本。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数学教学生活化。

3、整体把握教材,抓好教学核心概念。

三 新颖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而来自南京的贲友林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圆的认识》让我耳目一新。贲老师利用研究单让孩子们在课前独立自主完成,课上以练习纸为主,进行交流讨论,研究学习。老师不教画圆,学生自己用圆规试画,组织学生观察画圆时注意什么,怎样找圆心?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在尝试中锻炼了孩子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贲老师让学生通过对待学习内容的研究学习,在小组与全班的交流过程中,分享各自已有的想法,在交流质疑,补充,总结,提炼的过程中,学生丰富各自的已知。贲老师将探索的课堂转型方法展示给我们,新的教学模式更关注于学生,只要给孩子空间,孩子就能还给你精细。

贲老师的课体现出新的理念:1,学会倾听学生的观点,正确引导。2,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3,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研究,相

信学生的能力。

贲友林老师的讲座《“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让我收获甚多。他解读了“以学为中心”的本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不是教师的表演,教的质量,最终要通过学的质量来反映。“教”是为了“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贲老师出示了女儿的绘画:课上,爸爸高大英俊的站在讲台上挥舞着教鞭,黑板上板书几个方程式,下面坐着的孩子们只见一点点后脑勺,都齐声说到“懂了”。可见,在孩子心目中,这只是爸爸的舞台。我感慨,我的课堂是不是应该转型了。

如何“以学为中心”,我的理解为:1课前研究,让学生走在教之前:2课堂互动,充盈学生的“声音’。3 教师之教,服务于学生的学。4,练习设计,针对学生之所需。

四 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重视营造愉快课堂。

通过这几节课我看出每位名师都在向我们传递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看到每位名师都体现了这点――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而是现在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张齐华老师的《认识负数》中,没有借助任何多媒体教学,充满磁性的声音,幽默的语调,时尚的言语,设计的巧妙,给我们传授了一堂愉快的数学课。从生活实际入手:生活中哪儿见过负数?学生列举:电梯的—1层,温度计上—2摄氏度,海拔—65米,卡上欠费-35元。小组内讨论几个负数分别表示什么含义?独立用图表示出来,并解释图意。在互动中,不断的补充,交流,提问,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张老师联系生活实际,谈到儿子体检身高为—2cm,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完全抛开课堂的束缚,你一言,我一语,想法是五花八门。终于有孩子猜测到是比平均身高矮2厘米。最后张老师以自己的身高为0,为负数的学生起立,负数再见。真实,愉快,魅力,精彩,返璞归真等词语是所有在场老师评价张老师的课堂。

从张老师的课堂中我感悟到:1,语言力求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2.营造

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3,课中多运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不断进取。

五,新颖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转型

张齐华老师的讲座“《先学后教》教学实践与操作要义”,清楚的写实了南京的课改。张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流程,以及如何落实研究单的制作,学生怎样完成研究单?

什么是“先学后教”?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前,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自学、练习。所谓“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生教生,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在生生、师生、文本与教师、文本与学生的多向互动中,学习新知,巩固知识增长点。

2先学后教分为前置研究,组内分享,全班汇报,实践运用4个流程。3制作“研究单”时体现整合性,研究性,开放性,差异性。

4学生完成研究单时,学生的方法多一点,思考深一点表达异一点,质疑有一点。进行课堂示范,对家长要培训,给孩子多点激励。

5如何组织“组内交流”。建立制度时有仪式,口号,流程,顺序。表到倾听时有指引,注视回应和评判。互动对话时要进行纠正,补充质疑,探究。准备汇报时要排序,有分工,完善,总结。全班汇报时,教师适当引导,介入,阻止,放大,激励。

张老师的讲座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改革的艰难,无论是建立制度,还是组织交流汇报都是一个漫长的实验过程,只有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才得到同事们的赞同。课堂改变,教育才能改变。课堂改变,学生才能发展。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的实现课改?我认为,一、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二、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

三、注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

听名师授课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西医院校,气血津液,教学方法

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因其学时有限, 中西医理论体系差异巨大等问题, 使得学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理解中医理论并形成中医的思维方式, 更谈不上运用中医理论解决临床问题, 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让学生对中医学理论产生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从而正确的评价中医, 以及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中医知识, 也是西医院校从事中医教学的同仁一直探讨的重点问题。气血津液是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继阴阳五行学说外, 另一部分较为抽象的内容, 对于西医院校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作者在气血津液的教学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一些心得, 与同人共享如下:

1 互动式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993年, 随着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法被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1], 其理念和方法逐步被广泛接纳并迅速风靡全球, 目前许多中医院校都将其运用于日常教学当中,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 由于气血津液在西医院校教材《基础中医学》中编排在第4章节, 在此阶段学生掌握的中医基础知识有限, 妨碍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 因此, 很难在教学中真正地实施PBL教学法。然而,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 适当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师生间的问答互动, 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由于西医的学生在学习《基础中医学》的时候, 已经树立了西医的思维模式, 掌握了一定量的生理病理知识和临床基本常识, 因此, 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到学生的上述特点, 有针对性的提问, 引导学生尝试从中医角度如何解释一些生理、病理现象。

首先在开篇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就是用另一种方式、另一种角度去描述机体在分子水平上的物质与能量的代谢转化和生命活动规律。建立在这种理念下, 学生会更好地理解中医气血理论的精神实质。例如在讲“气”的概念时, 教师可以问学生, “气”用英文怎么说?表面看是双语教学, 实质上通过提问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气”的理解。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回答“gas”, 这时老师就可以告诉学生, 气的英文还是“qi”而并非gas, 为什么呢?因为中医的气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并非“gas” (气体) 这么简单。这样学生就会对气的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 想了解到底什么是“气”。“气”在课本上的概念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活动的最基本的、富有活力的精微物质。”如果仅仅将这句话念给学生听, 以他们的中医知识是很难理解其深刻含义, 刚刚提起的兴趣就会因为对概念的不理解而消失殆尽。因此, 就要求教师要将这句话的内在含义讲解给学生, 首先什么是“构成人体”, 也就是说人的有形肢体, 四肢百骸都是由气攒聚而成, 那么“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维持哪些生命活动呢?首先是脏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要发挥其生理功能, 都靠气来维持;有了“气”心才能主神志——调控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 脾才能主运化——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 维持人的另一个生命活动就是维持经络的运行, 正常生理情况下, 气血在十二经脉中从手太阴肺经开始按照一定的交接顺序最后运行到足厥阴肝经, 然后接着从肺经开始往复运行, 从而运行气血, 传导感应, 调节人体机能的平衡, 而经脉的这种循环往复的运行要靠气的维持, 最后人体中血、津液的运行、向全身的输布以及通过代谢以汗和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同样靠气的维持。这就是“维持生命活动”。那么, 什么是有活力的精微物质?它的活力表现在哪里呢?就表现在气一直不停歇的处于运动当中。也就是说:有了气才能构成人的有形的躯体;五脏 (心、肝、脾、肺、肾) 以及行对应的六腑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血、津液才能正常的输布、排泄;经络才能发挥其运行气血、沟通内外, 传到感应等功能, 这样才能构成一个有生命活动的人。可见, 气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内外的新陈代谢, 激发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负载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如果没有了气, 那么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结了。可见气对于人体是多么的至关重要。通过上述讲解学生就能全面地理解气的概念, 同时也能将前面学习的藏象学说和即将学习的经络学说知识穿起来, 加强各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 形成整体观念。另外也能顺理成章的引导出气的生成来源以及运动形式等知识。

2 案例式教学,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

气血津液这一章节概念多, 理论性知识多, 如果单纯理论讲解, 学生往往会有枯燥的感觉, 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式教学是我多年执教中, 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讲“气的功能”时, 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气的功能是气血津液章节的教学要点, 是最需要学生理解掌握的知识点, 通过不同的临床实例, 可以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气的功能。例如, 气的温煦功能, 可以模拟一个畏寒肢冷的案例, 在分析案例中让学生了解, 生理情况下, 气在人体就象自然界中的太阳一样, 它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维持人体正常的体温。温煦脏腑经络使其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维持血和津液的正常运行和输布。而在病理情况下, 气虚不能温煦人体就会出现体温低下, 畏寒肢冷。中医治疗通过补充人体的阳气, 就能使其发挥温煦作用, 改善畏寒肢冷症状。另外, 反复感冒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的防御功能, 同样自汗的案例有利于学生对气的固摄作用的理解等等。注意在重点讲解主要临床表现的同时, 还可以结合患者的次要伴随症状, 让学生初步了解气虚证的共同临床表现, 并结合藏象学说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脏腑气虚所表现的特异性症状。例如, 气的温煦功能案例, 在畏寒肢冷的主要症状基础上, 可以加上腰膝酸软、夜尿多等肾气虚的表现, 气的防御功能、固摄功能案例, 均可以在主要临床表现外, 加上一部分肺气虚、脾气虚或心气虚的症状。案例分析的过程, 一方面是对前期藏象学说知识的回顾, 另一方面为后续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教学奠定基础, 总之, 中医理论知识的前后贯通,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 逐步形成一定的中医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另外, 在讲解气血津液的关系时, 教师可以通过临床治疗血虚、血瘀、出血的实例, 来讲解为什么说“气为血之帅”, 如何通过补气、行气达到“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的目的, 一方面将气血津液理论与中医治疗学相联系, 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中医理论, 不仅是为了掌握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用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实践。

3 适当应用媒体技术, 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本章节中气血的运行输布以及津液的代谢和运行输布在西医院校教材中是略讲内容, 也是比较抽象的一部分内容, 对于西医院校学生而言, 它颠覆了学生固有的能量代谢、三羧酸循环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这部分内容正是将气血津液理论与藏象学说理论有机结合的部分, 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 这就需要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这部分采用人体示意图和动画的形式分步骤讲解, 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是一种既省时又便于理解的方法。例如血的生成与输布可以通过示意图加动画讲解,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如何经过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 转化为水谷精微, 继而化生为营气和津液, 脾主升清,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 贯注心脉, 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血液, 运行全身。津液的代谢输布可以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 讲解饮食水谷入胃, 经过胃的初步消化, 下输小肠, 其中一部分液态物质通过胃游溢精气归于脾, 另一部分通过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 同样将液态的营养物质归于脾, 然后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一部分通过肺的宣发作用, 向上和向外布散于头面和肌肤, 经代谢后通过皮肤腠理和呼吸道以汗液和呼气的形式排出, 另外大部分的津液在肺气的肃降作用下, 向下、向内输送滋养内脏, 并下达于肾, 在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下, 分出清浊, 将其中清的部分上归于肺、脾重新参与代谢, 浊的部分下输膀胱, 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另外一个重要的排泄途径就是小肠泌别清浊后, 清的部分上归于肺, 浊的部分下输大肠, 大肠在吸收部分水分, 将肠道中的残渣燥化为糟粕排出体外。

总之, 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从整体角度认识人体脏腑组织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以及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物质基础的独特理论体系, 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与学生交流互动, 了解他们的学习难点和心得, 总结教学经验, 不断汲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要会听名师的课 篇3

听名师的课,教师需要关注如下几点:

一是知识。名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对学科专业知识有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听名师的课,甚至令人拍案叫绝:名师能够深入浅出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教与学的效率高;尤其是名师能够利用新颖好奇的知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二是技术。名师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条件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从教到学的转换过程中,能够向学生展示精当的方法、娴熟的教学技巧,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是文化。名师有良好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先进,在对学生、教师本身以及师生交往方面,都充满了人文关怀,能恰到好处地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充弥着愉快的气氛;在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处理上,注重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让学生受到感染与陶冶,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与洞察人类的文化遗产,从中获得智慧与愉悦,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的精神之旅。

四是智慧。名师与他人的交往和对话,名师对教学的预设与生成,都会产生点石成金的效果,不断迸发智慧的火花,既打动了听课者,又打动了自己。

听课者在为名师的高超技艺而感动甚至折服的时候,其自身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首先,听课者过于注重名师对知识的理解,过于注重名师对组织教学的处理艺术,只是停留在该课的教学知识与教学技术上,关注实用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是得其“形”而忘其“神”。在自己的课堂上,要么拾人牙慧,趋之若鹜,要么对类似问题进行迁移处理,一旦情况有变,听课者自己的课就会走样,常使听课者有良好的自我感觉,但鲜有实质性进步。所以,听课者不但要得“器”(技术),还要得“道”(思想与理念)。听课者要对照反思名师是怎样处理知识的;其教学技术是怎样生成的;其中反映出怎样的文化理念?这些教学智慧说明了什么;要反思怎样才能具有这种水平,进而让自己的课具有生态课堂和文化课堂的韵味。

其次,由名师的课堂所具有的鲜明特色来看,听课教师无论是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技术,还是对课堂文化的理解与教学智慧都相形见绌。所以,在当今教育观念从“双基观”到“智能观”,再到“素质观”的变迁过程中,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果把教师的发展盲目地寄托在外在牵引、示范、移植的基础上,使自己成为“知识搬运工”和“教学技术员”,无疑是本末倒置。

因此,教师应该增强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一要学。教师要博览群书,要加强对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使自己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教师;要对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运用,整合好各类知识,把便于学习的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更好地发挥教师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二要思。教师既要有课前、课中的思考,又要有课后的反思。只有这样,才会思考出学生的心理特点,思考出专业的文化品位。例如,过去我们认为,诸如班级规模、课本质量、学校设施、教师经验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而“科尔曼报告”却表明,它们对学生的学习影响都很小。学生在学校期间,75%的成功均来源于其社会经济、家庭、文化背景。这对于我们从文化资本的角度解读教育颇有裨益。所以,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文化的课堂、生态的课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浸染,让学生分享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师生的心灵得到融合,让学生在教师的唤醒与鼓舞中前行。

三要悟。教师要身体力行,刻苦钻研,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升华对教育的情感,领悟教育的真谛,触及师生交往的底蕴,悟出学生的个性,悟出教师的优劣,悟出教师共同体的长短,扬长避短,总结经验,进而生成教育教学智慧,让自己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有了感悟的课堂,教师才会从关注狭隘经验转向关注理念更新和文化的再创造,教师的教育观念才会得到优化,教师才能洞悉教学问题的深层根源,才能有效地指导教学;有了感悟的课堂,才会是融进教师生命的课堂。教师真正的教学艺术不仅仅是有用的形式设计,而且是可靠的精神(思想)再现,这样的教学才是动感的教学。

当然,年轻教师多听一些名师的课,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富有经验的教师听一点名师的课,让彼此的思想发生碰撞,从而有效地借鉴名师的教学经验,也未尝不可。但亦步亦趋就不明智,教师要从关注技术熟练转向关注文化生态,我们的教学才会得到升华。那时,名师就会悄悄向你走来。

听名师讲座心得体会 篇4

南苑小学黎保粉

学校领导为了缩短我们新招聘教师的成长周期,提升我们的教学高度,前个周末,特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观摩聆听上级领导精心组织的李青霖名师的讲座,可谓是感受颇多,收获颇大。而面对鲜活的教学对象,智慧的教师必然没有相同的课堂。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我们的备课效率提高了,特别是名校名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细致深刻的教材解读和精巧的教学设计,给我们的备课提供了丰盈的源头活水,让我们的头脑有了丰富的教学智慧。

听名师讲座心得体会 篇5

2013年10月24日下午,作为“名师工作室”成员,我有幸参加了丹东市教育系统第12届“园丁论坛”活动,倾听了诸多名师课改10年来的经验与体会,感受颇深。

活动分三大板块:名师谈课改10年来的经验与体会;与名师面对面;名师领导与观众互动。会场气氛热烈,名师与领导精彩的发言不时博得下面观众热烈的掌声。

通过这次“园丁论坛”活动,我对十年课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平等民主的课堂才真正是属于学生的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只有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平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习,课堂才能真正从“教”堂变成“学”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才是课改后的课堂。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

二、课改促使教师更注重科研工作;反之,科研工作也促进了课改工作。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理性反思的过程,又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所以,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认识随实践发展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

是否正确的惟一标准,必须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发展过程来要求教师、培养教师、锻炼教师,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当然,教师的成长也促进了课改的速度。

三、深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内涵

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要避免形式化和绝对化。我们必须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选用时必须根据学科性质、教材因素、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扬长避短,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方式相互结合;作为一种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系统进行培养。在实践中,既要注重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功能和价值,又要防止将其绝对化、片面化、庸俗化。这是必须坚持的辩证态度。惟其如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能在实践中扎根、发扬光大。

“听名师宣讲”心得体会 篇6

“听名师宣讲”心得体会

3月26日,在蟒河中学礼堂举行的“我的教育观名师宣讲”活动。我有幸参加,听了张红萍老师的《学困生转化的方法》,常刘敏老师的《关注学生发展实施有效教学》……真的是受益匪浅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我们日常挂在口头上的“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我感觉要成为师德高尚的老师,通过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了以下心得体会: 一、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育改革进行到今天,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究竟教育的最终归宿在哪里?今天听了各位教师的讲解及王兴林主任的点评,我认识到,教育的本身还是应该回到学生长远的发展上,一切以对学生终身发展为基础,寻找适合我们学生的教育。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如果马马虎虎教学,也可以应付过去,这只是敷衍塞责履行教学工作。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呢?正如有人说的那样“要人敬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诚信力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二、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 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我认为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会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师徒般的师生关系,但处理不好,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老师应去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人的个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然后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去因材施教,去处理一些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还是教与学工作中,只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我们的办法才会更多,处理问题会更慎重,师生间只要形成了一种和谐关系,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三、必须树立平等对待观 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只是我们老师没有把他发掘出来。每一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我提倡平等对待,教师应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教师应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对转化后进生,我们一要有爱心,二要有信心,三要有耐心。仔细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积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如因学生之间有误会引起的争吵,教师要心平气和地找双方谈心,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化解矛盾;如因对某学科不感兴趣而想放弃,班主任教师要联系科任教师,采取合适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由浅入深,分层要求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杜绝厌学情绪;如因自控能力不强,而产生不恰当的发泄行为,无意的犯错,教师不能抓住一点错误就横加指责,求全责备,绝不可算陈年旧帐,更不能乱给学生戴“帽子”,以免影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耐心开导、努力帮助,首先要多肯定学生身上哪怕是很小的一个闪光点,加以大张旗鼓的表扬,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然后借题发挥,教师列举现象(其中那当然包括该生的错误),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老师不用点明,学生内心也能明白自己做错了事,使学生既认识到错误又对老师心存感激(保全了自尊),自然就容易转化。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 作为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对学生严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认为师生间就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简单关系,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会阻碍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观点具有“权威性”,久之则会压抑学生的潜能,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我时常会注意到了学生的一些想法,尽量让其讲完其看法,然后我再讲讲我的看法,不同之处我们探讨,这样可激发学生的一些有见解的想法和看法。同时对我们教师的思维也有启发意义。可以说教学应以“人”为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新。 总之,聆听这次名师讲座,收获颇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我今后的工作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让我发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以及不足之处,让我明确了今后该朝哪个方向努力,怎样努力。总的来说,通过这次的学习,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去反思,总结,让自己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研究生授课的一些困惑和体会 篇7

会议很务实, 代表层次很高, 都是科研一线的科学家, 70人左右。

其他发言的老师都认真准备了PPT, 也不是3—5分钟。自己当时有点慌神, 照着写在纸上提纲和提示文字, 说了点自己的看法。今天回忆一下, 写出来。有些错误, 希望能听到批评建议。

我从1997年开始在研究生院参与研究生授课, 参与的课程有《基础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前沿》、《动物生态学》等。在研究所参与所级层面的《现代动物学纲要》 (生态学部分) 和研究室层面的《整合生物学》等课程的授课。

很喜欢讲课的感觉, 上了讲台就有了教授的感觉, 这些年来很享受这种感觉。研究员与教授还是有区别的。

关于研究生授课, 有些体会, 更多的是困惑, 也有很多很多的希望。

困惑:研究生的课程该如何教?

教什么?研究生需要学习一些基础知识, 培养一些基本技能, 但研究生授课不是大学生授课的延续。知识有专业知识和普通知识, 知识有深有浅, 研究生的背景和基础不同, 在较短的时间内需要照顾哪些同学?如何照顾到各个方面?怕就怕都照顾, 最后谁都没有照顾好。研究生培养, 假定按照智力、基础知识、求学欲望、创新能力等等各个方面分为前30%、中60%和后10%这样的分布的话, 在照顾到60%和10%的群体的前提下, 理应重点关注30%的群体, 研究生培养就是要发现和培养最好的科研苗子。我们很多情况下是过于照顾基础弱的群体而影响了优秀的那部分同学。

从自己的授课经验看, 研究生授课要加强讨论课, 研究生为主体。研究生唱主角, 教师适当点评和鼓励, 效果很好。

研究生授课, 要以小班为主, 大班授课, 没有师生交流的机会, 会降低教学效果。

讲授什么、如何讲授?

几点思考和体会。

研究生授课不能让研究生感觉是“大五”, 要改变本科期间的一些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 改变教师讲、学生记 (听) 的模式, 研究生由被动学习改变为主动学习, 主动去获取一些新知识, 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授课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研究生的培养目的就是培养科研素质, 教学要考虑科研需求。要重视方法学和思维的训练。这可以通过介绍一些具体的研究实例, 一些新的成果, 让研究生掌握和了解科研前沿和进展方面, 如果是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的新成果和一些著名学者的新成果, 研究生更有一种亲近感。国际学术界的一些经典论文的解读, 对研究生思维和开阔视野应该是很有利的。

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的教育要渗透到研究生教学中, 介绍一些国际学术界的科学家, 通过国际上的大科学家的事迹和科研经历的介绍, 让研究生了解科学家家的学识、风范和魅力, 感悟科学精神。了解国际学术界的管理, 了解当今国内学术界的“非正常惯例”和“非正常规范”, 要明白是非, 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 我特别希望从国外回国发展的海归派能够担当起一部分责任来, 把国外好的教学经验、学习理念、科学理念、学术规范等告诉我们的研究生, 以自己在海外的经历影响我们的研究生。

研究生授课不应该有具体的教材, 但教师心里应该有多本教材, 国内外流行的主要教科书。讲授的内容是有教师自己的风格, 是多本教材和文献资料的综合。课本上的知识、文献中的新知识, 前沿和经典, 都要让学生体会到。

怎么办?

研究生上课睡觉的现象一直有。研究生考试应付的现象一直有, 雷同的考试卷一直有。试题答案没有独立的思考, 好学生多是严格按照课件的内容抄录。

喜欢思考的学生少了。迷茫的学生多了, 缺少思考习惯、追根问底的学生少了, 追求新知识、深究未知的欲望少了。

……

怎么办?

研究生培养需要品牌意识, 中国科学院大学要建立品牌, 其实中国科学院本身就是一个很大很好的品牌。如何发扬光大, 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研究生导师要有发现苗子和培养人才的责任意识, 有耳闻目染、以身作则的影响意识。授课教师的学识、授课艺术、授课风采和个人的人格魅力, 对于研究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一代研究生接受了不良教育, 接受了不良的学术规范, 等他们做了导师, 他们的这些不良“规范和习惯”还要继续“危害”下一代研究生。教育是百年大计, 必须考虑文化的影响, 传统的影响。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还是需要的。只破不立, 在大的时间尺度上, 是很可怕的。

关于数字化课程的建设, 除了我们都知道的那些优势外, 还有意识到不利的一面:数字化教学, 教师会有依赖性, 会忽视备课和授课前的准备, 教师毫无激情地念PPT已经是很多学生抱怨的问题了。同样, 研究生有依赖感, 懒得思考, 也不去思考, 懒得记笔记。抽象思维会减弱, 想象力会减弱。想象力对于科研创新的重要性, 大家都很清楚了。

研究生课程的数字化, 对于没有机会走进课堂, 没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优秀科学家的学生来说, 是非常大的一个喜讯。如果保证拍摄视频教学片的时候, 教师的授课风采不减, 不会影响其思维、风格和魅力, 这在当前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看过一些国内外的教学视频, 国际学者有风采和个性, 国内一些精品课程, 教师研究非常精彩, 没有半句废话, 非常紧凑, 但感觉有些过于拘束, 听的时间长一点就感觉是一种刻意的“秀”, 失去了真, 没有美感, 是一种遗憾。

听名师讲座心得 篇8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只要在教学中学生思想出现的火花要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要及时引导,吴老师还提出了包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也是一笔很好的资源,教师要及时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迷惑中自己能主动去探求,以达到自己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个性得以民展等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情感,而且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对于所谓的差生要学会等待,等待是艺术,等待是尊重,等待是策略。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小心呵护学生的情感,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除此之外,优秀的数学教师还应该是能教出数学品位、教出数学境界的教师,“漫长悠久的数学史、璀璨的数学文化、著名数学家的名人事迹、古代数学名题”都是滋养学生数学涵养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当然数学是科学,讲究的是真与实,教学必须扎实、踏实、诚实地对待,让“求真、求实、诚实、守信”的教育浸润其中,让科学的严谨性和教育的艺术性凸显其中。

吴老师在讲座中多次提到她与所教过学生的深厚感情。有因为一句表扬的话而多年还深深记得这句话的学生;有冒着严寒,捧着多年储蓄的零用钱只求能请吴老师吃一顿饭的小学生;有因一句话而影响到一生的学生。从这些例子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吴老师高尚的人格。由此我们想: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心换心,何愁不能实现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

听名师讲课心得体会622 篇9

6月22日,我在庙沟门学区校领导的组织安排下听了王威、刘亚两位老师的新课程教学观摩课。两节课下来,使我耳目一新,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1、两位老师的课,展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这次听的两节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感觉到整个课、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

2、老师无批评、责怪的语言,更多的是鼓励和表扬,整个课堂让人感觉轻松、活泼;老师的教学理念新颖,注重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能恰到好处的把教学内容隐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以情生情。

3、把讲解看成是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体会”、“品味”还给了学生。同时,在他们的教学中肯定性评价体现出尊重、鼓励的原则。

4、从他们的授课中可看出,他们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地改革了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实处。

短短的学习,使我深切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教育素养,更要有不断学习、多思多想的意识,这才是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关键。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们的舞台,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拥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同时,使我在深受启发的同时,也有新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新的课改理念下,如何使教育教学工作焕发出新的光彩,是我们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以名师为榜样,研究她们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为己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努力提升我的教学成绩。

沙梁小学:刘丹

听华南理工名师心得体会 篇10

聆听名师侯立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视频讲座,名师神采飞扬,听者亦有心得。

老师主要讲:

一、原始社会政治制度

原始社会是指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的上百万年时期。由于人类在这个时期处于进化阶段,主要活动是找食物求生存,很少政治活动。原始社会时期分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两个阶段。

原始群时期,人类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比较松散,他们的主要活动就是共同劳动,共同抵御猛兽和自然灾害,共同消费,生活很简单,无政治制度可言。

氏族公社时期,由于人类的进步,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逐渐开始产生具有政治性的制度。在氏族公社之母系氏族时期,政治制度特点是:妇女在公社中处于支配地位,世系从母系计算,实行共族共财制,财产由母系继承。历史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政治制度有了长足的进步:男人在公社中处于支配地位,世系从父系计算,实行财产公有制,财产由父系继承。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军事民主制度和禅让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在进步,原始社会财产共有制开始被破坏,产生了私有制,从而中华民族进入了更高的一个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

二、奴隶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华民族在奴隶社会时期发展了大约1000年(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经过了夏朝和商朝两个朝代,创造了璀璨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王位世袭制度——中国从夏朝大禹传位于子开始,就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治制度的基调——王(皇)位世袭。王位世袭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件,他标志着氏族公社制度的瓦解,保护私有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已经产生。

2、各具特色的政府组织形式——自从夏朝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后,国家产生了,阶级也产生了,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国家机器必然产生。夏朝和商朝的国家组织既有相同点又各有特色。王称天子,王下有百官。又有法律和刑罚,用于镇压奴隶的反抗行为。它们的不同在于百官的称呼和刑法的种类。

3、建立在相同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他们有着相同的经济基础,那就是土地私有制,奴隶主统治和剥削奴隶。当奴隶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由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周王朝灭亡了奴隶制的商朝,使中国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时代。

三、封建社会时代的政治制度

从周朝开始的封建社会在中国延续了3000多年,既创造过辉煌的成就,也由于其强大的保守势力,严重的阻碍了中国发展的进程,最终落后于世界,导致了百年的屈辱。在这几千年里,政治制度大同小异,一脉相承。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秦始皇式的法家政治统治——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周公、孔孟仁义之道的思想统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其总的特点及变化情况论述如下:

1、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虽然周朝的天子自称为王,但实际就是皇帝,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周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他既是中央机构的首领,也是诸侯的共主。他采取“分土封侯”的宗法制度和政治制度相结合的方式来统治天下。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两千年来,天子称皇帝,仍然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最大的权力,既是国家的首领,也是宗族的首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诸侯分封制。自从周武王灭了商朝后,把全国疆域分封给兄弟儿孙和功臣开始到清朝鸦片战争为止,历朝历代的帝王为了使自己家族一统万世,都会分封自己的伯叔、兄弟、姊妹、儿孙。因为分封诸侯导致过很多的内部战争,最终使得从拥有一方统治权的诸侯被削弱为只享有衣食税收权的空爵!

3、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机构制度。几千来,中国中央机构总的来说是遵行了秦始皇的三公九卿制的模式。即使是从隋唐开始及其以后的三省六部制也是遵行其道的。只是结合各自时期统治需要略有变化而已。

4、郡县制。郡县制开始于秦朝,是商鞅变法的成果,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从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开始,两千年来,各个朝代都遵行不悖。虽然几经变换,从郡县制——州县制、——省府县制,但是这是一脉相承的。郡县制开始于秦始皇,结束于南北朝之北周。州县制开始于隋朝,直用到清末。省、府(州)、县制开始于元朝,延续到清末。

听名师讲课的心得与体会 篇11

茅坪中学杨书莲

11月19日,全县教师在县教委领导的组织安排下听了武汉特级教师的教学观摩课,使教师深受震撼,真正感受到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带来的新变化。

听完名师的课后,我校教师开展名师讲课谈讨论会,大家从名师们的授课中,深受启发,归纳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孙彬等几位名师的课,展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这次听的几节课,在她们的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健康发展。建立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

2、她们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风貌,在她们的教学中不仅充分展示了教学内容的显性因素,而且发掘了隐性情感因素。她们能恰到好处的把教学内容隐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以情生情。

3、,在她们的教学中肯定性评价体现出尊重、鼓励的原则,在新课标的条件下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确实该对课堂教学中的“评价”问题重新认识。

4、从她们的授课中,可看出,她们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地改革了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实处。

总之,通过参加这次名师讲课活动,我受益匪浅。同时,使我在深受启发的同时,也有新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新的课改理念下,如何使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焕发出新的光彩,是我们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以名师为榜样,研究她们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为己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努力提升我校的数学教学的品位。

中考数学需要重视的七大问题

一、重视构建知识网络——宏观把握数学框架

要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数学概念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出发点,也是数学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我们要掌握好代数中的数、式、不等式、方程、函数、三角比、统计和几何中的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概念、分类,定义、性质和判定,并会应用这些概念去解决一些问题。

二、重视夯实数学双基——微观掌握知识技能

在复习过程中夯实数学基础,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这样在解题时,就能由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从记忆系统中检索出有关信息,选出最佳组合信息,寻找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

三、重视强化题组训练——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除了做基础训练题、平面几何每日一题外,还可以做一些综合题,并且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而总结出它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把思想方法相近的题目编成一组,不断提炼、不断深化,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逐步学会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四、重视建立“病例档案”——做到万无一失

准备一本数学学习“病例卡”,把平时犯的错误记下来,找出“病因”开出“处方”,并且经常地拿出来看看、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么改正,这样到中考时你的数学就没有什么“病例”了。我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定数量的数学习题,积累解题经验、总结解题思路、形成解题思想、催生解题灵感、掌握学习方法。

五、重视常用公式技巧——做到思维敏捷

准确对经常使用的数学公式要理解来龙去脉,要进一步了解其推理过程,并对推导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能变化自行探究。对今后继续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对生活实际经常用到的常识,也要进行必要的训练。例如:1-20的平方数;简单的勾股数;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高和边长的关系;30°、45°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样做,一定能更好地掌握公式并胜过做大量习题,而且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重视中考动向要求——勤练解题规范速度

要把握好目前的中考动向,特别是近年来十堰的中考越来越注重解题过程的规范和解答过程的完整。在此特别指出的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解出题目的答案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只要是有过程的解答题,过程分比最后的答案要重要得多,不要会做而不得分。

七、重视掌握应试规律——提高考试成绩效率

上一篇:科级民主生活会发言稿下一篇:留守儿童座谈会校长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