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期末考试反思(通用8篇)
首先先从有利的方面说起,我会在每次上课前会去听取指导老师的课程,然后根据指导老师的对课程的讲解加上自己的理解,再去给学生讲解;积极向指导老师请教本章本节的重难点,借鉴他人的经验。我认为这样可以汲取他人优秀的地方。还有关于我在教态上还算比较自然,并且我的讲课声音比较大,不需要用扩音器;而且我在上课过程中,经常来回走动,方防止他们走神,睡觉。对于课堂气氛方面,我所教的两个班都比较活跃,但有时过于活跃,致使课堂显得比较乱,所以我经常提醒他们安静一些。总体来说他们还算比较乖。
其次是关于不足点,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点是,我在备课方面,有时往往抓不住重难点,重难点讲解不够透彻,说明我还应该继续多听课,多准备。第二点,我说话语速较快,一方面可能是我平时说话语速较快;另一方面可能是一开始上课比较紧张,所以语速就不自觉的加快了。第三点事是我在课上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把握不好,有些生硬,这需要我不断琢磨,研究。
关键词:生物教育,生物进化论,考试改革
考试是教学质量测定和检查的一种方式, 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是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手段。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可以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的融合, 也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情况、分析和评估教学质量, 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质量。生物进化论是生物科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界的系统发展及其规律性, 丰富专业知识。笔者以课程考试为契机尝试自由讲课的考试方式, 旨在通过对考试 (考查) 模式的改革促进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而提高生物进化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1 基本情况
1.1 考试对象
2004级生物科学本科及2005级生物教育专科2个专业的2个班, 共计62名学生。
1.2 实施方案
考试形式为自由讲课。题目以课堂教材《进化生物学》为基础, 结合自己的兴趣可自由选材, 自己备课, 在课堂上讲课10分钟。考试分为两部分:①备课。包括教案的撰写、课件的准备及知识的扩充, 这个部分主要考查基本功。②现场讲课。这部分主要考查综合表现和讲课技巧。
1.3 评分标准
考试总分为100分。其中讲课时间能控制在10分钟左右 (10分) ;普通话标准, 语言流畅 (10分) ;讲授内容熟悉, 能够脱稿讲课, 重点、难点突出 (30分) ;板书或者幻灯片的制作效果好 (20分) ;课堂气氛活跃, 课堂互动好 (10分) ;教案写作标准及内容安排得当 (20分) 。
2 结果分析
2.1 考试成绩的基本分析
根据考试成绩的基本情况分析表明, 多数同学基本达到良好水平, 最高分为96分, 最低分为53分, 平均成绩82.5分, 及格率95.2%, 说明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述及时间掌控能力。
2.2 考试情况的细节统计
时间管理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 关系课程重点、难点的讲述安排, 所以现场讲课时间是关注的重点之一。根据考试题目要求, 每个学生的现场讲课时间是10分钟, 但是参加考试的62位学生中, 只有6位学生刚好控制在10 min, 多数学生用时在9~11 min之间, 少数人超过12 min, 仅有几人少于5 min。
对于讲课内容的熟悉程度, 设计完全脱稿、不完全脱稿、不脱稿3个层次。完全脱稿就是不用看稿子或者对所讲内容能够熟练讲述;不完全脱稿则是基本上讲述清楚, 偶尔看看稿子或者课本;不脱稿就是念幻灯片或者课本、稿子。考试结果分析表明, 25.8%的学生准备充分, 能够完全脱稿, 讲课轻松自如, 课堂互动良好。而不完全脱稿的有51.6%, 只有19.4%的学生是照着讲稿念。虽然讲课内容是自由选择的, 但是内容重复的人数不是很多, 重复率为19.4%。
2.3 学生问卷调查统计
在每位学生现场讲课结束后发给学生调查表, 学生填写后立即收回。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多数学生欢迎采用自由讲课的方式进行考试, 认为这样的考试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知识的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生物教育类专业学科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调查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传统考试方式的弊病
传统的考试模式多数为闭卷考试, 尽管传统模式具有比较客观、公正及操作规范等长处, 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闭卷考试的考核形式也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考试模式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 重记忆、轻创新, 重理论、轻操作”的现象, 难以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传统考试弊病的具体表现:①考试内容中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 技能和综合素质考核难以体现。因此导致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死记硬背,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 实践技能掌握的不扎实。②传统考试的常用模式是以期末总结性考试和闭卷笔试为主, 不能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教与学双方都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忽视了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背离了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制约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发展。③传统的考试常是一考定成绩, 造成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 期末找任课教师划重点, 考前开夜车围绕所谓重点进行突击复习, 最终成绩是很好, 但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不牢固。此外, 在传统的考试模式中, 学生普遍认为死记硬背就能完成考试, 甚至可以获得高分, 因而无需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有些学生甚至考场作弊致使违纪现象屡禁不止。
3.2 自由讲课对教育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1) 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重庆文理学院生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生物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能够在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从事生物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及具有初步教学研究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 就需要学生获得更多的技能锻炼, 自由讲课考试模式符合生物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培养要求。
(2) 促进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能。
高等院校生物教育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生物教师为主, 同时辐射其他相关领域。生物教育类本科生毕业所教对象是初中和高中学生。初高中学生正在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 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因此, 讲课内容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就要求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要扎实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素质, 而自由讲课的考试模式锻炼了学生课件的制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课堂情境设计能力等, 可以满足从事生物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及具有初步教学研究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需要。此外, 在自由讲课过程中很多学生能根据课堂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有效提高了设计教学问题情境的技能。
(3) 培养教育情愫。
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包括教育技能、教育知识及教育情愫。知识与情愫是技能的内在支持, 技能是知识与情素的外化, 它们相辅相成。练习和掌握技能需要运用某些知识和理性思维, 知识的学习能提高人的理性判断和反思批判的能力。自由讲课为学生提供了建构个体知识的条件和空间, 有利于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策略性知识。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情愫、专业能力应该而且可以协同培养, 现有的教育类课程教学应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动脑轻动手、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着重培养素质结构完善的专业教师。
3.3 实施自由讲课考试模式的关键技术
首先, 考试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自由讲课的考试模式失去理论和应用意义, 也有悖于考试模式改革者的初衷。其次, 建立客观、科学并具有可衡量性的评价标准, 尽可能消除人的主观性对评分结果的影响及教师间的评分差异。由于学生是根据各自的兴趣、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来选择讲课内容的, 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教育技能来设计课程, 必然出现讲课形式的多样化, 因此评价标准是否客观、科学并具有可衡量性是至关重要的。
4 小结
考试改革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核方式选择的合理则能对教学改革进行正确地评价, 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为探索生物教育类课程考试模式采用了自由讲课的形式进行考核, 实践证明自由讲课式有利于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 有利于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培养教育情素,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自由讲课的考试模式是一种可行的、良好的、考核教学效果的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姜安丽, 石琴, 李淑贞, 等.护理学基础教学系统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28-531.
[2]宋博, 苏伟, 李艳春, 等.护理学基础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护理, 2006, 12 (6) :585-586.
[3]王灿楠.关于大学生考试作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1 (3) :206-207.
[4]周丹.高师教师技能的培养[J].教育评论, 2006 (6) :39-42.
一、先了解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预测,也可能是在以往教学中的遇到的。)并且能找出这些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行性进行深入思考。
(一)对学生的思考
学生是教学的基本对象,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广度、以及层次,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修正、强化来达到教学要求。
(二)对教材的思考
首先要通读教材,把握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找准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是否有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
(三)对组织教学的思考,包括问题如何设计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
(四)总体评价
教学效果、教学反思与改进方案。
二、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反思以下几方面:
(一)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反思
生物知识的学习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如在复习有关呼吸作用内容时,可以和学生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过程如何进行?分为几个阶段?哪些类型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当有同学提出“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为什么有的细菌是好氧细菌?”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
(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等能力。如在“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时,实验材料的选择要求含糖量高,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植物组织,课本选定是苹果,可提问:“选用西瓜可以吗?如何鉴定人体血液是否有还原性糖?”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老师要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相应的审美能力。如:由“三鹿奶粉事件”讲食品安全,通过北极的冰山融化,联想气候变暖。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学们,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教学的效果得到提高。
(四)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解决办法。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下面谈谈对课后日记的反思:
1、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既包括幼体还包括成体的所有集合,既是一个进化单位,也是一个繁殖单位。
2、记课堂的成功之举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如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字组成口诀:“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Ι”。这就有助于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做法显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意”之作。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3、记学生见解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在讲述《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中,材料选择,要求白色或近白色水果组织。教材选择苹果、梨。有些学生提出用西瓜作材料,因为西瓜甜。最后,经过讨论,西瓜不可以直接用于实验。红色会相互干扰。这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加以反思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督促我们更加认真备课,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4、记再教设计
通过梳理与反思,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因学生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这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高中生物考试反思一:高中生物考试反思
这次生物之所以没有考好,总结原因如下:平时没有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考试的时候答题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导致很多题目会做却被扣分甚至没有做对。准备不充分。毛主席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言外之意,无准备之仗很难打赢,我却没有按照这句至理名言行事,导致这次考试吃了亏。没有解决好兴趣与课程学习的矛盾。
今后我要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庆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综上,我决心:
平时锻炼自己,强迫自己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把课堂学习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并学有余力地积极发展兴趣爱好;考试前做好充分准备,打一场酣畅淋漓、悲壮彻底、问心无愧的战役
再接再励,继续努力,有一句话说的好,失败是成功之母.
>高中生物考试反思二:高二生物考试反思 >>(2159字)
生物结考的铃一响,仿佛经历了一场浩劫似的。时间竟是始料未及的紧迫,而且从未这么被题目牵着鼻子走过,拿捏不定的空太多。考完后就心神不定的,觉得生物考试本不应该这么难。于是,回到家后,不惜花了半个小时把整张卷子大抵重做了一遍,便顿觉豁然开朗,仿佛久困于井底的矿工重见天日一样,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又不觉心如刀绞,坚信当时韦尼克区或是额中回后部8区一定停止了工作,虽捶胸顿足不止,但败局已定,早已无力回天了。
总分85分,能上平均分,已经大大超出我的想象了。但我惊奇地发现,班里的最高分竟然只有92分,上90分的也就寥寥几个。这时,自怨自艾就显得矫情,因为谁也没有规定你的水平就必须比别人高。但我就是不甘心呀,如此简单的一套题(呵呵,实际上我们的题并不简单,题量也大),不得95分,实在有失水准。当然,这些自我安慰的话最终是骗不过自己的。因此,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在此作深刻总结。
首先要说考试心态。考生物前可谓是异常紧张。因为前三场考试已经输得一塌糊涂了,这场考试就不是赢不赢的问题了,而是赢多少的问题。自己定的目标是至少比平均分高10分。期望值高没有什么错,但我却犯了孤注一掷的大忌。于是,选择题部分我就谨小慎微,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纰漏。偏偏事与愿违,开篇第三题就给我以沉重打击。当我无比纠结于细胞膜蛋白质含有硫元素这个问题时,时间老人就在我身旁匆匆走过,于是便慌了阵脚。接着又碰上24题。这本身是很简单的一道题,静下心思考30秒应该就能出答案。可我的心里却一团糟,眼巴巴地瞪着8个阿拉伯数字竟1分钟没动笔。最后,胡乱蒙了个选项,草草而过。看来,考试的结果,早在开考后的前十几分钟,就已成定数。
其次要说审题。这是令我无比头疼的一个问题,因为我数不清在这条河沟里到底翻过几次船。比如第49题第3小问,这原本是不假思索就可以出答案的,可我却犹豫不决,徘徊踯躅于保留癌细胞的无限增值基因还保留效应B细胞的抗体基因之间,取舍不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都要保留,于是便迟迟不肯下笔。其实,我的思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题干第一话就赫然写着:“科学家从某些能无限增殖细胞的细胞质中分离出无限增殖调控基因”。可当时我果断对其进行了中枢过滤,虽视而不见。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我有3个空完全不知所云,而且还夺取了本应属于我检查的宝贵时间。
我还清楚记得上学期期末考试我就犯了类似的错误。有一道基因工程的题,题目不难,我看过题之后就匆匆作答,结果中途遇到阻碍。有一个空虽绞尽脑汁,得其解,觉得其完全是空穴来风,反复琢磨了5分钟,还是空着没写。其实,一个重要的信息就隐藏在题干里,而我却忽略了。又如前不久做的一道北京市高考题,有如是一问:“生长素类似物应溶解于()”,我觉得问得莫名其妙,便毫不犹豫的写下了有机溶剂;对于答案给出的“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我瞠目了许久,再读一遍题,才恍然大悟。
我似乎天生对题中的信息就有免疫功能,攻克这一问题当然刻不容缓。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那就是:遇到不会填的空,请再读一遍题吧。
第三点我想说说答题思路。考试绝不是一个人的游戏,揣测出题人的思路往往很重要。可是这次考试,我却陷入了一个自己给自己挖坑的怪圈。譬如不该丢分的第46题,其第三小问如是说:“图A中4和6两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为适应各自的功能,都有增大膜面积的方式,它们分别是()”。我当时读了好几遍题,总觉得问得别扭,犹豫再三,却写下了一个极为低智商的答案:4为叶绿体,6为线粒体。写完之后自己都觉得不对,可脑子就被绊在那里,怎么也绕不出来,于是便自我安慰,出题老师可能就希望我写这个吧。2分注定落空。再如50题最后一空,首先引起刺激的,不是“小肠”呀,“消化”呀,“吸收”呀,而是2ng/ml。我就想,既然不选用4或8等杀伤性较强的浓度,必有其深刻的哲理;我一时联想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像狼群之于鹿群,狼虽会杀死一部分羊,但对于羊群的发展壮大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于是,我进一步给出大胆猜想:尽管X物质降低了小肠细胞ATP的浓度,使其主动运输受到影响,但这反而激起了它要吸收更多ATP的斗志。因此,我在那个几乎没人出错的空上得意地写下了:促进。
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其实是没有万全之策的。调整到一个好的做题状态,或是本着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可能只是空话;也许,在做题中不断探索,才是硬道理吧。
最后还要谈谈个人对于实验题的感悟。实验题一直以来是我丢分的大项。我想,一个人做实验题水平的高低,是他能力强弱的最真实的体现。因为实验题所渗透的科学思想,是无论学多少知识都无法企及的。比如这次考试48题中问盛水玻璃柱的作用一空,不得不承认,这题我确实不会。其实说到底,不过是控制无关变量那点事,可真正将其运用起来,却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再如第51题,这是一道原题,可再次坐下来,还是扣了四分之一的分数。可见,对于实验题来说,除非掌握它的精髓,光靠题海战术是驾驭不了的,这才是一张生物试卷真正的魅力所在吧。
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说,可见反思总结的重要性,高中生就期中考试进行的高二期中考试总结,是对自己学习状况的反思,作用重大。
每位同学期中考试考完后都应该向上面的那位同学一样做一份高二期中考试的反思,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自我改正,相信大家保持这个习惯的话,一定会受益终生。
>高中生物考试反思三:高中生物考试反思 >>(134字)
通过本次考试,对前一段教和学作简要的总结反思:
1、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还不适应初中的学习和考试。
2、考试时审题不清,例如填空题第二小题,没有看清题就写,本是生物圈的组成,写成森林生态系统的。
巧家县药山中学 杨友华
时光流逝,我们迎来了全市期末统考。统考让我们了解到我们平时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改正来年新学期的教学。下面通过对这份试卷的分析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现将统考情况分析如下:
一、全年段考试成绩分析:
全年段参考人数为420人,平均分为52.2分。其中80分以上为87人;及格人数为179人。总体成绩不够理想,有待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及落实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试卷分析:
这份试卷难度适中,紧扣中考考试大纲及教材的要求来出题。但由于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学,且本学期的知识以植物学为主,而学生平时生活中较少了解植物,导致整体答题得分不理想。
主要失分点和原因分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
第7、11、12、13、15、24、25题
以上7题错误较多,其中第7题错误率最高,此题选项C的描述不清楚,导致学生错选。第11、12、13题错误的原因是对知识点掌握不熟而造成的。第24、25题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在生活中对这些接触较少,导致易记错而造成的。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第42题学生失分率较高,主要是平时教学中少接触及学生对题目的不理解。
第44题学生得分率较高,学生基本都有掌握生物的四个特征。第47题:(1)学生基本上都能分辨出动植物细胞。
(2)失分原因主要是:学生审题问题,题目要求填写字母代号学生多数写出结构名称,写字母的也出现多写、少写。
(3)出现错别字失分较多,如“遗传”→“遣传”,“移传”。
(4)很多学生知识点记错,多数填写为调焦距的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
(1)错别字,语病较严重。
(2)答题不规范,不严谨。
(3)审题不够细心,如第35题,将“湿度”看成“温度”。
(4)探究题的解题要领未完全把握,表述不清楚。
(5)部分学生答案不符合材料分析题题意,知识面较窄。
三、教学建议:
根据以上学生答题情况,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多强调学生知识点的记忆落实。
2、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加强生物学专业术语的要求;加强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应多重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多训练学生审题细致,提高理解题意的能力。
3、在教学中相关的知识点应多引深,多理论联系实际,且及时传递社会热点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
四、对试题的评价:
总体难度适中,各章节知识点分配比例合理,能基本考查知识点,能将知识点灵活考查,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且题型及内容具有时效性,反映当前社会热点和先进的环保理念。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发挥主观思维能力,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
2012年秋季学期七年级生物期末考试 质量分析
巧家县药山中学 杨友华
期末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为了更好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特对本次的生物试卷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地成绩!
一、试卷分析:
本次期末考试由市教育局统一命题,试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二大题型,本套试题立足于教材,符合昭通市初中生物教学要求,试题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体现一定的能力测试导向,考查学生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难度适中。
二、得失分情况和原因分析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共40题,60分。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题型较活注重基础,学生获得的最高分是满分50分。失分最多的是12、22、25题,整体做得较好。初一的学生大部分还没有摆脱小学学习知识死记硬背的模式,不会自己去学习、分析问题.答题存在问题如下:
1、个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2、学生对较活的题应变能力较差.3、不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不会联系生活现象。
4、试验原理弄不懂,没有深入研究,不会对问题进行分析。第二大题,填空和识图作答题,共6题,40分。
本块失分较多的有43、45、46等题,反映出学生审题不仔细,慨念模糊等问题。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1、字母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较多,与学生写字基本功较差有关。
2、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与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生物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背练习册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对生物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这些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有关,与平时达标检测反馈不及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针对本次考试暴露出来的问题,结合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对照课程标准,细化教学目 标,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加强对学生规范应用生物学术语、规范答题的训练,避免不必要的失分。3.深入了解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然后按需而
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按课标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扎扎实实落实好基础知识,方法灵活多样,要启发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记硬背,要引导,不要代替,要让学生思考,不要一讲到底,要因学论教,而不要因教论学,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5.加强与家长、班主任的联系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培养学生理解记 忆、灵活应用的能力。
2013年春季学期八年级生物期末考试 质量分析
巧家县药山中学 杨友华
期末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为了更好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特对本次的生物试卷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地成绩。
一、试卷总体情况
本次七年级生物期末考试试题严格按照教育部制订的《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命题思路明确、试卷编制规范,命题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有利于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重考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覆盖面全,题量适中,难度适宜,部分题目比较灵活,突出考查了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思维与能力的训练,内容丰富,知识与技能并重,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评价体系。特别注重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一份比较理想的生物试卷。
二、得失分情况和原因进行分析
本次试卷共分两个大题,卷面满分一百分。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共40题,60分。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题型较活注重基础,失分最多的是第8、15、21、23、31、36、39等题,整体做得较好。初一的学生大部分还没有摆脱小学学习知识死记硬背的模式,不会自己去学习、分析问题.答题存在问题如下:
1、个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2、学生对较活的题应变能力较差.3、不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不会联系生活现象。
4、试验原理弄不懂,没有深入研究,不会对问题进行分析。
第二大题,非选择题,共7题,40分。
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1、字母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较多。与学生写字基本功较差有关。
2、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与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生物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背练习册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对生物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这些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有关,与平时达标检测反馈不及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基础不牢固的同学得分是比较低的,就是没有把知识点记牢固,没有吃透。
三、考试反映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从学生试卷可看出还存在许多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把问题解决好;
4、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与灵活应用。
整改措施:
1、要抓质量,先抓习惯。平时在教学中注意抓好学生的书写、审题、与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需要深入了解。
3、注重开发性使用教材,做到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
四、考后的感想与反思
从这次考试可看出,在生物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认真研究与反思
1、要继续深入钻研课标,加强教研,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用新课程理念统领课堂。教师要转变生物学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生物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深入了解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然后按需而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按课标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扎扎实实落实好基础知识,方法灵活多样,要启发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记硬背,要引导,不要代替,要让学生思考,不要一讲到底,要因学论教,而不要因教论学,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强烈呼吁学校尽快把实验开通,想法设法创造条件做好课本中的每个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改变用录像、演示实验等代替学生实验,更不能用讲实验代替学生实验。多做一些探究性实验,最好多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搞清楚每一个步骤,体验探究过程,至少可以使遇到同类问题得以借鉴。
4、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再背下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一些生产实际,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把书本知识与日常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认为学生会的学生不一定会,多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使书本知识常识化,寓教于乐,把初中生物课上成学生最喜欢的课。
5、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6、恰当选择和组合各种直观教学手段,自制教具,充分运用实物、标本、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解决重点、难点及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线索,尝试和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尊重学生,与时俱进,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2013年秋季学期八年级生物期末考试 质量分析
巧家县药山中学 杨友华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今年的期末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为了更好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特对本次的生物试卷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地成绩!
一、试卷分析:
本次期末考试由市教育局统一命题,试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二大题型,本套试题立足于教材,符合昭通市初中生物教学要求,试题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体现一定的能力测试导向,考查学生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难度适中。
二、得失分情况和原因分析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共40题,60分。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题型较活注重基础,学生获得的最高分是满分54分。失分最多的是8、15、24题,整体做得较好。初一的学生大部分还没有摆脱小学学习知识死记硬背的模式,不会自己去学习、分析问题.答题存在问题如下:
1、个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2、学生对较活的题应变能力较差.3、不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不会联系生活现象。
4、试验原理弄不懂,没有深入研究,不会对问题进行分析。第二大题,填空和识图作答题,共7题,40分。
本块失分较多的有42、45、47等题,反映出学生审题不仔细,慨念模糊等问题。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1、字母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较多,与学生写字基本功较差有关。
2、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另外,与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生物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背练习册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对生物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这些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有关,与平时达标检测反馈不及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针对本次考试暴露出来的问题,结合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对照课程标准,细化教学目 标,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加强对学生规范应用生物学术语、规范答题的训练,避免不必要的失分。3.深入了解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然后按需而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按课标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扎扎实实落实好基础知识,方法灵活多样,要启发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记硬背,要引导,不要代替,要让学生思考,不要一讲到底,要因学论教,而不要因教论学,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011-7-11
一.试卷分析
1.题量:选择题共55分,1-20题,每题2分,21—25题, 每题3分,共55分;26—33题,为简答题,共65分,每空1分,个别题目每空2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题量适中。
2.试题难易程度:基础题占多数, 少数为能力题.3.考察目的:试卷注重考察学生对必修二模块所学内容的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情况,能够从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题中反映出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二.成绩分析
1.四个班级虽属于属于平行班,但成绩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从各班成绩来看,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很大的差异.2.全年级最高分为86分,最低分为17分,反映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心理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距.3.分析不同层次的学生卷面得分情况,反映出考分在80分以上的学生,无论基础题还是能力题都掌握的较好,得分较高.考分在60-80之间的学生,能力题得分较少,考分在60分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能力题无从下手,甚至不做.三.暴露的问题
1.学生由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中等程度的题没有耐心,不细心,高等程度的题不会分析,无从下手,知识不成系统.2.有的学生长期积累的问题过多,失去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对不懂的问题,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最终导致厌学,考试成绩过低.3.学生对一些讲过的练过的知识仍出错,说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对所学的知识不及时复习与巩固.4.学生盲目做题,审题不清,不严谨,导致判断失误不得分.四.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一直以来,我国在高中生物教学方面过于重视教师的作用。广大社会人士也同样认为将学生交于一位名师手里,学生就获得了更好的学习资源,就具备了成才的保证。这是社会认知的一种误区。广大社会人士由对名师充满信任到渐渐失望,让教育工作者发现了一个事实:我们的教育是针对少部分尖优学生的教育,是建立在对更广大的学生的放弃的基础上的。曾经有一位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才是去接受教育的,你们的孩子都是去陪展的!”我们忽视掉这位家长说这句话时的心态,而去关注这句话所陈述的事实,就会发现我们的教育有着巨大缺陷。加之,目前新课标对高中生物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倒逼着我国高中生物教学升级改革。
1.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分析
1.1轻视学生求知欲的调动
在传统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中,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片面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就是说,教师只重视自己是否将课程“讲”到了进度,而至于学生是否“学”了,以及是否达标的“学”完了课标规定的内容,便是无法企及了。在大部分学生无心学习,没有任何学习欲望的情况下,教师的生物课即使讲得再生动,再简明扼要,也成了一个人的孤独表演。有所求,才有所教。对于“无欲无求”的学生,教师又能奈何。
1.2教师越俎代庖
在传统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中,广大教师终是面面俱到的讲,生怕误下一个小小的知识点。教师从课本内容讲解,到课后习题标准答案的公布,全部都纳入到了自己的讲授任务里。学生在课堂中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坐着”。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非常单调,甚至不知所措。教师将所有的事情都完成了,学生还需要做什么呢!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任何高效的学习行为,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也就成了孤独的表演,高中生物教学的恶性循环就形成了。
1.3片面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长期以来,国人一直视高考为一道“龙门”,学生越过去了,从此以后就会“野鸡变凤凰”,所以,我国教育部门在高中生物教学方面片面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的培养。“题海战术”便应时而生。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国家的“铁饭碗”被打破。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越来越受到的重视。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后,突然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很难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市场经济的择选中,这批大学生被淘汰了。社会上也因此有了“学习无用论”的论调。学习真的无用么!其实,这是我国各教育部门的教育目标背离了社会生产的实际需求。
1.4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我国学生的数量很大,每个班都在45人以上。与西方的班级容量相比,我国的班级容量可以用“海量”来形容。一个班学生数量越大,学生间的差异便越明显。传统教学模式下,我国各教育部门在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没有进行细化分层,全班所有学生都共用一个教学目标。事实上,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的立足点,只是建立在尖优生的基础上的。这种不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模式,严重违背了教育原理。于是高中生物教学也就开始走向了只针对于少部分学生的高中生物课堂的道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完全摒弃。
1.5实验课程少
实验课程的开设,与应试教育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我国高中生物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开展生物实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师很少组织学生上实验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做卷子。这让学生的生物学习,与生活实际越来越远。实验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但却不能大幅的提高学生的分数。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实验课便被自然“淘汰”了。
1.6教学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生物教学以教师的讲解為主。不管是没有任何深度的知识,还是理解难度大的知识,教师只是通过讲授来完成课堂任务。课堂目标的完成方式过于单一。没有深度的知识,不需要教师讲解;理解难度大的知识,教师的讲解作用又非常小,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已经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背离。要培养出社会生产亟需的人才,学生需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也正是因为教学方式的单一化,使得高中生在生物课堂上缺乏一定的积极性,甚至对生物课产生一定的反感,严重影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2.应对传统高中生物教学问题的方案
2.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求知欲的激发。无欲无求的学生,是教育工作者展开生物教学的硬伤。一节课45分钟,教师必须在前5分钟内,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要将讲授的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特别是将枯燥的生物知识与有趣的生物现象连接起来。这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2细化目标分层处理
学生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在我国班容量较大的情况下。我国的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教师不能强求所有学生都达到同一个目标。这是不科学的。针对尖优生,教师要设置较高的教学目标,达到“拔尖”的作用;针对后进生,教师则要降低教学目标,重心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教师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化,科学化。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2.3信息化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目前,信息化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已经展示出了它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改革时,也应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融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之中。
在高中生物教学方面,信息化教学能够提供各种生动的图片,有趣的视频、音频等。在教学开始时,也就是高中生物教学课堂导入阶段,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促进学生关注重点,攻破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4重视实验课的开展
实验课具有直观、明了、生动的特点。它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目前,我国很多高中的生物试验装备不完善,不足以让教师组织学生充分开展生物实验,所以各教育部门要为各高中装备充分的生物实验器具。另外,教师还要具备随时随地,就地取材组织学生做简易试验的素质。
2.5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重视探究式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高中生物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知识传递的工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要将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获取中来。教师要教给学生的内容,不再仅仅是知识,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学生不仅能够更好的掌握生物知识,还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来。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3.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极大的压制。教育出来的学生也仅仅是应试的工具。在新课标形式下,教师必须改变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高中生物知识的获取中来。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才是有创造力的学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学生。这样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才是成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裘建云.高中生物教学反思与探究[J].才智.2013,01
[2]欧孟发.新课标形式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J].才智.2014,26
A. 遗传物质都是DNA,均可发生基因突变
B. 都含有叶绿素,能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C. 都有线粒体,能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
D. 都有核糖体,核糖体形成均与核仁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松露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松科植物也是真核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详解】A. 松露和松科植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均可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B. 松露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 松露和松科植物都是真核生物,都有线粒体,能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C正确;
D. 松露和松科植物都是真核生物,都有核糖体,核糖体形成均与核仁有关,D正确。
2.某同学制作了如图1所示的渗透作用装置,S1和S2分别为漏斗内外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液面的变化如图2所示,渗透平衡时漏斗内外液面差为m,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升高说明膀胱膜是半透膜
B. 渗透平衡时,S1溶液的液面高于S2溶液的液面
C. 将S1和S2溶液换成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渗透平衡时m值为0
D. 图2结果说明,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生物膜,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且半透膜两侧有浓度差,渗透平衡时液面差△h与浓度差的大小有关,浓度差越大,△h越大;蔗糖不能穿过半透膜,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原因是烧杯中的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图中漏斗内的蔗糖溶液浓度高,即S1﹥S2。渗透平衡时△h会产生压力与漏斗两侧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相等,因此漏斗内的浓度仍然大于漏斗外。
【详解】A. 根据题意,膀胱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故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升高说明膀胱膜是半透膜,A正确;
B. 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渗透平衡时S1溶液的液面高于S2溶液的液面,B正确;
C. 将S1和S2溶液换成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则渗透平衡时不会出现液面差,因为KNO3可以通过半透膜,C正确;
D. 蔗糖属于小分子,故图2结果不能说明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生物膜,D错误。
3.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H]与氧结合形成水,2,4-二硝基苯酚(DNP)对该过程没有影响,但能抑制ATP合成。据此推测DNP作用正确的是
A.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不会产生ATP,该过程不受DNP影响
B. DNP主要在线粒体基质中发挥作用,因为其形成ATP最多
C. DNP作用于组织细胞时,线粒体内膜上散失的热能将增加
D. DNP抑制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进而抑制细胞有氧呼吸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2,4-二硝基苯酚(DNP)对[H]与氧结合形成水的过程没有影响,但能抑制ATP合成,表明DNP影响线粒体内膜的酶催化形成ATP的过程,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详解】A.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能产生ATP,A错误;
B. 根据题意,DNP主要在线粒体内膜中发挥作用,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中ATP的合成,B错误;
C. 根据题意,DNP作用于组织细胞时,使线粒体内膜的酶无法催化形成ATP,结果以热能形式散失,故线粒体内膜上散失的热能将增加,C正确;
D. 根据题意,DNP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ATP的合成,而红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故DNP对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过程无影响,D错误。
4.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利用相关实验原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盐酸和酒精混合能使细胞相互分离,可以用于根尖的解离
B. 健那绿能使线粒体呈蓝绿色,可将死亡的细胞染色后观察
C. 无水乙醇能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将色素溶解后分离
D. 人的红细胞在生理盐水中易涨破,可以制备纯净的细胞膜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过程剪取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分离开;健那绿染液能专一性地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用层析液进行分离;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放在清水中吸水涨破,离心后得到不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纯净的细胞膜。
【详解】A. 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和酒精混合液能使细胞相互分离,可以用于根尖的解离,A正确;
B. 健那绿为活细胞染色剂,用健那绿染液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不是死细胞,B错误;
C. 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但分离色素用的是层析液,C错误;
D. 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应将人的红细胞放在清水中涨破,D错误。
5.某高等动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 B、b)控制,A对a、B对b为完全显性,其中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B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毛色呈白色。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纯合的黑色和黄色亲本杂交,F1为白色,F1随机交配获得F2。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自然界中,该高等动物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共有5种,黑色和黄色各有2种
B. 若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3∶3∶10,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C. 若检测F2中的黑色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将其与白色纯合子杂交
D. F2中黑色与黄色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共4种,其中白眼基因型有2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A对a、B对b为完全显性,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B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毛色呈白色,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即表现为白色,则黑色为A_bb,黄色为aaB_,白色为aabb、A_B_,故纯合的黑色即AAbb和黄色亲本aaBB杂交,F1为白色即AaBb,据此分析。
【详解】A. 根据分析可知,表现型为白色的个体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五种,黑色有AAbb、Aabb,黄色有aaBB、aaBb,A正确;
B. 若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3∶3∶10,即F2的表现型之和为16,说明控制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 若检测F2中的黑色个体A_bb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将其与aabb杂交,与白色纯合子杂交未必能鉴定出,如与AABB杂交,无论黑色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结果都是A_B_,C错误;
D. F2中黑色(AAbb、Aabb)与黄色(aaBB、aaBb)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其中白眼基因型有AaBb、aabb共2种,D正确。
6.正常情况下,DNA分子在细胞内复制时,双螺旋解开后会产生一段单链区,DNA结合蛋白(SSB)能很快地与单链结合,防止解旋的单链重新配对,使DNA呈伸展状态,且SSB在复制过程中可以重复利用。下列与SSB功能相关的推测合理的是
A. SSB与DNA单链既可结合也可以分开
B. SSB与单链的结合将不利于DNA复制
C. SSB是一种解开DNA双螺旋的解旋酶
D. SSB与单链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SSB能很快地与DNA复制时解旋形成的单链结合,防止解旋的单链重新配对,使DNA呈伸展状态,且SSB在复制过程中可以重复利用,则可推知,该蛋白能够在DNA解旋后与单链结合,在DNA复制结束后离开单链。
【详解】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与DNA单链既可结合也可分开,A正确;
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与单链的结合将利于DNA复制,B错误;
C. 根据题干中“双螺旋解开后会产生一段单链区,DNA结合蛋白(SSB)能很快地与单链结合”,说明SSB不是一种解开DNA双螺旋的解旋酶,C错误;
D.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是一种DNA结合蛋白,故与单链的结合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错误。
7.为获得果实较大的四倍体葡萄(4N=76),将二倍体葡萄茎段经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栽培。结果显示,植株中约40%细胞的染色体被诱导加倍,这种植株含有2N细胞和4N细胞,称为“嵌合体”,其自交后代有四倍体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嵌合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细胞的分裂不同步
B. “嵌合体”植株可以产生含有38条染色体的配子
C. “嵌合体”的花之间传粉后可能产生三倍体子代
D. “嵌合体”根尖分生区的部分细胞含19条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分裂的前期,而不同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即细胞的分裂不同步,所以出现嵌合体,A项正确;“嵌合体”含有4N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76条,因此可以产生含有38条染色体的配子,B项正确;嵌合体中2N细胞可产生含1个染色体组的配子,4N细胞可产生含2个染色体组的配子,所以“嵌合体”不同的花之间传粉后可以产生三倍体子代,C项正确;用秋水仙素处理的是葡萄茎段,没有处理根尖分生区细胞,且分生区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因此根尖分生区细胞含38条染色体,不会出现含19条染色体的细胞,D项错误。
【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
8.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也是常见的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但是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
B. 去甲肾上腺素可经扩散作用由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
C. 去甲肾上腺素经内环境只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 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时作用于突触前膜属于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也是常见的神经递质,故可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也可以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且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该过程是负反馈调节。
【详解】A. 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和突触前膜,所以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A正确;
B.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可由突触前膜释放,扩散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正确;
C. 去甲肾上腺素经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C错误;
D. 根据题意,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作用于突触前膜,会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该过程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
9.为探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碗豆幼苗伸长生长的影响,生物兴趣小组用生长素和赤霉素处理豌豆的完整幼苗和去顶幼苗后,测得不同条件下豌豆两种幼苗的伸长量,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项目 完整植株 去顶植株
CK IAA GA IAA+GA CK IAA GA IAA+GA
测量值/mm 9.2 11.3 29 23 7.9 13 8.1 17.2
注:CK为空白对照组
A. 用生长素单独处理豌豆的两种幼苗时,均可促进它们的伸长生长
B. 赤霉素处理去顶幼苗效果不佳,原因可能与内源激素的含量有关
C. 两种激素同时处理时,体现了激素对豌豆幼苗伸长生长的协同作用
D. 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种类和豌豆幼苗种类,因变量是幼苗伸长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表数据可知,作用于完整植株时,IAA和GA均能促进幼苗生长,且IAA+GA混合组的促进作用比单独使用IAA强,但弱于GA;当作用于去顶植株时,作用效果是(IAA+GA)混合组﹥IAA﹥GA﹥对照组。
【详解】A. 根据表格数据,用生长素单独处理豌豆的两种幼苗时,测量值均大于对照组,说明均可促进它们的伸长生长,A正确;
B. 表格中数据显示,赤霉素处理去顶幼苗效果比处理完整植株的效果要好,原因可能与内源激素的含量有关,B正确;
C. 两种激素同时处理完整植株时比单独使用IAA强,但弱于GA,不能说明激素对豌豆幼苗伸长生长是协同作用,C错误;
D. 根据表格显示,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种类和豌豆幼苗种类,因变量是幼苗伸长量,D正确。
10.北京麋鹿苑的部分麋鹿被迁移到湖北石首长江故道地区后,形成新的种群。数年后,石首保护区中的麋鹿,出现了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的现象。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 进入石首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
B. 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初生演替
C. 麋鹿的引入,提高了石首地区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 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内斗争增强所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数年后,石首保护区中的麋鹿,出现了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推测可能是保护区内食物不充分,麋鹿种群数量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加剧所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通过人类的活动,可以调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
【详解】A. 根据题干信息,“麋鹿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说明自然保护区内食物有限,故麋鹿的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A错误;
B. 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次生演替,B错误;
C. 引入麋鹿后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 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群数量较多,种内斗争增强所致,D正确。
11.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答案】C
【解析】
酶在细胞外也可发挥作用,所以A错,RNA酶不是蛋白质,所以B错,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分解,所以D错。
12.某同学在观察某种哺乳动物生殖器官的细胞装片时,不小心与其他动物细胞分裂装片混在一起,将观察结果绘制成如下示意图后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C1和C2
B. 图中C2所示的过程将会导致基因重组
C. 图中C1与C3所含的染色体组数量相同
D. 图中C1与C2、C3与C4可能来自同一个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C1中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2细胞不均等分裂,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属于初级卵母细胞;C3中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4中无同源染色体,不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属于次级卵母细胞。
【详解】A. 据图可知,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C1和C2,A正确;
B. 图C2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过程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
C. 图中C1含有4个染色体组,C3含2个染色体组,C错误;
D. 同一个体中可同时发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中C1与C2、C3与C4可能来自同一个体,D正确。
13.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研究发现,乳酸不仅人体重要的代谢中间产物和能量载体,还可作为癌细胞的营养来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 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乳酸增多,但对血浆pH的变化不大
C. 无氧呼吸时,乳酸是重要的能量载体,细胞不产生ATP
D. 癌细胞的能量仅来自乳酸,与正常细胞相比代谢减缓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乳酸,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的pH,因此尽管血液中乳酸的含量较多,但对血浆pH的影响不大。
【详解】A. 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 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乳酸增多,但血浆中的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血浆pH依旧会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 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H]和少量的ATP,C错误;
D.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细胞代谢更加旺盛,D错误。
14.从某人体内的衰老细胞、癌细胞和凋亡细胞中获得提取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衰老细胞提取物中所有酶的活性均低于其它两种细胞
B. 提取物中均含凋亡基因,在癌细胞中表达可使其凋亡
C. 三种细胞的提取物中核基因序列都相同,RNA则不同
D. 三种细胞的提取物均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紫色沉淀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衰老的过程中,发生许多生理和生化的变化,如许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变慢等,但不是所有酶活性都都降低;癌细胞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详解】A. 衰老细胞提取物中不是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A错误;
B. 提取物中均含凋亡基因,凋亡基因表达可诱导细胞凋亡,故在癌细胞中表达可使其凋亡,B正确;
C. 癌细胞是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胞,其遗传物质已经改变,故三种细胞的提取物中核基因序列并不都相同,C错误;
D. 细胞中主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三种细胞的提取物都含有葡萄糖,均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D错误。
15.钟摆型眼球震颤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调查发现,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儿子都正常,女儿均患此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患者的体细胞都有成对的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
C. 男性患者产生的精子中有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的占1/4
D. 若患病女儿与正常男性婚配,则所生子女都有可能是正常的
【答案】D
【解析】
A. 患者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儿子都正常,女儿均患此病,说明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
B. 由于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男性患者的体细胞只有一个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女性患者也有杂合子的可能,B错误;
C. 患者男性(XBY)产生的精子中XB:Y=1:1,有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的占1/2,C错误;
D. 若患病女儿(XBXb时)与正常男性(XbY)婚配,则子女都有可能是正常的,故D正确。
16.apoB基因在肠上皮细胞中表达时,由于mRNA中某个位点的碱基C通过脱氨基作用转化为碱基U,使密码子CAA变成了终止密码子UAA,导致最终合成的蛋白质缺少了羧基端的部分氨基酸序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脱氨基作用未改变该mRNA中嘧啶碱基比例
B. 该mRNA可与RNA聚合酶结合完成翻译过程
C. 该mRNA翻译时先合成羧基端的氨基酸序列
D. 该蛋白质结构异常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转录过程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翻译过程是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产生多肽链的过程。
【详解】A. 碱基C(胞嘧啶)通过脱氨基作用转化为碱基U(尿嘧啶),故脱氨基作用未改变该mRNA中嘧啶碱基比例,A正确;
B. RNA聚合酶催化RNA的形成,不催化翻译过程,B错误;
C. 根据“最终合成的蛋白质缺少了羧基端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可知,该mRNA翻译之后才合成羧基端的氨基酸序列,C错误;
D. 该蛋白质结构异常的根本原因是mRNA中碱基C通过脱氨基作用发生了替换,D错误。
17.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是以棉铃虫专一宿主的病原微生物。该病毒被呈多面体的外壳包裹形成多角体。多角体随食物进入棉铃虫的中肠,中肠的碱性环境和蛋白酶迅速将其外壳溶解,病毒释放,危害宿主。人们利用NPV制作病毒型生物农药防治棉铃虫,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病毒型生物农药的使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B. 该病毒的使用会影响棉铃虫种群基因频率
C. 多角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对病毒起到保护作用
D. 长期使用该农药,可能诱导棉铃虫产生抗性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利用NPV制作的病毒型农药是环保型的生物农药,可以减弱棉铃虫的抗药性,防止环境污染。
【详解】A. 病毒型生物农药的使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A正确;
B. 该病毒的使用会杀灭棉铃虫,进而影响棉铃虫种群基因频率,B正确;
C. 多角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能对病毒粒子起到保护作用,保护病毒颗粒免受外界各种不良环境的破坏,对病毒起到保护作用,C正确;
D. 棉铃虫产生抗性突变的原因并不是长期使用农药引起的,而是变异引起的,D错误。
18.将果蝇精原细胞(2N=8)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分裂后,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含14N
B.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两次分裂结束后含15N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为1/2
C.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4条染色单体含14N
D.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两次分裂结束后所有子细胞的染色体均含有15N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①将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再分裂一次,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子中一个是14N-14N,一个是15N-14N,两个DNA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或全部有标记。②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形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都含有15N。
【详解】A. 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是15N-14N,再复制一次形成2个DNA分子分别是15N-14N、14N-14N,中期时DNA存在于2条染色单体上,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16条,A错误;
B. 若进行两次有丝分裂,第一次分裂得到的子细胞所有的染色体中DNA都是15N-14N,第二次分裂中期时单体上的DNA分子分别是15N-14N、14N-14N,得到的子细胞中一半有标记或全部有标记,B错误;
C. 若进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组成都是15N-14N,则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8条姐妹染色单体,每条单体都含14N,C错误;
D. 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都有15N染色体,D正确。
19.水杨酸是植物体产生的一种激素,为探究水杨酸对不同品系(YTA、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受水杨酸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
B. 施加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品系YTA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增加
C. 水杨酸对品系YTB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作用有两重性
D. 生产实践中,促进品系YTA生长的水杨酸最佳浓度低于品系YTB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品系YTA,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均高于水杨酸浓度为0mol•L-1的对照组,由此说明实验中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对品系YTA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用1.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6~30h组,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说明1.5×10-4 mol•L-1浓度的用效果最为显著。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品系YTB,3.7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组中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对照组,用7.5×10-4 mol•L-1和1.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品系YTB,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对照组,由此说明水杨酸对品系YTB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在实验处理浓度范围内,品系YTB对水杨酸的浓度变化较敏感。
【详解】A. 图中曲线显示,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受水杨酸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A正确;
B. 施加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后,品系YTA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均比对照组高,B正确;
C. 曲线显示,3.7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组中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对照组,7.5×10-4 mol•L-1和1.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组中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对照组,说明水杨酸对品系YTB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作用有两重性,C正确;
D. 曲线中没有显示促进品系YTA和YTB生长的水杨酸最佳浓度,D错误。
20.抽血化验是医生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下表是某男子空腹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血清葡萄糖 223 mg/dL 80~120
甘油三酯 140 mg/dL 50~200
游离甲状腺激素 35 pmol/L 12~22
A. 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其成分与组织液、淋巴完全不同
B. 化验单上给定的参考范围,说明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相对稳定
C. 根据报告单信息,可以判定该男子患糖尿病,可口服胰岛素治疗
D. 根据报告单信息,可以推测该男子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在成分及含量上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如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具有较多的蛋白质;根据报告单所提供的信息,该男子的血清葡萄糖远远超过正常范围,可以判断该男子可能患糖尿病,临床上常采用注射胰岛素方法来治疗此病;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该男子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高,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详解】A. 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但其成分与组织液、淋巴不完全相同,A错误;
B.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 根据报告单信息,该男子血清中葡萄糖的含量比参考值高,该男子可能患糖尿病,但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C错误;
D. 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比正常值低,D错误。
21.T细胞易被HIV侵染,与其表面的CCR蛋白有关,该蛋白由CCR5基因编码。某骨髓捐献者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将其骨髓移植给一名患白血病、并感染HIV的患者后,不仅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体内的HIV。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可以通过增殖与分化过程产生T细胞
B. HIV可能通过与CCR蛋白结合,进而特异性地侵染T细胞
C. HIV不侵染B细胞原因是B细胞缺乏编码CCR蛋白的基因
D. 捐献者若感染HIV可通过抗体清除病毒,不发生细胞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T细胞易被HIV破坏,与其表面的CCR5(特殊蛋白质由CCR5基因编码)有关”可知,HIV感染T细胞可能与CCR蛋白的表达有关;而“某骨髓捐献者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将其骨髓移植给一名患白血病、并感染HIV的患者后,不仅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体内的HIV”,推测若CCR5基因不表达或机体无法产生CCR蛋白可导致HIV不能侵染T细胞。
【详解】A.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能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多种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A正确;
B. T细胞易被HIV侵染,与其表面的CCR蛋白有关,推测HIV可能通过与CCR蛋白结合,进而特异性地侵染T细胞,B正确;
C. HIV不侵染B细胞原因是B 细胞内编码CCR5的基因不能表达,C错误;
D. 由于捐献者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不能表达CCR蛋白,则HIV无法感染T细胞,因此捐献者若感染HIV则无法引起细胞免疫,通过抗体清除病毒,D正确。
22.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都可以纯化大肠杆菌,二者的共同点有
①可以用相同的培养基
②都要使用接种针进行接种
③都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接种
④都可以用来计数活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稀释涂布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平板划线法不用于计数活菌,只能用于分离菌种;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来计数活菌。
【详解】①平板划线或稀释涂布都是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的,①正确;
②平板划线法接种用接种针,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要用涂布器,②错误;
③不论是平板划线法还是稀释涂布平板法都需要进行无菌操作,都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③正确;
④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计数活菌,只能用于分离菌种;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来计数活菌,④错误;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有①③,B正确。
23.利用微生物的发酵原理为人类提供生物产品时,首先要选择优良的单一菌种。消灭杂菌,获得单一菌种的方法不包括
A. 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比例的核酸
B. 根据微生物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
C. 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求上的差别,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碳源
D. 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抗生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筛选优良的单一纯种,是在许多种微生物中,杀死其它微生物,使某种特定的微生物存活下来,可以采用特定的培养基获得纯种,如根据微生物对碳源、氮源需要的差别,微生物对生长因子的需求、对抗菌素敏感性的差异,来配置培养基获得单一纯种。
【详解】A. 加入核酸不能起到选择作用,因为微生物细胞不能直接利用核酸,只有先将核酸水解为核苷酸,然后再合成微生物的核酸,所以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不会对微生物起选择作用,A错误;
B. 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对微生物起选择作用,B正确;
C. 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可以选择微生物,C正确;
D. 抗菌素也可对生物起选择作用,D正确。
24.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所用的骨髓瘤细胞是一种基因缺陷型细胞,其合成核酸的途径能被氨基蝶呤阻断。现将从预先注射了某种抗原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B淋巴细胞与上述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再加入含氨基蝶呤的培养液。将这些混合物分装于如图所示的细胞培养板的小孔中培养。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制备单克隆抗体运用了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B. 融合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时,培养液中可以加入PEG
C. 培养液中加入氨基蝶呤的目的是为了筛选杂交瘤细胞
D. 小孔中的细胞经过增殖后,均会产生所需特异性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再加入含氨基蝶呤的培养液中,由于骨髓瘤细胞合成核酸的途径能被氨基蝶呤阻断,故骨髓瘤细胞不能在该培养液中生长,而B淋巴细胞本身无增殖能力,则只有融合形成的B-骨髓瘤细胞才能在该培养液中生长,而融合形成的B-骨髓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抗体。
【详解】A. 制备单克隆抗体运用了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A正确;
B. 融合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时,培养液中可以加入PEG,诱导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B正确;
C. 培养液中加入氨基蝶呤后,只有融合的B-骨髓瘤细胞才能在培养液中生存,因此加入氨基蝶呤的目的就是为了筛选杂交瘤细胞,C正确;
D. 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不止一种,都能分裂繁殖,产生抗体,要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必须进行专一性抗体检测,D错误。
25.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探究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或不同的底物
B. 可以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分子结构
C. 不能通过检测C02产生与否判断乳酸菌是否进行细胞呼吸
D. 用龙胆紫溶液进行染色后,观察到洋葱根尖的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
【答案】D
【解析】
探究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可以是相同的底物不同的酶,有可以是相同的酶不同的底物,A正确。研究DNA分子结构可以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B正确。乳酸菌产生的是乳酸的细胞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不能通过检测C02产生与否判断乳酸菌是否进行细胞呼吸,C正确。用龙胆紫溶液进行染色后,细胞已经死亡,不能用于观察质壁分离,D错误。
点睛:要观察质壁分离细胞必须有活性,而活细胞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活细胞不允许染料进入细胞。
26.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和抗药性的产生与核DNA有关。某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可通过作用于核DNA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该药物分子进入细胞核的过程如下图。请回答问题:
(1)肿瘤细胞核内储存着_________,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核膜将细胞质和细胞核分隔开来,承担着物质交换和________交流的功能。
(2)上图显示,药物分子依赖于细胞膜的_______等结构与功能特点进入细胞,有的在________被直接降解,有的则在________中被降解。未被降解的药物分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积累后发挥作用。因此,可以推测药物分子在细胞质中停留时间越长,被降解概率就越大,细胞核对药物的吸收效率也越低。
(3)科研人员发现亲核蛋白可以运输至细胞核内,为研究其运输机理,设计了有关实验,操作与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实验处理后,研究者检测了各组的_________,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研究,请你设计一个提高该新型抗肿瘤药物作用效果的研发思路___________。
【答案】 (1). 遗传信息 (2). 信息 (3). 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4). 细胞质基质 (5). 溶酶体 (6). 放射性出现的位置 (7). 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依赖于尾部 (8). 将抗肿瘤药物与亲核蛋白的尾部组合,促进药物分子快速入核
【解析】
【分析】
观察题图,药物分子可直接穿过细胞膜进入到细胞质基质,在细胞质基质中的药物分子有部分会被分解;药物分子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部分与溶酶体结合后被降解,部分在细胞质基质中释放出来,未被降解的部分药物分子通过核孔进入到细胞核中,作用于核DNA,发挥效应。分析亲核蛋白运输机理实验图示可知:对亲核蛋白头部和尾部分别进行同位素标记,并对亲核蛋白进行有限的水解,并然后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将相关物质注入到爪蟾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利用放射性自显影检测技术检测放射性,观察是否进入细胞核中,发现尾部以及含有尾部的亲核蛋白整体都可以进入细胞核,而单独的头部不能进入细胞核,因此可知亲核蛋白能否进入细胞核由尾部决定。
【详解】(1)肿瘤细胞核内储存着遗传信息,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核膜将细胞质和细胞核分隔开来,承担着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功能。
(2)上图显示,药物分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等结构与功能特点进入细胞,有的在细胞质基质被直接降解,有的则在溶酶体中被降解。
(3)观察机理图可知,实验处理后,研究者检测了各组的放射性出现的位置,结果表明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依赖于尾部。
(4)综合上述研究,由于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依赖于尾部,因此可将抗肿瘤药物与亲核蛋白的尾部组合,促进药物分子快速入核。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从题干中获取获取信息的能量,根据“在细胞核中发现被标记的完整亲核蛋白和亲核蛋白尾部”,说明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由尾部决定,难度不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的通过比较图示概括药物作用的机理。
27.北方夏秋之际,日光温室内温度较高,高温显著影响黄瓜的产量。改变温室内CO2的浓度,对黄瓜的光合作用有明显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问题:
(1)依据图1数据,常温条件下增加CO2在前期对黄瓜净光合速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后期促进作用__________;高温条件下不加CO2_____________;比较________组,说明长期高温条件下适当增加CO2浓度,不仅能缓解高温对黄瓜净光合作用的影响,还能显著提高黄瓜的净光合速率。
(2)为探究CO2缓解高温对黄瓜光合作用影响的机理,科研人员做了进一步检测,结果如图2。
①黄瓜的叶绿素分布在_______上,捕获的光能将用于H2O的分解和形成______,最终转化并储存为________中的化学能。
②由图2可知,高温条件下黄瓜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
③高温增加CO2浓度时,黄瓜叶绿素的含量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一致,推测在高温条件下,长期增加CO2 浓度可以______,最终提高黄瓜光合作用效率。
【答案】 (1). 减弱 (2). 黄瓜的净光合速率受抑制,长期培养条件下,这种抑制作用增强 (3). 对照、高温、高温+CO2 (4). 类囊体的薄膜 (5). ATP (6). 糖类 (7). 高温使叶绿素合成过程受阻,或加速叶绿素分解,叶绿素含量下降 (8). 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ATP、[H]促进暗反应的进行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对比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净光合速率,发现高温+CO2组﹥常温+CO2组﹥对照组﹥高温组;随着处理时间的变化,发现在7-28d之间,不同处理组净光合速率都增加,第35d的净光合速率有所下降。观察图2,高温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在各组中是最低的,在7-21d之间,不同处理组叶绿素含量都增加,且都是高温+CO2组﹥常温+CO2组﹥对照组﹥高温组;在28-35d组中叶绿素含量高温+CO2组﹥对照组﹥常温+CO2组﹥高温组。
【详解】(1)依据图1数据,常温条件下增加CO2在前期对黄瓜净光合速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后期促进作用减弱;高温条件下不加CO2组在各组中净光合速率最低,说明黄瓜的净光合速率受抑制,且长期培养条件下,这种抑制作用增强;比较对照、高温、高温+CO2组,说明长期高温条件下适当增加CO2浓度,不仅能缓解高温对黄瓜净光合作用的影响,还能显著提高黄瓜的净光合速率。
(2)①黄瓜的叶绿素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捕获的光能将用于H2O的分解和形成ATP,最终转化并储存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②由图2可知,高温条件下黄瓜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原因可能是高温使叶绿素合成过程受阻,或加速叶绿素分解,叶绿素含量下降。
③根据图2可知,高温增加CO2浓度时相比其他各组叶绿素含量更高,而根据图1,高温条件下适当增加CO2浓度能显著提高黄瓜的净光合速率,推测在高温条件下,长期增加CO2 浓度可以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ATP、[H]并促进暗反应的进行,最终提高黄瓜光合作用效率。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理解与运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对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8.多发性骨软骨瘤是一种罕见的骨骼异常疾病,科研人员发现EXT2基因与该病发生有关,请回答问题:
(1)图1 为某患病家族的系谱图,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该病为______遗传病,从基因组成的角度可知Ⅲ-4是________,Ⅲ-3和Ⅲ-4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______。
(2)为生育健康的孩子,Ⅲ-3和Ⅲ-4接受了胚胎移植前的基因筛查。大致过程:体外受精获得受精卵,经细胞____________发育成囊胚,以囊胚细胞的DNA为模板,PCR特异性扩增______进行筛查。
(3)PCR过程中可能会因碱基对的_________而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检测结果与胚胎实际基因组成不符。SNP是由单个碱基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样性位点,在人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科研人员在检测致病基因的同时,检测了致病基因附近SNP位点的特定碱基组成,结果及Ⅲ-3和Ⅲ-4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形成胚胎的过程如图2所示。
请参照图2,画出胚胎2中SNP位点的碱基组成_________,由上图推测_______不能用于后续的胚胎移植。
(4)为确保获得健康胚胎可以选取更多与致病基因_________进行检测分析。
【答案】 (1). 常染色体显性 (2). 杂合子 (3). 1/2 (4). 分裂和分化 (5). EXT2基因 (6). 增添、缺失、替换 (7). (8). 胚胎1 (9). 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SNP位点
【解析】
【分析】
观察图1,可利用排除法,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否则Ⅱ-3号患病则Ⅲ-2号必患病;该病也不可能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否则Ⅱ-5号患病则Ⅰ-2号必患病;该病也不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否则Ⅱ-6必含致病基因;综上所述,该病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则Ⅰ-2号为aa、Ⅱ-5号为Aa、Ⅱ-6号为aa、Ⅲ-4号为Aa、Ⅲ-3号为aa,故从基因组成的角度可知Ⅲ-4是杂合子,Ⅲ-3和Ⅲ-4生一个正常孩子aa的概率是1/2。
(2)为生育健康的孩子,Ⅲ-3和Ⅲ-4接受了胚胎移植前的基因筛查,因为EXT2基因与该病发生有关,因此基因筛查时应筛查EXT2基因。大致过程:体外受精获得受精卵,经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囊胚,以囊胚细胞的DNA为模板,PCR特异性扩增EXT2基因进行筛查。
(3)PCR过程中可能会因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而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检测结果与胚胎实际基因组成不符。根据图2,胚胎1中SNP位点上碱基组成为A-A,则Ⅲ-3产生的配子染色体SNP位点上碱基为A,Ⅲ-4产生的配子染色体SNP位点上碱基为A,故Ⅲ-4产生的组成胚胎2的配子染色体SNP位点上碱基为G,故胚胎2中组成为 ;由上图推测,Ⅲ-4中SNP位点上碱基为G的染色体来自Ⅱ-6,应不含致病基因,Ⅲ-4中SNP位点上碱基为A的染色体应含致病基因,遗传给胚胎1,则胚胎1必含致病基因,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胚胎1发育的个体必患病,不能用于后续的胚胎移植。
(4)为确保获得健康胚胎可以选取更多与致病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SNP位点进行检测分析。
【点睛】本题考查了遗传系谱图的判别方式、概率的计算,根据系谱图的发病特点,判别遗传方式并进行细致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难点是形成胚胎的图示和胚胎移植条件的分析和判断。
29.他莫昔芬(Tamoxifen)是治疗乳腺癌的常用药物,然而长期服用容易引起耐药性。牛樟芝(AC)是一种传统的药用蘑菇提取物,科研人员用AC处理Tamoxifen抗性的乳腺癌细胞(MCF-7tamR),发现其可以缓解Tamoxifen的耐药性,相关研究如下,请回答问题:
(1)乳腺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外界致癌因子引起了________突变。
(2)科研人员在不同条件下培养MCF-7tamR细胞,分别于24h、48h测定细胞增长率,结果如图1所示。
①体外培养MCF-7tamR细胞时,培养基中除水、糖、氨基酸、无机盐、微量元素、促生长因子外,通常还需要加入______和抗生素;传代培养时,贴满瓶壁的细胞需要用_____等处理后分瓶继续培养。
②分析图1结果,依据__________,可知AC和Tamoxifen联合使用对于MCF-7tamR细胞的治疗效果最好。
(3)Skp2和RhoA是乳腺癌细胞中两种关键酶,前者抑制细胞凋亡,后者影响细胞代谢。两种酶是基因通过___________过程指导合成的蛋白质。
(4)为进一步探明AC的作用机理,研究人员从100μg/ml AC处理24h的MCF-7tamR细胞中获取mRNA,逆转录得到cDNA后,特异性扩增skp2和RhoA基因的片段,进行电泳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
①β-actin基因在不同细胞中转录水平相对稳定,且表达量较高,在实验中可消除______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用作参照基因。
②由实验结果可知,AC抑制了细胞中Skp2、RhoA基因的_______过程。据此推测AC的作用机制可能是__________。
【答案】 (1).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 血清 (3). 胰蛋白酶 (4). 联合使用AC和Tamoxifen时的细胞增长率,比单独使用AC和Tamoxifen时低 (5). 转录和翻译 (6). 检测方法 (7). 转录 (8). 抑制Skp2、RhoA基因表达,促进MCF-7 tamR细胞凋亡,影响细胞代谢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AC可缓解Tamoxifen的耐药性,根据表格中数据,比较Tamoxifen组、AC100μg/ml组、AC100μg/ml+Tamoxifen组对细胞增长率的影响,24h和48h的细胞增长率为:Tamoxifen组﹥AC100μg/ml组﹥AC100μg/ml+Tamoxifen组;比较Tamoxifen组、AC150μg/ml组、AC150μg/ml+Tamoxifen组对细胞增长率的影响,24h细胞增长率为:Tamoxifen组﹥AC150μg/ml组≈AC150μg/ml+Tamoxifen组;48h细胞增长率为:Tamoxifen组﹥AC150μg/ml组﹥AC150μg/ml+Tamoxifen组;且48h细胞增长率AC100μg/ml+Tamoxifen组﹥AC150μg/ml+Tamoxifen组,说明施加AC确可缓解Tamoxifen的耐药性且该效应与浓度有关,据此分析。
【详解】(1)乳腺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外界致癌因子引起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
(2)①体外培养MCF-7tamR细胞时,培养基中除水、糖、氨基酸、无机盐、微量元素、促生长因子外,通常还需要加入血清和抗生素;传代培养时,贴满瓶壁的细胞需要用胰蛋白酶等处理后分瓶继续培养。
②分析图1结果,联合使用AC和Tamoxifen时的细胞增长率,比单独使用AC和Tamoxifen时低,说明AC和Tamoxifen联合使用对于MCF-7tamR细胞的治疗效果最好。
(3)Skp2和RhoA是乳腺癌细胞中两种关键酶,前者抑制细胞凋亡,后者影响细胞代谢。两种酶是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指导合成的蛋白质。
(4)①β-actin基因在不同组细胞中转录水平相对稳定,且表达量较高,在实验中可消除检测方法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用作参照基因。
②由实验结果可知,AC组细胞扩增出的Skp2、RhoA基因片段几乎没有,说明未获取得到相关mRNA,推测AC抑制了细胞中Skp2、RhoA基因的转录过程。据此推测AC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Skp2、RhoA基因表达,从而促进MCF-7 tamR细胞凋亡,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点睛】本题以抗癌药物的抑癌机理的探究为背景,考查了癌变机理、动物细胞培养、实验结果分析、基因表达等知识点,内容较为综合,解答类似题目需要学生把握题干主旨,分项分析,题目背景较大,但每一小题考查点较单一,要求学生能很好的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3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小板减少。IVIG是一种人血浆制备的抗体混合液,急症ITP患者可通过注射IVIG降低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科研人员获得患ITP的小鼠,用于研究IVIG的作用机制。请回答问题:
(1)患ITP小鼠自身的血小板被作为_______,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由______产生的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形成_______,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导致血小板过度破坏,出血风险升高。
(2)IVIG制品中的主要成分是IgG抗体,其包括 Fab 和 Fc片段(图1所示)。不同IgG抗体Fc段结构差异较小,但Fab片段的结构差异较大,后者决定了抗体与抗原结合的_______性。
(3)研究人员分别用IVIG、Fab片段和Fc片段注射患ITP的小鼠,检测血小板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2。该实验结果说明IVIG可以________,其中起作用的主要是______片段。
(4)研究人员推测IVIG的作用还可能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相关。为了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设计了抗小鼠抑制性受体F的单克隆抗体,实验组给患ITP小鼠注射适量的__________,发现其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变,说明________。
(5)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推测IVIG的作用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抗原(外来异物) (2). 浆细胞 (3). 沉淀或细胞集团(抗原-抗体复合物) (4). 特异 (5). 减缓患ITP小鼠体内的血小板降低 (6). Fc (7). 抗小鼠抑制性受体F的单克隆抗体 (8). IVIG 的作用依赖于抑制性受体F (9). IVIG利用Fc片段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结合,抑制巨噬细胞的免疫反应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ITP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患ITP小鼠自身的血小板被作为抗原,抗体与血小板结合,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导致血小板过度破坏,血小板数量降低;急症ITP患者可通过注射IVIG降低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据图2可知,注射IVIG可以减缓患ITP小鼠体内的血小板降低;现有抗小鼠抑制性受体F的抗体,若IVIG的作用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相关,则利用抗体抑制受体后,血小板的数量与注射IVIG相似,据此可设置三组实验,第一组给患ITP小鼠注射适量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组,第二组给患ITP小鼠注射适量IVIG作为对照组,第三组给患ITP小鼠注射等量抗小鼠抑制性受体F的单克隆抗体作为实验组,若IVIG的作用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确有关系,则实验组中小鼠的血小板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详解】(1)患ITP小鼠自身的血小板被作为抗原,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由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导致血小板过度破坏,出血风险升高。
(2)IVIG制品中的主要成分是IgG抗体,其包括 Fab 和 Fc片段。不同IgG抗体Fc段结构差异较小,但Fab片段的结构差异较大,后者决定了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
(3)研究人员分别用IVIG、Fab片段和Fc片段注射患ITP的小鼠,检测血小板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2。相比于对照组、Fab片段和Fc片段组中血小板数量的变化,IVIG可以减缓患ITP小鼠体内的血小板降低,且Fc片段组延缓血小板数量的下降效果仅次于IVIG组,说明起作用的主要是Fc片段。
(4)据分析可知,实验组应给患ITP小鼠注射适量的抗小鼠抑制性受体F的单克隆抗体,若实验组中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变,则说明IVIG 的作用依赖于抑制性受体F。
(5)患ITP小鼠自身的血小板被作为抗原,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由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导致出血风险升高;而IVIG可延缓血小板降低,该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Fc片段,且IVIG的作用还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有关,急症ITP患者可通过注射IVIG降低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即注射IVIG后可抑制机体本身产生的免疫反应,综合以上信息,推测起作用机理为:IVIG利用Fc片段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结合,抑制巨噬细胞的免疫反应。
【点睛】本题以ITP为背景,考查有关人体免疫相关知识,涉及自身免疫及抗体作用机理,重在考查学生根据免疫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1.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群落,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的作用。早熟禾是高寒草甸的优势植物,长期过度放牧使其出现植株矮化的现象。为探究原因,科研人员选取了围栏 3 年(UG3)、夏季放牧(SG)、全年放牧(YG)的样地进行研究。请回答问题:
(1)早熟禾属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它通过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_______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_________。
(2)图1结果表明,过度放牧导致早熟禾分配给_______的能量明显减少,而分配给______的能量显著增多。
(3)科研人员推测早熟禾矮化现象可能与植物激素有关,检测不同放牧强度下早熟禾体内赤霉素(GA)含量,结果如图2。
①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有机物,它们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_的分子。
②图中数据显示,过度放牧使早熟禾体内赤霉素________,导致早熟禾的能量分配发生变化,使得早熟禾出现了矮化现象。
③矮化的早熟禾可以避免家畜的过度踩踏和采食,成为高寒草甸的主要优势植物,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产者 (2). 热能 (3). 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4). 茎和穗 (5). 根 (6). 信息 (7). 在根中的含量上升,在茎中的含量下降,而在叶中的含量无明显变化(或: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发生变化) (8).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比较围栏3年(UG3)、夏季放牧(SG)、全年放牧(YG)样地中调查数据可知,随着放牧的时间越长,调查获得的根重所占比越大,总叶重几乎无差别,而茎重和穗重所占比越来越低;分析图2,全年放牧(YG)和围栏3年(UG3)组相比,赤霉素在根中含量上升,在茎重含量降低,在叶中含量几乎无差别。
【详解】(1)早熟禾属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它通过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2)图1结果表明,过度放牧导致早熟禾分配给茎和穗的能量明显减少,而分配给根的能量显著增多。
(3)①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
②图中数据显示,过度放牧使早熟禾体内赤霉素在根中的含量上升,在茎中的含量下降,而在叶中的含量无明显变化,导致早熟禾的能量分配发生变化,使得早熟禾出现了矮化现象。③矮化的早熟禾可以避免家畜的过度踩踏和采食,成为高寒草甸的主要优势植物,说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
【点睛】本题联系植物激素调节,考查生态系统组成、能量流动及与环境的适应性等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2.在繁殖期间,大熊猫雄性和雌性都可与多个异性交配。动物园圈养时,为避免后代近亲交配,导致群体生活力下降,需确定未知的亲子关系。简单重复序列(SSR)也称微卫星DNA,它在大熊猫个体之间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可用于亲子鉴定。请回答问题:
(1)大肠杆菌pUC18质粒上的LacZ基因序列中没有插入目的基因时,在外源IPTC诱导下可表达出β-半乳糖苷酶,将培养基中的X-gal水解成蓝色,大肠杆菌将形成蓝色菌落。反之,则形成白色菌落。科学家利用pUC18质粒,通过构建基因文库筛选大熊猫SSR位点。
①提取大熊猫基因组DNA,用___________处理DNA和pUC18质粒,获得重组质粒后,将其与__________处理的大肠杆菌悬液混合,完成转化。
②将试管Ⅱ中的菌液接种于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培养基中应含有大肠杆菌必需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还应加入________以及氨苄青霉素,其中加入氨苄青霉素的作用是_________的大肠杆菌。
③观察到培养基上出现_________色菌落,则说明大肠杆菌中已成功导入了重组质粒,取该颜色菌落筛选SSR位点,进行测序,并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SSR位点。
(2)科学家对PCR扩增的SSR位点,对大熊猫进行亲子鉴定结果如下图:
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因此,子代1和_________是母本与疑似父本2的后代,而_______不是该母本的后代。
【答案】 (1). 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2). 钙离子 (3). IPTG、X-gal (4). 筛选出导入pUC18质粒的大肠杆菌 (5). 白 (6). 子代2 (7). 子代3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大肠杆菌pUC18质粒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和LacZ基因,但限制酶的切割位点位于LacZ基因上,所以构建成的重组质粒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但LacZ基因被破坏,不能产生β一半乳糖苷酶。试管Ⅰ中是基因表达载体,试管Ⅱ中是大肠杆菌,将试管I中的物质和大肠杆菌共同置于试管Ⅱ的目的是进行转化,大肠杆菌需事先用Ca2+进行处理,增大细胞壁的通透性,最后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由于质粒上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导入质粒的大肠杆菌能抗氨苄青霉素,所以培养基中还应加入氨苄青霉素,作用是筛选出导入pUC18质粒的大肠杆菌;此外培养基中还应加入IPTG、X-gal,由于大肠杆菌pUC18质粒上的LacZ基因序列中没有插入目的基因时,在外源IPTC诱导下可表达出β-半乳糖苷酶,将培养基中的X-gal水解成蓝色,大肠杆菌将形成蓝色菌落;重组质粒上的LacZ基因被破坏,不能产生β-半乳糖苷酶,若大肠杆菌中已成功导入了重组质粒,则其在含有IPTG和X-gal的培养基中形成白色菌落。
【详解】(1)①提取大熊猫基因组DNA,用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处理DNA和pUC18质粒,获得重组质粒后,将其与钙离子处理的大肠杆菌悬液混合,完成转化。
②将试管Ⅱ中的菌液接种于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培养基中应含有大肠杆菌必需的碳源、氮源、无机盐、水和生长因子,还应加入IPTG、X-gal以及氨苄青霉素;由于质粒上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导入质粒的大肠杆菌能抗氨苄青霉素,所以培养基中加入氨苄青霉素的作用是筛选出导入pUC18质粒的大肠杆菌。
③重组质粒上的LacZ基因被破坏,不能产生β一半乳糖苷酶,若大肠杆菌中已成功导入了重组质粒,则其在含有IPTG和X-gal的培养基中形成白色菌落。
(2)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根据亲子鉴定结果图中DNA片段判断,母本与疑似父本2的后代很可能是子代1和子代2,子代3不是该母本的后代。
【高中生物期末考试反思】推荐阅读:
高中学生物考试反思07-08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反思07-04
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07-19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6-28
高中生物实验方法05-29
如何学好高中生物10-18
高中生物【实验9】10-24
高中生物公式总结10-29
高中生物课程教案11-11
微生物期末考试总结05-28